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王小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笔记]王小波转海涅的一首诗:妈的,我好不后悔!
liuli66 2012-8-4 15:29
在我的记忆中, 有一朵紫罗兰熠熠生辉。 这轻狂的姑娘, 我竟未染指!! 妈的,我好不后悔!!! (转引自:王小波《似水流年》) 相关: http://i.mtime.com/shamo/blog/3458559/
个人分类: 杂感|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博:王小波为什么一直那么红?
热度 9 xcfcn 2012-7-21 00:00
先坦白,我几乎没有看过王小波的书,好像就看过他的散文《我是一头特立独行的猪》,倒是关于王小波的口水看过不少。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王小波有那么多“门下走狗”,我一度猜测这一切都是李银河一人操纵的结果。 当然,李银河对于王小波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李银河一开始悼文对王小波的定性: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 后来才发现,王小波个人虽然长得丑,但是很有女人缘。三大才女崔卫平、艾晓明、戴锦华都力捧过他,算是为王小波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最早王小波的书也是才女钟洁岭编辑出版的。 当然,王小波个人也开了很多先河,比如自由作家,比如理科生写作。当然他的中年早逝也促成他的传奇。
个人分类: 杂论|471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王小波的意义
wj3235 2012-4-10 21:33
在小波辞世十五年之际,我想谈谈王小波的意义。起因是有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主流文学界一直对王小波不予置评。他们采访到的一些官方评论家甚至说:王小波是谁?我没读过。一个客观事实是:尽管王小波在全国的大学生(甚至一些比较好的中学例如北京四中的中学生)中间已经是偶像级人物,但是他并不是作协会员,也没得过国内任何一个文学奖(台湾和海外的奖项倒是有过几个),官方的文学史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我觉得这个奇特现状的原因在于,按照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体系,王小波的确没地方放,无法置评,因为他从经历到作品都游离在这个体系之外。所谓经历是指他既非文学系的学生,也非作协会员,只是一个自由的写作者;所谓作品的游离是指,他的写作目的和他的作品都远离既存评价体系,因此使得体系内的评论家无从评判,只能沉默。 王小波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曾说过:我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这就是他的文学的全部目的。而官方文学的目的却不在于此,它有太多美感之外的功能。 在官方的文学体系中,文学首先要承载意识形态的功能,它或者是这个阶级的,或者是那个阶级的;或者是进步的,或者是落后的;或者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正确的得到正面评价;错误的得到负面评价。在某个特殊时代,作家要为他们作品的错误受到批判、斗争甚至行政处罚。 其次,文学要承载宣传和阐释的功能,它要传播某一时代认为正确的价值,是意识形态的图像和符号的阐释。在某些时候,它甚至被要求有战斗力和杀伤力,为某一个阶级和某种政治斗争服务,它的作用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和投向敌人的匕首。在意识形态改变之后,文学被要求为新的价值服务,批判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伤痕文学”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不愿意听到有人把《黄金时代》叫做“知青文学”,觉得完全文不对题。 再次,文学要提升人的灵魂,它要负责把坏人教育成好人,使坏人看了幡然悔悟,从此洗心革面;使好人看了备受鼓舞,更加意气风发。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在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说:没有感觉到这本书能够提升人的灵魂。王小波为这一评价相当郁闷,耿耿于怀,不然不会在一篇杂文中专门提到: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王小波的文学与上述一切毫无关系。如果说王朔的文学一直以顽童的姿态对既存意识形态极尽挑战、挖苦和揶揄之能事,王小波则是对它完全不搭理,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王小波心目中,这个体系等于零,是无,是不存在。所以孙郁先生说:王小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像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由写作者一样,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他的文学既没有政治功能,也没有商业目的,甚至没有一般的娱乐功能,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纯文学。当然,在他的写作中,时代和现实社会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但也仅仅是背景而已,既不是他的批评对象,更不是他小说的主题。 些时候,它甚至被要求有战斗力和杀伤力,为某一个阶级和某种政治斗争服务,它的作用是冲锋陷阵的号角和投向敌人的匕首。在意识形态改变之后,文学被要求为新的价值服务,批判旧的价值。这就是所谓“伤痕文学”的功能。正因为如此,我不愿意听到有人把《黄金时代》叫做“知青文学”,觉得完全文不对题。 再次,文学要提升人的灵魂,它要负责把坏人教育成好人,使坏人看了幡然悔悟,从此洗心革面;使好人看了备受鼓舞,更加意气风发。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在读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后说:没有感觉到这本书能够提升人的灵魂。王小波为这一评价相当郁闷,耿耿于怀,不然不会在一篇杂文中专门提到:我最想做的不是提升别人的灵魂,而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王小波的文学与上述一切毫无关系。如果说王朔的文学一直以顽童的姿态对既存意识形态极尽挑战、挖苦和揶揄之能事,王小波则是对它完全不搭理,好像它根本就不存在。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王小波心目中,这个体系等于零,是无,是不存在。所以孙郁先生说:王小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异数。像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由写作者一样,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他的文学既没有政治功能,也没有商业目的,甚至没有一般的娱乐功能,是纯到不能再纯的纯文学。当然,在他的写作中,时代和现实社会是他的人物和故事的背景,但也仅仅是背景而已,既不是他的批评对象,更不是他小说的主题。 王小波与当代中国文学主流价值观的游离是官方评价对他的文学保持沉默的原因:一个既存的评价体系只能根据用惯的标准来评价好坏,给予褒贬;对于一个完全游离于这个评价体系之外的东西就只能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了。 尽管官方评价一直保持沉默,读者和认真的写作者却不是这样。前者从十五年来各种版本的王小波作品选本层出不穷,盗版书也狂卖不止,可以得到证明;后者有冯唐的文章为证:他第一次读到王小波是在厕所便秘的时候,发现的快乐使他差点像阿基米德一样光屁股跑上街。他发现的是什么?他从王小波的文学发现: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他称王小波是现代汉语文学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所谓“开始”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判断:在“开始”之前是一片虚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2ec9w.html
29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王小波去世15周年: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
热度 5 liuli66 2012-4-5 13:06
1997年4月11日 去世 时年45岁 书架上王小波的两本书: 《黄金时代》 《沉默的大多数》 其中一本书中夹着发票: 万圣书店 2002年4月9日 那时候醒客咖啡店有一群人在纪念王小波去世5周年 你问我们是什么? 我们是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
个人分类: 杂感|710 次阅读|17 个评论
王小波论道德:此人之肉,彼人之毒
热度 1 liuli66 2012-4-4 21:26
以下文字来源于: 《沉默的大多数》。 —————————— 年轻时读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 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因为这个原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我 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直到我年登不惑,才明白萧翁的见解原有偏颇之处;但这是后话——无论如何,萧翁的这些议论,对那些浅薄之辈、狂妄之辈,总是一种解毒剂。 萧翁说明辨是非难,是因为这些是非都在伦理的领域之内。俗话说得好, 此人之肉,彼人之毒 ;一件对此人有利的事,难免会伤害另一个人。 真正的君子知道, 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 明辨是非是难的。 倘若某人以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以为自己的见解一定对,虽然有狂妄之嫌,但他会觉得明辨是非很容易。明了萧翁这重意思以后, 我很以做明辨是非的专家为耻 ——但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是年轻人,觉得能洁身自好,不去害别人就可以了。现在我是中年人——一个社会里,中年人要负很重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对年轻人负责,不能只顾自己。因为这个原故,我开始写杂文。 现在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杂文集,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
个人分类: 杂感|1241 次阅读|8 个评论
“最美的文字”啥模样——特立独行的作家王小波四十惊艳说
热度 9 hillside 2012-3-16 13:31
