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教育问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教育问题

相关日志

未来教师(7):一念花开
qiaoqiao1980 2017-2-9 21:23
20年后的教育和今天将会截然不同,20年后的社会和今天也会截然不同。所有的变化来自于新技术的变革。 新技术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让很多原来难以实现的想法成为现实。中国的教育问题有多严重,所带来的变革就有多么巨大。 虽然由中国社会完成新的教育范式的转变显得非常困难,但是中国教育界从来喜欢拿来主义,所以变革也是必然发生的。 面对新技术的变革,学习问题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是否可以被替代,会在多大的程度上被替代? 对于未来教师职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过去上百年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这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问题。老师教书,学生学习,一切看起来都是如此的,又有什么问题呢? 尤其是在传统的教学研究中,基本上都是在讨论如何更好的教,如何更好的成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常识中,只要教师教好了,自然学生就学好了。 虽然学习问题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开始成为讨论的话题,更多的依然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理解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似乎都没有学过如何学习这个事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在教育界中长达几十年的笑话。我们可以学数学,我们可以学物理,我们可以学英语,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学习这回事情,也从来没有关心过学习这回事情。 恢复正常的教学已经有四十年,我们已经看到,在当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习好的其实是少数,扩招也从来没有改变过什么,似乎学习好的人数总是那么些。偌大的教育就是为选拔出不到一成的学生,区别不过是选拔出了谁而已。 当下竞争的动力,不是改变整个国家的教育情况,而是通过父母的优势和学生自己的聪明使得自己进入名声更好的学校而已。至于学习,如果成绩好了,不就是会学习么? 不管是教育官员、教师、父母和学生自己,似乎都没有认真的考虑过学习本身的事情。这是一个让人奇怪、尴尬的现实。中国的父母可以让孩子在一个暑假花费几万元来进行课业辅导,但是却不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在补课中获益,更不考虑是否可以在学习上让孩子取得进步,更多的是为自己图个心安。 学习好的是少数,但是所有的学生都在疯狂的学习中,疯狂的上着辅导班,这不是病么?很多的家长,即使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一般,也是从来都不会放弃的。九成以上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都怀着一种痛苦的心态,最后变为失望。 这种由疯狂的教育带来的亲情的伤害有意义么?尤其是扩招以后,这种伤害已经开始成为全民行为。再扩招以前,很多学习一般的学生的父母已经学会了放弃,很多学生也开始寻找新的出来。而到了今天,当我们开始把学生都圈在大学的时候,这种伤害的影响难以估量。 过去了四十年,中国的教育在本性上从来没有改变过,留下的是彼此的伤害和失望。 中国的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所有人的,所以教育变革成效不大,高考改革迟迟没有进步,大学教育更是一塌糊涂。当然,很多人是不会承认这些的。 动机与行为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动机,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结果。四十年,可以有变化,但是对于中国的教育很难说说什么。 对于学习的关注和新技术为我们会带来希望,这是肯定的,但是真正的在教育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动机才是根本性的。这种动机必然是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的,而不是谋求某些人各自的私利。 一念花开,往往道理就是这么的简单。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2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教师(3):家长的抉择
热度 1 qiaoqiao1980 2017-1-1 11:37
对于教育问题,感觉最不满意,但是却依然坚定支持的,反而是学生家长。这是无奈而又明智选择的结果。尤其是今天的家长,和我年纪差不多或者略大一些,也都是在相同的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下意思的会去维护这样的方式。因为他们不知道,甚至也不想去知道,还有什么可能的变化。 但是我相信,对于未来的教育抉择,今天的家长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应试教育下,最终会有大部分的学生惨遭淘汰,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被淘汰的学生可能什么都不会。教育官员一直把教育公平放在首位,我实在无法明白这些官员们是否能够理解那些上了学却最终发现一无所有的学生的痛苦。 应试教育本身对于学生心智的摧毁才是最为可怕的。而一些铁石心肠的教育官员和教育专家,甚至是在这个磨难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把这个经历却看成是一种磨练。我经常会从一些人的口中听到这样的见解,一种超越的近乎于冷漠的口吻。 在长达12年的反复的应试磨练中,除了上课和反复的做题,其他的锻炼智力和提升素质的事情几乎都不会做。而且,越是条件差的地方,这个现象就越会明显。功利性已经深入了今天教育系统的每一个地方。 子女成为了家长困窘的原因。在中国这个问题显得尤其严重。 短时间内,应试教育的问题实在是看不到太多的改变的希望。到今天,甚至很多人对这个问题已经不报什么希望了。习得性无助在这里体现的非常的完美。 但是孩子会长大,不会一辈子生活在这个应试教育之中。尤其是,我们可能将要面对一个非常陌生,而且又变化迅速的未来。当有一天,孩子发现一无所有的时候,指责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应试教育下能够脱颖而出的学生,终归是少数,而在大学阶段还是表现光鲜的更是稀有。虽然很多家长都在幻想自己的孩子能是这样的,但是可惜大部分人都得失望了。大部分学生其实连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无法理解,更不用说是大学知识。 学习是一个特别艰难的旅程,需要有很多人的陪伴,即使这样失败也是一个高概率的事件。而且即使学习能力强大,也不意味着这个人内心就会强大。中国的教育很多的时候不过是自欺欺人,打算用最廉价的方式来博取最好的结局,这肯定是痴心妄想。 父母才是最爱子女的人,而不是老师。我不否认,有的老师是非常有教学热忱的人,也是非常善良的人,有的成为了学生的希望,有的彻底改变了学生的人生。但是,可惜老师的能力有限,能改变的太少。 所以,在今天,家长需要为自己的子女进行抉择。孩子总归太小,很多道理并不明白。子女的幸福依赖于自己父母的抉择,这不仅仅是给予钱财的事情,而是幸福。 没有人会承认自己的子女是一个真正的废物,为了孩子,每个父母都会做出很多。我觉得,来自父母们的压力是教育变革一个真正的推动力。 而在这个变革中,家长的执着和教师的无力之间的交锋会真正成为最有意思的看点。 中国的父母们,我们准备好了么?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2705 次阅读|2 个评论
未来教师(2):当下的教师问题
热度 4 qiaoqiao1980 2016-12-31 11:20
