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问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给儿子的信
热度 2 zhuhong 2012-3-28 16:32
宝宝你好! 去年12月27号,你度过了10周岁生日,爸爸妈妈整整为你操劳了3650个日日夜夜... 今年6月份、你就10岁半了。在你这10年人生旅途中,为了你的教育问题,我和你妈妈没少争吵... 妈妈想让你优秀,并且在你一两周会说话的时候就在你面前树立威严、你妈妈的观点是打儿不和儿笑、疼儿不给儿知道... 妈妈按照应试教育的做法,对你训练是成功的,你的考试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是,我不想让你失去天真烂漫的童年,所以我不让妈妈给你太大升学压力、因而争执颇多... 上学期,你和同学王益阳上课时、在课桌下玩耍、意外遭到那同学当堂举报,说你骂老师是大贱货,爸爸替你向老师认错了,妈妈和老师说就是骂她自己的... 老师口头上原谅了你,可是其心眼里的成见并未消除、因而在学期鉴定里给你写了“要涵养道德”、并且偶尔在课堂上还不指名提到同学骂人的事、好多同学都看着你...老爸知道你错了、你当堂承认自己错了、你承受了压力...但是,爸爸清楚的是,当堂举报你的同学、和罚你站教室后排的老师他们也欠妥!至少,那个老师不应当完全肯定当堂举报你的那位同学。在公民社会里,无论如何、当堂当众举报亲友绝不能看成是“大义灭亲”行为、那是人性的一种严重扭曲、是对亲情和友情的泯灭... 老爸不仅希望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更想让你在没有太大压力的环境里成长,只有这样你才会懂得关爱自己、关心他人,成为一个合格公民。 爸爸 即日
5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农村教育:最有效的投资 低素质劳动力没有未来
热度 1 young406 2012-3-4 09:12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2/100362927.html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9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3月05日 | 评论(9)    给每一个近视孩子配眼镜;给孩子一片寄生虫药;给每个学校建计算机房,配备软件和老师;进行附带条件的转移支付,激励所有人都去上高中——这每一件事都 是应该做的,这是一场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营养的战争 Scott Rozelle 中国贫困地区的营养、卫生和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全中国的稳定、增长和发展, 也对全世界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崛起,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主要原因是中国低工资水平吸引全球投资。但如果农村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可能像许多拉美国家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低素质劳动力没有未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工厂”在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墨西哥。那时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很低。但在此后20年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成倍增长。   以韩国为例,工资从每小时80美分涨到每小时14美元。随着工资上涨,上个世纪70年代在工厂里做服装的非熟练工,进入90年代后,转型做计算机、服务业或者其他高技术工作。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是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拥有语言(英语)和数学的技能。这些高素质的劳动者,保证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成功。   可与之比较的,是墨西哥没有在工资上涨之后完成经济转型。在墨西哥,只有40%的农村人口接受过高中教育,大量劳动者都是在初中阶段辍学,没能掌握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技能。由于没有人愿意以高工资来聘用缺乏技能的人,所以很多人失业,他们只有三种选择:非法移民到美国;做一份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工作;加入黑帮。现在,墨西哥经济不再增长,几乎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过去,中国工资水平增长很慢。但近几年中国的工资也开始加速上涨。现在中国没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时薪都能达到2美元,也就是3000元人民币一个月。   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发展,工资还会比GDP增幅涨得更快,甚至比后者高1倍。到2020年至2025年,中国的时薪可能达到1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月薪过万元。到那时,在苏南、广东、浙江等地,曾经依靠低工资参与国际竞争的工厂都会搬到越南、印尼、孟加拉、印度等国,那么工厂里的中国工人境况会如何?   在葡萄牙,一个做古驰(GUCCI)产品的手工工人,目前工资可以到每小时13美元。但他要完成定制的商品,需要上网查看订单并采购原材料,需要英语和网络技能与客户交流。   笔者曾在那里修理过汽车,修车工可在网上订制维修需要的零件,修好后可用英语与笔者沟通,这样的工人时薪是17美元。   但笔者的团队曾在重庆,对年龄35岁以下的青年劳动者进行过标准测试。他们的平均文化水平只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根据文字指令开展工作,很多人不会算术,有89%的人从来没有上过网。   我们在陕西4S店所做的调查也显示,90%修理汽车的职高毕业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20年后,当中国的月薪涨到1万元时,这些低素质的劳动力前途在哪里? 农村高中教育欠缺令人口素质降低   在高技术经济环境下,一个工人至少需要数学和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要懂基本的英语,还要掌握电脑的使用技能。只有拥有这些技术才能不失业。   现在中国大城市和县城里,有83%的人是上过高中的,但在农村贫困地区,这个比例只有40%。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后,1000万墨西哥人失业,并且再也没有找到工作。如果中国在未来遭遇类似危机,可能会有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失业,这将会是极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中国或许能够完成像登月这样宏伟的科技项目,却无法避免20年后的经济停滞、社会失序的可能。   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来说,高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下中国分为三个层次:大城市、沿海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前两者发展得不错,沿海地区的农村已经很好,基本上和大城市一体化。但笔者最关心的是贫困地区的农村。   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只占中国的23%到24%。但在贫困地区,有很多家庭一对夫妇都有两到三个孩子,因此中国35%至40%的小学适龄儿童来自贫困地区。   从现在到2020年,有5000万个孩子要在贫困地区的小学、中学上学;从2020年到2030年之间,还会有5000万个孩子。