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介词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智元笔记:关于汉语介词的兼语句型,兼论POS】
liwei999 2016-1-25 11:23
白: 遇到一个问题:“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等当中的“自我”是什么词性?当说“进入自我修复的阶段”时,“自我”是定语吗?当说“进行自我调节”时,“自我”是状语吗? 我: 二者看不出不同,可以认为都是状语。对于小词,词性的命名并不重要。 小词的pos基本上是纯粹为了方便,无一定之规。一个小词的类别包含三五个词,还是几十个词,有很大的任意性。反正小词的类别是强盗绑架、词典枚举,系统内部协调方便即可。这与开放词类别不同。 宋: 指称语的修饰成份是定语,阵述语(述谓语)的修饰成份是状语。上例中,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好象都是述谓语,所以两个自我都是状语。 白: “按照证监会部署”当中的“证监会”是定语吗?为什么? 我: again 关系命名不重要。 白: 这次没有小词 我: 按照+NP+Pred,是一种确定的pattern,有对应的关系语义。在这个 pattern 里面如何命名 NP 与 Pred 之间的句法关系的名称不重要。逻辑上 NP 是 Pred 的施事,句法上,这个 pattern 可以在中间加 “的”(句法定语的典型标志)而不改变逻辑语义,所以如果说不加“的”也是定语,也未尝不可。 宋: 我掉进白硕设下的陷阱里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小句由指称语加陈述语组成,但更深层的结构如何区分指称和陈述,以及是否需要做这种区分,还需研究。 我: 如果有人说 NP 是“按照”的兼语,也未尝不可。句法的命名没有一定之规,也是方便原则。重要的是,无论怎么命名,一个句式(pattern)所对应的逻辑语义应该是确定性的。汉语介词(又叫“副动词”)与动词没有明显界限,如果动词可以带“兼语”,那么“按照”(一般认为是介词)采用兼语式的这种说法,也是可以说得通的。如果说是定语,则“按照”就与其他的介词一致,句法上只需要一个介词宾语的坑,但是这个宾语坑要求动词充当,并且它的逻辑主语通常也是出现的,无论加“的” 还是不加“的”。 白: 遵循,跟随,陪同,邀请,......逐渐就演变成兼语了 。 我: 是的,可以看出连续性 ,从虚化一点的副动词到一般动词 。 汉语语法研究中,经常看到为命名而争论 , 而忽略了其对应的逻辑语义的实质 , 常常是不毛之争 。其实 大多是 system internal 的协调问题,没有什么理论意义,也没有多少实践指导作用。兼语也就是个命名,类似的英语文法就不用这个术语,而直接说宾语(但其实有两种不同的宾语,一种是后面必须带宾语补足语的,一种是宾语就足够了的) 。 但无论怎么命名,关键还是一个 verb pattern or prep pattern 如何 map 到逻辑语义,这才是 句法 的实质。 白: 一头是倾向于“介词性”,好像说了半句话;一头倾向于“兼语性”,更加自足。英语,make him cry 。 我: 英语有形态,所以采纳“兼语”这种明显违反依存关系的句法原则(一个儿子最多有一个老子)的说法,一般认为不足取,但仍然不会改变其到逻辑语义的映射,因为后者是语言共性。 譬如 , We asked John to come. We asked that John come. 这是两个明显不同的 subcat verb patterns, 前者是 V+NP+Infinitive;后者是 V + (that) + S (subjunctive in the form of original verb form),这样就凸显了形态语言的句法依存关系原则,前者 John 是宾语(对应宾格 him),后者是主语 John (对应主格 he)。而且后者从句不能用词尾 -s 来与主语保持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致,因为从句不是陈述式。可是逻辑语义是宇宙一致的。在英语有这样两个 patterns 来对应(当然有 nuance 细微差别),而在汉语因为缺乏形态,结果变成了一个 “兼语”句式。这种跨语言的句法对比很有启发性。总之,句法的系统带有很强的任意性,内部统一和协调就好。没有对与不对的硬性标准,只要逻辑语义映射对了就好了。 白: 这个“按照”是不是介词?“他们发表这个声明,没有按照正规流程。” 我: 最好是把介词与动词看成是一个大类别里面的两个子类,然后根据不同分布随时让介词可以充当动词谓语,如上例。而介词默认是做状语。这样处理就避免了词性标注的争论。 NLP 历史上,POS 作为一个独立任务,有模块化的好处,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 POS 分割出来以后,加上毛病多多的 PennTree 标准的流行,实际上造成了极大的误导。更由于这个领域里面主导的都是统计出身的人,普遍缺乏语言学的准备,对POS做机械解读,本末倒置,成为领域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白: “张三找李四去自首”有几重歧义? 我: 白老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在挖坑么?我不怕上钩,就随风而舞,胡喷? 白: 到处都是坑,相当于没坑。 我: 本来以为就是兼语,逻辑语义上,“李四”是“去自首”的施事。没想到我的 parser 不知何时被我教导走了另一条路,想想也对: 因此至少有两个解读了。“找李四”于是成为一种方式或陪伴状语 (adverbial of manner or accompanying attendance)。不知后者是否有些勉强? 白: 不勉强。非常正确。 我: 那我是歪打正着了,已经记不得什么时候教给机器那一招了。所以我说,如果你不断教机器学文法,总有一天它突然会出乎设计者的意料地做出某种设计者自己第一眼也看不出的解读来。机器的记性太好了,memory 容量太大。老师可以忘记,学生却不会。 白: 方式一解,李四是自首的对象,“找李四”相当于“向李四”。陪伴一解,李四是行为的共主,“找李四”相当于“同李四“。 所以一共有三重歧义。 我: 是, 一种兼语,两种状语。 白: 对 【相关】 【新智元:中文 parsing 在希望的田野上】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之二)】 【征文参赛:美梦成真】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3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文介词与副词大全
