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造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哈尔滨商业大学唐现杰涉嫌造假?
热度 1 冯用军 2009-5-22 19:49
中国反学术腐败调查中心: 我是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的老师,非常支持您们主办的学术打假网站,通过这个网站可以从舆论的角度对学术造假加以曝光,并促使有关方面对查实的学术腐败加以处理,惩腐败造假之歪风,还学术界以净土,真是太好了。在我身边也有学术腐败和造假的事例,特检举揭发如下: 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院长 唐现杰 教授学术造假,并伪造材料骗取黑龙江省政府津贴。具体事实如下: 一、唐现杰在 2003 年申报黑龙江省政府津贴专家时, 为增加其申报材料的分量, 伪造科研课题, 编造国家级课题和省级课题主持人 以不正当手手法骗取黑龙江省政府津贴,其申报材料明细见附件 1 。 造假事实之一:编造财政部重点课题企业经营业绩评估问题研究主持人。唐现杰在其申报的材料中,将自己编造为课题主持人,见附件 8 。该课题的批准立项时间为 1999 年,结题时间为 2001 年 12 月。事实上,该课题确是财政部 1999 年立项的重点课题,但课题主持人为孟建民,而且已经结题并于 2002 年出版了专著,请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财会方舟网站( http://ckfz.cfeph.cn/category.asp?Classid=22 ),见附件 2 。财政部不可能在同一年将同一重点课题下发给两个不同的课题组进行研究,经向财政部会计司及中国会计学会咨询,均未查到曾有将此课题下发给唐现杰的纪录,请询问中国会计学会及财政部会计司。而且,唐现杰的研究成果中也没有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与此课题密切相关。这些足以说明唐现杰是在编造虚假课题主持人骗取政府津贴。 造假事实之二,伪造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项目加快黑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主持人。在其申报省政府津贴材料中,唐现杰将自己标为课题主持人,该课题批准立项研究时间为 2000.5-2001.12 。但此课题的研究领域属区域经济,并非唐现杰的研究特长,是其丈夫黑龙江省社科院的研究员徐泽民所在单位申报立项的课题,并且该课题的第一结题单位也是黑龙江省社科院,而不是哈尔滨商业大学,请查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记录,见附件 3 。同时,唐现杰的科研成果中也没有一项研究成果与此课题相关,请见唐现杰科研成果表,见附件 4 。这再一次证明了唐现杰的造假行为。在其申报材料中,有 3 项已结题项目的主持人,其中两项是虚假的,籍此唐现杰骗取了黑龙江省政府津贴。 二、掠取或剽窃他人的文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 唐现杰的学术成果多为其丈夫或学生执笔的论文,在学术资源网站可查到的其发表的 57 篇论文中(见附件 4 ),只有 5 篇为独立作者,且其中两篇为会议综述。而且两篇会议综述均为抄袭大会工作人员撰写的会议通讯之作,见附件 5 、 6 、 7 ,她却堂而皇之地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出来。剩余 3 篇独立发表的论文也属宏观经济和教育之类(抑制物价上涨的几点思考; 对外直接投资 : 黑龙江的实践与反思 ; 成人教育方法论析 ),并非如其所云长期从事会计学、财务管理教学和科研,是会计学方面的专家。其早期的研究成果多为其与之丈夫徐泽民(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合作之结果,属宏观经济的范畴,是其丈夫的研究成果,但她却将此作为自己的科研成果大谈自己的学术成果、对会计学科做出的贡献,并长期占据着黑龙江省会计学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带头人的宝座。 此外,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有大篇幅抄袭他人文章的现象,如在其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思考一文中,大篇幅抄袭了 黄圣明等人 的研究成果,见附件 9 、 10 。 借助造假,唐现杰不仅获得了黑龙江省政府津贴,而且后来还获得了国务院特殊专家津贴,这不仅仅是学术造假,而且是欺骗政府的一种行为。已严重背离了一个大学教授应具备的最起码的学术道德和一个公民应有的社会公德,玷污了高校这块学术净土,其影响十分恶劣,应当严肃查处,还学术以净土,师长以道德,社会以公正。 哈尔滨商业大学XXX X X 2008 年 12 月 24 日 我不想公布我的姓名,请直接发邮件同我联系 邮箱:XX @126.com 证明材料 书 名:企业经营业绩评估问题研究:中国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丛 书 名: 财政部重点会计科研课题系列丛书(2002) 作  者: 孟建民 主编 中国会计学会 编 出 版 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7-01 页  数:209页 I S B N :7500558430 版  次: 印  次:1次 开  本:32开 装  帧:平装 纸  张:普通 适读人群:企业经营管理者、高校相关专业学生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991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丘成桐中学数学奖也敢造假?
冯用军 2009-5-22 19:20
转载自: 中国反学术腐败中心(China Anti-Academic Putridity Centre,简写 CAAPC ) 转载仅为提供更多讨论信息,包括是否取消奥赛问题的讨论信息等,欢迎学术讨论,请勿人生攻击。 高三学生获丘成桐奖 论文水平超一般硕士是真的吗? 据羊城晚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08-10/29/content_343518.htm报导,首届丘成桐中学数学奖颁奖典礼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赵玉博喜获铜奖及6万元奖金,还获得申请入读哈佛大学的机会。(奖金分成:学生70%,指导教师30%) 郝保国表示,赵玉博的研究内容全部涉及高等数学,远远超过高中数学水平,课题难度比一般的硕士论文还难。 据 http://news.sohu.com/20081030/n260324208.shtml 报导,这篇被许戈辉念错的论文题目叫《 PELL 方程递归解的幂型因子性质及其在不定方程中的应用 》。在北京举行的决赛上,11名来自美国科学院和哈佛大学等机构的数学专家进行了评点,认为这篇论文解决了数论问题的一个方向,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定义:命m为一自然数,两个整数a和b,若a-b为m之倍数,则谓之a,b对模m同余(congruent)。以 a b (mod m) 表示之。读作a同余于b模m,或读作a与b关于模m同余。 若a不同余于0模m,b不同余于0模m,则有可能出现 ab 0 (mod m) 的情况,例如m=225,a=75,b=21时,此时显然a和b都不同余于0模m,但 ab 0 (mod 225) 事实并非象报导那样,只用到最基本的同余概念及看看柯召和孙椅写的小册子《谈谈不定方程》和曹珍富《丢番图方程引论》的部分简单公式,只是初等数论,其中辗转相除法是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可惜却是抄自柯召和孙椅写的《数论讲义》上册第14页,另外关于PELL方程递归公式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献能找到。指导教师和学生连最基本的同余性质都还没搞清楚,就把实数中若a 0,b0,则ab0推广到同余运算, 想当然地推论。事实上,该文漏洞百出,前后矛盾,第6页定理1的(1)和(2)是错误的,从而导至第13页定理1的应中例1的错误。 孰知,设 x 1 >0, y 1 >0是 Pell 方程 x 2 Dy 2 =1 , D2非平方数 (1) 的最小正整数解。则(1)的全部解x,y可由 给出,其中n为仼意整数。n为正整数 时, 命 (2) (3) 由(2)式和(3)式可得 , 故有 从而 x n , y n 是(1)式的正整数解。 对于(3)式中的 y n 利用二项式定理展开后即得 (4) 当D=3D 1 时 +D= n 当 n 是 3 的倍数时 由于 (3m1) 2 1(mod3),由(1)式可知x 1 和D互质,故当D=9j+6 , n=3n 1 且y 1 不被3整除 时 由于x 2 15y 2 =1的最小正整数解为x 1 =4, y 1 =1 ,D=15,当n=75 时 =( 4 2 +3 7735 )=13521=34507 故当 D=15, n=75时,结合(2)式可知从第三项起每项都含有D 2 =15 2 ,故从第三项起每项都能被15 2 整除,由于此时第一项和第二项之和能被3n=225=15 2 整除,故y 75 能被 15 2 整除。 取d=15, 我们找到了15||75 (即15整除75,但15的平方不整除75),但15 y 75 的反例,从而如下剪自第6页定理1的(1)是错误的 。 x 2 24y 2 =1的的最小正整数解为x 1 =5, y 1 =1 ,D=24, 此时(24,y 1 )=1,现在由于定理1之(1)是错误的,怎么能用定理1推出 24 n ||y m 24 n ||m 的谎唐结论,故下面(剪自第13页)定理1的应中例1的推理过程是错误的。 另外x 2 51y 2 = -2,y 434 也是反例 ,类似的错误还有多处,在此不一一列举。连二次剩余的概念都没有,更不用说代数数论方面的知识,何以见得课题难度比一般的硕士论文还难,解决了数论问题的一个方向,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另外该论文第16页的引理抄自2001版《数论讲义》第14页,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http://edu.cqvip.com/ 中输入关键词 PELL 方程可找到有关上个世纪 90 年代之前关于 PELL 方程的详细研究成果 。 此外, 若设(x 1 ,y 1 )为 x 2 Dy 2 =4 的 最小正整数解( D 2非平方数),则n为正整数时 (5) 若x 2 Dy 2 =h 有解 ( D 2非平方数, h = -4,-2,-1,2) , 设(x 1 ,y 1 )为最小正整数解 则 (6) 参阅曹珍富《丢番图方程引论》第47页既知以上两式所确定的y n 皆为整数。x 2 51y 2 = -2,y 434 的反例要用到 (6)式。 (5) 式和(6)式 y n 为整数的证明可参照如下提示: |h|=4时,当y 1 为偶数时,则,皆为整数;当y 1 为奇数且D为偶数时,此时D必能被4整除,令D=4D 2 ,则x 1 为偶数 为整数;当D y 1 为奇数时,x 1 也必为奇数,此时 由于x 1 为奇数,故和皆为整数。 附录: 《PELL方程递归解的幂型因子性质及其在不定方程中的应用》原文网址: http://www.yau-awards.org/paper/S/7%EF%BC%8D%E5%8D%8E%E5%8D%97%E5%B8%88%E8%8C%83%E5%A4%A7%E5%AD%A6%E9%99%84%E5%B1%9E%E4%B8%AD%E5%AD%A6%EF%BC%8DPell%E6%96%B9%E7%A8%8B%E9%80%92%E5%BD%92%E8%A7%A3%E7%9A%84%E5%B9%82%E5%9E%8B%E5%9B%A0%E5%AD%90%E6%80%A7%E8%B4%A8%E5%8F%8A%E5%85%B6%E5%9C%A8%E4%B8%8D%E5%AE%9A%E6%96%B9%E7%A8%8B%E4%B8%AD%E7%9A%84%E5%BA%94%E7%94%A8.pdf 相关报道 《华附学子入太庙擒大奖》(羊城晚报2008年10月29日)网址: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08-10/29/content_343518.htm 《中学生喜捧丘成桐数学奖》网址: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12134.html 《高三学生数学论文获奖 论文水平超一般硕士》网址: http://news.sohu.com/20081030/n260324208.shtml 著名的周老虎事件,周正龙为了2万块钱奖金被判刑2年半。 《周正龙:拍老虎是为镇里好 2万奖金被记者吃光》原文网址: http://www.bt.chinanews.com.cn/article/list.asp?SelectID=56254ClassID=9 《周正龙二审判刑2年半 缓期三年》原文网址: http://www.pektime.com/article/2008/1118/674.html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3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浙大院士造假与天士力利益博弈
冯用军 2009-5-8 20:02
