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教育问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教育问题

相关日志

外人看河南的教育问题
热度 14 Bobby 2013-9-7 20:52
1 、人口大省,但 985 大学没有, 211 只有郑州大学一所,可以说优质高校资源紧缺。资料上说,新郑州大学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 2000 年 7 月 10 日 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 “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高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 2 、在象样的大学中,除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和河南农大在省会郑州外,河南大学在开封,河南理工大学在焦作,河南师范大学在新乡。这三所高校不在省会城市,严重制约着人才引进与大学发展。 3 、如今的高考可能与古代的科举“逐路取人”制度类似。见: 2013 年各地高考录取率排行部分省市超 90%_ 新浪教育 _ 新浪网 / 2013 年各地高考录取率排行出炉湖南排第五 -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 ,河南录取率在公布录取率的几个省中相对较低。 余英时在《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中说:北宋,“西北之士”与“东南之士”在科举制度中严重失衡便成为当时一最大的争论。欧阳修坚决主张「国家取士,唯才是择」的原则,这当然也因为他是南(江西)人的缘故。所以他还抱怨西北士人的机会高于东南士人十倍。当时为“西北士人”说话的是司马光(陕西人),他强调:“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全无一人及第”的当然是西北诸路。他是史学家,熟悉东汉和帝时期“孝廉”与人口成比例的规定(东汉对“孝廉”制以推举名额必须与人口成比例。决定二十万人口以上的地区每年可举“孝廉”一名。例如大郡百万人口每年可举五名,小郡不满二十万人口则每两年举一名,余可类推。),因此援以为据,重新提出“逐路取人”的原则。他在元佑主政期间,尽除王安石的“新法”,终于为“西北士人”争取到科举制中的名额保障:哲宗以后,齐、鲁、河朔诸路都与东南诸路分别考试。欧阳修“国家取士,唯才是择”的原则从此便被否定了。明、清进士考试分南、北、中卷,或分省录取,大体即沿续了司马光“逐路取人”的传统。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4146 次阅读|61 个评论
不掩实情才能展露教育问题的真相
xiaoshidaguan 2013-8-7 22:34
不掩实情才能展露教育问题的真相 据悉,教育部于 8 月 2 日向媒体开放了留学服务中心和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并驳斥了今年因毕业生有 699 万出现大学生就业难而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认为今年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学生就业形势与往年比持平。 教育部此举,算是给“史上最难就业季”吃了一颗定心丸。作为主管全国教育事务的教育部,其对教育数据的掌握,对教育实情的了解,原本应该是最全面、最真实、最权威的,因此,教育部“今年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的说法按理来说有一定道理,貌似应届毕业生和其家长也可以松一口气,不再为就业担心了。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就业真实情况吗?显然,这种对就业形势“勿喜勿忧”,非实情的官方表态,难掩大学生就业难等教育问题的真相。 首先官方数据存在大量“注水”现象。官方数据相对来说较为全面,但是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 2 年偏低的高校专业要停招,这原本是好事,却因关系到各高校的切身利益,加之校长的政绩等,每年都有很多高校为“刷”就业率,逼得学生造假签订三方协议,部分学生为了顺利毕业竟然自己刻章,或是网上买章“签约”;同时高校一般都把考上研究生统计为就业,这会造成重复计算。因此,官方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无论来自院系,还是来自高校,直至教育部,都不能真实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其次麦克思的调查结果说明毕业生的就业与专业对口率不高。《麦克思研究》 2013 年 7 月中旬(第 154 期),公布了一份从 2012 年 10 月 29 日 至 2013 年 6 月 28 日的调查结果,那些已就业但不是对口专业的学生认为,毕业生找专业相关工作求职难度大( 42% );毕业生签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硕士最好( 85% ),其次是本科( 73% ),最低是高职高专( 67% )。可见,在“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严峻形势下,一些毕业生为了先就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专业,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工作,虽然就业了,但是这样的就业率,应该是高校就业之痛,并不值得高兴。 最后一些典型的就业案例也说明今年就业之难。上半年爆出“ 300 名大学生赴河南养猪”的新闻,近期又有“硕士毕业生进技校学焊工”消息见诸媒体,而简历石沉大海,毕业生无奈地偏离自己的专业,寻找那些门槛低、工资低的行业就业,也不是新鲜事。这些“缓兵之计”的就业案例也说明,今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之说,并不冤枉,乃是事实。 因此,官方不能只看数据,要以事实为依据,才能看到教育问题的真相。就业率“注水”、就业对口率不高、现实中就业难,这些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铁证,该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官方不能以让人看着舒服的高就业率来搪塞公众,须知“史上最难就业季”正是给我国高等教育“敲警钟”、暴露问题的时候,如果教育部和高校不反思高等教育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教师水平、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问题,而是不做调查,以虚假数据掩盖就业难等教育问题,那受影响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高校学生,还有教育部门的公信力。 各级教育官方机构,只有不掩实情才能展露教育问题的真相,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教育良序循环,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个人分类: 教育微言|2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监考以及教育问题
热度 9 cyaninelotus 2013-7-8 16:35