热度 1 carldy 2015-8-24 16:18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介词可以分为时间介词、地点介词、方式介词、原因介词和其他介词。 所有介词 临 乎 与 为 共 冲 到 兜 于 即 从 以 似 假 去 让 诸 及 往 迆 连 迎 道 遵 对 导 寻 将 当 叫 吃 合 同 向 和 问 如 尽 打 执 把 投 拦 按 捉 洎 给 维 缘 在 因 惟 就 比 照 较 方 爿 暨 拿 替 望 朝 爰 直 由 率 被 用 繇 齐 至 管 自 起 趁 践 跟 介词的分类 1、表示时间、方向、处所:当、趁着、从、往、沿着等 2、表示方式:按照、通过、比、拿 、本着、以、凭等 3、表示原因、目目:为、为了、由于、 因为等 4、表示关涉对象:对、对于、跟、同、关于、 除了等 5、表示施事、受事:被、让、由等 古代的介词 一、介词的定义及特点   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一种词类。动词属于实词,在句子里主要充当谓语;介词属于虚词,介宾结构主要用在谓语前面作状语,或是用在谓语后面作补语。   介词的基本功能是与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动词谓语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对象等,也可用在形容词谓语后介绍比较的对象。   例:P195   1、古代汉语的介词宾语在介词位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时有时可以省略。   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 为 击破沛公军!”   2、介词宾语有时前置。   例:君若以力,楚国 方城 以 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3、一些介词结构的位置较灵活。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 以 身翼蔽沛公。 二、古代汉语常用介词介绍 (一)于(於、乎) 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涉及的范围,可译为“在”“从”“向”“到”“在……方面”。   例:初,宣子田 於 首山,舍于翳桑。P197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或“对于”   例:凡诸候有四夷之功则献 於 王。 3、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动词的后面充当补语,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   例:苛政猛於虎也。 4、用在被动句的动词后面,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介词“于”在古籍里有时写作“乎”,“乎”作介词的用法与“于(於)”大致相同。   例:生 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乎 吾,吾从而师之。   “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二)以   “以”本来是动词,基本意义是“用”。虚化为介词,其用法也多与“用”(凭藉)的意味相关。 1、介绍动作行为凭藉的工具、手段、条件、依据,可译为“用”“拿”“凭”“根据”。   例: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 以 戈逐子犯。   例:P198-199 2、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或涉及的人。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处置的对象时,相当于“把”。   例: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时,常有“率领”的意思。   例:宫之奇以其族行。 3、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动机,可译为“因为”。   例: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   例:文以五月五日生。   介词“以”还常与动词“有”“无”(亡)组成“有以”“无以(亡以)”等凝固用法。“有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无以(亡以)”相当于“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例:臣乃得 有以 报太子。     河曲智叟 亡以 应。   “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位置于谓语前面充当状语,也可以位于谓语动词后面充当补语。   例:P200   “以”作介词常有省略宾语的情况,在阅读理解时,要补出宾语以完整理解文意。   例: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 以 告姜氏。   名词或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例:诗三百,一言 以 蔽之,曰,思无邪。   代词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最常见的用便是组成“是以”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因此”(凭着这个,因为这个)。   例: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 (三)为   “为”在古代原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动词,音wéi,虚化为介词后,除在被动句中引进行为主动者时读音仍为wéi外,其余的介词用法读音均为wèi。 1、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   “为”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可译为“给”“替”“帮”。   例: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为”表示动作行为向谁发出,可译为“向”“对”。   例:犀首以染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 2、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目的。   介绍动作行为原因的“以”可译为“因为”。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介绍目的的“以”可译为“为”“为了”。   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可译为“被”。   例: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有时,介词“为”省略宾语,即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这样“为”就直接与动词连用,来表示被动。   例: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四)与   介词“与”也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介绍出动作行为发出时所小溪主的对方。可译为“和”“同”“跟”等。   例:王割子期之心以与随人盟。   有时,“与”所带宾语省略,但所表意思不变。 2、介绍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对……来说”   例: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与”和疑问代词“孰”搭配使用表比较,后来形成一个固定结构“孰与”,大致意思是“和……比谁(哪一个)更……”。   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有时比较已有结论,“孰与”就带有“哪里比得上”的反问意味。   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 http://xh.5156edu.com/page/z3033m4876j18636.html 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副词是一类用以修饰名词以外词语和整个句子的词,修饰名词的词一般为形容词。 一般而言中文在一个词的后面加「的」使其成形容词,加「地」使其成副词,但是现在一般已经不太常做这种区别了。 以副词修饰的句子举例:「一只非常小的虫轻易地钻进了那个洞穴里」,其中 和 地为副词,小为形容词,虫为主词,钻进为动词,洞穴里指明前往地点。 一些问问题时的所用的词,像如何、谁、何时、什么等在某方面也可视为副词。 副词口诀: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简直仅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所有副词 乃 乌 乍 了 一 万 无 不 专 业 东 且 世 两 习 也 乱 举 公 共 其 具 勿 匆 决 况 净 历 分 初 刚 划 列 则 别 刬 剩 兀 允 光 先 兜 亏 互 亘 亟 匪 匿 阳 阴 阿 除 陡 险 都 隐 兹 兼 几 凡 即 却 再 罔 力 加 务 动 劣 勤 从 今 会 佥 仅 仍 休 但 何 侪 便 俄 俪 侵 信 俶 倒 健 俱 倏 假 偶 偏 偷 偕 傍 傥 傻 全 单 卒 南 亢 交 亦 亲 亶 讫 讵 许 识 诚 该 试 询 诮 诺 谛 谟 又 及 反 取 叠 芴 茀 苟 苦 荐 莫 蓦 蔑 径 很 徒 得 微 迄 还 近 连 迭 迥 逆 适 递 通 造 逐 逼 遂 逾 遽 寻 将 大 夫 太 奉 奇 奈 奄 飞 干 平 并 幸 巨 巧 左 差 弥 强 底 庚 庶 庸 廑 已 希 常 可 叵 只 合 各 同 向 否 咋 哪 咸 哿 唯 啻 善 嗣 嘣 噎 驯 骊 骎 骤 间 阑 阖 宁 安 定 审 实 宛 宜 害 容 宿 寔 寝 寡 好 妄 姑 姗 始 委 娄 犹 独 狠 猝 猛 岂 岗 崭 尽 层 展 屡 饱 才 扔 扩 挺 捴 擅 汔 沉 泛 没 浑 活 洒 洵 浸 浪 混 渐 深 滋 滚 溘 滥 溜 满 漫 潜 约 纯 终 给 绝 统 绷 缕 在 坏 坚 均 垂 填 