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板块运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板块运动和地壳均衡:尼泊尔地震使珠峰反方向移动3厘米 板块运动
热度 2 杨学祥 2015-6-19 04:46
板块运动和地壳均衡:尼泊尔地震使珠峰反方向移动3厘米 杨学祥,杨冬红 中国网6月18日讯 据法国媒体6月16日报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移动4厘米,而之前发生的尼泊尔地震使其一下向反方向移动了3厘米。从这一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运动情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7.8级地震。据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称,这次地震导致珠穆朗玛峰向西南方向移动了3厘米。而此前的十年以来,珠峰都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移动,并总体上升了3厘米。 国家测绘地信局15日称,尼泊尔地震导致珠峰地区向西南方向移动3厘米,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同时,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3厘米的速度上升,10年位移40厘米、上升3厘米。 这两个结果很难否定尼泊尔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2.5厘米的卫星测量结果,原因有二: 其一是时间差。尼泊尔2015年4月25日8.1级地震后,发生了一系列余震,包括4月26日7.1级地震,5月12日7.5级地震。余震可能导致下降的珠峰调整上升,恢复原态。 其二是地区空间差距。卫星测量的是珠峰高度,国家测绘地信局测量的是珠峰地区高度,两者的范围有很大差距。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http://tech.qq.com/a/20120915/000031.htm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纬27°59′15.85″,东经86°55′39.51″,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日县境内,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3厘米的速度上升,10年位移40厘米、上升3厘米。这表明,珠峰仍然以冰川融化和均衡上升为主。 珠峰处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东段的分界线——中段,分别受到东西两端构造变化的影响。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融化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在全球快速变暖后将有显著的表现。 一个严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冰川增加幅度小的尼泊尔地区发生了8.1级地震,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何时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如果考虑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冰川减少幅度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将会发生更大的地震。 尼泊尔大地震只是喜马拉雅山脉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8753.html 地震风暴:每次地震后的压力转移是产生地震风暴的原因。一次地震可能引起同一板块边界上的一系列地震,余震可能发生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该理论在土耳其北安纳托利亚断层的一系列地震中得到了验证。1939~1999年间,该地区发生13次地震,其中7次在同一断层,且每次都发生在前一次地震区域的西部。 http://news.qq.com/a/20150615/028164.htm?tu_biz=1.114.2.1 喜马拉雅山脉的跷跷板式地震值得关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98407.html 珠穆朗玛峰的“官方”高度是8848米,这是在1954年由一名印度学者定下的高度。然而,由于定义的标准不同,珠峰的“官方”高度也存在分歧。中国定义的珠峰高度并不包含山顶积雪和冰块的高度,故测量结果为8844米。而美国在1999年通过GPS测得的结果是8850米。 冰川消融后地壳均衡上升,这符合冰川地壳均衡理论。伴随冰川融化的加剧,珠峰地区的强震会更加频繁。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移动4厘米,而之前发生的尼泊尔地震使其一下向反方向移动了3厘米。从这一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运动情况:印度大陆北移和冰川地壳均衡运动交替发生的结果。 