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Behavior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Act,Habit,Behavior的区别•knowledge,attitudes的含义
Greg66 2017-3-31 17:15
Act , Habit , Behavior 的区别 •knowledge , attitudes 的含义 Act , Habit , Behavior 的区别, knowledge , attitudes 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心理学问题,以下笔者只能做粗略描述。要深入研究,可能就得深入学习研究心理学了。 以下内容来自: DifferenceBetween.com ,维基百科也有类似的描述而且有参考文献。 Difference Between Habit and Behavior : 两者都是描述人的性格的名词,区别在于: 习惯是行为的日常表现;习惯一般是多次重复的;习惯是无意识的、潜意识的;习惯是强制性的;行为是能够通过内分泌、精神系统的调整而改变。 以下内容来自 这个网页 : ACT 与 ACTION 的区别: 前者是已经完成的动作,而后者是正在进行的或者进行过程中的动作( ACT is a completed deed. ACTION is usuallymore like part of a deed )。 BEHAVIOR 与 ACTION 的差别: 前者一系列的 ACTION ,含有意无意、有意识无意识、公开或者隐蔽、自愿或者不自愿的。 BEHAVIOR 可以是有机体、系统、人造装置等针对各种刺激发出的。 ACTION 是有意的、有意识的、有明确主观愿望的动作。很显然 ACTION 比 BEAHAVIOR 的含义范围要小,是后者的一部分。但是和 HEHAVIOR 一样, ACTION 也是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而不是一个。 看来, behavior 基本处于 habit 和 action ( act )中间的一个词汇,在有无意识、有意无意、有无主观愿望、重复性、可改变性等方面,都是这样。但是 behavior 又是含义面积很大的一个词汇: behavior 是由一些列 act ( action )组成的,而 habit 是一些 behavior 的重复。所以在 “2-4“ 模型 中,我们可以说行为分为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有习惯性( habitual )行为和和一次性行为( acts )所组成。 此外, 维基百科关于 知识 是这样定义的 ,知识是关于事实、信息、描述或技能等的掌握。这里面包括技能。可以是理论知识也可以实践知识。 “2-4“ 模型第 4 版中关于安全知识定义和维基百科的定义基本是吻合的。 态度( attitude ,安全管理中使用比较多的一个词),中外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 “ 动作的心理倾向 ” ,还没有实际发出动作,是动作( act )前的倾向。朴素地理解,这种动作倾向是来自于所了解的事情的多少,即 “ 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产生的 ” ,实际也就是知识的多少,知识多,就会有正确的态度,知识少就不会有正确的态度。有正确的态度就会有正确的动作,反之亦然。 “ 态度决定一切 ” 的观点还是正确的。在 “2-4” 模型 中,态度处于知识和动作之间,为了简单,省去态度,直接表达知识和动作的关系也是没有问题的。 p.s.: 这个网站( DifferenceBetween.com )非常有趣,专门发表两个事物的区别的短文,缺点是很少给出参考文献,属于一般性科普网站。
个人分类: 1|9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SS Workshop on Collective Behavior Experiments-Agenda
bhwangustc 2014-11-27 09:52
SSS Workshop on “Collective Behavior Experiments on Living Organisms and ActiveMatter” The field of collective behavior and active matter is developing rapidly. This workshop aims at bringing together experts in the field to present their latest results onexperimental studies of living organisms and active matter, ranging from molecular motors, bacterial colonies, insects, to large-scale animal and human movement. Particular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 design and establishment of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and on the theoretical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strongly non-equilibrium and nonlinear dynamics of these systems. Venue and Time Venue: Conference Room V, Jingshi Lecture Hall Time: 21-23 November, 2014 The Workshop Committee Zhan-Gang HAN (Chair,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Lei-Han TANG (Co-Chair, Beijing Comput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Zeng-Ru DI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rtrand ROEHNER (University Pierre and Marie Curie) Xiao-Meng LI (Secreta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Systems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el:86-10-58807876 URL:http://sss.bnu.edu.cn Agenda Friday 21st Nov. 08:30-08:50 Registration 08:50-09:00 Opening Remarks Session1 : Chair Theodore Kolokolnikov 09:00-09:30 H Eugene Stanley ( video conf.) Address from Prof. H. Eugene Stanley — Why I got interested in PHYSICS OF FORAGING 09:30-10:00 Yuanqing Xia: Progress in Air-land Cooperative Control Research 10:00-10:30 Su Do Yi: Ant clustering behavior:Analysis and modeling Session2 : Chair Lei-Han Tang 11:00-11:30 Theodore Kolokolnikov: Predator-swarm interactions 11:30-12:00 Yu-Jian Li: Effect of the View Angle in Synchronized Collective Behavior 12:00-12:30 Chen Wang : Personality diverges as effective leadership emerges when robotic fishsolve group tasks Session3 : Chair Beom Jun Kim 14:00-14:30 Lei-Han Tang: Pulsating fronts of an expanding population 14:30-15:00 Liang Huang Collective Dynamics and Control in Minority Game Dynamics 15:00-15:30 Du-Xin Chen Algorithms and Experiments on Flocking of Multi agents in a Bounded Space Session4 : Chair Zhan-Gang Han 16:00-16:30 Tsuyoshi Mizuguchi ( video conf.) Analysis of flapping motion of hooded gullflocks 16:30-17:00 David Sumpter ( video conf.) Behavioural waves in fish, sheep and cicadas 17:00-17:30 Tamás Vicsek ( video conf.) From cells through pigeons to drones Saturday 22nd Nov. Session5 : Chair Bing-Hong Wang 09:00-09:30 Zeng-Ru Di Physics-Like Experiments For Investigating Living Creatures 09:30-10:00 Geng Li Simple Collective Behavior in Ants: Self-Organized Aggregation and Escape Panic induced Symmetry Breaking 10:00-10:30 Maksym Romenskyy The Physics of Collective Motion: from statistical propertiesto dynamics Session6 : Chair Yi-Lin Wu 11:00-11:30 Beom Jun Kim: Size matters 11:30-12:00 Si-Cong Yang: Aggregation increases prey survival time in group chase and escape 12:00-12:30 Li Jiang: Obstacle Optimization for Panic Flow-Reducing the Tangential MomentumIncreases the Escape Speed Session7 : Chair Liang Huang 14:00-14:30 Zhi-Xin Liu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multi-agent systems with large population 14:30-15:00 Zhong-Qi Sun: Role assignment and obstacle avoidance in multi-agent cooperative control 15:00-15:30 Liang Li: Swimming in School Benefits Energy Saving Session8 : Chair Zeng-Ru Di 16:00-16:30 Paul Bourgine ( video conf.) Assimilation of Multi-scale 3D+t Data bymulti-level models in Embryogenesis 16:30-17:00 Bertrand Roehner ( video conf.) How can one measure the interaction strength insystems of living organisms? 