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启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启蒙的意义:促成新理性形成,启动新文化创造
热度 4 周可真 2012-3-19 01:44
吕乃基 老师近发《以反思文革推进改革》一文所提出的“ 反思文革,实际上也就是启蒙的深化。这一点正是建设和健全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的观点,我很赞同。本来是想吕老师博客上留言的,但写着写着自我感觉话多了,于是决定干脆写成一篇博文,以响应吕老师之文。 冷静地反思文革,这的确是一种启蒙过程。过去的反思文革,我以为并不冷静。不冷静的思考是浮躁的具体思维,不可能深达于对象的内在本质,只会停留在对象的表象层面,抓住个别现象作看似就事论事而实为一叶障目的皮相之论。例如,长期以来,一直有一种颇有思想市场的反思方式,它把文革的账统统都算到毛泽东头上,似乎文革纯粹是出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原因而由他一手造成的一个偶然性历史事件。按照这个反思逻辑,似乎只要毛泽东去世了,文革就不再可能重演,因为毛泽东不再可能复活于世。直到现在,某些曾经受过文革之害的人,其理性仍为其个人的情欲所遮蔽,将其满腔的积怨一古脑儿朝早已作古的毛泽东个人头上发泄,把毛泽东其人说得一钱不值不算,把要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这些人看似说得正义凛然,其实除了发泄其心中积怨以外,他们的骂辞和说辞没有半点积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因为即使他们把毛泽东骂倒了,别人都相信他们的话,都承认毛泽东确实是一无是处,从而不再有人提起他,中国历史也不会因此就进步一毫。 我始终认为毛泽东的思想和心理是代表或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整个民族的思想和心理的,正因为如此,他个人与这个民族群体之间才构成了一种“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感应关系,并且正是这种关系,才使得一定条件下彼此间是互相需要、互相依靠的。“文革”时毛泽东的个人威望登峰造极,把这种现象正应该被置于他同当时整个民族的互相关系中去思考,如此则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其登峰造极的个人威望所表明的是当时整个民族都需要并且在心理上严重依赖于毛泽东这样的“英雄”,而这种需要和心理依赖所表明的则是整个民族的心智处在蒙昧状态,即其民族的个体对自身的本质力量普遍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因此产生了对于外在于自身的超人间力量的依赖。 在具有几千年“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的中国,超人间的力量在其信仰者的心里从来都不在“彼岸世界”,而是就在“此岸世界”,即在其崇拜的偶像中。其偶像可以是不具有灵性的如泥菩萨之类的具体物件,也可以是具有灵性的如毛泽东之类的具体人类,但无论是崇拜物性偶像还是崇拜人性偶像,这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在于,那些对于自身的本质力量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人,他们在心理上总是需要信靠某种外在的力量,以充实其虚弱的心灵和支撑其软弱的精神,使自己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踏实感,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安顿下来。 如果说“文革”时毛泽东的个人威望之所以能登峰造极也有毛泽东个人方面的原因话,恐怕其原因很可能也只是这么两个方面: 一方面,毛泽东具有为一般中国人所缺乏的对于自身本质力量的清醒的自我意识,并且他把这种清醒的自我意识自觉而充分地外显和对象化于自己的人生活动,通过这种自觉的人生活动,他不但使自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也使他的同类清楚地看到了他内在的本质力量,从而使那些自觉其力量远不如他的人佩服他甚至服膺于他,尤其是那些对于自身本质力量根本缺乏自觉意识的人更易于崇拜他; 另一方面,作为对自身本质力量有清醒的自我意识的人,同时又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有精深研究的人,毛泽东非常熟悉中国国情,很了解中国的国民性,深知中国人普遍缺乏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自觉意识,因此普遍的迷信且好偶像崇拜。“文革”的“破四旧”和“两个决裂”,正可以被理解为是毛泽东对普遍迷信又好偶像崇拜的国民性的利用,即通过破除儒、释、道的传统信仰和砸烂诸如佛寺的泥菩萨、孔庙的圣像之类的无灵性偶像,将迷信的国民引导到崇拜像自己这样灵性特高的人杰偶像。 文革结束后,官方所做的大件工作主要是审判“四人帮”,为刘少奇等等受冤人员平反,对毛泽东在历史的功是非过做出正式结论,掀起全国性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进行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文革以及“四人帮”进行揭批、否定,这种揭批、否定只是对文革浅层次上的反思形式,缺乏思想深度。进入 90 年代以来,举国忙于经济建设,政府忙于增加 GDP ,个人忙于赚钱;经济之外,所忙者也决不离乎名与利;余暇,就只是追求娱乐快感了。整个民族对文革的反思,可以说是浅尝即止,直到最近才由总理提到弄得不好文革还有可能重演于中国的话题。 但是,总理的话题只是在提出之初,在国民中引起了一些震动,甚至惊讶,而随着中央对重庆领导层做出人事变动,人们似乎觉得心中的疑虑也消解了,仿佛总理的那个话题只是一个政治话题,而不再有其它意义。 不管总理的那个话题到底有多么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它至少提醒国人: 对文革还需要继续进行反思,要把 80 年代的反思接续过来进行到底 。 但是现在的反思,如果还是停留在 80 年代的水平上,不是深入地去寻找作为其历史主体的民族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原因,仍然是只去追究个别“英雄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上的原因,或者只是继续做一些揭批、否定之类的工作,再做出一些历史结论,这样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甚至是“舍本逐末”之举。如此反思,可能是愈反思愈迷惑。 笔者认为,如今对文革的反思,应接续 80 年代的反思,在形式上已然推倒了“个人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民心理层次上开展“破除迷信”的工作。这里所说的“破除迷信”,不是简单的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而是既提倡科学理性,更提倡人文理性。科学理性是用来发现真理,揭示自然规律的;人文理性是用来发现价值,揭示人性的。