所以在未来20年内,将会有1亿学生在贫困农村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    为什么中国农村这么多年轻人不上高中?原因之一是中国的高中学费是全世界最贵的 。   笔者做过62个国家农村公立高中的调查,其中93%的国家是免费的。有7%的国家收费,譬如巴西的学费是25美元一年,而在中国一年的高中学费是160美元。这还不包括吃住的生活费用,也不包括这些孩子上高中的机会成本。因为上高中就无法外出打工,而打工者的年收入能达到2万元。   当下中国应该少建一些富丽堂皇的面子工程,省下钱来能做很多事。巴西前总统卢拉认为,人力资本是巴西最大的问题,一个孩子如果能够高中毕业,全巴西都能受益。他劝说包括富人在内的全巴西人和孩子所在的家庭一起投资。后来巴西降低了高中教育的费用,政府还给三分之一的贫困学生提供家庭补助。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全面推行这种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的项目。但中国还没有开始。 改善青少年健康水平事半功倍   在中国,学费高只是许多人无法接受高中教育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教育系统下,中考没有考好的人进不了高中。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不了高中的一个因素是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当然可能是老师素质差、设备简陋、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综合原因造成的。为了改善这些状况,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投资了不少钱,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翻了一番,很多校舍也是新建的。这些情况现在应该不是核心原因。    问题在哪里?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关键因素是孩子的健康。   笔者的团队曾对中国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情况做过一个调查,发现问题非常严重。   2008年,我们在陕西随机找了4000个学生,发现其中有39%的学生贫血,这源于没有肉吃营养不良导致的缺铁。最近五年,我们在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贵州等地调查了1.4万名学生,结果显示其中有34%的人贫血。据此推算中国贫困地区有2000万名学生贫血。贫血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妨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些孩子自然学习不好。   2009年,笔者的团队在甘肃为将近2万名学生做过眼科检查,发现其中有2000人,也就是11%的人是近视眼,但是每20个近视学生中,只有一人有条件戴眼镜。   我们在宁夏、甘肃和川北调查,结果是3000多名学生中也有300人近视,但能配戴眼镜的只有19人。视力不好当然会影响他们学习。   在云、贵、川,调查组为1700名孩子检查有无寄生虫,发现40%的孩子有寄生虫感染。现在政府没有统一给这些孩子免费发放驱虫药的项目。其实只需为每个孩子一年花费2美元,寄生虫问题就可以解决。   笔者的团队还将样本按照贫血率及平均成绩相同分成两组样本做对照实验。一组进行干预,给这些孩子每天吃一片维生素片,后来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这些孩子的贫血率都降低了,且平均成绩都大幅提高,原来成绩是C的学生变成了B。   一天4毛钱的维生素片,其他什么条件都没变,但是学生的成绩就有大幅改善。   给每一个近视孩子配眼镜;给孩子一片驱虫药;给每个学校建计算机房,配备软件和老师;进行附带条件的转移支付,激励所有人都去上高中——这每一件事都是应该做的,这是一场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营养的战争。   目前,中国应该大大加强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有官员认为,等以后有钱了再来办成人学校培训成人劳动力。事实上,此前发展中国家还从来没有成功地办好成人学校的经验。   中国未来同发达国家竞争,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指出,如果不提升普通人的人力资本,即使高端创新能力上去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是会被低素质劳动力拉下来。   现在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以两位数增长,这些增加的收入应该拿出来解决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 图片说明: 2011年11月27日,四川凉山州布拖县特里木镇日切村。寒冬,八岁的妞莫啦呷穿着凉鞋背着小侄儿,走在去日切村小学的乡间小路上。每当遇上颠簸的路面,小姑娘脚步蹒跚,孩子就在背后呵呵直乐。刘行喆/CFP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965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校去行政化”的提法本身就是个问题
热度 2 szc009 2012-3-1 14:53
“高校去行政化”的提出本身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冠冕堂皇的出自高校行政人员之口。如果本着对高等教育负责任的态度,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提案,提出“高校行政人员去学术化”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对教育大业来说必然是功盖千秋的。 “高校去行政化”不免让人觉得为自己呐喊的嫌疑,只是这些呐喊者声名显赫,而出发点又似乎都是为国为民的,为千秋教育伟业的。就难怪叫好声之多,舆论一边倒了,更不会有人提出一点质疑的声音。可是为什么这些校长们、校长委员们不提出“高校行政人员去学术化”呢?这样也不至于十年生死两茫茫,高校行政化须费思量了。自己不仅可以做到以身作则,更不会有为己谋私的嫌疑,而且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为教育谋福祉。难道不是这样吗?别人总不得还去质疑你的行政学术腐败吧? 对于以高尚之名,喊着伟大口号的,我保持十分的敬意,却保留我十二分的怀疑。对于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而对自己却不严格认真的,我怎么也不能够随之呐喊,为其欢呼。高校教育的问题永远在内部,问题的解决也永远从内在开始。就算大学办在路上,办在家破人亡、山河破碎的岁月里,一样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塑造卓越的人,成就让世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历史对此是有明证的,而现实确是令人心痛的。校长们说教育的问题是行政化干预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老师们说创新的问题,是孔子、庄子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学生们说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是老师们的问题。到底是谁的问题呢?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把对方骂一场。如此迁怒他人,置自己于何地呢? 教育需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育新人。校长们不担当,老师们不担当,难道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够担当?教育千秋伟业,是要壮志凌云;然而不从脚下开始,只想着有个云梯就好,终是一事无成的,何谈千秋伟业?路就在自己的脚底下,制度就在自己手中,难道校长们不知“道”吗?
