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游记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游记

相关日志

细雨中的新天鹅堡
热度 42 dmi2007 2013-5-14 17:52
老同学从北美大陆飞越大西洋来欧,促成了我们几个同窗在巴伐利亚的一场小聚。 全德国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是巴伐利亚州菲森镇附近的新天鹅堡( 德语:Schloss Neuschwanstein )。我们从海德堡附近的同学家驱车前往,大约花了2个多小时来到这里。 天公不作美,下着小雨。不,应该说,天公给我们呈现了另外一种美,细雨中,云飞雾罩山峦,远看朦胧,近观清新,别有一番景致。于是我也没了缺光少影的懊恼。 新天鹅堡是十九世纪晚期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行宫之一。路德维希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剧色彩。童年与他的表姐青梅竹马,可刚产生朦胧之情时,15岁的表姐远嫁奥地利,成了著名的茜茜公主。22岁那年,他在举行婚礼的两天前突然宣布解除与巴伐利亚公主索菲的婚事,此后一生未娶。 路德维希从小喜欢各式歌剧和舞台剧,亲自写了不少歌颂善良战胜邪恶的剧本,是德国著名的舞台剧作家瓦格纳的崇拜者,并且与之过从甚密。我们参观古堡时,看到有专门的歌剧大厅,解说机里经常插播瓦格纳的名曲,包括著名的婚礼进行曲。 这个年轻的国王曾是普鲁士铁血首相俾斯麦的好友,一个充满浪漫艺术气质,一个充满钢铁般的意志,他们之间的忘年交友谊让后人称奇不已。 路德维希厌烦政治,有心远遁,于是到巴伐利亚西南山区,在一座中世纪古堡废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钱修建行宫“新天鹅堡”,而且本人亲自设计,打算创造自己的童话世界。但是,他遭到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在城堡落成前夕,年轻国王最后一次视察了城堡的工程进度,却没能返回慕尼黑,第二天人们在慕尼黑附近的施坦贝尔格湖中发现了他和随行医生的尸体。路德维希死时年仅41岁,巧合的是,5天前,国家医药委员会刚刚宣布路德维希二世患有精神病。 路德维希梦断新天鹅堡,给其家人留下1500万马克巨额债务,而人们继续以愚蠢行为谴责他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现在大家不仅不说什么了,反而对路德维希有一丝怜惜和怀念。因为耗费巨资建成的新天鹅城堡现在成为德国旅游业赚钱的大户,这个用国王的生命换来的城堡成了山脚下小镇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个具有童话色彩的城堡已是德国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真是世事沧桑,此一时彼一时也。 我突然想起中国南唐的李煜李后主,也是政治无建树,却沉迷于诗词华章的国君。与路德维希类似,历史铭记他们,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才华或成就而非他们是一国之王。终究上说,一个正常社会,人们对美的追求应该远远胜过对权力的追求。 途中从高速行驶的车里抓拍的油菜花 从山脚下远眺新天鹅堡 白云深处是城堡 云飞雾罩,细雨蒙蒙 飞桥深涧 天鹅堡真容 雨洗山林新 天鹅堡下方的天鹅湖,不见天鹅游 从城堡上俯瞰出发地 湖边即景 清澈的湖水 与新天鹅堡隔山相望的高天鹅堡,又称旧天鹅堡。路德维希二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大部分时光。 山水相融 远眺阿尔卑斯山的雪峰
个人分类: 摄影|8620 次阅读|97 个评论
黄山游之五 狭谷陡壁
热度 1 sqzhang 2013-5-12 12:38
黄山的山谷深而狭窄,山坡多陡壁立崖。用峡谷来称呼黄山的山谷已经不够了,因此用了狭谷一词。站在狭谷边,一眼就可以望到谷底,走过去不远回头一看,原来刚才是站在悬崖边,实在是惊心动魄,也许还会魂飞胆散。险,这就是黄山美。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943 次阅读|2 个评论
朱同同: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造访记
libseeker 2013-3-18 09:37
图谋按:朱同同先生曾任南师大图书馆副馆长、省高校图工委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退休之后任泰州学院图书馆馆长,继续为图书馆事业发光发热,2012年7月份划上自己职业生涯句号。2012年5月,朱先生以泰州学院图书馆馆长身份随该院副院长出访俄国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出访归来后,数易其稿完成一篇长达2万余字的游记。被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钱存军先生誉为“此文乃情节与情感融会,历史与现实贯通之精品也!”经朱先生授权,由钱先生委托发布于笔者博客,笔者以为该游记呈现了图书馆人精神风貌,欣然受命。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钱存军先生的导读: “朱同同老师是我的老朋友、老同事,大我一轮,他曾任南师大图书馆副馆长、省高校图工委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泰州学院图书馆馆长,一直干到去年7月份才划上自己职业生涯句号。前不久,我收到他发来的《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造访记》一文,顿觉眼前一亮,读后不禁感喟:此文乃情节与情感融会,历史与现实贯通之精品也!朱老师他们那个时代的人深受俄罗斯文化浸濡,有着较浓郁的俄罗斯情结,加之俄文功底不错,踏上那个曾对近现代中国产生深刻影响的老大哥国度之感触,自然要比常人更深刻、细腻的多。我以为,与其在小众圈内传阅,不如让大众‘奇文共欣赏’。” 《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造访记》节选 1 我注意到乌里杨诺娃身边的美女助理抿着嘴乐,还带着一丝矜持。 “她显然有些想法!她是否认为,自己才是本院有资格第二个受邀讲学的人选?”正在我怀疑之际,这位美女助理果然开口了,她说: “不错,我院希望扩大对外交流,我们希望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学术交流,希望互派的学生是优秀的,有深造基础的,不是惹麻烦、混文凭的。当然,中国现在来的学生很优秀,对此我们非常满意!我们这儿师资力量不成问题,就是宿舍少,住宿条件较差,目前扩充和改善的计划已经有了,预计将很快增加招生额度,扩大留学生教育的规模。” 美女助理显然对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的正式意图做了准确表达,而对院方尚未认真考虑过的“出访”和“讲学”等问题,则不予涉及。乌里杨诺娃和“小费”都听得频频点头。笑场渐渐平息,大家开始边吃边谈。 此刻我们才了解到,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创立于二战刚刚结束的1946年,原先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的一所分校,此后分开独立。 由于这一渊源,该院的师资和教学水平从一开始就与柴院相当,并逐步形成以传统和古典音乐见长的教学特色。该院学生规模较小,包括博士等各类学生仅500名,但在全俄,甚至在全世界都久负盛名。据说在2011年世界50所著名音乐学院的排名中,列第38位。在中俄两国音乐学院中仅排3所之后:第14位的柴院、第18位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和第26位的中央音乐学院。对比之下,不禁令人感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注:下诺夫格罗德市,就是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的所在地。) 下诺夫格罗德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是最早的俄罗斯历史名城,1221年(中国南宋嘉定14年)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弗谢沃洛多维奇所建。 早在17到18世纪,这里凭借伏尔加流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通航条件,以及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强力推动,形成著名的马卡里耶沃集市,发展为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在俄国早期资本经济疯狂的同时,帝制下的农奴苦难深重。当时这一地区发生的惊天大事件,便是普希金名著《上尉的女儿》中所描写的普加乔夫起义。 