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教育问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教育问题

相关日志

未来教师(7):一念花开
qiaoqiao1980 2017-2-9 21:23
20年后的教育和今天将会截然不同,20年后的社会和今天也会截然不同。所有的变化来自于新技术的变革。 新技术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让很多原来难以实现的想法成为现实。中国的教育问题有多严重,所带来的变革就有多么巨大。 虽然由中国社会完成新的教育范式的转变显得非常困难,但是中国教育界从来喜欢拿来主义,所以变革也是必然发生的。 面对新技术的变革,学习问题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是否可以被替代,会在多大的程度上被替代? 对于未来教师职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过去上百年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这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问题。老师教书,学生学习,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又有什么问题呢? 尤其是在传统的教学研究中,基本上都是在讨论如何更好的教,如何更好的成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常识中,只要教师教好了,自然学生就学好了。 虽然学习问题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开始成为讨论的话题,更多的依然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似乎都没有学过如何学习这个事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在教育界中长达几十年的笑话。我们可以学数学,我们可以学物理,我们可以学英语,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学习这回事情,也从来没有关心过学习这回事情。 恢复正常的教学已经有四十年,我们已经看到,在当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习好的其实是少数,扩招也从来没有改变过什么,似乎学习好的人数总是那么些。偌大的教育就是为选拔出不到一成的学生,区别不过是选拔出了谁而已。 当下竞争的动力,不是改变整个国家的教育情况,而是通过父母的优势和学生自己的聪明使得自己进入名声更好的学校而已。至于学习,如果成绩好了,不就是会学习么? 不管是教育官员、教师、父母和学生自己,似乎都没有认真的考虑过学习本身的事情。这是一个让人奇怪、尴尬的现实。中国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在一个暑假花费几万元来进行课业辅导,但是却不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在补课中获益,更不考虑是否可以在学习上让孩子取得进步,更多的是为自己图个心安。 学习好的是少数,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在疯狂的学习中,疯狂的上着辅导班,这不是病么?很多的家长,即使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一般,也是从来都不会放弃的。九成以上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怀着一种痛苦的心态,最后变为失望。 这种由疯狂的教育带来的亲情的伤害有意义么?尤其是扩招以后,这种伤害已经开始成为全民行为。再扩招以前,很多学习一般的学生的父母已经学会了放弃,很多学生也开始寻找新的出来。而到了今天,当我们开始把学生都圈在大学的时候,这种伤害的影响难以估量。 过去了四十年,中国的教育在本性上从来没有改变过,留下的是彼此的伤害和失望。 中国的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所有人的,所以教育变革成效不大,高考改革迟迟没有进步,大学教育更是一塌糊涂。当然,很多人是不会承认这些的。 动机与行为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结果。四十年,可以有变化,但是对于中国的教育很难说说什么。 对于学习的关注和新技术为我们会带来希望,这是肯定的,但是真正的在教育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动机才是根本性的。这种动机必然是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的,而不是谋求某些人各自的私利。 一念花开,往往道理就是这么的简单。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25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教师(3):家长的抉择
热度 1 qiaoqiao1980 2017-1-1 11:37
对于教育问题,感觉最不满意,但是却依然坚定支持的,反而是学生家长。这是无奈而又明智选择的结果。尤其是今天的家长,和我年纪差不多或者略大一些,也都是在相同的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下意思的会去维护这样的方式。因为他们不知道,甚至也不想去知道,还有什么可能的变化。 但是我相信,对于未来的教育抉择,今天的家长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应试教育下,最终会有大部分的学生惨遭淘汰,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被淘汰的学生可能什么都不会。教育官员一直把教育公平放在首位,我实在无法明白这些官员们是否能够理解那些上了学却最终发现一无所有的学生的痛苦。 应试教育本身对于学生心智的摧毁才是最为可怕的。而一些铁石心肠的教育官员和教育专家,甚至是在这个磨难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把这个经历却看成是一种磨练。我经常会从一些人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见解,一种超越的近乎于冷漠的口吻。 在长达12年的反复的应试磨练中,除了上课和反复的做题,其他的锻炼智力和提升素质的事情几乎都不会做。而且,越是条件差的地方,这个现象就越会明显。功利性已经深入了今天教育系统的每一个地方。 子女成为了家长困窘的原因。在中国这个问题显得尤其严重。 短时间内,应试教育的问题实在是看不到太多的改变的希望。到今天,甚至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已经不报什么希望了。习得性无助在这里体现的非常的完美。 但是孩子会长大,不会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应试教育之中。尤其是,我们可能将要面对一个非常陌生,而且又变化迅速的未来。当有一天,孩子发现一无所有的时候,指责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应试教育下能够脱颖而出的学生,终归是少数,而在大学阶段还是表现光鲜的更是稀有。虽然很多家长都在幻想自己的孩子能是这样的,但是可惜大部分人都得失望了。大部分学生其实连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无法理解,更不用说是大学知识。 学习是一个特别艰难的旅程,需要有很多人的陪伴,即使这样失败也是一个高概率的事件。而且即使学习能力强大,也不意味着这个人内心就会强大。中国的教育很多的时候不过是自欺欺人,打算用最廉价的方式来博取最好的结局,这肯定是痴心妄想。 父母才是最爱子女的人,而不是老师。我不否认,有的老师是非常有教学热忱的人,也是非常善良的人,有的成为了学生的希望,有的彻底改变了学生的人生。但是,可惜老师的能力有限,能改变的太少。 所以,在今天,家长需要为自己的子女进行抉择。孩子总归太小,很多道理并不明白。子女的幸福依赖于自己父母的抉择,这不仅仅是给予钱财的事情,而是幸福。 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子女是一个真正的废物,为了孩子,每个父母都会做出很多。我觉得,来自父母们的压力是教育变革一个真正的推动力。 而在这个变革中,家长的执着和教师的无力之间的交锋会真正成为最有意思的看点。 中国的父母们,我们准备好了么?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2691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教师(2):当下的教师问题
热度 4 qiaoqiao1980 2016-12-31 11:20
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多,根本上来说是制度性的,不合乎学生学习的本性。在这个体制下,不是培养学生,而是淘汰学生,是其运行的根本作用。而且我们也注意到,虽然问题会被察觉,但是修正起来却极其困难,甚至很多被直接无视。 而在这许多问题之中,与教师相关的问题往往更多的会被忽视。教师群体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所以即使出现问题,也会被社会同情。 实际上,中国教育问题和教师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制度的问题和人的问题一直是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教师群体一直都没有被认为是一个精英的群体,而是一个大杂烩的人群。进入教师行业的人,虽然不是谁都可以,但是在当下,也不是要求很高的。本科生毕业就可以教高中或者初中,尤其让人感觉教师素质的不够。尤其是对于教师职业本身,国家一直也缺少一个评价的标准。只要进入这一行,很少会被淘汰的。由于应试教育的程序化,教师也很少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 由于中国变得更加富裕,进入教育行业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所以教师职业也成为了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低标准和相对来说的高收入,就和高级小区的保安一样,让人趋之若鹜。 进入这个行业的标准更多的是一张文凭,而不是潜在的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问题所在。很多人并不适合当老师却进入了这个领域,而长期的教学压力也使得许多教师不再前进。 而在当下,尤其是可怕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一种罪恶。一些人,把教师职业,看成了谋取暴力的工具。 极恶者的乐园必然建立在他人的善意和无知之上。 如何推动教师职业的进一步的正规化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1.教师职业的准入制度需要快速的建立,并且要看到成效。 2.教师职业的评价问题和分级制度应该建立在一个科学和客观的机制之上。 3.教师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加有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4.规范教师职责变得更加重要,甚至需要法律化。以谋取钱财为唯一目的的课外辅导班的问题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个畸形问题,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来解决它。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3567 次阅读|16 个评论
工科生教育问题不在毕业论文
热度 7 outcrop 2016-4-16 16:31
关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也算是个老话题;姚老师认真的再次提出废除工科生的本科毕业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61517-970460.html 。文中列出取消论文的理由说得过去,文后读者列出保留毕设论文的原因也有道理。 但从工科生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身来看,对毕设论文下手,基本是拉不出粑粑怪地球引力的节奏;抱歉只想到这个粗俗的通感。 对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来说什么都是耽搁学习、不方便考研、找工作借口。毕业设计浪费时间? 人家说不定还觉得课程设计都浪费时间,一并取消算了?!作为工科毕业生,毕业了什么都不做,空手去公司找工作就不影响就业? 一个工科生只要稍微上心点学习,大学几年哪怕一个暑假认真做的东西,当做本科毕业设计都绰绰有余。比如机电类的工科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各种冠名的赛事,只要努力参加一个,作品还不够应付本科毕业设计那点要求?我一个刚大三的小师弟都都,喜欢电子类的东西,有参赛获奖,还帮我打理一个2000人的单片机主题QQ群,经常在里面答疑;玩了一堆单片机的玩意,随便一套整理下就是一份拿得出手的毕业设计。 所以说,工科生的教育问题,完全不在毕业设计这点小事上。工科生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当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 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老师缺乏教育的能力,学校缺乏教育好学生的决心 。 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很多,比如自我要求不高、专业兴趣不够、老师水平有限、学习氛围不好……等等。但最主要还是学生自己的主观学习意识差,当下的互联网如此发达,学习起来只怕时间不够,不怕学习资料不足。 老师缺乏教育的能力和学校决心问题部分,今天就不多说。很多问题归根结底其实也就那么几个老生常谈的根源:不想改?不能改?还是不敢改? 但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具体来说也是看人:即使今天,有勤奋的学子,也有卓越的老师;只是他们在各自的群体中占比太小。 个人建议工科生还是多点实操锻炼的好,毕业设计认真做,还是很有意义的——毕业设计是很多人大学四年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最接近科研的学习和训练——毕竟有个直接的导师。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668 次阅读|19 个评论
父母请别用你的双手,埋葬了你的孩子
热度 8 lbxian 2015-8-24 13:04
  今天7:00-9:00搭乘昆明至长沙的航班回到学校,在下机时,前排的一名13岁左右的小女孩突然站了起来,用力的向我挤过来,我说你需要拿行李吗?我帮你拿下来,但请别这么野蛮。小女孩的母亲说:她只是一个小孩。并且现在都流行“女汉子”。当时,我接上话说:女孩子得有女孩子的样子,至少要温柔与善良,举止要矜持一些。小女孩的妈妈说:那你帮我们拿下行李吧!我说可以,没有问题。在那里,她说:就在你边上,我马上帮助他们拿下行李。然后,他们用力的挤着下机了,可前面只有区区的5个人啊!   走在航站楼的路上,我想了很多。特别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的责任。在家庭、社会、学校这三者中,家庭教育远比社会、学校教育更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都有义务教给孩子如何立足于社会?如何生存?这正应了那句:养不教,父之过。养儿不教,不如养狗。养狗也要教,不然对主人也不太好。   可现实情况是:很多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也不会去理解孩子,只有当孩子出问题时,才醒悟,甚至是不断的找外因。有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强势,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父母从小就在间接影响他,教育他如何强势?这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难道又是钱的因素?我看不全是钱的因素,家庭的教育是第一位,而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在某个中性超女的影响下,有的女孩子走向了中性?中性好吗?一切让时间来证明吧!但我始终认为:社会角色不能太错位。女汉子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错位了男女的分工,当造物者造人时,为什么要区分出男女?这不仅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区别,而且社会角色也应该有区别。我不主张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强势,教育孩子这个社会到处是坏人,某个人如何的坏。也许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做个健康的人,这里的健康包括了心理及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标准是正确的分辨是非,理性的去分析,并且能阳光的接受挫折。(当然我的这个标准也许与心理学或是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有所不同,如有不同,敬请补充,感谢)。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指各种生理指标正常,更多的是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雨。  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许多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这更考验父母的智慧,如何积极引导孩子正确的去看待是非,阳光的生活,接受挫折,与人为善,包容,理解等品质,也许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现实中的很多孩子成为问题孩子,更重要的责任在于父母,很多孩子出问题,关键性的责任在于父母,因此,请别用你的双手,把自己的孩子埋葬。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渴望各位多多指点,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2808 次阅读|25 个评论
该不该去支教?
热度 39 jianhuxie 2015-7-13 11:36
我该拿什么去支教? 我的先生曾是一位高校教师,而我虽没有做过教师,但是心中一直有过当老师的念头和理想,暑假已至,我和先生商量,带上孩子去支教 2 个月,一方面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帮山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让我的两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有个与大自然和农村接触和体验。 原计划 8 月去贵州或西藏支教,和支教联盟多次沟通和确认,他们希望我的支教能坚持 12 个月或 24 个月。这让我有点犹豫,毕竟时间有些过长。 得知至少要 1 年的支教时间,这和我们的预期迥然 不同 ,我们因此也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孩子也正在上幼儿园,如果脱离现状长达 2 年支教,那么我们的事业必将受到阻碍甚至停滞,孩子目前的环镜也会全然变化,毕竟没有人会在此等你,城市 2 年的变化也会让你感觉到日新月异,当我们再次回归城市的时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我们小时候都在农村出生长大,现在农村也有许多的亲戚,对农村特有感情,我们也亲眼目睹农村留守儿童的孤单与困苦,特别是前段时间毕节小孩集体自杀的时间让我们心里更是震撼,我们打从心底想去给予那些孩子一点帮助,带去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温暖,可是就算我们过去了,短短的数日就能产生很大的变化,给到很多的帮助与关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育需要从制度上去改革,光靠社会的爱心人士去支教,仅仅只是杯水车薪。 据我了解的支教大致目前分为 3 种。 第一种,是纯粹的吃喝享受型的。 支教的时间一般在 4~7 天不等。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组织。官方组织主要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代表。麻烦当地的村民不说,还是公款吃喝,并没有达到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作用。更不要说是帮助当地人有所发展了。民间组织与各种各样的慈善基金会。短短的一个周时间其实是没有什么成效的。 这种显然不是我们想去的,与其去做,不如不做。 第二种,一边享受一边教书型的。 这种组织一般多见于民间。各种的爱心社和爱心机构。大量的招募志愿者。在某种意义上,很大一部分人很少有事情可做。每天的课时量就是 1~2 节,其他时间都在闲着。经常举行会餐,生活较为奢侈。甚至有些志愿者直接沦为做饭的,因为别的志愿者不会做饭,那么做饭的义务就别无旁骛的落到了他们的肩膀上。 第三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体验生活型的。 这种需要 1 年, 2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能做到这种类型的人是少之又少。 支教人的出发点主要归为 3 种,要么 出于功利 ,比如有的去支教 1 年,在考公务员时候可以加分什么的。要么 出于好奇 ,在大城市长大,厌倦了城市喧嚣,想体验下农村生活。要么 出于爱心 ,丢下现有的环境,去农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可是不管是哪种?这些支教有效吗?微信上经常看到支教过后孩子们更迷茫,因为支教的老师流行性大,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同,孩子们不知道该听谁的。这样支教不但没有起正作用,后遗症一堆。 这样的支教靠谱吗?我看答案未必,即使靠谱,现在农村面对的教育更大的问题,农村空心化,很多村的村小都没有了,孩子们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有学可上,只有镇上才设有学校。以前一窝蜂上的希望小学基本都被荒废。 农村的教育问题让人堪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接受正确的教育和思想引导,未来的社会不堪设想。 关于农村文化问题,王波博主的 正在裂解的文化基因 分析的非常全面和客观。 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最终导致了整个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 因素,是教育体系本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又岂是我们前往支教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育产业化真的可能是一大败笔,诸多问题日渐显出。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16271 次阅读|112 个评论
教育的三重调:家庭、学校和社会
szc009 2015-1-31 19:47