个人分类: 省思教育|1870 次阅读|4 个评论
浅谈研究生教育问题
热度 3 shuainan 2012-2-24 17:14
研究生教育问题,在我国貌似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怎样教育才能够使得研究生本身达到其上研究生的目的,又可以使得导师能够得到为他所用的人才呢? 我的想法是建立在导师和学生都十分真诚的基础上的。 首先,在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按照研究生的学习意图,把研究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科研型的;第二类是找工作型的;第三类是混毕业型的。同时,也按照这种标准把导师分为:有项目的科研型教师;有自己的公司或是与公司紧密联系型的教师;纯粹授课的教师三类。 其次把一一对应的老师和学生们,召集在一起,相互选择。然后,在研究生的三年中,导师可以尽自己所能给学生提供机会,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到应有的东西。
262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云南两会:委员聚焦教育问题 建言实行分类高考
dongzg101 2012-2-11 05:09
你现在的位置是 新闻频道 云南新闻 云南时政 云南两会:委员聚焦教育问题 建言实行分类高考 2012年02月10日 11时03分00秒来源:云南网. 今年两会上,很多省政协委员在提案中不约而同地关注教育问题,教育相关的提案所占比例较大。在分组讨论会场上,教育也依然是热议的话题。在委员们的眼中,今天为教育做的事,那是关乎到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的明天,他们建言献策,为推进云南教育发展尽心尽力。省政协委员兰靖建议实行分类高考,除了普通高考外,每年还可组织1次或数次高职高考。 委员兰靖: 建议将高中分为两种学制 【会外声音】3年的高中生涯虽然已成为大家的习惯,但进了高中就只有高考一条路可走吗?省政协委员兰靖认为,这种一条大路通到底应该进行调整,让学生在高中生涯里有更多的选择。 【委员建议】兰靖建议,改革高中阶段教育学制,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其中,将普通高中改为两种学制:一种是三年制,培养普通高中的学生,毕业时取得普通高中文凭,参加普通高考;一种是二年制,培养希望转型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毕业时取得普通高中文凭,不得参加普通高考,毕业后可以参加1年的“高中后的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参加高职高考。其中,普通高中的学生从入学之时起到高二年级止的任何学期结束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三年制或二年制。 建议实行分类高考 兰靖还建议,实行分类高考,除了普通高考外,每年还可组织1次或数次高职高考。 兰靖认为,高考制度是从基础教育中选拔合格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必要手段,可以保证选拔的公平性。但由于不同体系、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招生要求,所以不能用统一的高考制度作为不同体系、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的唯一选拔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选拔学生通过高职高考,一年可以招考一次或数次,录取层次有专科和本科,招生对象为中职毕业生和通过“高中后的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兰靖建议,无论是普通高考还是高职高考,都可以由省市统一招生,也可以由高校自主招生、联合招生。在一年内,考生只能根据自己的报考资格和意愿,参加一个类别的高考,不得同时报考两类高考。 1 2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赵汀阳:教育为了什么
热度 1 zhanglin9099 2011-11-13 10:49
教育为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简单问题,人们可能会在脑子里迅速转出十几个答案,但恐怕马上又会发现,这些答案都是些不靠谱的大话。所以,这个简单问题其实是个很难的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很难的问题并不真的需要解决,比如,一些最大的哲学问题,世界本质什么的,这样的问题不去解决也不会给人类生活造成什么损失;或者像数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看上去好像是个吓人的问题,其实这种研究试图证明的只是数学的某种优美性,并非重要推进。人类研究许多问题只是因为好奇,而不是因为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教育却是个事关国家命运的严重问题,无法回避。记得李泽厚先生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指出,在21 世纪,心理与教育问题可能会成为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问题。今天看来,确实是个深刻的远见。 教育造人,所以严重。教育试图把人造成样样都好,达到“全面发展”,就是说,教育试图使人具有所有“优点”。古希腊的说法是,让人学到各种卓越才情(virtues),中国古代则说是各种“德”。这里所说的“德”不仅是道德,而且是各种本事,和希腊人的意思差不多。什么是优点呢?表面上看就是人皆赞美的能力和品质,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如果某种能力或品质是人人都想模仿的,都想向它看齐的,那么就是优点。这大概相当于古人所谓“见贤思齐”,不过应该理解为人们“思齐”的才是优点。人们想模仿的一定是有好处的事情,没有好处就不是优点。好处或者是使人获得生存优势的本事,或者是使人生活幸福的品质,因此教育试图把人类实践经验证明为最优秀的思想、知识和品质教给每个人。 然而,现代教育试图生产的是批量的通用人,像螺丝钉一样没有个性,也没有才华,但是容易管理,完全符合社会程序。现代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让人变得优秀,而是让人变得平庸。现代教育不再遵循“见贤思齐”原则,不再向优秀看齐,而是向平庸看齐。 这一现象在我国恐怕尤其严重。以中小学文科教材为例,既为教材,就应是经典作品。欧洲教材中有大量的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希罗多德之类的最优作品,以此类比,中国教材中就应该相应地有大量的诗经、尚书、礼记、孔子、老子、左传、史记之类,中国喜欢放眼世界,因此荷马和柏拉图之类也在应选之列。至于近现代作品,西方作品不说,中国的也应该选梁启超、王国维、毛泽东等,但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的中小学教材中虽有经典作品,但既少又碎。有些文章,对大事无深刻敏锐的见识,对小事也无体察入微的经验。甚至还有大量差得不值一提的文章,完全不能代表中国文史水平,竟然也入选了中小学教材。 在现今教育制度下,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所教、所学多半是琐碎无聊似是而非的知识,语文惊翻李杜,历史吓死司马,各种考试估计有望证明牛顿、爱因斯坦、高斯、希尔伯特皆为脑残。学习二三十年,虽无真才实学,却收获证书等身。这就是关键所在:证书是谋职的官僚手续,无数证书就如同要做事情需要盖无数公章。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真正学到的是如何完成繁琐官僚手续的本事。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庞大社会里高智力的人如此之多,而创造性成就如此之少,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人有知识却没有文化。记得看过美国关于中国发展的一个报告,里面说,中国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实在惊世骇俗,唯独教育奇差,强烈抑制了人的创造性和探索真理的热情,以至于当代中国的创造性成就少到缺乏统计意义。虽然美国人喜欢胡说,但这一点却恐怕不是诽谤,实乃国家危机。
2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学生被动
