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ibm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ibm

相关日志

[转载]IBM研究主管:谷歌的“量子优势”是宏伟的时刻
quantumchina 2019-9-24 14:40
IBM研究主管:谷歌的“量子优势”是宏伟的时刻,但不算是计算领域一个开创性时刻。 IBM研究主管吉尔说:“这项研究只是一个实验室实验,基本上,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它完全是为了实现一个非常具体的量子采样程序,没有实际应用。” 图注:谷歌声称其量子芯片在3分20秒内完成了一次计算,而这一次计算让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来完成则需要1万年的时间 腾讯科技讯 谷歌近日宣称自己实现“量子优势”(quantum supremacy,也称“量子霸权”)后有多种评论,这究竟是一个重大的科学突破,代表着计算机的第二个时代的曙光?还是仅是一项几乎没有实际应用的引人注目的研究。据外媒报道,对于前一种说法,IBM研究主管接受采访时称其“浮夸”。 谷歌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建造了第一台量子计算机,该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即使按照传统或经典路线建造的最强大的机器,已无法与其匹敌。这么看的话,人们期待已久的“量子优势”的壮举像是已经实现。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计算机科学的转折点。IBM研究主管达里奥·吉尔(Dario Gil)表示,谷歌的说法“站不住脚,它完全错了”。IBM是这场量子计算竞赛的参与竞争者之一。 在赞扬谷歌的一些技术进步的同时,吉尔驳斥了“这是计算领域一个开创性时刻”的说法,但他认为这应该被称为一个宏伟的时刻。 吉尔说:“这项研究只是一个实验室实验,基本上,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它完全是为了实现一个非常具体的量子采样程序,没有实际应用。” 然而,在该领域工作的其他人更愿意支持谷歌的说法。IBM前高管、量子计算初创企业负责人查德·里格蒂(Chad Rigetti)说,这项研究意义深远。“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达到这个里程碑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人类和科学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时刻。” 谷歌在一篇题为《使用可编程超导处理程式的量子优势》(Quantum supremacy using a programmable superconducting processor)的研究论文中宣布了它的突破。英国一家媒体首先报道了这一消息,上周该消息被短暂发布在美国宇航局的一个网站上,随后被删除。而谷歌公司尚未表示何时将论文进行正式出版。 数字计算机中的比特不是1,就是0,与此不同的是,量子比特之下,两者可以是同时存在的。再加上另一种被称为纠缠的量子现象,量子比特可以通过纠缠影响其他甚至没有连接的量子,这为系统处理更复杂的大量问题开辟了道路。 计算机界的部分争议在于“量子优势”一词。这个词由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普莱斯基尔(John Preskill)于2012年创造,指的是利用新技术构建的系统能够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刻,而这“某个问题”是指即使是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也无法处理的问题。 这个术语意味着,从现在开始,量子计算机将占据优势,而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谷歌的说法已经引发了争议。 据一位熟悉该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谷歌的研究人员担心,声称“量子优势”会让他们显得傲慢。他们考虑过为自己的成就创造一个不同的解释短语。 谷歌的优势地位是基于一个在规模或范围上有限的技术测试,即创建一个能够证明随机数生成器生成的数字是真正随机的数字的系统。该公司为此设计的量子芯片代号为Sycamore,在3分20秒内就完成了计算。研究人员估计,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需要1万年才能达到同样的结果。 看到这项研究的里格蒂等专家表示,在这个有限的演示背后,是一系列将具有更广泛应用的技术突破,这为全面量子计算指明了道路。 由于难以控制量子比特,今天所有的基本量子系统都受到了影响。它们的量子态只维持了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在构建有用的系统时,纠正这些系统中的错误是最大的问题。然而,谷歌研究人员声称,他们已经做了足够的工作,产生了显著的结果。 根据南加州大学工程学教授丹尼尔·雷达(Daniel Lidar)的说法,真正的突破是大大降低了量子位相互干扰的程度,即一个叫做“串扰”(crosstalk)的问题。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他们的系统中达到0.1%的保真度。丹尼尔说,尽管看起来很低,但相对于其他团队的成果,这仍然代表着非常低的错误率。 丹尼尔补充称,谷歌还能够展示,其系统中的误差是清楚的并且彼此不相关,而这也意味着它所使用的纠错技术总有一天会适用于更复杂的系统。 “他们已经展示了一条可扩展量子计算的道路,”丹尼尔说道。“一旦你有了一台完全纠正了错误的量子计算机,你将前途无量。” 然而,IBM的吉尔表示,谷歌该“系统”是一种专门用来处理单个问题的硬件,它远不是一台真正可编程的通用计算机。“执行这个任意的程序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情,”吉尔说道。 吉尔补充说,这意味着谷歌的优势证明并不是全面量子计算之旅的开始。吉尔认为IBM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是与众不同的。 虽然谷歌的研究仅限于科学实验室,但IBM一直在与许多公司合作,试图为这项技术开发第一批应用程序。IBM一直在使用量子系统,而这些系统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试实现“量子优势”,也就是说,实现量子优势时,该技术也就具有了实际用途时,将使其在处理某些问题上优先于经典系统。 不过,丹尼尔表示,即使谷歌的系统还不能完全控制,它也是可编程的。马特·奥奇科(Matt Ocko)是一位风险资本投资者,他支持过许多与量子相关的初创企业,将其与数学家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在19世纪早期设计的分析机(analytical engine)进行比较。虽然理论上一个通用的系统可以执行不同的任务,但是引擎的硬件必须被设置来执行特定的计算。 找到为系统编程的方法只是摆在面前的任务之一,这意味着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还需要数年时间。但旧金山Data Collective公司的合伙人奥奇科表示,对投资该领域的人来说,谷歌的演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检验。 虽然IBM希望在十年内将量子计算引入主流商业应用,但谷歌已经把目光放得更高了。谷歌希望在解决远远超出当今计算机的问题上取得飞跃,比如蛋白质折叠模型或设计新材料。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比如设计出新材料以为更高效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提供动力。 对于世界上现有的超级计算机来说,在争夺最强大计算系统的竞赛中,他们并不会因此暗淡而走向终点。丹尼尔等专家提醒道,为这些经典机器编程的新技术,可能使它们能够达到谷歌的水平。但目前至少谷歌站在计算机世界的顶端,没有受到挑战。(腾讯科技审校/羽佳) 原文来源: https://tech.qq.com/a/20190923/009860.htm
个人分类: 量子计算|1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BM将推出53量子比特的可“商用”量子计算机
quantumchina 2019-9-19 14:19
新华社华盛顿9月18日电(记者周舟)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18日宣布,将在下月推出53量子比特的可“商用”量子计算机,向外部用户开放使用。IBM说,这是该公司迄今开发的最强大的量子计算系统。 新的量子计算系统安装在IBM位于纽约州新的量子计算中心。目前该中心拥有5个20量子比特的系统、1个14量子比特的系统和4个5量子比特的系统。下月该中心将扩充到14个量子计算系统,其中包括这个新的53量子比特计算机。 IBM研究院院长达里奥·吉尔说,新的量子计算系统可以让用户运行“更加复杂的纠缠和连接设备”。 IBM说,该公司的系统可实现最先进的量子计算研究,95%的计算能力向用户开放。该公司称,其量子计算系统的用户包括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日本三菱化学等。 该公司今年1月曾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可操纵20个量子比特的“IBM Q系统1”。虽然其量子比特的数量不及业界此前发布的一些设备,但它具有表现稳定、结构紧凑等特性,实用性大为增强,被IBM称为可“商用”的量子计算机。 今年3月,IBM提出一个专门表示量子计算机性能的新指标——“量子体积”,其影响因素包括量子比特数、测量误差、设备交叉通信及设备连接、电路软件编译效率等。量子体积越大,量子计算机性能就越强大,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就越多。 据介绍,年初发布的“IBM Q系统1”的量子体积达到16,当时实现了“迄今最高的量子体积”。该公司尚未公布53量子比特系统的量子体积,但表示其量子计算设备的量子体积每年翻一番,其增长规律与摩尔定律类似。 量子计算机成为近年来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与传统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利用量子态的叠加等性质,可以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但目前尚无机构开发出可通用于各种任务的量子计算机,已有的一些设备都只能专用于某种任务。(完) 来源链接: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5078680437373777wfr=spiderfor=pc
个人分类: 量子计算|1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BM:五年内量子计算将走近大众和课堂
quantumchina 2018-3-20 12:59
  5年之内,量子计算的影响范围将超出研究实验室。量子计算这种新的计算方法不再局限于科学界,而是被新的专业人员和开发人员广泛使用,用来解决曾被视为无解的问题。   量子将成为大学的一门常见课程,甚至还会出现在一些高中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科学、化学以及商业课程了解这项技术,并在毕业之后从事与量子计算相关的工作。量子计算将被融入到各种课程中,并且成为参与全球科学和工程项目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接受量子相关的教育,学生将无法毕业。全球每所大学都将开设量子计算的课程,并通过在云端的量子计算机上运行的真实试验来培训学生。   业内将出现新的开发人员群体。计算机科学课程的“编码”概念中将有一个量子专题。人们将同时学习量子算法与信息理论中的经典算法。   未来5年,随着大众对量子计算相关知识的逐步了解,量子计算将进入商用时代的初期。在这个阶段,量子计算技术及其早期应用案例将快速发展。早期案例可能会利用量子计算来准确地模拟越来越大的分子和化学反应,帮助我们加快研究速度,开发出未来的新材料,更多个性化的药物,或者发现更高效和可持续的能源。   IBM 研究人员最近在量子化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使用量子计算机成功模拟了氢化铍 (BeH2) 中的原子键合;这是通过量子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最复杂的分子。未来,量子计算机将继续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最终赶上并超越我们在只使用传统计算机时实现的成就。   5年之内,业界将发掘出量子计算机(与传统计算机一同使用)的用武之地,用它来帮助我们解决特定的问题。最先尝试的一批企业无疑将在量子计算时代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未来,量子计算机将不再神秘。随着我们对量子计算的理解不断深入,以及这一技术逐步渗透各个行业和教育机构,大众将迎来新的时代。有关量子计算的概念和词汇表将不再含糊不清,继而成为主流语言的一部分。围绕量子计算的对话将变得很常见。每个人都会知道一个量子位是什么 - 或者很熟悉这一概念。 来源链接: http://tech.sina.com.cn/d/2018-03-19/doc-ifyskeuc4155847.shtml
个人分类: 量子计算|1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BM将如何引领量子计算
quantumchina 2018-1-30 11:33
IBMRobertSutor团队正在整合并挖掘前沿科学技术潜力,为客户提供人工智能领域最先进的解决方案,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文本和图像分析、统计、预测分析和优化。而引领量子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的老牌科技巨头将会展开怎样的新蓝图,1月29日EmTechChina峰会上RobertSutor为您展开演讲,以下是整理演讲原文: 量子计算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东西。它的特性决定你没有办法一下子就明白它是什么东西,而是需要逐步地去理解的,而当你理解了一部分后又会有无法理解的东西出现。 量子计算机的概念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但是我们现在究竟能实现到什么样的程度?我过去几年一直在负责IBM的研究,我们做的事情就是要让人意识到量子计算机和其他计算机不同的地方。接下来我也会给大家展示,到底这一先进技术处在什么状态,有什么特征。 我先要澄清一下,许多人误把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弄混了,这两件事完全不一样,我今天所要谈的是量子计算机,是一种硬件,用于做计算。 这是一个量子计算机在IBM研究室中的样子,环境温度是比较低的,它基于的是超导技术,基本上是0.015开尔文。0开尔文意味着没有热运动。外太空的环境应该是2—3开尔文,即使这个温度对计算来说依然太高。 我们在外部也设置了一个平台,通过平台可以体验量子计算,这就是我们的IBMQISKit。大家可以今天晚上回家就直接试用一下这个官方平台,只要注册一下,我们的孩子、朋友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这个平台上,有不同的一些功能,教育者、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可以使用。我们有很多视频在网上可以供大家参考,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如果大家要学习量子计算的话,那不妨晚上去看一看这个视频去学习一下,我们已经把整个生态系统给大家呈现出来了。我们有超过7万名用户利用好我们平台进行量子计算。总共超过了225万次的计算,用户来自7大洲。我们的云平台能够帮助大家实现所有的计算,大家只要注册学习怎么样使用,就可以使用我们的平台了。 量子的概念来自上个世纪像爱因斯坦这些传统的物理学家最早提出了量子物理的早期理论,后来人们越来越靠近量子理论了。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科学家从传统的物理学出发,去做一些量子计算器方面的实验,一些传统的物理理论和工程理论结合了起来。 我把量子计算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我们现在处在第二个时期,量子成熟期。我们的芯片够小了,有可能实现通用型的计算机,可以去完全一些传统计算机不能够完成的事件。现在的量子计算机可以去处理某一些特定的行业的问题,成果比传统的经典计算的处理成果更好,量子计算机可以和传统的经典计算机配合完成工作,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还是不一样,量子计算需要通过云和Internet完成。 去年晚一点的时候,我们有一个模型,这是一个50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这也是一个原型。 有时候大家会有一些疑虑,我们在做量子计算的时候,它的运算非常快,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成一些传统计算,因为量子计算的方法和传统的方式不一样。 行业里有一种叫做“量子霸权”的概念,但是我不太赞同。有一些科学家,会提出一些人造的问题,这不是现实的化学、优化、金融或者是医疗领域的问题,都是些理论问题。这些科学家指出,如果你可以用量子计算机解决这种理论问题的话,就证明了我们可以超越现在的瓶颈完成此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超越传统经典计算机、打造出计算的新的领域。 其背后的逻辑错误在于他们没有考虑所有的可行性。去年的11月份,有数学家证明了用量子计算的方式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可以用传统计算机的计算解决。所大家在提出假设的过程中要谨慎,要真正了解极限,还要去观察硬件的可行性,要真正地务实地提出一些问题。我觉得有很多标题、噱头、听上去非常漂亮,但是没有什么用,我们要防止这些噱头,保持理性和清醒,展现硬件计算机能力,这才是关键。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量子体积,因为量子体积可以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究竟这个计算机的速度有多快,假如我有不同的体量的计算机,哪个更快?而我们又怎样去定义所谓的计算能力?其实,你不能直接去将其与经典计算机做对比,因为你不能去对比内存、不能对比芯片,所以我们推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量子体积。 我们的第一次应用在化学领域,解决了一个自然界问题,也在《自然》上面发表了文章。我们采用了新的技术,在量子设备上实现了一种新的量子算法,高效精确地计算出小分子的最低能态,而且我们也希望发表更多的有应用价值的文章。 之前给大家展示了实验室,现在我们想去应用这些新的技术,开发新的量子设备。图片中的是我们IBM的QISKit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实验室,也是在纽约,我们正在不断完善这个实验室。 从IBM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这个实验室能够成为未来的量子计算机的中心,而不是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其计算能力去支持机器学习、分析问题等,因为量子计算的重点是计算能力。我认为这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来源链接: http://info.printing.hc360.com/2018/01/301024653627.shtml IBM副总裁:量子计算面临人才短缺 http://news.sina.com.cn/o/2018-01-30/doc-ifyqyesy4137561.shtml 量子最快入门教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64677do=blogid=1084559from=space 量子机器学习入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64677-1096172.html
个人分类: 量子计算|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BM Q构建商用通用量子计算系统
quantumchina 2017-11-19 16:08
IBM 除了建造先进的量子计算机,还致力于发展其强大的量子计算生态系统,包括开源软件工具、近期系统所需的应用,以及量子社区所需的培训与支持材料等。通过 IBM Q 体验网站,超过 60,000 名用户进行了 超过170 万次量子实验,并发表了超过 35 篇第三方研究出版物。注册用户来自全球各地的 1,500 多所大学、300 所高中及 300 家私营机构,而且许多用户已经将访问 IBM Q 体验网站作为他们的正式培训环节之一。这种开放性访问与开放性研究的方式,对于加速量子计算学习与实施而言非常关键。 链接: IBM Q http://www.research.ibm.com/ibm-q/ 普林斯顿大学电气工程教授 Andrew Houck 表示,“IBM Q 体验网站和 QISKit 已成为我的量子计算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对我而言,它们非常重要。就在几年前,量子计算课程主要教授理论,学生们也很感兴趣,但总感觉所描述的内容离我们很遥远。借助 IBM 提供的丰富资源,我可以让我的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在真实的量子计算机上运行实际的量子算法!这种方式让他们明白,量子计算是一种真实的技术,而不是空想。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学生们在大学宿舍里就可以体验到。量子计算课程的注册目前非常火爆,各个学科的优秀学生都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 链接:QISKit www.qiskit.org 为了增强由量子研究人员和应用开发人员组成的生态系统,IBM 在今年年初推出了 QISKit 项目,这是一个开源软件开发人员套件,可在量子计算机的编程和运行中使用。IBM Q 的科学家已经对 QISKit 进行了扩展。现在,用户可以构建量子计算程序,并在 IBM 的某个真实量子处理器或线上量子模拟器上运行这些程序。近期,IBM 进一步增强了 QISKit 的功能,具体包括:增加了一些有助于研究量子系统状态的新功能和可视化工具;将 QISKit 与 IBM Data Science Experience(一种可将预期实验映射到可用硬件上的编译器)集成在一起;提供量子应用的工作示例。 链接: Quantum Experience https://quantumexperience.ng.bluemix.net/qx/experience QC Ware 首席执行官 Matt Johnson 表示,“能够在 IBM 的量子硬件上进行工作,并通过 QISKit 等开源平台进行访问,这非常关键,有助于我们了解哪些算法及真实的用例可以在近期处理器上运行。模拟器目前无法捕获实际量子硬件平台之间的细微差别,而且就概念验证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实际的量子处理器上获得结果。” 量子计算的愿景是:解决远远超出传统计算机实际应用范畴的特定问题,比如化学模拟、优化类型等问题。在《自然》杂志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中,IBM Q 系统的团队开创了一种基于量子硬件的新的化学问题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将有望在未来改变新药物与新材料的发现方式。在 QISKit 教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个 Jupyter 笔记本,用户可通过该笔记本中的描述,重复实现该论文中所描述的量子化学突破的相关实验。此外,我们还提供了其他一些类似的教程,其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在 IBM 的量子硬件上解决 MaxCut 和 Traveling Salesman 等优化问题。 来源:IBM中国 网站
个人分类: 量子计算|1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Nat.:科学家在地球上观察到重力异常
热度 1 zhpd55 2017-7-23 17:09
Nat.: 科学家 在地球上 观察 到 重力异常 诸平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Phys.org ) 2017 年 7 月 21 日 转载来自美国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 ( IBM )的消息,科学家在地球上观察到重力异常现象,有关研究结果于 2017 年 7 月 19 日已经在《 自然 》( Nature )杂志网站发表 —— Johannes Gooth , Anna C. Niemann , Tobias Meng , Adolfo G. Grushin , Karl Landsteiner , Bernd Gotsmann , Fabian Menges , Marcus Schmidt , Chandra Shekhar , Vicky Süß , Ruben Hühne , Bernd Rellinghaus , Claudia Felser , Binghai Yan , Kornelius Nielsch . Experimental signatures of the mixed axial–gravitational anomaly in the Weyl semimetal NbP . Nature , 2017 , 547 : 324–327 . DOI: 10.1038/nature23005 . 图 1 就是 IBM 研究院( IBM Research )提供的 UAM/CSIC 理论物理研究所( Instituto de Fisica Teorica )的 弦理论 教授卡尔 · 兰德斯泰纳博士( Prof. Dr. Karl Landsteiner )、同时也是上述《自然》杂志论文的合作者为了解释重力异常所勾画的图示。 Fig.1 Prof. Dr. Karl Landsteiner, a string theorist at the Instituto de Fisica Teorica UAM/CSIC and co-author of the paper made this graphic to explain the gravitational anomaly. Credit: IBM Research 参加此项研究的科学家包括来自德国汉堡大学( Universität Hamburg )纳米结构与固态物理研究所、瑞士苏黎世 IBM 研究院( IBM Research -Zurich )、德国金属材料研究院德累斯顿 的 莱布尼兹固态和材料研究所( Leibniz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Research Dresden, Institute for Metallic Materials )、德国 德累斯顿 工业 大学 ( Technical University Dresden )理论物理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物理系、西班牙 马德里自治大学 ( 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 )理论物理研究所( Instituto de Física Teórica UAM/CSIC )、德国马克斯 · 普朗克固态化学物理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cal Physics of Solids ) 以及 以色列 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 (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 凝聚态物理系 的研究人员 。 现代物理学 特别是 量子物理学 , 已经 使 我们习惯 于现实的 奇怪的和违反直觉的概念 , 量子物理学以离开物理对象 的 奇怪叠加态 而著名 。例如 , 薛定谔猫 ( Schrödinger's cat ) , 他发现自己无法判断 其 是死是活。然而有时量子力学 是 更果断的 、 甚至是破坏性的。 对于 物理学家 来说, 对称性 就 是圣杯。对称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某种方式改变一个对象 并 让 其 不变的。例如 , 一个圆形的球可以被任意角度旋转 , 但看起来总是相同的。物理学家说这是在旋转 操作之下是 对称 的 。一旦一个物理系统的对称性 被 识别 , 预测其 动力学 通常 是 可以 的 。 不过有时 量子 力学的 规律 破坏对称性 , 在 没有 量子力学 的世界也就是 经典系统 中对称性将会恰当 存在。 即使 物理学家 对此 看起来很奇怪 , 但 他们 将 这种 奇怪 现象 称之为 “ 异常 ( anomaly )。 对其 历史的 绝 大部分 而言 , 这些量子异常 被 局限于基本粒子物理学探索 的范畴, 巨大加速器实验室如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 Large Hadron Collider at CERN in Switzerland ) 。然而 , 现在一种新型的材料 , 即 所谓的 威尔 半金属 ( Weyl semimetals,NbP ) 新形式 , 类似于三维石墨烯 , 允许我们把对称破坏量子异常 表达成 日常工作现象 , 如电流的创建。 在 这些特殊材料 之中, 电子有效的 表现为完全相同的方式,如同在 高能加速器 中 研究的基本粒子一样。这些粒子有奇怪的属性 , 它们不能在 处于静止状态,它 们必须 在任何时候 以一 种 恒定的速度移动。 它 们也有另一个 被称为 自旋 的 特性 , 就像在 微粒上 附着 了 一个微小的磁铁 , 它 们 以 两种 状态运动 。自旋 既 可以在运动的方向 ,也可以是 相反的方向。 Fig. 2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scientists have verified a fundamental effect in a crystal that had been previously only thought to be observable in the deep universe. The experiments have verified a quantum anomaly that had been experimentally elusive before. The results are appearing in the journal Nature. Credit: Robert Strasser, Kees Scherer; collage: Michael Büker 图 2 是罗伯特 · 施特拉塞尔 ( Robert Strasser )、凯斯 ·舍雷尔( Kees Scherer )以及 迈克尔 · 巴克( Michael Büker )提供的照片。 一个国际 性的 科学家小组已经验证 了晶体中一种 基本效应 ,此 晶体先前只认为是 在 宇宙深处可观测的。实验 已经 验证 了一种之前一直在实验上 难以捉摸量子异常。 相关研究结果已经于 2017 年 7 月 19 日在《 自然 》( Nature )杂志网站发表 。 当人 们谈及右手粒子或者 左 手粒子时,这些 粒子 就是具有某种属性即 手性 的 。通常情况下 , 两个不同物种 的 粒子 , 除了 它 们的手性 差异之外其余都是相同的 , 伴随两个不同对称性而又粘附在一起情况的发生, 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守恒的。然而 , 量子异常可以摧毁 它 们的和平共处 ,使手性粒子发生转变,即将 一 种 左 手性 粒子 转化 成一 种 右 手性粒子 , 或者将一种右手性粒子转化为一种左手性粒子 。 2017 年 7 月 19 日 在 《 自然 》杂志网站 发表的 研究 论文中 , 一个 由 国际 性的 物理学家 、 材料科学家和弦理论家 组成的 研究小组 , 已经 观察到这样一 种具有 最奇异的量子异常 效应的 材料 ,这种效应 迄今为止被认为只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所 描述 过 时空曲率 才会引起的 。但 此研究 团队的惊喜 就在于 他们 竟然 发现 , 在地球上的 固体物理 的 属性 之中也有其存在,很多都是 计算机行业的基础 , 从微小的晶体管到云数据中心 无不涉及 。 IBM 研究 院的 科学家 、同时也是上述 论文的主要作者约翰 尼斯 ·古奇 博士 ( Dr. Johannes Gooth ) 说 : “对于 第一次 而言 , 我们 在 实验 上已经 观察到这个地球上基本量子异常 , 对我们 更好地了解 宇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可以基于此异常 来 构建 一种新的 固态设备 , 而这种异常 以前从未被认为是在经典电子设备如晶体管 内 潜在的规避固有的一些问题。 ” 使用弦理论部分方法的新计算表明 , 这种重力异常 也与如果此材料同时受热和磁场作用 生产 的 电流 有关 。 UAM/CSIC 理论物理研究所( Instituto de Fisica Teorica UAM/CSIC )的弦理论家、 教授 、也是上述研究论文的合作者 卡尔 · 兰德斯泰纳博士 ( Dr. Karl Landsteiner ) 说 : “ 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 、而又 激动人心的发现。我们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 , 在任何物理系统 中都 可以观察到相同的对称性破坏 , 无论是发生在宇宙的开始或正在今天发生 , 恰恰就是在 地球上 。 ” IBM 的科学家预测这一发现将 会围绕 传感器 、 开关 、 热电冷却器或能量采集 等设备的开发,改进 能耗 打开新局面 , 开辟 新 方向 。 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 https://export.arxiv.org/ftp/arxiv/papers/1703/1703.10682.pdf )或者相关报道: Scientists observe gravitational anomaly on Earth ; New breakthrough discovery—every quantum particle travels backwards Abstract The conservation laws, such as those of charge, energy and momentum, have a central role in physics. In some special cases, classical conservation laws are broken at the quantum level by quantum fluctuations, in which case the theory is said to have quantum anomalies 1 .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examples is the chiral anomaly 2 , 3 , which involves massless chiral fermions. These particles have their spin, or internal angular momentum, aligned either parallel or antiparallel with their linear momentum, labelled as left and right chirality, respectively. In three spatial dimensions, the chiral anomaly is the breakdown (as a result of externally applied parallel electric and magnetic fields 4 ) of the classical conservation law that dictates that the number of massless fermions of each chirality are separately conserved. The current that measu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eft- and right-handed particles is called the axial current and is not conserved at the quantum level. In addition, an underlying curved space-time provides a distinct contribution to a chiral imbalance, an effect known as the mixed axial–gravitational anomaly 1 , but this anomaly has yet to be confirmed experimentally. However, the presence of a mixed gauge–gravitational anomaly has recently been tied to thermoelectrical transport in a magnetic field 5 , 6 , even in flat space-time, suggesting that such types of mixed anomaly could be experimentally probed in condensed matter systems known as Weyl semimetals 7 . Here, using a temperature gradient, we observe experimentally a positive magneto-thermoelectric conductance in the Weyl semimetal niobium phosphide (NbP) for collinear temperature gradients and magnetic fields that vanishes in the ultra-quantum limit, when only a single Landau level is occupied. This observ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ence of a mixed axial–gravitational anomaly, providing clear evidence for a theoretical concept that has so far eluded experimental detection.