增 固 多 少 尚 忝 尝 快 怫 怪 恒 恍 恰 恬 恂 惟 慌 愣 慎 慢 憬 尤 就 备 复 夐 子 孔 孛 财 赆 贼 赖 比 毕 焉 煞 长 较 辄 死 殆 殊 斗 危 方 旅 旋 风 成 或 所 烂 既 斩 断 老 毫 本 未 权 杀 杂 极 条 果 枚 枉 棐 概 横 特 改 放 故 敢 欻 日 早 时 昆 明 是 晃 暂 暗 暴 手 拜 永 毋 必 忒 忽 总 恶 恚 恐 恣 悉 愈 憙 更 曷 曾 最 朅 有 肯 朋 胡 胜 胥 脱 腾 臆 止 正 此 白 的 皆 登 甚 私 稍 稀 稔 立 竟 端 竭 盍 益 盛 盗 盖 每 直 相 真 睋 瞥 痛 生 砀 确 硬 碜 磕 申 畅 略 率 究 空 窃 突 窘 甫 蚤 蛮 聊 良 虚 类 粗 精 紧 素 綦 齐 舒 覃 覆 行 翻 肆 肇 至 致 笃 第 等 簇 自 臭 重 身 躬 豫 酣 酷 貌 赵 起 越 足 跃 踽 非 雅 魆 首 黕 默 黩 齁 顾 须 颇 顶 顿 频 顺 裁 http://xh.5156edu.com/page/z5079m4992j18622.html
个人分类: 语言学探讨 Linguistics|40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语写作如何确定合适的介词- LetPub SCI论文写作系列14
LetPubSCI 2014-5-20 20:47
在现代英语中,介词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不可小看这个角色,不可忽视它在不同句子中的作用;它虽是小词,数量也不多,但灵活多变,随处可见,功能强大而且难于掌握。例如, 总是有学生向我抱怨说介词很难学。他们会问像“Am I in a restaurant or at a restaurant? ”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短语可以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你正在餐厅外等一个人,那么应该表述为:you are at the restaurant;但是如果你是在餐厅里面等待,那么表述为: in a restaurant 或者 at a restaurant都可以。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用介词呢?下面我们将向你介绍英语介词的发展历史,以及确定合适介词的有效方法。 1、介词的历史 其实介词有一个有趣的发展史,了解他们来自哪里,有助于理解词形变化的概念。词形变化就是发生在一个词的开头、中间或结尾,以此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例如,撇号(’ )-s就是一个词形变化的典型例子,它表示“拥有”。“ Cole’s pen ”是指“笔是科尔的”。你的母语中可能也有一些词形变化与英语中的词形变化发挥相同的作用。例如塞尔维亚,德国和许多美洲原住民的语言比英语具有更多的词尾变化。 (像拉丁语的词尾也是高度变化的。) 古英语原来是一种屈折语。在词尾传达意思,但发展到中世纪英语时,几乎所有的语形变化都丢失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但有学者推测这与难以辨识如 -on , -en 和 –an 这些相似结尾间的不同发音有关;同时可能也与说英语的人和讲那维亚语的维京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关。 虽然英语失去了它的词尾变化,但我们仍不得不传达变形词尾所提供的含义,所以在中世纪英语时期,人们逐渐使用介词来代替。例如,根据英国剑桥百科全书(CEEL)所描述的,古英语会说t?mscipum,在“the”和“ship”两个词结尾均使用与格结构;中世纪英语则说“to the shippes”,用一个介词和常用复数词尾。 2、在英语中介词是最常用的一些词汇 介词在英语中慢慢得到普及,直到今天,它们是最常用的一些词汇。1992年一个为CEEL所引用的研究确定“of”是第二个最常用的英文单词(仅次于“the”)。此外,前50位还包括介词in、 to、 with、at、for、 on、 by 和 from。另一项是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ritish National Corpus)并公布在About.com上的研究,认为“of”居于常用词的第三位,其前50位中几乎包含了与1992年的研究完全一致的介词列表。 3、介词的难确定性 也许正因为如此常见,使得介词特别难确定 。它们往往有多个不同的意思,例如“in the restaurant”或“at the restaurant”。在梅里亚姆-韦伯斯特在线词典中,介词“on”含有10种不同的意义,它可用于描述与某物的关系(the book is lying on the table),或者参与某些事物(I’m on the team)。又如CEEL所记录的,介词“over”能用于描述位置(the clock over the mantle)、穿越动作(he climbed over the wall)和伴随情况(we’ll talk over dinner)。 此外, 介词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这是它难以确定的又一原因 。例如纽约、新泽西州、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和费城的人们在排队购买演唱会门票时更倾向于说“standing on line ”,而美国其他地方更有可能说“standing in line ”。两者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仅仅是地域差异而已(1)。又如在南亚,人们说“pay attention on something” 而不是说“pay attention to something”(2)。