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多,根本上来说是制度性的,不合乎学生学习的本性。在这个体制下,不是培养学生,而是淘汰学生,是其运行的根本作用。而且我们也注意到,虽然问题会被察觉,但是修正起来却极其困难,甚至很多被直接无视。 而在这许多问题之中,与教师相关的问题往往更多的会被忽视。教师群体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弱势群体,所以即使出现问题,也会被社会同情。 实际上,中国教育问题和教师问题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制度的问题和人的问题一直是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教师群体一直都没有被认为是一个精英的群体,而是一个大杂烩的人群。进入教师行业的人,虽然不是谁都可以,但是在当下,也不是要求很高的。本科生毕业就可以教高中或者初中,尤其让人感觉教师素质的不够。尤其是对于教师职业本身,国家一直也缺少一个评价的标准。只要进入这一行,很少会被淘汰的。由于应试教育的程序化,教师也很少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 由于中国变得更加富裕,进入教育行业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所以教师职业也成为了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低标准和相对来说的高收入,就和高级小区的保安一样,让人趋之若鹜。 进入这个行业的标准更多的是一张文凭,而不是潜在的能力,是教师职业的问题所在。很多人并不适合当老师却进入了这个领域,而长期的教学压力也使得许多教师不再前进。 而在当下,尤其是可怕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一种罪恶。一些人,把教师职业,看成了谋取暴力的工具。 极恶者的乐园必然建立在他人的善意和无知之上。 如何推动教师职业的进一步的正规化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1.教师职业的准入制度需要快速的建立,并且要看到成效。 2.教师职业的评价问题和分级制度应该建立在一个科学和客观的机制之上。 3.教师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加有效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4.规范教师职责变得更加重要,甚至需要法律化。以谋取钱财为唯一目的的课外辅导班的问题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个畸形问题,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来解决它。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358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工科生教育问题不在毕业论文
热度 7 outcrop 2016-4-16 16:31
关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也算是个老话题;姚老师认真的再次提出废除工科生的本科毕业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61517-970460.html 。文中列出取消论文的理由说得过去,文后读者列出保留毕设论文的原因也有道理。 但从工科生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身来看,对毕设论文下手,基本是拉不出粑粑怪地球引力的节奏;抱歉只想到这个粗俗的通感。 对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来说什么都是耽搁学习、不方便考研、找工作借口。毕业设计浪费时间? 人家说不定还觉得课程设计都浪费时间,一并取消算了?!作为工科毕业生,毕业了什么都不做,空手去公司找工作就不影响就业? 一个工科生只要稍微上心点学习,大学几年哪怕一个暑假认真做的东西,当做本科毕业设计都绰绰有余。比如机电类的工科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各种冠名的赛事,只要努力参加一个,作品还不够应付本科毕业设计那点要求?我一个刚大三的小师弟都都,喜欢电子类的东西,有参赛获奖,还帮我打理一个2000人的单片机主题QQ群,经常在里面答疑;玩了一堆单片机的玩意,随便一套整理下就是一份拿得出手的毕业设计。 所以说,工科生的教育问题,完全不在毕业设计这点小事上。工科生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当下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 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老师缺乏教育的能力,学校缺乏教育好学生的决心 。 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很多,比如自我要求不高、专业兴趣不够、老师水平有限、学习氛围不好……等等。但最主要还是学生自己的主观学习意识差,当下的互联网如此发达,学习起来只怕时间不够,不怕学习资料不足。 老师缺乏教育的能力和学校决心问题部分,今天就不多说。很多问题归根结底其实也就那么几个老生常谈的根源:不想改?不能改?还是不敢改? 但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具体来说也是看人:即使今天,有勤奋的学子,也有卓越的老师;只是他们在各自的群体中占比太小。 个人建议工科生还是多点实操锻炼的好,毕业设计认真做,还是很有意义的——毕业设计是很多人大学四年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最接近科研的学习和训练——毕竟有个直接的导师。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3689 次阅读|19 个评论
父母请别用你的双手,埋葬了你的孩子
热度 8 lbxian 2015-8-24 13:04
  今天7:00-9:00搭乘昆明至长沙的航班回到学校,在下机时,前排的一名13岁左右的小女孩突然站了起来,用力的向我挤过来,我说你需要拿行李吗?我帮你拿下来,但请别这么野蛮。小女孩的母亲说:她只是一个小孩。并且现在都流行“女汉子”。当时,我接上话说:女孩子得有女孩子的样子,至少要温柔与善良,举止要矜持一些。小女孩的妈妈说:那你帮我们拿下行李吧!我说可以,没有问题。在那里,她说:就在你边上,我马上帮助他们拿下行李。然后,他们用力的挤着下机了,可前面只有区区的5个人啊!   走在航站楼的路上,我想了很多。特别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的责任。在家庭、社会、学校这三者中,家庭教育远比社会、学校教育更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都有义务教给孩子如何立足于社会?如何生存?这正应了那句:养不教,父之过。养儿不教,不如养狗。养狗也要教,不然对主人也不太好。   可现实情况是:很多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也不会去理解孩子,只有当孩子出问题时,才醒悟,甚至是不断的找外因。有的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强势,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父母从小就在间接影响他,教育他如何强势?这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难道又是钱的因素?我看不全是钱的因素,家庭的教育是第一位,而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在某个中性超女的影响下,有的女孩子走向了中性?中性好吗?一切让时间来证明吧!但我始终认为:社会角色不能太错位。女汉子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错位了男女的分工,当造物者造人时,为什么要区分出男女?这不仅仅是生理结构上的区别,而且社会角色也应该有区别。我不主张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强势,教育孩子这个社会到处是坏人,某个人如何的坏。也许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做个健康的人,这里的健康包括了心理及身体的健康。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标准是正确的分辨是非,理性的去分析,并且能阳光的接受挫折。(当然我的这个标准也许与心理学或是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有所不同,如有不同,敬请补充,感谢)。身体健康,不仅仅是指各种生理指标正常,更多的是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雨。  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许多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这更考验父母的智慧,如何积极引导孩子正确的去看待是非,阳光的生活,接受挫折,与人为善,包容,理解等品质,也许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现实中的很多孩子成为问题孩子,更重要的责任在于父母,很多孩子出问题,关键性的责任在于父母,因此,请别用你的双手,把自己的孩子埋葬。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渴望各位多多指点,不成熟的地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2825 次阅读|25 个评论
该不该去支教?