来源1-百度 李连达 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84271.htm 来源2-大河网新闻: http://jr.dahe.cn/html/zhengquan/shangshigongsi/200902/11-13653_2.html 来源3-搜狐新闻: http://news.sohu.com/20081226/n261428326.shtml 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涉嫌造假、天士力集团主要药物复方丹参滴丸涉嫌毒副作用巨大、举报李连达等涉嫌造假的祝国光与天士力有利益关系.... 院士涉论文造假续:天士力集团为报复举报   2009-02-05 【星岛网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涉嫌论文造假事件牵涉中国医药企业天士力集团。李连达院士认为是他执意公布研究结果,导致天士力借论文造假对他进行报复。天士力总经理李文否认。   据《浙江经视》报道,祝国光天士力集团的高级顾问。一起普通的论文造假事件升级为院士造假,又引发复方丹参滴丸产品质量问题的曝光让人始料未及。   李连达院士即将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天士力的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份低,疗效差,同时存在严重副作用。   天士力集团是国内制药的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5亿元,其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已经连续六年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这样一家企业牵涉其中,的确让人震惊。   李连达院士证实,随后出现大量寄往各部委和主管部门的举报信让他意识到:所谓的学术造假可能是对人不对事。他确认,2008上半年,他从事一项研究课题中涉及天士力集团的产品复方丹参滴丸。   李连达院士表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1%,一年大概有100万人用药,那么一年就要有三万多人有不良反应。这毒副作用发生率太高。   另外就是从症状上看比较严重,主要就是胃不舒服,胃肠道的症状明显,而且有休克的,有昏迷的,有尿血的还有皮下出血的,所以这些呢都比较严重。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长期用的药,一吃吃两年、三年,至少你要做一个长期毒性试验,这样我就知道长期吃了以后对于五脏六腑会引起什么毒性,他没做。   李连达院士称,他的研究内容很快被天士力集团得知。   厂里面就有人来找我,说你这个结果一公布,或会影响我们的销售量,影响我们的经济收入,所以你能不能把你的这个科研成果不要对外发表。或者你发表的话你发表些对我们有利的,证明我们这个比别人,比谁的都好,那这样的话我当然不同意,我们搞科研一是一,二是二。   他弦外之音就是这样的:那么你要是同意我这样做的话,那么我给你培养费,就说大量的钱,那不是一二百万,那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当时我拒绝了,拒绝以后他还不死心,就几次三番打电话给我的秘书。   但是,天士力总经理李文否认祝国光与天士力集团有关系。他还称从来没有见过李院士的研究课题。   天士力方面的矢口否认使整个事件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据了解,举报人祝国光不仅是天士力的高级顾问,天士力网站上力推的用于宣传药品的书籍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 就是祝国光和天士力总裁闫希军合着的;在荷兰成立的欧洲中药商会中闫希军和祝国光同任副理事长;在天士力的各种庆典活动中,祝国光也是频繁露面。 院士与天士力之争背后 天士力称将起诉李连达 来源: 北京商报 时间: 2009-02-1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国家药监局会对上市药品进行不良反应监测,做出安全性评价,保障用药安全,但不会针对所有上市药品进行监测。从2001年至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公布了19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其中未涉及复方丹参滴丸。   上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副主任杜文民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各监测中心都会对每种药物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得出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由于每个药品不一样,所以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治疗癌症等的药物,可以允许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点儿,但如果是治疗感冒、慢性疾病等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将严厉控制。   一般情况下,普通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应该小于万分之一,如果高于万分之一,我们将对其进行评价,如高于千分之一,则将引起重视。杜文民表示,至于李连达所指的复方丹参滴丸3.11%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要根据具体的不良反应的类型去分析,如果普遍出现胃黏膜糜烂、出血等不良反应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杜文民还表示,由于我国大部分西药都是仿制药,所以西药的安全性标准多来自进口药的标准,目前西药安全性标准还比较完善,但中药不良反应的标准与研究尚不完善,中药缺乏权威合理的药效、安全性标准,这也严重制约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杜文民透露,上海已着手研究中药的安全性标准。   学界与商界   举报人与李连达的双重身份   在这场风波中,关键的两个人是李连达和祝国光。其实,李连达和祝国光都与浙江大学有一定的渊源。李连达目前是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而祝国光曾就读于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   李连达表示,祝国光是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后来在天士力工作。而他现在的工作所在地芬兰则有天士力的办事处,祝国光本人就负责该地区的药品推销业务。李连达还明确地告诉记者,所谓全欧中药商会和全欧中医药联合会,无论会长还是主席,都是天士力的董事长和祝国光本人。   公开资料显示,祝国光,医学博士,教授,全欧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全欧中药商会副会长,北欧现代自然疗法协会、世界中医药协会常务理事。曾任职于浙江金华雅畈区医院、天津医科大学、 法国里昂爱德华研究所、芬兰奥鲁大学生物医学实验室、北欧现代自然疗法协会。主要研究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欧共体植物药法规和世界各国植物药法规。主编《中药如何进入欧共体市场》、《复方丹参滴丸》等学术著作,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文章91篇。   记者发现,祝国光与天士力关系甚密。2003年出版的用于宣传复方丹参滴丸的书籍《复方丹参滴丸百问百答》由祝国光和天士力总裁闫希军合著;在荷兰成立的欧洲中药商会中闫希军和祝国光同任副理事长;更有传言,祝国光长期被天士力雇佣,在天士力有固定的住所和办公室,每年有固定的薪水,在天士力和荷兰神州合作的CMC Tasly Group BV公司中,祝国光是独立董事。但祝国光与天士力都坚决否认了上述说法,天士力只是表示,祝国光是该公司的顾问,同时也是国内多家公司的顾问。   举报人祝国光被指与天士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被举报人李连达一样被指与另外一家药企有着紧密的联系。白云山制药方面已经证实,李连达目前的确是其旗下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研究人员,职务是顾问。   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便是复方丹参片。在去年10月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上,李连达称其研究证明,复方丹参片更适合于医保用药和大众用药。   在同类药中,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已连续数年占据行业第一,白云山制药生产的复方丹参片目前排名第二。虽然承认了李连达是该公司的研究人员,但白云山表示李连达和天士力之间的纷争与其无关。   举报与被举报   天士力与院士的曾经接触   天士力是国内制药的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5亿元,其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已经连续6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根据天士力总经理李文的说法,天士力在前几年就与李连达接触过。   李文表示,当时接触的内容就是李连达希望天士力资助其经费搞研究。李连达当时要200万元,但我们当时只同意资助50万元,所以没有合作成。之后就没有接触过了。李文表示,后来他就到另外一个复方丹参片的企业,也就是我们的最大竞争对手去做首席科学家了。现在他所有研究的目标就是证明复方丹参滴丸没有复方丹参片好。   对于是否向天士力提出过希望给予资助经费搞研究一事,李连达的助理表示无可奉告。   李文还认为,李连达这个时候指出复方丹参滴丸不良反应发生率3.11%完全是为了转移视听。在被举报论文造假之后,李连达为了逃避学术造假的社会压力、转移公众的注意,故意制造事端。李文强调。   李连达则认为,祝国光此次论文打假,根本原因出在自己一项即将公布的研究成果威胁到了天士力的商业利益。该研究结果表明(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的实际疗效与宣传效果不符,于是该公司试图收买李连达不成,便出现了祝国光的举报事件。   其实,最初这个研究不是要挑他们(天士力)的毛病,是考虑到药品比较混乱,比如复方丹参制剂,一个方子有片剂、丸剂、胶囊剂,生产厂家有800家,质量有好有坏,但是讲不清楚。因此我们就要进行再评价,就是虽然批准生产了,但是也要再研究比较一下。我在800家里挑了大家公认最好的两种做对比。它(天士力)的滴丸比别人的片剂稍微差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差一些,做动物试验药理作用差一些。还有安全性问题。另外,药费也贵4-6倍。李连达表示,天士力在试图收买其不成后,便出现了祝国光的举报事件。   天士力对李连达的说法一一进行了否认。如果谁提供说天士力因这个课题与李连达进行过接触,那么他得提供证据,时间、地点、谁、怎么接触的、说的什么,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可以提出诬告控诉。李文强调。   李文最后还表示,李连达通过大众传播而非学术传播的方式,夸大复方丹参滴丸的不良反应率,已严重影响了天士力的形象和声誉,天士力已保留和收集了证据,将采取法律措施,起诉李连达。   李连达的秘书昨日表示,李连达的生活近日虽然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仍处在正常的工作学习中,昨日还在北京参加了学术会议。针对天士力将起诉李连达一说,李连达秘书笑称:让他们去起诉吧。 浙大一教授论文涉嫌造假 学校称当事人已被开除 2008年12月26日02:47 来源:现代金报 浙大一教授论文涉嫌造假?   浙大回应:涉嫌造假的当事人已被开除 知情人士称:这或许与高校考核体系有关   最近,在互联网上搜索浙大,出现了很多有关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涉嫌论文造假的帖子,甚至有网友用了很极端的词语:李连达院士的研究成果=剽窃+造假+一稿多投。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昨天,记者就此事展开了调查。    事件起因   浙大校长收到两封信   李连达院士论文造假    第一封信:   李连达署名的三篇论文学术造假   11月18日,全欧中医药联合会中药特别专家小组的祝国光教授在芬兰给浙江大学的杨卫校长发去了一封题为《提倡严谨治学,反对学术造假》的信。   信中祝国光告诉杨卫:有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署名的三篇论文有学术造假问题。   经全欧中医药联合会中药特别专家小组认真研究认为,论文作者不仅一稿多投,而且还存在严重造假。曾经刊登该研究小组论文的德国《NSA药理学杂志》、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英国《本草疗法研究》、波兰《药理通报》等先后公开发表声明,称这是科学的欺诈行为,并将这些已发表学术论文删除,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目前,国际上深入调查正在进行中。   祝国光教授在信中表示,浙江大学一直以严格治学著称于世,我们一直引以为荣,想不到会发生这论文造假之事,并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名下。    第二封信:   一稿多投,损害我国中医药在欧洲声誉   正当浙江大学对此事展开调查之际,12月6日晚,祝国光教授又给浙大杨卫校长发去一封信。   信中说,我们又发现李连达院士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的两篇文章,先以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然后隔数月或年余,又在国内以变换第一作者为李连达院士的名义发表,并且中文的论文没有提及任何该文已经用英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甚至在其参考文献中也未列上。说明作者是有意避开已经发表的相同文章!   祝国光教授表示,李连达院士研究组的造假论文一案,已经严重损害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在欧洲的声誉,损坏了我们中医药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形象,影响了我们的中医药市场。    媒体调查   共有十三篇论文被指造假   此外,据人民网报道,一些专家、学者在互联网上揭发,近两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连达领衔的研究小组,在国际、国内多家著名医学杂志上采取剽窃、编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手段,发表学术论文13篇,以骗取国家科研经费。