20世纪初,下诺夫哥罗德有工厂600家,成了俄国首屈一指的工业和贸易基地。这里当时底层社会的生活场景,正好构成大文豪高尔基三部成名作《童年》、《我的大学》和《母亲》的鲜活素材。 苏维埃执政后,这里成为工业中心。此后又成为卫国战争最重要的战略后方,成为前线各种军需品的生产供应基地和战略反攻部队的集结地。 下诺夫哥罗德地灵人杰,众多俄罗斯名人出生于此。除了高尔基之外,中国现在的老年知识分子可能熟悉的,有十二月党人特鲁别茨科伊、民主革命家杜布罗留波夫、发明非欧几何的罗巴切夫斯基、作家科罗连科、著名飞行员契卡洛夫、著名作家盖达尔。此外,天才诗人普希金、著名物理学院士萨哈罗夫等也与这块土地有不解之缘。 这里教育与文化艺术相当发达,有下诺夫哥罗德国立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众多剧院,而霍赫洛马的木绘、木雕、花边、玩具、金属丝编织、桦树皮制品和木制像画等工艺品,则精美绝伦,驰名国内外,以传统东正教色彩而著称。 下诺夫哥罗德作为州府,目前下辖48个区、28个城市,人口370万,其中城市逾270万,为俄罗斯人口最稠密的行政区之一。它工业、交通发达,是俄罗斯重要的汽车、飞机、重武器产地和水、陆、空的航运枢纽。主要出口产品有机械制品、石油和石化产品、能源产品、木材及木制品等。 3 再见了,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再见了,一群可爱的中国留学生! 愉快的一天,免不了依依惜别。挥挥手之后,我们带走了一份沉甸甸的理解、欣慰和牵挂! 年轻人,请珍惜在海外游学的时光! 未来的人生路上难免有坎坷,有风雨。但是,不管走到天涯海角,还是身处异国他乡,只要一想起曾经有一份来自祖国母校的美好祝福,你们的心,一定会涌动温馨的暖流,一定会焕发出进取的力量! 全文下载链接: 格林卡国立音乐学院造访记.pdf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3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随处可见的被供奉的地藏王菩萨
热度 9 cutefay 2013-3-15 19:52
那随处可见的被供奉的地藏王菩萨
前言:这是俺的日本游记系列中的一篇。我前年从日本回来后,本来兴致勃勃地想写上几十篇关于日本的游记博文,结果写了不到十篇就懒得写了。结果俺想在系列博文中主打的游记博文还一篇也没写。这篇算是主打的游记博文之一吧! 我很喜欢看日本动画片,其中在《多啦A梦》以及其他一些动画片中,都有关于地藏王石像方面的描述,而当时我只知道地藏是与佛教有关,但不知道她是什么人物。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多啦A梦》中,提到了日本有一个传说的故事:一位老爷爷去集市卖斗笠,结果斗笠没卖出去。他在回来的路上看到路边上的地藏王石像被风吹雨打,内心不忍,就把没卖出去的斗笠全给地藏王石像披上了。结果他半夜熟睡的时候,地藏王过来报恩,送给他好多东西。 在日本,有许许多多的庙宇,有些庙宇就是某个家庭祖祖代代一直供奉的,而庙宇中供奉的最多的就是地藏王菩萨。而他们供奉地藏王菩萨,好多也和上述讲的传说一样,给地藏王的石像披一件斗篷,斗篷多为红色。 宇治的一个家庭的院子里供奉的地藏王菩萨像 在路边上也有地藏王菩萨像,我在动画片里也经常看到这样路边的地藏王菩萨像 这个家庭供奉了好多地藏王菩萨像 在东京的寺庙里,供奉的地藏王菩萨像更多 这个地藏王菩萨像就有些另类的感觉,在石像的座上写着六道轮回中的六道,用汉字写的,所以认得。 就连商店门口,也让地藏王拿着本店的招牌^_^ 我国供奉的地藏王菩萨,似乎多是金色的,而日本似乎都是石头的本色的。 从网上找来的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像(传说这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后来,我看了一些佛教方面的故事,也看了《地藏菩萨本愿经》,终于知道地藏王到底在佛教中是什么人物了。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地藏菩萨在未成为菩萨之前是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她母亲生前轻视佛教三宝,死后下了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道自己的母亲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于是就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来,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受到感化,顺行正道,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女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地藏王菩萨后来还立下誓愿,要为六道众生都得到解脱,然后自己才成为佛。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我原本以为佛和菩萨是一样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在佛教中,“佛”还是高于“菩萨”的。 从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在佛教故事中,地藏王菩萨是非常非常善良的,她为了救她母亲,可以发下那么大的誓愿并做到,非常孝顺。 在日本一寺庙内,我还看到了这样四尊菩萨石像。当时只认得里面的地藏菩萨,后来现在一想,这莫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四大菩萨? 左边第二尊看起来像是在我国很受欢迎的观世音菩萨,第三尊是地藏王菩萨,最左边和最右边的想必就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了,但我分不清他们。
个人分类: 游记|234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快餐文化与精雕细琢
dongping2009 2013-3-6 06:45
快餐文化与精雕细琢 魏东平 孩子下午放学回家,因为有很多作业,包括要完成一篇作文,所以我们直接去到校园内的学校餐厅。打到饭之后,三下五除二,几分钟的光景,我们俩吃完了晚饭,回家。孩子写她的作业,我则继续纠结于基金申请。 这是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我本人也浸润其中而深受影响,有时候还推波助澜。类比科研,我们大多数学界中人,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快餐文化的深刻影响吗? 这也从我最近的两篇含有人体艺术图片的博文:“ 一丝不苟地一丝不挂 ”与“ 流放心灵 ”之不同的点击率,可以部分地得到印证。我几乎可以判定,点击这两篇博文的博友,只有不多数量者能够完全地静下心来,仔细欣赏文中图片展示的——经过众多经过艺术家们一丝不苟创造出来的——优美人体艺术。 附上孩子上学期一篇经过老师修改后的作文:雕塑公园游记 2012 年 11 月下旬的某个周末,我和爸爸游玩了玉泉路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那里的雕塑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进到公园,往里面少许走进几步,我们就被许多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雕塑作品吸引住了。这些作品全部出自国际雕塑大师之手,几乎遍布公园内的每个角落。 瞧!那一组八骏图,展示的是八匹骏马正在凌空奔腾,每匹马的腾空姿态虽各不相同,但都极为潇洒并有很强的真实感,特别是领头的那匹,脖子上的鬃毛一缕缕竖起,昂首嘶鸣,仿佛在随时准备冲锋陷阵;八骏图旁边的一件雕塑,一位母亲跪着与自己正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正要接吻,母亲满含慈爱的目光,凝视着孩子,双手做环绕状,尽显温柔与关怀。 我们边看边走,来到了公园的西南角,这里一字排开陈列了数位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与著名人物,例如:生物进化论鼻祖达尔文正在沉思,充满睿智眼神的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发现遗传密码的孟德尔宁静并略有些秃顶,还有手指前方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 …… ,每个雕像人物的下方,都有一块方形的石块,上面刻有他们的生平和对我们人类的主要贡献,我仔细地默读完这些文字,对这些著名的科学家们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学到了很多知识的同时,也对这些科学家们钦佩不已。 这一天,通过在雕塑公园的游玩,我过得很快乐。
个人分类: 至亲至情|3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傻请教专家:这粗粗壮壮的是啥树?那花花哨哨的又是啥鸟?
热度 16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3-1-24 14:10