热度 39 jianhuxie 2015-7-13 11:36
我该拿什么去支教? 我的先生曾是一位高校教师,而我虽没有做过教师,但是心中一直有过当老师的念头和理想,暑假已至,我和先生商量,带上孩子去支教 2 个月,一方面可以尽自己所能帮帮山区的孩子,另一方面也让我的两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有个与大自然和农村接触和体验。 原计划 8 月去贵州或西藏支教,和支教联盟多次沟通和确认,他们希望我的支教能坚持 12 个月或 24 个月。这让我有点犹豫,毕竟时间有些过长。 得知至少要 1 年的支教时间,这和我们的预期迥然 不同 ,我们因此也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孩子也正在上幼儿园,如果脱离现状长达 2 年支教,那么我们的事业必将受到阻碍甚至停滞,孩子目前的环镜也会全然变化,毕竟没有人会在此等你,城市 2 年的变化也会让你感觉到日新月异,当我们再次回归城市的时候,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我们小时候都在农村出生长大,现在农村也有许多的亲戚,对农村特有感情,我们也亲眼目睹农村留守儿童的孤单与困苦,特别是前段时间毕节小孩集体自杀的时间让我们心里更是震撼,我们打从心底想去给予那些孩子一点帮助,带去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的温暖,可是就算我们过去了,短短的数日就能产生很大的变化,给到很多的帮助与关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教育需要从制度上去改革,光靠社会的爱心人士去支教,仅仅只是杯水车薪。 据我了解的支教大致目前分为 3 种。 第一种,是纯粹的吃喝享受型的。 支教的时间一般在 4~7 天不等。有官方组织也有民间组织。官方组织主要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代表。麻烦当地的村民不说,还是公款吃喝,并没有达到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作用。更不要说是帮助当地人有所发展了。民间组织与各种各样的慈善基金会。短短的一个周时间其实是没有什么成效的。 这种显然不是我们想去的,与其去做,不如不做。 第二种,一边享受一边教书型的。 这种组织一般多见于民间。各种的爱心社和爱心机构。大量的招募志愿者。在某种意义上,很大一部分人很少有事情可做。每天的课时量就是 1~2 节,其他时间都在闲着。经常举行会餐,生活较为奢侈。甚至有些志愿者直接沦为做饭的,因为别的志愿者不会做饭,那么做饭的义务就别无旁骛的落到了他们的肩膀上。 第三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体验生活型的。 这种需要 1 年, 2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能做到这种类型的人是少之又少。 支教人的出发点主要归为 3 种,要么 出于功利 ,比如有的去支教 1 年,在考公务员时候可以加分什么的。要么 出于好奇 ,在大城市长大,厌倦了城市喧嚣,想体验下农村生活。要么 出于爱心 ,丢下现有的环境,去农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可是不管是哪种?这些支教有效吗?微信上经常看到支教过后孩子们更迷茫,因为支教的老师流行性大,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同,孩子们不知道该听谁的。这样支教不但没有起正作用,后遗症一堆。 这样的支教靠谱吗?我看答案未必,即使靠谱,现在农村面对的教育更大的问题,农村空心化,很多村的村小都没有了,孩子们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有学可上,只有镇上才设有学校。以前一窝蜂上的希望小学基本都被荒废。 农村的教育问题让人堪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接受正确的教育和思想引导,未来的社会不堪设想。 关于农村文化问题,王波博主的 正在裂解的文化基因 分析的非常全面和客观。 中国教育的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最终导致了整个教育体系的严重失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整体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 因素,是教育体系本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又岂是我们前往支教就能解决的问题? 教育产业化真的可能是一大败笔,诸多问题日渐显出。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16313 次阅读|112 个评论
教育的三重调:家庭、学校和社会
szc009 2015-1-31 19:47
当我们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倾向于孤立地拷问家庭、学校或社会怎么了?有时候我们能够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整体,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拷问教育体制怎么了?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重调,缺一不可。孤立、片面地强调三者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都会使得教育跑调或完全不着调。而过犹不及地把三者的整体性过度抽象,同样会偏离教育的本质。 目前对于教育的批判,仍然存在以上两种极端,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家庭与社会指责学校教育的失败,学校与社会说落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与学校又会痛恨社会对教育的不良诱导;而他们又都在抱怨体制 。 前者是典型的互不买账,后者推诿的更加明显。当老师跟家长沟通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就全拜托给你们了。”言外之意很明显:难道教育的责任不是学校的吗,具体不还是你们老师的吗?老师很生气,可也无能为力。这还只是一个方面,当把学生输送到社会的时候,另一个类似的声音就直接多了:这学生怎么培养的?学校也在反思,不过不是自我反思:现在的家庭啊,现在的社会啊……似乎大家说的都对,却又都正确不起来。 问题到底在哪里?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协调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一切都关乎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关乎人的成长,而教育的三重调是由人来弹的,这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也涉及到体制,但必须面对其中的人。这里的人是整体的,也是个体的,但最终是个体的,这也是为什么过于强调整体会成为一个极端的原因。有必要再次强调:教育的问题是人的成长问题,而人的成长首先是个体的成长。因此,教育的问题是面向个体的教育问题。而所有的个体教育都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进行的。当教育成为一个整体性问题的时候,对于个体教育的关注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思考,最终解决教育问题需要从人本身出发,最终回归到个体教育问题,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只是三个需要协调的基本面。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同时认识到教育的出发和归宿都在于人的发展,教育不是单一的家庭、学校或社会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其中的每一个人,这个时候才能谈问题的解决。梁漱溟先生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需要依次解决以下问题:人与物的问题、人与人的问题、人与自己内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要首先解决生存问题,即最基本的物质问题,当然一定程度上也涵盖人与自然的关系;然后要要协调人与人,其实这个是人与物的延续,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物质生存,必然存在冲突,怎么样协调这种冲突,这是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最后是精神的或心灵问题,也就是说要回归到自身,即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如何成为一个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就是人从最基本的需求到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其实,这是教育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然后,我们把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回归到家庭、学校和社会。 在这之前,先明确一下教育中人的成长问题。