17:00-17:30 Yi-Lin Wu Cell-cell interactions in bacterial collective motion Sunday 23rd Nov. Session9 : Chair Yan Zhu 09:00-09:30 He-Peng Zhang Mechanics and Statistics of Bacterial Locomotion 09:30-10:00 Qi Ma Exploring links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iological networks bycurrent-reinforced random walks 10:00-10:30Hai-Shan Wu When big data meets collective behavior Session10 : Chair He-Peng Zhang 11:00-11:30 Bing-Hong Wang: Universal role of migration in promotion of cooperation 11:30-12:00 Quan Wen: Dissecting the neural circuit underlying motor control in C. elegans 12:00-12:30 Ke Zhang: Enlightment effect promotes experience spreading in Drosophila groups Session11 : Chair Quan Wen 14:00-14:30 Fei Dou: The many faces of Hsp90 14:30-15:00Yan Zhu Innate behaviors in Drosophila 15:00-15:30 Xiao-Yong Yan: A unified model for individual and population mobility patterns Session 12 : Chair Zhi-Xin Liu 16:00-16:30 Jiang Zhang: Scaling Laws of Interactions and Diversity in Complex Networked Systems 16:30-17:00 Xiao-Long Fan: A glioma classification scheme based on co-expression modules of EGFRand PDGFRA 17:00-17:30 Yu-Qing Wang: Bulk 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in driven diffusive systems Closing Remarks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2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SSS Workshop on Collective Behavior Experiments-Poster
bhwangustc 2014-11-26 21:55
SSS Workshop Collective Behavior Experiments on Living Organisms and Active Matter 21-23 November 2014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ystem Science School 北京师范大学 系统科学学院举办 生命体和活性物质集群行为实验国际研讨会 Poster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SSS Workshop on Collective Behavior Experiments-Photos
bhwangustc 2014-11-24 11:19
SSS Workshop Collective Behavior Experiments on Living Organisms and Active Matter 21-23 November 2014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ystem Science School 北京师范大学 系统科学学院举办 生命体和活性物质集群行为实验国际研讨会 First Line(from left): Yan Zhu, Yu-Jian Li, Su Do Yi, Zhan-Gang Han, Beom Jun Kim, Bing-Hong Wang, Maksym Romenskyy, Theodore Kolokolnikov, Zeng-Ru Di, Liang Huang, He-Peng Zhang First Line (from left ) : Yan Zhu, Yu-Jian Li , Su Do Yi , Zhan-Gang Han , Beom Jun Kim , Bing-Hong Wang , Maksym Romenskyy First Line (from left ) : Zhan-Gang Han , Beom Jun Kim, Bing-Hong Wang, Maksym Romenskyy , Theodore Kolokolnikov , Zeng-Ru Di First Line (from left ) : Theodore Kolokolnikov, Zeng-Ru Di , Liang Huang , He-Peng Zhang ============================================ First Line (from left ) : 1, Yan Zhu ( 朱岩 , 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2,Yu-Jian Li (李玉剑, China Satellite Maritime Tracking and Command Department, Jiangyin, China) 3,Su Do Yi (Pukyong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4,Zhan-Gang Han (韩战钢,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5, Beom Jun Kim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Korea) 6,Bing-Hong Wang (汪秉宏,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China) 7,Maksym Romenskyy (University of Uppsala,Uppsala, Sweden) 8,Theodore Kolokolnikov (Dalhousie University, Nova Scotia, Canada) 9,Zeng-Ru Di (狄增如,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Liang Huang (黄亮,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11,He-Peng Zha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4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热度 3 majian 2014-10-15 10:27
CALL FOR PAPERS DEADLINE 31st December 2014 ​ REGISTRATION WILL OPEN IN MARCH 2015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is the study of human response when exposed to fire and other similar emergencies in buildings, structures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 includes an understanding of people’s awareness, beliefs, attitudes, motivations, decisions, behaviou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m. The study of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is highly multidisciplinary, involving practitioners from the fields of mathematics, engineering, architecture, computer science, law, sociology, psychology, human factors, communications and ergonomics. The primary aim of huma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its translation into practice is to minimise the risk to people from fire. This is achieved by generating and collec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and information on human responses which can be used to develop human fire response theory for use in performance based regulatory systems, computational models, fire safety engineering design, fire safet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6th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Symposium will facilitate the dissemination, open discussion and debate on diverse issues related to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through a varied programme of research presentations, seminar discussions and interactive workshops. . All papers related to the field of human behaviour in fire are welcome, however the Programme Committee invites all those interested in this broad research area to join colleagues in Cambridge this autumn to exchange views and ideas in the stunning collegiate setting of Downing College. Committee Members : Karen Boyce, Univ of Ulster, UK - Chair Jason Averill, NIST, USA Dorothy Bruck, Victoria Univ of Tech, Australia Rita Fahy, NFPA, USA Carole Franks, Interscience Communications, UK Hakan Frantzich, Lund Univ, Sweden Edwin Galea, Univ of Greenwich, UK Steve Gwynne, NRCC, Canada Glenn Hedman, Univ of Illinois at Chicago, USA Morgan Hurley, SFPE, USA Erica Kuligowski, NIST, USA Brian Meachem,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 USA Daniel Nilsson, Lund Univ, Sweden Rosaria Ono, Univ of Sao Paulo, Brazil Amanda Robbins, Sereca Fire Consulting, Canada Ai Sekizawa, Tokyo Univ of Science, Japan Jim Shields, Univ of Ulster, UK Tomonori Sano, Waseda Univ, Japan Ian Thomas, Victoria Univ of Technology, Austra lia ​
个人分类: 百家|423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Photo Intern Workshop on Critical Behavior in Lattice Models
