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汤显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经济学人》关于汤显祖及《牡丹亭》的一篇报道
热度 1 wuyeeh 2017-1-13 13:42
《经济学人》关于汤显祖及《牡丹亭》的一篇报道 译者按 :这是一篇纯属看后感觉不好引起的翻译。《经济学人》于2017年01月07日发表了一篇有关汤显祖及《牡丹亭》的英文文章,译者对之进行了翻译,译名《友谊中的谄媚》。译毕有三点 关于传播汤显祖及“临川四梦”传统优秀文化方面的 看法和思考:(1)傲慢卑人。该文从英文遣词造句看,西方对中国及其文化存在较大的偏见、蔑视和误解,如标题中的“flattery(谄媚)”、第二段中居高临下“no matter(无足轻重)”、第三段在中国戏曲唱法上用到了“bizarrely(诧异古怪)”等。(2)反躬自省。一是文章毫不客气地指出,在宣传汤显祖上莎士比亚就是一个“噱头”(《参考消息》译为“由头”)。对此,除了西方对我中华文化常心存傲慢与偏见之外,我们自身做法似乎也很欠妥,起码值得商榷。如“东方莎士比亚”标签;把莎士比亚家乡复制粘贴到临川区建设“三翁小镇”,这......在宣传方向上是不是搞错了?!隐约觉得有种作茧自缚的感觉,此处有大写黑体加粗的“尴尬”二字。译者倒希望抚州市倾心打造“汤显祖小镇”,努力把“汤显祖庭院”深深移植到在莎士比亚的故乡。二是我们在文化传播内容上,的确有点“怪”,例如,打造出的跨国节目《科利奥兰纳斯和杜丽娘》与《当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这是文化融合吗?译者怀疑。(3)知耻后勇。还好,《参考消息》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相对客观的转述,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看到。老实说,犀利不客气的声音对国内文化部门也是一个警钟,即“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非常希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赫于世界。 译者翻译水平有限,上述观点也不一定正确,请批评斧正。 译文: 友谊中的谄媚 -- 官方用莎士比亚来提升本土戏剧家的影响力 与其他众多国家一样,中国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年后的2016年举办了一系列时间非常紧凑的莎士比亚主题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有戏曲表演和论坛讲座,甚至计划在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温泉镇的“三翁 1 小镇”上重塑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市(莎士比亚的故乡)。但是,如同许多活动组织者所见,莎士比亚就是一个噱头。中国组织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拿英国名人影响力来宣扬其本土的戏剧家:汤显祖。这样寓意言明,你西方搞得有声有色,我中国搞得也绝不含糊。 尽管汤显祖在中国赫赫有名,但是他在国内并未享誉与莎士比亚般的文学地位,其作品数量寥寥无几(汤翁只有“临川四梦”,莎翁37部经典名著),并且价值乏陈可数、无足轻重。时空巧合,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均殁于1616年(Shakespeare在中国的发音为Shashibiya)。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英国国事访问过程中把汤显祖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随之,比照莎士比亚的生平和著作情况,中国文化部举办了一个以汤显祖为主题的巡展,在墨西哥和法国等20个国家展出过。 囿于明朝和欧洲接触甚少缘由,两位戏剧大家彼此“不知有汉”,但这并没有打消中国文化参赞们试图将两人及其笔下人物撮合在一起搬上舞台的念头。