梁启超先生把其归结为“知育、情育和意育”,也就是达到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需要三方面教育。首先从家庭的角度讲,每一个主体都要承担自身的角色,然后从这个角色出发,实现“不惑、不忧、不惧”。而现代教育中家庭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父亲缺位、母亲焦虑、孩子放纵,这种状态是每一个家庭中的人都不在状态。父亲可能会是一个工作狂,而没有承担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职责,而母亲则可能会是家庭主妇而逃避夫妻间的问题,表现在孩子身上是缺少家庭中应有的生活常识和智慧,也缺少情感的培育以及意志力的培养。进而说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严格说来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但是超越家庭范围的“为学与做人”。如果孩子是块好铁,就炼成好钢;若是块璞玉,就琢成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里的教育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只是以知识砥砺,以文化熏陶而已。学校教育的问题大致就是把铁当璞玉给琢了,或者把璞玉当铁给炼了,结果可想而知。最后到了社会,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放大,社会强调个体适应社会,好听点的说法是融入社会。而每一个成员都首先在家庭中,而后在学校里或多或少的都成长过一段时间。社会是什么,是无数家庭的总和。这个层面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家庭成员跟另外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但又不是家庭问题。 归根到底,教育的三重调是否和谐,仅仅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在相应的角色上是否正确的做一个人而已,而正确的标准也仅仅在于是否错位。
个人分类: 省思教育|4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淮北一中学围墙倒塌事故之所想
zhuqiankun 2014-12-8 20:18
最近这些年,校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校车问题、不法分子砍杀学生......校园本来应该是一片净土,现在却成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实在让人不得不想很多。现在又出了这起事故,导致五名学生被砸死,一人受伤,就自己所想随便写写。 1.现在教育导向问题很大,虽然较以前有所改进。以考试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导致现在的教育系统往往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太重视。这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学生因为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缺乏而导致个人发展受限;心理问题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了太大的挫折;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等等。 2.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每年对教育的投入都很大。但是现实中,各种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我们甚至都很难保证孩子在学校和上下学时间的人身安全,校车事故不断,还有一些其他的因学校设施损害所造成的伤亡,比如这次淮北同仁中学的围墙倒塌,说明什么呢? 3.学校作为教学单位,应该为学生在校安全获得教育问题负责。这次围墙倒塌事故反应的问题很多,围墙时间久了为什么不修?有人说围墙已经用了17年,我感觉这不是原因所在。下面请看这几张现场图片。 当然我没到现场,但是从现场图片可以看出来,这座围墙倒塌的原因是基础不扎实,没有做到可靠地处理,而且在砌墙的时候用的是普通的泥土和砖头,这种结构不是太结实。特别是墙角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淋,很容易被侵蚀,导致基础不牢固,年久失修的话很容易倒塌。但是强的外面粉刷的比较好看,这可能是校方遮羞用的或者想用它来掩饰什么。 4.从这个事故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对生命的漠视和对逝者的不尊重。施工质量及其维护不好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是无视生命的存在。这起事故中不幸逝去的五个鲜活生命,在死后居然被放在一边,晾在那儿,这是对死者太不尊重了。 5.我们不想再看到事后的各种亡羊补牢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了。事故要在它发生前就做到防范于未然,加强监测与预警,防止不必要的损失。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中国化”与“去,美国化”
热度 36 xqhuang 2014-9-22 08:36
“去中国化”与“去,美国化” 最近,“去中国化”闹得很凶。 国人喜欢用“化”,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专业化、...,这里“化”代表变化、变革,物理学称相变,任何相变都有原因,内在的、外在的。 有“去中国化”,还有“去,中国化”,两者的中文意思截然相反。 古中国,世界的大哥大,周边的卫星小国纷纷:去,中国化!它们以能借鉴或引入中国元素(文字、语言、传统、习俗、艺术、技术、制度等)为荣耀和成功,就像当今的世界,许多国家和人都在:去,美国化! 随着近现代中国的衰败,曾经被认为代表人类先进文明的中华文化没落了,动力成为阻力,于是,就有了“去中国化”运动,根据老邪的考证,原创是我们的芳邻小脚盆。但是,文化注入就像转基因技术,一旦植入就再无彻底去除的可能性,脚盆语就是最好的证明。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敢于砸烂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必须指出,脚盆等不可能“去中国化”,能真正实现“去中国化”的只能是中国人自己。事实上,中国的历史是不断“去中国化”的相变,每次改朝换代就是一场“去中国化”的革命。远的不提就说 最近的,我们从小被教育,马列主义代表着人类的先进文化,共产党是依靠它才夺取江山、才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红旗下生长的中国人,无论上学、上班、上进,马列主义理论是必学、必考科目,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早已深深地埋入到我们的基因中、溶入进我们的血液里,这才是“去中国化”。 古诗,它们在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让孩子从小学习古诗,目的是什么?是了解中国历史?是提高素质?是拓宽视野?...?都不是!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古诗不过是块敲门砖,考试中与标准答案的一字之差,都关系到孩子能不能上大学、能上什么大学等终身大事;古诗教育禁锢了孩子思想,为了追求考试的高分,对古诗的内容,决不允许与课本有任何不同的创新解读;古诗还成为体罚学生的工具,请听一个孩子的网络求助: 我语文期中考试默写古诗错了3句,老师说错一句要罚抄整首诗100遍。那我要抄300遍啊!大家给个主意怎么解决 。这种变相体罚和精神折磨,绝非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地存在着。 去几首古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恐吓和励志下,孩子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睡眠与童乐。为了一首古诗或一分分数,可能 被去体育课、被去美术课、被去音乐课、被去实验课、...,被去与自然和社会的接触和交流,小小年纪就“弯腰驼背戴眼镜,体弱多病生白发”。 今年,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除全部古诗,这真算不上“去中国化”。如果上海教育部门的举措,能让我们的孩子从枯燥乏味的背书、默写、考试中解放出来,有点时间到操场跑一跑、闹一闹,那未尝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改革。 上海向左、北京向右,有人建议把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从8篇增加到22篇,我禁不住也叫声好!为何? 据最新统计,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海外高中生源的第一大国,2013年中国学生获得赴美高中F1学生签证的数字,是八年前的50倍、两年前的5倍,留学低龄化已成井喷趋势。如果北京不断增加中小学古诗的比重,势必加速北京中小学生“去,美国化”的进程,这有利于减小北京市的人口压力,相信不久的将来,长期困扰首都的房价、就业、缺水、雾霾、堵车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如果认为中国化,就是多背几首古诗、多建几所孔子学院,或在天安门广场树一个孔子像,那真是Too young,Too simple,Too naive。中国化的核心是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这山这水能否继续养育他们的子孙? 谁?在“去中国化”。 谁?又在“去,美国化”。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8252 次阅读|67 个评论
