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榕小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楼下的无花果开花了
热度 15 fdc1947 2016-5-31 07:49
楼下的无花果开花了 楼下的无花果开花了。看到这样的标题,可能有点朋友会想:这老头儿学坏了,也来学一个标题党,故意说无花果开花,谁见过无花果开花? 不过,楼下的无花果确实开花了,我有照片为证。 那不是无花果的果实吗?怎么说是花呢? 那不是无花果的果实,确实是花,略准确一点说,是它的花托,它的花就藏在花托里。不信我把它切开来,您就看得见了。 那里面一丝一丝的就是它的花,那么多花挤在一起。这么小的一个花托里面,藏在多少花!每一朵花都非常小。 无花果属于桑科,花小是这科植物的重要特点之一。您一定见过桑葚吧,您看这么多果粒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无花果成熟了,咬开来里面也有许许多多籽粒,这是桑科植物的共同点。 但是,与桑树不同,桑树的花是开在外面的,无花果的花却开在花托里面,这就使两类植物不在同一个属,桑树是桑属,而无花果却属于榕属,它与南方的大榕树属于同一个属。榕属的植物,它们的花都跟无花果一样,藏在花托里面。更准确一点说,这是一个花序托,里面藏着的许许多多花组成一个花序,称为隐头花序,不失一般性,我们就称它们为榕果吧。 榕属的植物,最有名的当然就是榕树。它是福州的市树,福州的雅号就称榕城。不过,榕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气根,就像巴金的名著《鸟的天堂》所描写的那样独木成林,我们“北方人”一般都不大注意它的榕果。 榕属的另一种植物是薜荔,这也是一种主要生长在南方的植物。大多数北方人听说这种植物是由于两首诗,一首是柳宗元的,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句子,另一首是毛泽东说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薜荔果外形与无花果相似,也是“大肚子”,也是这样的隐头花序的“榕果”。它与无花果的亲缘关系比榕树与无花果还要更近一些。 人们会问:为什么无花果一类的植物要把花藏到“肚子”里面去? 无花果的原产地,有人说是地中海沿岸,有人说是阿拉伯半岛南部,无论哪一种说法,这一类植物最早生活在很干燥的地方,阳光充足。充足的阳光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过于强烈的阳光对于植物也有伤害。 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它并不具有也不需要有光合作用以积聚能量的功能。花朵是娇嫩和脆弱的,一般情况下,它并不需要强烈的阳光。人们由此解释为什么花都是浅色或红色的,极少有近黑色的花朵。——白色的花朵能够把炽热的阳光更多地反射掉,以免损失水分和灼伤花朵,浅色的次之,红色的则把最能够提高温度的红光反射掉。花朵的颜色越深,可能吸收的热量就越多,水分的损失会越大,花朵就越容易被灼伤。因此,所谓黑牡丹、黑郁金香之类的花都非常难得从而非常珍贵。 另一种避免花朵损失水分和被灼伤从而影响植物生殖的办法就是缩短开花的时间。很多仙人掌类的植物,开花时间都很短,并且在夜间开花,原因是它们原先生活在干燥的、阳光强烈的地方。这就是“昙花一现”的原因。 无花果类的植物,把它们的花藏到到榕果里面,我看也是对它们的保护,这一类植物最早也是生长在炎热、干旱的地带,把花儿藏起来可以更好地在炽热的阳光照射下得到安全 。 那么,人们还是要问:把花朵藏起来,安全倒是安全了,可是它们怎样授粉啊? 榕属植物把它们的花藏了起来,但是,还是有一种极小的昆虫——榕小蜂为它们授粉,这种榕小蜂只有约2毫米大。当榕属植物的花序中雌花开始成熟的时候,它会放出一种气味,吸引着给它传粉的榕小蜂,凭着这种气味,榕小蜂可以找到榕果的入口,经过艰难的过程,甚至折断了自己的翅膀,榕小蜂可以掀开了花托入口处的苞片进入榕果,在榕果内雌花较短的子房内产卵,以繁殖后代。