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留美家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一面之缘的几位黑人
热度 2 shaomingbo 2014-8-29 10:16
美国探学记之四:一面之缘的几位黑人 探学美国,途中遇到黑人,当然在情理之中。但在华盛顿特区遇到的几位黑人,还是让我先入为主的“黑人观”改变不少。 从加拿大多伦多的皮尔逊机场转机到美国,我选择的是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里根国家机场落地。从多伦多飞到华盛顿,飞行时间大约一个半小时,乘坐的是一架支线小型飞机,机型忘记了,有两列四排座位。这么小的机舱,竟然也设有头等舱。经济舱的空间也是蛮大的。头等舱的乘务员是位白人女士,经济舱的乘务员是位华人先生。不仅是因为他的长相,是因为能明显感觉到他听得懂我说的中文,尽管他用英语询问乘客需要哪种饮料。 飞机飞临华盛顿特区的时候,已经是美东时间晚上 23 点多。时差关系,途中我一直似睡似醒。但飞机刚接近城市上空,我已经知道里根机场就要到了。因为飞机左前方下面,已经有一片面积硕大的灯光闪烁区。而在多伦多到华盛顿特区所经过的直线区域内,并没有值得一提的大城市。果不其然,飞机开始下降不久,我就看到了夜幕中灯光下矗立着的华盛顿纪念碑(方尖碑),还有依稀可辨的托马斯 · 杰弗逊纪念堂等。虽然是第一次飞抵华盛顿,但这些标志性纪念建筑,早已印在自己的记忆之中。 飞机降落在里根国际机场的时间大约是 23 点 35 分。里根机场 1988 年启用,和白宫、国会山、最高法院等所在的国家广场,仅仅隔着一条波托马克河。因为安全、噪音等因素,现在已经很少有国际航班在此起降,来自加拿大的航班,可能享受的是美国国内航班的待遇吧,还是降落在这里。 好像我们已经是当天最晚的一个航班了,整个机场静悄悄的,已经不见有其他航班起落。下机后不但没看到服务人员,竟然也没有发现亮着的指示牌,只好跟着众人,沿着一个隧道式的通道往外走。而这条隧道,后来另行加固的痕迹很明显,因为很多处的水泥并没有抹平。出来之后才知道,这是里根机场的第一航站楼。据媒体前阵子报道,咱们军委的范长龙副主席飞到华盛顿特区公干,也说美国佬的基础设施太过老旧,斯言非虚。 因为没看到指向牌,也就不知道该在哪里提取行李。忙乱之中,看到一个空档处的一张桌子前,坐着一位身着制服的人:短袖白衬衣,扎着领带,带着大檐帽,透过不甚明亮的灯光仔细看,是位黑人,正忙着和站在桌子前的另一位黑人说着什么。看我走上前去,马上笑脸相迎,一口白牙很是明亮。我问行李提取处在哪,估计他听不懂,露出疑惑的眼神,并吐出几句我尽管听不懂但发音明显不太标准的英语。这是进入美国遇到的第一位美国人(因为搞不清他们是非洲裔美国人或者是持绿卡和工作签证的的非洲黑人,本文还是一律称他们为黑人。只为行文方便,绝无它意),姑且称之为黑人甲吧。尽管我们彼此听不懂对方说什么,他的笑容显示出了他的友好,至少是良好的职业态度。我连忙出示行李牌(很小很小的两个纸片),这下他明白了,转身伸手指示方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看,立刻知道不用劳烦他了,因为我看见从波士顿飞来迎接我们的女儿,就坐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圆桌前,就着灯光看书呢。我们的航班晚点约两小时,女儿应该早就到了。 别怪我们找不到行李提取处,是因为里根机场第一航站楼的行李提取处太小太小了:行李转盘也就只有我们常见转盘的十分之一不到吧?而且转身就是机场的乘客出口了。竟然也没人查验行李票。 在乘客出口处,遇到了第二位黑人,深色短袖衬衫,微笑时仍然是一口白牙最显眼。女儿上前询问,大概是问如何坐车或者打车去住宿的酒店吧?他耐心做完解答,竟然转身走了出去。等我们拖着行李箱来到路边,才发现他是替我们拦出租车去了。女儿谢绝他,领着我们朝路边的候车亭走。这小伙子的服务意识真的是好啊。我在国内机场来往无数次,至今还一次也没享受到机场人员替你拦车的待遇呢。 女儿说在预定酒店的时候,已经查明,我们入住的凯悦酒店,提供从机场到酒店的接送服务,我们在路边的候车亭等着就行了,接送客人的班车大约 10 分钟一班。走进候车亭,发现我们乘坐航班的机组人员也在候车,这才发现这个航班的机组,一共只有三个人:一男一女两个乘务员,外加一个男性驾驶员兼机长。我们互相笑笑,算是打了招呼。 来接的班车是辆七座厢式面包车,类似国内的依维柯,就是不知道具体的牌子。此后三天从酒店外出往返,都是这样的车子接送。整辆里的乘客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司机也是一位黑人,算是黑人丙吧。