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变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zhgatcl 2019-9-20 07:20
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2019-09-19 07:28:42 参考消息 原载 https://toutiao.china.com/jssy/jqry/13000146/20190919/37068102_all.html 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 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 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荒芜。 近年来,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绿、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季旱情。 “近2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2018年达到最大。 2018年指标升高面积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39.8%。 ” 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孙志军摄) 新华社兰州9月16日电(记者任卫东谭飞张玉洁) 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陈宝福是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的一名司机,长期往返兰州市区与机场间。近几年,他发现这段路变了。 “以前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几年雨水多,光秃秃的山都变得绿茸茸。下雨的时候看去,有点南方的感觉。”陈宝福说。 在离兰州千里之外的敦煌,干旱的气候使得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两度因雨暂时关闭,石窟周围的戈壁沙漠竟然长了草。 人们发现的星点变化,早已出现在科学家的视野之中。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雅风 就敏锐地关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况。他后来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 “此后30年的情况证实了这一推断。我们运用全球气候模式,预测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丁一汇 说。 记者从陕甘宁青等省份的气象部门了解到, 1961年以来西北呈升温趋势,大部降水增多。 2000年后暖湿化更为显著。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孙志军摄) 以甘肃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温0.29摄氏度, 降水东西有异, 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 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但在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增幅不明显,部分地区甚至略有减少。 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 自施雅风提出推断后,专家学者就开展了大量研究,试图解释为何西北会出现气候变化。 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 丁一汇说,对于西北而言,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气流作用下,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输送加强,西北降水增多。 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 张强 介绍,西北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敏感,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更显著。如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1973年至2016年平均每10年升温0.45摄氏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平均水平。 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荒芜。近年来,增多的降水加速了西北增绿、减少了农作物生长季旱情。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的数据显示, 2018年甘肃省降水量为近60年第二 ,全年水热匹配好,农作物主要生长季旱情为历年最轻。2018年甘肃省植被覆盖度为近18年最高,戈壁、荒漠面积减少,沙漠边缘外扩速度减缓,生态环境显著恢复。 兰州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韩涛 介绍,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的综合评价指标。“近20年来,祁连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上升,2018年达到最大。2018年指标升高面积占祁连山区总面积的39.8%。” 