bhwangustc 2013-4-30 01:15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ritical Behavior in Lattice Models 2013 年 4 月 1-5 日 北京师范大学 Group Photo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2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International Workshop Critical Behavior in Lattice Models
热度 1 bhwangustc 2013-3-30 18:37
InternationalWorkshoponCriticalBehavior inLatticeModels Thesubjectofcriticalbehaviorinlatticemodelshasbeenanexcitingandfruitfulfieldofresearchsincetheverystartofstatisticalphysics.TheInternationalWorkshoponCriticalBehaviorinLatticeModels(CBLM2013),tobeheldinBeijing,ChinainApril1-52013,willbringtogethermanyactiveresearchersinstatisticalphysicsfromaroundtheworld,includingseveralofthekeyscientists,toreviewremarkablehighlights,presentanddiscussrecentimportantdevelopmentsandbreakthroughs,andreflectonthechallengestobeovercomeinthefuture,includingbothfundamentalandtechnicalaspects,soastostimulatefutherprogressinthisexcitingfield.Inthisworkshop,weplantodevelopabroadspectrumofmethodsandapplications,spanningfromexactsolutionstonumericalresults.Thiswillcoverthebehavioroflatticemodelsatamicroscopiclevelandalsoatamacroscopiclevel,aswellasefficientnumericaltechniquesincludingMonteCarloalgorithmsandtransfer-matrixmethods. ConferenceTopics Suggestedtopicsinclude,butarenotlimitedto: Phasetransitionsandcriticalphenomena Renormalizationgrouptheory Novelsimulationtechniques Exactresultsforlatticemodels Organizedby PhysicsDepartment,BeijingNormalUniversity BeijingComputationalScienceResearchCenter InstituteofTheoreticalPhysics Supportedby 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The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Committee AdvisoryCommitte Ge,Molin NanKaiUniversity Ouyang,Zhongcan InstituteofTheoretical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Yang,Zhanru BeijingNormalUniversity Yu,Lu InstituteofTheoretical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OrganizingCommittee Chen,Xiaosong InstituteofTheoretical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Deng,Youjin(Co-chair)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Guo,Wenan(Chair) BeijingNormalUniversity Tang,Leihan BeijingComputationalScienceResearchCenter Zhou,Haijun InstituteofTheoretical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Secretary Shao,Hui BeijingNormalUniversity Liu,Qingquan 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 ^Top InvitedSpeakers Au-Yang,Helen OklahomaStateUniversity Batchelor,Murray 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 Berker,A.Nihat SabanciUniversity Bl te,Henk LeidenUniversity Garoni,Timothy NorthwesternUniversity Heringa,Jouke DelftUniversityofTechnology Herrmann,Hans InstituteforBuildingMaterials,ComputationalPhysicsforEngineeringMaterials Hilhorst,Henk Universit é deParis-Sud Hu,Chin-Kun AcademiaSinica,Taiwan Indekeu,Joseph KatholiekeUniversiteitLeuven Izmailian,Nickolay AlikhanyanNationalScienceLaboratory Kenna,Ralph CoventryUniversity Kotecky,Roman Warwick,UK Nienhuis,Bernard UniversityofAmsterdam Orland,Henri InstitutdePhysiqueThéorique,CE-Saclay,CEA Pearce,Paul UniversityofMelbourne Perk,Jacques OklahomaStateUniversity Wu,Fred NortheasternUniversity Wu,Xintian BeijingNormalUniversity Xiang,Tao Instituteof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Yao,Daoxin Yang,C.N. SUNYAT-SENUniversity TsinghuaUniversity Zheng,Bo ZhejiangUniversity Zhong,Fan SUNYAT-SENUniversity Ziff,Robert UniversityofMichigan TitleAbstract A.NihatBerker Highq-StateClockSpinGlassesinThreeDimensions andtheLyapunovExponentsofChaoticPhasesandChaoticPhaseBoundaries HelenAu-Yang ProximityEffectsinLayeredIsingModels JacquesH.H.Perk WhyZhang'sProposedExactSolution oftheThree-DimensionalIsingModelisWrong JacquesH.H.Perk RecentWorkontheScalingFunctionoftheTwo-DimensionalIsingModel F.Y.Wu ProfessorC.N.YangandStatisticalMechanics RalphKenna Hyperscalingabovetheuppercriticaldimension ZhongFan Positivespecificcriticalexponentinthree-dimensional three-staterandombondPottsmodel ChengxiangDing Pottsandpercolationmodelsonbowtielattices Jian-PingLv PhasetransitionsinXYantiferromagnetsonplanetriangulations Lung-ChiChen AsymptoticBehaviorforSelf-AvoidingWalk withLong-RangeInteractionsinhighdimensions Shu-ChiuanChang HamiltonianwalksontheSierpinskigasket ZongzhengZhou Crossoverfromisotropictodirectedpercolation YoujinDeng DiagrammaticMonteCarloSimulationoftheFermi-HubbardModel KunChen DeconfinedCriticalityFlowintheHeisenbergModel withRing-exchangeInteractions YuanHuang PottsAntiferromagnetinTwoDimensions TimGaroni AsymptoticMixingtimesfortheSwendsen-Wangchainonthecompletegraph PaulA.Pearce Polymers,PercolationandLogarithmicMinimalModels NickolayIzmailian UniversalRatiosamongCorrectionAmplitudesinIsingUniversalityClass HenkHilhorst AModelofcrossingpedestriantrafficflows HenkBloete Ising-liketransitionsintheO(n)loopmodelonthesquarelattice Chin-KunHu Somerecentresultsforuniversalityandscalingofcriticalsystems TaoXiang PartialOrderandFinite-TemperaturePhaseTransitions inPottsModelsonIrregularLattices XintianWu ThesolutionoftwodimensionalIsingmodelwithfreeboundary MurrayBatchelor O(n)loopmodelsandrecentdevelopmentsondiscreteholomorphicity RobertZiff Percolationthresholdsandcriticalmanifoldsforinhomogenouslattices LiangTian Phasetransitionsoftheq-statePottsmodel onmultiply-lacedSierpinskigaskets HansHerrmann WatershedPercolation,BridgesandOptimalPathCracks YanchengWang IncompressibleQuantumGlassStateofBosons JosephIndekeu Renormalizationgrouppredictionsforinfinite-orderwetting BernardNienhuis TheqKZapproachtoself-avoidingwalks JoukeHeringa MonteCarlocalculationsofcluster-clusteraggregationwithincreasingreactivity HenriOrland RNAfoldingandMatrixFieldTheory Dao-XinYao SpinandChargeDynamicsontheTriangularKagomeLattice RenbaoLiu BoZheng Bing-Hong Wang LiangLuo RomanKoteck YougangWang Lee-Yangzerosandtime-domainphasetransitions Numericalsimulationsofdynamicphasetransitions inmagneticdomain-wallmotion HumanBehaviorDynamicsandStatisticalMechanics: RecentDevelopments Transportpropertiesofvorticesinthetwo-dimensionalgaugeglass EntropiclongrangeorderforPottsantiferromagnets RelationbetweenthecompletelypackedO(n)loopmodel andexactlysolvedcoloringmodels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4139 次阅读|2 个评论
