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老龄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老龄化

相关日志

老龄化的自理与烦恼
热度 2 dsm9393 2020-9-15 11:09
老龄化的自理与烦恼 都世民( Du Shimin )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老龄化的自理问题,目前所见到的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不能行走,二是神经性疾病,这两种情况让不少人不能自理,这些问题中有不少是研究空白,而老龄化的进程却需要尽快解决,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关键词:老龄化 , 生活自理,不能行走,神经性疾病,老人的烦恼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巴曙松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国民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2035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 4 亿左右 ,这将成为影响国内消费结构的主要力量。健康医疗、养老产业等与老年人相关的消费领域比重将持续上升。 有关预测显示, 2019 年我国银色经济相关产业规模为 4.3 万亿元, 2020 年为 4.9 万亿元 。预计未来养老产品及服务市场将快速增长, 2021 年总体市场规模达到 5.7 万亿 。 不难看出 , 我们国家老龄化问题,已经是十分迫切 。作为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对这个问题必然很关切,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参与了两弹一星的建设,虽然只是铺路石,现在经常思念过去的工作,虽然工作艰苦,但是乐趣无穷,也许是年轻的缘故,睡在戈壁滩的大沙漠 . 帐篷里,吃的罐头,站的是敞篷汽车,行走的是搓板路,有说有笑。当我看到我国第 1 枚氢弹爆炸的时候,我在现场,非常激动。这一切一去不复返。 人老了关注什么? 人老了,关注什么??已经不是关注名利。人老了,最怕什么?怕的是孤独,总想与人交谈,往日的同事、同学和朋友,年龄也都在 80 岁上下,往日的聚会,已经没有人敢组织和张罗,原来一年一次,现在已经自动停止,甚至连电话也不打。如果住在老地方还有熟人交谈,如果住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不到人交谈。当你拿起电话的时候,你才发现,有的人突然间已经去世了;也有的人住进了养老院;身体不舒服的人,也逐渐增多了;有的老伴儿离世,独自一人;有的住到了弟妹家。 尽管这些都是少数人,大多数人还能自理,想做什么可以去做什么,有的旅游,有的养花,有的打打麻将,有的摄影,有的看看书,这算是随心所欲,顺其自然。 然而有极少数人常年卧床不起,有的坐着轮椅,被人推到一个小广场排起了队,晒晒太阳,踩踩地气,他们静静的坐着,很少说话。这就是老人中不能自理者。哪位老人能预料什么时候不能自理?谁也不愿意,坐在轮椅上或者躺在床上。如果时间很短,儿女可以照顾,时间一长,就是久病床前无孝子。如果雇保姆,经济上不一定都能承担,令人十分无奈。因为这个时候,可能给国家的带来负担,自己感到痛苦和烦恼,还给家庭和子女带来麻烦和负担,作为老人,谁也不希望这样。他们希望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 http://www.banyuetan.org/yw/detail/20191128/1000200033137441574903835046470088_1.html )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老人自理问题如何解决? 人到中年,大多数人已经开始注意身体,当年人们强调的是锻炼,去爬山,去跑步,去做剧烈的运动,有的人没想到如今到老的时候,关节会疼痛,走路困难,拿起了拐杖。这就是人老先老腿,当然这不一定是爬山造成,也可能是爬山多了,说不清楚。如今有一种说法,就是骨密度是不是有问题?医学上可以检查,现在的问题是,骨密度的流失是什么原因造成?是不是骨密度低的人?都会提早不能自理,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为了治疗腿脚不便、疼痛,有的却是腰的问题,又该怎么样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方面问题通过研究分子和细胞能解决吗?笔者没有看见过这方面的报道。 另外,人过了 80 岁的时候,就感觉到腿脚不痛,没有劲儿,有时还感到行走中会往下坠,这就是容易造成摔跤,有的人跌倒了,自己不知道怎么摔的?这种情况又该怎么预防呢?现在医疗条件比过去好得多,人的寿命也延长,可是碰到这类问题,医生的几招不解决问题,也就无能为力,就是到 301 医院、武警总医院也无济于事,这些情况不是个别人,较为普遍,有些人只好做手术。风险也就大了。为什么有的老人提前告诉家人?不要抢救,自然死亡。 让人奇怪的是,我们单位有两位老人,一位室主任,心梗犯过 6 次,住在 5 楼,需要爬楼,他竟然活到了 90 多岁。还有一位室主任,曾经因为癌症两次手术,身体很瘦,竟然活到了 92 岁。这就是奇迹,因为不少离世的人,没有活到这个年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尚不可知,也无人去研究这种情况。我的岳父 95 岁去世,去世前行动正常,没有腰酸背疼的问题。岳母已经 98 岁,腿脚也很好,现在就是有点儿痴呆,不认识人,行走正常。 现在在自然科学领域,生物医学不是不研究人体,而是研究人体的微观层面,而细胞的研究,应该说有很悠久的历史,然而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有什么关联?至今说法不一,没有定论,人们受到细菌或者是病毒的攻击,总是想把这些细菌或者是病毒全部消灭掉,实际上做不到。而对于宏观层面的研究,都说是免疫系统的问题,可是免疫系统与这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图?没有人说清楚,就是所谓顶级科学家同样说不清楚,或者说怎么样增强人的免疫力?这些问题很少见到有关研究结论,让人无所适从。 老人不能自理的另一个因素是神经性疾病,痴呆症、帕金森、头晕、耳聋,视力明显减退,这些问题影响自理,严重者必须 24 小时有人照顾。前两种,国内外都有人关注,因为美国总统也得过这种病,没有特效的办法。可想而知,重视程度不会小,但解决问题的力度很小,不如人意。有人说机器人可以到人体内,因此就可以长生不老,但是没有听说机器人能够进到神经纤维内,能够疏通神经纤维的障碍吗?不能! 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负责的 “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项目,对我国 7 类精神障碍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群 , 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 5.56% 。该项目涉及 31 个省(区、市)的 18 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受访者 32552 人。涉及的 7 类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心境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老年期痴呆、冲动控制障碍、进食障碍。 (来源:健康报, 2018-11-30 00:01 ) 截至 2018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约2.5亿),专门针对这部分人口特点的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 远远不够完善,有的甚至是空白。 如果生物医学界能填补这些空白,可以为国家省下不少钱 。对 80 岁以上的老人,动大手术,必要性不大,现在能活到 90岁的人还是少数,而且生活质量不高。现在微创手术多了,这类手术能减轻病情,但不能完全治愈,可是花的钱不少,有的微创手术,个人要花20万,不是很多人都能承受,医保不给报销,有的药也不能报销。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10/431359.shtm ) 老人的自理,大脑必须清楚,否则生活质量很差,给各方面带来的负担就重。怎么样能够很好解决上述两种不能处理的问题?对国家对人民都十分有利,涉及的人比较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方面问题会更加突出,需求更加迫切。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增加研究力量和社会的关爱。 有少数家庭,夫妻两人都躺在床上,一躺就是几年,甚至 10 年以上,这种情况单位也管不了,何况我们要转到街道,街道能管吗?更不可能管,儿女不是不孝,其实不孝顺,也是极个别的,有着儿女为了父母丢了工作,因为你长期请假不能上班,又不是国营企业,再加上现在是国营企业,也是合同制。遇到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办?现在的医学不是治病救人是要赚钱,是讲经济效益,而我们这一代人,未富先老,加班没有加班费,工资低,还要养父母,原来是看病报销,没有自费,现在改变了,如果不生病又不可能,生了病碰上这些情况就很难解决,因此有时候想,如果医学上能够预防,不就可以少些这种情况吗?然而科学研究并不是都根据人们的需要来立题,而各学科的研究人员,在自己没有碰到这些问题之前,也不会想到这些,到了 80 岁的时候就感到晚了,现在的科学难题,哪有单独学科能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人共同攻关,可是要实现这一点非常困难,这就是现实。
个人分类: 小宇宙探索|3422 次阅读|8 个评论
肠道微生物群与不健康衰老
niuneat 2020-8-24 18:06
每个人都想长生不老,但没有人想变老。我们渴望长寿,但是对衰老又非常恐惧。研究发现长寿者和体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与年龄相关的微生物失调会导致肠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过早死亡,但这些差异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生理变化、年龄相关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饮食、药物或慢性健康状况引起的。 近日,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研究团队发表在《细胞》子刊《Cell Host Microbe》究肠道微生物群与不健康衰老进行了回顾讨论分析。 与年龄相关的肠道生理变化可能会改变微生物群 生命早期微生物群的动态特性是众所周知的,但更多细微的多样性变化一直持续到中年(大约40岁),此时存在相对稳定期。这种稳定性丧失和年龄相关性失调开始的时间点可能因个体而异,如果部分是由衰老生理学变化引起的,则可能与生物年龄(即生理年龄)比时间年龄(即寿命数)的相关性更大。弄清年龄、药物、饮食和共病性对微生物失调的相对贡献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图1);然而,在像老鼠、鱼、线虫和果蝇这样的模型生物,表明至少某种程度的生物失调是衰老的一个特征。 同样,对老年人的饮食、生活方式和药物进行的大量仔细调查表明,某些微生物物种的增加和减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肠道生理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由于微生物群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学形成的,这些变化可能有助于某些微生物的持续或生长。在模型生物体中,预防肠道生理学中的年龄相关变化可缓解微生物失调并延长寿命。例如,老鼠的粘液分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形成一个更薄且不连续的粘液层。粘蛋白在胃肠道内提供一层保护膜,防止微生物直接与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当这一层丧失时,通常不会与上皮层相互作用的微生物会引起炎症反应。它也是梭状科、阿克曼菌科、双歧杆菌科和拟杆菌科中许多菌株的营养来源,所有这些菌株都显示出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谷禾健康-肠道年龄预测模型图 从上图看出肠道年龄和生理年龄基本是符合的,说明人体真实年龄与肠道菌群的年龄特征是相符合的。 健康相关的行为也有助于健康的微生物群,如果微生物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不同老年人之间的肠道微生物差异比不同年轻人之间更大。早期年龄段的菌群变化更加迅速,基本上出生第一年每个月都有其对应的年龄菌群特征,之后到菌群的年龄特征范围变宽,在30~50岁左右以5年为一个年龄段。50岁以后基本以10年为一个年龄段,而且肠道菌群由于疾病状态和菌群紊乱等情况导致的年龄偏差会变大。与通常认为的越健康的人肠道菌群越年轻,或者越健康的宝宝肠道年龄更早熟的认知不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年龄恰恰是最符合真实年龄的,与真实年龄差异越大,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都意味着肠道菌群出现问题。 粘液代谢微生物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 Bacteriodes fragilis, Bacterioides vulgatus, Bifidobacterium和 Prevotella 等是否对粘液层的降解起作用尚不清楚,尤其是因为粘液代谢物种,如类杆菌属和嗜粘杆菌在百岁老人中增多,因此被认为是有益的(表1)。嗜粘液单胞菌代谢粘蛋白的能力与其刺激粘蛋白产生的能力相结合。因此,补充一些菌株已被证明可以改善年龄相关的粘蛋白损失,并具有积极的健康和免疫益处,包括延长类幼鼠的寿命。 肠功能是否存在老年性变化存在相当大的争议。然而,合理一致的报告支持细胞旁通透性增加和结肠运输减少。一般的共识是结肠运输减少可能是由于老化肠道的生理变化,而通透性增加是由于年龄或健康状况相关的炎症。局部炎症可以通过微生物群的变化直接或间接调节。 炎症是肠道通透性和微生物失调的驱动因素 衰老,以及伴随衰老而来的慢性健康和代谢状况,其特征是轻度慢性炎症的增加。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高于年龄平均水平的个体,其中最常测量的是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更容易发展成慢性健康状况或虚弱者,活动较少,面临过早死亡。“炎症老化”影响肠道完整性,并可能与微生物群的变化有因果关系(如下图)。 图1 老化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微生物群中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归因于生理,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与微生物群某些成员的相对丰度变化有关。列出了一些可能解释观察到的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代谢和生理机制 老的TNF基因敲除小鼠(18个月以上)与野生型(WT)小鼠不同,老年小鼠(但不是年轻小鼠)的微生物群落在抗TNF治疗后发生变化。同样,在缺乏炎症信号负性调节因子NLRP12的小鼠中,保护的结肠炎Lachnospiraceae菌减少,而促进结肠炎的Erysipelotrichaceae以TNF-和IL-6-依赖的方式增加。这两项研究都发现这些物种相对丰度的变化依赖于肿瘤坏死因子,这表明这些物种的变化更可能依赖于炎症而不是年龄。这些微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氧化还原和营养环境的变化,这将使它们在发炎的肠道中获得竞争优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几乎所有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痴呆症和炎症性疾病)都与微生物失调有关。一个补充的解释可能是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特定的微生物生态位丢失或受到干扰。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会降低紧密连接蛋白(例如,zonulin和claudins)的表达,这会增加通透性,并可能导致炎症持续。 肠道驻留和招募的髓样细胞对于维持肠道完整性以应对微生物群的扰动至关重要。髓系对年龄相关性炎症的影响特别敏感。慢性炎症损害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发育和组织巨噬细胞功能。这些细胞吞噬能力下降,调节失调或过度炎症反应导致病理学改变。髓系免疫衰老在多大程度上导致屏障功能受损或微生物组功能障碍尚未完全阐明,但减少慢性炎症可改善髓系功能障碍并减少失调。 虽然年龄相关的变化在肠道内的淋巴细胞中的作用尚未完全确定,但淋巴细胞群体中似乎存在微生物群依赖性和年龄依赖性变化。衰老肠道的变化与艾滋病毒携带者的变化有着强烈的相似性。在这两种情况下,驻留T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的数量或功能降低,这被认为是导致微生物失调、肠道通透性和全身炎症的原因。尽管淋巴组织年龄相关的变化与微生物失调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被证实,但在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的灵长类动物中的研究表明,当CD4+数量因抗病毒治疗而增加时,微生物失调至少部分被逆转。有趣的是,在发炎的肠道中,无论是在衰老、艾滋病病毒或炎症性肠道疾病的情况下,微生物的分布都相当保守,这意味着这些微生物对炎症肠道的适应能力更强,与特定的健康状况无关。 长寿者与虚弱者的区别 对长寿老人(即百岁老人和超级百岁老人)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微生物群落往往更为多样,与健康状况较差的个体相比,微生物类群数量更多(图1)。事实上,α多样性似乎是长寿的合理预测因素,这意味着,但并非证明,维持或促进多样性的饮食和其他干预措施可能值得老年人采用。 即使在地理位置不同的百岁老人中(即中国人与意大利人),毛螺菌科、疣微菌科和艾克曼菌的成员也很丰富,这意味着这些可能是长寿和健康微生物群的普遍特征。这一发现尤其引人注目,因为特定微生物和疾病之间的许多联系因地理位置而异。对长寿者的微生物组进行的宏基因组分析发现,一些与获取营养有关的基因得到了丰富;然而,在所有与长寿和健康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中,饮食,特别是高纤维饮食是最常被采用的。微生物组组成的差异是造成这些个体异常年龄的原因,还是谨慎生活方式的结果,这将是一个挑战性的解剖。相比之下,动物模型的数据表明,老化相关的微生物失调会导致过早死亡。 当中年杀手鱼补充了年轻的微生物群时,它们的寿命延长了,而果蝇的老化微生物群促进了肠道通透性和过早死亡。 体弱者的研究说明了不健康衰老的极端情况。 体弱被定义为“由于多种生理系统的衰老相关的储备和功能下降,从而构成应对日常或急性应激源的能力,而导致衰老的临床可识别状态”。 体弱并非健康状况不佳的必然状态,健康状况相对较年轻的个人可能会体弱。 尽管我们经常在衰弱的个体中发现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例如,肌肉减少症,行动不便,慢性健康状况),但这些疾病中的任何一种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人处于衰弱状态。 量化体弱性很复杂,但很关键,因为与年代年龄相比,体弱性可以更好地预测寿命和风险。 因此,体弱者的微生物组的组成与老化的微生物组不同,并且它们是不可互换的。 虚弱者的研究补充但不替代疾病相关的营养不良的研究。 体弱者的微生物群最一致的特征是多样性的丧失。 丧失多样性的原因很复杂,其范围包括饮食变化,运动能力或机会降低,长期护理设施中的居住,抗生素暴露量的增加以及药物的改变。 居住社区的老年人在服用抗生​​素时多样性急剧下降,但他们的微生物群最终会“反弹”,类似于他们的抗生素前微生物群。 虚弱者的老年人服用抗生素后多样性的丧失就不那么明显了,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没有那么多的多样性。除了降低的α多样性外,虚弱者的微生物群中某些类群或种类也增加了,包括梭菌和肠杆菌科的成员。但是Lachnospiraceae, Ruminococcaceae, Erysipelotrichaceae,Prevotella却减少了,包括潜在的“益生菌”物种,如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虚弱者的微生物群的组成与虚弱者程度,精神健康,肌肉减少症,全身性炎症和其他健康状况相关,但尚不清楚这些因素是因果还是相关的。 全身性衰老在衰弱方面有充分的文献记载,但没有数据表明虚弱者的肠道具有更高的渗透性或粘液消耗性,或者它是否具有与微生物营养不良有关的其他特征 老肠。 相比之下,饮食是导致虚弱者的微生物群特征的原因的证据令人信服。 饮食,特别是低纤维/蔬菜和高饱和脂肪/糖饮食会导致虚弱者的微生物组。 不幸的是,缺乏纤维的饮食似乎是导致长期居住在长期护理机构中的微生物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体弱者和长寿者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与营养获取相关的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变化,炎症调节和肠道完整性。 一直有报道说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减少, 但是由于富含纤维的食物的减少似乎与虚弱者密切相关,因此很难确定原因和结果。 SCFA包括丁酸酯,丙酸酯,乙酸酯,乳酸和乙酸,其中丁酸酯是屏障功能的重要介体,因为它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并增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其他SCFA是肠道常驻微生物的能源,从而支持多样性。 观察到的与年龄和体弱相关的SCFA产生物种(如Lachnospiraceae和Ruminococcus)的下降。 是否直接导致屏障功能障碍或晚年健康尚待确定。 在一项衰老小鼠研究中,饮食不随年龄而变化,粪便丁酸增加,这表明观察到的人的SCFA与年龄和体弱相关的下降可能是由于饮食的改变而不是按年龄或健康状况。 有趣的是,来自老年小鼠的富含丁酸盐的微生物群对神经发生有有益作用,但并未改变肠的完整性,这表明丁酸盐的有益作用并不局限于其在肠道完整性中的作用。 微生物和肠道生理的性别差异 生命早期微生物群的动态特性众所周知,但多样性的细微变化一直持续到中年,此时存在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 这种稳定性丧失和与年龄相关的生物失调开始的时间点可能因人而异,并且如果部分是由于衰老生理学的改变引起的,则与生物学年龄(即生理年龄)的相关性要比按时间顺序(即 年)。 区分年龄,药物,饮食和合并症对微生物营养不良的相对贡献具有挑战性(图1); 但是,据报道,模型生物如小鼠,鱼类,线虫和果蝇与年龄有关的变化,提示至少某种程度的营养不良是细菌的特征。在C57BL/6小鼠中,雌性小鼠的乳杆菌科相对丰度更高,而雄性小鼠则有更多的瘤胃球菌科和 Rikenellaceae 菌科。 这些差异对易感性或对健康状况的保护作用的程度尚不清楚,但是当用雌性小鼠的菌群定植无病菌小鼠时,与雄性微生物菌落定殖的无病菌小鼠相比,细胞炎症减少了。 重要的是,这些变化与受体小鼠的性别无关。 在人类中,性别差异并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尽管年轻(40岁)女性的α多样性更高,而且细菌和拟杆菌科的相对丰度因性别而异。 在小鼠中,由于雌激素介导的紧密连接蛋白增加,已证明与年龄相关的性激素变化会影响通透性。 性激素对人体肠道生理的影响以及最终对人体微生物失衡的贡献尚待确定。 在人类中,饮食,地理和健康状况对微生物群的影响可能大于生物学性别。 老龄化干预 由于肠道生理的改变而导致的老化微生物组的改变将不容易被修改。 然而,那些可归因于饮食或与年龄有关的炎症的疾病是干预的目标,饮食和运动可改善疾病本身。 尽管涉及饮食调整和/或益生菌使用的干预措施已在健康的年轻人中显示出适度和短暂的影响,但衰老微生物组多样性的降低可能使其更易于操作。 确实,在小鼠模型中,干预中年会改善某些晚年结局。 正如讨论的那样,肠道微生物组中许多与年龄和体弱相关的变化是不良饮食的特征。 与此相一致,已发现老年人采用富含纤维的“地中海”饮食的干预措施可改善健康状况,并将全因死亡率降低多达50%。 此外,这些饮食干预措施已显示可增加微生物多样性和SCFA,并减少全身性炎症。 尽管通过采用健康饮食也可以改善或预防与全身性炎症相关的晚年健康状况(例如心血管疾病,虚弱),但要确定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仍是一项挑战。 益生元和益生菌也已用于改善免疫功能,通过改善疫苗接种反应和减少感染,虚弱者和其他后期健康状况(例如,心血管疾病)。 当前的益生菌方法基于通常不是人类肠道固有的菌株,不会占据永久居所,并且可能通过非特异性机制(例如定植抗性)发挥其有益作用。鉴定具有促进健康作用且随年龄或年龄相关健康状况而降低的共生微生物可以在改善晚年健康状况方面更为成功,而在衰老过程中重新引入微生物代谢物ost可能与引入活菌一样有效和安全。 未来方向 模式生物已经并将继续领导对肠道通透性和早期死亡率的特定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最初的临床试验证明了使用人类共栖体的价值。随着我们发现更多与健康衰老相关的菌株和特定的微生物基因途径和代谢物,我们将能够针对特定的健康状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法,或对抗微生物群危害药物或条件的影响。在我们了解单个微生物或微生物基因改变衰老轨迹的机制之前,我们需要使用更广泛的干预措施。一些微生物类群随着年龄、慢性病和其他炎症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意味着减少全身性和局部性炎症可能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健康益处。用饮食中的钨酸盐或铁来改变发炎肠道的氧化还原状态已被证明可以防止大肠杆菌科细菌的生长。同样,一些常见的廉价药物,如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预期的代谢作用外,还可以降低微生物失调的发生率。这些疗法可能是非特异性的,但它们也有便宜的优势,因此很容易融入健康的老龄化计划。 结论 高龄是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老年人不仅仅是慢性健康状况的总和。衰老的微生物群,就像衰老本身一样,似乎承受着韧性下降的痛苦。接触抗生素、饮食、药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老年人肠道菌群的组成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是灾难性的)。尽管缺乏弹性是个问题,但它也可能提供一个机会之窗。虽然饮食和益生菌干预措施对健康的年轻人的影响通常很小且持续时间很短,但在老年人和体弱的成年人中,它们似乎有更明显和更持久的影响。 采用“保护微生物”饮食的障碍与遵守任何饮食建议是一样的。流动性、独立性和经济自主性的老年人已经遵守公共卫生建议,以实现健康和均衡的饮食,而经济、行动能力和自主性受到限制的老年人愿意但无法遵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益生菌或益生元预防性“药物”来改善与年龄相关的健康状况,可能比饮食干预更容易纳入常规护理,因为获得药物的社会经济障碍在获得普遍医疗保健的老年人中不那么严重。 在人口水平上,老龄化是一个不平衡和不公平的过程,我们中的一些人衰老的速度比其他人要快;然而,虚弱或亚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事最容易被控制的。这一事实,再加上公众对微生物组学知识的热情,可以为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一个独特的干预点。 参考文献: DeJongEN, Surette MG, Bowdish DME. The Gut Microbiota and Unhealthy Aging:Disentangling Cause from Consequence. Cell Host Microbe. 2020;28(2):180-189.doi:10.1016/j.chom.2020.07.013 本文转载自谷禾健康
14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商家邀看泰康•燕园高端养老社区
xjtuhyg 2019-12-20 09:48
商家邀看泰康 · 燕园高端养老社区 养老高端看泰康, 社区附设大学堂。 医食文娱豪客乐, 月缴万三羡梦香。   *据称有北大钱理群先生等入住。
个人分类: 雨佳诗词|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橄榄油的营养与健康(4)——橄榄油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老龄化疾病的影响
jxz1963 2019-8-16 22:38
橄榄油的营养与健康(4) —— 橄榄油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老龄化疾病的影响 氧化应激和炎症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因此,橄榄油或其生物活性成分的摄入也会对以上两种疾病起到相应改善作用。 1 、橄榄油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慢性炎症反应,尤其是氧化应激,以其特定的方式影响着神经元的功能性。氧化和炎症能够加速神经细胞内不同蛋白质的聚集沉积,同时削弱细胞内线粒体的正常功能。当以上进程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后,就容易导致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在这些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症具典型意义。随着老龄化的发展,阿尔茨海默症造成的社会负担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牵涉到国家卫生系统和社会福利问题。由于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症还没有有效的治愈方式,为防止其恶化,各个国家的卫生局正在提倡健康积极的老龄化预防策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一些营养素(如抗氧化剂、维生素 E、维生素 B 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食物(如鱼类、蔬菜、水果和红酒)可以减轻认知功能障碍,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Valls-Pedret 等,2012)。过度的氧化应激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并且抗氧化剂对抑制这些病症具有潜在作用。酚类化合物作为抗氧化剂之一,在体内外均具有生物活性,是抑制这些多因素疾病的潜在功能成分。 地中海饮食主要功能作用是保护心血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和简单的碳水化合物饮食都会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风险,而地中海饮食能够降低其发病率并增强机体的认知功能。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地中海饮食模式可以延缓法国老年人认知能力的降低(Féart 等,2009 年)。同时,研究表明具有高心血管发病风险的老年人遵守地中海饮食可以提高其认知效率(Valls-Pedret 等,2012)和操作能力。尽管大部分的研究是在地中海区域开展的,但非地中海区域的研究表明,相似的健康价值同样适用于其他人群。对此,纽约的一项大约 2000 人参与的研究表明,坚持地中海饮食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地中海饮食之所以对认知状态具有保护作用,是由于地中海饮食具有抗氧化、抗炎症作用以及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的作用。。因此,初榨橄榄油作为地中海饮食的代表,因其特别的抗氧化生物活性,与地中海饮食中其他富含多酚的食物共同发生生物效应,从而提高认知功能(Valls-Pedret 等,2012)。 橄榄酚类化合物除具有抗氧化特性外,其中某些还可以直接刺激与神经元内稳态有关基因的表达。特别是 Nrf-2/Keap1 通路,可以提高细胞中抗氧化酶的生物利用率,对抑制神经元的退化起关键作用。Zrelli 等(2011 年)研究表明,羟基酪醇在临床前模型中可以诱发 Nrf-2/Keap1 通路中的某些环节。结合临床试验中橄榄油对人体营养基因组的影响, Nrf-2/Keap1 通路也应具有类似的保护功能。关于阿尔茨海默症,Tau 蛋白的聚集能够导致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的损伤,而体外试验表明低浓度的羟基酪醇、橄榄苦苷,尤其是橄榄苦苷的糖苷配基,可以有效抑制 Tau 蛋白的聚集。最后,橄榄酚类化合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如抗高血压、降低胆固醇、抗氧化和抗炎症等效果),可以促进脑血管的完整性和脑血流灌注的功能性,从而有可能防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2 、橄榄油对老龄化疾病的影响 根据自由基理论的假设,衰老贯穿机体的一生,是氧化性损伤不断积累的结果。衰老过程会导致大脑认知相关功能的削弱,而富含抗氧化成分食物的摄入则可以部分抵消这种影响,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临床前研究模型表明,特级初榨橄榄油(210mg/kg 橄榄酚类化合物)可以对衰老相关的学习和记忆起到有益作用。在一个年龄相关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研究中,橄榄酚类化合物能够逆转 SAMP8 小鼠(这些小鼠中会产生过多的 β 淀粉样蛋白使其大脑遭到过度氧化损伤)大脑中的氧化损伤。橄榄酚类化合物在 210-1050mg/kg 含量范围时对大脑的保护作用呈现剂量依赖关系(Farr 等,2012 年)。另外,对神经细胞瘤-N2 细胞模型研究表明,酪醇和羟基酪醇(100μg/mL)可以通过抑制 β 淀粉样蛋白的毒性来保护神经细胞的活性。 黄斑变性是另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疾病,该疾病的特征是视网膜黄斑区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光感受器产生变性,从而导致大部分的患者失明。用人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模型进行的研究表明,羟基酪醇(100 μM/L)可以通过诱导二相解毒酶和提高线粒体的生物发生来抑制细胞的变性。 本文经作者周瑞宝教授同意在本博客发表,内容原载《油橄榄加工与应用》,略有删减。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2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养老特需服务机器人
dsm9393 2019-2-28 14:37
养老特需服务机器人 Special needs service robot for the aged 都世民( Du Shimin) 摘要:本文讨论,养老与 机器人 的关系,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和机器人的热点研究,这之间有无关联? 关键词:老龄化, 无人商店,机器人, AI 问题的提出 机器人的研究和人工智能的创新,已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热点,业内人士有担忧的,也有非常乐观的。到底该怎么看? 1) 机器人的研究是替代多数人的工作,还是替代少数人的工作 ? 是发掘人不能做的工作,还是发掘多数人都能做的工作,让机器人去 ? 2) 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无人超市、无人饭店,最新的名词,包含着大多数人失业,这些人中大多数文化水平低,这些人的出路怎么办? 3) 301 医院门诊大厅里有四个机器人,光顾者甚少,这是为什么?而询问处是人,光顾者甚多,这一反差说明什么? 4) 机器人念经,机器人打篮球,这些机器人技术含量有多少?机器人抄作业,这类机器人是好是坏 ? 5) 笔者在微信群中,有一位科研老先生提出让机器人解决爬楼梯问题,他对什么是智能机器人不感兴趣? 6) 机器人能让老人上六楼吗?机器人能进火场救人吗?机器人能高空作业吗? 养老需要机器人 2015-08-28 , 新华社 发文: ” 多重矛盾并存 “中国式养老”四大问题待解 ” 。文中指出: 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 超过 2 亿 ; ·空巢老人突破 1 亿 ; ·失能半失能老人达到 3500 万…… “银发浪潮”扑面而来,冲击着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家庭。 面对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各地政府积极应对, “中国式养老”的各种模式在试点、推广。 2018-07-20 , 文匯網訊: 到 2050 年老年人將佔我國總人口約三分之一 。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建軍 19 日表示,預計到 2050 年前後, ·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 4.87 億,佔總人口的 34.9% 。 ·預計到 2025 年,我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將達到 3 億 ,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 ·到 2033 年將突破 4 億,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 ; ·到 2050 年前後將達到 4.87 億,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老年人口數量和佔總人口比例雙雙達到峰值。 以上两组数据表明,十年的时间,老年人口将增加 1 亿,将佔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2019-02-19 ,参考消息报道:“各国如何关爱独居老人?”文章介绍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日本引入机器人养老,这个问题在我国的媒体上很少见到。给人印象很深的是无人商店,无人酒店……。笔者在无锡太湖边上,见到无人商店在路边,却看不见人光顾,价格也不便宜,不知道每天的电费谁来交?占用的场地费谁来付? 参考消息报道 表明:日本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愿意去开出租车,去维持交通秩序,去养老院当护工 。年轻人越来越少,出生率极低。当代日本大力将机器人引入养老日常生活,不仅可以照顾老人,还能帮助他们消愁解闷。 新华社调查表明: “中国式养老”四大问题待解 ” ·养老投入:老龄化速度加快与“未富先老” 。 “一方面是传统养老模式的不断弱化,另一方面是现代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让中国养老体系发展整体滞后于老龄化的速度。”中国不仅要解决有地方养老的问题,还要解决老年人有钱养老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要解决,否则市场发展就是畸形的。“老人的养老支付能力不能增强,养老市场的发展就缺乏根本的动力。”现在的老人,当年工资低,没有多少积蓄,也没有保险,去养老院负担不起,靠儿女,他们要上班,养老又回避不了 。 · 农村养老:人数众多与养老基础落后 。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多。很多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而言,每月几十元养老金是他们仅有的收入。 ·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空置率高企并存 。 一面是 “一床难求”的相对资源稀缺,一面是空置率高企的绝对资源浪费。这样的悖论和矛盾是如何出现的 ? 在北京的养老院,最低每月在 7000 元以上,高至 2 万以上 。有多少老人能负担得起呢?没有调查结果! · 护理人员:人员匮乏与从业意愿低下 。 其实问题不止这些。 ·爬楼,不少老人,年过 80 ,仍然住在六层楼上,没有电梯,上下楼非常困难。众所周知,人老先老腿,腰酸背疼,耳聋眼花,腿脚不灵,这是老年人的共性。机器人能解决吗?想通过装电梯来解决,阻力很大,因为它涉及到所有人家利益,很难平衡。可现在在农村,还在盖这种低层的楼,没有电梯,为什么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还要走老路呢!有的老人,就是上楼梯摔倒,成了不能自理的人。 ·日常生活,包括洗衣做饭,端茶送水,看病陪护,上厕所,这些问题可以由保姆解决,机器人能否解决呢?无人饭店不就是机器人吗?这个机器人的售价是多少呢?看来广大民众需求的机器人是许多功能,已有的机器人很难满足,现有的研究课题能否能否解决呢? ·急救,对于孤独老人,他们希望有人陪护,可是顾保姆雇不起,又怕保姆对老人不好。如果机器人能够承担,比顾保姆效果好。 总之,我们的科研工作和投资方向,应该结合国情,应该为民众服务,同时也要考虑市场需求。
个人分类: 机器人|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龄化,年轻态
jiangming800403 2019-1-18 18:33
老龄化是好事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孙玉厚的年龄大概五十多岁不到六十岁,但是给人的感觉已经是一个典型的陕北老农了。双水村大集体散伙以后,加之为儿女操心,田福堂的身体一下子垮了,给人的感觉是行将就木的老人,但是他当时也不超过60岁,在《平凡世界》故事的后半段,润叶刚刚三十几岁,田福堂和孙玉厚那一代人也可能就在55岁上下。他们大概生于1930年以前,少年时代经历了陕甘宁边区的创立和解放战争。二三十岁的时候参加了土地合作化。 放眼当今农村,五十多岁还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专业农民没谁会把自己老汉。老当益壮已经用来形容六、七十岁的人。而在《平凡的世界》故事发生的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还不到七十岁。我奶奶去世的时候还不到74岁,在我年幼的记忆中,她已经是一个非常苍老的老人了。 我们没有谁会把严宁姐姐当成中年妇女。实际上,对于知识阶层的女性,35~40岁,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仍然是很年轻的。自然基金青年基金,对于女同志就可以申请到40岁。 老当益壮,一个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60岁乃至55岁就退休,这其实是对人才的浪费,当然退休返聘的收入可能比退休前还多。我高中和初中的班主任退休以后再专职带孙子的同时也在业余辅导中学生的物理和英语,虽然已经成为奶奶多年,但整个人的风采特别是飘扬的秀发和20年前教我们的时候没有太多变化,堪称冻龄女神。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济发展不需要人海战术,不能靠人口红利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8-10-24 18:34
改开四十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并不是靠人口红利,而是靠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由于人口增长,很多石油国家的人均GDP基本上三十年来没什么增加,30年前高出中国一个数量级,现在已经没有中国高。中国经济发展不是靠人口数量,而是靠科学技术,生产力进步。当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增长速度必然会降下来,而且在某些方面会去工业化。 经济技术水平较差时候,人口可以替代资本,人多力量大,需要人海战术的人口红利 新中国共经历了两次重要的人口红利期,新中国第一波人口潮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后长大成人,当时人参加劳动的年龄早,十八岁就可以是壮劳力,为持续了进二十年的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根治旱涝灾害提供了劳力基础。 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改开特别是90年代以后,大量的打工妹涌到沿海出口工厂的生产线。 人口红利与老龄化相伴相随 中国社会文化不存在反对生育控制的宗教因素,建国以后,政府在生育方面提供公共服务也越来越普及,虽然人口飞涨,但生育率一直属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最低水平。20世纪70年代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已经到三个孩子左右,城市不到3个孩子。整个80年代在两三个孩子之间。 没有出生 人口 减少,就不可能有低少儿和老年人抚养比同时存在的“人口红利”。因为在稳定人口模型中,预期寿命以80岁计算,15-64岁的劳动人口必然占总人口的62.5%。实际上,现代社会,一般人的学习阶段都要到20来岁,甚至二十四五岁。因此,就业人口充其量占总人口的50%多一点。 中国 高就业率和低抚养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低出生率解放了大量女性劳动力,中国妇女的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 目前中国大陆的老龄化程度相当于日本1980年代初,中国老龄化峰值大约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与日本当前水平相仿。 一个少子化的社会,虽然有较高的老年人抚养比,但少儿抚养比比较低,不到20%,劳动力仍然会占到总人口的50%多,和多子化社会其实差不多,而且少子化社会一般有更高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而多子化社会妇女劳动参与率低,实际参加就业的人口比例更低。 实际上,年轻人只有首先养活自己才能进一步提供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否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必然会成为“阿拉伯之春”当中的燃料和渊源不断的难民潮。在欧洲低生育国家,首要的社会问题似乎不是老龄化,而是高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率。 中国人口问题的核心始终是人口过多,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多 这决定了中国必将长期处于中等收入阶段,三大差别依然存在,甚至可能进一步恶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实际上越来越少。中国也没有必要继续和亚非低收入国家在劳动密集行业里面自相残杀。 虽然总劳动力数量已经开始减少,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依然存在,而且一直在向城市转移。对于边疆贫困地区和人口密度大、生态赤字严重的地区,“少生快富”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 中国有超过2亿户家庭小农,是美国农场数量的100倍,7亿农村人口,3亿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东北北部等少数地广人稀的地方,户均10亩、人均3亩耕地还是我国农村普遍的现实。农业GDP仅占全国GDP的不足10%。全国一半的GDP的集中在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1/3集中在县城和相当于县城的镇。乡村GDP只有全国的百分之十几。虽然,中国工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创造出和美国差不多,甚至更高的劳动生产力。但美国农民的生产力水平是中国的几十倍。这也决定了中国农民收入只有美国的几十分之一。农民收入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一般的收入水平,只有美国的1/10,将长期处于中等收入,这也是特朗普总统的贸易战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因为他不可能把美国人的工资降低一个数量级。 过量的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现在已经是机械化水平落后的农业学大寨的时代了,需要靠“人海战术”,人多才有力量。 早婚多生,阶层固化,越生越穷 没有强大的国力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人口再多只会有更多的人才被埋没。如果中国人口出生基数一直维持在在每年2000-2500万,大学阶段毛入学率也不能达到50%。实际上,整个社会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是非常有限的。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全部人类的计算能力。用人海战术对抗超算和人工智能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人类智慧最后的尊严——围棋,现在也已经被超算攻占。 把人类自身再生产与妇女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对立起来,把婚姻家庭首先作为生育共同体而不是因为两性之间的爱情,怎么说都是封建糟粕。早婚多生一般是社会的中下阶层,很多人年少胡闹,又不懂得避孕措施,就怀上了,然后就稀里糊涂的过一生,早婚早育,母亲心智还不成熟,不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而且必然影响个人自身的发展。一般对于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女子,年轻貌美是最大的优势,25岁以上就已经老了,而30多岁才是一个高学历的职业女性最好的岁月。 严宁姐姐的年龄某些人已经当上了祖母,自觉认同为中老年了;40岁对于女博士而言不论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年龄,自然基金的青年基金女同志可以一直申请到40岁。 多子女者,他们子女平均得到的资源更少,更不容易摆脱社会下层,这就是所谓的阶层固化吧?虽然政府一直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但是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这些孩子本来天赋平平,又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必然是所谓的“寒门难出贵子”。不重视家庭教育必然会造成知识与财富两级分化的代际积累。当然社会中上阶层生的孩子太少,所以对孩子过度关注,这也是一个教育问题。 在少子化恐慌的背景下,鼓吹自由生育,甚至奖励生育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所谓的鼓励生育必然会使社会中下层的生育水平进一步增加,一个家庭不是一二个,而是两三个、三四个小孩,家庭教育资源本身有限,每个孩子能平均得到的更少,即“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这些孩子在DNA层面已经落后了。为了自己的生育自由,而不顾孩子将来的发展条件,这种多子多福、重男轻女观念是封建糟粕,是需要加以清除,而不是赞扬和鼓励的。 实际上,西方国家鼓励生育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无疑都加剧了婴儿在社会中下阶层加速集中,进一步加速了社会的不平等与混乱。欧洲从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自觉控制人口,但是为了争夺资源,在欧洲还是发生了两次自相残杀的世界大战。 美国的有产者和中产阶级上层妇女一般一辈子也只是生一两个孩子。如特朗普以前三位总统的第一夫人,总共生了四胎5个第一女儿。易富贤先生应该知道美国重要的社会问题是墨西哥妇女正在用子宫收复失地。作为美利坚公民,他更应该关心核心美利坚人的低生育率,而不是万里之外的中国。 日本则是另外一种情况,随着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职业生涯与回归家庭相夫教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造成多数妇女晚婚晚育,甚至接近15%的终身不婚。而养家糊口的经济负担,使低收入的日本男性恐惧结婚和承担家庭责任,日本男子的不婚率更是超过了1/5。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11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内部翻译资料:生殖系的能量学和老化与雌性不育