这些由浙江大学药学院多名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论文都有李连达署名,其中,李连达作为第一作者署名的有两篇。研究小组以这些论文立项,分别得到国家博士后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要基础研究973计划以及浙江省教育厅、科技厅、中医药局等项目经费资助。    浙大回应   论文造假是其所带的博士后所为   昨天,浙江大学新闻发言人以书面的形式就此事对媒体公布了学校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称论文造假事件主要是李连达院士所带的博士后贺海波个人行为,其他作者并不知情。   文中说,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收到某教授的邮件,投诉他已经毕业的博士生、原浙大博士后、时任浙大副教授贺海波在论文中末经他本人同意使用了他的研究组的数据,属剽窃行为。浙江大学药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十分重视,当即开始了调查。贺海波已向学院承认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向他的博士导师当面作了检讨。   贺海波于2006年6月进入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2008年7月被浙江大学聘为副教授。浙江大学药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查明:贺海波在浙大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其论文存在剽窃、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的事实等学术不端行为。11月13日学校召开校长办公会议,决定依据《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如发现任何与此相关的学术不道德的行为问题,都将一查到底。   浙大方面还表示,国外的这些期刊并没有刊登,只是录用。   新闻发言人表示,抵御学术腐败,维护学术道德,是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高等学校的共同责任。浙江大学一贯十分重视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学校把此事作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反面教材,加强对博士后和新进教工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的教育,采取进一步措施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部分专家   调查结果有疑点   不过,也有专家对该处理结果不满意。有专家认为:几篇论文中,其科研设计、思路、检测方法及项目,实验选择及搭配都有一定水平、英文水平也很好,不像出自博士后学生一人之手。而且,一个如此多项目的药学试验,并非一个人所能完成。而且,论文立项必须通过层层审批,其他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所获科研经费也不可能被某个人所用。而前三篇论文的中心课题,是李院士近几年最核心、最重要的课题,不知情有点说不过去。   不少专家认为,从学术规范来说,只要论文的作者对用自己的署名没有异议,一旦论文出问题任何人都难逃其责,而非一人承担。    知情人士   与高校教授考核体系有关   事实上,有知情人士称,之所以造成这样的不良后果,是高校对旗下老师的考核体系造成的,老师发表论文数量直接跟收入、晋升等有关。   记者在浙江某高校的考核体系上看见,申报正教授要求的论文基数是:文科8篇以上,理工科6篇以上,其中权威核心刊物2篇以上。其中,每一类刊物的发表都被分别记分。此外,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省、部级科研课题等也被分别记分。最后的总分将决定该教授在学校里的升迁。   因此,国内高校的普遍做法是,学生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刊登论文,老师会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名字,有时候还是第一作者。每学年论文数量这么多,教授根本无法仔细查看每篇论文,涉及一些试验数据等更无法短时间内核实真伪。浙江某高校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说,也正因为如此,国内高校有不成文的规定,如果论文主要是学生完成的,无论指导教授名字放在什么位置,出了问题均只处理学生不处理教授。   记者 徐佳菁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7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士指学生剽窃和造假的信使意义
冯用军 2009-5-8 14:08
中国315学术打假网: http://www1.siteem.com/17/29/china_315/index.htm 背景新闻来源网站: http://news.163.com/09/0508/05/58P4JTQT000120GR.html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血液专家陆道培联合8名专家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北大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行为,其申报的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中,有部分内容剽窃自陆道培。黄晓军为陆道培的弟子。 笔者从事学术打假4年来,这是第一例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公开指出自己的学生学术剽窃和造假的事情,双方都是名人,出现的地方是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此事意义非凡,可以算着我国学术界自我进化的一个里程碑、自我提升学术品质的一个显著标识。 事件回放:   陆道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教授,北京、上海道培医院医学总监。   黄晓军:著名血液病专家,曾是陆道培的博士研究生,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新京报5月8日报道 昨日,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院士和8名血液病、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指称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存在剽窃、造假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其申报的中华医学科技奖的材料中,有部分内容剽窃自陆道培。   此前,陆道培已就此事向中华医学会举报。中华医学会指定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的调查结果,黄晓军的论文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等问题,但剽窃之说难明确。    陆道培 被剽窃者不仅我一个   昨日的发布会到场专家有6位。这完全是出于无奈之举,毕竟我们曾经是师徒。陆道培表示,召开发布会是因为其他途径行不通了,他们才采取这种方式。   9位专家认为,黄晓军申奖论文中提及的GIAC技术体系是由黄晓军创建,且基础研究先于临床应用不符合事实。   这个体系应该是我最早提出并命名。陆道培认为,黄晓军剽窃的不仅仅是他的研究成果,还包括纪树荃等其他专家近20年来的科研成果。   并且,陆道培称,他们在黄晓军获奖的31篇论文中,发现有14篇论文存在20处数据错误,属于造假、篡改的行为。   发布会上,专家们列举了他们认为黄晓军学术造假、剽窃的证据,包括将黄晓军多篇论文中的数值进行比对后发现的问题。    黄晓军 暂不发表意见   对于自己认为的黄晓军剽窃造假一事,陆道培称,此前已经于2008年12月21日向中华医学会反映。但2009年1月9日,该申报依然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昨日,中华医学会介绍,接到举报后,中华医学会已委托人民医院和北大医学部对此事进行调查,并已得出结果:黄晓军的获奖论文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等问题,但难以对剽窃一说做出明确结论。   北京大学医学部办公室的肖主任昨日表示,陆道培与黄晓军师生二人都为学校做出很大贡献,医学部学术道德委员会是以非常慎重的态度来调查此事。   肖主任指出,此次事件是因对学术存在不同看法引起的争议。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很负责地组成了学术委员会和道德委员会的专家们多次调查、评判,调查过程透明公开。   昨日,黄晓军表示,在事情没有最终结果前,他不想发表任何意见。    9专家:他将老师成果据为己有   本报讯 昨日的发布会上,9位专家透露了黄晓军参加200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的申报项目中存在的问题。   这个名为细胞因子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的推荐书上,9名完成人中黄晓军排名第一,推荐单位为北大人民医院。   身为中华医学会常委的陆道培,2008年12月发现了黄晓军的这份推荐书。他随即认为,这个项目侵夺和剽窃了包括他在内的多名专家在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   陆道培介绍,黄晓军的这个申报项目包括的31篇论文中,有14篇论文存在20处错误。更为关键的是,在推荐书中,黄晓军将自己说成了是GIAC技术体系的创建者。这一体系的最初创建和命名者应该是我!陆道培称,这项研究成果他此前已在国内和国际多个大会上发表演讲11次,还发表了多篇论文。   他出具了一份2006年北京市科技一等奖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这份由陆道培作为第一排名人的鉴定证书提及,该研究创建了HLA配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GIAC-C新方案。   我们坚决反对是因为,黄晓军称它是GIAC体系创建者,如果这个奖项成立,陆院士这个真正的创建者反而成了剽窃者。专家童春蓉说道。 (本文来源: 新京报 作者:记者 王卡拉 吴江 实习生 魏楠) 追问    问题1 接到举报依然评奖?    中华医学会:依据调查结果颁发奖项   陆道培指出,在发现黄晓军的申报项目存在问题后,他们曾向中华医学会举报,并强烈要求组织第三方专家进行核查,在未得出结论前搁置该奖项颁发。但最终黄晓军依然获得了一等奖。   七八十个评审专家,大家都是有良知的。昨日,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解释称,接到举报后,中华医学会指定人民医院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进行了颁奖。    问题2 错误连连论文为何能获一等奖?    中华医学会:报奖材料真实性由推荐单位负责   陆道培等专家对黄晓军这一错误连连的项目获得一等奖感到不解。对此,吴明江表示,因在颁奖前人民医院已给出调查结论称不存在造假,中华医学会才会将奖项颁出。   他说,报奖材料本身的真实性审核,要送选单位负责。这些送选推荐的单位都有对这些论文材料负责的签名。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审专家只是在报奖材料真实可靠的情况下,对报奖论文的科研创新性、科研结果负责。    问题3 为何由利益方单位进行调查?    中华医学会:人民医院最了解黄晓军   黄晓军被举报后,中华医学会指定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进行调查。对此,陆道培感到不解。他称,人民医院作为推荐单位和黄晓军的所在单位,是利益方,不应介入调查。而北大医学部分管人民医院,也是此次事件中可能涉及的利益方。   对此,吴明江指出,人民医院是最了解黄晓军的单位,交给人民医院调查最能掌握到具体情况。吴明江强调,中华医学会的中华医学科技奖整个推荐程序和评审程序都严格规范,没有任何问题。而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的调查是学术和道德两方面委员会专家们慎重做出的结论。    对话 学术造假代价小利益大   昨日,到场的几位专家,就此次事件中的相关问题与本报记者进行了对话。有专家称,学术不端代价很小,却利益很大,希望以此事对学术界起到警示作用。   新京报:作为老师,黄晓军当年留给你的是什么印象?   陆道培:这次发布会只涉及此次评奖中的学术不端问题,并不是指他平时的学术问题。但学生里出了这么个人,我感觉很遗憾。   新京报:几次调查为何你们都不满意,你们认为,怎么才能找到公正的第三方?   陆道培:我们署名提供的数据和证据是要负责的,这项目里出现这么多错误,除了造假没有别的可能。我们认为请推荐单位调查不公正,就好像兴奋剂事件让本队来调查队里运动员服用兴奋剂问题,这怎么可能?中华医学会有责任承担这次的调查,这一点我认为需要改进。这件事很难说得清,学术造假涉及方面太专业,法院界定困难,但我希望道德法庭可以审判。   童春蓉:奖项评选中,一旦有人提出质疑时,却没有一个处理办法,还把和这件事有关的推荐单位拉进来参与调查,我们呼吁第三方公开透明的检查。   新京报:这次评奖,评委们并没有发现论文中的数据错误,你们如何评价评奖的程序?   童春蓉:我们也是把论文集中起来看才发现问题,而且非常耗时。评奖时,专家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这些。尽管有严格把关,国外专业医学杂志也出现过刊登造假论文事件。我们希望此事也能给学术界起到警示作用。   新京报:这次获奖对黄晓军有什么好处?   陆道培:获得中华医学会这个奖项后,他能以此申请国家级奖项,再申请院士,这些荣誉还能为他申请到很多科研经费。学术不端是因为只付出很小的代价,但能获得很大的利益,这也是学术界腐败屡禁不止的原因。教育部说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我们认为还需要加强社会监督,在舆论氛围上对学术不端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很多学术造假处罚力度不大    专家称目前很多单位无细致规章规范学术行为   昨日,针对陆道培指称弟子学术造假一事,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指出,目前学术界在有造假问题发生时,都是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来调查、处罚,外界无法对当事人做出处罚行为,比如开除造假者、禁止其继续带学生等。但是目前大部分科研单位、学校并没有一个细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术行为,对剽窃也没有明确的界定。   郑也夫认为,外界舆论压力在学术打假上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这件事情有没有正式调查机构不是关键,关键是要让其他学者发出声音。   他说,除了这件事涉及的单位,其他相关学者的意见很重要。在国外,发生学术造假时间,舆论起到的作用很明显。但在国内,很多单位对造假处罚力度不大,甚至是不进行处罚,置舆论压力于不顾,让人痛心。 (本文来源: 新京报 作者:记者 王卡拉 吴江 实习生 魏楠)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28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科建设与填表