Creep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s (2009)
zsma81 2012-3-8 22:10
Creep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chanics of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Films Zengsheng Ma, Shiguo Long, Yong Pan and Yichun Zhou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comparability of 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measurements in nanoindentat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creep behavior and its in°uenc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fillm has been conducted. The influence of loading time and hold period on the 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results at maximum load 5000 ¹N has also been examined. It is found that with increasing the loading time, the creep value is decreased. However, the creep value is increased when the hold period is increased. The elastic modulus results are more reliable if the hold period is longer. If the hold period is long enough, the loading time has no remarkable effect on the 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measured.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25, (2009) 90–94. JMST.pdf
个人分类: 论文|2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
于洪雷 2009-3-30 22:06
(引自MBA智库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8%A1%8C%E4%B8%BA%E7%A7%91%E5%AD%A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是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或人类集合体的行为,在 心理学 、人类学、社会学、 经济学 、政治学和语言学等的边缘领域协作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涉及到思考过程、交往、消费者行为、经营行为、社会的和文化的变革、国际关系政策的拟定等广泛的课题。   按照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的定义:行为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以及低级动物行为的科学,已经 确认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和其它学科类似的观点和方法。按照这一定义,行为科学的应用范围几乎涉及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形成了众多的 分支学科, 如组织管理行为学、医疗行为学、犯罪行为学、政治行为学、行政行为学等等。   以单数表示的行为科学为狭义的行为科学,指的是在人群关系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又称组织行为学;它着眼于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重视人际关系,人的需要,人的作用和 人力资源 的开发利用。这一学科的出现对管理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由以 事 与 物 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 人 为中心的管理;由靠监督与纪律的管理发展到 动机 激发,行为引导的管理;由独裁式管理发展到 参与式管理 ,它的应用成果得到了普遍地重视。虽然行为科学问世以来的历史并不长,关于它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作为当今世界的热门科学之一,由于狭义行为科学的研究通过研究生产和 工作环境 中人的行为,旨在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已成为现代管理科学的支柱之一。   它广泛应用于 企业管理 ,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并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很多 心理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这些人被统称为行为科学家。例如, 马斯洛 等。行为科学不同于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派别,行为主义拒绝意识或把意识等同于行为,行为科学虽然标榜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但它结合人的主观世界来研究行为规律,广泛接受传统 心理学 上用来描述人们主观世界的观念,如需要动机、性格、爱好、心理机制等。 行为科学的历史背景   行为科学产生于管理工作实践。20世纪20~30年代。它正式被命名为行为科学,是在1949 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   本世纪30年代以前,很多 管理学派 对管理方法的研究都是以事为中心,忽视了对人的研究。对行为科学研究起源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行业科学的英文原名有单复数之分,以复数表示的行为 科学为广义的行为科学,是一个学科群。   现在管理学中所讲的行为科学专指狭义的行为科学。即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为科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和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 管理思想 发展的必然结果。行为科学的产生既有其政治背景,也有其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建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导致了行为科学的兴起。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 人际关系学说 (或人群关系学说)三条结论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 梅奥 的 霍桑试验 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   在1953年美国 福特基金会 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今天的行为科学之所以成为根深叶茂的学科大树,在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梅奥及其 霍桑实验 对人性的探索。其实在霍桑实验之前就有一些 管理学家 对人的心理和人的行为做了一些研究,并建立起 工业心理学 ,对 管理学 的发展起着相 当大的推动作用,只不过在当时没有成为 古典管理理论 的主流。他们是:   1.美国的管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福莱特 。1920年发表《新国家》一书,被人认为是一位政治哲学家。她的主要著作有:《新国家》、《动态的管理》、《自由和协作》)等。她的有关利益结合、形势规律的论述同 泰罗 的精神革命、 职能管理 的精神是一致的。她关于协作、相互影响等论述还同 人际关系学说 创始人梅奥等人的论点相似。因此说,她把这两个时期联系了起来,成为两者之间的过渡。   2.原籍德国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工业心理学 的创始人之一 芒斯特伯格 。先后发表了《心理学和工业效率》、《一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企业心理学》等著作。是最先提出心理学能应用于工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心理学家,并最早确定 工业心理学 的范围和方法。   3.比利时心理学家,也是 工业心理学 的首创人之一 索利尔 。他的代表作是《应用心理学:研究工作中人的因素的技术的导论》。他还发表了论文150篇以上,许多是讨论工业中人的因素的。索利尔是工业心理学在比利时的先驱者之一,对发展和传播工业心理学做出了较大贡献。   4.美国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斯科特 。他善于对 人事管理 的研究,先后发表《提高人的效率》、《广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人事管理:理论、实务和观点》等著作。最早把心理学应用于工业中的 激励 和生产率提高等问题中,把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工商业的经营管理方法中,促进了 管理心理学 的发展和完善。   5.英国的心理学家,工业心理学在英国的先驱者 迈尔斯 。先后于1918年发表了《心理学在今日的应用》、1925年发表了《英国的工业心理学》、1932年发表了《工商企业合理化》等著作。他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把心理学从课堂转移到实验室,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又把心理学从实验室转移到办公室和工厂的现场。   6.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在澳大利亚和英国从事研究工作,是工业心理学的先驱者之一 穆齐西奥 。他的著作主要的有《工业心理学报告集》、《疲劳可以测定吗?》、《职业指导:文献评述》等。他和其他早期的工业心理学家的研究为以后对人的因素的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某些基础和条件。   7.英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 本杰明西博姆朗特里 ,对企业中人的因素问题做了较多的研究和实践。著作主要有《企业中人的因素:工业民主的试验》、《董事会和企业的目标》、《工业中的经济条件》等。   8.英国的管理学家 谢尔顿 。强调管理中人的同素,并把人的因素同科学管理相结合。