“破除迷信”,要从这两个方面同时展开。 科学理性既要求真,则提倡科学理性,就得大力宣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在自然领域比较容易贯彻,但要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得到贯彻,这就比较难了,因为人际关系场合的实事求是,就是意味着人们必须讲真话、实话,必须做真人、实事。迄今为止,无论是中国的文化环境,还是中国的政治环境,讲真话、实话,做真人、实事,都会受到种种限制。人们现在通常只是把讲真话、实话和做真人、实事之难的原因归于政治体制因素,却忽视或至少是看轻了另一个方面的原因,即文化传统因素。 文化的主体是群体的人。一群人在创造本群体的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他们个人自己,因为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由该群体的文化模式塑造出来的。至今影响人们讲真话、实话和做真人、实事的文化传统因素,正是中国固有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实际上在周代就初步形成了。 周代的文化是礼乐文化。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对传统礼乐文化反思最深、批判最激烈的,莫过于道家和墨家。针对周代礼乐文化,道家指摘“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乐文化败坏了传统的忠信之德,使人失去诚实之性,以至于为人不忠不信。老子认为,由礼乐文化所获得的智慧,是造成国民虚伪而不诚实的根本原因。故曰“智慧出,有伪”也。 墨家创始人墨翟原本是出于儒门,后因痛感礼仪繁琐而劳民伤财,遂自立门户,并立志要“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所谓“非乐”、“兼爱”、“非儒”、“非命”等等,都是针对周代礼乐文化和维护和宣扬这种文化的儒家所提出的反礼乐、反儒学的主张。特别是“兼爱”主张,更是直捣礼乐文化的心脏,因为礼乐文化的首要原则就是“亲亲”原则,这个原则要求人们只能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便行同“无父”之禽兽,而“兼爱”恰恰是要求“爱人如爱己”,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做到“爱人之父,犹爱己之父;爱人之家,犹爱己之家;爱人之君,犹爱己之君;爱人之国,犹爱已之国”,其伦理精神与周代礼乐文化的伦理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也因此,墨子被孟子咒为“无父”的“禽兽”。当初墨子决定“背周道而用夏政”,是鉴于周礼不但“烦扰”而且因之“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所以,他“用夏政”的根本目的是要发展生产,增加财用,改善民生。因其如此,墨子特别重视生产劳动,认为它对人类生活是起决定作用的,因而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种生活观念与提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轻视“怀利”而“喻于利”的“小人”和“治于人”的“劳力者”,求做“义以为上”以至于“唯义所在”的“君子”和“治人”的“劳心者”的儒家思想也几乎是格格不入。 从道家和墨家对周代文化的批判,可以明显地看出, 礼乐文化至少有三大缺陷 :其一,礼乐文化使国民普遍缺乏诚实的品德,为人虚伪,假仁假义,常常不讲真话、实话,往往巧言令色;其二,礼乐文化使国民普遍缺乏公德,至多只讲私德,即只肯把爱心献给自己的父母亲友,不愿将爱心献给外人;其三,礼乐文化使国民在价值观念上轻视功利实用,在职业观念上看不起追求功利实用的农、工、商,以至于在人格上贱视这些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甚至鄙视他们的劳动 。 秦汉以后的中国文化不再是周代那样的“礼乐文化”,但自从统治者“独尊儒术”以后,中国的文化终究也还是“礼义文化”,其伦理精神和价值标准与周代礼乐文化没有根本区别,上述三大缺点依然存在,更加上儒家只求“知人”不求“知天”的学术志趣,又使 礼义文化较之于周代文化增加了一大缺点 , 即轻视自然研究,只重人文研究,而且对人文的研究也是只重书本研究,不重实际研究,一味坐而论道,由此导致作为文化精英的士人普遍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并因此影响到整个国民的科学素质 。 然而,在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的当今中国,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上述种种缺陷,却要么是视而不见,要么是忌而不论,要么是避而不谈,只看到或只讲它的优良方面,只谈继承、保存和弘扬之事,不谈批判、超越和创新之事,甚至一味盲目赞美礼义文化。凡此种种,根本不是立足现实和展望未来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务实态度,而是不顾现实和幻想未来的主观主义和空想主义相结合的务虚态度。以这种务虚态度来进行文化建设,其结果必然是切合现实生活和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真实合理文化建立不起来,而脱离现实生活和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虚假无用的文化垃圾倒是会成堆出现。 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它首先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这种认知首先是对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必须把握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才能高瞻远瞩;只有以此高远眼光来考古论今,才能有远见卓识。 对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这本身就是一个启蒙过程。因为如果把握不住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就不可能站到时代高度而获得时代所要求掌握的新观念、新知识,从而在思想见识和知识眼界上就必然要落后于时代而成为一个蒙昧者。现今的所谓启蒙,就是要追求时代所要求掌握的新观念、新知识,以此来改变和更新原有的思想结构和知识结构,从而形成由新的思想结构和知识结识所构成的新理性。以这种新理性来反思历史,反思传统,反思文革,才能达到“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综合创新”的文化建设之成效。
个人分类: 人文之思|2423 次阅读|3 个评论
以反思文革推进改革
热度 37 lvnaiji 2012-3-17 09:05