  世界最美的文字是什么?答案似乎是多元的,中国人士往往说,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文字。以世界而论,法语的美似乎也是颇有名声的。   以汉语而论,最美的文字是什么?目下的国度,美文俨然成为了一种与杂文、散文并驾齐驱的体裁。   最美的文字又可分形式上的美与内容上的美。至于什么是最美的文字可能人言人殊。   就形式上的美而言,作家王小波有一段妙论。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一文开头介绍了哥哥眼中的“最好的文字”:“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一文中接着说:“到了将近四十岁时,我读到了王道乾先生译的《情人》,又知道了小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文字境界。道乾先生曾是诗人,后来做了翻译家,文字功夫炉火纯青。他一生坎坷,晚年的译笔沉痛之极。请听听《情人》开头的一段:‘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这也是王先生一生的写照。杜拉斯的文章好,但王先生译笔也好,无限沧桑尽在其中。查先生和王先生对我的帮助,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现代文学的其他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但假如没有像查先生和王先生这样的人,最好的中国文学语言就无处去学。” 1994年,王一川、张同道和戴定南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用审美标准重新阐释文学史”,以“语言上的独特创造”、“文体上的卓越建树”、“表现上的杰出成就”和“形而上意味的独特建构”来排定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穆旦(即查良铮)被置于诗歌卷卷首。   作为读书人,有幸欣赏最美的文字可能是人生极致了。就本人而言,由于生于大批判时代,汉语文字的启蒙是以大字报开始的,迄今尚未能体会最美的文字。这不是文字之错,只有怪肉眼凡胎,难有此福份了。至于内容上的美,我认为最美是思想,尽管我不知道什么是最美,但我想我已经品尝了一些思想世界的“极美”。在思想与文字层面上,我并不是王小波的崇拜者,而是一个欣赏者,欣赏他的风趣与本真。可惜他在45岁就英年早逝了。   在科学圈中,“最美的方程”、,“最美的公式”、“最伟大的方程”基本上能够达成共识。   人文世界“最美的语言”与科学世界“最美的方程”是一对有趣的组合,如若读书至此,夫复何求?   就内容来说,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令人过目难忘。他在此文的结尾说:“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2001年度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物理学家黄昆也曾经见过一只不食嗟来之食、桀骜不驯的猪。黄昆先生的学生和助手朱邦芬回忆:“黄昆1991年在Michigan大学‘吴大猷Symposium’上作了题为‘轻重空穴混合对半导体量子阱光学过程的效应’的邀请报告。这次报告,他透明胶片做了好几次,一开始是手写,最后一次是把Word文件复印到透明胶片上。由于曲线和文字都是黑白的,黄先生仍不满意,再用彩笔描了几张曲线图。他还构思了一张艺术图,描述他当年在西南联大时住在吴大猷家研究拉曼散射的情景。这张图在报告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当时在会场的李政道先生问黄昆:‘猪在哪里?’黄昆早有准备,指着图上画着的那头猪,大声回答:‘就在这里。’满堂大笑。原来,黄昆在西南联大帮吴大猷养猪,是那个年代的一个花絮。”     在《科学家黄昆:声子物理第一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中,对于那只猪有更详细、生动的描述:“当时因为抗战,西南联大教授的生活十分艰苦,吴大猷先生(吴先生被《民国风度》一书称作“物理学界的‘孔子’)因为夫人的病开销尤其大。为了稍稍改善一下生活,吴先生曾买了两头小猪喂养,打算养到年底卖掉变换些钱用。后来小猪死了一头,黄昆住到岗头村时,剩下的一头已长得相当大了。猪长时间放养在野外,凶猛无比。而每天晚上,黄昆都得将它赶进猪舍。那真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直就像一场战斗。黄昆来信报告猪的情况,吴大猷也想不出好办法,只得回信叫黄昆去岗头村找人把猪卖掉,‘也无心去计算为喂猪买了多少糠,花了多少本钱,到底是赚还是蚀?’”。   在那本书的附图(会议所用幻灯片)中,猪的怡然自得、旁若无人神态一目了然,而对物理学驾轻就熟的黄昆对猪却束手无策,败下阵来。对于上述会议场景该书用了更多的形容词:“黄昆作报告时,李政道作为听众坐在台下,他大声问道:‘那头猪在哪里?’黄昆当然不会忘记那只凶猛无比的猪,指着画在角落里的猪说:瞧,就在这里!”挤满了近400人的大讲堂里顿时充满了笑声。 文字惊艳感,在世界级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死后方及出版的文集《为什么读经典》中亦有鲜明的反映。他与王小波在生命终点上的相似之处,是都以突兀的形式、不意之际辞别人间。在文笔之外,使人顿生惊世之慨,但均吸引了世界惊奇、称奇的目光。 令科学人士有些高兴的是,作为科学家的伽利略在卡尔维诺的私人经典名单里占据了能与但丁并列的位置。伽利略说:“宇宙是一本在我们面前打开的大书,除非你明白了用来书写它的语言和符号,否则你便不能读懂。”据称,伽利略最令卡尔维诺推崇之处,是那种对于语言的表现力与诗意的自觉探索。卡尔维诺声称:在伽利略那里,语言从未被降为工具,他的独特贡献恰恰在于真正把语言自身看成了一个包含着宇宙万物的自足世界。 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小波与卡尔维诺都将诗化的语言作为评价语言之美的重要标准。
个人分类: 语言文化杂谈|11233 次阅读|28 个评论
知识分子的真实罪孽
热度 3 freefloating 2012-1-12 08:45
王小波在他的《沉默的大多数》的绪言里开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年轻时读萧伯纳的剧本《巴巴拉少校》,有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泰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这个年轻人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我看到这段文章时只有二十来岁,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的一员。我年轻时所见的人,只掌握了一些粗浅(且不说是荒谬)的原则,就以为无所不知,对世界妄加判断,结果整个世界都深受其害。 直到我年登不惑,才明白萧翁的见解原有偏颇之处;但这是后话 —— 无论如何,萧翁的这些议论,对那些浅薄之辈、狂妄之辈,总是一种解毒剂。” 我当日看了以后也是激灵灵一身冷汗,从小的梦想就是“教育一批人,感悟一批人”,要当个教育家啥的,看了之后就不敢这么说了。而且自此对道德问题和道德家很不感冒。当然我能够对这段话敏感,说明我当时已经有了些思考, 我的思考是作为一个平常人,可以有平常人的血性,但作为一个不平常的人,可能影响或者支配别人的时候,就要战战兢兢,唯恐有所闪失,贻害不浅。 可惜, 整个世界都是这样,战战兢兢的人,是不容易上位的。所以为了平衡,就像影星有狗仔队烦着一样,上位的人就要多受些攻击,好让他们时刻警醒,不要自以为大。 今天又翻到了王小波的《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并顺便将 王力雄先生《渴望堕落》也搜了出来。 其实人类社会思想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 30 年前的文字,今天读来,觉得很多人其实也没搞懂。 我觉得大家都应该读读王小波的杂文集,即使你不喜欢。反正我是爱极了。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王小波 看到《东方》杂志一期上王力雄先生的大作《渴望堕落》,觉得很有趣。我同意王先生的一些论点,但是在本质上,我站在王先生的对立面上,持反对王先生的态度。我喜欢王先生直言不讳的文风,只可惜那种严肃的笔调是我学不来的。 一、知识分子的罪名之一:亵渎神圣 如王先生所言,现在一些知识分子放弃了道德职守,摆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正在“痞”下去,具体的表现是言语粗俗,放弃理想,厚颜无耻,亵读神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语言的确应当斯文些,关心的事情也该和大众有些区别。不过这些事对于知识分子只是末节,他真正的职责在于对科学和文化有所贡献;而这种贡献不是仅从道德上可以评判的,甚至可以说,它和道德根本就不搭界。举例来说,达尔文先生在基督教社会里提出了进化论,所以有好多人说他不道德。我们作为旁观者,当然可以说:一个科学理论,你只能说它对不对,不能拿道德来评说。但假若你是个教士,必然要说达尔文亵渎神圣。鉴于这个情况,我认为满脑子神圣教条的人只宜做教士,不适于做知识分子,最起码不适于当一流的知识分子。 倘若有人说,对于科学家来说,科学就是神圣的,我也不同意。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识,经历过若干个阶段。首先,视科学如洪水猛兽,故而砍电杆,毁铁路(义和团的作为);继而视科学如巫术,以为学会几个法门,就可以船坚炮利;后来就视科学为神圣的宗教,拜倒在它面前。他老人家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后,才体会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认为他最后的体会是对的,对于每个知识分子而言,他毕生从事的事业,只能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不是顶礼膜拜。爱因斯坦身为物理学家,却不认为牛顿力学神圣,所以才有了相对论。这个例子说明,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知识不神圣——我们用的字眼是:真实、可信、完美,到此为止。而不是知识的东西更不神圣。所以,对一位知识分子的工作而言,亵渎神圣本身不是罪名,要看他有没有理由这样做。 二、知识分子罪名之二:厚颜无耻 另一个问题是知识分子应不应该比别人更知耻。过去在西方社会里,身为一个同性恋者是很可耻的,计算机科学的奠基人图林先生就是个同性恋者,败露后自杀了,死时正是有作为的年龄。据说柴可夫斯基也是这样死的。按王先生的标准,这该算知耻近勇吧。但我要是生于这两位先生的年代,并且认识他们,就会劝他们“无耻”地活下去。我这样做,是出于对科学和音乐的热爱。 在一个社会里,大众所信奉的价值观,是不是该成为知识分子的金科玉律呢?我认为这是可以存疑的。当年罗素先生在纽约教书,有学生问他对同性恋有何看法。他用他那颗伟大学者的头脑考虑后,回答了。这回答流传了出去,招来一个没甚文化的老太太告了他一状,说他诲盗诲淫,害得他老人家失了教席,灰头土脸地回英格兰去。这个故事说明的是:不能强求知识分子与一般人在价值观方面一致,这是向下拉齐。除了价值观的基本方面,知识分子的价值体系应该有点独特的地方。举例来说,画家画裸体模特,和小流氓爬女浴室窗户不可以等量齐观,虽然在表面上这两种行为有点像。 三、知识分子的其他罪名 王先生所举知识分子的罪名,多是从价值观或者道德方面来说的。我觉得多少带点宋明理学或者宗教的气味。至于说知识分子言语粗俗,举的例子是电视片中的人物,或者电影明星。我以为这些人物不典型,是不是知识分子都有疑问。假如有老外问我,中国哪些人学识渊博、有独立见解,我说出影星、歌星的名字来,那我喝的肯定是不止二两啦。 现在有些知识分子下了海,引起了王先生很大的忧虑。其实下了海就不是知识分子了,还说人家干什么。