当我们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倾向于孤立地拷问家庭、学校或社会怎么了?有时候我们能够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整体,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拷问教育体制怎么了?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重调,缺一不可。孤立、片面地强调三者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都会使得教育跑调或完全不着调。而过犹不及地把三者的整体性过度抽象,同样会偏离教育的本质。 目前对于教育的批判,仍然存在以上两种极端,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家庭与社会指责学校教育的失败,学校与社会说落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与学校又会痛恨社会对教育的不良诱导;而他们又都在抱怨体制 。 前者是典型的互不买账,后者推诿的更加明显。当老师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就全拜托给你们了。”言外之意很明显:难道教育的责任不是学校的吗,具体不还是你们老师的吗?老师很生气,可也无能为力。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当把学生输送到社会的时候,另一个类似的声音就直接多了:这学生怎么培养的?学校也在反思,不过不是自我反思:现在的家庭啊,现在的社会啊……似乎大家说的都对,却又都正确不起来。 问题到底在哪里?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协调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一切都关乎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关乎人的成长,而教育的三重调是由人来弹的,这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也涉及到体制,但必须面对其中的人。这里的人是整体的,也是个体的,但最终是个体的,这也是为什么过于强调整体会成为一个极端的原因。有必要再次强调:教育的问题是人的成长问题,而人的成长首先是个体的成长。因此,教育的问题是面向个体的教育问题。而所有的个体教育都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进行的。当教育成为一个整体性问题的时候,对于个体教育的关注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思考,最终解决教育问题需要从人本身出发,最终回归到个体教育问题,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只是三个需要协调的基本面。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同时认识到教育的出发和归宿都在于人的发展,教育不是单一的家庭、学校或社会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其中的每一个人,这个时候才能谈问题的解决。梁漱溟先生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依次解决以下问题:人与物的问题、人与人的问题、人与自己内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要首先解决生存问题,即最基本的物质问题,当然一定程度上也涵盖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要要协调人与人,其实这个是人与物的延续,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物质生存,必然存在冲突,怎么样协调这种冲突,这是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最后是精神的或心灵问题,也就是说要回归到自身,即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如何成为一个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就是人从最基本的需求到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其实,这是教育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然后,我们把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回归到家庭、学校和社会。 在这之前,先明确一下教育中人的成长问题。梁启超先生把其归结为“知育、情育和意育”,也就是达到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需要三方面教育。首先从家庭的角度讲,每一个主体都要承担自身的角色,然后从这个角色出发,实现“不惑、不忧、不惧”。而现代教育中家庭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父亲缺位、母亲焦虑、孩子放纵,这种状态是每一个家庭中的人都不在状态。父亲可能会是一个工作狂,而没有承担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而母亲则可能会是家庭主妇而逃避夫妻间的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是缺少家庭中应有的生活常识和智慧,也缺少情感的培育以及意志力的培养。进而说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严格说来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但是超越家庭范围的“为学与做人”。如果孩子是块好铁,就炼成好钢;若是块璞玉,就琢成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里的教育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只是以知识砥砺,以文化熏陶而已。学校教育的问题大致就是把铁当璞玉给琢了,或者把璞玉当铁给炼了,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到了社会,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放大,社会强调个体适应社会,好听点的说法是融入社会。而每一个成员都首先在家庭中,而后在学校里或多或少的都成长过一段时间。社会是什么,是无数家庭的总和。这个层面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家庭成员跟另外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但又不是家庭问题。 归根到底,教育的三重调是否和谐,仅仅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相应的角色上是否正确的做一个人而已,而正确的标准也仅仅在于是否错位。
个人分类: 省思教育|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淮北一中学围墙倒塌事故之所想
zhuqiankun 2014-12-8 20:18
最近这些年,校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校车问题、不法分子砍杀学生......校园本来应该是一片净土,现在却成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实在让人不得不想很多。现在又出了这起事故,导致五名学生被砸死,一人受伤,就自己所想随便写写。 1.现在教育导向问题很大,虽然较以前有所改进。以考试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导致现在的教育系统往往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太重视。这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学生因为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缺乏而导致个人发展受限;心理问题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了太大的挫折;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等等。 2.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每年对教育的投入都很大。但是现实中,各种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我们甚至都很难保证孩子在学校和上下学时间的人身安全,校车事故不断,还有一些其他的因学校设施损害所造成的伤亡,比如这次淮北同仁中学的围墙倒塌,说明什么呢? 3.学校作为教学单位,应该为学生在校安全获得教育问题负责。这次围墙倒塌事故反应的问题很多,围墙时间久了为什么不修?有人说围墙已经用了17年,我感觉这不是原因所在。下面请看这几张现场图片。 当然我没到现场,但是从现场图片可以看出来,这座围墙倒塌的原因是基础不扎实,没有做到可靠地处理,而且在砌墙的时候用的是普通的泥土和砖头,这种结构不是太结实。特别是墙角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很容易被侵蚀,导致基础不牢固,年久失修的话很容易倒塌。但是强的外面粉刷的比较好看,这可能是校方遮羞用的或者想用它来掩饰什么。 4.从这个事故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对生命的漠视和对逝者的不尊重。施工质量及其维护不好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是无视生命的存在。这起事故中不幸逝去的五个鲜活生命,在死后居然被放在一边,晾在那儿,这是对死者太不尊重了。 5.我们不想再看到事后的各种亡羊补牢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了。事故要在它发生前就做到防范于未然,加强监测与预警,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中国化”与“去,美国化”
热度 36 xqhuang 2014-9-22 08:36
“去中国化”与“去,美国化” 最近,“去中国化”闹得很凶。 国人喜欢用“化”,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专业化、...,这里“化”代表变化、变革,物理学称相变,任何相变都有原因,内在的、外在的。 有“去中国化”,还有“去,中国化”,两者的中文意思截然相反。 古中国,世界的大哥大,周边的卫星小国纷纷:去,中国化!它们以能借鉴或引入中国元素(文字、语言、传统、习俗、艺术、技术、制度等)为荣耀和成功,就像当今的世界,许多国家和人都在:去,美国化! 随着近现代中国的衰败,曾经被认为代表人类先进文明的中华文化没落了,动力成为阻力,于是,就有了“去中国化”运动,根据老邪的考证,原创是我们的芳邻小脚盆。但是,文化注入就像转基因技术,一旦植入就再无彻底去除的可能性,脚盆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敢于砸烂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必须指出,脚盆等不可能“去中国化”,能真正实现“去中国化”的只能是中国人自己。事实上,中国的历史是不断“去中国化”的相变,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场“去中国化”的革命。远的不提就说 最近的,我们从小被教育,马列主义代表着人类的先进文化,共产党是依靠它才夺取江山、才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红旗下生长的中国人,无论上学、上班、上进,马列主义理论是必学、必考科目,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早已深深地埋入到我们的基因中、溶入进我们的血液里,这才是“去中国化”。 古诗,它们在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让孩子从小学习古诗,目的是什么?是了解中国历史?是提高素质?是拓宽视野?...?都不是!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古诗不过是块敲门砖,考试中与标准答案的一字之差,都关系到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能上什么大学等终身大事;古诗教育禁锢了孩子思想,为了追求考试的高分,对古诗的内容,决不允许与课本有任何不同的创新解读;古诗还成为体罚学生的工具,请听一个孩子的网络求助: 我语文期中考试默写古诗错了3句,老师说错一句要罚抄整首诗100遍。那我要抄300遍啊!大家给个主意怎么解决 。这种变相体罚和精神折磨,绝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地存在着。 去几首古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恐吓和励志下,孩子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睡眠与童乐。为了一首古诗或一分分数,可能 被去体育课、被去美术课、被去音乐课、被去实验课、...,被去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和交流,小小年纪就“弯腰驼背戴眼镜,体弱多病生白发”。 今年,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除全部古诗,这真算不上“去中国化”。如果上海教育部门的举措,能让我们的孩子从枯燥乏味的背书、默写、考试中解放出来,有点时间到操场跑一跑、闹一闹,那未尝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改革。 上海向左、北京向右,有人建议把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从8篇增加到22篇,我禁不住也叫声好!为何? 据最新统计,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海外高中生源的第一大国,2013年中国学生获得赴美高中F1学生签证的数字,是八年前的50倍、两年前的5倍,留学低龄化已成井喷趋势。如果北京不断增加中小学古诗的比重,势必加速北京中小学生“去,美国化”的进程,这有利于减小北京市的人口压力,相信不久的将来,长期困扰首都的房价、就业、缺水、雾霾、堵车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如果认为中国化,就是多背几首古诗、多建几所孔子学院,或在天安门广场树一个孔子像,那真是Too young,Too simple,Too naive。中国化的核心是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这山这水能否继续养育他们的子孙? 谁?在“去中国化”。 谁?又在“去,美国化”。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8252 次阅读|67 个评论
有教无类
热度 3 rucheng 2014-1-12 12:14
子曰“有教无类”。 老师招收学生,育天下英才,不敢招“差”一些的学生,那是没有育人的本领和底气。 真正的大师并不只是能把一个好学生教成好学生,而是能把各种各样的学生教成各种各样的人才。 把责任放给责任主体 出了各类教育问题,人们的指向大多会指向教育部。教育部总是在承担着全中国的各种教育责任。为什么会这样?以至于会出项什么“北京人大学”、“考研基地”。。。等种种乱象。 教育经费问题。教育部作为全中国人的教育部,而把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到“211”、“985”等,这实在是大缪,这就是会造成“北京人大学”,教育部的经费拨付的应该是全民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上。当年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共同富裕,现在对高等学校来说也到了共同富裕的时候了。教育部先让“985”、“211”富起来了,现在是改革分配制度让大家都共同富裕起来的时候了。起码要一视同仁的对待各级各类学校。 学位授予问题。大家都在抱怨,各种大学怪病。其实就是一条“没有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南方科技大学自授学位,这个责任让南科大自己承担,而不是教育部来承担,这样南科大培养出来的人,社会自有其评价,学校的存亡都有南科大这个主体、社会用人市场来自主决定,这样才能优胜劣汰,才能从总体生提高全国的教育质量和效益。总之一句“把责任放给责任主体”。
个人分类: 观点争鸣|3438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育那点事——简评校长、老师轮岗的观念
热度 1 szf8641 2013-11-20 11:5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对教育问题做了要求和规定,具体的可以看看附录部分。看到这,个人感觉完全是一种意淫的东西,喊喊口号,说说理想,有人说完全这次是政府行为,应该没问题,但这个控制房价的事也是说了好些年了,咋就不见来真格的呢。 早上还看到了一个教育报上的消息,说现在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等问题,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据了解,提升工程围绕“应用”这一核心任务,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拟到 2017 年底完成全国 1000 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前段时间下学校去调研,给一群老师进行培训,各种情况都是有的,不会连接无线网络的有,不会简单安装软件的有,挺佩服的是现在还有老师用的系统是 windows2000 的操作系统, 1000 万人培训,可能也就找一些专家学者去说一些一线教师根本听不懂的东西然后培训学校还得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一不满意给你个差评,下次培训场地就没你培训高校什么事了。人数是上去了,但结果怎样,那就不知道了。 二者归一,换老师也好,换校长也好,这些都是做的表象给大家看,要真正实实在在地想要改变教育,有本事那就让学校的老师能够解放他们的生产力,能够有时间学习学习,能够让所有的老师都能发展,城市老师于农村老师换岗,说好听了是帮助农村的孩子,其实也就是对农村老师的不信任,那是不是把这些不被信任的老师放到城市就没问题了,“祸害”了城市的娃就不是娃了。换校长如是。换老师和换校长根本不是问题所在,如果真正不合格的校长应该是直接下马,而不是换个地方,那就好像一个骗子,在这个地方骗完换个地方还可以从头再来,提高校长领导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的自身能力和观念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这个想法猜想可能是某些坐在办公室认为的人想的理想化东西,这就好像说中国崛起,中国真的崛起了一样。 还有考试这个事,这是一件很令人蛋疼的事,有人说取消了好,有人说留着也不错,考试本身没错,错的是大家太把考试当回事,并且对谁都不信任,哪个学校弄得一些自主权,首先大家都会怀疑的眼光去看,里面到底有多少猫腻,我们可以怀疑和验证其中的不公正部分,但不要绝对化,要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可以相信的。同时要建立一个尊重自身荣誉和集体荣誉的一个氛围,监督机构要切实做到监督,发现问题能够公正处理,形成好的学术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在教育上得到发展,教育研究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整天开会就给出乱七八糟指令的,教育是个不断变化着的东西。 校长干好校长的事,老师干好老师的事,不要丢弃孩子们就好了。 附录: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19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真正的中国好声音:一个敢讲真话的国内大学教授
热度 3 twhlw 2013-10-4 01:58
中国政法大学郭世佑教授: 谈教育很伤感没面子太累对于教育的问题我不愿意谈,因为教育使我们没面子,谈教育很伤感。在西方国家,有几个最有面子的职业,包括教育、司法、医疗,但在我们国家这些职业是最没有面子的。在高校教了三四十年书,我感觉年龄大了,改行是来不急了。不然,我真的想改行,没面子也太累。我再说明一点,我自己读的书很少,讲这个题目还是有些难度的。只能根据我们对职业的感受,说点真话,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教育问题,我们国家渊源流长,我们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语言,直到今天还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血液,我们的古人很重视教育。学术界一般认为,人和禽兽的差别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情感,第二是语言,第三是教育。后来发现,动物也有语言,只是你听不懂,并不等于没有。动物也有情感,动物对孩子的关爱有时很感动人,我到青岛农业大学去参观,了解到很多的故事,我还做过笔记,人类可能还不如它们。而且,动物保护孩子还很有智慧。动物也是有教育的,这个教育当然是广义的。但人类除了生存还有文化,文化就有传承、教化功能,这方面就是人类的专利了。 《孟子》讲过,如果只是吃饱饭,穿暖衣服,住房住的舒服,没有教化,那跟禽兽差不多。“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面这五句话,就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才有的。人类存在这些规则,这些差别,就要靠教化。《孟子》说的“教以人伦”,人伦,乃人类专利,禽兽有无“兽伦”,恐怕还是未知数。《荀子》也讲过,水火它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它有生命但是它不知,没有知觉的知。禽兽有知但是没有义。人有情,源于哪里?靠教育,靠教化。《荀子》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谷就是稻谷,收割。意思是,(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柏拉图讲,与其不知教育,还不如不生。为什么?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既然人和禽兽的差别就是教育,如果不教育,“教以人伦”,人还能成其为人吗?这是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出发点。 我的想法是,不管我们的学校或者教育管理部门,包括教育部,每年评出了多少精品教程、课程,每年评出了多少名师,为什么我们的老百姓,包括我们的教师自己作为教育者,包括学生,都对我们的教育不满意?尽管不满意,每年有关部门还要继续评下去,他们评下去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千方百计,包括官僚富商们,他们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送到美国去?这是第一个我想讲的话题。 爱孩 子的方式目的有差别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层面我们都是缺失的。从家庭教育来看,因为家长、家庭差别很大,所以很难统一来归纳它。前两天,有一位湖北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民办学校专门招收留守学生,就是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孩子。这个副校长给我提供一些信息,说他很感慨也很焦虑,很多留守儿童没有什么家教,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很调皮,很小就交给了寄宿学校。有的孩子尽管很聪明,成绩也特别好,但是他老打架。为什么?因为只有打架,老师才会去找家长,家长才会给他打电话。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他要打架。我们在座的,如果有孩子流落在老家,可以多打打电话。广州我的一个学生给我提供了一个资料。他说,一个父亲带着4岁的孩子去超市里买东西,那孩子推着个购物车,稍微把父亲的路拦了一下,这个父亲给4岁的儿子扬手就是一个耳光,这也是家教?它肯定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家教的状态我还在怀疑,到底是有还是无?如果有的话,可能还要进行分类,有三个现象值得注意。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爱孩子一般没什么问题,除非个别人的心理有毛病。但是爱的方式,爱的目的是什么?有很大差别。有的人为了养老有依靠,觉得生一个不够,要多生几个。但有的人会把美好的童年送给孩子,保护孩子;有的人肆意摧残孩子的童年。在爱孩子的具体过程中,有的爱的太细,什么都管,如全职保姆。有的爱的太粗,不太管,把家长会交给别人去开,如果我是这个家庭的孩子,这种行为会对我带来伤害,我宁愿逃离这个学校不读书。因为,没有家长,我在同学们面前不平等,我没有面子。何谓“家教”?家庭教育,本来就是我们父辈包括外婆、外公、奶奶、爷爷、还有其他舅舅、阿姨、共同来对晚辈的一种表率。现在变成了什么?变成大学生到家庭来辅导功课的一种有偿服务。“家教”这个词的内容已经变了,这个词的变迁,既记载着社会的进步,也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强势与家长角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商业化。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其实很受重视,无论是耕读传家也好,还是没文化或者没钱的人家,多多少少都有家教方面的内容。耕读传家,知书达礼。家庭贫苦的人家也会羡慕别人读书、识字,不会嘲笑别人,不会以无知为荣。 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课本,我们的老师,把旧社会丑化的太过分了。历史在嘲笑我们。我们提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山先生发明了中山装,它有四个口袋,里面装着“礼义廉耻”四个字。《曾国藩》我们都在学它,领导们也在学它。有一届中央政治局还把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人手一册。我想《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就很简单,强调八个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就是早起,扫是扫地,早晨起来扫地劳动。考是拜祖先,宝是处理好邻居的关系,跟邻居打招呼,把邻居当宝贝。书,就是读书。蔬是种蔬菜,摘蔬菜。养鱼养猪,其实就是劳动,还有教人礼貌,不一定钻研高深的学问,就是作一个本分朴实的劳动者,自食其力,能知好歹,有敬畏之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动词,要广大光鲜的道德,亲民在这里是新民,同老百姓一同进步。止于至善,善是达到最终的目的和境界。《八目》说的是读书人,八个词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它是以修身为原点,“平”什么?