dongzg101 2011-10-20 01:23
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学生被动 日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华举行,教育问题的伤疤再被揭起,而此次中国高校教材滞后成了炮轰的焦点。 “大学里的教材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德国企业很头疼,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中国新员工”等话题,接连成为专家毫不避讳的“妙语”。 在论坛上同样表示“不满”的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在接受《法制晚报》专访时表示,学生太被动、父母太娇惯,教授讲课照本宣科几十年,中国的实用型大学要想和德国的大学相媲美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并称这种高等教育应该有个根本的改变。 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学生在外企工作的技能差,外语才是最大的拦路虎。 ●教材落后 跟不上趟儿 学的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 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表示,国内大学的教材严重滞后。根据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分析其中的原因,王伯庆认为,关键就是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则称,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让人头疼。 “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所以,我们德国的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他说。 ●被动上课 中国工人足够多 缺的是工程师 “18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国给学生上了第一堂课,当时学生对于这种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上课方式很是兴奋。但是直到现在,我再来上课,他们还是不习惯在课堂上担当主动的角色。”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 约阿希姆·利兹说,学生可以从老师口中得到所有的授课内容,如果没跟上老师,他们还能从教科书上找到每个字。学生自然不会自己做什么事了。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消化,这不是一个好方法。 “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去解决问题。他们学到的只是重复特别的解决方法。这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角色。” 约阿希姆·利兹认为,如果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也就不需要工程师了,而是更需要工人。“在中国,已经有足够多的工人,但是没有足够多合格的工程师。” ●经验对比 德国没有完整教科书 学生须靠笔记 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在德国,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且担任主动的角色。 在德国,学生没有一本完整的教科书。所有知识都是教授在讲课时的内容,学生必须每时每刻地跟上老师,有一些教授,甚至不给学生任何讲稿,学生必须自己记笔记。 在德国的大学,老师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基础知识,而不是解决方法。学生自己首先要找到解决方法,然后教授才和学生一起讨论结果。在这个知识转换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 ●专家分析 缺乏外企技能 外语是拦路虎 《福布斯》杂志早前曾指出,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许多大学生走上流水线,不是因为白领工作机会匮乏,是因为他们不合格。在华跨国公司最大的烦心事儿就是如何找到合格的人才。 对此,中国国际工商学院助理教授葛定昆告诉记者,英语确实是中国大学生进外企最大的拦路虎,它“抹杀”了近6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尽管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英语,但真正能用英语工作的却很少。 张丽宾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很好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基本逻辑思维很强。不过,他们可能学得很好, 但从小没有实践的机会,所以在实践中就会存在一定问题,教材中应多加实践内容。 更多阅读 高校部分教材出现“专著化”倾向 或成鸡肋引学术界争议 面临三重忧患 高校教材市场环境日益恶化 利益纠葛之中 低水平重复高校教材泛滥何时休 高校教材20年不变 IT毕业生求职前高成本“回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是培养好呢,还是不培养好呢???
热度 5 qiaoqiao1980 2011-10-13 15:39
如果没有教育,那么文明就不会有效的传承下去,知识的进步就会步履维艰。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不管在西方还是东方,是教育让文明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了下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确看到,教育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差别,而中国的教育质量和国外比起来差别巨大,甚至于中国的老师被讽刺为“毁人不倦”。 只要存在教育,知识就会被传承,但是传承的水平却会差别很大,最终导致创新能力截然不同。所以教育的问题在于质量,离开了这个讨论教育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里有两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一个是这两年苏刘溢的事情,一个是最近刘路的事情。两个人都是很有才华的,于是出现的问题是下一步如何走呢?是找一个强大的教师团队来指导呢?还是依然自己学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正常来说,是找一个好的老师来指导。但是很多人的看法是不要专门指导。而且我们也知道,苏刘溢好像也是自己回去学了。这件事情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的教育基本上谈不上质量的问题。我们根本不相信,中国教育会培养好具有天赋的学生。 学生是培养好呢,还是不培养好呢???在中国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个人能动性不断发挥的过程,不仅仅是听老师上课,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思考的过程。 只有学生的自我思考才是教育中最为本质的东西。而一个杰出的老师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优越的教育是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环境。我们的问题是这些都没有,以至于很多老师都不重视教学,都不重视学生。很多老师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的教学质量的观念的,虽然他满口闭口的都是教学质量的口号,我们的教育部的官员们实际上也是如此。教学质量对于中国教育,就好比民主对于中国政治一样,都是听起来很美,但是根本就不理解的东西。
个人分类: 是问居|236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听杨振宁科研经历录像之后感想
热度 2 zhumei185 2011-9-30 16:10
