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亲密关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传奇》&《Fairy Tale》| 从非理性到理性到底有多远?
Rainbowcn2018 2020-9-18 22:57
聆听《传奇》《Fairy Tale》双语版歌曲 忙碌了一周,作为奖赏,翻出一对双语版歌曲,静心聆听,愉悦身心,感悟人生。 也许爱很简单,正如《传奇》中所唱的,“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记你容颜”,就是那么一眼,或者那么一句话,便足以将一个人装在心里,睁开眼闭上眼,满满的都是你。 如果说爱不是那么简单,那可能就是因为前世早已注定了的缘分,还需要苦苦等待与你邂逅的那一瞬。 初见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陶醉于爱情中的两个人往往会把自认为美好的一面投射到对方身上,眼中的“你”满满的都是浪漫、体贴、温柔,是完美的恋人。 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一切渐渐变得不如初见时那么美好,于是开始感叹人心多变,有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其实,并非是人心变了,而是摘下有色眼镜之后,真实的你我才呈现出来。 人本无完人,彼此却想要把对方改造成完人,并为此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最极端的情况是,情绪上变得依赖的一方会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甚至无理取闹,竭力要把对方变成“完美爱人”,而被依赖的独立方则会把依赖方视为可怕的梦魇,极力避而远之。 从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到歇斯底里的无休止争吵,再到身心俱疲的冷暴力,亲密关系进入了最脆弱的阶段。此刻,“执子之手,与子皆老”变成了遥远的童话。 经得起柴米油盐的平淡,经得起风霜雪雨的洗礼,再回首你心依旧,她/他依然是你手心里的宝,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正如英国心理学大师杰夫·艾伦在 《亲密关系》 中所言,亲密关系一般会经历蜜月期、斗争期、死亡期和伙伴期 四个阶段。那些能够穿越死亡期、进入伴侣期的亲密关系,也许都是经过对自己和伴侣的重新发现,从而让自己和自己、和伴侣、和世界和解了。 一见钟情,浓烈如酒,从非理性到理性需要经历岁月的洗礼,哪天暮然回首,自感啼笑皆非,或释然一笑,那一刻,你就已经与自己、与伴侣、与世界和解了。 你若安好,就是晴天!
个人分类: 听歌赏曲品人生|2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的爱情就是一次次重新爱上同一个人
热度 1 Rainbowcn2018 2019-11-22 16:35
听着《我们的故事已渐远》这首歌曲( 音频版 ),你是否会从心底涌出一份陶醉、一份心酸和一份惋惜? “是否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日子,是否忘记我们相约的誓言,是否忆起我们之间的默契,是否忘却我们曾经的依恋”,字里行间都是对美好“初见”的无限眷恋。 “你说你会给我一生的幸福,你说你是我心灵温馨的港湾,你说要带我去看美丽的草原,你说你要帮我实现所有的意愿”,铭刻在心的诺言是否也会令你陶醉? “如今所有的诺言已灰飞烟灭,孤寂的我独自在角落泪流满面,曾经默契的你我已形同陌路,轰轰烈烈的爱情终究曲终人散”,此刻的你,心酸和惋惜是否已涌上心头? 令人遗憾的是,这首歌里的爱情只是一段只有美好开始、没有美好结果的亲密关系。如果继续往下欣赏,只会令人徒悲伤了。 良好的亲密关系不只是给人们带来幸福,还能够满足归属需要,维护着内心的安宁。同时,良好的亲密关系还可以增强自我认同,让人拥有高自尊,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亲密关系带来的应该是美妙体验、快乐享受,可是,为什么很多亲密关系往往会带来失望、痛苦、甚至怨恨呢? 英国心理学大师杰夫·艾伦分析认为,亲密关系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即蜜月期、斗争期、死亡期和伙伴期。 1、蜜月期 蜜月期确实很美好,但不是基于爱,而是基于一个人可以满足另一个人潜意识里对关注、爱、呵护和理解的情绪需求。陶醉于爱情中的两个人,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往往会把自认为美好的一面投射到对方身上,眼中的“你”满满的都是浪漫、体贴、温柔,是完美的恋人。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当幻想破灭,蜜月期也就结束了。 2、斗争期 接下来,彼此开始发现对方已不再那么完美,无法容忍对方身 上 的一些令自己厌恶的行为,试图去改变、控制对方, 当发现对方似乎已经开始无视自己的需求,争吵也就开始了,争吵的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最终,在情绪上变得依赖的一方会表现出控制、无理取闹等行为,而被依赖的独立方则会视依赖方为可怕的梦魇,甚至想要逃离这段关系。 