pujvzi 2018-9-8 11:37
生殖系的能量学和老化与雌性不育 Germline energetics, aging,and female infertility 《细胞代谢》 蒂力乔纳森 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文森特生殖生物学中心, 美国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妇产生殖科 森克莱尔大卫 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老化生物机理格伦实验室 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遗传学部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医学部 通讯邮件: jtilly@partners.org (J.L.T.) 和 david_sinclair@hms.harvard.edu (D.A.S.) 尽管卵巢比其它大多数器官都更早的失能,可是与卵巢老化相关之代谢作用的工作还很少。近期的资料表明雌性哺乳动物在成年阶段可以通过生殖系干细胞的活化而定期的产生新的卵母细胞。有鉴于此,我们将生殖系统视为一个可以用来理解老化与代谢之联系的有力的临床相关的模型,在此我们探讨卵母细胞和它们的前体细胞应该如何在代谢上调整以维持和增进女性的卵巢功能和生殖力的最新理念。 前言 生命历史的早期,生物进化出了一种细胞可以在特定环境下最大化后代数量的复杂信号网络。这一至今仍存在于细胞中的古老网络,可在环境适宜时促进生长和生殖,并在环境苛刻时抑制生长生殖 (Kirkwood, 1987)。这一系统可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为何很多物种可通过限食(DR)使健康受益,以及机体如何适应供给和能量需求的变化。随着我们对这一挣挫求活的网络更加了解,我们将逐渐可能用药物对其进行刺激。确实,一些模仿限食的分子药物正在研发中,以期解决那些与老化相关的病患,例如二型糖尿病、炎症和肌肉变性(muscledegeneration)(Blum et al., 2011; Chiba et al., 2010)。尽管这一领域飞速发展,但是与生殖潜能相关的这一方面却被忽视了。 卵巢作为研究老化的模型 哺乳动物卵巢的功能单元是被称为卵泡的多细胞结构(Gougeon, 1996)。每个卵泡是由阻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女性生殖细胞卵母细胞,以及可以支持卵母细胞生长的围绕卵母细胞的单层或多层体细胞。起始于由卵母细胞和单层颗粒细胞组成的阻滞(原始)卵泡,每个卵泡皆试图完成后续的发育阶段,这需要颗粒细胞群体的大规模复制,以及被名为膜间质细胞(thecainterstitial cells)的第二类体细胞类型。通过复杂的细胞互作,卵母细胞获得了发育能力,因此可在排卵受精后启动胚胎发生(Matzuket al., 2002; Orisaka et al., 2009)。与此同时,卵泡体细胞变得对循环因子高度敏感,并分泌一系列激素,这些激素既可以作用于卵巢本部,也可以作用于许多其它组织,包括脑、骨、皮肤和心血管系统(Buckler,2005; Prior, 1998)。 以其对雌性性腺分泌功能和生殖力之维持的重要作用,卵巢的生命期由它具有的卵泡数量决定,这也被称为“卵巢储备”。自1950年代起,人们认为大多数雌性哺乳动物在大约出生时,其具有的卵巢储备无法更新(Zuckerman,1951)。随着对生长的激发,储备的每个卵泡,或者完成成熟,在排卵时释放其包含的卵母细胞,或者走向被称为闭锁(atresia)的退化过程。以往对小鼠、大鼠和人的卵巢研究表明,实际上绝大多数卵巢中的卵泡都走向了闭锁,最终导致卵巢储备在离个体死亡还很久的时候就消耗完了(Faddyet al., 1992; Gosden et al., 1983; Richardson et al., 1987)。更现代的研究工作表明,大规模卵母细胞丢失主要因为凋亡,它与其它器官系统的凋亡调控有很多相似之处,涉及一系列基因和信号通路(Tilly,2001)。卵泡的损失会被化疗、辐射和环境毒物等外部诱因急剧加速(Tilly, 2001),导致与自然月经相关的许多健康异况提早发生。 哺乳动物卵巢储备不可以耗竭的观点是基于出生后卵巢组织不具备可复制生殖细胞形成新的卵母细胞的假设的。这一假设与雌性非哺乳动物物种的观察结果完全相反,这些非哺乳动物包括苍蝇和鱼等,它们具有可以在成年时支持卵母细胞更新的生殖系干细胞(GSC)(Kirilly and Xie, 2007;Nakamura et al., 2010)。然而,在2004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提供了数条证据,认为小鼠出生后的卵巢中存在雌性GSC(为了与雄性睾丸中存在的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的命名法相匹配,更确切的名字应该是卵原干细胞(oogonialstem cells,OSC)),可以分化为卵母细胞并形成卵泡(Johnsonet al., 2004)。这些发现,因为有悖于通识,因此遭到很多科学家的质疑(Powell, 2007)。 尽管如此,卵巢储备是否可被补充成为许多实验室研究的焦点(Tilly et al., 2009)。经过这些努力,终于有三家实验室分别用不同的策略,从新生的和成年的小鼠卵巢中分离得到了卵原干细胞(Pacchiarotti et al., 2010; White et al., 2012; Zou et al., 2009),并从成人卵巢中分离得到一种与卵原干细胞类似的可转为卵母细胞的生殖祖细胞 (White et al., 2012)。除此之外,小鼠的研究还实现了将获得的卵原干细胞重新送回成体卵巢,这些细胞可以分化而形成卵泡包裹的卵母细胞,并经成熟、排卵和受精而产生存活的胚胎和后代(White et al., 2012; Zou et al., 2009)。在低等生物中,这种生殖细胞的功能是与营养供应相连的(McLeodet al., 2010; Jasper and Jones, 2010),而且这种功能甚至可以控制机体老化的步伐(Hsinand Kenyon, 1999; Flatt et al., 2008)。正因如此,这些逆天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个框架,将哺乳动物卵原干细胞的内容带到关于如何调控雌性生殖力和卵巢生命期的讨论中。 限食、长寿基因与雌性生殖力 坚持限食的小鼠和大鼠或者生殖力下降,或者完全不育 (Selesniemi et al., 2008;Visscher et al., 1952)。类似的,因为自我强制限食而体重降到理想体重之下的女性,其生殖力出现下降 (Bates, 1985),并且出现与卵巢缺陷女性类似的促性腺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限食对生育力的负面影响已经被普遍认知,但是限食对生育力的正面作用却鲜为人知。大约一百年前,在大鼠上的研究发现,“绝经期被(限食)推迟,远远后于正常绝经的时间” (Osborne et al., 1917)。虽然啮齿类并不经历真绝经,这一研究,以及后续的许多啮齿类的研究,清楚的说明了适量的限食可以延长哺乳动物功能性卵巢的生命期。 乍一看,这一发现似乎同于“有限体细胞理论(dispoable soma theory)”,有限体细胞理论认为物种的寿命是其在进行生殖和维持体细胞之间如何分配其资源的直接结果 (Kirkwood and Holliday,1979)。但实际上,它与这一理论不同。通过对小鼠生存和生育的生理学和生态学数据的研究,以及对此所做的生命史建模,研究者认为小鼠限食所致的生育力短暂停止,是为了腾出精力维持生存力和生育力,以期在饥荒时刻过后得以恢复 (Shanley and Kirk- wood,2000)。 与这一观点一致的是,许多物种都可以在不牺牲生殖潜力的情况下延长寿命,包括 Podospora anserine (vanDiepeningen et al., 2010),酿酒酵母 (Jiang et al., 2000),秀丽隐杆线虫 (Wood et al., 2004),和果蝇 (Grandisonet al., 2009)。对于线虫,饥饿可以通过强力压制生殖干细胞来阻断生殖,并在重新饲喂是恢复配子发生以生育后代 (Angelo and Van Gilst,2009)。对于果蝇,改变特异氨基酸之均衡可以延长寿命且不影响生育力 (Grandison et al., 2009)。 可以模仿限食效果的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 resveratrol),可以增进线粒体功能并可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和果蝇的寿命,使得每个个体产出的卵的数量增加 (Wood et al., 2004)。综合这些数据可知,在逆境中,许多生物在抑制生育力的同时也将保护生殖系细胞的防御系统升级。当环境改善时,生殖力就可以恢复。 哺乳动物可能也存在类似机制。如对性成熟小鼠逐步的减少四成卡洛里摄入量,虽然在限食过程中,这些小鼠的生殖能力受损,但与连续自由饮食(ad libitum fed,AL)的对照组相比,限食小鼠在恢复自由饮食后,其保持生殖力的时间要比自由饮食小鼠长很多 (Selesniemi et al., 2008) 。此外,在自由饮食小鼠每窝产仔数量接近于零的鼠龄时,经过数月限食而后恢复自由饮食的小鼠的胎仔数依然维持在很高的水平 (Selesniemi et al., 2008) 。这些啮齿类的研究说明,如果是适量的限食,或者中度限食后恢复正常饮食,生殖力不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被保持的更久。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因限食而不育的女性在其恢复正常饮食后,其生殖力可快速恢复 (Bates, 1985) 。一个有益的尝试是,在正常食物中添加模仿限食的物质,以此激活生殖细胞防御网络,借之维持或保存卵母细胞的质量并延长生育期限。 以上发现强调,在研究雌性生殖力时,需要更好的确定机体响应限食或限食模仿物的分子机制,并对其进行验证。最初的关于限食是通过简单的降低代谢率或降低生成的活性氧(ROS)而被动发挥作用的设想现在大多被抛弃了。其实限食响应是一个本质上不同的模型,限食是通过主动激活一个机体在进化中得到的可在逆境中保证自身存活的响应而发挥作用的(Guarente,2008; Kirkwood, 2005)。限食响应的核心是所谓的“寿命调控通路(longevityregulatory pathway)”(图一)。 \0 \0 图一:促进健康和苟活的长寿通路。近来数据显示环境因子可通过调控代谢感知子,如SIRT1和AMPK等,来改变老化的进度。这些感知子与mTOR和胰岛素/IGF-1互作来控制细胞的生长和能量吸收。肥胖和老化降低了NAD+/NADH和 AMP/ATP的比例,而限食则相反。在其下游的诸多保护机制中,转录因子PGC-1α和FOXO的激活导致线粒体的功能和胁迫抵抗。综合起来,这个网络以线粒体为关键点调控细胞对胁迫、营养和代谢需求的响应。 虽然在数十个物种中已发现数以百计的长寿基因,但是特异调控限食响应的关键调控子只涉及四个信号通路。它们就是胰岛素/类胰岛素生长因子传信、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TOR)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司徒林(Sirtuin)。除了司徒林最初是以基因沉默调控子的角色被发现的(Klar et al., 1979) ,其它通路在被怀疑与衰老相关之前数十年都被认为参与感知营养水平。近年来发现这四个通路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这一网络可以响应细胞内外环境的变化,并通过保存或利用能量来实现细胞对组织损伤、坏死和疾病的抵御,这就将代谢和衰老两个领域整合了起来(Canto and Auwerx, 2009; Katewa and Kapahi, 2011) 。 但我们可以预想,至少这些通路的某几个可能对雌性生殖细胞是有用的,但对于雌性生殖细胞,关于通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卵母细胞生长的激活而不是卵的质量 (Reddy et al., 2008; Li et al., 2010)。一些例外包括:mTOR与PI3K/PTEN通路的整合,PI3K与mTOR整合调控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程,而PTEN与mTOR整合调控受精卵的胚胎基因组激活 (Lee et al., 2012; Zheng etal., 2010) 。此外,小鼠卵母细胞表达了许多司徒林家族成员。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鼠卵中司徒林三(sirtuin-3)的功能缺失使线粒体活性氧产量增加,并妨害了受精后植入前胚胎发育 (Kawamura et al., 2010) 。 饮食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 虽然早期的报道认为减少食物摄入可以延缓大鼠和小鼠卵泡的消耗 (Lintern- Moore and Everitt, 1978; Nelson et al.,1985),但是限食后自由饮食的大龄雌性,和连续自由饮食的同龄雌性类似,它们的卵巢储备,相对于年轻成年雌性而言,都出现了显著降低(Selesniemiet al., 2008)。因此,限食对雌性生育繁殖和子代存活的益处应该不是通过维持卵巢储备量实现的。虽然,限食带来的益处可能部分的是由于,它改善了高龄雌性的子宫能力来建立并支持妊娠,但人类的卵母细胞捐献研究表明,高龄相关的不育,可以通过借用年轻成年捐助者的卵母细胞来有效的克服(Kleinand Sauer, 2002; Sauer et al., 1992)。事实上,既然女性在六十余岁时还可以作为代孕者完成妊娠和生产(Paulsonet al., 2002; Sauer et al., 1995),那么决定女性成功妊娠率的那个最重要的因子,就是卵母细胞质量而不是子宫缺陷(Navotet al., 1991)。 具有发育能力的卵子的产生,需要减数分裂的十足完成,能够在精子钻入后将染色体的数目减半。受精时雌雄原核的融合使新形成的胚胎恢复了正常的染色体数目。不幸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减数分裂的细胞周期有很大的错误倾向,导致非整倍型卵母细胞的形成 (Hassold and Chiu, 1985; Hassold and Hunt, 2009;Hunt, 1998)。虽然女性在盛龄初期排卵依然在持续,但是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大,卵母细胞质量开出出现问题,受精和胚胎发育失败、流产和出生缺陷的风险加大。最广为人知的雌性老化影响是在怀孕子代中21三体(唐氏综合征)的风险急剧增大,其发生在妙龄女性中占临床妊娠的比例大约2%,而在盛龄女性则占临床妊娠的30%甚至更多(Hassold and Chiu, 1985)。 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其生育期的后半段怀孕,因此克服这种由年龄增长引起的卵母细胞质量的降低成为临床上更加迫切的事情(Matthews and Hamilton, 2009; Ventura, 1989) 。与这一问题纠缠在一起的是女性生育力中存在的固有问题,即便使用了诸如体外受精等辅助生殖技术。因为造成卵母细胞质量随年龄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人类生殖领域里很多人认为任何单一或简单药物介入都难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近期小鼠上的研究表明,这些基础概念,例如出生时卵巢储备是固定的,可能并非确然如此。比如,近期小鼠上的工作揭示,持续限食7个月后自由饮食1个月的雌鼠,相比于持续自由饮食的雌鼠,并不存在任何显著的卵母细胞质量下降的特征(Selesniemiet al., 2011)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续限食的老化雌鼠卵母细胞中存在的非整倍型、减数分裂纺锤体异常、染色体排列紊乱、线粒体聚合和ATP水平下降等的发生率增加,在经历持续限食的老化雌鼠卵母细胞中却并不存在。虽然这些有利影响背后的机理依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追寻,但是卵子中存在的老化相关非整倍型和纺锤体缺陷至少不再是医疗操作可望不可及的目标了。 能量、老化与线粒体的作用 无论你研究的是代谢还是老化,都难以忽视线粒体,它是处于细胞能量生产和利用之中心的结构。为满足基础代谢需求,每个人每天需要大约65千克ATP,而线粒体对人体内大多数的ATP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Törnroth-Horsefield and Neutze, 2008) 。线粒体的其它关键功能还包括钙离子缓冲、氧化还原(redox)平衡、程序化细胞死亡(凋亡)。线粒体在整个细胞中不断地运动着,进行着融合、分裂和降解,以此来消除和替换损坏的细胞器,并满足浮动的细胞能量需求(Palmeret al., 2011) 。 果蝇、大鼠、小鼠、猕猴和人的数据都显示,随着组织的老化,线粒体的数量和活性都出现下降,代之以其尺寸的增大(Cho et al., 2011; Ferguson et al., 2005; Short etal., 2005; Wallace, 2001) 。线粒体缺陷与常见的老化相关疾病,诸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肥胖诱发的二型糖尿病、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和神经退行性失调,或者相关或者发挥一定作用(DiLisa et al., 2009; Lin and Beal, 2006; Wallace, 2001) 。其中的过程包括线粒体膜电势和ATP产出的下降、线粒体通透转移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活化的增多、线粒体膜的去极化、以及线粒体基质内溶物向细胞质的泄露(DiLisa et al., 2001; Hafner et al., 2010; Liu et al., 2011; Wallace, 2001) 。 除了老化与老化相关疾病,一些证据还支持线粒体是啮齿类和人类通过限食获益的调控子(Cerqueira et al., 2011; Civitarese et al., 2007;Lo pez-Lluch et al., 2006, 2008)。在一系列物种中(Guarente,2008; Johannsen and Ravussin, 2009),限食都可以增加线粒体之数量、并增益其功能。但在大鼠的最近一份研究中,却未发现这一变化(Hancocket al., 2011)。被认为是限食生理的调节子的sirtuin-1(SIRT1)-AMPK网络,可以使线粒体的数量和活性都有所增加(Gerhart-Hineset al., 2007),同样,诸如白藜芦醇(Baur et al., 2006; Feige etal., 2008; Funk et al., 2010; Lagouge et al., 2006)、SRT1720(Minoret al., 2011)、二甲双胍(Canto et al., 2009; Suwa et al.,2006)等限食模仿物可以刺激SIRT1和AMPK活性的,也是如此。在果蝇和线虫里,已经知道线粒体代谢的调整是限食延长寿命所需要的 (Bahador- ani etal., 2010; Bishop and Guarente, 2007; Zid et al., 2009),并且是充分的(Bahadoraniet al., 2010; Durieux et al., 2011; Rera et al., 2011) 。 线粒体与卵母细胞能力 在各种可能的卵母细胞从限食中获得益处的机理中,最有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阻止在老化雌性的卵母细胞中发生的异常线粒体聚合与ATP水平之下降(Selesniemi et al.,2011)。许多研究都认为卵子中可用ATP的不足,与染色体分离异常之间存在联系,其中染色体分离异常又可能是减数分裂纺锤体异常的结果(Eichenlaub-Ritteret al., 2004; Schon et al., 2000; Zheng et al., 2007)。纺锤体异常将造成卵母细胞成功受精的能力下降,并且造成由这些能力不足的卵子生成的合子难以发育到囊胚(Bentov et al., 2010)。与这一理念一致的是,小鼠卵母细胞线粒体氧化还原的缺陷会使减数分裂成熟和受精的潜能下降,同样,植入前胚胎发育的潜能也有所下降(Van Blerkom et al., 1995)。 小鼠上的其它研究说明,卵母细胞在精子传入后如不能充分调整ATP的含量,将破坏细胞内的钙振荡(Igarashiet al., 1997, 2005),而钙振荡对于调节受精后的那些保证胚胎发育潜能的事件是至关重要的(Dumollardet al., 2004; Vitullo and Ozil, 1992)。在人卵中,ATP水平与胚胎发育和植入的潜能是正相关的(Van Blerkom et al., 1995)。这些发现,以及在盛龄女性经常出现的卵母细胞线粒体肿胀和生殖嵴异常(Mü ller-Ho ̈ cker et al., 1996),共同支持以下观点:大龄女性卵子和胚胎质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卵母细胞的生物产能能力的受损。 当评估线粒体在卵母细胞发育、减数分裂成熟、受精和植入前胚胎能力中的中心作用时,还必须考虑线粒体生理的其它方面。明显的是,ATP生产相关的氧化还原步骤里形成的ROS,与线粒体的生物能是密切相关的。反过来,在小鼠上报道的老化雌鼠卵母细胞质量可以被成年期持续的抗氧化剂处理来维持 (Tarı n et al., 2002a) 也就不足为奇了。不幸的是,这一方法会给生殖道的其它细胞和组织带来损害,造成胎儿损失和胎仔数下降(Tarı netal.,2002b)。因此,长期系统性使用抗氧化剂,对改善人类的雌性不育,几乎没有任何临床价值。 在一个更基础的层面上,线粒体生理学中引人注目的另一方面是,卵母细胞线粒体的数量,从未成熟卵母细胞中的5-10千,扩增到成熟MII卵母细胞的1-5十万生殖更多(Jansen and Burton,2004; Piko and Matsu- moto, 1976)。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在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线粒体需要如此大量的扩增。一个观点认为这是卵母细胞在为成功受精和胚胎卵裂所增加的能量需求做一个主动的筹备。这一观点看起来是合理的,特别是考虑到线粒体复制机器在卵母细胞发育到MII期即被关闭,它直到胚胎发育到囊胚,植入到子宫壁的时候才重新启动(Larsson et al., 1998)。对应的,可以想见,胚胎从一细胞的合子发育到100个或更多细胞的囊胚的过程中,线粒体的数量将出现急剧的下降,对植入前胚胎的线粒体DNA(mtDNA)的检测(Spikings et al., 2007; Waiet al., 2008),以及囊胚每个细胞线粒体数目的检测(Van Blerkom, 2008)也支持这一推测。 值得一提的是,线粒体的mtDNA含量,而不是线粒体的数目(每个线粒体含有1-10个mtDNA拷贝),可能是卵母细胞能力的更可靠的指标。以前的研究表明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的mtDNA拷贝数分别与受精和发育潜能成正相关(Santos et al., 2006; Spikings et al., 2006)。实际上,胚胎发生之成功与受精时卵子所含mtDNA的阈值相关,所含mtDNA低于此阈值的卵母细胞,其成熟失败、受精率下降和胚胎发育阻滞的趋势会上升(El Shourbagy et al.,2006; Piko and Taylor, 1987; Reynier et al., 2001; Santos et al., 2006; Waiet al., 2010)。此外,猪卵的研究揭示,在体外成熟阶段抑制mtDNA的复制,导致受精能力的下降和胚胎发育的阻滞,并且这些表征的严重程度与mtDNA拷贝数的最低阈值密切相关(Spikingset al., 2007)。 卵母细胞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线粒体变得非常小(直径≤1微米),并且具有电子致密基质和较少的嵴。尽管有这些特征,卵母细胞的线粒体是高度活化的,并产生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所需的大部分能量(Dumollardet al., 2007; Motta et al., 2000; Van Blerkom et al., 1995)。受精之后,发育胚胎的线粒体进行了急剧的超微结构变化。到囊胚形成时,线粒体变长,并具有复杂的嵴和低电子密度的机制,这种形态更像体细胞(Sathananthan and Trounson, 2000; Van Blerkom, 1989a, 1989b, 1993; Van Blerkomand Motta, 1979; Van Blerkom et al., 1973)。这种线粒体形态的变化的意义何在尚不清楚,但是体外发育阻滞的人类胚胎经常含有向正常形态转变失败的线粒体,这种转变可能是为了弥合发育胚胎的能量需求而做出的(Van Blerkom, 1989a)。 最后一点,卵母细胞之线粒体可能生殖过程中起到另外一种关键作用:它们是线粒体基因组从一代到下一代的单亲遗传的资源。现在已经明确知道父源(精子的)线粒体在新形成的胚胎的前几个卵裂时就被降解了,只有母源线粒体留下来最为这些细胞器复制的根源,传递给胚胎和后代(Cummins, 1998; Giles et al., 1980; Hutchison etal., 1974; Kaneda et al., 1995; Sutovsky et al., 2000)。性别特异性的选择抑制父源mtDNA传递的机理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在许多物种中,这种选择似乎是因为精子来源的线粒体的泛素化使它们得以被清除出胚胎(Sutovskyet al., 2004)。同样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父源mtDNA被主动的选择来抵制。一个观点认为,它是为了将精子发生过程中因为精子暴露于ROS所致的mtDNA突变的遗传最小化(Aitken, 1995)。与这一观点一致的是,精子的线粒体mtDNA常常携带突变和缺失(Reynieret al., 1998),而这又与精子动力不足和雄性不育相关(Kao et al., 1995;Ruiz-Pesini et al., 2000; St John et al., 2001)。 不管驱动mtDNA单亲遗传的机理是啥,也不管它到底能带来什么益处,这一过程都需要严格的保证雌性生殖系的mtDNA的完整性。否则,因为卵母细胞的线粒体是后代胚胎线粒体的根源,如果雌性生殖系mtDNA完整性不得保持,就会发生积累突变的浩劫(Jansenand de Boer, 1998)。为保证线粒体基因组稳定性的无性的维持,细胞形成了一个多步骤的过程,这包括初期的对可被接受mtDNA基因型的数量限制,以及随后的一段海量扩增期。之后,在后代增进适应能力的需求压力下,发生了大规模的竞争性筛选(Jansen,2000)。数量限制事件发生于胚胎发育之时,因为从受精卵到囊胚的发育过程中,胚胎的mTDNA含量以及每个细胞的线粒体数量都从峰值水平指数的急剧降低。事实上,原始生殖细胞的每个细胞只有10个或更少的线粒体,这与每个卵子所含的成百上千的线粒体形成鲜明对比 (Jansen and Burton, 2004;Piko and Matsumoto, 1976)。后面一点展示了mtDNA选择过程中的第二步的重要性,它意味着一段时间的低选择性海量扩增可能允许线粒体DNA的某种程度的基因漂移(Brown et al., 2001)。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即大规模的竞争性选择,是在真实机制方面最不确定的。 有一个理论认为由闭锁导致的包含卵母细胞的卵泡的持续死亡,是为了确保卵泡在排卵时可以释放一个具有最高水平mtDNA完整性的卵子(Jansen andBurton, 2004; Jansen and de Boer, 1998)。虽然这一说法很诱人,但是目前还缺乏直接的证据。然而,在临床上女人的缺失突变的mtDNA通常不会被传递到子代,这一观察说明确保母源mtDNA完整性的被严密控制的监控系统是存在的。此外,常见的△mtDNA4977缺失突变在不能受精的人卵中,比早期卵裂的胚胎中要多(Brenner et al., 1998; Perez et al.,2000),并且三分之二的退化或阻滞卵母细胞携带着这种△mtDNA4977缺失突变(Duranet al., 2011)。 能量学、老化和雌性不育:将之联系起来 线粒体功能受损、生物能的能力的欠佳和在老化雌性中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下降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还没有被明确的建立。尽管如此,这些相关性的证据正逐渐固化,比如长寿通路与不育之间的联系。仓鼠和小鼠上的研究报道了母源老化与卵母细胞ATP含量和线粒体数目的急剧下降相关。此外,施加于成体的限食不仅给老化鼠卵子质量的多个指标带来益处,也延长了其自然生殖期限,这一事实深刻说明介导体细胞对限食做出相应的同一信号通路也可作用于雌性生殖系细胞。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诸如在大鼠和小鼠卵母细胞观察到司徒林的表达(Kawamuraet al., 2010; Luo et al., 2012),限食增加了大鼠卵巢中司徒林的表达(Luo etal., 2012),以及从缺乏线粒体相关司徒林三的卵母细胞长成的胚胎的发育严重受损,这些发现都支持上面的结论(Kawamuraet al., 2010)。 虽然已经有一些进展将能量、老化和不育联系起来,但我们离理解或操控那些影响雌性不育的生物产能和长寿通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目前已有的实验和临床数据可以被视为一个冒险故事的开篇,可能某一天我能可能得到在人类辅助生殖中用于对卵子质量、受精和植入前胚胎发育的临床操作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展望未来,我们将总结两个整合了这里讨论的概念的,可能在未来出现的两个实例。 自体生殖系线粒体能量移植与卵子质量 在1990年代中后期,因为胚胎质量和植入失败原因而数次妊娠失败的27位女性参加了一项名为卵母细胞细胞质移植的生育技术测验(Barritt et al., 2001; Brenner etal., 2000; Cohen et al., 1997, 1998; Harvey et al., 2007)。假设这些女性不孕的原因是老化相关的卵母细胞质量受损,她们在进行下一轮IVF时,把取自年轻捐献者的卵母细胞(也就是别的女性的卵)细胞质转移到她们的卵母细胞中。首次所做的三十例卵胞质移植的女性,有13个诞育了婴孩(共17个婴孩,包括11个单胎,1个双胞胎和1个四胞胎),还有一个孕早期流产(45,XO核型)。怀孕的双胞胎中,一个女性的核型正常,另有一个染色体异常(45,XO)。在这些婴孩里,染色体异常率(1/17,5.9%)是在美国当时同龄女性IVF结果的正常范围内的(Harveyet al., 2007)。这些早期IVF连续失败的小部分女性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受孕率,使人们认识到,人类辅助生殖终将找到新方法以应对卵子和胚胎质量导致的不育。 虽然有其它临床工作迅速的跟进了(Lanzendorf et al., 1999);但是期盼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卵胞质移植技术只存在了很短时间,部分原因是考虑到线粒体的异质性(Barrittet al., 2001; Brenner et al., 2000)。虽然这一技术涉及的是将供体卵的胞质,而不是纯化的线粒体移植入受体卵,但人们普遍认为此技术给受体卵带来的益处是源自于从供体移植来的有活性的线粒体(Bentov et al., 2011; Van Blerkom et al., 1998)。这一结论在动物实验上被证实(ElShourbagy et al., 2006; Yi et al., 2007),并在某种程度上,对卵胞质移植的携带生母和卵供体方线粒体的儿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Brenneret al., 2000; Barritt et al., 2001)。到目前为止,线粒体异质性对这些儿童健康的负面影响还不明确,但是动物模型暗示,因为某些原因,它至少需要被关注。例如,小鼠的研究揭示线粒体异质性会引发成年时出现的代谢综合征(Actonet al., 2007)。其它研究揭示线粒体异质性也可能对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Sharpley etal., 2012)。 除此之外,卵母细胞线粒体所含的遗传物质与生父生母贡献的核内基因有本质的不同。与此对应,此种方法诞育的儿童具有的遗传物质,来源于三个不同来源而不是两个:生母的,生父的,和捐卵者的。除了异源卵胞质移植带来的一系列潜在的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也将此技术视为以生成胚胎为目的的人类生殖细胞的遗传操作。因此,在2001年FDA立法,规定异源卵胞质移植不可再应用于人类的辅助生殖,除非将此此技术提交审查并通过新药调查(InvestigationalNew Drug (IND))指南的检验(Zoon, 2001)。虽然应用女性体细胞的自体线粒体可以避免线粒体异质性,但是体细胞线粒体也具有老化相关mtDNA损伤的倾向并导致可遗传的突变。将这些线粒体在受精时导入卵母细胞,会导致突变线粒体在新胚胎和其后代中扩散,这种风险对开发临床技术而言风险过大。 然而,卵原干细胞在成年小鼠和生殖期女性卵巢里的发现(Johnson et al., 2004; White et al., 2012; Zou etal., 2009),使修正版卵胞质移植成为可能的事。此种新技术被称为奥哥闷特(AUGMENT,也就是自体生殖系线粒体能量移植,Woods et al., 2013),此法从自体生殖系中获得细胞质提取物或纯化的线粒体,以使因老化而受精和胚胎发生能力受损的卵子生物产能重新恢复活力(图二)。 \0 \0 图二:奥哥门特(自体生殖系线粒体能量移植)改善IVF表现的可行方法。线粒体活力和产能能力的降低造成了老化相关雌性生育的受损,即便患者使用了诸如IVF等辅助生殖技术。在卵胞质精子注射过程中将患者自体自然卵子前体细胞(卵原干细胞)的线粒体注入到同一患者的卵子内,可增加此卵子的线粒体阈值水平,为其提供足够的能量,来支撑受精和胚胎发生的完成。 不仅因为这些供能的细胞器是来自患者自身的,用卵原干细胞的线粒体来提高卵和胚胎质量的方法的优点还有很多。首先,既然卵原干细胞是生成卵母细胞的自然前体细胞(White et al., 2012; Zou et al., 2009),如果生殖系的线粒体控制确实有别于体细胞,那么使用卵原干细胞来源的线粒体使卵子年轻化,这与世代之间母源线粒体传递的生存和选择过程是共通的。其次,源自缓慢分裂的干细胞/祖细胞的卵原干细胞线粒体,与同一患者体细胞的线粒体相比,它们的基因组可能免于损伤的积累。人类卵原干细胞的初步观察结果是支持这一观点的(Woods and Tilly, 2013)。与此可能同等重要的观察是,通过检测各个时段ATP的合成量,源自人类卵原干细胞的线粒体的生物产能潜力,远远超过源自其它很多细胞系的同等数量的线粒体,这些细胞系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Woodsand Tilly, 2013)。最后一点是,使用卵原干细胞,与非生殖系细胞相比,可以避免线粒体中含有细胞系特异的关键核编码蛋白。综合上述所有考虑,以及上述的以前在临床前和临床中获得的概念验证型数据,以及奥哥门特在安全的改善人类辅助生殖时没有临床的、法律的和异源性卵胞质移植的各种生物学问题,可见奥哥门特前景光明,值得考虑。 线粒体激活子增益卵子质量 克服卵子能量缺陷的另一种可行办法是研制新的可提高卵母细胞线粒体数量或线粒体ATP生成能力的生物或化学物质。开发这种可以复制限食给老化雌性卵子质量所带来的益处(Selesniemiet al., 2011)的化合物将成为人类辅助生殖领域的一个重大成果。主要的难点在于用于大规模线粒体筛选分析的卵母细胞数量严重不足,以及利用小鼠做老化分析的成本和复杂度。然而,小鼠和人的卵原干细胞的出现可能使之成为可能,因为这些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并产生无限的细胞用来筛选(Whiteet al., 2012)(图三)。因为这些细胞是自然的卵母细胞祖细胞,可以想见在如果一个化合物可以使卵原干细胞线粒体壮大的话,那它对于卵母细胞应该有类似的功效。除此之外,卵原干细胞可以用作筛选平台来为某一个化合物或某一家族化合物壮大雌性生殖细胞线粒体数量和活力的分子事件的分析。如果以前述长寿调节通路之关键组分(图一)的理想操作来致成卵原干细胞的话,则益处更大。建立这些雌性生殖系细胞有助于鉴定那些协调卵母细胞生物产能的潜在控制节点。反过来,它又可能引出更直接的方法来确定用于检测是否可以改善老化雌性小鼠的卵母细胞质量。 \0 \0 图三:雌性生殖细胞线粒体激活子的鉴定和应用。人类卵原干细胞是卵母细胞的前体细胞,它们的培养可以用于筛选可以增进包括mtDNA含量、线粒体膜电势和ATP生成能力等线粒体各方面动态的生物物质或药物。筛选所得物质,可进一步用于体内体外是否可将老化对卵子质量、胚胎发育能力和生育的损害最小化的检验。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与直接用线粒体移植来改善卵子能量状况类似,卵母细胞或胚胎线粒体能量受损的患者的IVF表现会因线粒体激活子而获益(Bentov etal., 2010; Van Blerkom, 2011)。而且,线粒体激活子还可能作为一种体内用的试剂,来确保卵巢刺激后,从卵巢排出的或从IVF患者取得的卵母细胞在生物产能层面对于后续成熟和完整发育是完全齐备的。这些线粒体激活剂的一个潜在可用的例子是可以改善因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卵母细胞非整倍性的增加,这种现象,至少在小鼠上已经被证实是与排出卵子的线粒体缺陷和能量不足相关的(Selesniemiet al., 2011)。 从原理上讲,减数分裂纺锤体的形成和维持是能量驱动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两个事件会在老化雌性卵母细胞中失败(图四)。其所致之染色体排列紊乱或分配不均所引发的卵子染色体过多或过少的遗传缺陷会在受精后传递到对应的胚胎中(Gaulden, 1992)。在临床上,母源老化引发的卵子或胚胎非整倍性会直接导致三体受孕、植入失败和流产的增加(Benadivaet al., 1996; Hassold and Chiu, 1985; Munne and Cohen, 1998; Munne et al.,1995)。研发可以在排卵前或IVF取卵前增进卵子产能能力的口服药物使得,可以从生殖期晚期女性中获得更多的遗传正确、受精后胚胎发育无碍的卵母细胞。反过来,此策略也将缓解老化相关的流产和生产缺陷以及唐氏综合征的风险。 \0 \0 图四:母源老化对卵子质量和雌性生殖力的负面影响。图中展示母源老化所致的卵母细胞的生物产能潜力的相关缺陷对卵母细胞获得受精能力的损害。老化雌性卵母细胞的能量不足导致减数分裂纺锤体的形成和维持的受损、受精时减数分裂中遗传物质的分配不均、以及非整倍性受孕,这些又导致植入前胚胎发育阻滞、植入失败、流产和生产缺陷。 致谢 蒂力实验室之工作受源自国家老化研究所的即时促进新方法拓展研究(MERIT)奖励(NIH R37-AG012279)、格伦医学研究基金会和柔森堡亨利和薇薇安慈善基金的资助。森克莱尔的工作受NIH项目R01-AG028730、奥利森医学基金会、格伦医学研究基金会、青少年糖尿病基金会、线粒体疾病联合基金和熟思该大卫的慈善捐助。作者感谢伍兹参与的讨论以及对帝力初步工作的引用。帝力全称具有美国专利某某和相关工作的知识产权。帝力和森克莱尔是(马萨诸塞州剑桥)奥瓦科学公司的创办人。森克莱尔是(华盛顿特区)苦河八公司和(马萨诸塞州剑桥)的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思锤思公司的创始人和顾问。 参考文献 Acton, B.M., Lai, I.,Shang, X., Jurisicova, A., and Casper, R.F. (2007). Neutral mitochondrialheteroplasmy alter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n mice. Biol. Reprod. 77, 569–576. Aitken, R.J. (1995). Freeradicals, lipid peroxidation and sperm function. Reprod. Fertil. Dev. 7,659–668. Angelo, G., and Van Gilst,M.R. (2009). Starvation protects germline stem cells and extends reproductivelongevity in C. elegans. Science 326, 954–958. Bahadorani, S., Cho, J.,Lo, T., Contreras, H., Lawal, H.O., Krantz, D.E., Brad- ley, T.J., and Walker,D.W. (2010). Neuronal expression of a single-subunit yeast NADH-ubiquinoneoxidoreductase (Ndi1) extends Drosophila lifespan. Aging Cell 9, 191–202. Barritt, J.A., Brenner,C.A., Malter, H.E., and Cohen, J. (2001). Mitochondria in human offspringderived from ooplasmic transplantation. Hum. Reprod. 16, 513–516. Bates, G.W. (1985). Bodyweight control practice as a cause of infertility. Clin. Obstet. Gynecol. 28,632–644. Baur, J.A., Pearson, K.J.,Price, N.L., Jamieson, H.A., Lerin, C., Kalra, A., Prabhu, V.V., Allard, J.S.,Lopez-Lluch, G., Lewis, K., et al. (2006). Resveratrol improves health andsurvival of mice on a high-calorie diet. Nature 444, 337–342. Benadiva, C.A., Kligman,I., and Munne , S. (1996). Aneuploidy 16 in human embryos increasessignificantly with maternal age. Fertil. Steril. 66, 248–255. Bentov, Y., Esfandiari, N.,Burstein, E., and Casper, R.F. (2010). The use of mitochondrial nutrients toimprove the outcome of infertility treatment in older patients. Fertil. Steril.93, 272–275. Bentov, Y., Yavorska, T.,Esfandiari, N., Jurisicova, A., and Casper, R.F. (2011). The contribution ofmitochondrial function to reproductive aging. J. Assist. Reprod. Genet. 28,773–783. Bishop, N.A., and Guarente,L. (2007). Two neurons mediate diet-restriction- induced longevity in C.elegans. Nature 447, 545–549. Blum, C.A., Ellis, J.L.,Loh, C., Ng, P.Y., Perni, R.B., and Stein, R.L. (2011). SIRT1 modulation as anovel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aging. J. Med. Chem. 54,417–432. Brenner, C.A., Wolny, Y.M.,Barritt, J.A., Matt, D.W., Munne , S., and Cohen, J. (1998). MitochondrialDNA deletion in human oocytes and embryos. Mol. Hum. Reprod. 4, 887–892. Brenner, C.A., Barritt,J.A., Willadsen, S., and Cohen, J. (2000). Mitochondrial DNA heteroplasmy afterhuman ooplasmic transplantation. Fertil. Steril. 74, 573–578. Brown, D.T., Samuels, D.C.,Michael, E.M., Turnbull, D.M., and Chinnery, P.F. (2001). Random genetic driftdetermines the level of mutant mtDNA in human primary oocytes. Am. J. Hum.Genet. 68, 533–536. Buckler, H. (2005). Themenopause transition: endocrine changes and clinical symptoms. J. Br. MenopauseSoc. 11, 61–65. Canto , C., and Auwerx, J.(2009). PGC-1a, SIRT1 and AMPK, an energy sensing network that controls energyexpenditure. Curr. Opin. Lipidol. 20, 98–105. Canto , C.,Gerhart-Hines, Z., Feige, J.N., Lagouge, M., Noriega, L., Milne, J.C., Elliott,P.J., Puigserver, P., and Auwerx, J. (2009). AMPK regulates energy expenditureby modulating NAD+ metabolism and SIRT1 activity. Nature 458, 1056–1060. Cerqueira, F.M., Laurindo,F.R., and Kowaltowski, A.J. (2011). Mild mitochon- drial uncoupling and calorierestriction increase fasting eNOS, akt and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PLoS ONE6, e18433. http://dx.doi.org/10.1371/ journal.pone.0018433. Chiba, T., Tsuchiya, T.,Komatsu, T., Mori, R., Hayashi, H., and Shimokawa, I. (2010). Development ofcalorie restriction mimetics as therapeutics for obesity, diabetes,inflammatory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Curr. Genomics 11, 562–567. Cho, J., Hur, J.H., andWalker, D.W. (2011).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Drosophila aging. Exp.Gerontol. 46, 331–334. Civitarese, A.E., Carling,S., Heilbronn, L.K., Hulver, M.H., Ukropcova, B., Deutsch, W.A., Smith, S.R.,and Ravussin, E.; CALERIE Pennington Team. (2007). Calorie restrictionincreases muscle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healthy humans. PLoS Med. 4, e76. http://dx.doi.org/10.1371/journal.pmed . 0040076. Cohen, J., Scott, R.,Schimmel, T., Levron, J., and Willadsen, S. (1997). Birth of infant aftertransfer of anucleate donor oocyte cytoplasm into recipient eggs. Lancet 350,186–187. Cohen, J., Scott, R.,Alikani, M., Schimmel, T., Munne , S., Levron, J., Wu, L., Brenner, C.A.,Warner, C., and Willadsen, S. (1998). Ooplasmic transfer in mature humanoocytes. Mol. Hum. Reprod. 4, 269–280. Cummins, J. (1998).Mitochondrial DNA in mammalian reproduction. Rev. Reprod. 3, 172–182. Di Lisa, F., Menabo` , R.,Canton, M., Barile, M., and Bernardi, P. (2001). Open- ing of the mitochondrial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causes depletion of mito- chondrial and cytosolicNAD+ and is a causative event in the death of myocytes in postischemicreperfusion of the heart. J. Biol. Chem. 276, 2571–2575. Di Lisa, F., Kaludercic,N., Carpi, A., Menabo` , R., and Giorgio, M. (2009). Mito- chondria andvascular pathology. Pharmacol. Rep. 61, 123–130. Dumollard, R., Marangos,P., Fitzharris, G., Swann, K., Duchen, M., and Car- roll, J. (2004).Sperm-triggered oscillations and Ca2+ homeostasis in the mouse egg havean absolute requirement for mitochondrial ATP production. Development 131,3057–3067. Dumollard, R., Duchen, M.,and Carroll, J. (2007).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the oocyte andembryo. Curr. Top. Dev. Biol. 77, 21–49. Duran, H.E., Simsek-Duran,F., Oehninger, S.C., Jones, H.W., Jr., and Castora, F.J. (2011). Theassociation of reproductive senescence with mitochondrial quantity, function,and DNA integrity in human oocyt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maturation. Fertil.Steril. 