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司书·奠基
kongxiangrui 2019-2-5 10:46
司书·奠基目录 序幕 报考文华 开端 求学岁月 分道扬镳 发展 营救行动 英勇牺牲 制定规划 山河破碎 西安托孤 高潮 西迁重庆 风雨飘摇 人逝楼空 遭遇轰炸 植樱成林 还都南京 结局 重返武汉 故地重游 烽烟再起 依依惜别 远走他乡 尾声 迎来新生
个人分类: 图书馆学笔记|1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王小波的「真」
yuguo2012 2018-1-22 09:09
这是王小波自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的封面。 2004年有一天我路过人民大学(1991~1992年王小波曾在该校会计系任讲师),在校外书摊上意外发现了这本书,犹豫一番后,花10块钱把它买了回来。 为什么犹豫呢?因为封面这个人太丑了,长得毛毛糙糙的,感觉是个不爱洗脸不爱洗头的人。心里埋怨出版社的编辑,干嘛不找个顺溜点的照片呢?记得,图书大厦里那些封面人物照片,个个流光水滑神采奕奕的。 后来知道自己冤枉了编辑,王小波公开的照片,几乎都这模样。就拿头发来说吧,总有几撮翘着或飘着,总也理不顺。 不过,这样的一本丑书居然陪了我十多年。我每次整理书柜,都会扔掉一些光溜水滑的图书,但是它每次都被我果断地保留下来。 因为它是一本真诚的书,王小波的幽默和浪漫,别人已谈论很多,不用我赘述。我只想说说他的「真」,敢于敞开后厨的「真」。 作家和厨师一样,一般不愿开放自己的后厨。有的作家一辈子不谈自己的创作经验,宁愿把它带入坟墓;有的作家好一些,到了晚年开始透露自己创作技巧。王小波不一样,他一边创作一边分享自己的思路。他的心是开放的、真诚的、透明的。 ( 雕塑 | 郑敏 ) 《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仅谈论创作的文章就有10多篇: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的师承》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我的精神家园》 《我对小说的看法》 《小说的艺术》 《从黄金时代谈小说的艺术》 《与人交流》 《工作·使命·信心》 《关于文体》 《关于格调》 ...... 单从这一点看,王小波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一文中他说:“我总觉得读过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现代小说艺术;读过道乾先生的译笔,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语言了。”他大张旗鼓地说出自己的最爱:杜拉斯的小说、王道乾和查良铮(穆旦)的文笔。 作家们的竞争是跨时空的竞争。不但要与活着的作家竞争,还要与死去的作家竞争。读者阅读总时间一定的情况下,读了A书可能就没时间读B书了。承认别人牛,不就是在承认自己弱吗? 狡猾作家总是回避这个问题。当被逼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哪一位?你最喜欢哪部作品?” 他们通常采取童林(童海川)的回答模式:集众家之所长,“别开天地,另创一家武艺”。 王小波完全也可以这样做,但他没这样做,相反,他不问自招,不断地用白纸黑字与人分享,让更多人知道他是如何创作的怎样走过来的。 别的不用说了,我足以证明王小波是多么真了。(写于2017年4月11日)。
个人分类: 人物|3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为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芳华》点个赞!
热度 1 rongqiaohe 2017-12-20 09:33
很久没有看过电影了,昨晚到电影院去看了《芳华》,被深深的感动。 当今,有许许多多的影片,描述魔鬼、神仙、皇帝、妃子,包括穿越剧、抗战神剧等。它们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使我们对电影渐渐失去了兴趣…… 《芳华》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该影片描写了我们同时代人 的经历和 命运,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描述对《芳华》的感受,可以这样说: “ 《芳华》是为同时代的 我们 而创作的 。” 岁月沧桑! 现实主义的作品,是描写同时代的人和事,其目的也是为他们服务的。在这方面,《芳华》当属之一。既然是为了同时代的人而创作,也就很容易在生活、语言、思想上与大家沟通。一部好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与观众具有相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当然就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从而产生深刻的感染力。另外,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所描述的社会状态、人们的习惯、思想意识,乃至生活的细节都会非常准确。而不像描述几百或几千年前的人和事,需要猜测、推理、编造,特别是在生活细节上,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描述清楚。 巨著《红楼梦》之所以能够留世,而不是流行。说到底,《红楼梦》是一部关于清代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曹雪芹描写的是他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清朝时期的现实社会与生活。 其实,能够留世的作品,大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因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不但具有艺术价值,同时具有现实的思想意识价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历史价值。
个人分类: 浅谈|3574 次阅读|2 个评论
浅谈格律诗与非格律诗