3、死亡期 经历过无数次撕心裂肺的争吵之后,彼此会感到身心疲惫,也没有了争吵的欲望。双方 会努力学着模仿亲密关系的范本来经营,忽略内心最真实的需要和感受,努力让自己表现出应该成为的样子,看起来像是一对恩爱夫妻。但是,彼此会隐约感觉到,对方的魅力已不再,自己也不能再吸引对方。此时, 亲密关系已经进入死亡期,也是 亲密关系最脆弱的阶段。经营关系已经让彼此感到苦不堪言,双方开始停止沟通和交流,渐行渐远。大多数出轨、离婚也许会在这一阶段出现。 4、伙伴期 很多亲密关系结束于斗争期和死亡期,如果彼此能够熬过这两个阶段,尤其是最脆弱的死亡期,那么亲密关系才有机会进入伙伴期,两个人才能如愿地修成正果——“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时候亲密关系进入稳定阶段。彼此已经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清楚并接纳对方的优缺点。彼此会重新找到与对方的相处方式,重新联结,开启相依相伴、“爱的道路共白头”之旅。 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说,人们对亲密关系可能会持有两种态度,分别是投资者态度和创业者态度。如果你是用投资者态度来思考亲密关系,那么亲密关系如何取决于人,而不是相处模式;如果你是用创业者态度来思考爱情,你会认为维持良好的亲密关系是自己的责任,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你都会倾尽全力,积极地解决问题。 那些能够穿越死亡期、进入伙伴期的亲密关系,也许是因为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对自己和伴侣的重新发现让自己与自己、与伴侣、 与世界都达成了和解吧。 正如某位高人所言,好的爱情就是一次次重新爱上同一个人。 音频版请点击 彩虹桃源 往期文章推荐: 婚姻是一场最好的修行
个人分类: 认知点滴|31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亲密关系密语知多少
Rainbowcn2018 2019-8-18 22:26
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天生不同,二者的语言表达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 找到适合的沟通方式,是 维持和谐婚姻关系的关键。 男人用话语 传递信息,表述事实;而女人则用不同, 女人是天生的修辞家,尤其擅长运用各种夸张、隐喻和归纳的手法,来抒发心中的所思所想,其实更多地是在抒发情绪。 然而,男人 面对女人含蓄和戏剧化的语言表达时,习惯性地从字面上理解女人的话,很难听懂女人话语背后的含义,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回应,从而导致 就 像 陈瑞的《女人心》这首歌里所唱的那样:“你说我有一颗神秘的心”和“别说女人心是海底针”。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the audio tag 弄懂女人话语中的真实意思,你就会发现,女人心其实并没有那么神秘,也不是海底针。看看下面三个对话场景,也许你就会脑门 一拍 ,幡然醒悟: 密语1 : 女人说:“我们成天宅在家里,都要发霉了!” 男人说:“谁说的?我们上周不是刚出去过吗?” 解密:不管男人的回答是不是客观事实,但都不是女人想要的回答。她其实并没有抱怨,只是想表达:“亲爱的,我想和你出去转一转,做点有意思的事。我们在一起总是特别开心,我也很喜欢和你待在一起。你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出去吃顿饭怎么样?我们有些日子没在外面吃饭了。” 密语2: 女人说:“你从来都不好好听我说话!” 男人说:“ 谁说的?我现在不是正在听吗?! ” 解密:女人说 “从来不”时只是她表达内心沮丧感受的一种夸张的方式,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男人要是较真地抠字眼,不仅会曲解女人的意思,还会感到委屈、窝火 。其实,她是想表达 :“亲爱的,我觉得你刚刚不太理解我说的话,也不太关心我的感受呢。你可不可以更认真地听听我想说的话呢?” 密语3: 女人:“今天累死我了,好多事儿,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男人:“我看你辞职算了,找点你喜欢做的事儿吧。” 解密:女人 的初衷是想通过倾诉排解心中消极的情绪,希望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安慰,而不是字面上听到的抱怨和烦恼,也不需要男人帮忙找到解决方案。 在这种情况, 男人应该多去倾听,先满足女人的情感需求。 总之,女人说话就是一种情绪表达,并没有男人从字面上所理解的某种抱怨。男人要学会适应女人夸张的表达方式和戏剧性的语气,尤其是要学会倾听, 才能够 听懂女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如果男人做到了这一点, 女人也会十分感激男人认同她的内心情绪和感受,满足她的情感需求,这样,不仅避免了争吵,还加深了彼此的爱和认可。
个人分类: 认知点滴|1829 次阅读|0 个评论
饭局当然是公共空间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5-4-10 11:23