有教无类
热度 3 rucheng 2014-1-12 12:14
子曰“有教无类”。 老师招收学生,育天下英才,不敢招“差”一些的学生,那是没有育人的本领和底气。 真正的大师并不只是能把一个好学生教成好学生,而是能把各种各样的学生教成各种各样的人才。 把责任放给责任主体 出了各类教育问题,人们的指向大多会指向教育部。教育部总是在承担着全中国的各种教育责任。为什么会这样?以至于会出项什么“北京人大学”、“考研基地”。。。等种种乱象。 教育经费问题。教育部作为全中国人的教育部,而把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到“211”、“985”等,这实在是大缪,这就是会造成“北京人大学”,教育部的经费拨付的应该是全民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上。当年小平同志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共同富裕,现在对高等学校来说也到了共同富裕的时候了。教育部先让“985”、“211”富起来了,现在是改革分配制度让大家都共同富裕起来的时候了。起码要一视同仁的对待各级各类学校。 学位授予问题。大家都在抱怨,各种大学怪病。其实就是一条“没有让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南方科技大学自授学位,这个责任让南科大自己承担,而不是教育部来承担,这样南科大培养出来的人,社会自有其评价,学校的存亡都有南科大这个主体、社会用人市场来自主决定,这样才能优胜劣汰,才能从总体生提高全国的教育质量和效益。总之一句“把责任放给责任主体”。
个人分类: 观点争鸣|3457 次阅读|8 个评论
教育那点事——简评校长、老师轮岗的观念
热度 1 szf8641 2013-11-20 11:5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面对教育问题做了要求和规定,具体的可以看看附录部分。看到这,个人感觉完全是一种意淫的东西,喊喊口号,说说理想,有人说完全这次是政府行为,应该没问题,但这个控制房价的事也是说了好些年了,咋就不见来真格的呢。 早上还看到了一个教育报上的消息,说现在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能力不足等问题,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据了解,提升工程围绕“应用”这一核心任务,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拟到 2017 年底完成全国 1000 多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这个我是深有体会,前段时间下学校去调研,给一群老师进行培训,各种情况都是有的,不会连接无线网络的有,不会简单安装软件的有,挺佩服的是现在还有老师用的系统是 windows2000 的操作系统, 1000 万人培训,可能也就找一些专家学者去说一些一线教师根本听不懂的东西然后培训学校还得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一不满意给你个差评,下次培训场地就没你培训高校什么事了。人数是上去了,但结果怎样,那就不知道了。 二者归一,换老师也好,换校长也好,这些都是做的表象给大家看,要真正实实在在地想要改变教育,有本事那就让学校的老师能够解放他们的生产力,能够有时间学习学习,能够让所有的老师都能发展,城市老师于农村老师换岗,说好听了是帮助农村的孩子,其实也就是对农村老师的不信任,那是不是把这些不被信任的老师放到城市就没问题了,“祸害”了城市的娃就不是娃了。换校长如是。换老师和换校长根本不是问题所在,如果真正不合格的校长应该是直接下马,而不是换个地方,那就好像一个骗子,在这个地方骗完换个地方还可以从头再来,提高校长领导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师的自身能力和观念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这个想法猜想可能是某些坐在办公室认为的人想的理想化东西,这就好像说中国崛起,中国真的崛起了一样。 还有考试这个事,这是一件很令人蛋疼的事,有人说取消了好,有人说留着也不错,考试本身没错,错的是大家太把考试当回事,并且对谁都不信任,哪个学校弄得一些自主权,首先大家都会怀疑的眼光去看,里面到底有多少猫腻,我们可以怀疑和验证其中的不公正部分,但不要绝对化,要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可以相信的。同时要建立一个尊重自身荣誉和集体荣誉的一个氛围,监督机构要切实做到监督,发现问题能够公正处理,形成好的学术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在教育上得到发展,教育研究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整天开会就给出乱七八糟指令的,教育是个不断变化着的东西。 校长干好校长的事,老师干好老师的事,不要丢弃孩子们就好了。 附录: 十二、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19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真正的中国好声音:一个敢讲真话的国内大学教授
热度 3 twhlw 2013-10-4 01:58
中国政法大学郭世佑教授: 谈教育很伤感没面子太累对于教育的问题我不愿意谈,因为教育使我们没面子,谈教育很伤感。在西方国家,有几个最有面子的职业,包括教育、司法、医疗,但在我们国家这些职业是最没有面子的。在高校教了三四十年书,我感觉年龄大了,改行是来不急了。不然,我真的想改行,没面子也太累。我再说明一点,我自己读的书很少,讲这个题目还是有些难度的。只能根据我们对职业的感受,说点真话,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教育问题,我们国家渊源流长,我们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语言,直到今天还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血液,我们的古人很重视教育。学术界一般认为,人和禽兽的差别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情感,第二是语言,第三是教育。后来发现,动物也有语言,只是你听不懂,并不等于没有。动物也有情感,动物对孩子的关爱有时很感动人,我到青岛农业大学去参观,了解到很多的故事,我还做过笔记,人类可能还不如它们。而且,动物保护孩子还很有智慧。动物也是有教育的,这个教育当然是广义的。但人类除了生存还有文化,文化就有传承、教化功能,这方面就是人类的专利了。 《孟子》讲过,如果只是吃饱饭,穿暖衣服,住房住的舒服,没有教化,那跟禽兽差不多。“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后面这五句话,就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才有的。人类存在这些规则,这些差别,就要靠教化。《孟子》说的“教以人伦”,人伦,乃人类专利,禽兽有无“兽伦”,恐怕还是未知数。《荀子》也讲过,水火它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它有生命但是它不知,没有知觉的知。禽兽有知但是没有义。人有情,源于哪里?靠教育,靠教化。《荀子》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谷就是稻谷,收割。意思是,(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柏拉图讲,与其不知教育,还不如不生。为什么?因为无知是不幸的根源。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既然人和禽兽的差别就是教育,如果不教育,“教以人伦”,人还能成其为人吗?这是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出发点。 我的想法是,不管我们的学校或者教育管理部门,包括教育部,每年评出了多少精品教程、课程,每年评出了多少名师,为什么我们的老百姓,包括我们的教师自己作为教育者,包括学生,都对我们的教育不满意?尽管不满意,每年有关部门还要继续评下去,他们评下去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千方百计,包括官僚富商们,他们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去?送到美国去?这是第一个我想讲的话题。 爱孩 子的方式目的有差别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个层面我们都是缺失的。从家庭教育来看,因为家长、家庭差别很大,所以很难统一来归纳它。前两天,有一位湖北的朋友告诉我,他们的民办学校专门招收留守学生,就是父母在外面打工的孩子。这个副校长给我提供一些信息,说他很感慨也很焦虑,很多留守儿童没有什么家教,爷爷奶奶管不住。他们很调皮,很小就交给了寄宿学校。有的孩子尽管很聪明,成绩也特别好,但是他老打架。为什么?因为只有打架,老师才会去找家长,家长才会给他打电话。