相关报道 板块运动:尼泊尔地震使珠峰反方向移动3厘米 2015-06-18 10:54:27 来源: 中国网(北京) 中国网6月18日讯 据法国媒体6月16日报道,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移动4厘米,而之前发生的尼泊尔地震使其一下向反方向移动了3厘米。从这一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的运动情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7.8级地震。据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称,这次地震导致珠穆朗玛峰向西南方向移动了3厘米。而此前的十年以来,珠峰都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移动,并总体上升了3厘米。 中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一名负责人说,“珠穆朗玛峰近数年一直向着东北方向移动,而这次地震使其朝反方向移动。珠峰位于尼泊尔和西藏边界,是观察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运动的重要窗口,这一带也常常发生地震。” “珠穆朗玛峰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会处,二者的运动导致珠峰移动了数厘米。在这样的一个区域里,常常发生缓慢的以年计算的变形,而这一次,因为地震,只在几秒钟内就发生了变形。”法国地理学家、Joseph Fourier大学教授Michel Campillo这样说道。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位于震源东南80公里外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也因地震南移了约2米。尼泊尔地理学家Madhu Sudan Adhikari表示,加德满都南移了1.5米以上,并增高了将近1米。Madhu Sudan Adhikari及其团队在研究受地震影响的中心地区时发现,南移的情况时有发生。 珠穆朗玛峰的“官方”高度是8848米,这是在1954年由一名印度学者定下的高度。然而,由于定义的标准不同,珠峰的“官方”高度也存在分歧。中国定义的珠峰高度并不包含山顶积雪和冰块的高度,故测量结果为8844米。而美国在1999年通过GPS测得的结果是8850米。此外,人类首次测量珠峰是在1856年,首次登上珠峰是在1953年。 (陈怡) (原标题:板块运动:尼泊尔地震使珠峰反方向移动3厘米) netease 本文来源:中国网 http://news.163.com/15/0618/11/ASCUCA8T00014JB6.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7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尼泊尔地震-全球变暖还是板块运动
热度 5 gaoshannankai 2015-4-25 21:03
尼泊尔地震了 如果不出意外,地学专家要谈板块运动,给你从喜马拉雅山形成开始讲起。 气象专家就给你讲全球变暖导致的雪崩,然后就是 整个地球未来海平面要上升,未来20年一些城市要低于海平面。 各种妖魔鬼怪都跑出来,无非就是骗经费, 实在吃不到肉的,就会归因于地球磁极变换,等等。 全球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争论了多少年? 远的咱不提,现在有这么多卫星,能不能把这次情况搞清楚, 到底是板块运动,还是雪崩导致的。
1313 次阅读|6 个评论
板块运动的潮汐扩张模式
热度 1 杨学祥 2014-10-3 08:41
板块运动的潮汐扩张模式 杨学祥 1. 问题的提出 由地幔对流驱动的海底扩张模式遇到了新的困难, 最新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并没有提供这方面的可靠证据, 人们提出的种种质疑有助于地球动力学的发展 . 潮汐波动理论从最直观的地表潮汐波动现象出发, 论证了潮汐振荡对地球各圈层的动力学意义 . 这种尝试是值得赞赏的, 是十分有意义的. 为了检验该理论, 本文计算了潮汐振荡产生的力矩规模, 并给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2. 地壳潮汐形变的数值计算 对潮汐运动的最新计算结果表明 , 月亮在赤道时产生的半日潮使大气对流层、水圈和液核分别有 54181864 、 43275 和 3103 km 3 的体积绕固体地球向西运动 , 形成赤道高空风、西向海潮和液核表层西向漂移 . 由于大陆地形的阻挡 , 形成大气、海洋和液核的涡旋、湍流和异常大潮以及冷暖海水的上下和东西向振荡与混合 . 岩石圈和下地幔分别有 2754 和 10599 km 3 的体积胀缩 , 是其中熔融部分流动、上涌和喷发的动力 . 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 , 使流体相对固体南北振荡与混合 . 地球在春分和秋分扁率变为最大 , 形成赤道大潮 , 两极高纬地区分别有 6605998 、 5251 和 368 km 3 体积的大气、海水和液核流体通过临界纬度( 35 o )流向赤道 , 并在科里奥利力和西向引潮力作用下加速向西漂移 , 使各圈层自转速度变小 , 差异旋转速度增大 , 高纬地区排气排液活动强烈 , 其中大气对流层日长增加最为显著 , 为 97s, 是岩石圈日长增加值( 0.00027s )的 359259 倍 . 地磁活动在两分点达到最大值是其证据 . 潮汐形变引起的全球性地壳容积和地表面积变化的计算实例 , 可参看文献 . 