96, 384–388. Durieux, J., Wolff, S., andDillin, A. (2011). The cell-non-autonomous nature of electron transportchain-mediated longevity. Cell 144, 79–91. Eichenlaub-Ritter, U.,Vogt, E., Yin, H., and Gosden, R. (2004). Spindles, mito- chondria and redoxpotential in ageing oocytes. Reprod. Biomed. Online 8, 45–58. El Shourbagy, S.H.,Spikings, E.C., Freitas, M., and St John, J.C. (2006). Mito- chondria directlyinfluence fertilisation outcome in the pig. Reproduction 131, 233–245. Faddy, M.J., Gosden, R.G.,Gougeon, A., Richardson, S.J., and Nelson, J.F. (1992). Accelerateddisappearance of ovarian follicles in mid-life: implications for forecastingmenopause. Hum. Reprod. 7, 1342–1346. Feige, J.N., Lagouge, M.,Canto, C., Strehle, A., Houten, S.M., Milne, J.C., Lambert, P.D., Mataki, C.,Elliott, P.J., and Auwerx, J. (2008). Specific SIRT1 activation mimics lowenergy levels and protects against diet-induced meta- bolic disorders byenhancing fat oxidation. Cell Metab. 8, 347–358. Ferguson, M., Mockett,R.J., Shen, Y., Orr, W.C., and Sohal, R.S. (2005). Age- associated decline in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 and electron transport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Biochem.J. 390, 501–511. Flatt, T., Min, K.J.,D’Alterio, C., Villa-Cuesta, E., Cumbers, J., Lehmann, R., Jones, D.L., andTatar, M. (2008). Drosophila germ-line modulation of insulin signaling andlifespan.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5, 6368–6373. Funk, J.A., Odejinmi, S.,and Schnellmann, R.G. (2010). SRT1720 induces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ndrescue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fter oxidant injury in renal proximal tubulecells. J. Pharmacol. Exp. Ther. 333, 593–601. Gaulden, M.E. (1992).Maternal age effect: the enigma of Down syndrome and other trisomic conditions.Mutat. Res. 296, 69–88. Gerhart-Hines, Z., Rodgers,J.T., Bare, O., Lerin, C., Kim, S.H., Mostoslavsky, R., Alt, F.W., Wu, Z., andPuigserver, P. (2007). Metabolic control of muscle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fatty acid oxidation through SIRT1/PGC-1a. EMBO J. 26, 1913–1923. Giles, R.E., Blanc, H.,Cann, H.M., and Wallace, D.C. (1980). Maternal inheri- tance of humanmitochondrial DN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77, 6715–6719. Gosden, R.G., Laing, S.C.,Felicio, L.S., Nelson, J.F., and Finch, C.E. (1983). Imminent oocyte exhaustionand reduced follicular recruitment mark the tran- sition to acyclicity in agingC57BL/6J mice. Biol. Reprod. 28, 255–260. Gougeon, A. (1996).Regulation of ovarian follicular development in primates: facts and hypotheses.Endocr. Rev. 17, 121–155. Grandison, R.C., Piper,M.D., and Partridge, L. (2009). Amino-acid imbalance explains extension oflifespan by dietary restriction in Drosophila. Nature 462, 1061–1064. Guarente, L. (2008).Mitochondria—a nexus for aging, calorie restriction, and sirtuins? Cell 132,171–176. Hafner, A.V., Dai, J.,Gomes, A.P., Xiao, C.Y., Palmeira, C.M., Rosenzweig, A., and Sinclair, D.A.(2010). Regulation of the mPTP by SIRT3-mediated deace- tylation of CypD atlysine 166 suppresses age-related cardiac hypertrophy. Aging (Albany NY) 2,914–923. Hancock, C.R., Han, D.H.,Higashida, K., Kim, S.H., and Holloszy, J.O. (2011). Does calorie restrictioninduce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 reevaluation. FASEB J. 25, 785–791. Harvey, A.J., Gibson, T.C.,Quebedeaux, T.M., and Brenner, C.A. (2007). Impact of assisted reproductivetechnologies: a mitochondrial perspective of cytoplasmic transplantation. Curr.Top. Dev. Biol. 77, 229–249. Hassold, T., and Chiu, D.(1985). Maternal age-specific rates of numerical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withspecial reference to trisomy. Hum. Genet. 70, 11–17. Hassold, T., and Hunt, P.(2009). Maternal age and chromosomally abnormal pregnancies: what we know andwhat we wish we knew. Curr. Opin. Pediatr. 21, 703–708. Hsin, H., and Kenyon, C.(1999). Signals from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regulate the lifespan of C.elegans. Nature 399, 362–366. Hunt, P.A. (1998). Thecontrol of mammalian female meiosis: factors that influ- ence chromosomesegregation. J. Assist. Reprod. Genet. 15, 246–252. Hutchison, C.A., 3rd,Newbold, J.E., Potter, S.S., and Edgell, M.H. (1974). Maternal inheritance ofmammalian mitochondrial DNA. Nature 251, 536–538. Igarashi, H., Takahashi,E., Hiroi, M., and Doi, K. (1997). Aging-related changes in calciumoscillations in fertilized mouse oocytes. Mol. Reprod. Dev. 48, 383–390. Igarashi, H., Takahashi,T., Takahashi, E., Tezuka, N., Nakahara, K., Takaha- shi, K., and Kurachi, H.(2005). Aged mouse oocytes fail to readjust intracellular adenosinetriphosphates at fertilization. Biol. Reprod. 72, 1256–1261. Jansen, R.P. (2000).Germline passage of mitochondria: quantitative consider- ations and possibleembryological sequelae. Hum. Reprod. 15(Suppl 2), 112–128. Jansen, R.P., and Burton,G.J. (2004).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in reproduc- tion. Mitochondrion 4,577–600. Jansen, R.P., and de Boer,K. (1998). The bottleneck: mitochondrial impera- tives in oogenesis and ovarianfollicular fate. Mol. Cell. Endocrinol. 145, 81–88. Jasper, H., and Jones, D.L.(2010).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stem cell behavior and implications for aging.Cell Metab. 12, 561–565. Jiang, J.C., Jaruga, E.,Repnevskaya, M.V., and Jazwinski, S.M. (2000). An intervention resemblingcaloric restriction prolongs life span and retards aging in yeast. FASEB J. 14,2135–2137. Johannsen, D.L., andRavussin, E. (2009).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 in health and disease. Curr.Opin. Pharmacol. 9, 780–786. Johnson, J., Canning, J.,Kaneko, T., Pru, J.K., and Tilly, J.L. (2004). Germline stem cells andfollicular renewal in the postnatal mammalian ovary. Nature 428, 145–150. Kaneda, H., Hayashi, J.,Takahama, S., Taya, C., Lindahl, K.F., and Yonekawa, H. (1995). Elimination ofpaternal mitochondrial DNA in intraspecific crosses during early mouseembryogene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92, 4542–4546. Kao, S., Chao, H.T., andWei, Y.H. (1995). Mitochondrial deoxyribonucleic acid 4977-bp deletion isassociated with diminished fertility and motility of human sperm. Biol. Reprod.52, 729–736. Katewa, S.D., and Kapahi,P. (2011). Role of TOR signaling in aging and related biological processes inDrosophila melanogaster. Exp. Gerontol. 46, 382–390. Kawamura, Y., Uchijima, Y.,Horike, N., Tonami, K., Nishiyama, K., Amano, T., Asano, T., Kurihara, Y., andKurihara, H. (2010). Sirt3 protects in vitro-fertilized mouse preimplantationembryos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p53-medi- ated developmental arrest.J. Clin. Invest. 120, 2817–2828. Kirilly, D., and Xie, T. (2007).The Drosophila ovary: an active stem cell commu- nity. Cell Res. 17, 15–25. Kirkwood, T.B. (1987).Immortality of the germ-line versus disposability of the soma. Basic Life Sci.42, 209–218. Kirkwood, T.B. (2005).Understanding the odd science of aging. Cell 120, 437–447. Kirkwood, T.B., andHolliday, R. (1979). The evolution of ageing and longevity. Proc. R. Soc. Lond.B Biol. Sci. 205, 531–546. Klar, A.J., Fogel, S., andMacleod, K. (1979). MAR1—a regulator of the HMa and HMa loci in Saccharomycescerevisiae. Genetics 93, 37–50. Klein, J., and Sauer, M.V.(2002). Oocyte donation. Best Pract. Res. Clin. Obstet. Gynaecol. 16, 277–291. Lagouge, M., Argmann, C.,Gerhart-Hines, Z., Meziane, H., Lerin, C., Daussin, F., Messadeq, N., Milne,J., Lambert, P., Elliott, P., et al. (2006). Resveratrol improves mitochondrialfunction and protects against metabolic disease by activating SIRT1 and PGC-1a.Cell 127, 1109–1122. Lanzendorf, S.E., Mayer,J.F., Toner, J., Oehninger, S., Saffan, D.S., and Muasher, S. (1999). Pregnancyfollowing transfer of ooplasm from cryopre- served-thawed donor oocytes intorecipient oocytes. Fertil. Steril. 71, 575–577. Larsson, N.G., Wang, J.,Wilhelmsson, H., Oldfors, A., Rustin, P., Lewandoski, M., Barsh, G.S., andClayton, D.A. (1998). 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 is necessary formtDNA maintenance and embryogenesis in mice. Nat. Genet. 18, 231–236. Lee, S.E., Sun, S.C., Choi,H.Y., Uhm, S.J., and Kim, N.H. (2012). mTOR is required for asymmetric divisionthrough small GTPases in mouse oocytes. Mol. Reprod. Dev. 79, 356–366. Li, J., Kawamura, K.,Cheng, Y., Liu, S., Klein, C., Liu, S., Duan, E.K., and Hsueh, A.J. (2010).Activation of dormant ovarian follicles to generate mature eggs. Proc. Natl.Acad. Sci. USA 107, 10280–10284. Lin, M.T., and Beal, M.F.(2006).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 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 Nature 443, 787–795. Lintern-Moore, S., andEveritt, A.V. (1978). The effect of restricted food intake on the size andcomposition of the ovarian follicle population in the Wistar rat. Biol. Reprod.19, 688–691. Liu, L., Zhu, J., Brink,P.R., Glass, P.S., and Rebecchi, M.J. (2011). Age-asso- ciated differences inthe inhibition of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opening by cyclosporineA.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55, 622–630. Lo pez-Lluch, G., Hunt,N., Jones, B., Zhu, M., Jamieson, H., Hilmer, S., Cas- cajo, M.V., Allard, J.,Ingram, D.K., Navas, P., and de Cabo, R. (2006). Calorie restriction induces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nd bioenergetic efficiency. Proc. Natl. Acad. Sci.USA 103, 1768–1773. Lo pez-Lluch, G., Irusta,P.M., Navas, P., and de Cabo, R. (2008).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nd healthyaging. Exp. Gerontol. 43, 813–819. Luo, L.L., Chen, X.C., Fu,Y.C., Xu, J.J., Li, L., Lin, X.H., Xiang, Y.F., and Zhang, X.M. (2012). Theeffects of caloric restriction and a high-fat diet on ovarian life- span andthe expression of SIRT1 and SIRT6 proteins in rats. Aging Clin. Exp. Res. 24,125–133. Matthews, T.J., andHamilton, B.E. (2009). Delayed childbearing: more women are having their firstchild later in life. NCHS Data Brief. 21, 1–8. Matzuk, M.M., Burns, K.H.,Viveiros, M.M., and Eppig, J.J. (2002).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in themammalian ovary: oocytes carry the conversation. Science 296, 2178–2180. McLeod, C.J., Wang, L.,Wong, C., and Jones, D.L. (2010). Stem cell dynamics in response to nutrientavailability. Curr. Biol. 20, 2100–2105. Minor, R.K., Baur, J.A.,Gomes, A.P., Ward, T.M., Csiszar, A., Mercken, E., Abdelmohsen, K., Shin, Y.,Canto, C., Scheibye-Knudsen, M., et al. (2011). SRT1720 improves survival andhealthspan of obese mice. Sci. Rep. 1, 70. http://dx.doi.org/10.1038/srep00070 . Motta, P.M., Nottola, S.A.,Makabe, S., and Heyn, R. (2000).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in human fetal andadult female germ cells. Hum. Reprod. 15(Suppl 2 ), 129–147. Mu ̈ ller-Ho ̈ cker, J.,Scha ̈ fer, S., Weis, S., Mu ̈ nscher, C., and Strowitzki, T. (1996).Morphological-cy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es of mito- chondria inisolated human oocytes in the reproductive age. Mol. Hum. Reprod. 2, 951–958. Munne , S., and Cohen, J.(1998). Chromosome abnormalities in human embryos. Hum. Reprod. Update 4,842–855. Munne , S., Alikani, M.,Tomkin, G., Grifo, J., and Cohen, J. (1995). Embryo morphology, developmentalrates, and maternal age are correlated with chro- mosome abnormalities. Fertil.Steril. 64, 382–391. Nakamura, S., Kobayashi,K., Nishimura, T., Higashijima, S., and Tanaka, M. (2010). Identification ofgermline stem cells in the ovary of the teleost medaka. Science 328, 1561–1563. Navot, D., Bergh, P.A.,Williams, M.A., Garrisi, G.J., Guzman, I., Sandler, B., and Grunfeld, L.(1991). Poor oocyte quality rather than implantation failure as a cause ofage-related decline in female fertility. Lancet 337, 1375–1377. Nelson, J.F., Gosden, R.G.,and Felicio, L.S. (1985). Effect of dietary restriction on estrous cyclicityand follicular reserves in aging C57BL/6J mice. Biol. Reprod. 32, 515–522. Orisaka, M., Tajima, K.,Tsang, B.K., and Kotsuji, F. (2009). Oocyte-granulosa- theca cell interactionsduring preantral follicular development. J. Ovarian Res. 2, 9. http://dx.doi.org/10.1186/1757-2215-2-9 . Osborne, T.B., Mendel,L.B., and Ferry, E.L. (1917). The effect of retardation of growth upon thebreeding period and duration of life of rats. Science 45, 294–295. Pacchiarotti, J., Maki, C.,Ramos, T., Marh, J., Howerton, K., Wong, J., Pham, J., Anorve, S., Chow, Y.C.,and Izadyar, F. (2010).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of germ line stem cellsderived from the postnatal mouse ovary. Differentiation 79, 159–170. Palmer, C.S., Osellame,L.D., Stojanovski, D., and Ryan, M.T. (2011). The regu- lation of mitochondrialmorphology: intricate mechanisms and dynamic machinery. Cell. Signal. 23,1534–1545. Paulson, R.J., Boostanfar,R., Saadat, P., Mor, E., Tourgeman, D.E., Slater, C.C., Francis, M.M., andJain, J.K. (2002). Pregnancy in the sixth decade of life: obstetric outcomes inwomen of advanced reproductive age. JAMA 288, 2320–2323. Perez, G.I., Trbovich,A.M., Gosden, R.G., and Tilly, J.L. (2000). Mitochondria and the death ofoocytes. Nature 403, 500–501. Piko , L., and Matsumoto,L. (1976). Number of mitochondria and some prop- erties of mitochondrial DNA inthe mouse egg. Dev. Biol. 49, 1–10. Piko , L., and Taylor,K.D. (1987). Amounts of mitochondrial DNA and abun- dance of some mitochondrialgene transcripts in early mouse embryos. Dev. Biol. 123, 364–374. Powell, K. (2007). Goingagainst the grain. PLoS Biol. 5, e338. http://dx.doi.org/10.1371/journal.pbio.0050338 . Prior, J.C. (1998).Perimenopause: the complex endocrinology of the meno- pausal transition.Endocr. Rev. 19, 397–428. Reddy, P., Liu, L.,Adhikari, D., Jagarlamudi, K., Rajareddy, S., Shen, Y., Du, C., Tang, W., Ha ̈ma ̈ la ̈ inen, T., Peng, S.L., et al. (2008). Oocyte-specific deletion of Ptencauses premature activation of the primordial follicle pool. Science 319, 611–613. Rera, M., Bahadorani, S.,Cho, J., Koehler, C.L., Ulgherait, M., Hur, J.H., Ansari, W.S., Lo, T., Jr.,Jones, D.L., and Walker, D.W. (2011). Modulation of longevity and tissuehomeostasis by the Drosophila PGC-1 homolog. Cell Metab. 14, 623–634. Reynier, P., Chre tien,M.F., Savagner, F., Larcher, G., Rohmer, V., Barrie` re, P., and Malthie` ry,Y. (1998). Long PCR analysis of human gamete mtDNA sug- gests defectivemitochondrial maintenance in spermatozoa and supports the bottleneck theory foroocyt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52, 373–377. Reynier, P., May-Panloup,P., Chre tien, M.F., Morgan, C.J., Jean, M., Savag- ner, F., Barrie` re, P.,and Malthie` ry, Y. (2001). Mitochondrial DNA content affects thefertilizability of human oocytes. Mol. Hum. Reprod. 7, 425–429. Richardson, S.J., Senikas,V., and Nelson, J.F. (1987). Follicular depletion dur- ing the menopausaltransition: evidence for accelerated loss and ultimate exhaustion. J. Clin.Endocrinol. Metab. 65, 1231–1237. Ruiz-Pesini, E., Lapen ̃ a,A.C., Dı ez, C., Alvarez, E., Enrı quez, J.A., and Lo pez- Pe rez, M.J. (2000).Seminal quality correlates with mitochondrial functionality. Clin. Chim. Acta300, 97–105. Santos, T.A., El Shourbagy,S., and St John, J.C. (2006). Mitochondrial content reflects oocyte variabilityand fertilization outcome. Fertil. Steril. 85, 584–591. Sathananthan, A.H., andTrounson, A.O. (2000). Mitochondrial morphology during preimplantational humanembryogenesis. Hum. Reprod. 15(Suppl 2), 148–159. Sauer, M.V., Paulson, R.J.,and Lobo, R.A. (1992). Reversing the natural decline in human fertility. Anextended clinical trial of oocyte donation to women of advanced reproductiveage. JAMA 268, 1275–1279. Sauer, M.V., Paulson, R.J.,and Lobo, R.A. (1995). Pregnancy in women 50 or more years of age: outcomes of22 consecutively established pregnancies from oocyte donation. Fertil. Steril.64, 111–115. Schon, E.A., Kim, S.H.,Ferreira, J.C., Magalha ̃ es, P., Grace, M., Warburton, D., and Gross, S.J.(2000). Chromosomal non-disjunction in human oocytes: is there a mitochondrialconnection? Hum. Reprod. 15(Suppl 2 ), 160–172. Selesniemi, K., Lee, H.J.,and Tilly, J.L. (2008). Moderate caloric restriction initiated in rodentsduring adulthood sustains function of the female reproduc- tive axis intoadvanced chronological age. Aging Cell 7, 622–629. Selesniemi, K., Lee, H.-J.,Muhlhauser, A., and Tilly, J.L. (2011). Prevention of maternal aging-associatedoocyte aneuploidy and meiotic spindle defects in mice by dietary and geneticstrategi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8, 12319–12324. Shanley, D.P., andKirkwood, T.B. (2000). Calorie restriction and aging: a life- history analysis.Evolution 54, 740–750. Sharpley, M.S., Marciniak,C., Eckel-Mahan, K., McManus, M., Crimi, M., Waymire, K., Lin, C.S., Masubuchi,S., Friend, N., Koike, M., et al. (2012). Het- eroplasmy of mouse mtDNA isgenetically unstable and results in altered behavior and cognition. Cell 151,333–343. Short, K.R., Bigelow, M.L.,Kahl, J., Singh, R., Coenen-Schimke, J., Raghava- kaimal, S., and Nair, K.S.(2005). Decline in skeletal muscle mitochondrial func- tion with aging inhuma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2, 5618–5623. Spikings, E.C., Alderson,J., and St John, J.C. (2006). Transmission of mito- chondrial DNA following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nuclear transfer. Hum. Reprod. Update 12, 401–415. Spikings, E.C., Alderson,J., and St John, J.C. (2007). Regulated mitochondrial DNA replication duringoocyte maturation is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porcine embryonic development.Biol. Reprod. 76, 327–335. St John, J.C., Jokhi, R.P.,and Barratt, C.L. (2001). Men with oligoasthenoter- atozoospermia harbourhigher numbers of multiple mitochondrial DNA dele- tions in their spermatozoa,but individual deletions are not indicative of overall aetiology. Mol. Hum.Reprod. 7, 103–111. Sutovsky, P., Moreno, R.D.,Ramalho-Santos, J., Dominko, T., Simerly, C., and Schatten, G. (2000).Ubiquitinated sperm mitochondria, selective proteolysis, and the regulation ofmitochondrial inheritance in mammalian embryos. Biol. Reprod. 63, 582–590. Sutovsky, P., Van Leyen,K., McCauley, T., Day, B.N., and Sutovsky, M. (2004). Degradation of paternalmitochondria after fertil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heter- oplasmy, assisted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and mtDNA inheritance. Reprod. Biomed. Online 8,24–33. Suwa, M., Egashira, T.,Nakano, H., Sasaki, H., and Kumagai, S. (2006). Met- formin increases thePGC-1a protein and oxidative enzyme activities possibly via AMPKphosphorylation in skeletal muscle in vivo. J. Appl. Physiol. 101, 1685–1692. Tarı n, J.J., Pe rez-Albala , S., and Cano, A.(2002a). Oral antioxidants coun- terac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emale aging onoocyte quantity and quality in the mouse. Mol. Reprod. Dev. 61, 385–397. Tarı n, J.J., Pe rez-Albala , S., Pertusa, J.F.,and Cano, A. (2002b). Oral admin- istr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doses ofvitamins C and E reduces reproductive fitness and impairs the ovarian anduterine functions of female mice. Therioge- nology 57, 1539–1550. Tilly, J.L. (2001).Commuting the death sentence: how oocytes strive to sur- vive. Nat. Rev. Mol.Cell Biol. 2, 838–848. Tilly, J.L., Niikura, Y.,and Rueda, B.R. (2009). The current status of evidence for and againstpostnatal oogenesis in mammals: a case of ovarian optimism versus pessimism?Biol. Reprod. 80, 2–12. To ̈rnroth-Horsefield, S.,and Neutze, R. (2008). Opening and closing the metabolite gate. Proc. Natl.Acad. Sci. USA 105, 19565–19566. Van Blerkom, J. (1989a).Developmental failure in human reproduction associ- ated with preovulatoryoogenesis and preimplantation embryogenesis. In Ultrastructure of HumanGametogenesis and and Embryogenesis, J. Van Bler- kom and P. Motta, eds.(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p. 125–180. Van Blerkom, J. (1989b).Morphodynamics of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reorga- nization during theresumption of arrested meiosis in the mouse oocyte. Prog. Clin. Biol. Res. 294,33–51. Van Blerkom, J. (1993).Development of human embryos to the hatched blas- tocyst stage in the presenceor absence of a monolayer of Vero cells. Hum. Reprod. 8, 1525–1539. Van Blerkom, J. (2008).Mitochondria as regulatory forces in oocytes, preim- plantation embryos andstem cells. Reprod. Biomed. Online 16, 553–569. Van Blerkom, J. (2011).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the human oocyte and embryo and their role indevelopmental competence. Mitochondrion 11, 797–813. Van Blerkom, J., and Motta,P. (1979). The Cellular Basis of Mammalian Repro- duction (Munich: Urban andSchwarzenberg). Van Blerkom, J., Manes, C.,and Daniel, J.C., Jr. (1973). Development of pre- implantation rabbit embryosin vivo and in vitro. I. An ultrastructural compari- son. Dev. Biol. 35,262–282. Van Blerkom, J., Davis,P.W., and Lee, J. (1995). ATP content of human oocytes and developmentalpotential and outcome after 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Hum.Reprod. 10, 415–424. Van Blerkom, J., Sinclair,J., and Davis, P. (1998). Mitochondrial transfer between oocytes: potentialapplications of mitochondrial donation and the issue of heteroplasmy. Hum.Reprod. 13(1O), 2857–2868. van Diepeningen, A.D.,Slakhorst, S.M., Koopmanschap, A.B., Ikink, G.J., Debets, A.J., and Hoekstra,R.F. (2010). Calorie restriction in the filamentous fungus Podospora anserina.Exp. Gerontol. 45, 516–524. Ventura, S.J. (1989).Trends and variations in first births to older women, United States, 1970–86.Vital Health Stat. 21 47, 1–27. Visscher, M.B., King, J.T.,and Lee, Y.C. (1952). Further studies on influence of age and diet uponreproductive senescence in strain A female mice. Am. J. Physiol. 170, 72–76. Vitullo, A.D., and Ozil,J.P. (1992). Repetitive calcium stimuli drive meiotic resumption and pronucleardevelopment during mouse oocyte activation. Dev. Biol. 151, 128–136. Wai, T., Teoli, D., andShoubridge, E.A. (2008). The mitochondrial DNA genetic bottleneck results fromreplication of a subpopulation of genomes. Nat. Genet. 40, 1484–1488. Wai, T., Ao, A., Zhang, X.,Cyr, D., Dufort, D., and Shoubridge, E.A. (2010). The role of mitochondrial DNAcopy number in mammalian fertility. Biol. Reprod. 83, 52–62. Wallace, D.C. (2001). Amitochondrial paradigm for 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ageing. Novartis Found.Symp. 235, 247–263, discussion 263–266. White, Y.A.R., Woods, D.C.,Takai, Y., Ishihara, O., Seki, H., and Tilly, J.L. (2012). Oocyte formation by mitoticallyactive germ cells purified from ovaries of reproductive-age women. Nat. Med.18, 413–421. Wood, J.G., Rogina, B.,Lavu, S., Howitz, K., Helfand, S.L., Tatar, M., and Sin- clair, D. (2004).Sirtuin activators mimic caloric restriction and delay ageing in metazoans.Nature 430, 686–689. Woods, D.C., and Tilly,J.L. (2013). Oogonial stem cells: a source for autolo- gous germlinemitochondria. Reprod. Sci. 20, 7–15. Woods, D.C., White, Y.A.R.,and Tilly, J.L. (2013). Purification of oogonial stem cells from adult mouseand human ovaries: an assessment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view toward thefuture. Reprod. Sci. 20, 7–15. Yi, Y.-C., Chen, M.-J., Ho,J.Y.-P., Guu, H.-F., and Ho, E.-S. (2007). Mitochon- dria transfer can enhancethe murine embryo development. J. Assist. Reprod. Genet. 24, 445–449. Zheng, P., Vassena, R., andLatham, K.E. (2007). Effects of in vitro oocyte maturation and embryo cultureon the expression of glucose transporters, glucose metabolism and insulinsignaling genes in rhesus monkey oocytes and preimplantation embryos. Mol. Hum.Reprod. 13, 361–371. Zheng, W., Gorre, N., Shen,Y., Noda, T., Ogawa, W., Lundin, E., and Liu, K. (2010). Maternal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signalling is crucial for embry- onic genomeactivation and preimplantation embryogenesis. EMBO Rep. 11, 890–895. Zid, B.M., Rogers, A.N.,Katewa, S.D., Vargas, M.A., Kolipinski, M.C., Lu, T.A., Benzer, S., and Kapahi,P. (2009). 4E-BP extends lifespan upon dietary restric- tion by enhancingmitochondrial activity in Drosophila. Cell 139, 149–160. Zoon, K.C. (2001). Humancells used in therapy involving the transfer of genetic material by means otherthan the union of gamete nuclei.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http://www.fda.gov/BiologicsBloodVaccines/ SafetyAvailability/ucm105852.htm. Zou, K., Yuan, Z., Yang,Z., Luo, H., Sun, K., Zhou, L., Xiang, J., Shi, L., Yu, Q., Zhang, Y., et al.(2009). Production of offspring from a germline stem cell line derived fromneonatal ovaries. Nat. Cell Biol. 11, 631–636. Zuckerman, S. (1951). Thenumber of oocytes in the mature ovary. Recent Prog. Horm. Res. 6, 63–108.
