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AR5

tag 标签: AR5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新IPCC报告又一个困惑:碳排放曲线图从1970年起画?
热度 1 Talky 2014-6-12 10:18
昨天发的博文是感觉IPCC新报告对可再生能源似乎过于乐观。本文是又一个困惑。 新 IPCC 报告中大部分碳排放变化图是从 1970 年起画的,查该报告( AR5 )第三卷( WGIII )为决策者编著的摘要报告( Summary for Policy Makers )中说:“ About half of cumulative anthropogenic CO 2 emissions between 1750 and 2010 have occurred in the last 40 years (从 1750 年到 2010 年人为排放 CO2 累积量的大约半数,是最近 40 年间发生的) ” 这是第 5 章的图 5.3 ,左上角是化石能源燃烧造成碳排放的历史变化状况,蓝色是发达国家( 1990 年 OECD 国家),土黄色是经济转型国家( FIT~ 如俄罗斯),绿色是亚洲( ASIA~ 包括中国和印度,但不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红棕色是拉美( LAM ),深褐色是中东和非洲( MAF )。上面一条黑色的直线是我加的,表示 1970 年的所在位置。 因此报告中的各种碳排放曲线图就都从 1970 年开始画了。化石能源的消耗主要分为能源系统(发电等)、交通、楼房和工业等。相应图形(图中有关“ ASIA ”或“ Non-OECD Asia ”,都主要指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应当属于 OECD 国家)列在下面。 我的困惑是,根据碳减排“共同又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当考虑碳排放的历史累积问题,就因为最近 40 年的累积排放几乎是 1750 年以来的半数, 历史责任就变成主要从 1970 年开始计算了吗? 能源系统碳排放: 交通碳排放: 楼房碳排放( Non-OECD Asia 主要指中国,有斜线部分是简接排放 ~ 耗电部分): 工业碳排放:
个人分类: 碳排放|6899 次阅读|2 个评论
请教能源行业网友,关于可再生能源和太阳能
热度 1 Talky 2014-6-11 15:22
新的 IPCC (国际气候变化小组)报告( AR5 )的第三卷( WGIII )中关于可再生能源的评论,看来比较 2007 年的报告( AR4 )乐观得多,特别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对于资源严重紧缺的实情,我们是否在今后发展中应当十分重视? 例如有下面这样的文字。怎样理解? The theoretical potential for RE greatly exceeds all the energy that is used by all economies on Earth . The global technical potential of RE sources will also not limit continued market growth. A wide range of estimates are provided in the literature but studies have consistently found that the total global technical potential for RE is substantially higher than both current and projected future global energy demand. 可再生能源的理论潜势大大超过了目前地球上所有经济体的能耗。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潜势也不会限制能源市场的持续发展。现有文献提出了宽泛的估算,这些研究发现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潜势比较当前和未来预估的全球能源需求都要高得多。 The technical potential for solar energy is the highest among the RE sources, but substantial technical potential exists for all forms of RE. The absolute size of the global technical potential for RE as a whole is unlikely to constrain RE deployment. 在各类可再生能源之中,太阳能的技术潜势最高,然而各种可再生能源都具备相当强的技术潜势。全球可再生能源的技术潜势量就整体而言不会限制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个人分类: 能源|382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