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现实利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毕达哥拉斯糟蹋了一个艺术家
热度 5 kexueren07 2014-5-19 19:36
  几天前,我在上海南郊的一个宾馆大厅里等待出租车。正百无聊赖的时候,听到了琴声。想起一位曾经学钢琴的朋友说,学得最疯狂的时候,他每次外出开会住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宾馆大厅里是否有钢琴,我对远处传来的琴声也就有了点追根溯源的好奇。   可是,三角钢琴比较高大,我看不见琴架背后的演奏者,于是轻手轻脚地走近那琴,一边还在脑海里想像了一下,等会儿抬起头来的会是一个长发飘飘的美丽女孩,还是一个像我那位朋友一样不可预设的随机旅人。都快走到钢琴侧面了,还是没有人抬起头来,我在心里嘀咕了一句“这人可真矮”,下一个瞬间,我就看到了空荡荡的演奏台和英文“施特劳斯”的金字招牌,那些黑色、白色的琴键分明在无人弹奏的情况下自动起舞!注意,它们不只是发声,而是在无人弹奏的情况下自动跳跃,时而蜻蜓点水、浮光跃金,时而排山倒海,如同有一个隐型的指挥者在一个我看不见的世界里指点它们。一点都不夸张地说,这个场景给我的感觉除了诡异,真的有点恐怖。   后来,我听说一位科学家曾经在一个大山洞里和我有过类似的遭遇。他看到一支完整的交响乐团排列正规的乐器,像我所见的那架由鬼神弹奏的钢琴一样奏出人类的音乐。那位科学家当时的感觉和我一样:诡异得近乎有点恐怖。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在一个科学沙龙里听一位旅美小提琴家的演奏。为了说明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联,那位小提琴家根据 2600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研究得出的一套理论——按比例分一根振动着的弦,可以产生不同的悦耳音程——现场展示了八度、五度、四度音的演奏法。当时我的感觉也是有点不置可否,就像在以往很多场合里听人把画家根据黄金分割的定理作画、核子物理学家根据“超弦”理论的含义拉小提琴统称为“科学与艺术结合”一样。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当时觉得“不对劲”的原因:那位小提琴家其实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模仿着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在这件事上,可以说科学胜利了,因为它糟蹋了一个艺术家。   艺术,终极上是人性化的活动。所以,不像科学要格物致知、越清晰越好,艺术活动是越进入天马行空的发散性思维越好。就像在乐器演奏中,要成为大师,就得加滑音了。所以,当一架钢琴“演奏”的所有曲目和将遵循的顺序从它出厂的那天起,就已被全部设定时,它就只是一架精确的机器。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弹奏同一首曲子会有不同,但都可以是很完美的。科学则不然。假如一个社会的艺术活动就像一架被全部设定的机器那样,那个社会的文化一定是在衰败的过程中。   但为什么,我们会在许多场合屡屡听到像“科学与艺术”、“创意产业”或“低碳城市”那样让人对其内涵难以把握的命题呢?或许,人们只是在“科学与艺术”这样宏大的语词命题下寄放着一些尚处于混沌阶段的当代思想?可我们又看到,与这些具有乌托邦色彩的命题相连的,往往是政策优惠、投资牵引、项目经费等现实的利益。所以,培养超越性的科学精神总是一件那么费力的事。
3408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6: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