他先后发表了《管理的哲学》、《作为一种职业的管理》、《经营和组织的职能》等著作。他在管理思想上强调了管理中人的因素和对社会的责任,强调了管理的整体性及管理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提出了 管理哲学 的十条基本原则。   9.美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 亨利丹尼森 ,在注重人的因素和推行科学管理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先后发表了《职工的 利润分享 和股权所有》、《组织工程学》、《现代竞争和企业政策》等著作。   10.美国的管理学家和 管理咨询 工作者克拉克,在关心人和工人的工作条件、推广 甘特图 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他的著作主要有《工长技术》、《甘特图》、《生产手册》等。他写的《甘特图》曾在14个国家中翻译出版。他曾获得甘特奖章和其他一些荣誉称号。   此外,对行为科学的早期研究比较有影响的还有 甘特 、 哈特内斯 、 布卢姆菲尔德 、 蒂德 、 巴布科克 、 霍普夫 以及 刘易森 等。   行为科学已与管理科学并列而成为现代管理学发展的两大支柱,成为举足轻重的一大管理学派。从60年代末期开始,各种理论渗透合流,人们把企业逐渐看成是一个技术一社会一心理的多元系统。    行为科学是历史进步的产物   从历史上发展来看,行为科学是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学派,它与泰罗制相比是个进步而不是倒退,泰罗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现的科学管理制度。工人阶级的觉悟提高后,他们用有组织的罢工、怠工等方法抵制资本家的剥削,泰罗制的 定额奖惩法 就失灵了。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许多学者探索比泰罗制先进的管理办法,他们进行种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验,试图改变劳动条件的办法找到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其结果证明:企业中人的因素比物的因素更重要,工人并不是只关注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而是有感情、有理智的 社会人 ,职工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的工作情绪。这种理论促进人 们去研究人群关系,研究如何激励士气,如何创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以后发展成为行为科学。由此看来,行为科学对泰罗制来说无疑是进一步的发展。 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   行为科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1)个体行为研究;   是行为科学分析研究企业组织中人们行为的基本单元。在个体行为这个层次中,行为科学主要是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另一类是关于个性的 人性假说 。    (2)动机与激励理论 :   社会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 动机 是由于人们本身内在的需要而产生的,能满足人的需求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3)群体行为研究:   群体行为在 组织行为学 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主要探讨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组织、群体的特征、群体的内聚力等。   (4)组织行为:   行为科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组织环境中度过的。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即称为组织行为,它建立在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及在生产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总结出人类在生产中行为的规律。 行为科学的产生原因   (1)人是社会的主体,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并实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是行为科学产生的条件之一。   (2)大生产的企业环境:工人力量增强,活动范围和规模增大,需要的劳动环境不仅不满足生存,更迫切的是需要合乎人情。   现代行为科学研究管理问题,它提出要关心人,尊重人的管理原则,它的基本论点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激动人的 动机 就应首先满足他的合理需要,需要引起动 机,动机决定行为。要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人的需要十分重要。诸如 需求层次理论 , 成就激励理论 , 人性四分法论 , 双因素理论 及 期望理论 等。   西方有人将行为科学的研究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种。微观行为科学研究个人或小集体的行为;宏观行为科学则研究较大的社会集团或某一 社会阶层 的具有共同趋向性的行为。因此行为科学还被用于社会、医学教育、 市场预测 等领域。   心理学在行为科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首先,人的行为既指意识与行为相互统一的、有意识的行为,也指心理、意识本身。人的心理、意识 在活动、行动或行为中形成,又调节人的活动、行动或行为。这正是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次,在基础理论方面,心理学从认知、学习、思维、动机、需 要、心理发展及个性等方面为行为科学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启发。最后,心理学还在应用方面如 管理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其他许多联系实际的心理学分支,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行为科学。实际上它们已是行为科学门类中的重要成员。其中 管理心理学 由于发展较快,有人甚至将 管理心理学 定义为狭义的行为科学。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 B.B.伍尔曼 主编的《行为科学词典》,正是从上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两大方面结合有关学科编纂而成的。它是行为科学整个领域的综合性辞书。 行为科学的理论   行为科学作为一种 管理理论 ,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 霍桑实验 ,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其代表理论有:   ①早期的人际关系理论   这就是著名的霍桑工厂试验指导出的理论,其代表人物为美国的 梅奥 和 罗特利斯伯格 。他们认为工人是 社会人 ,企业中并存着 正式组织 和非正式组织,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生产效率。 乔治埃尔顿梅奥 也成为行为科学的奠基人。    ②人类需要层次论   其代表人物为 马斯洛 ,他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应针对不同的人对不同层次的需求的追求使其得到相对满足。    ③人性管理理论   即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其代表人物有 麦格雷戈 ,他提出了 X理论一Y理论 ,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只要给予一定的外界条件就 能激励和诱发人的能动性; 阿吉里斯 提出了 不成熟一成熟理论 ,认为在人的个性发展方面,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这意味着人的自我表现 程度的加强等。    ④群体行为理论   即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代表人物有 勒温 ,他提出 团体力理论 ; 布雷德福 ,他提倡实行 敏感性训练 ,通过受训者在团体学习环境中的相互影响,使其更明确自己在团体组织中的地位和责任等。   ⑤ 领导行为理论   即研究企业中 领导方式 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有 坦南鲍姆 和 沃伦施密特 ,他们提出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 ; 利克特 提出了 支持关系理论 ; 赫兹伯格 ,他提出了 双因素理论 ; 布莱克 和 莫顿 ,他们提出了 管理方格图 。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导入管理领域,开创了管理领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特点如下: 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 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 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   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进步要求。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 人力资源 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 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2、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行为科学积极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应用 社会调查 、 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 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环境、 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3、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过多以致提高生产定额,或生产过少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并加重同伴的负担;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 工资率 或提高生产定额。梅奥等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4、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   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行为科学理论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号召人们掌 握一种综合的管理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处理人群问题至关重要。这些技能包括:第一,理解人类行为的诊断技能;第二,对工人进行咨询、激励、引导和信息交流的 人际关系技能 。 梅奥 等人创立的 人际关系学说 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提出的 社会人 、非正式组织等概念已为大多数行为科学家所接受。