饭局当然是公共空间,如果饭局不是公共空间,中央的八项规定就是侵犯人权了,偷拍官员饭局的公民或者新闻记者是否也是告密者。老毕是副部级事业单位——中央电视台的当红主持人,广义的三千五百万官员中当然也有老毕,老毕的级别比那些乡镇级的小干部肯定要高出很多。 三人为众,夫妻或情侣也不可能在酒店包厢表达最亲密的感情,在英美法系里,在包厢里表达最亲密的人类感情可能是刑事罪。公众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应该在是否可以自由展示最亲密的人类关系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2356 次阅读|5 个评论
亲密关系与青少年发展 | 青少年期的依恋关系
sciencepress 2014-6-3 08:43
有一种情感关系,在个体生命的头两年形成,却持续影响了整个生命历程中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生活的品质…… 青少年期是儿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个体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生命全程的依恋发展观认为,青少年期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会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和他人的观点及其心理社会适应。目前,对青少年依恋的研究已经成为依恋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发现, 青少年可以与母亲、父亲和朋友形成依恋且与不同对象间依恋关系的质量差异显著,朋友最高,母亲其次,父亲最低。前后测青少年依恋总质量保持不变,其中母亲依恋保持相对稳定,父亲依恋质量上升,朋友依恋稍有下降,与青少年个性化模型的预测相反,符合现代依恋理论的推测。此外,不同对象依恋的性别和年级差异表现不同,大体为女生依恋质量高于男生,高一、初二学生依恋质量低于其他年级学生。   青少年依恋的质量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朋友依恋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变化 ‍ ‍ 已有研究对青少年同伴关系的温暖和亲密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论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发现这种关系在青少年期变得不再亲密和温暖( Buh-rmester Furman, 1990 ),另一些则发现温暖和亲密的主要水平保持稳定( Raf-aelli et al., 1989 )或有所上升( Paterson et al., 1994 )。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总体依恋质量还是依恋的不同维度,青少年对朋友的依恋质量均为最高(高信任、高沟通和低疏离感),这不但反应了青少年期依恋的关系特殊性,也突现了朋友在青少年期的重要作用,并且与以往研究中发现的亲密同伴将最终取代父母在情感支持层级上取得优势的结论相一致。 此外,前后测朋友依恋质量边缘下降,与Buhrmester 和 Furman ( 1990 ) 的研究结论一致。在依恋的各个维度上具体表现为,青少年对朋友的信任、沟通均分显著下降,疏离感维度则无变化,说明朋友在青少年的情感关系中主要充当亲密的功能,这与研究四中发现的,朋友更多充当亲密和陪伴功能,而父母更多承担情感支持、工具支持和肯定价值功能(邹泓, 1998 )的结论是一致的。 因此,不应该单从表面看待青少年与朋友间的亲密关系。尽管青少年与朋友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最多,并体验到较少的情感分离、生气和被孤立,但这种关系却代表了被了解与尊重、相互信任和沟通的程度与品质( Armsden Greenberg,1987)。同时,在前后测青少年与朋友依恋的质量有显著下降说明个体对亲密友谊关系质量的要求随年龄增长有所提高,也表明朋友在满足信任和沟通的功能上的作用有所欠缺,父母(尤其是母亲)始终是个体最主要的依恋对象。正如 Do-yle 等( 2000 )在其研究中指出的 “无论青少年对同伴多么感兴趣,与其相处的时间有多长,亲子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仍然非常重要”。 ‍ ‍ ‍ ‍ ‍ ‍ 父母依恋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 ‍ 婴儿依恋的研究者通常将母亲作为主要的依恋对象,并一致发现其主导性作用( Hazan Shaver, 1994 )。但本研究发现,对于青少年期的个体来说,母亲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依恋对象,其重要性被朋友部分取代,青少年对朋友的依恋质量最高,母亲依恋次之,父亲依恋最低,这符合 Weiss ( 1991 )所描述的“在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开始,许多青少年都处在不再把父母作为依恋对象的过程中”。 