热度 2 sstone2009 2017-2-27 20:18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近些年,我仿照唐诗宋词记事抒怀,起初努力按照格律要求,不久便放弃,渐渐地只追求“定句”、“定言”、“适韵”,其他便不做要求。具体说来:多数按照四句或八局为一首,每句为五言或七言;适韵就是适当追求押韵,但不是严格按照格律诗的平水韵;对仗只是根据表达需要,且并不严格按照格律的要求;至于平仄,索性予以忽略。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事物和抒发情怀。 我只是自娱自乐而已,不料有熟悉诗词格律的朋友给我提醒。好在也有朋友支持我的做法,支持者其中就有老蔡。我还曾经与老蔡讨论是否应该写一篇关于今天我们做这样创作的合理性的文章。最近,因为编辑这些年自己写的散文随笔小诗,我决心补补课,再深入了解下格律诗与非格律诗区别。 于是,一方面我拿来了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江建名的《诗词格律启蒙》、马凯的《谈谈格律诗的“求正容变”》;另一方面我及时与老蔡讨论心得体会。 王力先生是诗词格律研究方面的真正牛人,他认为唐代以来,诗分为两大类,一是古体诗,继承魏汉六朝诗风,并不讲究格律,用韵较宽、平声韵上去声韵入声韵均可用、后三字常出现三连平和三连仄、完全可以不用对仗,马凯在文中说“《唐诗三百首》所选五律五绝,破格者竟居多数”,其实并不奇怪。另一类是今体诗,为唐代新兴,在字数、韵脚、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但也有些突破,如晚唐和宋代用邻韵非常多,平仄有变格、拗句、小拗可不救,对仗也有变通,出现借对、借音、流水对等。马凯主张“求正容变”是基于格律诗,即今体诗,对古体诗而言,大概没有“容变”的必要了,唐代前不拘于格律,唐代以来亦有不拘于格律,何况今天的普通话语境下呢? 江建名在著作中阐述了汉字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普通话普及以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今韵较之古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入声已经消失;平仄多是基于各地方言;现在习惯用复音词,与古汉语多用单音词相异很大。这些变化与发展,既会对今人写诗有影响,也会影响格律诗鉴赏。 基于以上理解,并结合我的创作体会,大致可以这么理解:唐代新兴的今体诗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古体诗并不讲究格律;基于普通话语境的非格律诗称“新古体诗”为宜。今天,我们仿照唐诗创作,内容仍然是第一位的,这是生命力所在,格律则不宜严苛。
个人分类: 随笔|1063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家牛犊即兴作品——永运走不完的路
热度 3 陈小斌 2016-5-8 20:35
牛犊即兴创作的音乐作品之一,今天录的,是比较完整的一首。音频最后摔盘子的声音是我在厨房做晚饭时不小心而为之。 “永远走不完的路”是他自己起的名字。 他唱的歌词不过是一种人声,不是任何一种语言。他说,那是鸟语。 来欣赏的朋友,多谢您的耐心!并请多多指点!! 永远走不完的路.mp3
5919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文学创作看科研工作
热度 4 xin 2016-4-30 07:01
陈忠实、贾平凹和路遥,是陕西乃至中国当代文学界三位大家,他们的作品如实地记录了三秦大地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最近,我看了一些关于他们创作过程方面的资料,感觉他们有很多共通的地方,这也与我们做科学研究非常类似。 第一,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 他们三个人,大致从七十年代初期,就开始文学创作。经历过文革和改革,体会过当农民和当城里人的滋味。这些生活积累,成了他们日后创作的源泉。让他们的创作深刻地打下了地方和时代的烙印。尤其是他们对土改、文革、改革开放初期的生活体会和反思,成了他们创作的根基和源泉。 从中得到的体会是:我们科学研究的主题和风格,理应源于生活、时代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是对当代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尝试,是我们国家正在经历和实践着的伟大事业。科学研究写出论文似乎是都一样的风格,但是,其发芽、扎根的过程人与人不同,其风格存在明显差异,这与不同人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有关。 第二,查阅文史和乡村采风。 个人的经验毕竟受时间短促和空间拘束的局限,而查阅文史资料可以上推知道不同地区较为长远的历史过程,而乡村采风是对现在农村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最为直观的感受和记录。这三位作家,有大量查阅文史资料的经历,很多灵感都是在查阅地方志之类的资料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而到农村去、到厂矿去等采风,是将小说写的有血有肉,具体而又深入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从中得到体会是:如果我们将科研做的好,在主题选择过程中需要广泛阅读领域内国内国际相关文献,而且最好是在某个方面时间维度上系统阅读,和空间上的广泛阅读。而且最好长期扎根行业实践前线,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和最新的发展动态,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专业现状和动向。研究一定要接地气,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第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位作家都有雄心壮志,都想在本领域扬名立万,具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将文学创作当做自己的事业,当做自己的精神丰碑,希望成为文学巨匠,引领风骚。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替农民农村说话,记录这片悲苦土地所经历的苦难,成了他们创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源泉。 从中得到的体会是:科研工作只有将小我放入社会、国家大我的历史进程中,才能将自己的工作变得伟大、神圣化。如果只落在自己的小圈子、小视野,那么将缺乏气度和影响力,缺乏力量和高度。因此,我们科研选题尽量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与国家国计民生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关联起来,才能让自己研究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躲起来拼命创作。 