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他要打架。我们在座的,如果有孩子流落在老家,可以多打打电话。广州我的一个学生给我提供了一个资料。他说,一个父亲带着4岁的孩子去超市里买东西,那孩子推着个购物车,稍微把父亲的路拦了一下,这个父亲给4岁的儿子扬手就是一个耳光,这也是家教?它肯定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家教的状态我还在怀疑,到底是有还是无?如果有的话,可能还要进行分类,有三个现象值得注意。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爱孩子一般没什么问题,除非个别人的心理有毛病。但是爱的方式,爱的目的是什么?有很大差别。有的人为了养老有依靠,觉得生一个不够,要多生几个。但有的人会把美好的童年送给孩子,保护孩子;有的人肆意摧残孩子的童年。在爱孩子的具体过程中,有的爱的太细,什么都管,如全职保姆。有的爱的太粗,不太管,把家长会交给别人去开,如果我是这个家庭的孩子,这种行为会对我带来伤害,我宁愿逃离这个学校不读书。因为,没有家长,我在同学们面前不平等,我没有面子。何谓“家教”?家庭教育,本来就是我们父辈包括外婆、外公、奶奶、爷爷、还有其他舅舅、阿姨、共同来对晚辈的一种表率。现在变成了什么?变成大学生到家庭来辅导功课的一种有偿服务。“家教”这个词的内容已经变了,这个词的变迁,既记载着社会的进步,也折射出应试教育的强势与家长角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商业化。自古以来,家庭教育其实很受重视,无论是耕读传家也好,还是没文化或者没钱的人家,多多少少都有家教方面的内容。耕读传家,知书达礼。家庭贫苦的人家也会羡慕别人读书、识字,不会嘲笑别人,不会以无知为荣。 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课本,我们的老师,把旧社会丑化的太过分了。历史在嘲笑我们。我们提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山先生发明了中山装,它有四个口袋,里面装着“礼义廉耻”四个字。《曾国藩》我们都在学它,领导们也在学它。有一届中央政治局还把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人手一册。我想《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就很简单,强调八个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就是早起,扫是扫地,早晨起来扫地劳动。考是拜祖先,宝是处理好邻居的关系,跟邻居打招呼,把邻居当宝贝。书,就是读书。蔬是种蔬菜,摘蔬菜。养鱼养猪,其实就是劳动,还有教人礼貌,不一定钻研高深的学问,就是作一个本分朴实的劳动者,自食其力,能知好歹,有敬畏之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动词,要广大光鲜的道德,亲民在这里是新民,同老百姓一同进步。止于至善,善是达到最终的目的和境界。《八目》说的是读书人,八个词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它是以修身为原点,“平”什么?平天下。修身是关键。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把孩子捧成太阳,这是不行的,这很危险。我的想法就是,如果你想毁掉你的孩子,你就溺爱他,你就把他当成太阳捧起来,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毁掉他就会容易。等他长大以后,他会抱怨你。美国家庭教育有12条法则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内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毕伯库曾对1300多位称职的父母做了调查研究,他归纳出了要成为称职的父母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喜欢且经常与孩子接近,爱而有度,严而有格;2.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学习,乐于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困难;3.善于与孩子交流和沟通思想感情;4.家庭要有明确的“公约”,使孩子有规可循;5.尊重孩子的爱好;6.按照孩子的水平,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7.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 下面我谈谈美国家庭教育的12条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归属,要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不光是不离婚,还不能每天吵架。在中国,畸形家庭比较多,父母哪怕不吵架,不说话搞冷战的不少。 第二个法则是希望,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而不是你考不上重点中学你就完蛋,你就没有前途。 第三个法则是力量,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你在孩子面前逞能算什么本事?孩子本身就是个弱者。 第四个法则是管理,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中国很多家长,只有孩子成绩好,什么都可以不管,甚至嫖娼也没问题。 第五个法则是倾听,尽量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很多家长缺乏同孩子平等对话和耐心。 第六个法则是榜样,你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第七个法则是求同存异,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孩子世界的看法,有时候会启发你,我们千万别低估了。 第八个法则是要慎罚,谨慎行使惩罚孩子的权力。因为惩罚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报复心理。 我举个例子。我的孩子就曾经遇到过。她在小学六年级时,最后一节课是语文课。我女儿插嘴回答问题,惹怒了女老师,她走到我女儿的桌前,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部扔到地上,让她放学的时候才捡。这也是教育?会怎样伤害到我们的孩子?这个学校还是在杭州,那别的地方会怎样惩罚孩子?只有无能的老师才会惩罚孩子! 第九个法则是行为的分析,孩子做了坏事,你要跟他分析,这种行为的危害是什么?如果你不告诉他,这会成为一个习惯。如果孩子打架赢了,家长还表扬他“男子汉”,孩子就会经常犯错误。这个“Idea”很重要,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性格,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一个人的命运,我们千万别小看一些小事情。 第十个法则是结构。要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第十一个法则是距离,要适当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但这个距离不是心理距离,心理不应该有任何距离,只是物理意义的距离。 第十二个法则是“四何”,在任何情况下,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很多家长很忙,顾不上管孩子,那你结婚的时候你怎么不委托别人? 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品德、修养的培育,一个未来公民的习惯。包括对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掌握, 这是在美国。我们再看看邻国日本。不要让孩子拼命去考试现在有很多人很讨厌日本,但它比你强知道吗?强在哪里?首先就是教育。国际权威机构表明,最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和制度保障,日本排在第一位。日本文部省颁布的《家庭教育手册》,通俗易懂,而且还有一定的深度,当然还有针对性。我不知道《家庭教育手册》翻译成中文没有?如果没有,我们下半年争取把版权申请过来,让中国的家长学习一下。《家庭教育手册》告诉家长,通过调查研究,孩子最大的愿望不是考重点中学,而是想让家人愉快的过日子。不珍惜自己,你也不会珍惜孩子。家长在忙什么?要有效利用孩子去托儿所的时间,去调整你身心和健康。你不要把开家长会作为一个负担。家长会我再忙我都会去。不要以为养育孩子只是母亲的事。全家人一起吃饭,一起交流各自的情况,这很重要,有很多的心理状态,包括亲和力、归属感、安全感等,在交流中才能获得。不要让孩子拼命去考试,好象他一个人在孤军奋战,孩子考砸了你就骂他打他,或者不理他威胁他。父母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芬兰是小国,没有什么资源。他们为了自己富强,找到民族的尊严,凭什么?就凭教育。1897年,英国作家崔迪在《行过芬兰》一书中就断言,“出众的教育制度,将会确保芬兰前程似锦。芬兰国家的未来,就仰仗它的教育制度。”芬兰对教育非常重视,十七世纪就有法律规定,孩子在7岁之前,父母可以把孩子托给我们所说的托儿所或者学前班,但是家庭教育环节包括给孩子读书读报的环节,别人不能取代。我们现在在教育理念上确实存在扭曲。我们学校的服务对象,不是全体学生,它只服务于少部分学生,甚至个别学生,为了他们能考上重点学校,如谁能考上杭一中杭二中。