中国的一家歌剧团创作了一部名为《科利奥兰纳斯和杜丽娘》的歌剧,在剧中,莎士比亚笔下的罗马英雄与汤显祖最负有盛名作品《牡丹亭》中的官宦富家小姐萍水相逢。该剧初次亮相于伦敦,随后在巴黎和法兰克福登台演出。上个月,官方新华社对一部名叫《当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的音乐动画片进行了报道,令人忒感奇怪的是,剧中混搭了一种说唱曲调,竟有这么一句: “你用英文书信寄情人间四月天,我用中国毛笔涂抹东方罗曼蒂克”。 莎士比亚逝世周年纪念活动已经落幕,但是官方对汤显祖的赞誉依旧兴致盎然(图为2016年9月在他出生地抚州上演的一部戏曲剧照--“东方楼榭场景”)。中国媒体报道说,名为《新牡丹亭》的一首歌曲近期特别流行,它有可能于本月底阴历新年除夕夜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春节联欢晚会常常被视为全球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没有之一。官方希望通过上述活动,一方面培育国民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另一方面激发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这是展现中国“软实力”动作的一部分。 在1839-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打败清王朝后,莎士比亚的作品才得以在中国传播,但流传速度缓慢。清政府垮台后,20世纪初叶,莎士比亚汉译作品的残缺令中国改良运动者面子上挂不住。莎士比亚本人也不招毛泽东主席的待见,在他就任领袖期间,莎士比亚作品是被视为“资本主义毒草”的禁书。然而,后来随着中国与西方打交道力度与日俱增,莎士比亚越来越被人熟识。 近期才揭牌的南京大学莎士比亚中心 主任从丛不无担忧地说,倘若没有政府部门的推动,汤显祖的影响力可能会日渐式微。而且,从女士认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标签使得在宣传汤显祖方面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为这种标签的潜台词无非就是“莎士比亚是文坛上的黄金标杆”。她说,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品的文化背景卓然不同,二者显然不可相提并论。尽管如此,官方信誓旦旦地表示,提升汤显祖的国内外影响力方兴未艾。 注释:1. 三翁:汤翁-汤显祖、莎翁-莎士比亚、塞翁-塞万提斯三位文学巨匠。 附文:《参考消息》译载--英媒称中国纪念莎士比亚只是由头:意在宣传汤显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分类: 感悟采撷|1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汤显祖的智慧
热度 4 fdc1947 2014-10-28 07:52
说明:此文是昨日博文《究竟谁更高明》的修改版,除对内容略加删减,主要是加入了本人的一点看法。看过昨日文章者,本文不看可也。 汤显祖的智慧 东汉人张仲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医生,被称为医圣。但是,他毕竟是生活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他的有些“药方”也可能是很好笑的。比如,一个 烧裈散方,就是把内裤(裈就是裤)的裤裆剪下来烧成灰服用。这个方子很有名,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就用到了它。把今天一些“医生”的态度与汤显祖的态度作比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先看看张仲景《伤寒论》里的方子: “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烧裈散方: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在张仲景生活的1400年后,汤显祖把它写进了名垂青史的剧作《牡丹亭》中,而且用了整整一出戏:第三十四出,诇药。这出戏倒不复杂,只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当初杜丽娘的老师,一位酸腐不堪的落第老文人陈最良。