三位作家的创作过程,都具有躲起来,疯狂创作的经历。耐不住孤独和寂寞,怎么能做出惊人的作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前富贵,人后受苦。而且,三位作家躲起来,避免外界的打扰,疯狂创作,似乎都是在有了长期、大量的前期准备之后,主动的自我选择。而且,通常都是旷日持久的忘我创作,甚至是以生命相搏。 从中的感悟是:我们科研工作既需要平日润物细无声式的日积月累,同时,也需要忘我、忘物的疯狂集中创作,尤其是前期素材准备就绪、思路清晰,文章了然纸上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往往积累的时间很长,但是一直缺乏最后的高温锻造,要不无疾而终,要不软绵无力的收尾,缺乏最后的淬炼。 第五,超越青年时期的偶像。 三位作家在初期的文学创作过程中,都深刻地受到陕西著名作家柳青先生的《创业史》的影响。他们都将柳先生当做精神导师,将《创业史》当成圣经。但后期,他们都或早或迟地有了超越这部伟大著作的野心,最终,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梦想并非狂妄。 这对我们的启示是:科研工作一开始是模仿,尤其是对领域卓越人物的模仿,这是个不可跨越的重要阶段。就像学唱歌、学书法一样,大多要经历初期模仿过程。然后,随着自己的积累,不再满足于模仿,而想做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对前人、对自己偶像的超越,这是何等气魄,何等壮观的心历路程。 谨撰此文以纪念我们国家已故人民文学家路遥先生和陈忠实先生。 他们的小说将永传后世,浸润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他们的小说诉说了这块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伟大与传奇,让后人不断感受到中国人生存的不易和艰辛以及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892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工程、科学与工业文化
benlion 2015-5-16 22:01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技术乃至数学,构成的是工程范式,宗教改革之后,哲学思维和数学、实验技术的结合,诞生了实征科学。 欧洲近现代化,开启于大航海时代,从16世纪天文学革命到20世纪物理学革命,经历了启蒙运动和文官体制建立、工业革命和工艺美术运动等,形成了实验科学和系统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生物科学和工程科学等。 相比欧洲,北美和澳洲,更多体现出创业文化,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发展,则形成工程与人工科学的工业模式和管理机制。 结构论 – 精神论与机器论,自组装进化论 - 4世界和4轴心时代理论。 1、结构论:系统医药学概念和模型、系统遗传学和系统生物工程概念、输卵管生物反应器和细胞仿生工程方法– 转基因与仿生学整合的细胞通讯分子电路概念图等,抗药性突变细胞株系、克隆基因序列(GenBank数据库)等。 2、精神论:印度教-希腊神话、犹太教-儒家(Rujiasm)典籍的历史关联,显现绘画、幻象诗歌和《星际情殇》等。 3、机器论:细胞分析与分子网络1.0,纳米机器人设计3原则与工业5.0等。 - (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科学|20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家国恋—繁樱袭鬓
热度 1 xiaoheyixi 2012-4-18 09:55
有些人生来就是属于文字的,包括我。 两年来很少再写东西,可以不经意地说没有了时间和心境,但更明白的缘由是缺少了灵感。只有一首诗和一阙词。 曾经允诺自己在三十岁之前出本文集,名字用十二岁时想好的《拾穗点点》,现在来看是很萌的,要把所有灵感闪现的记忆都装到盒子里吗,小脑袋可能是这样想的,我一直是一个拣旧怀旧的人。 从历史传记到散文,从诗到词到小说,或许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在左右着偏好。 窥探世界的好奇心,寻找人生坐标,因而有了历史癖; 渴望悠然宁静的自然之境,给灵魂一个栖息,从而有了散文癖; 盼望事物都是完美的,平衡且对称,缘而有了诗词癖; 懂得了生活本是个 story, 需要起承转合,贵在真实富有逻辑,进而有了小说癖。 很久之前的不喜欢,更多的是不理解和不懂得。本身的理想主义和唯美倾向,难以接受不华丽的辞藻和不绚烂的铺陈。最终,慢慢参悟到文字的工具意义,生活就在那里,选择什么样的镜子就会照出什么样的风格,却不是生活本身有什么迁移。 但凡创作之人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丢失灵感。一直觉得,用心创作的人,大抵是不会丧失灵感的,只要生命在,仅仅只是暂时丢了。灵感的源泉在哪?是感和情。因此,放眼望去,女性作家的作品主题自始至终都绕不开感之细腻和情之醇厚,从张爱玲到严歌苓,从冰心到毕淑敏,从三毛到六六。爱,或深重,或怯怯,或恬淡,或激荡,常人无法萦握的抬手繁华覆手凄零,在女性作家的笔端湍湍而出,因它们面世前就浸润的一息温柔,而不见荒廖;因为它们主人朝夕夙愿的心心念念,而不见做作。 凤凰于飞 , 翙翙 其羽 。正见流潋紫的《甄嬛传》洛阳纸贵,确是难得的佳作,可以将野史写得如此之正,着实不易,却仅比我长一岁。十五岁时自己也把正史杜撰为野,写过一篇《雁飞过 - 昭君出塞》。看了《甄嬛传》才蓦地发现,像是遗忘了多年最擅长最源自本心的文风,烟雨离落的戚戚艾艾几时能敌得过 日月同辉 的雍容大气,可以占据中国人内心的定是汉唐遗风——汉赋般瑰丽,霓裳般华彩。国人喜欢把帝王写在心坎,把盛世绘在脸上,在于中华文化的根底就是这样大一统的情怀,是谓五千年奔流不息之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所有的巅峰之作如若缺失了历史的浓墨重彩,便会成为无处考量厚重的复制与抄袭,多一点了无新意,少一点亦不觉有失。 我想,芸芸众生有这样四类 , 一种有躯体和心 , 一种有躯体和脑子,一种有躯体、脑子和心;另外一种除了有躯体、脑子、心,还有灵魂。其一称为善良,其二为聪明,三为智慧,四称贤能。问自己多了什么,少了什么?燃烧了躯体和脑子,给了心,却在潜意识里找不到了什么,是在告诉你确曾存在的灵魂。 之前痴迷脑科学的选择是为诸多存疑寻找答案,找到了,也愈发知道了脑的问题远不如心;德才兼备,唯才无德,稀泥不及。医学,生物学,自然科学在解决宏观问题的层面是弱之又弱的,若不是在总结为规律科学的同时被剥离了人的感情;无情便也无心,聪明有余乏了智慧。知者不惑,生活是这样一个大的水迷宫,为了找到站台,不被淹死,果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探寻路线并记忆轨迹?不惑者,坚定选择之心耳。知者,大概亦指这样的乐水之人吧。 友人约了看樱花,见繁樱似雪,而没有打动自己,终究是不够绚烂。只有打动了心,才会有感;触及了灵魂才会有情,才会有灵感。世间有些景致,可以欣赏,却难以入心,别人眼里的美未必是自己心里的。还是,心睡得太久了,没被唤醒。 爸爸打电话说帮奶奶整理了照片,电话一端的我突然大哭起来,快到脑子诧异着心的表现,这种时候总是脑子无法控制的。想要奶奶的身体好起来,再多待一会,多陪我们一会,多几个春天,再多几个秋天。泪水没有用,可不知道怎样能让它不喜欢我。 Bless, for my love! 2012 年 4 月 于南京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2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画家与画匠