个人分类: 新观察|8027 次阅读|2 个评论
From IBM's Jeopardy robot, Apple's Siri, to new Google MT
liwei999 2016-10-9 08:57
Latest Headline News: Samsung acquires Viv, a next-gen AI assistant built by the creators of Apple's Siri . Wei: Some people are just smart, or shrewd, more than we can imagine. I am talking about Fathers of Siri, who have been so successful with their technology that they managed to sell the same type of technology twice, both at astronomical prices, and both to the giants in the mobile and IT industry. What is more amazing is, the companies they sold their tech-assets to are direct competitors. How did that happen? How nice this world is, to a really really smart technologist with sharp business in mind. What is more stunning is the fact that, Siri and the like so far are regarded more as toys than must-carry tools, intended at least for now to satisfy more curiosity than to meet the rigid demand of the market. The most surprising is that the technology behind Siri is not unreachable rocket science by nature, similar technology and a similar level of performance are starting to surface from numerous teams or companies, big or small. I am a tech guy myself, loving gadgets, always watching for new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To my mind, something in the world is sheer amazing, taking us in awe, for example, the wonder of smartphones when the iPhone first came out. But some other things in the tech world do not make us admire or wonder that much, although they may have left a deep footprint in history. For example, the question answering machine made by IBM Watson Lab in winning Jeopardy. They made it into the computer history exhibition as a major AI milestone. More recently, the iPhone Siri, which Apple managed to put into han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first time for seemingly live man-machine interaction. Beyond that accomplishment, there is no magic or miracle that surprises me. I have the feel of seeing through these tools, both the IBM answering robot type depending on big data and Apple's intelligent agent Siri depending on domain apps (plus a flavor of AI chatbot tricks). Chek: @ Wei I bet the experts in rocket technology will not be impressed that much by SpaceX either, Wei: Right, this is because we are in the same field, what appears magical to the outside world can hardly win an insider's heart, who might think that given a chance, they could do the same trick or better. The Watson answering system can well be regarded as a milestone in engineering for massive, parallel big data processing, not striking us as an AI breakthrough. what shines in terms of engineering accomplishment is that all this happened before the big data age when all the infrastructures for indexing, storing and retrieving big data in the cloud are widely adopted. In this regard, IBM is indeed the first to run ahead of the trend, with the ability to put a farm of servers in working for the QA engine to be deployed onto massive data. But from true AI perspective, neither the Watson robot nor the Siri assistant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more-recent launch of the new Google Translate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So far I have tested using this monster to help translate three Chinese blogs of mine (including this one in making), I have to say that I have been thrown away by what I see . As a seasoned NLP practitioner who started MT training 30 years ago, I am still in disbelief before this wonder of the technology showcase. Chen: wow, how so? Wei: What can I say? It has exceeded my imagination limit for all my dreams of what MT can be and should be since I entered this field many years ago. While testing, I only needed to do limited post-editing to make the following Chinese blogs of mine presentable and readable in English, a language with no kinship whatsoever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 Chinese. Question answering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Introduction to NLP Architecture Hong: Wei seemed frightened by his own shadow.Chen: Chen: The effect is that impressive? Wei: Yes. Before the deep neural-nerve age, I also tested and tried to use SMT for the same job, having tried both Google Translate and Baidu MT, there is just no comparison with this new launch based on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If you hit their sweet spot, if your data to translate are close to the data they have trained the system on, Google Translate can save you at least 80% of the manual work. 80% of the time, it comes so smooth that there is hardly a need for post-editing. There are errors or crazy things going on less than 20% of the translated crap, but who cares? I can focus on that part and get my work done way more efficiently than befo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SMT before deep learning rendered a text hardly readable no matter how good a temper I have. It was unbearable to work with. Now with this breakthrough in training the model based on sentence instead of words and phrase, the translation magically sounds fairly fluent now. It is said that they are good a news genre, IT and technology articles, which they have abundant training data. The legal domain is said to be good too. Other domains, spoken language, online chats, literary works, etc., remain a challenge to them as there does not seem to have sufficient data available yet. Chen: Yes, it all depends on how large and good the bilingual corpora are. Wei: That is true. SMT stands on the shoulder of thousands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nd their works. An ordinary individual's head simply has no way in digesting this much linguistic and translation knowledge to compete with a machine in efficiency and consistency, eventually in quality as well. Chen: Google's major contribution is to explore and exploit the existence of huge human knowledge, including search, anchor text is the core. Ma: I very much admire IBM's Watson, and I would not dare to think it possible to make such an answering robot back in 2007. Wei: But the underlying algorithm does not strike as a breakthrough. They were lucky in targeting the mass media Jeopardy TV show to hit the world. The Jeopardy quiz is, in essence, to push human brain's memory to its extreme, it is largely a memorization test, not a true intelligence test by nature. For memorization, a human has no way in competing with a machine, not even close. The vast majority of quiz questions are so-called factoid questions in the QA area, asking about things like who did what when and where , a very tractable task. Factoid QA depends mainly on Named Entity technology which was mature long ago, coupled with the tractable task of question parsing for identifying its asking point, and the backend support from IR, a well studied and practised area for over 2 decades now. Another benefit in this task is that most knowledge questions asked in the test involve standard answers with huge redundancy in the text archive expressed in various ways of expressions, some of which are bound to correspond to the way question is asked closely. All these factors contribute to IBM's huge success in its almost mesmerizing performance in the historical event. The bottom line is, shortly after the 1999 open domain QA was officially born with the first TREC QA track, the technology from the core engine has been researched well and verified for factoid questions given a large corpus as a knowledge source. The rest is just how to operate such a project in a big engineering platform and how to fine-tune it to adapt to the Jeopardy-style scenario for best effects in the competition. Really no magic whatsoever. Google Translated from 【泥沙龙笔记:从三星购买Siri之父的二次创业技术谈起】 , with post-editing by the author himself. 【Related】 Question answering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Introduction to NLP Architecture Newest GNMT: time to witness the miracle of Google Translate Dr Li’s NLP Blog in English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3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 Zurich,科研的天堂
热度 29 张海霞 2016-8-5 10:49
IBM Zurich ,科研的天堂 早上起来就看到朋友圈里传来的这个重磅新闻: IBM 发明世界首个人造神经元,人工智能的底层硬件基石已完成! 这太给力了,这是一项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突破性进展啊!下载了原文自己研读,发现是 Evangelos Eleftheriou 教授(图片中坐着的那位也是论文的通讯作者)小组的工作,不仅想起几年前受他邀请去访问 IBM Zurich 的情况,那个坐落在苏黎世郊外山上的宁静的日式庭院,几个在瑞士留学的学生跟我一起去访问的(据说是很难去访问的,审查很严,当然我们很幸运是因为被 Head 邀请,所以孩子们就有福了),一个下午的参观安排的非常饱满,当然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这个研究所里蕴含的内容太丰富,不仅仅是令人惊艳的科研成果,还有深不可测的文化底蕴: 首先是卧虎藏龙的研究团队和严格的管理: 这里的研究严格按照团队来管理,不同项目之间在物理上(办公室、实验室等等)有严格的分割,在交流上也有严格的区分,除非每周的外来邀请报告以外,大家在研究成果发布之前是不相互通气的,主要是因为每个团队的研究成果都是前沿的大问题、重要性也都非同一般;自然在这里做研究的人员也是千挑万选,个个是精英,博士毕业后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真的是十分理想,也难怪这里面培养出那么多的人才,也有很多后来成了各顶尖大学的教授; 其次是梦幻一般的实验条件和充裕的经费: IBM Zurich 是我去过的唯一一个没有人谈科研经费的地方,因为他们的管理方式和项目运作方式决定了他们根本不需要去申请经费,整个研究所的经费是非常充裕的,研究人员只要为研究内容负责。他们的实验条件当然也是别处不能比拟的,为了做最不受外界干扰的实验,他们斥资数千万耗时几年建成了最安静、干净的实验室(很遗憾我没去参观,学生去了),而这个实验室就是为了给少数几个做相关项目的研究者使用,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也造就了 IBM Zurich 频出大成果的最根本原因; 最后是出人意料的高工资和研究者的宁静心态: 我跟 Evangelos Eleftheriou 教授是在北京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的,很凑巧宴会时他和太太跟我坐在一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就聊起来文化,他们是在希腊长大的,那时候我正好看了《岛》这本小说,对希腊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十分着迷,大家聊得非常投机,于是就有了去苏黎世的这次访问,去之前我真的没想到他是这个著名的研究所的 Head ,因为人很谦和,完全没有做如此重要的研究所领导的凌人气势和派头!去的路上一个在那里实习过的同学很诧异地问我:怎么可能认识他?这可是他们平时根本见不到的大人物!可是他依然是百忙之中带我们参观、到很晚还出来和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其实,不仅仅是 Evan ,在那里见到的很多知名研究者都是非常宁静平和的心态,刚刚在 Nature 上发了文章的一位年轻博士带着我们看他的实验成果那个兴奋劲儿,我至今都记忆尤深。 当然,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他们的工资待遇,之前跟瑞士的 EPFL 、 ETH 大学教授合作对他们的高工资有所了解,可是到了 IBM Zurich 才知道什么是真的高工资,那个在那里实习过的学生说他梦寐以求加盟 IBM Zurich ,一是研究水平、实验条件,而是不可思议的高工资,那时候他实习已经可以拿到每月 8K 瑞郎(换算成人民币约 5W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资水平啊?!他只是一个实习的博士研究生,大家想想其他研究人员的收入吧,难怪大家都愿意在瑞士从事科研工作: 山清水秀的环境、藏龙卧虎的团队、严格有序的管理、充裕的科研经费、梦幻一般的实验条件、不可思议的高工资,让大家能够尽情地沉浸在研究发现的快乐之中,最终才会频频出现这样了不起的重大突破! IBM Zurich ,真的是科研的天堂! 重磅│IBM发明世界首个人造神经元,人工智能的底层硬件基石已完成! 2016-08-04 DeepTech 深科技 DeepTech 深科技 DeepTech 深科技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独家合作 图片来源: IBM 编者按: 从 AlphaGo 击败李世石,宣布超级计算机攻克了围棋这一穷举法不可能征服的领域后,人工智能( AI )又成了所有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对于不少该领域的科学家而言,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用机器实现人脑的全部功能,而作为人脑的最小细胞单位 —— 神经元,可能会是一个最好的入手点。 美国当地时间 8 月 3 日, IBM 官方宣布了他们的最新成果 —— 首个人造神经元,可用于制造高密度、低功耗的认知学习芯片。 IBM 苏黎世研究中心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纳米尺度随机相变神经元。 IBM 已经构建了由 500 个该神经元组成的阵列,并让该阵列 以模拟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进行信号处理。 该技术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相变神经元具有传统材料制成的神经元无法匹敌的特性 —— 其尺寸能小到纳米量级。此外,它的 信号传输速度很快,功耗很低 。更重要的是, 相变神经元是随机的 ,这意味着在相同的输入信号下,多个相变神经元的输出会有轻微的不同, 而这正是生物神经元的特性。 人造神经元论文的第一作者:托马斯 · 图玛( Tomas Tuma ) IBM 相变神经元由输入端(类似生物神经元的树突)、神经薄膜(类似生物神经元的双分子层)、信号发生器(类似生物神经元的神经细胞主体)和输出端(类似生物神经元的轴突)组成。信号发生器和输入端之间还有反馈回路以增强某些类型的输入信号。 人造神经元研发团队,图片来源: IBM 神经薄膜是整个神经元的关键。在生物神经细胞中,起神经薄膜作用的是一层液态薄膜,它的物理机理类似于电阻和电容:它阻止电流直接通过,但同时又在吸收能量。当能量吸收到一定程度,它就向外发射自己产生的信号。这信号沿着轴突传导,被其他神经元接收。然后再重复这一过程。 在 IBM 制造的神经元中,液态薄膜被一小片神经薄膜取代。神经薄膜是由 锗锑碲复合材料 (也称 GST 材料)制成的,该材料也是可重写蓝光光盘的主要功能材料。锗锑碲复合材料是一种相变材料,即它可以以两种状态存在: 晶体态和无定形态 。通过激光或电流提供能量,两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变。在不同状态下,相变材料的物理特性截然不同: 锗锑碲复合材料在无定形态下不导电,而在晶体态下导电。 在人工神经元中,锗锑碲薄膜起初是无定形态的。随着信号的到达,薄膜逐渐变成结晶态,即逐渐变得导电。最终,电流通过薄膜,制造一个信号,并通过该神经元的输出端发射出去。在一定的时间后,锗锑碲薄膜恢复为无定形态。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生物神经元与人造神经元对比图,图片来源: IBM 由于生物体内各种噪声的存在,生物神经元是随机的( Stochastic )。 IBM 研究人员表示,人工神经元同样表现出了随机特性,因为神经元的薄膜在每次复位后,其状态有轻微的不同,因此随后的晶态化过程略有不同。因此,科学家无法确切地知道每次人工神经元会发射什么信号。 那么人工神经元到底有何意义? 首先,人工神经元采用了成熟的材料,历经几十亿次工作而不损坏(寿命长),体积极小( 有报道说是 90 纳米,但从下图中看应该在 300 纳米左右,而论文中表示未来有望达到 14 纳米 )。因此,这是一种性能非常棒的器件。 人工神经元网络。图中的银色方块是放大后的相变神经元,该神经元网络还没有配备工业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图片来源: IBM 其次, 人工神经元跟生物神经元的工作方式非常类似 。当大批人工神经元组成并行计算机后,它也许可以和人类一样进行决策和处理感官信息。 IBM 表示,他们的人工神经元技术和目前发展中的另外一种人工神经元器件 —— 忆阻器互为补充。 目前, IBM 制造了 10 乘 10 的神经元阵列,将 5 个小阵列组合成一个 500 神经元的大阵列,该阵列可以用类似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进行信号处理。事实上,人工神经元已经表现出和人类神经元一样的 “ 集体编码 ” 特性。此外,它的信号处理能力已经超过了 奈奎斯特 - 香农采样定理规定的极限。 编者注:集体编码:每个神经元有 2 种状态,可以表示 1 比特信息,那么 N 个神经元就可以表示 2 N 比特信息。神经元数量足够多时,能表示的信息量将极其惊人。 IBM 研究人员计划构建包含几千个相变神经元的单一芯片,并编写能充分利用相变神经元芯片随机特性的软件。 编辑:离子心 参考: IBM 、 Nature 、 Arstechnica 论文: NatureNanotechnology, 2016. DOI: 10.1038/nnano.2016.70 (About DOIs).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22041 次阅读|28 个评论
韩春雨没降温量子计算机又来了
热度 15 gaoshannankai 2016-5-10 10:22
刘洋老师 多篇文章 在科学网介绍了量子计算机的进展, 冷清的场面,与alpha狗下围棋形成鲜明对比。 IBM量子计算机开放试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50-975985.html 韩春雨老师 基因组编辑的新闻 陆续也被主流媒体报道了。 IBM量子计算机开放试用在国内还是静悄悄的,估计,当前 我们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也没有人会去用用。 再次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反智文化,和中世纪状态。 正确的,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史趋势的被压制, 虚假的,坑蒙拐骗的东西在主流媒体抢占制高点。 由于本文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对于生命和信息两个领域的新技术比较关注, 本人自信,任何技术是好是坏,逃不出我的法眼。 生命科学当前还是处于未成年期,基本上个人智力占据主要因素,因此, 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偶尔可以蹦出一个韩春雨,以后也许还能蹦出一个韩夏雨, 韩秋雨或韩冬雨。现在各位根据顺序改名字还来得及。 但是,信息科学基本上理论到工业体系都很成熟,主要是资本和技术推进的。 因此,决策非常总要。 我们也看到了日本在80年代电子工业到达顶峰,看着要 灭了美国,intel就是在破产前痛苦的完成了转型。但是,后来,日本政府推出 的一系列大项目大规划,最著名就是高清晰电视,他在自己半导体工业已经超过 美国的前提下,走的模拟路线,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当年的 日美太平洋战争,日本在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几乎完胜美国的前提下,转而发展 大炮巨舰;美国从日本空袭珍珠港的失败中,知道了航母的重要性,徒弟最后 用同样的招数教训了师傅。更为荒唐的是,日本的整个海军作战,其战略上是由 陆军部指导的;无独有偶,他的兄弟国家的公安部长,是没有当过警察的石油 部门的领导出任的。 信息科学领域,出不了韩春雨,出来的只有x度,x里,资本没有推动技术,只是 为某些利益集团积累了更多的资本。 信息学科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如果不是 科研一线的一流专家来搞,哪怕差一点点,就是死。 IBM之所以从第一台大型机到现在,始终引领IT趋势,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决策层, 是由一群智商超高级的优等白人统领的。戴老师讲的 ***猪,我给说明一下,就是 在我们国家冒充各类专家,搞瞎b式评审的 弱智库的成员们。 请刘洋老师搞一篇博文,简单介绍介绍ibm量子计算机,有利于提高 大家的科学素质。更主要是,哪位老师网络好一点,能否根据刘洋老师的链接, 登录到那个计算机,试用一下,把测试结果给我们大家说说。 http://www.research.ibm.com/quantum/ 信息领域,我们被太多的骗子误导了,错过了黄金发展时期,现在单纯依靠自主研发 肯定是不行了,更重要要通过各种手段,打入IBM、google等核心开发团队,尽量缩短差距。
4070 次阅读|19 个评论
在IBM股东大会对安倍访美发出警告
ingzha 2015-4-30 07:05
表面上看来,奥巴马任命的驻日大使或者是克林顿国务卿选举时论功行赏的律师,或者是政治名门的闺女,完全不懂日本,好像只是一个点缀;实际上,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美日关系是由一小撮封闭的特殊利益集团严密操控的。我在《美日同盟及其与中国的互动》第一章“美日关系的基础”开首介绍过:奥巴马刚上台,【 2009 年 3 月 27-29 日,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 、日本驻旧金山总领事馆和 Pacific Forum CSIS 在旧金山召开由 50 名美日“专家和政策执行者”参加的第 15 次美日旧金山安全保障会议,之后作为 Issues Insights, Vol. 9, No. 14 发表了题为“美日安全保障关系:对同盟的试金石”论集 。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虽然注册为民间非赢利机构,但实际上是由 25 个国家组成的“产业、官方、学术界”三者联合的国际组织“太平洋经济互助理事会”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的日本委员会的事务局,隶属日本外务省 ,其成员多来自退休的外务省官僚。 Pacific Forum CSIS 是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在檀香山的亚太独立部门。由此论集的开首“谢辞”中对日本外务省北美局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课 表示感谢,也可以看出,这次会议可以看成是日本政府在全球经济危机、奥巴马新政权之下借用美国的“智库”机构对美国政府的试探气球。不用讳言,会议的中心围绕着美日同盟的目标和对手 -- 中国 -- 展开。】 现在,奥巴马的任期接近尾声,在美日关系利益集团的操纵下,这次访美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意外得到殊荣。首先,日美两国政府 2015 年 4 月 27 日在纽约举行外长和防长出席的安保协商委员会( 2+2 )会议, 18 年来首次修定了新《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双方决定把自卫队和美军的合作扩大到全球规模,新指针强调了日美同盟将为“亚太及其他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发挥主导作用”,并在太空及网络空间领域共享信息 , 反映了安倍政府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容,特别写明将共同防卫钓鱼岛 / 尖阁诸岛。在会议后的记者会见中,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说:以往美军与自卫队的军事合作是以一个地区(所谓“日本周边”)为焦点,现在这种合作范围扩展到了全球。另外,日美双方共同牵制中国在南海有争议岛屿附近填海和建设人工岛的行为。包括在野党日本民主党在内的国内舆论和政局如何抵抗这种违反包括宪法在内的一系列日本法规,值得拭目以待。 其次, 4 月 28 日, 奥巴马在白宫为安培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两位领导人在会晤中讨论了美日防卫和经贸合作等方面的议题。 显然是在安倍的要求下,奥巴马也提到尖阁诸岛 / 钓鱼岛,批判中国:“他们不是通过正常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解决问题,而是炫耀武力。我们曾经对中国表示了对任何国家都表述的立场,即那种做法是不对的。”安倍没有具体指明中国,但他表示,日本和美国“一致反对以任何方式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企图”。他说:“任何争端都应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而不是胁迫和恫吓。”安倍还说,他欢迎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再平衡政策。 对于国际关注的“慰安妇”问题(有一位韩国的幸存者专程赶来抗议),安倍没有直接道歉,把罪责推给 “ 人口走私”之徒,好像与日本政府无关,又错过了一次历史的和解机会。 然后,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日本首相,得意的安倍 4 月 29 日今天上午在美国国会对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说 。安倍用英语从他的外祖父岸信介说起,看来,那些拍手欢迎的国会议员们知道岸作为日本首相压制国内的反抗运动签署了美日安保条约,但谁知道或在乎岸的战犯身份呢?安倍有什么资格跑到国会来大讲民主、自由、人权、希望?进一步看,谁知道或在乎安倍为日本国内政治和美日关系乃至亚太安全、全球和平带来的危害呢?问题是:如何提醒、警告、教育美国国会和公众呢? 我在 “ 以 IBM 的公司治理推动东亚的正义进程” 中问到: 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能够同时帮助世界头三号经济大国美中日呢? 2014 年 4 月 30 日,我致函 IBM 公司秘书长,提案成立公共政策委员会。内容包括: “ 2014 年 4 月 25 日的美日联合声明包括以下的危险内容 : 这些条约的义务延展到所有日本行政 管辖下的地域, 包括尖阁诸岛 , 美国欢迎和支持日本考虑实行集团自卫权 。 … 日本政府利用 1989 年中国的天安门悲剧放弃日本的和平宪法 (战后亚洲的和平基础)走向军备、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 在美日安保条约下 误导美国与崛起的民族主义的中国冲突 . 。 … 日本政府虽然在西方七国 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保护中国留学生的宣言,但却迫害我这样的不肯与日本政府作幕后交易的在日中国留学生。 ” 这样的警示文件应该与安倍的国会演说并列存入历史记录。 正如 我 2014 年 12 月 19 日 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发出电邮、反驳 IBM 雇用的律师行的离谱理由那样,我的提案 不是 “ 个人对日本政府的控诉 ” , 也从未期望得到个人利益,而是为了提醒美国公众关于日本政府军事化政策的危害。 幸好,如 2015 年 1 月 20 日至律师行和我的电邮所示 , SEC 全面反驳了律师行排除我的提案的所有理由,三次重申 SEC 不同意 IBM 可以 把我的提案从股东大会资料中排除掉。 昨天 4 月 28 日,我的朋友代表我在 IBM 股东大会宣读了上述提案,以我的 15 股份,得到 29,669,123 股份 (4.95%) 的赞同 。这是两百万倍的“投资回报”!为了推动东亚的正义进程,首先要追讨我亲历的 1989 年那段最黑暗的中日当代史的真相 ,因为 没有历史真相就不可能有正义和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http://japan.kantei.go.jp/97_abe/statement/201504/uscongress.html 赵京,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 2015 年 1 月 21 日。 http://cpri.tripod.com/cpr2015/SEC-IBM.pdf http://www.ibm.com/investor/services/annual-meeting-of-stockholders.html Against 569,817,501 95.05% ; Abstain 29,174,498 ; Broker Non-Votes 166,640,169 。 我 2009 年 9 月 23 日致函当时刚上台的日本首相鸠山 http://cpri.tripod.com/cpr2009/Zhao_to_Hatoyama.pdf 要求日本政府公布 当时出卖、迫害我们的真相 。
个人分类: 美日同盟|1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工程师的奶牛计算
热度 1 kiwaho 2015-1-30 10:32
连续写了N篇关于水科学的博文也是累了,今天换个口味谈谈“奶牛计算”的轻松话题。 Bryan Ramlow是IBM计算机公司早期软件工程师,可能腻味于当时计算不透明,感觉计算机行业这碗饭不好吃,竟然于1980年玩起了奶牛计算。 这老兄住在城郊一个奶牛农场旁边,平常就喜欢折腾这个,捣鼓那个,就当是繁重的软件编程之余的放松吧。 有一年冬天邻居家的牛奶储存罐的制冷系统坏了,请他帮忙看看能不能捣鼓好。果然,得益于扎实的物理学基础,三下五去二他就弄好了。顺便得闲走进住着一百多头奶牛的牛棚,东瞧瞧西渺渺,发现零下20多摄氏度,尽管牛舍的窗户全部打开,内部也无取暖设备,竟然走在牛群中间不觉得冷。 一手摸着热乎乎的牛肚子,顿然脑洞大开,感觉这牛的身体就是一个活的取暖器。之后,他为了计算奶牛的热功率当量,就商量用邻居家的奶牛做实验,初步估算出成年奶牛的热功率大约1000瓦。 这样看来牛棚里100头奶牛相当于10万瓦的免费取暖器啊,难怪寒风凛冽的深冬,啥保温措施没有,取暖器也不要,里面仍然暖融融的。 这家伙的脑筋转开了,琢磨一段时间,申请了第一个用牛温取暖的发明专利。IBM的码农工作也辞了,专心致志搞他的奶牛计算,挣的钱比写软件强多啦。 邻居家成了他的发明的第一个用户,冬季住宅取暖就交给牛牛,再也不用购买燃料油啦,电力公司也挣不到他家的取暖费了。 这个故事说明: 1、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改行作出成绩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个励志故事就是本网博主迟菲MM(@cutefay ) 的跨行计算:从生命科学本科-〉生物化工博士-〉管理科学从业,如今在“应急管理”领域搞得风生水起。 2、知识分子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寻找创新的点子,并尽可能多样化自己的生活实践。 3、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缺乏创新力,而是整个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太单调,太格式化。 4、交通工具的进步,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同样的中国软件工程师,是不可能选择在乡下买房与农民做邻居的,一方面出于生活方式的阶级化加世俗化,另一方面出于通勤的障碍。 5、近10年来,中国的个人机动车辆拥有率大幅增长,但政府仍秉持大城市化的旧观念,社会的观念转型滞后。后工业化的西方,早已推行去城市化或者说乡村化,人民生活方式趋于多样化。 6、强迫大自然去适应人就是维持城市化的直接恶果。例如南水北调支援人口压力山大的京都圈。 握有大数据的大决策者,是时候调整决策的透明的计算方法了。 参考文献: 1、故事详情可阅读美国英文媒体报道:Using Cow Thermal Energy to Heat Homes in Winter http://www.motherearthnews.com/homesteading-and-livestock/cow-thermal-energy-to-heat-homes-zmaz82ndzgoe.aspx?PageId=1 2、他的奶牛热能利用的专利: http://www.google.com/patents/US4322953 可能大陆谷歌访问不了,有兴趣的人士可以从本文附件下载。该专利仅北美受保护,中国使用不算侵权。 cowpowerUS4322953.pdf
3618 次阅读|2 个评论
IBM工程师的奶牛计算
kiwaho 2015-1-30 09:32