我觉得知识分子就该是喜欢弄点学问的人,为此不得不受点穷,而非特意地喜欢熬穷。假如说安于清贫、安于住筒子楼、安于营养不良是好品格,恐怕是有点变态。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和自己过不去,就是和爹娘过不去。再说,咱们还有妻子儿女。 王先生文章里提到的人物主要是作家,我举这些例子净是科学家,或许显得有点文不对题。作家也是知识分子,但是他们的事业透明度更大:字人人识,话人人懂(虽然意思未必懂),所以格外倒霉。我认为,在知识分子大家庭里,他们最值得同情,也最需要大家帮助。我听说有位老先生对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有如下评价:“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不管贾先生这本书如何,老先生言重了。真正的妖孽是康生、姚文元之辈,只不过他们猖狂时来头甚大,谁也惹不起。将来咱们国家再出妖孽(我希望不要再出了),大概还是那种人物。像这样的话我们该攒着,见到那种人再说。 科学家维纳认为,人在做两种不同性质的事,一类如棋手,成败由他的最坏状态决定,也就是说,一局里只要犯了错误就全完了。还有一类如发明家,只要有一天状态好,做成了发明,就成功了,在此之前犯多少次糊涂都可以。贾先生从事的是后一类工作,就算《废都》没写好,将来还可以写出好书。这样看问题,才是知识分子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王先生说,知识分子会腐化社会,我认为是对的,姚文元也算个知识分子,却喜欢咬别的知识分子,带动了大家互相咬,弄得大家都像野狗。他就是这样腐化了社会。 四、知识分子的真实罪孽 如果让我来说中国知识分子的罪状,我也能举出一堆:同类相残(文人相轻),内心压抑,口是心非,……不过这样说话是不对的。首先,不该对别人滥做价值判断。其次,说话要有凭据。所以,我不能说这样的话。我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只在一个方面有欠缺:他们的工作缺少成绩,尤其是缺少一流的成果。以人口比例来算,现代一切科学文化的成果,就该有四分之一出在中国。实际上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学术界就是这样的局面,所以我们劝年轻人从事学术时总要说:要耐得住寂寞!好像劝寡妇守空房一样。除了家徒四壁,还有头脑里空空如也,这让人怎么个熬法嘛。 在文学方面,我同意王先生所说的,中国作家已经痞掉了,从语言到思想,不 比大众高明。但说大家的人品有问题,我认为是不对的。没有杜拉斯,没有昆德拉,只有王朔的调侃小说。顺便说一句,我认为王朔的小说挺好看,但要说那就是 modern classic ,则是我万难接受、万难领会的。痞是不好的,但其根源不在道德上。真正的原因是贫乏。没有感性的天才,就不会有杜拉斯《情人》那样的杰作;没有犀利的解析,也就没有昆德拉。作家想要写出不同流俗之作,自己的头脑就要在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再丰富些,而不是故作清高就能解决问题的。我国的作家朋友只要提高文学修养,还大有机会。就算遇到了挫折,还可以从头开始嘛。 五、知识分子该干什么? 王先生的文章里,我最不能同意的就是结尾的一段。他说,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已经千疮百孔,知识分子应司重建之责。这个结构是指道德体系吧。我还真没看见疮在哪里、孔在哪里。有些知识分子下了海,不过是挣几个小钱而已,还没创建“王安”、“苹果”那样的大公司呢,王先生就说我们“投机逐利”。文章没怎么写,就“厚颜无耻”。还有丧失人格、渴望堕落、出卖原则、亵渎神圣(这句话最怪,不知王先生信什么教)、藐视理想。倘若这些罪名一齐成立,也别等红卫兵、褐衫队来动手,大伙就一齐吊死了吧,别活着现眼。但是我相信,王先生只是顺嘴说说,并没把咱们看得那么坏。 最后说说知识分子该干什么。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可以干两件事:其一,创造精神财富;其二,不让别人创造精神财富。中国的知识分子后一样向来比较出色,我倒希望大伙儿在前一样上也较出色。“重建精神结构”是好事,可别建出个大笼子把大家关进去,再造出些大棍子,把大家揍一顿。我们这个国家最敬重读书人,可是读书人总是不见太平。大家可以静下心来想想原因。 ------------------------------------------------------------------------------- 渴望堕落 --- 谈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痞子化 王力雄 对王朔的大红大紫,不喜欢的人当时有自己的解释 --- 王朔就如他自己书中所写,是流氓转业干起了“码字儿”,是痞子写痞子,中国社会在文革废墟上生长起来的众多痞子,为他提供了畅销的市场和走红基础。这种解释其实回避了一种现象,即为什么王朔的书在知识分子当中也有相当影响?连他的痞子语言和文风也被不少知识分子模仿? 《废都》的出现更让做上述解释的人困惑,一向以“严肃文学”著称的贾平凹,一旦把笔锋从乡土转向其身边的生活圈子,涌出来的竟然也是一群痞子,让王朔都如小巫见大巫。相比之下,王朔写的只算一群嘴皮能耐的小痞,贾平凹笔下才写出了真正入道的大痞、老痞、灵魂之痞。而那些庄之蝶们跟贾平凹一样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 . 这回知识分子写知识分子,写出来的为什么也成了痞子?而且稍有眼力的人即可看出,贾平凹并非在写一个杜撰的世界,也非冷眼旁观,他与他写的世界血脉相通、百感交集地纠缠在一起。作者如此投入,那不可能不是一个真实世界。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以拉了半辈子大提琴的王启明为主角,有些观众认为姜文把王启明演得太痞,倒象拉了半辈子排子车。但姜文以他身边的艺术家们证明,他们比他塑造的王启明还要“糙”,嘴更“脏”,刘欢也对此发表了支持的旁证。观众心中的艺术家不过是概念,而姜文和刘欢自己就是艺术家,生活在艺术圈里,当然更有发言权。最近新闻界披露王启明的原型 --- 小说作者曹桂林的所作所为,也从侧面证明了姜文的正确。 庄之蝶、王启明一类“文人”既是今日中国之真实存在,说明当今中国知识分子与其传统概念,已经发生了许多背道而驰的变化,同时却和王朔笔下的痞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相似之处。这种令人困惑的现象,正是中国社会近年天翻地覆的众多变化中,一个尚未引起人足够注意、但却足够深刻的本质之变。 ◎痞子成功的时代 中国曾一直是以“道”(价值准则)为先的社会,或者至少保持表面上的以“道”为先。“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之深刻无比的意义,就在于使中国与几千年的轨道脱离,全面而不可逆地转变为以“利”为先的社会。这个本质之变首先产生于意识形态的转变,并由国家政权推动和保障。在实际效果上,这固然有助在最短时间完成如此根本的转型,但却不能给“道”以循序过渡的足够时间,从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道”与“利”的巨大冲撞。 “存天理,去人欲”的道德重负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几乎已化作国人本能之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连续革命虽然导致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但其中的价值符号与相应的价值关怀,如耻于言利、正派、守法、忠诚、助人、不争、不贪……等,仍然深深地渗透在国人生活的一切方面,有力地节制人们的行为。当中国从道德社会向功利社会猛转,道德禁忌消失,“利”的大门呼啦啦洞开,这种价值关怀就成为妨碍人及时抓住利益契机的障碍。而这时,从来没有道德束缚的痞子却生逢其时,在时代交替的空白中抢到起步的先机,并由此奠定后续发展的优势。原来为“正派人”所看不起的懒汉、二流子、流氓、不法分子和劳改犯们首先迈入万元户、老板、私营企业家的行列,成为“先富起来”的模范和改革初期的最大收益者。而在随后越来越赤裸裸的利益竞争中,相应规范与制约(更别说社会价值系统)远不能同步建立,更使得竞争具有强烈的恶性性质。这种恶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谁有道德意识,谁在竞争中就注定只能处于下风。任何人若想在这个新时代获得成功,就不能不与痞子采取同样的行为准则,象他们那样“敢干”和不受道德的束缚。 ◎沉重的贞节牌坊 中国知识分子经受几十年“改造”,只在八十年代有过短暂的地位上升,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彻底摆脱“被改造者”或意识形态“驯服工具”的角色,被扭曲的人格也未来得及舒展,很快又面临新的失落。他们习惯的是以“道”取“利”,几千年的中国士阶层都如此,即使在被改造时期,只要顺应当时的“道”,也能得到相应的“利” . 然而现在,“道”却成了获“利”的障碍,以“道”为本的他们自然也就成了失“利”者。短暂的上扬只能把再次失落对比得更强烈。 他们初始进行了相当一段抵抗,力图用道德优势获得心理平衡,以对痞子们所用手段的蔑视,否定其成功的结果,将其归为“不可接触的贱民” . 但这种抵抗很大程度并非出于真正的道德追求,而是在惶惑、嫉妒之中的本能反应,以及出于平衡自身失落感的需要。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系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近几十年意识形态的摧毁下已经基本解体,新的价值系统却无建树。没有体系的支撑,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可能抵御“利”之诱惑与挑战的。内心失去了“道”,“道”的体现就只在所谓的“面子” . 但“面子”在中国文化中也是很有分量的,即使是十恶不赦的恶棍,也从来装成正人君子,满口仁义道德,或即使先从黑道起家,成功后也大做捐资办学一类善事挣面子。“当婊子立贞节牌坊”虽是骂人话,却从另一面可见“面子”对中国社会影响之深,威力之大。“道”传承千年,已化作基因溶进社会及每个成员的潜意识,即使价值体系分崩离析,“面子”也照样沉重。 中国知识分子一向以“死要面子活受罪”出名,有时甚至到可笑地步。长期生活于贫困使人易向金钱倾斜,面对社会转型,他们内心的欲望早已耸动燃烧,迫切期待投身于利益场的角逐。然而他们过去的角色 --- 无论是作为历代道德的养育者和守护人,还是作为后几十年的道德受难者,都决定他们的道德遗传之深,即使仅剩“面子”,也极难摆脱。 然而只要还讲面子,就只能处在“当婊子立牌坊”的尴尬之中,遮遮掩掩地逐利,不敢放手拼搏,那样既赢不了,又受苦心伪装之累,最终仍然不免暴露本相,反更丢面子,结果既当不好婊子,也立不起牌坊。 ◎无耻告别羞耻 摆脱“道”的压抑 --- 无论在面子上还是在心理上 --- 成了获“利”的前提,而“道”又如此沉重,必须在相反方向趋于极端才有可能,就象撬动愈重的物体需要愈长的杠杆一样。 西方现代主义的传播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学说,让很多人如释重负地明白(或自以为明白)人人内心都是一口欲望煎熬的大锅,道德不过是锅盖,起到压抑作用,让人异化而已。当年曾在中国知识界掀起的现代主义热潮,希冀从中找到摆脱道德压抑的理论支持,实为动力之一。 然而最长的杠杆不是哲学,恰恰是“痞” . 过去几十年的社会平等化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不乏接触痞子,尤其是文革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更与痞子有不少相同渊源。他们不难从痞子手法中受启发:如果干脆不要脸,何从受面子之苦?打碎神圣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亵渎,把神圣弄成滑稽可笑,自然就不会神圣;嘲笑道德,完全不跟它来正经,反而是最容易摆脱其压抑的途径;这种亵渎嘲笑的痞子之道同时还有另一个作用,即最适于拉大伙一块下水。