榕小蜂为榕属植物传粉,榕属植物为榕小蜂繁殖后代提供场所。这种专一的动植物的共生互利关系据说已经有九千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榕果的雌花进化出长短不同两种子房,短子房的长度正好与榕小蜂的产卵器匹配,专供榕小蜂产卵,而长子房的雌花则用来获得花粉结出种子。长期的互利共生更使榕属植物分化成雌雄异株。雌株的榕果专门培育种子,而雄株则“培养”榕小蜂的后代。这种动植物之间的“天作之合”巧妙得令人惊叹。 不过,上面所说的是自然界的榕属植物即无花果类的授粉。我们人类如今种植无花果仅仅是为了食用其香甜的“果实”(实际上只是其隐头花序——也可以说是一种“假果”)以及观赏,我们并不希望无花果内有许多硬硬的吃起来像砂子那样的种子。我们生产性的繁殖无花果树也并不依靠它们的种子而是用枝条进行扦插即进行无性繁殖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如今种植的品种大多是所谓“普通型无花果”,并不需要特别的授粉。这是人类选择的结果。 我家楼下的无花果再过十来天就会有若干果子迅速膨大、变色,变成桔黄色,那时候就会有灰喜鹊等鸟儿来啄开它的顶端,然后把它吃个精光。成熟一批吃一批。那时候,树上就更热闹了。 (薜荔的照片引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16503 次阅读|29 个评论
神秘的花花世界
热度 14 saraca 2014-1-7 21:45
图1:高榕Ficus altissima的专性传粉小蜂。 隐秘的花花世界( The secret of figs) 引言 植物开花大多为了炫耀花儿的美丽或芳香,吸引昆虫来拜访。然而,绚丽多姿的植物界中却有一类植物反其道而行之。它们虽有柔嫩漂亮的花朵,但花儿被隐藏在密封的球形榕果内,不为外界所见。令人称奇的是,其传粉昆虫——榕小蜂天生就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嗅到空气里榕果中雌花开放时的味道,于是“养在深闺有人识”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花开为了谁? 试问,花开为了谁?肯定有植物学 家回答:招蜂引蝶,传播花粉,繁衍后 代。通常,虫媒植物为了传播花粉,大多 生着一幅花型大而漂亮的面孔,生怕尺 寸太小、花貌平平而被传粉昆虫忽略, 如荷花、牡丹、菊花、兰花等。有的虫媒 植物花色艳丽,气味浓郁,常见的如蜜 源植物紫云英、槐花,浓香扑鼻的夜来 香、晚香玉,甚至是散发恶臭味儿的疣 柄魔芋、以臭闻名的热带雨林植物大花 草等。这些靠虫媒传粉的花,似乎都有 个担心:可千万不要成为花丛中的“灰姑 娘”而受虫儿冷落呀! 你知道吗? 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还存 在着这样一类植物。它们将自己的花朵 悄悄地隐藏起来,用厚实而肉质的花 序托将花儿包裹其内,从花芽萌动、开 放到结果,都在一个封闭幽暗的环境中 完成。外界不能一睹其开花的风采,虫 儿也看不见花开时的绰约风姿。它们呀,就 是植物界唯一一类具有隐头花序的植 物——榕属 (Ficus) 植物。 榕属又名无花果属,桑科 (Moraceae)常绿乔木或灌木。之所以 称榕属植物的花序为隐头花序,是因为其结构类似于 向日葵的开放式头状花序。可不知为什 么,造物主将这一圆饼状的头状花序内 陷合拢,成为一个球形密封的隐头花 序,如人们熟知的无花果。掰开熟透的 无花果,你一定会为里面成熟的内瓤散 发出的甜香所吸引,同时也会为里面夹 杂的籽儿费解。放进嘴里吃起来甜甜 软软的瓤,正是这头状花序托,而那些 一粒粒的籽儿,就是无花果尚未发育完 全的种子。 无花果原产地中海,西汉时张骞出 使西域,由波斯带入我国,逐渐成为传 统栽培水果,在新疆等地尤为丰产。遗 憾的是,当时只引种了植物,没有引进与 无花果相匹配的榕小蜂。