IBM工程师的奶牛计算 连续写了N篇关于水科学的博文也是累了,今天换个口味谈谈“奶牛计算”的问题。 Bryan Ramlow是IBM计算机公司早期软件工程师,可能腻味于当时计算不透-明,感觉计算机行业这碗饭不好吃,竟然于1980年玩起了奶牛计算。 这老兄住在城郊一个奶牛农场旁边,平常就喜欢折腾这个,捣鼓那个,就当是繁重的软件编程之余的放松吧。 有一年冬天邻居家的牛奶储存罐的制冷系统坏了,请他帮忙看看能不能捣鼓好。果然,过去的物理学基础扎实,三下五去二九弄好了。顺便得闲走进住着一百多头奶牛的牛棚,东瞧瞧西渺渺,发现零下20多摄氏度,尽管牛舍的窗户全部打开,内部也无取暖设备,竟然走在牛群中间不觉得冷。 一手摸着热乎乎的牛肚子,顿然脑洞打开,感觉这牛的身体就是一个活的取暖器。之后,他为了计算奶牛的热功率当量,就商量用邻居家的奶牛做实验,初步估算出成年奶牛的热功率大约1000瓦。 这样看来牛棚里100头奶牛相当于10万瓦的取暖器啊,难怪寒风凛冽的深冬,啥保温措施没有,取暖器也不要,里面仍然暖融融的。 这家伙的脑筋转开了,琢磨一段时间,申请了第一个用牛温取暖的发明专利。IBM的码农工作也辞了,专心致志搞他的奶牛计算,挣的钱比当码农海了去了。 故事详情可阅读英文报道:Using Cow Thermal Energy to Heat Homes in Winter http://www.motherearthnews.com/homesteading-and-livestock/cow-thermal-energy-to-heat-homes-zmaz82ndzgoe.aspx?PageId=1 他的奶牛热能利用的专利:http://www.google.com.hk/patents/US4322953
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工程师的奶牛计算 VS 透-明计算
kiwaho 2015-1-30 09:25
IBM工程师的奶牛计算 VS 透-明计算 连续写了N篇关于水科学的博文也是累了,今天换个口味谈谈“奶牛计算”的问题,以应景现时火热的“透-明计算”。 Bryan Ramlow是IBM计算机公司早期软件工程师,可能腻味于当时计算不透明,感觉计算机行业这碗饭不好吃,竟然于1980年玩起了奶牛计算。 这老兄住在城郊一个奶牛农场旁边,平常就喜欢折腾这个,捣鼓那个,就当是繁重的软件编程之余的放松吧。 有一年冬天邻居家的牛奶储存罐的制冷系统坏了,请他帮忙看看能不能捣鼓好。果然,过去的物理学基础扎实,三下五去二九弄好了。顺便得闲走进住着一百多头奶牛的牛棚,东瞧瞧西渺渺,发现零下20多摄氏度,尽管牛舍的窗户全部打开,内部也无取暖设备,竟然走在牛群中间不觉得冷。 一手摸着热乎乎的牛肚子,顿然脑洞打开,感觉这牛的身体就是一个活的取暖器。之后,他为了计算奶牛的热功率当量,就商量用邻居家的奶牛做实验,初步估算出成年奶牛的热功率大约1000瓦。 这样看来牛棚里100头奶牛相当于10万瓦的取暖器啊,难怪寒风凛冽的深冬,啥保温措施没有,取暖器也不要,里面仍然暖融融的。 这家伙的脑筋转开了,琢磨一段时间,申请了第一个用牛温取暖的发明专利。IBM的码农工作也辞了,专心致志搞他的奶牛计算,挣的钱比什么“透-明计算”劳什子海了去了。 故事详情可阅读英文报道:Using Cow Thermal Energy to Heat Homes in Winter http://www.motherearthnews.com/homesteading-and-livestock/cow-thermal-energy-to-heat-homes-zmaz82ndzgoe.aspx?PageId=1 他的奶牛热能利用的专利:http://www.google.com.hk/patents/US4322953
1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的衰落是世界的一个大问题
热度 6 tinano 2015-1-27 10:43
IBM将裁员超过10万人、幅度将达26%的消息非常让人震惊。 看看“蓝色巨人”曾经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伟大创新:机械制表机、原子重排技术、Fortran、RISC、大型机、个人电脑、小型机、深蓝、沃森、智慧地球……这每一项成就的深远影响都远远超越了公司时空边界,从而奠定了这家伟大公司的至高地位。 我绝对不是个恋旧的人,而是对那些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无比崇敬的人。 是什么让巨人步履艰难? 是她创新能力、技术被超越吗?显然不是: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的数据,蓝色巨人去年获得了7534项专利,连续21年蝉联榜首!她的创造力着实让人震撼。 我突然冒出一个让自己吃惊的想法,如果有一天IBM、苹果、微软、惠普这样的公司都倒掉了,这个世界谁来做堪称伟大的创新? 也许你会说:中国人!有太多的理由让人觉得中国人能行。想想吧,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科研人员、最多的本科毕业生、最多的博士生、年产世界第二的发明专利、敢花美国一样多的研发经费(按购买力)、全世界大约65%工业品产自中国。或许美国人被吓傻掉了。可是……你懂的。我也懂的。 我有莫名的悲伤掠过心头。 这个世界怎么了?是哪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这一切?是谁让创新失去了价值?一间伟大的公司输了那么谁赢了?是那些不创新的公司吗?让一个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假劣货的卖场的主子到纳斯达克“敲钟”是一种美国式的创新吗?那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吗?如果不是,美国人为什么要改变?美国人失去自信、迷失方向了吗?我们是否应该担心这个世界的未来会失去该有的秩序而不仅仅是因为无休无止的雾霾? IBM的衰落真是世界的一个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愿伟大的终将伟大----我所了解的IBM公司,Journals Tang,2014年3月19日,http://zhuanlan.zhihu.com/consultant/19916037 2、IBM美国专利获得量仍居首 苹果第十一,2015年1月30日,http://www.techweb.com.cn/it/2015-01-13/2115013.shtml
个人分类: 谈创新|4641 次阅读|9 个评论
以IBM的公司治理推动东亚的正义进程
ingzha 2015-1-22 13:00
昨天,我刚翻完谷歌董事会执行主席 Schmidt 推销他当 CEO 时谷歌的运作、特别是 2009-10 年谷歌在中国业务的政策变换的书 。其中他提到 Chinese dissidents 的 Gmail 电邮被来自中国的黑客侵入,但没有提及我在 2008 、 09 年股东大会的发言和退席抗议,以及 2010 年的股东大会提案 。当时谷歌三巨头执政,年轻的两个创始人中,一人坚持 “Don’t be evil” 的原则不惜撤出中国、另一人犹豫未表态,而老练的 Schmidt 反对撤出中国。不管我的人权提案对最终的撤离中国决策产生了多大(或多小)的压力作用,我很庆幸及时经历了这个人权原则与商业利润较量的经典企业政策改变案例。 昨天我又收到一百年前安那祺主义者 Alexander Berkman 编辑发行的 The Blast 的复版 。我把他作为企业治理的榜样和先驱,希望所有商学院的学生都应该知道 Berkman 的贡献 。 晚上,听了奥巴马总统的富有热情的国情咨文,想到政府也有不错的政策和充满理想的官员,但需要我们公民帮助,共同努力实施社会的进步,就在微信上留言: “ Berkman 为了教育卡内基,替天行道、以身试法,被判刑 22 年,迫使美国的资本阶级开始 ‘ 行善 ’ 。我在与公司的董事会或官员会见时,常常想到如何比 Berkman 更有效改进企业治理。听到奥巴马的演讲,想到更应该帮助政府的政策改善 ” 。但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能够同时帮助世界头三号经济大国美中日和主导全球化进程的跨国企业改善政策呢? 早在去年 4 月 30 日,我致函 IBM 公司秘书长,提案成立公共政策委员会。原文不长,援引如下,付加适量汉译。 Shareholder Proposal on Establishing a Public Policy Committee Resolved:shareholders recommend tha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BM) establish a Public Policy Committee to assist the Board of Directors in overseeing IBM's policies and practice that relate to public issues including human right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upplier chainmanagement, charitable giving, political activities and expenditures,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especiall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at may affect IBM's operations, performance, reputation, and shareholders’ value. Supporting Statement 支持陈述 IBM currently has four board committees: Audit Committee,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mitte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Management Resources Committee, and Executive Committee, but without a committee to legitimately and ethically deal with public issues,especially international affairs, affecting our business 没有一个委员会正当、符合道德地处理特别是国际事务 等公共问题 . According to our 2013annual report, IBM has 32% ($31,628m/$97,800m) revenue in Europe/MiddleEast/Africa, 23% ($22,923/$97,800m) revenue in Pacific Asia23% 收入在亚太 ; “Within the BRIC countries of Brazil, Russia, India and China, ... The company continues to see good opportunity in all regions over the long term and is continuing to invest in these key markets.” (p.40); “During 2013, performance in China was impacted bythe process surround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broad governmental economic reform plan 公司在中国的业绩受到实施广泛政府经济计划的过程的影响 .”(p.41). IBM is truly a lead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rporation in the world 不愧是领导性国际商业公司 . The globalization has made the world increasingly connected and complicated 全球化使世界更加联系和复杂起来 . For example, theU.S.-Japan Joint Statement on April 25, 2014 includes such dangerous contentsas 例如, 2014 年 4 月 25 日的美日联合声明包括以下的危险内容 : These commitments extend to all the territories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Japan, including the Senkaku Islands 这些条约的义务延展到所有日本行政 管辖下的地域, 包括尖阁诸岛 . The United States welcomes and supports Japan’s consideration of the matter of exercising the right of collective self-defense 美国欢迎和支持日本考虑实行集团自卫权 .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misled the U.S.under the U.S.-Japan Security Treaties to crash with the rising power of a nationalistic China since Japan utilized China’s 1989 Tiananmen Tragedy to abandon Japan’s peace constitution (the cornerstone of Asia’s peace after WWII) towards rearmament, militarization and fascism 日本政府利用 1989 年中国的天安门悲剧放弃日本的和平宪法 (战后亚洲的和平基础)走向军备、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 在美日安保条约下 误导美国与崛起的民族主义的中国冲突 . Althoug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signed the G-7 Summit declaration in 1989 to protect Chinese students, I, as agraduate student in Osaka University organizing Chinese democratic and human rights activities in Japan, was persecuted because I refused to collaborate wit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betray my fellow Chinese students 日本政府虽然在西方七国 首脑会议上签署了保护中国留学生的宣言,但却迫害我这样的不肯与日本政府作幕后交易的在日中国留学生 . Please refer to Japan’s second largest newspaper Asahi’s interviews with me on February 10, 1990,October 20, 1992 and June 8, 2009, and my article “The Betrayal of Democracy:Tiananmen's Shadow over Japan,” Historia Actual Online, 2004, Issue 4 Volume 2. Partly to respond to my proposals, Microsoft established such a public policy committee in 2012.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IBM to establish a Public Policy Committee. 我几乎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一年之前向公司提案,多少也期待公司会采取正确的步骤,与我直接联系,有足够的时间商讨改进公司的政策。但直到去年 12 月 14 日,我才接到律师行 Cravath, Swaine Moore LLP 的快件 ,原来 IBM 高层把企业治理的业务也 “ 外包 ” 出去,雇佣这个律师行试图把我的提案排除掉!我 12 月 19 日 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发出电邮,反驳律师行的三大离谱的理由。 •I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posal would cause the Company to violate federal law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hy Microsoft ’s establishment of such a public policy committee in 2012 did not cause Microsoft“to violate federal law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ven though there is possibility that a new public policy committee may have some overlapping functions with existing committees (which exist even among existingcommittees), the Company can choose not to violatefederal laws, rules and regulations 即使新的公共政策委员会可能与既有的委员会部分功能重叠,公司可以选择不违反联邦法规 ,as Microsoft does. •My Supporting Statement does not contain any false and misleading statements 我的支持陈述没有任何虚假和误导陈述 . Because the Company refuses to communicate with shareholders, it is natural for shareholders to regard the Company “ without a committee to legitimately and ethically deal with public issues,especially international affairs, affecting our business ”from media coverage and other independent sources. If the Company ever contacted me, there is possibility to improve shareholders’ view. Again, I urgethe Company to positively and constru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shareholders 我再次要求公司与股东展开积极、建设性的交流 . At least, there should be an email account to receive shareholders’ concerns, suggestions and proposals. •My Supporting Statement used my personal unique case to inform the Company and shareholders of the public policy situation regarding Japan and China, where the Company has heavy business 我的支持陈述引用我的独特经历向股东们提示公司在那里有大量业务的日本和中国的公共政策情况 (ascited in my Supporting Statement). It is not “a personal grievance agains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不是 “ 个人对日本政府的控诉 ”and it never “wishes to further a personal interest.” 也从未期望得到个人利益 The letter also doubted my statement of my life in Japan without checking the facts I listed in the Supporting Statement. I am always willing to provide any information, but the Company never contacted me. This is another indication how the Company mistreated shareholders. 今天,我收到 SEC 署名昨天 2015 年 1 月 20 日至律师行和我的电邮 ,仔细阅读之后,不由得欣慰美国的民主法规仍然有效。这封由 SEC 企业财务部门总律师办公室的律师 - 顾问 Jacqueline Kaufman 回复的意见信全面反驳了 Cravath, Swaine Moore LLP 律师行排除我的提案的所有理由,三次重申 “we do not believe that IBM may omitthe proposal from its proxy materials” SEC 不同意 IBM 可以 把我的提案从股东大会资料中排除掉。这个“判决”案例同时也表示,自从我向 NetApp 提交类似的 亚太和平政策 提案获得 SEC 支持以来 , SEC 开始同意把广泛的公共政策与管理层高薪、人权、气候等议题一样作为股东提案的一个题材付诸表决。 费尽周折,终于把公司拉到谈判桌上,下一步要看公司董事会如何发布反对声明、以及为了拉拢多数股东反对我的提案而不得不在实质上采纳一部分我的政策了。在最后的战场 — 4 月召开的 IBM 2015 年 股东大会之后,我还要评估提案内容对 1989 年当时的历史真相 及其推动东亚的正义进程的影响。 (Google Executive Chairman and ex-CEO) Eric Schmidt (former SVP of Products)Jonathan Rosenberg, How Google Works.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September 2014. 赵京:“以股东提案推动 Google 谷歌的人权政策转换”, 2010 年 4 月 22 日。 http://cpri.tripod.com/cpr2010/gsp.pdf Introduction by Barry Pateman, AKPress, 2005. 许多美国的工会罢工,俄国的劳工甚至包围美国的大使馆要求释放 Berkman。 http://cpri.tripod.com/cpr2014/IBM-SEC.pdf http://cpri.tripod.com/cpr2015/SEC-IBM.pdf 赵京:“ 在NetApp股东年会宣读亚太和平政策 ”, 2014年9月5日。 http://cpri.tripod.com/cpr2014/netapp.pdf 除了我 2009 年 9 月 23 日致函当时刚上台的日本首相鸠山 http://cpri.tripod.com/cpr2009/Zhao_to_Hatoyama.pdf 要求日本政府公布 当时出卖、迫害我们的真相外,我也再次敦请、呼吁当时的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中国驻日大使杨振亚、公使唐家璇等官员公布、反省并忏悔与日本政府合作迫害在日中国留学生的政策和行径。见赵京:“如何翻过当代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2012 年 6 月 4 日。
个人分类: 企业治理|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海量 IBM谢国忠:大数据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实践
热度 1 bfzhao2001 2015-1-13 23:03
【海量大数据研习社】IBM谢国忠:大数据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实践 大数据对金融行业有哪些影响?金融行业如何利用大数据转型? 谢国忠,目前为IBM大中华区全球企业咨询部副合伙人、业务分析与优化服务中国区总经理。具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17年专注于数据管理、商业智能应用、业务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及大数据等解决方案。国内众多大型金融机构企业级数据仓库及其分析系统,都是他当年领导的团队帮助建设的。目前,谢先生负责IBM中国区大数据相关咨询及实施服务。是国内在数据及其业务分析领域最资深专家之一。 12月26日海量大数据研习社第六次聚会上,他特别分享了如何在大数据应用模式和应用场景上大胆创新,以及如何快速扩充数据来源等涉及大数据具体应用层面的问题。 演讲视频: 演讲PPT全文: 分享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大数据概述、大数据基本原理与应用模式、大数据在金融业的应用与实践、大数据演示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演变,可归纳为三个时代,即早期的制表系统时代、现在的可编程系统时代和正在跨越的认知系统时代。 未来的计算模式是:可编程系统+认知系统,可编程系统实现“交易”,认知系统实现“分析”。大数据是认知系统的基础。 新的技术浪潮: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社交和物联网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金融机构做大数据的目的是把大交易数据和大交互数据进行融合,实现新的业务模式创新。 金融企业数据如果从两个维度来切分:数据类型和数据形态,那么金融企业所面临的数据环境可概括为:数据仓库平台、非结构化数据平台及流数据平台。这三个平台一起,才构成金融机构的大数据环境。 针对三种数据平台,是三种不同的处理能力。 传统的数据仓库,通过商业智能应用,实现业务报表、决策分析和满足监管需求。 非结构化数据平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析和内容挖掘,实现舆情分析、声誉度分析、精准营销等应用等。 流数据平台,通过实时的流数据处理,实现实时欺诈监测、实时的产品服务、实时质量控制等应用。 金融机构未来大数据架构是混搭的。 流计算平台对实时数据进行实时判断和处理,如电信领域的异常话单的实时监测,银行领域的信用卡欺诈实时检测等。 内容计算,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文本分析和内容挖掘,对文字进行分析。 以图形化的方式发现数据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 电商大数据应用模式:搜索+推荐 金融机构大数据应用主要在四个领域:风险管理、渠道优化、客户管理及运营优化。 大数据服务于金融领域的五种应用类型包括:互联网获客、个性化推荐、精准化营销、大数据征信及信用评级体系; 基于人脸识别的实时广告推送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判断客户的年龄、性别等信息,并实时推送相应的商品到桌面。 虚拟柜员机系统。虚拟柜员机类似ATM大小,通过视频实时与银行的后台作业中心人员进行交互,从而远程办理业务。 实时欺诈侦测系统。目前已在税务、保险公司等有使用。 车联网系统。这是一段模拟国贸桥路段的车联网系统,是实时动态的。 客户室内定位与行为分析系统。通过WiFi网络或Apple iBeacon设备,对客户进行室内定位,并进行行为分析。 IBM内部社交网络分析。 互动讨论环节: 问题:传统金融行业,如信托,如何利用大数据如何对销售行为起到帮助? 回答: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考量: 重视现有数据,对现有数据创新,如挖掘其内在的社交属性、位置信息、关系信息等; 与第三方公司合作,获取外部数据,拓展渠道; 线上数据与传统数据整合。
个人分类: 社会学|42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没有“芯”的巨人还能站立吗?
swordbell 2014-2-8 17:51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江湖话:一文钱逼倒英雄汉。IBM要出售自己的芯片制造业务是被钱逼的吗? 上世纪90年代以来,IBM凭借自己的芯片制造技术,相继推出蓝水系列超算机,深蓝,深深的蓝,蓝色基因等,加之IBM员工的蓝色工装,使IBM有蓝色巨人的美称。但是IBM现在委托高盛,要把自己的芯片制造业务卖掉。 由于IBM在IT界的地位,她准备出售芯片业务的消息也引起了不算小的反响。从外电的消息,IBM出售芯片业务确实和钱有一定的关系。2013年,IBM的股票最高是212美元,现在是177美元,跌幅接近20%,IBM的经营业绩不被投资者看好,IBM可能钱紧。不过股票的价格还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股票下跌的公司并非IBM一家。 综合多家媒体的报导,博主认为IBM出售芯片制造的业务原因如下。 1 芯片和硬件业务在IBM全部业务中的比例不高,芯片加硬件的收入占16%,利润占11%。 2 IBM在芯片方面的研发不敌intel,这可能是促使IBM出售芯片业务的最终原因。 我们都知道,苹果开启了个人计算机时代,IBM摧生了英特尔和微软,使计算机大众化。但是在微型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时代,虽然IBM凭借几十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尚宝刀不老,但已经逐渐失去了在IT行业执牛耳的地位和能力,无法与上世纪80年代的自己相比。因而有人怀疑,IBM出售芯片制造业之后,还能算一家高科技公司吗?IBM从上世纪90年代逐渐向服务转型,如果单从公司业绩来看,还是成功的,但是转型的代价也不菲,IBM转型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放弃计算机硬件制造。在这去的十多年里,IBM放弃的业务有硬盘、打印机、个人机和笔记本,最近又放弃了X86架构的服务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IBM放弃这些业务也不错,这些业务所依赖的技术都成为IT业中的常规技术,在一个只有创新才能前进的时代,放弃常规技术没有错,但问题在于,IBM创新的步伐放慢了,IBM并没有把转型赚来的钱充分投入到技术创新中,以至于IBM不得不放弃芯片业务。IBM的芯片是Power系列,用于服务器、工作站和巨型机。巨型机市场太小,并且用于巨型机的芯片种类比较多,IBM无法通吃,加之云计算的兴起,分布式计算有替代巨型机的趋势。服务器和工作站的CPU,从现在的结局看,Power是竞争不过intel了。虽然IBM转型服务业成功,但是IBM的服务业主要是围绕自己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的,而IBM的软件又主要是为自己的硬件定制的。现在IBM彻底去除硬件,她的软件业依托什么?如果软件业没有依托,软件会不会变得非常软?那么她的服务业会不会也因此而软下去?IBM会不会软下去? 也有人认为,IBM放弃的是芯片制造,芯片设计还会保留。也有人说,IBM已经开发了石墨烯做为硅基半导体的替代物,为下一代计算机芯片、通信芯片做好了技术储备。如此这样说,本身就是认为硬件对于IBM非常重要,就是对IBM放弃硬件后的前景不乐观,希望IBM有所保留,能保住硬件制造的核心,能有下一代硬件的制造技术储备。但是从目前的情景看,IBM的芯片设计可能就是不如intel,为了下一代的硬件技术,现在就放弃芯片制造可能早了一点,石墨烯做为新的芯片材料替代硅还需要时间。 不过更多的人关心的是,谁会接手IBM的芯片制造?会不会是一家中国公司?就像接手IBM的PC、笔记本和X86服务器一样。
2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要出售芯片制造业务?
热度 1 swordbell 2014-2-7 19:55
新浪网今天报导,蓝色巨人IBM要出售自己的芯片制造业务。这是怎么一回事?IBM两大核心业务,芯片和数据库,现在IBM要去掉一个核心。原来还想看IBM能否在神经芯片方面有所作为,现在IBM干脆不要芯片了。是芯片产业走到了尽头,还是IBM走到了尽头? 真希望中国公司能把IBM的芯片业务买下来,不过美国政府肯定会出来干涉。
2922 次阅读|1 个评论
IBM对于神经形态芯片三心二意
热度 1 swordbell 2014-1-28 16:58
IBM从2007开展了一个名为认知计算的项目,这个项目下有三个子项目: 1 认识计算本身,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哺乳动物的大脑,探索大脑工作模式,发展与学习相关的计算; 2 synapse(Systems of Neuromorphic Adaptive Plastic Scalable Electronics:神经形态自适应弹性可伸缩电子系统),这个项目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合作,开发神经形态芯片; 3 Watson,开发自然语言理解和处理的计算机系统。Watson是IBM的创始人,用他为这个项目命名是为了记念IBM成立100周年。 2007到现在已经7年了,三个子项目的成果不尽相同。 最成功的是Watson,2012年,Watson在美国著名电视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中,战胜人类选手而获得冠军,而这些人类选手,都是《危险边缘!》节目中的历年冠军,被誉为最聪明的美国人。Watso的这次胜利和1997年IBM的深蓝战胜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一样轰动。不过许多人认为,这次Watson系统是真正的计算机使用人工智能获胜,而上次深蓝是靠“蛮力”--强大的搜索能力获胜,因为Watson“理解”了人类的自然语言。Watson不仅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现在已经投入到商业项目中,用于医疗辅助诊断和治疗。 而另外两个项目没有商业化。认知计算用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模拟了猫的大脑,产生了几篇论文。神经形态自适应弹性可伸缩电子系统研制了几个神经形态芯片,但没有商业化。 现在高通声称把神经形态芯片商业化,不知IBM会怎样。当初研发这种芯片,美国军方还投入了两千多万美元。 认知计算的领军人物是印度裔,媒体曾对这个科学家做过专访,说这位科学家少年时候在印度生活得很艰难,他的家庭和他本人都没想到他会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神经形态芯片的领军人物是位中国帅哥。 美国荣获世界人才收割机这个称号真不是吹出来的。 Watson的核心是位置语法(slot grammar),用于解决语言的模糊和歧义问题。位置语法的创始人从80年代就在IBM做自然语言理解研究,迄今30多年,终成正果。 由此可见美国高科技发展的某些方略:目光长远,不计短期得失,甚至也不计长期得失,民营企业持续多年为基础研究投入,30多年没有商业成果也要投入,没有把这位科学家炒掉,或者改变他的研究方向。二是全世界收割人才。而且这些都是民营企业所为。
33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智慧城市,名不副实
kingwisdom 2013-9-24 03:56
请勿滥用智慧之名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发布“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名词使用规范” 中国香港讯: 在上一期《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通讯》 中,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中心评论组针对互联网的名不副实问题及其不利影响做了非常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将“互联网”更名为“英特网”的建议。类似问题在目前十分流行的新兴信息技术领域也广泛存在。比如,近年来,在 IBM的大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信息工程项目开始使用“智慧”这一名词。在IBM投入数千万美元的广告攻势后,在“智慧地球”,“智慧中国”等概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开始重金投入“智慧城市”的建设。 这种情况使得智慧学家亦喜亦忧。喜得是“智慧”这一名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利用,有利于智慧学的推广;但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领域内对于智慧这一名词使用的不规范现象又会导致对智慧的误解和偏见,长期而言很有可能阻碍智慧学的发展。 为了创造智慧学长远发展的良好环境,维护智慧学原理的正确理解,并及时纠正信息技术领域内错误倾向,国际中华智慧学会认为,应该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名实问题研究,纠正名不副实现象。目前的“智慧城市”概念并不符合智慧学原理,而是由于错误的名词翻译而产生的,应该及时予以纠正,使用更为贴切的名称。 为了帮助信息产业领域更为清晰地了解智慧的本质,并自觉地规范对这一名词的使用,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制定了《 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名词使用规范》。该文件不但详细地说明了智慧和智能等概念上的区别,而且提供了正确使用智慧这一名词的基本原则和示例。 这是国际中华智慧学会运用智慧学理论研究成果来改善和促进科技创新又一个示范案例。这些案例说明,智慧学研究不但可以产生学术成果,而且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强大力量。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 2013 年 3 月 29 日 ( 签章 ) 联系: peakwisdom@sina.com 《中华智慧学研究规范》编号: 13003(2013) 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名词使用规范 The Necessityto Regulate the Use of Wisdom Name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发布单位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 文件编号 ZHZH-BZGF 13-003 文件类型 标准规范 文件名称 中华智慧学研究规范 13003:信息技术领域智慧一词使用规范 作者 张庆松 黄笑媛 目的 论证在信息技术领域对于智慧这一名词使用进行规范的必要性 分类 智慧学 -中华智慧学-应用智慧学-信息技术应用 智慧学 -中华智慧学-标准规范-信息技术名词规范 关键词 智慧学,中华智慧学,智能,信息技术,智慧城市,智能眼镜,智慧学校 文字 中文(任何其他文字的翻译需要经过国际中华智慧学会核准) 字数 17,000字 发布日期 二〇一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有效期 无限制 发布范围 普通级 提 要 进入 21世纪后,随着智慧学这一新兴学术研究领域的开辟和发展,在信息技术领域也出现了一股智慧热潮。很多企业纷纷以“智慧”来命名其技术概念或产品,如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乃至最近的智慧眼镜。然而,这种热潮并没有给智慧学家带来欣慰,反而引起了一些担忧。其原因在于,信息技术界存在滥用智慧之名的趋势,长远来看,这种名不副实的现象将会给智慧学的发展带来伤害。为此,本文指出有必要对信息技术领域内使用智慧这一名词进行规范。 Abstract: After entering the21 st Century, as the new field of Wisdom Studies isgetting more academic attention and development, there are alsogrowing interests on wisdom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More and more technologies and enterprises associate their conceptor product with the name of Wisdom, such as Wise Earth, Wise City,Wise tourism and the most recent Wise Glasses. However, Wisdom scholars are not excitedabout this trend, but showed some concerns. It is because there isa tendency of misusing the name of wisdom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They are concerned that in the long run, this kind ofmisuse of the wisdom name may hurt their efforts to establish andpromote a sound and healthy wisdom studies academic discipline. Theremedy is to regulate the use of the name of wisdom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Keywords: Wisdom Studies, ChineseWisdom, Wisdom Definition,Smart, IT,Google Glass,Zhang Qingsong 目 录 一 . 前言 二 . 问题的起因 三 . IBM“智慧地球”文宣中英文名词不统一 四 . 智能乎,智慧乎? 五 . “智慧地球”不智慧 六 . 问题产生的根源 七 . 名不副实的弊端 八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九 . 信息产业领域智慧名称使用规范 十 . 结论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名词使用规范 The Necessityto Regulate the Use of Wisdom Name in InformationTechnology 作者:张庆松 黄笑媛 一. 前言 智慧,是人类认知能力和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是世界各民族、各文明普遍向往并追求的目标。由于种种原因,人类对于智慧的认识曾经遭遇过许多挫折和迷茫,以至于智慧的本质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进入 21世纪后,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学术界都逐渐出现一股研究智慧的热潮,智慧学有望成为一个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领域。 