谁也不想显得滑稽可笑、“假正经”或“跟不上潮流” . 只要大伙都下水,就不会显出哪个人独自的卑下,大伙全都没尊严,人人也就不必有自尊。这种“串通效应”可以很快地造成氛围,把力图独秀者剔除在外,免其成为能衬托出集体卑下的参照物。后者也往往在孤立的威胁面前而投降。 王朔的走红在于恰逢其时地提供了一套适合上述转换的调侃结构和亵渎词汇。而且他的“我是流氓我怕谁”之嘴脸不但不那么丑陋,还颇有一些可爱。他以机智犀利的嘲弄,暴露出曾被全民族顶礼膜拜的神圣有多么虚伪和荒诞,同时他就手把世间所有的神圣一块当成脏水泼掉。快刀斩乱麻,免却“理还乱”的纠缠,让人一身轻而进入随心所欲的境界,这特别适合知识分子心理转型的需要,给了他们一个能够“痞”与“理直气壮”兼而得之的形式,体面地以漂亮的无耻告别羞耻。 ◎又一次自我改造 中国知识分子多年处于被改造的地位,经历了多次运动的“洗脑”和“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改造”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了自觉行为,长期人格扭曲造就的“原罪”意识使他们具有根深蒂固的自卑与媚俗心理,一旦跟不上社会发展,不适应形势变化,就感到惶恐不安,首先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尤其是长期的“知识分子工农化”对他们的“脱胎换骨”,使他们几乎将知识分子特立独行气质丧失一净,刻意追求平民化,以社会认同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并时刻以改造自己而求得与时尚和潮流保持一致。 “痞子化”是知识分子在社会潮流裹挟下的又一次自我改造。与过去的改造相比,重要的区别在于这次改造无人强迫,完全出于心甘情愿。逃离神圣,摈弃价值,否定道德,集中体现在“我是俗人”(与“普通一兵”、“螺丝钉”内在逻辑一脉相承)的口号上。既是俗人,就不该坚守寂寞清贫,就无所谓理想信仰,就该满足七情六欲,就有贪心、想挣钱、该下海、高消费、搞女人……并且当然也不必以此为耻。事实上,当今的知识分子是在渴望品尝堕落的滋味。他们悔恨当年的“纯洁”、自制,惋惜虚度的年华,痛心过去的“傻冒” . 他们以索债的急迫补回蹉跎岁月的损失,有些人的贪婪程度已近疯狂。 1992 年以来的“文人下海”,更让他们钻进钱眼,并且理所当然地把腐败当成经商的共生物,心安理得地尽情腐败。即使还有些羞耻感,只是羞耻自己还不够无耻,还有文人的酸气,不够敢干、实干,比不上痞子放得开和会逐利。这种自卑往往会在某些人身上推动一种“草莽化”的倾向 --- 即为了掩盖内在的孱弱,用外在的粗鲁、口出秽语、行为不端披上所谓“男子汉”的“阳刚”之皮,同时将这种草莽倾向大量地塞进他们的文化产品。 全神贯注于经济的当今社会完全无意建立对“无用书生”的保护,面对弱肉强食的现实,一向缺乏行为能力的知识分子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有些人因此会由生存能力的自卑而生出对痞子“混世”能力的羡慕与佩服,使其在精神的痞子化之外, 言谈举止也会对痞子有意加以模仿,以增加自信心和“威慑力”。这一点目前在文艺界最为突出。再通过文艺的塑造与传播,让痞子从形象上也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并成为时髦。这是当今中国文艺日益鄙俗的原因之一。 ◎“道德是一体的” 我虽用了“知识分子”这个词,却非囊括全体。无疑相当多的知识分子仍然保持洁身自好,或出于污泥而不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知识分子总体而言,痞子化的趋向已是一种客观存在。即使真正在嘴脸上成为痞子的还为数极少,但精神世界里的“痞” --- 丧失人格、渴望堕落、厚颜无耻、出卖原则、逐利投机、亵渎神圣、蔑视理想……已不能不说相当普遍。精神的痞难道不是比嘴脸的痞更接近痞的实质吗?事实上,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形象之低下,已经充分地证实了“有知识的恶棍是最恶的恶棍”这句民间评语。 亚里士多德说过:“道德是一体的( Virtue is one thing )。”知识分子的痞子化即使从动机上仅为自己,但实际结果却不可能只限于他们个人堕落,因为他们个人是不能与他们营造社会价值系统的社会职守分开的。虽然他们仍然进行学术研究,写冠冕堂皇的文章,发表动听的言论,但他们却回避不掉一个悖论:如果他们真心地去创造和信仰一个包括终极关怀和道德伦理在内的社会价值系统,就不能不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越发衬托出自己的堕落和龌龊。他们需要为个人的堕落制造合理性,必然不断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社会职能和文化能量,创造支持自己的文化,让那文化提供堕落的依据和相应的社会氛围,同时使自己进一步被那文化“说服”和“改造” . 这是这些年中国文化走向的一条潜在轨迹,是一连串“思想解放”的实质,也是近年勃兴的“痞子文化”之根源。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个人堕落为什么会腐蚀整个社会的原因。事实上,知识分子的痞子化某种程度上正在带动整个国民精神的痞子化,这后一种痞子化对中国社会的摧毁性,将会在未来岁月难以逃脱地逐步显露。 在我看来,一个社会最大的危机是失去支撑它的精神结构。具有终极关怀的价值系统是将一个社会凝结为整体的黏结剂,它赋予个人行为收敛性,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一旦缺失这样的系统,无所遵循,唯以利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社会就会失去凝聚力,群起争利却难以解决争利引发的社会紧张和冲突,尤其是一个人口与资源严重失调的社会,最终难免不因无止境的发散而解体。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本已百孔千疮,若是唯一担负对其进行重建、更新和修补之职能的知识分子放弃坚守,自甘堕落,并且再“反戈一击”,对于未来危机,中国知识分子恐怕是难以推脱自身责任的。
个人分类: 绝地挑战|5734 次阅读|7 个评论
浪漫的骑士——王小波
热度 3 skdhf 2011-12-25 22:12
“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的骑士,一位行吟的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李银河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王小波 我是上大学的时候开始知道王小波,开始看他写的东西,看过之后感觉我就是王小波,只是没有他的才气和勇气。喜欢他只是觉得他的思想较“亲民”,是每一个年轻人都会或多或少迸发过的。伴着他的作品我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畅游完了大学,期间也把王朔的全集通读了一遍,读之前觉得他们俩的风格相似,那时候自己也的确对什么都不屑一顾,崇拜他们的调侃精神和特立独行。但看过以后却发现他们俩还是不一样,王朔写的东西看着过瘾,看过之后也就不了了知,但被王小波调侃后却会产生若有所思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娱乐和文学的区别。 大学被他们这些人影响的不浅,毕业时班主任都忠告我以后遇事不要太以自我为中心,即使自己是对的也要有所收敛,否则吃亏的是自己。对于班主任的忠告我当时除了心存感激并没有放在心上。带着王小波的精神我到了研究生阶段,没想到研究生刚开始这种精神就害了我,果然被班主任说对了。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大学老师对我是那么宽容。其实我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没有按着导师的想法去做而已。这也算是我人生的另一堂课,让我认清了现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低头。 从那以后我只有心里面还残存一些王小波的影子,开始听老师的话,为了不伤害自己和别人而变得圆滑。再过几年也许影子也会消失,甚至会觉得他不值得当初的执着。 青春就是这样渐行渐远。
2986 次阅读|5 个评论
王小波从《水浒传》中提出并背负着“行货感”
liuli66 2011-12-17 18:39
默顿( R K Merton )针对科学共同体中存在的“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现象,从《圣经》中找来一个典故“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去”,命名为“马太效应”。 差不多整整 3 年前,沿着默顿的思路, AN 把《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称为中国版的“马太效应”,即“老子效应”( 20081224 )。刚刚检索发现,武际可教授对此有详细的阐述,见“ 用老子的话来看马太效应 ”。 王小波也有类似的做法,他从《水浒传》中提出了“行货感”概念,并且从 12 岁起,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行货感”。 《水浒传》第 38 回写道: 话说当时宋江别了差拨,出抄事房来,到点视厅上看时,见那节级掇条凳子坐在厅前,高声唱道:“那个是新配到囚徒?”牌头指着宋江道:“这个便是。”那节级便骂道:“你这黑矮杀才,倚仗谁的势,要不送常例钱来与我?”宋江道:“‘人情人情,在人情愿。’你如何逼取人财?好小哉相!”两边看的人听了,倒捏两把汗。那人大怒,喝骂:“贼配军!安敢如此无礼,颠倒说我小哉!那兜驮的,与我背起来!且打这厮一百讯棍!”两边营里众人都是和宋江好的;见说要打他一哄都走了,只剩得那节级和宋江。那人见众人都散了,肚里越怒,拿起讯棒,便奔来打宋江。宋江说道:“节级你要打我,我得何罪?”那人大喝道:“你这贼配军,是我手里行货!轻咳嗽便是罪过!”宋江道:“便寻我失,也不到得该死。”那人怒道:“你说不该死!我要结果你也不难,只似打杀一个苍蝇!” 王小波在“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写道: 《水浒传》上写到,宋江犯了法,被刺配江州,归戴宗管。按理他该给戴宗些好处,但他就是不给。于是,戴宗就来要。宋江还是不给他,还问他:我有什么短处在你手里,你凭什么要我的好处?戴宗大怒道:还敢问我凭什么?你犯在我的手里,轻咳嗽都是罪名!你这厮,只是俺手里的一个行货!行货是劣等货物,戴宗说,宋江是一件降价处理品,而他自己则以货主自居。我看到这则故事时,只有十二岁,从此就有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行货感,这是一种很悲惨的感觉。在我所处的这个东方社会里,没有什么能冲淡我的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中最悲惨的,并不是自己被降价处理,而是成为货物这一不幸的事实。最能说明你是一件货物的事就是:人家拿你干了什么或对你有任何一种评价,都无须向你解释或征得你的同意。我个人有过这种经历:在我十七岁时,忽然就被装上了火车,经长途运输运往云南,身上别了一个标签:屯垦戍边。对此我没有什么怨言,只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行货感。对于这件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早有解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啊,普天之下,莫非王士,我不是王;率上之滨,莫非王臣,我又不是王。我总觉得这种解释还不如说我是个行货更直接些。 AN 觉着还可以从《水浒传》上述文字中提出一个概念,即“苍蝇感”。考虑到与时俱进, AN 更愿意用这个概念:蚂蚁感。 AN 估计,王小波肯定从小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蚂蚁感”。U 2? Me 2.