吕乃基 近日,围绕温总理的答记者问和薄熙来被免职的争论四起,涉及红歌、文革,以及当下时局等。看来争论混淆了两个问题:其一,如何看待文革;其二,如何看待当下。一方面,否定文革并非等同于肯定当下;另一方面,指出当下的问题,甚至严重的问题,也不意味着必得回到文革。区分了这两个问题,事情可能会比较清楚。 其一,文革必须坚决否定。温总理看到了文革重演的风险。这一点,在招待会后,特别是薄熙来被免职后网上的部分舆情来看,就越发清楚了。文革,中国两代人的精气神,或被碾碎,或被染黑(绝不是“红”!)。神殿之下,全民禁锢思想,唯有顶礼膜拜。就此而言,中国的文革与千年之前西欧的中世纪并无二致。(参见: 在世界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中理解五四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如此惨痛的教训,竟然存有记忆者不过一代!文革结束不到半个世纪,至今,怀念者有之,歌功颂德者有之,而茫然不知者更大有人在。警惕文革重演,不仅是当权者,更在于其社会基础。前者可以免职,后者呢? 80 年代的思想解放是对文革的深刻反省, 90 年代转向市场经济后,这样的反思被搁置、淡化和边缘化。现在看来,有必要深化反思,以在根本上消除文革悲剧重演的社会基础。 顺便再说“唱红打黑”。打黑不能黑打,看看李庄案吧。内幕究竟有多黑,王立军居然去了领事馆,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细节当由法律界出面揭示,迟早会大白于天下。至于唱红,作为个人行为,并无不可,然而以行政和权力介入,就另当别论了。 这次由王立军事件发酵到薄熙来免职不会是孤立的事件,也不会仅限于重庆;将会是在 30 多年后在全国上下再度反思文革的契机,启蒙的契机。“蔚然成风,推向全国去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这是博主在上一篇博文中的最后一句。 其二,改革必须推进。 30 多年来,成果斐然,问题不少,乃至几近积重难返的境地。在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问题触发了近年来的左翼思潮进而怀念文革。无疑,难度很大,而且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关系到方方面面,涉及到自身的利益。重庆的唱红打黑不是一天两天,为何延至今日王立军事件闹大,忍无可忍才处理,足见问题之复杂。这实际上也就是博主在另一篇博文“ 中国未来八大不确定因素 ”中所谈到的“倒逼机制”。然而,倒逼不是健全和前瞻的机制,其要害是不可预知“倒逼”究竟来自何方。王立军去美国领事馆,“有关部门”想得到吗?如果是其他的什么事件呢?什么样的蝴蝶,在什么样的场景,扇动什么样的翅膀,又引发什么样的风暴,请教科学网的应急专家陈安博士,都有应急预案吗?必须有主动推进的机制,这应该成为津津乐道的“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 改革不能拖延。越拖,矛盾越大,越是激化。难道还要等到官三代和富三代吗,难道还会有官三代和富三代(顺便说,“富不过三代”)?是时候了,乘这一事件的契机,主动积极和全方位推进改革。所有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来解决,倒退没有出路。 实际上,上述两个问题又紧密相关。反思文革,实际上也就是启蒙的深化。这一点正是建设和健全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反之,一旦确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及与之相耦合的法治和民主,眼下的种种问题便迎刃而解,左翼思潮的温床也就失去了热的来源。 反思文革和推进改革,前者旨在解决深层意识形态问题,从根本上为改革这些年“摸着石头过河”奠定理论基础,为更多人的主动参与奠定社会基础;后者旨在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由看得见的公平和权利认同和支持改革。 吴飞鹏 2012-3-17 09:32 这篇,对哲学家的吕老师提出批评,俺认为基本判断有问题:没有人愿意回到文革,更没有人要搞文革,不存在文革的温床。目前社会的主要问题不是源自左倾,而是右倾。 谢谢吴 老师批评!本来我也坚信,没有人愿意回到文革。然而这两天在网上看到,在评论相关事件时,有一半,甚至 2/3 不理解、不赞同中央决策,说明文革确有社会基础。但愿我看到的不是全貌。 同时我也相信,这些人并不是真的想回到文革,只是表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但是,一旦真正理清楚文革的来龙去脉,实现全民启蒙,那么现实的种种弊病,或者如吴老师所说的“右倾”,同样可以迎刃而解。 核心问题是,个人和社会的启蒙。 又,博主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系列文章: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0851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二) —— 两种转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1755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三):改革开放 —— 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750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四) —— 渐进式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条件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3282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五):外生之路初级阶段的优势:赶超,有序,自主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4064 内生与外生之路(六 -1 ):汤因比的 “ 否 ” 定理,面临挑战的民族必然兴旺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4871 内生与外生之路(六):外生之路的初级阶段对现代化的不利影响之二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998 内生与外生之路(六 -3 ):原计划 …… 现在提前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872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 1 ):外生之路的悖论 —— 自己反对自己?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310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 2 ):外生之路的悖论 —— 父母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9171 内生之路与外生之路(七小结 3 暨总结):外生之路的悖论 —— 权力缩小?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0554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5805 次阅读|47 个评论