实际上,由于潮汐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变小,每年 4 月 9 日 -7 月 28 日 及 11 月 18 日 -1 月 23 日 为地球自转加速阶段; 由于潮汐形变导致地球扁率变大, 1 月 25 日 -4 月 7 日 及 7 月 30 日 -11 月 6 日 为地球自转减速阶段 。快慢时段的昼夜时间(日长)长短的差别不超过几千分之几秒,但是这种变化可以影响到气象事件,与计算值量级完全相符。 图1 潮汐形变导致赤道圈周期性扩展和收缩 对于一个封闭完整的弹性地球, 上述计算值只能给出地球弹性形变的规模. 但是, 对于岩石圈具有复杂断裂系统的地球, 上述计算值就给出了地下流体流动、上涌和喷发的可能性和规模. 3. 观测证据 据科学时报 2002 年 9 月 6 日 2 版报道, 2000 年 6~8 月,历史上记录到最活跃的密集地震袭击日本 Izu 半岛南部 60 公里 的区域,其中 7000 次震级大于或等于 3 , 5 次大于或等于 6 。该密集地震伴随着 Miyake 火山的几次蒸气和碎石喷发。 图 2 宫岛 (Miyakejima) 的地震频率 ( 引自吉野泰造 等 , 2002) 自 1996 年以来 , 在东京都地区的 4 个台站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进行了地壳变形观测 . 这个项目称为 ” 基石 ” 计划 (Keystone Project, KSP). 2000 年 6 月 26 日 , 东京以南约 150km 的 Miyake 岛发生群震 . 6 月 27 日 , 又开始火山活动 . 地震活动见图 2 所示 . 可以看出 , 7 月和 8 月的地震活动较多 . 在此之后 , “ 基石 ” 网络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 . 地震活动于 2000 年 9 月基本停止 .2000 年 6 月 26 日 至 9 月 15 日 期间 , 馆山相对于鹿岛的移动速率是 62.5px/ 月 , 三浦相对于鹿岛的移动速率是 37.5px/ 月 , 这与过去 3 年的平均运动速率 (35px/ 月和 32.5px/ 月 ) 相比是相当大的 . 吉野泰造等人把这个现象解释为伊豆岛的岩脉侵入 . 估计模型计算得到的岩脉参数是 : 长 20km, 深 3 ~ 15km, 张开 5m. 根据该参数模型计算得到位移场 . 馆山和三浦站的位移分别是 125px 和 75px . 月球与强潮汐、地球排气、厄尔尼诺、臭氧洞扩大、旱涝、地震有关系的重要条件是“近地点兼朔、望” , 以及月球赤纬角变化(极大 / 小值对应涝 / 旱年)和各大行星的配合 . 张元东称之为“特殊天象组合期” . 强潮汐 ( 简记为强或 Q) 的标准是 , 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两者同时出现 . 若两者与日月食同时出现则为较强潮汐 , 三者或前两者同时在春分点、秋分点和近日点附近(前后不超过 15 天)出现为最强或较强潮汐 . 三者的时间最大差不超过 3 天 . 通过 2000 年强潮汐天文条件与日本 Miyake 岛地震火山活动对比 , 我们发现在月平均尺度上 , 强潮汐天文条件与地震火山活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 见表 1). 表 . 1 2000 年强潮汐天文条件及 Miyake 岛地震火山活动 Table 1. Theastronomical condition in 2000 and activities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es atMiyakejima 近 地 点 时 间 日 食 月 食 潮 汐 极端事件 年 月 日 时 农历日 月 日 月 日 弱R 强Q 2000 4 9 6.1 5 R La Nina 事件末期 2000 5 6 17.2 3 Q 强潮汐天文条件初期 2000 6 3 21.4 2 QQ 6月26日Miyake 岛发生群震 6 月27日 Miyake 岛发生火山活动 2000 7 2 6.3 1 07-01 07-16 QQQQ 地震活动最强时期 2000 7 30 15.7 29* 07-31 QQQ 地震活动最强时期 2000 8 27 21.9 28* Q △LOD极小值,地震活动次强时期 2000 9 24 16.4 27 R 9 月Miyake岛地震活动基本停止 注: 29* 和 28* 表示当月没有 30. 4.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为了计算方便 , 我们将潮汐引起的海面升降简化为平面模型 ( 见图 2) 图3 潮汐引起的海面升降与太平洋地壳的跷跷板运动 设跷跷板支点为坐标原点, 如图2所示, 东西太平洋海面斜线的近似表达式为 y =Hx/L (1) 其中, 2L为东西太平洋地壳长度; 2H为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差; x为横坐标变量. 取一段宽25px长2L的东西向太平洋地壳, 在x处所受压力增量微元和力矩微元分别为 dp =ydx (2) dM =xydx (3) 其中, p表示增高的海水对洋壳的压力; M表示增高的海水产生的力矩, 取海水的密度为1g/cm 3 . 在区间 上积分后得增减海水在东西太平洋地壳产生的力矩分别为 M = HL 2 /3 (4) 这相当于在宽25px长2L高为洋壳厚度的跷跷板两端分别施加的反向力为 p = M/L =HL/3 (5) 将H = 1500px, L = 10000km代入公式得p = 2×10 7 kg. 这样大的力足以使东太平洋海隆张裂和闭合, 或使西太平洋海沟下沉和岛弧抬升. 如图3所示, 当潮汐使西太平洋海面增高和东太平洋海面降低时, 西太平洋地壳下降,形成海沟处的消减带, 挤压地下流体上喷形成西太平洋暖池, 或向西部大陆和东部大洋的地壳下流动, 形成岛弧火山和大陆火山; 东太平洋地壳相对抬升, 使东太平洋海隆和沿岸断裂带张开, 岩浆和热气喷出, 形成海底火山. 