个人分类: 论文翻译|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养老金危机的根源还是因为年轻人太多
jiangming800403 2018-2-14 11:11
像现在一样,如果一个人工作三十年,不满五十岁就可以退休,而且还可以继续领将近30年越来越多的退休金,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受得了。除非这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六十几岁。 为什么五十几岁、不满六十岁就要求退休,还是因为年轻人多,就业困难。即使在欧洲低生育率国家,年轻人的高失业率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未富先老”,朝鲜笑了
jiangming800403 2018-2-14 09:43
我们的东邻朝鲜老龄化程度比我们也低不了多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8-9%,60岁以上人口占12%以上。老龄化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表现,所有低收入国家中,DPRK的出生率最低,老龄化程度最高。 目前仍然有六七十个国家出生率低于中国,老龄化程度比中国还高。 老龄化是好事 生育水平比中国还低的主要是高人文发展的欧洲国家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3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8 新老人新标准
zhpd55 2017-12-21 09:40
2018 新老人新标准 回复 【老年】 送您一份“ 内部资料 ” 1 新老人的标准 八十岁的年龄, 七十岁的模样, 六十岁的时尚, 五十岁的包装, 四十岁的追求, 三十岁的理想。 这就是2018年新老人标准, 你达到了吗? 2 非官方新年龄划分 未成年人:0至17岁; 青年人: 18岁至65岁; 中年人: 66岁至79岁; 老年人: 80岁至99岁; 长寿老人:100岁以上。 如果按照这个年龄划分, 你是青年还是中老年人呢? 老人不算老: 六十岁人比较小, 七十岁人满街跑。 八十岁人还很俏, 九十岁人随便找, 百岁老人精神好得不得了! 3 2018老年新标准 幸福的人: 老玩,老乐,老豁达,老幽默 健康的人: 老走,老动,老锻炼,老拥抱 快乐的人: 老说,老笑,老拍照,老发微信 潇洒的人: 老吃,老聚,老跳舞,老唱歌 呆傻的人: 老急,老气,老叨唠,老窝家 4 新老人生活歌 多聚会,少窝家。 窝在家,成傻瓜。 走出去,乐开花。 找朋友,说说话。 少喝酒,多喝茶。 退休金,舍得花。 别总等,更老啦, 耳也聋,眼也花。 衣再好,腰成虾; 饭再好,没有牙。 钱再多,床上趴。 抓紧了,别犯傻, 同意滴,微信发! 5 2018新老人新准则 一言: 天下没有偷懒可得的健康。 二话: 对于以往不愉快的事和逆境, 不发牢骚、不念旧恶。 对于未来的日子没有奢望, 但求平安幸福。 三养: 保养、营养、修养。 四忘: 忘记年龄, 忘记钱财, 忘记儿孙, 忘记烦恼。 五福: 有健康身体谓之福; 有兴趣读书谓之福; 有知己好友谓之福; 有人惦念你谓之福;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谓之福。 六喜: 一喜退而不休; 二喜儿女独立; 三喜无欲则刚; 四喜问心无愧; 五喜好友甚多; 六喜身体健康。 七乐: 知足长乐, 闲中作乐, 自得其乐, 及时行乐, 助人为乐, 行善是乐, 平安最乐。 八点: 嘴巴甜一点, 脑筋活一点, 脾气小一点, 度量大一点, 心放宽一点, 做事多一点, 说话轻一点, 微笑多一点。 九最: 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大的本钱是尊严, 最大的修养是宽容, 最好的心态是乐观, 最大的无知是抱怨, 最大的智慧是装傻, 最好的幸福是知足, 最大的享受是活出自我! 十全十美: 生活没有十全十美,简单就好; 老伴没有十全十美,真心就好; 子女没有十全十美,贴心就好; 朋友没有十全十美,真诚就好; 亲人没有十全十美,和睦就好; 事情没有十全十美,尽心就好; 身材没有十全十美,健康就好; 住宅没有十全十美,舒适就好; 幸福没有十全十美,知足就好; 老年没有十全十美,快乐就好。 6 老了怎么办? 老伴 少年夫妻老来伴,相伴一生的夫妻到老才最重要。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 老窝 人到老年要有个避寒挡雨的属于自己的家。要记住: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永远不是父母的家。 老底 中老年人手中要有点积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老本 身体是人生的本钱,对于中老年人尤为重要。硬朗的体质是财富,也是自立的本钱,更是对儿女们的最大付出和支持。 老友 人到老年更要多交朋友,多与人来往。网络开拓了与远隔千里之外的人交往的平台,通过微信就能更多地交友、会客。 老来乐 人到老年依然要保持快乐的心态,这是强身健体的要素之一。 老来俏 人到中老年适度“老来俏”不仅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需要。 老好人 人到老年要有个好脾气,看什么都顺眼,什么都顺耳。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2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龄化是好事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7-12-12 18:33
老龄化不可避免,因为即使均衡 人口年龄 结构,预期寿命不到70岁,60岁以上人口,就会占到人口总数的10%;如果预期寿命达到80岁,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会达到总人口的1/4。而 中国 老龄人口的峰值大概不会超过30%。 像现在一样,如果一个人工作三十年,不满五十岁就可以退休,而且还可以继续领将近30年越来越多的退休金,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受得了。除非这个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六、七十岁。 由于 历史 上的两次婴儿潮,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峰值将会达到4亿,如果不出现老龄化的话,总人口至少要四十亿。但是真有四十亿人口,未来就不是4亿老人,而是十亿老人。老年人越生越多,如何是好。 老龄化严重的欧美国家,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高失业率目前仍然是比老龄化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民族主义右翼思想在政坛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主张对外来移民下逐客令(不仅仅是低端移民)。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3691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口峰值
jiangming800403 2017-11-26 00:09
对于易富贤们,中国人口是永远达不到以前预计的16亿的峰值了,让你们失望了。在2030年代中国人口峰值可能在14.5与15亿之间。 中国人口出生规模在1962年以后才稳定在每年2000万以上的规模上,并持续了大概15年。这一批婴儿潮大规模退出人生舞台要等到2040年。也就是从现在起20年的时间里,人口死亡规模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与出生规模大概持平。未来20年里人口还要再增加一亿。 从1963到1995的30多年里积累了超过7亿人口,在他们去世的同时,从2040年到2075年要有五、六亿新生儿,也就是总人口会在接近15亿峰值上,下降近2亿人,重新回到13亿左右,或者说实行计划生育100年人口还要增加30%。 21世纪四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我国将遭遇两次银发浪潮,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达到3.5-4亿,届时总人口仍会在14亿与13亿以上,届时老龄化深度不会超过30%。实际上,老龄化无法避免,在均衡人口结构下,如果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会要达到总人口的1/4,因此,1980年以来的计划生育对未来的老龄化影响其实是很有限的。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二孩政策成效显著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7-8-22 20:50
2016年度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出生人口占比在45%左右。“根据卫生计生统计数据,2016年全年住院分娩活产数为1846万人。在育龄妇女总量下降500万左右的情况下,出生人口明显增加,二孩出生占比大幅提升,说明生育政策调整完善非常及时,非常有效。”杨文庄说(卫计委计生司司长)。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084451.html 经产妇/初产妇:0.45/(1-0.45)=0.8,考虑到经产妇人口基数可能更大,打一个折扣,就是当前处于生育活跃期的妇女中,生二胎(及以上)的大概有60%-70%,实际的综合生育率可能有1.7-1.8。 鉴于,我国出生人口稳定在每年2000万人以上已经是饥荒结束以后的1963年,现在每年还有700万到1000万的人口增长,所以到2040年之前,人口不会有实质性的减少。 由于生育政策不断放水和婚育年龄的大幅度推迟,末次婴儿潮还将继续一段时间,出生峰值可能在每年2000万人左右,因此人口还将继续增长10几年,峰值人口比目前多一亿人左右。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都是按14.5亿的峰值人口和每年1500-1600万的出生规模制定的。因此,如何顺利渡过末次婴儿潮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从2030年起,中国人口将在一个14.5到15亿之间的平台上持续10年时间。 从2040年代开始,中国人口会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减少30-40年,最终稳定人口会在12-13亿之间,较峰值人口减少2亿。 如果预期寿命是80岁,那么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有两个峰值,分别对应1963-1977年和1981-1995年的婴儿潮,均在3.5亿人左右,2050年前后总人口大概有14亿,3.5/14=25%。老龄化峰值大概在2068年左右达到,届时人口在13亿左右,因此老龄化深度约在28%左右,不会超过30%。随后老龄人口逐渐减少,老龄化程度逐渐回到20%左右的均衡水平。 如果延迟到第三次婴儿潮的生育高峰结束以后再全面放开二胎,未来年均新生儿数量将不会超过1500万,人口峰值不会超过14.5亿,最终均衡人口也将在12亿以内,但是老龄化程度的峰值会突破30%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3624 次阅读|3 个评论
应当重视和正确对待“老人变坏”问题
热度 20 fdc1947 2017-7-5 08:55
应当重视和正确对待“老人变坏”问题 最近几年,“老人变坏”的话题常常被人说起,也常常有人义愤填膺地指出,这是一个伪命题,怎么可能老人都变坏呢?其实,网络舆论指出“老人变坏”的时候,写文章发议论认为“老人变坏”的人也不可能真的认为所有老人都变坏(至少不会包括作者自己的双亲)。反对这个命题的人也没有说老人都没有变坏。总之,两方面的人都没有否认,确有一部分老人不大好,或者变坏了。只是各种人对于变坏的老人的数目看法有分歧,从而对于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看法不同罢了。本文也是在这个语境范围下使用“老人变坏”这个网络术语。 这样的话题,为什么过去没有人提出来? 回答很简单:过去没有这么多老人。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古老的城市里,周边大多数是老住户,老邻居。我了解世事的时候已经是50年代了,那时候在这些老邻居里,在亲戚朋友家庭中,五十几岁的人就被认为老人了。我太太说,她小时候做作文常常喜欢用“年过半百”来形容那些“老工人”和“老农民”。民俗,过六十岁生日(往往只是59虚岁,民间有做九不做十(十与贼谐音)的习俗,实际上只58周岁)的时候,就要“竖寿板”也就是打造棺木了。那时候,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就很不容易,八十岁的人就极为“稀有”,真正的老寿星了。即使有几个老人,也是常年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寿命越来越长,如今在主要大城市中,人们的平均寿命都在八十岁上下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好。退休人员总不能成天呆在家里,所以,如今满街都是这么多的老人。人多了,老人之间、老人与年轻人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有一方欠一点儿情理,也就是“坏”一些。如今互联网发达,有一点坏事就立刻传遍天下,而且“记录在案”,网上一搜,通通可以放在一起“整理出版”。于是,老人们的负面新闻就显得格外多了。在这个意义上说,“老人变坏”这个说法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上面已经说到,一部分老人会不大好,或者时髦一点说“老人变坏”,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 这里所说的不大好,或者坏,主要是指道德方面的,尤其是社会公德方面的不足之处。一部分的原因是“先天不足”,就是要从未老的时候说起,未成老年的时候就有问题。青少年的成长情况,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国家,很多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阶级斗争”的岁月里度过的,特别是“无法无天”的“文革”中度过的,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很多人没有养成民主协商、彼此合作、达成妥协的习惯。斗争成了社会生活的习惯,一言不合,便与人相斗起来。另一方面。长期的生活资料的极度匮乏,一方面使人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使另一些人沉湎于贪欲,为了很小的一点好处便要去争夺。这就是成为“老人”之前的先天不足。 很多习惯养成之后,往往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另一方面,人还是有理智的生物,在人们尚在进行某一种工作,在某一个工作单位担任一定的职务的时候,人们往往能够得到一定的纪律或道德的约束和自我约束。但是,当人们离开了工作单位,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离开了自己的职务(即使只是一个小组长甚至一个普通工人的职务),成为一个退休者的时候,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些在工作岗位时因理智而被压抑的习惯便会下意识地表现出来。与人在某一方面发生了分歧,便立刻拿出“革命战斗”精神,投入战斗。“文武昆乱不挡”,粗细兼备。文一些的,像汉奸、走狗、卖国贼之类的帽子,飞起来用不着思考;若是来武的,甩开膀子也不减当年勇。与朋友相遇或同行,不论何时何地,可以高声喧哗,旁若无人,美其名曰性情中人。若是商家为促销而发放一点无偿的小东西,也可以迅速蜂拥而上,用不着顾什么脸面,“不能像小脚女人那样扭扭捏捏”。总之,这些先天不足的问题,在失去约束的情况下,往往会下意识地流露出了。 人总是要老的,到了一定的年龄,岁月的流逝常常在提醒人们,身体、精力都在走下坡路。时不可失、机不再来,这些古代的俗语总在耳边。而人总是有很多没有达到的要求,没有实现的愿望。也会有侥幸的心理。在贪欲和侥幸心理的支配下,有些老人或者“准老人”就会犯错误甚至犯罪。即使是没有多少权力的普通老人,有时候也会表现出贪小利,例如有的老人到了超市,看见免费提供的食品袋也会多拿几个,装进自己的口袋。对于这一点,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告诫人们,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防止贪欲的泛滥(《论语》:“君子有三戒……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种自然规律影响下的人们的行为,就需要人们用自己的“修养”去控制、去约束,不使膨胀。 同样,由于时代的飞速进步,老人往往难以跟上,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会不如后来者。这往往使一些老年人产生嫉妒的心理。“某某人当年是我的下级,幼稚的很,他有什么本领,比我的级别还高?比我多拿那么多?”鲁迅所说的“九斤老太”是很有代表性的。而现实中,年轻人的生活条件往往大大好于老年人,倒不一定收入高多少,而是年轻人敢于消费,他们的衣食住行的标准都比他们的前代人高得多。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情况更是远远超过了老人。而打破了大锅饭的社会,也使得社会上存在贫富差别加大的情况。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着时代的飞速进步,眼看着别人比自己好,而自己却不能与别人一样,甚至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有日暮途穷的感觉,有些老人心生嫉妒,心里变得阴暗,什么好东西都看不在眼。在他们的心中,世界一片黑暗,他们在聊天群里成天转发社会上发生的负面新闻。他们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幻想那时候的一切都比现在美好。他们中的少数人甚至心生嫉恨,凡自己得不到的也不希望别人得到,宁可大家都没有,也不让别人比他好。在这种愤世嫉俗的思想支配下,他们往往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甚至反社会的行为。这也是“变坏”的相当一部分原因。 如今通讯发达,使用通讯工具非常简单。这样,很多准老人或者低龄老人并不孤独,他们很容易相互交流,有些负面思想和情绪很容易相互传染。很多谣言、流言蜚语,他们会先入为主、顽固的坚信。而群体的力量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会大大高于个体的力量之和。拿群殴与他们争篮球场的小伙子这个事件来说,如果在荒郊野岭,一个对一个,老人和那位小伙子即使有争执,恐怕不会打起来,但是,后面有一大群老头老太太,事情就会发生。如果在城市中心,或者人多的地方,老人有时候也敢于“教训”年轻人,那实际上后面还是有一股“虚拟”的力量,就是传统的舆论,千百年的传统有很大的力量。有时候,老年人也会错误地运用这种传统的力量。 最后要说的一种原因,那就是老人的身体真的“坏”了。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体,其组分迟早就是坏掉的。四肢的关节会坏,颈椎、腰椎会坏,血管会坏,五脏六腑会坏,脑子也会坏。当然,一般不容易一下子都坏掉,而是慢慢地坏。有些老人看上去的坏,实际上是脑子出了问题,有了病。前些天,有一位朋友的博客上说起一件事,一位八十高龄的老者去医院,因为人多拥挤,好心的相识者便帮老人办理有关事宜,不料老人回家后找不到医保卡,就硬说相助者拿了他的卡,甚至在争吵中出言不逊,说人家别有企图,当然,最后发现医保卡就在自己家里,只是当时忘记放的地方了。像这一类问题,发生在初期高龄老人的身上,还真不是一桩奇怪的事情,也不是老人的道德品质有什么问题,想讹人等等,他就是一时糊涂了,这都应当归罪于脑子有一部分坏掉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也往往不能理解,但这就是事实。随着年龄的增大,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到了完全痴呆的时候,大家才相信原来如此。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所谓“老人变坏”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是放在社会各界目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社会的各方面都作出努力。 首先,这个问题值得社区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的重视。必须看到,不管了人们现在的表现如何,大多数老人受党多年领导,党组织对老人是有威信和约束力的。除了关心他们之外,应当组织他们进行适当的活动,组织他们参加社会的各种义务或半义务的工作。实际上,很多社会工作是他们可以胜任的,例如参与维护城市交通、城市和市场管理、社区治安和卫生、对高龄老人和残疾人的服务等等。在工作中,他们将会有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也将会对自己各方面的言行更加负责任。在这些工作中,切忌只讲物质不讲精神奖励,只有更多地注意精神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使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可能的“变坏”。 社会各界特别是宣传部门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工作,对于那些恶劣的谣言,一定要针锋相对的进行辟除,对于故意造谣者,应当予以惩处。应当理直气壮的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即使是宗教部门。也应当鼓励他们多宣传与社会道德观相符的好事,尽可能避免与人类绝大多数人所尊崇的科学知识相对抗。对于老人自发组成的临时活动的主持人和领导人,也应当注意做好与他们的联系,做好这些人的工作,让他们做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必要的时候,也应当立下一定规矩或公约,避免群发性的事件。 对于老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社会应当多加关心。对于身体上的变化引起的精神问题,社会应当正确地对待,医学和科学工作者应当进行正确的宣传。 总之,所谓“老人变坏”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包括科学界、教育界在内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作出好的研究工作,想方设法做出正确的对策。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6210 次阅读|37 个评论
中国乡村:徘徊与挣扎
热度 24 xin 2017-6-30 07:06
近日,笔者考察了一个资源型小康县的十余个村庄,看了村庄面貌与村委进行了深入的面谈。眼见破败乡村,颇有几分感触。毛时代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乡村的年轻人,随着外出读书或者打工,从乡村出走。乡村就如慢慢滴血的老人,逐渐失去活力,走向衰亡,几近凋零。 农村的破败,让人触目惊心。四处都是破败的土房子,石头房子,残垣断壁,野草丛生,好一个凄凉景象。我相信,那些逃走的人们,一定是带着决绝之心,没有什眷恋而走的。如果还经常回乡,也不止于此。置身其中,有一种莫名的悲凉。画面或许是美的,但不敢去细想,千百万人的故乡,成了这种模样,让人神伤。 城镇化进程中,青年人向城镇积聚是世界趋势。农村 年轻人出走,常驻人口大多只有户籍人口两三成,剩下多是老年人,且残疾人比例颇高。坐在他们中间,有一种悲凉,乡村文化穷途末路之感,油然而生。农村的事业,需要年轻人去闯,老年人还谈什么事业。 失去青年人的乡村,经济上失去活力,文化上失去创造力。一片死气沉沉,垂暮之年的老气,弥漫乡村。衰落似乎是必然过程,留恋和坚守已失去意义。 建国快七十年,家园建设了半个世纪,竟走到如此境地,值得让人深思。为何农村还是这么穷,还是这么落后,是他们资源太少,还是他们太懒?原因何在。淳朴善良的乡村人,实在是不甘心自己的命运,拎起个口袋,去城里讨生活去了,谁愿意背井离乡。 再过三十年,村里老人逐渐老去,乡村势必湮灭在经济大潮之中。社会发展自有它的逻辑,激荡四十年,乡村元气大伤,面目全非,逐渐被人遗忘。美丽乡村,就如一个滴血的病人,失去了鲜活,煞白的脸,看上去吓人。乡愁或许还会有的,但记住乡愁好难,回不去的故乡。 家宅已经坍塌,田园已经荒芜,乡村文化正在瓦解。失血的乡村,在挣扎徘徊中,逐渐凋零,慢慢褪色。不知那些外逃的人们,在他乡是否收获了故乡,是否已经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
7490 次阅读|60 个评论
[转载]延迟退休不是养老,而是啃老又啃少!
热度 2 wya 2017-5-31 09:02
摘自网络: 全世界每小时人均工资第一名是德国,约30美元;第二名是美国,约22美元;位居全世界最后一名的是中国,约0.8美元。然而,中国也有排序第一的人均年工作时间2200小时,相比之下的美国是1610小时,日本是1758小时,而荷兰仅为1389小时。 近年来,一些学者及官员,居然拿德国职工退休年龄说事,旨在以延长中国职工退休年龄,来再从其身榨油。德国的退休年龄虽为65岁,但60岁起就领退休金,继续再工作就是要领双份工资。须知德国的年均工作日是175天,中国的年均工作日是300天;若按德国工作日计算退休年龄,则中国的退休年龄仅为43岁。 http://www.phbang.cn/plus/view.php?aid=7477 马瀛通先生注: 夜话延长退休年龄 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都是美国总人口规模的三倍,足见,劳动年龄人口的极大相对过剩,在劳动人口大大有余前提下,加之,几十年的计划生育,至少也减少了四亿多人口的规模,仅从减少抚养0~14岁少儿人口数十年的国家投入来说,若将由此应支付的款转移支付到养老等事业,养老等事业的资金将足够并绰绰有余。 所谓需抚养的老年人口数,基本是可准确计算出的已确定的量,少儿人口的持续大幅减少,也使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相对提高,这就是老龄化。故在中国人口国情下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口老龄化都将是有利养老的过程。 延长退休年龄,绝对是重利盘剥劳动者无良心的恶举,实施既是对国人的低劣行径,也是导致大量失业,制造社会问题的重大因素。 ——马瀛通 http://toutiao.chinaso.com/rd/detail/20170531/1000200032975961496188837755591910_1.html 延迟退休等养老顶层设计方案已确定 只是未对外公布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155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八十年代领导人对“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的批示
wya 2016-12-3 13:02
胡耀邦赵紫阳对“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批示,是改革开放中解决重大问题,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体现。 1984年7月30日,针对2000年末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规定的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我与张晓彤给中共中央国务院写了一份研究报告——“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中的若干问题”,一是十二亿人口控制目标是错误选用控制量预测的结果, 我们认为确定我国人口控制目标,主要参考依据的是,以航天部为主,中国社科院参与搞出来的,预测控制量——总和生育率,是错误的,且总和生育率值也与实际调查结果相差较大,可谓脱离实际 ,当然,这种预测结果也就可信度低;二是人口控制目标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及发展趋势不符,通过1982年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与1982年千分之一人口生育抽样调查,推断十二亿以内人口控制目标实现不了:三是从计划生育实践分析十二亿控制目标弊病,指出在城乡差异毕竟还很大条件下,不分城乡差异的只能生育一孩,或政策“小口”开得太小,乃至开到允许只生有一女孩的家庭再生一个,都不仅远不如群众创造的“晚稀少”计划生育二孩政策实效,而且还导致了生育水平的大幅反弹,只有解开束缚政策的绳子,也就是达到大多数群众的可接受程度,才能有效发挥政策的作用。否则,本应留有余地的,第一孩平均晚育年龄为24岁,间隔四五年生育第二孩,可将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三千万左右,就不仅难以实现而且还将大大超过,向十三亿靠近! 同时也指出梁中堂同志提出的二孩政策可行,但要求第一孩完育后,间隔八年到十年才可生育低二孩,人口控制在较十二亿还要少得多的十一亿二千万,也是不可行的。与此同时、还指出人口区域规划是荒唐的,原因在于城镇化刚刚起步,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导致的人口迁移变化,使此时期不宜搞区域人口规划。 若是不恢复晚育加间隔式的晚稀少生育政策,执意执行只生育一孩或“开小口”过小政策,无论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对社会影响以及工作作风的负面作用,还是对人财物投入的大增,都将收效甚微,这是毫无疑义的!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同志对此报告的批示是:“我认为此文有道理,值得重视。所提措施可让有关方面测算一下,如确有可能,建议采用。本世纪人口控制目标,可以增加一点弹性,没什么大了不起。”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批示:“这是一份认真动了脑筋、很有见地的报告。提倡开动机器,深入钻研问题,大胆发表意见,是我们发展大好形势,解决许多困难的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我主张按紫阳同志提出的,请有关部门测算后,代中央起草一个新的文件,经书记处,政治局讨论后发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从批示中的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出,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破除公权力对公民私权力的禁锢与剥夺,是要发扬自由独立思考,发扬民主与监督,勇于纠正已发文件之不妥, 纠正刚发出不久的“公开信”与中央7号文件, 纠正人口控制目标,这在80年代初期,两个从事人口专业研究与政策研究的无名小卒来说,虽是冒着巨大风险,凭着一颗知识分子的良心,凭着多次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凭着对专业知识的比较研究,凭着对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的显著效果,凭着对紧缩生育政策的反作用与广大群众的怨声载道,以及对简单生硬的强迫命令工作作风及其影响的深刻了解与危害认识,才写了这份报告,敢于写这份报告本身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尖锐的不同声音,竟迎来的是上述如此罕见的批示!这份报告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决策,所以,耀邦同志动情地批道,这是一份认真动了脑筋,很有见地的报告。他以充分肯定我们认真动了脑筋之因,而给予了充分而罕见的“很”之高度,评价我们的见地!他把这份研究报告视为是一种对公权力决策不科学的一种发扬民主式的不同声音与监督方式,这种自信是来自他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中,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恪守着一个共产党人心中装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信守着解放思想是发扬自由民主精神、而不是什么资产阶级自由化,正因为这种自信,才勇于发出“提倡开动机器,深入钻研问题,大胆发表意见。”并坚定地认为这“是我们发展大好形势,解决许多困难的有决定意义的一项”。 与耀邦同志一样,紫阳同志认为此文有道理,值得重视,如确有可能,建议采用,本世纪人口控制指标,可以增加一点弹性,没什么大了不起!然而,鉴于邓小平等的不同意而搁浅。实践检验结果表明,晚稀少两孩计划生育政策下,持续下降的生育水平水平直至降至更替生育水平后,因急于求成的紧缩生育政策,而大幅反弹,直至90年代后期,因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大幅提高与抚养儿童成本的加大影响,生育水平才回归到晚稀少终止时的水平,并降至低生育水平! 致使2000年的人口控制结果较比晚稀少二孩政策多生了半个多亿人口。 实践检验结果证实,研究报告完全正确,当然,也证实了胡赵决策的英明果断正确。足见,胡赵的自信是来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足见他们的决策与智慧来自科学与民主,足见凡经批准师点头的,也是他们决策后实施的,都成就辉煌。凡未经批准师点头的他们决策肯定是莫大失误,诸如人口控制与人口政策,只不过是这种事实的一种侧面反映而已,从中可窥见一斑罢了! 三十多年前的计划生育两孩政策,都能致使生育水平持续下降, 今天才回复到政策的合情合理——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对执行这样的生育政策,反倒误认为生育水平应有所提高而不是下降或稳定, 这种不研究计划生育历史过程,不研究所处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背景,不研究不同生育政策的实际效果,真令人感到身为中国人口学者,竟如此不了解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变化的悲哀! 作者:马瀛通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1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的未来是中国化还是菲律宾化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6-11-8 19:23
科学网上有日本情结的博主不多,但就像负气创办华科网的J博主能量不小,能让王铮老师这样的长者动气的科学网博主确实不多。 但不需要再回忆往事,“大东亚共荣圈”已经是过眼云烟,未来东亚秩序重建的主导力量只可能是中国。日本的未来不是中国化就是菲律宾化。 日本已经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新生儿是日本的15倍。地中海东岸和南岸的移民还可以给欧洲输送新鲜血液。而日本只能依靠中国和东南亚,菲律宾是东南亚仅次于印尼的人口大国。 环球时报:反制日本“购岛”,应立即采取行动 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9/3102881.html 联合起来,抵制日货,三星做梦都会笑醒的。 当然世界第二和第三两只经济巨象顶牛,不碰到一些花花草草是不可能的。 全球经济复苏更加遥遥无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611215.html 上一篇: 黄金大米纯属为“科研”而“科研” 下一篇: 河北瞒报钢铁产量近5000万吨 历史表明:日本只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战后日本在废墟上崛起确实是一个奇迹。虽然,战争爆发前,从全球视角日本是一个大国,并不是所谓的“小日本”,但日本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军事封建色彩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和美苏德英等差得远,在西方列强中可能仅仅好于意大利。 “日韩合并”以后,日本总人口已经接近一亿,比英、法、德、意等西方列强的本土人口都得多。中国人民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占领了琉球、朝鲜半岛、中国台湾、东北等大片土地,包括中国东北伪满政权在内实际控制范围内大约有 1.3 亿人口,人力资源已经基本与美、苏相仿;二战期间日本又占领了中国关内、东南亚以及太平洋群岛的大面积土地,其全盛时总人口大概有 3 亿,超过美苏之和,似乎具有了争霸世界的潜力。 但是日本占领区的工业生产能力则要落后很多,大概只有美、苏的 1/5 。因此也就注定了日本只能通过偷袭或者闪击战可能取得某些局部的胜利,但在一场持久战中迟早会落败的。 日本被列宁称为“带有军事封建色彩”的帝国主义,从明治维新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军事优先,而不是以经济建设的军国主义发展方向,对外侵略扩张,为了争夺东亚地区领导权,多次与中国、苏(俄)发生冲突;对内残酷镇压工农运动,特别是朝鲜半岛、中国台湾、东北等地人民的反抗。从 1880s 到 1940s 日本一系列的战略成功都带有冒险主义的成分,最终在二战期间被美、苏强大的工业 - 军事体系碾得粉碎。二战前后,日本也曾经提出了“驱逐帝国主义、解放亚洲人民,大东亚存共荣,和鲜汉满蒙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等口号,但仅仅是口号。实际上日本一直是执行穷兵黩武的民族压迫政策,试图夺取亚洲各国的资源,支持它的争夺世界霸权战略,这其实只对于从封建贵族转化而来的统治阶层有利,甚至不利于日本本国民众,必然会遭到东亚地区各国的反对。 1924 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神户抱病发表“大亚洲主义”的演说,呼吁日本放弃西方武力扩张的“霸道”文化,弘扬东方“王道”。在二十世纪初如果日本真能与东亚国家和平共处,特别是与中国结盟合作,而不是武力压迫与掠夺,不搞军事扩张,关心发展经济,日本肯定会更强大,更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一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可能就不会出现,日本也不会在二次大战中玉石俱焚。 二战后日本和平崛起实际上是一次凤凰涅槃。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日本的工业能力从比美苏低得多的起点突飞猛进,最终超苏赶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制造风靡世界。并领导了东亚地区发展的“雁阵模式”,二战期间几百万人战死而未能实现的大东亚共荣圈已成隐然之势。日本和平崛起说明 武力征服得不到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和平贸易获得 。因为 战争是零和博弈,不可能有两个胜利者,而贸易讲究互利共赢 。 但日本的第二次扩张最后还是因为中国崛起而中断。当然,在冷战结束前后,有一个时间窗口,中国在资金、技术方面有求于日本。如果当年日本有足够的智慧和魄力对亚洲大陆输出剩余资本和技术,真正帮助中国等亚洲国家,而不是炒高日本国内和美国的经济泡沫,日本奇迹可能还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而不是陷入三十年没玩没了的“平成衰退”,中日之间鹿死谁手也未可知。但是历史不可能假设,过去的三十年中日双方攻守易势,中国重新成为东方经济的中心,日本在东亚格局中只能被边缘化。 日本认识中国已经有 2000 年,中日在一起已经生存了几千年,还要一直生存下去。日本对中国的战略,充分反映了日本民族性中的功利主义与危机意识。虽然中国军队从未登陆日本,由于中日之间体量差距太大, 日本始终害怕被中国压制,而一直试图打败和肢解中国 。在过去的 1500 年中,日本三次试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击中国,前两次被迎头痛击。 1895 年甲午战争虽然取胜,但是 50 年后还是输得一干二净。也正因为日本始终对中国具有危机意识,所以不论是 1920s 还是 1980s 日本都不可能真正帮助中国发展。但是对中国的不信任,与中国的争斗消耗了日本的国力,从而有 1945 年被美苏联手打败,鲜有灭国之虞; 1990s 经济泡沫破裂后的长期萧条。 实际上 日本民 族性中一直有 自负同时自卑,充满危机感而又不甘心失败 的矛盾。不仅仅是日本,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不相信中国模式能成功, 1990 年前后,甚至不相信中国共产党政权能持续多长时间。所以,在中国需要日本战略支持的时候,日本对中国一直是敬而远之、静观其变、静待其成的态度。天佑中华,这是日本的不幸,这是中华民族之幸。东方格局和中日攻守因此易势,一个老龄化、少子化日益严重的日本,今后大概只能是和泰国、缅甸相仿的小日本。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试图和中国开展全方位竞争。但是中国国力已经全面超过日本,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不畏惧与日本竞争 。但中国也 不会为打败日本不顾一切,因为中国并不想有假想敌 。历史表明:只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日本才能够实现崛起。一个老龄化、少子化日益严重,今后人口不及越南、菲律宾,大概只能是和泰国、缅甸相仿的“小日本”更需要和平发展。中 国一直是一个大国,文化自信博大 , 不会 向日本一样 自怨自艾、患得患失 ,所以中国 不会畏惧任何国家的发展 ,中国将 一直走 在 和平发展 的大道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920629.html 上一篇: 转一个故事:富翁儿子在贫困山区的体会@蒋继平老师 下一篇: 没有富裕阶层的奢侈性消费,就不会有有经济、工业和科技革命 ​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028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的老龄化:一个定时炸弹(Lancet社论)
热度 48 yanjx45 2016-11-2 11:01
中国的老龄化:一个定时炸弹 ( Ageing in China: a ticking bomb ) Lancet 388 ( 10056 ): 2058, 2016 ( 29 October )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美德,是保护和支持中国老年人的社会保健系统的基石。然而 目前在 中国,为老年人提供照顾的牢固的家庭结构正在逐渐崩溃,起因是大规模的城镇化、经济的快速增长、生育率的降低以及较小的家庭规模。 同时,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年龄在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多,并且在到达 2050 年时,全国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预计将达 25% 左右。 在中国,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对国家的卫生和社会保障系统提出了空前严重的挑战。根据 10 月 19 日发布的 2015 年中国退休人员健康问题纵向研究报告 , 中国年龄在 60 岁或以上的老年人中三分之一的人有严重的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这一群体中分别为 53. 6% 和 23.9% 。 此外 , 在中国每年有 50 万老年人会走失方向,其中大约有 25% 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氏症或老年痴呆症, 72% 患有记忆障碍。 这样惊人的结果是由中国民政部所属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所公布的最新报告揭示的。 为有效促进老龄政策和方案的制定, 10 月 17-19 日在上海召开了 哥伦比亚 - 复旦大学全球老龄化与健康峰会 ( The Columbia-Fudan Global Summit on Aging Health ) ,主题是关于研究、政策、卫生系统和行业举措的对话( A Dialogue on Research,Policy, Health Systems and Industry Initiatives )。会议主张 重视“第三人口红利( third demographic dividend )”,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社会资本,奔向更强大和更富裕的社会,让年轻人获得更大的成功,让最年老的人获得更大的支持。 对于中国老年人的照顾不可能再主要依靠家庭,因此迫切需要有社会和政治的变革以适应人口统计学上的迅速变化。 老龄人口不应被视为经济的消耗和年轻一代的包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促进中国的卫生和社会保健系统的改革和完善。 (资料来源: http://www.thelancet.com/pdfs/journals/lancet/PIIS0140-6736(16)32058-X.pdf )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12002 次阅读|197 个评论
养老基地新解:老龄化和职住分离是北京上海人口突出问题
热度 3 杨学祥 2016-10-13 10:43
养老基地新解:老龄化和职住分离是北京上海人口突出问题 杨学祥 泽平宏观:老龄化和职住分离是北京上海人口突出问题 2016 年 10 月 13 日 00:15 泽平宏观   摘要:   城市人口集聚的基本逻辑:经济 - 人口平衡。从长期来看,决定一个城市人口集聚规模的关键在于该城市与所在国家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这种区域收入差距可简单地用区域经济份额与区域人口份额的比值来表示。在长期,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以及城市之间、个体之间等存在明显差异,当城市在人口集聚规模基本稳定时,其经济份额与人口份额的比值虽并不会等于 1 ,但将保持 1 附近的水平。   高收入经济体城市人口集聚的国际经验:经济 - 人口比值接近 1 。全球高收入国家 50 万人以上城市功能区的经济 - 人口比值的中位数为 1.01 ,平均值为 1.07 。其中,有 195 个城市功能区的经济 - 人口比值处于( 0.7 , 1.3 )之间,占比为 78.6% 。在 500 万人以上的城市功能区中,经济 - 人口比值最大为 1.67 ,最小为 0.93 ,均值为 1.27 。韩国首尔圈经济 - 人口比值低于 1 之后,人口从净迁入变为净迁出。日本东京圈经济 - 人口比值处于 1.15 时,人口依然呈净迁入状态;大阪圈和名古屋圈经济 - 人口比值处于 1.15 以下时,人口处于净迁出或迁入迁出平衡状态。   北京上海人口增长仍有较大潜力。近期不少人口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回流,中西部地区净流出人口明显减少;人口向大都市区和区域中心城市集聚速度整体放缓,且分化严重,但趋势未改。受人口调控政策影响,近期北京人口增量放缓,上海人口增量由正转负。然而,当前北京、上海的经济 - 人口比值高达 1.9 以上,人口集聚在长期终将决定于市场。在北京、上海迈向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的路途上,经济 - 人口分布的内在平衡动力将驱动其未来人口显著增长。从全球主要都市区人口密度的国际比较看,北京、上海人口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分别超过 1000 万、 400 万。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约束均不是严控人口规模的理由。 1 )交通拥堵。当人口规模超过一定水平时,城市交通情况与城市布局、城市交通设施水平及城市管理能力等更为相关。当前北京、上海的轨道交通路网密度不超过 0.10 公里 / 平方公里,远低于纽约都市区、东京圈、首尔圈,这是造成北京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较低、从而较为拥堵的重要原因。 2 )环境污染。人口规模与城市空气质量等环境污染情况并不存在正相关性。虽然城市人口增加对环境质量确实存在一定影响,但要远低于不恰当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环境保护措施等产生的影响。 3 )水资源。城市并非一个封闭系统,且技术可变,这意味着资源承载力可变。北京市人口规模与用水总量的变化表明二者并无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再生水利用等因素对用水的影响远大于人口增长,测算表明北京市水资源可支撑其人口增至 3000 万人以上。    北京上海人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老龄化、人口分布、职住分离。 1 )老龄化。 2015 年北京、上海户籍人口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高达 23.6% 、 30.2% ,大量年轻外来人口涌入使得两地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幅下降,其中北京市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全球角度看,国际大都市区的老年人口比重多明显低于本国平均水平。 2 )人口分布。北京市五环内、上海市外环内均集聚了接近一半的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分别高达 15774 、 17056 人 / 平方公里,接近首尔市的 15807 人 / 平方公里(高峰曾达 17500 人 / 平方公里),明显高于东京都区的 14525 人 / 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北京市、上海市的核心区域人口已经严重饱和。 3 )职住分离。北京市地铁早晚高峰进出站客流量分布数据表明,北京市的就业分布相对集中,而居住分布比较分散,且二者相距较远。一些地区“睡城效应”十分明显,比如北京回龙观 - 天通苑地区。   改善北京上海人口调控政策。如果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北京上海人口规模或许可控。但是,人口调控的最终目的并非是人口,而是支撑北京、上海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可借鉴 OECD 的城市功能区视角,超越行政边界解决存在难题。 1 )优化人口年龄结构。放弃人口总量调控目标,保持相对开放的人口迁徙政策,吸引区外年轻人口、特别是高素质年轻人口。 2 )优化人口的空间分布,并促进职住平衡。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增长,推进新增人口向新城集聚,并积极在新城布局相应产业,包括向新城特别是重点新城疏解中心城部分功能及部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3 )进一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大力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密度,推进轨道交通系统制式多元化发展,改变当前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放射型轨道交通体系为环状“井”字形。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6-10-13/doc-ifxwvpar7891990.shtml 兰州国家级新区批复 4 年沦为空城的教训 4 年前,地处秦王川的兰州新区被正式批复,它成为中国第 5 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狭窄的兰州外延发展的历史使命。   新区的概念、美好的规划以及低廉的地价,吸引着开发商不断涌入,绿地、碧桂园、龙林、亚太等大批开发企业,很快将原本是农田的秦王川三镇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新城。 4 年后,这里依旧地广人稀,空置的楼房像黑洞一样吞噬着兰州新区的未来。几乎从不打表的出租车司机告诉界面新闻,本地人买不起新城,外地人也很少来这里买房。 据了解,新区的房价大约在 4000 元 / 平方米左右,这样的价格比市区便宜了将近一半。可就算如此,新区也依旧无法吸引外地购房者。 1992 年至 2013 年的 22 年间,只有 6 个国家级新区被批复,而 2014 年之后的 2 年时间,一共有 11 个国家级新区被批复。   在“国家级新区”的概念下,卖地建城成为了快速拉动板块热度的方式,南京江北新区成立后,房价坐地上涨,成交与认购量均有大幅攀升。然而并非所有新区都能消化这样的利好, 2015 年全国 17 个国家级新区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滨海新区 GDP 是最后一名贵安新区的 155 倍,有些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正在吞咽高库存的“苦果”,沦为鬼城。 新区概念的热度已经慢慢退去,而对于已经进场的开发商,似乎只有与新区一起陷入漫长的等待。 http://news.sina.com.cn/c/zs/2016-08-03/doc-ifxutfpc4363044.shtml 北京上海人口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老龄化、人口分布、职住分离。打造大城市周围的养老基地和教育基地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打造大城市周围的养老基地 政策只有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才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中国处于产能过剩阶段,市场需求疲软,企业开工率不足,投资回报率低下,盲目上马新项目,只能是竹篮打水,劳民伤财。 目前大城市的四大问题是: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养老问题严重。利用城市和郊区的房价差,把已建成的“鬼蜮新区”打造成养老基地,配置功能齐全的医院和饮食服务设施,就可以缓解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涨三大难题。 打造幼儿和青少年教育的一条龙服务功能区:教育基地 住宿幼儿园、住宿学校和医院组成教育的一条龙服务功能区,是减轻家长负担,解决交通拥堵的积极措施。上幼儿园和上学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多种功能区的建立,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07569.html 打造幼儿和青少年教育的城郊教育基地,可以解决交通拥堵(减少三分之一的人流高峰)、教育资源分布不公和学区房等当前教育突出问题。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51 次阅读|6 个评论