现在有人还把杭二中排在杭一中前面,因为杭一中不布置家庭作业,家长不放心。杭一中是百年老校啊。杭一中培养出来的人,可圈可点,有些还可以成为大师。我们现在很多的大师都是假大师,没有真正的大师。我们教育生活的常态,不是读书不是阅读而是考试,这是有毛病的。我们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听话和考试机器,非常可怕。像芬兰,他们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差距是全世界最小的,同步前进。 我们的学校教育背离了公平原则。为什么择校的风气屡禁不止?不仅仅是家长或者是哪个学校的问题,是我们所谓的教育体系出了问题。首先政府对所谓好的学校的投入政策的倾斜是很大的。他们的校园建设的像宾馆一样,北京110中学,我的孩子就在那里上过一年高中。我看过,4个人一间房,条件非常好。我的朋友是人大附中的副校长,他很累,每年这个时候求他的人很多,他们掌握了很多资源很多信息。这些择校学生里,贫民子弟有几个?老师学生自杀现象值得关注中国教育对健康与人性的摧残很严重。学生成绩考的不好,还怕别人不知道,还把成绩贴出来羞辱孩子,并且还体罚学生。我们看看运动员。现在不是正举办奥运会吗?我们的90后小将在伦敦竞技夺金,夺一块就落泪,尽管有掌声还有很多奖金等着他。但是,昔日冠军卖金牌,当搓澡工,还有一个河北的在街上卖艺乞讨,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得到体操冠军的人,也在街上乞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的体制是,从少年开始选拔有运动天赋的人去接受专业训练。少年时期就进入专业体校,到了大学年龄,还在参加训练。比赛完了,身体不行了,就退休了,自谋生计。他们的文化程度其实就是初中水平,包括这个孩子,他尽管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还拿了冠军,他其实是冒牌的,他是顶替北京体育大学学生的名额参加的,有些东西不太光彩。你看美国,人家的奥运会队员80%以上都是从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文化一点都不会少。而且都要达到本科学历,像篮球王子乔丹,就是从大学生里找出来的,大学毕业之后再接受专业训练,做职业队员。这和中国相差多远?河北馆陶一中高三老师赵鹏自杀了,今年还有一些学生自杀,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我们说一下劳动强度与待遇,包括工资。尽管那个学校是县里最好的学校,高三老师比公务员待遇差不多了,突然降低500元,他的生计就会受到威胁,他还要养家煳口。学校下达给了他高考指标,他很难达到,他就在4月自杀了。很多人说他意志不够,但意志够又如何?如果体制不变,好人都容易变成魔鬼!真是赖活还不如好死!但我不鼓励大家死啊,父母养你们不容易。如果我是他,我也可能这样选择。工作这么累,工资又这么低,又没面子,养家煳口都不够。湘潭县有个出租司机说,晚上12点左右还打车的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做性生意的,还有一种就是教师。老师们收入比较低,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他们就在课堂上少讲,把该讲的内容留着去搞家教,这个供需关系就容易平衡了。家长有钱的太多了。教育部门也发现了,就不准搞家教,那不搞家教怎么办?可以参加搞培训。 我的体会是,中国的国情之一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讲那么多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历史变成胜利者的宣传,谁在台上谁就有他喜欢的历史,就有他喜欢的历史规矩。 就像我们的湖南老乡毛主席,他喜欢读历史书,他喜欢靠历史故事来发起运动,那就糟糕了。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学生教养凋零,包括礼貌、言谈举止都会成问题,培养了一些极端的自私的人。我们有些学生有文凭没有文化。甚至硕士生、博士生,他们不太会写信,或者不会接电话,特别不懂礼貌。为什么别的国家的孩子,哪怕是台湾地区的孩子,他们那么讲礼貌?有教养?他们的礼貌不是装出来的,就是他们的习惯。包括我们的一些学生,他们不知道天高地厚,因为没有人教他应该怎么做。我有个学生在湖南工作,“什么时候到长沙,请您吃饭”。我就说家母病重,我提前回来了,这是前两年的事情。他马上回个短信说,“伯母病了,我很忙,没有时间看她,很抱歉。”他管我的母亲叫“伯母”!我不是计较,因为跟那些不懂礼貌的比,他还算好的。我担心什么?他对我的母亲这么乱叫,我担心他有一天会管他领导的母亲叫做“伯母”,人家会说郭教授没有教好学生! 作为教师的理念,我们的一切职业行为都是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顺利走向社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竞争力。而且在智慧和先知的层面上,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孩子在关键时候对一个问题判断的准确性和速度。如果有这种判断力,我想他和别人竞争问题也不怕了。有多少老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心里还没有数。 刚才我们讲的是基础教育。大学教育,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中学应试教育的疗养院。因为中学读书太辛苦,到了大学没那么多课,也没那么多考试了,比较自由,那就睡觉,玩电脑。实际上就是在玩,学习和管理的强度明显减少。因为,老师们都很善良,现在打100分找工作都比较难,那何必打50分、60分呢?我们现在把学校都变成慈善机构了。我经常提醒我的孩子,哪怕你打了80分、90分,都不要骄傲,你去面试一次之后再说。政法大学曾经学生管我要分,我很不客气地一概拒绝。题目那么容易,连王阳明都不知道,还上文科大学?有的学生敢写,王阳明有个“阳”字,就说他是阴阳五行学派的伟大诗人!一个简单的考试,你来要分?那以后国家人民把法律权力交给你,你会干什么坏事?电视媒体的打打杀杀与色情、商业化对我们的孩子污染很大,电视里面频繁的杀来杀去,宫廷厮杀、武打仇杀、革命枪杀,多少人杀国民党?一边喊兄弟手足之情,一边还不断地演这些东西,可以演但是应该适可而止。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要往前看,不能老往后看。不能一切为了收视率。 课堂与社会脱节,我们课堂上讲了那么多思想政治课,效果怎样?到社会上马上抵消了。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时候孩子教育缺失的根源在哪里?我先谈谈我职业的感受: 1、无论是一般院校,还是重点院校,文科生博士论文写得语句不通出现错别字已是常态,包括北京的大学。十余年来,我一直在惊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还有滑坡的余地。 2、就母语文化与民族文化传承而言,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在我看来,根源首先在于教育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缺失。官大一级压死人,任命制下的学校管理复制了官衙制度。统一的教材与考试,还有统一的标准答案,非常有害。而且有那么多虚假的检查、评比、应急活动侵犯了校园的宁静。第二,教育的产业化与世俗功利主义接轨,到处都要钱。第三,没有好好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我们丑化我们传统教育的精华,包括蒙学教材的熏陶。我们现在捧起的是沉渣,科举变种了,我们把高考把应试教育抬的这么牛,造势造的那么响。他们都不懂,古代“状元”全国只有一个。而且3年才考一次。县里怎么会有状元?这两天,恩施市南丰县的一个中学生,他的高考理科分数是600多分,是恩施地区的第一名,也叫他“状元”。当然孩子是无辜的。第四,历次政治运动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形式主义。包括《孟子》、《荀子》这些书,我要给孩子补课。笛卡儿说过,“在知识的链条中,粗实的环节具有决定性的地位”。我们作为大学教师,哪怕我们全力以赴教育孩子,你都常常教不好,因为他们的基础不行,他们只是考试机器,想改造他们太难,他们还想改造你呢。第五,分数至上的教育评价体系,给教师、学生带来的钳制太大了,老师和学生都没有选择、想象的空间。大学尽管不是以分数至上,但是它的功课管理模式很糟糕,教育部要反思。老师填表,老是按照功课的模式,填表、管理、量化,他们很省事。老师写书的时间多于教书的时间,这样的功课管理模式,会误导教师们不要关心学生,不要把重点放在教学上面,你就放在写文章跑课题上面。另外,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关注,不光是工作热情减退,创造性减退,像赵鹏老师这样,他有追求才会这样难受,他才会觉得走投无路。还有,这种生活状态你怎么吸引优秀的孩子们考师范学校,当未来教师的后备军?20年、50年、80年以后,中国的教育又会怎么样?还有,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大学,包括练习、讨论与教师批改、答疑环节,我们都省略虚化了。孩子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动手,怎么写论文,怎么做演讲,一些概念都没搞清楚。 公务员考试最吃香很不正常 我的期待和建议:奥运会的金牌数并不代表综合国力,教育的质量却决定着综合国力与国家形象。 首先,要重视教育危机,寻找根源。家长、学校与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与上级领导部门要主动承担责任,我们的教育已经到了何种地步,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很多人都说国家太大,管理很难。