llm 2009-5-6 21:34
刘亮明 (中南大学计算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如果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某位打字员,或者说为了争取诺贝尔文学奖而对打字员加大投资和奖励力度,大家一定认为是天方夜谭,可国内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却实实在在发生了这样的事,而且还不是小概率事件。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学科建设,按常理应该将建设工作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抓好教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二是抓好科研,创造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可偏偏这两个方面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而且会很累,也不可能在短时间见到效果,脑子向来灵活的学科带头人们便想到了另一个捷径——填表。因为在中国,学科的优劣向来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来评定的,与社会大众的意见基本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专家们主要是依靠有关表格材料来做判断分析的。如果表填得好,能讨得专家的欢喜,学科建设自然就能评个高分,这样一来学科建设的功劳自然就应归到了填表者,而与为填表贡献材料的人无关。最后领导再给填表者发个大奖,感谢他们对学科建设的巨大的贡献,这也好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只是这样一来,就寒了那些为填表贡献材料的扎扎实实工作的孺子牛们的心,他们也难以总那么默默无闻地做贡献。于是乎,供填表用的材料就越来越少,这也难不到带头人和填表人,事在人为,真的不够假的凑。当假的材料能一次又一次从专家和领导的眼皮底下溜过,当造假者一次又一次地受到表扬,造假就成了一种常态。这应该是当前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个人分类: 书生意气|3815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蔡元培造假说开去
jiangjinsong 2009-4-28 09:37
从蔡元培造假说开去 作者:朱蓬蓬 来源: www.66wen.com  更新时间: 2006 年 11 月 15 日 上海的庄森先生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 蔡元培为陈独秀编造假履历 》。内容说,蔡元培(孓民)校长为了使当时的教育部批准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造假说陈独秀曾毕业于日本大学,曾在安徽高等学校担任校长。实际上,陈独秀虽然多次到日本,但并未进大学,也没有当过安徽高等学校校长。 (笔者对蔡元培的造假不持异议,因为他是家父朱其华的好友。家父大概只有小学程度,出版《中国农村经济的透视》一书时,在《序言》中说明是蔡孓民先生帮忙才得以出版的。)  蔡元培为陈独秀履历造假,最终成就了陈独秀的气候,在北大民主自由的空气熏陶下,中国共产主义思想得以萌芽、发展、壮大。于 1921 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陈独秀成为领军人物。尽管这位领军人物领军时间不长,被认为是右倾机会主义者。但右倾机会主义不仅不是后患无穷,而是衍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历史虽然记载了陈独秀的光辉,但现实生活的结局也告诉我们,是蔡元培害了陈独秀,让陈独秀后来背了几十年领汉奸津贴的恶名,忧郁愤激而死。  蔡元培只为陈独秀造假,而不为其他在北大的人造假,虽然对陈独秀本人不利,但却有许多蔡先生意想不到的值得史学家们认真研究的后果。即,让二十世纪的中国一代知识精英,学会了编假、造假、说假话,做假事。(当然这不怪蔡元培,只怪世风日下) 例如,一大批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知识精英,冰心、沈从文、冯雪峰、郭小川、冯牧、张光年、陈白尘、臧克家等,变成了没有话语权的群体知识分子。(《南方周末》王尧专栏:《房东的声音》一文中语)臧克家当年有《忆向阳》诗集云:劳动是我师,亲手教插秧。佳节送瓜果,身如在故乡。毛主席教导,才能到向阳。这是在五七干校改造得好的总结。  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化革命,暴风骤雨让精英知识分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立地成佛,在这个非常时期中,除了缺乏勇气面对现实而自杀的一批弱者外,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他向全世界宣布,他的作品全部要不得,今后不再出版。  至于引蛇出洞,在肃反、反右斗争中涉及的知识分子,面宽、时间长,改造效果更加辉煌,牛鬼蛇神都变成了人,除了已经逝世的,大部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复出,在改革开放中建功立业,成就众所周知,不必累赘多言。  蔡孓民造假的成功经验,(责任不在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打假成就辉煌,假货却越来越猖獗。假分数、假毕业、假证件,比比皆是;假官职、假药品、假名牌,市场流通, 这真是,假作真时真也假,真作假时假也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正如名家所言,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戏,做真做假随你心意。这不,有时候,对假的通融一下也并非坏事。报载,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在王小材的要求下,网开一面,给两门必修课不及格的王小材颁发毕业文凭,授予学士学位。本来,这武汉大学校长就是违规造假,但这个假造得好,王小材也争气,他被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请去做研究生,取得博士学位后,又被英国牛津大学脑科学研究所聘为客座教授,现为美国发摸康公司总裁。没有刘道玉这伯乐,能有王小材这千里马吗?  呵!读者诸君,这真假是非,好耶?歪耶?该如何评说呢?  2006 年 3 月 1 日 星期三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488 次阅读|8 个评论
看看国外行家们造假的境界
juchuan 2009-4-9 19:06
郭磊先生在科学网指控哈佛包庇造假,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水池,溅起了些许水花,立刻就平静了。一旦这几篇相关的博文退缩到视野以外,事件也就像从未发生过。 曾经沧海,自信早已洞察这案子的预后,却对三件事感到意外:一是科学网编辑的胸怀,让读者饱了眼福;二是居然有王志明老师插手,而且卓有成效;三是难得有Dr. James Whitfield做了客观公正的评论。现在事件应该已成为历史,在被完全忘记之前,本人想对Dr Whitfield的评论略说几句。因为他的评论不长,为了方便,全文转贴如下(粗体为本人所加): PPR哈佛PKD:Comment on the Harvard story from Dr. James Whitfield Personal comment from Dr. James Whitfield: Thank you for sending me this sad story of a person being unable to repeat a laboratory's important experiments. A person from my lab also once went to work in another lab and could not repeat their important published data, but unlike Dr Guo, he wisely left without making trouble. Surely this could, indeed should, should, now be resolved by doing exactly what Dr Chen has done. He appears to have found no or only a very low level of WTPC-2 in the cilia of his MDCK cells. This could mean that these cells don't concentrate normal PC2 in the cilium and that the PC2 that does get there eventually is a non-specific secondary intrusion and that some mutant PCs do somehow get in albeit slowly. But this seems to mean that the PC2 is not a normal cilial component. Thus, the key fact from Dr Chen is that there is a problem here which must be resolved for the sake of those of us who have written about the calcium-mediated mechanodriven signaling from the kidney cell cilium. I am surprised that apparently the Harvard people did not take a little time and effort to defuse this problem by carefully arranging an independently monitored set of experiments to verify or definitively refute Dr Guo's potentially serious observations. Dr. James Whitfield Researcher Emeritu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077 Dr Whitfield首先指出,郭先生因为不能重复实验结果就声张质疑的做法不明智,聪明人的做法是不露声色悄悄离开。也就是说对这种事不可大惊小怪,声张起来对大家都没好处。 其次,Dr Whitfield认为哈佛人如果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实验结果可以重复,将是对郭先生最有力的反击。言外之意,不理不睬好失面子。 沉默是金,我相信这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不会再有下文了。作为举报者,能听到Dr Whitfield这两句公道话自然已经是非常幸运,应该心满意足;而尚未卷入麻烦的清白科研人员则要牢记Dr Whitfield的金玉良言:别少见多怪,是非只为多开口! 上次说过: 造假不要紧,剽窃是祸根。附一条刚刚看到的新闻,看看人家造假的功底:买通科学家签署论文刊登在有声望的医学杂志上(所以说如今科学家名声不好并非血口喷人),还为造假专门创办专业杂志!如今事情败露了,但那些科学家们被处理了吗?