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未知偏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寻找心理定律:二十八、极端心理实验的恐怖后果
zhifeichen 2014-8-4 05:49
上一篇中说过,未知偏差定律常常跟其他心理定律同时发生作用,那么,在已有的实验记录中,我们能不能推断这个定律产生的作用呢?让我们看一看如果把心理主体尽可能地与外界环境隔离开,会有怎样的影响。 第一个以人为被试的感觉剥夺实验是于 1954 年在加拿大的一所大学的实验室进行的。所有的被试要做的事是每天 24 小时躺在有光线的小屋的床上,时间尽可能长(只要他愿意)。被试有吃饭喝水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严格控制被试的感觉输入。实验的内容是这样的:为了营造出极端的感觉剥夺状态,实验者将被测学生关在有隔音装置的小房间里,让他们带上半透明的保护镜以尽量减少视觉刺激。接着,又让他们戴上木棉手套,并在其袖口处套了一个长长的圆筒。为了限制各种触觉刺激,又在其头部垫了一个气泡胶枕,同时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限制他们的听觉。除了进餐和排泄以外的其他时间,实验者都要求被测学生躺在床上。可以说,这是一个近乎所有感觉都被剥夺的状态。 被试是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是 20 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般每小时可以挣 50 美分),所以大学生都极其愿意参加实验。实验前,大多数被试以为能利用这个机会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后来他们报告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动似乎是“跳来跳去”的。感觉剥夺实验停止后,这种影响仍在持续。 结果,尽管报酬很高,却几乎没有人能在这项感觉剥夺实验中忍耐三天以上。最初的8个小时好歹还能撑住,之后,被测学生有的吹起了口哨,有的自言自语,显得有点烦躁不安。对于那些8小时后结束实验的被测学生,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实验持续数日后,人会产生一些幻觉。例如看到大队老鼠行进的情景,或者听到有音乐传来等等。当实验进行到第4天时,被测学生出现了双手发抖、不能笔直走路、应答速度迟缓以及对疼痛敏感等症状。 被测学生参与完实验后,实验者再继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3天以上的时间才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从对上述被实验者的测验来看,像简单的作业,如词或数字的记忆,感觉剥夺没有影响;对于中等难度的作业,如移动单词中的字母问题,感觉剥夺也没有什么影响;对于复杂的问题,如需要高水平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创造测验、单词联想测验,接受过感觉剥夺的被试不如未接受感觉剥夺的被试的成绩好。感觉剥夺影响了复杂的思维过程或认识过程。 从感觉剥夺实验中,还发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那就是接受感觉剥夺实验的被试中有 50 %报告有幻觉,其中大多数是视幻觉,也有被试报告有听幻觉或触幻觉。视幻觉大多在感觉剥夺的第三天出现,幻觉经验大多是简单的,如光的闪烁,没有形状,常常出现于视野的边缘。听幻觉包括狗的狂吠声、警钟声、打字声、警笛声、滴水声等。触幻觉的例子有,感到冰冷的钢块压在前额和面颊,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 在这个极端实验中的被试身上,各条心理定律适用的条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息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隔离,所以自反应定律基本上起不了作用,学习定律所阐明的过程也无法实现;因为这种隔离,由外部刺激引起、可参与主题竞争的潜在主题大大减少,主题竞争定律的作用情况变得不正常;在思维过程中,任何借助外部信息的念头都被迫打消,不但影响思维定律的作用效能,而且会造成负面情绪;在实验中被试不可避免会有各式各样的动机,但是由于神经信息输出通道被阻断,动机定律的适用条件被完全破坏。 由于上述定律都无法正常起作用,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就会极端不正常,并且过程复杂,没有更深一步的针对性实验研究是无法分析得很清楚的。然而, 只有未知偏差定律照样在起作用 。累计偏差由于得不到输入信息反馈的矫正,只会越来越大,重新校正需要更多的努力。所以,这些被测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实验的结果与未知偏差定律所能预测的情况一致。 因此,心理主体能够保持心理状态相对稳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用外界反馈来的信息校正自己。常常有这种情况:神经系统出现累积偏差时,人体系统的某些功能也在下降,这样两者合成的结果就更突出。比如你是个足球运动员,一旦停止了规律性的训练和比赛活动,很快其反应就变慢,动作也不太到位了。这不仅是神经系统内出现累积偏差使然,而且有相关的肌肉退化的原因。规律性的训练实现了神经系统规律性地与外界交换信息的过程,通过视觉和其他感觉通道可以反馈校正累积偏差。因此,在现实世界中,所有的职业选手在比赛之外都必须维持一定的训练强度,年轻选手可能在训练中得到提高(有学习的因素在内),年老的选手只能靠训练来保持状态了。 参考阅读: 陈志飞,《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第七章:未知偏差定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2 月。 Bexton WH,Heron W, Scott RH, Effects of decreased variation in the sensory environment,Can J Psychol. 1954 Jun; 8(2):70–76.