近年来对父亲依恋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如有研究者发现,青少年对母亲和父亲的依恋质量间无系统差异;而另一些研究则在父母依恋间发现了差异,认为青少年与母亲的依恋质量普遍高于与父亲的依恋质量( Paterson et al., 1994 )。本研究中,青少年与父亲的依恋质量显著低于母亲依恋的质量,支持后一种研究结果,与张杉杉( 2005 )对初中生、宋海荣( 2004 )等对青少年的研究结论也一致,说明与父亲相比,母亲在青少年情感关系中所占比重更大,这与家庭模式中母亲更多卷入家庭事物,与青少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更多(杨小莉, 2005 ),父亲则更具决断性,拥有更多的权威,与青少年的情感交流较少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安全性在青少年期下降(Papini et al., 1991),但本研究中前后测青少年总体依恋质量和母亲依恋质量保持不变,父亲依恋显著增高,与 Liberman ( 1999 )关于青少年期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现代依恋理论关于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会随个体的成熟而保持不变或变得更加牢固( Colins, 1996 )的推测是正确。如同 Ryan 和 Lynch ( 1989 ) 指出的,“个性化不是脱离父母发生的,而是和父母一起发生的”,传统心理学认为的自主性形成必然以亲子关系的恶化为代价的观点存在偏颇。 青少年与母亲依恋的总体依恋质量保持稳定( Paterson et al., 1994 ),但不同维度(信任、沟通和疏离感)在后测时均表现出显著下降,说明随年龄增长青少年与母亲会变得更亲密( Smetana, 2004),但青少年期个体心理的闭锁性和独立自主性的增强使得个体不再把母亲作为最主要的沟通对象,对母亲的信任也有所下降,与亲子沟通和亲子信任领域内的研究发现也是一致的。此外,前后测青少年对父亲依恋的总体质量显著增高,说明青少年期父亲的重要地位开始显现。但也应看到,父亲依恋质量的分值仍低于母亲和朋友,说明在初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多重依恋系统中,父亲的地位仍不如母亲和朋友。 本文摘选自李彩娜著《 亲密关系与青少年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期微信另有《 青少 年依恋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已经发布,今天将继续发布 《 人格、家庭功能与青少年依恋》、《 对 父母实施 有效教养行为 的 一些建议 》,敬请关注: 一起阅读科学! 搜索微信ID: sciencepress-cspm 或“ 科学出版社 ”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7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倍为凸显日美亲密关系却遭遇冷脸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3-1-8 12:02
安倍为凸显日美亲密关系却遭遇冷脸 日本媒体 1 月 7 日报道: 美国婉拒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本月底的访问,因为奥巴马太忙。 这让安倍精心策划的首次外交亮相还没登台就成了外交失败。 为凸显日美亲密关系,安倍一改上次执政首先出访中国的安排,没想到却遭遇冷脸。 有法国媒体说, 鹰派安倍对参拜靖国神社的浓厚兴趣,让二战最大胜利国美国已经不加掩饰地表示不耐烦。 美日同盟被日媒称做日本外交的脊梁,特别是在北京掌握 ( 岛屿争端 ) 螺丝的松紧度时。 但对日本到底是亚洲战略的好助手,还是更大麻烦的制造者,美国似乎还没考虑好。 日本外务省事务次官河相周夫 7 日赴美,向美高官阐述安倍内阁的外交方针。旅日资深媒体人蒋丰 7 日对《环球时报》说,战后的日美关系史,就是一部美国对不听话的日本政治家打屁股的历史。而针对美国对安倍来访表现出的犹豫,《日本经济新闻》分析原因称,在亚洲,美国不仅要和日本相处,还要同中韩打交道。 伤害邻国的愚蠢之举 日本安倍晋三要发表所谓新谈话的举动已经引起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继安倍鼓吹要修改和平宪法后,日本新政权试图摆脱二战战败国“枷锁”的又一重要举措。 安倍的“新”谈话如果做出修改历史观的举动,只会加深与邻国的敌意。 日本与周边邻国的关系,除了领土争端,历史因素也占极大比例。如果日本不正视这些因素,拿出应有的诚意,与邻国关系回暖需要时日。 韩国总统李明博去年登上独岛后,日韩关系因领土争端和“慰安妇”等历史问题跌入低谷。
个人分类: 其它|1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象之中
jttto 2012-9-9 23:11
理想中的亲密关系不是在你谈到自己的开心事,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平静讲述时,他手舞足蹈的表情! 而是,用一种无所无谓的态度,谈论自己的悲伤时,他却陷入悲伤之中!