他们的成果使得 管理者在对待下属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要处理好霍桑工厂所发现的问题,只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是不够的。行为科学的有些术语、概念还不够确切和一致,还没有形成一个大 家公认的严密的科学体系。他 们过于强调了人的作用,很可能忽视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考虑。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依靠梅奥等人在早期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管理 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可见,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其不足的部分。正是这些不足,为引导管理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 的课题。   于是,许多行为科学家在梅奥等人奠定的基础上做了更细致深人的研究。从 社会人假设 发展到 自我实现人假设 和 复杂人假设 等,研究的内容也更为广泛。行为科学仍然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人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人们想象的那么深远,这门学科实际上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行为科学在中国   行为科学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70年代末传入到我国,很快风靡企业界并受到理论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1985年1月, 中国行为科学学会 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行为科学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预料,对国外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经过一番扬弃和改造的中国化的行为科学,必将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学者钱学森主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行为科学,把行为科学列为现代科学技术部门九大科学技术之一,并对行为科学的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探讨,强调必须用马克思哲学进行总体指导,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基础科学还有伦理学和法学,为行为科学的完善拓宽了思路。   中国特色的行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对中国的行为规律进行研究,并作出改善人的行为的种种措施。行为科学中国化, 必须对人的管理方面 的来源进行扬弃工作。一是做好我国古典行为的科学的扬弃,特别注意孔子学说如何铸造中国人心理深层结构;二是做好现代行为科学的扬弃,社会主义企业不仅重 视人性,而且要创造合乎人性的环境,不仅要把工人当做人看待,而且要使他们实实在在地为企业主人。三是做好思想工作中的扬弃工作,在思想工作中提倡人 格平等,情感平等以及权利和义务平等。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行为经济学(Behavior Economics)
于洪雷 2009-3-30 12:55
(引自MBA智库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E8%A1%8C%E4%B8%BA%E7%BB%8F%E6%B5%8E%E5%AD%A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为经济学的概述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 主流经济学 关于人的理性、自利、 完全信息 、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狭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广义而言,行为经济学把五类要素引入经济分析框架:(1)认知不协调-C-D gap;(2)身份-社会地位;(3)人格-情绪定势;(4)个性-偏好演化;(5)情境理性与局部知识。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经纪人既会计算、有创造性并能追求最大利益的人是进行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卡尔布鲁内),传统西方经济学由此展开其对于 微观经济 主体的理性规律的研究,可见理性人假设是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石。   而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传统经济学说在一些理论推演过程中始终陷入瓶颈以及在解释及指导现实经济生活时表现得欲振乏力,以理查德泰勒为首的一批 经济学家 开 始对作为传统理论对理论的立论根本的理性人假设提出置疑。他们尝试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中来,提出了将非理性的经 济主体作为微观研究的对象,从而开创了对微观经济主体非理性规律进行研究的先河,行为经济学由此诞生。随后大批学者对这一崭新的领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信 心并积极投身于其研究中。一般认为行为经济学正式创立于1994年,已故著名心理学家 阿莫斯特维尔斯基 ( Amos Tversky ) ,经济学家 丹尼尔卡尼曼 ( Daniel Kahneman ) , 里查德萨勒 ( Richard H. Thaler ) , 马修拉宾 ( Matthew Rabin ) ,美籍华人 奚恺元 教授等是这一学科的开创性代表。以行为经济学家 丹尼尔卡尼曼 ( Daniel Kahneman ) 和 维农史密斯 ( V. Smith )因在行为经济理论和 实验经济学 方面的杰出研究而获得2002 年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 为标志,行为经济学有力地展现了其存在价值、学术地位以及广阔的研究前景。 西方行为经济学的兴起 半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即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筏利益。用 卡尔布鲁 内的话来说, 经济人 即会计算、有刨遣性井能获取最大利益的人是进行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以后主流经济学将所有行为视为理性,即认为所有非理性的行为皆不存在 传统主流经济学经济人的概念只是根据经济人的经济环境和条件提出来,而没有根据现实人的特点分析人的行为和 动机 ,古典和 新古典经济学 中的抽象经济人在面对现实的经济现象(与非经济因素相结合的经济现象)时解释不充分。   80年代以后,以 理查德泰勒 (Richard Thaler)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非 完全理性 ,也不是凡事皆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以此为立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非理性行为的行为经济学便应运而生。行为经济学形成于1994年, 哈佛大学 经济学家 戴维莱布森 (DavidLaibson),从心理学和行为角度探讨了人类的意志和金钱,把经济运作规律和心理分析有机组合,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现在,经济学正式承认.人也有生性活泼的另一面,即人性中也有情感的、非理性的、观念引导的成分。从 斯密 、 李嘉图 、 马克思 、 马歇尔 到 凯恩斯 ,几乎所有伟大的经济学家都将复杂的心理学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之中。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基于对精神心理因素的研究。现代经济学向心理学靠拢,同现代经济中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关,与现代经济的日益非物质化、转性化有关。例如商品品脾的作用日益显著,商品的个性化意味着商品内吉的精神文化因素越来越大,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决定着商品的销售,如 绿色产品 的时兴。从整个经济结构来说,信息化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软件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已进入社会网络化时代。美国股市中的 纳斯达克 板块超乎常规的大起大落,也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金流向。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正是这一背景在经济学领域的一种反映。   第二,行为经济学拓宽了正统经济学的领域。经济学家一向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即人总是倾向于追求最大收益或承担最小成本。但人类行为固 然有其理性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例如,摆阔性消费和金钱竞赛。行为论者认为人类行为会以某种系统的方式隔离理性,社会学称此为区隔或间隔。 所以,非理性行为可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   第三,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而现代经济学提出,经济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人类社会化的行为受复杂的社会 关系制约,从而导致人的行为选择并非都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因此从纯理性研究人的行为行不通。从经济主体讲,经济过程最终体现为人的经济行为过程, 因而对人的分析离不开用人的心理对其行为的解释,正如 莱布森 所说: 在我们所进行的经济学交谈中,对心理现象的重要性着迷的人们正向全行业阐述自己的观点。   行为经济学可以帮助解释为何繁荣时期经久不衰,而衰败时期则难以扭转。他们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为什么人们的特征在经济中扮演着一种巨大的、往往是破坏性的角色。 莱布森 、 穆拉伊特丹 是当今经济学家中冉冉升起的明星,这一代经济学家正在逐步使行为经济学融入到主流理论之中。 行为经济学的立论依据   行为经济学区别于传统经济学的关键是其关于非理性人的理论前提。   传统的 经济学理论 将 理性人或称经纪人定义为:以完全利己为目的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即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的人。这种理性人具备了以下三个显著 特点:无限理性,无限意志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而行为经济学正是基于对以上三个无限性的反对提出了自己关于非理性人的新观点。