那些造假论文撤回了吗? Doctors signed Merck's Vioxx studies Milanda Rout April 09, 2009 Article from: The Australian SCIENTISTS were allegedly recruited by a pharmaceutical giant to put their names on research done by the drug company to promote the safety of its anti-arthritis drug Vioxx. The Federal Court has heard that Merck Co prepared and gathered doctors and academics to write the company's own research on Vioxx, which was then published in prestigious medical journals as independent studies. The drug company also allegedly produced an entire journal -- called 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Medicine -- and passed it off as an independent peer review publication. These claims were put by lawyers acting for Graeme Peterson, who is suing Merck Co and its Australian subsidiary Merck, Sharpe and Dohme for compensation. The 58-year-old -- along with more than 1000 other Australians -- claim Vioxx caused their heart attack or stroke. The drug was launched in 1999 and at its height of popularity was used by 8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because it did not cause stomach problems, as did tradition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t was voluntarily withdrawn from sale in 2004 after concerns were raised that it caused heart attacks and strokes and a clinical trial testing these potential side-effects was aborted for safety reasons. Merck last year settled thousands of lawsuits in the US over the effects of Vioxx for $US4.85billion ($7.14 billion) but made no admission of guilt. Counsel acting for Mr Peterson, Julian Burnside, told the court this week the drug company sought out and recruited scientists, academics and doctors to put their name to Merck's own research. He said medical journal expert George Jelinek would testify that the articles were designed to reassure the medical profession about the safety of Vioxx. The trial, before judge Chris Jessup, continues. http://www.theaustralian.news.com.au/story/0,25197,25311725-5013404,00.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83 次阅读|2 个评论
提高学术造假技巧原来是爱国行为
juchuan 2009-3-29 13:06
诗曰:造假不要紧,剽窃是祸根;岂止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此前曽在国外名校举报过学术造假,在网上説起过国外传统是对造假教授百般包庇,却基本上没人相信。在郭磊先生的《发生在哈佛医学院的一起严重学术造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513 )一文后本人留过言,也拜读了各位大侠的评论,觉得有几句话不得不説。 学术和科研本来是人类对知识和文明的追求,到了求职不易的今天,却已演变为谋生的手段,学术造假也就应运而生。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项Nature调查显示,科研人员中有有三分之一承认有过某种程度的弄虚作假或剽窃。所以其实科研不当行为国内国外一般同,并非中国独创。 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ORI)对科研不当行为的定义是: Research misconduct means fabrication, falsification, or plagiarism in proposing, performing, or reviewing research, or in reporting research results. (a) Fabrication is making up data or results and recording or reporting them. (b) Falsification is manipulating research materials, equipment, or processes, or changing or omitting data or results such that the research is not accurately represented in the research record. (c) Plagiarism is the appropriation of another person's ideas, processes, results, or words without giving appropriate credit. (d) Research misconduct does not include honest error or differences of opinion. ( http://ori.dhhs.gov/misconduct/definition_misconduct.shtml ) 在捏造(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这三项行为中,剽窃(包括重复发表而不加说明的自我剽窃)最愚蠢:白纸黑字,在众目睽睽之下,如何抵赖?造假行家则明白,正如发扬中医要从娃娃起,挽救京剧要从小学生起,而学术造假则必须从伪造原始数据起。既然造假,就不必客气,不造则已,要造就要造得圆满彻底。 有读者在郭教授博客的留言中説: 如果你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哈佛的相关研究人员确有造假的嫌疑,就应该为了科学与之斗争。哪怕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多么的大 。 话虽不错,只是不现实。首先,举报剽窃相对容易,如果是举报捏造或篡改数据,接触原始实验记录是关键,却往往又是几乎不可能。其次,即使有了如山铁证,对付学生或下层科研人员自然是手到擒来,如果对方是知名教授,那么举报无疑是飞蛾扑火,地狱无门自来投。这事说来话长,待我以后慢慢开导大家。 应该说,ORI对科研不当行为的定义已经对造假者十分仁慈,网开三面,尤其是定义的第四条,科研不当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观点的分歧,常常被造假者和造假者的上司用来掩盖造假丑闻。要证明别人刻意造假谈何容易! 在国外较多见的是不重复实验,只要第一次试验有可用或较 理想的结果,即使不能肯定结果是否真实,能写就写,怕因第二次实验不能重复而坏了好事。曾经有人建议重复试验,却被老板一句话噎死:难道连你自己做的实验都不相信? 按ORI条文,这当然不算不端行为。所以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严格依照一篇论文的步骤重复实验,即使那篇文章发表在一家一流杂志,得出同样实验结果的概率不高。通常的做法是把那篇论文丢到一边,虽然怀疑该论文的真实性,但不会去刨根问底,弄个水落石出。 就郭教授所叙述的证据,如果同一实验室无法重复已发表结果,一般来说,发表的论文显然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科学家会找出原因主动改正论文中的错误,一般混饭的也就是装聋作哑。要人家承认是造假或是错误,那是强人所难。如果没有实验的原始记录证明的确是捏造或篡改了数据,那么只能怀疑,而不可以正式指控别人造假。按说向上司汇报这种怀疑是为实验室好,是否应该汇报则要看上司的为人,不可自取灭亡。 以下引用的这段话足已说明科研诚信办公室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向他们告状只是病急乱投医: According to a July 2005 report by the Associated Press, allegations of misconduct by researc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ached record highs in 2004, with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receiving 274 complaints -- the most the department has received in one year since the federal government first established a program to deal with scientific misconduct in 1989. However, because of staff and funding shortfalls, the federal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closed only 23 of those complaints, with just eight individuals found guilty. ( http://www.naturalnews.com/019353.html ) 应该明白,如果没有过硬的证据,有几人敢向ORI投诉而为自己惹大麻烦? 有人留言建议郭教授找媒体,找编辑,或通过法律途径,应该说,这些在国外都不可行,为什么却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明白,这些只有在亲身体验后才会如梦初醒。至于在博客上造势,那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让丑事见见光而已,对事件的解决毫无影响。因为虽然科学网上往来无白丁,留言大多出自教授学者,可是在事件中这些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有人相信同行评议,事实上如果事件已到了需要确定谁是谁非的地步,同行评议往往对举报人是个灾难。因为一是调查的范围只能是翻翻原始记录确定是否发生过捏造或篡改数据,而不是裁判学术观点的分歧,需要的是正直而不一定是小范围的专家;二是如今科学家名声不好,人品可疑,在是非场合不愿退避三舍,而是自告奋勇,勇往直前前来蹚浑水的,多是些利害相关的是非之人。 最欣赏的是郭教授自己的一则留言: 此文原有一个引言最近网上热议李连达院士课题组造假一事。在这场声讨李连达院士课题组造假的全民大运动中,我发现其中很多的文章充满了对国内现行学术打假制度缺失或执行不 力的指责,以及对浙大校长的批评。他们每每行文,必称如在美国遇到此类事情,会如何如何。我读了以后,总觉得此类评论,像作者们坐井观天梦呓般之臆语,很 是苍白无力得有点可笑。最近我在哈佛医学院揭露了一起学术造假,因而不幸亲历了美国调查和处理学术造假的过程。现将情况简介如下。希望大家能通过此文,多 少明白我国当今在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科研造假技术方面,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真实差距所在。国内造假后进们,实应好好学习,努力提高科研造假技术。千万不 要再像李连达课题组一样低水平造假,以致被洋大人们轻易揭露,使我国科技界脸面尽失 。 努力提高科研造假技术,不使我国科技界脸面尽失,这真是神来之笔!于是借来做了本文的标题。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50 次阅读|3 个评论
既然做不了什么,那就自省吧
cuishuwang 2009-3-19 22:56
看看天天都在吵得火热的造假事件,在那些雷人们看来这是多么恶劣的一个问题! 有人骂,骂个痛快!有人笑,幸灾乐祸!有人吵,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觉悟!部门出台政策,严惩!学校站出来,不留! 可是有谁想过,滋生这些腐败的根源在哪?就像是喊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一样,下去看看中学的教学模式变了吗?是不是换汤不换药呀!就像是打假打了这么多年,质量万里行了多少次,3.15了多少回,从穿的用的不合格到吃的治病的怎么越来越不像话了呢!杀贪官,除恶霸我已经记不清是从何时谈起,现在的贪、拿、要黑社会怎么越来越变成了潜规则了呢!尤其让人心痛的是它已经从社会蔓延到学校,这个教育人的圣洁殿堂到处充斥着铜臭味,经济奖励的刺激使得学者们逐渐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上级领导的急功近利让他们既立着追求真理的牌坊,又做着跑点跑项目的婊子。 作为一个年轻人,和贺一样(给我自己脸上贴金了,也许除了造假文章外,我还根本就比不上人家)的年轻人,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们需要奋斗,目标是职称,专家称号,项目经费,一切靠什么做积淀,只有论文,多的论文,多的质量高的论文。每年看着别人拿着几万十几万的科研奖励春风得意的时候,要让我们不心动,除非是出家人。拿着手里靠自己辛辛苦苦半年付出才得到的几百元会议论文奖励,我也曾心动的想一篇论文切成n篇来发表,但是不知道是科研良知还是怯懦,始终让我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 假如职能部门真的良心发现的话,想要遏制学术道德沦丧时,是不是也该考虑对评价机制动一下大手术? 对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没有能力去抨击造假者,没有能力去促进职能部门的政策改变。既然做不了什么,那就自省吧!