听杨老师报告之后,我关注于这样几个事实:杨老师最初的物理兴趣来自于其在大学考物理时一个月的突击;其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吴大猷先生群论对其学士毕业论文的帮助;研究生阶段,王竹溪先生的统计力学又再次影响到他;曾经与物理半导体大师黄昆等同为一个宿舍,他们对于物理学的争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另外,我注意到其曾经提及到其父亲,是一个数学老师,研究过数学群论。 纵观杨老师的一生,其成就固然与其个人的奋斗息息相关,但是不可否认环境对其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兴趣对个人产生的吸引;2,导师对其方向的指引;3,志同道合者的共鸣争论;4,父亲的影响。我想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在于,当时苦难社会对其个人的激励作用。 我本人目前刚刚进入到教师的行业,一直在思考: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怎样才能做到“不误人子弟”。 最近刚刚从中科院博后出站应聘到宁夏大学,7月起始的3个月以来,一直与孩子住在一起,负责着孩子的饮食起居,也经历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3岁后的整整3个月。从其中,发现了孩子的许多特性,一直在摸索着如何增强父女俩的交流;如何引导着孩子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也经常与有孩子的同事探讨,在今后的成长中,如何引导其向她自己最好的方向发展?如何启迪其自身思想的充分发展?如何培养她一种创造思维的形成?我上面的一篇博文中,曾有感于俞敏洪教育孩子的文章,总结说,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教师,先有己道,然后“传道”于学生也。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以后最好的评判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女儿。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204 次阅读|2 个评论
盛世印象(6)-教育问题
热度 3 陈龙珠 2011-4-17 09:56
每当看到社会乱象,尤其是在校学生和年轻人发生严重违法事件,总有人出来指责教育出了问题。这话从概念上来看没错,但是教育的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人一辈子,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可以说都是在被教育和教育别人的过程中度过的。从教育的场所粗略地来分,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历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而自己的实际言行,又在充当教育别人的角色。我这里说的学历教育,从做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至高等学府的研究生结束。 面对揪心的社会乱象,有价值的反省是逐一检查这四个教育环节所起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将责任推卸给由各档学校承担的学历教育。或许,重视改善具有潜移默化效应、没有毕业期限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才是提高中国社会和谐程度的根本出路。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吾国之教育问题
fengzhigu123 2010-5-2 20:27
(一) 我们的教育资源是稀缺资源   虽然建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飞速扩张,但我们的教育资源依旧是一个稀缺资源。   在初等教育方面(小学、初中),我们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均,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以及城市内部各种人群之间的差距。而总体上这种不均一来透射出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而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的稀缺,我们很多地方的初等教育是凑合教育,没有任何质量可言,其实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教育资源,更确切的应该只是个初等教育的机会;二来反映出在整体上我国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在高等教育方面,这种稀缺性则表现的更为突出,虽然现在每个小孩都有机会上学,但真正可以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学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而在高等教育方面必须值得一提的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极为畸形,很多民办学校根本就是只图赚钱,政府的监管极为儿戏,导致其完全发展成为了一种商业手段,他们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在我国高等教育是一个稀缺资源这一现状敛财,文凭乱发泛滥,文凭毫不值钱,搞乱了整个行业秩序。       (二) 以**大学为例谈中国今日之大学现状   翻开中国近代历史,**大学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革新思想卓尔不群、令人叹往。而中国近代之人文、思想大师多出自该校,堪称国之大脑也。   再看今日之**大学,虽然依旧是中国大学之翘楚,但似乎已是徒有其形,难觅其味。   大学,教授学问、传承思想。但窃以为思想之重要甚于学问,只因学问随时可学,思想不是想学便能俯拾即得的,非得要置身某种环境、格局之中,在潜移默化之间修习而得。   遥想当年,恰值国家命途艰难、前途不明之际,蔡氏、胡氏等诸人执掌校务,学者治校,革新思想、兼容并包,在大学摒弃党政观念,推崇学术、思想自由,事事以学生为重。当学生因学生运动被执政者所捕后,皆亲往政府要人。如今再忆,亦是感人至深。   而今日之**大学,所谓教授、专家虽然在国家占据要位,但多是为人口舌,毫无主见。纵有想法,也不敢开口,颇有被奴役之感。   通过**大学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便是政治绑架了学术,而学者治校已经成为了必须去走得一条道路,也即是大学的去政治化。       (三) 向何处去   纵观历史,从岳麓书院到近代的**大学,要取得成功还是须要学者治校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家畅所欲言,一切都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学术水准,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会看重老师、看重学生、看重学术、看重学校的发展,也即是把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当作最为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让大学在自由的空气中随意的呼吸。   而在大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把大学独立的当作一个主体来独立运作,可以将其当作一个类似于企业来运营,大学校长采用聘用制,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弱化校长的最终决定权,同时在大学内设立监督机构,实现校长的完全作用就是协调学校的运行,以及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同时要逐级下放权力,让每位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于学校的建议,最大化实现大学完全是为了给学生服务这一职能。   