而某些我们使用by的情况,在苏格兰却用from(3)。除此,英式英语有时采用的介词也不同于美式英语。在美国,表达事物不同可以说“something is different from something else” 或者“something is different than something else”(前一种表达是标准用法;后者虽然难以接受但仍然常见);在英国,你可能听到“something is different to something else”,这种表达对美国人来说是很奇怪的(4)。美式英语中,我们说“Bloomingdales(布鲁明戴尔百货商店)is on 59th Street”,在英国,人们则说“Harrods(哈罗兹百货商店) is in Brompton Road”(5-7)。 除此,在美国英语中介词也存在世代差异 。年老一代更可能说“something happened by accident”,而年轻一代更倾向于说“something happened on accident” (8)。 4、确定合适介词的有效方法 由于介词具有多样性和混淆性,对于文章作者尤其是对语言缺乏敏感性的人来说,选择合适的介词显得特别困难。那么应该如何选用介词呢? 在这里建议大家使用“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 ,使用这一工具,你可以在Google Books中搜索到介词短语的使用频率。由于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中的有不少书籍已经通过了编辑处理,所以与老式谷歌互联网搜索比较,它们更能代表标准英语。 如果你不确定应该写“We were in the restaurant”还是“We were at the restaurant”,你可以在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中检索这些短语,尽管两者都可以使用,但“in the restaurant”用得更普遍。如果你听到人们说“ on accident”和“ by accident”而感到困惑,你可以在Google Ngram Viewer输入这些词语,可以发现“by accident”更加常用,并且被认为是标准英语的表达方式。 你甚至还可以根据你生活的地域,限定搜索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以获取更多的答案。 5、总结 总之,当你在学习英语时,你必需记住许多介词,并遇到一些不能讲得通的事情或不总是能回答的问题。你可以使用Google Books Ngram Viewer作为秘密武器,大部分情况下它都能告诉你该使用什么介词。 参考文献 1. Fogarty, M. “Regionalisms.” Grammar Girl’s Quick and Dirty Tips for Better Writing website . June 29, 2007. http://www.quickanddirtytips.com/education/grammar/regionalisms (accessed August 29, 2007). 2. Crystal, C.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360. 3. Crystal, C.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329. 4. Murphy, L. “different from/than/to.” Separated by a Common Language . July 21, 2007. http://separatedbyacommonlanguage.blogspot.com/2007/07/different-fromthanto.html (accessed August 13, 2013). 5. Wikipedia contributors. “Harrods.”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rrods (accessed August 13, 2013). 6. O’Conner, P. “Prepositional Phrases.” Grammarphobia . http://www.grammarphobia.com/blog/2008/11/prepositional-phases.html (accessed August 13, 2013). 7. Wikipedia contributors. “Comparison of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arison_of_American_and_British_English#Prepositions_and_adverbs (accessed August 13, 2013). 8. Fogarty, M. “On Accident Versus By Accident.” Grammar Girl’s Quick and Dirty Tips for Better Writing website . June 22, 2007. http://www.quickanddirtytips.com/education/grammar/accident-versus-accidents (accessed August 13, 2013). 此文同步 刊载于 LetPub SCI论文写作辅导材料 :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sci_writing_1 4 LetPub 提供 专业英语润色 、 同行资深专家修改 、 专业SCI翻译 、 发表支持 www.letpub.com.cn
4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