监考以及教育问题 ----蓝莲花瓣---- -----我的教学日志----- 今天早上一二节,监考本系物理111班的考试。而在本监考中发现了几个问题,一一生发出去会觉得表象与深层原因的关系居然非常地“水深火热”。 首先一个问题,是关于目前的学时和学生的时间问题。这些年来,我们上专业课的老师都知道,专业课的课时一再压缩。课时压缩的结果一定会产生学生学习效果发生变化的问题。于是我们就常常在教材上想办法,曾经有一段时间,把相关课程梳理了一番,觉得诸如热学和热力学统计物理学,电磁学和电动力学,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等前后相连的课程中都有一半章重复的内容,大家在商讨可不可以去掉。就像我们一些理工科专业的人,总想着把大学物理里面“与专业无关的部分”压缩掉一样的想法。 这些观点,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既然与学生将来的专业“无关”。何必放在章节中占用课时,我们应该给他们讲解他们将来用的着的。但是,经过很久对一些专业的专业课程的了解,突然觉得,不但把普通物理学必须全部讲解给学生,就连前后相连的课程中重复的那些章节也不能够删节。就不要说普通物理学提供给理工科专业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了,每个领域的最基本概念都是普物灌输的,没有基本概念,学生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是很难建立起来的。而在相连课程中重复的章节,其解读方式是随着课程的学科要求要改变的,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一种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在思维基础上非常重要。所以,这些内容不能因为学生学过了就不再阐述,起码也要唤醒式回忆一次。 第二个问题,是人的问题。这学期,我带的一年级一个物理专业班级(理学),两个能源专业班级(工学)。这三个班级,物理专业班级学生的纪律最好,上课到课人数基本上都是满额度的。而工科专业的一班,每节课总是有那么三四个人不到。期中考试,这个纪律最差的班成绩在优良的人数最多(三个班总人数基本相同),是比其他两个班多出十人。而期中考试最差的就是这个物理班。这样比较,其可比性在于:同一个教师上课;教师对两门课程的熟练程度相当;教师对三个班级的宽严程度、教育方式一样。而学生们的区别在于,工科的学生活波一些,个人表现形式更加自由,而物理专业的学生很严肃,乖巧。但是,我由此得到一个信息,要了解现在的学生,还真不能只看他们的表象。现在的学生,已经非常地与以前的学生不一样了,在我们学院尤其今年的12级学生,太明显了。 第三个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今天在考场上,在下课铃声还没响的时候,考场的学生就基本交完卷子了,我们正在收集和整理试卷。而下一堂考试的学生兀自走进了,一时间或坐或站十来个人都在教室里。和我监考的是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对他们说:“卷子还没有收完,你们先不要进来。”没有人理他,还都看着他。我当时正在整理卷子,14号的卷子找不见,问交卷的学生他们班有没有十四号,回答是有的。我抬起头打算看看桌面上有没有漏掉的卷子,却看见正在沉默观望的这些学生,我连犹豫都没犹豫,不是对他们说,而是吼,于是,一个个退出教室,还有个学生在用速度慢来试探,我跟在他身后,再吼“走快点”! 卷子检查后找到十四号的卷子,确定无误,我们就开了门。学生们都进来了,我以为这些参加下堂考试的是其他系的学生,一问居然就我们自己系的,而且也是12级的,一年级学生。我就问那个走的最慢的学生我说要是考试因为后面的学生进教室,把你的卷子丢掉可不可以?他说:我才不管,反正我交了。可是,我问他你们班主任是谁,不说,问他叫什么名字也不说。最后,人家还走了。其实,他们做这件事唯一得利的就是,进教室早了一点而已。 其实,这种情况在以前监考中也遇到过,但那时是有原因的,那一次因为期末考试和考研的时间重合。卷子没收完,考研的学生就冲进来占座位。那一次,桌子上的卷子还没拿完,当时也是把学生轰出教室,才完成收卷工作的。后面学生们进来,也被我训了一顿,我说假如你们的考研卷子就因为别人要抢座位而丢掉,你们什么感受?但那一次的教育,有一些效果,起码有人觉得自己这么做不对。但是,今天,这些学生是没有这种意识的,他们觉得一切与自己无关。还有人给他当朋友,打掩护,我说这个学生他们班主任是谁,人家说,你这不是让我得罪人嘛。 我不能,也不会觉得这些学生有多么糟糕,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老于世故,冷漠,只看自己的眼前,这一切的表现,过于早了。不能否认,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有些人是自私自利,小农经济,只看自己的利益,没有团队和大局意识。但是,当大一的学生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思维和表现,一个一个都把自己锻炼成“食草动物”,等到某一天,被单个击破,然后大骂社会和制度,抱怨世道。却不会想到,社会环境的毁坏,有着自己每一次只顾个人的贡献。 我们在学车时,有一个当官的也在学。大家私下议论,说这个人很糟糕。经过详细询问,原来是她当官后不理亲戚,不给七大姑八大姨办事。我就在心里发笑,真不知道她是个好人还是坏人。说她坏的,一定就是那些没沾上光的亲戚。然后,别人同时也意愤起来了。有人不停地说学校不怎么不怎么。一到高考结束,孩子没考够分,你给想想办法吧,花点钱行不行? 这就像是双手互博,不知是好是坏,只想自己“好”,环境被污染。然后,又似乎洁于荷花,抱怨环境不好。 但是,总体而言,从排队和过马路看红灯现状看,民众整体素质依然是比N年前有好的改变。而我们的大学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必要,任重道远!因为,这种狭隘自私缺乏团队的表现是很久很久的积淀,它需要一点点被认识,一点点被改变。
6687 次阅读|21 个评论
说说职业道德教育问题
热度 6 王铮 2013-7-1 09:48
说说职业道德教育问题 由于仍然在病中,很多日子没有写博客,不过昨天惹了个事,我想也就此探讨职业道德问题,写一篇吧。 事由是这样的,凤凰台登了一个新闻: http://hn.ifeng.com/zixun/yaowen/detail_2013_06/29/944519_0.shtml ——————————————————————————————————————— ** 师大期末考试题:避孕套有哪 15 种用法? 2013 年 06 月 29 日 03:30 来源:大河网 - 河南商报 ** 师大传播学院期末试卷考避孕套用法,引发学生、网友热议。有女生表示从没见过,请老师当场讲解一下。有学生这样答题:请老师考哲学,不及格者当场写出 30 种用法 “避孕套有哪些用法?”假如你在大学期末考试卷子上见到这一题,会有什么反应?微博上晒出了这份奇葩试卷,网友们都“震惊”了。记者了解到,试卷出自 ** 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策划与创意”课老师 ** 之手,出题意图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女生表示,没见过避孕套,怎么答? ——————————————————————————————————————— 于是我在微博“反应”了一句,我认为此题打破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结果引起了众多的据说来自该高校的学生声讨。反驳的微博说“你是没用过或者没见过避孕套所以才认为职业道德底线被突破了是吧 ? 你偏要用龌龊的眼光看,还不准别人换个想法了不成。假清高 真做作”,“我们的广告学或是需要发散性思维的专业如果不这么出题而是考一堆条条框框的东西,这个专业就没必要在中国出现了。题目完全不存在道德上的问题,避孕套只是个生活用品,怎么就不能当题目。”我不知道其中有没有老师为自己辩护,但是我很吃惊这些同学没有理解我提出的是职业道德问题。他们显然混淆了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的概念。还有的微博发言提出校长开房问题的。其实“校长开房”不是职业道德问题而是一般道德问题,作为一个人就不能那样做,仅仅作为职业道德理解就主张了其他人犯罪。 可是这个考试题目,出题有职业道德问题,这不是说题目里出现“避孕套”就有道德问题,而是这样考学生,违背职业伦理。 这个题目的职业道德问题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第一、提避孕套的确没有隐私问题,但是问未婚的青年学生避孕套有“避孕套有哪 15 种用法”,就涉嫌侵犯隐私权了。对一个未婚的法定尚不能结婚的青年学生来说,是否知道避孕套的多种用法,是一个私密问题,教师有什么权利强迫学生回答呢?是的,学生可以不回答;但是由于是考试,学生在这里没有“沉默权”,这就借助教学的权威地位侵犯隐私权了。侵犯学生隐私权在过去几十年很盛行,早年辅导员要学生汇报恋爱问题,学生结婚需要老师批准,我们一代许多人有经历,并不舒服。现在北京、上海学生不干涉学生恋爱了,这是时代的进步。第二是考试的公平性问题。因为可能有些学生并没有见过避孕套,至少不知道用法,这个题目他们没法答。其实,报道就说“有女生表示从没见过,请老师当场讲解一下。”可见题目不公平。