朝鲜才是未富先老
jiangming800403 2016-9-22 17:55
中央情报局(CIA)资料显示,朝鲜出生率居于世界134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重达9.9%。 还有古巴,古巴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超过了中国,也超过了美国。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未来最严重的老龄潮恰恰是八十年代的超生人口造成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6-5-31 14:38
赵建民 2016-3-7 20:31 中国未来最严重的老龄潮恰恰是八十年代的超生人口造成的。 博主回复(2016-5-31 11:33):你实在是掩耳盗铃,罔顾事实。 八十年代的 超生人口造成中国最严重的老龄潮?! 怎么会有这么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人?! ----------------------------------------------------------- 赵建民 2016-5-31 14:29 婴儿潮总会老去的,用婴儿潮冲淡老龄潮实际上是抱薪救火。一直到1993年左右,中国人的实际生育水平都在世代交替(2.1)以上。如果80年代就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现在中国人口差不多就已经停止增长了,老龄化也即将到达峰值。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8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科院学部咨询报告摘要 |应对中国老龄健康的挑战和对策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5-11-30 08:43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生育率迅速下降,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带来的寿命延长,我国快速地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一)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速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欧洲用了近80 年时间,而在中国仅仅用了20 多年的时间。 截至2013 年年末,中国大陆有2 亿多60 岁及以上老人,约占总人口的14.8%,规模超过欧洲老龄人口总和。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老龄化程度尤其明显,例如,截至2013 年年底,上海市户籍6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387.62 万,占总人口的27.1%。由于农村庞大的流动人口,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高于城市,2011 年的统计表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从2011 年到2015 年,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 亿增加到2.21 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 万;老龄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到2030 年,中国65 岁以上人口占比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此外,中国人口的高龄化程度也有明显的增加,近10 年来,中国80 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 万;上海市目前有80 岁及以上高龄老龄人口71.55 万,占60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18.5%。到2050 年,中国80 岁以上高龄人口将占65 岁及以上老龄人口的三成左右。 (二)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更加突出 随着人口寿命的增加,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 医学界公认,年龄是慢性病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年纪越大,发生慢性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前,中国老年人群正面临着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各种重大慢性病的巨大威胁,据统计,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余寿中有2/3 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2009 年发布的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分析报告指出,2008 年调查地区居民年老年人(≥60岁)的慢性病患病率城市为53.2%,农村为38.9%。每年花费在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和相关费用远远超出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据有关数据预测,2015 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中用于老年人的卫生费用将占到一半左右,达到20 456 亿元,占同期GDP 的3%;2020 年将增至42 731亿元。因此,健康老龄化不仅关系老年人自身的利益,也显著地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慢性病通常难以治愈,疾病的预后很差。因此,人们认识到抗击慢性病的最佳策略是,对慢性病进行早期监测与早期干预。需要将研究重心放在保护健康方面,开展健康管理、亚健康监测与干预。在原卫生部2012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将抗击疾病的关口前移,把过去以疾病治疗为主的临床医学模式向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为主的健康医学模式转变,从而达到保护人群健康,有效遏制慢性病流行的目的。显然,“关口前移”的策略对于健康老龄化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除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的情况外,由于自然衰老呈现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目前已经有3750 万人。预计到2015 年,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000 万人。在失能方面,4.0%的老年人长期卧床;7.3%的老年人很难听清楚;14.5%的老年人说话有困难;4.3%的老年人视力存在极度困难。目前,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生活起居需要照顾的比例已经分别上升为14.1%和12.8%。显然,照顾这些失能人群的维护成本和护理人员资源对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显著增加老年健康人群在老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延长健康期,缩短带病期和失能期,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和自理能力,就将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压力。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即人的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一般认为,社会适应性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健康主要是指“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咨询小组将调研的重点放在分析目前中国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状态和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在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之间所发挥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赡养人的数量和能力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巨大需求 目前把“居家养老”作为中国老龄社会主要模式的策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家庭赡养人的数量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巨大需求。当前我国已经出现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人口结构特征。2010 年,我国家庭平均人数为3.1 人,2030 年将缩小到2.6人,到了2035 年,对于每两位老人,将仅有1 名孩子。此外,由于年轻人异地工作等社会流动性的迅猛发展,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的空巢家庭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全国城乡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接近50%,达9000 万。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面临严峻的赡养人数量匮乏的困局。 (二)支撑居家养老的资源和服务非常有限 中国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即“未富先老”。国家和社会用于支撑居家养老的服务资源和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我国在1997 年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目前该项制度正在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从目前全国养老金收入和支出来看,基金缺口逐年加大。随着未来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国家财政和社会养老资金需求压力会越来越大。中国在2010 年大约5 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 个老人,而在2020 年将变为约3 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个老人,到2030 年则为约2.5 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1 个老人。在21世纪后50 年,社会总抚养比迅速上升,达到80%以上,意即每10 个劳动年龄人口至少抚养8 个人。也就是说,用于赡养老年人的费用将在中国社会未来产生的GDP 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居家养老模式未考虑老龄健康的需求 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居家养老的模式没有充分考虑老龄健康的需求,而大量的科学数据表明,“宅”在家里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老年人不去参加社区组织和居委会活动等各种社会聚会的比例高达61.71%。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和朋友在一起比和家人在一起更为愉快。在预测生活满意度时,朋友关系比家庭关系更加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相对空巢老年人功能退化更严重。老年人受到过度的照料,造成老年人过度依赖他人,导致过早的废用性衰退。人类最重要的特征是社会性。老年人的社交活动对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态非常重要。拥有高质量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的老年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自尊和幸福感。 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的养老模式,建立一个有利于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的新型的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以此为抓手确实促进老年健康人群占老龄人口比例的增加;尽可能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老年人群的整体自理能力,并有效地缓解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 三、建立新型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 我们认为,应该把家庭个体养老资源和社区及社会养老资源紧密整合起来,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受助式养老”的居家养老模式,转变成基于社区或村庄的“集中互助式养老”的社区家庭互助式养老新模式。 (一)健康型养老 这种社区家庭互助式养老新模式有助于健康型养老。 通过把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整合,把彼此熟悉的老年人以适度规模组织起来,避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完全“宅”在家里,帮助老年人与不同的人群交流,延缓认知功能减退;同时老年人又不需离开自己的住所和熟悉的环境,能够经常与家人和朋友、熟人进行互动,能够使得老人有机会生活在丰富的环境内,获得心理和感情的良性沟通。更重要的是,老年人通过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相当于进行了适宜的身体锻炼。 (二)主动型养老 这种新型养老模式的另一要点是主动型养老。 通常是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行动不便或空巢的老人提供上门探访、生活帮助、精神慰藉等各方面的服务。这种模式激活了社区中巨大且潜在的人力资源—低龄、健康老人,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成就感,促进提供服务的低龄老年人与接受服务的高龄老人双方的健康老龄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养老护理与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三)互助式养老—“时间银行”支撑 这种社区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是建立在积极老龄化的新型经济关系的基础之上,让老年人从目前单向的、被动的社会供养模式改成双向的,在接受社会支持的同时主动参与社会活动。 把退休的人视为仍然对社会和他人有用,仍然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之人。为此,社区互助养老模式将采用一种当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互助经济形式—“时间银行”作为支撑其运行的基本机制。在“时间银行”里,没有实物或货币形式的流通,时间是唯一的“货币”,将人们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的服务用时间来量化;参加者通过为他人提供服务来储蓄“时间货币”;当自己需要帮助时,再从“时间银行”中提取自己以前储蓄的“时间货币”,以支付他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通过“时间银行”这个中介,人们能够实现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从而在社区达到互助共济的目的。 这种新型的社区家庭老年人互助合作体应该采用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多方筹集资金进行建设和运行。 首先,中央政府给予这个互助共同体相应的建设经费;其次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为这个互助共同体提供一定的运行费用或者补贴;再就是个人按照自愿的原则加入这个互助共同体,然后作为个人会员缴纳一定的费用。虽然国家和社会在前期需要为建设这种社区家庭老年人互助合作体提供资金支持,但是这种体制一旦建成,就可能成为当前中国老龄化社会最为理想的养老模式。这种社区家庭老年人互助合作体制不仅充分调动和利用健康、低龄老年人的工作能力,为社区内行动不便的高龄或者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供了“免费”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而且让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获得了将来享受别人为其进行服务的“经济收入”。 因此,社区家庭互助式养老模式能够明显地增加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力资源,并由此能够缓解国家和社会养老资金方面的压力。 本文由刘四旦摘编自 中国科学院学部“维护中国老龄健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咨询项目组 发布的《 维护中国老龄健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立新型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 》报告“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45780-6 《 维护中国老龄健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立新型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 》在深入分析我国老龄人口健康现状,以及面临的家庭赡养人数量和能力远不能满足居家养老巨大需求、支撑居家养老资源和服务有限、居家养老模式未考虑老龄健康需求等挑战基础上,特别提出了建立新型社区家庭老年互助合作制度的建议,并对建立互助合作制度需要的支撑条件提出了相关具体意见。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点击文中 书名、作者、封面 可购买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3326 次阅读|3 个评论
伪命题:人口老龄化与二胎政策
热度 23 张海霞 2015-11-12 14:19
伪命题:人口老龄化与二胎政策 早上一个朋友在医院排队很久之后在微信上发的感慨: “不从人口质量上求发展,从人口数量上找方案。中国的二胎政策, N 年之后,又是麻烦。中国不缺人口,真正缺的是合理的用人制度、正确的人才教育。人才、奴才。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 ” 深表赞同,人口问题是目前社会上最热的话题,但它其实是一个真正的 伪命题 ! 首先:我们人口的状况到底如何?统计数字告诉我们的距离真相有多远? 正好我最近有机会到一个地级市去访问,接待的同志们正好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县市一级)的领导就说:你们不了解地方的情况,不要说农村,就是在县地一级的层面上,早就不存在是不是生二胎的问题,而是几乎家家都二胎、三胎!政策关住的就是省会以上城市里有公职的这部分人,这个比例占社会总比例的多少?!仔细看看周围的人群里,进城务工的群体、个体职业者、各个公司的领导到职员,除了不生的,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还多吗?仔细一想,还真是的,这些年还真是有变化,不要说那些菜市场里买菜的啦,个个都拖家带口好几个孩子,十年来从家乡来的亲朋好友说起来几乎每家都是两个孩子了(很多有公职的),这几年在北京身边的朋友也有不少家里添丁的,至于策略嘛,什么都有:符合政策的、超生的(各种幌子:偷生、领养等等)、出国生的、重组家庭的 …… 这些真实存在于生活之中的孩子,在社会上却貌似隐形,所以,我们的人口状况到底怎样?这些隐形存在的孩子是否已经在各种统计数字之中?!之前开放的单独政策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那么全面开放的二胎政策是否也是一样呢?中国 20 年后的老龄化程度会怎样?到底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政策,这个需要建立在全面真实地了解人口的情况和真实需求的基础上。目前来看,统计数字是值得探究的。 其次:我们人口的教育状况到底如何?人口的素质是不是老龄化? 上次在青岛的一个双创活动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刘俏教授的发言很有启发:他从另外一面看中国的人口问题,到 2030 年,我国接受完整高等教育的人口会达到 2 亿以上,这是超过很多大国人口的一个数字,新浪上公布的 1977-2014 年参加高考人数、录取人数 是支持这一数字的(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5-06-18/1435473862.shtml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国人口的素质没有出现老龄化,而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素质人才聚集时代,创造性和活力应该超越任何一个时期!这应该是中国的机遇!仔细看下周围的情况,年青一代得到完整的大学教育已经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不管你怎样诋毁中国的教育,可是它的普及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接受教育还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素质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这个数字让人很振奋,我们要是能够把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都用好,那就完全不用担心老龄化和人口结构的问题啦,就像开头那位朋友说的一样: 从人口的质量上求发展! 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机械地限制或者鼓励大家生多少孩子,而是让已经存在的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建设一个人人都能够自由发挥能力的公平舞台,这样的中国才会是生机勃勃的中国,这样的社会才是充满创造力和活力的社会,这样的地方才是人人都向往和热爱的祖国! 所以我给这位朋友回复: 说得很对,我们啥都不缺,缺的是正确的理念:首先,我们要用“ Yes , iCAN !”的理念教育自己,让它渗入我们的骨髓和血液,这样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自我成长为人才;其次,管理者要用“ iCAN , uCAN , vCAN ”的理念建立平等的社会体制,让它贯彻落实到社会管理的每个角落,打造互相尊重、公开公平的坚实社会基础。路漫漫,一起努力。
个人分类: 科研工作|17751 次阅读|31 个评论
用婴儿潮冲淡人口老龄化实则抱薪救火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5-11-7 11:44
用婴儿潮冲淡人口老龄化的做法是抱薪救火。因为任何人都会老的,一个金字塔型的人口年龄结构意味着老龄化人口也会不断增加,除非年轻人都在 60岁以前死去。这就是自然生育论所主张的社会会通过另外的一方面调控人口——瘟疫、灾荒、战争。 在人口问题上没有必要必要自己吓唬自己。我似乎从来没有主张过中国人口的上限值是多少,但这个上限值肯定是存在的,而不是无穷大。我只是再说现行的人口政策即使100年,中国仍然会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假如印度一直存在的话),仍然会有7-9亿人和4亿以上的劳动力。况且的现行政策不可能再持续100年,甚至连1年都可能持续不了。 中国人并没有失去生育力,即使在严格计生的条件下,中国大陆的生育水平(出生率)还超过全球接近30%的国家,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发达国家。 世界上主张中国人口危机的“计生政策无用论”(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是自然的,所以是不能恢复的)和“计划生育政策恶化了中国人口结构”(出生规模迅速下降是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这本质上存在矛盾。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674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者的建议要切合实际,不要放空炮
热度 2 wya 2015-11-5 09:28
http://news.163.com/15/1105/03/B7KIM45J00014AED.html 党报: 要让能生二孩的想生敢生 优待原独一代 着力解决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不敢生以及犹豫要不要生等问题。 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引入社会力量,着力加强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妇女就业、生育保险、托儿托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切实让符合条件的家庭想生、敢生、能生, 确保“全面二孩”生得下、生得好、养得起。 (作者为湖南省社科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博主注: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生下的二孩有人照料,大概没有几个人不想生二孩! 上面一篇博客中,司 长说“ 比如2013年我们调查发现符合单独两孩政策的家庭有60%希望生育。但是政策落地之后,2015年的年初再在同样的人群做调查,只有39.6%的人希望生育二孩,有很大的变化。出现这一问题, 很多人说由于经济的压力,住房的问题,子女的照料以及今后的教育成本等等 。”如果每个生育二孩的家庭妇女不用工作,每月补助5000元,国家负担奶粉、尿布等幼儿吃穿费用,按照居住地房价补贴一间10平米住房费用,普及幼儿园到高中的免费教育.......,只要国家有足够资金投入,生育率就会上升,西方有的国家已经实现了。 可见,一个国家的生育水平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人多国穷的时候就要少生,人少国富的时候,自然就有资本鼓励生育,增加就业了。目前的问题就是,中国人口过少了吗?政府有足够的财富投入到鼓励多生的政策吗?如果国家没有足够的钱投入给家庭,即使政策允许生育3、4、5、6胎,群众也不会多生一个。毕竟养育孩子是需要家庭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的投入。 要让群众敢生,就要增加家庭收入、改善住房条件、解决子女照料、降低教育成本等,这些都需要国家财力投入。人社部说连养老资金都紧张,国家养孩子的资金从哪里来? 抚养比不仅仅是老年抚养比,还有幼儿抚养比。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好坏的衡量需要长达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为解决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就会增加幼儿抚养比,一头压下来,另一头就会翘起来。没有科学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化理论做引导,人口政策必然会出现偏颇。 http://www.zgrkkx.com/Magazine/Show/?ID=6209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合理转化问题研究 70年代以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过去认为正效应,是好事,几十年后却变成了造成老龄化的元凶?同一个国家政策,前30年促进社会发展,后期更长时间却变成阻碍社会发展?造成如此错误认识的根源,在于没有认识到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对立统一,没有一个科学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评估理论。 而这些问题,其实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说清楚了。 如果一个人工作一辈子还不能自己养活自己的话,那么社会早就崩溃了。所以,养老根本就不会是个问题。农业社会家庭能够自己养老,怎么到了发达的后工业社会,就养不起老人了呢???我们工资中本该用来养老的钱哪里去了?该向谁要呢? 社会发展方向是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延长退休是福利吗??? http://news.163.com/15/1105/07/B7L0KFO40001124J.html 人社部部长:中国未富先老 养老金吃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1711-628279.html 承认中国人口相对过剩,是正确认识人口红利、老龄化等问题的关键 http://www.zgrkkx.com/Magazine/Show/?ID=5930 加速人口老龄化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02 次阅读|4 个评论
独生子女,房价,老龄化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5-11-2 11:46
独生子女,房价,老龄化 独生子女 一直可以生 二胎, 4-2-1的家庭结构只能是因为自己不生。 但是八十年代中有80%以上是非独生子女,我本身也是 。 甚至他们的父辈从来没有执行过计划生育政策, 生过三四五六七个孩子。全面二胎, 如果说 受益 者,应该是 我们 。 从代际公平的角度,我们这一部分人应该追加一代人的生育限制,否则计划生育就是城里人给农民工腾地方,独生子女的后代给非独的后代腾地方。 从个人 际遇 ,我没必要反对放开二胎。而且政策放开后出现的出生/入托/入学/就业拥挤也不是我们个人能解决的,即使个人不生,自己的孩子也要面临各方面的压力,还不如用足指标。 自己不生别人生就等于自己替别人养孩子,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学毕业,政府隐性的财政投入现在有十几万,估计很快二十/三十万,这些其实都是税收的转移支付。 现在看来2000年前后的那代人是几十年来压力最小,最幸福的一代了 ,因为他们那批人每年只有1300万。而全社会的公共设施都要按每年1500-2000万人准备。 计划生育生育背景下低出生率及其带来的低抚养比和高储蓄率是支持高房价的重要原因。支持年轻人买房的往往是双方家庭几十年的积累(储蓄)。 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一般在50%以上,这决定了中国居民对高房价的相对承受能力更强 ,因为在经济学理论上是假设消费者的收入和支出是平衡的,否则就会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房价的高低,特别是级差地租的高低,不是由商品价值(即凝结其中的人类劳动),而是由一种所谓的“效用”决定 ; 不仅是买方与卖方之间的博弈,而且也是不同购买者之间竞争的结果,其均衡价格是在购买者付出的成本与实现的满足感(欲望)实现均衡 。如果购买者都愿意支付更多的成本实现满足感(拥有房屋的使用权),那么房价的天花板就会上升。中国的高房价也是这样铸成的。或许说 降低房价只有要更多的人买不起房 ; 如果人人都买得起房,房价至少上涨,直到一部分人被挤出市场。 也就是说 不生孩子,才是高房价的原因 。 房子是一种具有高收入弹性的特殊商品,房地产繁荣是因为有钱不会花,有钱没地方花 。 由于低抚养比,城市中产阶级和农村富农,积累资金的能力是迅速的,特别是城市原住民,本来就已经有了多套房,这笔剩余的消费资金,由于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大体都转移到了房地产里。也正是计划生育,才可能一家三代集资买房。但是由于人口减少,房地产泡沫终将破灭。 以房养老是靠不住的。中产阶级有钱买二套房,却没钱生第二个孩子是很奇怪的说法。 其实正金字塔型、倒金字塔型以及柱型胡年龄结构中,总抚养比都差不多,主要是少儿抚养比和老年人抚养比的关系不同,低抚养比的人口红利只会出现于低生育率造成的橄榄型年龄结构中,也就是没有计划生育就不可能有人口红利。 即使总合生育率 1.5 的计生政策维持一百年,中国仍然会有 7 亿人和 4 亿劳动力。以 28 岁(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一代人计算,存世人数大约是老中青三代人的总和(预期寿命 84 岁)。 100 年大约不到 4 代人。中国大陆从 1995 年起出生水平大约稳定在 1500 万左右, 28 年就是 4.2 亿人,按照 0.75 的代际替换比例, 1995-2023 : 4.2 2023-2051 : 3.15 2051-2079 : 2.36 2079-2107 : 1.77 1995 的 112 年后,也就是 2107 年,大约只有后三个代际的人口存世,那么总人口是 3.15+2.36+1.77=7.28 亿,这超过 7 亿人的年龄结构大约是下面的样子, 0-4 2.32 5-9 2.95 10-14 3.37 8.63(0-14 岁 ) 15-19 3.79 12.42(0-19 岁 ) 20-24 4.21 25-29 4.63 30-34 5.05 35-39 5.47 40-44 5.89 45-49 6.32 50-54 6.74 55-59 7.16 60-64 7.58 53.05(20 岁至 64 岁 , 劳动人口 ) 65-69 8.00 70-74 8.42 75-79 8.84 80+ 9.26 34.53(65 岁以上 , 老龄人口 ) 20 岁至 64 岁的劳动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 53% 。呼吁用婴儿潮推迟老龄潮的声音大概忘记了一个基本问题——人首先是消费者,其次才是劳动者,大概在 20 岁以前可能一直是消费者。一个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虽然老年人抚养比低,但是有很高的少儿抚养比,而且抚养少儿,特别是婴幼儿,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因此,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能参与社会生产的劳动力并不见得多。中国一个有很高的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女性参与率,这主要是因为低生育率解放了大量的年轻女性,这也是所谓人口红利的一个根本原因。而在高生育率的非洲国家,妇女一生中要生产并且养大 5-6 个孩子,从 20 岁到 40 岁的大多数时间,基本都在生孩子了。所以非洲国家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只有 30%-40% ,人口优势并没有转化成为人力资源优势。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2776 次阅读|4 个评论
计划生育,人口红利,老龄化,中等收入陷阱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5-10-29 11:21
博主回复(2015-10-29 10:12):一些学者说“人口红利”,人口少,对应的红利也就没有了。 --------------------------------------------------------------------------------------- 只有计划生育才有人口红利,所以人口红利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博主回复(2015-10-29 10:59):就我所知,“人口红利”好像是指年轻人占的比例高,于是劳动力便宜,并且生产量大,结果是全国人民受益。说得难听点,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是以农民工的巨大贡献,牺牲而取得的。 如果我国进入老年人多劳动力少的时代,这个国家就没有力量了。这正是目前所担心的事。 -------------------------------------------------------------------------------------------------- 一个高出生率的国家,比如现在的非洲,显然是少年儿童占的比例多,而不是年轻的劳动力占的比例多,特别是妇女每二到三年生一个孩子,从二十岁到五十岁,就不可能有多少时间出去工作了,不可能存在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主要指得是低抚养比,尤其是低少儿抚养比,这显然之会在生育率迅速下降的时期才可能存在。 同时,如果一直存在“人口红利”,我们也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瓶颈。 而且任何人都会老的。用婴儿潮冲淡老龄潮只会是抱薪救火。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3045 次阅读|3 个评论
延迟退休、“一妻多夫”与世界第一大市场----呼吁全面二胎政策
热度 20 zhumengjin 2015-10-24 21:07
在生态学中,种群规模有其内在的调控机制,事实上,人也是生物序列中的一员,这种机制对于人类也是适用的,只是机制发生作用的具体途径有所不同而已。对于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当、但宜居国土面积大于中国的美国和欧洲,生活条件优越,在没有人为控制人口的情况下,人口也没有一直增长,而是处于一种平衡、甚至局部负增长状态。对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地区,人口规模根本用不着人为去控制,自然会平衡在本来应该有的规模上。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人的多生欲望正在快速地减弱,这种现象也在中国年轻一代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后,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将不是如何控制人口的问题,而是如何激励生育的社会问题。 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立即放开全面二胎政策已经不能再拖了,再拖下去将是对历史、对子孙后代极不负责的愚蠢行为。 (一)延迟退休不如放开计划生育 一个老年人为主的社会,也是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社会。欧美、日本科技不可谓不发达,但其经济多年来一直没有明显的进步,究其原因,老龄化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社会已经开始迈向老龄化,比如上海等城市,政府职能已经开始为老龄化社会买单。因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国家正在酝酿、制订延迟退休的方案。除了管理、或性质与之接近的工作,对于绝大多数工作,老年人并没有优势,创新更多地属于年轻人, 只有维持较大比例的年轻人群体,才能适应我国创新型社会的 发展 目标。 放缓老年化问题,或者让人口各年龄自动达到平衡状态,需要立即放开计划生育,这也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治本措施。 (二) “一妻多夫”不如放开计划生育 3000万光棍,如此刺眼的数据,这将是中国未来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就是没有根据实际国情,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科学网今天出现了好几篇评论“一妻多夫”的博文,原因自然是正规学者竟然提出如此荒唐的想法。要解决我国性别失衡问题,当然应该从造成性别失衡的原因上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妻多夫”这类荒唐的提议决不是解决性别失衡的灵丹妙药。立即执行全面二胎政策,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废止计划生育政策,才是解决我国性别失衡的根本办法。 (三)放开计划生育是较长时间内维持我国世界第一大市场地位的重要保障 中国外交、对外关系的最大筹码之一——世界第一大市场。市场大小归根到底由人口规模决定,没有巨大的人口基础,也就没有世界各国高度看重的世界第一大市场。如果中国只有2-3亿人口,跟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欧洲、日本相比,消费市场的规模将远远不如人家,中国也将失去大国外交博弈中这一极其重要的筹码。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世界第一大市场地位,让全世界都要看中国的眼色行事,也迫切需要立即执行全面二胎政策。 (四)失独——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继续坚持目前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社会不久之后估约有一千万失独家庭,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一千万失独家庭是个什么概念?很简单,父母再加上父母双方的父母,约占人口的1/20-1/30,这意味着每20-30个中国人中将有1人为失独而陷入无比绝望的悲痛中,这绝对不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数字,因为这一冰凉数字的背后将承载无数人的悲痛泪水,这将使中国变成被失独泪水浸泡之中国,这将是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无论从理性、还是非理性的角度,中国目前已经到了该立即执行全面二胎政策的时候了。 从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发展创新型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维持大国外交筹码等角度,继续坚持目前过于严格的人口政策将是“政治错误”的,也是政府对自己经济发展成果不自信的表现。个别人口专家也不要再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权威”而强作错误坚持了!至少,从单独二胎到全面二胎政策,需要立即执行,不能再拖,一天也不能耽搁了。至于是否需要全面废止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行定夺。全面放开二胎,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社会风险,而继续坚持目前过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却会使国家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可以预期的严重社会问题。 【图片源自公开网络】
个人分类: 社会视窗|36114 次阅读|34 个评论
150923扶不扶的伦理探讨
shixiaoxin10 2015-9-23 14:39
近期,国人再次老人跌倒遭遇扶不扶的困境命题,安徽淮南师院的一名学生和一位老人出现了是否撞到了,扶不扶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具体的个案,仅仅探讨这个问题的伦理。 一、老龄化及其高龄化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巨大问题。 如果说老龄化是问题的话,还是不是十分危急,重要的是伴随老龄化的高龄化,高龄化是中国当前以及将来最重大的危机,这涉及养老资源及其及其伦理问题。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当大批高龄化老人的出现,又没有孝子的时候,这个社会会怎样? 二、高龄化老人的养老问题 这需要强大的社会保障,如果没有,就要面临高龄老人的自助问题,大量的事情需要高龄老人亲力亲为,包括老人的出行问题,这是扶不扶的关键原因之一。 三、关于扶不扶的几种观点 1、老人出行,子女都不怕危险,出现跌倒等危险了,为什么路人要担负道义责任呢?(这是最新的一种观点,路人是否可以因此而又一些道义解脱呢?) 2、关于是否撞到老人。实际上这个命题也是相当肤浅的。我就见过一个老人被旁边的狗惊吓跌倒的;还有如果一个小孩告诉飞奔,会不会吓倒旁边的老人呢?这时候,没有碰撞,老人的倒谁负责呢? 解析:对于高龄老人,或者行动不便或者颤巍巍的老人,他们在大街上不光是会被撞到,更可能的是,有可能被吓倒或者是刮倒。这时候是需要家人陪护出行的,但我们的家庭能承担这种陪护吗? 3、老人的出行权利 既然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家人陪护,当没有家人陪护的时候,老人在出行时出现的危险谁担责呢? 在道路上,你撞到一个小孩、青年或成年人,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事情,因为不会有多大的伤害,顶多包扎一下即可。可是,如果你在道路上撞到一个高龄老人,那基本上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后果,最严重的是你可能要为这个老人养老送终了,而老人的孩子们却心安理得,这公平吗? 倘若,社会限制行动不便或高龄老人上街(必须有陪护方可),那么,谁能给社会这个权利,这公平吗? 既然撞到一个老人后果极其严重,那么我们如何界定老人的出行呢?当前,一定距离的避嫌是必要的,因为,即使不是你的原因,老人自己摔倒了,你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你扶不扶。 4、你扶还是不扶,你将陷入逻辑和道德怪圈 我们相信人的善良,当老人倒地,我们都会第一感要去扶。可是,现实让我们不敢。于是出现了搀扶老人的秘籍,录像呀、证人呀等等。道德问题上升到法律,已经是一种悲哀,但悲哀的是,法律是靠证据的,你的证据可靠吗?当人们做好事还要考虑证据时,人们还会不会毛线呢? 5、防人之心不可无 一个老人倒地,有时会拉一个扶他的人,说是他撞倒的,真的是坏人变老了吗?应该是不尽然,这种解释很肤浅。 一个人不会随便诬陷,老人也是如此,至少我们应相信绝大多数老人是感恩的,是好的。但当我们考查倒地后老人的境遇,你会发现不一样的视角。 如果这个老人退休工资保障很低,孩子又不孝顺或者把老人当成累赘。这时老人摔倒了,他的未来是什么,严重的话只有等死了。 怎么办,如果老人是清醒的,勇于承担严重的或者等死的后果,你扶他他会感恩。但如果老人迷糊了或者道德迷失了,他就会抓住扶他的人,说是被撞倒的。也许,这是老人对社会保障的索取,这是他抓到的最后一根稻草,可是被做好事的人承担了。 或者,有人说要用法律打击诬陷的老人。关键是,即使你能判诬陷老人的罪,你也无法关押他们,岁数太大了,关押的成本很高很高,有用吗?或者,真是这样做的话,诬陷别人的老人或许可能增加,这为一些老无所养的老人提供了一个养老场所。 不能排除,一些嫌弃老人的家庭,把诬陷别人当做推卸自身养老责任的借口。 6、残酷的现实 一个高龄老人的出行,显示的是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的缺失或不足。保障良好的高龄老人,其出行应该是有人陪护的。这个现实,增加了扶的风险。 四、对策 明确了以上问题,我们看到扶不扶不仅是个伦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非常复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综合过程,不是你设一个见义勇为基金会就能解决的,关键是从社会保障的层面作为突破口,辅以其他措施,才是正解。 严肃探讨,请理性评论发言。
个人分类: 社会|1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会升?还是会降?