平天下。修身是关键。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把孩子捧成太阳,这是不行的,这很危险。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你想毁掉你的孩子,你就溺爱他,你就把他当成太阳捧起来,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毁掉他就会容易。等他长大以后,他会抱怨你。美国家庭教育有12条法则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内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毕伯库曾对1300多位称职的父母做了调查研究,他归纳出了要成为称职的父母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喜欢且经常与孩子接近,爱而有度,严而有格;2.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乐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3.善于与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4.家庭要有明确的“公约”,使孩子有规可循;5.尊重孩子的爱好;6.按照孩子的水平,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7.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 下面我谈谈美国家庭教育的12条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归属,要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不光是不离婚,还不能每天吵架。在中国,畸形家庭比较多,父母哪怕不吵架,不说话搞冷战的不少。 第二个法则是希望,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而不是你考不上重点中学你就完蛋,你就没有前途。 第三个法则是力量,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你在孩子面前逞能算什么本事?孩子本身就是个弱者。 第四个法则是管理,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中国很多家长,只有孩子成绩好,什么都可以不管,甚至嫖娼也没问题。 第五个法则是倾听,尽量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很多家长缺乏同孩子平等对话和耐心。 第六个法则是榜样,你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第七个法则是求同存异,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孩子世界的看法,有时候会启发你,我们千万别低估了。 第八个法则是要慎罚,谨慎行使惩罚孩子的权力。因为惩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报复心理。 我举个例子。我的孩子就曾经遇到过。她在小学六年级时,最后一节课是语文课。我女儿插嘴回答问题,惹怒了女老师,她走到我女儿的桌前,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部扔到地上,让她放学的时候才捡。这也是教育?会怎样伤害到我们的孩子?这个学校还是在杭州,那别的地方会怎样惩罚孩子?只有无能的老师才会惩罚孩子! 第九个法则是行为的分析,孩子做了坏事,你要跟他分析,这种行为的危害是什么?如果你不告诉他,这会成为一个习惯。如果孩子打架赢了,家长还表扬他“男子汉”,孩子就会经常犯错误。这个“Idea”很重要,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一个人的命运,我们千万别小看一些小事情。 第十个法则是结构。要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第十一个法则是距离,要适当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但这个距离不是心理距离,心理不应该有任何距离,只是物理意义的距离。 第十二个法则是“四何”,在任何情况下,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很多家长很忙,顾不上管孩子,那你结婚的时候你怎么不委托别人? 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品德、修养的培育,一个未来公民的习惯。包括对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掌握, 这是在美国。我们再看看邻国日本。不要让孩子拼命去考试现在有很多人很讨厌日本,但它比你强知道吗?强在哪里?首先就是教育。国际权威机构表明,最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和制度保障,日本排在第一位。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家庭教育手册》,通俗易懂,而且还有一定的深度,当然还有针对性。我不知道《家庭教育手册》翻译成中文没有?如果没有,我们下半年争取把版权申请过来,让中国的家长学习一下。《家庭教育手册》告诉家长,通过调查研究,孩子最大的愿望不是考重点中学,而是想让家人愉快的过日子。不珍惜自己,你也不会珍惜孩子。家长在忙什么?要有效利用孩子去托儿所的时间,去调整你身心和健康。你不要把开家长会作为一个负担。家长会我再忙我都会去。不要以为养育孩子只是母亲的事。全家人一起吃饭,一起交流各自的情况,这很重要,有很多的心理状态,包括亲和力、归属感、安全感等,在交流中才能获得。不要让孩子拼命去考试,好象他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孩子考砸了你就骂他打他,或者不理他威胁他。父母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芬兰是小国,没有什么资源。他们为了自己富强,找到民族的尊严,凭什么?就凭教育。1897年,英国作家崔迪在《行过芬兰》一书中就断言,“出众的教育制度,将会确保芬兰前程似锦。芬兰国家的未来,就仰仗它的教育制度。”芬兰对教育非常重视,十七世纪就有法律规定,孩子在7岁之前,父母可以把孩子托给我们所说的托儿所或者学前班,但是家庭教育环节包括给孩子读书读报的环节,别人不能取代。我们现在在教育理念上确实存在扭曲。我们学校的服务对象,不是全体学生,它只服务于少部分学生,甚至个别学生,为了他们能考上重点学校,如谁能考上杭一中杭二中。现在有人还把杭二中排在杭一中前面,因为杭一中不布置家庭作业,家长不放心。杭一中是百年老校啊。杭一中培养出来的人,可圈可点,有些还可以成为大师。我们现在很多的大师都是假大师,没有真正的大师。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不是读书不是阅读而是考试,这是有毛病的。我们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听话和考试机器,非常可怕。像芬兰,他们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差距是全世界最小的,同步前进。 我们的学校教育背离了公平原则。为什么择校的风气屡禁不止?不仅仅是家长或者是哪个学校的问题,是我们所谓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首先政府对所谓好的学校的投入政策的倾斜是很大的。他们的校园建设的像宾馆一样,北京110中学,我的孩子就在那里上过一年高中。我看过,4个人一间房,条件非常好。我的朋友是人大附中的副校长,他很累,每年这个时候求他的人很多,他们掌握了很多资源很多信息。这些择校学生里,贫民子弟有几个?老师学生自杀现象值得关注中国教育对健康与人性的摧残很严重。学生成绩考的不好,还怕别人不知道,还把成绩贴出来羞辱孩子,并且还体罚学生。我们看看运动员。现在不是正举办奥运会吗?我们的90后小将在伦敦竞技夺金,夺一块就落泪,尽管有掌声还有很多奖金等着他。但是,昔日冠军卖金牌,当搓澡工,还有一个河北的在街上卖艺乞讨,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得到体操冠军的人,也在街上乞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体制是,从少年开始选拔有运动天赋的人去接受专业训练。少年时期就进入专业体校,到了大学年龄,还在参加训练。比赛完了,身体不行了,就退休了,自谋生计。他们的文化程度其实就是初中水平,包括这个孩子,他尽管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还拿了冠军,他其实是冒牌的,他是顶替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的名额参加的,有些东西不太光彩。你看美国,人家的奥运会队员80%以上都是从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文化一点都不会少。而且都要达到本科学历,像篮球王子乔丹,就是从大学生里找出来的,大学毕业之后再接受专业训练,做职业队员。这和中国相差多远?河北馆陶一中高三老师赵鹏自杀了,今年还有一些学生自杀,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说一下劳动强度与待遇,包括工资。尽管那个学校是县里最好的学校,高三老师比公务员待遇差不多了,突然降低500元,他的生计就会受到威胁,他还要养家煳口。学校下达给了他高考指标,他很难达到,他就在4月自杀了。很多人说他意志不够,但意志够又如何?如果体制不变,好人都容易变成魔鬼!真是赖活还不如好死!但我不鼓励大家死啊,父母养你们不容易。如果我是他,我也可能这样选择。工作这么累,工资又这么低,又没面子,养家煳口都不够。湘潭县有个出租司机说,晚上12点左右还打车的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做性生意的,还有一种就是教师。老师们收入比较低,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他们就在课堂上少讲,把该讲的内容留着去搞家教,这个供需关系就容易平衡了。家长有钱的太多了。教育部门也发现了,就不准搞家教,那不搞家教怎么办?可以参加搞培训。 我的体会是,中国的国情之一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讲那么多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历史变成胜利者的宣传,谁在台上谁就有他喜欢的历史,就有他喜欢的历史规矩。 就像我们的湖南老乡毛主席,他喜欢读历史书,他喜欢靠历史故事来发起运动,那就糟糕了。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学生教养凋零,包括礼貌、言谈举止都会成问题,培养了一些极端的自私的人。我们有些学生有文凭没有文化。甚至硕士生、博士生,他们不太会写信,或者不会接电话,特别不懂礼貌。为什么别的国家的孩子,哪怕是台湾地区的孩子,他们那么讲礼貌?有教养?他们的礼貌不是装出来的,就是他们的习惯。包括我们的一些学生,他们不知道天高地厚,因为没有人教他应该怎么做。我有个学生在湖南工作,“什么时候到长沙,请您吃饭”。我就说家母病重,我提前回来了,这是前两年的事情。他马上回个短信说,“伯母病了,我很忙,没有时间看她,很抱歉。”他管我的母亲叫“伯母”!我不是计较,因为跟那些不懂礼貌的比,他还算好的。我担心什么?他对我的母亲这么乱叫,我担心他有一天会管他领导的母亲叫做“伯母”,人家会说郭教授没有教好学生! 作为教师的理念,我们的一切职业行为都是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顺利走向社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竞争力。而且在智慧和先知的层面上,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孩子在关键时候对一个问题判断的准确性和速度。如果有这种判断力,我想他和别人竞争问题也不怕了。有多少老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心里还没有数。 刚才我们讲的是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中学应试教育的疗养院。因为中学读书太辛苦,到了大学没那么多课,也没那么多考试了,比较自由,那就睡觉,玩电脑。实际上就是在玩,学习和管理的强度明显减少。因为,老师们都很善良,现在打100分找工作都比较难,那何必打50分、60分呢?我们现在把学校都变成慈善机构了。我经常提醒我的孩子,哪怕你打了80分、90分,都不要骄傲,你去面试一次之后再说。政法大学曾经学生管我要分,我很不客气地一概拒绝。题目那么容易,连王阳明都不知道,还上文科大学?有的学生敢写,王阳明有个“阳”字,就说他是阴阳五行学派的伟大诗人!一个简单的考试,你来要分?那以后国家人民把法律权力交给你,你会干什么坏事?电视媒体的打打杀杀与色情、商业化对我们的孩子污染很大,电视里面频繁的杀来杀去,宫廷厮杀、武打仇杀、革命枪杀,多少人杀国民党?一边喊兄弟手足之情,一边还不断地演这些东西,可以演但是应该适可而止。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要往前看,不能老往后看。不能一切为了收视率。 课堂与社会脱节,我们课堂上讲了那么多思想政治课,效果怎样?到社会上马上抵消了。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时候孩子教育缺失的根源在哪里?我先谈谈我职业的感受: 1、无论是一般院校,还是重点院校,文科生博士论文写得语句不通出现错别字已是常态,包括北京的大学。十余年来,我一直在惊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还有滑坡的余地。 2、就母语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而言,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在我看来,根源首先在于教育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缺失。官大一级压死人,任命制下的学校管理复制了官衙制度。统一的教材与考试,还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非常有害。而且有那么多虚假的检查、评比、应急活动侵犯了校园的宁静。第二,教育的产业化与世俗功利主义接轨,到处都要钱。第三,没有好好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我们丑化我们传统教育的精华,包括蒙学教材的熏陶。我们现在捧起的是沉渣,科举变种了,我们把高考把应试教育抬的这么牛,造势造的那么响。他们都不懂,古代“状元”全国只有一个。而且3年才考一次。县里怎么会有状元?这两天,恩施市南丰县的一个中学生,他的高考理科分数是600多分,是恩施地区的第一名,也叫他“状元”。当然孩子是无辜的。第四,历次政治运动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形式主义。包括《孟子》、《荀子》这些书,我要给孩子补课。笛卡儿说过,“在知识的链条中,粗实的环节具有决定性的地位”。我们作为大学教师,哪怕我们全力以赴教育孩子,你都常常教不好,因为他们的基础不行,他们只是考试机器,想改造他们太难,他们还想改造你呢。第五,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体系,给教师、学生带来的钳制太大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选择、想象的空间。大学尽管不是以分数至上,但是它的功课管理模式很糟糕,教育部要反思。老师填表,老是按照功课的模式,填表、管理、量化,他们很省事。老师写书的时间多于教书的时间,这样的功课管理模式,会误导教师们不要关心学生,不要把重点放在教学上面,你就放在写文章跑课题上面。另外,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关注,不光是工作热情减退,创造性减退,像赵鹏老师这样,他有追求才会这样难受,他才会觉得走投无路。还有,这种生活状态你怎么吸引优秀的孩子们考师范学校,当未来教师的后备军?20年、50年、80年以后,中国的教育又会怎么样?还有,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大学,包括练习、讨论与教师批改、答疑环节,我们都省略虚化了。孩子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动手,怎么写论文,怎么做演讲,一些概念都没搞清楚。 公务员考试最吃香很不正常 我的期待和建议:奥运会的金牌数并不代表综合国力,教育的质量却决定着综合国力与国家形象。 首先,要重视教育危机,寻找根源。家长、学校与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与上级领导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何种地步,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很多人都说国家太大,管理很难。这句话成立吗?如果成立,那就把这个国家分成几个国家,或者推行选举制。你觉得很难,就让觉得不难的人通过选举制进行管理。如果不成立,那就要想办法。说来说去,主要还是权力部门的问题,任命制、行政干预、评价体系都是他们制定的,这个必须改变,否则以后更加挨骂。 第二,通过体制的力量,改善教育的外部环境,清除障碍与噪音。首先我们要本着宪法原则,审慎地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制定我们国家强大的根本,那就是国民教育计划,减轻学校教育的煎熬和压力。我们应该重新设计社会教育,就是公民社会的教化。改善外部环境的第二点,我们要加强教育立法,规定教育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还有教育向谁负责?公民教育、课程设置、教参编写、课堂讲授、师生互动这些需要改变,否则我们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那就难了!你不改肯定危险。 第三,我们要打击权力贪腐,增加教育投入,实行行业之间的显性竞争,大幅度提高各级教师待遇。每个地方的教师待遇那么低,市长你在干什么?包括九年义务制教育,它到底怎么样,否则你还让谁去搞希望工程呢?转嫁负担,我们口头上喊,“再穷不能穷学校”。其实口号喊的越凶,那个地方就越缺什么,这是我们国家的秘密。我们发展国家经济不是有很多钱,财政都用不完吗?钱到哪里去了?现在什么职业最吃香?考上公务员最吃香。在美国,3%大学生愿意报考公务员,在法国5.3%,新加坡只有2%。在日本,就业倾向公务员排在榜单第53位;在英国,公务员甚至进入20大厌恶职业榜。而我们可爱的中国,76.4%的大学生愿意报考公务员。 第四,我经常强调,我们要追问说假话能占便宜的现象,说真话要从党政官员、校长与教师开始,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有希望。 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在课本上我们要加强货真价实的通识教育,回归教育本位。我们看看哈佛、耶鲁他们的教学改革,我们在学什么?艺术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自然科学当然不同,结果是可以假设的,过程是可以验证的,而且验证的结果是可以重复的。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这四者的关系现在比较清楚了,别把领袖搞的很牛,还唱红歌,把党当成妈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到底谁是谁的妈妈?人民和党的关系别乱唱。到底谁养活了谁?邓小平只是说他是人民的儿子,那为什么他领导的党又变成妈妈了?这不是乱伦吗?有些语文课程上还有阶级斗争的内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在课本上,到底让我们的孩子学些什么?别琢磨我们的孩子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有限,他们想象的空间不能受到这样的创伤。还有,我们要改变学校的衙门设置体系,还学生主导地位,办好家庭学校。很多人讨厌考试制度。我的观点不一样,考试制度本身没有罪恶,关键是你考什么,怎么考。考试制度要取消,那公平就更糟糕了。农村的孩子更进不去北大清华了,中国政法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农村的孩子就越来越少。我送大家几句话,既是对上面一些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的话做一些提炼,也是对我自己这几十年来的工作做一些总结。人口很少,却很重视教育的犹太人,他们始终是我们的榜样。还有,芬兰人、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看看这些国家是怎么重视教育的。如果美国的教育质量不比我们过硬,为什么有那么多党政官人、富人、艺人都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美国去接受教育,甘当等外人,躲避“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犹太人在美国占人口2%到3%,但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犹太人占了一半,犹太人不仅控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从1901年到2001年,百年内产生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占了128位,占总获奖人数的19.84%,尤其是经济学获奖者中犹太人占36.84%。中国是人口大国,你具有那么多品牌又怎么样? 第二句话是对家长说的。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即使不是随心所欲,也是未经孩子同意的强制行为。你除了善待孩子,还能做什么?父母有义务把孩子作为性爱的善果,却无权把孩子作为性爱的恶果。父母固然拥有离婚的私权,但既然孩子能开口说话了,那你们就要跟他协商。如果把孩子的存在当做离婚的砝码,或打击罪犯的武器,这样的父母不仅是自私的,而且是违背人性的。 第三句话:孩子没有责任和义务为父亲或母亲的人生理想偿还什么(有的还承载着爷爷和奶奶的理想,爷爷读历史系没读成,一定要孙子去读),却有责任和义务做一个既能报效家庭,也不伤害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合格公民。 第四句话,我想对老师、家长、学校说,学生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请尊重他们。学生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情感丰富和思维活跃的新一代,请善待他们。 第五句话,教师在培养优秀学生之前,想想你年轻的时候能考北大清华吗?你自己优秀过吗?你准备好了吗? 第六句话,教师的未来已基本定型,但是学生的未来却无远弗届。 第七句话:让学生知道真相,思考才有意义;让国民知道真相,国家才会安全。 最后,我再为大家介绍几本书: 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8 【美】常春藤亲子教育研究中心《给中国家长的27个提醒》,中译本,新时代出版社,2011.11 【台湾】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台北时报出版社,2005.5 在座的各位,无论你是做家长或者做教师,或者有亲友在读书。我们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们用什么样的言语和我们的行动来为他们的成长少施加压力,为他们多提供一点想象力和生活的空间,还他们一个童年的快乐?值得我们思考!我说的不一定对,请各位指教,谢谢。 与听众交流 提问:南科大在两年前已经成立了,今年算是正式招生了。我想请教郭老师,您如何看待南科大首先在中国教育改革走这么一条路,深圳市民知道,南科大改革遇到了很多阻力。首先是它坚持自主招生,自主办学。 郭世佑:我向朱校长这样的教育家表示敬佩,尽管路还挺远,他能够闯的这种精神,这么敬业让我表示敬佩,同时也充满期待。南科大我想它不一定败,哪怕失败,虽败尤荣,我们对它是期待的。 提问: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小孩入不了公办学校。如果说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在教育质量上有差别的话,你认为这个教育双轨制是教育的缺失吗。第二,父母供儿女上大学,可是这些儿女常常写不出一封信给爸爸妈妈,文字不通顺,请问这是教育的缺失吗? 郭世佑:用100个字、200个字就可以写好信,但是大学生还写不通顺?这是个问题。民办学校的存在是不是教育的缺失?我觉得不是。恰恰是民办学校的存在,它可以推进公办学校的改革,至少会增加它自己的竞争力。通过民办学校的活力,才能冲击一下公办学校的惰性。我们的公办学校也许是最后一口大锅饭,可能需要打破。 提问:学校政治老师、历史老师、党史老师在多大程度上说假话?第二,我们现在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情况严重脱节,我们政府也能看到这些,为什么政府还要这么做? 郭世佑:政治、历史、党史老师在多大程度上说假话而不是说真话?可能因人而宜,对于教材我也没有仔细看。前不久,江泽民同志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作序,人民日报头版登了,他强调历史的阅读,以及对历史经验规律的总结。当时,微博上有朋友问我怎么看,我就发了一条,我的意思是,关键可能不在于对历史重不重视,重视它的人太多了。关键是你对历史的态度是什么?你重视哪一段历史?还是重视全部的历史?包括你自己的历史。还有,你对历史到底持一种什么心态?有没有一些原则?如果你只是选择性的求真,这种片面的求真那还不是求真,那是伤害。第二个问题,未必每个政府官员能像我们这样看的比较清楚,对自己的毛病优势看的很清楚。有的人可能就是一种习惯,有一种维持会的心态,不出事就可以了,十八大以后再说,或者十九大以后再说。这绝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都已经这样了,还能维持下去吗?越是这样,我们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长痛不如短痛,怕什么,你还有那么多枪呢? 提问:西方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差别在哪里?从美国枪杀事件中是否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好的一面?社会相对安全的一面? 郭世佑:美国校园枪杀案已经发生很多次了,在美国教育里这不是主流问题,我们今天讲的是主流性问题。当然,拿我们的某些优点和别人的某些缺点比,肯定会比较出来一些差别。