sstone2009 2012-3-17 09:04
在我的认识里,叶的绘画功底已经足够深厚了。许说,他临摹一副别人的作品,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叶把以前的一些临摹作品挂到了印社的墙上,这些都是从书本上临下来的,看上去确实足以乱真。 但是,画家需要创作,并且要好的作品,被行家认可;只能临摹,做的再好,却不能成为画家,至多是画匠。叶没有自己的作品,画过一些小品国画,也是在大量临习后的一点变新而已,尚且称不上真正的作品。 对于画家与画匠的理解,叶也是同意的。于是,大家商量,以什么作为创作的方向?七嘴八舌,意见说了几个。我提出:应该山水。我的理由,一是叶的功底好,完全具备进入山水胜景的基本条件;二是苏州的画家很多画小桥流水,不宜跟随;三是苏州的山水是别有韵味的,虽没有险峻,但一样有深幽,苏州的山水还有丰富、厚重的人文史迹。如果可以有所区别,可以叫“人文山水”。 话,半是戏言,但也有道理。姑且这样做! 周三下午,我陪叶去采风,在太湖边拍了不少照片,水、树木、芦苇、山野……此季原本已经入春,但几年偏冷,落叶的树还黯然枯着,细细地看去,对岸的柳树,似乎有点吐绿的芽了。
个人分类: 师友往来|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作是别样的劳动
jlpemail 2012-2-8 15:40
古人的笔架,现代水泥建筑太多,创作者无法抽去钢筋,所以大时代的大作品少了...... (图片来自 http://pucha.sach.gov.cn/html/uploadedimages/hebeisheng/2007-12-18/weimingming.jpg ) 创作需要特殊的才能,创作者需要 特殊的空间.所以,我知道的作家班在培训中 坚持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学员们各自 住一间房子.这让参加一个班的学习, 还担心像大学时代那样,6个人住一间,成为多余. 办班者考虑到了,创作者的特殊性. 有创作者的家庭和单位,请多担待他们吧. 他们不是故意搞特殊化,是创作性质决定的. 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的到来,不是朝九 晚五,按部就班的.是没有数学规律的.他们遵循 的是心灵的旋律,是创作冲动的驱使. 创作,是别样的劳动,尽管很辛苦,也有许多人 乐此不疲.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 的惊奇.这是一种乐趣.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2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家们也很了得
liwei999 2010-12-27 20:34
作者: mirror 日期: 12/25/2010 18:21:26 这样长篇的戏,到后边写得都很草。做事善始善终相当不容易。包括 三国、红楼这样的作品,也是后边写的草。西游因为故事结构的对称性,显得还好些。 作家们也很了得,迄今有那么多的故事模型,还可以写新的故事出来,不容易。对比之下,研究自然就相对容易一些了。毕竟可以有N多的新东西出现。 生活里在很近的距离内有过作家。虽然发表的文章很漂亮,但是在现场看这个创作过程则是个很痛苦的事情。作家是不让别人看纸篓里破弃的文章的,就如同不让别人看见隐私那样。而老伴儿则认为教育青年作家最好的东西其实就是作品这样的修改过程。、 如今有了计算机,不用手写了。用手写而能不嫌烦,这也是个才能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作之道
rzbaaa 2010-7-21 23:02
/*-------------------------------初稿---------------------------------*/ 从小就害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要拖上老半天才开始动笔,最后还是凑字了事,到现在读研了也还是如此。 眼看就要毕业了,不得不开始写毕业论文了,泡了杯茶,一个人在电脑前苦苦思索,折磨自己:创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渐渐地,思绪飞到了半年前做项目的情景,当时对这个项目是一片白纸,只有凭借以前的一点点经验,对这个项目有一点点轮廓。然后一点点开始玩开发板的例程,找开发软件,弄明白开发模式,学习写驱动,啃协议,思考上层软件实现架构。一点点做,一点一点地积累然后,最后也竟然把这个项目折腾出来了(虽然从来不敢保证可靠性)。 现在想想,写作应该也是这样,在最后写好之前谁也不知道文章长得是个什么样子,也是一开始有一点点轮廓,知道自己大致要写什么,然后开始一点一点地开始写一些碎片,慢慢地碎片越来越多,这时就可以开始组织一下了,之后便是润色和修改,一篇看得过去的文章就这样形成了。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部记录片《宫崎骏和波妞的300天》,大师也是花了很长时间,一点点画分镜脚本,构思框架,最后渐渐进入商业制作,甚至在最后就要交片的前一个月才想出结局的。 由此可以,轮廓加碎片才是真正的创作之道,写作,绘画,科研等等都是如此。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在进入润色之前,都要想到现在做的东西都只是自己看的,是自己的秘密,绝对不会示意外人,只有到自己绝对满意后,才可以示于人,这样在创作的初期也不会由于压力太大,而迟迟不能动笔,记住,是给自己看的,而且只给自己看,千万不要扼杀了自己的创作之苗。 /*-------------------------------二稿---------------------------------*/ 从小就害怕写作文,每次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要拖上老半天才开始动笔,最后还是凑字了事,现在读研了也还是如此。眼看就要毕业,不得不开始写毕业论文了。 晚上回到宿舍,打开台灯,泡了杯茶,在电脑前苦苦思索,一会看看网页,一会看看视频,还是难以下笔。