当潮汐使东太平洋海面增高和西太平洋海面降低, 东太平洋地壳下降, 使东太平洋海隆闭合下降, 挤压地下流体向东部大陆和西部大洋的地壳下流动, 挤压新生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运动; 西太平洋地壳相对抬升, 使西太平洋岛弧断裂张开, 岩浆喷出, 形成陆地火山. 赤道信风使暖水集中在赤道西太平洋, 冷水集中在赤道东太平洋, 温差为 3~9 o C, 高差为 40~1500px . 当厄尔尼诺到来时, 情况发生逆转. 由于地壳均衡原理和水均衡作用, 东西太平洋地壳在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交替中至少分别升降 13~20 cm , 引发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由此引发的地壳均衡运动具有东西太平洋地壳反向升降的特点, 与潮汐引起的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完全相同 . 两者叠加, 相互加强. 这就是 日本 Miyake 岛 地震和火山在2000年与拉尼娜事件末期的强潮汐时段同时发生的原因.地球自转最快、西太平洋海面上升到最高值(见图3a)和日长变化( △LOD ) 取得极小值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 科里奥利力使上升物体西移 , 下降物体东移 . 所以 , 西升东降的断裂处于引张状态 , 有利于火山喷发和岩脉侵入(图 3 中 a 情况) ; 东升西降的断裂处于挤压状态 , 不利于火山喷发和岩脉侵入 ( 图 3 中 b 情况 ). 这是日本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发生在 1998 年 6 月 ~2000 年 6 月强拉尼娜事件末期(图 2 中 a 情况)的原因 . 图 4 潮汐扩张的球面模型 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地求和月亮距离比现在更近,潮汐引力也更大,潮汐扩张速度也更快。 发表文献 杨学祥.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23(2): 77-80. 杨学祥 , 陈震 , 陈殿友 . 岩石圈伸缩的机制和规模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6,16(3): 89-94. 杨学祥 , 宋秀环 , 刘淑琴 . 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 . 地壳形变与地震 . 1997,17(2):53-58. 相关报道: 地球板块运动之谜被破解 (来源:参考消息网 )   核心提示:板块运动是早期大陆的出现造成的,并最终变成了一个自我持续的过程。   外媒称,地壳漂浮在地幔之上,并分为几大板块,就像一座座冰山漂浮在海洋上,而不同板块相互挤压或分离,由此出现了板块构造学说。但几十亿年前,情况并非如此,那时大陆几乎是完全静止的。科学家从一个世纪前就开始探寻是什么力量从什么时候开始推动板块运动。如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已经揭开了谜底,并将相关结果发表在英国《自然》周刊上。   西班牙《阿贝赛报》 9 月 18 日 报道称,研究人员指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板块运动的行星。地质研究显示, 30 亿年前地壳几乎完全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到底是什么引发地壳运动一直是地质学家希望解开的谜题。此项研究认为,板块运动是早期大陆的出现造成的,并最终变成了一个自我持续的过程。 地球上主要有 8 大板块,以平均每年 15 厘米 的速度漂移。地核的高温导致地幔形成一种热对流运动,而这又带动了板块做水平运动,因此地幔的热对流就好像是带动板块运动的“传送带”。   实际上,在灼热的地球内部不断有新的物质沿着海底山脉生成。随着新的岩浆涌出地表,原来已经冷却变硬的岩浆被推向大洋边缘。新的地壳就这样不断生成。但在大洋边缘同时还发生着一个逆向过程:在不断从海底山脉涌出的岩浆的推动下,老的地壳在海沟带重新陷入地幔,随即消失。这就是地壳不断再生的机制。   板块构造学说源于岩石密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海底山脉的岩石异常灼热且密度较低,这就有利于岩浆的流动。但是在源源不断的新岩浆的推动下,原来的岩浆逐渐远离海底山脉,同时变冷变硬,其密度也不断增加直到高于下方的地幔,随即陷到地幔当中,于是这趟“旅程”也就结束了。   从 30 亿年前启动的这个机制从未间断,一直运转到现在。但到底是什么激活了这个机制?在那个遥远的时期,地球内部比现在更加灼热,火山运动更加剧烈,而地壳无法逐渐冷却,密度也无法逐渐升高,因此不能在生成的同时陷入地幔,也就无法促使板块发生运动。   因此,促使板块运动的“发动机”并不存在。但是早期的大陆是从几乎静止的板块当中出现的。研究人员的模拟实验显示,早期的大陆可以对邻近的板块施加强大的压力。由于漂浮在岩浆上,早期的大陆发生水平扩张,同时带动板块下沉。   早期大陆的扩张可以产生周期性的板块运动,直到地球内部温度逐渐下降,地壳和地幔密度增加且运动速度放缓,进而促使板块运动变成一个自我持续的过程。从这一刻开始,板块运动再也没有停歇,地球的面貌也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http://www.cags.ac.cn/YWJX/2014/0926-3.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撞之后,地球发生了什么?