二傻请教专家:这粗粗壮壮的是啥树?那花花哨哨的又是啥鸟?
二傻回来啦! 听说地球上谣传已久的 2012 年世界末日没有准时到来! 哈哈!终于可以回地球啦! 二傻乘坐的是【天狼星 2 号】船。。。有照片为证! 二傻谨代表银河系联邦,欢迎大家顺利进入到【水瓶座】! 经常跟个人主义和贪欲联系在一起的【双鱼座】,已经正式让位于【水瓶座】。。。 【水瓶座】 --- 代表水和流动,也许世界会慢慢转向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东方价值观体系 ? --- “ 上善若水 ” 是也! 可是, 二傻前段时间到底去了哪里了呢?。。。 请看照片: 二傻请教博物学家:这粗粗壮壮的是啥树?那花花哨哨的又是啥鸟? 还有,二傻还专门从天狼星带回一些俺们那儿独有的【 优昙婆罗蚊 】, 目前已经在佛国斯里兰卡野外放生。。。特请大家开开眼哦! 。。。 。。 。
个人分类: 行走天下|7751 次阅读|52 个评论
秋临稻香楼
sunyu367 2013-1-4 22:08
秋临稻香楼 壬辰年九月初六,日暮抵合肥,赴次日会议。站前摩的纵横,遂避喧嚣,乘计程车至酒店,宿临稻香楼。 江淮佳色皖临秋,桂气盈城睡意无。出游数十步,但见“稻香楼”三字灯影相映。园中小径,朦胧处,琥珀光中月小半,翡翠梦里意犹浓,虽初游不悉道路,少步辄止,然犹可得意而返,自得其乐。 次日,莺啼几许而觉晓,晨曦一瞥而凝眸,顿觉气爽神清,乃整衣冠而赴会。径至园门,方知昨夜所见之园名刻于石上。其右,大路临潭,畅通而上,车行不悖。其左,小径通幽,碧草青石,相映成趣,荫木晴芳,咸来相迎。老干擎健,新枝婀娜,玉蕊自赏,锦簇招摇,五步一景,十步一观,江淮秋意,错落婆娑,鸟鸣啁啾,浮光愈静,盎然若此,惹人款步。渐行数十步,见碧湖悠水,衰叶残荷,方知秋矣。 临湖而行,翠影相映,云影相随,鸟影相追。不觉,已至会所。望其外,楼台庄正,朴实无华,水色林风,浑然一体;入其内,厅堂高兀,宽敞有容,柔光玲珑,金辉掠隐。灵性天然秀外,锐气敛于慧中,会于其间,雅论闲谈,皆得尽兴。 倾听高论良久,午餐于楼北梅山饭店,穿亭台,越廊桥,方品得徽菜之妙。江淮风物,蕴浓沉香,淳厚声名,尽显于舌尖。渍渍兮,得其风味而沁于锅灶之内,绵绵兮,藏其滋养而染于荤素之间,时日之调和,酝酿之气息,谷肉浸醉,乡韵深长,天上情怀,人间味道。 午后风来,日睏云遮,水气丰润,暗香袭人,百柏毓婷,贵桂盈馨。山亭四望兮,莲藕间凝波不惊,缓步千寻兮,孤影处草木近人,还水之廊,木色斑驳,越岗之路,鸟鸣清幽。游园半晌,消食解困,步履悠然而知今古,神定气闲而励才思。午后闻高论而略有所得,权仗此功耳。 盘桓数日,日升而悦目,月落而赏心,秋情秋意于北国大不同。江淮之秋,酝酿而得灵秀,纯浓而存朴实,天赐深知珍重,岂肯兀自飘零,敛精蓄华,学者凝练之气也。仁心妙手者若得此敦笃之意,堪为大用。 稻香者,地气也;秋意者,天风也;会晤者,人云也。秋临稻香楼,得智、览景、慕色、闻香、品味、惬意、滋养,感造化孕育之能,赏岁月积淀之功,稍沐徽辉之泽,沾沾不虚此行。
72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氏游记】美国掠影(上)——目录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1-2 03:33
前言:世界上最成功的人造国家 一、世界上最成功的人造城市——波多马克河上的华盛顿 二、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三、哈德逊河畔的纽约 四、寰纽约如此凉热——再为这座美国大城设计一次应急场景 五、但见巨厦浓雾中——高楼上的美国 六、看埃及,到纽约——一记大都会博物馆 七、中日韩展馆印象——二记大都会博物馆 八、在梦露石榴裙下——蜡像馆里观蜡像 九、游走于各国博物馆之间 十、寂寞公路,每站都伤痛 十一、彼岸你,此岸我——尼亚加拉瀑布初印象 十二、且放白练青崖间——尼亚加拉瀑布再印象 十三、普林斯顿的初冬 十四、克利夫兰的夜空 十五、California hotel 十六、 十七、早餐、自助午餐与晚宴——吃在美国 十八、小径、高速公路与航线——行在美国 十九、醒来恍惚“肇嘉州”——从大庄园到半大庄园 二十、梦里依稀“饿狼陀”——从空中两过亚特兰大 二一、且送“灰狗”从此去——长途客车 二二、小城果然行路难——车在美国 二三、塔拉哈希的罗姆尼——大选片段 二四、依然留恋此间好——临别晚宴后的告别歌声 二五、尚思再度美洲行——感谢美国的学者朋友们 二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
个人分类: 美国行|3442 次阅读|5 个评论
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四
shenyuan6756 2012-12-11 10:07
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四
访 Patu 瀑布,月乳洞,林端漫步 四月五日早上,沿着公园地图去寻两个不太知名的景点。 Patu 瀑布只是一段小水帘。月乳洞中漆黑一片,在石缝中挤来挤去,好像钻迷宫,一无可览。 沿途倒有些动植物可观。红亮的千足虫,每节肢体伸出四只小脚,摆着正弦波的步子,在木道的扶手上悠悠地前行。尺蠖挂在树梢,好像一段小枝丫。小鸟反复地唱着三个音符的小旋律,每个乐音都有轻重缓急的变化。路边也可见些刀锋一样的石头,算作弥补了我们没有爬刀山的遗憾。 林端漫步( canopy walk )是纵横在若干大树之间的木道, 总长 480 米,号称世界最长。这里树木为了竞争阳光,树的下部往往很少枝丫,长到几十米的高处才突然打开树冠。可是这里的土质偏偏较松软,为了支撑树干,树根往往会进化出 火箭尾翼一样的 宽大的片状的根基。 猴子是林间的侠客,他们在林梢穿行,不见身影,只见一阵惊风扰动一片枝丫,很有点武侠电影镜头的感觉。 访鹿洞,朗洞 四月五日午后从总部出发,三公里四十五分钟到鹿洞,洞名源于当地猎人发现野鹿时常会到这里找盐吃。这一段路我们也走过几次了,这次跟着导游,听她细致地介绍沿途遇到的植物,昆虫,才知道之前错过许多细节。鹿洞前一个圆形的观景台,周围五座大山如五指并立。他们曾经是更大的一座山,被洪水淘成中空的大厅,某一天大厅崩塌,才变作五指山。入洞的石廊越走越窄,百十步后进入洞中才豁然开朗,鹿洞是世界最大的洞穴通道( single cave passage ),直径 12 米,长 2 .2 公里的大跨度空间结构,让人担心所在的山是否会重蹈五指山的覆辙。洞中可观处有石厅顶倒垂的两个天然石莲蓬,大雨过后可以淋漓滴水,被称作亚当的莲蓬与夏娃的莲蓬。由洞中外望,洞口呈现惟妙惟肖的林肯头像剪影。 鹿洞里没有鹿,却住着 75 万只蝙蝠,倒挂在我们头顶嘤嘤地叫,周围满是刺鼻的味道。蝙蝠们每天傍晚 5 点结队出洞觅食,阵仗蜿蜒波动犹如长蛇,先头的蝙蝠更要与饥饿的鹰做惨烈的搏斗,整个出洞过程持续一个半小时,堪称姆鲁一大奇观。 朗洞紧邻鹿洞,堪称小洞极则,各种石头开花,开各种花。石笋钟乳,上下相应,好像掀起一层意大利千层饼时那些藕断丝连的奶酪。心肝肠肺 ,挂满墙壁,又好像孙悟空跌入铁扇公主腹中。 四月六日,我们乘着小飞机,告别了这一片青山绿水的世外洞府,回到姆鲁以西百里以外的人间小城美里。美里是座石油城, 1910 年,这里的 加拿大山 上开出了第一口油井,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国势急转直下时,曾有大批华人来此淘金。赶上竞选前夕,大街上挂满各个政党相互攻击的大标语。我们按图索骥寻找石油纪念馆终无所获,误打误撞来到 断头岭上,遇见一个红色的木屋唤作观音坛。在高敞处俯瞰一眼夕阳下的美里,返回旅馆。 衣食住行,结束的话 在亚庇的旅店附近有个海鲜卖场,兴致冲冲地点了一份虾饺,吃过之后确认里面没有虾,而且原本放虾的部分也懒得填上更多的馅料,所以是扁扁的五只。又点了五串马来烤肉 沙嗲( Satay ),以椰叶骨串起鸡肉,边烤边淋椰浆与椰油,配以甜辣椒糊,味道很甜,但是烤得焦黑,所以只是赚一笔游客钱的去处。仅一街之隔,那里的炒粿条和炒饭就物美价廉得多。 早餐在排挡吃广式点心,最爱大包(右下角的那只),当中有些细密的馅儿,包裹着比较大块的各色肉食,排骨(还能吃出少许骨头),鸡肉,腊肠,半个鸡蛋,叉烧。 Ho 说这样的包子跟吃馒头就肉菜拼盘也没什么两样。可是包子的妙处,就在于你不能确切知道下一口会吃到什么。 姆鲁的三天主要吃地产的幼嫩蕨菜,状如紧握婴儿拳,跟东北蕨菜一个味道。姆鲁的菜色很简单,胜在吃饭处的自然景观。 来自各国的游客住在一个长屋屋檐下,语言习俗不同也会有些小小摩擦,长屋倒还宽敞干净,只是床铺上常常是落了一层蚊子。工作人员对于东亚面孔的游客,态度明显比较冷淡。还碰到一个国内的餐饮业老板,对于我的博士兼东北人身份,有些冷嘲热讽的言论,但是需要用英语交流时又会热情地请求帮忙。 除去一些小小不快,旅程总体还算轻松惬意,以下几句话作结: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旅行的意义在人与风景的相互辉映,相互启发。风景之所以有意义, 在于带着寻求意义观看他们的人; 人的境界,也因为参照物的变化而发生了质变。 人在山为仙,入谷为俗,汉字中似乎早有这一层意思 。 我们上山,为的是寻求一种超越,努力脱离大地的引力;我们入洞,是想回归地心,获得一种内观的体验。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象时,跳出去与钻进来的两种功夫,对于我们认清事实是同等的重要。 山中方三日,世上已千年,更何况七天之内,我们已两入名山。旅行中绝少接触媒体,难得地享了一段不急之务。回程的飞机上展开报纸,才又开始被咨询裹挟。在我们旅行的七天之中,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尘埃正顺着季风洋流漂飞四散,阿拉伯之春的怒火在中亚北非持续延烧。这一切,对于当时流连于山谷中的我们,似乎并没有发生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三
