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风味化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日照绿茶特有风味化学成分是什么?
热度 4 zhengyongjun 2019-12-13 15:32
前几日,受邀去日照市岚山区参观考察。日照市是我国北方地区面积最大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被誉为“世界三大海岸线绿茶城市”和“北方绿茶之乡”。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日照绿茶逐渐形成了“叶片厚、耐冲泡、板栗香、黄绿汤”的特色。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2018年日照茶园面积28万亩,总产量1.6万吨,茶产业收入近30亿元。绿茶产业作为日照市的特色优势产业,被山东省列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成为日照市新旧动能转化的工作抓手。目前,仅就茶园种植面积和产量而言,“日照绿茶”都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日照市政府居安思危,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日照绿茶品质、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美誉度,召集国内外各方人士出谋划策,共商“日照绿茶”品牌发展大计。 从分析化学工作者的视角分析茶叶产品质量,几大名茶之所以风味口感有差异,其原因在于其所含风味化学成分各不相同。生物碱、多酚类化合物、氨基酸、多糖等,茶叶中这些不同的化学成分是构成产品风味的物质基础。譬如,从有关文献报道看到,目前绿茶品鉴的重点有两项指标:儿茶素品质指数和酚氨比。除生物碱以外,茶多酚和儿茶素是绿茶苦涩味的呈味物质成分。氨基酸是绿茶鲜爽味的主体物质,是决定茶叶香型、滋味好坏的重要生化成分,与绿茶品质正相关,主要包括: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等。除了这几种主要化学成分之外,目前茶叶中能检出的香气化学成分已达300多种。如何利用分析化学手段,全面监控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确保日照绿茶产品安全,同时在科学指导下提升绿茶产品内质,是一个重要课题。 座谈中,有关领导反复提及日照绿茶的“内在品质”。我发言时提问:日照绿茶的内在品质特色到底是什么?日照绿茶是一种生长在高纬度地区的茶,它独特的生长环境必然形成与众不同的内在品质。目前,关于日照茶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文献寥寥无几,除了日照绿茶中几大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以外,日照绿茶独有的风味化学成分到底含有什么?这种独特风味化学成分的形成机理是什么?我认为应该列为课题好好研究研究。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透了,找到“日照绿茶”的可识别性特征,才能科学精准地提升产品内质。为把“日照绿茶”品牌做大做强,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总之,科技兴茶,大有文章可做。例如“日照绿茶”产品的深度开发、绿茶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保健功能开发等方面,好多茶产业链条都可以延伸开发。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170 次阅读|8 个评论
《咖啡风味化学》出版发行
zengfankui 2014-10-20 21:13
作者:曾凡逵(中科院兰化所)欧仕益(暨南大学) 开本:16开 字数:41万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4年10月 售价:39.80元 以前国内的咖啡方面书籍都属于生活类书籍,主要介绍全球咖啡产地,冲泡咖啡器皿以及如何冲泡咖啡,这一本《咖啡风味化学》属于学术专著,应该算国内第一本,作者是食品加工科班的,从本科、硕士到博士。 四年以前在一本国外咖啡方面的书籍上读到:据说中国也产咖啡,但产地在哪里,面积有多少都不知道。当时就想,老外对中国咖啡太缺乏了解,尽管中国茶叶在全球的知名度非常高。2012年中国云南咖啡种植面积突破100万亩,中国咖啡的发展得感谢一下雀巢,雀巢与云南政府签约,号召农民种植咖啡。 咖啡中的风味物质主要是通过焙炒过程中热反应产生的,目前在生咖啡豆和焙炒咖啡中的物质超过1000种。老外把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全用上了,最先是一批有机化学专家搞,后来又出现了气相色谱-嗅觉-质谱联用、电子鼻、电子舌等新的分析仪器。咖啡中风味物质的来龙去脉目前基本上都已搞清楚,主要是通过同位素示踪法。 一杯咖啡中有那么多风味物质,关键的却只有28种,这28种物质的比例形成了咖啡风味的特征,苹果有苹果的风味,葡萄有葡萄的风味,每种食品的特征风味物质都不一样,特征风味的含量还可以用来区分不同产地的同一种食品,就如同蓝山咖啡、巴西咖啡、哥伦比亚咖啡。 人们爱喝咖啡不是因为咖啡具有多么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而是因为咖啡除了有那么一点兴奋作用以外,其风味比较独特( The popularity of coffee is not based on nutritional value or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 but, besides the slight stimulating effect , simply on its characteristic flavor properties.) 。这段话来源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 Baggenstoss 博士的毕业论文前言,刚好也是《 咖啡风味化学》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671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