创作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渐渐地,思绪飞到了半年前做项目的情景,当时对这个项目的理解是一片空白,凭借以前的一点点经验,对这个项目的认识只有一点点轮廓。初生牛犊不怕虎,有点轮廓总比没有好,于是一点点开始玩开发板的例程,找开发软件,弄明白开发模式,学习写驱动,啃协议,思考上层软件实现架构。一点一点地积累,思绪也慢慢地打开了,最后也竟然把这个项目给折腾出来了(虽然到目前为止也不敢保证可靠性)。 现在想想,写作应该也是这样,在最后写好之前谁也不知道文章长得是个什么样子,一开始也是只有一点点轮廓,知道自己大致要写什么主题,然后一点一点地写一些碎片,慢慢地碎片越来越多,这时就可以开始 组织一下了,之后便是润色和修改,一篇看得过去的文章就这样形成了。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部记录片《宫崎骏和波妞的300天》,大师也是花了很长时间,一点点画分镜脚本,构思框架,最后渐渐进入商业制作,甚至在交片的前一个月才想出结局。 由此可以,轮廓加碎片才是真正的创 作之道,写作,绘画,科研等等都是如此。创作也是要讲工序的,不同的工序处理不同的细节,最后看到的那个精美绝伦的东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各自的工序中逐渐完成的,出口成章只是一个传说。 还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在进入润色之前,都要想到现在做的东西都只是自己看的,是自己的秘密,绝对不会示于外人,只有到自己绝对满意后,方可以公之于众,这样在创作的初期也不会由于压力太大,而迟迟不能动笔,记住,是给自己看的,而且只给自己看,千万不要扼杀了自己的创作之苗。 创作之初,一定讲一个密字,要排除一切干扰,方可有成。因为创意太脆弱了,太容易抹杀了,要小心翼翼地呵护才可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毛泽东《七律·长征》创作时间及地点考略
lih65 2009-9-9 21:49
■ 曹仁孝 2008年09月17日08:19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重要诗词之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1957年《诗刊》首次公开发表这首诗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及地点,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都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地点没有交待。笔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地点很可能是在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   关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甘肃大事记》第29页载: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主力进驻通渭县城。当晚,毛泽东在文庙街小学接见了第一纵队第一大队先锋连全体指战员,并举行晚会。毛泽东满怀豪情地朗诵诗作《七律长征》。另据《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的《长征琐忆(节录)》载: 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另外,甘肃省委党校试用教材《甘肃地方党史》(秦生、王晋林1987年1月著)中写道: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以上三则资料表明,《七律长征》的写作时间在1935年9月19日之后,9月29日之前。同时经过实地走访和查阅大量资料,笔者认为,这首诗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构思于大拉梁(岷山),创作于岷县旋窝村,以后又作了修改。   众所周知,毛泽东长征中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在红军进军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触景生情而写成的。如《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以及《清平乐六盘山》等等。《七律长征》也是这样。1935年9月17日凌晨6时左右,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也许是因为它大部分位于岷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地将大拉梁称为岷山。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触景生情,诗兴大发,有可能开始对这两首诗词打腹稿。   1935年9月19日下午,毛泽东率领军委纵队和一、三军团到达岷县旋窝村。当晚,毛泽东住在村民韩启明家的草屋里。旋窝村位于甘肃省岷县城南20公里处,是岷县麻子川乡所属的一个自然村。毛泽东到达旋窝村之后,有了将《七律长征》腹稿写下来的条件。而在离开旋窝村后,毛泽东于20日到达哈达铺,即着手全军整编工作,23日后又昼夜行军,强渡渭水,召开榜罗镇会议,直至29日进驻通渭,一路时间和环境又相对倥偬。因此笔者以为, 《七律长征》很有可能就是写作于岷县旋窝村,时间当为1935年9月19日。   据《岷县党史资料》载,旋窝村当时是个有60多户人家的回汉杂居村,由于受当地匪帮反动宣传的影响,红军一到,许多群众都逃进了深山。为此,军委及时制定《回民地区守则》;宣传队在村里墙上、道旁,书写了抗日反蒋,保护回民,保护清真寺、红军是穷人的亲兄弟、对回番民族不压迫等宣传标语;晚上红军蹲在墙根边冒雨露宿。群众见红军爱护穷人,尊重民族习惯,深受感动,很快打消了疑虑,纷纷回家,争着为红军腾住房,送粮食。清真寺阿訇丁振邦代表全村人给红军送去了羊腿,还把毛泽东等红军首长请到自己家中招待,并将自己心爱的怀表送给毛泽东。而毛泽东也将名贵药材藏红花和一张盖有红军印章及毛泽东签名的纪念物回赠老教长,一时传为佳话。庆振轩、阎军在《毛泽东诗词全集辑注》(甘肃文化出版社1994年版)中谈到《七律长征》时说:李白《战城南》: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为长征万里,历尽艰险,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指的就是红军过了岷山后,豁然开朗,人人心情舒畅;到了旋窝村,受到回汉群众热情款待,个个笑逐颜开,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所以,《七律长征》这首诗创作于旋窝村也不是偶然的。   总之,笔者认为,《七律长征》是1935年9月17日开始构思于岷山,19日创作于旋窝村。当然,这不排除毛泽东在以后对这首诗所作的改动、完善以及正式定稿。   〔作者曹仁孝,甘肃省定西市旅游局副局长,甘肃定西 743000〕