shenyuan6756 2012-12-11 09:35
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三
从有海的机场到有山的机场 我们的第二个目的地——姆鲁山国家自然公园——位于 沙捞越州与文莱的交界处。 12.3 万平方公里的沙捞越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她的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覆盖着森林,是最传统意义上的婆罗洲的所在。驶离 哥打京那巴鲁机场的跑道紧邻大海,起飞后最常见的地面景观是矩阵一样整齐的油棕榈林,沿途经过一大片规划整齐有如集成电路版图的城镇,也许是文莱? 人工环境总是机械几何的,自然则充满了曲线,一条条蛇曲的大河,好像大地上写满了草书。在经过了几个临河而建的红顶房子后,半个多小时的飞行中再无人烟。满目都是层次丰富的森林绿色。在人造自然环境中生活了二十多年,这样原始无雕琢的自然景观满眼袭来还真是让人不适应。 婆罗州的热带原始雨林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森林 ( 一亿三千岁 ) 。在人进化为人之前,森林已经是这方大地的主人。对于姆鲁山的系统的科学探索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系列巨大溶洞的发现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这里迅速名闻世界,她的精彩至今还在被新的探险不断地发掘着。姆鲁公园 1985 年正式对外开放,坐落于 Melinau Gorge 尾部,距离最近的城市美里( Miri) 要飞行半个小时,而从地上经水路到达美里则要花费 12 小时。 姆鲁机场虽小,却十分可爱,机场毗邻两座绿茸茸的小山,走出候机厅就是自然山野,工作人员休息的小木屋,就地取材,与自然为一,岂不远胜过大城市的蜗居!? 公园内只有两条交通路线,从机场到公园总部的公路 和 梅里瑙 河( Sungai Melinau )水路。穿过一条摇来摆去的吊桥,就进入公园总部,这里有各种等级的木屋,都用木头行道联结起来。本来此行的主题是参观 Api 山上的刀石林,因为只有我们两个学生报名( Ho 在爬过山后已经离开),不够公园要求的组队人数下限,攀登刀山的计划只好取消了,改成在 5 号营地宿营(两小时水路加 8.8 公里陆路)。傍晚时身体却出了一点状况,大概是爬山比较劳累,一只鼻孔血流不止,最后还涌出一大块瘀血。由于失血过多,一度有些失神。跟工作人员商量一下,连 5 号营地的跋涉也取消了。 纵一苇之所如 去掉长途的爬山营地行程,原本紧张的计划顿时轻松起来,旅行恢复了应有的休闲面貌,我们于是有较多时间在公园总部附近的景点参观。 先是乘船延 梅里瑙 河 前往风洞,清水洞。小舟细长如苇叶,如豆荚,游客穿了橙红的安全衣,等距坐在舟中如荚中豆子。首尾盘坐两个船夫,前面的用小桨拨动水底调整方向,后面的司掌煤油机螺旋桨动力。河水较浅,前面船夫必须时刻调整船头保证小船不搁浅,遇到一些大石头引起的湍流,两个船夫还真得忙碌一番。船行得快了,静止的空气也变成风。两岸青山夹江而来。树青涯白,只见一丛丛色块从眼边飘过。这里山舒水缓,与京那巴鲁山的威严庄重完全是两种性格。 一叶扁舟,泛乎中流,二十分钟水路,逐轻风,搏细浪,我们途径本南人( Penan )的村庄 巴都蒙干( Batu Bungan )。本南人原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原始游群生活,七七年在 政府组织下姆鲁山本南人移殖区得以建立。定居之于本南人,正如漂泊之于我们一样不可接受。八十年代中,本南人与政府之间爆发过数次冲突,首先他们住不惯集体化的长屋,其次是当地公司采伐树木干扰了他们原本宁静的生活,本南人设置路障,阻止机车前进,派出长者穿着传统服饰操着民族语言到法庭上跟公司的律师理论,现代社会的法令是否能应用到这些原始居民的身上呢?随着大批国际游客的来访,现代文明动摇了古老的观念,三十年来的发展,本南人已经从落后的原始生活方式直接进入现代范畴。 如今的本南人除了狩猎与采集,大都参与了景区的工作。游客到此,一定访问他们的早市,每户人家都摆出自己的手工制作,待价而沽。当地所产黑木天然中空,一端钻出小孔,用藤条将小孔磨圆,塞上沾有毒草汁的细竹丝,就成为打猎用的吹箭筒;细小的竹管钻上三五个小孔,本南人善于用鼻息去吹奏笛音;小树枝一端三等分劈开,就成为兼有夹与插功能的三叉竹筷,用来吃 野硕莪 面糊和野猪肉;天然采集的植物种子串成珠绣;黑白藤条编作背篓。传统上,男女老幼都要戴沉重的熊齿耳环,常年佩戴的结果就是会将耳垂拉开一个大洞。古老的体饰特征在年轻人身上已经找不到了。现在唯一象征本南人身份的就是如老奶奶手腕上佩戴的黑色的 信嘉藤手环 ( rotan singar )。 风生水起——访风洞,清水洞 溶洞是造物主惨淡经营的结果,他以百万年为单位精雕细琢着自己的作品。他将海洋生物的骨骸在海床上淀积出厚厚的石灰石层;他发起地质运动将石灰石抬出海面,升成高山;他唤起不定期涨落的山洪,将石灰岩中侵蚀出纵横交错的孔道;他又以淋漓的雨水,在洞中刻出细致的造型。 风洞的入口是一条宽大的石廊,侧壁波浪状的起伏显示着曾经大水的冲刷作用,石廊顶部较平,是石灰岩层断裂坍塌而成。洞廊的构造形成了一个局部的气流循环,冬夏常风,风洞因之得名。 雨水经过山石的层层过滤,当来到洞顶时已经成为浓度很高的石灰石溶液,在他的流动路径中,一边腐蚀一边沉淀,一滴滴水从洞顶嘀嗒而下,遗留在洞顶的石灰石成分逐渐形成钟乳,随水流滴落的石灰石成分在洞底堆出石笋,在风洞中可以看到从石钟乳上落下的水滴精确地打在下方的石笋上,正可谓金水相生。这种生长过程(生长速度是每世纪 1-10 毫米),在 大王厅( King’s room )中表现到了极致,这里有几十根上下贯穿的石柱,粗细不过十厘米。 清水洞与风洞毗邻,洞口下垂一簇簇石乳如犬牙,犬牙上附有一种蕨类,为姆鲁所独有,细长的一片蕉叶倒垂下来,好像在拟石乳的态。走过这些石牙,又是一条宽大的石廊,好像被大鱼吞进肚子里。 清水洞中有一条地下暗河,流向不可知的去处。有几处洞顶开窍,可以坐洞观天,青苔拥挤在有限的阳光照耀处,成为洞中少见的绿色。 出得洞来,恍如隔世,一片林木,只觉更绿。 一汪潭水萦绕 洞口,与洞中水同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沏,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倏尔远逝。”一千二百年前柳宗元在永州的所见,于此可得一一验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二
shenyuan6756 2012-12-10 20:23
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二
垂直进化 Kina 是支那的转音, Balu 是离异者,京那巴鲁实为中国寡妇山。主峰 洛氏峰 4095.2 米,在五岳之上,是东南亚的至高点,还在以每年 5 毫米的速度生长。攀登京那巴鲁山有道路两条,一条是 4 公里的 Timpohon Gate 山路,一条是 5 公里的 Mesilau 山路。后者虽然长,攀登的难度却小,景色也更好。两条山路最终在海拔 2702 米处汇合,再经过 1 公里的跋涉,可以到达兴建在半山的一系列客栈。游客在那里休息一晚,于次日凌晨继续攀登 2.7 公里,赶在日出前登顶。 我们碰到两位来自浙江的女驴友,加上向导共六人,八点钟起开始攀登 Melinao 山路。开始半个小时的山路着实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很多台阶都有尺来高,走上几步就气喘吁吁,让人担心能否完成全程。好在过后的山路就比较平缓,还出现了一段很长的下坡,人固然是得到了休息,但是下降的高度还是要我们一步步补偿回来。 山路修得粗糙,不过是打了一些木桩,添加一些横限,甚至干脆就只是胡乱堆砌的石头,对我的新鞋真是一番考验。向导根本也不走台阶,而是在一旁的草丛中小步幅高频率地稳健地向上踱。他的速度最快,时常会在前面歇下来等我们。两个女生明显经验较多,设备也比较专业,形成第二梯队,我们两个学生落后百十步,实验员 Ho 则一直是落在看不见的最后面。延山路每隔里许会有一个供歇息的凉亭,可以从水龙头中弄些山泉冲凉,凉亭附近常有成群的松鼠,等待游人的食物。山势起伏转折处汇聚些流水,缓处成溪,陡处成瀑,在乱石枯木间跌跌撞撞地奔突前行。 两座山头之间则会敞开一片空阔的视野,沙巴大地有如被风吹皱,铺展在眼前,群山连绵,相邀向海,村落往往点缀在低平处的大地的穴位上。 又超越一个峰顶,山风忽然大作。身上已经起了一层汗,经风一吹,不禁打起寒颤。接下来的一个山岭,之前繁茂的热带林木景观全不见了,眼前出现大片瘦小的乔木( Leptospermum recurvum, Ver. name: Sayat-sayat ),从贫瘠的山石中挣扎出许多遒劲的枝干,细小厚实的叶子因为受到终年云雾的滋养而显得分外秀润,枝顶端又着一层小白花,好像落了霰雪。植被在我们不经意间发生了变化,他们随着高度的抬升展示着一种进化。在公园总部处多的是龙脑,橡树与核桃,到了 2000 米,陡然变作雾林,再高一点,针叶林为主,到了 3350 米以上的高山草甸,偏是看似瘦弱的莎草与高山杜鹃才能生存。