李剑芒的新自由启蒙
liwei999 2012-2-15 21:52
他是传的正宗,还是贩卖私货,或者兼而有之?总之我是信服了。 再转几篇我拍案叫好的链接,这都是最近网络混战引发的启蒙式博文: 1. 质疑?谁给你的权利!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040329.html 2. 质疑的目的和手段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082077.html 3. 打假不允许私设公堂!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308962.html 4.杂谈;卡尔・波普尔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200689.html 5.逻辑不可以被“发动群众”取代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164133.html 6.人人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6116335.html
个人分类: 立委推荐|3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启蒙不徒以“智”
热度 3 周可真 2011-12-7 22:53
chuanye 2011-12-7 22:01 中国究竟要向何处去,执政者至今心中无数或犹豫不定——这何尝不是一个可能走向美好时代的开端。当一切大方向都已确定,我们只能在执政者开动的机器中做一枚螺丝钉,现在执政者都在迷惑,所以我请各位老师坚持启蒙,让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有思想有能力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是向着美好的。 博主回复(2011-12-7 22:43) : 讲得很好,心态更积极,赞赏! 只是启蒙在中国,从来是年轻有为且追求进步,矢志于民主和自由事业,更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干的事,如当年的陈独秀他们。 要而言之,启蒙者需要与其时代相匹配的“智”“仁”“勇”。 吾观当今中国之世,不乏有“智”者,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仁”、“勇”之与“智”的合理搭配。 今为富不仁者多矣,见利忘义者多矣,见义不为者多矣。知识分子中突出的问题在于:明哲保身而缺“仁”者多矣,见义不为而乏“勇”者多矣。 缺“仁”者,缺乏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也;缺“勇”者,缺乏历史使命感也。 徒有“智”,又何以担启蒙之任哉!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2371 次阅读|4 个评论
身在忧世无法闲情-------荐资中筠自选集
热度 4 sivaxin 2011-11-7 15:59
身在忧世无法闲情-------荐资中筠自选集
常读《随笔》、《读书》杂志的读者,一定对资中筠和陈乐民这对学者夫妇的文章不陌生,他们两位都是国际文化、国际问题的专家,资中筠老师研究领域是美国问题而陈乐民老师则是法国文化的专家,但除了学术研究之外,他们两位的散文、杂文更拥有广大的读者。资中筠老师的书我曾跟爸爸不约而同地买重了一本,所以家里有两本《斗室中的天下》,那本封面素净的书第一次读时便十分震撼,洗练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广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特别是她总能一针见血、不留余地地直击中我们身处这个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疮疤。这之后我成了资老师的书迷,每每在杂志上看到她的文章,或在网络上看到她的文章,都会读会看。才发现原来在《斗室中的天下》之前我早买了资中筠老师翻译的德波顿的《哲学的慰籍》。 后来才知道资老师的丈夫是陈乐民老师,事实上陈老师的文章我看得更早,记得早年的《万象》杂志连载过陈乐民老师一系列关于法国启蒙思想的文章。启蒙思想对如今乱象丛生,整个社会弥漫精神虚空的当下或许比改革更有意义,过去我们也许太看重“不破不立”的革命、变革思想,什么都求快速地番天覆地,而启蒙过程一定是缓慢的,一定是细雨般润物细无声的,但往往更持久,更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如今回望百年前那场至今都令我们困惑、扼腕、深思的辛亥革命,也许其失败的根源之一也是由于民智启蒙的缺失。 陈乐民老师在2008年去世,资老师失去了走过风雨人生的伴侣,其中的悲伤不言自明,但我们看到资先生在之后仍然笔耕不缀,并把很多的精力投注到陈先生未付梓稿件的整理出版上。2011年广西师大出版了资先生的自选集,一共五本,分别是“感时忧世”、“士人风骨”、“不尽之思”、“坐观天下”、“闲情记美”,这对我这样资先生的书迷来说真是幸事。因为资老师之前的几个集子已经不太能买到了,这次自选集无疑可以全面回顾了资老师的思想、学问和生活。广西师大理想国还特地为这部自选集的书版安排了首发座谈会,由梁文道主持,挺喜欢这个圆头圆脑的小个子香港作家,幽默中带点犀利,调侃中含着思想,最近在手机里也拷了他的《访问十五人》,抽空便读几章。座谈会上资中筠老师一身灰色绣花毛衣开衫和灰色的半裙,优雅温婉地伴着一盆幽兰坐着,满头白发,但神态清雅,目光清亮,更可贵的是在整个座谈过程中,资老师的问答始终思维敏捷,语言简练。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资先生回应阎连科时说“我本想在我退休之后,写更多如‘闲情记美’那样的文章,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时局世事让我无法闲情,而后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写“感时忧世”类文章,还有她对如今清华大学“招天下英才而毁之”的现状,她对那时知识分子主动要求思想改造的坦诚面对和自省思考,她对社会现状悲观但并不绝望的态度,还是希望能发挥知识分子绵薄之一,她不认为自已有何救世大志,只是欲罢不能地写她所想所思的事,只是仍存留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发布会上还邀请了不少文人学者与资老师对谈,如老诗人邵燕祥,北大法学院的贺卫方教授,朱正,吴敬琏等等,有些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交流,看完之后有很多启发,但可惜的有些对谈似乎未发布,不知是否因为敏感而被和谐了。 资中筠自选集首发会: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5MDY2ODg4.html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3468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资中筠自选集》:将启蒙进行到底
dongzg101 2011-10-19 23:53
http://book.ifeng.com/shupingzhoukan/special/duyao57/ 资中筠 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