个人分类: 观点述评|2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为啥能创作《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lih65 2009-8-12 15:57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又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在这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也产生了灿烂的红色文化。从陕甘宁边区唱到全国、至今仍然传唱不衰的革命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就诞生在庆阳,而原词的作者还是庆阳大字不识的农民。(2009年7月16日《人民政协报》)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竟能创作出《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首人民心中的歌,并能传唱不衰,确实验证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创作所经历的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激情为动力,以思想为灵魂,《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创作也不例外。报道称,孙万福188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一直务农,虽然不识字,但聪慧过人,擅长吟诗编歌,有出口成章的本领。1936年,工农红军西征时解放了他的家乡,这个翻身以后的农民,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激发了他的劳动热情和创作热情。1943年,年已花甲的孙万福,当选为劳动英雄,光荣地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同志,心情无比激动的孙万福,唱出了这首《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也唱出了庆阳老区人民对革命和革命领袖的炽热感情。这首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重视。贺敬之对歌词进行了精心修改和艺术润色,周扬在《解放日报》撰文,给予了高度评价。 由此可见,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前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 在风雷激荡、翻天覆地的20世纪,毛泽东以一个伟大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和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和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斗,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孙万福,作为翻身农民,亲身感受到这种挖断穷根翻了身,翻了身的变化,享受着丰衣足食吃饱饭,吃饱饭的喜悦,于是,随性所至,脱口而出,唱出了边区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邓小平同志曾满怀深情地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主席,我们党很可能还在黑暗中苦斗。 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也曾这样称颂毛泽东,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 毫无疑问,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是世人一直公认的历史事实,这是亿万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呼喊。 有句话说得好,群众在你心里分量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赢得人民的爱戴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能创作出《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而且能够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传唱不衰,也是天经地义、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今,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已成为一段壮怀激烈的历史渐行渐远。但是,《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的歌曲,已超越了时空界限,具有永恒和普遍的精神魅力,正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广泛地哺育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新闻链接: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三首红色歌曲诞生经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98 次阅读|1 个评论
瑞华绘画创作思想
paintinghrh 2009-7-3 15:52