3973 次阅读|6 个评论
外人看河南的教育问题
热度 14 Bobby 2013-9-7 20:52
1 、人口大省,但 985 大学没有, 211 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可以说优质高校资源紧缺。资料上说,新郑州大学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 2000 年 7 月 10 日 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 “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2 、在象样的大学中,除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和河南农大在省会郑州外,河南大学在开封,河南理工大学在焦作,河南师范大学在新乡。这三所高校不在省会城市,严重制约着人才引进与大学发展。 3 、如今的高考可能与古代的科举“逐路取人”制度类似。见: 2013 年各地高考录取率排行部分省市超 90%_ 新浪教育 _ 新浪网 / 2013 年各地高考录取率排行出炉湖南排第五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 ,河南录取率在公布录取率的几个省中相对较低。 余英时在《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中说:北宋,“西北之士”与“东南之士”在科举制度中严重失衡便成为当时一最大的争论。欧阳修坚决主张「国家取士,唯才是择」的原则,这当然也因为他是南(江西)人的缘故。所以他还抱怨西北士人的机会高于东南士人十倍。当时为“西北士人”说话的是司马光(陕西人),他强调:“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全无一人及第”的当然是西北诸路。他是史学家,熟悉东汉和帝时期“孝廉”与人口成比例的规定(东汉对“孝廉”制以推举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决定二十万人口以上的地区每年可举“孝廉”一名。例如大郡百万人口每年可举五名,小郡不满二十万人口则每两年举一名,余可类推。),因此援以为据,重新提出“逐路取人”的原则。他在元佑主政期间,尽除王安石的“新法”,终于为“西北士人”争取到科举制中的名额保障:哲宗以后,齐、鲁、河朔诸路都与东南诸路分别考试。欧阳修“国家取士,唯才是择”的原则从此便被否定了。明、清进士考试分南、北、中卷,或分省录取,大体即沿续了司马光“逐路取人”的传统。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4117 次阅读|61 个评论
不掩实情才能展露教育问题的真相
xiaoshidaguan 2013-8-7 22:34
不掩实情才能展露教育问题的真相 据悉,教育部于 8 月 2 日向媒体开放了留学服务中心和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并驳斥了今年因毕业生有 699 万出现大学生就业难而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认为今年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学生就业形势与往年比持平。 教育部此举,算是给“史上最难就业季”吃了一颗定心丸。作为主管全国教育事务的教育部,其对教育数据的掌握,对教育实情的了解,原本应该是最全面、最真实、最权威的,因此,教育部“今年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的说法按理来说有一定道理,貌似应届毕业生和其家长也可以松一口气,不再为就业担心了。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就业真实情况吗?显然,这种对就业形势“勿喜勿忧”,非实情的官方表态,难掩大学生就业难等教育问题的真相。 首先官方数据存在大量“注水”现象。官方数据相对来说较为全面,但是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 2 年偏低的高校专业要停招,这原本是好事,却因关系到各高校的切身利益,加之校长的政绩等,每年都有很多高校为“刷”就业率,逼得学生造假签订三方协议,部分学生为了顺利毕业竟然自己刻章,或是网上买章“签约”;同时高校一般都把考上研究生统计为就业,这会造成重复计算。因此,官方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无论来自院系,还是来自高校,直至教育部,都不能真实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其次麦克思的调查结果说明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对口率不高。《麦克思研究》 2013 年 7 月中旬(第 154 期),公布了一份从 2012 年 10 月 29 日 至 2013 年 6 月 28 日的调查结果,那些已就业但不是对口专业的学生认为,毕业生找专业相关工作求职难度大( 42% );毕业生签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硕士最好( 85% ),其次是本科( 73% ),最低是高职高专( 67% )。可见,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严峻形势下,一些毕业生为了先就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工作,虽然就业了,但是这样的就业率,应该是高校就业之痛,并不值得高兴。 最后一些典型的就业案例也说明今年就业之难。上半年爆出“ 300 名大学生赴河南养猪”的新闻,近期又有“硕士毕业生进技校学焊工”消息见诸媒体,而简历石沉大海,毕业生无奈地偏离自己的专业,寻找那些门槛低、工资低的行业就业,也不是新鲜事。这些“缓兵之计”的就业案例也说明,今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之说,并不冤枉,乃是事实。 因此,官方不能只看数据,要以事实为依据,才能看到教育问题的真相。就业率“注水”、就业对口率不高、现实中就业难,这些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铁证,该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官方不能以让人看着舒服的高就业率来搪塞公众,须知“史上最难就业季”正是给我国高等教育“敲警钟”、暴露问题的时候,如果教育部和高校不反思高等教育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师水平、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问题,而是不做调查,以虚假数据掩盖就业难等教育问题,那受影响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高校学生,还有教育部门的公信力。 各级教育官方机构,只有不掩实情才能展露教育问题的真相,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教育良序循环,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个人分类: 教育微言|2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监考以及教育问题
热度 9 cyaninelotus 2013-7-8 16:35
监考以及教育问题 ----蓝莲花瓣---- -----我的教学日志----- 今天早上一二节,监考本系物理111班的考试。而在本监考中发现了几个问题,一一生发出去会觉得表象与深层原因的关系居然非常地“水深火热”。 首先一个问题,是关于目前的学时和学生的时间问题。这些年来,我们上专业课的老师都知道,专业课的课时一再压缩。课时压缩的结果一定会产生学生学习效果发生变化的问题。于是我们就常常在教材上想办法,曾经有一段时间,把相关课程梳理了一番,觉得诸如热学和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电磁学和电动力学,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等前后相连的课程中都有一半章重复的内容,大家在商讨可不可以去掉。就像我们一些理工科专业的人,总想着把大学物理里面“与专业无关的部分”压缩掉一样的想法。 这些观点,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既然与学生将来的专业“无关”。何必放在章节中占用课时,我们应该给他们讲解他们将来用的着的。但是,经过很久对一些专业的专业课程的了解,突然觉得,不但把普通物理学必须全部讲解给学生,就连前后相连的课程中重复的那些章节也不能够删节。就不要说普通物理学提供给理工科专业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了,每个领域的最基本概念都是普物灌输的,没有基本概念,学生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是很难建立起来的。而在相连课程中重复的章节,其解读方式是随着课程的学科要求要改变的,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一种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在思维基础上非常重要。所以,这些内容不能因为学生学过了就不再阐述,起码也要唤醒式回忆一次。 第二个问题,是人的问题。这学期,我带的一年级一个物理专业班级(理学),两个能源专业班级(工学)。这三个班级,物理专业班级学生的纪律最好,上课到课人数基本上都是满额度的。而工科专业的一班,每节课总是有那么三四个人不到。期中考试,这个纪律最差的班成绩在优良的人数最多(三个班总人数基本相同),是比其他两个班多出十人。而期中考试最差的就是这个物理班。这样比较,其可比性在于:同一个教师上课;教师对两门课程的熟练程度相当;教师对三个班级的宽严程度、教育方式一样。而学生们的区别在于,工科的学生活波一些,个人表现形式更加自由,而物理专业的学生很严肃,乖巧。但是,我由此得到一个信息,要了解现在的学生,还真不能只看他们的表象。现在的学生,已经非常地与以前的学生不一样了,在我们学院尤其今年的12级学生,太明显了。 第三个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今天在考场上,在下课铃声还没响的时候,考场的学生就基本交完卷子了,我们正在收集和整理试卷。而下一堂考试的学生兀自走进了,一时间或坐或站十来个人都在教室里。和我监考的是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对他们说:“卷子还没有收完,你们先不要进来。”没有人理他,还都看着他。我当时正在整理卷子,14号的卷子找不见,问交卷的学生他们班有没有十四号,回答是有的。我抬起头打算看看桌面上有没有漏掉的卷子,却看见正在沉默观望的这些学生,我连犹豫都没犹豫,不是对他们说,而是吼,于是,一个个退出教室,还有个学生在用速度慢来试探,我跟在他身后,再吼“走快点”! 卷子检查后找到十四号的卷子,确定无误,我们就开了门。学生们都进来了,我以为这些参加下堂考试的是其他系的学生,一问居然就我们自己系的,而且也是12级的,一年级学生。我就问那个走的最慢的学生我说要是考试因为后面的学生进教室,把你的卷子丢掉可不可以?他说:我才不管,反正我交了。可是,我问他你们班主任是谁,不说,问他叫什么名字也不说。最后,人家还走了。其实,他们做这件事唯一得利的就是,进教室早了一点而已。 其实,这种情况在以前监考中也遇到过,但那时是有原因的,那一次因为期末考试和考研的时间重合。卷子没收完,考研的学生就冲进来占座位。那一次,桌子上的卷子还没拿完,当时也是把学生轰出教室,才完成收卷工作的。后面学生们进来,也被我训了一顿,我说假如你们的考研卷子就因为别人要抢座位而丢掉,你们什么感受?但那一次的教育,有一些效果,起码有人觉得自己这么做不对。但是,今天,这些学生是没有这种意识的,他们觉得一切与自己无关。还有人给他当朋友,打掩护,我说这个学生他们班主任是谁,人家说,你这不是让我得罪人嘛。 我不能,也不会觉得这些学生有多么糟糕,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老于世故,冷漠,只看自己的眼前,这一切的表现,过于早了。不能否认,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有些人是自私自利,小农经济,只看自己的利益,没有团队和大局意识。但是,当大一的学生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思维和表现,一个一个都把自己锻炼成“食草动物”,等到某一天,被单个击破,然后大骂社会和制度,抱怨世道。却不会想到,社会环境的毁坏,有着自己每一次只顾个人的贡献。 我们在学车时,有一个当官的也在学。大家私下议论,说这个人很糟糕。经过详细询问,原来是她当官后不理亲戚,不给七大姑八大姨办事。我就在心里发笑,真不知道她是个好人还是坏人。说她坏的,一定就是那些没沾上光的亲戚。然后,别人同时也意愤起来了。有人不停地说学校不怎么不怎么。一到高考结束,孩子没考够分,你给想想办法吧,花点钱行不行? 这就像是双手互博,不知是好是坏,只想自己“好”,环境被污染。然后,又似乎洁于荷花,抱怨环境不好。 但是,总体而言,从排队和过马路看红灯现状看,民众整体素质依然是比N年前有好的改变。而我们的大学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必要,任重道远!因为,这种狭隘自私缺乏团队的表现是很久很久的积淀,它需要一点点被认识,一点点被改变。
6667 次阅读|21 个评论
说说职业道德教育问题
热度 6 王铮 2013-7-1 09:48
说说职业道德教育问题 由于仍然在病中,很多日子没有写博客,不过昨天惹了个事,我想也就此探讨职业道德问题,写一篇吧。 事由是这样的,凤凰台登了一个新闻: http://hn.ifeng.com/zixun/yaowen/detail_2013_06/29/944519_0.shtml ——————————————————————————————————————— ** 师大期末考试题:避孕套有哪 15 种用法? 2013 年 06 月 29 日 03:30 来源:大河网 - 河南商报 ** 师大传播学院期末试卷考避孕套用法,引发学生、网友热议。有女生表示从没见过,请老师当场讲解一下。有学生这样答题:请老师考哲学,不及格者当场写出 30 种用法 “避孕套有哪些用法?”假如你在大学期末考试卷子上见到这一题,会有什么反应?微博上晒出了这份奇葩试卷,网友们都“震惊”了。记者了解到,试卷出自 ** 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策划与创意”课老师 ** 之手,出题意图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女生表示,没见过避孕套,怎么答? ——————————————————————————————————————— 于是我在微博“反应”了一句,我认为此题打破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结果引起了众多的据说来自该高校的学生声讨。反驳的微博说“你是没用过或者没见过避孕套所以才认为职业道德底线被突破了是吧 ? 你偏要用龌龊的眼光看,还不准别人换个想法了不成。假清高 真做作”,“我们的广告学或是需要发散性思维的专业如果不这么出题而是考一堆条条框框的东西,这个专业就没必要在中国出现了。题目完全不存在道德上的问题,避孕套只是个生活用品,怎么就不能当题目。”我不知道其中有没有老师为自己辩护,但是我很吃惊这些同学没有理解我提出的是职业道德问题。他们显然混淆了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的概念。还有的微博发言提出校长开房问题的。其实“校长开房”不是职业道德问题而是一般道德问题,作为一个人就不能那样做,仅仅作为职业道德理解就主张了其他人犯罪。 可是这个考试题目,出题有职业道德问题,这不是说题目里出现“避孕套”就有道德问题,而是这样考学生,违背职业伦理。 这个题目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第一、提避孕套的确没有隐私问题,但是问未婚的青年学生避孕套有“避孕套有哪 15 种用法”,就涉嫌侵犯隐私权了。对一个未婚的法定尚不能结婚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否知道避孕套的多种用法,是一个私密问题,教师有什么权利强迫学生回答呢?是的,学生可以不回答;但是由于是考试,学生在这里没有“沉默权”,这就借助教学的权威地位侵犯隐私权了。侵犯学生隐私权在过去几十年很盛行,早年辅导员要学生汇报恋爱问题,学生结婚需要老师批准,我们一代许多人有经历,并不舒服。现在北京、上海学生不干涉学生恋爱了,这是时代的进步。第二是考试的公平性问题。因为可能有些学生并没有见过避孕套,至少不知道用法,这个题目他们没法答。其实,报道就说“有女生表示从没见过,请老师当场讲解一下。”可见题目不公平。记得我 24 岁那年,当过知识青年然后从技工学校毕业到地质队,有人用避孕套吹了气球挂在墙上,我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避孕套用法不是广告学内容,需要其他知识,广告学考这个题目显然不公平。长期以来考试的公平性,在许多场合被教师忽视了,所以学生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考正题专往偏题跑。”这个法宝被滥用,不仅是老师无能,而是不能公平对待学生。第三,题目是广告学的,据说考创意,用 PPT 投影,有人说用用避孕套做广告容易记住。实际上我国有关广告的规定是不让作性生活工具的,至少中国文化伦理不倡导把这些东西作为广告工具的,课堂提示如何用避孕套做改革涉嫌违法了。这些年不择手段做广告,这些年假药泛滥,可少数明星在电视里卖假药,这是很不道德的。从当年的“晋江假药”起,还有“三州产品”,害了多少老百姓。广告学应该教导学生讲究商业伦理,而不是在广告上无原则创新。所以我说这个题目突破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不是一般道德!)前两个涉及尊重学生人权,后一个是一个教学中讲究伦理的问题。 中国不尊重学生权利的职业道德很流行,而且还以光明正大形式存在。比如学生考试时,有的学校往往把带着纸、开手机等作作弊处理,其前提是“有罪推定”,这是侵犯人权的。我刚当系主任那年,有个学生考试考不出,就出来散步,被主管部门认为是作弊,后来取消学籍了,这就是有罪推定。我申辩,没用。因为有教师诱导学生“坦白从宽”、“认了就没事”,这就是典型的职业道德缺失。我读书时,因为有病, 800 米跑步始终不达标,考试不及格, 800 米考试对我不公平,可是我无可奈何地接受。后来我当系主任,发现了一个学生因为矮, 800 米不达标,补考好几次才过。我把研究生推荐标准发给大家讨论,废除了要求 800 米达标不能补考方可推荐这一条。后来这个学生看到希望,大学生期间发表过 3 篇论文,被推荐到了北京大学。她感谢我,我说起因是老师对你不公正,不要感谢,要声讨,注意身体锻炼。这两个学生,第一个一直工作不稳定,第二个后来到了美国,进了微软,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取向,关系着学生的命运,一定要慎之又慎。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在那里叫着保护人权,说愤青语言,其实我们有许多封建时代留下的教师道德标准,自己在那里侵犯人权的,自己在搞不公平。 有关个别人认为,凤凰台这个报道“黑”了他们传播学院。我说,你们可以把它“白”过来呀。这个题目的正面意义是 ** 师大传播学院提倡创新,敢于探索,这很好。可以宣传这些。其实 ** 师大是很好的大学,我一个很有水平的师兄就在那里任教,我也曾经为 ** 师大申请博士点和教学基地出谋划策,因为它在许多研究方面很有特色。怕黑?为什么我们不自信呢?大河网、凤凰台、“王铮”黑不了的。个别教师挑动学生一哄而上,倒真正黑了教师自己。 这件事表面上反映了同学们分不清道德和职业道德,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大学忽视职业伦理学教育,教师、学生都不知道职业道德为何物,教师侵犯学生权利,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利益何在,宁当愤青,不做思考。伏尔泰说“伦理学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大学要开展职业伦理教育。这个题目,挑战了学生隐私权、平等权,突破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正好做个契机,研究一下教师的职业道德或者说职业伦理问题,研究广告学的商业伦理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旧有的一些伦理不能成立了,新伦理准则没有建立,假冒伪劣产品流行、滥用权力流行、 GDP 是唯一指标,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改革了,要建立新的伦理学。 本文章如果得不到某校师生理解,特致歉意。请你们放心,学校“黑”不了,有自己的研究特色,有自己的创新精神、有自己的大师,你们一定会发展。祝福你们学校,也顺便问候在我在该校任教的 C 师兄, W 师妹。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6783 次阅读|6 个评论
见朋友讨论教育问题的讲稿有感(邮件交流)
热度 3 Wuyishan 2013-6-30 18:27
见朋友讨论教育问题的讲稿有感(邮件交流) 武夷山 2009-12-27 我是多样性的信徒,亦以此来观察教育。 1 、 生物界,万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大家都当恐龙,生态系统就崩溃了,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各物种各安其位。同理,只需要(也只可能是)少数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多数大学是培养素质更高的 Worker 的,这样才符合规律。 2 、 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太畸形,向个别高校高度集中,当局希望由此培育世界一流大学,实际结果是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留美预备班。这些学校自身筹款能力已经很强,外企还拼命去那里设奖学金,因此,国家可以反而少支持一些。我觉得,政府今后的经费分配应该向为本国做贡献较大的高校倾斜(可调查历年毕业生的就职单位和他们多年后的实际成就)。 3 、 中国文化中的“等级因子 ”太重,这是对民办学校最不利的。因此,民办大学可能会以自己有多少毕业生考上“正规大学”的研究生为荣。民办大学校长必须物色几个好苗子,“威逼利诱”其毕业后干该干的事(与学校使命相一致的职业),待他们日后成功后,将这些成功故事说给后人,作为示范。在此之前,民办大学只好先“潜伏爪牙忍受”。
个人分类: 鼓与呼|3254 次阅读|3 个评论
孩子的教育问题
热度 1 aqliyongyue 2013-3-27 00:05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每天必须面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扯淡伪命题上!我们也应该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该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过于计较. 我们孩子天生有些愚钝,做什么基本都做不到拔尖,我必须接受这一事实!本来我自己就不是一个拔尖的人,非要把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真是天大的不公平! 孩子学围棋2年了,终于找到了点自信,迈上了正轨!最近3个月连跳两级,跳到了业余2段.没有上过小课,没有什么秘方,只有必要的监督,提供必需的条件,有足够的耐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一切都会好的! 刚开始第一年,儿子被同班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头,有时候连自己都想放弃了!教他的老师A是宁波市最著名的启蒙老师,对他毫无办法.直到后来换了个老师B. 前面一个名气很大的老师,严厉,孩子总感到压力.换老师的时候其他家长都集体去挽留老师A,甚至威胁说如果不是老师A上课,就换俱乐部了!我无所谓的态度像看热闹似的,用孩子的话讲:谁教都行!我仍有信心,坚信只要能够坚持下来,总是会好的!因为我看到孩子连续在班里输了3,4个月的棋,在弈城围棋上连输27场仍能保持下棋的兴趣. 换了B老师后,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3个月后的内部比赛,成绩明显靠前了,每月的内部循环赛的成绩从倒数第2到顺数第2.我们开始感觉孩子的变化,用孩子的话讲,B老师上课让我不再紧张!看着孩子成绩上升,我们也开始慢慢放松心情.6个月后,参加宁波市的段位赛,孩子以第四名成绩晋升一段!再3个月后升2段!用围棋教学中常用的话讲:孩子开窍了! 从中我们得到几条结论:1.孩子的教育是拼爹的!家长有什么样的心态,孩子就有什么样的心态,要让孩子有耐心,家长必须先有耐心!家长的决定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2.孩子的教育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必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3.不要迷信好老师,鞋子穿在自己脚上,只有自己才知道合脚不合脚!家长为孩子做决定,需要听听孩子怎么说!