记得我 24 岁那年,当过知识青年然后从技工学校毕业到地质队,有人用避孕套吹了气球挂在墙上,我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避孕套用法不是广告学内容,需要其他知识,广告学考这个题目显然不公平。长期以来考试的公平性,在许多场合被教师忽视了,所以学生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考正题专往偏题跑。”这个法宝被滥用,不仅是老师无能,而是不能公平对待学生。第三,题目是广告学的,据说考创意,用 PPT 投影,有人说用用避孕套做广告容易记住。实际上我国有关广告的规定是不让作性生活工具的,至少中国文化伦理不倡导把这些东西作为广告工具的,课堂提示如何用避孕套做改革涉嫌违法了。这些年不择手段做广告,这些年假药泛滥,可少数明星在电视里卖假药,这是很不道德的。从当年的“晋江假药”起,还有“三州产品”,害了多少老百姓。广告学应该教导学生讲究商业伦理,而不是在广告上无原则创新。所以我说这个题目突破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不是一般道德!)前两个涉及尊重学生人权,后一个是一个教学中讲究伦理的问题。 中国不尊重学生权利的职业道德很流行,而且还以光明正大形式存在。比如学生考试时,有的学校往往把带着纸、开手机等作作弊处理,其前提是“有罪推定”,这是侵犯人权的。我刚当系主任那年,有个学生考试考不出,就出来散步,被主管部门认为是作弊,后来取消学籍了,这就是有罪推定。我申辩,没用。因为有教师诱导学生“坦白从宽”、“认了就没事”,这就是典型的职业道德缺失。我读书时,因为有病, 800 米跑步始终不达标,考试不及格, 800 米考试对我不公平,可是我无可奈何地接受。后来我当系主任,发现了一个学生因为矮, 800 米不达标,补考好几次才过。我把研究生推荐标准发给大家讨论,废除了要求 800 米达标不能补考方可推荐这一条。后来这个学生看到希望,大学生期间发表过 3 篇论文,被推荐到了北京大学。她感谢我,我说起因是老师对你不公正,不要感谢,要声讨,注意身体锻炼。这两个学生,第一个一直工作不稳定,第二个后来到了美国,进了微软,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取向,关系着学生的命运,一定要慎之又慎。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在那里叫着保护人权,说愤青语言,其实我们有许多封建时代留下的教师道德标准,自己在那里侵犯人权的,自己在搞不公平。 有关个别人认为,凤凰台这个报道“黑”了他们传播学院。我说,你们可以把它“白”过来呀。这个题目的正面意义是 ** 师大传播学院提倡创新,敢于探索,这很好。可以宣传这些。其实 ** 师大是很好的大学,我一个很有水平的师兄就在那里任教,我也曾经为 ** 师大申请博士点和教学基地出谋划策,因为它在许多研究方面很有特色。怕黑?为什么我们不自信呢?大河网、凤凰台、“王铮”黑不了的。个别教师挑动学生一哄而上,倒真正黑了教师自己。 这件事表面上反映了同学们分不清道德和职业道德,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大学忽视职业伦理学教育,教师、学生都不知道职业道德为何物,教师侵犯学生权利,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利益何在,宁当愤青,不做思考。伏尔泰说“伦理学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大学要开展职业伦理教育。这个题目,挑战了学生隐私权、平等权,突破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正好做个契机,研究一下教师的职业道德或者说职业伦理问题,研究广告学的商业伦理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旧有的一些伦理不能成立了,新伦理准则没有建立,假冒伪劣产品流行、滥用权力流行、 GDP 是唯一指标,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改革了,要建立新的伦理学。 本文章如果得不到某校师生理解,特致歉意。请你们放心,学校“黑”不了,有自己的研究特色,有自己的创新精神、有自己的大师,你们一定会发展。祝福你们学校,也顺便问候在我在该校任教的 C 师兄, W 师妹。
个人分类: 我也说文化|6810 次阅读|6 个评论
见朋友讨论教育问题的讲稿有感(邮件交流)
热度 3 Wuyishan 2013-6-30 18:27
见朋友讨论教育问题的讲稿有感(邮件交流) 武夷山 2009-12-27 我是多样性的信徒,亦以此来观察教育。 1 、 生物界,万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大家都当恐龙,生态系统就崩溃了,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前提就是各物种各安其位。同理,只需要(也只可能是)少数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多数大学是培养素质更高的 Worker 的,这样才符合规律。 2 、 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太畸形,向个别高校高度集中,当局希望由此培育世界一流大学,实际结果是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留美预备班。这些学校自身筹款能力已经很强,外企还拼命去那里设奖学金,因此,国家可以反而少支持一些。我觉得,政府今后的经费分配应该向为本国做贡献较大的高校倾斜(可调查历年毕业生的就职单位和他们多年后的实际成就)。 3 、 中国文化中的“等级因子 ”太重,这是对民办学校最不利的。因此,民办大学可能会以自己有多少毕业生考上“正规大学”的研究生为荣。民办大学校长必须物色几个好苗子,“威逼利诱”其毕业后干该干的事(与学校使命相一致的职业),待他们日后成功后,将这些成功故事说给后人,作为示范。在此之前,民办大学只好先“潜伏爪牙忍受”。
个人分类: 鼓与呼|3277 次阅读|3 个评论
孩子的教育问题
热度 1 aqliyongyue 2013-3-27 00:05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每天必须面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扯淡伪命题上!我们也应该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该为一时一事的得失而过于计较. 我们孩子天生有些愚钝,做什么基本都做不到拔尖,我必须接受这一事实!本来我自己就不是一个拔尖的人,非要把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真是天大的不公平! 孩子学围棋2年了,终于找到了点自信,迈上了正轨!最近3个月连跳两级,跳到了业余2段.没有上过小课,没有什么秘方,只有必要的监督,提供必需的条件,有足够的耐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一切都会好的! 刚开始第一年,儿子被同班同学远远地甩在了后头,有时候连自己都想放弃了!教他的老师A是宁波市最著名的启蒙老师,对他毫无办法.直到后来换了个老师B. 前面一个名气很大的老师,严厉,孩子总感到压力.换老师的时候其他家长都集体去挽留老师A,甚至威胁说如果不是老师A上课,就换俱乐部了!我无所谓的态度像看热闹似的,用孩子的话讲:谁教都行!我仍有信心,坚信只要能够坚持下来,总是会好的!因为我看到孩子连续在班里输了3,4个月的棋,在弈城围棋上连输27场仍能保持下棋的兴趣. 换了B老师后,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3个月后的内部比赛,成绩明显靠前了,每月的内部循环赛的成绩从倒数第2到顺数第2.我们开始感觉孩子的变化,用孩子的话讲,B老师上课让我不再紧张!看着孩子成绩上升,我们也开始慢慢放松心情.6个月后,参加宁波市的段位赛,孩子以第四名成绩晋升一段!再3个月后升2段!用围棋教学中常用的话讲:孩子开窍了! 从中我们得到几条结论:1.孩子的教育是拼爹的!家长有什么样的心态,孩子就有什么样的心态,要让孩子有耐心,家长必须先有耐心!家长的决定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2.孩子的教育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必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3.不要迷信好老师,鞋子穿在自己脚上,只有自己才知道合脚不合脚!家长为孩子做决定,需要听听孩子怎么说!