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适种区正向北、向高海拔地区移动。 看到这个商机,曾在城里经营酒店的何甲奇返乡创业,在海拔超1500米的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建立农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现在高海拔地区也能种菜,错季上市菜价高,去年收入了146万元。”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孙志军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宗 省 认为,从短期看,抓住有利机会适当增加农业种植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 气候变化是“双刃剑”。 近年来,西北出现“旱涝并存并增”的新情况。 2018年以来,黄河上游连续经历两个丰水年,多个水电站防汛形势严峻,个别水电站泄洪数月之久。 与此同时,极端天气事件也在增加。“随着气候变暖,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发性显著,造成的灾害严重。目前亟待提高灾害防范减灾意识。”张强说。 李宗省说,气候变化为西北带来新机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环境不会改变,应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尽可能满足生态用水需求,以应对新挑战。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23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一个重大信号!中国大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zhgatcl 2019-9-19 23:02
一个重大信号!中国大西北正在变暖变湿 2019年09月19日 07:02 原载: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9-19/doc-iicezueu6793225.shtml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 孙志军 摄)    (一)   反正看到这条新华社的新闻,心头还是一震,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信号。   不仅仅可能改变中国的生态格局经济格局,甚至对世界地缘政治带来深远影响。   因为这篇文章的第一段就是:寒冷、干旱是中国西北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但科学研究表明,西北正出现变暖变湿的新趋势。   文章提到了几个小细节。   细节一,兰州市区和机场间,荒山变绿了。   陈宝福是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的一名司机,长期往返兰州市区与机场间。近几年,他发现这段路变了。   “以前这70多公里路基本上都是荒山。最近几年雨水多,光秃秃的山都变得绿茸茸。下雨的时候看去,有点南方的感觉。”陈宝福说。   细节二,敦煌石窟周围的戈壁,竟然长了草。   在离兰州千里之外的敦煌,干旱的气候使得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保存千年。然而今年莫高窟两度因雨暂时关闭,石窟周围的戈壁沙漠竟然长了草。   细节三,科学家的预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雅风 就敏锐地关注到西北降雨量增多的情况。他后来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推断。   “此后30年的情况证实了这一推断。我们运用全球气候模式,预测这一趋势将持续到21世纪中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丁一汇 说。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 孙志军 摄)   这些都有数据支撑。   这篇新华社报道就提到:1961年以来西北呈升温趋势,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后暖湿化更为显著。   以甘肃为例,1961年至2015年,平均每10年升温0.29摄氏度,降水东西有异,河西走廊每10年降水增加4毫米至12毫米。2018年甘肃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7摄氏度,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7.7%。   中科院等机构的研究显示,降水增多在西北的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如新疆大部、祁连山区、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 但在西北地区东部,降水增幅不明显,部分地区甚至略有减少。   此外,冰川融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增加、湖泊水位上升等现象,也在西北大部出现。    为什么会这样?   新华社报道引述中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全球变暖驱动水循环加剧,可能是西北气候暖湿化的根本原因。   丁一汇说,对于西北而言,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气流作用下,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输送加强,西北降水增多。   这也或多或少解释了一个我的疑惑。   因为去过西北的朋友都说,最近几年,延安等很多地区,原来的黄土高坡都变绿了,绿得让人意想不到。   