即:正常生活中(或者说更 具备研究价值)的经济个体应该是非理性的,这样一个非理性的人:并不具备稳定和连续的偏好以及使这些偏好最大化的无限理性;即使知道效用最大化的最优解也 有可能因为 自我控制 意志力方面的原因而无法做出相应的最优决策;其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包含了相当的非物质动机和非经济动机权重,事实上,人们经常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他人( Sendhil Mullainathan 《Behavioral Economics》 )。   应该说,关于非理性人的假设是行为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来说最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理论突破。理性人的假设条件是整个传统的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存在于 微观经济学 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非理性人的假设意味着对传统微观经济理论的全面革新(至少是修正)。考虑到行为经济学理论自身尚处于一个理论框架构建阶段,因此尚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但其相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已经部分地形成,例如建立在非 理性决策 基础上的 前景理论 便向传统的 期望效用理论 发起了有力的挑战。   事实证明,当引入非理性人这样一个假设前提后,经济研究得以抛开脱离现实、严格理想化的假设,并为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引入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得经济理论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与多元学科互通有无的优势。 行为经济学主要代表人物与理论观点   理性经济人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在 亚当斯密 那里,经济理性表现为:人们在市场活动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得失和盈亏的精密计算。 古典经济学 承袭了 亚当斯密 的 经济人假设 ,即认为,经济人是经济活动中的一般人的抽象,其本性是追求私利的,是以利己为原则的,但这样都可以使 社会财富 达到最大化。 新古典经济学 认为,经济理性是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等同,理性经济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 新古典经济学 是在 边际革命 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样一种工具性假说使数学工具在经济中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毫无疑问,理性是解释人类行为目标的重要因素。问题在于,它是否是唯一的重要手段。例如,炫耀消费、冲动性消费、中国人文化传统中家族 优先的观念等都不是理性导致的行为。其原因在于,理性行为并不是唯一的行为方式,无意识和非理性是一个被现代心理学家、行为学者充分证明的现象,如:情绪 化行为、冲动性行为、从众行为等。行为经济学尝试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 主流经济学 的 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行为经济学所指的非理性行为是指理性行为之外的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有时候以经济学标准而言, 有时候是以心理学标准而言即考虑某一个体行为和他所处社会环境是否相符;行为论者认为,在人类进化的现阶段,人们的头脑中缺乏产生一个运转良好的 市场体系 的 电路系统。在这个体系中人们应能够为了追求自己的爱好而自由地相互交流。行为论者并没有抛弃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 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他们认为,经济人也对具有偏见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毁灭的行为和种种其它人类缺陷和长处做出反应。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发展中学问,其主要观点如下:    1.人类行为的三个有限性观点   传统经济学中,人类行为的标准经济模型有三个不现实的特征:无限理性、无限控制力和无限自私自利。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芝加哥大学 的 理查德泰勒 ( Richard Thaler )和 麻省理工大学 的 森德希尔穆拉伊特丹 (Sendhil Mullainathan)提出,这三个特征都有待于进一步修正。    首先, 经济学假设个人具有稳定和连续的偏好,并用无限理性使这些偏好最大化,这种假设过于简单。 理性 经济人的假设 遇到的强有力的挑战,最早来自 赫伯特西蒙 的 有限理性说 。 该理论认为,经济人最大化行为的假设,是以完全理性为条件的,而现实的情况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人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毕竟受到心理和生理上思维能力的客观限制,因而,人的行为理性是有限的而决非完全理性,人们决策的标准是寻求令人满意的决策而非最优决 策。 新古典经济学 为了保证个人选择的理性行为,提出完全性、传递性和反身性等公理 。而现实实践中,人的选择行为并不符合这些公理,而且是经常地违背这些公理 ,发现这一现象最早的学者是 保罗斯诺维克 (Paul Slovic),一些具体的例子包括过度自信、乐观主义、外推思维以及基于事件发生的显著性和相似性的概率判断。    预期理论 也解释了生活中许多现实背离理性选择的现象( 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 这是-门专门解释人类行为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选择的描述性理论。预期是一种心理计算活动,预期本身体现一定的理性。但是对于未来事件,人们不可能像新古典 理论假定的那样计算出一个确定的风险概率;同时,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不与现在事件存在任何确定联系。因而,预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的,它具 有主观偏好性,即预期与特定的条件、特定的个人行为偏好紧密相联,再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预期。在某种意义上,经济过程即人的经济行 为过程,而预期作为经济当事人活动的特征及前提,无疑支配着他们的现实经济行为。这种基于不确定性预期的经济行为带有了非理性色彩,所以它是行为经济学理 论的极好例子。    其次,理性经济人假定每个人都具有无限意志力追求效用最大化。 在经济实践中,人们往往知道何为最优解,却因为自我控制意志力方面的原因无法作出最优选择。人们往往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利益作出选择。   最后,人类是有限的自私自利的。人类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表明,利他主义、社会意识、公正追求的品质和观念也是广泛存在的,否则无法解 释当代志愿者、环保运动等社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超额奉献和献身精神,无法解释人类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非物质动机或非经济动机。尽管主流学派也认为 经济理性主义与利他主义并不矛盾,但经济学家们强调的重点仍旧是把自利作为首要 动机 ,利己动机产生利他性结果,只有建立在个人偏好与社会偏好绝对一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应等条件下才能成立。 阿罗不可能定理 已经表明,不存在与个人偏好完全一致的社会偏好。例如,经济学中广泛讨论的 搭便车问题 ,其存在有其必然性,因为我们并不能指望个人无条件地提供 公共产品 ,除非其私人福利会因此而得到提高。然而实际上,存在着许多 公共产品 由私人提供的例子,例如对饥荒的救济、私人资助的医学研究等。所以,用自利原则解释利他主义的经济现象.其结论显然是不具有说服力的,甚至是牵强的。   行为论者认为,经济学中研究的人类行为并非都是卑鄙的,除了维护自身利益外,人类心理中还有一些位置是留给利他主义、忠诚、公平和回报 愿望的。各种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品质很常见,它们很好地解释了环保运动和自愿者的工作,以及职工在市场所要求付出的劳动之外对自己日常任务的额外的辛勤奉 献    2、储蓄行为中的夸张贴现    戴维莱布森 (David Laihson)的名望主要建立在他描述的有关人和金钱的一种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花钱过多和攒钱过少是经济学家很难解释的美国特征。主流学派认为, 当人们预期金钱收人但尚未收到它的时候,他们是能够相当理性地在花多少和储蓄多少的问题上作出规划的。在有限的刺激下,人们愿意储蓄和推迟开支,从而企业 可以利用这些储蓄进行投资,推动整个经济增长。莱布森认为,这一推理是有缺陷的。他认为,尽管人们的愿望是好的,符台理性选择的,但是当钱真的到来的时 候,人们的意志便崩溃了,钱往往立即被花掉,这一现象被称为夸张贴现。这是因为,人们的时间偏好中,短期 贴现率 往往大于长期 贴现率 。夸张贴现函数正是抓住这一特征,认为人们并不是告乎理性的在-一生中对开支和储蓄统筹安排,而是从年轻到老年都负债。 芝加哥大学 的 罗伯特卢卡斯 也承认储蓄行为中的谜多得足以使人们考虑行为论者的夸张贴现观点。    3.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的 行为金融学 从广泛的社会学视角研究金融市场上的活动,认为人性行为中潜藏着复杂性。 迪勃特 (De Bondl)和 理查德泰勒 的研究表明, 股票市场 上,投资者并非是完全理性的。在行为经济学家眼中,投资者卖出已有利润但股价仍在上升的股票,死抱已亏损而且股价持续下降的骰票,均为非理性行为。   主流学派理论认为,人们会理性地维护自身利益,因而经济运行也具有自身的理性。由此,一些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当成同物理学一样的科学,用 实证方式建立模型或数学方程式,试图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 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即一个人们在其中对物价和工资的变化.而不是对情绪或者彼此的行动做出反应的世界,是最容易与这些数学等式相符合的。行为经 济学在对人们的经济行为的研究当中,合理地引人心理学的分析,以解释人类非理性的行为。行为论者提出,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性的,他们的效用不是单纯财富的 函数,他们也并不总是 风险规避 。 因此,经济活动也不是那么理性的。侧如,股票市场并不是对公司的现实,而是对下列情况做出的反应:投资者的情绪,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对自己投资技能的过度 自信,不愿抛售跌价后的股票并承认损失,及其赌徒心理。因此,股票交易是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对此的解释是,人在思维过程中往往走捷径,实际上绕过了 理性分析;人的表象思维、心理定势、环境影响往往导致了并不理性的错误。故在 金融经济学 中采用不同于理性行为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行为研究思路引进到金融学中,从一个新角度来研究金融问题。    耶鲁大学 的 罗伯特希勒 (Robert j.Shiller)确信 股票市场 是非理性的。他认为,人们的信心过高,他们的自尊心牵扯了进去,他们被事后聪明的偏见所愚弄。    4. 风险厌恶 和 期望效用理论    伯克利加州大学 的 马修拉宾 ( Malthew Rabin )2000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认为,人们的偏好具有 风险厌恶 的基本特性。