2426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孩子的一点感想(宝宝1岁4个月)
热度 2 enthusiasm730 2013-3-8 16:03
最近常和老婆探讨一个话题,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 老婆洗刷我说:“反正不能培养成你这个样子,又懒又啰嗦。”我争辩:“是,我是很懒,做饭洗碗,自己洗自己的衣服,还要接送你上下班。”心里头还想:我爸在家可是什么事情都不做,全是我妈包了,你还嫌弃我的做的不够多? 玩笑归玩笑,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孩子的教育问题确实要更加重视了。 我一直有个观点,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是次要因素。我和我老婆常常说:只有不成功的父母,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在我们生活周围,常常看到很多父母责备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如何如何不懂事,如何如何不听话,好像都是孩子的错,自己已经尽到了责任,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能影响孩子的关键人物,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不刻的都在影响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像水滴石穿的道理一样,在孩子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孩子是最宝贵的精灵,他们/她们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上,走入我们的家庭,是老天赐给我们最宝贵的礼物,是对父母最高的奖励。孩子像一张白纸,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绘出美丽的图画,把孩子培养成才,是对父母严峻的考验。我和孩子的母亲都是老师,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一些优秀的孩子,如果有机会认识他们的父母,父母一般都会给我们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遇到的孩子有问题,在跟他/她的父母打交道的时候,我们都会小心翼翼,要么这样的父母不会教育孩子,要么这样的父母自身也有问题。 爱自己的孩子所有的父母都做得到,教育自己的孩子却未必就能做得好。 我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二个因素,做好这二点,孩子成人一定没有问题。(成才要看如何定标准) 一是爱心教育。从小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怀,也要教会她爱别人,懂得回馈和分享。我们的小朋友才1岁4个月,她在很早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喜欢与人分享她的情感,比如她自己经常用我们给她买的玩具餐具做饭,然后像模像样的端给我们吃,和我们分享她的劳动成果,我们都会鼓励她,表扬她,对她说谢谢,也许她的行为最开始只是模仿和觉得好玩,但是通过这些细小的环节,我们在培养她的动手能力和与人分享的精神。 二是习惯教育。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对于孩子,我们没有制订成功的标准,但是我们很在意习惯的培养,有很多东西需要在很小的时候就形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等长大后再来改正。在宝宝稍微长大以后,大概在1岁以左右,我们每天在给她吃东西的时候都会先给她洗手和洗脸,没有特殊情况,不洗手和不洗脸就一定不拿东西给她吃,所以宝宝在冒话以后,早晨醒来以后她就会对我们说:“爸爸,妈妈,馍。”然后伸出她的小手让我们给她洗,她的意思就是说,要洗手吃馍馍。我们觉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做父母的时间还不长,很多东西都还在学习中,但是我和我老婆都会相互提醒自己,为了孩子,为了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纠正自身的缺点,争取能够给孩子以更多积极的影响。
3722 次阅读|5 个评论
儿童的教育是非常复杂的
gzchengzhi 2013-2-23 09:10
  因为人的复杂性,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定是涉及到非常多、非常复杂的因素的。这些因素既包括了认知的,也包括了情感、能力的,还包括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是否让儿童上网,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觉得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触网络,然而网络上也确实有一些不良信息,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如果你不让儿童上网,孩子一点负面信息都没有接触到,免疫能力自然很差。况且当别的孩子都在兴趣盎然地谈论微博、数字技术的时候,你的孩子只能够在一旁做一个听众,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今后的成长历程。   因此对于一个复杂问题,自然就不能够简单地以“行”还是“不行”来进行判断。   如何有效地对儿童进行教育是很多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并没有一套完美的儿童教育的理论和方案。任何的一个涉及到儿童教育的理论都是存在缺陷的。自然在这些存在缺陷的理论指导下,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儿童教育的方案。   我感到比较好的一个有关儿童教育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这套理论可操作性强,经过多年的发展,理论也变得日趋完善。因此我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   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分成了四大阶段,这四大阶段分别对应了: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阶段   利用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再结合同化和顺应两个概念,皮亚杰就能够解释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如何进行认知发展的。   当然皮亚杰的理论只是解决了儿童的认知发展问题,并没有解决情感发展问题,这就需要人本主义的理论来进行解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的是人的情感的发展和完善。教师不需要教给学习者知识,教师所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满足学习者情感的需求。因此即便是面对年龄非常小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像对待成年人一样,耐心倾听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其他的学科,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比较有名。他的需求层次学说成为了一些经济理论的基础。而另一个代表人物罗杰斯则在教育中贡献最大。   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更接近一些。中国古代的“人本”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这些都反映出在中国古代对人的价值深刻的认识。   虽然各种儿童教育的理论都不完善,但是无论如何,儿童教育不是说的冠冕堂皇就可以的,而是在于行动,不管是什么样的儿童教育方式,家长多花一点时间去陪一陪儿童,多与儿童交流肯定是最好的。   (以上部分内容引自:程智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0.4)
32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教育哲学导论》
zjurentao 2012-12-5 22:53