近几年来,在中国的信息技术领域也出现了“智慧热”。这是一股用智慧来命名信息技术产品和技术方案的热潮,如智慧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等。这种现象使得智慧学研究者亦喜亦忧。喜的是,智慧这一概念终于受到重视,受到尊重,受到追捧,而且被广泛宣传;忧的是,信息产业界对“智慧”这一名称的使用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名不副实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长远来看将会对智慧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所谓“名不副实”现象是指,并不具备智慧属性的产品被冠上智慧的名称。比如,不久前,美国谷歌公司宣布,将向市场推出一种高科技可佩带式视频终端系统。该系统是一副高科技眼镜,佩戴者可以通过这副眼睛,浏览网站,观看视频等。该产品的英文名称是“ GoogleGlasses ” 。如果用音译,也就是“谷歌眼镜”。然而,在中文媒体上,该产品的中文名称却各不相同,有的媒体直接用“谷歌眼镜”,很多媒体使用“智能眼镜”,但有的媒体则给谷歌的产品冠上了“智慧眼镜”这一名称。 如一篇报道中说: “当苹果推出 iPhone 后,这个革命性的装置席卷全球,不只改变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资讯产业的生态;如今智慧型手机销售量已超越个人电脑,成为普及的商品,不禁令人好奇,继手机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划时代产品?其实苹果与Google 早已暗中较劲,过去一年中,均在研发穿戴式电脑。根据 9to5Google 网站的报导,苹果所研发的穿戴式电脑可能是一支类似 iPod nano 的手表,而 Google 则是具有扩增实境功能的智慧型眼镜。” 如果前两种名称还好解释,如“谷歌眼镜”是以品牌命名,“智能眼镜”是一种属性命名,那“智慧型眼镜”这一名称就令人难以理解了。是这种眼镜本身具有智慧的特征或功能吗?戴上它能够使人增加或提升智慧吗?从谷歌眼镜的性能特点来看,是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充其量只能算是“智能型眼镜”。 谷歌眼镜的技术特点一是将视频显示系统微型化,使其可以安装在眼镜上,二是使其具备信息接受与发送功能,三是使用语音进行控制等等。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微型化工程。据报道,这种“智慧型眼镜”的一个好处是,人们在散步时可以一边走路,一边上网浏览信息,或者将所看到的景象发到网上。 把“谷歌眼镜”称为“智慧型眼镜”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谷歌眼镜”看不出有任何智慧的特征;其次,这种眼镜也没有增加或提升智慧的功能。尽管其可以为人们通过网络联系提供更为方便的方式,但获取信息更便捷并不代表就能够增加智慧。散步时通过“谷歌眼镜”上网则会违背散步的宗旨,而且边走路边上网还会带来安全问题。这不符合中华传统智慧中“智者防患于未然”的道理。近日来有新闻报道,美国有议员提出法案,要求禁止驾驶者在开车时佩带“谷歌眼镜,”因为边开车边用眼镜浏览网站将会带来交通安全问题。 也许哪一天,有一些佩带“谷歌眼镜”者因为分心在散步时撞到大树或电线杆而受伤后,会有禁止散步者佩带“谷歌眼镜”的议案出现。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将这种眼镜称为“智慧型眼镜”吗?被立法禁止的东西还能被称为“智慧型”产品吗?这岂不会有损智慧的公众形象吗?过去数千年来,智慧受到的打击和误解太多了,我们不能再伤害她了。 令人担心的是,存在比谷歌“智慧型眼镜”更为广泛、更为严重的信息技术产品滥用“智慧”名称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商业机构为推销信息技术产品的营销手段,而且已经成为政府强力推广的国家性工程。比如,中国有关部门已经在全国搞“智慧城市”试点评选工作,然而,这种评选并没有给出“智慧”的定义,没有智慧学家的参与,没有用智慧的标准来衡量城市,因此也就只用了智慧之名,却无智慧之实。 这也就是一种滥用智慧之名的现象,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目前,各地正在蜂拥而上地“拥抱”智慧,问题还没有出现。但古人云,“防微杜渐”。我们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提前预见到将来会出现的问题,及早地采取对策,纠正错误方向。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本文的目的,第一是要揭示信息产业领域滥用“智慧之名”的现象,第二是要指出这种现象的弊端及危害,第三是要提出纠正这种错误趋势的对策方针。 二. 问题的起因 中国信息产业领域滥用智慧之名大致出现在 2009年前后。过去,滥用智慧之名的现象时常出现,但从来没有近几年来这么厉害。IBM中国总部对这一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IBM是世界闻名的一个跨国大公司,历史悠久,拥有几十万员工,年营业额达到500多亿美元,在计算机领域曾经叱咤一时。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以后,IBM聪明地采取了战略调整,加强了IT服务领域内的业务,成为这一行业的龙头老大,并因此而带动了其整个计算机业务经历风云变幻而长盛不衰的奇迹。 从 2009年开始,IBM再出奇招,花费了数以千万的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一个崭新的市场营销概念,用来统领IBM所有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并且用这一概念来打开市场的大门。这一概念就是“智慧”。具体的口号是“智慧地球”。自2009年开始,中国所有大城市中,几乎到处可以看到IBM关于“智慧地球”的大型广告。由于IBM的雄厚的资金实力,“智慧地球”的概念迅速引起人们乃至政府高层的注意(下图是IBM在2009年做的一个广告)。 2009年,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题为《智慧地球赢在中国》长达61页的研究报告,详细论述了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的内涵,及中国可以从中获取的收益。 在题为“携手智慧,创新文明”的致辞中,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称该报告是“IBM创新智慧和深刻洞见的一个自我总结”。“智慧地球”是IBM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运行模型的愿景。与过去零散的,各自为战的信息技术应用不同,“智慧地球”则是: “从一个总体产业或社会生态系统出发,针对该产业或社会领域的长远目标,调动该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角色以创新的方法作出更大更有效的贡献,充分发挥先进信息技术的潜力以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互动,以此推动整个产业和整个公共服务领域的变革,形成新的世界运行模型。在这种智慧的模型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从过去单维度的“生产-消费”、“管理-被管理”、“计划-执行”,转变为先进的、多维度的新型协作关系。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每个个体和组织都可以自由地、精确地、及时地贡献和获取信息、洞察和专业知识,从而对彼此的行为施加正面的影响,达成智慧运行的宏观效果。” 钱大群还宣称,地球上正在发起一场“智慧革命。”中国可以成为这场革命的领导者,“从而在‘智慧的地球’的实现中发挥重大作用。同时,中国也能够从‘智慧的地球’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不但在短期内战胜一些关键的风险与挑战,而且为长远的健康、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创造条件。” IBM的报告随后用很长的篇幅描绘了“智慧地球”的愿景。其主要观点是: “传统的渐进经济刺激方法虽然会使经济复苏,但它既无法解决潜在的经济体系中的低效率问题,也无法充分抓住转型机会。因此中国需要采取一种更智慧的新方法,不仅是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的小修小补,更能为中国在经济危机结束后成为世界强国做好“准备”。这种更加智慧的方法不仅包括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还包括对先进技术、基础设施和人才的投资,以创造高技术且产出价值更大的工作岗位,新的、有高度竞争力的行业,最终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地球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它能够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通过它,我们可以实现智慧地球的远景目标—转变个人、企业、组织、政府、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交互的方式,使其更加智慧 (也就是更加清晰、效率更高、响应更灵活更及时),这将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我们对中国经济六大领域(电力、医疗、城市统辖和管理、交通运输、供应链和银行业) 转型的展望可以很好地说明,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将如何造福于中国政府、企业和人民,以及如何通过它来解决中国长期发展目标中所述的五大主题。” 从以上的概要介绍来看, IBM的“智慧地球”本质上就是描绘了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深入应用后所带来的一些变化和效益。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按照IBM的观点,“智慧地球”是指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后导致“社会的运作更加智慧”,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运用智慧来推动信息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指出这个差别非常重要,因为这将会是区别信息化工作和智慧学研究之间的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在智慧地球概念下,“智慧革命”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导因。而智慧学的一个基本宗旨是积极进行智慧研究,纠正关于智慧的流行误解和偏见,并运用智慧学成果和智慧学原理来推动社会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智慧革命是一种手段和动因,而不是结果。 第二点需要注意的是, IBM关于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导致“智慧革命”的观点是否能够站得住脚。按照IBM的说法,所谓的“智慧革命”就是指社会运作将更加“智慧”,这种智慧的定义“也就是更加清晰、效率更高、响应更灵活更及时。”然而,能够达到这三项要求就可以被称为“更加智慧”了吗?从智慧学的观点看,这三项条件似乎更符合“聪明”的范畴,远远没有达到智慧的标准。 从这两点来看,我们认为 IBM的“智慧地球”这一概念似乎有一些逻辑上的问题,需要予以深入考察。 三. IBM“智慧地球”文宣中英文名词不统一 我们首先找了 IBM报告的英文版本来进行对照。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IBM的智慧地球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广告营销计划。作为一家发起于美国,而且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司,像“智慧地球”这样一个大型的公关形象宣传计划肯定是先在英文市场上打响。我们很感兴趣的是,IBM是用了什么样的英文词来描绘“智慧地球”的。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 IBM的英文广告宣传里,用的根本不是“智慧”这个词。其所用的英文题目是“SmarterPlanet ” .据网上翻译工具“iCIBA词典”解释,Smarter这一词的意思是“聪明的;精明的(smart的比较级)”。那么,这就是说,IBM的英文原文是指“更为聪明的地球”,或者是“更为精明的地球”,而不是“更为智慧的地球”。 智慧这一词的最准确的对应英文名词应该是“ wisdom”,形容词是“wise”,其比较级(也就是形容“更加有智慧”)应该是“wiser ” 。这也就是说,如果 IBM的本意真是“智慧的地球”,那其英文名称应该是“wiserplanet ” .但事实上,IBM的英文宣传广告和文宣资料中,一直都是使用的“Smarter Planet”这一名词。 在 IBM英文文宣内容中也没有使用“Wiser”这一名词。在描述的未来信息化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时,IBM用了“more instrumented, intelligentand interconnected”这三个单词。其中Intelligent一词也只是对应于中文的“聪明”,而不是智慧。 这就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 第一, IBM在其主推的英文文宣和中文文宣中竟然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和名词。中文名称与英文名称完全不具备对等性和相似性。 第二, 如果 IBM主推概念的名称不一致,那么其内涵也就会出现差异。因此其中必然有一个是“名不副实”的。 第三, 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到底是英文文宣“名不副实”,还是中文文宣“名不副实”? 第四, 是 IBM英文文宣更为正确,还是应该以中文为主? 第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是翻译错误,还是故意而为之? 第六, 这种分歧导致什么样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分析。包括哪一种名称更为合理,哪一种名称更为符合 IBM所描述的未来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特征,以及智慧的标准定义等等。 四. 智能乎,智慧乎?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坚持认为 IBM地球是智慧的,二是IBM的地球不是智慧的,而只是智能的,或者是聪明的。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英文中信息技术产品的名称。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很多信息技术产品普遍使用“ smart”这一名词,比如“smart phone ” , “ smartgrid ” ,乃至于用于精确轰炸的 “ smartbomb. ” 但基本上没有看到人使用“wise phone”,“wise grid ” , “ wisebomb.” 2, 这说明,在西方英文世界里,人们普遍认为,目前的信息技术产品仅仅具有 ” smart ” 的特征,但不具备使用“ wise”这一特定名词来命名的资格。 3, 这是因为在英文中, ” smart ” 这一词往往包涵着聪明,灵活,反应快,精明的意思。这种素质往往会容易取得一些利益,但其层次仍然是较低的。比如,有一个名词是 ” streetsmart ” ,形容的就是一种没有经过高等教育,在大街上混日子,但是很精明,通过自己的机智,克服困难,在艰难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类似于中文中的“草头王。” 4, 而 ” wise ” 这一词则形容了智慧这一人类认知能力和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智慧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既包涵了聪明,机智,也有渊博知识和丰富阅历,还要有各种高级的素质和能力,如道德规范,谦虚谨慎,战略意识,组织领导能力等等。 5, 在中文中,聪明和智慧也是具有明显区别的。聪明不代表智慧。比如,中文中就有“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说法,而有智慧的人却总是能够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问题,达到最佳的效果。 从上可见,在英文中,目前对于信息产品的用词还是比较规范的,使用的是 ” smart ” 这一词。这也反应了目前信息技术产品的本质特性。在中文中,最佳的对应单词应该是“智能”,而不是“智慧”。遗憾的是,在中文市场内,却缺少规范,导致“智慧”这一名词被错误使用。 比如,在手机名称上,我们可以看到既有使用“智能”手机一词的,也有使用“智慧手机”的。既有用“智能眼镜”一词来描述谷歌眼镜的,也有用“智慧眼镜”的。 但也有比较规范的。比如,英文中有 ” smartgrid ” 这一新兴技术领域。在中文中,有关国家标准使用的是“智能电网”这一名词。尽管 IBM在《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报告中使用了“智慧电网”这一名词,但由于在这一领域IBM没有主导权,有关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不受IBM控制,因而“智能电网”这一名词在中国成了主流。同样的,在军事领域,由于其技术出现较早,没有受到IBM“智慧地球”的影响,各种精确制导的炸弹(smart bomb)也被翻译成“智能炸弹”,而不是“智慧炸弹”。如果谁使用“智慧炸弹”这一词,那就是对“智慧”这一高尚名词的亵渎,我们智慧学者绝对会与之抗争。 因此,单从名称的角度看, IBM的地球应该是“智能的地球,”而不应该被翻译为“智慧的地球。” 从智慧学的角度看,社会大众对于“智能”和“智慧”这两个词的涵义并不是很清楚地了解。因此,必须要加强智慧学词义研究和标准规范用语的制订。 五. “智慧地球”不智慧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是否能够如 IBM 所宣称的那样,使“地球 变得越来越智慧”?如果不能,那就意味着“智慧地球”不但中英文名称不符,而且也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 我们需要提出的问题是,是否更多信息就能提高智慧水平? IBM说,“我们的愿景是将世界运行到一个更高的智慧水平,使个人、企业、组织、政府、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互交互的方式更具智慧。每次交互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有机会以更完美、更高效和更多产的方式完成事件。更重要的是,地球将变得越来越智慧,为我们开创更为广阔的前景。” 从这段话看, IBM认为,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人们做事就能更完美,更高效,更多产,地球也就变得更为智慧。这是一种将智慧同效率等同起来。高效率和高效益就是高智慧。这种观点虽然符合智慧学的个别原理,但有以偏概全之嫌。 在给某物体命名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原则,就是局部不能代表整体。中国古代就有过“白马非马”的名言。其原理是,“马”这一概念是所有马的总体,其中包括了高马、矮马、青马、黄马、汗血马、蒙古马等等;而“白马”这一名词代表的仅仅是具有白色皮毛的那种马。这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区别。我们不能看到白马,就断言说所有的马都是白色的。 按照这个原理,效率也不等于智慧。虽然智慧也追求效率,但不等于效率提高后,智慧就自动增加。比如《大学生智慧学》中就强调通过智慧型学习,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智慧。但如果效率提高后所产生的额外时间不是用来学习智慧,而是花在逛大街,打电子游戏等,那智慧也不会增加。 所以,尽管信息化得到进一步运用,社会管理效益提高,也不等于地球就变得更为智慧。要实现地球更为智慧的目标,还需要了解什么是智慧,如何增加智慧,以及如何才能使用信息化促进智慧学习和智慧培养。这需要更多的工作,特别是智慧学的研究和智慧教育的开展。 从另一方面看,高效率也会给智慧的增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更多的信息不代表更为智慧,反而有可能阻碍智慧的成长。这是因为信息多了以后,增加了学习的困难,大量的而且很多矛盾的,甚至是恶性的知识充斥网络,这会让那些缺少判断力,缺少自制力,没有驾驭知识能力的人感到困惑,甚至走向邪路。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更需要智慧来处理日益增多的信息知识,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 仅仅依靠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来实现智慧地球似乎也是天方夜谭。智慧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素质,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才能实现,绝不是仅仅提高信息量和信息速度就能达到的。比如,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预测能力是高级智慧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素质。具有大智慧者必须具备“算无遗策”的能力。在西方,股票市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所积累的数据非常庞大而完善,超级计算机的庞大计算能力处理这些数据也可得心应手,各种股市预测理论模型也是层出不穷。可是,至今西方仍然流行“股票市场不可预测”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达不到智慧的要求。 即使从 IBM《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报告本身来看,也存在不符合智慧原理的问题。比如,按照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智慧行事的一个原则是做任何事前都需要考虑安全性,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正所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等。做不到这些,那就是缺乏智慧的表现。 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 IBM中国的这一报告,就可以发现其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完全忽略了安全问题。这个报告中讲了很多在中国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好处,但却没有一个章节谈到信息安全的问题。这个问题被整个地忽略了。 我们于是查阅了 IBM关于“智能地球”的英文网站和相关报告,发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IBM的英文报告和网站上有专门的章节讨论“智能地球”和信息安全问题的关系,所以这不是整个IBM的疏忽,而是IBM中国报告中对此问题彻底地回避了。这就暴露了IBM“智慧地球”文宣在中国和其他地区的另一个重大差异。 我们不知道这种忽略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反正后果是很严重的。这不仅违反智慧原理,而且具有不良的社会影响。这是因为,信息技术越发达,应用得越广泛,速度越快,效率越高,而同时如果信息安全被忽略,那受到破坏的威胁就越大,对社会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也就越来越大。这就像鸦片,吸得越多,瘾越大,对身体的伤害就越重。推广缺少安全的网络就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 IBM《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报告忽略安全这一问题并没有逃过中国观察家的锐利眼睛。 2010年4月,工信部长李毅中高调指出了IBM智慧地球忽视安全的问题。他说:“ 对于外国这些新的理念和新的战略,我们既要有启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 。 ” IBM中国总部负责人也向媒体承认存在这一问题,并表示将与中国有关部门合作,探讨解决信息安全的方案。 而这一问题也导致了 IBM“智慧地球”在中国进展缓慢。2012年的一篇报道指出,“ 尽管 IBM 中国不停地游说大陆各级政府,但 IBM 的智慧城市概念自 2009 年在中国大举推广以来,仍未能创造落地案例 。” 而信息安全则是最大障碍。“几乎每个国内企业在向各级政府推销智慧城市方案时,都会指出困扰 IBM 智慧城市方案的最大问题 —— 国家信息安全 。” 六. 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IBM“智慧地球”战略的问题是名不副实,而这个问题的症结是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在编写关于IBM中国报告时,别出心裁地使用了“智慧”这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名称。但这个名称既与IBM的英文文宣中使用的 ” SmarterPlanet ” 所代表的“智能地球”概念有本质上的差异,又不符合 IBM信息技术应用所能达到的目标,因而也就构成了“滥用智慧之名”之嫌。 其实,如果 IBM中国不是那么别出心裁,而是规规矩矩地使用符合英文原意的“智能地球”这一名称,我们不会有任何意见。智能的涵义包括一定的自主性,一定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和一定的适应能力,简单的工程术语就是“自动化”。比如巡航导弹可以自主进行地形匹配飞行,手机可以在不用时休眠等等。现有的一些信息技术产品用智能来分类是完全可以做到名副其实的。但要用智慧来命名,就存在拔高的嫌疑了。世界人口几十亿,有多少人可以被视为具有智慧的呢?人类研究智慧数千年了,至今又有多少学者能够描绘出智慧的全貌呢?仅凭一些信息技术的改进就能越升到智慧境界了? 那么, IBM中国部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一个可能是出于商业炒作的动机。在目前中国浮夸风,功利风盛行的情况下是有可能的。智能听起来更为技术化,西方化一些;而智慧则是具有东方色彩,更符合中华文化的环境。智能对于中国人而言,似乎太平淡无奇了。而智慧才是中华文化中最为神秘,最受尊敬的。用智慧来命名,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也更能够引起领导们的关注。对于有权有势的人来说,一旦提到智慧这一充满奥秘的千古之谜,肯定是可以引起好奇心的。 也有一个可能,那就是 IBM中国研究人员认识水平有限,误以为 ” smarter ” 就是“wiser ” ,以为“智能”就是“智慧。”对大多数人来说,聪明、智能和智慧之间的区别是很难分清的。但这一个理由也不能完全服人,因为IBM的西方文宣就用了“智能”一词,这说明IBM总部还是可以分清这种区别的。而且如中文网络上“智能电网”,“智能炸弹”等名词的广泛使用说明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可以看出来的。 但无论哪种原因,亡羊补牢,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纠正目前的关于智能与智慧名称的混淆局面。 七. 名不副实的弊端 在信息技术领域内滥用智慧名称问题,带来很多弊端,其负面影响不会局限在信息技术领域,而会波及整个社会,更会对智慧学的发展造成伤害。 首先,滥用智慧之名,导致名不副实现象,这是违反智慧学原理的。智慧学要求真实性,命名要做到名实相副。 比如,广州被称为“花都”是因为广州城内到处盛开着鲜花;威尼斯被称为“水城”是因为其城内河道纵横,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以智慧为名的产品,必须具备智慧之实。如果名不副实,就导致被人质疑,导致信息混乱。 由于目前信息技术领域对于“智能”和“智慧”之间没有明确定义,导致同一种产品被同时冠以“智能”和“智慧”的名称。在手机领域特别普遍。在谷歌上对“智能手机”和“智慧手机”进行检索,结果分别是 8600万条和近6400万条。这会令一些本来对智慧认识就模糊的人误以为智能和智慧就是一回事。 智慧学研究者目前正在努力地发掘并阐释智慧的真谛,试图给出明确而完善的定义,并使其与其他相近而且一直被人们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信息产业内对于智慧、智能、聪明等名词的使用混乱,给智慧学的这种努力增添了困扰。而且由于信息产业资金雄厚,广告力量巨大,智慧学刚处在起步阶段,要想纠正这种错误,就如杯水车薪,要改变混乱情况,实在困难。 更大的问题是,现在出现一种泛智慧化的倾向,也就是把所有的信息技术升级计划都冠以“智慧”的名称。比如,目前开始热门的“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学校”、“智慧政务”等等。所有的这些工程计划都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说与智慧的研究、开发、传播和运用没有关系。 “智慧”成了金字招牌。 信息技术升级换代是非常快的。过去几十年来,新概念层出不穷,许多是昙花一现。这不仅令人担心,一旦这股热潮过去了,“智慧”这块招牌被利用完了,恐怕就会被弃如敝屣,扔到一旁没人搭理,却留下一堆烂摊子,令从事智慧学研究的人也难以应付。比如,当智慧学家希望政府建立智慧学研究计划和基金时,政府很可能说,当年不是拨过“智慧城市”的经费了吗 ?怎么还来要经费? 还有一个问题是鹊占鸠巢、鱼目混珠现象,也就是本来与智慧无关的事物却占据了智慧的位置,导致真正属于智慧范畴的概念却无法立足。就拿旅游来说吧,存在许多种类的旅游,有鲜明的主题,从其名称一看就知道其内容,如风光旅游是专门去游览名山大川的,寻古旅游是游览历史古迹的,红色旅游是去井冈山、延安的等等。那么,如果一个旅游主题是“智慧旅游”,那人们一定会认为,该旅游将会围绕智慧开发为主题,参与者将会了解到许多关于智慧的新观念,学习到智慧思维的新方法等等。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就在酝酿在 2014年组织一批海外学者来中国进行智慧学交流,并在会议期间开展智慧文化旅游,如参观北京古观象台以了解中华智慧型思维基础的宇宙模型,参观昌平阳坊凤凰岭千峰祖庭以了解中华道家龙门千峰派祖师赵避尘的生命智慧观等等。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智慧旅游”,是以开发传承智慧为主题而且会吸引海外游客的新主题。 然而,现在国内也出现智慧旅游的概念,但其内容却与智慧毫不相干,实际上是 IBM“智慧地球”的延伸,内容是在旅游管理领域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那么,当我们的以智慧学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开始后,就会面临与信息技术为主的“智慧旅游”相混淆的情况。这种技术与文化争主题的情况在其他领域也存在。 比如,目前一些信息技术公司在推动“智慧学校”的概念,其本质还是在学校中增加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按照这些公司的思路,凡是采用了其技术的学校就会被冠以“智慧学校”的称号。但这些学校所进行的仍然是老式教育,没有任何进行智慧教育的方案。将这些学校冠以“智慧学校”的名称,真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现在,海内外智慧学研究者正在积极推动智慧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推动以获取智慧为终极目标的新教育理念。我们还要依据智慧学原理,制定智慧教育的评估标准,然后按照这些标准来衡量智慧型学校的建设水平和发展程度。如此一来,在教育领域又会出现信息技术为主的“智慧学校”评估标准和以智慧为学习内容的“智慧学校”评估标准,这将又出现冲突和混淆。哪一种才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学校呢?我们相信后者才是正规的智慧学校。 智慧城市也是一个大问题。目前,中国国内许多城市正在蜂拥而上,抢搭“智慧城市”的头班车,争相申请“试点智慧城市”。据报道, 迄今为止,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 150 个,投资规模超过 1.1 万亿元人民币 。 许多单位也纷纷推出“智慧城市评估标准体系”。如中国工程院就提出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五项指标”。 我们不知道有没有智慧学家参与这些指标的评定,也不知道这些指标是否考虑了智慧学的原理,依据了什么样的智慧标准。但从一些工程院的专家们所发表的演讲来看,对于智慧的名称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比如,有一个观点说,智慧城市不等于智能城市。但其所用的英文注解是“智慧 =smart”,“智能=intelligent。”还有一个提法是“icity ” .我们不知道这些工程院的专家们是依据什么理论断定smart是智慧,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区分smart和intelligent。如果一个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连名称都没有搞清楚,连智慧的定义都没有,这样的评估体系还具有科学性吗?还有资格去竞争国际标准吗?1.1万亿元人民币的“智慧城市”建设费用是不是又在搞面子工程呢? 从智慧城市的内涵看,也与智慧“风马牛不相及,”而且还有背道而驰的嫌疑。如一位专家介绍说: “ icity重点是城市化、 信息化 、工业化,延伸到市场化直到全球化。 icity对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它是五化交集。Icity面临巨大发展空间,恰好处于各种IT新技术 浪潮 的交集,各种技术会形成争奇斗艳的集成应用大平台、大系统,从而拉动 IT各技术的发展。” 这里面没有任何智慧的内涵。而且,曾经看到一位计算机专家说过,“智慧城市就是让计算机来进行城市管理。”这不免令人担心,计算机管理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而且,自动化的后果也许不会是智慧水平的提高,反而会下降。比如,人们曾经将一种相机称为“傻瓜相机”,就是因为其自动化程度高,傻瓜也都会用。使用者方便了,但在照相技术上也就更傻了。 在 2013年3月透露的中国工程院“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五项指标”中,最后一项是“城市居民素养水平”,这似乎与“智慧”能够搭上边。也许中国工程技术界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可惜仍然没有明确提出“智慧素质”这一更为清晰的目标。而且,如何制定智慧素质评估标准,是一个需要智慧学家来解决的问题,工程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会力不从心,也有越俎代庖的问题。 我们要强调,智慧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人类自己还没有对智慧现象完全破解,更不要提用人类制造的计算机来模拟智慧,或者实现智慧。所以,用计算机来管理的城市是不能被称为智慧城市的。 八.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指出这些问题,肯定会得罪一批人,包括很多工程技术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对我们所从事的智慧学认真负责的精神,为了确保智慧研究的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即使有风险,我们也要把问题将清楚。当然,揭露问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希望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很多工作。第一是加强智慧学理论研究,特别是要对智慧的定义,标准和名称等研究清楚。研究智慧是要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智慧,了解智慧。推动智慧学研究已经是非常迫切的社会需求。 第二要加强智慧学应用研究,加强理论研究成果的社会推广和应用。智慧学者要经常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密切关注社会需求,针对社会上的复杂难题,运用智慧,提出完善的解决方案。 第三要以信息技术为一个突破口。智慧学研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目前存在燃眉之急。为此,我们需要首先解决一些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搞清楚智慧与智能的区别,搞清楚信息技术与智慧之间本质的差异,搞清楚智慧和智能等概念所对应的英文名词(避免在国际标准会议上因为弄错名称和概念而形成国际笑话)等。 第四,要规范智慧一词的使用,避免智慧被误用。智慧学研究机构应该对智慧一词的使用提出明确的规范,还应该告诉大众如何辨别智慧。 第五,要密切关注大众媒体动向,对于商业机构所做的滥用智慧名称的不实广告,要采取措施,敦促商业媒体尊重智慧,慎重使用智慧名称,避免误导大众,避免给智慧学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六,对于已经采用了智慧名称却又名不副实的产品,要通过公共媒体的力量,敦促改为名副其实的名称,将智慧这一名称保留给真正符合智慧内涵的事物。 第七,如果信息技术领域坚持使用“智慧”的名称,那就需要做到名副其实,要让所推动的项目真实地具备智慧的内涵。否则,名不副实的问题将会始终存在。 第八,要做到名副其实,就要拿出使项目起到增加智慧作用的具体方案。比如,所谓智慧城市居民素质水平评估,如果不提出智慧素质评估标准,那仍然不符合智慧城市的定义。 第九,智慧素质评估标准必须要符合智慧学原理,必须经得起智慧学理论的检验。 第十,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不能仅仅由工程技术人员来决定。智慧学家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智囊作用。 如果能够完成以上这些工作,那不但会帮助信息产业领域纠正一个错误倾向,而且也会避免社会上的一些混乱,更会带动智慧学的发展。这件事可以变害为利。所带来的一个好处是,这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说明了智慧学理论的实用性,说明了智慧的巨大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说明智慧正在改变数千年来被忽略和藐视的困境,正在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尊重。而且,这也是智慧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契机。这两者之间也可以密切配合,一方面可以利用智慧学研究成果来帮助解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些难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促进智慧学、智慧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当然,这个合作的前提是,信息技术专家和智慧学家要互相尊重,并且了解各自所长,取长补短,才能达成双赢的局面。 九. 信息产业领域智慧名称使用规范 为了帮助信息产业领域规范使用智慧这一名词,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条,智慧、智能、聪明等名词各自有独特的内涵,不是可以混淆使用的。在给信息技术产品进行分类时,要明确区分产品的相关特性,根据其特性赋予其合适的名称和种类,避免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 第二条,对于智慧一词的使用,要符合智慧学中关于智慧的定义,并且避免以偏概全的问题。可以通过注释,定义,精确形容等方法反映真实关系。 第三条,要明确这些词语正确的对应英文。中文“智慧”一词的英文对应名词是“ wisdom,”形容词是“wise,”其比较级是“wiser”。 第四条,中文“智能”一词的英文对应名词和形容词都是“ smart,”其比较级是“smarter”。 第五条,中文“聪明”一词的英文对应名词是“ intelligence”,形容词是“intelligent”,比较级是“more intelligent”。 第六条,因此,凡是使用“ smart”一词的英文产品中文名称一律采用“智能”一词,如“智能地球”,“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 第七条,凡是使用智慧这一名词作为名称的,要说明其与智慧的关系,有什么渊源,如何促进智慧,依据什么智慧学理论根据等。 第八条,凡是属于单项小型化技术产品如眼镜、手机、照相机等,只是具备一些自动化功能,却无法体现高级智慧特性的,一律不可以使用“智慧”的名称。 第九条,对于大型信息技术工程,如城市建设,学校建设等,如果其只是涉及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果只是起到帮助提高管理和决策速度和效益,却不能提高智慧水平的,则不能使用“智慧”这一名称。 