而对于职业教育,可以鼓励民间资金开办学校,但是必须要对其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和审批,不能任其乱发文聘,并且胡乱建校敛财,整顿整个民办教育行业的秩序,使其进入一个好的、良性的循环,毕竟中国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民间资本的加入来解决。       (四) 就业难恐不是扩招的问题   现在人们普遍的认为中国大学生难就业是扩招以及学生质量差的问题,但以我之见,问题可能并不在这里。这或许是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是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农村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少,大部分大学生都涌向大中型城市,这些人的就业就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方面。姑且不说服务业,单看我们的制造业,多是以替别人加工产品为主,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大学生,找个农民工培训一下就可以上岗了,而真正解决就业的职位则是在于与制造业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制造业产业链是一个4+1模式:其中4是指产品设计、原料和零部件采购、物流运输和批发零售四个环节,1是指生产制造环节。真正需要大学生的环节在4,而非1,而我们国家的制造企业却正是处于这个1。   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我们国家逐步调节产业结构,扶持和鼓励制造业加强品牌建设,注重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也对我们的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的大学发挥作用创新思想,为他们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就会不愁找不到工作了。   
个人分类: 书生观点|2138 次阅读|6 个评论
十年师兄熬成父,一夜师妹成师母:回应陈龙珠兼答“钱学森之问”
JYH64J98Y99H 2010-2-21 15:03
相关背景: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 钱学森之问 。它其实 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亟待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5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 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冒 不出杰出人才。 据 统计,国家最高科技奖自 2000 年设立以来,共有 14 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 11 个是 1951 年前大学毕业的。 有材料说, 2006 年 温总理就 这一问题,专门听取国内最著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有关教育专家的意见,遗憾的是,他们的回答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教育官员乱弹琴,一厢情愿定课程。 学者追名编教材,出版逐利印教辅。 小小娃娃负担重,书包改成拉杆包。 公办教师开私塾,童叟无欺不二价。 东西千篇进头脑,南北一律进课堂。 文学教授谈高考,数学教授讲奥数。 外语教授走四方,心理教授玩心战。 德育刚有新起色,心育反添新负担。 朝三暮四有典故,三好五好四更好。 小学生苦作业多,大学生哭就业难。 口头反对产业化,实际步入产业链。 教育市场品种多,一切全为取高分。 家长慷慨如范伟,买拐言谢称缘分。 社会办学乱插手,公务教师穷折腾。 成败荣辱潜规则,揠苗助长埋祸根。 学校高墙像监狱,课外活动比商场。 教育像个大市场,教育像个大官场。 教育像个大工厂,教育像个大赌场 。 教育像个养殖场, 教育堪比名利场。 教育正处转型期,换季时节乱穿衣。 年纪大的是学生,年龄轻的是老师。 三十出头是教授,年近六旬副教授。 十年师兄熬成父,一夜师妹成师母。 校长列队迎小秘,学生停课为陪舞。 九荣九耻有民主,满堂学官无学者。 校长到系算视察,立个科长是提拔。 教授竞聘副处长,教师病故亦逝世。 学生家长被绑架,博士教授托盛世。 豪华校门进聊大,观光电梯看人大。 假引人才有北大,汉芯造假上交大。 商业贿赂在兰大,后来居上数武大。 挪用公款炒股票,巨额亏损有天大。 学术造假如川大,新闻调查到浙大。 长江学者被举报,焦点访谈西交大。 北外华科上师大,此起彼伏影响大。 经济腾飞堪称奇,科教误国罪过大。 开口修建大学城,闭口科研搞量化。 普通老师像孕妇,一胎只生一个娃。 高等学校有奇才,像猪像狗像藏獒。 科学研究结硕果,一窝产下十八崽。 八仙过海各有招,教育竞争不缺少。 百里挑一公务员,百万雄师拼国考。 硕士败军成博士,博士败军成博导。 博导败军封大师,大师远不如老师。 学界常有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大学宗旨要明晰,大学品性宜珍视。 牛津剑桥好榜样,哈佛耶鲁当为师。 大学信念别扭曲,大学权力莫旁落。 人才培养有规律,大学功能不异化。 高深学问需宁静,欲求大师勿喧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独立精神任鸟飞,自由思想凭鱼跃。 系统思想三尺剑,大成智慧五车书。 紫气东来出机杼,智者乐山仁乐水。 鬼斧神工张家界,出神入化九寨沟。 五岳独尊是泰山,黄山归来不看山。 杰出人才何处觅,观山看水听物语。 高校改革须猛药,官员首当成职员。 专家学者是业主,职员实乃保洁员。 行政机构搭舞台,著名学者唱大戏。 莘莘学子奔谁来,哺英育豪靠教员。 指鹿为马真荒唐,本末倒置究可哀。 村里书记刚喝死,市里局长又醉死。 酒色财气入俗套,清心寡欲出圣境。 民贵君轻留遗训,天下为公有明示。 民生民权和民族,家事国事天下事。 国家利益无上高,人民教育为人民。 教育革命有真谛,矫枉过正需反省。 恢复高考真英明,七七七八传美名。 鱼龙混杂泥沙下,溪壑无厌沉渣起。 鲜花误插牛粪上,骄子错嫁幸运儿。 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 无病呻吟唤风雨,哗众取宠弄玄虚。 口蜜腹剑小鸡肠,弄虚作假大排场。 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 三部砖著窃一家,一床锦被全遮盖。 抄袭剽窃太猖獗,鸠占鹊巢享其成。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沛公。 大风起兮云飞扬,教授治校宜先行。 宪法法律来保障,投石问路合国情。 安得人手持一票,平庸校长被下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育人才。 教育犹如大餐桌,杯具洗具实在多。 文人雅士重平仄,无知无畏奈我何! ( 附陈龙珠先生原文: 中国教育到底缺啥?)   谈中国教育改革的文章,我已有一段时间大多只是看标题和作者姓名,基本不去看其全文。为什么?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新意,更因为在众多的文章和谈话中,提得最多的是中国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   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定位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形成的呢?改革开放后大约有15年的时间,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攻博或进修的学者,绝大多数是按照我国教育体系培养且被选派出去的青壮年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在不是在国内外的科教界做得相当的出色吗?反过来,设想一下,对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生长并完成全部初等和高等教育的学者,若他们到现代中国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能肯定他们能获得与其留在本国工作所获得的同样业绩吗?   值得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若中国教育模式真地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则国民遵纪守法的比例应该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更高才是啊,可现实是这样吗?除腐败和违法手段、方式的形形色色、层出不穷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社会时尚,无不反映出这些并非少数的人们具有着高超的思想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尤其是对具有教育和研究双重职能的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确实需要。但是,仅在校园里改,能行得通吗?在搞清了整个社会最缺什么且找到具体的强力措施着手解决之时,我们再来谈中国教育的后续深化改革之路,或许并非难题!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7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记取钱学森对这个国家的发问(转帖)