《教育哲学导论》一书作为对教育哲学的导论,具有很大的教材使用价值,对学习教育哲学的新手也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接触教育哲学很少,书中虽然对教育哲学的导读并不是学术前沿,却仍然对我的教育价值观有很大冲击,引导我反思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我先对本书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概括,整本书分为7个章节,第一章探讨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回顾了教育哲学发展的历史,主要是中国、英国和美国,后面几章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和民主与教育具体探讨了教育哲学的几个重要方面或领域。 有这么几个观点或论述对我来说是有新意和启发的。下面分条述之: 第一,对教育哲学内涵的探讨,石中英教授对中西教育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对于教育哲学的定义作了简要的综述,发现影响教育哲学定义的关键因素是各哲学家所持的哲学立场。从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出发,即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从规范的哲学到解释的哲学、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指出21世纪的教育哲学要转变为一种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其研究的所有的教育问题可以以任何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教育问题为起点,教育哲学应强调它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 第二,教育哲学是有价值的,缺乏教育哲学反思的教育者、教育生活和教育政策缺乏一种自由的、理性的和开放的思想态度。 第三,人的存在与教育,人作为人存在着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人必须要面对的“存在问题”,包括死亡的问题、奴役的问题、有限的问题、孤独的问题和自我认同的问题。以生为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存问题”,更得关注其“存在问题”。 第四,人的形象与教育,传统的教育知识传统中的人的形象主要有“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社会人”。石中英教授分别对他们作了批判,并主张重塑“人的形象”----游戏人、文化人和制造人。 第五,人的境界与教育,中外都对人生境界提出了各自的理论,如儒家的“圣人之境”,道家的“真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亚里士多德的“人的灵魂”,Kierkegaar的“信仰阶段”,尼采的“骆驼、狮子和婴儿”。而教育的目的或目标却鲜有提及培养人的人生境界的,这是需要改变的。 第六,依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传统的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和中立的,导致了课程中科学知识占据统治地位和隐藏的知识霸权和控制,排斥“不科学的知识”。他们认为知识是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的知识,要求反思科学课程,开发本土课程,加强人文课程。 第七,知识是有分类的,而且是必要的。有一种最普遍,最得到承认的分类是将知识分为“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三类知识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影响着课程的实践。 第八,理性与教学,教学区分于其他活动的关键特征有:意向性、双边性、中介性和伦理性,又分别对应价值理性、交往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 第九,教学的理性化的思想过程一般经历五个阶段:悬置、理解、质疑、批判、重构,而且教学的理性化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历史过程。 思考是在阅读的时候最为深入,隔了两天我对书中的话语遗忘了很多,现就能想起来的阅读感受和思考作一叙述。我最清晰的感触有几点, 一是作为一名教育学研究生,要熟悉哲学,并利用哲学对自己的教育学习、教育观念、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常常反思,常常批判。当然教育哲学不能只是哲学在教育学领域的延伸,而应该扎根于教育实践中,教育哲学应是教育中的哲学。 第二,有一群极端的科学主义者推崇拜实证主义的范式,坚信普遍的、客观的和中立的知识才是科学,蔑视社会科学应然研究的成果。诚然,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只能称做软科学,但这并不能否定社会科学的存在价值,每一个学科都有每一个学科的魅力所在,教育人不能妄自菲薄。在另一些激进的人看来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要依附于科学的外衣才能在大学的荣誉殿堂中站住脚跟,这样的态度又是理性的么? 第三,教育的发展来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解决了数量的问题,现阶段质量和公平成为教育舞台的主旋律,未来的教育又会走向何方。我们活在一种不确定中,需要哲学的批判和信仰的庇护。 ps:读书的思考要及时的记录下来,很多东西真的是一闪而过。 阅读书目: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个人分类: 读书报告|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迟来的报告:中国农村学校每天消失63所 10年减少一半
lxj6309 2012-11-18 20:03
这个问题被人们许多次呼吁,本博也说过多次,但解决的速度令人心焦!像这个问题,至少五年前就应该观察到并切实解决(当初的撤并决策就是欠深入思考的!)。拖延至今,耽误了一代农村的孩子,害了不少农村家庭! 2012年11月18日 16:00:32 来源: 京华时报 昨天,21世纪 农村 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农村校10年减少一半 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 小学 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减少了3153.49万人,农村初中生减少了1644万人。他们大多数进入县镇初中和县镇小学。 这份报告指出,农村学生的减少,除了学龄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大量贫困地区农民进城务工,也带走了部分学生。进入城镇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又形成了另外一个人群:流动儿童。杨东平认为,农村学校日益荒芜凋敝,农村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危局。过度撤并导致上学远 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根据研究院在10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 杨东平介绍,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发展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措施。但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普遍缺乏配套的软硬件设施,也使农村家庭因孩子寄宿增加了额外费用。 农村校问题已获重视 从2006年起,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系列问题引起了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视,并开始有意识的政策纠偏,陆续下发了文件。2011年发生的甘肃校车事件,对这一政策的反思达到新的高度。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以及在各地调研教育状况时,多次对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提出意见要求。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 研究报告建议,“小规模化”、“小幼一体化”和乡村教育的混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可行的几种模式。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政策和经费倾斜,通过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合理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重视农村教师本地化、在农村地区建设小规模学校等方式,做到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所学校。(记者张灵)
个人分类: 教育|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有关教育:一个中产母亲的悲情吐槽
热度 1 qinzm1997 2012-9-20 20:34