个人分类: 心理定律论|3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寻找心理定律:二十七、未知偏差定律
热度 1 zhifeichen 2014-7-31 06:52
心理主体未来的心理状态不能完全由外界环境和当前心理状态来确定,总是存在包括随机心理偏差和累积心理偏差在内的未知偏差。 这就是 未知偏差定律 ,它常常与其他定律一起发生作用。 在自反应定律中,自反应机制在解读从人体系统所输入的感觉模式时可能出现未知偏差,在产生向人体系统的反应模式时也可能出现未知偏差,结果造成人体系统的动作出现随机性未知偏差。好比说你不经意中在进卧室的时候擦了一下门框,非你动作不熟练,也非你故意想去触门框。但是,如果将一种不需要快速反应的任务,由自反应机制控制转变成在注意下的控制,常常能降低这些随机性动作偏差。一是由于注意过程本身就有过滤非注意信息的作用,可以使得无关的随机触发被抑制(与注意目标有关的触发应该不会被抑制),降低随机偏差;二是注意过程必然是个有意识的过程,能够整合各种感觉通道的信息纠正所出现的累积偏差。比如说非常熟练的射击手可以在自反应定律的作用下进行对靶射击,也可以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对靶射击,后一种状态中的成绩会明显好于前者。当然,舍弃自反应机制的代价是完成任务的速度放慢了,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容许的,比如说开车。 在学习定律中,重复次数越多,相应的学习深度越大,这是从统计结果上来说的。实际上,有些操作的学习会相对快一些,有些则会慢一些。其中一个原因,是后学习的内容与已学习的内容相近似时(如发音和拼写都非常相似的单词之间),会互相干扰,学得更困难。这实际上是未知偏差定律在起作用。从理论上说,如果两个记忆信息中有相同的子信息,那么它们在同一个神经网络里就很可能共用某些神经记忆资源。如果两者相似程度越高,共用的资源也应该越多,能够特异触发这两个神经信息的原信息也越相似。当神经活动的偏差出现时,就有可能造成混淆,有机会造成某个记忆的误触发,形成干扰。 在主题竞争定律中,哪一个潜在主题在竞争中获胜很可能会受未知偏差的影响,而主题对各系统资源的整合更会出现未知偏差。职业棋手们对弈水平时高时低,这应该是原因之一。 在思维定律中,对心理概念的操作过程有时会出现未知偏差,造成不常见的奇怪错误。比如前面提到的简单的心算加法,虽然你在步骤上已经烂熟于心,但偶尔还会算错一次。 在动机定律的作用过程中,有时你会突发奇想,改变既定的行动计划,可能就是出现了意识上的有利或不利的未知偏差。 以上所举的例子中,还没有考虑外界环境和内部生理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外界环境基本正常以及内部生理环境基本稳定,心理主体未来的心理状态还是存在着未知偏差。如果外界环境和内部生理环境都发生变化,心理状态的相应变化与这种未知心理偏差交织在一起,足以让心理主体以及旁观者都感到变幻莫测。 本世纪初,有个著名的中国篮球中锋,在中国的职业联赛中,中、短距离进攻的成功率无以伦比。除了篮球天分之外,还因为以他的身高和体重,这个联盟中无人能有效地防守他。尽管其状态也有起伏,但平均数据还是非常之高。因而他被美国 NBA 篮球联盟的一个俱乐部选中。可是到了 NBA 之后,对手的身高、体重、弹跳、尤其是上肢力量,完全不是过去那个联赛的概念,他常常被推挤得连要位都有困难,因而进攻的成功率大起大落。这就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心理主体的影响。后来有一段他按别人的劝告,猛练上肢力量,使身体对抗有了进步,但投篮手感却丢失了。这是因为猛练力量的结果使投篮所用的肌肉和神经感觉改变太快,这种内部生理环境的迅速变化造成了心理主体的异常状态。最后,他在力量训练中只能放慢加量的速度,这样的客观结果是使得两次比赛之间的力量变化与未知偏差接近。这样经过几个赛季之后,他才成为一个顶级水准的球星。 未知偏差定律指出了人性中的不稳定性,即“人不是机器!”他或她不仅非常敏感、非常复杂,而且常常出人意料。因为每个人都会让别人出乎意料,因此进化的结果使我们都习惯于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们。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喜欢戏剧性,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乐于探索宇宙间神秘的事物。 参考阅读: 陈志飞,《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第七章:未知偏差定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2 月。
个人分类: 心理定律论|299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