热度 23 dongping2009 2013-3-22 08:20
一撞之后,地球发生了什么? 魏东平 引子:昨天,在我“ 写给科学网编辑MM们 ”的那篇博文后面,很多网友追着问我,你老人家与那位MM两辆车一撞之后,到底发生了哪些后续的故事啊?这里谨以“一撞之后,地球发生了什么?”一文回答,并以此文,献给2013年的世界地球日。 相信大多数人都看过一部名为“侏罗纪公园”的科幻电影,从而知道曾经主宰地球长达数亿年,横行霸道不可一世的恐龙家族,到了大约6500万年前,整体遭遇到了灭顶之灾(图一)。 我们还知道,我国大陆地区自西至东呈三个台阶状降低的地形,主要归结于印度板块自6500至5000万年前开始,对欧亚板块的碰撞(图二)及随后欧亚板块之东亚部分的板内汇聚。 但我们并不知道的是: 随后于大约5000万年前,亦即印度板块通过喜马拉雅碰撞带,大规模实质性地碰撞到欧亚板块之际,相距遥远的的太平洋板块,同样摊上了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大事。 我曾经在“ 从夏威夷到中途岛 ”的博文中,比较直观地说明了太平洋上,东起自夏威夷(Hawaii)岛,先沿正西偏北方向展至中途(Midway)岛以西一些,再折而往北偏西方向,一直近达阿留申群岛一线,形成大大小小的一连串岛屿,包括夏威夷岛链与帝王岛链的形成过程,这里过度引用如下: 原理其实很简单,由于整个太平洋板块的持续运动,而现在夏威夷岛屿所处的位置是一个不动的活火山,这个活火山实际上来源于其下方的地幔热柱,并且每隔一定的时间,它便会大规模喷发一次,而形成一个岛屿,见图三。 现在的夏威夷岛屿就是如此形成的,其实,除去Hawaii岛屿,其它三个岛屿Maui、Oahu和Kauai,当初也都是形成于现在的Hawaii岛的位置,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岛屿随着太平洋板块整体的西北向运动,逐渐远离当初形成他们的活火山口而去,从而形成一连串的岛屿,这里称作岛链。 推而广之,再看图四,整个夏威夷岛链与帝王岛链,都是如此形成的。图四中各岛连线标出的数字即为该岛屿形成时的实测年龄(单位:百万年);可以看出,自夏威夷至中途岛折而向北至整个帝王岛链的岛屿,年龄越来越老。非常奇妙的是,这些岛屿的实测年龄与我们通过太平洋板块运动速度推断的相应位置之板块年龄,非常非常地吻合。 这样,我们接着要问的一个问题是: 图四中显示的夏威夷岛链与帝王岛链,亦即在中途岛之西北的地方,为什么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有一个大约120度夹角的转折(Hawaiian-Emperorbend)? 考虑到中途岛以北的交点处附近,其相关岛屿的年龄大约为4700万年,我们的问题可以换句话问: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使得太平洋板块的运动,在大约在4700万年前,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运动,从原先的北偏西方向运动,逆时针旋转大约60度角,变成了现在的沿西偏北的方向运动? 事实上,如我前面所言,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学说的建立,有很大程度归功于上述形成夏威夷岛链之非常漂亮的解释,主要是由旋回理论的创始者威尔逊(Wilson),于1963年根据他老人家的热点理论,或曰地幔热柱理论 (关于地幔热柱理论,请参考本博文后面的评论18) 给出的,但对其中的夏威夷—帝王岛链间的转折现象,威尔逊老先生则基本上选择了无视。 到了2006年,Sharp和Clague两人,尝试给出了一种稍许前进一点的解释。他们认为,临近Kimmei海岭之夏威夷—帝王岛链的转折,与早期的西太平洋岛弧岩浆活动的年限基本一致,大致发生在5000万年以前,反映了当时太平洋板块产生转折运动的状态。 瞧瞧!这段话等于基本上什么也没说,是不是? 另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观点认为(Tarduno等人,2003),传统的地幔热柱或热点基本不动的理论可能有点不靠谱,实际的地幔热柱与我们在地球表面看到的龙卷风一样(图五),它们在地幔深处也一样是飘忽不定的,也是在运动的,更为详细一点的解释,请参考我老人家的“ 龙卷风与文化图腾 ”及“ 地幔热柱与龙卷风 ”等相关博文。Tarduno等人指出,正是这种飘忽不定的地幔热柱(热点)运动,导致了我们观测到的夏威夷—帝王岛链的转折运动。 回过头来,我们可以这样设问: 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于5000万年前的一撞,如何影响到地幔内部的流动与地幔热柱(热点)的形成(参见图六与图二及图三),进而影响到太平洋板块的运动? 也就是说,在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 一撞之后,地球到底发生了什么?还真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下面这张图片,用于对评论10的回复: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18997 次阅读|87 个评论