第十条,如果这些项目确实存在智慧内涵,或者具备能够提高智慧水平的功能,则可以使用智慧名称,但需要在说明中明确指出与智慧的关系,智慧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在智慧提升方面能够达到的目标。 第十一条,在进行以智慧为命名的信息技术项目评估时,必须要提出相应的智慧评估标准,这些标准必须符合智慧学原理,具有智慧学理论依据,而且能够经得起智慧学的科学检验。 第十二条,智慧包含很多高级的而且是独特的素质。只有具备了所有这些素质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智慧之人。但在有些人或者项目具备了部分智慧素质或者功能的情况下,也仍然可以采用智慧的名称,但需要加上明确的定义或者说明,以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为了帮助理解,下面举出一些示例: 十. 示范案例 例1, 医疗智慧( medicalwisdom)。 芝加哥大学智慧学研究计划中有医疗智慧这一题目。针对医疗领域传统的所谓“专业化”和“与病人保持距离”等职业性规范,芝加哥大学认为,这种规范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改善的途径是使用智慧学中社会伦理规范,在医生中培养同情心,加强与病人的友好感情交流,这是用智慧学原理来改善医疗规章制度的一种努力,使其更具人性化,因此可以使用“医疗智慧”这一名词。这个项目如果使用“智能医疗”( smartmedicine )这一词就显得不合适了。 例 2,区别文化素质教育和智慧素质教育。 过去几年来,中国曾经掀起素质教育热潮。但这种教育往往采用“文化素质教育”这一名称,没有采用“智慧素质”名称,而且也不能被称为“智慧教育”。文化,素质和智慧都是不同的概念,虽然有所交叉,但由于存在众多不同之处,结果不一定能够达到同一目标。比如一些文化素质教育提供的还是许多根本无用的知识,学了后只是增加了更多的知识垃圾,并不能够导致素质或者智慧的提升。这也是导致“素质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如果一个项目有针对性地提出智慧型素质的培养计划,那就可以成为“智慧型素质培养”项目。比如,张庆松、张庆林兄弟学者开创的《大学生智慧学》课程的宗旨是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智慧素质,因此就采用了“智慧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自我培养”这一注解,这同其他文化素质培养教材有着一目了然的区别。 例 3,智慧旅游。 假设有一天,国际中华智慧学会组织一批旅游者访问河北易县,参观八路军神头岭伏击战的战场。在那里,讲解员介绍了指挥员陈庚将军当年是如何说服众将领,在一个根本不符合伏击条件的战场上,获得了一个歼灭 1500多日本鬼子的大捷。随行的智慧学家向大家解释了这场战役反映出的智慧学中“反其道而用之”的原理, 并结合实例,说明了采用这个原理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的旅游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智慧旅游,”因为通过旅游,参加者可以学到智慧学的理论知识,可以提高智慧水平。神头岭也可以成为中华智慧学的一个示范基地。 再比如,《中华智慧论》中,把王者之道,置于第八层,生命之道置于更高的第九层智慧境界。人们往往会怀疑:世间帝王权力高于一切,怎么会仅仅在第八层呢?通过智慧旅游,可以让人们认识清楚这个问题。著名旅游胜地重庆大足石刻中,有一幅著名的“释迦涅槃圣迹图”。现有的解说词只是介绍说,这幅作品描述了释迦摩尼涅槃时的景象。但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却指出,这幅图另有涵义,表现的是一位帝王前来对释迦摩尼进行祭奠。这幅图生动体现了中华智慧论中第八层智慧“王者之道”和第九层智慧“生命智慧”之间的关系,说明生命智慧在智慧境界上是高于世俗权力的。通过这幅图的新讲解,人们可以增加对于中华智慧理论体系中十重智慧境界的了解。通过基于智慧学原理的这一新解释,旅游者就可以将认识从“文化旅游”升华到“智慧旅游”,因为其通过这一幅石刻,了解到智慧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例 4,智慧学校。 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智慧学校的建设与命名要遵循以下原则: ( 1),智慧学校这一名称的内涵应该是落实了新型智慧教育理念的学校。智慧教育是以培养智慧为基本宗旨的教育理念。 ( 2),智慧教育的定义是:在教育领域积极运用智慧学研究成果,突破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主的理念,以学习和传授智慧为教育目标,以提高学生智慧素质水平为宗旨,用智慧型教育方法改善教育体制,使得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能体现智慧特征。 ( 3),因此,只有那些落实了智慧教育理念,按照提升智慧的要求调整了教育方针、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管理制度的学校才具备智慧学校命名的资格。 ( 4),智慧学中的智慧教育研究领域将会依据智慧学基本原理,制订有关智慧教育和智慧学校的相关实施方案和评估标准。 ( 5),如果某个项目只是纯粹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如新型电教器材的使用,网络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等,而且同智慧教育理念没有直接关系,这属于信息化学校的内容,而不是智慧学校的内容。仅仅实施信息化技术改造的项目不得被用来作为“智慧学校”命名的依据。较为合理的名称是“智能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简称为“智能化教学”。 ( 6),信息技术产品只有在被包括在智慧教育项目内,起到直接推动智慧教育的作用,而且与智慧素质培养密切相关的情况下,才可以用“智慧”来命名。 智慧学校和智慧教育的其他标准规范将另文研究。 例 5,智慧城市。 关于智慧城市的命名我们提出如下原则: ( 1),我们坚决反对目前用“智慧城市”为标题来推动城市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做法。这是一种滥用智慧之名的错误行为。 ( 2),为了与国际趋势保持一致并且符合智慧学规范,英文Smartcity的中文名称应该是“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的中文名称是“聪明城市”。 ( 3),英文中的Wise和Wisdom才是中文的智慧。比如西方现在有人提出“medical wisdom,”其中文名称是“医疗智慧。”还有“Wise society”,中文名称是“智慧社会”。 ( 4),按照这样的原则,如果要坚持“智慧城市”的提法,那对应的英文名称应该是“WiseCity。” ( 5),在给一个城市赋予“智慧城市”的名称时,需要给出赋予这一名称的理由。我们不认为,仅仅升级信息网络技术就具备了智慧城市的特征。 ( 6),在智慧城市评估前,首先要制定“智慧城市”的标准。这种标准要体现智慧的特性。 ( 7),由于智慧学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智慧素质表,也没有提供详细的智慧素质水平评估标准,更没有制定提高城市居民整体智慧素质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方案,国家也没有将智慧教育和智慧文化建设纳入发展规划,以至于急需的智慧学研究和智慧型实用人才还无法大规模培养,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智慧城市”试点是一种盲动行为,是不慎重的。 ( 8),我们建议,从现在起,关于智慧城市的项目一律改为使用“智能城市”的名称。 ( 9),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请智慧学学者参加,以智慧学理论为指导,符合智慧学原理和规范,切不可让对智慧学理论一无所知的一些工程技术专家来主导,否则会误国误民,还会闹出指鹿为马那样的国际性笑话。 ( 10),滥用智慧城市之名的情况说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不能仅仅重视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要真正重视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同步发展,要大力推动人文与科学的结合,重视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特别是要重视对智慧这一人类最高精神文明现象的研究。占领了这一人类文明制高点,就可以居高临下地把握全局,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做到胸有成竹。 十一. 从智能到智慧 本文的重点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对智慧名词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改为“智能”的解决方案。从长远来看,智慧学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智慧学理论成果在社会中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广泛,一些产品和计划也就会越来越多地以智慧来命名,这就必然出现从智能向智慧发展的趋势。下面对这个趋势做一些说明和展望。 第一,智慧是由全面的、综合的、而且很多高级特殊的素质构成的。智能是智慧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个组成部分。按照张庆林和张庆松兄弟学者在《中华智慧论》中所描绘的“重庆智慧模型”理论,中华民族的智慧素质由十重境界构成,智能属于第四层境界。因此,人类必然要经历由智能向全面的智慧素质发展的阶段。 第二,未来中国由智能社会向智慧社会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认为, 19世纪实现了工业革命,20世纪发生了科技与信息革命,那么21世纪将会发生智慧革命。这场革命将会对人类的智力、教育、社会、健康、科技、信仰等方方面面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智慧社会的形成标志是,智慧原理被完全破解,阐释,而且得到广泛的运用,使得整个社会的运作都符合智慧的特征,人们的行为也符合智慧的规范。 第五,智慧社会最根本的基础是智慧学研究。只有当我们对智慧的本质和内涵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后,才有可能运用智慧原理来改造社会。 第六,智慧教育是智慧社会建设的最主要工具。智慧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智慧必须成为人类的普遍素质,智慧型社会才能得到体现。 第七,智慧学校的建设是智慧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智慧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智慧。 第八,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建设的局部工程。 第九,在智慧社会,智慧学校,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化建设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更有效,更快捷,更明锐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可以促进智慧学研究,智慧普及教育和智慧素质评估等方面的发展。 第十,我们鼓励信息技术工作者密切关注智慧学和智慧教育发展趋势,这可以为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带来许多新的机会。我们也鼓励智慧学研究者重视智能信息技术在智慧学和智慧教育中的运用。 下面讲一个有关的故事。在一次国际标准组织会议上,一位国际标准组织 ISO/IEC“智能电网”国际标准工作组的负责人在介绍该领域工作动态时抱怨说,现在许多国际性标准化团体都在制定“智能电网”的标准,但这些标准之间缺乏协调,名称混乱,定义不一,架构各异。各团体都坚持自己的权益,导致所有旨在统一协调的努力都失败。他对此感到懊丧。 来自中国代表团的一位代表指出,各标准化团体在智能电网标准制订上各自为战,将带来混乱和浪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大局是不智慧的表现。他还指出,智能是人类认知和行为能力发展的中级阶段,而更高级的才是智慧。所以, ISO\IEC可以考虑跳过这一阶段,把智能电网这个名称留给其他组织,而直接开发更高级的“智慧电网。”可以根据智慧学的平衡性、安全性、前瞻性等原理,提出“智慧电网”的特殊要求。这样既可以区别与其他标准,也可以占领未来的先机。 那位负责人对这个发言觉得深受启发,会后专门找中国代表讨论“智慧电网”的思路。这说明,即使在信息技术领域,智慧学也是可以找到应用空间的。智慧学是可以和智能化信息技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 就在本文定稿之际,看到一条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国会拨出一亿美元专门用来研究人类大脑结构。他指出,这项研究将会对人类克服疾病,提高认知水平具有重大影响。其实,大脑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智慧研究。大脑扫描是一种使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大脑的结构,以便从物理的层面来了解人类的最高最复杂的思维能力。有一本书名就是:《智慧研究,从哲学向脑神经研究的转变》。这个消息意味着,智慧学研究已经上升到了美国国家战略的层次,未来的发展无可限量。智慧学已经开始突破玄学的局限,开始成为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覆盖许多文理学科的综合性科学。 十二. 结论 本文依据智慧学理论研究成果,指出了目前信息技术领域对于“智慧”这一名词使用的种种不规范现象,以及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指出这些问题,一方面是为了推动信息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更是为了防止滥用智慧之名问题对智慧学未来发展带来的伤害。本文也提出了纠正问题的一些方法。 这些方法归结起来有两个主要诉求,一个是要求信息产业领域避免错误地使用“智慧”这一名称,其二是促进智慧学理论研究和加强智慧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滥用智慧”之名现象,一方面揭示了人们关于智慧、智能、聪明等概念的混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人们对于智慧的热情,更体现了智慧的价值,和智慧学研究的必要性、实用性和迫切性。 本文中,对于 IBM中国所发表的《智慧地球赢在中国》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应该感谢IBM,因为其铺天盖地的“智慧地球”和“智慧中国”的攻关文宣,在中国极大地增加了“智慧”的知名度,等于是免费为“智慧学”打了广告。我们现在可以因势利导,兴利除弊,宣传智慧学的基本主张,并积极开展智慧学理论在社会各行各业的推广和应用。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中华智慧学目前也到了理论丰满,条件成熟,天时、地利加人和,可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了。 我们也借此机会,善意地提醒大家,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在室外走路或者驾驶时千万不要使用“智能眼镜”来上网,除非您有“一心二用”的本领。 最后,我们再提一个关联的开放性问题,供大家思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否将来有可能突破“智能化”,而进入“智慧化”的程度呢?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希望激发讨论和思考。这个问题在未来的 21世纪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名实之辩:用智慧学原理看互联网名不副实问题,”《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通讯》 YT12008,2012年9月1日。 2) 张庆松、张庆林:《大学生智慧学》(中国教育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 Sharon Gaudin,Lawmaker tries to ban drivers from wearing GoogleGlass,(Computerworld (US)),27 March, 2013 4)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中美智慧研究首次交流中华十道智慧绽放光芒” ,(XW12013,2012年12月1日) 5) 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2009年。 6) 工信部研究机构重估 IBM智慧地球战略安全性,中国新闻网, 2010-05-24。 7)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警惕 IBM智慧地球陷阱, IT商业新闻网, 2010.04.15 09:02 8) 张京科 ,IBM高层回应智慧地球安全问题 正研究解决方案, 第一财经日报, 2010.06.10 08:24 9) 受制信息安全 IBM智慧地球战略在华遇滑铁卢, 2012年08月17日07:07腾讯科技 10) 工程院院士研讨国际标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中国新闻网, 2013.03.2511:00 11) 中国工程院已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5项指标,自动识别网,2013-03-28 12) 张庆松“道法之间看智慧”,光明日报, 2012 年 7 月 25 日。 13)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中华生命智慧学研究指南”, 2013 年 1 月 15 日。 14) ArunKumar, Obama launches $100 mn BRAIN initiative to beat India,China, IANS, April 3, 2013 15) StephenS. Hall,wisdom:From Philosophyto Neuroscience. New York: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2010. “ 互联网名实之辩:用智慧学原理看互联网名不副实问题,”《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通讯》 YT12008,2012 年 9 月 1 日。 Google 谷歌的全新智慧型眼镜 ,雅虎时尚 2013-02-2208:18:00 。 穿戴式装置来临? Google 将推出智慧型眼镜,华夏经纬网 2012-02-24 。 Sharon Gaudin,Lawmaker tries to ban drivers from wearing GoogleGlass,(Computerworld (US)),27 March, 2013 张庆松 张庆林:《大学生智慧学》(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8 年 9 月),第 134-143 页。 工信部研究机构重估 IBM 智慧地球战略安全性 , 中国新闻网 , 2010-05-24 。 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警惕 IBM 智慧地球陷阱 , IT 商业新闻网 , 2010.04.1509:02 张京科 ,IBM 高层回应智慧地球安全问题 正研究解决方案 , 第一财经日报 , 2010.06.1008:24 受制信息安全 IBM 智慧地球战略在华遇滑铁卢 , 2012 年 08 月 17 日 07:07 腾讯科技 “ 互联网名实之辩:用智慧学原理看互联网名不副实问题,”《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创新智慧研究通讯》 YT12008,2012 年 9 月 1 日。 注意,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的“智慧工程”是一个例外,因为其宗旨如副会长钟浩天所说:“什么是智慧工程?就是要创建一批智慧理论,培养一批智慧人才,建设一批智慧城市,出版一批智慧书籍,打造一批智慧产业,涌现一批智慧梦想。” 工程院院士研讨国际标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中国新闻网, 2013.03.25 11:00 中国工程院已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 5 项指标,自动识别 网 , 2013-03-28 参见张庆松“道法之间看智慧”,光明日报, 2012 年 7 月 25 日。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中华生命智慧学研究指南, 2013 年 1 月 15 日。 【 该文件在“海归网”连载后总共获得超过30万点击量。 http://www.haiguinet.com/forum/viewtopic.php?p=2027538 】
20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硅火燎原》-15-巨磁电阻效应
热度 10 tianrong1945 2013-7-29 08:18
15.巨磁电阻效应 人类对电现象和磁现象很早就有所认识,但将它们在本质上关联起来,却是 1820年之后的事。 奧斯特 (Orested,1777年-1851年)是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1820年的春天,好几个月以来他都一直沉迷于有关电和磁方面的实验,想找出其中的联系。 他把磁針放在一个充满电的莱顿瓶旁边,磁针纹丝不动。 “莱顿瓶带的是静电,也许需要使用电流?”奥斯特一边想,一边用伏打电源接通电路,但磁针仍然毫无反应。那天傍晚,奧斯特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和各种改进实验的想法,走进了教室,为学生们上电学课。课程快结束时,奧斯特准备向学生演示他的电路实验,旁边还放着那个总是岿然不动而令他十分沮丧的小磁针。不过,这时奧斯特突然灵机一动,他把那个磁针的位置相对导线而言转了个 90度。接下来,当奧斯特连通电源的那一霎那,他发现磁针明显地摆动了一下!磁针这个小小的动作让奥斯特惊喜若狂,也就从这一天开始,人们才逐渐认识了电和磁之间的紧密联系。 之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特斯拉发明交流电,麦克斯韦创立了经典电磁理论,再后来,原子模型和量子理论的建立,使我们对电和磁的本质及相互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磁性的本质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与电有关。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磁性是来源于原子中电子的自旋运动和轨道运动。 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中,电磁学大展身手。硅半导体材料及其构成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导致了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整个信息产业的飞跃,使电子技术迈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中的最重要部分是 CPU和硬盘。CPU决定运算的速度,包含了异常复杂的电子线路,硬盘用作信息储存,其物理原理则是基于物质的磁性。无论是CPU还是硬盘,几十年来都是体积越来越小而容量则越来越大。 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RAMAC),可算是世界上第一个硬盘。它相当于两个冰箱那么大的体积,重量超过1吨,存储容量却只有5MB。而现在的存储容量是它的上千倍的微硬盘,体积却不过硬币大小。这种惊人的变化,要归功于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归功于‘磁电阻效应’的应用,特别是要归功于‘巨磁电阻效应’(GMR,Giant Magneto Resistance)的发现和应用。 什么是磁电阻效应?顾名思义,磁电阻效应是指金属的电阻受磁场的影响而变化的一种现象,用变化的相对百分比( MR)来表征。一般金属导电时都有磁电阻效应,并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点:有磁场时的电阻比磁场为0时的电阻更大、MR的数值很小、各向异性。 那么,什么又是巨磁电阻效应呢? 巨磁电阻效应是 1988 年 由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分别独立研究而发现的 【 1,2】 。 两位科学家研究的是纳米级别的铁鉻相间( Fe/Cr)多层结构。这种结构的制备要归功于1960年代后期贝尔实验室的华人科学家卓以和(AlfredY. Cho)和他的同事亚瑟(J. R. Arthur)发明的分子束外延技术(MBE)。MBE是为单晶材料的生长而研究开发的,但受益的却远远不止芯片制造,它还促进了各种材料科学的发展。 纳米级别是多大呢?我们知道原子大小的数量级是‘埃’, 1‘埃’等于10 -10 米,也就是0.1纳米。所以,纳米科学就是在原子的尺度上研究和操控原子的科学。 纳米技术的想法最早来自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费曼对物理以及相关技术的远见卓识无与伦比,他 1981年在波士顿MIT的报告,揭开了量子计算机研发的序幕,而早在1959年,他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所作的着名演讲《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中的天才预言 【 3】 ,便是如今热门的纳米技术的灵感来源。 费曼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够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和控制,以达到我们的要求的话,这将会极大地扩充我们获得物性的范围。他说:“至少在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 这正是现在从事纳米研究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所做的,纳米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从此节开始,我们将介绍几项与半导体材料相关的前沿研究。 刚才提到的分子束外延技术 MBE以及1982年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诞生,为纳米研究人员扫除了障碍,克服了瓶颈,对纳米科技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个晶体管发明者之一的肖克利,把 BJT设计成夹心饼干模样。从此后,材料科学家们喜欢上了这种结构,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做各种不同的多层夹心饼干。特别是他们有了MBE,夹心饼干做起来方便多了,一层一层地,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加上去,又加上去,再加上去……固体的结构方式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人为生成。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做起来绝对不是像我们现在说起来那么轻巧容易的。但无论如何,研究纳米材料的科学家们辛苦工作、乐此不疲。 巨磁电阻效应就是在这种‘铁鉻铁’的三明治(或多明治)结构中观察到的一种‘磁电阻效应’。不过,这种效应与原来通常磁电阻效应的三个基本特点完全相反:有磁场时电阻最小、 MR的数值很大、各向同性。因而,人们才给它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巨磁电阻效应。 图 15.1:巨磁电阻效应 如图 15.1所示,巨磁电阻效应所用的材料,是在每两层铁磁性材料之间,夹上一层非磁性金属。当没有外加磁场时,相邻的铁磁材料的磁化方向互相相反(这点可以由调节中间‘鉻’层的厚度得到),这时候观察到的总电阻为最大。如果加上外磁场H,所有铁磁材料的磁化方向都变成与外磁场方向一致,这时候的总电阻最小。电阻变化的比值可达50%,是通常磁电阻效应的几十倍。 在元素周期表的 100多种基本元素中,铁、钴、镍被称为铁磁性元素,因为它们能在外部磁場的作用下得以磁化,并能形成永久磁铁。这个性质可以从它们的原子结构,根据量子力学中的自旋及泡利不相容原理成功地解释。 图 15.2:对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和应用作出贡献的人 对于外磁场的变化,铁磁性元素较其它元素更为敏感,它的磁电阻效应也比其它金属更大,计算机硬盘早就利用铁磁性元素的这些性质来储存数据。法国和德国的物理学家在‘铁鉻铁’结构中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之后, IBM的研究员斯图尔特·帕金(Stuart Parkin)1989年在其它材料上也发现了同样的效应。并且,帕金接着又研究自旋阀,造出自旋阀磁盘读头。1994年,帕金研制的新型读出磁头,将磁盘记录密度一下子提高了17倍,并且很快地成为行业技术标准,为IBM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当然也造福于人类文明。今天,几乎所有最新的磁头读出技术都是基于巨磁电阻原理而研制出来的。 200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了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人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说到这儿,不得不为此次诺贝尔物理奖遗漏了IBM的帕金而感到遗憾,其实帕金对巨磁电阻原理的研究和应用,以及物理材料应用的其它领域,贡献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帕金得到了2006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为什么会有巨磁电阻效应?它的物理原理是怎么样的?留待下一节中讲解。 参考资料: 【 1】Fert, Albert; et al. (November 1988)."Giant Magnetoresistance of (001)Fe/(001)Cr Magnetic Superlatti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1 (21): 2472 – 2475. 【 2】G. Binasch, P. Gr ü nberg, F. Saurenbach, and W. Zinn. “ Enhancedmagnetoresistance in layered magnetic structures with antiferromagneticinterlayer exchange ” , Phys. Rev. B 39, 4828(1989). 【 3】(There‘s Plenty ofRoom at the Bottom) http://www.pa.msu.edu/~yang/RFeynman_plentySpace.pdf 上一篇:魔术师背后的物理 系列科普目录 下一篇: 自旋登上舞台
个人分类: 系列科普|21203 次阅读|19 个评论
IBM招聘 软件开发与性能测试 实习生
lixiangdong 2013-3-9 20:00
Software Developer and Tester for Performance Intern, 12/16 Months Markham May The following STUDENT position is a part of IBM Canada's EPIC (Employment Pathways to Interns Co-ops) Student Program. This position is only open to students registered in a Canadian University or College program, who have completed a minimum of 2 years of their degree or diploma program , and who must be returning to full-time study upon the completion of the temporary IBM work term. This Student Position resides in Toronto and is only a 12/16 MONTHS work term Title: Software Developer and Tester for Performance Overview: We are looking for highly motivated individuals who want to understand how systems work together and be the expert in database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M) Performance and Solutions team is an elite world wide team with skills that span from enhancing the kernel of DB2/solidDB data server , configuring and tuning of complex DB2 , solidDB and Master Data Management (MDM) systems, prototyping and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solutions , and providing world-wide consultation on best practices and architecture for performance. The team works with millions of dollars of hardware from various vendors (e.g., IBM, Intel, AMD, HP, and Sun) at the lab and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to do hands-on work with them. Main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 You will be involved and gradually build up expertise in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reas: Work with IBM and non-IBM hardware and software vendors to exploit new features and achieve higher level of performance with the DB2, MDM, and solidDB products. Improve performance of these products with prototyping, performance studies, and regression testing. --数据库性能优化 Develop innovative solutions that put togeth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products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and ease of use. 系统方案设计与优化 Produce world record performance benchmark results with large SMP and MPP systems to demonstrate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DB2, MDM and solidDB. Examples of benchmarks include TPC-C, TPC-E for Online Transaction Processing (OLTP), TPC-H, SPECjAppServer for J2EE, TPoX for XML, and SAP. 产品性能标准 Develop tools to improve problem determination and performance data analysis. 错误定位与数据分析 Investigate and exploit technology involving computer architecture, storage sub-systems, OLTP systems, data warehouse systems, query optimization, virtualization, and XML data retrieval 体系结构、存储子系统、交易系统、数据仓库系统、查询优化、可视化、XML数据检索等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Support proofs-of-concept in high performance environments (OLTP, data warehousing, etc) with high profile customers and projects. 高性能环境技术POC As the last line of defense for critical situations in IBM involving DB2, MDM and solidDB performance issues with customers, bringing chaos into order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 involving many products. 灾难恢复 Share our insights with articles and presentation to forums and conferences. 发表论文参加国际会议 Qualification (industry and/or classroom experience): Excellent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teamwork, and debugging skills. Very quick learner of technology, be able to multi-task, and see clarify in complex situation. C, Java, scripting language (e.g., Perl, shell script, etc), concept and usage of DBMS systems. Experience with UNIX, Linux, or Windows. Experience with any of the following would be an asset but not required: Performance testing methodology and tools. Administering, monitoring, and tuning skills for DB2 (or other DBMS), WebSphere (or other application server), or MDM products such as InfoSphere MDM. XML XPath, XML Schema, XQuery Computer architecture, storage sub-system, OLTP system, data warehouse systems, query optimization, and virtualization More importantly, someone who loves to work with systems and wants to understand the internals. Contact: Michael Kwok (mkwok@ca.ibm.com) WHAT IBM OFFERS YOU: 1. Work directly on product and services that affect our clients, while having access to cutting edge software technology. 2. Work is challenging and rewarding. 3. Access to obtain IBM Product Certificate during work term. 4. A casual dress code and flexible work hours Required High School Diploma/GED English: Fluent IBM is committed to creating a diverse environment and is proud to be an equal opportunity employer. All qualified applicants will receive consideration for employment without regard to race, color, religion, gender, gender identity or expression, sexual orientation, national origin, genetics, disability, age, or veteran status.