个人分类: 随感|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否認“發明”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質技術【轉帖】
jiangjinsong 2009-3-16 20:43
中科院否認發明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質技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30 20:18:45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電/網上日前爆出猛帖《三聚氰胺冒充蛋白質是中科院發明並推廣的》、《添加三聚氰胺是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懷疑中科 院研究生院一位教授研製的DH蛋白精飼料添加劑就是三聚氰胺。事情真相到底如何?中科院今天(30日,下同)對此事予以否認。   據北京晚報報道,今天上午,中科院新聞發言人蔣協助告訴記者:事件發生後我們迅速組成責任組,經過認真調查,證明中科院與三聚氰胺作為蛋白精飼料添加劑無任何關係,之後我們已將調查結果寫成報告上報國務院有關部門。   網上猛帖列出了一個名為DH合成高蛋白飼料添加劑的介紹,其中提道,利用有機氮及催化劑合成的高蛋白精料,作為畜禽高蛋白飼料添加 劑補充料,具有含氮量高,成本低,來源廣等優點。本技術項目的原料為有機化工原料及農用化肥原料技術轉讓方還詳細介紹了這個技術的成本:廠房 面積按日產1噸計算為80平方米;設備投資10萬元,流動資金10萬元。本項目具有投資小、見效快,土法也可上馬技術合作轉讓費1萬元,函授費 5000元技術轉讓方的聯係單位為:中科院研究生院應用技術研究所,聯係人高銀相。發布時間為1999年7月30日。   這個9年前的技術轉讓啟事所說的DH合成高蛋白飼料添加劑是否就是三聚氰胺?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有關負責人今天上午表示,中科院研究生院在三鹿事件發生之初,就已經注意到網絡媒體披露涉及的相關內容網絡小廣 告,9月18日已經將網絡小廣告及相關情況上報上級部門,並組織了專家進行分析評估。專家們認為該轉讓信息中所稱技術,無法達到生產三聚氰胺所 需的高溫等條件,因此可以初步排除該網絡小廣告的技術涉嫌用於製造三聚氰胺飼料。   據介紹,該院確曾有應用技術研究所,但已經在2001年撤銷。高銀相曾任該所領導,不過其本身為行政後勤人員,並非技術人員。中科院研究 生院稱,此事雖然發生在9年前,應用技術研究所也早已撤銷,高銀相也多年未再涉足該類事宜,但網絡小廣告確實容易被誤解與蛋白精關聯,因此, 他們將本著對社會、對科學技術認真負責的態度,進一步關注各方面的情況。
个人分类: 精彩轉帖|3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最近的学术造假事件
cutefay 2009-3-5 23:23
3月2日媒体又报道了一则院士造假的消息,外人可能会觉得学术界越来越腐败了,我觉得不是因为越来越腐败,而是因为最近被揭发得比较多。今天我们导师在会上还给我们讲了这些学术造假事件,让我们感慨颇多。我有三点感慨较深: 一、学术造假问题是中国社会不尊重知识产权的风气的一种体现,大环境影响了小环境。 中国的知识产权的意识太薄弱了,例如盗版软件、盗版书籍等等,太多的造假事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资料很方便地就能够从搜索引擎搜索到。这让中国的这种不良的风气更加盛行。现在市面上卖的很多书,都是找一些兼职写手来写,那些兼职写手很少有自己好好写的,都是从网上东找一点,西凑一点儿,给拼凑起来一本新书。所以如果从整个社会来看,这学术造假和其他方面的造假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真不算什么。但是因为学术是要求绝对的严谨性,所以在学术界是不允许有任何造假行为的。但处于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小环境很容易受到其影响的,很难出淤泥而不染。倘若中国的社会风气很好,那么我想学术造假事件也会少很多。 二、学术造假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老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或者缺少指点。 如果严格地来看学术造假的话,那么引用别人的论文的数据或者观点,而没有标注参考文献或者参考文献标注不当的话,都算学术造假。而如果严格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评判学术造假的话,估计中国学术界遍地都是学术造假,尤其是硕博士论文,很可能在某个人的硕博士论文的文献综述里,就会漏掉一两个参考文献,只要不小心漏掉一个,就成了学术造假了。现在很多的学术造假是研究生干的,因为导师本人很少亲自写论文,都是学生写,导师指点一下署个名,但因为导师是学生的负责人,结果导师也要跟着承担学术造假的罪名。 引用别人文章的观点或者图标而没有标注参考文献,有一类情况是作者故意的,故意把别人的成果或者观点归为己有。另一类情况是作者无心的,有的作者没有意识要标注参考文献,或者有的作者有意识标,结果某个小的地方因为粗心,漏标了。 一般研究生进实验室之后,导师都会给学生强调参考文献的引用问题,大学或者研究生课程中的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中老师一般也会讲。但是还是会有一些学生因为导师没有强调或者没有修过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从而没有这个意识。 在大学的时候,有些开卷考试的课程是需要最后期末的时候交一篇有字数要求的论文,这样的论文很少有学生是完全自己写的,一般都会从网上找到一些资料,填充进论文里,再加上一部分自己写的,最后交上去。因为毕竟有字数要求,一个本科生,用很短的事件来写一篇论文,很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只好去参考一下别人写的东西了。这种论文又不是要正式发表的论文,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低,也不要求参考文献什么的,能写出来就行。我觉得大学老师对大学生的这种松散的要求容易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倘若大学老师能够对大学生写的东西要求严格一些,风气会好很多。我觉得大学老师在让学生们写东西的时候,不要在字数上做太多的要求,学生能够自己用自己的语言写多少就写多少,并且应该好好强调参考文献的问题,并且导师最好能够在学生写好论文之后好好看看,仔细审查一遍。 三、揭露学术造假事件跟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很有关系 现在很多的学术造假事件,从揭发者来看,要么是一些靠揭露学术造假事件谋生或者想靠这个出名的人,要么是和造假者有利益之争关系的人,要么是对造假者有嫉妒之心的人,要么是被剽窃的对象。总之是一些能够从揭露学术造假事件中获得利益或者心理平衡的人。从被揭发的造假者来看,要么是得罪了别人的人,要么是跟别人有利益之争的人,要么是有名的人。这让我感慨道:做人要尽量低调厚道。高处不胜寒,往往越是到高处,越是有更多的人希望自己掉下来或者希望看自己的笑话,而寻常百姓的一点儿家丑,就很少有人会对其大做文章。 这件事情对我本人的实际启发是:我最近写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的时候要谨慎一些,虽然我没有想造假之心,但是万一我不小心某个地方漏引了参考文献,或者参考文献引用错了,那就不好了。另外,在网上发言不能得罪一些喜欢揭发别人的人,如果得罪了,而刚好自己又失误漏掉一个参考文献,那就完蛋了,我可不想给导师丢脸啊。
个人分类: 科研*创新|8922 次阅读|14 个评论
作弊与学术造假绝非儿戏
hhanb 2009-2-24 10:20
作弊与学术造假绝非儿戏 目前有一股逆流甚嚣尘上,它就是视作弊为儿戏,以枪手为荣耀。尽管众多的人都认为,那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可是它很管用,可以用来换取学位,证书,甚至金钱和地位。这就是这股逆流甚嚣尘上的原因。早在去年的 1 月 21 日,端木先生就在《中国青年报》上载文没有一流的学术道德,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文章指出,作弊已经达到了泛滥成灾的程度,据一位名牌大学的在校生说:我在某大学一年,发现几乎已经没有哪个同学还认为考试作弊是一种可耻的事情抄袭在这所名牌大学更是家常便饭。当然,对于这种极为丑陋的行为,端木先生怒斥它是对学术的玷污,如果一所大学任其发展下去,那它永远也别想进入世界一流名校的行列。 这不,就在此前 2002 年 4 月 1 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所著名高校一位有着 43 年教龄的老先生写给学校有关方面的公开信,反映学生考试成绩下降的问题。先生耿耿于怀的是:学生学习成绩的稳步下降与学校水平上升为一流是格格不入的事。难道我们会下滑成世界一流吗? 其实学生成绩下滑,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本质在于,有些学生根本无心学业,而是挖空心事地走旁门歪道。不是在考场上做手脚,就是在考场外与监考老师进行公关较量,正如先生在附言中所说的那样:现在想用功读书的学生在减少,而想争分的风气却在见张,行呀,想争分拿出你的真本事来,没有什么说的,可是遗憾的是,有些人居然想尽了各种不正当的办法(可否称之为广义的作弊),来换取高分。就连今年高考,严密防范的情况下,山东仍然发现群体作弊现象,这在高考制度恢复的初期是绝无仅有的。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至于此,考试作弊有向全社会蔓延的态势,不仅在校园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考试作弊现象,就连社会上的各类考试其作弊的方式也是名目繁多,否则就不会有动用保安做监考官,就不会有高薪枪手走俏等之类荒唐可笑之事,乃至于学术造价现象已经蔓延到院士周边,这就不得不让人警惕,长此下去,就会危及国家道德诚信体系的建设,乃至危及到国家安全。 5 月 7 日,美国执法部门逮捕了 58 名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外国留学生。当我最初看到这则报道时,并没有太在意,因为作弊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了。可是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却使我为之一惊,美国司法部官员在声明中说,在托福考试中作弊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按照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如果指控成立,这些作弊者将面临最高 5 年监禁和 25 万美元的罚款的处罚。 美国人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只不过我们从来不这样看问题而已。美国人的逻辑是这样的:在托福考试中作弊的人,一定是不诚实的人,而不诚实的人一定不允许进入美国。如果他们已经在美国了,那就把他们关起来。这是一位学法律出身的专家的原话。 2007 年 3 月,一则公告在素有南方哈佛之称的杜克大学富卡 (Fuqua) 商学院网站上宣布,该校 38 名 2007-2008 届 MBA 学生因涉嫌串通考试作业舞弊, 向任课 教授提供虚假信息和不诚实行为,触及学校法规,将面临严厉的处罚。 4 月底,杜克大学商学院宣布历时两个月的调查及处理结果: 9 名学生被开除, 15 名学生停学 1 年, 10 名学生课程学分为零。这是富卡商学院建立 30 余年以来最大的丑闻,也是北美商学院十年来绝无仅有的重大学生舞弊案件。 令人震惊的是,在处罚最严厉的 9 名学生当中,有 8 人来自中国,在总共涉案的 38 人中有 28 人是中国留学生。 最近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又发生了类似事件, 50 名中国留学生因造假被校方开除,尽管消息来源说,造假材料主要为留学中介所为,但申请者的默许就是共同造假。 作弊还有一个危害就是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一个人埋头苦干,一个人却不劳而获,这公平吗?由此必然导致竞争秩序的混乱。 最后我想说得是,这件事也许该给国人敲响警钟了:让我们齐声讨伐作弊、喊打枪手,奋力荡涤这股污浊的逆流,还校园以清洁,还社会以诚信。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4 次阅读|1 个评论
Busang金矿神话的破灭与云南播卡金矿造假事件