与之相应的,我的体能与心态也变化着,疲惫在肌骨间转移,大概前一处已经麻木,后一处酸痛继起,心情倒是随着新看到的景观雀跃着,颤抖着,预感着目标的临近而越觉轻松。 开门见山 下午三点,我们终于到达第一座山居 燕子之家( Layang Layang Hut , 2702 米),大家普遍会在这里做稍长的休息。当时阳光正好,我歇了几分钟,拿出相机准备走出去拍几张山景,却有一片浓云抢到前面,迅速地铺过山野,紧接着细密的雨脚如麻,顷刻间由晴入雨,眼前的景象由彩色变作黑白,气温也骤降了几度。我只好躲回屋檐下,和一位韩国大妈凭栏望着山雨,心里应该都在惦记着同队的友人吧。雨势越来越大,各色雨衣陆续抵达。等了二十多分钟,才见披着透明雨衣的 Ho 出现。他和我一样,并没有专业的雨具,为了防止背包被打湿,只好抱在怀里。人已经被浇得狼狈不堪,大家见面相互一笑, Ho 不住摇头抱怨一番,抛下行李躲到走廊的火炉边去取暖。 雨势少歇,我们再步行几十分钟抵达大本营( Laban Rata Resthouse , 3273m ),这是一个两层的客栈,能容纳几十人,也是所有游客进餐地方,我们在这里享用了丰盛得颇感意外的一顿自助餐。 我们的住处,是比大本营更高一些的 Sayat-Sayat Hut (3668m) 。孤零零的两小间房子,每间两个上下铺,让我想起高中时候的宿舍。设施虽然简易,顿时有了家的氛围。大家把混合着雨水汗水的湿漉漉的衣服尽可能地铺开晾好,钻进被子里睡觉。 窗外风狂雨骤,大水醍醐灌顶般浇在山上,隆隆作响,戴上耳塞也无济于事。眼前一道闪电,接着是轰鸣的雷声,大山,小屋,木床渐次晃动起来,惊心动魄的一夜。即使是这样不安稳的睡眠也没能持续很久,两点半钟,大家已经起床,到大本营吃过早餐,准备着冲刺最高的洛氏峰,这时雨也适时地停了。 夜闯洛氏峰 洛氏峰( Low’s Peak ,最高峰偏偏叫做“ low ”)为纪念 Hugh Low 爵士 1851 年登上京那巴鲁山顶而命名,这是有记载的第一次登顶。开始一段路是木栈道,大家鱼贯而行,每人头顶一盏探灯,像一串星辉向峰顶游。这段路并不轻松,我不断地用手借助一些树木与石头支撑着身体,减小脚的负重,正所谓攀藤附壑。后一段山路没了栈道,只剩一条大绳索,每隔丈余用大铁钎钉在石头里,行人攥紧绳索向上攀,好像与山拔河。 周围也不知是不是万丈深渊,只能借助前后的灯光看到一小块地方,耳边只有呼呼的风声。 队伍逐渐散开了,我算是比较靠前的,在洛氏峰头抢到一个有利位置, 我的一双白线手套全浸了水,凉而且滑, 把手套拧干,铺在石头上,希望多少能风干一些吧。身边的一个高鼻深目的老外,须眉都已结霜。山顶的日出给人以鸿蒙初开之感,天与地被一线光明切开,上面的天逐渐清亮,下面的大地上,漆黑中渐渐幻出许多山川。阳光渐次照亮每一个山头,让冰冷的石头立刻有了暖色,好像点燃一座座烽火,把新一天的消息捎向远方。 欣赏完日出走下洛氏峰,回头一看,才发现洛氏峰是由很多宽大的石头堆叠起来的,真是危如累卵。 京那巴鲁山的山顶平坦如台, 洛氏谷( Low’s Gully )将平台分成两大块。山顶石色黝黑,有些花岗岩岩墙( aplite dyke )嵌在黑石中,暴露出的白色解理面清晰如斑马线。几大主峰高耸在石台上,像一组奇形怪状的雕塑。七八个峰头大都以西方人的名字命名,不是人名字的,一个叫 驴耳朵峰 (Donkey’s Ears Peak , 4054m) ,一个叫 丑女子峰( Ugly Sister Peak,4032m ),虽然形象,却逊美雅。 最为出名的当属 3933 米的南峰( Kinabalu South Peak ),因为十分尖锐,满足了人们对于山峰的遐想,成为京那巴鲁山的代言,常常出现在各种宣传照上,反而抢了洛氏峰的风头。南峰当中一块天然方形留白,若在中国,必然有好事的文人题上“昂首天外”之类的话。在南峰附近四望良久,好像置身于云海中的孤岛。 山路其实非常平缓,夜里攀爬的恐惧更多的来自于黑暗中的一无所知。下山唯一的难度就是石头被山雨冲刷得很滑,经常会摔跤,一屁股跌到地上还要像坐滑梯般滑上几米。 太阳渐高,身上渐暖,山林抖擞,触发天机,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在昨晚的爬山过程中搀扶过我吧。回到住处收拾一下行李,迅速延 Timpohon Gate 山路完成下山之旅,对面而来的上山的游客,浸满汗水的脸上无不一脸迷茫,面对他们,我的心中不免升起一丝先行者的得意。为我们下山画下句号的是 Carson 瀑布,昨夜一场雨,水势正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一
shenyuan6756 2012-12-9 21:37
山中七日——婆罗洲纪行之一
行前 在以中国为主要视角的地图上,马来西亚 居于世界的中心。她的版图分为东西两瓣,西边一瓣,她与 泰国 均分马来半岛,半岛南端甩出一个小岛国 新加坡; 东边一瓣,她与印尼占有 加利曼丹岛 ( 婆罗洲 ) 的大部,北端却又分出两小块土地成为蕞尔小国 文莱。 新加坡 想要加入 马来西亚联邦,她不许; 马来西亚想要 文莱 加入自己的版图,人家又不愿意。 马来西亚 号称季风交汇处,无论你的起航点是在 印度洋 还是亚洲近海,如果不用动力,只顺着季风从流漂荡,最终就很可能停泊在这里。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相继循着季风的指引漂流来此,与为数众多的原著民构成婆罗洲人口的主体。 最早对 东马来 动心,缘于二零零九年第二 期 中国国家地理,该期主题叫做亚洲峰会,将东马与云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进行比较。封面所选用的,正是 东马来 姆鲁山自然公园的一片刀石林( pinnacle )。那一丛锋刃一样的石山拔地而出,真有刺破青天之势,瞬间挑起了我的兴趣,但愿一探其险。 寅末卯初,春使志生,新年聚会时约好一位同学和一位实验员同行,订下旅行日期为四月的第一个星期。我原本以为有了前几次海外行,规划旅程应该是轻车熟路了,这次的经历告诉我,想要欣赏美景,一点苦头是必须吃得的。东马来 对于游客的不便主要在于爬山入园都要事先预定,而游客的定额却非常有限,管理公园的公司垄断了旅游资源,营造起一个卖方市场。京那巴鲁山和姆鲁公园每天的游客量都限制在 140 人左右,我们直到出发前一个月才着手预定,还有空额已经是非常幸运。定金要事先通过银行汇到公园管理处,钱汇出去一周后却杳无音信,接连去了几个电话向管理处,财务处等等查询一番,几乎在最后一刻才落实了预定。四趟飞机有三趟更改时间,有两趟竟是前所未闻地提前了两小时!这一番折腾下来真是心力交瘁,更让人对公园的接待能力产生怀疑,加上出发的日期正是愚人节——这趟旅行该不是一个玩笑吧。 风下之城 东马包含 沙巴 (Sabah) 与 沙捞越 (Sarawak) 两个州。我们的第一站是沙巴首府 哥打京那巴鲁 (Kota Kinabalu), 该城旧称 亚庇 (Api) ,是土语“火” 的意思。 美国女作家 Agnes Newton Keith 将其记述沙巴生活经历的自传命名为 《 风下之野》( Land below the wind ) ,亚庇或可称为风下之城。 沙巴全境山峦起伏,低平处仅于海岸狭长的一带,亚庇城 倚 京那巴鲁山 而临 加亚湾( Gaya Bay ),物产丰富,四季如夏,人口却不过四十多万,实是一片被人忽略的乐土。 我们安顿好旅店后很自然地到街边走走看看。市区不甚大,自旅店西行两个街区到达海港,港水深阔不惊,一碧万顷,海上耸立着加亚, Manukan 两个小岛,好像两面海上屏风。沿海岸分布有市场若干,每个市场一个主题,比如水果,海产,工艺品之类。几个市场溜下来调转方向,向东四个街区,正赶上热闹的星期天集市。各色日用商品,应有尽有。间或有卖唱艺人,耍蛇人,马来术士江湖客。集市尽头一个中式牌楼,上书: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一群身着黄衣的志愿者正在号召大家签名请愿,向政府表达对非法移民问题的关注。 从集市再向东是一片小山岭,延山分布着体育场,小清真寺,一座荷兰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钟楼( Atkinson Clock Tower, 1905 )等等,是市民休闲的去处。我们向南试着寻找州清真寺,未果而返。 到达公园 一觉睡到自然醒,四月三日乘车沿连接 亚庇 与 山打根( Sandakan )之间的公路向 京那巴鲁山南麓的公园总部进发。一路走来居民区,工厂不断,才发现 亚庇 是一个枝蔓丛生的城市,我们昨天逛过的不过是老城区的部分。沿途路过海上清真寺,洁白的外墙配上青兰的穹顶,轻盈大方。这一带的建筑设色都十分明快,而且密度不大,每个建筑都能充分地展示其形貌,比如一座三十层高的圆柱形的沙巴基金大楼( Sabah Foundation building ),若是处在大都市的商业区中,也只是寻常,但是像在这里突兀地耸立在宁静的小岛上,就显得十分高大。 一小时后转向山路,我一直探着脖子寻找哪座是京那巴鲁山。山路几经转折,路边尽是高大的苇草,苇草之上,无非是云。四十五度角向上仰望,半空的云中开了一角天窗,露出的不是青天,却是黑漆漆的山崖!这必然是京那巴鲁山无疑了。阳光渐强,山脚的云雾慢慢散开,山顶却始终隐在云中,山披数缕白痕,是飞流直下的山泉瀑布。 两小时的车程来到公园总部,已经是 1564 米的海拔了。选择登山的游客必须购买为期三天的配套服务,感觉有点被强迫,但是吃住的质量确实还不错。晚餐后听了可有可无的登山介绍课,走出教室正值黄昏,整个园区浸没在橘红色的暮光里。就在我们住下的客房背后,京那巴鲁山终于露出了全部身姿。他的主峰群像一块巨大的石质平台,雍容地盘踞在山林之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走,从西安到敦煌
热度 41 tubaobao 2012-11-27 14:21