车一开动,他就和女儿聊开了。我听不太懂,大约是问我们是不是来自中国。等他知道我们来自中国,他的声调明显高了不少,而且语调之中满是开心,语调显示应该是些友好之语。女儿翻译说:他说中国的总理李克强正在他的祖国肯尼亚访问,向肯尼亚提供了大笔援助。他说的援助金额我没记住,但他肯定说了一句:你们中国人真有钱。晚上,外面路上的灯光闪闪烁烁的,他的面部表情看不清楚,不能观其行,只能听其声了。我们总是愤愤不平于美国人不了解中国,这个感觉有点想当然了。知道咱们中国人有钱的,还不止这位黑人兄弟,还有一位开出租车的白人大爷,也是这么认为的,下面再细说。 在华盛顿特区打交道的另两位黑人,也是凯悦酒店接送班车的驾驶员。凯悦酒店所在的小镇翡翠城,几乎就是个顶尖酒店聚集区,大牌酒店林立,每家酒店都有班车往返于机场、酒店和地铁站。以后三天,我们好几次乘坐凯悦酒店的班车,往返于地铁站和购物中心,很是方便。只是开车的两位黑人兄弟,差别大了去了。其中一位,不知道是否就是从机场接我们的那位,每次都是十分利索的开关车门、拎上搬下行李,对每个上车下车的笑脸相迎,满口的再见、谢谢。每次他当班,驾驶座旁的塑料筐里,不但备有 200 毫升装的瓶装水,竟然还有香蕉、苹果和橙子等水果,客人可以免费取用。可是换了另一位黑人当班开车,车上不但没有了瓶装水和水果,而且他稳坐驾驶台,对上下车的客人不理不睬,更不用说搬运行李了。有几次我忍不住,动手帮助几位老年人搬动大箱子。当时还有点愤愤然:受雇于同一家酒店的黑人兄弟,怎么差别这样大呢? 至于酒店前台的服务员,也都是黑人,而且都是女性,我在每次经过时,从没看见她们露出过笑容,因此也就俭省笔墨,不着一词了。 从所住房间望去,一河之隔就是华盛顿市区。 咖啡喝不惯,还是来瓶啤酒。
个人分类: 美国探学记|25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留学生父母入境美国那些事儿(下)
热度 4 shaomingbo 2014-8-27 09:45
美国探学记之三: 留学生父母入境美国那些事儿(下) 走出AC088航班舱门时放眼望去,皮尔逊机场看起来并不大,周围是低矮的山岭。山岭上漂浮着白色的帷幔,应该是未化的积雪。树木应该是以松树为主,初夏时节,一派苍翠。初看过去,貌似和新疆的景色差不多。 但机场内的通道似乎很漫长。涌向出口的人越来越多,通道越来越挤。途中倒是有一群穿着制服的男女工作人员,聚集在一处,或是站着聊天,或者坐着,手拿纸杯喝着咖啡,对拥堵的人群熟视无睹。也许人流每天都是如此,人家早就见怪不怪了吧? 我们这次入境美国,很多细节还是出乎意料之外。 随着乘客人流走了十多分钟,还是没看到入境美国的专用通道,也没有机场工作人员引导。情急之下,还是得拿出女儿行前发来的“锦囊”:用于机场及入境交流的中英文提示单,还有皮尔逊机场的主要指示牌的图片截图。父母亲为女儿操心了二十多年,也算开始收获“回报”了。 皮尔逊机场入境美国专用通道的那扇门很小很小,一不小心就会错过了。感谢加拿大航空那位华裔女空乘的指点:向右,向右,再向左,我们终于找到了。 从这扇小门进去,下到一楼,就是入境美国的专用通道。进去就是行李检查处。行李检查的办法是抽检,被抽中的乘客名单会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如果被抽中,你的行李就得提取出来,接受严格检查。反之,你的行李直接转往下一个航班,省事多了。显示屏上的名单刷刷闪过,看了半天也不明就里,反正是没看见自己的名字。抽中,还是没抽中呢? 行李检查,是入境美国一道重要的流程。卡在这道流程上的中国乘客,还真的有不少,而且被卡的原因,各种各样。 皮尔逊机场的主管人士说,在这里,约有 1% 的旅客需要接受特别审查。他们有个涉嫌恐怖活动的人员监视清单,电脑程序可以自动识别嫌疑人。也就是说,在你抵达入境台之前,人家已经做了很多检查工作了。但 CBP 工作人员有时也会对某类旅客进行“闪电式”突袭。其中主要目标是一些中国游客。从中国入境的乘客,有的携带禁止入境的家禽、猪肉、新鲜水果等。比如一名女子携带了一袋樱桃,被迫接受复检,她哭着说:“我完全不知道不能带樱桃过来。”其他受阻的人,携带的违禁物品,可能是我们从未听闻过的。比如一些古巴乘客携带动物尸体,一位尼日利亚乘客带过来一个乐器鼓,鼓上的牛皮可能携带炭疽病毒。 这些违禁物品会被没收,然后送到复检室隔壁的一间小实验室,做进一步的处理。固体物品,被用一台工业研磨机粉碎后销毁。昆虫等活物会放在小瓶中,送往实验室检测,做进一步的检疫判定。酒类等液体会被直接倒掉。 中国乘客最大的问题,不是携带各类违禁物品,还是超标携带美元现钞。美国海关边境保护局的数据显示﹐从 2009 年到 2011 年﹐美国机场海关人员从中国公民手里收缴的未经申报的现金,竟然高达 500 万美元,占美国海关缴获的全部未申报现金总数的 8.4% 。入境美国,每人每次可以携带不超过 10 , 000 美元。