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群众路线与现代民主的实质差别
yue 2011-8-28 11:22
群众路线就是人民没有任何权力,但是领导要关心群众,因此群众路线是道德要求和规范。 现代民主就是人民直接决定领导。不管领导的作风如何,但是必须按照一定的制度去做。 所以,群众路线是道德范畴,民主是政治范畴。 群众路线是思想作风,现代民主是制度。 群众路线是领导最终说了算,民主是群众最终说了算。 和群众路线配套的作风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则没有配套的工作作风。 民主制度下,领导不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因为领导干得不好,就应该下课,让别人尝试。 群众路线的前提是孤立的独断专行,民主的前提则是独断专行的放弃与法治。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1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权力比权利更重要,Power rather than Right
yue 2011-8-28 11:15
权力比权利更重要,Power and Right 权力是现实的,是WHAT IS IN CONTROL BY ONESELF.是掌控之中的东西。 权利都是思想,是WHAT IS CLAIMED.是还不在掌控的东西。 用财务用语说,权力是现金,是已经兑现的的权利。权利是应收款,是没有兑现的权力。 权力是无风险的,权利都是危险的。 用侵权法来比喻。权力是打别人,权利是被人打以后的赔偿请求权。 用民法用语说,权力是支配权,权利是请求权。 支配权就是权利人可以独自决定的事情,请求权就是权利内容的实现必须依靠别人的配合或者是司法机关的帮助。 因此是权力是真的,权利都是假的。 在政治学上,权力都是利益,权利都是欺骗。 谁给予人民权力,是就是真正的政治家,谁如果给予人民权利,就是骗子。 在过去,人民的权利太多了,权力太少了。 历史上也是,人民的权利也不少。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3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启蒙的缺失与重建—俞吾金
zhanglin9099 2010-10-10 15:08
俞吾金教授主讲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对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09-05-04 $(function(){ $('._fontchanger').bind('change', function() { $('#endtext *').css('font-size', $(this).attr('value')); }).attr('disabled', false); }); 新闻中心讯 4月29日下午6:30,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中国与世界:社会科学高级论坛在光华楼东辅楼102报告厅举行第十二期讲演。本期论坛邀请复旦高研院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俞吾金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潘德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担任评论嘉宾,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主持论坛。 邓正来教授首先介绍了俞吾金教授及其主要研究领域,介绍了两位点评嘉宾潘德荣教授和罗岗教授。讲演之前,邓正来教授代表高研院为俞吾金教授颁发了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创始委员聘书。 接下来,俞吾金教授发表了题为《启蒙的缺失与重建对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的讲演。俞教授首先向听众呈现了他讲演的四点,即启蒙:当代中国文化的主题;启蒙的缺失:历史和现状;启蒙的缺失:原因的探寻;启蒙的重建与修正。 在第一部分启蒙:当代中国文化的主题中,俞教授从时间的两种观念,即编年史的时间观念和形态学的时间观念入手,引申出启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的结论,并分析了启蒙的主要原则:理性法庭、世界祛魅、追求平等、个性自由。 第二部分启蒙的缺失:历史和现状首先回顾了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三部曲: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再者分析了当今现实中启蒙的缺失:一是宗教观念的蔓延和迷信思想的泛滥;二是等级观念的复苏和特权意识的肆虐;三是怀旧意识的流行和传统观念的复魅;四是集体观念的统治和自由个性的湮没。 第三部分启蒙的缺失:原因的探寻,俞教授分析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启蒙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是救亡对启蒙的挤压;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滞后;三是自然科学在控的萎缩;四是社会性的宗教改革和批判运动的缺乏;五是西方学者启蒙批判的影响:从黑格尔到霍克海默。最后一部分启蒙的重建与修正中,俞教授指出了重建与修正启蒙的主要路径:一是遏制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权力寻租现象,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二是借鉴欧洲的启蒙成果,尽快制定民法典,使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三是弘扬启蒙的主导精神和普遍价值;四是借鉴西方现代、后现代学者对启蒙的批判,遏制启蒙向神话的转化;五是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启蒙要素: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六是重塑中国人的国民性(确立普遍的道德实践主体和法权人格)。 潘德荣教授首先对俞吾金教授的讲演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时间问题的重要性,强调时间概念是西方哲学里面最复杂的概念。接着,对于启蒙这一当代理论热点,潘教授提出质疑,中国现在所处的状态与西方当时的状态是否平衡?启蒙运动在中国复兴的可能性何在?如果在中国进行启蒙运动是不是先要来一场文艺复兴? 接着,罗岗教授进行了学术点评。在俞教授有关重建启蒙的讲演中,他体会到了俞教授对时间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东西方文化方法论的比较、对中国现实的高度关怀。