另一个是帮着柳梦梅从墓里挖出杜丽娘的老道姑。这出戏很短,他们的对话非常风趣。我把这出戏全文抄录如下,为了让不熟悉古典戏文的朋友容易看懂,本人用红色字加了一点说明。 〔末上〕 (末就是陈最良,上场) “积年儒学理粗通,书箧成精变药笼。家童唤俺老员外,街坊唤俺老郎中。” (四句定场诗,接着说:) 俺陈最良失馆,依然开药铺。看今日有甚人来? 【女冠子】 (曲牌名) 〔净上〕 (净就是老道姑,上场唱:) 人间天上,道理都难讲。梦中虚诳,更有人儿思量泉壤。 (接着说:) 陈先生利市哩。 〔末〕老姑姑到来。 〔净〕好铺面!这“儒医”二字杜太爷赠的。好“道地药材”!这两块土中甚用? 〔末〕是寡妇床头土。男子汉有鬼怪之疾,清水调服良。 〔净〕这布片儿何用? 〔末〕是壮男子的裤裆。妇人有鬼怪之病,烧灰吃了效。 〔净〕这等,俺贫道床头三尺土,敢换先生五寸裆? 〔末〕怕你不十分寡。 〔净〕啐,你敢也不十分壮。 〔末〕罢了,来意何事? 〔净〕不瞒你说,前日小道姑呵! (小道姑系一位游方来的小女道士,陈最良曾经见过) 【黄莺儿】 (曲牌名,净即老道姑唱,中间有末即陈最良的插话) 年少不堤防,赛江神,归夜忙。〔末〕着手了?〔净〕知他着甚闲空旷?被凶神煞党。年灾月殃,瞑然一去无回向。〔末〕欠老成哩!〔净〕细端详,你医王手段敢对的住活阎王。 〔末〕是活的,死的? 〔净〕死几日了。 〔末〕死人有口吃药。也罢,便是这烧裆散,用热酒调服下。 【前腔】 (仍然是黄莺儿曲牌,陈最良唱,老道姑插话) 海上有仙方,这伟男儿深裤裆。〔净〕则这种药,俺那里自有。〔末〕则怕姑姑记不起谁阳壮。翦裁寸方,烧灰酒娘,敲开齿缝把些儿放。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净〕谢了。 (下,这出戏结束) 这是戏曲,都借着剧中人物在说话,不过,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剧作者的态度还是很清楚的。 事情又过了四百年。我们的国医仍然用此方治病救人,而且 还有人对此方的有效性进行理论解释: “李时珍《本草纲目》裈裆附方中又特别着重提出要‘用久污溺衣烧灰’,从而更进一步说明裈裆散的药效不在其裈裆本身.关键在其附着的残留物上。分析其残留物的组成,无非是男子的精液、女子的阴道分泌液以及小便的残留物。现代研究证实:男子精液是包含多种氨基酸离子、脂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果糖、前列腺素等重要物质的高能聚合液; 女子阴道分泌液中也含有血清、蛋白酶、溶酶体、转珠蛋白、白蛋白、淀粉酶、抗糜蛋白酶.其浓度相当于血清浓度。” ( 《国医论坛》 1998 年第三期) 据说,《国医论坛》属于中医基础理论核心期刊,发表这样的文章是可以晋升职称的。但是文章中提到裤裆布沾上的的这些有机物却好像是“真金不怕火炼”,或者说,既然是有机物,大概也是有魂灵的,虽然烧成了灰,其魂灵依然不死,仍然可以当药治病救人。 今天的这些人与四百年前的汤显祖相比,究竟谁更高明一点?我看还是汤显祖高明的多了。对于先人的话,即使是圣哲的话,也要考虑到他们生活年代的背景,不可迷信,不可以像教徒对待教主那样。像汤显祖那样的通脱、诙谐的态度,是一种智慧。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855 次阅读|6 个评论
究竟谁更高明?
热度 4 fdc1947 2014-10-27 11:31
究竟谁更高明? 东汉人张仲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医生,被称为医圣。但是,他毕竟是生活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他的有些“药方”也可能是很好笑的。比如,一个 烧裈散方,就是把内裤(裈就是裤)的裤裆剪下来烧成灰服用。这个方子很有名,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就用到了它。把今天一些“医生”的态度与汤显祖的态度作比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先看看张仲景《伤寒论》里的方子: “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烧裈散方: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在张仲景生活的1400年后,汤显祖把它写进了名垂青史的剧作《牡丹亭》中,而且用了整整一出戏:第三十四出,诇药。