超过了,记得一定要向海关申报。如果你不申报,一旦被查出来,会被海关临时扣押,有的会被没收。即使证明属于你的合法收入,拿回来了,费尽周折不说,也会面临罚款。咱们是越来越有钱了,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钱白白送给美国海关吧? 我们夫妻俩既没携带违禁物品,也没携带美元现钞。但仍然有些焦虑。因为不知道是否能顺利通关,也不知道能否顺利赶上转机航班。 茫然之中,进退失据。这时场内穿白上衣制服的一位女士主动走了过来,用英语说着什么,我听不懂,只好用手指指行李检查显示屏。也许是我这样的“英语盲”乘客见多了,她直接拿过我手中的登机牌,放到旁边的机器上扫描,“嘟”声响过,她说OK,抬手示意我向前右转,进入海关检查处。有点幸运,我们的行李免检了。 海关检查处排着两列待检的队伍,一边是美国公民入境处,排队的人很少,办理的也很快;一边是非公民,通关速度就慢多了。资料上说这里共有56个海关检查柜台,但我目测了一下,也就一半有人在工作,一半是空着的。 柜台前的队伍,绕了三四道,还是不断有人加入。各种肤色的人都有,老人不少,怀抱婴儿的人也有。一位小个子的白人工作人员,站在队伍前面,算是维持秩序吧。但队伍秩序井然,没人插队,更不闻喧哗声。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排在我们前面的还有几十人。行前女儿曾经提醒,如果入关排队人数太多,可以向现场工作人员出示登机牌,请求照顾一下,也就是申请“插队”,一般情况下,人家会同意的,也就是个性化处理。我斟酌再三,担心误了转机,就出列走到队前那位工作人员,出示登机牌,将即将转机的航班起飞时间指给他看。他接过去看了看,摇摇头,还给了我,意思是不行。我只好回到队中,继续等待。这时我才注意到,入口处的显示屏,逐个显示航班时间,有个去波士顿的航班,起飞时间比我们的航班还早半小时,心中稍安。一会儿,看到那个工作人员走到一对老年人和一位怀抱婴儿的女士,示意他们走到队前,安排他们“插队”提前通关。看来人家心中有数,该照顾的一定照顾,不符合照顾条件的,比如我等,还是得按规矩排队。 终于轮到我们了。坐在柜台里的是位年轻的黑人。在入境大厅灯光的照射下,这位黑人兄弟的眼光格外明亮,但不太友好。至少全程没有一点笑意写在脸上。也难怪,谁让我给人家增加工作量了呢? 我微笑向前,递上我们的护照。他打开护照,在电脑上操作了一分钟吧,开始问我们问题,但我听不懂。我问是否可以使用中文,他没反应。没办法,我只好递上女儿事前为我们准备的纸条:“我们需要中文服务”。他站起来摊开双手,大声叫了一句什么,估计是埋怨的意思吧?然后就离开入境检查台,走到外面候检的队伍中,询问起来。原来他是去找能用英语对话的中国同胞来做翻译了。 来的是一位中年女同胞,身材秀气,看模样和听口音,很可能是云贵或两广地区的人,应该是位大学教师,我向她表示感谢。她说不客气,他问你答就行了。 我们遇到的入境问题如下: 问:“你们之前来过美国吗?” 答:“没有”。 问:“你们这次来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答:“参加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此时将女儿学校的邀请书递给他。他接过去看了看。 问:“你们携带了什么物品?” 答:“除个人用品外,没有其他东西。” 问:“你们准备在美国停留多长时间?” 答:“两周。” 下面是先左后右,查验指纹。 然后就看到他拿起笔在护照上签署允许居留时间时,好像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就是盖章。海关和移民局的手续办理完毕了。后来看到,他给签的停留时间是半年。 遗憾至今的是,当时我们为给下一位入境者让位,匆忙离开柜台,那位女士也迅疾归队,只能用一声道谢代替了道别,没能也不太合适询问那位女士贵姓大名。后来我们在等候安检时,隔着两队人互相点头示意一番,就此别过了。如果博客万能,这位女士看到这篇文章,我想说:这位5月11日傍晚曾在皮尔逊机场帮助过我们并且同时入境美国的朋友,再次向您表示衷心感谢! 入境安检,倒是没什么可说的。那台扫描仪好像并没有传说的那样可怕,站上去也就3秒钟。只是光脚走在大理石地上,不太习惯。 到达转机航班登机口的时候,距离票面起飞时间还剩不到15分钟。也就是从下机到办完入境手续,我们整整耗时约100分钟。 下个航班晚点了,而且晚点将近2小时。 下一站,就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DC)了。 曼荷莲学院校园一角
个人分类: 美国探学记|17165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