雨水打湿了一地的梧桐叶,每阵风吹过,都从树枝上卷下几片,飘落在雨中。感恩节夜里,窝在暖暖的宿舍里,翻看西部行的照片,心立刻就敞亮了。感恩感恩,感恩的不仅仅是现在拥有的,还有曾经经历过的,让我感动,让我宁静的每一个瞬间。 西安篇 酝酿已久,竟不知道从何下笔,太多的感慨在心中翻腾!未曾心念,一座城市,一段旅途,能如此击中心怀,是的,是击中了我心中最最温暖的角落。 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我来过很多次,每一次,它都能带给我新的变化,新的气息。究竟 怎样的相遇可以铸就永恒?如果仅是平淡的相遇并没有心灵的触动能算是永恒么?我想这顶多也只能称为到此一游吧,真正的永恒必定是这座城市、这个建筑、这片土地让你收获了不一样的东西,让你感觉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就是那种灵魂契合的感觉,是永恒。 西安,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者,也是金戈铁马的代名词。走在它的大街小巷,我总能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鲜活感,地铁站的宣传画上,街 头巷尾的围墙上,灯柱上,标语上,随处可见古诗佳句,古韵画廊,我想,除了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西安的“文化墙”也可谓它的一大亮点。驻足街头,随处可见以书画,风景,民俗,历史等为内容的文化墙。不知不觉中,文化墙已经渗入了西安百姓生活每一个角落。它们映射出西安历史文化,和它独特的品位和气质 , 把它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一种通俗的,美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城市的居民们,让世界各地的游客们,都能惬意品读这座城市的文化气息。 经历了西周,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 13 个朝代的洗礼,西安最令人魂牵梦绕的是它在历史上的另外一个名字——长安, 我总会将这个名字与繁花似锦,歌舞升平联系在一起,脑袋里自然也会滋生出尽览长安所有美妙之处的兴致。这就是每个女孩心中的公主梦吧,百年前的我,也许就生活在那古老神秘宫殿中 …… 长安自古帝王都 , 秦始皇,汉武帝,杨贵妃,武则天,这个一串串耳熟能详的名字,驰骋古今,流芳百世,长安,承载着太多的传说,太多的梦想,太多的意义,从历史的晨雾中一路走来,留下的,是兵马俑,是大雁塔,是钟鼓楼,是石碑岭 …… 中国古代人信奉灵魂不死,认为自己生前过着怎样的生活,死后还要过怎样的生活。当秦朝统一了六国,军队和战车是秦始皇生活的重要成分,因此秦始皇死后一定要修建“地下皇宫”,让军队和各式战车为自己陪葬。我记得星云大师说过,“众生都有生、老、病、死,人生了就要老,老了就会病,病了可能就会死,死了才会再生,这都是自然的。死就等于睡觉,明天醒来,又生了。生了要死,死了要生,一切都有轮回,而不是从某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我比较信奉佛教的轮回,也就是说,对生命不了解,对死亦不了解,才会对死害怕和痛苦。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曲《寄生草》: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确实气势威武,震撼人心,“千人千面,千姿百态”,名不虚传。站俑,跪俑,骑射俑,马车,战车,黄金塔,栩栩如生,所向无敌,我觉得,这种纯手塑陶俑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既要保证陶俑的威武大气,又要保证坚它的固牢靠,即便现有的挖掘手段还不能完全向世人展现兵马俑的全貌和气魄,但是一二三号坑的出土文物足以让全世界叹为观止。不知道秦皇是否现在正在另一个世界享受着他生前所追求的荣华富贵,王者之风,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的丰功伟绩,兵马俑的神勇无敌,必会流传千古,流芳百世。 有时候,我会觉得古人很悲哀,时代的命运在一个个弱小但倔强的个体身上显得波澜壮阔又恣意妄为,让人唏嘘。若他们不能扬名立万,死后便不能风光入土,这成为他们这些奋斗者们一生中不断回旋耳畔的一句话。这是人类几千年辉煌荣耀的底蕴,也是人类得以存在的最后底线吧。 乾陵,历史上唯一的 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它见证了盛唐的繁荣,更见证了武则天这位女主的叱咤风云,情感如斯。 进入大门后即踏上了石阶路,走完台阶后是一条平整宽敞的道路直通 “ 唐高宗陵墓 ” 碑,这条道路便是赫赫有名的“司马道”。两旁的华表,石狮,有字碑,无字碑, 61 位使臣,无不彰显了乾陵的威武,壮观,让人浮想联翩。 几个世纪的风雨飘摇,几个百年的风雨兴衰,多少人在历史的舞台上走了一遭。对于像武则天这样的人物,历史上从来不乏争议,赞美,认同,批评,声讨 …… 现在那些所谓的向历史开炮,投枪的文章,都在指控时代的荒诞。可是,如果一个人没有对那段历史有公正的了解和评价,那么他心中燃起的悲愤就不是感同身受的火焰,而是被煽动的毒怨。那些对历史有刻骨毒怨之人,是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真相的。任何被歪曲,被篡改的历史,无论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弃之敝履的,没有理由拿出来渲染放大。 对于西安,我觉得任何评价都显得微不足道,这么薄薄的一副地图,我却感觉重的需要用两个手捧起来方可。我无法在头脑中勾勒出它的完整的形象,也无法感受经历了历史种种变革的它究竟是以怎样的态度存于这个世上,更无法想象它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一点点揭开前人的回忆给世人看!这段悲怆的历史摧毁了一个时代中无数的泣血者,被切断,被尘封,难道真的只有遗忘才可以让中华民族飞得更高走得更远么?听,古人轻吟出这尘世的挽歌,能否唤起你哪怕一丝的记忆? 敦煌篇 这个季节,空气干燥生冷,不太适合旅游,但好在游客数量少,可以尽情享受景色带来的美感和惬意。我来到了车站,似乎还没有完全告别严寒,依旧冷的哆嗦,早晨的空气传递着寒风的讯息,我呼着一口口的白气,紧了紧脖子上系的围巾,匆匆进去。 列车行驶,窗外的暗淡开始慢慢的褪去,风景变得清晰鲜明,北方的气息怀抱着我。同包厢的路人甲又开始碎碎念去年承包了什么活儿,赚了多少钱,谁家又要娶媳妇生孩子,今年出外打工回来准备为女儿添置什么样的嫁妆,突然觉得这样的话题,这样的生活才是社会主义的主题,呵呵,跟电视剧中看到的一样,充满农村色彩,生动,形象,要是拍电影的话,这就是活脱脱的老实巴交的三好农民代表。 车上遇到一个年轻小伙子搭讪,一个劲的打听我的生活状况,生辰八字,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不能这么一味的无聊和躲闪啊,于是拿出手机,打开了昨天下载的电子书,不知道是我对待陌生人的冷淡本性还是人性皆是如此,脑中一直告诫自己不要随便言语,以免被卖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去,心中越发想将这种不好的想法发挥到了极致。一来二去,他见我不愿意搭理,讪讪的找了个借口走了。他走后,我又再想,会不会是某个打工的小哥,想顺水推舟骗个媳妇回家,起码我这一路也有了不少故事。 “沙夹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终古光音,仙灵异境,来游者留恋不能去。”《敦煌杂钞》诚不欺我。不知道是鸣沙山有了月牙泉而闻名遐迩,还是月牙泉有了鸣沙山而瑰丽无比。他们唇齿相依,血脉相连,他们如影随形,难分难舍。鸣沙鸣沙,顾名思义,鸣沙山的沙子是会唱歌的,不管有无风的眷恋,沙子总会发出类似丝竹管弦之响,十分奇特。月牙泉是菩萨玉手中的一颗无暇的珍珠,散落在了鸣沙山,为腾格里沙漠增添了一份情愁, 这一泓清泉,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黄沙中翩翩起舞。极目远眺,豁然开朗,几乎来这里的每一位游客,都会疑惑,为什么风沙没有将这一弯清泉掩埋?导游总会告诉他们,“月牙泉是鸣沙山的爱人,它太美了,美的让人心醉,鸣沙山忠诚的守护着自己的爱人,不让它受到一点点伤害,又怎么会将它掩埋呢? 鸣沙山,此时属于旅游淡季,《读者》里有甘肃大部分的景点半价票,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人手捧一本《读者》有趣景象。我也不例外,在来甘肃之前,专门去报刊亭买了新一期的《读者》,这本书一直藏在我的旅行包中,现在派上了用场。 喜欢旅游的人,都喜欢自由,都不喜欢被约束,都希望自己去挖掘脚下土地的神秘美丽所在。心情复杂之下我记录下了自己的看法,也对眼前的美景有了另一个认知 —— 美丽可以记录。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将这种美丽记录在我的相机中,记录在我的文字里,几十年后,当我翻阅照片,翻看日志的时候,仍然可以回味当初的美好,即便当我成为老妪,我的心依旧年轻,依旧保存着一份温暖与豁然。掬一捧细沙,任他们从我指缝中滑落,泉水无声胜有声,这一刻定格,不会随风而逝。 