个人分类: 海外职位|2445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招聘软件开发(测试)人员
lixiangdong 2013-3-9 19:34
Software Developer Reporting to the Manager of Systems Integration,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 will be involved with test automation , regression testing , analyzing test results , reporting and tracking defects , verifying fixes and follow-up work to resolve issues related to the Algorithmics software developed in high level languages (Java, C++). The role requires in-depth knowledge of software testing methodologies with the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high quality test procedures and methods to be used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The role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of test plans and test cases from feature descriptions, understanding of software release process and focusing on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necessary to ensure high quality of released solutions. The candidate will be required to interact directly with internal and (at times with) external clients on technical support and configuration issues and must be comfortable in a fast-paced environment. Participate i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nitiatives on a range of Algorithmics Solutions; undertake setup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Algorithmics and third party products (database, middleware, reporting solutions) troubleshooting and test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usability, etc) Communicate with internal stakeholders to analyze new product features and develop corresponding test cases and baselines for the wide range for the Rick Management Solutions, such as Counterparty Credit Risk, Balance Sheet Risk Management, Regulatory Market and Credit Risk Reporting, CVA and other Develop test plans, and via a test harness, implement and execute the test cases to test new and existing software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al/technical software specifications Analyze test harness results, investigate problems and communicate findings to stakeholders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to various groups of stakeholders within the company and, occasionally, to external customers Expand regression test harness for new daily operations and offerings (CCR and RTCE)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est automation framework Investigate and troubleshoot system operations and performance issues Establish and oversee the quality tests and trends, qualify Company releases and perform corrective and preventive actions as necessary Education The position calls for a university degree or graduate degree in a quantitative discipline such as Computer Science, Mathematics or Engineering Special Skills Experience with data manip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using Perl and/or Unix shell scripting Comfortable working knowledge of UNIX (e.g. Solaris, Linux, AIX) and MS Windows Familiarity with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concepts and languages (e.g. Java, C++, etc.) Knowledge of database concepts and programming (e.g. SQL, sizing, installation, performance) Familiarity with database products (e.g. Oracle, DB2, Sybase, MS SQL Server) Systems interfacing or data migration between systems with mapping tools or solutions Proven ability to adapt to, learn and explore new technologies. Proven ability to work with complex software products with minimal supervision. Knowledg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design principles, software verification, automated testing Knowledge of software testing methodologies (Agile, Spiral, Waterfall) and methods (Integration, Regression, Performance, Stress testing, etc) Knowledge of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necessary to ensure high quality software releases Strong analysis, demonstrative investigation and problem solving skills Strong verb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skills. Desirable Requirements Experience in banking or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s would be beneficial Current experience in Business Analysis and QA support of the producti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Systems Required Bachelor's Degree At least 5 years experience in Shell Scripting At least 5 years experience in data manipul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clenasing using scripting languages At least 5 years experience in Object Oriented Languages (C++, Java) English: Fluent
个人分类: 海外职位|2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sheep021 2012-11-13 14:22
IBM 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这样定义 “ 智慧城市 ” : “ 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 。 这个定义很好,但是,很显然他不完善。只说了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他没说,因为IBM只是一家卖卖设备,卖服务的公司,而不是城市管理者。 技术,无论是信息技术或者是通信技术,只要加以合理应用,的确能为城市生活增添不少色彩,更便利,更有趣,…… 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更重要的是,越是“智能”,越是需要加以约束。比如,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对强化监测、监控,保障城市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如果摄像头智能到“不该看的不看,看了也白看”,那就不好了。这种事情在以前的一些案件中时有发生。 如何规范技术的应用城市管理,才是智慧城市的头等大事. 上海这样定义 “ 智慧城市 ” : 智慧城市就是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通信和信息技术术手段,全面感测、传送、整合和分析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构建城市发展智慧环境,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信息基础础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海量应用的开拓则是一条有效路径。 在智慧城市的演进路线上,上海三大运营商给出了各自的表述。上海电信提出要推进城市光网,并围绕六大主题展展开应用建设;上海移动提出要打造四网协同,并建设统一的无线城市平台,打造三大应用工程;上海联通在推进固网和移动动网络协同发展的同时,提出要建设物联网运营平台。不论是哪一条路径,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对城市的全面的感知、对信息的的高效的传输和以及对信息的智慧处理和协同运用。 http://tele.ctiforum.com/jishu/tongxin/fangan/398.html
个人分类: 智慧城市|14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热度 1 JRoy 2012-9-30 08:18
全球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1. 2012年全球超级计算机Top 10 Rank Rmax Rpeak ( Pflops ) Name Computer design Processor type, interconnect Vendor Site Country, year Operating system 1 16.324 20.132 Sequoia Blue Gene/Q PowerPC A2 , Custom IBM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United States , 2011 Linux ( RHEL and CNL ) 2 10.510 11.280 K computer RIKEN SPARC64 VIIIfx , Tofu Fujitsu RIKEN Japan , 2011 Linux 3 8.162 10.066 Mira Blue Gene/Q PowerPC A2 , Custom IBM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United States , 2012 Linux 4 2.897 3.185 SuperMUC iDataPlex DX360M4 Xeon E5–2680 , Infiniband IBM Leibniz-Rechenzentrum Germany , 2012 Linux 5 2.566 4.701 Tianhe-1A NUDT YH Cluster Xeon 5670 + Tesla 2050 , Arch NUDT 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of Tianjin China , 2010 Linux 6 1.941 2.627 Jaguar Cray XT5 Opteron 6274 + Tesla 2090 , Cray Gemini Cray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United States , 2009 Linux ( CLE ) 7 1.725 2.097 Fermi Blue Gene/Q PowerPC A2 , Custom IBM CINECA Italy , 2012 Linux 8 1.380 1.677 JuQUEEN Blue Gene/Q PowerPC A2 , Custom IBM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ermany , 2012 Linux 9 1.359 1.667 Curie Bullx B510 Xeon E5–2680 , Infiniband Bull TGCC at CEA , and GENCI France , 2012 Linux ( bullx ) 10 1.271 2.984 Nebulae TC3600 Blade Xeon 5650 + Tesla 2050 , InfiniBand Dawning National Supercomputing Center in Shenzhen|NSCS China , 2010 Linux 2. 自1993年以来的历年的No.1 Systems ranked #1 since 1993 IBM Sequoia Blue Gene/Q ( United States , June 2012 – present) Fujitsu K computer ( Japan , June 2011 – June 2012) NUDT Tianhe-1A ( China , November 2010 – June 2011) Cray Jaguar ( United States , November 2009 – November 2010) IBM Roadrunner ( United States , June 2008 – November 2009) IBM Blue Gene /L ( United States , November 2004 – June 2008) NEC Earth Simulator ( Japan , June 2002 – November 2004) IBM ASCI White ( United States , November 2000 – June 2002) Intel ASCI Red ( United States , June 1997 – November 2000) Hitachi CP-PACS ( Japan , November 1996 – June 1997) Hitachi SR2201 ( Japan , June 1996 – November 1996) Fujitsu Numerical Wind Tunnel ( Japan , November 1994 – June 1996) Intel Paragon XP/S 140 ( United States , June 1994 – November 1994) Fujitsu Numerical Wind Tunnel ( Japan , November 1993 – June 1994) TMC CM-5 ( United States , June 1993 – November 1993) 3. Top500的全球分布(2012) : Top regions United States - 253 Asia - 121 China - 68 Japan - 34 Europe - 107 United Kingdom - 25 France - 22 Germany - 20 4. 超级计算机性能的指数增长 Y轴显示 在 GFLOPS 的 性能 。 红线表示 的时间 在世界上 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 黄线 表示 的超级计算机 TOP500 名单的最后一名 。 深蓝色线 表示超级计算机Top500排行榜 总 的 综合 性能 。
个人分类: 分享|3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首次拍到单个分子清晰照片
redtree 2012-9-19 14:12
科学家首次拍到单个分子清晰照片 作者:孝文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2-9-18 10:07:25 一个石墨烯分子显示出不同长度的原子键。这是科学家首次在“相机”下看到一个分子的组成。 科学家格罗斯博士正为拍摄分子特写照片进行准备。 科学家用相同技术拍摄一个石墨烯分子的内部情况。这次展示了不规则的内部机构。 北京时间9月18日消息,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科学家首次拍到单个分子的清晰照片,同时可看见把分子结构紧密连在一起的原子键。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研究实验室用一种名为“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术”的技术探索一个分子的内部情况,把分子和原子的研究推向最小。这项研究可能对石墨烯设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烯是人类已知最稠密的物质之一,而石墨烯设备可有助于彻底改变无线宽带通信和电子显示屏。 原子力显微术(AFM)的使用原理是让一个分子扮演“留声机”一样的角色,在目标分子的表面上进行“刻画”,获得壳层的变化和律动。这根“唱针”是一个一氧化碳分子。顾名思义,它有一个碳和一个氧原子。 这种精密测量需要科学家稳若盘石,杜绝任何来自实验室或周边环境的振动。即使室内温度的轻微变化,也会使分子摆动。为把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实验区的温度被降到零下268摄氏度。 这些照片展示了分子的最小结构。较暗区域代表原子的密集部分,明亮区域代表最轻部分。拍摄分子结构很可能有助于揭示大量真相和促进这一技术领域的实际应用。现在,这些照片已展示出新的细节信息,例如分子中心附近的原子键要比分子边缘的原子键短等。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这个科研小组2009年拍到并五苯分子的第一张模糊照片,但他们用最新技术拍到更为清晰的分子结构照片。研究报告第一作者利奥-格罗斯说:“在并五苯的个案中,我们看到原子键,却不能真正区分它们,或看不清不同原子键的不同特点。现在我们通过新技术证明我们可看到不同原子键的不同物理性质。这真令人兴奋。” 这个科研小组现在计划拍摄其他分子结构的特写照片,帮助分类不同形状。他们还考虑把不同分子用作“相机”,以便观察记录质量间有何不同。
个人分类: 科技新闻|15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IBM收购SPSS
热度 8 yuliping 2012-7-4 23:44
前几天偶然发现,大名鼎鼎的 SPSS 被更大名鼎鼎的 IBM 收购了,时间是 2009 年,目前的SPSS软件是IBM SPSS 20.0。前者是举世闻名的统计软件,后者是全球知名的 IBM 公司。要论影响力, IBM 的影响力远在 SPSS 之上,因为 SPSS 只在专业领域享有声誉,而 IBM 呢?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得开 IBM ,我们每天上网浏览的网站后台数据库,在 IBM PC 兼容机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微机,几乎都是 IBM 的功劳。 对 IBM 我是有内心崇拜情节的,一家公司能够引起我发自内心的尊敬是不容易的。根源在于我是最早的电脑发烧友之一,当时所用的电脑就是 IBM PC 兼容机,随着其他厂商激烈的竞争,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有一段时间 IBM 日子并不好过,于是发明了“电子商务”,现在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知道“电子商务”一词是 IBM 公司发明的,当然再后来, 1998 年我创办了全国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绝对具有前瞻性,虽然现在我的研究方向不在该领域,但时常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 至于笔记本电脑,更不能忘记 THINKPAD 了,红点鼠标是 IBM 首创,据说这个小东西有 17 项专利, IBM THINKPAD 一度成为笔记本电脑的代名词。 IBM 笔记本绝对是一台可靠的工作电脑,不花哨,但绝对值得信赖。后来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IBM 调整战略,将 PC 业务卖给联想,为此我到现在内心仍然有小小的不快,但仍然坚持用着联想的 THINKPAD 电脑,但实在找不到用 IBM 笔记本的那种感觉。 几年前, IBM 公司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将价值 1800 元的笔记本电脑外置刻录机价格错标为 1 元,等数小时发现时网上已经被人订购了上万台,你猜怎么着? IBM 恢复了原来的价格,但对已经订购刻录机的兑现订单,一元一台!你说这样的公司怎么可能不让人发自内心的尊重。 至于说到科技创新, IBM 绝对是该领域最伟大的公司。在 IBM 公司,创新早已不是什么口号。相比我国上上下下,天天宣传的东东简直是冷笑话。 中国有这样的公司吗?应该有,可以有,但是现在没有,希望将来 50 年、 100 年之后能有。 忽然想起一个笑话,大意是上帝问美国足球队、英国足球队、日本足球队何时能够拿世界冠军,回答都有几十年的时间,有人问上帝,中国足球何时能拿世界冠军,结果上帝哭了。 看到球迷整天看欧洲足球,巴西足球,就是不看中国足球,以前不能理解。现在我理解了,正和我崇拜 IBM 公司一样。 2012.7.4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6974 次阅读|12 个评论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市场的嬗变 (12)
ywan 2012-1-4 00:20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市场的嬗变 (12)
从上个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中期, IBM 基本上通过领先的大型机技术和巧妙的营销手段控制了美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市场。可是福兮祸所依,长时间的成功使 IBM 逐渐失去了对市场变化的把握,一直认为 S/360 所创造的市场将不断存在下去,而没有意识到从 70 年代中期开始,计算机市场已经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将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最终彻底改变电子商务的市场格局。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计算机的制造成本在不断下降。到了 70 年代中期,以集成电路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组件成本已经下降到一千美元以下,这就到了可以让中产阶级家庭购买的程度。于是个人电脑悄悄登上历史的舞台。 1975 年 1 月, 美国的大众电子杂志刊登了一个广告, 这则广告以 397 美元的低廉价格向个人计算机发烧友提供一整套名为“牛郎星 (Altair) ” 的包含 Intel 8088 中央处理器在内的完整计算机主机组件。 购买者可以用这些组件自行组装一台计算机。广告吸引了大批计算机发烧友, 很快, 广告的刊登商, 爱德华·罗伯茨的小公司, MITS , 从濒临破产边缘转为产品供不应求。 令人遗憾的是罗伯茨没有很好的抓住机遇。 面对迅速成长的个人计算机市场, 他缺乏娴熟的商业运做手段, 这使由他一手培育起来的个人计算机市场迅速被其他计算机生产商占领。 而他的牛郎星计算机则由于不能满足供货需要和缺乏灵活的分销策略而逐渐在竞争中落伍,最终被收购。 牛郎星个人计算机虽然最后从市场上消失, 却引发了一场个人计算的革命。 未来 微软 的联合创办人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从牛郎星的畅销看到了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未来潜力, 于是马上动手为牛郎星编写了 BASIC 语言编译系统。 随后他们主动联系罗伯茨,并千里迢迢分别放弃工作和学业,赶到新墨西哥来加入 MITS 。 BASIC 语言编译系统随着牛郎星的普及被众多计算机爱好者所使用。由于 BASIC 语言编译系统是随计算机发放给用户的,所以有很多人并没有购买该软件而是直接从朋友那里免费拷贝。这引起了盖茨的不满。 于是他给当时的计算机发烧友们写了一封著名的“使用软件应该付费” 的公开信。不难看出,盖茨对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很有前瞻性的。 苹果计算机的联合创办人沃兹聂克 (Stephen Wozniak) 和乔布斯 (Steven Jobs) 也从牛郎星的成功看到了未来个人计算机市场的潜力。如果说盖茨在软件方面具有超前的市场意识,乔布斯则在个人电脑的易用性方面具有同样的意识。他发现了当时潜在的对个人电脑的巨大市场需求跟个人电脑的不易使用之间的差距,率先推出了与牛郎星不同的全部组装好的“苹果一号”计算机,并在 1976 年的 4 月 1 号将其推向市场。这样缺乏技术或者时间的其他计算机爱好者也可以使用个人电脑了。后来的苹果二号为了更加方便使用,更是配备了彩色显示器和以录音机为外设的磁盘存储功能。 配备彩显和磁盘的 Apple II 电脑是当时的创新 而在苹果二号提供的随机软件中,一个重要创新是它提供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制表软件 (VisiCalc) 。 这使得个人计算机可以为普通商业用户提供会计结算, 制表等有用的服务。于是很快个人电脑在商业用户领域发现了新的市场。而这一市场的价格承受能力比家庭用户要高的多。至此,个人电脑开始进入商业领域。 尽管苹果电脑在商业用户市场的出现让一度垄断企业计算市场的 IBM 感觉到了威胁,但还不足以改变后者原有的产品市场战略规划。当时的 IBM 没有认真对待个人电脑这个新市场,但为了竞争,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 IBM 迫于将新的个人电脑推入市场的压力,在研发人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开发周期,改变了以往的全盘内部研发方式,转为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关键软硬件技术。提供这些软硬件技术的公司们成为 IBM 个人电脑的 OEM ,而 IBM 做“系统集成”。这一策略成为后来包括康博,戴尔在内的 IBM 兼容个人电脑生产商的基本策略。 尽管这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在当时也为 IBM 赢得了宝贵的上市时间,当 IBM 个人电脑上市后,凭借着 IBM 的品牌和低价位的优势,很快就压制住了苹果电脑的上升势头。 IBM PC 成为了个人电脑的代名词。但这一策略带大了两个电子商务领域的重要公司,这就是微软和英特尔。这两个公司在羽毛丰满之后成为 IBM 的重要竞争对手。前者在未来的十几年时间里通过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几乎全面垄断个人电脑的软件市场。而后者则掌控整个市场的信息处理发展速度(也就是所谓的摩尔定律)。这两个公司的联袂运作( Wintel )主导了整个信息技术产品市场将近 20 年。 微软和英特尔的联盟被称为Wintel 这两个公司与 IBM 的最初合作都比较传奇。据传闻盖茨的母亲与 IBM 的总裁同在一个慈善组织担任董事,所以 IBM 在选购其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时,最终把机会给了微软。让而当时微软还没有开发出自己的 DOS 操作系统,于是盖茨从西雅图一个公司手里买了一个 DOS 操作系统,然后换上自己的牌子,转手卖给了 IBM 。但以此为契机,随着 IBM 个人电脑以及其兼容品牌销量的不断提高,微软软件帝国也就此崛起。 与微软获得类似机会的英特尔公司虽然成立的更早,但公司早期的主要产品是内存,微处理器的市场在 70 年代很小,主要是给配置个人电脑的业余爱好者和小公司使用。到 80 年代初,当 IBM 开始进入个人电脑市场时,由于前面提到的策略失误,没有使用自己开发出的中央处理器来配置其个人电脑。而是使用了英特尔的 8088 微处理器。到了 1985 年,英特尔在内存市场上遇到了崛起后的日本公司的严重挑战。因为在价格和质量上都难以取胜,英特尔不得不放弃内存市场,转为主攻微处理器。这时候,个人电脑在美国的销售如日中天。而英特尔正在研制 386 微处理器,于是公司立即将大批研发力量从内存转为微处理器,使得 386 在市场上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就此巩固了英特尔处理器的市场垄断地位。 中央处理器的性能是个人电脑性能的最重要决定因素。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摩尔在 1965 年发现从 1958 年到 1965 年,集成电路的集成度 ( 也就是每平方英寸上可以插入的半导体数量 ) 每年翻一翻,而在技术方面,这个趋势完全可以延续下去,这就是后来的“摩尔定律”。以后个人电脑的性能以及在此之上的软件开发力度基本上都是依据摩尔定律展开的。考虑到绝大多数个人电脑使用的都是英特尔中央处理器,与其说是摩尔成功地预言了摩尔定律,倒不如说是摩尔把英特尔处理器的发展进度预先告诉了大家。而对此解读的最深刻的人当属盖茨,因为盖茨领导下的微软在开发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时,基本都是根据摩尔定律来制定软件对处理器和内存的需求量的。 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在推出的最初几年里,遇到了不少挑战, 比如微软制表软件 Excel 的竞争对手 IBM 的 Lotus 1-2-3 。尽管最初 Lotus 的性能和功能比 Excel 要好很多,但前者一直拘泥于优化内存和处理器的利用率来适应有限的 DOS 操作系统,有限的内存和低速的处理器。微软则将 Excel 设计成更友好的图形界面,并增添了很多新的功能。尽管这些举措使得后者消耗了大量计算时间和内存空间,有启动慢并且反应迟钝的问题,却跟不久就将出现的更高速的中央处理器和更大内存的配置提供的设计匹配。所以当英特尔推出更高速的处理器,和亚洲更便宜以及更高容量的内存出现在新机型上时, Excel 的优势在很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威力,摆平了对方。 从 80 年代中期到 90 年代中期互联网进入大众用户这 10 年里,个人计算机在美国企业和家庭都得到了普及,这无疑为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B2C )提供了重要的平台。而这一过程的最大得益者是微软,英特尔,以及其它瓜分 IBM 所垄断的计算机市场的公司。对 IBM 而言,用葛洛夫的话来说, IBM 已经进入“策略反射点”阶段 。而当一个公司面临策略反射点时,要么改变以往的经营方式,重新适应新的竞争模式,要么关门。 IBM 于是面临了痛苦的转型并最终放弃了个人电脑市场。
个人分类: 电子商务|6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IBM S/360 (11)
ywan 2011-11-11 09:23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IBM S/360 (11)
在 1964 年 S/360 系列被 IBM 投放到市场上之前,大型机对用户来说更像购买一台计算器,或者是我们家里购买的一台家用电器。一旦买来或者租来,一定是有固定的目的或者用途。当时的大型机分成商用和科研用两种。后者有浮点计算功能,所以贵一些。而让这些大型机工作的指令(也就是软件)被认为是这些机器天然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这样做的好处是有效率。因为所有的软硬件都被完全匹配,运行起来无需多余的编译和解释。但对用户来说,这种使用方式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无法升级。在五六十年代,可能这还不是一个重要的缺陷,因为大型机的用户租赁这些机器都是为了单一用途。就好象我们买一辆汽车开旧了后,再买一辆新的,我们不会认为需要把旧汽车的系统软件拿下来,放到新汽车里。因为新汽车的软件可能更好用,而且汽车软件成本跟汽车相比实在太低。 但是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大型机的基本构件从电子管转变成二极管,二极管又继续被压缩成集成电路时,硬件成本持续降低,性能持续提高,而软件的成本比重持续增加。发展下去在历史的某个交汇点上,用户就出现对计算机多用途使用的需求,商用和科研用的界限将会模糊。 IBM 能够在 1964 年就看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 S/360 系列的解决方案,确实比较高瞻远瞩性。 360 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包含商用和科研用的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 IBM 要开发一系列架构类似但配置不同的机器,它们之间具有兼容性,可以升级,而且系列里的不同型号可以满足商用或者科研需求。这一设想可能跟 IBM 当时既做了 SAGE 系统的交互式计算机,又做了很多与其类似的航空机票预定系统的项目有关,这些项目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类似的,但又有不同的处理量和侧重点。所以其硬件配置不同,软件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当我们不断处理类似的问题时,一个自然的想法就是将解决方案标准化。于是 IBM 发现如果能够重复利用现有的软件,并让软件能在不同性能的机器上运行,就可以让客户很容易升级,而且节省不少资源。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需要增加一个中间的转换层,这就是微程序 。 微程序的基本思想在 1951 年已经出现,不过 IBM 是第一个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公司。要理解微程序,需要对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进行一下简单的描述。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一般由控制器和执行单元(算术逻辑单元)组成。控制器负责指挥执行单元的各个部分来完成指令任务。在 360 之前的大型机,这两部分都是通过逻辑电路固化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执行效率高,但缺点是只能运行为本机开发的程序,别的程序无法运行。 IBM 在 360 系列的设计中将控制器部分软件化,也就是使用微程序,通过微程序来将指令分解成操作命令。同时把原来固定功能的执行单元的不同寄存器全部变成一般寄存器(共 16 个),由控制器来动态指定其功能。这样一来,从理论上讲,如果 360 系列想要运行为别的计算机写的程序,只要通过调整控制器的微程序来模拟该软件原来所需的计算机的控制器和相应的执行单元的构成就可以了。于是兼容就实现了。 这个设计看来简单,但当时 IBM 能够这么做并不简单。因为用微程序消耗计算资源,降低运算速度。对寸字寸金的 60 年代初大型机来讲,这不是个好的选择。可是,往后看 20 年,如果一个领导人意识到随着企业业务的复杂性增加,软件的成本会不断上升,而硬件的价格会不断下降,所以通过只升级硬件和兼容来锁定用户势在必行时,用微程序便成了明智的选择。更鼓舞人心的是,当 IBM 决定走这条路之后,它不但使用了微程序,还通过自主创新,结合了当时出现的集成电路技术来设计了 360 的硬件部分,所以其硬件速度变得更快。这样一来,综合计算效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了。当 IBM 用 360 系列来兼容其老机型时,对所有的机型,效率都有所提高,有的比如 1401 ,速度提高达 10 倍。 IBM System/360系统的一个展示安装 除了微程序, IBM 还为 360 系列开发了操作系统。介于应用程序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操作系统可以认为是在微程序基础之上的又一个兼容努力。给 360 系列设计操作系统相当复杂,因为这个操作系统要实现多道程序同时运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中央处理器),兼顾系列中不同配置的机型,以及各种机型和其程序所需的不同文件读写要求。所有这些都要在操作系统中被考虑到,结果操作系统的复杂性呈指数增长。而 IBM 在尝到 360 系列的市场甜头之后,希望把操作系统尽快推出。可是,由于设计的复杂度,第一个操作系统直到两年后才推出。在此期间, IBM 为了加快进度,一度添加了很多人手到该开发项目中来,可结果不但没有加快进度,反而减缓了进度。原来,把一个复杂的项目分开进行开发,然后又要协调其整合,本身就需要时间,而当把其分割过细时,协调不同开发部分的进度成了瓶颈。对此深有感触的该项目负责人布鲁克斯说,一个女人怀孕九个月可以生下一个孩子并不意味着九个女人怀孕一个月可以生下一个孩子。而如果非要让九个女人来做这件事情,生下来的将是九个不同的孩子。布鲁克斯后来离开 IBM 到北卡大学创立了计算机系,写了两本软件工程界家喻户晓的书,“没有银弹”和“人月神话”,并在 1999 年获得图灵奖。 IBM 为研制 S/360 前后共投资了 50 亿美元( 60 年代的美元)。这笔投资相当于美国的曼哈顿计划总投资的两倍。技术上的突破给 IBM 带来商业上的成功。因为 IBM 使用租赁的方式提供计算机服务,所以 360 系列也是以租赁为主,其不同型号的月租赁价格从 2700 美元到 11.5 万美元不等。这就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商业用户需求。 360 大型机成为包括航空公司,银行, GE 等等在内的美国众多企业电子商务的基础。 IBM 的原有客户纷纷购买 360 ,并将原来的程序移植到 360 上,为将来的升级做准备。而新客户看到可以通过只升级硬件来满足未来业务增长需求的好处,也选择了 360 。作为非商业用户代表的联邦政府也是 360 的大用户。美国航空航天局,税务局等纷纷将他们的计算机置换成 360 系列。结果 S/360 在 1964 年 4 月上市一个月就卖出了 1100 台,五个月后,销量翻了一翻,这使得 S/360 在美国的安装数占到了 IBM 过去所有计算机的 1/5 。而 IBM 在商用计算机领域占据了 70% 的市场份额。到 1971 年, IBM 从 360 上获得的纯利达 10 亿美元。到 70 年代中期, IBM 凭借 360 的优势占据了美国半个计算机市场 。在这 20 年过程中,美国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了核心业务的计算机化,传统的企业商务开始走向“电子商务”。 不过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美国的计算机市场的根基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不久统一的计算机市场将被打破。企业电子商务将从大型机时代开始逐渐进入分布式计算时代。
个人分类: 电子商务|6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SABRE (10)
ywan 2011-11-7 10:14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SABRE (10)