这句话成立吗?如果成立,那就把这个国家分成几个国家,或者推行选举制。你觉得很难,就让觉得不难的人通过选举制进行管理。如果不成立,那就要想办法。说来说去,主要还是权力部门的问题,任命制、行政干预、评价体系都是他们制定的,这个必须改变,否则以后更加挨骂。 第二,通过体制的力量,改善教育的外部环境,清除障碍与噪音。首先我们要本着宪法原则,审慎地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制定我们国家强大的根本,那就是国民教育计划,减轻学校教育的煎熬和压力。我们应该重新设计社会教育,就是公民社会的教化。改善外部环境的第二点,我们要加强教育立法,规定教育能做什么,该做什么,还有教育向谁负责?公民教育、课程设置、教参编写、课堂讲授、师生互动这些需要改变,否则我们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那就难了!你不改肯定危险。 第三,我们要打击权力贪腐,增加教育投入,实行行业之间的显性竞争,大幅度提高各级教师待遇。每个地方的教师待遇那么低,市长你在干什么?包括九年义务制教育,它到底怎么样,否则你还让谁去搞希望工程呢?转嫁负担,我们口头上喊,“再穷不能穷学校”。其实口号喊的越凶,那个地方就越缺什么,这是我们国家的秘密。我们发展国家经济不是有很多钱,财政都用不完吗?钱到哪里去了?现在什么职业最吃香?考上公务员最吃香。在美国,3%大学生愿意报考公务员,在法国5.3%,新加坡只有2%。在日本,就业倾向公务员排在榜单第53位;在英国,公务员甚至进入20大厌恶职业榜。而我们可爱的中国,76.4%的大学生愿意报考公务员。 第四,我经常强调,我们要追问说假话能占便宜的现象,说真话要从党政官员、校长与教师开始,只有这样中国的教育才能有希望。 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在课本上我们要加强货真价实的通识教育,回归教育本位。我们看看哈佛、耶鲁他们的教学改革,我们在学什么?艺术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自然科学当然不同,结果是可以假设的,过程是可以验证的,而且验证的结果是可以重复的。 群众、阶级、政党、领袖这四者的关系现在比较清楚了,别把领袖搞的很牛,还唱红歌,把党当成妈妈,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到底谁是谁的妈妈?人民和党的关系别乱唱。到底谁养活了谁?邓小平只是说他是人民的儿子,那为什么他领导的党又变成妈妈了?这不是乱伦吗?有些语文课程上还有阶级斗争的内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在课本上,到底让我们的孩子学些什么?别琢磨我们的孩子了,他们的承受能力有限,他们想象的空间不能受到这样的创伤。还有,我们要改变学校的衙门设置体系,还学生主导地位,办好家庭学校。很多人讨厌考试制度。我的观点不一样,考试制度本身没有罪恶,关键是你考什么,怎么考。考试制度要取消,那公平就更糟糕了。农村的孩子更进不去北大清华了,中国政法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农村的孩子就越来越少。我送大家几句话,既是对上面一些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的话做一些提炼,也是对我自己这几十年来的工作做一些总结。人口很少,却很重视教育的犹太人,他们始终是我们的榜样。还有,芬兰人、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看看这些国家是怎么重视教育的。如果美国的教育质量不比我们过硬,为什么有那么多党政官人、富人、艺人都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到美国去接受教育,甘当等外人,躲避“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犹太人在美国占人口2%到3%,但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人犹太人占了一半,犹太人不仅控制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世界经济命脉。从1901年到2001年,百年内产生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犹太人占了128位,占总获奖人数的19.84%,尤其是经济学获奖者中犹太人占36.84%。中国是人口大国,你具有那么多品牌又怎么样? 第二句话是对家长说的。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即使不是随心所欲,也是未经孩子同意的强制行为。你除了善待孩子,还能做什么?父母有义务把孩子作为性爱的善果,却无权把孩子作为性爱的恶果。父母固然拥有离婚的私权,但既然孩子能开口说话了,那你们就要跟他协商。如果把孩子的存在当做离婚的砝码,或打击罪犯的武器,这样的父母不仅是自私的,而且是违背人性的。 第三句话:孩子没有责任和义务为父亲或母亲的人生理想偿还什么(有的还承载着爷爷和奶奶的理想,爷爷读历史系没读成,一定要孙子去读),却有责任和义务做一个既能报效家庭,也不伤害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合格公民。 第四句话,我想对老师、家长、学校说,学生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学习的主人,请尊重他们。学生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情感丰富和思维活跃的新一代,请善待他们。 第五句话,教师在培养优秀学生之前,想想你年轻的时候能考北大清华吗?你自己优秀过吗?你准备好了吗? 第六句话,教师的未来已基本定型,但是学生的未来却无远弗届。 第七句话:让学生知道真相,思考才有意义;让国民知道真相,国家才会安全。 最后,我再为大家介绍几本书: 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8 【美】常春藤亲子教育研究中心《给中国家长的27个提醒》,中译本,新时代出版社,2011.11 【台湾】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台北时报出版社,2005.5 在座的各位,无论你是做家长或者做教师,或者有亲友在读书。我们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们用什么样的言语和我们的行动来为他们的成长少施加压力,为他们多提供一点想象力和生活的空间,还他们一个童年的快乐?值得我们思考!我说的不一定对,请各位指教,谢谢。 与听众交流 提问:南科大在两年前已经成立了,今年算是正式招生了。我想请教郭老师,您如何看待南科大首先在中国教育改革走这么一条路,深圳市民知道,南科大改革遇到了很多阻力。首先是它坚持自主招生,自主办学。 郭世佑:我向朱校长这样的教育家表示敬佩,尽管路还挺远,他能够闯的这种精神,这么敬业让我表示敬佩,同时也充满期待。南科大我想它不一定败,哪怕失败,虽败尤荣,我们对它是期待的。 提问: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小孩入不了公办学校。如果说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在教育质量上有差别的话,你认为这个教育双轨制是教育的缺失吗。第二,父母供儿女上大学,可是这些儿女常常写不出一封信给爸爸妈妈,文字不通顺,请问这是教育的缺失吗? 郭世佑:用100个字、200个字就可以写好信,但是大学生还写不通顺?这是个问题。民办学校的存在是不是教育的缺失?我觉得不是。恰恰是民办学校的存在,它可以推进公办学校的改革,至少会增加它自己的竞争力。通过民办学校的活力,才能冲击一下公办学校的惰性。我们的公办学校也许是最后一口大锅饭,可能需要打破。 提问:学校政治老师、历史老师、党史老师在多大程度上说假话?第二,我们现在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情况严重脱节,我们政府也能看到这些,为什么政府还要这么做? 郭世佑:政治、历史、党史老师在多大程度上说假话而不是说真话?可能因人而宜,对于教材我也没有仔细看。前不久,江泽民同志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作序,人民日报头版登了,他强调历史的阅读,以及对历史经验规律的总结。当时,微博上有朋友问我怎么看,我就发了一条,我的意思是,关键可能不在于对历史重不重视,重视它的人太多了。关键是你对历史的态度是什么?你重视哪一段历史?还是重视全部的历史?包括你自己的历史。还有,你对历史到底持一种什么心态?有没有一些原则?如果你只是选择性的求真,这种片面的求真那还不是求真,那是伤害。第二个问题,未必每个政府官员能像我们这样看的比较清楚,对自己的毛病优势看的很清楚。有的人可能就是一种习惯,有一种维持会的心态,不出事就可以了,十八大以后再说,或者十九大以后再说。这绝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都已经这样了,还能维持下去吗?越是这样,我们要付出的成本就越高。长痛不如短痛,怕什么,你还有那么多枪呢? 提问:西方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差别在哪里?从美国枪杀事件中是否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好的一面?社会相对安全的一面? 郭世佑:美国校园枪杀案已经发生很多次了,在美国教育里这不是主流问题,我们今天讲的是主流性问题。当然,拿我们的某些优点和别人的某些缺点比,肯定会比较出来一些差别。
3973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