热度 1 uvard 2015-7-16 13:43
人口会升?还是会降? 上大学的比以前多了, 拼事业的比以前压力大了, 房子比以前贵了, 城镇人口比以前多了, 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以前多了, 男女越来越平等了, 结婚越来越晚了, 生孩子的欲望越来明智了, 不想生就能不生的办法越来越多了, 养孩子的成本越来月大了, 照顾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孩子上学时间越来越长了, ,,,,,, 人口会升?还是会降?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037 次阅读|1 个评论
乡村是理想的养老之地
热度 16 蒋高明 2015-3-31 18:46
乡村是理想的养老之地 蒋高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科技不断进步,人的平均寿命逐渐提高了。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 75 岁,与全球最高的日本国 (83 岁 ) ,相差仅 8 岁。我国从 1999 年就已进入老龄化行列; 2012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为 14.3 %;预计 20 年后,即到 2033 年,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为 25.4% ; 2050 年将高达 33% ,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这就是说,三十年后,全球的人口格局将是这样的:每 5 个人中就有 1 个是中国人,而每 3 个中国人中,就有 1 个是 60 岁以上的老人。未来的中国到那里去养老呢? 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显著。今天我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 1.24% ,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 2040 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更会超过城市。由于家庭规模逐步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加上经济不发达、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部分地区尚未建立或进程迟缓,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将更加突出。目前,约 860 万贫困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缺乏必要的保障。 针对中国日益突出的养老问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开出的 “ 药方 ” 是:一是尽快进行顶层设计,争取到 2030 年基本建成由国家设立公共养老金、企业和职工设立补充养老金和个人养老储蓄组成的养老保障 “ 三支柱 ” 体系,通过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逐步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障水平;二是坚持执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国家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国家要通过增加中央拨款和发行社会保障特别国债,支付养老制度转换成本;三是运用综合措施平衡因老龄化高峰到来形成的国家统筹账户收支缺口 。 从戴相龙先生开出的 “ 药方 ” 不难看出,他还是相信花钱就能够办事, “ 养老金 ” 、 “ 养老储蓄 ” 、 “ 国家统筹账户 ” 等,不难看到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影子。殊不知,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合理的社会结构才是最关键的。在人情冷漠的社会里,花再多的钱也办不了事,尤其对于无劳动能力和防卫能力的老人,金钱对于他们并不安全。 写到这里,笔者讲述一个亲自调查的案例。在山东某县有个村庄,村里有个 85 岁的老人,养育 3 个儿子 2 个闺女,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老人丈夫去世后,老母亲只好由 3 个儿子轮流养,他们约定好每个儿子家住一个月。然而,由于社会畸形发展,传统文化丧失殆尽,在金钱问题上斤斤计较,三个儿子本身就不团结,甚至为了一点小钱,老大和老二吵架一辈子都不说话了。老母亲在大儿子家住一个月后,该送到老二家了,但因为二月只有 28 天,老大觉得吃亏了,就将老母亲背到老二家;老二觉得还不到 30 天就将老母亲送来,明显吃亏两天,又将老人背到老大家去。由于他们互相不说话,老二就将老人背到老宅子里去了,他想老大会来接人的。几天之后,他忘记了这件事,又不能去老大家打听,老母亲活活被饿死了。待村里的人发现老人尸体的时候,老人的眼睛都让老鼠咬掉了 ! 上述血淋淋的事实说明,今后的中国式养老必然是亲情养老。为了那点可怜的钱,连亲生儿子都不要老人,更何况冰冷冷的钞票呢?中国自古是以孝道为主的国家,今天全民只认钱财,道德急剧滑坡,才造成了中国大量问题如环境污染、贪污腐败、教育失败、人心相背、养老等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实际上,老人是没有多少追求的,他们也吃不了多少东西,他们唯一希望的是社会还能在他们离世之前,承认他们的存在。有钱难以买到像亲人朋友的亲情。 25 年前,笔者再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时,了解到他们有这么一种职业。就是去陪英国的老人去聊天。英国老人的家里的布置都非常高档,周围环境好,但就是没有人气,只好花钱请人来说话,每小时 10 英镑!这就是典型的以金钱为主的西方价值观的表现。中国官员给出的养老方案,竟然也试图花钱就解决养老,而不从造成社会问题的源头找出去,实在是 “ 邯郸学步 ” 。    实际上,中国官员们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中国的乡村本身就是最理想的养老之地。过去农村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其最高境界就是亲情养老,而不是依靠什么外来的力量。老人在家庭里起的作用也不只是等待别人来养活他,他们还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照孙儿孙女,照看家庭,并在家里的大事问题上起决策参谋作用,毕竟老人经历多见识广。另外,农村家庭还养殖很多小动物,这些都可以给老人带来快乐。人总是要死的,谁也逃脱不了这一客观规律, “ 寿终正寝 ” 是过去中国的死亡的最高境界。过去,农民家里如有老人去世,大家都忌讳说死这个字眼,而是用某某 “ 老了 ” 。老了,也就是了了,万事皆空。老人在儿女照护下坦然离开,回到黄土地,这才是真正的 “ 安乐死 ” 。 今天很多人死在医院里,身体被大卸八块,将辛苦积累的钱拱手交给医院不说,活着的时候就被进行 “ 尸体 ” 解剖,这样离开人世是很不人道的。如果恢复了农村养老功能,那些来自 “ 少小离家 ” 的可以 “ 老大回 ” ,或者将农村假设成别墅级的养老公寓,在那里让人去接地气,国家何愁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中央政府的大量资金应当是就地建设美丽小城镇,让打工的农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就有工作干,让老人能够经常在闭眼之前见到自己的儿女或孙辈,而不是留在家里等死。这样的美丽乡村就地城镇功莫大焉。 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予以重视 ”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规模之大,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老年人口增长引发的对其衣、食、住、行、医疗、精神消费等方面的需求,都需要我们认真考虑。 建设美丽小城镇,吸引离乡才年轻农民回到故土,并将中央和地方或社会资金,重点建设 “ 接地气 ” 的养老产业,既有效解决城乡尤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又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关部门应认真考虑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 何雨欣、侯雪静 . 2013. 专访戴相龙:中国有能力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 新华社北京 4 月 15 日电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485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单独两孩政策最快明年初实施,为普遍两孩探路
xjtuhyg 2013-12-24 17:47
单独两孩政策最快明年初实施 ,为普遍两孩探路 昨天,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昨天表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可为今后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区域、民族间生育政策的基本统一积累经验。 关键词:生育政策,人口形势,人口结构,老龄化,单独两孩 2013-12-2408:32 京华时报 http://china.huanqiu.com/livelihood/2013-12/4690111.html   草案   1为什么调整生育政策?顺应群众期盼有必要调   受国务院委托,卫计委主任李斌就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草案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作说明。   李斌说,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低生育水平稳中趋降。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 总和生育率将继续下降,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快速减少,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她说, 我国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近20年来一直在115以上,2012年仍高达117.7。   李斌提出,适应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尊重人口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有必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当前,我国低生育水平长期稳定,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社会抚养负担较轻,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条件成熟、时机有利。   2决议起草经过哪些过程?国务院5年前启动调研   2008年以来,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启动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研究和准备工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调查研究,进行了多方案的比选,征求了多部门的意见。   今年3月以来,按照中央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深化研究,完善方案。 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先后专题讨论了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策部署,明确要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卫计委起草了草案。草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    3依法实施单独两孩政策,草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决议草案提出,各地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人口形势、计划生育工作基础以及政策实施风险的评估工作,并由省级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作出专门规定的方式,依法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决议草案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的力度,广泛宣传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   4   2015年人口不会超目标,新政会导致人口激增吗?   李斌说,预计政策调整后,今后一个时期出生人口将适当增加。 2015年总人口在13.8亿人以内,不会超过13.9亿人的“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 ,也不会突破国家人口发展远景规划目标。   她还表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以及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造成大的压力。 我国资源配置规划是以2020年总人口14.3亿人、2033年前后总人口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作为基数制定的。   李斌指出,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可以为今后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逐步实现城乡、区域、民族间生育政策的基本统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解读   1是否意味着放松计划生育?“单独两孩”也是计划生育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是要长期坚持的,但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并不矛盾。   陆杰华指出,过去我们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一些人理解是固定不变的,认为就是城镇独生子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释放了一个信号,就是比如我们现在说单独两孩或者将来普遍生两个孩子也是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也就是说计划生育并不意味着只有独生是国策、少生是国策, 按照法律规定赋予的权利去生育才是国策的根本含义 。   《决策》草案提出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还要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也要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本决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陆杰华指出,实务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一定不能有误解,不能因为政策的调整就放松计划生育工作。避免出现这种放松带来的政策外生育集中增多。   2新政何时能够实施?新政最快明年初开始实施    昨天,央视新闻称,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第一季度有关省、市、区将启动单独两孩政策。符合政策夫妇可带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材料到街道乡镇计生办申请再生育。双方只需一方户口所在省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就可去申请。   卫计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表示,各地人口计生部门正在组织开展摸底调查,以全面摸清单独夫妇及其生育子女情况的底数,做好人口形势、计划生育工作基础以及政策实施风险的评估工作,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完善。下一步,将由省级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作出专门规定的方式,依法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据介绍,北京、云南等地已启动了立法程序,正在积极开展立法研究论证和协调工作。   3新政会长期实行吗?“单独两孩”只是一个过渡   单独两孩政策是一个“历史性的动作”,意味着独生子女政策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从长远来看,本次单独两孩政策是为普遍两孩政策启动,甚至未来城乡政策基本统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这只是第一步。”陆杰华认为,从单独两孩政策,到未来有可能实现的普遍两孩政策之间的路有多长,还要看第一步走得是否稳健。   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人大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也认为,按照“单独两孩”政策,符合条件的夫妇如果生了两个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却只能生育一个孩子,人口结构将会变成怪异的“葫芦型”,必定难以持续。因此他也认为,单独两孩注定只是一个过渡,全面放开两孩则应该是下一步的计生改革方向。 ◎ 总人口   2015年总人口在13.8亿人以内,不会超过13.9亿人的“十二五”规划控制目标。 ◎ 生育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目前为1.5至1.6。 ◎ 劳动人口   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比上年减少345万人;2023年以后,年均减少约800万人。 ◎ 老龄人口   我国老龄人口本世纪30年代初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目前的1/7提高到1/4。 ◎ 性别比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近20年来一直在115以上,2012年仍高达117.7。   本版采写京华时报记者张然
1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人花3000多万人民币在中国做社会调查、收集血液样本
wya 2013-12-4 14:48
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42036 本项目在国际科研项目招标激烈竞争中获胜, 得到 美国老龄研究院、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与香港研究资助局(RGC)的资助,德国马普研究院人口研究所 在人员培训与国际研讨会方面提供了资助。全国22省市调查数据收集工作由北京大学委托北京美兰德信息集团公司(原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进行。全国7个长寿地区长寿老人、低龄老人和中年对照组的 健康体检和血样、尿样 采集工作由中国疾控中心组织执行。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研究基础调查以及跟踪调查经已于1998、2000、2002、2005、2008-2009年成功实施。样本涵盖约占85%全国总人口的22个省、市、自治区。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影响因素1998,2000,2002、2005与2008-2009年跟踪调查的样本量分别为8959,11161,20297,18549,20366人;五次队列人群跟踪(含递补)调查累计入户访问约81000人次,其中包括14376人次百岁老人、18938人次90-99岁老人、 20823人次80-89岁老人、14285人次65-79岁老人和10962人次35-64岁中年人。同时访问了五次跟踪观察间隔期间死亡老人的直接家庭成员,搜集了将近18000位65-112岁已死亡被访老人的死亡日期、临终前的健康状况、住院或在家卧床不起天数、及医疗照料等信息。 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105633.html 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聂华生(音译)和殷亦飞(音译)赴约前往一个便利商店,到达之时恰好店主在房间里午睡。原来访问一个50岁的女性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殷亦飞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询问调查问题,继续着他们艰苦的探求:当殷亦飞问到该女性的年龄时,对方回答“青少年”。顾客在店里购买香烟、食品等杂物。而 受访者有意回避了和财务状况有关的问题。 聂华生表示:“有时人们 会说谎 ,这给我们的调查造成了困难。” “老龄”来袭 聂华生和殷亦飞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也是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实地访员。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CHARLS力图追踪一个世界上最重大的人口结构转变:中国正在进行的过渡—— 从一个年轻劳动力富足的国家转变成老龄化国家 。这个由中国研究人员和美国研究人员共同设计的调查正在从超过1万户家庭和近1.8万名个人中收集信息——这些代表性样本都是超过45岁的中国人。 中国在变得富强前经历了人口的老龄化——这个巨大的转变将使经济、医疗制度和 劳动力市场感受到压力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出台,使家里唯一的孩子要承担照顾年迈父母的重担。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上升为34%。美国加州圣塔莫尼卡市兰德公司中国老龄化研究中心主任James P. Smith 说:“ 欧洲用了80年的时间完成类似的过程,在中国,这一时间却缩短至20~30年 。”Smith也是该调查咨询委员会的一员。 CHARLS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负责监管, 获得了来自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NIA)的525万美元的资金援助, 以及其他渠道的支持(包括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CHARLS旨在调查中国老年人退休后的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及幸福指数。该调查于2011年在全中国范围内启动,并未参与该研究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家Donald Treiman说,“从现在到未来的很多年,它将成为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权威信息来源”。 据《科学》杂志报道,CCER经济学家、该调查共同首席研究员赵耀辉说,对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CHARLS将是一个福音。美国密歇根大学安阿伯分校人口学家、监督该研究的学术委员会主席Yu Xie说 :“CHARLS选择数据公开为中国其他研究树立了榜样。” 意义深远 2009年,一份在2个省份的试点调查结果公布,3年后,该项目的全国调查结果于去年2月份出炉。目前,一个由500名实地访员组成的调查团队再次集结,调查取样范围将涵盖城市居民、藏族牧民以及蒙古族游牧民。第一轮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受访者的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肺功能,以及是否感到虚弱无力等生物指标问题(还会涉及经济状况和生活满意度问题)。该小组还 收集了血液样本 以研究贫血症、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等问题。 迄今为止,CHARLS的结果为中国1.85亿60岁及以上人口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近四分之一的老年人生活贫困,40%具有明显的抑郁症状,超过一半的人患有高血压。在中国已经极大地扩大了医疗覆盖率的情况下,这样的结果依然令人担忧。 从肌体疼痛到抑郁症等许多健康指标来看,女性的身体状况比男性更差。便利店女老板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当殷亦飞问她是否在前一天的某些时候感到不开心时,她回答说,“我每天都过得不开心”。这位女老板在认知能力和记忆力测试中的表现也很差。认知差距问题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显著,因为相比男性,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与此同时,营养以及其他因素也可能具有重要影响,Smith注意到:在老年人群中,性别歧视是根深蒂固的思想。 该调查拥有一个美国模型 :健康与退休研究(HRS),这是NIA资助的一份调查,2.2万名超过50岁的美国人参与其中,内容涵盖健康、社会问题以及资产状况。人口统计学家Richard Suzman是HRS项目(1992年启动)的监督员,目前领导着NIA下属的行为和社会研究。他已经帮助超过30个国家(包括韩国、日本和印度)启动了类似的人口老龄化研究项目,并鼓励加深国际合作以确保国家间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共享采用统一标准。对Suzman来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研究势在必行, 刨去其他原因,他说:“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将间接影响中美关系和贸易。” 2006年,Suzman与CCER合作监督一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并要求将数据发布在网络上。这唤起了赵耀辉的回忆,当时她还是一名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为了撰写论文而返回中国, 徒劳地收集 着完成论文所必需的数据。 中国老年妇女在认知和身体健康的恶化正在加剧 遭遇挑战 在中国进行人口老龄化调查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首要问题便是如何选择样本。中国的一些地区没有邮政地址列表,并且政府对进城务工人员租住房的情况掌握也不够。因此, 调查依靠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者将每一栋在谷歌地图中呈现的建筑标注出来,然后将每一栋建筑内的房间绘制成表格,从中随机选择调查样本。 文化差异给调查带来了其他困难。当询问受访者年龄和生日时,采访者需要核实该回答是基于阴历还是阳历;很多中国老年人记得出生日期和其他按农历算的重要日子。同样, 当被问及关于健康的问题,老年人的回答往往包括使用中药的情况,以及很多来自不同渠道的被拼凑在一起的健康信息。赵耀辉说:“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看过医生。” 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兼该调查的负责人孔涛(音译)说,该调查还要处理好中国语言和方言多样性的情况。根据学生访员所说的方言,组织者安排他们去不同的地区调查,但是在一些地区不得不借助翻译。孔涛说:“这会导致误差。”另一个问题是,城市居民变得越来越警觉谨慎。孔涛说:“ 社会信任度很低 ,陌生人敲门时人们会敏感多疑。”不过,首轮调查还是获得了较高的回应率(81%)。 与此同时,该调查有助于促进政策讨论。 提高退休年龄的建议 ——低级别的女性工人领取退休金的年龄为50岁,同等情况的男性为60岁。Smith说,诸如高血压一类的疾病,很多情况未能作出全面性诊断,这一举措能帮助政府更好地规划医疗保健支出这一紧急任务。 中国正在努力克服 人口结构转变所带来的弊端 ,该调查给研究人员一个及时了解政策变化和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的机会。Smith指出:“未来20年的动态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http://charls.ccer.edu.cn/zh-CN/page/about/CHARLS CHARLS首创了电子绘图软件(CHALRS-GIS)技术,用地图法制作村级抽样框。 博主注: 1、老年人口抽样的关键,或者说样本差异性最大的应该在省、县一级。 2、在村居一级抽样最简单的是向村委会要住户列表,然后随机抽样。 3、如果得不到住户列表,进村后按照一定间隔选取住宅,然后顺便记录其GPS点位即可。 4、谷歌地图一般是1、2年前的数据,更新不太及时。 5、 更没有必要描绘建筑物外形,用点位及其属性即可标识建筑物及房屋分布。 因此,实在没有看出地理信息系统GIS发挥了什么作用? 很多GIS应用都是费力不讨好,或者说画蛇添足。 其核心在于不知GIS到底为何物,以及什么情况下需要用GIS。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GIS不应该被看做是一项计算机绘图技术,而更应该是空间思维方法和空间数据处理方法。GIS能做的,不用GIS一样能做,因为它背后不过也是一系列公式模型而已。不要迷信GIS,更不要夸大它。用的适当最好。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计生委官员:通过增加生育来冲淡老龄化是饮鸩止渴
热度 1 xjtuhyg 2013-3-12 16:17
计生委官员:通过增加生育来冲淡老龄化是饮鸩止渴 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能动摇,计划生育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否放开二胎要国务院拿意见 关键词:人口安全,老龄化,计划生育,水安全,粮食安全, 2013年03月12日 13:49 来源: 人民网 作者:李木元 9788人参与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3lianghui/content-3/detail_2013_03/12/23013743_0.shtml    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公布。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取消卫生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成员杨玉学表示,大部制改革不意味着计划生育工作被削弱,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仍是今后人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能动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社会各界对人口计生工作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要表示理解。”杨玉学坦言。   不过杨玉学强调,当前的人口形势忽视不得、乐观不得,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为13.4亿,即使将人口增长率控制在7‰,每年净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3年就会增加一个澳大利亚的 人口;其次,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人口总数越大,人均资源越少。第三,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也不宜让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虽然 我国GDP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差不多排在世界100位左右。此外,由于受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是比较 强烈的。特别是在农村,生产力的水平低下,人是直接生产力,没有男孩就没有壮劳动力,所以计划外生育的比较多。    计划生育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比例还在上升。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显示, 201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为了缓解老龄化,有人建议取消计生政策。 杨玉学表示,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很多,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只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科技进步、生活富裕、医疗水平的提高,使人的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了,老龄人口自然越来越多。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杨玉学说,欧洲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人口的年轻化、中年化、老龄化过程。我国也是这样,而且老龄化将是今后人口发展的一个常态化过程。   具体到我国,杨玉学认为,老龄人口的上升是阶段性的,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到了一定时期肯定会放缓。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 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有关人士认为计生政策应该调整。对此,杨玉学表示,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人口红 利减少没有必然联系。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那时日本全国失业人口有300多万人,即便现在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失业,所以老龄化不 一定就带来劳动力不足。    是否放开二胎要国务院拿意见   有的专家认为,当前少子化和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应该放开二胎。 “想通过增加生育来冲淡老龄化,那是饮鸩止渴。在一个时期内,出生人口多了好像延缓了老龄化,但是过了这个时期,老年人增多了,老龄化照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杨玉学称。    杨玉学还表示,生育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始终处在调整和完善当中。当前,根据广大群众的意愿、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放缓的趋势以及地方政府的呼吁,已经有浙江、上海、黑龙江等 7个省市开始实施“单独”政策,即夫妇双方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即可生育二胎,而且城乡同步。    “至于国家将来如何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会放开二胎,这是一个大的方针政策,需要国务院决定。目前我还没听到明确的声音。”杨玉学称。 (李木元)
115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关注院士“老龄化”,只关注人口“老龄化”
热度 6 sportmuscle 2013-2-19 13:05
不关注院士“老龄化”,只关注人口“老龄化”
不关注院士“老龄化”,只关注人口“老龄化” 史仍飞/文 院士“老龄化”是当前的一种事实,只是离我们依然遥远,但人口“老龄化”已经近在咫尺。 最近在修改自己的基金,一直关注老龄化的健康问题,尤其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骨骼肌丢失现象。 2006 年时,世界约有 5 亿人超过 65 岁,预计到 2030 年,将增加至 10 亿,地球上每 8 个人就有一个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近年来生活质量及医疗水平的改善,老龄化人群的比例增长迅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口比已经达到了 14% ,那么随增龄而出现的肌肉质量的丢失,骨骼肌的力量和功能的下降也较为突出,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肌肉质量下降,而脂肪比例增加时,会进一步发展为胰岛素抵抗及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当我们衰老时,肌肉丢失增加,但总是被认为一种自然的衰老现象,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肌肉衰减综合征” (Sarcopenia) 主要指随衰老出现的肌肉丢失和力量下降,是各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当前,随老龄化人口趋势的增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肌肉衰减现象尤其显得突出,美国数据显示 60~70 岁的人口约 5%~13% ,超过 80 岁的人约 11%~50% 患有肌肉衰减综合征, 2000 年花费在预防和治疗肌肉衰减综合征的经费达到 185 亿美元。 关于肌肉衰老对健康的危害,在前面的博文已经介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4215-452088.html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运动(抗阻力量练习)和改善营养来延缓肌肉丢失。如何成功老龄化,或体面的衰老,在改善肌肉的健康方面,你纵有万千财富、每天山珍海味的补充也是无济于事,只有通过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才有效果。也提醒我们的老年人,应该改变运动形式,适当增加力量练习,不要一味的进行有氧身体锻炼。 究竟什么原因引起肌肉丢失?在走向衰老时,体内合成代谢激素水平降低、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都可能引起肌肉萎缩。最近在看文献,提到吸烟也是引起肌肉丢失的重要因素,但相关机制还在探讨,因此也建议,老年人最好戒烟或减少抽烟,不知道现在雾霾天气增多的情况,是不是也会引起骨骼肌丢失增加?维持骨骼肌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肌肉蛋白质合成与降解的平衡,一种观点认为衰老导致肌肉蛋白质合成能力降低,即出现“蛋白质合成抵抗( Protein Synthesis Resistance )”,另一种观点认为衰老的肌肉合成能力并没有下降,主要是蛋白质降解程度增强导致。也有持两种观点,即衰老时,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同时蛋白质降解程度增加。 文献略 美国的调查资料 力量练习方案
8323 次阅读|8 个评论
石原的疯狂说明日本右翼已然是昨日黄花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12-11-20 16:02
石原的疯狂说明日本右翼已然是昨日黄花
年已八旬的老爷子——石原慎太郎,正在制造日本战后前所未有的政治大变局,并使得整个东亚地区局势暗潮涌动、风波诡谲,这说明日本右翼究竟是死灰复燃,还是回光返照?我看是后者。 不仅是石原,石原新党的中坚力量——五名国会议员,也已经是平均年龄六七十岁白发苍苍的老者了,真可谓廉颇老矣。 不仅是右翼,整个日本国的政治都给人有日暮西山之感。年轻政治家普遍不靠谱,首相如同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过于频繁的政府更迭,消费了国民的政治热情,从希望到失望,大家普遍变得对政治缺乏信心、不感兴趣,不论是民主党、自民党,还是右翼的“第三极”力量都没有多高的支持率。不论谁上台,都是得不到大多数人支持的蹩脚的少数派政府。但正是日本政坛愁云惨淡的局面,才给了石原这种本已经过气的老派政客继续忽悠的舞台,而且老而弥坚,不落青云之志。 不仅是政治,整个日本都已然“老龄化”,给人的感觉是已经由“日出之国”变为“日落之国”。经济增长率发达国家最低,已经进入第三个十年的“平成衰退”没完没了。人口老龄化严重,新生儿数量已经降低到明治维新以来最低,每年只有100万人左右,大和民族已经历史性的进入了人口负增长,照此趋势,用不了几十年日本人口就会被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等国超过,日本将真正成为与泰国、缅甸相仿的小日本。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使日本传统的政治、信仰、文化架构瓦解。日本国民,特别是年轻的日本国民正在以自我为中心,宅男、伪娘、AV女优、援助交际等亚文化流行,使家国天下、君臣父子的传统社会秩序土崩瓦解,武士道精神、高喊“天皇陛下万岁”的鬼子兵和神风敢死队员已经成为了博物馆中的稀有动物。而且,作为亚洲经济的先行者,日本文化及亚文化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的青年。 美国战后对日本的“和平演变”是成功的,一个盛行援助交际的国家,还有多少好战的国民性。 当然,日本还是有志士仁人,比如石原慎太郎。石原老爷子八十多了还不歇着,也是由于痛感于日本国家、政治、文化、社会的坠落。日本还有过自杀殉国的右翼作家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狂热的“爱国者”,1970年发动武装暴动未遂,在自卫队东部总部切腹自杀 八十了还折腾的石原老爷子,歇歇吧,您该颐养天年了 这位是?O(∩_∩)O~ 中情局十条戒令是针对前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当然也适用于美国的前对手、唯一攻击过美国领土的、权威主义的日本。 一、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 游戏 、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四、时常制造一些 无事生非 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五、要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 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宣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都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所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 七、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 八、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爱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动乱。 九、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十、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的一切敌人,以及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97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口政策调整没什么大不了!顶尖人口学者不要只打口水仗!
热度 3 wya 2012-11-2 13:23
博主注: 1、放开二胎,是对各省市计生条例具体款项的修改,而不是基本国策的变动。 2、放开二胎,体现的是国家对家庭自主生育决策权的下放。其原因绝不应该是为了所谓的人口红利和老龄化等教条化的学术术语。如果要让以“抚养比”为指标的人口红利持续,就要维持一个纺锤形的人口结构,理论如此,现实如何办到?可见人口红利不是简单的抚养比指标,“需综合考虑就业、收入及对经济增长的其他变量的影响,而不是像有些人误解的只依靠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同时,随着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不可重复的,也不存在所谓“源源不断”的人口红利(来自百度)”。 3、放开二胎 不是为了给剥削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放开二胎更是可耻的提法!劳动者有权力追求更高的福利待遇,不能把底层劳动者刚刚出现对自身权利的觉醒和追求看做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例如,劳动者创造了10元价值,由于剩余劳动力过多以及垄断剥削,市场只给2元报酬,现今劳动者提出想要5元就觉得劳动力成本上升,承受不了。非要通过多生增加剩余劳动力来维持劳动力低工资,是多么卑鄙的想法! 4、今天的小孩就是未来的老年人,今天多生一个小孩,60年后就会多养一个老人,这是简单的算术题。以老年人口比例这一相对指标度量的“老龄化”加速问题,存在理论的缺陷。多生能解决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吗?解决老龄化问题需要的是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巨额投入,即财政蛋糕要多分一点给国民做福利、作保障,而不是一味做储备或买美国国债! http://news.sina.com.cn/c/2012-11-02/021325491772.shtml “ 调整人口政策需要未雨绸缪,仅仅靠放开二胎还远远不够,诸如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放开户籍制度、加大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都需要跟得上 ” 5、放开二胎影响面究竟有多大,需要启动第三方独立的科学调研。不妨将我国人口分为三类:富人、官员等权贵阶层;普通公职人员;底层群众。第一类人有钱有权有办法规避超生罚款,几乎没有成本;第三类人或者逃避或者交纳几万元的罚款了事,这对他们正常生活损害有限。只有第二类人,可能会面临失去稳定职业的风险,影响最大。而这类人中不乏北京杨支柱这样的人才和单位,不仅没有丢失饭碗反而换岗增薪。所以,放开二胎这一政策调整究竟影响多少人需要第三方独立科学评估。 6、放开二胎有多少人会生,也需要进一步评估。 从个案看,希望生二胎的家庭可能要具备下面几个条件: (1)经济条件允许。有房,不能太小;有钱,不能太少。 (2)孩子有配偶、老人、保姆等照顾。育龄群众多为劳动年龄人口,夫妇能够全职照顾小孩的应该为数不多。 相反,那些在大城市收入不高(如北京家庭年收入8.8万以下),只有小房(60平米及以下),夫妇二人全职工作且老人无力照顾小孩的家庭即使有政策也不见得立即就生二胎。 可见,人口再生产不是物质生产,不是一放开政策就能解决问题,就会按既定设想进行。回想80年代初政策紧缩时的生育率不降反升,也不难猜测即使放开二胎也许并不可怕,不会一下子迸出无数婴儿。 科学研究不是照搬西方教科书,不是硬套指标、概念和公式,要真正理解人口学基本原理,更要了解中国国情实际。独立、科学、严谨的调查评估比所谓的20多个顶尖人口学者拍脑袋、吐口水、背洋书更有说服力。 在中国民众普遍认识提高和经济压力双重驱动下,也许放开二胎的政策调整并不那么难以抉择。 但无论放开与否,请不要与人口红利和老龄化等教条术语挂钩,此事应只关乎群众自由生育权利。 媒体还真会忽悠: http://news.sohu.com/20121101/n356327906.shtml 中青在线讯(记者刘世昕)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 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 历经两年的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怯怯问一句:那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都是谁啊?人口学是个很小的学科,全国知名的纯人口学者加起来有20位没有(可不要把所谓的人口经济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社会学、性学...的专家们都塞进来哦!)?人家蔡昉好像自己承认不是人口学家的哦...?非人口学家领导20多个顶尖人口学者写了一个国家级报告?数了一下名单,除去政府和项目官员,与泛人口学沾边的不过十个左右,纯人口学的没几个。) 课题组名单 顾问: 王梦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陈 元 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 项目总协调人: 卢 迈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研究员 主报告作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建民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背景报告作者: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建民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谭 琳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 何宇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胡 英 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副司长 王萍萍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主任 都 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郑真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 丰 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陆杰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陈 卫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彭希哲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 风笑天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美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吴 帆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学院副教授 冯文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副研究员 刘 蓓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官员,副研究员 项目办公室主任: 方 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副研究员 项目协调: 冯文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项目主任,副研究员 人口太多仍是中国最大问题之一 http://www.rmlt.com.cn/News/201211/201211020952406001.html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日发布《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建议到2015年中国全面放开生二胎的政策。报告集纳了 20多名著名人口学家 的观点,是迄今为止要求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力最大的呼声。   中国人口政策会调整,这已是上下共识。分歧是怎样调整以及调整的速度。必须指出,这场争论的 政治色彩很小,改不改涉及的都是全社会利益,而非“集团利益”, 因此中国人应能够以很冷静、理性的态度做好这件事,走一步往前多看几步,切不可再给未来制造麻烦。   新人口政策在未来产生负面影响是可能的,因为今天的人没有能力看那么远。当初中国鼓励生育批评马寅初人口学时,没想到后来的人口爆炸。搞计划生育,又没认真评估几十年后的老龄化会这么严重。我们不知道再过几十年地球上的资源情况,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今天的预测不会太准。   我们坚决主张逐渐放开二胎,在政策方向上与上述报告发起者有很大认同,但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社会再做如下提醒:    今天中国的低生育率是社会付出了代价后换来的,可谓得之不易。 它有负面因素,但对降低中国人口总量功不可没。中国面临重重发展难题,老龄化逐渐突出,但中国人口太多仍是国家的最大问题之一,在解决其他问题时,切不可把终于得到控制的人口总数问题重新激活。任何调整都必须以有这个把握为前提。    老龄化是一两代人的问题,它是降低人口总数必须经历的阶段。用增加新生儿冲淡老龄化,也是以当代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当代人利益优先,这在政治上最稳妥,也更容易受到公众欢迎。   然而当年推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除了当时的利益,还融进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很多考虑。比如当时曾有过设想,中国人口应逐渐回落到7亿左右,为此几代人都应分担一部分代价。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还需要为几代以后子孙的利益操心吗?想想看,如果中国人口出现缓慢的回落并得以持续,和它不停地增长下去,一个世纪以后,子孙们看到的中国会是多么不同。   如果我们使人口形势的箭头重新拐向上扬,会不会有一天,有一些后人会指责21世纪1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的这次反转呢?   我们的意思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感不应少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们。我们今天的权利也要,对后代的责任也不能丢,我们应十分谨慎地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    人口红利是描述短期利益的经济学术语,但计算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既要拨算盘珠子,也需要我们有胸怀和眼界。   千万别理解为我们反对开放二胎,我们只是想多提供一些视角,鼓励更缜密的思考。少一些激动,宁静致远。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55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承认中国人口相对过剩是正确认识人口红利、老龄化等问题的关键
热度 3 wya 2012-11-1 14:22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12-9-1/927407.aspx 中国实施人口控制是历史的共识 马瀛通 改革开放前的新中国,除“一五”期间外,一直都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一心一意地搞建设,尤其是“文革”的大破坏,使长时间面临的短缺经济状况又濒临崩溃边缘,从而使吃饭、穿衣、就业等一系列的温饱等民生问题,与相对人口过剩的矛盾尤为突出, 国民也切身感到中国人口确实已到了必须控制的地步, 所以,1970年,在政府的号召下,由广大群众认同的自己创造的“晚、稀、少”式生育,很快就上升为国家指导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 这种充分体现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在不足10年的短短时间内,就创造了世界生育率下降的奇迹。然而,长期历史形成的相对过剩人口及整体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也须历经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才能真正得以解决。 回顾近40年来的人口学术发展历程,历经实践检验,在相关人口控制方面的学术成就,确实能站稳而又能立住的,为数确实有限, 作为中国现代人口学的开拓与普及先驱者之一的查瑞传教授,绝对是其中的一个。他在《人口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12月)一书中,所 著写的第九章 《历史的共识——中国人口必须控制》, 以重点引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0年1~2月的《国际述评》中的一段论述,来充分表达了他对未来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取向的准确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 谈到德国传教士居茨拉夫从中国回去后宣传的一件‘值得注意的’新奇之事。即‘在这个国家,缓慢地但不断地增加的 过剩人口’ (着重号是查瑞传教授所加), 早已使它的社会条件成为这个民族的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 这一述评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 19世纪中叶中国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认识, 尤其还指出,中国人口过多问题,还在不断地增加,就是在那时,也早已使之社会条件成为中华民族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 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 尽管人口规模在一定条件下并非决定因素,但发展后劲的大小,既取决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人口,是否向适宜规模趋近,也取决于人口素质、人才优势、社会结构、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但相对过剩人口无疑是制约加速素质提高,经济社会较长期高速发展,以及制约大多数人平均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的极其重要因素。 因此,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改革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以全面解决人口问题促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稳定发展,以开放促多元和谐发展,将是中国特色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道路给人口相对过剩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宝贵经验。 世界不同发展模式告诉我们,国家不分大小,人口也不分多少,都各有其自己发展模式与成功经验,在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间,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固定不变的适应关系。然而,在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的时代,尽管中国经济社会以奇迹般的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改善,但 中国人口过多确实需要控制的客观实际,连国际社会也罕见听到不同声音,相对过剩人口的客观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20世纪前,就有人认为失业是人口过剩的结果,尽管这种认识似是而非,但却极其自然,之所以说是似是而非,因为这是经不住实践检验来加以验证的结论。1925年,英国学者卡桑德斯(Carr-Saunders)就在其著写的《人口》中指出,英国在1874~1900年间,失业率就为2%~11%,如果查一下近一两个世纪各国关于失业的记录,就会发现无论是其人口过多还是过少,都没有不记载失业的年代, 显然,失业问题不能成为人口过剩的证据。1923年,贝弗里季(Beveridge,W.H.)发表了题为《人口与失业》的讲演,批判了凯恩斯(Keynes,J.M.)对人口的认识,虽然明确指出了,“失业和人口过剩是不同的问题,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但却没有指明相对过剩人口的真相。1888年,坎南(Kannan,E.)提出适度人口理论,规定了适度人口标准,超过标准就为过剩人口。 然而,作为概念上的规定是可以的,但这种从静态收益递减规律推出的适度概念并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特别是在动态考察经济时,静态适度人口概念就显得苍白无力。坎南自己对此静态概念也不满意,因而后来将这一概念"发展"为动态概念,但是作为动态概念的基本指导思想却没有什么不同内容,因为收益规律是静态概念的基本原理,人为把它提到动态概念 只不过是著者认识到存在问题后的无奈表述而已。 卡桑德斯倾注在人口问题上的主要精力是对过剩人口的解释,他指出不论哪个国家,在设定的某些条件下,假定对生产方式不进行任何改善,人口的最佳密度就要原样不动。 在这些条件下,如果人口增加就一定会处在过剩状态之中,但这种过剩人口不是反映在失业上,而是反映在人均收入的降低上。 研究发现的失业各种原因,诸如产业结构内部的某种失调,金融问题等等。人口的过分增加,虽不是人均生活水平提不高或提高慢的全部原因,但至少是部分重要原因。 这就是说,人口相对过剩主要反映在人均收入下降或提高人均收入速度受到制约的一种慢性病。 计划经济年代的中国和市场经济下的印度,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就看不到大量的失业,也就是说,不是以失业的形式反映出来,而是以人均收入下降或快速提高受到束缚的形式反映出来。这就意味着,相对过剩人口虽说不受经济景气与否的影响,但在失业的不景气期间,人均收入也是下降的。经济的不景气则意味着劳动者虽在从事劳动生产,但人均收入或是下降,或是加速提高受到严重制约。 今天人们已意识到这是一种潜在的失业。所谓潜在失业,是指在劳动力增加并未带来生产成比例增加的情况下,人口的压力不得不积存在一个产业里。此时,把依附在这个产业中的劳动力人口的多大部分视为是潜在失业呢?这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大小,而人口压力四个字则有重要意义。 人口相对过剩无疑是一个制约加速改善民生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十分重要因素,因此,全面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无疑是一条遵循人口的社会属性,以科学发展观探索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正确道路,而 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在逐步减轻相对过剩人口制约因素中受益的过程,因此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也是促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日俱增的过程,即“人口红利”(demographic bonus)是与日俱增的过程。这种“人口红利”与不区分一个人口与其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永久性可持续发展,是在相对过剩或不足,还是在相对适宜前提下,势必将导致自相矛盾的结论。因此,那种仅以人口年龄结构为基础而计量的“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则根本站不住脚。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者“人口红利”还是对后者“人口红利”在概念与结论上的理性否定。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就是在公正、公平的分配制度贯穿始终的条件下,因人的能力有大小,所以,在按劳分配原则下(著者注:迄今为止,尚未有成功实例证实而诠释这这一分配原则,然而,按各种“资”方式的分配原则却日趋一致。),分配差异也是难以避免的问题。然而,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存在,却是制约提高全体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一大障碍。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就把中国那时还在不断加码的相对过剩人口,认定是早已使中国的社会条件成为大多数人的沉重枷锁,也就是说, 中国的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不仅从那时起就一直在不断反复叠加,而且还是由来已久的历史形成问题,可谓是一种“慢性病”,对其解决虽可加速,但绝不是在短期间就能解决的问题。 步入21世纪的中国人口,即使充分考虑到未来低于更替生育水平下的人口缩减惯性,人口总量控制与年龄结构转化过程,仍不过是处在初始阶段。人口规模的递减与相应人口年龄结构转化的完成,仍远未到来,人口控制与提高人口素质的重任远未完成,尤其是适宜人口规模及其年龄结构的转化过程所需时间还要长。 中国在伴随解决长期历史遗留下来的首位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时,也在加速经济社会发展中努力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逐步确立与巩固小家庭观念,从而增加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筹码,使人口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始终运行在与人口缩减相应的低生育水平轨道上,加速人口向现代型转变。在抖掉相对过剩人口沉重枷锁过程中,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来增强发展后劲,促使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必将是一种加速而又可持续的发展。 《大国空巢》的著者易富贤作为一名人口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门外汉”而勇于直陈己见,对头冠“院士”、“学部委员”与挂着“长”字“教授”的极端妄说,对部分历经实践检验为非科学的东西,都点名提出批评与评论,这的确难能可贵,笔者仅此而表赞同。 然而,对其根本出发点,即把正在解决相对过剩人口问题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竟称之为“空巢”,并以此对实行计划生育而持异议,著者则与之认识截然相反。 “空巢”论之所以和者极寡,一是与中国的客观实际不符;二是与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及学者在历经多年反复认识之后的共识不符;三是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下,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发展的趋势不符,就是在国外也很难寻觅到更多的知音。 这是因为“空巢”论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1776年亚当斯密(A.Smith)《国富论》的认识水平,即在那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下,所主张的“与一个国家繁荣有关的最起决定作用的指标是其居民人数的增长”。近期,即使某一发达国家为确保从发展中国家获取自然资源,为保护其经济、商业利益,而实行对发展中国家人口控制性“计划”援助,那也只能认为是双赢的事。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在长期争论之后,相对过剩人口社会存在而决定意识所形成的共识。 其分歧主要反映在怎么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全面解决人口问题,即: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国家指导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地位,自主而负责任地实行计划生育呢?还是以扭曲计划生育政策的社会公共政策属性,来包办代替地强实行人口计划调控呢?那种把头脑里幻想出来的“一胎化”需要误认为是群众的需要,把群众主体地位以行政方式来取代,以主观强迫客观主体就范的做法,来推行本质上属指导性、战略性和预测性的人口计划,显然,从根本上已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合理人口计划前提下,须有导向作用与必要的约束及问责制。 中国人口必须控制,也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提倡就是提倡,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允许就是允许。只有这样合情合理的适应才能加强,第三孩及以上的多孩生育才能禁而能止 (少数民族自治区除外)。 20世纪70年代,全国城乡正因为是这样地实行计划生育,才创出了世界生育水平下降奇迹的效果,对此,连西方世界也不得不承认与盛赞这一人类史上的壮举。之所以令世人折服,是因为这一成效是在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的条件下取得,粗略表征妇女平均预期终身生育孩子数的全国总和生育率值,在1980年就降至2.24(根据当时死亡水平,此值已为更替生育水平),同期,农村降至2.49,城镇降至1.13(基本实现了平均只生育一个孩子)。此间的计划生育工作从总体来说,基本是一无强迫命令,二无虚假瞒报数字,更无超生“游击队”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之类问题。 1980年初期因“紧缩”生育政策,计划生育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天下第一难”,1981~1982年的全国总和生育率值则分别回升为2.63和2.86。从分城乡看,农村分别回升为2.93和3.20,城镇分别回升为1.40和1.58。显然,“一胎化”价值观的行为与效果,贡献与影响,都为不折不扣的负效应,所付出的代价可计量的就是以数倍来论,无法计量的就更为可观。 1984年,在为数极少的农村开始以“有计划地生育两孩”进行“试点”,其实这就是 “晚、稀、少”政策的恢复性实施。26年后的实践再次证实:其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佳效,一直好于执行低于两孩政策的所在省及周边地区的效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农村、城镇普遍出现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持久性高度失调,其全国异常程度超过120,成为世界之最,但却在这些地方没出现任何异常问题。若把这种“试点”用来做比较,的确很有意义,也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其意义决不是推广而是恢复“两孩政策”,因为“试点”的目的是为“推广”,而全国都早已普遍实施过10年,其效果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怎么能又反倒称“试点”来了?若称“试点”, 这既不可思议,也逻辑不通。 1944年,毛泽东曾指出:“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 1980年,邓小平指出:“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一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退到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16页)。用之与1980年紧缩生育政策酿成的后果相比,是何等的相似! 历史的经验与实践证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生育政策,理应稳定在20世纪70年代所提倡的生育一个孩子,允许有计划地生育两个孩子和普遍禁止生育多孩上。20世纪末期,生育水平降至更替生育水平以下,起主导作用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这之前一直是计划生育政策起主导作用,但在世纪交替之际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政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制定两孩计划生育政策,只能是更加有效地控制人口与稳定低生育水平,而决不是其反面。只要这样做了,生育政策就能长期稳定且更有利于国泰民安,那么,低生育水平在受经济社会发展居主导地位的影响下,又在生育政策的有效规范下,必将得以持续、稳定。 解决相对过剩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显然是必须的,也是无可置疑的。然而,“控制”不等于“解决”,不同的控制,有不同“解决”过程与不同结果。解决早与解决晚,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就不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也不同。因此,解决相对过剩人口,就存在着一个最佳控制效果的问题,也就是存在着一个在一定经济社会前提下,实施哪一种统筹兼顾的计划生育政策,最适宜广大群众而其效果又颇佳的问题。 中国相对过剩人口问题,不是谁承认与谁不承认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现实社会条件。百年来人口问题争论的结果与未来取向,正如查瑞传教授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做出的断言:历史的共识—中国人口必须控制。 选自著者未出版《人口数理统计分析学》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229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老人,该如何安放你的老年生活?