同时,他提出两点感受,第一,双重时间性问题,他指出同时做到空间时间化和时间空间化两方面,可以实现编年史时间观念和形态学上的时间观念的有机对话;第二,启蒙本身内部有多重的声音,存在紧张的关系,要采取更加复杂全面的态度去理解启蒙。 讲演和点评之后,在场的听众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如中国发展是否要走回头路的问题,八十年代的中国是否含有启蒙运动的要素,等等。俞吾金教授就此进行了耐心的解释。 邓正来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强调,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全部的可能性都建立在时间观上,要重视作为前提的时间观。这场讲座最重要的恐怕即是需要我们对时间观有个重新的或更深的认识。 本次论坛,俞教授从历史和现状的角度回顾了启蒙运动,分析了启蒙的缺失,提出了重构启蒙的理念。其中,时间的概念贯穿始终,向在场听众展现时间在编年史和形态学上的概念以及强调作为前提的时间观念的重要性。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孩子的启蒙老师非常重要
harmonism 2010-4-12 23:57
孩子的启蒙老师非常重要 曾纪晴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话不假,但是父母毕竟是父母,跟学校里的老师还是不同的。 孩子 3 岁前,父母的话孩子几乎都是言听计从的。但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父母的话就没有那么管用了。孩子开始听老师的话了,老师的话几乎就等于真理,父母的权威性开始下降了。 3 岁之前,父母在教育上的作用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但是 3 岁以后孩子的许多社会概念、观念和价值大部分都是在幼儿园以及小学阶段形成的。孩子把老师的话当作真理,老师说什么就信什么。因此,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启蒙老师是非常重要的,碰到好的老师对孩子的帮助是很大的,相反则可能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毁掉其一生。 上个月的某一天,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来,我问他今天学什么了。他说老师教他们数的组成。他就跟我讲老师让他们分苹果, 8 个苹果分成两组怎么分。我问他会不会,他说当然会了。他熟练地从 1 开始分, 8 个苹果可以分成 1 个和 7 个,可以分成 2 个和 6 个,一直到 7 个和 1 个。 我对他说:很好,没错。如果两个人分 8 个苹果的时候,有一个人很大方,他自己不要,全部给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个人很自私他一定要霸占全部苹果,那么最后分配的结果是什么呢? 小家伙听我这么说,很不高兴地说:老师说,不能这样分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苹果才行! 我说:老师讲的是每个人都必须有苹果,你这样分是不错的。现在我问的是,假如 没等我说完,小家伙便闹了起来:你讲的不对!老师说的才对! 我继续说: 8 个苹果如果一个人不要,或者另一个人全部霸占,分配的结果就是 8 和 0 或者 0 和 8 。 儿子几乎要哭起来了:你讲的根本不对!老师说, 0 不是一个数,不能分成 0 的! 看来,老师的话已经先入为主了,孩子再也听不进我的话了。我只好对儿子说: 0 也是一个数,不信我们可以去问你的老师。就这样,我们约定下次见到老师就当面问她。 第二天,孩子回到家里就对我说:今天你怎么不去问老师啊?小家伙还在惦记着这事呢。 我说:哦,是啊,今天没有见到你的老师,所以就没问啊。其实呀,你自己也可以问老师的。但儿子坚持要我去问:你自己问吧,老师肯定会说你不对的! 看到儿子如此坚持,我只好在第二天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专门去找他们班主任老师。 老师笑着对孩子说:爸爸说得很对, 0 是一个数,如果分东西的小朋友其中一个很大方把东西都分给了别人,自己一个都没有留下,当然这个时候 8 就可以分成 8 和 0 。但是,老师在教小朋友的时候提出一个条件,就是 8 个东西两个人分,必须两个人都有,所以 8 分到最后只能是 7 和 1 ,至于老师为什么要求小朋友从一开始分,最后分剩 1 结束,目的是培养小朋友养成一个有序的分解的习惯,因为小朋友的观察能力比较弱,如果不有序的分解,很容易会出现分漏和分重复的现象,所以才要求从 1 开始分,分剩 1 结束。 我和孩子都非常认真地听老师说的话,老师讲完,我就对孩子说:你看, 8 是可以分成 8 和 0 吧?小家伙低下头,轻声地说:嗯。 这时,老师对孩子说:你爸爸其实比我还懂呢! 在回家的路上,我对儿子说:你看吧,老师也说爸爸比她厉害。以后,你可要听爸爸的啊。小家伙说:知道了。嘿嘿,就这么地我把话语权从老师那里夺了回来。 不过啊,以后孩子上学了,老师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父母更长,在学校受到的影响也要比在家里更大。还真难说将来在某个事情上我和孩子学校的老师观点不同,又要进行类似的话语权争夺,那时老师可不一定屈从于我的观点,那孩子的无所适从,将不可避免地对孩子造成影响。 希望孩子早点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不要为老师和父母的观点所左右,那时我就不必为其担心了。 2010-4-12
个人分类: 天和之路:一个父亲的育儿日记|118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推荐一篇精美绝伦的科学启蒙教育
jitaowang 2010-1-21 08:41
昨天看到 罗立桂老师的一篇 精彩博文 ,我看了三遍。今天又看了一遍。可以采用超链接也可以用以下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486 在一场童声童气的课堂讨论中,解决了有没有鬼的科学大难题。真了不起,深表敬意。 衷心希望这些五年级的小学生能牢记 罗立桂老师的这一堂课。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他们是能够终身享用不尽的。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0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张鸣:别把板子都打在五四屁股上
jiangjinsong 2009-5-4 11:40