ajian 2009-2-17 10:19
Bre-X矿业公司是1989年成立于加拿大的小公司,同年在阿尔拨塔证券交易所上市,股价长期在0.5加元左右徘徊。因其管理人员缺乏采矿经验,公司一度难以为继。 1993年5月,旅居印尼的加拿大地质学家John Felderhof(公司副总裁),为弥补在加拿大魁北克寻找金矿未果的经济损失,说动了BreX公司的总裁 David Walsh 前往印尼勘查金矿。BreX公司以10万美元的代价,购买了印尼婆罗州Busang矿区(东加里曼丹省省会萨马林达东北方向200公 里)80%的权益。并投入2000万美元,钻洞268个,有的深达253公尺,抽取金矿样本数百包,交由加拿大多伦多和印尼雅加达的化验室化验,声称平均每吨矿含金1.78 克。 该公司于1995年宣布,它在Busang发现了世界第一大金矿,至少拥有5700万盎司的储量,价值过210亿美元。且该矿具有良好的开采条件和前景,从 2000年开始,该矿每年将生产262万盎司的黄金。后来发布的黄金储量数字扶摇直上。Felderhof说Busang金矿至少储有9500万盎司的黄金,乐观地估计,甚至可能达到2亿盎司。 随着黄金储量的飙升,投资者疯狂追捧Bre-X公司的股票,使其股价从最初的几毛钱狂升至280加元。1996年5月,Bre-X在股价狂升至280加元时,一股拆十股,拆股后股价28加元,总市值达68亿加元。1996年8月,公司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世界上第一大基金富达也持有其7%股权。 1996年12月多伦多股票交易所破例将挂牌交易仅9个月(正常的至少需一年)的Bre-X纳入其股票指数中,使之跃成为加拿大工业300强之一。 黄金业内人士却对Bre-X的发现心存疑虑。美国 Freeport Mc Mo Ran 铜金矿业公司选择在距离前者四个钻孔1.5米的地方钻取矿砂化验,所得金矿若有若无,品位仅有0.06克/吨。可不知为何,他们却仍然持有Bre-X公司15%的股权。 正当这个Busang神话越传越神之时,1997年3月19日负责Busang金矿勘探的菲律宾籍地质学家Guzman从直升机上跳下自杀,留下的遗言 说是为B型肝炎所苦。处于事业颠峰期的Guzman的自杀,引起了各种揣测,雅加达报章传Busang金储量被高估。1997年3月27日,多伦多证交所 开盘后,Bre-X股价在一小时内狂泻84%,跌至2.5加元。跌幅高达83%,总市值只有6亿加元。1997年4月5日,多伦多的报纸又报道说Bre- X的副总裁兼首席地质师去年一边唱好,一边却抛售总值达3500万加元的股票。另有新闻说,Bre-X去年曾聘请一家澳洲公司复验其矿砂样本,报告认为 Busang金矿来自河流金砂,意味着有人做假,但公司并未将这份报告公诸于众。此后该公司全力辩解,Walsh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110%地确认黄 金就在那里。 并声称将对那些散布谣言的个人和报刊追究法律责任。就在Busang真相公布前一周,Bre-X公司还在新闻发布会上讽刺那些对金矿提出异议的人 说,当我们在为数不清的金条发愁的时候,或许还会有人对我们说三道四。该公司发言私下还称,有人企图把公司挤出Busang金矿。 1997年5月4日独立审计人加拿大史塔斯科纳矿业咨询公司将Busang含量甚微的消息公布之后,Bre-X公司的总裁便不再口若悬河,只对记者抛下一名话,终究会水落石出的。 1997 年 5 月 5 日 ,多伦多证交所宣布,停止Bre-X 公司股票交易。6日开盘后,十分钟内,Bre-X公司股价剧挫98%,由3.17加元跌至0.06加元,公司市值则缩水至2000万加元。一小时后停止了Bre-X公司股票交易。 史塔斯科纳公司是在1997年3月下旬Busang金矿含金量受到质疑后,受Bre-X公司邀请对金矿储量核实复查的。这次核审耗时一个多月。该咨询公司在 Busang 总共钻探了六组双眼钻孔,全部都在Bre-X公司宣称的含金量最高的地区。其中两组紧靠Freeport Mc Mo Ran公司的钻孔,两组则靠Bre-X公司的钻扎。矿样采集后被送往澳大利亚的3个独立实验室分析。对于史塔斯科纳的调查报告,Bre-X公司感到震惊 。Walsh总裁在1997年5月4日发表的声明中说:原认为存在的Busang金矿,现在看来似乎不确,感到失望和遗憾。早在3月27日 Busang金矿遭质疑后,Bre-X公司在美国的股东就向法院控诉该公司在对Busang金矿的规模和价值的宣传中有欺诈行为。 史塔斯科纳提交的报告除宣布金矿根本不具开采价值以外,还证实Bre-X公司送去实验室检验的矿样被人为污染过,误导Busang金矿储量分析的伪造矿样在规模、持续时间和精心策划的程度上在全球都史无前例。 10年后,同布桑事件几乎同一个日子(只差4天),加拿大的另一家初级勘查公司西南资源公司宣布,其在中国的播卡金矿结果有误(有误指的是播卡存在金矿,但不是世界级金矿)。历史何其相似。不同的只是10年前的这一幕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而此次则案发中国,10年前的造假是依靠在样品中混入金屑,而此次则通过在计算机上直接修改分析数据,造假的手段似乎更高明了。 1990年,西南资源公司在温哥华成立,后在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2年11月,西南资源公司与云南核工业局209队合作成立云南金山矿业有限公司,开始在播卡金矿180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风险地质勘查。根据协议, 西南资源公司在完成了预定的勘查投入后,将获得合作项目90%的权益。金山公司开始勘查后不久,西南资源公司就向外宣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播卡金矿发现了品位惊人的金矿。 2004年3月24日,西南资源公司发布新闻公报,又公布了一批最新的见矿钻孔,进一步肯定了云南播卡金矿的价值。此后,很多外国公司在播卡金矿的昆阳群、会理群进行矿业权登记。至2004年3月底,播卡资源钻探总计91000米,249个钻孔。2005年6月,金山公司委托加拿大HATCH公司完成《云南省播卡矿床初步评估报告》。该报告根据2005年4月以前完工的67个钻孔数据计算出有 150 吨储量,品位达到2克/吨至5克/吨,可年产黄金7吨至12吨,可持续开采10至15年,堪称当时中国第一金矿。 2007年7月19日,西南资源公司在温哥华宣布,撤销了先前公布的播卡金矿的分析值,原因是公司在数据中发现了问题。西南资源公司发布的新闻稿中称,该公司已确认在播卡项目的管控程序上出现疏漏,现在可以相信披露的化验结果存在错误,包括2007年发布的化验结果。此外,该新闻稿表明某些钻孔样本的完整性曾被破坏。因此,该公司开除了其云南总经理Jone zhang,任命一位新领导取代他。该公司宣告说:该公司撤销播卡项目以前公布的全部成果,并劝告这些成果不应作为依据。 金矿数据不实的公告发布后,西南资源公司的股价应声下跌,大幅度缩水。由发布消息前的6.3加元/股,一路下跌,目前股价在1.15加元左右。与此同时,在云南勘查金矿的其他初级勘查公司,如亚洲现代、美星公司等,股价也大幅下挫。股价下跌与2004年初的情形完全相反,当时在该公司报道播卡金矿有丰富的金矿资源后飙升到20多加元。 评论:你可能在某些时候蒙骗所有的人,你也可能在所有的时候蒙骗有些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蒙骗所有的人。欺骗终究害人害己。
个人分类: 未分类|563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9-02-05 | 关于面子与死要面子
zhijieleng 2009-2-9 14:10
最近,又有报浙大与院士相关的学术论文造假,院士反映是自己被合作伙伴署名而不知,该事件诉诸媒体缘由其一学术成果与某学者后面的商业集团利益的冲突,校方也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解释高校的同仁看了,总觉得有些勉强,造假5篇,发现第一篇就应该制止,何来后4篇?!如果院士没发现,估计或者是不查资料,或者是愿意这样署名。我上学时的博士导师对署名都及其严格,想署他们的名子可不容易。其实,想来想去,无外乎就是个面子问题。 我能够理解,在高校有个处级以上干部的职位在学术上会有诸多好处,尤其在同学等亲朋好友面前很是有面子,但是,付出的代价是事务缠身,所以,只能由研究团队成员代替作一些工作,虽然作的论文与自己的要求有距离,但是没有时间修改,只能交差了事,所以,有一些高校官员作为专家已经被一些政府和企业务实的部门摒弃了,这无形中给冰清玉洁的学者们很多机会,所以,中国还是有一些像样的学者和发展环境,大家也不能就这一事件就把中国的学术界一棒全打尽,这样也不公平。 为了面子,必须要课题,必须获奖,至于怎么完成就是后话,要面子成了死要面子,殊不知风险也就大了起来,试想一项拿的出手的学术成果从立题到完成至少2-3年,那么,这样的成果要课题组的学生和成员奉献给主持人,可能吗?所以就出现众多课题完成时的对付,造成课题完成后的无法循环,所以,我认为一个明智的主持人要给每一个成员任务,把握文章的思路,思路是主持人的,完成是成员的,要付费用,公平自在人心,这样不致于出现太多问题而不能控制。 要面子不能死要面子,人到中年后心态更要平和,都70多岁了何必为名利而失去一生的努力,这也警醒我们,要做可把握的事,不能死要面子做自己后悔一生的事情。 一个人的情商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擅长、不喜欢做什么。我也曾经想做个领导,但又不是很坚定,所以,不会像申请课题那样认真去争取,2006年第一次报名,但最后把报名表抽回来了,2008年第二次选后备干部时我选择出差了,我当时有点迷茫,自己没有说服自己,所以就交给了命运:如果成了就多一项服务任务,如果不成还是全力作科研。看来,还真是姿态决定命运,哈哈,我还是作科研了。好在高校毕竟两条腿走路,行政和科研都可有很好的发展,差的无非是面子问题,而对于不适酒海交游的我,这个面子不太重要,再有女人到中年更务实了,只要我的工资比处级高一截也就可以了,从经济学角度讲,这就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研究经费够用即可,要那么多题,做不好风险太大,不划算,想一想,死要面子不是一个好习惯。太多人被死要面子所累: 一个女人,为了买貂皮大衣,过了一年的苦日子,实现了愿望,但被歹徒夺走性命,只为这件大衣; 一个女人,与丈夫总是死要面子计较,丈夫不低头不行,几年以后丈夫无力出走,小事死要面子,离婚丢了大面子。离婚是平常事,在这个年代不至于重大到天知地知的讨论。关键是死要面子让本来轻松的日子过得很累,害人害己; 一个女生,平日所有的活动都要参加,这不是风头,这是她的面子。考试怎么办,抄阿,必须过,这也是面子,有奖学金风光啊,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还可以买漂亮的衣服。抓补考怎么办?没事,同学院的老师监堂,不能不要学院的面子,(领导跟老师们讲过只能阻止,尽量不抓,消息灵通的她知道),殊不知,总有另类的老师,第一次,被发现,老师很给面子,警告扣了5分,第二次,照旧抄,谁想碰到认死理的老教授,警告3次后未果之后,不客气地把她试卷和坐垫下面的纸条上交流动监考,宣布作弊事实清楚,取消学位,留校察看,经过多次哭闹等等无果之后,她意识到这次面子丢大了。 一个男人,很有面子,在他的官员圈子里几乎没有办不成的事,光环一圈圈的。有一次,有人劝其找个伴照应生活,他竟放声大哭,不予解释,后好友告知,原来他有一个非常相爱、很有品味的前妻,离婚是因为夜总会逢场作戏找了小姐,前妻眼里不容沙子。离婚2年后由于酒桌上要面子,他喝坏了肝肾,人到中年,很是苍老,任谁看了都觉得像活不长了。要面子,体现到他对权力和女人的不二追求上,但是,又不能呵护好心里珍视de有品味的妻子,结果并不是他所期望的,这是面子的代价。出轨的男人多多,不见得过的都不好,过得不好的是心底里不愿放弃珍(真)爱的男人。
个人分类: 做人|46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院士的“报复论”和“动机论”