热度 1 jefei 2012-10-24 22:22
中国是复杂的,这一现实在养老问题上再次表现了出来。前天看到央视新闻中心的采访报道说,一位八旬老太太因为与子女闹矛盾而说不想活了,而另一位接受采访的卖煎饼的老太太的心愿却只是能多挣些钱,尽量让其两个聋哑孙子生活好些。两位老太太的生活条件显然是差异很大的,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老年人生活状况差异很大的缩影,有的老年人衣食无忧,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而有的老年人则依然在为生存而奔波。在考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时,我们显然不能只盯着某一种生活条件下的老年人,应该考虑到这种差异,所设计的养老服务应该有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在人为制造不平等,我的理解是不平等是现实存在的,只希望每个阶层的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并不奢望以同样的标准为所有老年人养老。 不管是穷是富,老年人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子女能多陪陪他们,这也是昨天许多媒体的呼吁。在我的理解中,老年人对子女关爱越渴望,说明他们平时的生活越孤独,越孤独就越渴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得不到满足就会越感到孤独,可说是个恶性循环。而老人感到孤独的根源在于退休后的清闲生活,处于工作之中的人渴望假期,假期头几天感觉很轻松,可时间一长,就会感到无聊,反而又希望回到工作中去了。 现在我国的平均寿命大约在80岁左右,退休年龄是55或60岁,一些特殊行业退休时间会更早,那退休之后的二十多年怎么过?要是每天吃了睡,睡了吃,偶尔出去溜溜弯,身边要是再没个说话人,那日子不发霉才怪!不渴望子女在身边才怪!子女偶尔回家看看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吗?显然不能!那子女能一直守在老人身边吗?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他们也要为自己、为他们的子女而奋斗,怎么可能将时间大部分花在老人身边。 显然,老人要排除孤独,要有个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必然得找些事情做,而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老人能干什么呢?我想老人们能干的事情可多了。老人一般都工作了几十年,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为何不能给他们以发挥的空间?老人活了许多年,都是有故事的人,他们也会乐意给人讲述,曾听广播里说美国的养老院和幼儿园建在一起,可以说是个很聪明的举措,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此外,也可以有老年人合唱团、拉二胡交流会、治安巡逻队等等。我想发掘一下,适合老年人做的事情是很多的。不过这里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要有个组织者,而要形成规模,估计得有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才好。希望各级政府在设计养老服务时,也能注意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而各个社会组织,也能参与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乐的活动中来,而不是在某个日子里一窝蜂似的去“敬老爱老” 我国社会老龄化正在快速推进,想想未来未知的老年生活,倒有些羡慕传统农耕社会中那种活到老干到老、老来含饴弄孙的生活了,但社会在向前发展,这种景象也只能存在于幻想当中。希望我们这个社会能早日完成转型,构建出一套运行良好的养老服务体系,使所有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个人分类: 我的看法|39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养老保障与人口计划生育有关吗?都是国企别推卸责任;泥石流救命
热度 1 wya 2012-7-9 09:58
某些政府部门学科基本知识不懂,却只会拉大旗做虎皮,盲目跟风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什么事情都说不到点子上。 1、如今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是1947年之前出生的,基本未受一胎化的计生政策影响,其养老问题和计划生育有何关系? 2、通过计划生育,出生人口越来越少,30年后的老年人数量也必定随之减少,是否可以说明计划生育有利于减少国家未来养老支出负担? 3、养老保障是国家的基本保障制度,即使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扶助申请下来,那点钱有多大作用?恐怕如同目前每月十几元钱的独生子女费,只是一个象征意义吧? 4、应该重视的是独生子女家庭失独风险的国家补偿机制建设。 人保部养老保障的制度设计一定会顾及子女等家庭收入和供养能力的,不劳别的部委操心。 专心干自己的分内工作吧,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讲什么上级领导才能关注,多向有真才实学的老专家请教,别听信一些所谓中年引进人才的花言巧语,他们连基本的人口学理论都没学过,一说就错,只会忽悠造假。 5、所谓的老人家庭、空巢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等部分特殊困难家庭问题,是不完全城镇化引起的。如果区域发展均衡了,房价降下来,老人、劳动力、小孩都住在一起,入学就医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了,还会有什么困难?老龄化本身就不是单纯的人口问题。 因此,人口问题一定要多部门系统规划,统筹解决。而非各部门自己喊自己的口号,争取自己的关注和经费。某些部委目前做事的出发点究竟是为群众、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只想为自己部门吸引眼球、争取中央领导关注? 中国将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扶助 http://news.163.com/12/0708/19/85TOCQ0V00014JB5.html 中广网北京7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家人口计生委表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下,老年人照料将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相结合,并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于学军介绍说,自从2001年我国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其它国家速度快、规模大。 于学军:一个是规模大,这是由它的基数决定的,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2亿,而到2050年,将是目前的三倍,第二个是速度快,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从7%上升到14%,大概25年。 (作为计生委的官员,您这里难道想说明人口老龄化是计划生育造成的后果吗?看不出您的发言与计生委业务工作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认为,我国庞大的流动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老龄化问题。 (农村老龄化严重了,城市是不是老龄化压力减轻了,是不是说明城市该转移支付给农村养老呢?怎么不提城市的养老问题?是为了引起注意而故意忽略其他问题还是根本就不懂这其中的逻辑关系?) 顾宝昌: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子女变少了,而且子女在流动,中国有两亿多的流动人口,农村的孩子流动到城里,农村的老龄化能不严重吗?老人在这里是宾语,照顾是动词,谁是主语呢?照料的提供者呢?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方式、养老金支出以及养老模式之间的影响也开始显现。而且随着高龄老人的快速增加,计划生育家庭现在所面临的养老护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崔丽说,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扶助。 崔丽:比如说我们的奖励扶助制度,还有其他方面的养老补贴,在新农合、新农保当中,都尽政府的努力,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一些帮助,同时,在老龄化进程当中,我们也可以借助服务网络比较健全的优势,在对计划生育家庭服务的时候,为老龄人提供 力所能及 的帮助。 (既然您知道力所能及、力所不能及,那么请多做些自己部委分内能及的工作,对不能及的事情说了似乎也没什么用。难道对计划生育家庭的额外养老补贴能超过国家养老补助标准? 此外,到底什么是计生家庭有明确定义吗?生几个算计生家庭?那些在国外生子的高级学者、高官和富人如果没有受到计生处罚,是否也算计生家庭、享受额外的计生养老补助?先把分内的事情做好,再唱高调不迟。) 发表下文的记者是环卫部门的枪手吗?明眼人一看便知,一线环卫工人高温天气没有水喝没有地方休息,是本单位领导不关心职工群众的突出表现,一个负责任的单位应该主动设置一线工人的休息饮水处,或者在高温天气时,增加班次让工人增加休息时间或者主动送水慰问职工。 而不是一味将本部门责任推向社会其他部门机构,用舆论强制捐助的方式补贴环卫部门的福利经费。 将本身经费支出外部化,到底是哪个部门更精于“资本算计”? 高温天里,国企的水为何那么“冷” http://view.news.qq.com/a/20120709/000002.htm?pgv_ref=aio 王垚烽 时评作者   7月1日上午,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环卫工人陈彩香,去当地一家农业银行讨水喝遭拒,并被银行职员拉出门外。此事引发了多方关注。7月6日,农业银行长兴县支行专门开通微博回应此事称,已对银行当事人做出处罚,行长带队上门道歉得到环卫工陈女士的谅解。 而当地一些经营户也自发起草了“为环卫找个歇脚处”的倡议书,主要路段100多商户将全部设置免费供水点,附近环卫工人可以随时前往休息和饮水。 (7月8日《都市快报》)   最近一段时间,江南大部持续高温,即使躲在室内办公,如果不开空调也是闷热难耐、口干舌燥,更何况是整日头顶骄阳、挥帚劳作的“城市美容师”?这时候,为环卫工献上一杯水、提供一个阴凉的歇脚地,原本应该是城市的分内之责,孰料却成了陈彩香阿姨人格受辱的导火索。体温没降、口渴未解,心头却徒感“七月寒”,这是一杯怎样的“神水”, 其背后又折射出多少冷冰冰的“资本算计”?   我们承认,农业银行作为一家经营性企业, 节约成本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本能追求 。但也应该看到,商业文明发展到21世纪,企业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已不单纯是发财致富、赚钱逐利。瞧瞧当今世界范围内那些执一方牛耳的大企业,哪个不是热衷公益慈善,积极承担社会义务的“仁企”? 那些受人尊敬的富豪巨擘,有谁还是悭吝抠门的阿巴贡、为富不仁的黄世仁 ?换句话说,世殊时异,“两耳不管窗外事,一心只赚世间钱”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价值”。更何况,农业银行还有一家“国有”的商业银行。   于是乎,重申那句老话——国企不能在向政府、向纳税人要政策、要补贴时强调自己的“国有”属性,却在尽社会义务时突出自己的“企业”身份——便显得十分必要。   令人遗憾的是,像中国农业银行长兴县支行这种缺乏社会公德心和责任感的国企并不在少数。一方面,它们利用自己的 垄断地位牟取巨额暴利,职工福利惊人、“三公”挥霍严重;另一方面对民众、对消费者却锱铢必究、小气吝啬, 不仅服务质量低下、收费名目繁多而且常常侵害顾客的合法权益。相比那些动辄拿出数百亿资助非洲难民、艾滋患者的国际同行,相比那些自发起草“为环卫找个歇脚处”倡议书,设置“环卫工人免费供水点”的私人经营户,我们的国企难道 不感到脸红惭愧吗?   在舆论的关注下,这起环卫工接水遭拒事件算是得到了相对完满的处理,但这能否就此唤起一些 国企麻木已久的公德心与责任感 ,我没有那么乐观。但愿我们的国企能够经一事、长一智,学会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来客,哪怕她只是一名讨水的环卫工。如此,才配得起你们“全民所有”的企业身份。 (上文所有的黑体字,用来说明该环卫部门也非常贴切!) 转发短信不过是个官僚管理形式,这个好办也必须办;而真正是否关心底层群众利益,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没有动力便没有实施。官僚体制害死人! 没有收到的泥石流救命预警 http://focus.news.163.com/12/0706/11/85NOTII400011SM9.html?from=index 蒲红志称,当时的一个疏漏是, 上级文件只说要通知领导小组和市县级重点工矿企业,所以,当时未通知三峡集团参加,“因为它是央企,所以没有纳入进来。” 宁南县的“情况说明”同时表明,在5月29日白鹤滩电站建设移民推进工作大会上,县政府副县长宋远和对三峡集团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做了专题安排和强调,同时,白鹤滩镇政府也按照地质灾害 属地管理原则 ,对三峡集团在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地质灾害工作进行了 督促 ,并分别于5月7日、5月22日去函,要求三峡集团加强排查。 然而,所有的这些沟通与提醒,并没能让晏子酒家里的住客提前逃离。 宁南县有关部门负责人称,此次事故当地百姓无一死亡,说明 老百姓的警觉性已经很高了 ,至于预警短信为什么没有传达到施工工人,他们不便表态,还需要上级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就在“6·2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前一天,因为阿海水电站泥石流灾害的发生,6月27日,云南省丽江市政府 召开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座谈会,强化山洪地质灾害群防群治联动机制 。 这次会议,同样透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6月14日阿海水电站发生泥石流灾害前三天,丽江市气象部门已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向阿海水电站发布了重要天气消息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提示注意做好局地强降水引发的泥石流防范工作,“ 但由于在应急联动机制以及防灾减灾意识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在连续发布气象预警的情况下仍出现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假证交易调查:卖证妇女生6个孩子当护身符 http://news.163.com/12/0709/04/85UPMLPQ00014AED.html 6月30日9时,北京中关村大街,中国人民大学东门外。 “要办证吗,学生证、毕业证?”笔者刚出4号线人大站地铁A1口,三四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便围了上来。再往前走,孕妇、抱小孩妇女越来越多,单是离校门最近的树荫下,就有10来人在招揽生意。 在坊间 ,“孕妇、抱小孩妇女” 已成为人大东门外的标签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1条规定,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行为人不被执行行政拘留处罚。这意味着,一些卖证妇女可以长期逃避法律打击。 笔者经过多日调查,勾勒出这一群体的大致特征: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年龄20岁~40岁,来自欠发达地区,丈夫多在京打工且知道她们的职业,本人意识到行为违法但普遍不愿转行。 在卖假证者的聚居点之一小牛坊,常住居民宋女士道出了卖假证者的历史变迁:“ 原来是江苏人在干,后来河南人加入他们的队伍。再后来,什么人都有了,山东,东北,张家口……” 刘丽包内的学生证,有仿冒北大的,也有仿冒人大、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在京高校的,都已盖好印章。刘丽还用一张纸包着火车票 优惠 磁条,“ 最近学校管得严,真磁条断货了, 这些都是假的。现在100元也进不来真货。” 王红,38岁,来自河南平顶山,已来北京两年的她与老乡住在小牛坊。在老家,她花20万元买了套城里的房子,13岁的大女儿也在县城读初中了。王红刚来北京时怀有身孕,经老乡介绍,决定卖假证。 王红说她进货可以更 便宜 。一般学生证进价2元~5元,售价15元~30元不等。毕业证能卖两三百元,如果是能上网查询的,可以卖数千元 。“差的一天能赚三四百元,好的时候七八百元。真的,我一年可以赚十几万元。”王红说,房租每月只要300元,如今孩子生下来了,她赚的比丈夫还多。 在圈里人看来,怀孕、哺乳期是干这行的“硬件”。张小花是王红的老乡,她说,她认识个朋友,想干这行但是没小孩,于是找别人借了一个。后来警察把那人抓到了,带到医院一化验,真相大白。结果,孩子被送回老家,朋友被关了起来,“听说至少被判了半年。” 入行不到1个月,张小花就有被抓的经历了。但她的“事业”显然还没“上路”。笔者发现,她早上只卖了两个学生证,同样的证件,别人进价2元,她需要5元。而多位卖证者透露, 人大东门外整条街都是同一个老板 。至今为止,张小花没接过毕业证的大单子,别人来询问业务,她也不太清楚。 “不过,我们就不想回家!”王红算了一笔账,“种地,一家能赚几个钱?你说,咱家老公在外面再累,也才挣3000多元。我在这儿吃吃喝喝,一年也能挣十几万元。来北京的时候,我们就带了一床被子。现在的东西,都是来北京后买的。” 王红很崇拜一个老乡。她说,那老乡一直干这个, 10来年生了6个孩子,5男1女,最大的今年已经18岁了。“几个孩子生下来,赚了300万元!” 按王红的说法,几年前这行生意很好,一张假毕业证能卖到1000元。现在,一大批人由于利润吸引加入卖证行业,人一多,价格就跌,那种毕业证如今只能卖一两百元。 小牛坊的房东宋清就遇到过以“生孩子+卖证”为业的房客 。“有些卖假证的人狂要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 宋清在膝盖处比划了一下,“小孩刚这么高,又怀上了。” “我家曾住过一户卖假证的。她养了一个小姑娘、一个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挺好看的,就七八个月大。一次交货的时候,对方说可以帮她抱会儿小孩,结果就把小孩抱走了。他们也无所谓,又要了一个。”宋清有点气愤。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035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社部专家支持推迟退休;铁道部1850万宣传片只值十几万?
热度 4 wya 2012-7-2 09:36
说中国劳动力不足,傻瓜都笑了!而一线大专家却信誓旦旦。 这样的专家左右政府决策,能不出错? 除了数数之外,专家对人口结构转换有没有整体辨析能力? 这些专家习惯于把问题扩大化,有问题才有研究课题,才能拿到经费。除了某些人缺乏专业知识之外,这才是奇谈怪论出现的根本原因! 人社部专家建议退休延至65岁 缓解劳动力不足 http://news.qq.com/a/20120702/000125.htm?pgv_ref=aio 本报讯(记者韩旭)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讨会 昨天在京召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劳动力将严重不足   根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是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这意味着全球1/4的老龄人口集中在中国。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郑秉文 表示,老龄化意味着人口老年负担系数不断提高,也同时意味着劳动投入的减少。   郑秉文介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从2010年的9.7亿减少到2050年的8.7亿。其中减少的拐点将发生在2015年,届时将从9.98亿的峰值开始逐年下滑,年均减少366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军 表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2010年减少约2.3亿人。203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    建议延至65岁退休   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这一不争事实,研讨会上, 不少专家再次建议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以减缓劳动力总量减少速度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 发 言时谈到,国外老龄化国家多是采取利用外部机制引导劳动者自觉延长退休年龄的方式应对老龄化。他建议我国从2016年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并每两年延长1岁退休年龄。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李军也建议适时提高退休年龄。他表示,这一目的并不是在于促进增长,而是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减弱对劳动力成本提高的预期。但他指出,退休时间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决策方面需要慎重。    加强对老年人培训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建议,伴随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步减少的趋势,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同时加大对老年人的培训力度,以为延长退休年龄创造条件。   蔡昉坦言,在我国人口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因此, 我国目前没有延长退休年龄的条件。   他建议,退休年龄可采取弹性制度,充分利用一部分高技能、高素质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同时,针对受教育程度不够的普通劳动者,可以采取教育优先以及加大对老年劳动者的培训力度,增加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其为工作岗位服务的能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7430-588013.html 再客觀地看,退休基金總要有個來源。節目中有些人一味強調用財政收入補充國民養老基金的缺口,殊不知政府的財政收入都來自國民的納稅,仍然還是出自國民,這更是一個悖論,一個怪怪的養老制度運作模式。 再補充一句,我們再不要“選擇性地”與國際接軌了。人家日本人退休晚,但人家的平均壽命也长得多。中國人人均壽命男性只有七十一歲(食品如此不安全,再要提高平均壽命有點難),再讓人晚退休,國民们退休後还能有多少年的退休後生活呢? 博主注:看看下文对养老金缺口的说辞,屁股决定脑袋,为了自己部门利益,各说各话的典范!谁才能以事实为根据,以科学规律为准绳说句话?在国内,也许只有那些无欲而刚的穷人学者! 保监会承认中国养老金缺口巨大 http://news.163.com/12/0702/02/85CHD51K00014AED.html “把更多的可以 从市场上购买服务 的项目,通过市场来解决。包括资金运用,通过市场来投资起到更好的收益,这方面可能都要交给市场来做。”陈文辉认为,基本的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引进市场、引进竞争,购买市场的服务,将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 在谈及近期公众关注的养老金缺口问题时,陈文辉认为,中国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不大平衡,养老金缺口“确实非常大”。对于缺口具体有多大,陈文辉并没有给出具体数字。陈文辉透露, 近十年来,中国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 。 6月中旬,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人联合公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 18.3万亿元 。报告建议实施延迟退休年龄。随后,关于养老保险和退休年龄的话题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 6月18日《人民日报》曾以“ 中国养老金不会缺口18.3万亿元 ”为题,关注此问题。报道称,近年我国连续8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各地支付状况都很好,2012年的调待在1月底春节前基本完成。如果没有资金的有力支持,不可能有调待的顺利进行。所以,已经退休的和即将退休的人员,不必对“能不能领到养老金”太过困扰。 铁道部投1850万拍铁路宣传片 业内称十几万拿下 http://finance.qq.com/a/20120702/000781.htm?pgv_ref=aio 1850万的价格不仅让网友感叹,也引发了影视从业人士的不满情绪,网友陈金猩称:“这市值200元一秒的视频能卖到1850万,实在无语。”在北京从事影视宣传片和纪录片拍摄的导演邵攀表示该片大量视频可以直接采用素材资料,十几万就可以拿下。他还认为张艺谋可能仅是挂个名:“这东西在业内算中低档水平,就是车开来开去,画面水平很低,当然张艺谋不一定就能拍得比这好,但画面不至于这么没质感,应该是接单后外包的。” 然而在质疑声中,也有人为老谋子叫屈,认为1850万元并不是老谋子花掉的。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拍摄此类大型单位宣传片,介绍人或者中间机构从中抽取提成已经是行业潜规则,1850万的拍摄预算应该是经过了层层盘剥, 最终能到张艺谋手中的应该不过区区数百万。 张艺谋否认参与拍摄铁道部1850万元宣传片 http://news.163.com/12/0703/02/85F3T4FI00014AED.html 戳破皇帝的新衣 ——为什么大多数发表的结果不具可重复性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6/259969.shtm?id=259969 为什么会出现实验结果不可重复性呢?某种程度上, 既成学霸们把持出版的标准,只发表与自己相同的结果对此现象有很大贡献 。另外,实验人员只重视positive result(积极的结果),也是造成实验结果不可重复性的原因。前天,问实验室师姐,你怎么还在做这个实验啊?师姐说,唉,没办法啊,结果一直不好呀……年轻科研人员有毕业的压力或者评职称的压力,急需文章,很有可能无法理性分析文章结果。 总之,长久以来,人们都知道很多research article(研究论文)的结果无法重复,但谁也不敢说。就算说了,也被 主流观点 给湮没了。现在,很高兴,终于有人戳破了皇帝的新衣。希望此文能够引起科学网对这种现象的讨论,也希望学术界能重视此现象。当然,本人更加呼唤科研环境的改变。 中国瘦肉精降低世界大赛成绩?为何不买进口肉吃? 中国女排主教练:世界大奖赛失利因三周没吃肉 http://news.163.com/12/0702/02/85CH4J9J00014AED.html 制度不健全,成立国家彩票局不过是增加一个腐败单位而已。 两部门垄断3000亿彩票发行权 http://news.163.com/12/0702/08/85D6HALO0001124J.html 据悉,中国彩票发行权自1987年起被民政部和体育总局垄断, 行业曾讨论设立彩监会,受到两部门阻碍。 对此,程阳表示彩民和公众的质疑有其合理性。"目前国内彩票销售系统在安全性方面严重滞后,特别是在防范彩票机构内部违规操作的监控与稽核方面。 我们的系统主要考虑怎么样把彩票卖出去,欧美国家的系统主要考虑怎么样防范内部风险,这是最大的区别。" 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企业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彩票专家苏国京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我们国家的彩票就是部门彩票,与国际上通行的国家彩票有显著差异 ,民政、体育两个部门实际上成为彩票发行的既得利益部门。" "2006年有一次大规模的研讨会, 讨论成立中国彩监会,因为两个部门的阻碍没有通过 ,之后再也没有大规模讨论这个事情,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禁区。"夏志宏对《投资者报》表示。 据夏志宏回忆,这个会议的起因是由于 教育部希望成立教育彩票发行中心,发行教育彩票。 "实际上环保、卫生部门也曾希望发行专项彩票为相关事业筹集资金,但没被通过 。"苏国京认为,理想的方式是成立独立于各部委的彩票发行中心,或者说 国家彩票发行局。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返奖率低 是造成彩民购彩资金流失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目前对此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据苏国京估计,由于返奖率低等原因,导致彩民选择私彩和外围博彩游戏造成资金流失不低于目前年均3000亿元的彩票发行规模。 精于足彩行业的夏志宏告诉记者,"单就足彩的竞猜类品种来说,可能90%的彩民实际上都选择了境外彩票,通常是通过国内专门的服务公司向国外博彩公司投注。" 一位彩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跟返奖比例有关系,也与彩票的玩法设置有关,国内的玩法太过于复杂,娱乐性不足,容易使彩民望而却步。" 对于部门垄断的体彩、福彩来说,他们可以坐收收益,自然没有动力去搞创新。 "该人士如是说。 虚胖的污水处理率:五年3766亿砸出82.31%成绩单 http://discovery.163.com/12/0701/09/85AM31SV000125LI.html?from=index “环保局和我们是监管和被监管的关系,但对上是一家人。上面来检查,就提前打招呼。 ”山西的那位污水处理厂员工说。 污水处理厂自身造假,则是利益驱动。“尤其是非国有企业 。”黄文说。 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蛋糕被切成多块,有的是大型排水集团统一管理,有的由政府直接投资运营或承包给企业运营等。 大部分地区居民的污水处理费并不是直接交给污水处理厂, 而是涵盖在自来水费中,上缴地方财政。 政府管理的污水处理厂每年根据运营情况申报所需费用,而企业模式的则由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合同,拨付费用。“作为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单位,我们首先要保证出水达标,在这个前提下节约成本。”张小明说。 污水处理行业利润空间并不高,安徽某县城的建设局副局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污水处理厂免费为使用自备井的居民处理污水,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超出污水费。四川某县的污水处理厂副厂长也称:“每吨收费三毛五, 成本却超过一块钱 ,只能靠政府补贴差价。” 显而易见, 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污水处理厂来说,多报水量就能多拿补贴,水质造假就能降低成本。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584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中国人口问题扫盲贴
热度 6 wya 2012-6-26 18:59
看了夏老师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585246 比较感动!作为一个非人口专业研究人员,能够持续关注中国人口问题,并查阅众多文献,予以论证,精神可嘉! 比起一些只会高谈阔论,整天忽悠耗资数千万元经费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综合模拟系统”的所谓人口学家,强之百倍! 就中国人口问题,道听途说了一些观点,分享一下。 仅供娱乐,不代表任何个人或机构的看法! 1、计划生育本身是中性词,不是贬义词,代表有计划的生育,即夫妇根据自身条件负责任地确定生育数量,绝不是专指“一胎化”政策! 在70年代,群众自发创造的“晚、稀、少”计划生育经验,反映实际实施远不足8年成效的1979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值(假定表征了年度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就从1970年的5.81降至2.75,降幅超半。 1970~1978年,正恰处“文革”动乱期间,尽管“晚、稀、少”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但是亿万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普遍需求及自觉实施的大势,却锐不可当。其间的社会形态,客观也决定了“晚、稀、少”的实施,基本是不靠行政手段或少用行政手段;基本是无任何强迫命令;基本是以经常性工作为主、以宣传教育为主、以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和提供服务指导的避孕为主,且避孕方法完全由群众自主自愿选择。无疑,这都充分体现了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原则。 (节选自:马瀛通老师博文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Article/2010-4-20/191060.html ) 所以,今后抨击的时候最好注明:抨击“野蛮的非法强制措施”或抨击“社会抚养费制度”为好。 2、计划生育政策的存废之争,纯粹浪费时间,已无必要。 目前,计生政策能够实际控制的可能只有公务员和国企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其中高级职员有人通过配偶加入外籍、情人非婚生子等措施规避处罚。其他普通公职人员只要敢于放弃正式编制,正常交纳社会抚养费是可以正常生育无数胎的。杨支柱老师的案例已经说明,多生一个没什么大不了,凭自己本事写书挣钱同样可以吃饭。各省的计划生育法规是这样规定的吧?查查看。 对于其他非公职人员,只要交纳了社会抚养费,就去生吧。 由于超生引发的大月份强制流产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拆房子、牵牲口等低下手段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至于有些地方有法不依,似乎不是计生政策的问题,而是官员考核等制度设计问题。 可见,除了罚款经济约束外,计划生育政策真正有约束力的影响人群已经十分有限。 各位可以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或小区的人,二孩的比例有多少?多个孩子是瞒不了多久的。 不让生不一定少生,放开生也不一定多生,这就是政策的执行效应。很多管理者不懂管理学,以为放开后大家都会抢着生。80年代初的生育率反弹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紧缩生育政策,由于违背了多数农村地区育龄夫妇的可接受程度,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大爱与和谐原则,违背了以疏导为主是最好的控,这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内涵,误认为以“堵”为主是最好的控,结果非但没能将生育水平紧缩下来,反倒酿成了1981~1982年间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的大幅反弹。全国总和生育率值从实施“晚、稀、少”降至1980年的2.24,回升为1981年的2.63和1982年的2.86;自然增长率从降至1980年的11.87‰,回升为1981年的14.55‰和1982年的16.01‰(见马瀛通著:《人口控制辨析论》,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5页),并竟与1975年的自然增长率15.77‰十分近似 ;妇女峰值生育年龄段1980年已升至中期生育型的25~29岁,两年后的1983年就下滑至早期生育型的20~24岁 ;导致第三次全国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于1986年到来。在农村,1980年“紧缩”政策后, 1981年的全国农村总和生育率值,就从1980年的2.49大幅回升为2.93,1982年又进一步飙升到3.20。若总和生育率值假定反映了年度育龄妇女一生的平均生育子女数,那么,就可以粗略地认为:在强力推行 “只能”生育一孩后,全国农村已是普遍生育三个孩子,甚至平均生育第四孩以上的水平也已高达20%。实施“只能”生育一孩把全国农村总和生育率值已降到的1980年的2.49,一下倒退到远还不如1977年的3.06。 (出处同上) 3、关于社会抚养费该不该收,是个法律问题,应该交由法学专家论证,与人口学无关。 此外,国家人口计生委似乎享受不到社会抚养费的返还,所以它似乎也没有利益或动力坚持这一制度。 4、“适度人口”几乎是个伪命题,因为它是动态变化的,难以用数学公式计算。所以一切相关的“人口承载力、协调发展”等研究基本都是砖家自说自话,结论五花八门,差异显著,准确性难以验证。 5、非稳态人口条件下,总和生育率是个区间值,反复争论究竟是哪个数值对是没有必要的,也很难说清。 6、不要盲目相信人口统计数据。 如果人们感觉不到人口普查与自身福利的关系,谁会提供家庭的真实数据?即使花费再多的经费、动用再多的普查员、采用再多的所谓先进技术,也是枉然。缺乏民心支持,最根本的数据采集就不准确,统计结果自然不可靠。民心为本,而非技术!迅速提高公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商鞅立木,让群众迅速感到数据准确与自身福利的利害关系。不要让群众感觉,所有改革政策都是在从他们口袋掏钱。 7、人口是个长期的系统,要先看整体趋势,再分析部分匹配关系。 劳动力过剩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离开这个前提难以解释所谓的人口红利、老龄化等一系列人口问题。 8、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到底该干什么? 如果想被卫生部合并,请多干艾滋病、性别比干预研究 如果想被民政部合并,请多做社会融合研究 但如果想到发改委去,则需要重点研究人口分布、城镇化才行。当然有大思路、真东西人家才看得起你。 一个政府部门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必将把自己的前途引向不归路。 所以,要想批评计划生育问题,似乎只能从“自由生育权”角度论证。 其他诸如生育率、人口红利、老龄化、出生性别比、适度人口等都很难从学术角度证明要普遍放开二胎的正确性。 因此,要争论,一定要找准目标。如果围绕说不清的东西争来争去,最终必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他人口学领域内的未尽事宜,待续! 有需要删帖的命令,随时照办! 法治不健全的背景下,日常行政业务数据都不准,统计数据怎么会准确? http://news.163.com/12/0626/21/84V3O29O00014JB5.html 根据安康市政府的调查,被强行实施大月份引产的当事人冯建梅实际出生日期为1989年12月25日,非农业户口。而她在结婚登记时提供的出生日期为1985年1月21日,农业户口,与其实际情况不符。 社会融合路漫漫,身份均等化难! 广东中山处置外来人员聚集事件 http://news.163.com/12/0626/22/84V73N970001124J.html 与此同时,该社会少年约30名亲友到场后情绪激动,并聚集在龙山村委会理论。晚10时30分,聚集与围观的重庆等地外地人员增至300人左右。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78 次阅读|27 个评论
死亡率统计偏低导致其他领域辩论失利;中国总和生育率到底多少?
热度 3 wya 2012-6-26 17:18
博主注:某些地方为隐瞒超生问题,故意低报死亡,以出生人口抵死亡人口,导致人口死亡统计数据偏低,加上死亡漏报,进而导致预期寿命计算偏高。表面看,似乎调高预期寿命的人类发展指数成绩斐然,但从下文的退休年龄分析,却显示出劣势。这就是人口问题的特点:系统性。 一个阶段或环节出现人为数据干扰,在其他地方必然出现矛盾。对中国人口红利和老龄化的错误认识也接因此而起。 人口学再简单也是门科学,有它自身的理论和方法。掺杂使假在真正专家面前必然暴露无遗。 各国真实退休年龄及养老制度   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2-06/23/content_1422444.htm 我们提出推迟退休年龄,不能只看到少数国家退休年龄比我们高,还要分析人家的退休年龄与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关系。    我们先看寿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3.3岁,世界排名第80位。   与国外对比,中国的退休年龄虽然不高,但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也不高,退休后只能领取13年的养老金,而外国退休后可领15-23年的养老金。   中国60岁退休,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为13年。2010年日本人口的预期寿命为83.2岁,60岁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年限为23年,几乎是我们的两倍。   此外,工作年限不仅取决于退休年龄,还取决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由于中国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我们很多人初中毕业后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而发达国家大多读完大学或职业学校才进入劳动力市场。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中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年以上。挪威12.6年,新西兰12.5年,美国12.4年,德国12.2年,澳大利亚12年,以色列11.9年,韩国11.6年,加拿大为11.5年,日本11.5年,法国10.4年。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口占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中国仅为38.4%,而欧美不少国家达到了80%以上,捷克为99.8%,德国97.2%,美国89.7%,挪威为87.3%。   我们按中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平均年龄为18岁计算,到60岁退休要连续工作42年,工作年限占预期寿命的66.1%。日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比我们长4年,同样是60岁退休,日本人只工作38年,工作年限占寿命的45.7%。   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提高生产力,解放劳动力,让劳动者享受更多的休闲时光。在中国人工作年限占寿命比重过高、 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的情况下, 提出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计划,一定要设计得周全缜密。 博主注:首先为事主的家庭不幸默哀! 旁观媒体报道的一些事件,包括大月份流产、落水等,涉及家庭的子女多为2个及以上。据此推断,六普公布的中国TFR为1.18可信吗???或许1.5左右才差不多吧?可见统计数据的水分有多大。 中国迫切需要独立运行的第三方专业数据调查和咨询评估机构(靠政府资金养活、犬儒充斥的大学可不算第三方哦!)! 无奈的是,由于统计数据不准,又没钱做不受干扰的入户调查,只能把这些零散的悲惨事故的家庭信息用作统计样本了! 再次向不幸者致哀! http://news.163.com/12/0626/14/84UC6VUL00011229.html 根据多位小区居民反映, 开车的肇事者姓张,年龄在三十七八岁左右,也是 两个孩子的母亲 ,住在7号楼,受害人王女士母女住在与7号楼并排的6号楼。记者观察到,7号楼在6号楼的西侧,两座楼中间仅隔一条四五米宽的道路。据小区居民介绍,作为住得不远的邻居,受害者与肇事者双方平时在小区里见面都打招呼。 综合多位小区居民的讲述,事故发生的经过是:17日上午10点半左右 ,王女士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 外出买菜回来,儿子骑着一辆自行车走在外侧,她骑着一辆电动车带着4岁的女儿走在里侧。 据报道,肇事的车主张女士在山东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教研办公室工作,任中医讲师,曾教过多年的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她应该很清楚怎么装成精神病,逃避法律责任。看她拼命阻止救人的举动,又想起了电影终结者中的一幕,莫不是来除掉未来起义军领袖的?) http://news.163.com/12/0704/19/85JF49H400014JB6.html 刘有芳今年38岁,丈夫在外面搞小包工挣钱,大儿子大学毕业已工作,小儿子上小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88305 刚听说时大家都说:糟了,这独生子女家庭如何能承受得起?后来一问才知道那个三十二岁的小伙子还有一个十四岁的弟弟(他父母想办法要的指标),二十二岁的大三女孩儿还有一个四岁的妹妹,大家总算松了口气:他们的父母还是有个指望的.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857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经济学中的“葵花宝典”----人口论
limingyang 2012-6-18 18:20
经济学中的“葵花宝典”----人口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苏剑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几十年了。几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很少受到人们的怀疑。而且,在各方的大力宣传下,“人口论”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到现在,人们对“人口论”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可已经到了盲目和自然而然的地步,任何怀疑“人口论”和计划生育政策的言论都会受到许多人潜意识的抵制和嘲笑。人们在讨论“人口论”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思考,只需要点头或者谩骂和嘲讽。所以,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希望读者能够先放下成见,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仔细考虑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而不要想当然的先站在批判的角度上。当然,批判没有错,我本人也希望看到认真的、客观的批评意见。我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些愿意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的人看的,即使这些人把我批得体无完肤,我也会很高兴;那些没有脑子或不愿意动脑子、只知道谩骂和嘲讽的人我这里不欢迎。当然,为了引起读者的认真思考,本人的一些观点可能会比较极端,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想来读者也会理解。 计划生育政策的倡导者的理论依据有两个,一是人口规模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一是所谓的“人口论”。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想指出这两个依据的荒谬之处,也就是这两个依据跟现实的严重不符,而不是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探讨。无论如何,一个理论如果跟现实不符的话,它就该受到怀疑。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和贫困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在许多人看来,甚至人口政策主管部门看来,人口政策一旦松动,就有可能导致人口失控。在他们看来,人口过快增长,将对中国的经济、环境以及资源利用等带来负面影响。实际上,人们最为担心的就是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多人认为,人口规模过大会导致经济发展过慢和贫困化,甚至超过一个国家的承担能力。实际上,这种担心毫无科学根据,完全是猜测。 人口规模跟经济发展缓慢和贫困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果说人口规模过大是我国改革开放前经济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这四个经济体的表现又怎么解释?这四个经济体的人口密度哪个不比我国大陆大?但人家好像既不贫困,经济增长率好像也不低。有人可能会说,这四个经济体的规模太小,跟中国没有可比性,那么我们就找个有可比性的。我们可以对比一下1956-1978年的中国经济和1978-现在的中国经济。1956年的时候,我国大约有6亿人口,1978年的时候,我国大约有9.6亿人口,大致是一个数量级的,因此有可比性。但1956-1978年,我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1978到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贫困人口持续下降。人口规模小的经济出了问题,人口规模大的经济快速增长,这跟人口论的预言完全相反。因此,贫困化和经济增长速度低的原因绝对不会是人口问题,而在其他方面。 担心人口失控的人无法回答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最优人口规模究竟是多少?这个问题可以说谁都回答不了。当年我国人口6亿的时候,马寅初先生认为人口太多,现在我们有13亿人口了,经济好像比那时表现还要好许多,经济依然在快速发展。实际上,且不说存在不存在最优人口规模这样的东西,即使存在,决定它的因素也很多,包括技术水平、农业制度安排、经济国际化程度、耕地面积的变化等等,其中许多因素尤其是技术水平的变换都是无法预期的。因此,如果存在最优人口规模这样的东西的话,它也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刻这个数字也绝对不会是唯一的。 “人口论”的前提假设已经不再成立 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人口论”,而“人口论”的始祖是马尔萨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两个前提假设,即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而食物按算术级数增加。所谓“按几何级数增加”,指的是增长率是恒定的,随着基数的增加,每一期增加的幅度也越来越大;所谓“按算术级数增加”,指的是每一期的增加幅度是恒定的,随着基数的增加,每一期的增长率越来越低。 实际上,这两个假设在现代社会已经都不成立了。人口不再按几何级数增加。国内外人口学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小孩养育成本的上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各方面的原因都使得人们不愿意象以前那样多生养孩子,而避孕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也使得人们的这一愿望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的长期化倾向十分明显。“丁克族”、“独身主义”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就连被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难度很大的农村,现在一对夫妇生育的孩子数也比30年前大为减少,30年前农村一对夫妇生5-6个孩子的多的是,但现在一般是只要生个男孩就不再多生了,有3个以上孩子的夫妇已经很少,而且越来越少。在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面临的已经不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减少”,我国比较发达的大城市也面临同样的处境。可以预计,这种情况迟早会蔓延到我国其他地方。 食物按算术级数增加的理论背景是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然而,“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才成立的。问题就出在这个“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实际上,土地的边际报酬决定于许多因素,包括劳动力投入、农业技术水平、资本投入、化肥、管理水平和制度安排等等。而这些因素任意一个的变化都有可能提高土地的边际报酬。最近几十年我国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表明,土地的单产是逐步上升的,“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变化尤其是技术进步的强有力的抑制。最近几十年我国和世界农业的发展表明,食物是按几何级数增加的,而不是按算术级数增加的。 在1957年发表的《新人口论》中,马寅初先生认为我国应该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消费太高,积累太少,影响经济发展。现在,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困扰我们的问题不是消费太高,积累太少,而是恰恰相反,消费太低,积累太高。目前,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私人消费仅占不到50%,而投资却占了40%左右。消费不足直接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间接导致了出口过大和投资过大。 人口论----经济学中的“葵花宝典” 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门很厉害的武功,叫做“葵花宝典”。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日月神教教主东方不败在练了“葵花宝典”之后,武功大长,一人独斗当世五大武林高手还绰绰有余,可见这门武功有多么厉害。书中的另一人物,福州福威镖局的创始人林远图,仅仅凭着“葵花宝典”中的片言只语,竟悟出了一套“辟邪剑法”,凭着这套剑法,他竟然打遍天下无敌手,他手创的福威镖局也跟着威名远播,财源滚滚。而“葵花宝典”的第一句话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人口论”与“葵花宝典”何其相似!“葵花宝典”认为,要练这门神功,就得先废掉练功者的生育能力;“人口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得限制自己的生育能力。在“人口论”基础上产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践,对于中国来说,无异于一场大规模的民族自宫。在金庸的书中,修炼“葵花宝典”的人最终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也将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种后果首先是未来几十年的人口老龄化和沉重的养老压力,然后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 我国的人口形势已经很严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可知, 1978年,我国小学的招生人数为3315万人,而2007年,这一数字为1736万人,差不多是1978年的一半。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每30年新出生人口下降一半,那么只要7代人的时间我国人口就会从目前的13亿下降到1000万,再过7代人的时间就会再下降到不足8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几乎可以说就已经绝种了。一个民族要永续存在下去,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人口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绝不是为了把中华民族从地球上抹去。因此,无论如何,计划生育政策都只能是一个在特定的、较短时期内采取的政策,不会是一个永久性的政策。我认为,计划生育政策被执行了30年,时间已经足够长了,到了取消的时候了。再不取消的话,就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会对下一代造成极其严重的养老压力。如果超长期实施的话,甚至会危及中华民族的生存。 如果说人口按几何级数上升值得我们担心的话,那么人口按几何级数减少就更值得我们担心了。无论如何,要想降低人口的规模,通过种种手段是可以实现的,包括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但要提高人口规模,困难就要大得多。看看现在的俄罗斯,就可以知道鼓励生育多么困难。就跟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样,你要紧缩经济很容易,但要想扩张经济,却是难上加难。你可以禁止别人生育,但你能逼着让别人生育吗?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中华民族“多子多福”的传统,不要等到以后新的生育文化已经形成、人们都不愿多生育的时候再去鼓励它,到那时,一切就都晚了。
个人分类: 观点|2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么全是老年人啊!