由于缺少有效 传粉,我国的无花果找不到能发芽的种 子,主要靠扦插进行无性繁殖。 图2:高榕Ficus altissima的传粉小蜂,苞片口已经松动。 你是我的唯一 那么,隐头花序植物究竟是怎样 传宗接代的呢?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花 儿与虫儿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默 契——虫儿生来为花儿飞,花儿绽放仅 为虫儿来。隐头花序植物自然也不能免 俗,但它只对一类传粉昆虫——榕小蜂 情有独钟,稳定地形成了榕树和榕小蜂 的协同进化关系。所谓协同进化关系, 是指两个物种之间在漫长的进化过程 中,形成一种相互适应的进化关系, 其中一个物种在形态或功能上的改变, 会引起另一方适应性的进化。 就隐头花序(即榕果)来说,榕树 为榕小蜂提供了产卵繁殖后代的场所, 榕小蜂为榕树的授粉提供了可能。最 令人称奇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一种榕小蜂只为一种榕树传粉,而一种 榕树也只有唯一的一种传粉榕小蜂可 以进入到果腔内传粉或产卵。当然,由 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有极少数的榕 属植物会加以变通,进化为一树多蜂或 一蜂多树的繁殖生物学本领,从而达到 “香火延续”的目的。 事实上,科学家对榕树和榕小蜂 的协同进化研究一般都在热带雨林或 亚热带森林中进行,常人很少有机会亲 自体验。然而,如果你稍加留心,也许会 发现在你身边,探寻这样隐秘的花花世 界并非难事。不信,请跟我来。 图3:Ficus pulima 攀爬于枸骨上的薜荔果。 薜荔果的秘密 初夏的一天,行走于植物园内。不 经意间,惊讶地发现枸骨丛中隐藏 着一颗颗饱满的大果实。它们形似陀 螺或梨果,头尖底平。这不正像一个成 熟的无花果吗?好奇之余,用手轻轻捏 了一下,竟然硬邦邦的,没有无花果那 么软。稍微用力一掰,这胖嘟嘟的果实 就一分为二了。天哪,花序里面竟 如此整齐,如刚修剪过的草坪,平 平整整地排列着许多肉眼未能分辨的 小花。 朋友是研究榕树与其传粉昆虫 榕小蜂的协同进化关系方面的专家,听 我描述一番,又看了照片,告诉我这是 薜荔。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其茎叶做药, 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作用。薜荔果 含有大量可食用果胶物质,在长江以南 地区常用来制作凉粉。试想,亮晶晶的 一碗薜荔凉粉,加入少许冰糖和冰块, 不失为盛夏消暑的佳肴。 我把半个榕果放到解剖镜下,这下 就更明白这个隐头花序的结构了。瞧, 果实壁上渗出了点点白色的乳汁,那是 桑科植物特有的乳汁导管组织分泌的。 硕大的果腔内,铺就了一层红色的“地 毯”,其实是一朵朵尚未成熟的雌花。 此时,雌花的柱头早已伸出,亮晶晶的, 温润芳香。这是为了等传粉榕小蜂进 来后,将其子房提供给榕小蜂传粉或产 卵。一旦榕小蜂钻入雌花的子房产卵, 这类雌花就成了不育的“女汉子”,不会 接受雄花的花粉而受精结籽,成为失去 性别的中性花——瘿花。没有榕小蜂钻 入的雌花,接受榕小蜂带来的花粉后, 正常发育受精,最终结籽。 图4:薜荔榕果的隐头花序的内部结构放大图。 图5:薜荔榕果的隐头花序的 内部 结构图。 世代协同繁衍 榕小蜂是如何进出这神秘的“堡 垒”呢?榕果的截平端有一个层层叠叠 的苞片口(图4),苞片口附近生长着许多雄 花。一旦嗅到隐头花序内雌花散发出的 成熟味道,那些身体纤细瘦弱、体长仅 有两三毫米长的榕小蜂就会从稍微松动 的苞片口进入。英勇的榕小蜂为了到雌 花区产卵,利用头顶的一双触角,巧妙 地将一层又一层的苞片顶开,穿过层层 叠叠的苞片缝隙。然而,历尽千辛万苦,能到 果腔内的榕小蜂大多数都已经“缺胳 膊少腿”。不过,这一路的伤痛都无法 阻止坚韧的榕小蜂继续行使其使命。 很快,雌蜂会将产卵器从雌花的柱头 插入到子房内,把卵产在子房。