这当然有退耕还林政策的因素,但只有这个因素吗?   现在或许有了答案。   大西北降水明显变多了,天气也变暖和,如果这种变化能够持续,西北真的再不是寒冷、干旱的大西北了。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绿意。(敦煌研究院供图 孙志军 摄)    (二)   探讨气候变化,不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但一个直觉,这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不仅仅影响中国,还必然影响世界。   几点粗浅看法吧:   第一,西北将不是原来的西北。   水是生命之源,缺水是西北不少地区最大的难题。因为缺水,生态不宜居,发展经济也困难。   但生态的改变,显然将对西北带来积极影响。简单地说,荒山将更容易变绿,甚至都不需要人为去种树种草;庄稼收成将明显增加,极大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沙漠戈壁,未必一直就会是沙漠戈壁。   想一想都让人激动,大西北有着广袤的土地,但可惜很多都是沙漠、戈壁、荒山,如果有一天真变绿色了,变得像东北那样了,那将是怎样的场景。   这当然有空想的成分,但也不要怀疑大自然的伟力。这不是一年两年的变化,放在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轴里,有什么变化不可能呢?   到那时,西北还是原来的西北吗?还会有孔雀东南飞?   第二,西北更北,也不再是苦寒之地。   从寒冷、干旱,变得湿润、温暖,变化的不仅仅只有中国大西北,还有整个北半球的苦寒之地。   大片的荒原、戈壁乃至沙漠,将可能转化成绿地乃至良田,这将给未来人类带来多大的福音。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的远东,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大西北变暖变湿相一致的,其实是全球气候的变暖。正是因为气候变暖,北极冰川正在融化,这将使得北极航道变成可能。以前的冰山之地,正在成为未来贸易的黄金水道。   谁掌握了贸易通道,谁就在未来地缘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动。所以,最近几年,围绕着北极航道,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出击态势。   特朗普心心念念想买格陵兰岛,当丹麦政府婉拒后甚至一怒之下拒绝访问丹麦,绝不仅仅只看重格陵兰的丰富矿产资源。特朗普不相信气候变化,但并不妨碍他未雨绸缪乃至采取非常手段。   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边患最严重的时候,正是北方气候极端的时候,游牧民族第一选择,就是向南扩张掠夺求得生存。这改变了中国历史,也改变了世界历史。   大西北正重新绿起来,也将改变中国历史,改变世界历史。   第三,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历史,也是相当长期的博弈。   新华社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 李宗省 认为,气候变化为西北带来新机遇,但西北干旱的本底环境不会改变,应协调好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尽可能满足生态用水需求,以应对新挑战。   确实,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既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盲目乐观。但这也意味着,这将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博弈。   更要看到,气候变化确实也是双刃剑。   新华社报道就说,随着大西北的变暖变湿,极端天气事件也在增加。   “随着气候变暖,暴雨山洪增多,且分散性、突发性显著,造成的灾害严重。目前亟待提高灾害防范减灾意识。” 张强 说。   不由想起了两句话。   一句话是著名的“两山论”: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想一想,未来的大西北,如果都是绿水青山,如果生态得到彻底改善和保护,那将是怎样的场景!   另一句就是恩格斯的那个著名论断: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在大自然的伟力前,人类还是太渺小,更要有所敬畏。但大自然也是慷慨的,必将回报那些努力的人们。
个人分类: 博客导读和总论|244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对新疆变湿假说的几点思考(1)
热度 2 zhgatcl 2014-8-5 18:51
各位老师: 我从2008年开始 研究向西北调水 ,我的研究结论是 每年向 西北超深盆地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水 1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1000 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水 200 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 2000 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 “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 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水几百亿方最多 1000 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 500mm ,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 为证明以上论点,我一共写了10篇预印本论文,详见我最初的9篇博客。 