鄂霍次克海一个深源地震揭示一条重要信息
heartcool 2012-8-14 13:45
今天上午在鄂霍次克海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由于震源很深,对地表的影响很小。但是这次地震揭示了该区域地质构造上的一些重要信息。从最近的海沟到地震点的直线距离是735公里,按震源深度625.9公里计算,太平洋板块从海沟往此处俯冲的倾角为40度。 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速报目录: 发震日期 发震时刻 纬度(°) 经度(°) 深度(km) 震级 事件类型 参考地点 2012-08-14 10:59:37.6 49.6 145.4 600 Ms7.2 天然地震 鄂霍次克海 USGS发布: Update time:Aug 14 5:08:09 UTC 2012 震级 UTC DATE-TIME y/m/d h:m:s 北纬 东经 震源深度km 发生 地区 7.7 2012/08/14 02:59:42 49.784 145.126 625.9 SEA OF OKHOTSK Location Uncertainty horizontal +/- 14.5 km ; depth +/- 6.9 km 此前,在其以南约200公里处(北纬47.824,东经146.209)于2002年11月17日发生过一次7.3级深源地震,震源深度459.1公里,地表到海沟的直线距离为513.6公里,计算得出太平洋板块从海沟往该处俯冲的倾角为41.8度。 M 7.3, northwest of the Kuril Islands Date: November 17, 2002 04:53:53 UTC Depth: 459.10 km (285.27 mi)
3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收敛与扩张【漫谈地球物理2010-01-31】
dongping2009 2010-1-31 15:01
至上世纪90年代,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渐趋成熟,虽则仍然存在大量的未解谜团,但相比较其前后其它任何同类型的假说,板块理论能够解释最多的自然现象,则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图一)。 图一显示了全球14个刚性板块运动的NUVEL-1模型,其中一系列的面积或大或小的刚性板块,共同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地球之表面。这些板块两两之间相互接触,主要形成三类边界(图二):扩张性边界(例如大洋中脊)、收敛性边界(例如俯冲带,或曰海沟)及转换断层(或曰走滑断层)边界。 一些情况下形成所谓的三联(Triple)点(图三)。并且 这些三联点的情况千差万别,其相应的三联点的运动学及其动力学背景也是十分地复杂。当然,发生于这些三联点的地震震源机制,迄今仍然是地球动力学家们面对的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关于图三,这里可以多说几句。其实从数学上来看,问题的描述很简单,仅仅是一些矢量的加减法运算。只是这样的情况,考虑到两两板块之间,边界运动分为扩张、收敛与走滑三种类型的排列组合,并且这些情况的大部分,似乎都可以找到地球表面的真实对应之例子。 打个比方,如果板块A、板块B和板块C共享一个三联点P,其中板块A与板块C之间共有一个收敛型边界,板块B与板块C公用另一个收敛型的边界,我们的问题是:板块A与板块B之间的边界类型是什么?是收敛型的?还是扩张型的?甚或为走滑型的? 答案是:板块A与B间的边界类型:收敛、扩张与走滑,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存在(图四)。 延伸与忽悠 : 包括板块运动在内的这种存在于自然界的多样性情况,或许可以很好地作为我们科学网上的网友,处理相关事务的一个重要参考。换句话说,无论对于自然界,还是对于我们科学网上的网友,即使对于一个确定性的参照物,一般情况下,我们基本上也不能够要么收敛要么扩张地对待与理解。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与所站角度不同,当然会对此衍生出不同的看法来,但无论如何,不管是板块A、B与C,还是网友A、B和C,都需要通过其两两共同的边界,以及ABC之间的三联点,在地球表面,在科学网上,或者收敛、或者扩张,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走滑,而不可能仅仅是其中的一种选择。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109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群山在上帝面前流动