热度 9 uvard 2012-6-15 22:00
怎么全是老年人啊! 每天2次挤公交,早7点,晚5点,车上大多数是老年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老,很多都老到别人 不忍心不让坐。 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车到站,涌上一群人,大半是老年人,售票员开始倡导“请给老年人让个座,......,那个小伙子,就是你,请给你旁边的老年人让个座”,定睛一开,那小伙子还在打呵欠呢。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工作累,缺睡眠,上车偶尔有个坐,一坐下就能睡着。小伙子赶紧站起来,“大爷,您来坐!”然后自己扶着扶手继续打哈欠。下一站到了,人群中又有几个老年人,其中一个头发斑白、腿脚不利索,站不稳,座上的老年人看到,好几个同时站起来,“小伙子,来我这儿坐!” 本以为是恰巧这路车这个时间点的老年人多,由于好奇,周末我尝试了几次其它时间的不同路线车次,发现也是这样。 我纳闷了,莫非老龄化如此严重?莫非8→4→2→1如此厉害?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629 次阅读|24 个评论
关于“年龄结构导致的高失业”
热度 2 Amsel 2012-3-12 11:30
  前文讲养老金缺口,提到“年龄结构导致的高失业”,王英安博士就此质疑。这个问题似乎值得单写一点。   就业市场从一个企业、到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存在不同年龄的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以降低成本。我们打个比方,整个国家的4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劳动者的合适比例是一比一,但是实际劳动年龄人口中这个比例只有一比二,那么就有可能造成整个国家缺乏40岁以下的劳力,而40岁以上的失业率达到50%、全部年龄劳动力的失业率达到33%。究其原因,就是年轻人口不足。这就是“年龄结构导致高失业”的例子。   实际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有些行业更需要熟练的、有经验的劳动者,而有些行业可能更需要体力精力旺盛的劳动者。但是一个社会应该是后者为主,哪怕是科研行业,也是做实验的要比教授多。   对人口问题稍有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点——缺乏年轻劳力会导致高失业率; 计划生育会造成中国长期的高失业率 。易富贤很早就提到过。这个论题如果愿意看定量的讨论,可以读这篇论文:   Age Effects on Equilibrium Unemployment  http://www.rostockerzentrum.de/publikationen/rz_diskussionpapier_1.pdf
个人分类: 人口|2932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网的教授博士们有没有收到这个的?
热度 3 Amsel 2012-1-31 12:21
  更有没有转发的?   这个邮件转到我的信箱里面了,一看居然已经转了几波,发件人多有.ac.cn和.edu.cn后缀的,我真服了。   难怪科学网的话题 (不论是政治话题还是科学话题) 一副民智未开的样子。   信里的pdf附件根本没去打开。说到日本,最重要的新闻是未来50年人口要衰减三分之一,6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40%以上,陷入不可救药的老龄化——这些数字足以对“反日爱国”情绪进行祛魅了吧。   不过,日本老龄化的今天,就是中国老龄化的明天——时间相差二十年而已。    邮件如下: Sent:Sun Jan 22 09:25:50 UTC+0800 2012 Subject: Fw: 转发: Fw:Fw:Fw: 转发:日本大使說他不相信這封電子郵件能在兩週內到達 400 萬人手中,否則他向中國人道歉 ( 請 速 多 轉 傳 發 ! ) 即将是春节了,国外侨胞转来这封信,令人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转发下去。 Z.F
个人分类: 政治|3354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民日报》“漏译”中国人口问题
热度 3 Amsel 2012-1-3 09:03
  刚在 王庆林那里 看到了《人民日报》网站的一个链接:“ 美刊:中国因三点赶不上美国 ”,这个“摘译”漏掉了中国未来最为关键的因素——人口因素,即计划生育造成的中国人口结构危机使得中国没有什么美好的前景。 原文段落是 :   And things are only likely to get worse for China. Because of the one-child policy, China will soon suffer the most severe aging process in human history. The ratio of Chinese workers per retiree will plummet from 8:1 today to 2:1 by 2040. The fiscal cost of this swing in dependency ratios alone may exceed 100 percent of China’s GDP. The American working-age population, by contrast, will expand by 17 percent over the next 40 years. America’s fiscal future may not be bright, but it is brighter than China’s.   【翻译:——对中国而言还有雪上加霜的一条。由于一胎化政策,中国很快就要承受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老龄化过程。中国劳动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比例将从现在的8比1暴跌到2040年的2比1。仅仅这种抚养比的变化,就可能使得财政成本超过中国100%的GDP。相比之下,美国未来40年的劳动人口会增加17%(译注:美国的比例到2040年是2.68比1,见 美国国会报告CRS-15页 )。美国财政的未来可能并不光明,但是比中国的光明。】   不知道中国媒体漏译这一段有什么意义,“吾谁欺,欺天乎?”
个人分类: 人口|3430 次阅读|7 个评论
“未富先老”,如何应对?
热度 2 lhj701 2011-9-26 21:01
“未富先老”,如何应对? 据人民网报道,《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日前发布。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将到来,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 ,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 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 ,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预计到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6亿。 到 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 。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起来并不富裕(2010年中国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 排世界第94位;2010年 美国 的人均GDP是45594美元,世界排名第9位)。 但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对社保、医疗、居家养老都带来很大压力。对目前的计划生育的执行也带来挑战。 不过既然非要来了,也必须积极面对,除了国家的政策,还可以有如下应对: 1.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精神,退休后能够工作到65岁,甚至70岁。这样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养老负担 。 2. 积极发展社会居家养老业和上门社区医疗业,不仅可以提高养老的服务质量水平,还可以增加这方面的就业,走一条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建立一个社会广泛参与的养老体系 。 3. 发挥信息业在养老业中的优势,比如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智能老人看护、智能老人医疗保健监护中,尽可能降低人力的成本 。 相关阅读: 人民网《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5738616.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新闻|3034 次阅读|6 个评论
内外有别的中国人口学
热度 3 Amsel 2011-8-4 09:03
前一篇文章讲的是发在国外的地震文章否定了中国至今仍未放弃的地震预报事业,算是“中国地震学”内外有别。这一篇讲“中国人口学”的内外有别(本人早说过,人口控制论、中医、地震预报是当代三大官办伪科学,所以表现相似也不奇怪)。 《科学》这一期是人口学专辑。《科学》(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主办的杂志,AAAS有极强的自由左派 (liberal leftist) 意识形态( http://rogerpielkejr.blogspot.com/2011/04/analysis-of-nisbet-report-part-ii.html ),一些文章倾向于环保左派观点,比如倾向于反坝(曾在2008年刊登过紫坪铺水库引发汶川地震的报导、2009年刊登过韩国反坝行动的报导)、渲染全球变暖(比如气候门丑闻之后刊登美国250多名院士支持气候变暖结论的文章——并且配了一幅伪造的北极熊照片)、渲染人口过剩和资源危机。不过即使如此,去年还是刊登了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起源和效果进行批评的一组文章。而这一期专辑文章的基调虽然是渲染人口压力,仍然包含了一篇评价中国计生效果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中国人口未来面临的挑战: Xizhe Peng:China’s Demographic History and Future Challenges 这个作者彭希哲留学英国学习人口学,现在复旦大学。对于中国的人口学研究者该如何评价,请参见易富贤的文章。彭希哲这篇文章的结论是: Demographic changes in China will have important global impacts. Given all of the factors discussed above, a future population decline may be desirable for China. But rapid or even sudden population decline would be disastrous, and it would be very difficult to stop. Maintaining the present low fertility would be worrisome. Overall, it would be rational for China to modify its current population policy and to relax the rigid control on childbearing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and to allow the TFR to grow and be maintained at around 1.8 in the near future. Then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would decline and its aging process would be slower in the future, which would provide more time and a better social environment for China to cope with future population-related socioeconomic changes. China’s population issues should be dealt with in an integrated and balanced way. (译:中国的人口变化对世界有重要影响。按照上述讨论的因素,将来人口的降低对中国可能是必须的。但是快速的、甚至突然的人口降低会是灾难性的,而且这种降低很难停止。继续保持现有的低生育率【译注:即第六次人口普查再次印证的不到1.5的总和生育率】值得担忧。总之,中国理性的做法是,尽早而不拖延地修改现行的人口政策、放松严格的生育控制,容许总和生育率的上升,在近期维持在1.8左右【译注:现在中国人口是一半城市一半农村,考虑到生活压力,城市即使放开平均生育率也不过是1,而如果想达到全国平均1.8的生育率,则农村必须达到2.6,这怎么可能】。这样的话,中国的人口会降低,而老龄化过程在未来会减缓,这会为中国处理未来与人口有关的社会经济变化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社会环境。中国的人口问题应该用整体和平衡的方法来处理。) 看到了吧,官拜“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彭希哲可以到科学上发文章呼吁尽早而不拖延地放松人口政策(如上所述,任何人如果诚心希望中国总和生育率回到1.8,必须承认只能彻底废除计划生育政策),而六次人口普查之后,主管部门和人口专家面对彻底暴露的中国人口灾难前景,却一直处于“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死不走”的假死状态(典故见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51212/12937977.html )。这就是内外有别的中国人口学。
个人分类: 人口|3663 次阅读|5 个评论
再谈目前人口学界需要商榷的几个大问题
热度 3 wya 2011-4-29 10:45
http://news.163.com/11/0429/01/72P7G0R100014AED.html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学家陆杰华表示,对零增长预测的时间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大致都差不多,2032年、2033年左右,十年前预测时大约是2040年以后才能进入零增长,现在提前了,这和生孩子少密切相关。 零增长实现前,人口的数量还是会增长, 但更需要关注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年龄结构的变化 ,比如少儿比重、劳动力比重和老年人比重,将来能否保持经济持续发展,保持投资、消费和劳动力都是很关键的问题 。(除了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之外,还有什么“人口结构”的变化?在人口学中“结构”和“构成”是否等同?结构一般翻译为Structure,一般用在Age and Sex Structure of A Population。不知其他人口指标中是否也可以用“结构”一词?如职业、学历等。因为中文普遍用的比较乱,很多国人区分不开,所以请举英文文献的例子。) 对于怎么看待零增长,陆杰华认为不能简单判断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过去认为零增长是好事,那个时候是考虑到人口是人‘口’,要占有资源像粮食,但是后来也发现人口也是人‘手’,是劳动力和家庭供养,到了零增长不完全是个好事, 要看结构的变化 。”(是否仅指人口年龄性别结构?) 与此同时,老龄化伴随着子女减少和高龄老人增速越来越快是一种普遍的趋势。陆杰华说,“这个问题与我们目前讨论的 人口红利有关,出生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越来越多,对未来的劳动力供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尤其是我们还是劳动密集型。还有很重要的问题,虽然政府在加大养老的投入,但中国目前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少了意味着养老资源减少,今后怎么支撑养老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关键词2 计划生育 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陆杰华认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任务,但 过去理解计划生育就是独生子女政策,这个观点在不断改变 ,少生不是说“只生一个”,要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合理的范围内要逐步调整,比如由现在的“双独”可生两个孩子,变成“单独”可生两个,这几年慢慢的都会改变。其实也都提到了日程,有些省份已经在着手做这方面的工作 。(既然是国策,怎么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从而导致过去和现在的理解可以不同。国策如同法律,还能怎么理解怎么执行吗?既然是国策,几个省就能修改调整吗?) 他认为, 将来肯定不会放弃计划生育政策,但二胎三胎都是计划生育 ,( 照此逻辑,十胎八胎都是计划生育,有无计划生育都是计划生育!概念不定,如何讨论?) 根据研究者的设想,十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国民无论城市人还是农村人,不论是不是独生子女,都可以普遍生二胎。但是在过渡的时候,总是渐进的,比如由“双独”过渡到“单独”,要考察政策长期累积的效果,如果一下普遍放开二胎的话, 零增长就不是2032年了,可能就要推迟 了。( 零增长保持在2032年很重要吗?推迟到2040年不可以吗?有何严重后果 ?) 至于各地的政策取向,陆杰华分析,计划生育条例都是各省制定,各省都对生育有长期监测,包括生育水平等各种变化,决定是不是要采取政策调整或完善,但不会全国一刀切的放开,肯定是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步开始。 他认为,一些超低生育率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一些城市化比较快的地区,生育率比较低,就要考虑开始调整。生 育率保持在1.8左右是一个临界值 ,这些地区都是相对很低的,需要完善调整 。(如何确定的1.8是临界值?1.7、1.9、2.0不可以是临界值?谁论证过的?) 关键词3 流动人口 地区经济受制于人口流动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 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因有大量流动人口,因此并不觉得缺劳动力,不需要做人口政策调整。陆杰华认为, 这些地区享受的人口红利都是靠外来人口,而这些劳动力不是长期的、固定的,将来这些人的流动就会对地区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为何不从全国角度看?只从地方利益出发,人口流动问题永远无解。) 他以北京为例,认为 北京的人口红利也是暂时的、短期的 ,不解决二元体制问题,这些人很难在城市稳定,现在1000多万基本上都是年轻的劳动力 。(之前的很多研究中,人口红利都是从年龄结构角度衡量的,为何还有一个所谓的北京人口红利?谁将人口红利引入了区域的概念?照此说法,全国每个省的人口红利期都不一样,而且跟流动人口有关,所以是个无法说清的问题?) 陆杰华认为,现在13.39亿人口,两个超过亿的群体需要特别关注,“流动人口”和“老龄人口”。最重要的是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他认为,2亿多流动人口,只有“进口”,却没有融合的制度安排,将来会是很大一个问题 。(这两个群体有交集,有转换,所以研究对象难确定!融合也是政治和哲学问题,需要先定义什么叫“融合”,是求同还是存异?形式上也许取消户籍等身份限制就可以了。) 此外,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上,虽然在五年或者十年完全做到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趋同很难,但是要有时间表,消除本地人和外来人在待遇上和服务上的差异。要让外地人成为社会稳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样社会才会比较稳定针对1370万人没有户籍,陆杰华认为,虽然这部分人从总量上不是特别大,但是和过去统计时瞒报、漏报有关系,有的人可能不愿意报,比如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这部分,生了孩子以后不申报。 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就要把人口的各种信息收集到,这1000多万中超生的比重应该比较大。由于目前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根据人头来算,比如教育、卫生等,这将是很大的一个利益群体,将来要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都是行政管理问题吧?) 可见,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主观能动的部分,与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哲学等一切问题均有联系,不一定是人口学家能够搞清和解释的。但陆老师还是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 1、研究人口年龄结构问题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人口红利、老龄化等问题的解读 2、人口红利到底是什么?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劳动力是否过剩?如果过剩,即使劳动力数量下降,也是好事,是红利不是负利! 3、流动人口问题从空间讲,是经济布局不均衡的问题,从制度上讲,是福利不均等的问题。解决了经济布局和福利均等问题,人口流动自然没有问题。 可见,人口年龄结构基础理论和人口空间合理布局才是人口学急需研究的重大课题。国家每年投入那么多研究经费,这两个方面出了什么成果?应该好好综述一下了。
个人分类: 人口数理分析技术|333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andyding 2011-4-28 13:55
Communiqué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Major Figures of the 2010 Population Census (No. 1) April 28, 2011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ulations on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and the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Conduct of the 6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Chinacarried out its 6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with zero hour of November 1, 2010 as the reference time . The field enumeration of the census has been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rough the leadership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e support and cooperation from people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and the painstaking efforts and hard work of nearly 10 million census workers. Results on major figures obtained through advance tabulation are released as follows: I. Total Population Total population ofChinawas 1370536875 persons. Of which: The population of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of servicemen on the mainland ofChinathrough census enumeration was 1339724852 persons. The population of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as 7097600 persons. The population of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as 552300 persons. The population ofTaiwan was 23162123 persons. II. Population Growth Compared with the population of 1265825048 from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zero hour of November 1, 2000),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the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increased by 73899804 persons, or 5.84 percent over the past 10 years.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was 0.57 percent. III. Population of Family Households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there were 401517330 family households with a population of 1244608395 persons. The average size of family household was 3.10 persons, or 0.34 person less as compared with the 3.44 persons in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IV. Sex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686852572 persons or 51.27 percent were males, while 652872280 persons or 48.73 percent were females. The sex ratio (female=100) declined from 106.74 to 105.20. V. Age Composition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222459737 persons were in the age group of 0-14, accounting for 16.60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939616410 persons in the age group of 15-59, accounting for 70.14 percent, and 177648705 persons in the age group of 60 and over, accounting for 13.26 percent, of which 118831709 persons were in the age group of 65 and over, accounting for 8.87 percent. As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the share of people in the age group of 0-14 was down by 6.29 percentage points, that of the age group of 15-59 was up by 3.36 percentage points, that of the age group of 60 and over was up by 2.93 percentage points, and that of the age group of 65 and over was up by 1.91 percentage points. VI. Composition of Nationalities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1225932641 persons or 91.51 percent were of Han nationality, and 113792211 persons or 8.49 percent were of various national minorities.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the population of Han nationality increased by 66537177 persons, or 5.74 percent; while the population of various national minorities increased by 7362627 persons, or 6.92 percent. VII. Compositi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119636790 persons had finished university education (referring to junior college and above); 187985979 persons had received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cluding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education); 519656445 persons had received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358764003 persons had primary education (the persons with variou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cluded graduates and students in schools).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following changes had taken place in the number of people with various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of every 100,000 people: number of people with university education increased from 3611 to 8930; number of people with se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creased from 11146 to 14032; number of people with 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increased from 33961 to 38788; and number of people with primary education decreased from 35701 to 26779.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54656573 persons were illiterate (i.e. people over 15 years of age who can not read).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the size of illiterate population dropped by 30413094 persons, and the illiterate rate declined from 6.72 percent to 4.08 percent, or down by 2.64 percentage points. VIII.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665575306 persons were urban residents , accounting for 49.68 percent; and 674149546 persons were rural residents, accounting for 50.32 percent.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the number of urban residents increased by 207137093 persons, and the number of rural residents dropped by 133237289 persons.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residents rose by 13.46 percentage points. IX.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Of the population enumerated in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f the mainland ofChina, 261386075 persons lived in places other than the towns (townships or streets)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where they had left for over 6 months. Of this total, 39959423 were persons with current residence different from the place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e same city , and the remaining were 221426652 persons. Compared with the 2000 population census, population in this category increased by 116995327 persons, or up by 81.03 percent. X. Error of Enumeration After field enumeration, a total of 402 enumeration block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conduct post-enumeration survey, resulting in a population undercount rate of 0.12 percent. Notes: 1. All figures in the Communiqué are preliminary results. 2. The population census covers all natural persons residing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citizens residing outside but not permanently settled down in locations beyond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census reference time, excluding residents of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and foreigners temporarily staying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erritory here refers to the territory of the customs. 3. The population of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n the mainland ofChinadoes not include residents ofHong Kong,MacaoandTaiwanand foreigners staying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at the time of the census. 4. Population of Hong Kong SAR refers to data at the end of 2010 provided by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5. Population of Macao SAR refers to data at the end of 2010 provided by Macao SAR government. 6. Population ofTaiwanrefers to population at the end of 2010 released by relevant authorities ofTaiwan. 7. Population of family households refer to households consists of persons, bonded by family relations, staying under the same roof and sharing living arrangement. 8. Illiterate rate refers to the population over 15 years of age who can not read divided by the population of the 31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and servicemen on the mainland ofChina. 9.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refer to population living in urban or rural area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which are classified based on Regulation on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su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 2008. 10. Persons with current residence different from the place of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n the same city refer to persons in a city whose current residence is one town or street when thei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is in another town or street of the same municipality or prefecture-level city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 1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 年 4 月 28 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 2010 年 11 月 1 日 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 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 1370536875 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 共 1339724852 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 为 7097600 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 为 552300 人。   台湾地区人口 为 23162123 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000 年 11 月 1 日 零时的 1265825048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73899804 人,增长 5.84% ,年平均增长率为 0.57% 。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 401517330 户,家庭户人口为 1244608395 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3.10 人,比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3.44 人减少 0.34 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686852572 人,占 51.27% ;女性人口为 652872280 人,占 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 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6.74 下降为 105.20 。   五、年龄构成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0-14 岁人口为 222459737 人,占 16.60% ; 15-59 岁人口为 939616410 人,占 70.14% ;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177648705 人,占 13.26% ,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 118831709 人,占 8.87%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14 岁人口的比重下降 6.29 个百分点, 15-59 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3.36 个百分点, 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2.93 个百分点,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 1.91 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 1225932641 人,占 91.5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113792211 人,占 8.49%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 66537177 人,增长 5.74%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 7362627 人,增长 6.92% 。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19636790 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87985979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519656445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358764003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3611 人上升为 8930 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1146 人上升为 14032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33961 人上升为 38788 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35701 人下降为 26779 人。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 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54656573 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 30413094 人,文盲率 由 6.72% 下降为 4.08% ,下降 2.64 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 为 665575306 人,占 49.68%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 674149546 人,占 50.32% 。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 207137093 人,乡村人口减少 133237289 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13.46 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 261386075 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为 39959423 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 221426652 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 116995327 人,增长 81.03% 。   十、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 402 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 0.12% 。    注释: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 2010 年底的数据。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 2010 年底的数据。    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 2010 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文盲率是指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15 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 2008 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29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老化的有效策略-- 写在九·九重阳节之际
hucs 2010-10-13 16:35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老化的有效策略 -- 写在 2010 年 10 月 16 日 九九重阳节之际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1 我国老龄化的现状 2 老龄化遭遇多种慢病的挑战 3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老化的有效策略 4 十二五规划: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迎来最佳机遇期 附录: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暨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CCRDHHL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从《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看参与者的人口学术水平
wya 2010-9-25 11:52
下文摘自《 风雨30年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生涯感悟 》中的一小部分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10/4/20/191060.html 应该指出的是,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简称《公开信》),是向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提出的要带头响应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号召的要求。然而,在《公开信》发表数月前,就已在实际工作中,把提倡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误导为不分城乡差异的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 在群众中强力推行。尽管推行了短暂的4年,但导致的负效应却在较长一段时间难以消除,并使本应取得的更大成效大打了折扣。可见,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不等于会马上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确立与实现这种历史性的转折,客观上也需有一个必经的认识过程。 从《公开信》还可以看出的是,当时的人口学术水平仍远滞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诸如,人口老化是指按一个规定的标准年龄下限定义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随时间的广延而动态上升的过程。 65岁及以上的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从1970年的3.9%动态上升至1980年的4.7%,显然,是正处老龄化进程中。 然而,《公开信》中却表述: 人口老化的现象在本世纪不会出现,因为目前全国人口约有一半在21岁以下,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到5%,老化现象最快也得在40年以后才会出现。我们完全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 解决中国人口过剩问题,老龄化不仅是必经过程与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成效的累积反映,而且还是减轻人口压迫生产力,提前使人口转向现代型发展的反映,是大好事。也就是说,实施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提出所谓我们完全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恰是南辕北辙。这不仅与人口转变的规律相悖,与客观年龄结构变动的事实相悖,与也与解决中国过剩人口过程相悖。 足见,参与这项工作及提供咨询的学者,连基本的人口学常识与人口转变规律都还没有搞清。这也是受其影响,至今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无正确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强力推行不分城乡差异的只能生育一孩,也即是超越群众客观最大可能接受程度的左的东西,尽管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难以接受,但在那时的人们思想认识上,却仍存在着违心趋同的广泛社会基础。那种只顾及国情而不顾及实施计划生育主体是群众的民情民意,实质是一种把国情架空的做法,因此,也决不可能行通。如果决策者能深刻地认识到此,那么,把人口过程视为是生物过程与机械过程的所谓人口控制论,即使是打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极至招牌刮风,误导也难以影响到决策失误的问题。 今天,只要把那个根本不懂数理模型人口预测内容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昨天与今天的所言放在一起,那么,一个以其昨天之矛戳其今天之盾,或以其今天之矛戳其昨天之盾的问题就彰显无遗。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社科院:2030年中国将成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
wliming 2010-9-11 14:44
社科院:2030年中国将成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0年09月10日20:48 大 中 小   中新社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10日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平均水平,人口老龄化问题尚不突出。但是,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年均增长16.55%,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28%左右。在这30年里,中国开始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就国际比较而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突出。根据OECD的人口发展预测,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整体而言,在21世纪剩下的90余年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中国是在一个相对较低的起点,最终老龄化会超过日本,这说明中国老龄化具有速度非常快的特点。   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标志着中国的第一次人口红利即将丧失,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据测算,中国的人口红利大约在2013年达到顶峰,此后将处于缓慢下降的状态。这意味着,十二五时期已经到了中国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时刻。   报告认为,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红利的丧失,将可能导致人均GDP、投资和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以及公共债务规模的持续扩大。因此,可以预见,人口老龄化将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快速或持续平稳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 media_span_url('http://www.chinanews.com.cn/gn/2010/09-10/2526415.shtml')
个人分类: 娱乐|13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实行弹性退休制应对老龄化
xupeiyang 2010-9-8 16:56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8日16:45 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杜新达)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根据岗位特点鼓励企业和职工协议弹性退休、中国养老金将朝着社会统筹国民化和个人账户制度化、全民化、市场化相结合的模式发展今天上午,21世纪论坛2010年会议举行社会保障专题研讨会,中外专家学者为应对中国老龄化问题把脉,从养老金储蓄、养老金的存缴保障、延长退休年龄等方面支招,同时就今后国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发展和挑战等进行了研讨。    将养老金和养老储蓄结合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介绍,目前我国现行基本养老金政策主要包括退休金,覆盖了公共部门约4000万人,月养老金待遇为2000元至4000元;养老保险覆盖了约2.3亿企业职工,月养老金平均1300元左右,此外还包括养老低保、养老储蓄、养老补贴等,覆盖了少数城市居民、低收入群体、农村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等。与英美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养老金统筹层次低、待遇差距大、退休年龄早(50岁至60岁)、预期寿命长,亟待一个全民的、统一的、可持续的基本养老金方案。   杨燕绥表示,应对社会老龄化应该从变革养老金制度做起,政府应开发老龄人口的就业能力(55岁至70岁),开发老龄人口的就业项目,增加老龄人口的收入;适度降低劳动人口消费比率,增加养老储蓄并做到保值增值。   杨燕绥还表示,目前北京的养老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但仍存在着政府补贴过多,社会组织和资源参与和开发不够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    实行弹性退休应对老龄化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表示,应对老年风险可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实行弹性退休制。我国目前施行的是1978年确定的退休年龄标准:男职工60岁、女工人50岁、女干部55岁。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调整以及人们受教育年限的增加,这一退休年龄的规定已经明显偏低,可以考虑采取女先男后,小步渐进的延长退休年龄,力争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年龄提高到一个适中的年龄段(比如65岁左右)。   另外,有些国家还采取了间接提高退休年龄的办法,如延长领取全额养老金的参保年限或工龄,减少提前退休者的养老金数额,实行弹性退休年龄等,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缴费年限提取年龄应提高   英国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法学和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梅格行(Mel Cousins)说,如果不提高养老金领取年龄门槛,养老金成本将不断上升。许多欧盟国家已形成共识,提高年龄门槛既可降低养老金成本,同时还可增加养老金的来源(人们将工作更长年限并支付更多的税)。   目前政策规定了至少15年的缴费期,从国际情况来看这一期限比较短,参保人应该尽可能长时期地缴费,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养老基金规模和以后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大多数欧盟国家已采取措施增加缴费期限,多缴多得,从而也提高劳动参工率。X092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25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让80后养得起孩子,请先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转载自杨支柱博客)
热度 1 luohaijun 2010-6-18 19:13
本博客转载自杨支柱博客: http://yzz661023.blog.163.com/blog/static/32366572010518892213/ 2010年6月15日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公司发布的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引起网民热议。调查结论告诉我们,独生子女一大半只想要一个孩子,有的甚至不要孩子(丁克意识最高的是武汉受访者,所占比例是9.9%,其次是北京8.8%);未生育受访者的预计生育年龄平均高达27.4岁,明显晚于政府声称的最佳生育年龄。 对于关注中国人口问题的人来说,这个调查并不让人吃惊。《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3个,未婚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仅为1.46个。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中国妇女的生育意愿近几年来又进一步降低了。 由于育前意外死亡、不断增加的不孕率(卫生部承认的不孕夫妻占育龄夫妇比例为10%-12.5%)及养育能力的客观限制,实际生育率往往远低于生育意愿。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和生育率1.22或许有漏报,2005年1%抽样调查的总和生育率1.33应该是比较可信的。5年过去了,中国现在的总和生育率只会更低而不会更高。 就像实际生育率总是低于生育意愿一样,实际初育年龄也总是低于预计的初育年龄。而过于晚育,一方面意味着生育能力的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意味着出生缺陷率的升高。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张的理想生育率是1.8,发达国家公认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是总和生育率2.1,翟振武、易富贤等人认为中国大陆的高性别比下人口世代更替水平是总和生育率2.3。即使以较低的国家计生委理想生育率为标准,中国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也远远不够。这意味着,即使彻底放弃政府对生育的控制,今后出生的人口也不可能达到中国政府希望的数量。 考虑到1992年后中国大陆的总和生育率就低于2.1,中国人口的加速老化和持续下降已经是不可逆转而且近在眼前的事。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已经成为中国人和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媒体报道零点公司此次调查的时候都突出养育成本的提高,例如网易报道的题目就是《在京月收入不足8000元不敢要孩子》。事实上许多收入更低的人养了孩子,个别人还养了不只一个。夫妻月收入之和北京6000元以上和县城3000元以上的人不敢要孩子的原因,我认为是年轻人的享乐主义和独生子女的金贵。孩子并不是越有钱就养得越好,与知识经济格格不入的人均观念必须破除(知识产品因为可以低成本复制,用的人多了不但不会涨价,反而会降价),艰苦奋斗的精神仍需提倡。但是年轻夫妇月收入之和北京低于6000元和县城低于3000元的比比皆是,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使这些年轻人能够在最佳生育年龄养得起孩子。 今年两会期间,延伸义务教育的呼声很高,争议在于向上延伸到高中还是向下延伸到幼儿园。我个人坚决主张义务教育延伸到幼儿园,同时逐步砍掉普通高中(每两年将高中压缩一年,以防高考人数过于集结)。我认为这个方案有很多好处。 第一,可以使相当一部分现在低收入的年轻夫妇在最佳生育年龄养得起孩子,增加十几年以后劳动力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 第二,砍掉普通高中可使本科、硕士、博士的毕业年龄全都提前3岁,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劳动力的总量,缓解人口老化。如果将职业高中改为两年制,可进一步缓解今后劳动力不足的难题。 第三,高中阶段因为学校的影响力较小和学生离参加工作的时间较远,不可能取得足够的奖学金和贷款,穷人的孩子再优秀也读不起。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可以一举解决穷人的孩子因为没有钱读高中而丧失上大学机会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利于人尽其才,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公平。 第四,由于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和学校合并,原来每个村都有的小学现在绝大部分被闲置。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正好废物利用,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在师资方面,本来生源下降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小学人浮于事;高中教师下移推动初中、小学教师依次下移,又可释放出一部分小学教师。这两方面富余出来的小学教师经过短期培训以后充任幼儿园教师,也算是人尽其才。因此,把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增加的财政开支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南方都市报2010年6月18日
个人分类: 社会民生|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龄化! 长寿化?
热度 1 hucs 2009-10-26 07:22
老龄化! 长寿化? -- 2009 九 九重阳节谈推广、普及胡氏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胡春松 胡大一 胡盛寿 1 南昌大学医学院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3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 随着我国对传染病的有效控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等,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十分显著。预计到 2025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人将占总人口的 12.7%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公共卫生﹑社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影响。 挑战: 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势头猛、老龄社会到来早、高龄老人比例高、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还存在许多不足,包括理论和政策准备、老龄保障和服务发展滞后。此外,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前列,但在全球排名尚处于中等位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目标: 实现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目标,一方面,要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另一方面,要做到 老有所长 , 即老而长寿,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据最新统计结果,目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 73 岁。虽然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前列,但在全球排名只处于中等位置(各国家与地区人口出生时的 预期寿命 。资料见 2008 年 CIA 世界概况 及 2006 年 版的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报告 。后者只包括了人口在 10 万人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各国人口预期寿命列表,见: 维基百科)。 一方面, 人口老龄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长寿化。两者是否矛盾?非也。以人为本,提高生活质量( QOL ),在实现六老目标的同时,努力实现一老目标,即长寿化,正是社会文明、卫生文明的体现。因此, 六老 是基础目标,一老是终极目标。 在人 口老龄化基础上实现人口长寿化,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奋斗目标。然而,国际上关于人口长寿化指标尚未制定,也缺乏共识,需要未来各国专家共同探讨,形成共识。 当前,影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因素,除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存在的许多不足外,主要有哪些公共卫生相关的因素?概括起来,它包括居民各种常见病和流行病的发病率、居民的生活习惯、暴力倾向、饮食结构、吸烟及酗酒者占全国的人口比例、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其中,非传染性慢病,例如高血压 、 糖尿病 、 癌症等,是较为重要的因素。 对策: 因此,当前推广、普及胡氏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实现我国 人口老龄化社会 老有所长 (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终极目标 具有重要意义: 1 可降低 居民各种常见病和流行病例如心脑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的发病率; 2 可改善居民 的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熬夜,缺少运动; 3 调整居民 饮食结构,使之更加合理; 4 戒除居民不良行为,例如 暴力倾向、吸烟及酗酒等; 5 有助于节能减排,保护 环境,减少污染。 总之,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见:回良玉副总理讲话),即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二是全面与重点的关系;三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四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 人口老龄化基础上的长寿化。 附件 1 :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The E(e)SEED-BasED Healthy Lifestyles ) , 基本内容包括:适宜环境,远离污染;合理睡眠,午间小憩;情绪稳定,心态平和;有氧运动,动静结合;科学饮食,营养均衡。健康行为,利人利己;抗衰防老,老幼皆宜;安全第一,减少意外;男女搭配,两性互补;终身学习,修身养性。素质教育,知识健身;工作择业,健康悠关;种族平等,缩小差异;小病不拖,大病有治;合理用药,药食同源。( 胡春松胡大一胡盛寿,三位作者同等贡献。) 附件 2 : 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又称高龄化 , 在统计分类上一般以 60 岁以上划为老人 , 也有以 65 岁以上划为老人。自 0 - 14 岁 , 一般称少年儿童阶段 , 15 - 60 岁或 15 - 64 岁为劳动适龄阶段 , 65 岁以上老人占全部老人人口的 7 % , 则为进入老龄化国家或地区。 附件 3 : 世界卫生组织( WHO ) 近来 公布了该组织对 192 个成员国居民 健康寿命 的预测及排名顺序,预测出的健康寿命已减去居民一生中可能罹患疾病的时间。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有史以来首次对各成员国人口进行健康寿命预测。据悉,这次预测的是 1999 年各成员国出生儿童的健康生活时间。 根据预测结果,日本居民 平均健康生活时间 74.5 年,位列第一;澳大利亚排名第二,其平均健康寿命为 73.2 岁;法国排名第 3 位,平均健康寿命为 73.1 岁 ; 美国排名第 24 位,平均健康寿命为 68.4 岁。中国排名第 81 位,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俄罗斯排名第 91 位,印度排名第 134 位。排名在后的几个国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艾滋病是影响这些非洲国家居民健康寿命的主要原因。 WHO 公布各国平均寿命排行:      男性寿命榜    1 圣马力诺  80 岁    2 日本   79 岁    2 澳大利亚 79 岁    2 冰岛 79 岁    2 瑞典 79 岁    2 瑞士 79 岁    7 加拿大   78 岁    7 以色列 78 岁    7 意大利 78 岁    7 摩纳哥 78 岁    7 新加坡 78 岁      女性长寿榜    1 日本    86 岁    2 摩纳哥   85 岁    3 安道尔   84 岁    3 澳大利亚 84 岁    3 法国 84 岁    3 意大利 84 岁    3 圣马力诺 84 岁    3 西班牙 84 岁    3 瑞士 84 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老大中国
sheep021 2009-4-13 11:17
今天 喜 闻我国 60 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总数 1.5 亿,比例达到 12% ,而且以每年 800 万的速度增长。 又闻 上海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连续 16 年呈负增长态势 。 截至 2007 年底, 上海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 286.33 万人,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预测到 2010 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 312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23% ;在 2025-2030 年间达到老龄化发展的高峰。 长此以往,少年中国也只能存在梁启超的心目中了。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 兵民是胜利之本 ,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 存在于民众之中 。 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经济生产和战争都是空谈。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4)三张人口变化图
zhangxw 2009-4-1 18:30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 4 )三张人口变化图 张学文 2009-4-1 前几天的计算在没有多考虑死亡率出生率这些已经有的概念的背景下就计算并且得到了结果。 近日看了通用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的定义,以及我国的数据。我尽量使理想实验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情况。于是依照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 3 )用 excel 做人口年龄分布变化数值实验说明,又做了( 3 )中的数据下的实验。即 关于死亡率,这里取 0.7% ,它是我国当代水平。即各个年龄都按每年每 1000 人死亡 7 人计算。关于出生率我国现在的水平是 1.2% 。即总人口 1000 人每年出生 12 人。而我计算要給出 25-59 岁的出生率(其它年龄的出生率 =0 )。它自然要比全人口,不分年龄的出生率要高很多。我取出生率为 3.5% 。初步认为这两个数据比较接近我国当前水平。于是就开始计算此后上百年的人口总量的变化和人口年龄结构。其结果见于下面的三图。我认为这些图提示我们以后的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而总人口最后依然在减少着。更多的分析大家自己做吧。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6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