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倡导创建《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我的研究刚好是《盆地气象学》和《盆地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我的研究与张学文老师的研究有很多交集,张学文老师对我的研究感兴趣,审查了我所有的预印本论文,给予我很多指导。对我的研究结论,张学文研究员半信半疑、“比较支持”,在明知“ 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 ”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 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 ”、“ 应该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 ”的评价。现把张学文老师的一篇博客做如下转载,供各位专家参考。 转载: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 张学文 2011-11-9 17:10 原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近年来,围绕西部大开发一些热情认识提出了关于改变新疆气候的动人的设想。这其中,就有霍有光、檀成龙等提出的为新疆盆地从外地一次性地调了大量的水分,使空气变湿,从而增加盆地水分的内循环,其结果应当是使当地(新疆)的年降水量达到 500 毫米。而新疆降水变成 500 毫米 / 年,就整体上改变了那里的干旱面貌(目前新疆的平均降水量是 150 毫米 / 年)。 对这个看法, 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 谁对谁错? 谁的依据比较充分,谁的认识站不住脚?目前似乎大家并没有在科学论据上展开论战。檀成龙不止一次地把文章寄给我提意见,我在认为他的文章不大符合论文模型的同时,也感到他的这样一个“ 低层的空中水汽对降水的贡献大 ”的认识有一定道理。他由此希望调了来水汽蒸发使降水大量增加。 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 现在也提不出有力的依据其效果究竟有多显著。不过,我就此有下面的考虑: 1. 目前气象界难以提出本次降水中当地水汽占的比例有多少。但是任何一个地方几乎都是晴几天,下一场雨。而晴天时比较大的蒸发水汽在降水时早就流到它乡了。 2. 我认为气候资料是可能帮助我们去识别这两种认识熟对熟错的裁判员。即从新疆盆地特征突出的地方取若干年的月降水资料。如果某月降水特别多,而按照这个认识盆地下个月的降水量也应当比较大。即利用某时间段的降水多代表调来了水分,看下个月是否延续降水量偏多。如果这个现象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就支持了霍、檀的认识。 3. 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 但是这个现象的突出程度需要估量。 1962 年我写新疆的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时就引过类似数据说明伊宁乌鲁木齐春季降水大则夏季降水量大(见 http://zxw.idm.cn/ 的水资源的新疆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一文)。后来这个现象似乎消失了,我也没有再搞到资料认真分析。 4. 我支持这个认识的另外一个视角就是提出盆地分干湿两种。这无形中承认湿(干)具有延续性、后滞性。而青海湖盆地、四川盆地、刚果盆地是湿盆地的例子,吐鲁番、塔里木、柴达木是干盆地的例子。 5. 我觉得与其空口批判,不如仔细分析这些有关的情况、数据,使论据更充分。 应当在辩论中大家共同提高,获得比较准确的认识。 --------------------------------------------------------------------------- 檀成龙 2014-8-7 19:32 尊敬的张老师:您好!楼下 7 楼、 8 楼、 12 楼等评论都是我几年前的认识,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归纳汇总,将素材重新组织,我做如下评论,请您审查。 西北干旱地区某个月 “降水大,地面潮湿,这些水分的逐步蒸发,我们想象会对 10 天 ~30 天的降水有一点影响”,某个月的降水量大,紧挨着的下个月降水量理应较大, 这个认识符合常理、符合逻辑,但要考虑以下 4 点: 1 、外来水汽对降水的影响。一般来说外来水汽比本地水汽的数量大得多,传统气象学认为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本地水汽对本地降水的作用很小。到目前为止,大气科学没有低层水汽比高层水汽容易在当地变成降水的概念,更没有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变成降水的概念。即使承认本地水汽比外来水汽容易在本地形成降水,因为本地水汽占水汽总量的权重小,而外来水汽占水汽总量的权重大,所以,外来水汽数量的变化对本月降水量的影响很大。 2 、气温和日照影响冰川的融化、影响水的蒸发速率、影响相对湿度,从而影响降水。据研究,天山南北的降水量与当地冰川的融化关系很大, “气温、地温上升 -- →冰川加速融化 -- →水往低处流,冰川融水参与径流和蒸发 -- →当地的空中水汽含量增大 -- →降水量增大” 的因果逻辑成立。 这说明气温和日照影响水的蒸发,气温和日照也是当地降水量的影响因素。 3 、风力风向影响水汽的运动、影响水的蒸发速率、影响山区迎风坡地形雨的形成,从而影响降水。西北特别是新疆没有系统性大面积的降水,以局地降水为主,山区迎风坡地形雨占总降水的权重较大,但它要受风力风向的影响,作用过程非常复杂。 4 、一次水循环的周期时间。必须考虑本地降水经径流、蒸发再变成降水的滞后时间,即要考虑降水变成水汽、再次变成降水的周期。