IBM 在 50 年代接手 SAGE 项目之前,在商用计算机领域还不是老大。不过在给美洲航空公司做完 SABRE 项目之后,就基本上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了。再等到它推出 S/360 系统后,就基本上控制了大型机的商用和军用市场。 一般计算机界认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的 ENIAC 。而该计算机的两名设计人后来成立了一个公司并将该公司于 1950 年卖给了雷明顿兰德公司。后者在此基础之上开始制造 UNIVAC 并成为当时最领先的计算机技术公司。通用电气在 1954 年考虑引进计算机技术时就在雷明顿兰德公司和 IBM 之间选择了前者。 IBM 意识到了电子计算机市场的广阔前景,小沃森决定大刀阔斧的进入这个市场,于是设立了一个研发项目,取名为 SABER (半自动商业环境研究)。这个项目负责研发远程交互,远程处理,和磁盘直接存取等当时的先进技术。 前面提到的美洲航空公司在遇到订票系统的超负荷危机之后,正在寻找技术解决方案。恰好该公司的总裁于 IBM 的高级销售经理在一次航空旅行时坐在一起。于是 IBM 抓住这个机会,于 1957 年九月向美洲航空公司提交了一份新系统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提出了整合订票,出票,检票,登机和行李运输为一体的设计理念。而且所有这些功能都通过各个远程终端与控制中心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处理。 美洲航空公司于是和 IBM 一起成立了一个联合研究小组来评估计划的可行性以及相关的技术更新决策。一转眼一年半过去,到了 1959 年三月, IBM 根据调研的结果,又提交了一份修改过的新系统功能方案。该方案进一步加强了系统的机票与乘客相结合的处理功能,包括及时控制和更新航班空座和自动提供因航班改而受影响的乘客信息等等。这个方案在 1959 年 10 月份得到了美洲航空公司董事会的批准。当时的预算是,中心控制系统将于 1961 年安装运行,费用为 210 万美元,远程终端和其他硬件将在以后的 8 年中逐步安装,共将耗资 3700 万美元。这相当于当时 5 , 6 架波音 707 的购买费用。与此同时,新的系统将取代 1100 名人工处理订票的员工。不过这些员工没有被解雇,而是转到了其他部门工作。 美洲航空公司的员工接受预订电话,然后通过SABRE 终端系统为乘客预定机票 IBM 使用了 7090 大型机作为该系统的控制中心计算机。该机型是 IBM 第一代晶体管型计算机(其前身是 709 电子管计算机), 36 比特计算字节, 32K 寻址空间,但内存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磁芯技术,大大提高了响应速度。到 1964 年,当 SABRE 系统全面安装后,美洲航空公司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了质的提高,每天能够处理 85000 个拨入电话, 40000 个乘客机票预订, 30000 个座位查询, 20000 张机票销售。 成功开发了 SABRE 系统并没有给美洲航空公司带来很长时间的竞争优势。其总裁于 1968 年到 1972 年间被调到白宫给约翰逊总统做商务部长。这期间该公司在 SABRE 方面没有能够继续提高技术含量从而保持住优势。而 IBM 与美洲航空公司合作开发出的 SABRE 系统纷纷为其他公司所效仿。到 1965 年, IBM 已经为达美,泛美航空公司开发了类似的系统。当 S/360 大型机研制成功后, IBM 根据以往的研发经验,自主开发了一套基于 S/360 系列大型机的标准化航空订票系统来供其它航空公司直接使用,将其命名为 PARS 。 1965 年,看到美洲航空公司在 SABRE 上的成功,其直接竞争对手,联合航空公司和环球航空公司分别与雷明顿兰德公司和伯罗斯公司合作,试图开发自己的订票系统。前面讲过,雷明顿兰德公司在当时被认为是计算机技术方面最领先的公司,而罗伯斯公司也是当时美国八大计算机制造商之一。但是,由于这两个航空公司的设计需求过高, 60 年代的技术还不足以满足要求,结果开发以失败告终。到了 1970 年,两个公司面临巨大危机,转来寻求跟 IBM 合作。而 IBM 已经早在 1965 年通过与美国东方航空公司合作,在 PARS 基础上开发出了更先进的 PARS II 系统。 这时的东方航空公司的基于 PARS II 的预订系统已经在性能和功能上超过了 SABRE 。于是联合和环球两个航空公司购买了东方航空公司的 PARS II 软件,并通过 IBM 的技术支持,终于在 1971 年末开发出了自己的机票预订系统。环球航空公司仍然用 PARS II 命名,而联合航空公司将其改名为阿波罗。至此,美国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已经完成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新的一轮竞争。 到了 1972 年,美洲航空公司的原总裁重回任职,美洲航空公司再次振兴。 SABRE 系统进行了一次大的更新,美洲航空公司将所有数据处理业务都集中过来,并迁移到了 IBM S/360 大型机上。而这个时候竞争核心转移到了旅游代理的市场。美国各航空公司在六七十年代主要通过他们在各地的销售办公室出售机票。以美洲航空公司为例,它 70% 的机票是通过其各大城市和机场的机票销售处售出的。只有 30% 是通过第三方机票代理,主要是旅游代理商,售出的。所以当 SABRE 系统开始使用后,美洲航空公司只在有限的第三方机票代理处安装了远程订票终端。而绝大多数第三方机票代理是通过定期印刷的航班和机票信息,通过电话从美洲航空公司订票。而进入七十年代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 到了 70 年代,美国旅游代理协会(美国旅游代理的行会组织和利益代表)开始与计算机商接触,想为自己的会员寻找一个理想的远程订票系统,这个订票系统可以查询各大航空公司的航线和票价等信息。航空公司们发现了这一企图,担心一旦让计算机商介入,后者可能和旅游代理协会携手控制这一市场。到时候如果航空公司想要通过这一新的系统来售票的话,他们会向航空公司收手续费。于是以美洲航空公司为首的各个航空公司马上与美国旅游代理协会联系,并邀请各大计算机供应商一起组成一个委员会,来调查用户需求并联手制定一个由各大航空公司主导和共享机票预订系统标准。其目标是通过一个旅游代理的终端可以查询和预定所有航空公司的机票。 这个委员会通过三年的调查,发现一个基于 IBM 大型机的共享的系统标准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能为整个航空业在未来五年内节省 30 亿美元的开支。与此同时,美洲航空公司因为主动参与和领导这个委员会的调查,得到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反馈,其中包括各旅游代理们希望使用远程订票系统,不过只希望安装一台终端的重要信息。于是美洲航空公司暗自准备一旦与其他航空公司的共享方案谈判破裂,就马上向旅游代理们推出自己的远程终端解决方案。果然,到了 1976 年初,联合航空公司宣布对调查结果没有信心,退出委员会,并要在当年九月推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早有准备的美洲航空公司在表示遗憾的同时,马上宣布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计划,结果在四月份就开始在与其合作的旅游代理中间开始安装基于 SABRE 的终端,抢得了先机。 随后,这两大航空公司展开了抢夺旅游代理市场的竞争。到了 1978 年,尽管美洲航空公司在竞争上比联合航空公司先了一步,而且其远程系统的功能也好一些,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代理使用了联合航空公司的终端,这是因为后者的航线要比前者丰富。意识到了这一点,美洲航空公司推出了“共租”服务,就是邀请与其航线重复不多的其他航空公司共同使用美洲航空公司设在旅游代理处的终端,这样就可以弥补后者在航向丰富上的不足。联合航空公司也不甘示弱,也推出了类似的服务。于是,从那时起,旅游代理们可以从远程终端上很方便的订到不同航空公司的机票了。这种用竞争的方法实现了当初联合委员会的设想的过程值得感兴趣的经济学家玩味。 美国联邦政府在 1978 年颁布了航空业放宽管制法,放松了政府对机票价格,航线和航空市场进入的限制。这就为众多航空公司全方位的展开竞争提供了更方便的条件。由于竞争的加剧, 航空公司为了节省开支,纷纷关闭设在各地和机场的机票预定处。这样机票预定的业务就逐渐全面转移到第三方代理商。而后者的地位也就日渐重要,直到后来互联网的出现才开始走下坡路。 1985年 ,随着家庭用户拨号上网的普及, SABRE 通过当时最大的几个拨号服务商,包括 CompuServe 还有 AOL ,提供了拨号上网预订服务。当万维网在 1995 年开始为大众所熟识和使用后, SABRE 的控股公司 AMR (美洲航空公司的子公司)先是分出 SABRE 18% 的股份上市,然后用募到的资金开发出了 Travelocity.com ,成为继微软的 Expedia.com 之后的第二个网上旅游业务公司。这些都是后话。
个人分类: 电子商务|6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IBM 和 DEC(8)
热度 1 ywan 2011-10-25 05:05
电子商务的来龙去脉 -- IBM 和 DEC(8)
SAGE 的研发至少通过两个公司对后来的电子商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我们所熟悉的 IBM ,另一个是我们不太熟悉的 DEC 。 IBM 走的是大而全的发展方向,而 DEC 则是小而精。前者为美国的众多企业尤其是服务业全面信息化提供了有效但是昂贵的解决方案。而后者则以交互式运算为主要技术特色,通过降低价位和用户共同开发等策略,开创了个人电脑的发展方向,也为早期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从两个公司的历史来看, DEC 的创立是因为晶体管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用其组装计算机成为可能,所以 DEC 想做的,就是用新技术做新计算机,没有历史包裹需要背负。而 IBM 则是从一个行业(读卡机)涉足另一个行业(计算机),并且已经在所涉足的行业里有了以上一代技术(电子管)开发的产品和客户,所以对 IBM 来说,晶体管的出现是技术的一个升级,而是否完全利用这个新技术取决于很多现有客户市场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因素。这个区别使得两个公司在这里历史新起点上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我们先来看看 IBM 。 创建于 1911 年的 IBM 是个独特的公司。美国历史上能够延续超过百年的公司屈指可数,它算一家。尽管它的业务从读卡机到计算机一直是当时时代的高科技,它的最初两代领导人却没有什么高科技背景。老沃森是个做推销员起家的商人,他的儿子小沃森是个富二代,喜欢开飞机。但历史给了 IBM 很多得天独厚的机会。首先是美国政府在十九世纪末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的管理方面的技术革新需要,使得读卡机(从提高效率来看,相当于那个时代的计算机)的生意蒸蒸日上。老沃森靠此发家。然后,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美国的战后技术领先地位,老沃森又通过跟政府打交道建立起的人脉把读卡机把生意扩展到全球(尤其是战后的欧洲)。当小沃森 1956 年接过 CEO 的位置时, IBM 已经在读卡机和计算机领域里成为无可非议的老大。而小沃森接任之后,正赶上前面所提到的美国的企业信息革命,大型机系统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成为当时的市场焦点。这使得小沃森有了跟老沃森在 50 多年前几乎同样的历史机遇,于是 IBM 再上一个台阶。继续引领计算机产业的龙头老大地位,继续走开发政府和军工项目(降低自我研发成本),然后将成熟技术扩散到民企的路子。整个 50 到 60 年代, IBM 几乎介入了美国所有大型军工项目,从中赚足了钱。这一点从 SAGE 上就可以看出来,仅仅这一个项目就占 IBM 整个公司五十年代利润的 10% 。 IBM 的另一个特色是不只卖产品,而是卖服务。这是从老沃森时代开始留下来的传统。读卡机的制造成本相对昂贵,但对企业来说,从长远看,买还是比租要划算。可以推销员出身的老沃森发现,如果光卖机器本身,对企业来说需要在短时间内支付一大笔钱,对 IBM 来说失去了未来的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是个一锤子买卖。另外,读卡机的更新换代也比较快,新的型号出来了,企业可能不愿意再付一大笔钱更新换代。所以还是租赁比较符合当时的双方需求。于是 IBM 就坚持租赁的形式。既然是租赁,就有客服,也就有了提供全套服务,也就是完整解决方案的需求。这既给 IBM 不断的新挑战,也给 IBM 发现新产品和市场,和锁定用户的能力。所以这个策略可谓一石二鸟。 IBM 的租赁策略一直到 80 年代初都屡试不爽,不过其领导层渐渐志满意得,偏离了老沃森策略的深意,认为大型机是其核心竞争力,而忽略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服务。这一点直到 90 年代初郭士纳接管 IBM 时才发现,于是 IBM 后来重回正轨,这是后话。 回头再看 DEC 。 创立于 1957 年的 DEC 从创立到产品开发策略再到最后的归宿,跟现在的很多创业公司非常类似。它的两个创始人奥尔森和安德森都在麻省理工的林肯实验室工作,曾经参与开发了 SAGE 的交互式雷达监控系统以及在这之前空军需要的模拟飞行系统。我们前面讲过,雷达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到指挥中心时, AN/FSQ-7 计算机将其显示在雷达监控屏幕上,而指挥人员一边监控屏幕,一边用光笔点触代表敌机的信号,然后再通过一系列屏幕互动指挥拦截。这是一个典型的交互式系统。而当时计算机的主流并不是交互式系统,因为交互式系统将大量的机时耗费在与人互动的等待过程中。这对每月花几十万美元租赁大型机的公司来说,得不偿失。所以当时往往是人一排排站在计算机旁边,等待递交计算任务。可是交互式系统对非商业领域却有很大的需求。比如当时的麻省理工很多学生宁愿使用比较慢的交互式系统来处理他们的数据而不用更快的 IBM 的计算机(其实这是所有面向个人的计算技术的共性,也是苹果公司成功的原因)。这些经验和观察都给了 DEC 的两个创立人足够的信心来开发交互式计算机。 可是两人很快发现,当时的投资人不太愿意投资给小计算机公司。因为这些小公司往往不久就垮掉。于是他们不得不修改他们的创业计划,把成立交互式计算机公司改成成立交互式计算机“部件”公司。这样投资规模小,并且既可以日后生产交互式计算机也可以首先为其他计算机公司提供晶体管部件。于是他们以 70% 的股份换取了七万美元的投资,成立了 DEC 。 投资规模和发展方向都决定了 DEC 跟 IBM 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因为投资规模小,他们只生产以晶体管为基础计算机核心部件,把外围的东西留给用户自己解决(就好比只卖主板,声卡,显卡,显示器等等都让用户自己去解决)。而且他们只卖不租。通过提供详细的技术手册的方式,让用户有最大限度的,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利用 DEC 提供的计算机。这种模式适合的是对计算机技术有相当了解的用户,而大学和研发机构恰恰是这种用户。这一产品策略衍生出了后来 70 年代的个人计算机市场发展模式以及黑客文化。 DEC 专注的是以晶体管为基础部件的交互式计算机市场。其运算速度虽然比 IBM 的大型机慢,但对用户来说不是问题,所以市场是有的,关键是如何扩大这个市场。而要扩大市场,在价格上要有竞争力。要在价格上有竞争力,就要在设计上省钱。于是在设计上(或者说计算机架构上), DEC 选择了用软件替代部分硬件功能的办法,这样牺牲了一部分效率但降低了成本,这个选择导致大型机与小型机以及后来个人计算机设计上的一个核心区别。 这里的替代主要是在硬件设计的字节长度方面。 IBM 的大型机字节一般至少是 32 位,而 DEC 的最初小型机字节只有 12 位(后来的英特尔系列处理器字节稍长一些,固定为 16 位)。字节贯穿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几个关键步骤,包括数据的存储,计算和寻址。长的字节跟长的带宽类似,可以在相同时间内更快速地处理数据,而短的字节在这些方面则需要通过软件方法进行转换。简单的讲,一个 9 位数的整数,如果用 32 位字节的计算机来存储,就可以直接从一个地址上读取;而如果用 16 位字节的计算机来读取,因为字节长度不够,就需要至少两次从不同地址读取。这些就导致了软件复杂度增加,而且运算速度也相应减慢。不过好处是硬件费用降低,而速度的减慢比例对交互式运算的用户来说不是问题。在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硬件部分,尤其是中央处理器和磁芯内存占了计算机生产成本的大头。所以 DEC 这么做,可以将一台计算机的成本控制在一万美元以内。另外,他们把使用晶体管组装计算机的过程标准化,然后通过机器自动装配,这样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 DEC 将 IBM 大型机必备的数据处理通道(相当于第二个 CPU ,主要是管理数据的输入输出)拿掉,让内存可以与外围设备直接交换数据(我们现在称其为 DMA ,直接内存访问)。而一个数据处理通道的成本就相当于 DEC 后来一台计算机的价格。就这样, DEC 设计的交互式计算机成功的降低了成本。该公司在推出的第一版计算机 PDP-1 售价是 12 万美元。等到 1965 年推出后来最流行的 PDP-8 计算机时,销售价格不到 1 万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 DEC 的交互式小型机的首批用户除了大学和研究机构之外,还有地处麻省剑桥的 BBN 咨询公司,该公司在六十年代研发了互联网前身阿帕网。 PDP-8小型机
个人分类: 电子商务|6281 次阅读|6 个评论
IBM的文化寻根之旅
halcon 2011-6-22 01:07
下面的文字出自IBM百年回顾中的内容,我翻译成的中文供大家欣赏。核心内容有三部分:1,企业如何生存的比创建者还要长久;2,如何解决内部的矛盾;3,如何面对无情的商品化大潮。时间有限,我只翻译了第一部分,另外两部分可以在附件文件中找到。 “ I believe that if an organization i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a changing world, it must be prepared to change everything about itself, except its beliefs. ” —Thomas J. Watson Jr 在 1900 年美国工业公司排名前 25 名的公司中,只有 2 个还能在 1960 年的同一列表中看到。 1960 年未来 500(Fortune 500) 排名前 25 的公司中,今天还能看到的只有六家。 这些消失公司的领导者或者是因为运气很差,或者是因为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但是大多数公司的倒闭是因为没能在管理好今天的业务的同时,创建自己未来的业务。 当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 IBM 已经 101 岁了。今天我们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一看它的成长历史。我们很愿意分享我们的经验教训——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有时候我们做的决策是令人蒙羞的。 公司一个世纪的生命告诉我们这个真理:想要对未来产生持久的影响,那么你必须为了将来进行管理 ( To make an enduring impact over the long term, you have to manage for the long term . ) 这似乎是我们可以共享的最简单的东西,然而在实践中这却需要终生为之奋斗。长远的思考几乎会让你在每一个环节都领先。总结起来其要领就是安全,稳定和保守,看似简单,但其回报却是惊人的。如果想要达到上述三点要领,长远的思考会让你思考一下问题: How does an organization outlive its founder? 我们已经知道不能将个人魅力和领导力进行混淆。而在商业领域,却有很多鲜活的反面例子,这些天才缔造了公司并且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至少在公司开始阶段是这样的。公司的创建者往往具有超凡的个人魅力,这种魅力极具诱惑力。 但是接下来呢?如果公司缔造者选择了离开或者公司的寿命超过了他的寿命,这个组织该怎么办呢? IBM 首任 CEO, Thomas J. Watson, 在商业领域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创造了超越他生命的价值——一种共享的企业文化。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组织可以依靠基本的信念和价值而永远地生存下去,这种信念和价值可以在组织成长过程中成为企业的发展指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永远不能用 IBM 生产的产品来定义 IBM 的原因,无论这些产品成功是否。 说到企业价值,我们并不是指伦理或道德,因为这是每个企业都应该有的基本素养。我们理解的企业价值应该是使得任何一个企业独一无二并且不朽的特质。这种企业文化的创建,也并不是沿着创建者的道路一直前进,而是要将组织内部独特的价值进行制度化——找到核心价值并进行强化。企业的文化应该建立在这样的价值观和目的之上,并且围绕核心价值招聘员工,将其推广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价值驱动选择,这些选择包括:雇佣什么样的员工,如何服务客户。如何培训不同层次的人才。创造何种业务,参与退出什么业务。控制提升自我的风险等等。 当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中时, IBM 们和我们的公司就会繁荣、强大。相反,我们迟早会受到伤害。 附件: ibm_centennial.pdf
2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IBM百岁生日看科研创新[转载]
热度 6 halcon 2011-6-16 22:04
今天是 IBM 百岁生日,一百年前三家小公司合并成立了 IBM(详见 IBM 网站( http://www.ibm.com/ibm100/us/en/ )。一个世纪以来, IBM 遇到了一个有一个个强劲的对手,例如微软,苹果,思科、英特尔和诺基亚等等,现在除了苹果,其它公司都受到了市场转型的影响,并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在创新和变化最具有生命力的计算机行业一直保持领袖地位,必然有其过人和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东西。先从 IBM 的三次成功转型【三次转型转自新浪专题*】说起吧。 从打孔卡到电子时代 上世纪 40 年代末,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磁带的出现, IBM 迎来了第一次平台转型。 IBM 管理层,包括自 1915 年就出任 CTR ( IBM 前称)掌门人的老托马斯 · 沃森 (Thomas Watson senior) ,产生了犹豫。当时, IBM 的一名资深员工对第一代磁带驱动器的开发者表示: “ 你们年轻人应当记住, IBM 是一家基于打孔卡片的公司,我们的基础将永远是打孔卡片。 ” 一些人表示,直到小托马斯 · 沃森 (Thomas Watson junior) 于 1956 年出任 IBM 掌门人之后, IBM 才全面接受了这一新技术,从而进入到电子时代。 IBM 当时致力于第一代大型机 System/360 的开发,这一战略获得了成功。 System /360 的开发花费了很多年时间,以及 50 亿美元的资金,而当时还是在 60 年代。这一资金投入甚至超过了美国政府此前研发核弹的 “ 曼哈顿计划 ” 。 System/360 于 1964 年推出,很快就成为市场领先的计算平台。这一系列产品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兼容性,这意味着只要都是该系列的产品,那么将可以使用同样的软件。 当今社会不会给一个公司十余年的转型期,但上世纪四十年代可以, IBM 做到了 。 从大型机到分布式系统 IBM 遭遇的第二次平台转型是从大型机到分布式系统,包括个人电脑的转型。 IBM 在此次转型中遭遇了更大的危险。即使不考虑美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技术进步也开始威胁 IBM 接近垄断的地位,以及该公司向客户租赁昂贵计算设备的业务模式。由于大型机业务的利润很高, IBM 迟迟未能推出廉价的分布式计算系统。 90 年代初,分布式计算系统开始蓬勃发展,这导致 IBM 的业务模式崩溃。困难时刻,通过聘请顾问团队,更新管理流程,强化客户关系和信息反馈渠道,很快度过了难关。 从云计算到数据分析 IBM 很轻松地实现了第三次平台转型。在此次平台转型中,通过大型数据中心和网络提供的计算服务开始兴起,而桌面电脑则开始越来越不重要。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 IBM 更快地发现了这一趋势。 IBM 还预计,这种云计算的发展将加速 “ 大规模数据 ” 的出现,而 “ 大规模数据 ” 是进行信息发掘的素材,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分析结果。因此自 2005 年以来, IBM 已经花费了 140 亿美元,收购了超过 20 家提供各类 “ 业务分析 ” 服务的公司。 附注:说到科研创新,进入一个研究领域不容易。但能全身而退,成功转型的少之又少。在坚持自己工作的同时,关注风云变幻,带领团队追踪前沿,甚至是引领潮流则更加艰难。但引起难能,所以可贵。如何转型,从 IBM 身上可以学到很多。 * http://tech.sina.com.cn/z/IBM100/index.shtml
4858 次阅读|13 个评论
百年IBM110516
热度 1 huangfuqiang 2011-5-16 08:17
百年IBM110516
伟大的公司,创造了一系列 伟大的 科技与工程财富 , 创造了一系列伟大的科技巨人,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等杰出科技与工程人才,引领了信息技术的潮流,为其它IT杰出公司的产生引领了航向 。 产品线众多,真正以创新为理念,领军人物具有远见卓识,不断调整航向,为IBM创新掌舵! IBM创新百年 Making the World Work Better The Ideas that Shaped a Century and a Company
个人分类: IT评论与高校教学心得|4408 次阅读|2 个评论
危害安全涉嫌抄袭的IBM终因行贿爆发
热度 1 liufeng 2011-3-23 00:03
两年前,在IBM在中国大规模推广”智慧地球“时,我撰写文章“ 中国必须全面禁止IBM智慧地球 ”等文章明确指出IBM智慧地球危害国家安全并涉嫌抄袭。 这些呼吁曾经引起工信部和相关部门的关注,2011年,IBM在中国推广智慧地球时大规模行贿的行为终于被曝光, ”2010年,时任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点名要求警惕IBM正在推广的“智慧地球”,对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构成威胁。这让钱大群团队承受了巨大压力。据知情人士表示,IBM中国随即展开了强有力的政府公关攻势,并通过大量媒体公关手段弱化了该负面的社会影响的进一步扩大化。“ ”华南某地官员称,目前IBM“智慧地球”项目已经成为了一个烫手山芋,很多地方政府均已暂时冻结了相关合作,唯恐受到牵连。那么究竟公关行贿是怎样进行的呢?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多年的资深公关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手法繁多,但真正有效的只有一个准则: “利益输送”。“ 我们关于IBM智慧地球涉嫌抄袭的指控至今没有得到IBM的回应 关于IBM受贿问题的详细报道 请看 http://it.sohu.com/20110322/n279946180.shtml 附;2010年5月 我撰写的文章” 中国必须全面禁止IBM智慧地球 “ 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a83bf0100idn1.html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7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可拓学走进IBM——记可拓学创始人蔡文研究员的学术讲座
anley 2011-3-5 16:52
可拓学走进 IBM ——记可拓学创始人蔡文研究员的学术讲座 2011年3月1日,可拓学创始人蔡文研究员应邀到 IBM 公司中国开发中心做了一场可拓学理论及可拓创新方法的应用讲座, 题目是“可拓创新方法及其在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在现场参加报告会的有 IBM中国开发中心研究人员100多人,还有香港、台湾和美国的IBM研究人员一百多人通过内部网络观看了蔡文研究员的报告。 “百知堂”是IBM公司分享经验知识、交流最新学科动态的平台,作为今年的首场 讲座,并且是首次邀请中国原创学科进行交流,引起大家极大的兴趣,多位员工进行了互动交流。 IBM百知堂负责人范晶给蔡文研究员发了感谢信。全文如下: “蔡教授:您好!非常有幸今天能借您从广州来北京参加研讨会的机会,请到您为我们做关于可拓学的讲座。今天的讲座深入浅出,让我们领略到这门 “前无古人,也无洋人”的原创性学科的魅力,并且在如何做研究,如何寻求创新规律方面很受启发。感谢您和李教授将长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与我们分享,令‘百知堂’蓬荜生辉。——范晶” IBM 中国开发中心成立于 1999年,位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内。 IBM的中国实验室有研究人员5000多人。 IBM 中国开发中心的研究涉及未来系统、网络技术与业务、分布式系统及管理、信息管理及交互和创新服务等领域,正逐步成为凝结 IBM 全球研究开发技术的窗口,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桥梁,培养本土人才、发展本土技术的典范;同时积极推进与国内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长期科研合作以及与客户的协作创新。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李兴森秘书长一起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介绍了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活动结束后, IBM 中国软件开发实验室范晶、 IBM 全球商业方案中心李华领、 IBM 中国软件开发中心李雨恭与蔡文研究员和李兴森教授做了进一步沟通,希望加强合作,利用可拓学对下一代互联网的深度利用进行研发。 IBM是美国的百年老店,继去年十一月蔡文研究员应邀到跨国公司“上海贝尔公司”做“可拓创新方法”的报告以后,现又应邀到IBM中国分部作可拓学报告,表明可拓学正在逐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个人分类: 可拓学最新学术交流|199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山寨机到产业链——再告诉你一点经济真相(36)
newniu 2010-10-27 23:47
山寨数码相机、山寨平板电视、山寨直升机一股强劲的山寨风从手机行业刮向各个领域。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给人最初的感觉主就像那土鸡蛋,土里土气。有一年在中关村电子市场,最先雷到我的是一些NOKLA、Samsang、 Anycoll等山寨手机。看着这些奇形怪状的手机和logo,人不能不感到好笑。这些手机完全是模仿别人,夹带着走擦边路线,怎么来钱怎么做。山寨手机是手机里的绿林好汉,不走正道,只走金银大道。经过几年奋力拼杀,中国市场占有率已达25%,并向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大量出口。眼望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各式各样的手机,好像各山寨厂家智慧超众,能力超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冥冥之中有一家企业在支撑并控制着他们联发科。 在山寨手机行业中,寨主们如此形容联发科:买了它的芯片,再安上一个手机外壳就可以用了。简单说即是寨主们从联发科手中拿来裸体山寨手机,然后给他们穿上衣服,打个商标。一个山寨手机即出炉成形,然后运到各地经销商,卖到消费者手中。联发科造机器,各厂家管穿衣销售,分工明确。 山寨现象揭示了最近一二十年新兴的概念产业群。从外表来看,有许许多多的企业提供某类产品或服务。然而我们也只是看到了外表,实际上群体里面有很多的企业,每个企业只完成某一部分工作。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并不直接销给用户,而是交到下一道工序的企业。只有最后一道工序才是销售,用户接触最多的也是销售。比如山寨机用户很少会听到联发科,然而联发科却是所有这些山寨机的母体,只要联发科还充满活力,山寨机就会勇往直前,不会停下。联发科是白蚁群里的蚁后,外围的寨主则是普通的白蚊。他们以群体的方式,对外显示出强大的竞争能力,生存能力。 在十年以前,中国家电企业竞争激烈,长虹、康佳、海尔等企业取得巨大市场认可度。我当时也先入为主地认为产品完全是某家企业生产或者说至少商品的主要部分是某家企业生产。后来才发现错误多多,许多名牌企业的主要工作是组装和销售。他们从外面买来压缩机,买来显像管等核心零部件生产。类似于联想卖 PC机,他们的主要工作在组装和市场。我们购买了联想电脑,实际上电脑的CPU来自Intel,OS来自微软,内存来自韩国三星等企业。家电企业与电脑有点不同,他们把这些都掩盖起来了。我们只是感觉不到。据官方报道,2007年我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2千多亿美金,然而我们在市场上很少遇到日本商品。实际上我们进口的是零部件,然后被组装起来并打上国内厂家的牌子。前一些时间有人抵制日货,实际上只抵制了日本的牌子。日本的商品是没有办法抵制的。比如一些空调厂家采用了日本的压缩机,彩电厂家采用了日本显像管,采用日本的液晶面板。很多生产线和生产设备是从日本进口的。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并不了解内部情况。 中国最近要上大飞机项目,希望摆脱10亿条裤子换不来一架飞机的局面。现在的情况并不如此简单。天上的飞机几乎被空客和波音垄断,大家都很清楚。不过我们很少人知道GE、罗尔斯罗易斯和普惠是生产飞机发动机的企业。空客和波音都会购买他们的发动机。我们的大飞机同样会购买他们的发动机。几年以后,大飞机起飞并不意味着我国技术取得多大突破。在这里,我先泼盆冷水。 任何企业都不是从零开始,他们会采购一些部件来生产。零部件厂家也并不是完全由自己生产,同样要依赖其它的企业。以这种方式,企业与企业之间建立互相依赖的产业群。 产业群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产业链。据Digitimes报道,联想计划从明年第一季度开始,向台系ODM厂商提供每月100到150万台的笔记本代工订单。ODM厂商向上游的Intel或AMD购买CPU芯片,向韩国企业购买内存,向日本企业购买硬盘等等。ODM厂商生产的电脑打上联想logo后移交给联想销售部门,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从消费者向上看企业之间的联系,就像链条一样。先是从各个配件厂家出来各类配件,汇集到ODM厂家,结过组装生产出笔记本。然后进入联想销售部门,最后是消费者。链条把些企业串起来,形成上下游关系,在形式上类似于自动化生产线。只不过生产线上活动的是机器或工人,产业链上活动的是企业。 虽然企业处于同一条产业链上,但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不同。假设把各个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在产业链上标出来,则形成产业价值链。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在《再造宏碁》一书中用一条微笑曲线,来刻画电脑产业的价值链。后来微笑曲线 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从时间先后来看,电脑产业链也可分为五个环节:研发、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和服务。研发是像Intel和微软这样的企业来做,所创造的价值最高。零部件生产如外围芯片、内存、主板、电源机箱等,创造的价值也很高。由于组装所需要的技术和门槛最低,他们创造的价值也最低。销售和服务的价值又会提升上来。其中最根本原因是各地用户不同,销售和服务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智力来满足用户需要,比如联想、宏基、DELL等企业以销售为主。服务为主的则是IBM和惠普,现在都是世界级大企业。 产业群的另一种形式是产业生态群。与产业链的简单上下游关系相比,处于产业生态群内的企业数量更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比如服装、食品、汽车等行业。为了简单,下面只针对产业链进行描述。 早在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就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构建,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波特认为,企业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条价值链来表明。波特分析了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到了后来,价值链被扩大到企业之间,则被称为产业价值链。这些活动不再完全处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由多个企业分担完成。有些企业以生产为主,有些企业以研发为主,有些企业以销售为主,有些企业做物流运输,。企业任务不同,合在一起则形成产业链。企业任务不同,所创造的价值也不同,形成产业价值链。 施振荣就基于以上假设提出了微笑曲线。台湾企业做代工的很多,很少企业会做自己的品牌,而施振荣就是一个,他发现只做代工不赚钱。郎咸平最近介绍了产业链战争,他认为现在企业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他在解释了中国企业为什么弱小、发展不大的原因时,抛出了6+1理论。在他看来,6+1产业价值链中,1是纯粹的制造业,6是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零售。美国企业把最差的1放在中国,而把6放在自己国家。施振荣发现产业链中各个部分所创造的价值不同,赚的钱不同。他要做品牌,做销售,干利润多的那一部分。郎咸平认为我国企业都在做最不赚钱的那一部分,即产业链中创造价值最小的那一部分。现在,电脑行业基本上形成如下格局:美国搞研发,台湾做生产,中国做组装,联想、宏碁、DELL、HP等企业做销售。 企业会根据比较优势决定发展什么、做什么。每个企业都会抓住自己最擅长和最有利的工作。中国由于劳动力便宜,花费劳动力较多的产品组装放在了中国。国外产品向中国销售也会花费大量人力,他们同样会把这部分工作交给中国来做。国外企业则集中在资金密集的产品研发和精尖产品生产。前一些时间,国外一些生物研究机构与我国某些单位共同合作做研究。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我国的特殊条件和资源。例如国外的动物保护组织很凶,而中国的很温柔;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相应地有更多的基因多样性;中国有青臧高原等特殊环境,国外没有。 以上介绍了产业链的总体情况,处于其中的企业则有另一番汁味。首先、产业链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潮流。OEM、ODM等商业模式的兴起体现了产业链模式成为潮流。核心企业只抓住产业价值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把其它部分交给另外合适的企业来做。前一些时间,AMD分拆制造业务组建合资公司,传将增加台积电等代工订单。阿尔卡特放弃手机生产,只做设计,生产完全交给代工厂完成。为了大幅缩减支出,戴尔( Dell )痛下猛药,预计在十八个月内出售旗下大部份( 或全部 )的组装工厂,全面改为委外代工,目前正在积极寻找买家当中。在没有OEM的情况下,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设计、生产、售后服务等部门。当采用OEM 之后,这些企业只保留销售、设计和售后服务部门,生产则交给专做生产的企业来做。生产企业为所有手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现在许多手机企业连设计都外包,只做销售和售后服务。 成功的企业都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产业链。比如Intel和微软就如那哼哈二将,把守着PC产业链的大门。IBM等企业在中国发展了很多的代理商。现在政府采购多采用投标方式,不过无论哪一家中标,都会使用IBM的机器设备和软件。在我国,同样存在着数据库等系统软件的代理厂家,表面上很多企业去竞标,实际上还是只有一家企业中标。联科发的起家可以认为是建设产业链的典型例子。联发科目前已成为世界十大IC芯片设计厂商之一,并且是中国内地手机厂商的第一大芯片供应商。采用产业链方式解决了许多技术和商业上的问题。在政府采购时需要多家企业,IBM让代理商去投标,很容易地满足了政策要求。联发科的产业链更是一石三鸟。信产部只管手机牌照,联发科只卖手机方案,不卖手机,信产部无法对联发科进行处罚。小企业拿到联发科的方案后即能生产,信产部只能去抓这些小企业。联发科因此避开了政策风险。售销和外壳也不是联发科的强项。在这方面,国内小企业也更容易了解用户需要,强项在于销售。两者实现了优势互补,迸发出强大的竞争力。小企业模仿国际品牌的产品,由小企业承担法律风险,联发科脱身事外。因此、联发科的成功是有其原因的。 产业链内部企业即存在合作,也存在竞争。竞争的内容之一是利润,如何分配整个产业的利润?郎咸平以芭比娃娃举例来说明利润分配。当我们制造出价值一美金的芭比娃娃,但是最后在美国沃尔玛的零售价格是9.99美金将近10美金。我们得到1美金,而且消耗大量物质。其余的9美金由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正是这六大环节创造出了九美金的价值,而这六大环节就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环节。这些环节中最关键最赚钱的环节,几乎都不是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我们实际上都被分到附加值最低的,浪费资源的,破坏环境的,不得不剥削劳动的制造环节。 那个环节利润最高,完全是由竞争态势决定的,可以利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来分析。例如在产品制造环节,从表面上看没有油水可捞,然而台湾把OEM做到全世界,在生产技术上也实现了许多突破,拥有了核心竞争力。现在的产品制造也开始出现较高的利润,至少比初期高了很多。由于生产企业会同时接许多公司的生产定单,就很容易扩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采购和运输的费用降低,提高了效率。波音制造飞机,从外面采购发动机、机载设备等部件。波音赚了很多钱,发动机制造企业同样利润不菲。从总体来说,企业利润与对产业链的控制相关,谁能控制产业链谁就能获取高利润。 现在有多种控制产业链的形式。沃尔玛、国美、苏宁、家乐福控制终端实现产业链控制。联发科以核心技术控制产业链。海尔、联想以服务和品牌影响产业链。微软和Intel则以专利、技术、用户习惯来控制产业链。高通、ARM等以专利权来控制产业链。中国移动等以庞大的用户数为基础控制产业链。当然,这个问题展开又能说很多,就到此为止。 产业链内的企业互相竞争,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以联发科为中心的山寨机产业链就对原来的产业链产生巨大的影响,部分芯片厂家不得不关门歇业。以Intel和微软主导的IBM-PC产业链打败了以Apple公司为中心的产业链。现在彩电行业存在着等离子与液晶之间的竞争,这又是产业链之争,失败者不仅无法赢利,原有的投资也要打水漂。竞争的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市场、资金、文化等。位于其中的企业则必须学会站队,选择决定了未来的生死。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时在多个方向上压注,可无论做什么都是有成本的。 现有产业链的模式可以分为:蚁群模式、山寨模式、狼群模式、协作模式。 在蚁群模式下,群体完全遵守蚁后的指令,比如任天堂游戏、APPle电脑等。其它公司为他们编写软件,获得一点辛苦费,而大头却被他们所拿走。 在山寨模式下,群体与联发科之间表面上是伙伴关系,但是受后者的技术制约,基本上没有什么反抗余地。不过也是各取所需,各有优势。 在狼群模式下,个体的自由度较大,PC产业链属于此类,Intel和微软是头狼。ARM和MIPS等产业链,基本类似。能过专利授权,使后来者快速跟进。 在协作模式下,各个体的自由度非常大,基本上是平等竞争。各有优势,不存在着绝对的优势。比如大卖场与大型家电企业之间的关系。 除此之后,还存在着其它的模式,比如业务外包,产品代理等等。 产业链进一步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在市场经济以前,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生产某类产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必需品。在产业链条件下,企业只对某类产品的某个环节起作用。产业链提高了效率,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进一步加强。企业是否能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力量,更多取决于外部环境和条件。现在的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眼界,使之局限于很小范围内,真正是井底之蛙。下面不妨用一下笑话来说明。有句话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可惜,现在很多人是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忘记哪里见过一则故事,一个丞相问三个孙子吃的饭是哪里来的?一个说是由石臼里面椿出来的,一个说是有粮仓粜出来的,最后哈哈大笑说你们究竟不通是从大粮船里面卸下来的。