有的雌 蜂还带来了外源花粉,顺便沾到柱头 上,替榕树完成传粉。做完这一切后, 大部分雌蜂会很快死去,被果腔内的组 织分解吸收。 没过几天,榕果苞片口的雄花成 熟了,榕小蜂的后代也孵化出来了。刚 出生的雄蜂光滑利落,无翅无触角,一 辈子(生活史为1到2个月)都不变样地 生活在榕果里。相反,雌蜂有模有样, 头顶触角,身有双翅,尾带交配器,浑 身散发着成熟的气息,吸引异性前来交 配。完成交配的雄蜂,有的立即死去;有 的会咬破层层苞片,让“爱妻”顺利飞出 榕果,然后才永远地合上双眼。雌蜂肩 负着繁殖后代的重任,它们轻舞双翅, 穿过苞片口附近的雄花群,翅膀上会沾 满花粉。飞出去干什么呢?原来另一棵 薜荔树上的雌性隐头花序的雌花开放 了,正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吸引榕小蜂前 往。新生的榕小蜂如前辈们一样,将飞 往别的隐头花序,继续“闯关”完成使 命。 当然,上述的薜荔榕果在功能上分 为雌雄异株。也有的榕属植物雌雄同果, 同一个榕果里既有雌花也有雄花。根 据柱头的长短,雌花分为长柱花和短柱 花,这是为了适应榕小蜂而进化出的可 育种子和可产卵的两类雌花。成功闯进 榕果的榕小蜂在黑暗里传粉,产卵后就 地死去,而榕小蜂后代则穿过苞片口的 雄花群,携带着花粉又飞向新的榕果,开 始新一轮短促而精彩的生命乐章! 这可怜可爱可敬的榕小蜂;这天 造地设、结构精巧的隐头花序;这惊心 动魄、亡命天涯似的“闯关授粉”,在全 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千种榕属植物 中,不断上演,生生不息。 图6:可敬可爱勇敢的小蜂。 图7:凭着准确无误的嗅觉,蜂拥而上的榕小蜂。 注:本文发表于《科学画报》 2013.12( 部分图片 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彭艳琼 研究员提供。)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13268 次阅读|33 个评论
听榕树榕小蜂故事,谈生态科学之生死
热度 29 ecoliugy 2013-4-7 15:26
姿态华贵的榕小蜂 (网络图片) 科学伟大之处在于不断地深入探索和严谨的逻辑分析。比如对森林中榕树和榕小蜂关系的探索便是生命科学界的经典案例之一。假如没有系统的科学探索的话,人们永远也不会明白在吃入口的无花果中发生了怎样的传奇故事。 榕树被称为热带雨林的粮仓。博物学家大卫 . 艾登博格说假如能理解榕树,那么人类就能弄懂整个热带雨林。虽然有点夸张,但榕树种类丰富,不同榕树相继结果却是为热带雨林的动物提供了宝贵的食物,特别实在干旱的季节,榕果成了很多热带动物渡过难关的珍贵食物。榕树形态的多样与神奇,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更为神奇的是榕树与它的传粉者榕小蜂之间的关系。 榕树的花隐藏在“无花果”中,榕小蜂钻入无花果中吃喝拉撒,交配产卵的同时为榕树传粉。与蜜蜂为若干种有花植物传粉不同,榕树与榕小蜂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一种榕树只对应一种榕小蜂(偶有例外)。周一,版纳植物园组织了一个小型研讨会讨论了他们的各种研究,二三十个报告中虽然没有太创新的研究,但突然让人感觉到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十分具有价值。不禁让人思考起当今中国生命科学的种种问题来。 版纳植物园榕树研究组兢兢业业十多年,今天听他们作报告,突然发现他们研究团队在版纳园研究中还颇有些系统性。虽然平日看起来缺乏轰动性的东西,研究组的彭老师也谦虚的说她们只是做了些基础工作,但跨越历史看,这个小组在榕树研究上,俨然已成为中国很具特色的研究团队之一。版纳植物园建园 50 多年,水果、木材、水稻、香料、植被、混农林等传统强项都因各种各样原因而废弃,如今思来,真是可惜。虽然很多方向好像又从新拾起来,但基本都是些片段,毫无系统性而言。