dygnuist 2009-11-2 19:43
记取钱学森对这个国家的发问 2009 年 11 月 01 日 05:12 南方都市报 昨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 98 岁。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 中国航天之父 。他一生传奇,成就卓著,荣誉无数,国人引其为科学的骄子、民族的脊梁与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以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朴素信仰,怀尖端科学造诣而穿越政治的波诡云谲,于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居功至伟。他的离去,是中国科学界巨星的陨落,当为国人深切缅怀。 在高深的科技领域之外,晚年的钱学森为公众所铭记,还源于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秉直建言。 2005 年 7 月 29 日 ,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总理温家宝坦诚相告,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如今,科学大师离去,他向这个国家的发问,却少有人能直面回答。 钱学森的一生,其实就可观照这个 出大师 的中国难题。他曾不止一次说过,他一生的道路有两个高潮,一个是上世纪 20 年代在北师大附中的中学六年,另一个就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求学历程。自由的学风,创新的欲望,挑战权威的勇气和环境,使他在大学毕业数年后,就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今天人们缅怀钱学森,把他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当成主线。但这绝不是唯一的线索。因为在科学技术领域,仅仅凭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不可能造就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作为国人典范的钱学森,首先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其次才是民族和国家的功臣。他必定是在天赋之余,得到了一位科学家成长所适宜的土壤和空气,才有机会成为后来的科学巨星。因此,他的成才之路和感同身受,才更值得世人倾听和冥想。 这个解开了无数尖端科技难题的科学大师,把为什么中国一直出不了大师的问题抛给了公众。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他真的是要向大家讨要一个未知的答案,甚至,或许答案就在他的心里,而这不过是晚年钱学森的一句浩叹。 2006 年末,总理温家宝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以钱老的这个问题求教 6 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得到的答案是 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 , 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 , 高校大改革大发展之后,应该是大提高 , 做大了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如此种种,不知钱老是否满意。 而就在钱学森提出大师问题之后,还有更多关心教育、关切国运的人士求解。他们说,大师的心灵一定是自由的。他会顽固地、习惯性地怀疑权威。无论何种模式的灵魂塑造、思想灌输,都必同于对大师的戕害。他们说,大学日益行政化、官僚化的背后,是权力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创造的扼杀,是权力通吃对大学的污染和毒化。至于,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几乎就是对 中国何以不出大师 这样务虚的发问最直白的回绝。 一位科学老人的逝世,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赤诚相问,衍化成我们绵长的思索,而真诚无疑应该是后人缅怀的起码前提。钱学森把他一生最精彩的部分都献给了这个国家,他没有理由不关心这个国家的去向和前途。当我们民族的智慧足以向月球迈步,如何 出大师 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应该在智力范畴内去读解,而更应该在历史正义和现实政治中去敲问。 出大师 不过是对钱学森晚年良苦用心近乎功利的概括,而记住这个问题、思索这个问题、解开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寄寓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接续他对家国的赤子情怀。
个人分类: 科学时评|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问题换个部长就可以解决吗?
wangxh 2009-11-1 16:47
真逗,教育部开始向足协学习了球队输球了,换教练;教育有问题,换帅! 教育者关心教育事儿,教育部长被免职,高兴者居多,原因是其在任期间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 鄙人觉得大大不公道: 一来呢,教育问题,历来颇多,免职不等于撤职,说不定是产房传喜讯生(升)了呢?二来呢,该三品大员有如此功力吗? 有内行者经过分析、归纳、总结了部长的几点败绩:(1)没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及自主权;(2)制定高标准,封杀民办学校;(3)倡导精英教育,忽视平民教育【 信力健 】。部长虽然被人称为洲际导弹,但似乎没有这么大本事吧,请不要抬举该大人了。 有人说,该大人是不是因为腐败而下台的。可是鄙人好像找不到腐败即无能的反例,也就是说腐败与无能是一对孪生兄弟或姊妹。 说其不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及自主权圈内有多少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又有多少人是为此目的而工作呢? 说其制定高标准,封杀民办学校中国高等教育不正在从国办转向民办吗?高等学校下一次大地震肯定是转型国属/省属/市属转向民属(相当于国外的国立与私立),就像当年国有企业一样,通过股份制堂而皇之成为民营企业。 说其倡导精英教育,忽视平民教育来源上是这样,但理念上正相反。现实的情况是:(1) 名牌/重点大学是国外大学的预科班 ;(2) 一般大学是考试训练班+技工培训学校 ,更有甚者认为 清华北大也已经沦为职业学校 了。 还有一个因高校扩招引出的话题 多一座学校就少一个监狱 。有意思的是美国是世界上大学最多的国家,也是监狱和犯人最多的国家,是不是很有讽刺意味呢?鄙人的大学同班同学只有41人,可进监狱者有3人;而中小学同班同学大约150人,没听说1人进监狱,何故呢?其实在 多一座学校就少一个监狱 命题中有人已经偷换概念,这里的学校根本不能指大学,也就是说与大学扩招根本不搭界。 教师谈教育,不仅仅是谈,更重要是做!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像自己说得那样教育学生(当然指那些教育理念与思想正确、积极、先进的),还会出现那么多低能官员、腐败分子吗? 即使一个惯偷罪犯也不会教自己的孩子去偷盗,那为什么还会有一代代、层出不穷的偷盗犯呢?