水汽在空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为 8 、 9 天,时间较短,影响较小;但降水经径流再蒸发变成水汽的时间受水库蓄水、引水浇灌、作物生长等影响较大,如果这个过程的时间较长,当月的降水就不能及时蒸发再在下月变成降水;如果这个过程的时间太短,当月的降水变成蒸发水汽有可能在当月再次变成降水。 综合考虑以上 4 点,我认为某月降水大下个月降水也大的逻辑关系最多只能是一般相关,要显著相关要求过高。 具体到新疆,我们可以把新疆的国土分为三大类分别研究,其一是绿洲,面积只有 7.07 万平方公里,这部分面积不大,但它是新疆人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其二是山地,约占新疆面积的 40% ;其三是大片荒漠,大于新疆面积的 50% 。 ① 据官方消息 http://www.gov.cn/jrzg/2006-10/18/content_416892.htm , 1950 年新疆绿洲面积 4 万平方公里, 2006 年绿洲面积发展到 7.07 万平方公里。绿洲的平均蒸发量按 1000mm 计算,每年蒸发产生 700 多亿吨本地水汽,大约占整个新疆每年本地蒸发水汽的三分之一。当绿洲本身的降水量大时,引水浇灌的水量较少;当绿洲本身的降水量小时,引水浇灌的水量较多。新疆整个绿洲每年 700 多亿吨本地水汽的年内分布受农作物生长的制约,受人为控制,与当月降水量大小的关联性很小。某月绿洲土地上的降水量较大,并不能大幅增加绿洲土地上的蒸发量,不能大幅增加下个月的降水量。 ② 荒漠的降水量很小,但荒漠的面积很大,每年的蒸发总量也是一个不小的数据。荒漠的蒸发能力很强,荒漠上的降水在数天内就蒸发变成了本地水汽,再考虑到水汽在空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只有 8 、 9 天,因此,降落在荒漠土地上的降水有可能在当月就完成了另一次水循环,再次降落在新疆的大地上,并不会明显增加下个月的降水。 ③ 山区的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山区是河水径流的产水区。新疆河流出山处的总径流量约 800 亿吨。 山区地形的最大特点是坡度大, 当某月的降雨量很多时,多余的降水 迅速汇集 变成河流的径流量,变成了水库的储水量,这部分水量将用于绿洲的浇灌,受人为控制,山区的蒸发水汽并不会大幅增加。当冬季某月的降雪特多时,因冬季气温低并不会大量蒸发,不能大幅增加本月本地水汽的数量,不能大幅增加下个月的降水;这些尚未融化的降雪,要等到气温升高以后才能融化,才能变成本地水汽并最终变成降水。无论是降水还是降雪,只有先变成水汽,才有可能再次变成降水。 新疆冬季降雪很大时,来年冰雪融化季节的降水量按理应该大一些,建议开展这方面的关联性研究。 ④ 新疆解放初期的绿洲面积远远小于今天的绿洲面积,以前本地蒸发水汽受引水灌溉的影响小,今天本地蒸发水汽受引水灌溉的影响大。新疆绿洲面积从 4 万平方公里扩大到 7.07 万平方公里,相应地每年有 300 多亿吨本地水汽以前不受人为控制,今天要受到人为控制。所以,以前某月降水很大时,下个月的降水可能会大一些,今天这种相关性没有了,恰恰证明增加本地水汽能够增加本地降水。 以上前三点说明:新疆某月的降水量大,无论这些降水落在绿洲、荒漠还是山区,都不可能大幅增加新疆下个月的降水量。综合以上 8 点分析,考虑到外来水汽对新疆降水的贡献率在 50% 以上,影响新疆降水的因素很多,所以,新疆某个月降水量很大与下个月降水量的多少有关,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不大。 新疆的绿洲灌溉不仅改变了蒸发的地点,还改变了蒸发的时间(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灌溉和蒸发)。新疆以前某月降水很大时,下个月的降水可能会大一些,今天这种相关性没有了,这些变化的原因就是绿洲灌溉改变了蒸发的时间和地点。 “Barnston et al. 对德克萨斯州大平原地区暖季降水与灌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 1931 ~ 1970 年间 25% 的降水增加与本地区及临近地区的灌溉有关。与非灌溉区相比,在灌溉集中的夏季, 6 、 7 、 8 月降水分别增加 14% ~ 16% 、 57% ~ 91% 、 15% ~ 26%” , 7 月是德克萨斯州大平原地区“灌溉强度最大的时段”,其降水增幅高达 57% ~ 91% 。 新疆灌溉用水最大的月份与当月降水量的关联性也值得研究。 博主回复(2014-8-7 20:23) : 如果你认为前期的降水多与随后的降水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你引来的东方的水的作用肯定依据相同理由,而比前期降水多的效应要更小。这也就预示引水没有什么用途。 ------------------------------------------------------------------------------------ 檀成龙 2014-8-7 20:43 张老师:您好!我的观点是东水西调引来的水,如果蒸发了、变成了水汽就能增加当地降水;如果没有蒸发、没有变成水汽就不能增加当地降水。前期降水多与随后降水的关系,关键看什么时候蒸发,蒸发了过几天就能再次变成降水;过了很长时间才蒸发的话,再次变成降水的时间就推后了。东水西调的水,什么时间蒸发很难讲,但总归会蒸发,所以能增加降水。同样的道理,前期降水多,什么时间蒸发很难讲,总归会蒸发,所以能增加后期降水,但这个后期具体是什么时候就很难说。 博主回复(2014-8-7 20:54) : 前期降水多提供了与东水西调相同的条件。所以东水西调的后果与前期降水多的后果差不多。这样分析有错误吗? ----------------------------------------------------------------------------------------------------------------------------------------- 檀成龙 2014-8-7 20:57 前期降水多提供了与东水西调相同的条件,所以东水西调的后果与前期降水多的后果差不多。这样分析没有错误。
个人分类: 转载专家观点|135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