每 个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是不一样的,我的创作方法最适合我自己,对你仅供参考。 1、观察。认真观察自然,看花儿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含苞待放、打开花瓣、盛开、凋零.在观察的过程中,向当地人请教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会使你茅塞顿开。 2、写生。写生的时候要全面地认识你面对的一个具体的植物和一个具体的环境,它们其实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个体,所有你要认真地分析它,了解它,然后移花接木。做人要老实,写生不能老实。写生的时候最后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相互间有个交流,比你强的要认真向他学习,请他给你讲解他的方法;比你差的要真诚地给对方提出毛病,一起分析改正的方法。同时,写生稿要当做创作稿来做,不能随便马虎,这样的写生稿才有用处。我的写生稿都是1:1的稿子,多是毛笔线描写生,这样做在创作的时候就容易对接。有时候我也直接在熟宣纸上面对自然画创作,似乎更有激情,更有创造力。今年和舒畅先生一起画写生,就是用熟宣纸直接画的,现在已经完成创作,比先写生,再创作更好。但是初学者不宜提倡,因为一笔失误招致通盘皆输,中国画是不能大修大改的,宣纸就那么薄!所以这只是适合我的创作方法。 3、创作。分析写生稿子,看这个稿子的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坦然下笔。先画出线描稿子,然后开始分染,罩染,醒染,最后全面调整。我不喜欢拷贝箱之类的东西,从写生稿到创作稿,之间还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让你一直没有倦意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向上状态。绝对不要去复制写生稿,实际上,每朵花,每皮树叶都有再次完美的权利。 对于创作稿子的处理,如果你的创作已经完成,创作稿子就是一张废纸。留着它弊大于利。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绝版,这是对收藏家负责,对展览会复杂也是对自己负责。新的创作必须是新的创意要用新的稿子。用过的稿子再用是一种不严肃的态度,再次使用旧稿就是一个画匠,复制的画就是行画。 4、分析。创作画完后要分析结果。有没有创意?和以前的作品相比有没有进步?和同时代的画家比有没有个性?分析了之后才知道这件作品有没有价值?是不是一件成功的创作作品。
个人分类: 瑞华绘画|4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瑞华画展
paintinghrh 2009-7-1 15:40
闭鞘姜,工笔,纸本,四尺对开,2005年创作 闭鞘姜,工笔纸本,高44厘米,宽44厘米,2005年创作 脆舌姜,工笔,纸本,高51厘米,宽53厘米,2000年创作 对叶豆,工笔,纸本,五尺,2000年创作 2000年创作《苏铁》,参加香港何瑞华师生绘画作品展览,绢本,五尺,工笔,香港一公司收藏 鹤顶兰,工笔,纸本,高44厘米,宽44厘米,2005年创作 红球姜,工笔,纸本,四尺对开,2004年创作 花是树的衣,工笔,纸本,斗方,2000年创作,加拿大私人收藏 黄姜花,工笔,纸本,宽60,高40,2005年创作 黄姜花,工笔,纸本,宽60,高40,2005年创作 火焰花,工笔,纸本,高44厘米,宽44厘米,2005年创作 姜荷花,工笔,纸本,四尺对开,2005年创作
个人分类: 瑞华绘画|67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概念剧 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在京成立
mg 2009-6-19 07:51
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在京成立 作者:郭世胜 概念网讯:由中国社会工程院主办、北京工庄文化中心承办的概念《资本论》学术理论研讨会于2009年6月15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金融资本势能在经济全球化时空中的向位性。会议同时宣告: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正式成立。 马克思作于一个半世纪前的《资本论》,而今却给足了全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者关于人类历史文明化进程的话语权。《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众多著作中的两部经典杰作;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众多贡献中的两大杰出理论贡献。马克思的《资本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不仅给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也照亮了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反思的道路。毫无疑问,《资本论》及其对《资本论》的解读都构成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有力话语权。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进行反思的时候起,才能完成对封建主义社会经济的彻底反思。同样道理:只有在全面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进行反思的时候才能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彻底反思。有一句著名的哲学名言,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当然,武器的批判不可能离开批判的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正是这有力的批判武器当中的锐器。 当前,这次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下次金融危机必然还会以新的形式更猛烈的爆发。借助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资本论》这一社会望远镜和显微镜,推进人类社会的经济自觉进程,已经成为全人类向往美好社会生活的最大利益诉求。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产物。 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到底能够表达出些什么?能够给人们带来些什么?人们到底能从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中得到些什么?欣赏到些什么?这正是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全体成员和观众共同思考且需要互动回答的共同命题。