1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凑凑“院士”增选的热闹
热度 2 hyxia 2011-12-10 08:31
最近两院院士增选的结果新鲜出炉了,令人意外和不意外的“施一公”先生落选了,在此很惋惜,同时也深感中国科技圈,尤其是“生物和医学”圈子水太深了,一般人是蹚不过去的。 在此我突发奇想,我们的“院士”增选是否应该改改策略了。设定一定的评价标准由个人报名后全国海选,全国同领域的科技系统人员参与投票,如同“快男超女”般晒在阳光下,公公正正的选,同时每学部的前50强可以通过国际评审的方式,征求国际同行的意见,尤其是没有过于亲密关系的国际同行。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方法。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如同“文化大革命”,直接废除院士制度,改为类似的科技奖励,院士只给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不给于任何的特权。当然中国的院士需要特权是在某种程度上克服科研基金管理行政参与度过高的缺陷。我很奇怪很多时候KJB的官员们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开幕式,我不知道我们的学术会议为什么都弄得很行政化。 所以“饶毅”先生关于2011院士增选的牢骚,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科技行政干预程度。绝对公平没有,为什么我们不能建立公平透明的体制,并很好的维护。 同时饶先生指出,很多的副教授的成果比现有的很多院士强,这也侧面反应了我们在科技体制建设中,职称的步子也迈的太大了。教授的年轻化问题是否是有些太突出了,很多二十几岁就当上了名校的教授,我姑且不谈学术水平,教授当然不能只靠学术水平。一个不成熟的想法,高校是否能够在岗位设置上做大幅的改动,大量减少教授的岗位数量,取消讲师的位置,取而代之的以博士后的形式(或者保留讲师的位置,主要面向主要参与教学少科研的岗位),可以保留比较多的副教授的位置,但是副教授和教授都能够招收和培养博士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很多年轻的教授能够更有动力的参与科研,同时也为了扭转广大教授在目前的社会民众心中不良影响,切实提高科技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
4036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生就业与英语的亲密关系
jinybao 2011-3-29 21:07
这两年慢慢有一些学生开始向我提出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相关的问题,问题类型很多。但发现这种一对一的答疑可以解决一部分同学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大多数。因此想通过文字的力量来分享和了解,学学鲁迅:)主动提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共性的,同时不断在工作中积累相关问题,也在学生中收集共性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系统性回答,并做成文字版的东西,然后在网络上与同学交流。初步将此活动定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漂流信 。 今天起,本博将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大家推介此活动。如果你觉得此信很好很有用,就将此信漂流出去,给你觉得需要的人! 第一期 大学生就业与英语的亲密关系 “六级过了,都找不到好企业,怎么办?”一位毕业生如是说。 2010 年下半年,各类大型企业、外企轮番到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也不同程度钓起了毕业生的胃口,绝大数人都投递了简历,进行了网申。不过也是绝大多数是石沉大海!之前做过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基本都没有得到 offer ,而得到 offer 的几个人基本是一些英语比较好的,而且口语交流能力强。这些学生干部尽管领导力、沟通力、组织力都不错,但就是由于英语的限制使他们要么网申就死掉,要么在英语笔试死掉,要么就在面试死掉!总之,基本死在英语上!这也让我想起一件事情:大学里总有一部分人在为四级(只是四级)而战,无论什么课,都带着词典,词典都翻烂了四级还没过。 大学里战线最长的考试也莫过于英语考试了,期末考试和万恶的四六级考试! 为了这一件事情很多人一干就是四年,为何结果总差强人意呢?真功夫在哪?英语只不过是一个工具,为何很多人突破不了呢?其实没必要如此痛苦四年,应该试着快乐去度过!别老英语英语的, NND 。 也正因为大家看到了它的重要性,所以很多死活都还在学英语,就连痴迷网络游戏的学生,学习再差都要去报考四六级考试。不过大学生求职和英语的关联性是大家有目共睹,所以英语培训机构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1、 英语自小学到大,你会说英语吗?工作用到英语吗?什么企业需要英语?英语与个人发展有联系吗? 笔者对国内外 49 个企业的招聘要求进行归类研究,其中对应聘者英语的要求如下表 英语最低程度 企业 无特殊要求 中央电视台、红塔集团、哈药六厂、鲁能集团、 中国石油、宝钢、中国人民银行、一汽集团 CET-4 中国联通、海信、本田、麦肯锡、人民日报、松下、 TCL 、三星、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国移动、英特尔。 