我小时候哪知道什么是起跑线,不知哪个孙子说了句,“千万别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就都紧张了。结果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从第一份工作提前到大学,又提前到高中初中小学,又提前到幼儿园、胎教,提前到拼爹,这么下去,得提前到北京猿人。 不是开玩笑,现在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和“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关。以前出国都是工作之后出,后来是国外读研究生,再后来国外读大学,现在是初中高中成群结队地往国外送,生怕送晚了。 前几天,我采访北京一个公立高中的“国际部”,真把我撼到了,每个学生都说将来要出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那么笃定。 我清楚记得,那天下午阳光特别好,站我面前的都是少年少女,他们认定美国一切都好!我突然感到阳光暗淡,这批人将来是国家福音还是掘墓人,能指望这批孩子出去后还会想着身后的家国?! 我算笔账,这个高中国际部,一年学费15 万,按他招生规模,年收6000万人民币,还是供不应求!和这帮孩子在一起,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教育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每次听谁谁小孩儿又出去了,我就特别悲凉:他们就这么放弃了国家?而我也在准备,女儿五岁,十年后就是他们中一员,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十年后积累。 我的心理魔障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也因为我心理有魔障。我对自己非常失望,我从小没有自我,我对我们的文化,尤其是政治文化失望,几千年来,不懂得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我这代人认命,但孩子不能认。孩子对我类似宗教,是唯一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可能。我最希望孩子建立快乐健康的人格,有一个明亮温暖的心理底色。 所以女儿襁褓时,我会夜半流泪:她清澈的眼神,怎么面对世界的复杂和污浊?所以我不停奋斗,要给孩子争我这辈子没有的东西,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让她从小就知道个体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平等是什么,做一个真诚快乐不说谎的人。 我们这批父母,是中国5000 年来最尊重孩子、在孩子面前最谦卑、最主动约束自己权利的一代人。我们认为自己和孩子在人格上平等,哪怕他是婴儿,也要慎用权利。 有人说我完全没有自我,其实我以前也有理想,但被岁月雨打风吹去,现在是能放弃就放弃,能妥协就妥协,能和理想沾边的,是让孩子实现理想。 不出国行吗? 送孩子出去受教育,因为很多问题解决不了。比如,多少年前就说要进行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没有谁可以清楚地告诉我,我也不想让女儿当爱因斯坦,但我知道爱因斯坦不仅物理好数学好,小提琴也不错,所以,我让她练琴,而且周围都在练琴。 周围人不仅练琴还学英语呢,四五岁的孩子,母语还学不好干吗学英语?但市场逼着你。孩子说了,“妈妈,小朋友都在学英语,我也去!”我不能跟她说,“按妈妈的价值判断,是不该去的,你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所谓“自然缺失症”,就是孩子们看不到大自然了,他们生活在水泥森林里,但有什么办法?我们都要讨生活,哪有时间带她去自然,而且哪有不奢侈的自然? 于是她去了,既然学就停不下来,你还要考虑让她养成一个习惯,就是要学会坚持,不能遇到点问题做就停下来……于是,一个又一个家庭,一个又一个孩子,把教育推到这个萧杀的氛围。一定意义上,父母是现有教育的“帮凶”。 其实我作为“帮凶”,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我女儿当年前连幼儿园都上不了,那年奥运宝宝猪宝宝叠加,满大街都是找不到幼儿园的宝宝,《人民日报》都连发文章批评入托难。临到8 月份我还没找到幼儿园,托人找关系,能托的都托了。 苍天有眼,上了一家有名的公立幼儿园。但到那就绝望了,这什么幼儿园啊,早晚得换!那里的老师太传统了,他们教孩子玩“战争游戏”,让孩子分成两组,玩相互射击,嘴里还要发出“pia !pia !”的声音。孩子一回家,就拿手对着我比画,嘴里“pia!pia!”的嘟囔,还问我,“妈,你怎么还不死啊!”一问,幼儿园学的。 这还不是全部,他们从小班升中班要考试,分成普通班和蒙班。四岁啊,干吗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让一部分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是甩货?!我女儿没考上蒙班,眼泪围着眼圈,我一咬牙咱换地儿。 我不知道中国有多少家长,被“教育”气得半死。我经常很纳闷,为什么我们这些家长,都知道该怎么尊重孩子的尊严、自由,而最懂教育的老师们,却生活在古代?可以说,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家长们日益增长的教育知识,和学校落后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这不是幼儿园的问题,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问题……不出国行吗? 我不恨老师 前几天孩子又问我,“妈妈,为什么要有教师节啊?”我想半天说, “因为教师永远都在帮孩子,大家都非常感谢他们,于是所有人认为该给老师弄一个节日”“,那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啊…妈妈,小朋友都送,我也送!”我一下被问住了, “宝贝儿,没事!咱也送!” 别人给我的茶叶,我就送过去。能不送吗?不能,因为老师一个眼神就可以把她“杀死”,在孩子面前,老师是法官是命运主宰是天,他们杀死一个孩子的尊严和信心太容易了。 肯定有人想骂街,但我不恨老师,从根本上说,我们社会的人力资源价格是扭曲的,一个幼儿园老师,市场价格是多少?没人知道,但都知道中国老师的收入,比起国外同行差多了。 这个工资体系,不仅老师,医生法官都有问题,既然阳光下的货币不能弥补,那就得靠灰色货币了。所以,将心比心就没法责怪老师,当你骂老师王八蛋的时候,想想自己有没有干过王八蛋的事? 既然这个规则不是我可以改变,就只有玩好规则:送礼绝不送脑白金,要对每个礼物用尽心思,除了考虑礼物的商品价值,还要考虑怎么才能打动老师。 妥协妥协妥协!苟且苟且苟且!于是大家一起支撑起一个你不满意的现状,还要让孩子不被牺牲掉……累不累?这也是我拼命把孩子送出国的理由,哪怕自己从身到心都已残破,也要加油!等将来和我女儿一起去没人认识的地方净化吧。 接下来,马上孩子要读小学了,我已经准备一笔钱,但往哪里砸、砸给谁还不知道,所以我从去年就开始有组织有预谋地结交新朋友,尤其是教育口的朋友。这又是个复杂的利益体系,还要赚钱再赚钱!说句实话,只要有孩子,中国就不需要维稳,因为家长都在低头赚钱,谁希望国家乱啊! 我还是有盼头的,等她小学毕业,有了生活能力,也许我就可以解脱了,因为可以送她出去了…… (作者为北京某媒体资深记者,五岁孩子的母亲)
17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杨叔子院士:人生在勤,贵在励志
jiaguangjia 2012-9-10 15:17
杨叔子院士:人生在勤,贵在励志 ■杨叔子 当今,青少年教育问题倍受关注。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该如何面对现实、面对社会、面对人生,扎扎实实、踏平坎坷,为国家和人民而学习,励志成人成才?最重要的,一是要勤奋,二是要有志气。勤奋是基础,志向是灵魂。 “人生在勤”有五点:一要勤学,二要深思,三要笃行,四要专心,五要有恒。也就是说,“勤”包括勤学、深思、笃行、专心和有恒。“贵在励志”是要有志气。 东汉末年的天文学家张衡讲过一句话:“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人生要有作为的话,关键在于勤奋、勤快、勤勉、勤劳,不去求索,不去探索,不去追索,不去奋斗,会有什么收获呢?人能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有三个必备因素:第一,先天遗传要好;第二,后天环境要好;第三,自己要勤奋。现在的青少年,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都没有问题,“万事俱备”,关键在于自己勤奋。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99%的血汗,加1%的聪明。99%的血汗是勤奋。俄罗斯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也讲过类似的话,成功,是95%的勤奋加上5%的天资。勤奋是基本的,人的天资有差别,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差别不大,关键在于勤奋。勤学是基础。 勤学还不够,还要深思,深思是关键。只会学习,不会思考不行。孔夫子讲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钱学森也说过,教育工作最终机理是人脑的思维过程。教育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要会从很多具体的、特殊的东西中抽象出一般的东西来,即要会抽象。 中国文化很了不起,《老子》中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讲得出来的都是特殊的,讲不出来是一般的。上个世纪初,伟大的物理学家玻尔也说过一句话:“物理学中最精彩、最可靠之处是讲不出来的。”这和老子在2500多年前讲的话是一个道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讲得非常好:“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勤”意味着要独立思考,老师教的知识是“特殊”,“一般”要靠自己去思考。好的学生一定要学会从特殊中看到一般。当然,也要会从一般到特殊,会联想,会“举一反三”。 有勤学和深思就够了吗?不够,还要笃行。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哲学家王夫之,他讲:“躬行为启发之源。”亲自认真的实践是创造发明的源头。实践不实践大不相同。如果你不下水,游泳绝对学不会。所以,实践是根本。