在期望效用的理论框架中,对风险民恶的唯一解释就是财富的效用函数曲线是凹型的:对于额外财富的需求,人们在富裕时比贫穷时有较低的 边际效用 。 风险厌恶 和收人的 边际效用递减 理论在效用上是一样的,这是人们心理上的一种直觉:这有助于解释在大规模的风险下,人们倾向于降低消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话动。该理论也包舍了赌金很小时,人们所表现的 风险中性 ,即他们只根据期望货币价值来选择赌博。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期望效用函数刻画了个体对待风险的不同偏好。   然而拉宾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期望效用函数理论 并不能对赌金很小情况下,人们的 风险厌恶 行为作出合理解释。在期望效用理论中,对于任何的凹型效用函数陆线,很小赌金情况下的风险厌恶,同样暗示着对大赌金的 风险厌恶 。而实际上在 期望效用理论 中,在赌金很小情况下根本不存在风险中性意味着,在大规模的赌金下存在着不切实际的 风险厌恶 。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当代行为经济学既然着眼于对于非理性人及其行为的研究,那么,其研究方向便会自然着眼于能够体现非理性决策在经济生活中运用的方式、作用的范围及效果的评析。概括说来,主要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1、界定行为经济理论有别于传统一般 经济模型 的领域;2、指出行为因素是怎样作用并影响 经济环境 的。(Sendhil Mullainathan《Behavioral Economics》)。   到目前为止,大量研究已经证明,行为因素在 金融市场 及金融行为、人们储蓄决策两个重要领域对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行为因素的引入将构成相关经济理论研究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在 劳动经济学 中的工资理论、经济立法领域以及 公司金融 等诸多方面,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也都有涉猎且初见成效。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方面,有这样两个突出特点:   注重实验方法的运用 通过对实验方法的运用能够极有成效地将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理论区分开来。(Colin F. Camerer,George Loewenstein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Future》)通过有针对性地设定特定的经济环境与决策条件(如特定的问卷、特殊的调查方式等)并对微观个体在相应情况下的事实决策结果进行收集与整 理,能够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微观经济主体的决策特征及其中的行为经济因素,从而显著区别于传统的 经济模型 构建方法; 注重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创新   这一点,由行为经济学界对于自身的定位可见一斑行为经济学家是方法论的折中主义者。他们界定自身的标准,不是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而 是那些被他们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的心理学视角的适用领域。(Colin F. Camerer,George Loewenstein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Future》)因此,虽然如前文所述,行为经济学强调在经济研究过程中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引入,但并不拘泥于相关学科的固有研究方法(如 前所述的实验研究等),而是锐意创新,寻找更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研究方式,在结合现代高新技术开展研究方面不遗余力。比如,行为经济学家一方面推崇运用现 代科学的数理研究方法及计算机高新技术对经济变量进行严谨的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又敢于将传统经济学中并不重视的数据(如一国人口精确统计、特定环境下实验 者的做答/反应时间等边缘化数据)进行翔实的处理,并大胆地运用于其经济研究中,从而使得所采用的研究数据真正脱离了传统经济理论研究中对理想化环境 中或是严格假定条件下的数据采纳的依赖,从而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总之,注重将各种非经济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与理论的引入与综合,以及根据自身研究领域进行高新科技运用、大胆吸纳并创新传统研究方法,注定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出极大的创造力与进取性。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突破 经济人的假设 是 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要把人的每一种选择分析清楚,似乎是在研究一张比例与原图一样的地图,根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经济理论应该研究人类行为的 共性而非个性.行为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分析人的实际经济行为及其结果一经济现象另辟蹊径,为建立一个逻辑严密的理沦经济学体系提供支撑点。其研究目的,既不 是表明它们与传统经济学如何对立,也不是想证明传统经济学某理论如何错误。迄今为止,经济学各学派理论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行为经济 学能对一定时期内存在的经济现象作出其独立的解释,并能很好地解释传统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市场和储蓄方面的应用,但行为经济学本身并不局限于这两个领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领域,行为经济学同样发挥了神奇的效应。例如,在 劳动经济学 中,经验主义论者强调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但事实上存在大量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一个看门人由于其工作的行业中其他工人的工资水平较高,从而使得他的工资水平比其他行业的看门人高得多。又如,企业购并中,管理人员的过度自信常常是导致 企业合并 和重组的直接原因。行为经济学还可能会改变人们在放松管制问题上的普遍共识。放松管制得到了主流经济学家的大力支持。他们认为,一个自由的市场制度,放在公众理性的手中,运行最为良好。然而,加利福尼亚三次大停电使放 松管制的有效性受到了怀疑。   研究仍在继续,莱布森正在努力了解作为一种经济学现象的暗示。 暗示有助于解释广告为什么会产生作用,它是指引起 潜在需求 的刺激或是使得已解除毒瘾的瘾君子重操旧业的刺激物 。   在莱布森描述具体现象的同时,穆拉伊特丹则寻求人类行为中所形成的格局,侧如投资者如何作出决策。根据其研究成果,他断定,就像人们把人归类一样,他们也把股票分类,武断地把 通用电气公司 的股票归类为技术股,而把 思科系统公司 的股票归类为热门股票。人们根据这种分类进行股票交易,直到事情发生变化,然后重新将其分类。有朝一日,这种广泛的理解可能会带来更加有效的 货币政策 。 行为经济学的特点   行为理论是西方人文科学中的一个大分支。在当代世界学术研究中,各种学科的交汇也是一种潮流。通过对西方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来看,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势在必然,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它是我们认识人们理性选择行为的一种方法。尽管人们的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但这并不能否定人的大多数行为是理性的。另外,传统经济学脱离现实的另一方面是混淆了 瓦尔拉斯均衡 和 博弈均衡 :供需均衡是瓦尔拉均衡,而我们生活的现实是不断处于博奕之中。即使承认人是理性的.世界也未必达到瓦尔拉均衡。市场经济出现之前有几千年人类历史,那时并没有瓦尔拉均衡,但是是博弈均衡。   2.行为经济学一定程度上认可正统经济学观点,但 行为学派 也关注到人的行为有非理性的一面。   3.行为经济学丰富了正统经济学分析问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增加了经济行为分析的变量;增加了经济行为分析的角度从行为到经济现象的角度。   4.行为经济学体现出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接近现实,表现在关注经济行为的产生,既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   行为经济学向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简要评析   综上,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一门崭新的学科,通过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立论假设的根本性革新,开拓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与方向,真正实现了经济 学对于人的研究。其研究领域与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真实选择密切相关,注重从实证中搜集研究信息而不再一位拘泥于理论的推导;同时采取崭 新的研究手段,将其它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如到经济研究中来,实现了多视角对经济主体决策因素的度量。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使得运用经济理论成功指导 实践的目标变得真实与可行。虽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尚不完善,也缺乏完整的结构。很多时下的行为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只是在传统经典模 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有关人们行为决策的假设这虽然可以令模型的结果在一些强调充满活力和规划的互动的场合中较之那些强调理性的传统模型更加精确, 却也往往令模型更难于被人们理解与接受。(Colin F. Camerer,George Loewenstein 《Behavioral Economics: Past, Present, Future》)   但其所带来的广阔的研究前景和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思路绝对值得我们投入与期待。 参考文献 SENDHIL MULLAINATHAN & BICHARD THALER.Behavioral Economics Working Paper.2000,00-27. LOUIS UCH1TELLE.Some Economists Call Behavior a Key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211. GEORGEMARIOS ANGELEros,DAX/1D LAIBSON. The Hyperbolic Bufer Stock Model: Calibration. Simulation, and Empirical Evaluation,2001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59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