正如郭沫若《女神》序诗所倾诉: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个赤条条的我外, 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 所以我把她公开了。《女神》哟!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拨动, 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到底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点燃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之光呢,还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点燃了马克思的智慧之光?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到底是在用《资本论》的原理来观察、解读人类社会进程的历史呢,还是用人类社会进程的历史来检验和评判马克思《资本论》原理的真理性?这是一道极其简单同时又极度复杂的社会方程式,破解这一社会方程,或许十分困难或许非常容易。为了生活之树常青,让我们用沸腾的心血,冷静的来浇灌生命和凝集活力吧!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悬念美:对联创作和欣赏的极致美
suqing1961 2007-7-8 20:09
汉字的形声特点,造就了对联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学形式。汉字的方正大方、庄重齐整,上下联词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汉语的阴阳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但是,我以为,愉悦人们心智、慰藉人们心灵的,却是对联创作过程中所蕴含的悬念美。 对联上下两联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者设计一个悬念,并不断破解这一悬念的过程。上联愈是精巧、别致,悬念就愈是神秘、新颖;而下联一旦被工整、完美地对出,如同悬念一经被彻底破解,此时,创作者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就愈刺激、强烈。但是,有时悬念的设计者和破解者并非同一个人,前人的绝妙出联会令后来者绞尽脑汁,悬念似乎就悬藏在文人墨客可望却难以企及的头顶前方,诱惑你为此追求不懈。 有这样一个破解上联悬念的美妙故事。古时候,一文一武两新科状元各自乘舟载誉归乡,得志气盛的两位年轻人在运河上竞舟争先,互不相让。最后,武状元竟提出比试对联决定谁行先后,文状元欣然应诺,并自认为胜券稳操。不料,武状元抛出上联两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时,文状元却目瞪口呆,无言应答。原来,此联利用谐音法内嵌三国时期名臣鲁肃和汉高祖手下猛将樊哙姓名,并以此暗喻文臣不及武将。出联合时应景、自然贴切,挑战口气昭然若揭。输给武状元后,文状元从此寝食不安,日夜苦思冥想下联。若干年后,新婚之日的他在热闹喜庆的音乐声中忽发灵感,终于对出满意下联: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下联用宋代名将狄青和汉朝良臣萧何的谐音,暗示武将难比文臣,对仗工整和谐,回应自然巧妙。文状元苦索下联呈现出的悲剧美让人刻骨铭心,可以想像其成功破解悬念后的欣喜若狂。 时间常常是悬念美的发酵剂,悬念持续的时间愈长,悬念破解后的欣喜和愉悦就愈畅快无比,美的享受就逾甘醇、持久。相传,宋朝翰林学士院的墙上曾有人书撰这样一幅上联李伯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联中李伯阳即《道德经》的作者老聃,据说他生下来时父母取门前李树为其姓,由于老聃为道教创始人,故后人认为其生而知之。此联不仅难在含一成语生而知之,以及连用两个李字,更难在将姓字中的生字两次巧妙分解运用。这一出联无疑是对翰林院众学士的一个公然挑战,也是对满腹经纶的学士们才识的一次检验,可以想见所带来的冲击之巨大。不料,此悬念竟常年无人破解,直到十年后才由诗人杨大年对出下联:马文渊死,以马革裹 屍 ,死而后已。这一悬念确实解得玄妙。马文渊乃汉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他在率兵抵御匈奴时曾豪言大丈夫当战死疆场,以马革裹 屍 还。联中两个马字工整应对二李,成语死而后已赞誉马援十分贴切, 屍 字中的死字重复分解运用,可谓出神入化。此时,不仅创作者在破解悬念的过程中得到了致美的享受,读者看到此处内心也会露出美的微笑。 但是,如同每一个悬念并非都能最终破解,偶尔也会有出联成为千古绝对,在寻觅应联、破解悬念的过程中探索者的智慧不断闪现着耀眼的光芒。此时,对联的悬念美被发扬到了极致。下面是一颇有情趣的同音词组上联,请有兴趣的朋友应对下联:近世进士尽是近视。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4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挂图画配诗
suqing1961 2007-6-26 12:55
最近,我们科技导报社组织有关人员编印了一套主题为 提高科学素质 争做新型农民 的科普宣传挂图,其中的打油诗为我配作。放到博客上,献丑了。 我是快乐小阿福,科普宣传打灯笼。 如何建设新农村,听我细细为你数。 更新观念促发展 致富需要好领导,品德才干最重要。 民主选举是保障,认真投好手中票。 发家莫要走歪道,求神拜佛不可靠。 学习培训新知识,科技致富全家笑。 致富还需靠付出,搓麻赌博非正路。 农忙时节多干活,空闲别忘多读书。 科学发展新农村 作物秸杆是个宝,怎能把它白烧掉? 用做沼气沤肥料,资源环境保护好。 生态平衡要注意,植树造林养生息。 乱砍滥伐图小利,早晚灾害来侵袭。 百年育人教为先,辍学打工目光浅。 发家兴业靠知识,文盲岂能富家园? 科学文明新生活 科普篷车进村庄,专家宣传科技忙。 读书看报新风尚,知识伴着庄稼长。 如今生活上楼梯,饱暖还求好身体。 科学饮食勤锻炼,长命百岁是福气。 儿媳进城去打工,家中只留两老翁。 隔壁阿贵常帮忙,邻里和睦吹新风。 科技造就新农民 如今科学来种田,优良品种是首选。 既抗病虫又耐旱,秋后又是丰收年。 科技本是生产力,技术改造虎添翼。 增产增收增效益,农民专家创奇迹。 科技致富靠信息,互联网上谈生意。 家乡农副特产品,弹指销售奥地利。 科学管理致富快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农技协会作用大,发家兴业图富强。 种田施肥有奥秘,土壤成分需分析。 氮磷钾肥啥比例,专家话语要牢记。 编筐织篓种果树,依靠副业创收入。 发展庭院新经济,致富路上迈大步。
个人分类: 诗联拾趣|463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