24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孩子的一点感想(宝宝1岁4个月)
热度 2 enthusiasm730 2013-3-8 16:03
最近常和老婆探讨一个话题,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 老婆洗刷我说:“反正不能培养成你这个样子,又懒又啰嗦。”我争辩:“是,我是很懒,做饭洗碗,自己洗自己的衣服,还要接送你上下班。”心里头还想:我爸在家可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全是我妈包了,你还嫌弃我的做的不够多? 玩笑归玩笑,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孩子的教育问题确实要更加重视了。 我一直有个观点,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是次要因素。我和我老婆常常说:只有不成功的父母,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在我们生活周围,常常看到很多父母责备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如何如何不懂事,如何如何不听话,好像都是孩子的错,自己已经尽到了责任,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能影响孩子的关键人物,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的都在影响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像水滴石穿的道理一样,在孩子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孩子是最宝贵的精灵,他们/她们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上,走入我们的家庭,是老天赐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是对父母最高的奖励。孩子像一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绘出美丽的图画,把孩子培养成才,是对父母严峻的考验。我和孩子的母亲都是老师,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一些优秀的孩子,如果有机会认识他们的父母,父母一般都会给我们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遇到的孩子有问题,在跟他/她的父母打交道的时候,我们都会小心翼翼,要么这样的父母不会教育孩子,要么这样的父母自身也有问题。 爱自己的孩子所有的父母都做得到,教育自己的孩子却未必就能做得好。 我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二个因素,做好这二点,孩子成人一定没有问题。(成才要看如何定标准) 一是爱心教育。从小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怀,也要教会她爱别人,懂得回馈和分享。我们的小朋友才1岁4个月,她在很早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喜欢与人分享她的情感,比如她自己经常用我们给她买的玩具餐具做饭,然后像模像样的端给我们吃,和我们分享她的劳动成果,我们都会鼓励她,表扬她,对她说谢谢,也许她的行为最开始只是模仿和觉得好玩,但是通过这些细小的环节,我们在培养她的动手能力和与人分享的精神。 二是习惯教育。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对于孩子,我们没有制订成功的标准,但是我们很在意习惯的培养,有很多东西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等长大后再来改正。在宝宝稍微长大以后,大概在1岁以左右,我们每天在给她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先给她洗手和洗脸,没有特殊情况,不洗手和不洗脸就一定不拿东西给她吃,所以宝宝在冒话以后,早晨醒来以后她就会对我们说:“爸爸,妈妈,馍。”然后伸出她的小手让我们给她洗,她的意思就是说,要洗手吃馍馍。我们觉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做父母的时间还不长,很多东西都还在学习中,但是我和我老婆都会相互提醒自己,为了孩子,为了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纠正自身的缺点,争取能够给孩子以更多积极的影响。
3692 次阅读|5 个评论
儿童的教育是非常复杂的
gzchengzhi 2013-2-23 09:10
  因为人的复杂性,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定是涉及到非常多、非常复杂的因素的。这些因素既包括了认知的,也包括了情感、能力的,还包括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是否让儿童上网,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觉得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网络,然而网络上也确实有一些不良信息,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如果你不让儿童上网,孩子一点负面信息都没有接触到,免疫能力自然很差。况且当别的孩子都在兴趣盎然地谈论微博、数字技术的时候,你的孩子只能够在一旁做一个听众,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今后的成长历程。   因此对于一个复杂问题,自然就不能够简单地以“行”还是“不行”来进行判断。   如何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很多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并没有一套完美的儿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案。任何的一个涉及到儿童教育的理论都是存在缺陷的。自然在这些存在缺陷的理论指导下,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儿童教育的方案。   我感到比较好的一个有关儿童教育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这套理论可操作性强,经过多年的发展,理论也变得日趋完善。因此我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分成了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分别对应了: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利用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再结合同化和顺应两个概念,皮亚杰就能够解释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认知发展的。   当然皮亚杰的理论只是解决了儿童的认知发展问题,并没有解决情感发展问题,这就需要人本主义的理论来进行解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的是人的情感的发展和完善。教师不需要教给学习者知识,教师所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满足学习者情感的需求。因此即便是面对年龄非常小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像对待成年人一样,耐心倾听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其他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比较有名。他的需求层次学说成为了一些经济理论的基础。而另一个代表人物罗杰斯则在教育中贡献最大。   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更接近一些。中国古代的“人本”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这些都反映出在中国古代对人的价值深刻的认识。   虽然各种儿童教育的理论都不完善,但是无论如何,儿童教育不是说的冠冕堂皇就可以的,而是在于行动,不管是什么样的儿童教育方式,家长多花一点时间去陪一陪儿童,多与儿童交流肯定是最好的。   (以上部分内容引自:程智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4)
3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教育哲学导论》
zjurentao 2012-12-5 22:53
《教育哲学导论》一书作为对教育哲学的导论,具有很大的教材使用价值,对学习教育哲学的新手也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接触教育哲学很少,书中虽然对教育哲学的导读并不是学术前沿,却仍然对我的教育价值观有很大冲击,引导我反思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我先对本书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概括,整本书分为7个章节,第一章探讨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回顾了教育哲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中国、英国和美国,后面几章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和民主与教育具体探讨了教育哲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或领域。 有这么几个观点或论述对我来说是有新意和启发的。下面分条述之: 第一,对教育哲学内涵的探讨,石中英教授对中西教育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对于教育哲学的定义作了简要的综述,发现影响教育哲学定义的关键因素是各哲学家所持的哲学立场。从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出发,即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从规范的哲学到解释的哲学、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指出21世纪的教育哲学要转变为一种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其研究的所有的教育问题可以以任何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教育问题为起点,教育哲学应强调它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 第二,教育哲学是有价值的,缺乏教育哲学反思的教育者、教育生活和教育政策缺乏一种自由的、理性的和开放的思想态度。 第三,人的存在与教育,人作为人存在着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人必须要面对的“存在问题”,包括死亡的问题、奴役的问题、有限的问题、孤独的问题和自我认同的问题。以生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存问题”,更得关注其“存在问题”。 第四,人的形象与教育,传统的教育知识传统中的人的形象主要有“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石中英教授分别对他们作了批判,并主张重塑“人的形象”----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 第五,人的境界与教育,中外都对人生境界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如儒家的“圣人之境”,道家的“真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亚里士多德的“人的灵魂”,Kierkegaar的“信仰阶段”,尼采的“骆驼、狮子和婴儿”。而教育的目的或目标却鲜有提及培养人的人生境界的,这是需要改变的。 第六,依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传统的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导致了课程中科学知识占据统治地位和隐藏的知识霸权和控制,排斥“不科学的知识”。他们认为知识是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的知识,要求反思科学课程,开发本土课程,加强人文课程。 第七,知识是有分类的,而且是必要的。有一种最普遍,最得到承认的分类是将知识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三类知识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影响着课程的实践。 第八,理性与教学,教学区分于其他活动的关键特征有:意向性、双边性、中介性和伦理性,又分别对应价值理性、交往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 第九,教学的理性化的思想过程一般经历五个阶段:悬置、理解、质疑、批判、重构,而且教学的理性化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历史过程。 思考是在阅读的时候最为深入,隔了两天我对书中的话语遗忘了很多,现就能想起来的阅读感受和思考作一叙述。我最清晰的感触有几点, 一是作为一名教育学研究生,要熟悉哲学,并利用哲学对自己的教育学习、教育观念、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常常反思,常常批判。当然教育哲学不能只是哲学在教育学领域的延伸,而应该扎根于教育实践中,教育哲学应是教育中的哲学。 第二,有一群极端的科学主义者推崇拜实证主义的范式,坚信普遍的、客观的和中立的知识才是科学,蔑视社会科学应然研究的成果。诚然,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只能称做软科学,但这并不能否定社会科学的存在价值,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一个学科的魅力所在,教育人不能妄自菲薄。在另一些激进的人看来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要依附于科学的外衣才能在大学的荣誉殿堂中站住脚跟,这样的态度又是理性的么? 第三,教育的发展来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解决了数量的问题,现阶段质量和公平成为教育舞台的主旋律,未来的教育又会走向何方。我们活在一种不确定中,需要哲学的批判和信仰的庇护。 ps:读书的思考要及时的记录下来,很多东西真的是一闪而过。 阅读书目: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个人分类: 读书报告|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迟来的报告:中国农村学校每天消失63所 10年减少一半
lxj6309 2012-11-18 20:03
这个问题被人们许多次呼吁,本博也说过多次,但解决的速度令人心焦!像这个问题,至少五年前就应该观察到并切实解决(当初的撤并决策就是欠深入思考的!)。拖延至今,耽误了一代农村的孩子,害了不少农村家庭! 2012年11月18日 16:00:32 来源: 京华时报 昨天,21世纪 农村 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农村校10年减少一半 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 小学 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644万人。他们大多数进入县镇初中和县镇小学。 这份报告指出,农村学生的减少,除了学龄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大量贫困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也带走了部分学生。进入城镇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又形成了另外一个人群:流动儿童。杨东平认为,农村学校日益荒芜凋敝,农村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危局。过度撤并导致上学远 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根据研究院在10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 杨东平介绍,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发展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措施。但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普遍缺乏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也使农村家庭因孩子寄宿增加了额外费用。 农村校问题已获重视 从2006年起,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系列问题引起了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视,并开始有意识的政策纠偏,陆续下发了文件。2011年发生的甘肃校车事件,对这一政策的反思达到新的高度。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在各地调研教育状况时,多次对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提出意见要求。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 研究报告建议,“小规模化”、“小幼一体化”和乡村教育的混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可行的几种模式。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政策和经费倾斜,通过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重视农村教师本地化、在农村地区建设小规模学校等方式,做到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所学校。(记者张灵)
个人分类: 教育|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有关教育:一个中产母亲的悲情吐槽
热度 1 qinzm1997 2012-9-20 20:34
我小时候哪知道什么是起跑线,不知哪个孙子说了句,“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就都紧张了。结果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从第一份工作提前到大学,又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学,又提前到幼儿园、胎教,提前到拼爹,这么下去,得提前到北京猿人。 不是开玩笑,现在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关。以前出国都是工作之后出,后来是国外读研究生,再后来国外读大学,现在是初中高中成群结队地往国外送,生怕送晚了。 前几天,我采访北京一个公立高中的“国际部”,真把我撼到了,每个学生都说将来要出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那么笃定。 我清楚记得,那天下午阳光特别好,站我面前的都是少年少女,他们认定美国一切都好!我突然感到阳光暗淡,这批人将来是国家福音还是掘墓人,能指望这批孩子出去后还会想着身后的家国?! 我算笔账,这个高中国际部,一年学费15 万,按他招生规模,年收6000万人民币,还是供不应求!和这帮孩子在一起,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次听谁谁小孩儿又出去了,我就特别悲凉:他们就这么放弃了国家?而我也在准备,女儿五岁,十年后就是他们中一员,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十年后积累。 我的心理魔障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也因为我心理有魔障。我对自己非常失望,我从小没有自我,我对我们的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失望,几千年来,不懂得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我这代人认命,但孩子不能认。孩子对我类似宗教,是唯一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可能。我最希望孩子建立快乐健康的人格,有一个明亮温暖的心理底色。 所以女儿襁褓时,我会夜半流泪:她清澈的眼神,怎么面对世界的复杂和污浊?所以我不停奋斗,要给孩子争我这辈子没有的东西,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她从小就知道个体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平等是什么,做一个真诚快乐不说谎的人。 我们这批父母,是中国5000 年来最尊重孩子、在孩子面前最谦卑、最主动约束自己权利的一代人。我们认为自己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哪怕他是婴儿,也要慎用权利。 有人说我完全没有自我,其实我以前也有理想,但被岁月雨打风吹去,现在是能放弃就放弃,能妥协就妥协,能和理想沾边的,是让孩子实现理想。 不出国行吗? 送孩子出去受教育,因为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多少年前就说要进行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没有谁可以清楚地告诉我,我也不想让女儿当爱因斯坦,但我知道爱因斯坦不仅物理好数学好,小提琴也不错,所以,我让她练琴,而且周围都在练琴。 周围人不仅练琴还学英语呢,四五岁的孩子,母语还学不好干吗学英语?但市场逼着你。孩子说了,“妈妈,小朋友都在学英语,我也去!”我不能跟她说,“按妈妈的价值判断,是不该去的,你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所谓“自然缺失症”,就是孩子们看不到大自然了,他们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但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要讨生活,哪有时间带她去自然,而且哪有不奢侈的自然? 于是她去了,既然学就停不下来,你还要考虑让她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要学会坚持,不能遇到点问题做就停下来……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一个又一个孩子,把教育推到这个萧杀的氛围。一定意义上,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 其实我作为“帮凶”,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我女儿当年前连幼儿园都上不了,那年奥运宝宝猪宝宝叠加,满大街都是找不到幼儿园的宝宝,《人民日报》都连发文章批评入托难。临到8 月份我还没找到幼儿园,托人找关系,能托的都托了。 苍天有眼,上了一家有名的公立幼儿园。但到那就绝望了,这什么幼儿园啊,早晚得换!那里的老师太传统了,他们教孩子玩“战争游戏”,让孩子分成两组,玩相互射击,嘴里还要发出“pia !pia !”的声音。孩子一回家,就拿手对着我比画,嘴里“pia!pia!”的嘟囔,还问我,“妈,你怎么还不死啊!”一问,幼儿园学的。 这还不是全部,他们从小班升中班要考试,分成普通班和蒙班。四岁啊,干吗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让一部分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是甩货?!我女儿没考上蒙班,眼泪围着眼圈,我一咬牙咱换地儿。 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家长,被“教育”气得半死。我经常很纳闷,为什么我们这些家长,都知道该怎么尊重孩子的尊严、自由,而最懂教育的老师们,却生活在古代?可以说,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家长们日益增长的教育知识,和学校落后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这不是幼儿园的问题,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问题……不出国行吗? 我不恨老师 前几天孩子又问我,“妈妈,为什么要有教师节啊?”我想半天说, “因为教师永远都在帮孩子,大家都非常感谢他们,于是所有人认为该给老师弄一个节日”“,那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啊…妈妈,小朋友都送,我也送!”我一下被问住了, “宝贝儿,没事!咱也送!” 别人给我的茶叶,我就送过去。能不送吗?不能,因为老师一个眼神就可以把她“杀死”,在孩子面前,老师是法官是命运主宰是天,他们杀死一个孩子的尊严和信心太容易了。 肯定有人想骂街,但我不恨老师,从根本上说,我们社会的人力资源价格是扭曲的,一个幼儿园老师,市场价格是多少?没人知道,但都知道中国老师的收入,比起国外同行差多了。 这个工资体系,不仅老师,医生法官都有问题,既然阳光下的货币不能弥补,那就得靠灰色货币了。所以,将心比心就没法责怪老师,当你骂老师王八蛋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干过王八蛋的事? 既然这个规则不是我可以改变,就只有玩好规则:送礼绝不送脑白金,要对每个礼物用尽心思,除了考虑礼物的商品价值,还要考虑怎么才能打动老师。 妥协妥协妥协!苟且苟且苟且!于是大家一起支撑起一个你不满意的现状,还要让孩子不被牺牲掉……累不累?这也是我拼命把孩子送出国的理由,哪怕自己从身到心都已残破,也要加油!等将来和我女儿一起去没人认识的地方净化吧。 接下来,马上孩子要读小学了,我已经准备一笔钱,但往哪里砸、砸给谁还不知道,所以我从去年就开始有组织有预谋地结交新朋友,尤其是教育口的朋友。这又是个复杂的利益体系,还要赚钱再赚钱!说句实话,只要有孩子,中国就不需要维稳,因为家长都在低头赚钱,谁希望国家乱啊! 我还是有盼头的,等她小学毕业,有了生活能力,也许我就可以解脱了,因为可以送她出去了…… (作者为北京某媒体资深记者,五岁孩子的母亲)
17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杨叔子院士:人生在勤,贵在励志
jiaguangjia 2012-9-10 15:17
杨叔子院士:人生在勤,贵在励志 ■杨叔子 当今,青少年教育问题倍受关注。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该如何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扎扎实实、踏平坎坷,为国家和人民而学习,励志成人成才?最重要的,一是要勤奋,二是要有志气。勤奋是基础,志向是灵魂。 “人生在勤”有五点:一要勤学,二要深思,三要笃行,四要专心,五要有恒。也就是说,“勤”包括勤学、深思、笃行、专心和有恒。“贵在励志”是要有志气。 东汉末年的天文学家张衡讲过一句话:“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人生要有作为的话,关键在于勤奋、勤快、勤勉、勤劳,不去求索,不去探索,不去追索,不去奋斗,会有什么收获呢?人能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有三个必备因素:第一,先天遗传要好;第二,后天环境要好;第三,自己要勤奋。现在的青少年,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都没有问题,“万事俱备”,关键在于自己勤奋。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9%的血汗,加1%的聪明。99%的血汗是勤奋。俄罗斯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也讲过类似的话,成功,是95%的勤奋加上5%的天资。勤奋是基本的,人的天资有差别,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差别不大,关键在于勤奋。勤学是基础。 勤学还不够,还要深思,深思是关键。只会学习,不会思考不行。孔夫子讲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钱学森也说过,教育工作最终机理是人脑的思维过程。教育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要会从很多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中抽象出一般的东西来,即要会抽象。 中国文化很了不起,《老子》中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得出来的都是特殊的,讲不出来是一般的。上个世纪初,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也说过一句话:“物理学中最精彩、最可靠之处是讲不出来的。”这和老子在2500多年前讲的话是一个道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讲得非常好:“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勤”意味着要独立思考,老师教的知识是“特殊”,“一般”要靠自己去思考。好的学生一定要学会从特殊中看到一般。当然,也要会从一般到特殊,会联想,会“举一反三”。 有勤学和深思就够了吗?不够,还要笃行。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哲学家王夫之,他讲:“躬行为启发之源。”亲自认真的实践是创造发明的源头。实践不实践大不相同。如果你不下水,游泳绝对学不会。所以,实践是根本。岳麓书院里有四句话讲得非常对:“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学识要渊博,思考要明晰、深刻,实践要扎扎实实,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人才。 这三点还不够,还要专心,专心是保证。专心的时候,听的东西能听进去,看的东西能看进去。大脑就像收音机,它有个特殊的滤波器,只有特定的波段才会被接收,其他的波段则不能被接收。如果不专心,勤学、深思、躬行都没有用。 专心之外还需要恒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是个条件,不能一天打鱼,十天晒网。做事一定要坚持下去。大文豪巴尔扎克讲过一句话,“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难对于天才是一笔财富,对于能干者是垫脚石,对于懦弱者是万丈深渊”。苦难能够磨炼你。古罗马有个哲人讲得深刻:“世界上谁最不幸,是从来没碰过不幸的人最不幸,因为他从来没有机会检验自己的生命能力。”可见,碰到苦难不是坏事情,可以检验自己、锻炼自己。《孟子》中有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经过精神肉体的磨难和锻炼,才可能增长能力。所以《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最危险的敌人是谁?就是自己。只有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外界的困难与敌人。 以上五点谈的是勤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理想,要立志,要不断磨砺、激励所立之志,立志是灵魂。贵在励志。 哈佛大学1960年招了1520个本科新生。当时有人向新生作调查:“你为什么进哈佛大学?”其中81.9 %的人回答:为了赚钱。剩下的18.1%的人回答是为了理想。经过20年,198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1520个学生中出了101位大富豪。其中有多少来自当年占18.1%的为理想而学习的学生?有整整100位,只有1位是例外。这就说明,人为了理想可以做到坚忍不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失败了再干,直到事业成功。财富随着事业而来,只是事业的副产品。因此,志向、信念非常重要。 文天祥有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世界上所有古老民族都消亡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一直延续至今,是因为我们有非常好的传统——爱国与骨气,把集体和国家放在前面。可是今天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是笨蛋。 陆皓东就是一个这样的“傻瓜”。清朝末年时期,兴中会第一个牺牲在屠刀之下的是陆皓东。他从香港潜回广州准备组织起义,被官府抓住了。临刑时陆皓东说:“陆皓东可杀,继陆皓东而死者不可杀绝。” 夏明翰也是一个这样的“傻瓜”。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其中包括夏明翰。夏明翰在狱中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很多人都知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和陆皓东的话是一个意思。他们愿意做傻瓜。傻瓜就是忠诚于以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为重这一信仰、志向的人。 我最喜欢的名言是:“世界是‘傻瓜’建成的,不是‘聪明人’建成的。”希望青年人能够这样为国家而奋斗,希望青年人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敏捷,能力更出色,身体更健康,人格更高尚。人格高就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志向。现在正处于我们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困难,坚定地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毛泽东同志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可以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更看明朝。未来是青少年一代的,未来中华民族是更加光辉灿烂的!