个人分类: 杂感|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王小波文章的印象
qianlivan 2011-10-19 15:20
对王小波文章的印象
王小波这个名字听起来普通,高中时听过,当时以为是位写畅销书的作者。当时大家热议过一段时间,但是我天然地不喜欢畅销书,所以那时主动地不去看他的书。 后来偶然有一次无聊得紧,手头有别人的《王小波全集》中的一本,随手翻了一下,猛然发现,这位名字普通的作家写的东西比那些名字诗意的作家有趣得多。原来看其他作家的各种散文、杂文、小说的时候都难免有各种意识形态、宗教教化的内容。原来还能忍受这些内容,但是随着逐渐感受到这些教化的虚伪,我现在已经十分憎恨这些内容了。相反,王小波写的东西只有一个原则,崇尚聪明睿智的东西,不加道德判断。其实仔细想想,这是对的。如果人人都能以聪明的方式对待生活,人人都能有独立的思考,那么世界定会更加美好。 这几天看了一下王小波和他妻子的书信集,印象深的就是他有一次用五线谱写了情书,也说了一句相当有诗意的话:“希望我和你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不管别人如何看待这位作家,我想至少这位作家独立思考思考的习惯是值得学习的。
个人分类: 读书|3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迷途思反
zhuhua1 2011-8-5 23:43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或者说是最近一年以来。我一直疲于奔命,为了经济的收入,而忽略了内在自我的提高。我一直以为,自高中毕业之后。自我思想开始苏醒,内心正变得越来越强大,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我将无所畏惧。 那时的我,喜欢王小波的那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那充满颠覆性的观点让我感到了莫大的快乐,又发现,在他荒诞、引人发笑的文字竟隐蕴着让人撕心裂肺的感动;喜欢罗曼罗兰笔下,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之梦,是人性和思想在逆境中成长的传奇,也承载着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喜欢时寒冰笔下,对万物生灵自然规律的敬畏,忧国忧民的呐喊,对社会之道如同庖丁解牛般细致入微的分析。 我知道,即便以着自己最纯粹的感情与意志,也难望前辈们之项背。但这并不妨碍喜欢他们,喜欢那种风格,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写出那样的诗篇,一直以来,不断地努力。 往往,一转身是,才发现自己已经被改变。几乎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性,没什么必须存在的思想,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可是,我讨厌空虚的思想,因为其中善恶皆无。生活之中,应该充满了乐趣,我不再想为生活所累,而要带着你找到新的乐趣。 曾经迷茫的少年,从故乡的土地上走出来之后,从未想过会继续回到家乡。外面的世界绚丽多彩,我能够更长时间地将这份绚丽,带入我的故乡,展示给我的父母、亲友。 在南京读书大学四年,和社会基本隔绝的我终于建立其思想的大厦。到了合肥之后,经济上独立带来人格上的自强,从此我不再自卑。在上海这座欲望的城市里,科学院的星空下自己独自封闭,直到最后的一年,也应该庆幸只有这一年,我将自己廉价的劳动力连同飘摇的思想一同出卖,换取金钱。 毕竟天道酬勤,这么多年来,无论风雨如何变幻,一直在坚持;多少次,为自己而感动。无论如何,我已来到北京。我喜欢这份安定而又挑战性的工作,此处重新拾起那支离破碎的思想;将那蓄势待发的理想推向极限;更重要的是,经营其我自己的家。 远远想起,安徒生在《光荣的荆棘路》中写道:……人生是一条充满了荆棘的路……。对于由于惯性活着的人,走过的是一条光秃秃的荆棘路,一路只顾着拔刺;对于充满诗意的人来说,这条路是这样的:荆棘构筑的篱笆墙,上面爬满了紫色的牵牛花,每朵花上都歇着一只蓝蜻蜓,轻轻地挥动着轻盈的翅膀,他们篱笆之间走了过去;关于人生,这样说也许不够有意思。
1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书可读的日子
热度 7 baojianwang 2011-7-9 09:12
想写一点关于读书的文字,是因为现在实在是无书可读。王小波说,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要把这件事从我生活中抽掉,还不如把我阉了……我没有这么高的精神境界,只是觉得无书可读的日子终究很乏味。当代国学大师范曾先生今年73岁高龄,但他早晨读书的习惯坚持了60多年,学问都是时间堆起来的。现在早上我总5点多就醒,总想找点东西来读。 书总有好的和坏的之区别。我相信,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古人之学为己,今人之学为人”,书的好与坏,也许就在于我们从书中汲取的营养对“为己,为人”的价值。陈省身就讲,数学也分好的数学和坏的数学,一个数学家应当了解什么是好的数学,什么是不好的或不太好的数学,有些数学是有开创性的,有发展前途的,这就是好的数学;还有一些数学也蛮有意思,却渐渐地变成了一种游戏了。我想,好的书应该给人一种“禅观豁然破”的警醒,“得饮醍醐,顿消热恼”的清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触动;坏的书自不必说了,只不过是心灵浮躁的附和,一种游戏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和西方的哲学经典,文学经典都可以称之为好的书,至于现代,路遥、韩少功、王小波的文字也许……(我读的书不多,未免有误导之嫌)。 读书万不可浮躁。我读费曼的《发现的乐趣》从中学到六个字:观察、怀疑、正直。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观察,如果你和你的朋友走在茂密的森林里,朋友指着一种鸟,对你说,知道它是什么鸟吗?你一头雾水,朋友反替你说出鸟的名字;从而,你怀着敬慕的眼光看着他。不,完全没有必要,他除了知道鸟的名字之外一无所知,鸟的名字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它不会给你传达更多的信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细致的观察:它的活动规律,生活习性等。范曾先生讲过一个故事,他在澳大利亚碰见一个学者称读完了《四库全书》,范曾先生对他是嗤之以鼻的,因为《四库全书》总共八万卷,至今没有一个学者能够通读。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人要去洗衣店洗衣服,在大街上看见一家房子,门前挂着“洗衣店”的牌子,就进去了。店主问,你来干什么,那个人回答说,我来洗衣服啊,店主回答到,我们这里不洗衣服,那个人反问道,那你们挂“洗衣店”牌子干什么,店主回到,我们是卖“洗衣店”牌子的。我想,鸟的名字,学者读的《四库全书》都可以称之为“洗衣店”的牌子。观念和概念是不堪重任的,对“为己,为人”没有任何价值,如果没有怀尔斯在普林斯顿的面壁八年,如果没有黎曼落奖后的坚持,怎会有“灯火阑珊处”和“山花烂漫时,丛中笑”的她。 速成的东西总是缺乏营养,经岁月沉淀的东西才弥足珍贵。达到“以霜雪之洁求其品,以岱宗之高求其志。以潭壑之深求其学,以大地之博求其德”的境界,唯有多读书,多读好书。电子版书籍总是害我的眼睛不浅,还是希望纸质的书籍。也希望老师朋友给我推荐好的书籍,不胜感激!
个人分类: 读书所得|478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吹海风
热度 2 magictttt 2011-6-23 13:32
爱海风,爱潮水,爱自然...... 我不是谁的粉丝,不是谁的朋友,我是阿四,我只是我自己的影子。 一生立志,抚摸自然的风,起伏于潮水,仰望于星空,随着灵魂去生活。 我是海里的鱼,是王小波的猪,是路边的野狗。
2020 次阅读|2 个评论
王小波逝世14周年
热度 3 hjf306 2011-4-11 21:21
王小波( 1952 年 5 月 13 日 —1997 年 4 月 11 日),著名作家, l952 年 5 月 13 日生于北京, l968 年去云南插队, 1978 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业管理。 1984 年至 l988 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 1997 年 4 月 11 日病逝于北京。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 “ 智慧 ” 、 “ 自然的人性爱 ” 、 “ 有趣 ” ,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是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我只读过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已深感有趣。即使现在读来也依然很有意味。多少人生前寂寂,死后无名,而王小波已经离开了我们 14 年,依然能够得到这么多人的缅怀,也是幸事一件。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 —— 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 —— 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兑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 —— 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 “ 猪兄 ” 。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 —— 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 —— 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 —— 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 —— 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逮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 —— 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27 次阅读|8 个评论
王小波式幽默诙谐----故事新编之:桃园三结义
cunshangmeng 2010-12-11 10:24