这出戏倒不复杂,只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当初杜丽娘的老师,一位酸腐不堪的落第老文人陈最良。另一个是帮着柳梦梅从墓里挖出杜丽娘的老道姑。这出戏很短,他们的对话非常风趣。我把这出戏全文抄录如下,为了让不熟悉古典戏文的朋友容易看懂,本人用红色字加了一点说明。 〔末上〕 (末就是陈最良,上场) “积年儒学理粗通,书箧成精变药笼。家童唤俺老员外,街坊唤俺老郎中。” (四句定场诗,接着说:) 俺陈最良失馆,依然开药铺。看今日有甚人来? 【女冠子】 (曲牌名) 〔净上〕 (净就是老道姑,上场唱:) 人间天上,道理都难讲。梦中虚诳,更有人儿思量泉壤。 (接着说:) 陈先生利市哩。 〔末〕老姑姑到来。 〔净〕好铺面!这“儒医”二字杜太爷赠的。好“道地药材”!这两块土中甚用? 〔末〕是寡妇床头土。男子汉有鬼怪之疾,清水调服良。 〔净〕这布片儿何用? 〔末〕是壮男子的裤裆。妇人有鬼怪之病,烧灰吃了效。 〔净〕这等,俺贫道床头三尺土,敢换先生五寸裆? 〔末〕怕你不十分寡。 〔净〕啐,你敢也不十分壮。 〔末〕罢了,来意何事? 〔净〕不瞒你说,前日小道姑呵! (小道姑系一位游方来的小女道士,陈最良曾经见过) 【黄莺儿】 (曲牌名,净即老道姑唱,中间有末即陈最良的插话) 年少不堤防,赛江神,归夜忙。〔末〕着手了?〔净〕知他着甚闲空旷?被凶神煞党。年灾月殃,瞑然一去无回向。〔末〕欠老成哩!〔净〕细端详,你医王手段敢对的住活阎王。 〔末〕是活的,死的? 〔净〕死几日了。 〔末〕死人有口吃药。也罢,便是这烧裆散,用热酒调服下。 【前腔】 (仍然是黄莺儿曲牌,陈最良唱,老道姑插话) 海上有仙方,这伟男儿深裤裆。〔净〕则这种药,俺那里自有。〔末〕则怕姑姑记不起谁阳壮。翦裁寸方,烧灰酒娘,敲开齿缝把些儿放。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净〕谢了。 (下,这出戏结束) 这是戏曲,都借着剧中人物在说话,不过,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剧作者的态度还是很清楚的。 事情又过了四百年。我们的国医仍然用此方治病救人,而且颇见神效。以下的报道见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一期: 患者张某,女,28岁。面色苍白,恶寒汗出,盖被后又加盖皮大衣仍抖动不止,每间隔2-3分钟即发出恐惧凄惨的尖叫声。询言阴中拘引,有一股热气直冲心下,自感欲死而发叫,两腿酸困,项软头重不欲举,气短不续,双目紧闭,睁目则眩晕,小便三日未解,阴中流出霉腐样粘液。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稍数。因病情怪异,……令其夫如法烧服烧裈散,药后约30分钟,阴中拘引感消失,心神渐安而入睡。3小时后,于病室畅尿一次,病症若失,……坚持服药3天,未再复发。 而且还有人对此进行理论研究: “李时珍《本草纲目》裈裆附方中又特别着重提出要‘用久污溺衣烧灰’,从而更进一步说明裈裆散的药效不在其裈裆本身.关键在其附着的残留物上。分析其残留物的组成,无非是男子的精液、女子的阴道分泌液以及小便的残留物。现代研究证实:男子精液是包含多种氨基酸离子、脂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果糖、前列腺素等重要物质的高能聚合液; 女子阴道分泌液中也含有血清、蛋白酶、溶酶体、转珠蛋白、白蛋白、淀粉酶、抗糜蛋白酶.其浓度相当于血清浓度。”   ( 《国医论坛》 1998 年第三期)   据说,《国医论坛》属于中医基础理论核心期刊,发表这样的文章是可以晋升职称的。但是文章中提到裤裆布沾上的的这些有机物却好像是“真金不怕火炼”,或者说,既然是有机物,大概也是有魂灵的,虽然烧成了灰,其魂灵依然不死,仍然可以当药治病救人。 今天的这些人与四百年前的汤显祖相比,究竟谁更高明一点?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814 次阅读|3 个评论
闲说《牡丹亭》
热度 3 fdc1947 2014-5-23 07:56