个人分类: 社会|4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问题与共产主义
whitesun 2009-6-26 23:58
(转自2006-12-23日自己发在教育网的博文) 今天上网首先看到的新闻是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关键字教育怪事能在搜索引擎找到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教育怪事。想到今天又是cet4,cet6的考试日子,又会有很多考生作弊通过cet4或cet6,我也曾看到考cet4作弊的学生,甚至也算抓到过,但是被发现的是及其少数的。在私下里我和学生聊,他们说班里只有一个同学没有在考前买答案而通过cet4,大部分同学考过都要借助作弊,否则通不过。说句实话,我希望所有同学都能通过考试,但是我心里很清楚,在教育扩招的前提下,在三本生源很好的情况下,在学校要求只有通过cet4才发学位证的逼迫下,作弊能有效避免吗? 说到高等教育,我一直为学生着急,一直为学校,学院不能有效的让学生学到知识心痛,自己认识到问题也没有好的途径反映给负责人并得到解决。我相信教育部的领导也知道很多,也想给教育部领导写信,写公开信反映问题,但是我没有勇气,我怕得罪人,总之,我有很多后顾之忧。目前,教育部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对于本科教学而言,我认为此规定不好: 第一,教授们带的研究生很多,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计算机应用软件等本科生很喜欢学的知识,也不愿意和本科生打交道。 第二,在IT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计算机精英都是年轻人,而当一个人上到博士才毕业,而后又要经讲师、副教授才能到教授,想必大部分教授的年龄已经超过40岁,而这个年龄的人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没什么优势了。 第三,已经上了教授职称的人,不奋斗什么已经很好了,不学习什么也没人怀疑他的知识,事实上,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很多教授不能用好WORD,不知道很多流行软件,不会配ADSL上网,不会配IP地址,更不不懂的什么ARP攻击,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很感兴趣,很愿意知道的。 上面的几点原因已经足以说明教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恰是年轻的讲师、助教有机会,有能力弥补上的。因此,我希望教育部的这一规定不要对计算机生效,也希望部长们能有抽点时间真正的和占大学生比例最多的普通高校的师生进行交流,尤其是职称低,学习差的学生交流。 教育相关问题很多,在此没有必要多讲, 难道解决教育问题就没有一个好方法吗?难道是教育资金投入不够没法解决的问题吗?其实我长期观察发现,教育系统的大大小小的工作人员,按正常的办学,都很少有灰色收入,都很少人能过上好的生活,按国家规定,教授所能领到的工资不足以买的起房,开的起车,何况学校基本上不给老师报销什么,福利也很少,因此,很多大学教师在外开公司,利用学校的名气,甚至多带的研究生发家致富,没有这样实力的申请国家经费搞科研,结果这部分钱往往成了他们家的买菜钱,再没能力的只能到处代课,挣点辛苦钱。对于既没资历又没阅历,更没关系的很多年轻教师,只能是成为老教师(教授)的免费打工仔。 其实要想解决教育诸多问题,一定要教育者本身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受教育者有信心,有机会,尤其是自愿的接受教育者(教师)的指导。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认为在部分高校可以针对教师实现共产主义式管理方式,尽量给他们自由,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我给出的建议办法是: 第一,为期为3年的合同期,提供100平米的住房等一系列生活补贴,对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三年共提供科研经费分别为10万,20万,70万,100万,其他博导,院士等可以更高些。 第二,一年要约有100(教授)、120( 副教授)、150(讲师)学时的讲台教学,300个学时以上应用技术学习与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有足够的了解,和对科研才能找到具体的应用。 第三,教师进行的科学研究,必须是实际的,不能是为了科研而文章,要确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 第四,在同一学校,要用随机的办法选出参加此管理方式的候选人,不能采用考试等有可能作弊的方式确定最终人选。 以上只是一些建议,并不详细,如果有幸被某教育部部长看到的话,不妨在某些方面采用类似方式改善教育制度和教学科研管理。 最后,要说的是操作系统好,操作系统好,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灵魂,我们都要学习好操作系统,用好操作系统,只有好的操作系统,才能实现计算机领域的共产主义社会。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的几则科教新闻值得深思
dygnuist 2009-4-16 12:15
其一,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一位政协委员称,他在会前曾对北京的四所学校(二所小学,二所中学)做了一项民意调查:你最向往的职业(或理想).结果耐人寻味,在一千多中小学学生的问卷中,其排名之首是企业家,其次是明星(含歌星、体坛星等),排名第七位的(倒数第三)是当科学家(农民和工人排在其后)。不用解释,文革动乱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居然仅仅上升了两位,由老九变为老七了,可喜可贺但也有点可悲!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社会心态?值得人们思考!尽管这并非全面的调查,而只是某种偶然的抽样调查,但却也能反映出一种潜在的社会心态! 其二,据中青报4月1日报道,北京市的政协委员曾经两次上呈提案要求有关部门规范泛滥的奥数班,据说奥数班奥数班已经成了无本万利的"奥数"经济了.如此猖狂的教育市场化,哪里还有什么公益性可言?现在可以说,在教育事业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无能为力,任凭其向市场化发展了.两会代表们也是无能为力,这到底要将国家教育引向何方?难道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教育? 其三,据报载,有不少两会代表呼吁,我国教育应改为12年义务教育,但据称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已明确表示目前时机上不成熟!另据报道我国目前教育经费投入在国家GDP总额不到4%,据说连古巴都不如. 如此说来,中国的教育没有多少指望了.笔者仔细深思,发现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如果全民教育赶上小日本,我们就需要超过它的13倍的国力.这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个人分类: 科学时评|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