我想这与生命科学追求 SCI 的风气和科学院科研政策不无关系。从中国近两三年所发的一些“大文章”( CNS )来说,古生物类是最多的, nature 封面文章都不少,虽然文章很好玩,也很有价值,增进了我们对自然的了解,但于国于民,这有“屁用”?中国整个生命科学体系,生态与环境体系的科研界对解决中国生态恶化与人口健康上贡献何在? 中国人是否相信科学?读完硕士的我反正是不怎么信,或者说是上班时说科学多,下班了讲科学少。乃或是除了科研还有什么值得相信呢?科学到底在中国文化背景中扮演什么角色?我想政府是有一把尺子的,科学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科学院曾经为造原子弹、找矿产石油做出了巨大贡献。生命科学的意义也许便是可以提供国家农林渔产业,改善国人健康体质和生活环境。作为科研巨头的美国何尝不是如此,即便是傻子,只要看看美国科研经费花费图便可知道科研的本质。国防、医疗和环境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科学无国界(两会代表万刚语录)的说法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如今中国之科研与交流似乎过于本末倒置,自己的事无人关心,科研过于没有国界了。大把的银子花在了一些花哨的研究之上,早晚会让生命科学走进死胡同里去。现在虽然风光,但三五代人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科研团队毫无特色,与欧美相比更是遥不可及。 以生态学为例,大方向上看,生态学或者系统性的生命科学在达尔文之后就已经死掉了。如今的工作无非是为达尔文擦屁股而已,达尔文建立的框架是后人几乎无法超越的。我们一个又一个的 “ 重要发现 ” 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达尔文的伟大罢了。如今的生命科学无论耍得多么漂亮,手段再怎么五花八门,跨时空的生命科学经典理论是无法再生了。我们都只是在那位老人画的圈里转悠而已。 如此思来,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前途在哪?答案很简单,便是科研应该回归到科学有国界的认识上来,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中国自身问题,自己的自然与环境之上,或者说应该是以本国的问题为主线,辅之以其它供“赏玩”的研究。医学者以服务中国人的健康为使命,生态学者以保卫国家生态为己任,农学者以保障国人丰裕的食物为目标,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地把中国的问题理清楚,弄明白。就这些工作,若想理清理顺,我相信还够中国学子们干上一个世纪。常常关注和阅读 nature 或 Pnas 的人估计都对比感同身受的,如 pnas 的文章常以美国各种问题择文(干旱,蜜蜂减少,生态保护,森林等),其背后的机制是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很多研究都是几十年的数据,这种研究其本质就是关注自身的农林水利问题。跨度之大,时间之久是难以模仿和超越的。 中国资源众多,山川优美,资源丰富。美丽中国里山川上有多少森林?老百姓花坛里和会议桌上有几个自己培养的花卉品种?老百姓水龙头里能流出多少清洁安全的自来水?中华文明如何才能跳出五千年未曾跳出的生态困境?身处在中国生态科学环境之中,亲身谈起来真是伤心至极,不禁让人想起那首魔幻的歌曲, Tenthousandpeople,maybemore.People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PeoplewritingsongsthatvoicesnevershareAndnoonedeared,Disturbthesoundofsilence.