岳麓书院里有四句话讲得非常对:“博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学识要渊博,思考要明晰、深刻,实践要扎扎实实,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成就人才。 这三点还不够,还要专心,专心是保证。专心的时候,听的东西能听进去,看的东西能看进去。大脑就像收音机,它有个特殊的滤波器,只有特定的波段才会被接收,其他的波段则不能被接收。如果不专心,勤学、深思、躬行都没有用。 专心之外还需要恒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是个条件,不能一天打鱼,十天晒网。做事一定要坚持下去。大文豪巴尔扎克讲过一句话,“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难对于天才是一笔财富,对于能干者是垫脚石,对于懦弱者是万丈深渊”。苦难能够磨炼你。古罗马有个哲人讲得深刻:“世界上谁最不幸,是从来没碰过不幸的人最不幸,因为他从来没有机会检验自己的生命能力。”可见,碰到苦难不是坏事情,可以检验自己、锻炼自己。《孟子》中有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经过精神肉体的磨难和锻炼,才可能增长能力。所以《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人最危险的敌人是谁?就是自己。只有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战胜外界的困难与敌人。 以上五点谈的是勤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理想,要立志,要不断磨砺、激励所立之志,立志是灵魂。贵在励志。 哈佛大学1960年招了1520个本科新生。当时有人向新生作调查:“你为什么进哈佛大学?”其中81.9 %的人回答:为了赚钱。剩下的18.1%的人回答是为了理想。经过20年,198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1520个学生中出了101位大富豪。其中有多少来自当年占18.1%的为理想而学习的学生?有整整100位,只有1位是例外。这就说明,人为了理想可以做到坚忍不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失败了再干,直到事业成功。财富随着事业而来,只是事业的副产品。因此,志向、信念非常重要。 文天祥有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世界上所有古老民族都消亡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一直延续至今,是因为我们有非常好的传统——爱国与骨气,把集体和国家放在前面。可是今天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是笨蛋。 陆皓东就是一个这样的“傻瓜”。清朝末年时期,兴中会第一个牺牲在屠刀之下的是陆皓东。他从香港潜回广州准备组织起义,被官府抓住了。临刑时陆皓东说:“陆皓东可杀,继陆皓东而死者不可杀绝。” 夏明翰也是一个这样的“傻瓜”。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其中包括夏明翰。夏明翰在狱中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很多人都知道,“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和陆皓东的话是一个意思。他们愿意做傻瓜。傻瓜就是忠诚于以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为重这一信仰、志向的人。 我最喜欢的名言是:“世界是‘傻瓜’建成的,不是‘聪明人’建成的。”希望青年人能够这样为国家而奋斗,希望青年人知识更丰富,思维更敏捷,能力更出色,身体更健康,人格更高尚。人格高就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志向。现在正处于我们国家迅速发展的时期,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困难,坚定地向着我们的目标前进。毛泽东同志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可以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更看明朝。未来是青少年一代的,未来中华民族是更加光辉灿烂的!
1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问题出在教育
热度 11 hcrm 2012-8-7 10:31
越来越清晰的思路表明,中国的问题主要是教育问题,譬如乱象的产生、社会道德的滑坡、犯罪率的攀升,等等,归根结蒂,问题出在教育。 南怀瑾说: “ 现在人碰到事情就骂政府,我说你们错了,政府没有罪过。所谓政府,是文字上的一个符号,政府机构是水泥木头建的房子,政府里头的内容是官员。官员哪里来的?不是政府生的,是我们老百姓生的子女,培养出来送去做官的。他们做得不好,就是政府做得不好,所以应该骂我们自己,没把子女教育好 。” 南先生的这段话是内省,我不全然赞同,但关于教育的观点十分支持。我们有很多人埋怨子女不孝,这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子女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孝”不等同于听话,能按照父母的意图行事;二是没有将子女正确引导好,特别是人品方面,自然是自食其果了。同样,扩展到社会也是一样,对社会的公德、秩序破坏性大的公民,国家和社会在教育上显然是有责任的。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 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 ” 说到腐败,已然不再是官员腐败的问题,而是全员腐败的问题,大凡能够腐败的人,或多或少都与其有所沾边,哪怕是商业的正常往来,也多是逢“礼”见效。据说,有专家组到某校评审,某某专家就直接提出要“小姐”的要求,可见腐败问题已无孔不入了。 金钱、美色和权力,是无数中国人的追求,中国已然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所以中国没有问题才怪呢! 一位家长在东方卫视愤恨地说,他多次参加孩子学校的家长会,听老师讲的多是孩子成绩如何如何,至于有家长问其孩子品德怎样,老师都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仿佛那已然很不重要了。 是啊,在一个只在意考试成绩的教育体系当中,孩子是怎样的人,我们要将其培养成怎样的人,似乎都成了“题外话”了,这样的教育可怕吗?这样的民族可怕吗? 我告诉一位老师,现在的教育同当年的科举制度没什么区别,同样是一张试卷定乾坤,这是在残害我们的孩子! 他说,所以说高考制度要改革。我回答他,怎么改?自主招生的结果是,有权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直接保送到大学,社会只会越来越不公平。 那怎么办? 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教育好人民。这样说,定然会招致所谓民主人士的非议,他们会反问:人民还需要教育?是人民教育我们吧? 可是谁说人民天生就是先知?人民包括你我他,很抽象,具象的是每一位公民。譬如教师,教育学生的同时更要教育好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好表率如何育人? 这个表率显然首先是做人的问题,其次是做学问、做事业,如果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问题会很难么? 反过头来我们再想一想,人的成长是一个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教育贯穿每个人人生的始终。 南怀瑾 先生强调人要内省,邓小平同志说要教育好人民,这些说明教育是一个个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问题,它牵扯到我们同社会的方方面面。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 出路只有一条:放弃功利教育,回归教书育人。 2012年8月7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160 次阅读|37 个评论
谈谈子女教育问题
热度 16 hmaoi 2012-5-13 06:51
