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事上磨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述而不作——事上磨练
热度 12 lev 2014-9-18 14:53
述而不作——事上磨练 我发现“淡定”是个好话头,它也许有作为“共识”的潜质。这种“共识”不是关于观点的共识(最近不是有个“牛津共识”么?),而是关于态度的共识。“淡定”作为共识并不导向“大一统”(有些人喜欢,有些人畏惧),它不过是沟通的“阈值”或者说“底线”。 让我接着聊聊...... 孟老师说: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人之有是 四端 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淡定”大约就是“辞让之心”或“礼之端”的外化。 然而,地球很危险,生活很复杂,人生而“淡定”具足,未必生而能致“淡定”;我辈知“淡定”,未必行“淡定”。 伊川先生(程颐)说:知是知此事,觉是觉此理。(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三·论语五》) 请陆游同志补充: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到了阳明先生(王守仁)开出一个方子——“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其实就是阳明首倡的“知行合一”,不过“认识”与“实践”的法门。朱熹(还有“朝鲜兄弟” 李滉 )执“先知后行”,中山先生执“知难行易”,各有道理,终不及阳明通贯: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徐爱录》) (陆)澄在鸿胪寺仓居。忽家信至,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 此时正宜用助。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炼 ?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己,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就如父母之丧。人子岂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却曰‘毁不灭性’。非圣人强制之也。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人但要识得心体,自然增减分毫不得”。(《传习录·陆澄录》) 阳明先生的道理其实不过寻常: “临事方知一死难”(见赵翼《瓯北诗钞》或李鸿章《临终诗》)。 美人不在怀里,怎知是柳下惠? 没上过“老虎凳”,怎知是江竹筠、许云峰? 不经人情冷暖,曹雪芹如何写《红楼梦》? 不历生老病死,世尊何处涅槃? 马祖道一问曰: 磨砖岂能成镜? 怀让禅师反问曰:坐禅岂得成佛?(《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卷五》) 马祖问的是“四端”,怀让问的是“知行” 你“淡定”,我“淡定”,此非本事;你“不淡定”,我还“淡定”,正是功夫——“事上磨练”,如是而已 。 了悟有顿渐,情势有缓急。一时“不淡定”,骨鲠在喉,块垒难消,如何处之?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朱自清《背影》),韩愈老师说: 大凡物不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我又有一方,姑再妄言之:赋诗行文——搞文艺创作是也! 你看那《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开头便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个人分类: 莫名其妙|5905 次阅读|2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