1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问题出在教育
热度 11 hcrm 2012-8-7 10:31
越来越清晰的思路表明,中国的问题主要是教育问题,譬如乱象的产生、社会道德的滑坡、犯罪率的攀升,等等,归根结蒂,问题出在教育。 南怀瑾说: “ 现在人碰到事情就骂政府,我说你们错了,政府没有罪过。所谓政府,是文字上的一个符号,政府机构是水泥木头建的房子,政府里头的内容是官员。官员哪里来的?不是政府生的,是我们老百姓生的子女,培养出来送去做官的。他们做得不好,就是政府做得不好,所以应该骂我们自己,没把子女教育好 。” 南先生的这段话是内省,我不全然赞同,但关于教育的观点十分支持。我们有很多人埋怨子女不孝,这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子女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孝”不等同于听话,能按照父母的意图行事;二是没有将子女正确引导好,特别是人品方面,自然是自食其果了。同样,扩展到社会也是一样,对社会的公德、秩序破坏性大的公民,国家和社会在教育上显然是有责任的。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 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 ” 说到腐败,已然不再是官员腐败的问题,而是全员腐败的问题,大凡能够腐败的人,或多或少都与其有所沾边,哪怕是商业的正常往来,也多是逢“礼”见效。据说,有专家组到某校评审,某某专家就直接提出要“小姐”的要求,可见腐败问题已无孔不入了。 金钱、美色和权力,是无数中国人的追求,中国已然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所以中国没有问题才怪呢! 一位家长在东方卫视愤恨地说,他多次参加孩子学校的家长会,听老师讲的多是孩子成绩如何如何,至于有家长问其孩子品德怎样,老师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仿佛那已然很不重要了。 是啊,在一个只在意考试成绩的教育体系当中,孩子是怎样的人,我们要将其培养成怎样的人,似乎都成了“题外话”了,这样的教育可怕吗?这样的民族可怕吗? 我告诉一位老师,现在的教育同当年的科举制度没什么区别,同样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 他说,所以说高考制度要改革。我回答他,怎么改?自主招生的结果是,有权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直接保送到大学,社会只会越来越不公平。 那怎么办?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教育好人民。这样说,定然会招致所谓民主人士的非议,他们会反问:人民还需要教育?是人民教育我们吧? 可是谁说人民天生就是先知?人民包括你我他,很抽象,具象的是每一位公民。譬如教师,教育学生的同时更要教育好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好表率如何育人? 这个表率显然首先是做人的问题,其次是做学问、做事业,如果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问题会很难么? 反过头来我们再想一想,人的成长是一个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教育贯穿每个人人生的始终。 南怀瑾 先生强调人要内省,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好人民,这些说明教育是一个个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它牵扯到我们同社会的方方面面。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出路只有一条:放弃功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 2012年8月7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160 次阅读|37 个评论
谈谈子女教育问题
热度 16 hmaoi 2012-5-13 06:51
我虽然在事业上不算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但我却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也许,作为一个女人,也算是一种成功吧。我的女儿09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Conell大学读系统工程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很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令她满意的工作,她的上司很赏识她也很重用她,因为她能干、聪明而且很能吃苦。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呢? 第一,要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有了正确的是非观,她会很自觉地学好。我孩子从小就好学,上进,读书很自觉,我从来不管她读书,而是正确引导,此外,家庭读书氛围也很重要。 第二,教育孩子诚实。诚实是一个人最起码应具备的素质。如何教育孩子诚实呢?我感到,小孩说谎,有时侯是家长逼的,要与小孩平等相处,不要有家长制作风,试想,如果家长管教很严,小孩唯恐犯了错误回来后挨家长训斥,一旦他做了错事,就想办法隐瞒,发展到后来就爱说谎,不诚实。 第三,培养孩子自立。孩子自立包括生活上自理和思想上独立。记得孩子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每天早上我从不给孩子做早饭,我孩子开始很不习惯,她就去问她的同学:他们的妈妈给不给孩子做早饭,后来她得知她所问过的所有同学的妈妈都给孩子做早饭,一时还很有些不高兴,但去了美国后,她深感妈妈让她生活上自理是正确的。如何培养孩子思想上独立呢?方法之一:让她参与家庭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比如:购房、家庭装修,请她一起帮忙出主意,此外,高考填志愿、出国留学选择学校,都让她自己决定,我们家长做参谋。 第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关系比较大。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孩子天真可爱的性格,我认为,一个女孩只有天真才会可爱,一个城府很深很有心机的女孩是不会可爱的。但天真的同时还要有思想,要能独立思考。 第五,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我小孩从小就学钢琴,而且学得很好,9级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还专门在上海音乐厅表演过。 话说会来,按我们的方法培养的小孩,不一定能适应中国的环境。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6186 次阅读|28 个评论
谈谈研究生上课问题
热度 10 xiaoman5502 2012-5-3 20:19
最近我不断看到前辈们在科学网的博客上谈学生教育问题,我不敢与他们比,我不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我只是受辛勤园丁浇灌和培养的一名学生,但我认为:正像我们新闻传播学中的“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一样,老师们应该同样考虑下学生的接收效果问题。 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办刊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他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大家都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映,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在传播学中被称为“魔弹论”、“子弹论”等。那么现今的老师有没有想过学生的接受效果问题呢,我愿意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有做到这一点,但是问题是没有击中要害。 为何这样说,还得从笔者读研究生以来说起,研究生的课大部分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这样安排的,为了考虑老师上课的连贯性和学生接收的系统性,这样的安排本无可厚非。可是,课间十分钟老师也在不停的讲,这样就有点让人不理解了。说是想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吧,老师又会在最后提前十分钟下课,不知道老师是为学生赶食堂留时间还是其他。而在笔者所学的这个专业,看大量的电视新闻消息和影片是家常便饭,很多老师每节课后都会说大家休息一下,然后我给大家放一个影片,试问老师您总以这些影片作为上课的例子讲解,那么谁敢动,笔者几次想上厕所都憋着,因为怕上课的时候会出现例子没听过的现象。有时候实在憋不住了去上个厕所吧,一般上课的时候前后门都是关着的,而且开关门都会引起很大的声音,在那样安静的场合,你会感到相当不自在。老师想让学生尽量多学点知识这是好事,可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注意力和接受规律,每天填鸭式的灌输大量的知识是没有效果的,甚至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有不遵守时间观念的坏习惯。 学生上课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通过听教师讲解和阅读课本,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传入大脑后,大脑主管学习的神经细胞立即发生兴奋冲动,为了加工(掌握理解知识)、储存(记忆知识)这些信息,大脑皮质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消耗很多能量。因此,时间长了大脑就会转入抑制,这时就出现头晕脑胀、感觉迟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以及情绪躁动、忧虑、厌烦、怠倦等生理、心理反应。经过课间休息,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和维持静坐的肌肉消除暂时性疲劳。如果老师把这些学生休息时间都占用了,那么相信能够教研究生的教师自己都能推理出结果是怎样的。 所以,我还真希望那些老师能够好好想想传播效果的问题,别再为难我们这群求知若渴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了。
55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通过互助团体破解王庆根之死
热度 4 xuyingxiao 2012-4-27 22:57
出国前辉煌的历史,出国后拿到斯坦福化学博士学位,换专业同时拿到斯坦福计算机硕士学位。全家一年20多万美元,从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做到高级工程师、Principal Software Engineer。就职于eBay旗下的PayPal。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我们寒门子弟奋斗成功的典范。但结果却自杀了,不禁让人发懵。巧合的是,就在3月份,PayPal部门的副总裁、曾经的Skype部门的首席财务官Eric Salvatierra在硅谷因被火车撞击而身亡。 “言语很少,不善于与人交流,有些内向。” “他对工作非常努力、认真、仔细,但是面对老板的压力,不敢说不“ ”长时间的抑郁及焦虑“ ”他那天上午还好好的,洗了衣服,下午便选择了死亡。“ ”患抑郁症已经有段时日,并一直从心理科医生处寻求帮助,但还是没有克服那一关“ ”留下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10岁。“ 谈教育问题、生存环境、挫折教育等都无济于事了,活生生的人放在这里,也在寻求专业的帮助,心理医生没能把他拉回来,家人亲情没能把他拉回来,谁能把他拉回来? 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许多多王庆根们。 廖俊林在《戒酒需要家庭的综合国力》一文中说:"中国缺乏专业的互助团体,不妨尝试其它一些社会情感救急机制,比如基督教。就我所了解而言,在所有宗教中,基督教的情感支持与应对方式,非常符合心理疾病所需,...” 虽然他说的是戒酒,但用来缓解王庆根的压力,也许会多一个有力的选项。 美国这方面资源其实应该很多,或许王庆根不是基督徒没进这个圈子? 通过互助团体提供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以信仰建立的互助团体,成员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可以完全敞开心灵。成员之间每周定期相互倾诉自己碰到的任何问题与困惑、相互勉励、相互祝愿,同时有不同的专业的受过训练的人来进行讲道、疏导,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和培训,再有一对一的互助交流,这样至少可以挽救一部分王庆根一样的人。当人不仅在工作上处于一张网中,在心灵与情感上也有一张结实的网,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可以依靠时,这个人才是真正安全的。 更广义上,和谐社会当由此而来。
个人分类: 思考|6814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热度 3 mafei863 2012-4-26 09:28
人这一生,到底如何生活,生活到什么样子,也很难说有什么标准称之为好。 有一次看吴宗宪的采访,他提及小时候他的父母会是以他的哥哥为骄傲,听话、懂事、学习好,后来到大学教书评了教授;但吴宗宪小时候也是调皮捣蛋,在他的父母眼里很是“问题少年”,任由其发展,但现在,他说父母与别人看节目闲聊时,也是炫耀的说这是他儿子...呵呵 曾仕强教授提出小孩来到你的家里要么是来报仇的,要么是来报恩的;他也举出过很多例子,但是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孩子是来报恩还是报仇的。有些本来是报仇的但在与你生活的过程中,反而逐渐的被你的人格、品德所感化,最后变成了报恩;有些可能是来报恩的,但被你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受到你的不良的潜移默化或者没有受到你的优良的潜移默化(所以有人说“富不过三代”),反而引入到了一条歪道,让你伤透了脑筋。但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还是来报恩的,所以,我们总是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社会才得以正常发展。 我现在的感觉,若有时间、精力、能力教育孩子,最好还是潜意识、引导式、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让小孩从心底里接受、指导自己该如何做。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3011 次阅读|6 个评论
给儿子的信
热度 2 zhuhong 2012-3-28 16:32
宝宝你好! 去年12月27号,你度过了10周岁生日,爸爸妈妈整整为你操劳了3650个日日夜夜... 今年6月份、你就10岁半了。在你这10年人生旅途中,为了你的教育问题,我和你妈妈没少争吵... 妈妈想让你优秀,并且在你一两周会说话的时候就在你面前树立威严、你妈妈的观点是打儿不和儿笑、疼儿不给儿知道... 妈妈按照应试教育的做法,对你训练是成功的,你的考试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是,我不想让你失去天真烂漫的童年,所以我不让妈妈给你太大升学压力、因而争执颇多... 上学期,你和同学王益阳上课时、在课桌下玩耍、意外遭到那同学当堂举报,说你骂老师是大贱货,爸爸替你向老师认错了,妈妈和老师说就是骂她自己的... 老师口头上原谅了你,可是其心眼里的成见并未消除、因而在学期鉴定里给你写了“要涵养道德”、并且偶尔在课堂上还不指名提到同学骂人的事、好多同学都看着你...老爸知道你错了、你当堂承认自己错了、你承受了压力...但是,爸爸清楚的是,当堂举报你的同学、和罚你站教室后排的老师他们也欠妥!至少,那个老师不应当完全肯定当堂举报你的那位同学。在公民社会里,无论如何、当堂当众举报亲友绝不能看成是“大义灭亲”行为、那是人性的一种严重扭曲、是对亲情和友情的泯灭... 老爸不仅希望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更想让你在没有太大压力的环境里成长,只有这样你才会懂得关爱自己、关心他人,成为一个合格公民。 爸爸 即日
54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农村教育:最有效的投资 低素质劳动力没有未来
热度 1 young406 2012-3-4 09:12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2/100362927.html 本文来源于 财新《新世纪》 2012年第9期 出版日期 2012年03月05日 | 评论(9)    给每一个近视孩子配眼镜;给孩子一片寄生虫药;给每个学校建计算机房,配备软件和老师;进行附带条件的转移支付,激励所有人都去上高中——这每一件事都 是应该做的,这是一场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营养的战争 Scott Rozelle 中国贫困地区的营养、卫生和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全中国的稳定、增长和发展, 也对全世界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崛起,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主要原因是中国低工资水平吸引全球投资。但如果农村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中国可能像许多拉美国家那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低素质劳动力没有未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工厂”在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墨西哥。那时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很低。但在此后20年内,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成倍增长。   以韩国为例,工资从每小时80美分涨到每小时14美元。随着工资上涨,上个世纪70年代在工厂里做服装的非熟练工,进入90年代后,转型做计算机、服务业或者其他高技术工作。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是高中毕业以上学历,拥有语言(英语)和数学的技能。这些高素质的劳动者,保证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成功。   可与之比较的,是墨西哥没有在工资上涨之后完成经济转型。在墨西哥,只有40%的农村人口接受过高中教育,大量劳动者都是在初中阶段辍学,没能掌握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技能。由于没有人愿意以高工资来聘用缺乏技能的人,所以很多人失业,他们只有三种选择:非法移民到美国;做一份没有希望和未来的工作;加入黑帮。现在,墨西哥经济不再增长,几乎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过去,中国工资水平增长很慢。但近几年中国的工资也开始加速上涨。现在中国没有特殊技能的劳动力,时薪都能达到2美元,也就是3000元人民币一个月。   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发展,工资还会比GDP增幅涨得更快,甚至比后者高1倍。到2020年至2025年,中国的时薪可能达到1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月薪过万元。到那时,在苏南、广东、浙江等地,曾经依靠低工资参与国际竞争的工厂都会搬到越南、印尼、孟加拉、印度等国,那么工厂里的中国工人境况会如何?   在葡萄牙,一个做古驰(GUCCI)产品的手工工人,目前工资可以到每小时13美元。但他要完成定制的商品,需要上网查看订单并采购原材料,需要英语和网络技能与客户交流。   笔者曾在那里修理过汽车,修车工可在网上订制维修需要的零件,修好后可用英语与笔者沟通,这样的工人时薪是17美元。   但笔者的团队曾在重庆,对年龄35岁以下的青年劳动者进行过标准测试。他们的平均文化水平只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有三分之一的人不能根据文字指令开展工作,很多人不会算术,有89%的人从来没有上过网。   我们在陕西4S店所做的调查也显示,90%修理汽车的职高毕业生几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20年后,当中国的月薪涨到1万元时,这些低素质的劳动力前途在哪里? 农村高中教育欠缺令人口素质降低   在高技术经济环境下,一个工人至少需要数学和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要懂基本的英语,还要掌握电脑的使用技能。只有拥有这些技术才能不失业。   现在中国大城市和县城里,有83%的人是上过高中的,但在农村贫困地区,这个比例只有40%。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后,1000万墨西哥人失业,并且再也没有找到工作。如果中国在未来遭遇类似危机,可能会有数千万甚至上亿人失业,这将会是极不稳定的因素。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中国或许能够完成像登月这样宏伟的科技项目,却无法避免20年后的经济停滞、社会失序的可能。   对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来说,高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当下中国分为三个层次:大城市、沿海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农村。前两者发展得不错,沿海地区的农村已经很好,基本上和大城市一体化。但笔者最关心的是贫困地区的农村。   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只占中国的23%到24%。但在贫困地区,有很多家庭一对夫妇都有两到三个孩子,因此中国35%至40%的小学适龄儿童来自贫困地区。   从现在到2020年,有5000万个孩子要在贫困地区的小学、中学上学;从2020年到2030年之间,还会有5000万个孩子。所以在未来20年内,将会有1亿学生在贫困农村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    为什么中国农村这么多年轻人不上高中?原因之一是中国的高中学费是全世界最贵的 。   笔者做过62个国家农村公立高中的调查,其中93%的国家是免费的。有7%的国家收费,譬如巴西的学费是25美元一年,而在中国一年的高中学费是160美元。这还不包括吃住的生活费用,也不包括这些孩子上高中的机会成本。因为上高中就无法外出打工,而打工者的年收入能达到2万元。   当下中国应该少建一些富丽堂皇的面子工程,省下钱来能做很多事。巴西前总统卢拉认为,人力资本是巴西最大的问题,一个孩子如果能够高中毕业,全巴西都能受益。他劝说包括富人在内的全巴西人和孩子所在的家庭一起投资。后来巴西降低了高中教育的费用,政府还给三分之一的贫困学生提供家庭补助。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全面推行这种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的项目。但中国还没有开始。 改善青少年健康水平事半功倍   在中国,学费高只是许多人无法接受高中教育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教育系统下,中考没有考好的人进不了高中。   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不了高中的一个因素是成绩不好。成绩不好当然可能是老师素质差、设备简陋、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综合原因造成的。为了改善这些状况,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投资了不少钱,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翻了一番,很多校舍也是新建的。这些情况现在应该不是核心原因。    问题在哪里?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关键因素是孩子的健康。   笔者的团队曾对中国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情况做过一个调查,发现问题非常严重。   2008年,我们在陕西随机找了4000个学生,发现其中有39%的学生贫血,这源于没有肉吃营养不良导致的缺铁。最近五年,我们在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贵州等地调查了1.4万名学生,结果显示其中有34%的人贫血。据此推算中国贫困地区有2000万名学生贫血。贫血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妨碍孩子的智力发育,这些孩子自然学习不好。   2009年,笔者的团队在甘肃为将近2万名学生做过眼科检查,发现其中有2000人,也就是11%的人是近视眼,但是每20个近视学生中,只有一人有条件戴眼镜。   我们在宁夏、甘肃和川北调查,结果是3000多名学生中也有300人近视,但能配戴眼镜的只有19人。视力不好当然会影响他们学习。   在云、贵、川,调查组为1700名孩子检查有无寄生虫,发现40%的孩子有寄生虫感染。现在政府没有统一给这些孩子免费发放驱虫药的项目。其实只需为每个孩子一年花费2美元,寄生虫问题就可以解决。   笔者的团队还将样本按照贫血率及平均成绩相同分成两组样本做对照实验。一组进行干预,给这些孩子每天吃一片维生素片,后来相对于对照组来说,这些孩子的贫血率都降低了,且平均成绩都大幅提高,原来成绩是C的学生变成了B。   一天4毛钱的维生素片,其他什么条件都没变,但是学生的成绩就有大幅改善。   给每一个近视孩子配眼镜;给孩子一片驱虫药;给每个学校建计算机房,配备软件和老师;进行附带条件的转移支付,激励所有人都去上高中——这每一件事都是应该做的,这是一场关于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营养的战争。   目前,中国应该大大加强对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视。有官员认为,等以后有钱了再来办成人学校培训成人劳动力。事实上,此前发展中国家还从来没有成功地办好成人学校的经验。   中国未来同发达国家竞争,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指出,如果不提升普通人的人力资本,即使高端创新能力上去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还是会被低素质劳动力拉下来。   现在中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以两位数增长,这些增加的收入应该拿出来解决中国基础教育的问题。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家,长期从事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研究 图片说明: 2011年11月27日,四川凉山州布拖县特里木镇日切村。寒冬,八岁的妞莫啦呷穿着凉鞋背着小侄儿,走在去日切村小学的乡间小路上。每当遇上颠簸的路面,小姑娘脚步蹒跚,孩子就在背后呵呵直乐。刘行喆/CFP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965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校去行政化”的提法本身就是个问题
热度 2 szc009 2012-3-1 14:53
“高校去行政化”的提出本身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冠冕堂皇的出自高校行政人员之口。如果本着对高等教育负责任的态度,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提案,提出“高校行政人员去学术化”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对教育大业来说必然是功盖千秋的。 “高校去行政化”不免让人觉得为自己呐喊的嫌疑,只是这些呐喊者声名显赫,而出发点又似乎都是为国为民的,为千秋教育伟业的。就难怪叫好声之多,舆论一边倒了,更不会有人提出一点质疑的声音。可是为什么这些校长们、校长委员们不提出“高校行政人员去学术化”呢?这样也不至于十年生死两茫茫,高校行政化须费思量了。自己不仅可以做到以身作则,更不会有为己谋私的嫌疑,而且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思为教育谋福祉。难道不是这样吗?别人总不得还去质疑你的行政学术腐败吧? 对于以高尚之名,喊着伟大口号的,我保持十分的敬意,却保留我十二分的怀疑。对于要求别人如何如何,而对自己却不严格认真的,我怎么也不能够随之呐喊,为其欢呼。高校教育的问题永远在内部,问题的解决也永远从内在开始。就算大学办在路上,办在家破人亡、山河破碎的岁月里,一样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塑造卓越的人,成就让世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历史对此是有明证的,而现实确是令人心痛的。校长们说教育的问题是行政化干预的问题,是制度的问题;老师们说创新的问题,是孔子、庄子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问题;学生们说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是老师们的问题。到底是谁的问题呢?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把对方骂一场。如此迁怒他人,置自己于何地呢? 教育需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育新人。校长们不担当,老师们不担当,难道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能够担当?教育千秋伟业,是要壮志凌云;然而不从脚下开始,只想着有个云梯就好,终是一事无成的,何谈千秋伟业?路就在自己的脚底下,制度就在自己手中,难道校长们不知“道”吗?