说起西域,我总会不自觉的想到金庸笔下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些个意象,神秘而遥远,匈奴,鲜卑,吐蕃,蒙古,异域美女,奇香异露,魔功幻术,蝎毒蛇血 …… 真正的西部除了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就还有西域各地吧,这一地域积淀深厚,活力四射,曾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和文明的发源地。敦煌,是文明中的文明,是楼兰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叠,核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沉淀。它是西域的战略要地,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将中原文化和西方艺术完美的融合,交换,因此,敦煌一直经济繁荣,涌现出一大批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虔诚,在历史的舞台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来来往往的很多人,能够领悟敦煌的神韵,却苦于无法诉说这种神韵,也恰恰印证了那句话“只有真正来过的人才能 体会”。 一起旅游的同志们可以成为驴友,那么我们一起骑骆驼的一行人就是驼友喽。我曾经在宁夏的沙坡头骑过一次骆驼,所以,这次骑骆驼我并不担心,有人牵着,且骆驼都是受过训练的,应该比较安全,何况,来到丝绸之路,不体验一下古代商队的生活,岂不是抱憾终身?坐在骆驼上,双脚一定要蹬好镫子,双手也一定要抓牢缰绳,即使这样,还是感觉坐不稳,身体随着骆驼行走的步伐而上下起伏不停,仿佛一个不留神,就会跌落下去。同行的孩子们一点都不惧怕这些庞大的动物们,他们比大人们更加激动,胆大,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们是最先骑上骆驼行进的,还一个劲的兴奋喊叫,催促骆驼快点前行。一列驼队,慢慢行走在黄沙漫天的大漠中,一望无际,蓝天白云,我觉得这样的画面很有冲击力,有电影《刺陵》中唯美大漠孤烟镜头的赶脚。 我所照的片子中,最喜欢在黄沙曲线右下方有一颗孤零零的小树那一张。由于自己摄影水平的限制,对曝光度和拍摄角度的把握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我更喜欢这张照片的意境。 小树矮小不乏坚韧、美丽不乏妩媚,就是这一丝绿意,点缀着浩瀚的沙丘,也激荡起我的心弦。让人由衷赞美它高贵的品格,面对风沙的无情,依然留下温暖的一眸。它没有伟岸的身躯,没有婀娜的风韵,没有甘甜的果实,却有最顽强的根蒂和笑对自然的勇气。这种朴实无华外表下的顽强生命力最让人震撼。 我喜欢余秋雨的书,从《文化苦旅》到《行者无疆》到《千年一叹》,很欣赏,佩服余秋雨先生,他的书读起来总能让我心绪难平,悲喜交加,他行云流水的文笔着实令人扼腕,宗教,战争,始终追随着历史的脚步,文明由衰到胜,由盛转衰,是一个必然的规律。文明,该从哪里兴起,又该到哪里去,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还记得是在高三的课堂上,实在乏味于黑板上的各种公式,定理,遂借了同学桌兜里的《文化苦旅》,读完了其中关于敦煌的篇章。很久没有时间看复习资料以外的书了,我读得很慢。如奶茶般细腻的文字引领我在敦煌的历史印记中缓缓走过。说不尽敦煌文化历史的兴衰,道不尽敦煌文化百年的屈辱。牵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油然而生了一种大漠情节。所以,我很想去敦煌,现在,我来到了敦煌。行至敦煌,我有一些忐忑,余老笔下的尘世浑浊,新仇旧恨摆在了我眼前,让我紧张之余更多了些感叹,作者不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每个字每句话都能含沙射影,打动人心,真真正正谱写了一曲敦煌的史诗。 莫高窟,九层楼。王圆箓王道士的名声亦响亮。历史没有最真实,只有相对真实。 窟内禁止摄影,于是我只能在对面的陈列馆匆匆照了几张相,很遗憾我不能将它的美完整的带走,但这样的遗憾,也给我留下了一种念想,不久的以后,我定会再次造访莫高窟这个神圣美丽的地方,也许是跟亲人一起, 也许是与爱人相伴,来探寻思路文明,追寻敦煌文化。 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总是一体慈悲。莫高窟向来有“墙壁上的图书馆”的美誉,其中,敦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和结晶,它是 乾闼 婆于紧那罗的复合体, 敦煌莫高窟 492 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 乾闼 婆与紧那罗原是古印度文化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俩形影 不离,是恩爱的夫妻。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虽起源于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完美的结合。敦煌壁画,有关耕作,狩猎,养殖,纺织,铸造,酿酒 …… 这些都展示了古代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民俗风情。现如今,敦煌也成了一门学科,可想而知,它的内涵和韵律非常值得 21 世纪文明探究,学习。 敦煌天已经很高很蓝了,虽然不能与西藏媲美,但依旧展现了大西部的浑厚气质。冬天,气候干燥,西部的河流都在沉睡。看着这片景色,不禁联想到了走西口,不同的地方,雷同的景象,不论路途多么艰辛险恶,不论黄沙湮没多少英雄儿女,牵肠挂肚,生死别离,西口路上的男人们,咬紧牙关,远走外蛮,丝绸之路亦然,经历了大浪淘沙,一代代的商人在驼铃的叮当声中,走出一片新天地。 究竟什么样的地方才是值得怀念的地方?我认为,应该是让我欲罢不能,让我哽咽潸然,亦让我闭目常思的地方。从陌生到熟悉, 有些地方,只要踏上征程,便知绝对不容错过,有些地方,只要细细品读,就知道被记忆留存绝对是个必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为逝者唱响挽歌到追忆如烟往事,从对大漠神泉的描绘到对丝绸之路的探寻,心中涌起的波澜已经不胜枚举。 我从遥远的北方来,穿过祁连山,走入大漠谣,在丝绸之路上寻找些许期待,在边塞孤城中追赶落日余晖,鸣沙山为我奏歌,月牙湖冲我微笑,我仿佛看到西域归来的驼队,我似乎听到悠长不绝的呼唤,金戈铁马风云叱诧,铮铮铁骨亘古不变,是谁将沉睡中的你唤醒,是谁为你披上战斗的盔甲,是谁将边关的狼烟点燃,是谁在大漠谱一曲千年绝响,敦煌啊敦煌,多少春秋冬夏,多少日月风华,佛祖为你诵经,平民为你祈祷,敦煌啊敦煌, 在岁月之上,在预料之外,你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诗,我赞美你不朽的宁静。
9447 次阅读|91 个评论
美丽的阿尔卑斯山!
热度 28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12-10-21 14:06
美丽的阿尔卑斯山!
美丽的阿尔卑斯山! 今年8月,欧洲最高铁路(直达欧洲最高峰阿尔卑斯山脉的【少女峰】)建成通车100周年! 恰逢二傻生日,受番外之友 MR. Urs Kessler 邀约,实地考察了一番,收获不小! 古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二傻不敢独自把玩,特向科学网朋友们汇报旅途中所采集的照片若干。 照片将从山脚下开始,顺序展开。。。 【1】山下的Interlaken镇及雪山湖泊风光 。。。 。。 。 【2】乘车上山旅途中的风光集锦 。。。 。。 。 【3】换乘齿轨火车登顶后的雪山冰川风光 。。。 。。 。 【4】登顶之后,回归生活固有的平静与祥和 。。。 。。 。 【补记】: 少女峰铁路大事记 瑞士工业巨头 ADOLF GUYER-ZELLER 在远足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这个“铁路王”想要穿过 EIGER 和 MONCH 岩石,炸开一个山体内部的长隧道,建造一条通向欧洲最高峰“少女峰”山顶的齿轨铁路。。。 * 1893年06月20日:WENGERNALP 铁路开始运营; * 1893年08月28日:ADOLF GUYER-ZELLER 绘制了第一张草图; * 1893年12月20日:向政府递交了第一份登顶铁路特许申请; * 1894年12月21日:瑞士联邦议会批准申请; * 1896年07月27日:施工开始(大约100名意大利个人开始工作); * 1898------------:隧道爆破工程开始; * 1898年04月03日:ADOLF GUYER-ZELLER 死于肺炎,他的后代继续他的工程; * 1898年09月19日:KLEINE SCHEIDEGG-EIGERGLETSCHER 段开通; * 1899年08月02日:铁路开到 ROTSTOCK 站; * 1903年06月28日:EIGENWAND 站开通; * 1905年07月28日:EISMEER 站开通; * 1905年12月01日:由于经济困难,工程被迫暂停2年; * 1912年02月21日:隧道突破到最后一站“少女峰”; * 1912年08月01日:欧洲最高铁路(直达欧洲屋脊“少女峰”),最终全线开通!