热度 1 dongping2009 2009-4-10 16:25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流变学:高情逸韵住何方?   评论内容:要把流变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离不开数值计算这一工具,因此,非牛顿流体力学的计算方法,也是流变学一个很独特的发展领域。 ------------------- 严重同意。长时间尺度(例如百万年为单位进行时间度量)下的地球介质,便是比较典型的流变介质的例子,例如地幔对流模型与地核发电机模型等等。 博主回复:说得很对,长时间尺度下的地球介质,便是比较典型的流变介质的例子,所以流变学者常用群山在上帝面前流动来阐述流变学的思想。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流变学:高情逸韵住何方?   评论内容:群山在上帝面前流动-- 好!郑兄,我特意为这句话找到了两张地质图片。请见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5402 标题: 发表评论人: gfcao 删除 回复 好壮丽! 没经过加工吗? 博主回复:哦,曹兄,谢谢您这一问,我仔细追查了一下,这两张图我为了就我上课用的PPT尺寸,做了一些加工,与我拿到的原始图片相比,变形较大,现在后面补贴上原始图形,再次谢谢! 补注:非常抱歉,这两张图片的原作者何人,及来源何处,现在本人已不可考。 我得到的原始图片(放到网上以后,我比较了一下,感觉这两张图片与我计算机里存储的原始图片比较,还是有点小变形,好像这回感觉变瘦了,不过基本上变形不大,这从下右图中山脚下两辆小汽车的形状可以判断):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9934 次阅读|21 个评论
我对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简单评论
dongping2009 2009-3-29 22:55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19 板块假说的问题及人类对岛弧的认识   评论内容: 廖兄,您好:据我所知,您对板块边界中,关于俯冲带(消减带)的5个问题,现在基本上都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并且陆续被地球动力学家们逐步解决的过程中。照我看来,板块学说最为成功的地方,便是对于消减带很多地质与地球物理(包括地震)观测现象,进行了非常成功的解释,事实上,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其他地学理论,能够象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理论这样,统一地并且非常完美地解释了关于地球动力过程中,如此之多的观测现象,包括您认为有问题的俯冲带地方。 板块理论当然还存在问题,但我认为,主要不在于您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样出现在消减带(俯冲带),而是出现板块内部,例如在欧亚(包括中国大陆)板块内部,一些地质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机理等等,尚存在一些说不清楚的地方。但无论如何,我们能够明确一点的就是,板块理论不能够解释的一些观测现象,其它任何理论解释起来,也不会比板块理论更好。 博主回复:东平兄:谢谢您的光临! 当然,我说过,板块学说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成功的学说。所以,板块学说相对以前提出的地球学说,肯定有更多正确的地方,就好象每个地球演化学说都有其正确的地方一样。 我博文提出的5个问题,其实目前地学界一个也没有解决,只是在尽力解释而已,很多解释都自相矛盾。东平兄,您若有时间,可以就每一个具体问题我们进行交流。我给您指出其的错误(或不可能)之处。 其实,若真要解释板块内问题,只需将板再细分,无限分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了(其实现在板块学说也正是这么做的,板块越来越多就是证据)。板块学说一个最重要之点就是将地震作为板块的分界线。这样,将中国按地震带分为很多个微板块,中国很多地震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板块学说,不存在错误的问题,板块学说说的板块,只是说明了地球演化的一个阶段,一个现在我们能看得见的地壳或岩石圈运动现状。地球以前不可能这样,今后也不可能这样。所以,我说,板块学说,肯定是地球科学发展的一个发展阶段,就像地槽学说一样(当然,地槽学说远比不上板块学说,因为地槽学说只就局部问题而论,而板块学说是整体看说地球)。当然,板块学说会不会有地槽学说那样的统治地学界100多年的生命力,我看比较难。