故事新编:桃园三结义 一 话说东汉年间,在河北涿郡有一个以杀猪卖肉为生姓张名飞的人。此人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因而长的个小而黑,常被人欺负。有一天张飞又一次被人扒裤子,他实在无法忍受这种耻辱,遂端起长刀将在附近看热闹的一头猪捅死,愤怒促使张飞的表现异常勇猛,而且伴随着张飞声嘶力竭的一声大吼,令在场的人们大惊失色,从此那些欺负张飞的小流氓都拜到在他脚下不敢放肆。张飞自此之后心狠胆大,以杀猪卖肉为生,乡亲街坊也喜好看他杀猪,张飞在杀猪时通常都要大吼一声以增加声势,声如洪钟,实在显得勇猛过人;猪也愿意被他杀,听到他那一声大喝,都先晕死,被捅的时候也没有了疼痛,比到医院麻醉都管用,实在痛快。 自此张飞的张记猪肉店铺得到了发展,成了名副其实的猪肉大王。张飞随着收入的增加,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慢慢变得虎背熊腰了,性格也极其粗狂豪放,结交了很多地痞流氓。其实在长坂坡那一战时,面对曹操几百万人马,张飞当时被吓的都声尿俱下了,跟着刘备没泡上妞不说,还落得这个下场,肠子都悔青了,想当初白天杀猪卖肉,晚上和朋友们去K歌泡马子那会多幸福啊!当时张飞想反正都这样了,干脆回味一下杀猪时的光辉场景,遂一手做摁住猪脖子状,一手端起长刀要刺,哇呀呀,大喝一声。曹操一听差点被麻醉晕了,原本偏头疼的疾病顿时好了很多,心想,这是什么疗法啊,比华佗的那套打点滴管用!今天不能弄死张飞,改天当请来详聊!赶紧命令众将士士兵后退。等曹兵退去,张飞还在想,哎,莫非曹操喜欢看我杀猪,他要是喜欢看我杀猪,我可以拍成视频传到优酷去!搞不好还能成为名人呢! 回过头来继续说张飞卖肉,随着东汉帝国政治的腐败,物价的飞涨,张飞的张记猪肉也感到了生存的压力,但是面对街里相亲的关系,碍于面子不能涨价。正在愁眉苦脸的时候,刘备来买他的猪肉,话说这刘备是当时的一个很有名气的刘氏草席集团董事长,也间或弄些草鞋来买,据说还在淘宝上开了店,打着是当今汉献帝的皇叔的旗号,效益实在是好,而且他又善于投机倒把之道。 张飞切好肉之后就问刘备。刘大哥,你现在经营的怎么样啊?你看这物价涨的,我这猪肉生意都快没法维持了。 刘备笑吟吟的说,你注水了吗? 没有!都是乡里乡亲的!张飞一脸憨厚的回答 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谁跟谁啊!你涨点价格再注点水谁能知道?这年头挣钱才是王道,你没看见洛阳城的房价都涨到喜马拉雅山那么高了?再涨就到外太空了!老百姓的死活不是你我能解决的了的。这不我最近正欲行走江湖,趁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也横插一杠子占领一块地盘,怎么样?跟哥混吧!从此你我过着皇帝般的生活,还有泡不完的妞,天天换个样! 一席话说的张飞茅塞顿开,喜出望外,我业已早有此意,在此区区弹丸之地聊此一生,狂费了我这一生好身材,况且你看,咱这地方半天都看不到一个妹妹,就算看见一个吧,你还就不想看第二眼,我勒个去,大哥咱结拜为兄弟吧!从此行走江湖,泡尽天下妞,怎么样? 刘备也显得很兴奋,你别着急,先按我说的,加价注水,我们先赚足一笔钱,我也要跟我老妈商量一下我们家刘氏草鞋集团抛售股票的事,不满你说,我借用我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玄孙之名,汉献帝皇叔之利,已经将我的股票炒作翻了几番,马上就抛售,到时必定能引起一场金融风暴,动乱整个汉朝大局。外加还有个哥们关羽在外出差,等他回来我们一块结拜为兄弟,趁此战乱,然后共举大事! 话说这时的关羽正在洛阳西施按摩院舒服着呢,今天还破天荒的选择了泰式按摩。爽的满脸通红。说到这个关羽不能不提一下,关羽是山西人,喜欢吃豆腐,遂开了豆腐坊以磨豆腐为生,其实关羽最喜欢吃的是女人的豆腐。话说有一天关羽在集市上卖豆腐时看见一个漂亮妹妹,于是故意在人群中拥挤以图吃这姑娘的豆腐,哪知道这姑娘来头不小,身后有很多打手顿时出现将关羽擒住一顿毒揍,还当众剥下他的衣服示众,羞得关羽满脸通红,从此就一直红着。关羽投奔刘备,其谈甚欢(关键是对于美色有共同嗜好)遂雇用关羽出任 刘氏草席集团总经理。二人最大的乐趣就是去那家最有名的貂蝉洗浴中心,这次关羽去了洛阳,没想到西施按摩院的服务才叫一流,外加上泰式这么辛辣的服务,关羽也乐喝的多舒服几天!最近,又难得的来了一个新头牌,好像是个大学生,而且难得是个雏!关羽怎能放过。刘备给关羽打电话催促其快点回来,有要事相商,关羽回复说,新来了一个大学生头牌还是雏,我爽完就回。刘备一听,咦,你个小兔崽子,跑洛阳爽去了啊!不过你爽完就得回啊,回来给我描述一下。 关羽急急忙忙完事之后,用赤兔马拉车把这大学生送回学校宿舍,在宿舍门口,赤兔马惊厥了踩踏死了两个大学生,但是关羽依然把小妞送回去,周围的同学拦下关羽,关羽大怒,都让开,我哥是刘备!周围的学生义愤填膺的说:把他抓住,他爸是李刚都不行!刘备知此事之后大怒,心想:二弟啊!你怎么这么二啊! 用银子将事情摆平后,关羽回来和刘备,张飞三人,选了一处带有桃花的地方结拜为异性兄弟,据说在有桃花的地方结拜就可以多走桃花运。 结拜完毕,关羽道:我们的队伍要开张了! 张飞说:好!我们马上回去收拾一下这就出发,大哥,我们去貂蝉洗个澡先?你们都去过了,我还没去过呢! 刘备扇了张飞一耳光大怒道:看你这瘪三就这点出息,我们先起个口号,以后招兵买马就方便点。等我们万事俱备,大张旗鼓时,再去爽最后一把! 关羽脱口而出四个字: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老大,有没有搞错,我们现在是搞三国呀,不是搞水浒。张飞疑惑的问。 哦,对对对!那我们就是反清复明?关羽思考着说。 老大,你怎么没一点历史常识啊!从宋朝怎么跑到清朝了,我们这是东汉呀!关羽纠结的说。 哦,那就是匡扶汉室。这次对了!刘备再次思考后说。 匡扶汉室。关羽高喊了一遍,跑到刘备身边伸出大拇指道:高,实在是高。 说完两人会心一笑。 关羽眉毛一挑说:大哥,您请先? 张飞看事情不对。马上举手说:泡妞要是不带我,我就上衙门举报。 刘备过来拍拍张飞的肩膀说:老三啊!我说你的脸怎么这么黑呢?你看你,光知道说气话了不是,你要是想泡妞就告诉我嘛,你不告诉我,我怎么知道你想泡妞呢,比如你现在如果告诉我你想泡妞了,我就知道了你想泡妞了,你现在想泡妞,呢还是不想泡妞呢 话还没说完,关羽张飞就口吐白沫晕倒在地了。 哎,二弟三弟,你们怎么跪地上呢!怎么着这是?还没过年呢! 从桃花园出来,在路上三人听到行人说前面有人强抢民女,于是赶紧小跑着赶到事发地点,只见一个小混混和一女孩纠缠在一起。张飞攥紧拳关,爆眼突出,正欲上前拳打一番,在一旁的刘备拦住张飞道:打住,看你这杀猪的揍行,还想拳打镇关西啊!我们不搞水浒,这是三国,注意注意! 刘备转换了一个笑脸弯下腰迎上正在实施强暴的流氓道:这位小哥哥,你在干什么啊? 离远点没看到我在泡妞吗? 快起来,妞不是这样泡的,别吓坏人家姑娘。 管你鸟事,滚开!小流氓恶狠狠的说。 此时在一旁的关羽安奈不住了。大哥,你怎么搞的跟宋江似的说完随手把那小流氓抓起来,两拳放到了。 刘备直起身子瞥了关羽两眼道:怎么又搞到水浒那里去了,我们这是在搞三国,哎呀,两位贤弟用点心好不? 小女子很懂礼数,给刘备行了礼道:多谢相公搭救。请问恩公姓名? 刘备笑吟吟的答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小生刘备备,请问姑娘芳名?府上何处?可有意中之人? 我叫雷迪嘎嘎,在省城上学,今日回家省亲路过此地。 哦,小生早就耳闻省城有一才貌双全女子名曰雷迪嘎嘎,那首《炸死他 裆死》唱的可真是珠圆玉滑妇孺皆知啊!原来就是你,真是耳闻不如眼见,今日得见嘎嘎姑娘乃是小生三生有幸啊! 恩公见笑了,天色已晚小女子现行告退了,寒舍就在前面的雷迪村,恩公如若有日前往,小女子必当权力招待 好说,好说,嘎嘎姑娘走好。 待嘎嘎款款走后,关羽说道:老大,我看这娘们也骚兴,何不趁热打铁一举拿下? 小羽同志,此言差矣,该女子非一般女子,你们难道没注意到她胸前挂的矿大校徽?搞不好是山西煤老板的千金。对于这种学生妹不要操之过急,呵呵,她还能逃出我的五指山?我这叫欲擒故纵,哈哈哈哈刘备说完一阵狂笑。 张飞普通就跪倒刘备面前道:大哥,您快教教我把!我就没怎么得逞过,没想到你句话就搞的这么定,而且还从来没尝试过学生妹,老大你就教教我吧!我以后为你做牛做马都行! 刘备叹了口气道:三弟啊!你不要操之过急,这是门学问,待我慢慢教你!跟着我混,还能没你的好?我也不瞒二位贤弟,我们的名义是匡扶汉室,实际上咱们的最终目标是钱和女人。匡扶汉室只是一个招牌,ok??? 噢,噢,噢张飞和关于如梦初醒。 刘备敲打关张的头道噢,噢,噢你妈个头啊!我们还少一军师呢!赶紧去请我们的军师去! 二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王小波的《论战与道德》
Bobby 2010-11-5 20:38
当代中国作家中,王小波的作品是我喜欢的,王小波的精神气质是与我相通的。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所有理工科的朋友们我估计都会喜欢,因为他散文作品中充满了理工科的那种理性。王小波的《论战与道德》就是一篇我所欣赏的文章。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论战,但那种方式和气氛我是能理解的。我转贴到下面,希望朋友们阅后有所收获。在论战时尽量不要给对手贴标签、扣帽子,尽管这是一种省力省事的方式。论事不论人,论理不论德,该是健康的论战原则。 ------------------------------------------------------------------------------------------------------------- 论战与道德 王小波 知识分子搞学问,除了闭门造车之外,与人讨论问题也常常是免不了得。在讨论时应该取何种态度,是个蛮有意义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有些见闻,虽然还不够广博,但已足够有趣。先父是位逻辑学家,在五十年代曾参加过 逻辑问题大讨论 ,所以我虽然对逻辑所知不多,也把当年的论文集找出来细读了一番。对于当年的论争各方谁对谁错,我没有什么意见,但是对论战的态度却很有看法。众所周知,逻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只要能争出个对错即可;可实际情况却不是那样,论战的双方都在努力证明对方是 资产阶级 ,持有 唯心主义 或 形而上学 得思想方法。相形之下,自己是无产阶级,持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我看来,逻辑问题是对错真伪的问题,扯上这么多,实属冗余;而且在五十年代被判定位一名资产阶级分子之后,一个人的生活肯定不是很愉快的,此种论战的方式有恫吓、威胁之意。一般认为,五十年代的逻辑大讨论还算是一次比较平和的讨论,论战各方都没有因为论点前往北大荒;这是必须肯定的。但要说大家表现了多少君子风度,恐怕就说不上了。 我们这个社会里的论战大多要从平等等讨论转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这是因讨论的方式决定的;根据我的观察,这些讨论里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是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放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根据文献,反右斗争后期,主要是研究右派分子在旧社会的作为,女右派结交男朋友的方式,男右派偷窥女浴室的问题。当然,这个阶段发生的事已经不属于讨论的范畴,但还属论战的延续。再以后就是组织处理等等,更不属于讨论的范围;但是它和讨论有异常显著的因果关系。 文化革命 里,我是个小孩子,我住的地方有两派,他们中间的争论不管有没有意义,毕竟是一种争论。我记得有一阵子两派的广播都在朗诵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将革命进行到底》。倘若你因为双方都在表示自己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那就错了。大家感兴趣的只是该文中毛主席痛斥反对派是毒蛇的那一段化成美女的蛇和露出毒牙的蛇,它们虽然已经感到冬天的威胁,但还没有冻僵呢朗诵这篇文章,当然是希望对方领会到自己是条毒蛇这一事实,并且感到不寒而栗。据我所见,这个希望落空了。后来双方都朗诵另一篇光辉著作《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这显然是把对方看成了反动派,准备接受他们的投降,但是对方又没有这种自觉性。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刀兵相见,打了起来。这以后的事虽然有趣,但已出了本文的范围。 文化革命 里的两派之争,有一个阶段,虽不属论战,但也非常有趣,那就是两派都想证明对方成份不纯或者道德败坏;要么发现对方庇护了大叛徒,走资派;要么逮住他们干了有亏德行的事。在后一个方面,只要有某派的一对青年男女呆在一个屋子里,对立面必派出一支精悍队伍埋伏在外面,觉得里面火候差不多了,就踹门进去。我住的地方知识分子成堆,而这些事又都是知识分子所为。从表面上看,双方都是斯文人,其实凶蛮得很。这使我感到,仅用言辞来证明自己比对方道德优越,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因此有时侯人们的确很难抑制自己的行动欲望。 现在,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认为,讨论问题的正当方式是把对方说成反动派,毒蛇,并且设法去捉他们的奸;然而,假如是有关谁好谁坏的争论,假如不是因外力而中止,就会得到这种结果。因为你觉得自己是好的,对方是坏的;而对方持有相反的看法,每一句辩驳都会加深恶意。恶意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诉诸行动:假设你有权力,就给对方组织处理;有武力,就让对方头破血流;什么都没有的也会恫吓检举。一般来说,真理是越辩越明,但以这种方式争论,总是越辩越不明,而且你在哪个领域争论,哪个领域就遭到损害。而且争论的结果既然是有人好,有人坏;那么好人该有好报,坏人该有坏下场,当然是不言自明。前苏联曾在遗传学方面展开了这种争论,给生物学和生物学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害。我国在文化领域里有过好多次这种争论,得到了什么结果,也很容易看出来。 现在我已是个中年人,我们社会里新的轰轰烈烈的文化事件也很少发生了,但我发现人们的论战方式并没有大的改变,还是要争谁好谁坏。很难听的话是不说了,骂人也可以不带脏字。现在最大规模的文化事件就是上演了一部新的电视剧或是电影,到底该为此表示悲哀,还是为之庆幸,我还拿不准;但是围绕着这种文化事件发生的争论之中,还有让人大吃一惊的言论。举例来说,前不久上演了一部电视剧《唐明皇》,有一部分人说不好看,剧组的成员和一部分记者就开了个研讨会,会议纪要登在《中国电视报》上。