CET-6 或 CET-6 优先 沃尔玛、中国银行、海尔集团、南方电网、安利、联想集团、上海大众、中国工商银行、宝马、杜邦、一汽大众。 良好听读写能力 (≥ CET6 ) 摩托罗拉、万科集团、普华永道、花旗银行、通用电器、可口可乐、 IBM 、罗氏制药、索尼、诺基亚、西门子、戴尔、宝洁、联合利华、微软、凤凰卫视、拜耳制药。 还有很多,就不列举啦!…… 另外大型外企的待遇也让人销魂。比如快消类,宝洁:本 8600 、研 9500 、博 10500 ,均 14 个月,另有 800 交通补助, marketing 每 9 个月涨 20%-30% 。玛氏:月薪 10000 。据说将 14 个月的工资除以 12 得出的数据,有知情者可以证实或证伪。箭牌: sales : 4400×15 。这么好的待遇当然会有很多要求和付出,其中当然少不了英语的要求。 就从以上实际调查的表里可以看出,大型的外企对英语要求比较高,要过六级,另外应用自如,即可以和老外对话。部分外企和大型国企只要求过六级或优先考虑过六级的,说明这个企业在工作中用到的英语只是一部分,不需要十分精通。还有就是一些企业工作中基本用不到英语,所以要求就偏低,或者基本不要求! 从这些要求英语的企业来看,基本都是有英语需要的,交流、国际资讯、材料等,看看这些企业的品牌地位和发展前景以及待遇,基本都是让你心动的那种!当然这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情商、逆商、智商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前两者,希望你有领导力、有创造力。另外面试时对英语要求特别多,笔试、面试都要用到!这里基本就会砍掉很多人哦,被砍掉也就意味着你没有了这些好的发展平台。 其次,英语是学习工具,有了它你的资讯信息就更加前沿、全面及全球化。通过它,学习的之时和渠道就会更多一些,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无疑对自己的工作是有利的,国际化视野!哈哈! 2、 既然心动于 500 强,可析 500 强很少是国内企业,基本需要外语,我又如何不会死在英语上呢?如何突破呢? 知道了求职和学习英语的关联以后,其实该知道如何做了。 500 强等一类或二类货色的本土化外企:如果你想加入,那就好好学英语,能说、能写、能听! 出国:要出去混,当然要过语言关,不只是四六级了! 国内企业:与英语有关联的职位,也有与英语无关联的职位! 公务员:还是要学点英语。总会有点什么招商引资,什么国际交流的! 研究单位:搞研究看来不学英语不行,还要发表什么 SCI 。 读博士:还要发表英文的论文,这样才可以更好通过盲审! 。。。。。。 很多学校有留学生,他们的英语总体还可以!与老外们谈谈英语,烦死他们! 阅读英语杂志或文章,把自己烦死!翻译、著作,烦死网页服务器的管理员,看不懂!同学之间互谈,相互烦死!一句话: ACTION ,得体的行动,绝不是什么时候都在翻单词词典!真的总有一天会烂的!我有个同学,他是十分喜欢英语的,一开始有出国的梦想,所以平时也是什么课都看英语,不过他比其他同学高的地方就是:他用心去学英语,而不是去考试,去为了学分。于是他听说读写全面开花,为了更好督促自己学英语,而且是高标准,考 GRE 、考 TOFLE ,考雅思,考。。。。另外还报考了培训班,花了钱当然要好好学习啦!平时还参加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去新东方兼职,四年下来,结果就是能说能写能考!最后也成功出国了! 语言是工具,所以要练习应用!就像学白话一样,多和广州人在一起就会学得快很多! 3、 就业重视了英语,别忽略了其它。英语只是一个工具。更多是一些核心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大学生真正在求职找工作的时候,以及以后职场发展的时候,还是要靠自己在岗位上发挥的专长和势力!比如培训师,需要强大的演讲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销售,要求强大的沟通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比如研发,需要好的专业基础和创新思维。。。。。。职场的核心基数和能力是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于是学好英语也要找到自己的长板,要不就不知道英语是用来干什么的?翻译?能做到翻译离骚等古文才 NB 啊! 英语是通向 500 强重要的资源保障!每年校园里总是有有一些人去了 500 强,今年我带的学生中已经有 4 个去了,其中 3 个去宝洁, 1 个去了联合利华!不过前 3 个都是女的,看来女的学语言好像要强过男的。加油!男生们,女生们也加油!让就业活在英语上! 我的更多文章: 网瘾大学生揭开“被就业”真相 (2011-01-10 07:56:07) 大学生如何选择通向职场的考证? (2011-01-05 17:35:17) 十大幽灵悄悄地阻碍了你!! (2010-12-29 09:07:27) 生命动力与领导力 (2010-12-12 22:41:01) 大一新生职业规划的主题:试试看! (2010-11-19 12:09:01) 好工作需要主动出击!! (2010-10-12 00:36:42) 研究生阶段别做思维“钉子户” (2010-10-07 00:14:02)
3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灵魂的在场
热度 5 Wuyishan 2011-3-22 08:40