这一点,大家肯定会在将来的30年内知道结果。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19 板块假说的问题及人类对岛弧的认识   评论内容: 另:关于俯冲带内的双地震带现象,我与张克亮有一篇综述论文,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得到。 博主回复:东平兄,看了您的文章,的确是双层地震的研究现状.相关问题,我下一回会详细回答,若您看了我下一回的博文,仍有问题,欢迎拍砖.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19 板块假说的问题及人类对岛弧的认识   评论内容: 廖兄,谢谢对我评论的回复。板块运动问题不是一句话,一两段话可以说得清楚的,也许,以后有时间,我会专门就此问题撰文,在科学网上科普一番。谢谢廖兄 博主回复:谢谢魏兄的评论。 欢迎您在科学网撰写有关板块学说的博文。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地震研究方面的专家,您有这个基础,您有这个资格,您也能代表这方面的权威性。若您来写板块学说的科普博文,让大家来评论评论,会让科学网的网友们对板块学说理解得更深该。这,也许对板块学说的完善或修正会有好处。 东平兄,您最好能搞个板块学说科普系列,这样,能将板块假说的具体问题讨论得清楚些。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19 板块假说的问题及人类对岛弧的认识   评论内容: 呵呵,廖兄的这个有,有,能的排比,抬举我了。看来,我还真的需要努力,以不负廖兄厚望。 博主回复:看了您发表论文的目录及论文,看了您的地震PPT,知道您有这个能力,也知道您有这个权力和资源支配力. 评论人:dongping2009 标题:地球科学原理之19 板块假说的问题及人类对岛弧的认识   评论内容: 呵呵,目前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小发发身上,以前欠小发发的帐太多,这两天还账来了;板块运动问题,可以往后面推一推,再等等。 博主回复:行,魏兄,您尽管忙您的,像板块运动这一类费力不讨好的科普事,我来做.若怕我将这科普歪了,您有空常来拍拍砖就行。:) ----------------------------------------------------------------------------------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对牛弹琴 ip:59.42.4.* 删除 回复 估计你跟rock6783要对牛弹琴了,你觉得他写的东西有意思吗??有价值吗?? 博主回复: 对牛弹琴同志,您好: 也许我对博客功能的定位与您有差别,通过近两个月我对网络博客的实践与认识,对我而言,博客就是一个我用来休闲与唔友的场所而已;我并不指望在博客上将学术问题辩论得一清二楚,那自有学术渠道可以去走。我觉得,对于一些基本性的学术问题,在我能够理解与确定的情况下,我会表明我本人的态度,这篇对话即是一个例子,我并不打算试图改变廖永岩教授的学术观点,事实上,从廖教授所列出的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关参考文献来看,我与廖教授对该学说的理解应该具有很好的共同基础,因而进行相关的对话还是有可能的。 顺便说一声题外话,即使关于板块学说的东西我们谈崩了,但据我所知,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都喜欢围棋,可以继续通过下围棋进行手谈呀,您说是不是? 标题: 发表评论人: Amsel 删除 回复 to楼下魏教授回复:问句题外话,如果他那本书让你给写序,你写不写? 如果你认为他的那些东西很荒唐,你会不会劝他不要展览了?当然这是区别诤友和泛泛网友的标准。 博主回复:Amsel,你好: 我一直是将你当成一位实名网友看待的,我的回答如下: 每年年末,我们学院都会出一本年报,而且这年报还越来越厚,我的关于年报的序也写得越来越长。不过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对任何学术性文集或书籍写过你说的序。事实上,我与廖教授的专业相差很多,你说的题外话基本不可能实现;不过,如果真要我来写廖教授那本书的序言,我倒是认为,关于书中板块构造学术的部分,可以对本篇的对话略加编辑,即可成为序言的一部分。 但说句老实话,廖教授书中,还是有其它一些内容,超出了我能够写序的范围。所以基本上,这个序要我来写,有点勉为其难。 最后,我认为,能够成为一个人一辈子诤友的人,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并且有时候要随缘,甚至还要共同经受刻骨铭心的磨难才行,你觉得是否如此?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8430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