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李彩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亲密关系与青少年发展 | 青少年期的依恋关系
sciencepress 2014-6-3 08:43
有一种情感关系,在个体生命的头两年形成,却持续影响了整个生命历程中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生活的品质…… 青少年期是儿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个体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生命全程的依恋发展观认为,青少年期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会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和他人的观点及其心理社会适应。目前,对青少年依恋的研究已经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发现, 青少年可以与母亲、父亲和朋友形成依恋且与不同对象间依恋关系的质量差异显著,朋友最高,母亲其次,父亲最低。前后测青少年依恋总质量保持不变,其中母亲依恋保持相对稳定,父亲依恋质量上升,朋友依恋稍有下降,与青少年个性化模型的预测相反,符合现代依恋理论的推测。此外,不同对象依恋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表现不同,大体为女生依恋质量高于男生,高一、初二学生依恋质量低于其他年级学生。   青少年依恋的质量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朋友依恋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变化 ‍ ‍ 已有研究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温暖和亲密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论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发现这种关系在青少年期变得不再亲密和温暖( Buh-rmester Furman, 1990 ),另一些则发现温暖和亲密的主要水平保持稳定( Raf-aelli et al., 1989 )或有所上升( Paterson et al., 1994 )。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总体依恋质量还是依恋的不同维度,青少年对朋友的依恋质量均为最高(高信任、高沟通和低疏离感),这不但反应了青少年期依恋的关系特殊性,也突现了朋友在青少年期的重要作用,并且与以往研究中发现的亲密同伴将最终取代父母在情感支持层级上取得优势的结论相一致。 此外,前后测朋友依恋质量边缘下降,与Buhrmester 和 Furman ( 1990 ) 的研究结论一致。在依恋的各个维度上具体表现为,青少年对朋友的信任、沟通均分显著下降,疏离感维度则无变化,说明朋友在青少年的情感关系中主要充当亲密的功能,这与研究四中发现的,朋友更多充当亲密和陪伴功能,而父母更多承担情感支持、工具支持和肯定价值功能(邹泓, 1998 )的结论是一致的。 因此,不应该单从表面看待青少年与朋友间的亲密关系。尽管青少年与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最多,并体验到较少的情感分离、生气和被孤立,但这种关系却代表了被了解与尊重、相互信任和沟通的程度与品质( Armsden Greenberg,1987)。同时,在前后测青少年与朋友依恋的质量有显著下降说明个体对亲密友谊关系质量的要求随年龄增长有所提高,也表明朋友在满足信任和沟通的功能上的作用有所欠缺,父母(尤其是母亲)始终是个体最主要的依恋对象。正如 Do-yle 等( 2000 )在其研究中指出的 “无论青少年对同伴多么感兴趣,与其相处的时间有多长,亲子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仍然非常重要”。 ‍ ‍ ‍ ‍ ‍ ‍ 父母依恋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 ‍ 婴儿依恋的研究者通常将母亲作为主要的依恋对象,并一致发现其主导性作用( Hazan Shaver, 1994 )。但本研究发现,对于青少年期的个体来说,母亲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其重要性被朋友部分取代,青少年对朋友的依恋质量最高,母亲依恋次之,父亲依恋最低,这符合 Weiss ( 1991 )所描述的“在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开始,许多青少年都处在不再把父母作为依恋对象的过程中”。 近年来对父亲依恋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如有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质量间无系统差异;而另一些研究则在父母依恋间发现了差异,认为青少年与母亲的依恋质量普遍高于与父亲的依恋质量( Paterson et al., 1994 )。本研究中,青少年与父亲的依恋质量显著低于母亲依恋的质量,支持后一种研究结果,与张杉杉( 2005 )对初中生、宋海荣( 2004 )等对青少年的研究结论也一致,说明与父亲相比,母亲在青少年情感关系中所占比重更大,这与家庭模式中母亲更多卷入家庭事物,与青少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更多(杨小莉, 2005 ),父亲则更具决断性,拥有更多的权威,与青少年的情感交流较少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安全性在青少年期下降(Papini et al., 1991),但本研究中前后测青少年总体依恋质量和母亲依恋质量保持不变,父亲依恋显著增高,与 Liberman ( 1999 )关于青少年期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现代依恋理论关于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随个体的成熟而保持不变或变得更加牢固( Colins, 1996 )的推测是正确。如同 Ryan 和 Lynch ( 1989 ) 指出的,“个性化不是脱离父母发生的,而是和父母一起发生的”,传统心理学认为的自主性形成必然以亲子关系的恶化为代价的观点存在偏颇。 青少年与母亲依恋的总体依恋质量保持稳定( Paterson et al., 1994 ),但不同维度(信任、沟通和疏离感)在后测时均表现出显著下降,说明随年龄增长青少年与母亲会变得更亲密( Smetana, 2004),但青少年期个体心理的闭锁性和独立自主性的增强使得个体不再把母亲作为最主要的沟通对象,对母亲的信任也有所下降,与亲子沟通和亲子信任领域内的研究发现也是一致的。此外,前后测青少年对父亲依恋的总体质量显著增高,说明青少年期父亲的重要地位开始显现。但也应看到,父亲依恋质量的分值仍低于母亲和朋友,说明在初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多重依恋系统中,父亲的地位仍不如母亲和朋友。 本文摘选自李彩娜著《 亲密关系与青少年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微信另有《 青少 年依恋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已经发布,今天将继续发布 《 人格、家庭功能与青少年依恋》、《 对 父母实施 有效教养行为 的 一些建议 》,敬请关注: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