个人分类: 省思教育|1870 次阅读|4 个评论
浅谈研究生教育问题
热度 3 shuainan 2012-2-24 17:14
研究生教育问题,在我国貌似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怎样教育才能够使得研究生本身达到其上研究生的目的,又可以使得导师能够得到为他所用的人才呢? 我的想法是建立在导师和学生都十分真诚的基础上的。 首先,在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按照研究生的学习意图,把研究生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科研型的;第二类是找工作型的;第三类是混毕业型的。同时,也按照这种标准把导师分为:有项目的科研型教师;有自己的公司或是与公司紧密联系型的教师;纯粹授课的教师三类。 其次把一一对应的老师和学生们,召集在一起,相互选择。然后,在研究生的三年中,导师可以尽自己所能给学生提供机会,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到应有的东西。
263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云南两会:委员聚焦教育问题 建言实行分类高考
dongzg101 2012-2-11 05:09
你现在的位置是 新闻频道 云南新闻 云南时政 云南两会:委员聚焦教育问题 建言实行分类高考 2012年02月10日 11时03分00秒来源:云南网. 今年两会上,很多省政协委员在提案中不约而同地关注教育问题,教育相关的提案所占比例较大。在分组讨论会场上,教育也依然是热议的话题。在委员们的眼中,今天为教育做的事,那是关乎到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的明天,他们建言献策,为推进云南教育发展尽心尽力。省政协委员兰靖建议实行分类高考,除了普通高考外,每年还可组织1次或数次高职高考。 委员兰靖: 建议将高中分为两种学制 【会外声音】3年的高中生涯虽然已成为大家的习惯,但进了高中就只有高考一条路可走吗?省政协委员兰靖认为,这种一条大路通到底应该进行调整,让学生在高中生涯里有更多的选择。 【委员建议】兰靖建议,改革高中阶段教育学制,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其中,将普通高中改为两种学制:一种是三年制,培养普通高中的学生,毕业时取得普通高中文凭,参加普通高考;一种是二年制,培养希望转型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毕业时取得普通高中文凭,不得参加普通高考,毕业后可以参加1年的“高中后的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参加高职高考。其中,普通高中的学生从入学之时起到高二年级止的任何学期结束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三年制或二年制。 建议实行分类高考 兰靖还建议,实行分类高考,除了普通高考外,每年还可组织1次或数次高职高考。 兰靖认为,高考制度是从基础教育中选拔合格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必要手段,可以保证选拔的公平性。但由于不同体系、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招生要求,所以不能用统一的高考制度作为不同体系、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的唯一选拔手段。 高等职业教育选拔学生通过高职高考,一年可以招考一次或数次,录取层次有专科和本科,招生对象为中职毕业生和通过“高中后的非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 兰靖建议,无论是普通高考还是高职高考,都可以由省市统一招生,也可以由高校自主招生、联合招生。在一年内,考生只能根据自己的报考资格和意愿,参加一个类别的高考,不得同时报考两类高考。 1 2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赵汀阳:教育为了什么
热度 1 zhanglin9099 2011-11-13 10:49
教育为了什么? 这似乎是个简单问题,人们可能会在脑子里迅速转出十几个答案,但恐怕马上又会发现,这些答案都是些不靠谱的大话。所以,这个简单问题其实是个很难的问题。 世界上有许多很难的问题并不真的需要解决,比如,一些最大的哲学问题,世界本质什么的,这样的问题不去解决也不会给人类生活造成什么损失;或者像数学的哥德巴赫猜想,看上去好像是个吓人的问题,其实这种研究试图证明的只是数学的某种优美性,并非重要推进。人类研究许多问题只是因为好奇,而不是因为问题的严重性。但是教育却是个事关国家命运的严重问题,无法回避。记得李泽厚先生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指出,在21 世纪,心理与教育问题可能会成为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问题。今天看来,确实是个深刻的远见。 教育造人,所以严重。教育试图把人造成样样都好,达到“全面发展”,就是说,教育试图使人具有所有“优点”。古希腊的说法是,让人学到各种卓越才情(virtues),中国古代则说是各种“德”。这里所说的“德”不仅是道德,而且是各种本事,和希腊人的意思差不多。什么是优点呢?表面上看就是人皆赞美的能力和品质,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如果某种能力或品质是人人都想模仿的,都想向它看齐的,那么就是优点。这大概相当于古人所谓“见贤思齐”,不过应该理解为人们“思齐”的才是优点。人们想模仿的一定是有好处的事情,没有好处就不是优点。好处或者是使人获得生存优势的本事,或者是使人生活幸福的品质,因此教育试图把人类实践经验证明为最优秀的思想、知识和品质教给每个人。 然而,现代教育试图生产的是批量的通用人,像螺丝钉一样没有个性,也没有才华,但是容易管理,完全符合社会程序。现代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让人变得优秀,而是让人变得平庸。现代教育不再遵循“见贤思齐”原则,不再向优秀看齐,而是向平庸看齐。 这一现象在我国恐怕尤其严重。以中小学文科教材为例,既为教材,就应是经典作品。欧洲教材中有大量的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希罗多德之类的最优作品,以此类比,中国教材中就应该相应地有大量的诗经、尚书、礼记、孔子、老子、左传、史记之类,中国喜欢放眼世界,因此荷马和柏拉图之类也在应选之列。至于近现代作品,西方作品不说,中国的也应该选梁启超、王国维、毛泽东等,但情况并非如此。中国的中小学教材中虽有经典作品,但既少又碎。有些文章,对大事无深刻敏锐的见识,对小事也无体察入微的经验。甚至还有大量差得不值一提的文章,完全不能代表中国文史水平,竟然也入选了中小学教材。 在现今教育制度下,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所教、所学多半是琐碎无聊似是而非的知识,语文惊翻李杜,历史吓死司马,各种考试估计有望证明牛顿、爱因斯坦、高斯、希尔伯特皆为脑残。学习二三十年,虽无真才实学,却收获证书等身。这就是关键所在:证书是谋职的官僚手续,无数证书就如同要做事情需要盖无数公章。在这个意义上,学生真正学到的是如何完成繁琐官僚手续的本事。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个庞大社会里高智力的人如此之多,而创造性成就如此之少,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人有知识却没有文化。记得看过美国关于中国发展的一个报告,里面说,中国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实在惊世骇俗,唯独教育奇差,强烈抑制了人的创造性和探索真理的热情,以至于当代中国的创造性成就少到缺乏统计意义。虽然美国人喜欢胡说,但这一点却恐怕不是诽谤,实乃国家危机。
2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学生被动
dongzg101 2011-10-20 01:23
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学生被动 日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华举行,教育问题的伤疤再被揭起,而此次中国高校教材滞后成了炮轰的焦点。 “大学里的教材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德国企业很头疼,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中国新员工”等话题,接连成为专家毫不避讳的“妙语”。 在论坛上同样表示“不满”的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在接受《法制晚报》专访时表示,学生太被动、父母太娇惯,教授讲课照本宣科几十年,中国的实用型大学要想和德国的大学相媲美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并称这种高等教育应该有个根本的改变。 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学生在外企工作的技能差,外语才是最大的拦路虎。 ●教材落后 跟不上趟儿 学的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 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表示,国内大学的教材严重滞后。根据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分析其中的原因,王伯庆认为,关键就是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则称,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让人头疼。 “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所以,我们德国的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他说。 ●被动上课 中国工人足够多 缺的是工程师 “18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国给学生上了第一堂课,当时学生对于这种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上课方式很是兴奋。但是直到现在,我再来上课,他们还是不习惯在课堂上担当主动的角色。”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 约阿希姆·利兹说,学生可以从老师口中得到所有的授课内容,如果没跟上老师,他们还能从教科书上找到每个字。学生自然不会自己做什么事了。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消化,这不是一个好方法。 “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去解决问题。他们学到的只是重复特别的解决方法。这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角色。” 约阿希姆·利兹认为,如果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也就不需要工程师了,而是更需要工人。“在中国,已经有足够多的工人,但是没有足够多合格的工程师。” ●经验对比 德国没有完整教科书 学生须靠笔记 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在德国,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且担任主动的角色。 在德国,学生没有一本完整的教科书。所有知识都是教授在讲课时的内容,学生必须每时每刻地跟上老师,有一些教授,甚至不给学生任何讲稿,学生必须自己记笔记。 在德国的大学,老师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基础知识,而不是解决方法。学生自己首先要找到解决方法,然后教授才和学生一起讨论结果。在这个知识转换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 ●专家分析 缺乏外企技能 外语是拦路虎 《福布斯》杂志早前曾指出,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许多大学生走上流水线,不是因为白领工作机会匮乏,是因为他们不合格。在华跨国公司最大的烦心事儿就是如何找到合格的人才。 对此,中国国际工商学院助理教授葛定昆告诉记者,英语确实是中国大学生进外企最大的拦路虎,它“抹杀”了近6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尽管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英语,但真正能用英语工作的却很少。 张丽宾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很好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基本逻辑思维很强。不过,他们可能学得很好, 但从小没有实践的机会,所以在实践中就会存在一定问题,教材中应多加实践内容。 更多阅读 高校部分教材出现“专著化”倾向 或成鸡肋引学术界争议 面临三重忧患 高校教材市场环境日益恶化 利益纠葛之中 低水平重复高校教材泛滥何时休 高校教材20年不变 IT毕业生求职前高成本“回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1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是培养好呢,还是不培养好呢???
热度 5 qiaoqiao1980 2011-10-13 15:39
如果没有教育,那么文明就不会有效的传承下去,知识的进步就会步履维艰。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不管在西方还是东方,是教育让文明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了下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确看到,教育的质量有着巨大的差别,而中国的教育质量和国外比起来差别巨大,甚至于中国的老师被讽刺为“毁人不倦”。 只要存在教育,知识就会被传承,但是传承的水平却会差别很大,最终导致创新能力截然不同。所以教育的问题在于质量,离开了这个讨论教育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里有两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一个是这两年苏刘溢的事情,一个是最近刘路的事情。两个人都是很有才华的,于是出现的问题是下一步如何走呢?是找一个强大的教师团队来指导呢?还是依然自己学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正常来说,是找一个好的老师来指导。但是很多人的看法是不要专门指导。而且我们也知道,苏刘溢好像也是自己回去学了。这件事情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的教育基本上谈不上质量的问题。我们根本不相信,中国教育会培养好具有天赋的学生。 学生是培养好呢,还是不培养好呢???在中国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个人能动性不断发挥的过程,不仅仅是听老师上课,更为重要的是自己思考的过程。 只有学生的自我思考才是教育中最为本质的东西。而一个杰出的老师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优越的教育是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环境。我们的问题是这些都没有,以至于很多老师都不重视教学,都不重视学生。很多老师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的教学质量的观念的,虽然他满口闭口的都是教学质量的口号,我们的教育部的官员们实际上也是如此。教学质量对于中国教育,就好比民主对于中国政治一样,都是听起来很美,但是根本就不理解的东西。
个人分类: 是问居|236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听杨振宁科研经历录像之后感想
热度 2 zhumei185 2011-9-30 16:10
听杨老师报告之后,我关注于这样几个事实:杨老师最初的物理兴趣来自于其在大学考物理时一个月的突击;其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吴大猷先生群论对其学士毕业论文的帮助;研究生阶段,王竹溪先生的统计力学又再次影响到他;曾经与物理半导体大师黄昆等同为一个宿舍,他们对于物理学的争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另外,我注意到其曾经提及到其父亲,是一个数学老师,研究过数学群论。 纵观杨老师的一生,其成就固然与其个人的奋斗息息相关,但是不可否认环境对其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兴趣对个人产生的吸引;2,导师对其方向的指引;3,志同道合者的共鸣争论;4,父亲的影响。我想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在于,当时苦难社会对其个人的激励作用。 我本人目前刚刚进入到教师的行业,一直在思考: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怎样才能做到“不误人子弟”。 最近刚刚从中科院博后出站应聘到宁夏大学,7月起始的3个月以来,一直与孩子住在一起,负责着孩子的饮食起居,也经历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3岁后的整整3个月。从其中,发现了孩子的许多特性,一直在摸索着如何增强父女俩的交流;如何引导着孩子养成一些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也经常与有孩子的同事探讨,在今后的成长中,如何引导其向她自己最好的方向发展?如何启迪其自身思想的充分发展?如何培养她一种创造思维的形成?我上面的一篇博文中,曾有感于俞敏洪教育孩子的文章,总结说,自己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教师,先有己道,然后“传道”于学生也。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以后最好的评判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女儿。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215 次阅读|2 个评论
盛世印象(6)-教育问题
热度 3 陈龙珠 2011-4-17 09:56
每当看到社会乱象,尤其是在校学生和年轻人发生严重违法事件,总有人出来指责教育出了问题。这话从概念上来看没错,但是教育的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人一辈子,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可以说都是在被教育和教育别人的过程中度过的。从教育的场所粗略地来分,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历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而自己的实际言行,又在充当教育别人的角色。我这里说的学历教育,从做幼儿园的小朋友开始,至高等学府的研究生结束。 面对揪心的社会乱象,有价值的反省是逐一检查这四个教育环节所起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将责任推卸给由各档学校承担的学历教育。或许,重视改善具有潜移默化效应、没有毕业期限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才是提高中国社会和谐程度的根本出路。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237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吾国之教育问题
fengzhigu123 2010-5-2 20:27
(一) 我们的教育资源是稀缺资源   虽然建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的国家在经济上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也飞速扩张,但我们的教育资源依旧是一个稀缺资源。   在初等教育方面(小学、初中),我们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为不均,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以及城市内部各种人群之间的差距。而总体上这种不均一来透射出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而这种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的稀缺,我们很多地方的初等教育是凑合教育,没有任何质量可言,其实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教育资源,更确切的应该只是个初等教育的机会;二来反映出在整体上我国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在高等教育方面,这种稀缺性则表现的更为突出,虽然现在每个小孩都有机会上学,但真正可以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学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而在高等教育方面必须值得一提的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极为畸形,很多民办学校根本就是只图赚钱,政府的监管极为儿戏,导致其完全发展成为了一种商业手段,他们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在我国高等教育是一个稀缺资源这一现状敛财,文凭乱发泛滥,文凭毫不值钱,搞乱了整个行业秩序。       (二) 以**大学为例谈中国今日之大学现状   翻开中国近代历史,**大学以其独有的人文情怀、革新思想卓尔不群、令人叹往。而中国近代之人文、思想大师多出自该校,堪称国之大脑也。   再看今日之**大学,虽然依旧是中国大学之翘楚,但似乎已是徒有其形,难觅其味。   大学,教授学问、传承思想。但窃以为思想之重要甚于学问,只因学问随时可学,思想不是想学便能俯拾即得的,非得要置身某种环境、格局之中,在潜移默化之间修习而得。   遥想当年,恰值国家命途艰难、前途不明之际,蔡氏、胡氏等诸人执掌校务,学者治校,革新思想、兼容并包,在大学摒弃党政观念,推崇学术、思想自由,事事以学生为重。当学生因学生运动被执政者所捕后,皆亲往政府要人。如今再忆,亦是感人至深。   而今日之**大学,所谓教授、专家虽然在国家占据要位,但多是为人口舌,毫无主见。纵有想法,也不敢开口,颇有被奴役之感。   通过**大学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教育的一个大问题便是政治绑架了学术,而学者治校已经成为了必须去走得一条道路,也即是大学的去政治化。       (三) 向何处去   纵观历史,从岳麓书院到近代的**大学,要取得成功还是须要学者治校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家畅所欲言,一切都是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学术水准,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会看重老师、看重学生、看重学术、看重学校的发展,也即是把教育和学校的发展当作最为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让大学在自由的空气中随意的呼吸。   而在大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把大学独立的当作一个主体来独立运作,可以将其当作一个类似于企业来运营,大学校长采用聘用制,完善学校的管理体制,弱化校长的最终决定权,同时在大学内设立监督机构,实现校长的完全作用就是协调学校的运行,以及制定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同时要逐级下放权力,让每位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于学校的建议,最大化实现大学完全是为了给学生服务这一职能。   而对于职业教育,可以鼓励民间资金开办学校,但是必须要对其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和审批,不能任其乱发文聘,并且胡乱建校敛财,整顿整个民办教育行业的秩序,使其进入一个好的、良性的循环,毕竟中国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还是要通过民间资本的加入来解决。       (四) 就业难恐不是扩招的问题   现在人们普遍的认为中国大学生难就业是扩招以及学生质量差的问题,但以我之见,问题可能并不在这里。这或许是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我们是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农村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少,大部分大学生都涌向大中型城市,这些人的就业就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方面。姑且不说服务业,单看我们的制造业,多是以替别人加工产品为主,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大学生,找个农民工培训一下就可以上岗了,而真正解决就业的职位则是在于与制造业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上,制造业产业链是一个4+1模式:其中4是指产品设计、原料和零部件采购、物流运输和批发零售四个环节,1是指生产制造环节。真正需要大学生的环节在4,而非1,而我们国家的制造企业却正是处于这个1。   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我们国家逐步调节产业结构,扶持和鼓励制造业加强品牌建设,注重整个产业链的整合,也对我们的企业家提出更高要求,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的大学发挥作用创新思想,为他们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就会不愁找不到工作了。   