(博主按:很多博主在讨论孤独,请周国平先生也参 与讨论吧。) 灵魂的在场 / 周国平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021912/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痛感于此,托马斯·摩尔把关涉灵魂生活的古今贤哲的一些言喻汇集起来,编成了一本《心灵书》。书的原题是《灵魂的教育》,可见是作为一本灵魂的教科书来编著的。作者在前言中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是训示太多,教育太少”。 在他看来,教育应是一门引导人的潜能的艺术,在最深层次上则是一门诱使灵魂从其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那么,相反,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作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 关于什么是灵魂,费西诺有一个说法,认为它是连结精神和肉体的中介。荣格也有一个说法,认为精神试图超越人性,灵魂则试图进入人性。这两种说法都很好,加以引申,我们不妨把灵魂定义为普遍性的精神在个体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一个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平凡的神圣”之涵义。他说得对,“能够真正享受普通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就本书涉及的内容而言,我比较关注这几个方面: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在所有这些场合,生活的实质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实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灵魂中独特的一面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融合时,我们发现本性与勤奋结出的是甜蜜的果实,它可以医好一切创伤”。当然,远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称心的职业,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真正优秀,他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业余所为。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鲜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事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关于闲暇,我在这里只想指出一点:广度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参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在空间上,可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来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作者强调,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人工的建筑,都应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在一个关注灵魂的人的眼中,自然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同样,家居中的简单小事,诸如为门紧一根镙钉,擦干净一块玻璃,都会给屋子注入生命,使人对家庭产生更亲密的感觉。空间具有一种神圣性,但现代人对此已经完全陌生了。对于过去许多世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正像黑尔诗意地表达的那样“旧建筑在歌唱”。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了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说到人与人的关系,则不外是孤独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令作者担忧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消失。譬如说,论及婚姻问题,从前的大师们更关注的是灵魂,现在的大师们却大谈心理分析和治疗。书信、日记、交谈——这些亲切的表达方式是更适合于灵魂需要的,现在也已成为稀有之物,而被公关之类的功利行动或上网之类的虚拟社交取代了。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对于珍惜灵魂生活的人来说,如同默顿所说,孤独却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或者,用蒂利希的话表述,人人都离不开一种广义的宗教,这种宗教就是对寂寞的体验。 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时的感想写了下来。说到这本书本身,我的印象是,作者大约也是一位心理分析的信徒,因此,把荣格、希尔曼这样的心理分析家的言论选得多了一些。在我看来,还有许多贤哲说过一些中肯得多也明白得多的话语,那是更值得选的。不过,对此我无意苛责。事实上,不同的人来编这样的书,编成的面貌必定是很不同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来编一本心灵书。我还希望每一个关注灵魂的人都来编一本他自己的心灵书。说到底,每一个人的灵魂教育都只能是自我教育。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3208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