个人分类: 行走天下|8850 次阅读|67 个评论
《六岁童携父横扫伊比利亚半岛》目录【第三次贴】
陈安博士 2012-10-12 09:49
一,《题记:2012年暑期,六岁童携父横扫伊比利亚半岛》 二,比利牛斯山南的伊比利亚 父:《那山,那海,那城,那人》 女:《这天,这地;这凉,这热》 父:《豁牙子生成记》 女:《我的三颗牙哟》 【导言:两颗大门牙去向:一遗西班,一留葡萄】 父:《大西洋的暖风与地中海的太阳》 女:《凉爽的葡萄牙和炎热的西班牙》 【导言:维度相当,气候各异,都因为海】 父:《从无星到二星到三星》 女:《从热死了到冻死了》 【导言:我们入住的三个不同宾馆】 父:《稳稳的马德里,悠闲的安道尔城,以及热烈的巴塞罗那》 女:《雨,树,屋》 父:《逐渐成长的陈热闹》 女:《离开小鸭鸭的日子》 父:《欢迎搭乘瑞安航空公司的班机》 女:《没饭的飞机:里面慢,外面快》 父:《西班牙的海鲜饭和安道尔的海鲜饭》 女:《爸爸你别吃了》 三,加泰罗尼亚的巴塞罗那 父:《高迪的灵感来源》 女:《路过兰不达大街》 父:《在神圣家族教堂的对面》 女:《真伟大!》 父:《在红色小凯旋门的后面》 女:《惦记公园里的那头大象》 父:《吃中餐是吃西餐》 女:《我和爸爸谁点菜》 父:《蒙锥克城堡》 女:《中文书店不买书》 父:《地中海:心中的内海》 女:《没人游泳的地中海》 四,葡萄牙:亚欧大陆最西端 父:《里斯本:遥远的归航》 女:《小记波尔图的大铁桥》 父:《大西洋之波》 女:《大西洋的波》 父:《布拉加的老教堂》 女:《波尔图的“烧饼”》 父:《大篷车:8月里来去的两周》 女:《小树林的盛宴》 父:《马齿苋,灰灰菜,小茴香与夜韭菜》 女:《波尔图的第四菜园子》 五,安道尔留痕 父:《风险的和不应急的安道尔城》 女:《安道尔城的游乐场》 父:《山谷博物馆》 女:《安道尔的麦当劳和肯德基》 父:《父亲的烦恼》 女:《艰难而来,轻易而归》 父:《让我们云一般地飘过安道尔》 女:《飞机从安道尔城的上空飞过》 父:《安道尔模式》 女:《安道尔的小朋友和老奶奶》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代写】陈热闹:这天,这地;这凉,这热【四】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9-12 22:01
  陈热闹:这天,这地;这凉,这热【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14813.html )   陈热闹:这天,这地;这凉,这热【三】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13931.html ) 四,这热   爸爸写了一篇《那山,那海;那城,那人》,我看了一遍,觉得just so so,有些地方还写得啰里啰嗦。   可是,当我开始沿着设定的题目《这天,这地;这凉,这热》来写的时候,我发现好像竟然写不了多少内容。   前面三个内容尤其没得可写,这样就从最后一个“这热”开始吧。   夏天的北京是个难以熬过的酷热,听说中国的四大火炉里没有北京,我都无法想象北京都这么热了,火炉子里得有多么热。   爸爸觉得夏天应该去北极或者南半球,一定可以凉爽可人;而冬天则应该到海南或者南半球,因为那里正是夏天。曾经去过澳大利亚的爸爸再2002年的时候就因此错过了一个北半球的冬天,而享受了纽卡斯尔一个温和的夏季。   这次离开北京前,爷爷说,逃离北京也好,葡萄牙的夏天还是很舒适的。   果然,在太阳里虽然也能感受到一定的热度,可是一到树荫下,立刻就凉爽了起来,我在室外的游乐场玩,只偶尔露在阳光下的时候才是热的,只要钻进滑梯里面,就不觉得热了,真好。   晚上睡觉的时候,在北京穿一件简单的睡衣就可以,后半夜也不觉得多冷,而到了葡萄牙可就不行了,后半夜必须盖上厚厚的被子才不至于第二天感冒,当然,被子是爸爸盖上的,睡觉前还是有点热。   我们一大早赶廉价航空公司的班机去巴塞罗那时,我穿上了厚厚的棉衣,9点多一到地方,立刻就浑身热了起来,爸爸也很快把我的棉衣脱掉,只穿了一件长袖T恤。   从机场出来,去火车站买可以用十次的票,一路上都是在室内走,可是,已经热得不得了,爸爸本来想给我换成短袖,想到一路上也没个遮蔽的地方,当众换衣多有不雅,也就坚持了下来,于是我满身是汗地到达了火车站,中途多次喝水。   既然巴塞罗那比波尔图还在更北面一点,为什么就要热很多呢,我实在是不明白,爸爸说了半天地中海式气候,大西洋式气候,我也没明白。   而更为糟糕的是,我们在去住处的地方还坐过了站,直到到了终点站西班牙广场才下车,结果一问房东,过了四站,就开始热气腾腾地往回走,西班牙的阳光倾斜到我的身上,激起了更强烈的热度。   第一次住的地方是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我们进去的时候还有一个客人,然后就是我爸爸和我了。上午还没有感觉到房间里的热,我们简单收拾了一下,把护照和不需要的东西搁在房间里,就出去了,而粗心的爸爸又忘记了给我换上短袖的衣服。   于是,到达了烈日下的加泰罗尼亚广场   于是,在树荫下拼命地喝水   于是,目睹到了很多很省衣服布料的女游客   于是,我的门牙都热掉了   ......      我们就到苹果展示店里休息,我玩了一阵子新版的Ipad,游戏很不错;爸爸则玩了一阵子Imac,还发了几个邮件,接着又是一轮猛烈的喝水。   从苹果店里出来,坐上地铁去汽车北站,从地铁里出来,视觉里一片凉爽,原来,地铁的出口是一副绿色植物的画,里面暗嵌了凯旋门的样子,很失望的是,这样的凉爽假象很快就被外面的阳光给毁灭了,再转眼一看,凯旋门到了。   我们没顾上仔细去看凯旋门,倒是发现附近到处都是中国店,卖中文书的,卖电话卡,卖手机等电子物品的,一堆。我吵着到了书店里看书,需要到地下一层,可是,下去后还是热,店铺里一个电风扇在疯狂地旋转着,刮到身上也还是热风。   去汽车北站的路上依然是阳光灿烂,到得车站里面,才觉得凉快了些,因为没想到去安道尔的票还有点贵,买完票后爸爸手里只有2块钱了,我本来想喝到凉凉的可乐的计划也泡了汤。   我们随后在凯旋门附近玩了一阵子,前面刚好是个不小的公园,在里面有多个儿童游乐场,我一个一个地玩,也全然不顾沙土里透着的热气和头上更为热辣辣的阳光——这证明我不是一个单纯的吃货,我也是个很专业的玩家。   公园里还有各种雕塑,还见到一个玩杂耍的,手上三个保龄球上下纷飞,公园里还有一个关门不让参观的植物园,但是,木棍间的缝隙很大,能够看到里面的植物,各个都很高大,是传说中的热带植物吗?   我们游完后有点累,就坐在树荫下的一个长椅上看杂耍人的练习,中间还过了一队踏着并行电动两轮车的人,很奇怪怎么会同时出现在公园里,还有一些跑步的人,其中一个女人背上还有一个重重的沙袋,而其他的树荫里,不少人捧着一本书正在静静的阅读。   晚上睡觉的时候,爸爸先给我洗了澡,说这样不热,可是我还是很热,爸爸打开了朝着电梯天井的窗户,然后又打开了朝着墙的门,还是热得不行,我就高喊:给我个电扇吧。爸爸喝令我不要喊,去湿了毛巾给我擦了擦,竟然很快就凉快了些,可是一会感觉身上又热了起来,于是,又擦,如此等等,直到我睡着。   这个中国人开的“宾馆”条件真是不太好,竟然连个空调、电扇什么的都没有。   回头想想我对巴塞罗那的记忆,热应该排名第一吧。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783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