老华:嘿! 老温:你好!天热了啊。 老华:热了!这些天看什么了? 老温:也没有看什么,哦,看牡丹亭了。 老华:那里在演?谁演的? 老温:不是看昆曲,是在家里看剧本,汤显祖的《牡丹亭》,又略微认真地读了读。 老华:哦,我还真没有看过这位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所写的《牡丹亭》剧本,今天没有事情,给我讲讲课? 老温:开玩笑了,那里讲课?我们随便聊聊。 老华:不瞒你说,我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几出昆曲,什么游园、惊梦、拾画、叫画,光知道是杜丽娘做梦与柳梦梅相会,相思而死,以后柳梦梅经过此地,拾到杜丽娘的自画像,与杜丽娘的灵魂幽会,然后开棺,杜丽娘复活,好像跟欧洲的睡美人被王子吻醒差不多。 老温:你真应该去好好看一看剧本,我们称为“明清传奇”的,就是演剧的剧本。 当时的戏基本上就是照着这些剧本去演的。所谓昆曲,是指唱戏所用的曲调是昆山腔。至于“昆剧”,则是近几十年才出来的新词,就像“气功”一样,都是 1949 年以后新造的词汇 。 看这些剧本满有意思的。 老华:我对这些文言文的东西真有点打怵。 老温:没关系。不很深的,而且现在的书还有注解,慢慢看,看看就好了。自己看,可以细细品味。现在不是讲陶冶心情嘛。你刚才说的“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情节确实是《牡丹亭》里面的几出,整个剧本有五十五出。 老华:五十五出!那么多内容!那人物也不少吧? 老温:大小脚色八十八个。 老华:那么多人,那不用说,古人演戏时那戏班子一定很庞大了。 老温:非也!非也!古人可不能够像白先勇版的昆剧那样豪华,整个戏只有八个演员。 老华:八个?八个演员饰八十八个脚色,你没有弄错? 老温:就是八个,古代演戏,就是这样几个演员,生旦净末丑而已。 老华:生旦净末丑不是行当吗? 老温:是行当,也指演这个行当的演员。汤显祖写的这个戏里共用了八个演员,分别是生、旦、末、外、老旦、贴、净和丑。这个戏里共有七个主要脚色,七个演员各演一个。他们是:柳梦梅(生)、杜丽娘(旦)、陈最良(末)、杜父(外)、杜母(老旦)、春香(贴)、石道姑(净)。 老华:等等!慢点儿说。生、旦我知道,是男女主角,在《牡丹亭》中,是柳梦梅和杜丽娘。剩下的你得给我讲一讲,什么是末? 老温:末在传统戏曲中是另一个“生”,次要一点的,一般是中老年的生,在现在的京剧中,末已经归到老生之中。但是过去末在戏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大戏开场,首先上场的一定是末,由他来提纲挈领地介绍全剧的内容和写作意图,这叫“副末开场”。有时最后一场又有末出来做“总结”。我记得有书上说,他往往就是戏班的头儿。 《牡丹亭》第一出就是先由末用唱来介绍全剧内容梗概,然后用四句诗总括全剧内容:“杜丽娘梦写丹青记,陈教授说下梨花枪,柳秀才偷载回生女,杜平章刁打状元郎。” 老华:这四句,第一句我知道了,是说杜丽娘梦会柳梦梅,然后画了一幅自画像。第二句我就不知道了。 老温:还是这个“末”,他在剧中演了“陈教授”,这可不是现在的大学教授。他是杜父为杜丽娘请的老师,名叫陈最良,一个糊里糊涂的迂腐老秀才,四十多年里考了十五次也没有中举。杜丽娘“死后”,朝廷命杜父去平定在江淮帮助金兵的贼寇李全,陈最良受托照看杜丽娘的坟墓,柳梦梅救活杜丽娘后,陈以为柳梦梅劫坟,就赴前线告诉杜父,途中又错以为杜母及侍女春香已被李全杀害,他把这两个错误信息告诉了杜父。然后,他又受命到李全处送信,糊里糊涂地劝降了李全和惯使一根梨花枪而有“万夫不当之勇”的李全老婆。 老华:这就是“陈教授说下梨花枪”? 老温:然也! 老华:“柳秀才偷载回生女”,这个好理解,柳梦梅偷偷地把杜丽娘弄走了。 “杜平章刁打状元郎”呢? 老温:杜平章就是杜父,先做南平太守,后来到朝廷升为平章。剧中的脚色由“外”来演饰。 老华:什么是外? 老温: 外是传统戏剧中的老年人,往往带白满须,所以称“老外”。 老华:不是外国人? 老温:这是一个戏曲的固有词。我想, 最早用“老外”指外国人的,可能表示诙谐,因为当时大家都知道“老外”是指戏台上的白胡须老头儿。后来,人们慢慢的就忘记老外原来的意思了,以为就是指洋人或外行。我们的很多词意的变化都有这样的过程 。 老华:那现在的戏曲中演老头儿的行当是老生。 老温:对,现在“外”已经归到老生中去了。我们要注意的是, 在明清传奇中,“男一号”都不是现在戏曲中的老生,而略与现在京剧的小生相当。昆曲中也是如此,都是小嗓子。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桃花扇》中的侯方域,《长生殿》中的唐明皇,《荆钗记》的王十朋等等,都是如此。