个人分类: 经济真相|32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剖析IBM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
law315 2010-4-26 13:39
【摘要】随着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各国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及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手段。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繁杂的资料,系统总结出国际IT巨人IBM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希望能给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以一定启示。   【关键词】IBM 知识产权管理   一、引言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与各行各业休戚相关,它要求每一个企业在各自领域作出努力,获取知识产品。从长远看,企业要生存发展,要想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间的竞争,也必须更多地依靠和运用知识产权来激励和保护自己,提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国际IT巨人IBM相当重视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每年花费在这方面的经费不下数十亿美元,而其对于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选用和策略的制定更是相当系统和健全,本文作者阅读和搜集了大量IBM公司的管理运作资料,总结出IBM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其中有许多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之处。   二、IBM公司的集中管理模式   当企业管理的众多领域都在强调放权的重要意义时,IBM公司却在知识产权管理这一问题上秉承一直以来的高度集权模式。IBM拥有庞大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在总公司设有知识产权管理总部, 负责处理所有与 IBM 公司业务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其知识产权管理总部内设法务部和专利部, 法务部门负责相关法律的事务;专利部门负责专利事务。专利部下设5个技术领域, 每一个领域由一名专利律师担任专利经理。由于 IBM公司是一个跨国集团公司,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在美国本土主要设有研究所, 在欧洲、中东、非洲地区、亚太地区设有其分支机构。若没有设置分支机构的国家, 或是由该地区各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代理人管理;或是由邻近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 如亚太地区未设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国家, 由日本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同时, IBM公司知识产权总部对全球各子公司知识产权部门要求严格, 除向总部作业务报告外, 世界各地子公司的知识产权分部要执行总部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 并接受总部功能性管理。   可见,IBM的知识产权管理可谓高度集权,层层细分,职权明确。这种集中管理模式表明IBM的知识产权部门在公司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相当大的知识产权管理权限,这使得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制定能够更多地体现该部门本身的意图,并使战略的实施不受太多阻碍,贯彻顺利。而在知识产权总部内部将知识产权管理划分为法务部和专利部的分工协调管理办法,使企业知识产权实现了职能化分类管理,各司其职,提高了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准确和高效。此外,在全球众多研究所设立分支机构,并由知识产权管理总部统一管理,有效地实现了科技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的协调配合,使战略的制定更贴近市场,更贴近现实,提高了 IBM知识产权管理的执行能力,同时,也使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上下一致,连贯统一,无所偏差。   三、IBM知识产权的归属与管理   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引发企业与科研人员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知识产权制度的优劣。目前,IBM对于知识产权的归属及管理是实行中央集中管理制,由总公司来集中管理此类事务。   一方面,在各员工和公司之间要签署一份有关信息、发明及著作物的同意书,其中规定,只要他是从IBM内部取得若干机密信息或是从以前员工完成的发明、著作等创作物中撷取若干信息来完成 IBM 的有关研究开发项目的成果,以及其因执行职务或为公司业务而产生的成果,都应该将这些成果的IPR 移转给公司。 另一方面,IBM各子公司都要和总公司签署一份综合技术协助契约,依此,总公司替各子公司支出研究开发的费用,子公司的研究开发工作如有成果,其知识产权必须转移给总公司所有。这样,总公司不仅拥有其员工移转来的知识产权,也有从全球各子公司移转来的知识产权,在量上而言,这是一笔可观的数字。进一步来说,当总公司与全球的其他企业缔结专利或与其他公司签署知识产权授权契约时,总公司也可通过再授权的方式,将相关技术提供给子公司。当子公司制造、销售产品,侵害到第三人之知识产权并遭遇诉讼时,总公司也出资协助子公司进行抗辩。有关商标之使用,原则上是由总公司集中管理,各子公司要使用时再由总公司授权。对于总公司的上述各种授权,各子公司以营业额中的一定数额支付给总公司,作为使用的费用。   无可否认,在各员工和公司之间签署一份有关信息、发明及著作物的同意书,这样做能有效地避免员工和企业之间产生知识产权的权属争议,并使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和享有的正当权利,自觉遵守公司规定不侵犯公司的合法知识产权,在员工与企业间构建起一种平等地,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IBM各子公司和总公司签署的综合技术协助契约,又使总公司在肩负科研费支付义务的同时成为最后知识产品的所有方,分公司对该知识产品的使用只能由总公司以授权的方式许可其使用。IBM之所以采取这种高度集中,统一授权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正是考虑到子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相对有限,这种综合技术协助契约有利于总公司在不妨碍子公司知识产权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合法地对子公司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保护,维护IBM的整体知识产权权益,客观上也使公司的知识产品在更大范围内获得了流通和增值。   四、有效的激励机制   IBM公司深知企业创新的重要意义,为激励公司员工进行发明创造,他们设立了累积积分制的奖励方法,即对申请专利的发明人给予计分,1项专利为3点,同时可获1200美元奖励;点数累计达12点,再加1200美元奖励。刊载在技术公报的发明或发表论文,也计为1点。发明人若是在第一次申请即获专利,则可获首次申请奖,奖金1500美元。至于第二次以后被采用时,则每次发500美元的奖金,称为发明申请奖。上述制度在总公司及子公司都共同实行。另外,如专利权对整个公司有重大的贡献时,该发明人还可依其贡献程度的大小得到若干的奖金,此称为特别功劳奖。此外,公司每年举办一次盛大的科技发明奖颁奖仪式,100名获奖员工将分享300万美元的奖金。IBM总裁亲自硕奖,在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发明者。仪式后,发明者可以度假3至4天,费用全部由公司承担。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制度的特点之一就在于赋予企业有期限的知识产权垄断权限,这就意味着企业不能一劳永逸,也迫使它们不断努力研发新的科学技术,而技术的创新说到底还是要靠尖端的科技人才。如何正确运用激励机制使研发人员的发明创造潜力被极大的挖掘出来,使他们努力为公司服务,成为各个企业管理层不懈钻研的问题,IBM的激励机制,真正激发了员工的创造热情,也使员工在服务公司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说,IBM的策略是人性化的策略,更是一项双赢的策略,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由此得以保证。   五、有关商业秘密的保护及管理   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IBM将商业秘密分为四个等级,针对密级来实施不同的管理制度。   依照机密与IBM 业务的关系、与 IBM 业务的施政方针的关系,有关业界竞争的影响度、是否为 IBM 产品技术上及收益上成功的关键等因素,IBM将商业秘密依次分为绝密、限阅、机密、仅内部使用四种。然后再依其等级,决定其复印、对外公开、对内公开、废弃、保管、资料传送时候的处理规定。例如:对外公开时,前三类的资料必须得到特定人员的同意;复印资料时,前二类的资料只有原制作单位才印;传送资料时,前二类的资料必须转成密码才可传送。为了彻底实施公司的规定,公司内部也设有自我检查制度,随时实施内部检查并指导员工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接受他人的机密资料也要得到特定人员的同意。至于接受机密资料的有关条件,则必须得到 IPL 以及法务部门同意。另外,未被指定为机密信息者,以及未限定保密期间者,如有碍于IBM的开发及销售,IBM 都会再加批示修改。   IBM如此细致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在国内的企业中是难以见到的,这种商业秘密分级管理方式明确了企业不同人员的商业秘密保护范围,以岗定责,减少了企业商业秘密的泄密途径,在预防阶段就做好了商业秘密的全面保护工作,通过企业内部制度显著降低了商业秘密外泄的可能性。同时,一旦发生泄密事件,彻查责任人也是有根有据,迅速妥当,这在内部惩治及迅速挽回损失方面意义尤为重大。借鉴IBM的分级管理办法,国内企业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疏漏和漠视。当企业决心放弃专利申报而将知识产品作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时,就应该意识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在源头就加强保护,以严密的保密机制对相关责任人员施以应有的压力,保障企业的长远利益。   六、知识产权信息和管理战略的网络系统化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更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资源已成公认的宝贵资源。如何利用信息节约成本,利用信息创造财富,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IBM公司是懂得利用信息资源的典范,其建立了知识产权网络系统(IPN),进行知识产权信息和战略管理。知识产权网络系统的不断成熟和规模的扩大,使IBM公司在2000年5月与网络投资公司(ICG)合作成立新的Delphion公司(http : //www . deiphion,cam)。Delphion咨询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仅有12%在需要时可以很容易得到;46%的信息则以纸张和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在,虽然理论上很容易实现共享,但由于数据格式不兼容,或纸张文件和电子文件转换困难,难以做到真正的信息交流;此外剩余的42 %的信息则存在于员工们的大脑之中。IBM公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才建立了知识产权网络系统,以加强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目前,当IBM公司的研发人员或普通员工有了创新构思或研究成果时,他们就可以及时通过知识产权网络系统将它们报告给公司。公司的专门委员会通过评估,决定如何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这样,IBM公司就可以实现对创新信息及时、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目前,Delphion公司可以为IBM和其它公司提供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考察、分析、跟踪等各种服务。通过Deiphion可检索到包括美国专利申请、美国专利许可、欧洲专利申请、欧洲专利许可、日本专利索引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PCT出版物等大量的专利信息情报。与此同时,Delphion还为IBM公司提供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智能分析,帮助IBM公司把从发明的提出到实现专利申请的管理过程缩短到3个月(一般企业为1年),使专利实施率达到30%(一般企业为20%)。   可见,Delphion公司的智能系统不仅帮助IBM公司节约了大量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时间,实现了公司内外的资源共享和及时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而且,Delphion公司的智能系统本身作为一项有市场前景的知识产品,在为其它企业提供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考察、分析、跟踪等各种服务的同时,为IBM赢得了相当客观的收人,这也许是IBM投资知识产权网络系统之初所未曾料想到的。   七、结语   从国际IT巨人IBM系统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一项包含多种复杂管理元素的综合系统工程。制定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需要将各种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方式和措施结合运用,明确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的职责分工,统一知识产权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集中统一、分类管理、简洁高效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国内企业应当学习IBM成功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根据自身条件建立符合自己企业长远发展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管理,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完善商业秘密保护及管理,实现知识产权信息和管理战略的网络系统化,使企业通过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护不断创新的科技产品,提升企业整体实力,迈入国际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张 瑶,浅谈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现代情报,2004年6月    熊 英,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借鉴,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第9期    荣晓辉,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12月     荣晓辉,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12月    常 凯,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办法,电器工业,2002年1月    夏 刚,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广场,2006年10期    包海波,美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构成及其特征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法院)   来自中国版权局、海关总署和知识产权局的有关官员以及中欧知识产权合作项目(二期)的项目官员代表也出席了论坛,并向企业界代表、欧盟成员国知识产权机构代表等介绍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中欧知识产权保护合作领域取得的进展。
个人分类: 知识产权|2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 MQ触发器触发进程
shipo 2010-4-21 13:26
假定定义好了队列管理器: MQ manager : MQ.ORANGE , 本地队列 MQ queue : QU.LOCAL ; (1)在进程里定义一个触发进程(例如 TrigGetMessage ),在应用程序标识处输入应用程序路径(例如 E:\Release\GetMessge.exe ); (2)建立一个启动队列 QU.INI 。启动队列也是本地队列,类型为 WebSphere MQ Default Initiation Queue ;将触发器控制设置为打开状态,根据应用需要选择相应的触发逻辑条件(例如,第一个、每个,深度); (3)打开本地队列 QU.LOCAL , 选择触发,在进程名称处输入上面建好的进程名 TrigGetMessage ,在初始队列处输入: QU.INI ;将触发器控制设置为打开状态,根据应用需要选择相应的触发逻辑条件(例如,第一个、每个,深度); (4)前三部分属于配置准备,现在要打开触发监控器,在cmd命令行里输入 MQSC 命令: runmqtrm -m MQ.ORANGE -q QINI (5)现在可以根据触发条件测试。
个人分类: 学习心得|5814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 Watson Research Center
huangfuqiang 2009-12-16 19:34
主页 IBM researchers 著名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诞生的摇篮,原初推动IT产业发展的伟大公司。 Thomas J. Watson Sr. (1874 - 1956) Thomas J. Watson Sr. in mid-1920's 1874 born in Campbell, N.Y. 1892 began his career at age 18 as bookkeeper in Clarence Risley's Market in Painted Post, N.Y. Later, he sold pianos and sewing machines in the same village. 1895 took a job as a salesman with National Cash Register Company and later became general sales manager. 1913 married Jeannette M. Kittredge, daughter of an Ohio industrialist. They had four children. 1914 joined CTR (Computing-Tabulating-Recording Co) as general manager. 1915 became president of CTR. After he was cleared of antitrust charges lingering from his tenure at NCR, Watson was promoted to president. 1924 CTR became IBM. 1937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1956 died at age 82. President Eisenhower declared, In the passing of Thomas J. Watson, the nation has lost a truly fine American - an industrialist who was first of all a great citizen and a great humanitarian. Thomas J. Watson Jr. (1914 - 1993) Thomas J. Watson Jr. in 1939 1914 born in Dayton, Ohio. 1933 entered Brown University. 1937 graduated from Brown University and joined IBM as a salesman in downtown Manhattan. 1940-1945 served as a B-24 pilot in the U.S. Army Air Corps. 1941 married Olive Field Cawley. They had a son and five daughters. 1946 returned from war and rejoined IBM, within a year he became vice president and a memb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1956 became IBM CEO. 1971 stepped down as chairman and CEO after suffering a heart attack. T. Vincent Learson became CEO. Watson said, This is a very sentimental moment for me, because I am stepping down from a job that I have valued more than anything in my life outside of my own family. Watson remained on the board and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executive committee. 1979 served as U.S. Ambassador to the Soviet Union until 1981. 1985 stepped down from IBM board. Watson retired at age 70, ending more than 70 years of Watson family leadership at IBM. He remained chairman emeritus and a member of IBM's advisory board. 1993 died at 79 in Greenwich, Conn.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legacy of his leadership can be summarized in just three words: IBM means service, says IBM Chairman and CEO Louis V. Gerstner Jr.
个人分类: 其它方面|6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 Thinkpad T43/T43P 详细型号资料
zhao1198 2009-12-7 17:40
IBMThinkpadT43/T43P详细型号资料一【转载】 (2009-10-15 16:23:07) T43-2668 CH9 12200元 Intel P-M 750 1.86GHz 512M/2G PC4200 DDR2 8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SXGA 1400X1050 CD-RW/DVD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指纹 Thinkpad T43和Thinkpad T43P将选用Alviso芯片组设计,在处理器上选用533MHz总线标准的新款Pentium M 730/750/760/770,PCI-E显卡总线、DDR2内存模块以及SATA规范2.5寸硬盘.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Thinkpad T43产品将会改变原先Thinkpad T系列的设计思路,放弃独立显卡单元,而选用整合显卡单元,选用PCI-E架构的M22GL MOBILITY RADEON X300)、M24GL(MOBILITY RADEON X600)图形模块。 这点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系列的图形性能,但是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也将会增强T系列的市场竞争力。 14寸、15寸入门级Thinkpad T43部分型号资料 Pentium M processor 730 (1.6GHz, 533MHz FSB, 2MB L2 cache), 256MB, 40GB 5400rpm, 6-cell Li -Ion, modem, Gigabit, ESS, 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900 (整合图形单元) 14.1寸XGA屏幕 1871-11U Centrino b/g, DVD, Win XP Pro 1871-12U Centrino b/g, Combo, Win XP Pro 1871-13U Centrino b/g, Combo, FPR, Win XP Home 1871-16U Centrino b/g, Combo, FPR, Win XP Pro 15寸XGA屏幕 1871-22U Centrino b/g, Combo, Win XP Pro 1871-24U Centrino b/g, Combo, Win XP Pro, FPR 14寸商务级Thinkpad T43部分型号资料 Pentium M processor 750 (1.8GHz, 533MHz FSB, 2MB L2 cache), Win XP Pro, 40GB 5400rpm, 6- cell Li-Ion, modem, Gigabit, ESS 14.1寸XGA, 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900(整合图形单元) 1871-48U Centrino a/b/g, 512MB, DVD 1871-4BU Centrino a/b/g, 512MB, Combo, Bluetooth, FPR 1871-4CU Centrino a/b/g, 512MB, Combo, Bluetooth 14.1寸XGA, M22-64MB VRAM(MOBILITY RADEON X300) 2668-41U Wireless ready, 256MB, DVD 2668-49U Centrino a/b/g, 512MB, Combo 2668-45U Centrino a/b/g, 512MB, Combo, Bluetooth, FPR 14.1 SXGA+, M22-64MB VRAM(MOBILITY RADEON X300) 2668-4EU Centrino a/b/g, 512MB, Combo, Bluetooth, FPR 15寸商务级Thinkpad T43部分型号资料 Pentium M processor 750 (1.8GHz, 533MHz FSB, 2MB L2 cache), Win XP Pro, 512MB, 6-cell Li- Ion, modem, Gigabit, ESS 15寸XGA, 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900(整合图形单元) 1871-86U Centrino a/b/g, 40GB 5400rpm, Combo, FPR 15寸XGA, M22-64MB VRAM(MOBILITY RADEON X300) 2668-87U Centrino a/b/g, 40GB 5400rpm, Combo 15寸SXGA+ IPS, M22-64MB VRAM(MOBILITY RADEON X300) 2668-88U Centrino a/b/g, 40GB 5400rpm, Combo 2668-85U Centrino a/b/g, 40GB 5400rpm, Combo, FPR 2668-89U Centrino a/b/g, 80GB 5400rpm, Combo, FPR 14寸、15寸高端商务级Thinkpad T43部分型号资料 Pentium M processor 750 (1.8GHz, 533MHz FSB, 2MB L2 cache), Win XP Pro, 512MB, 40GB 5400rpm, 6-cell Li-Ion, modem, Gigabit, ESS 14.1寸XGA, Intel Graphics Media Accelerator 900(整合图形单元) 1871-4AU Centrino b/g, Combo 14.1寸XGA, M22-64MB VRAM(MOBILITY RADEON X300) 2668-42U Wireless ready, DVD 2668-43U Centrino b/g, DVD 2668-44U Centrino b/g, Combo, FPR 14.1寸SXGA+, M22-64MB VRAM(MOBILITY RADEON X300) 2668-46U Centrino b/g, Combo 2668-4DU Centrino b/g, Combo, FPR 15寸XGA, M22-64MB VRAM(MOBILITY RADEON X300) 2668-83U Centrino b/g, Combo, FPR 15寸SXGA+ IPS, M22-64MB VRAM(MOBILITY RADEON X300) 2668-84U Centrino b/g, Combo, Bluetooth 14寸、15寸旗舰级Thinkpad T43部分型号资料 Pentium M processor 760 (2.0GHz, 533MHz FSB, 2MB L2 cache), Win XP Pro, 512MB, 6-cell Li- Ion, modem, Gigabit, ESS, M22-64MB VRAM(MOBILITY RADEON X300), Bluetooth 14.1寸SXGA+ 2668-71U Centrino a/b/g, 80GB 5400rpm, Combo, FPR 2668-72U Centrino a/b/g, 80GB 5400rpm, Multi-Burner, FPR 2668-73U Centrino a/b/g, 80GB 5400rpm, Combo 15寸SXGA+ IPS 2668-91U Centrino a/b/g, 80GB 5400rpm, Combo 2668-93U Centrino a/b/g, 80GB 5400rpm, Combo, FPR 2668-92U Centrino a/b/g, 80GB 5400rpm, Multi-Burner, FPR 2668-94U Centrino a/b/g, 60GB 7200rpm, Combo, FPR 15寸移动工作站级别Thinkpad T43p部分型号资料 Pentium M processor 770 (2.1GHz, 533MHz FSB, 2MB L2 cache), Win XP Pro, 15寸UXGA, 1GB, 60GB 7200rpm, 9-cell Li-Ion, modem, Gigabit, ESS, M24GL-128MB VRAM(MOBILITY RADEON X600), Bluetooth 2668-H1U Centrino a/b/g, Combo, FPR 2668-H2U Centrino b/g, Multi-Burner, FPR 2668-H4U Centrino a/b/g, Combo 2668-H5U Centrino a/b/g, Multi-Burner 14寸移动工作站级别Thinkpad T43p部分型号资料 Pentium M processor 770 (2.1GHz, 533MHz FSB, 2MB L2 cache), Win XP Pro, 14.1寸SXGA+, 1GB, 60GB 7200rpm, 9-cell Li-Ion, modem, Gigabit, ESS, M24GL-128MB VRAM(MOBILITY RADEON X600), Bluetooth 2668-G1U Centrino a/b/g, Combo, FPR 2668-G3U Centrino a/b/g, Combo 2668-G2U Centrino a/b/g, Multi-Burner, FPR T43-2668 44u 10400元 Intel P-M 750 1.86GHz 512M/2G PC4200 DDR2 4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XGA 1024X768 CD-RW/DVD 组合 驱动 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指纹 T43-4DA 11900元 PM2 750 1.86G 512M 40G 14.1SXGA ATI X300 DDR2 64M 56K/1G /802.11b/g/红外 VGA/并口/USB2.0/S端子/指纹识别 DVD+CDRW 2.2KG T43-6CU 11900元 PM2 760 2. 0G 512M 60G 14.1 XGA ATI X300 DDR2 64M 56K/1G /802.11b/g/红外/蓝牙 VGA/并口/USB2.0/S端子/指纹识别 DVD+CDRW T43-6GU 12900元 PM2 760 2.0G 512M 80G 14.1SXGA ATI X300 DDR2 64M 56K/1G /802.11A/b/g/红外/蓝牙 VGA/并口/USB2.0/S端子/指纹识别 DVD+CDRW T43-2668 71U 12700元 Intel P-M 760 2.00GHz 512M/2G PC4200 DDR2 8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SXGA 1400X1050 CD-RW/DVD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蓝牙/指纹 T43-2668 AZ3 10800元 Intel P-M 750 1.86GHz 512M/2G PC4200 DDR2 6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XGA 1024X768 CD-RW/DVD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指纹 T43-2668 AL9 13800元 Intel P-M 760 2.00GHz 512M/2G PC4200 DDR2 8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SXGA 1400X1050 DVD+DVDRW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蓝牙/指纹 T43-2668 AT4 13600元 Intel P-M 760 2.00GHz 512M/2G PC4200 DDR2 8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SXGA 1400X1050 DVD+DVDRW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蓝牙/指纹 T43-2668 B97 12100元 Intel P-M 750 1.86GHz 512M/2G PC4200 DDR2 8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SXGA 1400X1050 CD-RW/DVD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蓝牙/指纹 T43-2668 CH6 10400元 Intel P-M 740 1.73GHz 256M/2G PC4200 DDR2 4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XGA 1024X768 CD-RW/DVD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指纹 T43-CH7 10900元 PM2 750 1.86G 512M 40G 14.1 XGA ATI X300 DDR2 64M 56K/1G /802.11B/g/红外 VGA/并口/USB2.0/S端子/指纹识别 DVD+CDRW T43-2668-CH8 11700元 DT750-1.86G/512M DDRII/40G 5400 RPM/DVD+CDRW/ 14.1SXGA(1400*1050)/56K/1000M/ 无线 网卡/64M/XPP/三年全球联保 /带指纹识别 T43-2668 EA4 10200元 Intel P-M 750 1.86GHz 512M/2G PC4200 DDR2 4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XGA 1024X768 CD-RW/DVD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指纹 T43P-H2U 24500元 PM2 770 2.13G 1024M单根 60G 15.1UXGA FLEX VIEW ATI FireGL V3200 DDR 128M 56K/1G /802.11a/b/g/红外/蓝牙 VGA/并口/USB2.0/S端子/指纹识别 DVD+DVDRW 9芯 电池 2.97KG T43-2668 HH6 ¥13800 Intel P-M 760 2.00GHz 512M/2G PC4200 DDR2 8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5.1 SXGA 1400X1050 DVD+DVDRW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T43-2668 IVP 12600元 Intel P-M 760 2.00GHz 512M/2G PC4200 DDR2 80G/5400转 ATI Radeon X300 64M DDR 14.1 SXGA 1400X1050 CD-RW/DVD 组合驱动器 V.92 56K Modem Intel PRO/1000 Gigabit Intel 802.11b/g 蓝牙/指纹 T43-NK4 13450元 迅驰DT750-1.8G/512M DDRII/80G/DVD+DVDRW/14.1SXGA/Centrino 802.11b/g/64 M/56K/1000M /XP/三年 802.11B+G/USB2.0/指纹识别
个人分类: Computer|7165 次阅读|0 个评论
IBM超级电脑“蓝色基因”完整模拟猫大脑
dema1947 2009-11-25 10:22
使用144兆兆字节内存,科学家模拟的猫大脑皮层包含10亿神经元和10兆神经元突触 翻译:马德 原文作者:Jeremy Hsu 原载:《大众科学》杂志网站( http://www.popsci.com ) 英文原址: http://www.popsci.com/technology/article/2009-11/digital-cat-brain-runs-blue-gene-supercomputer 图片说明:模拟猫脑下一步是人脑?(IBM) 在人们的印象中,猫总是那样神秘,自信,那么风度翩翩。但是这一印象就要被科学家研制的一台模拟猫大脑的超级电脑打破了。这台电脑用144兆兆字节内存建立了一只小猫的数字化大脑智能模型。 IBM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这台注册名称叫蓝色基因(Blue Gene/IP)的超级电脑,建立了猫的大脑皮层模型。目前这台电脑的功能在全球超级电脑中排列第四。在此之前,他们已经于2007年完整模拟了一只大鼠的大脑皮层,这一年他们还建立了可以模拟1/100人脑功能的数字模型。 这具猫脑数字模型的运行速度目前只相当于真猫大脑实际运行速度的1/100。而据PhysOrg网站( www.physorg.com/ )报道,IBM的研究人员通过一个称为蓝色项目的新计算程序绘制了人类大脑内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组织节点的系统连接图。然后这个研究团队建立了猫的大脑皮层模拟机构,其中包括10亿脑细胞和10兆认知神经元突触,信息的传递和连接就在这些神经元中间进行。 在瑞士,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小组利用IBM的一台超级电脑进行了他们的蓝色智力课题研究,在他们所建立的大鼠脑数字模型中,模拟神经细胞已经开始生成自组织神经系统。这个研究小组期望能够在十年内建立人脑的神经组织数字化模型。 另一个更新的研究项目来自斯坦福大学,试图利用很小的装置再现人类纷繁复杂的思维模式,这个装置被称为神经网(Neurogrid)。与传统的超级电脑不同,神经网不需要以大量的能源作为动力,它只要20瓦特的功率就可以使人脑模型连续不断地运行而这不过是一只昏暗的小灯泡所需要的能量而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