16116 次阅读|37 个评论
穿上外套的无花果
eloa 2009-3-21 19:37
史 军 发表于 2009-03-21 2:21 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有些榕树的榕果上穿着白色的纸质或纱制外套。这些榕果的外套,既不是为了遮风挡雨,也不是为了防寒保暖,那这些外套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人们常说开花结果,花是果的因,无花不结果,这就是因果关系。可是无花果的果子似乎是凭空长出来的春天时,无花果枝头会冒出一些小绿球,这些小绿球会慢慢长大,几个月后就变成了紫红色的香甜果子。这个过程中,人们在无花果树上闻不到香甜的花香,看不到多姿的花瓣。从公元前2000年,人类第一次栽培和品尝无花果算起,在随后的近4000年时间里,人们一直没有找到无花果的花。古埃及人将无花果奉为圣果,可能多少也与凭空结果这个现象有关吧。不仅无花果如此,整个榕属植物都是如此。难道它们的果子真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 之所以叫它无花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吃无花果的时候,从来没有怀疑它们是像苹果桃子一样的水果。香甜的果肉、果肉上芝麻一样的种子,似乎都说明它是一个完美的水果。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水果的顶端都有一个很小的孔。摘两个青涩的无花果切开,就能看到这个孔直达果实内部,并且整个果子的内部是完全中空的。果子里面有白色的小圆球,如果幸运的话,在一些果子的出口处能看到顶着粉末的细丝(能观察到细丝的时间很短,只有1周左右)。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明白其中的奥妙。一直被我们当做无花果果肉的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被称为花序托或者果序托的结构,那些白色的小球是它们的雌花(只产生胚珠),粉末细丝是他们的雄花(只产生花粉),而小芝麻一样的种子才是无花果真正的果。榕树这样的花序被称为隐头花序,通常被叫做榕果。 在西双版纳有70多种榕属植物,榕果大小各不相同。斜叶榕的榕果只有葡萄大小,木瓜榕的榕果却比小苹果还大。榕果不仅大小不一,里面小花的性别也不尽相同。像垂叶榕这样的雌雄同株的榕属植物,所有的榕果中既有雌花也有雄花;而像辟荔这类雌雄异株的榕属植物,一些榕果里有雄花和瘿花,还有一些植株的榕果里只有雌花。 为什么要给榕果穿外套 大多数植物都开放花朵散播花粉,但榕属植物反其道而行之,把所有的小花都一股脑地包在花序托里了。虽说这样可以让花朵免受日晒雨淋之苦,可是,风吹不出花粉,蜜蜂和蝴蝶也粘不着花粉,那榕属植物是怎样将花粉送到该去的地方呢?况且,有些隐头花序里既有雌花又有雄花,若是自家郎(花粉)进了自家的洞房(柱头),会不会影响后代的质量呢?正是为了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植物园的工作人员才给榕属植物的榕果穿上了外套。 削尖脑袋去产卵 还记得开头提到的榕树榕果上的小孔吗?这个通道确实跟传粉有关。在植物园中参观的时候,大家不妨留意一下那些绿色的榕果,只要有好运气,有好眼神,你就能看到黑色小虫在榕果的通道旁转悠,有些还试图往榕果的小孔里钻。这些黑色小虫就是为榕树进行传粉服务的雌性榕小蜂了。 来到榕果上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要在榕果内给它们的宝宝找个不愁吃穿的窝。钻进去之后,榕小蜂妈妈就忙着把卵产在雌花里,形成瘿花。蜂卵只能产在雌花子房的珠心和珠被之间,如果有半点偏差,榕小蜂宝宝就不能顺利长大了。所以,榕小蜂妈妈准备了犹如细丝般的产卵器,从柱头顶端插入后,穿过花柱到达合适的产卵位置。