我记得制片人的发言探讨了反对《唐》剧者的民族精神、国学修为、道德水准诸方面,甚至认为那些朋友的智商都不高;唯一令人庆幸的是,还没有探讨那些朋友的先人祖宗。从此之后,我再不敢去看任何一部国产电视剧,我怕我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忽然知道自己生了个傻儿子而伤心因为学习成绩好,我妈一直以为我很聪明。去看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也有类似的危险;这种危险表现在两个方面:看了好电影不觉得好,你就不够好;看了坏电影不觉得坏,你就成了坏蛋。有一些电影在国际上得了奖,我看了以后也觉得不坏,但有些评论者说,这些电影简直是在卖国,如此说来,我也有背叛祖国的情绪了谁感拿自己的人品去冒这个风险? 我现在既不看国产电影,也不看国产电视剧,而且不看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比方说, 贾平凹 先生的《废都》,我就坚决不看,生怕看了以后会喜欢虽然我在性道德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老婆那样了解我。事实上,你只要关心文化领域的事,就可能介入了论战的某一方,自身也不得清白,这种事最好还是避免。假如人人都像我这样,我国的文化事业前景堪虞,不过我也管不了这么多。不管影视也好,文学也罢,倘若属于艺术的范畴,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欣赏,至不济落个欣赏水平低的评价;一扯到道德问题,就让人裹足不前了。这种怯懦并不是因为我们不重视道德问题,而恰恰似因为我们很重视道德问题。假如我干了不道德的事,我乐于受到指责,并且负起责任;但这种不道德决不能是喜欢或不喜欢某个电影。 假如我不看电影,不看小说,还可以关心一下正经学问读点理论文章、学术论文。文科的文章往往要说,作者以马列主义为指南,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了什么什么等等。一篇文章我往往只敢看到这里,因为我害怕看完后不能同意作者的观点,就要冒反对马列主义的危险。诚然,我可以努力证明作者口称赞同马列主义,实质上在反对马列,但我又于心不忍,我和任何人都没有这么大的仇恨。 其实,不光是理论文章,就是电视剧、小说作者也会把自己的动机神圣化;然后把自己的作品神圣化,最后把自己也神圣化;这样一来,他就像天兄下凡时的杨秀清。我对这些人原本有一些敬意,直到去年秋天在北方一小城市里遇到了一批耍猴子的人。他们也用杨秀清的口吻说: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等等,现在给大家耍场猴戏。我听了以后几乎要气死猴戏我当然没看。我怕看到猴子翻跟头不喜欢,就背上了反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罪名;而且我也希望有人把这些顺嘴就圣化自己的人管一管电影、电视、小说、理论文章都可以强我喜欢(只要你不强我去看,我可以喜欢),连猴戏也要强我喜欢,实在太过分了我最讨厌的动物就是猴子,尤其是见不得它做鬼脸。 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唯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 假设文化领域里的一切论争都是道德之争、神圣之争,那么争论的结果就该是出人命,重大的论争就该有重大的结果,但这实在令人伤心一些人不道德、没廉耻,还那么正常地活着,正如孟子所说:无耻无耻,无耻矣!我实在不敢相信,文化界还有这么多二皮脸之人。除了这两种结果,还有第三种结果,那就是大家急赤白脸的争论道德、廉耻,争完了就忘了;这就是说,从起头上就没有把廉耻当廉耻,道德当道德。像这样的道德标准,绝不是像我这样的人能接受的。 我认为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热爱艺术、热爱科学,认为它们是崇高的事业,但是不希望这些领域里的事同我为人处事的态度、我对别人的责任、我的爱憎感情发生关系,更不愿因此触犯社会的禁忌。这是因为,这两个方面不在一个论域里,而且后一个论域比前者要严重。打个比方,我像本世纪初年的一个爪哇土著人,此种人生来勇敢、不畏惧战争;但是更重视清洁。换言之,生死和清洁两个领域里,他们更看重后者;因为这个原故,他们敢于面对枪林弹雨猛冲,却不敢朝着秽物冲杀。荷兰殖民军和他们作战时,就把屎撅子劈面掷去,使他们望风而逃。当我和别人讨论文化问题时,我以为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在经受挑战,这方面的反对意见就如飞来的子弹,不能使我惧怕;而道德方面的非难就如飞来的粪便那样使我胆寒。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现在文化的领域是个屎撅纷飞的场所,臭气熏天决不是的;我只是说,它还有让我胆寒的气味。所以,假如有人以这种态度论争,我要做得第一件事,就是逃到安全距离之外,然后在好言相劝:算了罢,何必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73 次阅读|3 个评论
【读书荐书】王小波——科学素养最好的中国作家
Bobby 2010-10-26 19:22
我说王小波是科学素养最好的中国作家,其散文集《思维的乐趣》就是最好的明证。王小波算是理科出身,半路出家写小说,又留过洋,眼界自是与一般土鳖作家不同。不仅他对科学的看法,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也是不错的。 王小波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思维的乐趣》介绍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401547.htm http://www.wl.cn/807803/ 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科学与骗术
mikletonsen 2009-5-19 09:58
生命科学与骗术 王小波   我的前半生和科学有缘,有时学习科学,有时做科学工作,但从未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充当科学的辩护士,在各种江湖骗子面前维护它的名声——这使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身为一个中国人,由于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很难理解科学是什么。我在匹兹堡大学的老师许悼云教授曾说,中国人先把科学当作洪水猛兽,后把它当作呼风唤雨的巫术,直到现在,多数学习科学的人还把它看成宗教来顶礼膜拜,而他自己终于体会到,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但是,这种体会过于深奥,对大多数中国人不适用。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科学有移山倒海的威力,是某种叫做“科学家”的人发明出的、我们所不懂的古怪门道。基于这种理解,中国人很容易相信一切古怪门道都是科学,其中就包括了可以呼风唤雨的气功和让药片穿过塑料瓶的特异功能。我当然要说,这些都不是科学。要把这些说明白并不容易——对不懂科学的人说明什么是科学,就像要对三岁孩子说明什么是性一样,难于启齿。   物理学家维纳曾说,在理论上人可以通过一根电线来传输。既然如此,你怎么能肯定地说药片不可能穿过药瓶?爱因斯坦说,假如一个车厢以极高的速度运动,其中的时间就会变慢。既然如此,三国时的徐庶为什么就不能还在人间?答案是:维纳、爱因斯坦说话,不该让外行人听见。我还听说有位山里人进城,看到城里的电灯,就买个灯泡回家,把它用皮绳吊起来,然后指着它破口大骂:“妈的,你为什么不亮!”很显然,城里人点电灯,也不该让山里人看到。现在的情况是:人家听也听到了,看也看到了,我们负有解释之责。我的解释是这样的:科学对于公众来说,确实犯下了过于深奥的罪孽。虽然如此,科学仍然是理性的产物。它是世界上最老实、最本分的东西,而气功呼风唤雨,药片穿瓶子,就不那么老实。   大贤罗素曾说,近代以来,科学建立了权威。这种权威和以往一切权威都不同,它是一种理性的权威,或者说,它不是一种真正的权威。科学所说的一切,你都不必问它是从谁嘴里说出来的,那人可不可信,因为你可以用纸笔或者实验来验证。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验证数学定理的修养,更不见得拥有实验室,但也不出大格——数学修养可以学出来,实验设备也可以置办。数学家证明了什么,总要把自己的证明写给人看;物理学家做出了什么,也要写出实验条件和过程。总而言之,科学家声称自己发明、发现了什么,都要主动接受别人的审查。   我们知道,司法上有无罪推定一说,要认定一个人有罪,先假设他是无罪的,用证据来否定这个假设。科学上认定一个人的发现,也是从他没发现开始,用证据来说明他确实发现了。敏感的读者会发现,对于个人来说,这后一种认定,是个有罪推定。举例来说,我王某人在此声称自己最终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我当然不是认真说的!),就等于把自己置于骗子的地位。直到我拿出了证明,才能脱罪。鉴于此事的严重性,我劝读者不要轻易尝试。   假如特异功能如某些作家所言,是什么生命科学大发现的话,在特异功能者拿出足以脱罪的证明之前,把他们称为骗子,显然不是冒犯,因为科学的严肃性就在于此。现在有几位先生努力去证明特异功能有鬼,当然有功于世道,但把游戏玩颠倒了——按照前述科学的规则,我们必须首先推定:特异功能本身就是鬼,那些人就是骗子;直到他们有相反的证据。如果有什么要证明的,也该让他们来证明。   现在来说说科学的证明是什么。它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可信,绝不以权威压人,也绝不装神弄鬼。按罗素的说法,这种证明会使读者感到,假如我不信他所说的就未免太笨。按维纳所说的条件(他说的条件现在做不到),假如我不相信人可以通过电线传输,那我未免太笨;按爱因斯坦所说的条件(他说的条件现在也做不到),假如我不相信时间会变慢,也未免太笨。这些条件太过深奥,远不是特异功能的术者可以理解的。虽然那些人可能看过些科普读物,但连科普都没看懂。在大家都能理解的条件之下,不但药片不能穿过塑料瓶,而且任何刚性的物体都不可能穿过比自身小的洞而且毫发无损,术者说药片穿过了分子间的缝隙,显然是不要脸了。那些术者的证明,假如有谁想要接受,就未免太笨。如果有人持相反的看法,必然和“骗”字有关,或行骗、或受骗。假如我没有勇气讲这些话,也就不配做科学的弟子。因为我们已经被逼到了这个地步,假如不把这个“骗”字说出来,就只好当笨蛋了。   关心‘特异功能”或是“生命科学”的人都知道,像药片穿瓶子、耳朵识字这类的事,有时灵,有时不灵。假如你认真去看,肯定碰上他不灵,而且也说不出什么时候会灵。假如你责怪他们:为什么不把特异功能搞好些再出来表演,就拿他们太当真了。仿此我编个笑话,讲给真正的科学家听:有一位物理学家致电瑞典科学院说:本人发现了简便易行的方法,可以实现受控核聚变,但现在把方法忘掉了。我保证把方法想起来,但什么时候想起来不能保证。在此之前请把诺贝尔物理奖发给我。当然,真正的物理学家不会发这种电报,就算真的出了忘掉方法的事,也只好吃哑巴亏。我们国家的江湖骗子也没发这种电报,是因为他们层次太低。他们根本想不到骗诺贝尔奖,只能想到混吃混喝,或者写几本五迷三道的书,骗点稿费。   按照许悼云教授的意见,中国人在科学面前,很容易失去平常心。科学本身太过深奥,这是原因之一。民族主义是另一个原因。假设特异功能或是生命科学是外国人发明的,到中国来表演,相信此时它已深深淹没在唾液和粘痰的海洋里。众所周知,现代科学发祥于外国,中国人搞科学,是按洋人发明的规则去比赛规定动作。很多人急于发明新东西,为民族争光。在急迫的心情下,就大胆创新,打破常规,创造奇迹。举例来说,五八年大跃进时就发明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一样,上点岁数的都记得:一根铁管,一头拍扁后,做成单簧管的样子,用一片刀片做簧片。他们说,冷水从中通过,就可以变成热水,彻底打破热力学第二定律。这种东西叫做“超声波”,被大量制造,下在澡堂的池子里。据我所见,它除了割破洗澡者的屁股,别无功能;我还见到一个人的脚筋被割断,不知他现在怎样了。“特异功能”、“生命科学”就是九十年代的“超声波”。“超声波”的发明者是谁,现在已经不可考,但我建议大家记下现在这些名字,同时也建议一切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女有脸做人,尽量不要当骗子。很显然,这种发明创造,丝毫也不能为民族争光,只是给大家丢丑,所以让那些假发明的责任者溜掉有点不公道。我还建议大家时时想到:整个人类是一个物种,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它的成就不能为民族所专有,所以它是全人类的光荣;这样就能有一些平常心。有了平常心,也就不容易被人骗。   我的老师曾说,科学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科学,尤其要有平常心。如罗素所言,科学在“不计利害地追求客观真理”。请扪心自问,你所称的科学,是否如此淳朴和善良。尤瑟纳尔女士说:“当我计算或写作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请扪心自问,你所称的科学,是否是如此崇高的事业。我用大师们的金玉良言劝某些成年人学好。不用别人说,我也觉得此事有点可笑。   现在到了结束本文的时候,可以谈谈我对所谓“生命科学”的看法了。照我看,这里包含了一些误会。从表面上看,科学只认理不认人,仿佛它是个开放的领域,谁都能来弄一把,但在实际上,它又是最困难的事业,不是谁都能懂,所以它又最为封闭。从表面上看,科学不断创造奇迹,好像很是神奇,但在实际上,它绝无分毫的神奇之处——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科学是对真正事实的实事求是——它创造的一切,都是本分得来的;其中包含的血汗、眼泪和艰辛,恐非外人所能知道。但这不是说,你只要说有神奇的事存在,就会冒犯到我。我还有些朋友相信基督死了又活过来,这比药片穿瓶更神奇!这是信仰,理当得到尊重。科学没有理由去侵犯合理的宗教信仰。但我们现在见到的是一种远说不上合理的信仰在公然强奸科学——一个弱智、邪恶、半人半兽的家伙,想要奸污智慧女神,它还流着口水、吐着粘液、口齿不清地说道:“我配得上她!她和我一样的笨!”——我想说的是:你搞错了。换个名字,到别处去试试吧。