我虽然在事业上不算是一个成功的女性,但我却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也许,作为一个女人,也算是一种成功吧。我的女儿09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Conell大学读系统工程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很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令她满意的工作,她的上司很赏识她也很重用她,因为她能干、聪明而且很能吃苦。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呢? 第一,要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有了正确的是非观,她会很自觉地学好。我孩子从小就好学,上进,读书很自觉,我从来不管她读书,而是正确引导,此外,家庭读书氛围也很重要。 第二,教育孩子诚实。诚实是一个人最起码应具备的素质。如何教育孩子诚实呢?我感到,小孩说谎,有时侯是家长逼的,要与小孩平等相处,不要有家长制作风,试想,如果家长管教很严,小孩唯恐犯了错误回来后挨家长训斥,一旦他做了错事,就想办法隐瞒,发展到后来就爱说谎,不诚实。 第三,培养孩子自立。孩子自立包括生活上自理和思想上独立。记得孩子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每天早上我从不给孩子做早饭,我孩子开始很不习惯,她就去问她的同学:他们的妈妈给不给孩子做早饭,后来她得知她所问过的所有同学的妈妈都给孩子做早饭,一时还很有些不高兴,但去了美国后,她深感妈妈让她生活上自理是正确的。如何培养孩子思想上独立呢?方法之一:让她参与家庭一些重要问题的决策,比如:购房、家庭装修,请她一起帮忙出主意,此外,高考填志愿、出国留学选择学校,都让她自己决定,我们家长做参谋。 第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关系比较大。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孩子天真可爱的性格,我认为,一个女孩只有天真才会可爱,一个城府很深很有心机的女孩是不会可爱的。但天真的同时还要有思想,要能独立思考。 第五,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我小孩从小就学钢琴,而且学得很好,9级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还专门在上海音乐厅表演过。 话说会来,按我们的方法培养的小孩,不一定能适应中国的环境。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6186 次阅读|28 个评论
谈谈研究生上课问题
热度 10 xiaoman5502 2012-5-3 20:19
最近我不断看到前辈们在科学网的博客上谈学生教育问题,我不敢与他们比,我不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我只是受辛勤园丁浇灌和培养的一名学生,但我认为:正像我们新闻传播学中的“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一样,老师们应该同样考虑下学生的接收效果问题。 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办刊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他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担忧。大家都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映,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在传播学中被称为“魔弹论”、“子弹论”等。那么现今的老师有没有想过学生的接受效果问题呢,我愿意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有做到这一点,但是问题是没有击中要害。 为何这样说,还得从笔者读研究生以来说起,研究生的课大部分是一上午或者一下午这样安排的,为了考虑老师上课的连贯性和学生接收的系统性,这样的安排本无可厚非。可是,课间十分钟老师也在不停的讲,这样就有点让人不理解了。说是想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吧,老师又会在最后提前十分钟下课,不知道老师是为学生赶食堂留时间还是其他。而在笔者所学的这个专业,看大量的电视新闻消息和影片是家常便饭,很多老师每节课后都会说大家休息一下,然后我给大家放一个影片,试问老师您总以这些影片作为上课的例子讲解,那么谁敢动,笔者几次想上厕所都憋着,因为怕上课的时候会出现例子没听过的现象。有时候实在憋不住了去上个厕所吧,一般上课的时候前后门都是关着的,而且开关门都会引起很大的声音,在那样安静的场合,你会感到相当不自在。老师想让学生尽量多学点知识这是好事,可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注意力和接受规律,每天填鸭式的灌输大量的知识是没有效果的,甚至还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有不遵守时间观念的坏习惯。 学生上课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通过听教师讲解和阅读课本,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传入大脑后,大脑主管学习的神经细胞立即发生兴奋冲动,为了加工(掌握理解知识)、储存(记忆知识)这些信息,大脑皮质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消耗很多能量。因此,时间长了大脑就会转入抑制,这时就出现头晕脑胀、感觉迟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以及情绪躁动、忧虑、厌烦、怠倦等生理、心理反应。经过课间休息,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和维持静坐的肌肉消除暂时性疲劳。如果老师把这些学生休息时间都占用了,那么相信能够教研究生的教师自己都能推理出结果是怎样的。 所以,我还真希望那些老师能够好好想想传播效果的问题,别再为难我们这群求知若渴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了。
55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通过互助团体破解王庆根之死
热度 4 xuyingxiao 2012-4-27 22:57
出国前辉煌的历史,出国后拿到斯坦福化学博士学位,换专业同时拿到斯坦福计算机硕士学位。全家一年20多万美元,从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做到高级工程师、Principal Software Engineer。就职于eBay旗下的PayPal。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我们寒门子弟奋斗成功的典范。但结果却自杀了,不禁让人发懵。巧合的是,就在3月份,PayPal部门的副总裁、曾经的Skype部门的首席财务官Eric Salvatierra在硅谷因被火车撞击而身亡。 “言语很少,不善于与人交流,有些内向。” “他对工作非常努力、认真、仔细,但是面对老板的压力,不敢说不“ ”长时间的抑郁及焦虑“ ”他那天上午还好好的,洗了衣服,下午便选择了死亡。“ ”患抑郁症已经有段时日,并一直从心理科医生处寻求帮助,但还是没有克服那一关“ ”留下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一个7岁、一个10岁。“ 谈教育问题、生存环境、挫折教育等都无济于事了,活生生的人放在这里,也在寻求专业的帮助,心理医生没能把他拉回来,家人亲情没能把他拉回来,谁能把他拉回来? 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许许多多王庆根们。 廖俊林在《戒酒需要家庭的综合国力》一文中说:"中国缺乏专业的互助团体,不妨尝试其它一些社会情感救急机制,比如基督教。就我所了解而言,在所有宗教中,基督教的情感支持与应对方式,非常符合心理疾病所需,...” 虽然他说的是戒酒,但用来缓解王庆根的压力,也许会多一个有力的选项。 美国这方面资源其实应该很多,或许王庆根不是基督徒没进这个圈子? 通过互助团体提供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与帮助,以信仰建立的互助团体,成员之间没有利害冲突,可以完全敞开心灵。成员之间每周定期相互倾诉自己碰到的任何问题与困惑、相互勉励、相互祝愿,同时有不同的专业的受过训练的人来进行讲道、疏导,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和培训,再有一对一的互助交流,这样至少可以挽救一部分王庆根一样的人。当人不仅在工作上处于一张网中,在心灵与情感上也有一张结实的网,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可以依靠时,这个人才是真正安全的。 更广义上,和谐社会当由此而来。
个人分类: 思考|6841 次阅读|3 个评论
也谈孩子的教育问题
热度 3 mafei863 2012-4-26 09:28
人这一生,到底如何生活,生活到什么样子,也很难说有什么标准称之为好。 有一次看吴宗宪的采访,他提及小时候他的父母会是以他的哥哥为骄傲,听话、懂事、学习好,后来到大学教书评了教授;但吴宗宪小时候也是调皮捣蛋,在他的父母眼里很是“问题少年”,任由其发展,但现在,他说父母与别人看节目闲聊时,也是炫耀的说这是他儿子...呵呵 曾仕强教授提出小孩来到你的家里要么是来报仇的,要么是来报恩的;他也举出过很多例子,但是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孩子是来报恩还是报仇的。有些本来是报仇的但在与你生活的过程中,反而逐渐的被你的人格、品德所感化,最后变成了报恩;有些可能是来报恩的,但被你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受到你的不良的潜移默化或者没有受到你的优良的潜移默化(所以有人说“富不过三代”),反而引入到了一条歪道,让你伤透了脑筋。但我们认为绝大多数还是来报恩的,所以,我们总是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社会才得以正常发展。 我现在的感觉,若有时间、精力、能力教育孩子,最好还是潜意识、引导式、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让小孩从心底里接受、指导自己该如何做。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3029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5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