个人分类: 书生观点|2138 次阅读|6 个评论
十年师兄熬成父,一夜师妹成师母:回应陈龙珠兼答“钱学森之问”
JYH64J98Y99H 2010-2-21 15:03
相关背景: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 钱学森之问 。它其实 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亟待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2005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 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学森认为,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冒 不出杰出人才。 据 统计,国家最高科技奖自 2000 年设立以来,共有 14 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 11 个是 1951 年前大学毕业的。 有材料说, 2006 年 温总理就 这一问题,专门听取国内最著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有关教育专家的意见,遗憾的是,他们的回答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教育官员乱弹琴,一厢情愿定课程。 学者追名编教材,出版逐利印教辅。 小小娃娃负担重,书包改成拉杆包。 公办教师开私塾,童叟无欺不二价。 东西千篇进头脑,南北一律进课堂。 文学教授谈高考,数学教授讲奥数。 外语教授走四方,心理教授玩心战。 德育刚有新起色,心育反添新负担。 朝三暮四有典故,三好五好四更好。 小学生苦作业多,大学生哭就业难。 口头反对产业化,实际步入产业链。 教育市场品种多,一切全为取高分。 家长慷慨如范伟,买拐言谢称缘分。 社会办学乱插手,公务教师穷折腾。 成败荣辱潜规则,揠苗助长埋祸根。 学校高墙像监狱,课外活动比商场。 教育像个大市场,教育像个大官场。 教育像个大工厂,教育像个大赌场 。 教育像个养殖场, 教育堪比名利场。 教育正处转型期,换季时节乱穿衣。 年纪大的是学生,年龄轻的是老师。 三十出头是教授,年近六旬副教授。 十年师兄熬成父,一夜师妹成师母。 校长列队迎小秘,学生停课为陪舞。 九荣九耻有民主,满堂学官无学者。 校长到系算视察,立个科长是提拔。 教授竞聘副处长,教师病故亦逝世。 学生家长被绑架,博士教授托盛世。 豪华校门进聊大,观光电梯看人大。 假引人才有北大,汉芯造假上交大。 商业贿赂在兰大,后来居上数武大。 挪用公款炒股票,巨额亏损有天大。 学术造假如川大,新闻调查到浙大。 长江学者被举报,焦点访谈西交大。 北外华科上师大,此起彼伏影响大。 经济腾飞堪称奇,科教误国罪过大。 开口修建大学城,闭口科研搞量化。 普通老师像孕妇,一胎只生一个娃。 高等学校有奇才,像猪像狗像藏獒。 科学研究结硕果,一窝产下十八崽。 八仙过海各有招,教育竞争不缺少。 百里挑一公务员,百万雄师拼国考。 硕士败军成博士,博士败军成博导。 博导败军封大师,大师远不如老师。 学界常有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大学宗旨要明晰,大学品性宜珍视。 牛津剑桥好榜样,哈佛耶鲁当为师。 大学信念别扭曲,大学权力莫旁落。 人才培养有规律,大学功能不异化。 高深学问需宁静,欲求大师勿喧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独立精神任鸟飞,自由思想凭鱼跃。 系统思想三尺剑,大成智慧五车书。 紫气东来出机杼,智者乐山仁乐水。 鬼斧神工张家界,出神入化九寨沟。 五岳独尊是泰山,黄山归来不看山。 杰出人才何处觅,观山看水听物语。 高校改革须猛药,官员首当成职员。 专家学者是业主,职员实乃保洁员。 行政机构搭舞台,著名学者唱大戏。 莘莘学子奔谁来,哺英育豪靠教员。 指鹿为马真荒唐,本末倒置究可哀。 村里书记刚喝死,市里局长又醉死。 酒色财气入俗套,清心寡欲出圣境。 民贵君轻留遗训,天下为公有明示。 民生民权和民族,家事国事天下事。 国家利益无上高,人民教育为人民。 教育革命有真谛,矫枉过正需反省。 恢复高考真英明,七七七八传美名。 鱼龙混杂泥沙下,溪壑无厌沉渣起。 鲜花误插牛粪上,骄子错嫁幸运儿。 嘴尖皮厚腹中空,头重脚轻根底浅。 无病呻吟唤风雨,哗众取宠弄玄虚。 口蜜腹剑小鸡肠,弄虚作假大排场。 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阿二不曾偷。 三部砖著窃一家,一床锦被全遮盖。 抄袭剽窃太猖獗,鸠占鹊巢享其成。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沛公。 大风起兮云飞扬,教授治校宜先行。 宪法法律来保障,投石问路合国情。 安得人手持一票,平庸校长被下台。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育人才。 教育犹如大餐桌,杯具洗具实在多。 文人雅士重平仄,无知无畏奈我何! ( 附陈龙珠先生原文: 中国教育到底缺啥?)   谈中国教育改革的文章,我已有一段时间大多只是看标题和作者姓名,基本不去看其全文。为什么?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新意,更因为在众多的文章和谈话中,提得最多的是中国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   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定位主要是哪个年龄段形成的呢?改革开放后大约有15年的时间,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攻博或进修的学者,绝大多数是按照我国教育体系培养且被选派出去的青壮年人,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在不是在国内外的科教界做得相当的出色吗?反过来,设想一下,对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生长并完成全部初等和高等教育的学者,若他们到现代中国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我们能肯定他们能获得与其留在本国工作所获得的同样业绩吗?   值得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若中国教育模式真地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则国民遵纪守法的比例应该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更高才是啊,可现实是这样吗?除腐败和违法手段、方式的形形色色、层出不穷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社会时尚,无不反映出这些并非少数的人们具有着高超的思想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尤其是对具有教育和研究双重职能的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确实需要。但是,仅在校园里改,能行得通吗?在搞清了整个社会最缺什么且找到具体的强力措施着手解决之时,我们再来谈中国教育的后续深化改革之路,或许并非难题!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3747 次阅读|3 个评论
记取钱学森对这个国家的发问(转帖)
dygnuist 2009-11-2 19:43
记取钱学森对这个国家的发问 2009 年 11 月 01 日 05:12 南方都市报 昨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 98 岁。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 中国航天之父 。他一生传奇,成就卓著,荣誉无数,国人引其为科学的骄子、民族的脊梁与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以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朴素信仰,怀尖端科学造诣而穿越政治的波诡云谲,于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居功至伟。他的离去,是中国科学界巨星的陨落,当为国人深切缅怀。 在高深的科技领域之外,晚年的钱学森为公众所铭记,还源于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秉直建言。 2005 年 7 月 29 日 ,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总理温家宝坦诚相告,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如今,科学大师离去,他向这个国家的发问,却少有人能直面回答。 钱学森的一生,其实就可观照这个 出大师 的中国难题。他曾不止一次说过,他一生的道路有两个高潮,一个是上世纪 20 年代在北师大附中的中学六年,另一个就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求学历程。自由的学风,创新的欲望,挑战权威的勇气和环境,使他在大学毕业数年后,就完成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 今天人们缅怀钱学森,把他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当成主线。但这绝不是唯一的线索。因为在科学技术领域,仅仅凭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不可能造就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作为国人典范的钱学森,首先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其次才是民族和国家的功臣。他必定是在天赋之余,得到了一位科学家成长所适宜的土壤和空气,才有机会成为后来的科学巨星。因此,他的成才之路和感同身受,才更值得世人倾听和冥想。 这个解开了无数尖端科技难题的科学大师,把为什么中国一直出不了大师的问题抛给了公众。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他真的是要向大家讨要一个未知的答案,甚至,或许答案就在他的心里,而这不过是晚年钱学森的一句浩叹。 2006 年末,总理温家宝在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以钱老的这个问题求教 6 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得到的答案是 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 , 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 , 高校大改革大发展之后,应该是大提高 , 做大了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如此种种,不知钱老是否满意。 而就在钱学森提出大师问题之后,还有更多关心教育、关切国运的人士求解。他们说,大师的心灵一定是自由的。他会顽固地、习惯性地怀疑权威。无论何种模式的灵魂塑造、思想灌输,都必同于对大师的戕害。他们说,大学日益行政化、官僚化的背后,是权力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创造的扼杀,是权力通吃对大学的污染和毒化。至于,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几乎就是对 中国何以不出大师 这样务虚的发问最直白的回绝。 一位科学老人的逝世,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赤诚相问,衍化成我们绵长的思索,而真诚无疑应该是后人缅怀的起码前提。钱学森把他一生最精彩的部分都献给了这个国家,他没有理由不关心这个国家的去向和前途。当我们民族的智慧足以向月球迈步,如何 出大师 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应该在智力范畴内去读解,而更应该在历史正义和现实政治中去敲问。 出大师 不过是对钱学森晚年良苦用心近乎功利的概括,而记住这个问题、思索这个问题、解开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寄寓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接续他对家国的赤子情怀。
个人分类: 科学时评|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问题换个部长就可以解决吗?
wangxh 2009-11-1 16:47
真逗,教育部开始向足协学习了球队输球了,换教练;教育有问题,换帅! 教育者关心教育事儿,教育部长被免职,高兴者居多,原因是其在任期间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 鄙人觉得大大不公道: 一来呢,教育问题,历来颇多,免职不等于撤职,说不定是产房传喜讯生(升)了呢?二来呢,该三品大员有如此功力吗? 有内行者经过分析、归纳、总结了部长的几点败绩:(1)没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及自主权;(2)制定高标准,封杀民办学校;(3)倡导精英教育,忽视平民教育【 信力健 】。部长虽然被人称为洲际导弹,但似乎没有这么大本事吧,请不要抬举该大人了。 有人说,该大人是不是因为腐败而下台的。可是鄙人好像找不到腐败即无能的反例,也就是说腐败与无能是一对孪生兄弟或姊妹。 说其不明白教育的本质是平等及自主权圈内有多少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又有多少人是为此目的而工作呢? 说其制定高标准,封杀民办学校中国高等教育不正在从国办转向民办吗?高等学校下一次大地震肯定是转型国属/省属/市属转向民属(相当于国外的国立与私立),就像当年国有企业一样,通过股份制堂而皇之成为民营企业。 说其倡导精英教育,忽视平民教育来源上是这样,但理念上正相反。现实的情况是:(1) 名牌/重点大学是国外大学的预科班 ;(2) 一般大学是考试训练班+技工培训学校 ,更有甚者认为 清华北大也已经沦为职业学校 了。 还有一个因高校扩招引出的话题 多一座学校就少一个监狱 。有意思的是美国是世界上大学最多的国家,也是监狱和犯人最多的国家,是不是很有讽刺意味呢?鄙人的大学同班同学只有41人,可进监狱者有3人;而中小学同班同学大约150人,没听说1人进监狱,何故呢?其实在 多一座学校就少一个监狱 命题中有人已经偷换概念,这里的学校根本不能指大学,也就是说与大学扩招根本不搭界。 教师谈教育,不仅仅是谈,更重要是做!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像自己说得那样教育学生(当然指那些教育理念与思想正确、积极、先进的),还会出现那么多低能官员、腐败分子吗? 即使一个惯偷罪犯也不会教自己的孩子去偷盗,那为什么还会有一代代、层出不穷的偷盗犯呢?
个人分类: 社会|40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问题与共产主义
whitesun 2009-6-26 23:58
(转自2006-12-23日自己发在教育网的博文) 今天上网首先看到的新闻是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关键字教育怪事能在搜索引擎找到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教育怪事。想到今天又是cet4,cet6的考试日子,又会有很多考生作弊通过cet4或cet6,我也曾看到考cet4作弊的学生,甚至也算抓到过,但是被发现的是及其少数的。在私下里我和学生聊,他们说班里只有一个同学没有在考前买答案而通过cet4,大部分同学考过都要借助作弊,否则通不过。说句实话,我希望所有同学都能通过考试,但是我心里很清楚,在教育扩招的前提下,在三本生源很好的情况下,在学校要求只有通过cet4才发学位证的逼迫下,作弊能有效避免吗? 说到高等教育,我一直为学生着急,一直为学校,学院不能有效的让学生学到知识心痛,自己认识到问题也没有好的途径反映给负责人并得到解决。我相信教育部的领导也知道很多,也想给教育部领导写信,写公开信反映问题,但是我没有勇气,我怕得罪人,总之,我有很多后顾之忧。目前,教育部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对于本科教学而言,我认为此规定不好: 第一,教授们带的研究生很多,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计算机应用软件等本科生很喜欢学的知识,也不愿意和本科生打交道。 第二,在IT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计算机精英都是年轻人,而当一个人上到博士才毕业,而后又要经讲师、副教授才能到教授,想必大部分教授的年龄已经超过40岁,而这个年龄的人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没什么优势了。 第三,已经上了教授职称的人,不奋斗什么已经很好了,不学习什么也没人怀疑他的知识,事实上,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很多教授不能用好WORD,不知道很多流行软件,不会配ADSL上网,不会配IP地址,更不不懂的什么ARP攻击,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很感兴趣,很愿意知道的。 上面的几点原因已经足以说明教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恰是年轻的讲师、助教有机会,有能力弥补上的。因此,我希望教育部的这一规定不要对计算机生效,也希望部长们能有抽点时间真正的和占大学生比例最多的普通高校的师生进行交流,尤其是职称低,学习差的学生交流。 教育相关问题很多,在此没有必要多讲, 难道解决教育问题就没有一个好方法吗?难道是教育资金投入不够没法解决的问题吗?其实我长期观察发现,教育系统的大大小小的工作人员,按正常的办学,都很少有灰色收入,都很少人能过上好的生活,按国家规定,教授所能领到的工资不足以买的起房,开的起车,何况学校基本上不给老师报销什么,福利也很少,因此,很多大学教师在外开公司,利用学校的名气,甚至多带的研究生发家致富,没有这样实力的申请国家经费搞科研,结果这部分钱往往成了他们家的买菜钱,再没能力的只能到处代课,挣点辛苦钱。对于既没资历又没阅历,更没关系的很多年轻教师,只能是成为老教师(教授)的免费打工仔。 其实要想解决教育诸多问题,一定要教育者本身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受教育者有信心,有机会,尤其是自愿的接受教育者(教师)的指导。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认为在部分高校可以针对教师实现共产主义式管理方式,尽量给他们自由,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我给出的建议办法是: 第一,为期为3年的合同期,提供100平米的住房等一系列生活补贴,对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三年共提供科研经费分别为10万,20万,70万,100万,其他博导,院士等可以更高些。 第二,一年要约有100(教授)、120( 副教授)、150(讲师)学时的讲台教学,300个学时以上应用技术学习与教学环节,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之间有足够的了解,和对科研才能找到具体的应用。 第三,教师进行的科学研究,必须是实际的,不能是为了科研而文章,要确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 第四,在同一学校,要用随机的办法选出参加此管理方式的候选人,不能采用考试等有可能作弊的方式确定最终人选。 以上只是一些建议,并不详细,如果有幸被某教育部部长看到的话,不妨在某些方面采用类似方式改善教育制度和教学科研管理。 最后,要说的是操作系统好,操作系统好,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灵魂,我们都要学习好操作系统,用好操作系统,只有好的操作系统,才能实现计算机领域的共产主义社会。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的几则科教新闻值得深思
dygnuist 2009-4-16 12:15
其一,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一位政协委员称,他在会前曾对北京的四所学校(二所小学,二所中学)做了一项民意调查:你最向往的职业(或理想).结果耐人寻味,在一千多中小学学生的问卷中,其排名之首是企业家,其次是明星(含歌星、体坛星等),排名第七位的(倒数第三)是当科学家(农民和工人排在其后)。不用解释,文革动乱年代,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居然仅仅上升了两位,由老九变为老七了,可喜可贺但也有点可悲!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社会心态?值得人们思考!尽管这并非全面的调查,而只是某种偶然的抽样调查,但却也能反映出一种潜在的社会心态! 其二,据中青报4月1日报道,北京市的政协委员曾经两次上呈提案要求有关部门规范泛滥的奥数班,据说奥数班奥数班已经成了无本万利的"奥数"经济了.如此猖狂的教育市场化,哪里还有什么公益性可言?现在可以说,在教育事业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无能为力,任凭其向市场化发展了.两会代表们也是无能为力,这到底要将国家教育引向何方?难道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教育? 其三,据报载,有不少两会代表呼吁,我国教育应改为12年义务教育,但据称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已明确表示目前时机上不成熟!另据报道我国目前教育经费投入在国家GDP总额不到4%,据说连古巴都不如. 如此说来,中国的教育没有多少指望了.笔者仔细深思,发现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如果全民教育赶上小日本,我们就需要超过它的13倍的国力.这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个人分类: 科学时评|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