别把板子都打在五四屁股上 (2009-04-22 09:05:37)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459fdaf6fa9a01ca7cd0eb7f2306c3b2'; 标签: 杂谈 别把板子都打在五四屁股上 张鸣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一个历史事件经过这么长时间,还让人惦记着,本身就说明这个事件对后来的历史影响很大。从前在大陆,对于五四基本上是一边倒的赞 扬,每年5月4日,学生们都要唱歌跳舞的庆祝,后来不知怎么一来,五四青年节随着五一长假就给放掉了,倒是今年,五四还没到,相关的文章已经出来了,接连 看了两篇,居然都是唱反调的,无论如何,都是好事,说明我们的意见有点多元的意思了。 只是,老调子固然乏味,反调也未必唱得圆通,刚看到一篇秋风先生的文章《政治改革没必要摧毁传统文化》,无论如何,都感觉莫名糊涂。文章从泰国的政治乱象 和印度的大选谈起,好像意思是说印度的民主要比泰国成熟一点,但不知为何却说,从泰国政治乱象到印度民主的正常运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宪政需要传 统。而且还说,考察这两个国家,立刻发现两者有一共通处:两国社会都相当地传统,尤其是都有十分深厚的宗教传统。这一点反而成为两国建立宪政制度的优 势。难道乱象和稳象,都是优势的体现吗?正如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在论述印度宪政制度稳定的时候,非要提到东巴变成孟加拉,暗示这是印度宪政制度运转唯一的 中断一样,难道在秋风先生眼里,印巴分治各自建国之后,依然算是一个国家? 当然,外国的事我不明白,可能也不好说,秋风先生无非是当个引子,重心是说,宪政需要传统,批五四反传统,罪孽深重。深重到什么程度,秋风先生的意思,新 文化运动毁灭文化,似乎也连带着毁了中国的宪政,连黄苗子和冯亦代所谓的告密(对此事的真伪,我还存疑),也要算在五四的账上。这样重的板子,五四的 屁股真有点吃不消了。 考察一个历史事件,必须回到事件发生的历史情景中去。上个世纪初从袁世凯称帝到皖系军阀当政这段时间,中国文化的确处于死气沉沉的局面,新教育办了多年, 但是连西方的学科体系都没能建立,北大讲哲学,得从三坟五典开始讲,文学、史学、文学史彼此夹缠不清。不仅男女同校想都别想,连女生剪辫子,都会被学校开 除。所谓的新学堂,除了添了些声光化电的课程之外,还是经学的天下。社会上,巴金小说《家》说的大家族,也的确有可恶之处。五四前后,热情拥抱传统,提倡 尊孔读经,奖励烈女殉夫的人,不是军阀就是政客,有些还是非常恶心的军阀政客,像狗肉将军张宗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多少枪和多少姨太太,但却热衷跟末 代状元诗酒唱和,在治下学校推行尊孔读经,还大印十三经。袁世凯的称帝,也许有他的不得已,但跟称帝联系在一起的,毕竟是尊孔和祭天。严格来讲,传统在新 文化运动没有兴起之前,已经被当政者捧杀了。这样的传统,反一反,有何不可? 就当时而言,新文化运动不仅在输入思想和学理方面,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局面,而且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我们的学校,至少在人文方面,恐怕还会经学的天下, 哲学史,讲到周公,学期就结束了,孔子还是大半个圣人,无法像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那样,变成一个思想家供学者剖析。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峰,也恰是 在五四运动之后出现的,不仅国立和私立大学名校迭出,就是教会大学,经过五四也逐步淡化了宗教色彩,步入世俗教育的轨道。中国文化在民国时的繁荣,无论学 术还是文学艺术,也是五四之后出现的,当年的学术大师和文学巨子,甚至画家、名导演和演员,无论文化态度保守还是开放,都跟五四新文化运动脱不开干系。面 对这些事实,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毁灭文化,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如果单从五四政治运动之后,激进主义流向就否定五四,其实也没道理。很简单,吃五四饭的(蔡元培语)不仅有激进的左翼,还有激进的右翼,比如国家主义 者,他们对传统往往情有独钟,还有自由主义的右翼,胡适、傅斯年、罗家伦这样的人,好像对中国后来的激进不该负责的,而他们的学术研究,也走向了整理国 故,即使反传统,也反的不彻底。而且,五四还有更多走中间道路的人,大批走教育和实业救国道路的人,看看他们的回忆,好像血管里也流淌着五四的血。 至于把所谓的告密,账也算在五四头上,实在太冤。就算黄苗子和冯亦代两位老先生都告过密,但是两位不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他们在旧中国也生活过很 长一段,他们老师就更是如此,如果说反了传统就会告密,为什么他们在1949年之前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更何况,我们民族的传统中,也有法家的一份,那一份 里,其实就有告密这东西,反传统,如果反了到传统的酷吏风范头上,其实反而不会告密。 其实,传统就单算儒家一份,那么,五四反过之后,其实传统并没有被反掉,上流社会,有蒋介石支持的新保守主义的复兴,底层社会,则大体诗礼依旧,人们婚丧 嫁娶,宗族祭祀,还是老一套。这一套真正被摧毁,是经过土改、合作化等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超大规模的扫荡,乡村精英连同文化精英一并被毁灭,改造之后的 事。这种革命的结果,怎么可能都算在五四的账上?不能说革命领袖中有几个五四青年,就说革命就是五四延续,别忘了,还有好多五四青年,是自由主义者呢。 正像印度的传统,很难说清楚是什么一样,中国的传统,也是一言难尽。反传统的事情,如果仅仅是些文化人的作为,其实无论怎样反,都反不掉,导致文化和传统被摧毁的,并不是五四。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3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秋风:政治改革没必要摧毁传统文化
jiangjinsong 2009-5-4 11:38
秋风:政治改革没必要摧毁传统文化 Kusturica 发表于 2009-04-20 10:37:05 凤凰锐评 泰国红衫军连续大规模示威,导致东盟峰会无法正常召开,引来国内舆论的广泛关注。恰在此时,号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之印度开始进行大选,舆论同样给予相当关注。 但其实,诸多发表评论的人士对这两国的情形,并无太多准确了解。比如,很多人感慨泰国的民主让民主丢尽了脸云云,这些人士可能不知道,泰国目前其实仍然处 于宪政巩固时期,甚至又回到了转型期。泰国于1932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保守派军人随即控制权力,此后一直是军人独裁的威权政制。一直到1992年, 才算建立起文人政府,进入宪政巩固期。但军人又于2006年发动政变,打断这一进程。所以,泰国乱局的祸首不是民主,而是军人独裁。军人用非制度化手段解 决政治问题,被军队剥夺权力的他信派也不能不同样诉诸制度外的街头政治手段。 相比之下,印度的宪政制度要成熟得多。印度自1947年独立,即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宪政制度。这套制度已经运转六十多年,除了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之 外,没有发生严重的宪政制度中断。因而,印度完全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民主运转得最成功的国家。 从泰国政治乱象到印度民主的正常运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宪政需要传统。 考察这两个国家,立刻发现两者有一共通处:两国社会都相当地传统,尤其是都有十分深厚的宗教传统。这一点反而成为两国建立宪政制度的优势。 