个人分类: 学术生涯|29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左右爱情》------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热度 2 freefloating 2008-8-6 11:16
Ising 老师开创奚落之风,直令我文风顿改,不免要在男权女权的问题上盘旋时日,说说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本来在科学网里,科学是主题,性别是插曲,聊聊无伤大雅,避开无关主义。尤瑟纳尔女士借阿德里安之口云,“当一个人写作或计算时,就超越了性别,甚至超越了人类”。 所以既然女人要进入科学的圈子,本来就不能拿着性别做遮羞布,除了努力进取,在科学上有所作为,也没有其它什么可以获取体面的尊重的方法。 不过科学既已不是以往狭义的科学,讨论也应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既然是个问题,避开绝不是科学的态度,正视才有解决的可能。况且科学网的博客,不是自然科学的论文集,有些插曲,聊胜于无,而且这一插曲也未必只能温婉悲戚,不能调侃激扬。 现实的问题看似很严重,其实也没有严重过以往的所有时代,所以进步是肯定的,改变是可能的,我既然身为女性,自然要对自己的女权主义想法说道说道。 给自己的思想冠以“健康的女权主义”,不过是想挣个好听的名分,其实剖开了看不过是“功利主义的女权主义”,不过今天我要为“功利主义的女权主义”摇旗呐喊。其实功利主义也没什么不好,健康本身就蛮功利的,功利也是蛮健康的心智体现。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 “ 达到最大善 ” 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 “ 负的快乐 ”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J.S. 米尔在他晚年写的《功利主义》( 1861 )认为:人类有为别人的福利而牺牲自己的最大福利的能力,如果是不能增加幸福总量、或没有增加幸福总量的倾向的牺牲,不过是白费。他强调功利主义在行为上的标准的幸福,并非行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与此有关系的一切人的幸福。当你待人就象你期待他人待你一样和爱你的邻人就象爱你自己一样,那么,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就达到理想完成的地步。 所以现实的女权主义的首要目的应该是使女性和女性所爱的人获取最大的幸福总量。所以我们应该: 1. 正视两性生理差异,因为这是科学的现实。 2. 相信女性能力的无限可开发性,因为这是科学的发现。 3. 相信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并努力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因为这是科学的态度。 其实针对具体问题总有具体的最功利主义的解决办法,比方对于李可可老师的“从来只见新人笑?”中描写的现象,我虽没有亲见,却有耳闻,也认为在现实是相当可能的。不过在我看来博导这一称号本身不能代表成功,抢夺 *2 之于 2* 就更无可昭显了,倒是旧人的眼泪是真实的?因果报应若不在当世对于当事人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道德上挫败之虽然可以用一用。但我认为法律上的补偿和女儿当自强才是根本。 四楼评论者语言虽然尖刻,倒是值得反思的:“怎么这么没出息。当年是投资吗?想着当时付出以后得回报?谁要求你付出了?为什么不自己奋斗?自己心甘情愿变黄脸婆怪得了谁,自己不争气,把自己降低到老妈子的地步,自己不尊重自己,能要求别人的尊重吗?” 道德的审判从来就是无力的,所以还是女儿当自强。如果男人是个值得你爱的人,就不会任由你牺牲的,如果他把你的牺牲作为理所当然,那他就不值得你牺牲。不管四楼的言论怎么犯众怒,其实女人都要引以为鉴,说这话的人不见得比道貌岸然鸡鸣狗盗之徒更无耻。其实愿意把问题挑出来的人往往是更负责的人。 独立本意并不意味着逃离家庭,家庭中每一个人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自强独立才是家庭和睦的基础,对孩子教育也是这样,“好男儿不吃分家饭”,不也是这个道理。 还是让我们怎么想想让我们自己过得更好吧!我们不要牺牲自己,也不要别人牺牲,我们既要自己幸福,也要别人幸福,让我们功利主义地幸福地女权主义着吧! 写着写着就成这个样子了,功力太浅啊,欢迎大家奚落。 没有奚落,哪有思路? 没有思路,怎成文章? %-------------------------------- 附录:王小波《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者 》 因为太太在做妇女研究,读了一批女权主义的理论书,我们常在一起讨论自己的立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接近某种女权主义的立场。我总觉得,一个人不尊重女权,就不能叫做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女权主义的理论门类繁多(我认为这一点并不好),到底是哪一种就很重要了。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性别之间的不平等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要靠社会制度的变革来消除。这种观点在西方带点阶段论的色彩.在中国就不一样了。众所周知,我国现在已是社会主义制度,党主张男女平等,政府重视妇女的社会保障,在这方面成就也不少。但恰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感到了社会主义女权理论的不足。举个例子来说,现在企业精简职工,很多女职工被迫下岗。假若你要指责企业经理,他就反问道:你何不问问这些女职工自身的素质如何?像这样的题目报刊上讨论得已经很多了。很明显,一个人的生活不能单纯地依赖社会保障,还要靠自身的努力,而且一个人得到的社会保障越多,自身的努力往往就越少。正如其他女权主义门派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向社会寻求保障的同时,也就承认了自己是弱者,这是一个不小的失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得到较多保障的人总是值得羡慕的 -- 我年轻时,大家都羡慕国营企业的工人,因为他们最有保障。但保障和尊严是两回事。 与此有关的问题是:我们国家的男女是否平等了?在这方面有一点争议。中国人自己以为,在这方面做得已经很不错。但是西方一些观察家不同意。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头一个问题是:在我们的社会里,是否把男人和女人同等看待。这个问题有难以评论的性质。众所周知,一有需要,上面就可以规定各级政府里女干部的比例,各级人代会里女代表的比例,我还听说为了配合 '95 世妇会,出版社正在大出女作家的专辑。因为想把她们如何看待就可以如何看待,这件事就丧失了客观性,而且无法讨论。另一个问题是:在我们国家里,妇女的实际地位如何,她们自身的素质、成就、掌握的决策权,能不能和男性相比。这个问题很严肃,我的意见是:当然不能比。妇女差得很多 -- 也许只有竞技体育例外,但竞技体育不说明什么。我们国家总是从社会主义女权理论的框架出发去关怀女性,分配给她各种东西,包括代表名额。我以为这种关怀是不够的。真正的成就是自己争取来的,而不是分配来的东西。 西方还有一种激进的女权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比男性优越,女人天性热爱和平、关心生态,就是她们优越的证明。据说女人可以有比男人更强烈、持久的性高潮,也是一种优越的证明,我很怀疑这种证明的严肃性。虽然女人热爱自己的性别是值得赞美的,但也不可走火入魔。一个人在坐胎时就有男女之分,我以为这种差异本身是美好的。别人也许不同意,但我以为,见到一种差异,就以为这里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 -- 生为一个女人,好像占了很多便宜。当然,要按这个标准,中国人里市侩更多,他们死乞白赖地想要男孩,并且觉得这样能占到便宜。将来人类很可能只剩下一种性别 -- 男或女。这时候的人知道过去人有性别之分,就会不胜痛惜,并且说:我们的祖先是些市侩。当然,在我们这里,有些女人有激进女权主义者的风貌,中国话叫作 " 气管炎 " 。我个人认为, " 气管炎 " 不是中国女性风范的杰出代表。我总是从审美的角度,而不是从势利的角度来看世界,而且觉得自己是个市侩 -- 当然,这一点还要别人来评判。 西方女权主义者认为,性之于女权主义理论,正如劳动之于马克思的理论一样重要。这个观点中国人看来很是意外。再过一些年,中国人就会体会到这种说法的含义,现在的潮流正把女人逐渐地往性这个圈子里套。性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单方面地要求妇女,就很不平等。西方妇女以为自己在这个圈子里丧失了尊严,这是有道理的。但回过头去看看 " 文化革命 " 里,中国的妇女和男人除了头发长几寸,就没有了区别,尊严倒是有的,只可惜了无生趣。自由女权主义者认为,男人也该来取悦妇女,这样就恢复了妇女的尊严。假如你不同意这个观点,就要在毫无尊严和了无生趣里选一种了。作为男子,我宁愿自己多打扮,希望这样有助于妇女的尊严,也不愿看到妇女再变成一片蓝蚂蚁。当然,按激进女权的观点,这还远算不上有了弃暗投明的决心,真正有决心应该去做变性手术,起码把自己阉掉。 我太太现在对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着了迷。这种理论总想对性别问题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方式。我很同意地说,以往的人对性别问题理解得不对 -- 亘古以来,人类在性和性别问题上就没有平常心,开头有点假模假式,后来就有点五迷三道,最后干脆是不三不四,或者是蛮横无理 -- 这些错误主要是男人犯的 --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和后现代女权理论没有丝毫的相近之处。那些哲学家、福柯的女弟子们,她们对此有着一套远为复杂和深奥的解读方法。我正盼着从中学到一点东西,但还没有学会。 作为一个男人,我同意自由女权主义,并且觉得这就够了。从这种认同里,我能获得一点平常心,并向其他男人推荐这种想法。我承认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别的:既不意味着某个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优越,也不意味着某种性别的人比另一种性别的人高明。一个女孩子来到人世间,应该像男孩一样,有权利寻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 -- 假如我是她的父亲,我也别无所求了。
7929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