由于不同榕属植物的花有大小差异,柱头到珠心的距离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榕小蜂只有进入特定种类的榕果,才能顺利产卵。 产卵完成后,新一代的小蜂就开始慢慢发育了,并且以果实内的浆汁为食物。这样看起来,榕属植物似乎在白白给小蜂提供育儿服务,还损失了很多未来的种子。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雌性榕小蜂进入榕果时,也给榕属植物带来了礼物花粉。当它们在榕果内来回爬动寻找产卵场所的时候,花粉会被散播在那些没有注入蜂卵的雌花柱头上,这些雌花就能顺利结果了。而榕小蜂妈妈也会在这里度过一生的最后时光。 短命的新郎 榕小蜂的宝宝需要在榕果里面睡上至少3个月才会醒来。首先醒过来的都是雄性的榕小蜂,它们一醒来就会咬开育儿室(瘿花)的外壁钻出来。这些王子连吃喝都顾不上,就急匆匆地去寻找待嫁新娘。雌性榕小蜂则守在闺房,等待它们的白马王子。急不可待的雄性榕小蜂会用它们的交配器官刺破雌性榕小蜂所在的瘿花的外壁,然后和瘿花内的雌性榕小蜂交配。完成这奇异的婚配后,新郎才帮新娘咬开瘿花外壁,迎接新娘出阁。新一代的榕小蜂妈妈从榕果的通道爬出时,会正好碰上通道两旁的雄花成熟,雌性榕小蜂会主动把雄花的花粉装在身上或者特制的花粉篮中,然后走出榕果。像它们的母亲一样去寻找新的育儿室的同时,也为新房东送上一份见面礼花粉。而雄性榕小蜂完成交配之后,则孤独地死在榕果中。虽然一生不曾见过天日,但是它们为种族的延续耗尽了全部精力。 合作还是对抗? 这样看来,榕小蜂和榕属植物的配合真是天衣无缝。但如果所有的雌花都被产卵成为瘿花,那榕果岂不就颗粒无收,全为他人做嫁衣了?不过榕属植物早就采取了应对措施,像垂叶榕在雌雄同株的种类中,不同雌花的花柱长短有很大差异,只有1/3的雌花是短花柱,榕小蜂可以在其中产卵,而其余2/3的雌花由于花柱太长,榕小蜂的产卵器根本伸不到能够产卵的地方,也就只能望花兴叹了。 像辟荔这样雌雄异株的种类的办法则更显神奇,它们的榕果具有雌果和雄果两种类型。雄榕果中只有雄花和瘿花,与雌花相似的瘿花中没有胚珠,它们是专门为榕小蜂提供的育儿室,蜂发育成熟后携带榕果内雄花的花粉去到下一个榕果。如果进入的是雄榕果,小蜂能顺利完成下一轮繁殖。但如果进入的是雌榕果,就会碰上大麻烦雌榕果中全是花柱很长的雌花,榕小蜂无法在里面产卵繁殖,只能让雌花授粉结果。并且,上当的榕小蜂是无法从雌榕果里钻出来的,从而丧失了繁殖的机会。那榕小蜂为什么会主动钻进陷阱给辟荔授粉呢?植物园的研究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辟荔的雄果和雌果在形态上毫无差别,连释放出的气味都一模一样,不仅如此,雄榕果和雌榕果的比例可以达到1∶30,也难怪榕小蜂会上当受骗。不过,总有一些幸运的榕小蜂能在辟荔的雄榕果中延续香火。 免费使用育儿室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很多对雇主不满的小蜂就干起了明投暗盗的活动。这些小蜂也会利用榕属植物作为育儿室,但是它们不会给榕属植物传粉。大多数非传粉榕小蜂不会钻进榕果产卵,而是利用它们长长的生殖器刺穿榕果,将卵产在雌花或瘿花中,那些进入榕果产卵的非传粉榕小蜂也不会主动采集花粉。这样一来它们就免除了背负花粉的辛劳。但是,雌花期的榕果不授粉很快就会脱落,所以,非传粉榕小蜂通常跟着传粉榕小蜂的脚步。当传粉榕小蜂开始为雇主工作,保证榕果不脱落的时候,非传粉榕小蜂就会来到这样的榕果上,享受他人栽树,我乘凉的好日子。 当然,非传粉榕小蜂也有改过自新的时候。植物园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与传粉榕小蜂相比,有些进入榕果的非传粉榕小蜂能更好地完成传粉任务。看来,在榕树和小蜂之间这场合作加对抗的游戏还将继续下去。 已发表于《科学世界》2009年04期
个人分类: 生物|16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