刘全生 2009-2-7 09:57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科研界丑闻,原本不算什么新闻,毕竟这样的造假已非创新之举,甚至连个国内领先都算不上,然而因为牵扯到了院士,而且还是两院的院士各一位,其吸引眼球指数就比较高了,更因为两位院士抛出的造假原因假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口浆喷发。 且不管是不是记者设套或者断章取义了,但是李院士在这个问题上提出所谓的报复论,也很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啊,哦,原来工程院院士居然有这样的逻辑思维习惯,怨不得那么多埋头骨干了一辈子的科学前辈,进不了这个院子,抱憾终身却不得其中奥妙。要是他们早知道李院士的这种秘籍,将与己不利的黑点、灰点和污点都推诿、归咎、赖在对手的头上,那么这世上会出现多少无瑕之玉呢,不过自然界中虽然存在无暇美玉,但一般都不会很大,而多见的大玉只能是人工制造了。 古语曰过:冤冤相报何时了,而今李院士的报复论引来了狗咬狗。李院士曰,举报人是天力士的高级顾问,天力士药物有副作用,李院士的研究对他们不利云云;天力士也站出来道,李院士是丹参滴丸的低级产品丹参片的代言人。真是佩服记者的智商啊,居然能让一个老道的李院士,把本应该出现在内部紧急事件处理碰头会上的话,在电话里就跟一个素未谋面的小记者给说出来了,看来李院士研究还是很专的,对媒体的阴险尚无预料。不管如何,李院士此番言论看得出其责任心方面确有瑕疵:造假文章是客观事实,却转而攻击举报人的动机;抛出所谓报复论却不考虑社会影响,在一个讲求证据的社会里,金口玉牙开启间,天力士股票的投资人莫名受损,天力士公司的形象和业绩也必然受损,那些长期服用天力士药物的病患者虽然没有感觉到什么副作用,也必然开始怀疑治疗了。李院士,一个院士谈吐间只见恩怨相报,没了大众心目中谦虚、严谨和审慎,我本来的那点来自于对其年长和院士的同情,同情他可能是被媒体设套了或者断章取义了,现在剩下的全是遗憾了。 这事件还牵扯到了浙大校长杨院士,曾在科网拜读过别人转载他的导师十戒论,觉得对我们这些尕导师们很有裨益。可是看到这次事件中他所谓的动机论,让我对他这位科学院院士形象大打折扣。人心隔肚皮,你怎么知道他没有动机?如果就这样简单调查一下就下结论,那么公安警察甚至检查院的工作不要太轻松了哦,那些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合法收入已足以养活其三代人,他们也不该有贪污受贿的动机啊。杨院士在这里又给科学院院士的独特性增加了一点啊,原来动机论是高人一等的探索未知世界的逻辑思维习惯呢!我顿时感觉茅塞顿塞啊。老鼠千百种,按照理论推算他们都应该吃肉,也就是他们有吃肉的动机,可是却又那么多老鼠吃素,熊猫长着一副熊样,怎么就会有那么强烈的啃竹子的动机呢? 综合这次事件中两位院士的高论,我可以看出有些院士的逻辑思维习惯还真是平凡中见伟大啊,概括起来就是逻辑推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证据不证据的那都是小儿科的,院士是不屑那些太客观的实体的! 高深啊! 忽悠,接着忽悠吧!
个人分类: 理性随感|8183 次阅读|6 个评论
认错不妨向美国人学习学习
孙学军 2009-2-5 23:22
向美国学习 最近几天有两个事情大家都比较熟悉,一个是总统因为手下人有错误及时在电视向美国人们承认错误,另一个是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 菲尔普斯 因为吸毒公开承认错误。 据香港文汇报综合报道,奥巴马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络 (CNN) 访问时说:我不想给美国人传递讯息,以为这里有双重标准:一个为权贵而设,一个为天天工作并缴税的普通人而设。这是错误的,我搞砸了,我为此负责,我们将确保问题得到解决,不会重蹈覆辙。 我做了一件让大家感到很遗憾的事,这显示了我很差的判断力。我 23 岁了,尽管在游泳池中取得了成功,但却做了一件与年轻人身份不相符的事,辜负了人们对我的期望。为此,我感到抱歉,我向大众和我的泳迷保证这件事绝对不会再发生。 菲尔普斯在承认吸毒的同时也表露的改正的决心。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美国第一位总统华盛顿,认错的故事都上了教科书了。看来美国人有这个光荣传统,值得我们学习。 看看美国人的表现,再看看我们中国人的表现,台湾的扁家就不要说了,我们有很多人明明有错误,明明论文造假,明明证据明确,就是死不认帐。 有错误首先就要承认,特别是自己已经知道的,否则更让人觉得是故意为之,到现在仍没有认识到。也许有一些客观原因,但这不是我们不诚实的借口。 当然美国也有死不认错的总统,例如前总统尼克松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可怜的贺海波?
buffer 2009-2-3 12:04
个人造假还是集体造假? 科学网上原文请登陆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2/215850.html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4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造假会得到什么
entropy 2008-12-23 16:42
081027的笔记 学术造假,不仅不会为社会增加什么有益的东西,还会为未来的社会设置障碍. 人才,先为人后为才,不为人何以成才.
2584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来不仅仅有三鹿
entomology 2008-9-17 00:45
原来 三聚氰胺是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常见组分!原来造假不只是三鹿的专利! 黑心食品和有公害食品几乎遍及了我国百姓所能接触的种类,甚至连水都有假!种植养殖、收购运输、加工生产,每个环节都可能有污染、假原料、甚至毒物。 黑心的何止是食品!更可怕的思想和心灵也变黑了,那社会和人类就彻底完了。 p.s. 不知道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是否也含有这种常见组分。 【原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质检总局公布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检查结果 2008年09月16日 22: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六日电 (记者 刘长忠)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十六日晚披露,最新专项检查显示,有二十二家企业六十九批次婴幼儿奶粉产品检出了三聚氰胺。供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乳制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作出重大部署。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   最新专项检查显示,中国目前共有一百七十五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其中六十六家企业已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此次专项检查对其余一百零九家企业进行了排查,共检验了这些企业的四百九十一批次产品。 被过滤广告   专项检查显示,有二十二家企业六十九批次产品检出了三聚氰胺:   1、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2、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熊猫可宝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3、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圣元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4、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古城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5、江西光明英雄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英雄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6、宝鸡惠民乳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惠民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7、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蒙牛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8、中澳合资多加多乳业(天津)有限公司生产的可淇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9、广东雅士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雅士利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10、湖南培益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南山倍益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11、黑龙江省齐宁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2段基粉;   12、山西雅士利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雅士利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13、深圳金必氏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必氏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14、施恩(广州)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施恩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15、广州金鼎乳制品厂生产的金鼎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16、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伊利牌儿童配方乳粉;   17、烟台澳美多营养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澳美多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18、青岛索康营养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爱可丁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19、西安市阎良区百跃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御宝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20、烟台磊磊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磊磊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21、上海宝安力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宝安力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22、福鼎市晨冠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聪尔壮牌婴幼儿配方乳粉。   其他八十七家企业的产品未检出。   在检出三聚氰胺的产品中,石家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很高,其中最高的达2563mg/kg,其他在0.09-619mg/kg之间。   被检企业中,只有广东雅士利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出口到了孟加拉、缅甸、也门三个国家。经过留样检测,未发现三聚氰胺。   供应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乳制品均未检出三聚氰胺。   九月十四日以后生产的液态奶未发现三聚氰胺。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为了保证乳制品的安全,有关部门采取了进一步加强监管的措施。首先,对检出存在三聚氰胺的六十九个批次产品,立即下架、封存、召回、销毁。对有关企业立即进行全面调查,查清原因,追究责任,依法严肃处理。   其次,对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实行驻厂监管,对进厂原料奶和各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对出厂成品进行批批严格检验,确保这次专项检查后生产的乳制品质量安全。(完)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2701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