当时,老生的地位较低,到了京剧程长庚时代,才翻了过来。后来京剧中的男一号差不多都是老生了 。 老华:原来如此,承教了。 老温:那句“杜平章刁打状元郎”是说柳梦梅载着杜丽娘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因边事吃紧推迟发榜,柳梦梅去见“老丈人”却被认为是偷坟贼而吊打。 老华:柳梦梅一定是中了状元,所以才有“杜平章刁打状元郎”的说法。 老温:对了。我看《牡丹亭》,一开始最不喜欢的人物,就是这个杜太守,即后来的杜平章。他见了女儿不认,见了老婆也不认。后来想想,人家就是思想传统一点,保守一点而已,也不算坏。《牡丹亭》这部戏中,还没有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 老华:扮杜母的无疑就是老旦了。那么那个“贴”呢? 老温:贴也叫“贴旦“, 最早,一个戏就一个“旦”,但是后来一个戏中有两个年轻女人脚色,于是在原来一个旦的基础之上再加(贴)一个,称为贴旦,简称为贴。贴就是另一个女角,次一号的。 在《牡丹亭》中,贴扮侍女春香。 老华:生、旦、末、外、老旦、贴、净和丑。八个,前六个都已经说了,你再说说后两个。 老温:净就是花脸,现在京剧中把“油彩往脸上画”的,就是净。 老华:为什么称净? 老温:说不清楚。有人说是花脸的脸上太不净,反着说,所以叫净。这也是一个解释,他姑妄说之,我们姑妄听之就是。在《牡丹亭》中,净主要饰那个帮助看坟的紫阳宫道观观主石道姑,她帮助柳梦梅开了棺材,以后就跟随着照顾杜丽娘。 老华:这就是七个主要脚色了。哎,我插一句,你说“脚色”,到底是写脚色还是写角色?是脚下的脚还是头上的角? 老温: 在传统的戏曲中是写成“脚色”的,可是到了后来,近现代写“角色”的人越来越多。不知道是不是嫌脚字不雅。 其实写什么都一样,约定俗成。 读音都一样,与觉悟的觉同音,过去念 juo 入声,现在念 jue 阳平。如果念普通话中脚丫子的脚( jiao 上声)就不对了。 老华:好,七个主要脚色都说了。八十八个减去七个,那八十一个谁演,都给“丑”演?不可能吧? 老温:当然不可能。 八个演员的戏份大致是差不多的,这一点,与今天的戏剧中主角和龙套的戏份相差极大绝然不同。 还是拿净来说,石道姑的戏份在戏里并不多,只在第十七出,他一个人表白了少半部《千字文》,是一出重头戏。在这以前,没有他的戏。在这以后虽然他出场的戏有十五出之多,但是每出的戏份都不多。所以,净还承担了其他几个戏份较重的次要人物,如帮着金兵的贼寇李全( 19 , 38 , 43 , 45 , 47 五出),赏识柳梦梅让他当上状元的高官苗舜宾( 24 , 41 , 51 , 53 四出),柳梦梅家的家奴种树的郭驼( 13 , 40 , 52 , 53 , 54 ),以及独自有一出戏的金国国主(第 15 出)和代行阎罗职务把杜丽娘放出地狱的判官(第 23 出),还有六个近乎龙套的角色。 老华:他一个人演这么多角色! 老温:不光是他,每个人都演好多脚色。像“贴”,演春香的戏份也不是太多,于是还扮演小道姑、通事两个次要角色以及 8 个近于龙套的角色。“末”除了陈教授以为也兼了次要角色“花神”和 8 个龙套角色。老旦(杜母)和外(杜父)则分别兼了 13 个和 8 个龙套角色。连主角“生”和“旦”都个兼了 3 个和 2 个龙套角色。剩下的角色,就由“丑”全部包下来了,计有次要角色柳梦梅的朋友韩秀才、小花郎、李全的太太“梨花枪”、石道姑的侄子癞头鼋以及各式各样的另外 20 个小角色。 老华:真不容易。弄得不好,岂不混了。 老温:不光是《牡丹亭》一个戏,明清传奇差不多都是每一个演员都要演许多不同的人物。这对于演员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过去一个戏班子,不可能养太多的人,即使是官宦人家,哪里养得起像如今这样的大剧团?大概也正是这个原因,清代以后靠商业演出的戏班,就很少能够演这样的全本大戏。 大多是挑出其中的较为精彩的几出,称为折子戏,这样需要的人就少得多。不过,一个演员兼任几个角色的传统,对于今天要能够在市场条件下艰难生存的剧团来说,也是可以借鉴的。 老华:说得不错, 不过这也对演员的素质提出高的要求,这需要的是真正的艺术素质啊。 老温:好了,好了!说《牡丹亭》说到今天来了,说够多了,该回家了。 老华:谢谢你的讲课。再见! 老温:开什么玩笑!再见!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6582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