现代国家的基本宪法原则是政教分离,不过,就像智者托克维尔所说,这绝不等于说,宗教就与政治无关了。事实上,宪政制度的建立与正常运转往往需要宗教的某 种支持,广而言之,需要诸多传统制度的支持。宗教、家庭、各种社团等传统社会制度,均有助于宪政转型过程的稳定,也有利于宪政秩序的正常运转。 道理十分简单:宪政制度是一套微妙复杂、甚至有点脆弱的制度安排,需要以基本正常的社会秩序为基础。没有社会秩序之皮,宪政之毛又将焉附?而社会秩序必须依赖宗教、依赖传统道德、依赖传统的社会制度来维持,离开这些制度,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 更进一步,宪政的运转并不需要文化、价值本身是自由的或民主的。世界上恐怕也就没有自由的、民主的文化这回事。把这两个概念扯到一起,本身就是头脑不清醒 的产物。宪政制度的建立和运转所需要的,只是经过时间筛选的正常的传统、正常的宗教、正常的道德、正常的社会组织。所谓正常,就是指他们并不显著于有悖于 人们关于正义、关于幸福的理解。 印度是幸运的,它就是在这种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开始其建国大业的。在印度争取独立的领袖人物,不论是甘地,还是尼赫鲁,都具有伟大的人格,都是印度社 会的绅士。尤其是伟大的甘地,全身浸透了印度的宗教精神。当年办过《观察》杂志的储安平曾预言,靠这种愚昧的宗教精神,印度人不可能实现独立。但印度 就靠着这种精神独立了。而且,印度建国以来者设计了相当健全、为国家奠定长治久安基础、可以长期有效运转的宪制,其德性与明智可媲美于美国制宪者。 泰国的宪政制度虽然没有上正轨,但是,泰国宪政转型的历程还是比较平和的,至少,泰国没有发生过翻天覆地、血流成河的革命。即便是军人政变,也是相当温和 的。转型过程的平和,恐怕是全民深厚的佛教精神有极大关系。我们可以设想,泰国的街头政治,放到没有宗教精神的国度,恐怕早就演变成不可收拾的暴力狂潮, 进而引来同样血腥的军事镇压与军人独裁了。 作为中国人,看了当下泰国、印度的事件,不由欷嘘,尤其是在五四将要临近的时候。时下,各方都在张罗着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顺便地,人们也对新文化运动 大唱赞歌。但从泰国、印度的经验来看,再加上日本、韩国的经验,当然还有美国等国的经验,可以说,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整个是一个错误,一个造成了无可挽 回的损失的错误。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前提就错得离谱:这场运动的领导人以为,中国当时正在进行的宪政转型之所以遭遇挫折,就是因为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与 现代的民主、科学不兼容,尤其是儒家直到今天,还有人把中国落后的根源归于孔夫子。照此逻辑,中国要实现民主转型,建立宪政制度,就必须先摧毁自己的 传统文化,尤其是要打倒孔家店,清除一切传统的思想、信念,塑造出一代新人。 然而,如此大全盘反传统,结果得到了什么?如余英时、张灏等先生所指出,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激进化与政治激进化。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为在社会内部针 对不同意见者、不同利益者大规模地使用暴力,提供历史的、伦理的论证。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因此而被颠倒:道德反而是虚伪,血腥反而是道德;高贵者最卑劣, 粗鄙者反而最优美。 在这种颠倒了的价值支配下,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向着深渊一路狂奔:传统社会结构中的精英绅士群体,被放肆地使用大规模暴力的群体刻意地消灭,中国社会、 政治的领导权力一步一步地落入社会边缘人物手中。新文化运动还是大学教授们发号施令,到五四运动时就不灵了,国民革命是教授的学生们领导,后来,中小学 生、大老粗也纷纷登场。于是,理性一路退后,政治伦理飞速堕落,政治趋向暴力化,以至于最终不可收拾。 那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及参与者,也成为他们自己所诱发的劣质化政治的牺牲品。黄苗子、冯亦代们的告密行径,正是他们的老师发动的全盘反传统运动的后遗症之一。 这样的新文化运动必然毁灭文化。二十世纪前半期真正的文化,普遍出自那些远离、甚至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人士,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张君劢、萧公权、吴 经熊、钱穆、牟宗三诸先生。世界就是如此奇妙:没有旧,又何来新?不尊重传统的人,怎么可能有未来?因为他连自己是什么、在哪儿都不知道。 今天那些忙着纪念五四的人、高调为新文化运动唱赞歌的人士,似有必要好好研究研究日本、韩国,研究研究今日的印度、泰国。传统与宪政相安无事,甚至相互支持。糊里糊涂地为持续了百年的一种迷信招魂,不仅看不明白世界,也看不明白中国。 (本文来源:大河网 )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236 次阅读|3 个评论
龔鵬程:五四的典範 
jiangjinsong 2009-5-4 11:37
五四的典範 (2009-04-27 08:32:28)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345ee345ff3608741c57b8add22a04d9'; 标签: 杂谈   遠 必要。需要的,乃是就其所思慮者再深一層 思考之、就其所興造者再予補葺繕訂之、就其所毀棄者再予檢拾修整之。若想繞過它,避而不談,卻也是辦不到的。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金观涛教授:五四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
jiangjinsong 2009-5-4 11:33
作为八十年代备受瞩目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河殇》的总顾问,金观涛教授影响中国进行文化反思的贡献,还包括20多年前与妻子刘青峰教授共同提出的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系统说,以及夫妻俩近年来共同建立的近代中国思想史专业数据库。   今年是中国五四运动90周年,金观涛教授将在5月2日受邀来新谈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启蒙运动,他上个月在台北寓所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他说:五四是一项未完成的启蒙运动。(韩咏梅摄) 金观涛教授:五四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 韩咏梅 (2009-04-19) 早报导读 五四精神今安在? ● ● ● 围绕五四所展开的宣传和争议从未中断。五四精神到底是什么,她在不同时代经历怎样岁月洗礼? 五四是新加坡丰富遗产的一部分式 世卫:甲型H1N1流感还不算是大规模传染病 四川灾区重建进入高峰期 运送建材卡车塞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