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超级研究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超级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再探讨
热度 2 killywen 2014-11-23 12:58
本文从下述博文引申而来: 钱学森之问解答之难,及超级研究生的培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180do=blogid=845386 一、在上文中,谈到了学术/项目能力分级的情况。 1 大部分本科生刚毕业时候的学术能力为六个月项目难度,或者他的能力只能做六个月难度的项目,甚至不足。他们只能跑跑销售,编写几十行代码,维修一件简单的设备。 2 硕士研究生的能力为6-12个月项目难度。大部分研究生发表个核心期刊的论文毕业,也就是这种能力。当然少部分研究生适应能力强,做得多,学得多,可以挑战更高难度的课题。 3 大部分博士生的能力为1.5-2年项目难度。发一篇SCI差不多就要这么长的时间,当然若博士生基础不扎实,2年时间还不一定能做出来。 3 大部分教授的能力达到了3年项目难度。 他们能主持3年期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说明这种水平。要抵达这种水平,路子很长。听闻美国博士生普遍读六七年以上,博士还要再做几个博士后,才能获得职位。3年项目难度的工作是由更多的1-2年项目难度的工作有机的组合而成。 4 再往上就是四年、五年、六年等等项目难度的工作了。 比如一台简单的监护仪,就要四年难度;一台通信设备,就要五年以上的难度。 相对应如生物、医学、化学、物理等等学科,也有对应的难度。 5 10-15年以上项目难度的工作,基本上可以拿诺贝尔奖。 其实,有这种能力的人,多数开公司去了,赚的钱比诺奖得主还要多。 而一心搞自己这方面研究的,积累多年,则可达到诺奖的高度。 一个国家,有大量人才能做到五年以上项目难度,而这些项目难度的人再交流,互相提高,才会碰撞出来思想的火花,产生大量高技术、新产品。 如果我国采用跟踪计划,看到美国上台什么,我们也迅速购置相关的仪器设备,基本能追上几步。但过了几年,美国那种学术集团转到了其他方向,多次变换方向,而我们转变不过来,只能制造大量低水平SCI了。 二、中科院和深圳安科的尝试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感于我们医疗设备远远落后于国外,采纳了重点扶持和投资的方法,让中科院和深圳安科公司学习国家先进医疗设备如彩超、CT、核磁共振机器的制作过程,重点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力求做出这方面的设备。 最终勉强山寨了这批设备,但山寨的产品的销路不太好,而得到培养的技术人才觉得他们自己有更好的想法,纷纷跑出去创业了。经过三四十年,创业公司达到了几百家,基本占领了医疗器械的中低端市场。 当然了,也只有一两家公司如迈瑞公司做出较好的产品,可挑战高端产品,能达到十年项目难度, 这也说明,能做到高端项目或者产品的人,几千个几万个人里面才出现一个。而中科院和安科公司原先的定位就是做出高端产品,给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按照这个定位来。因此才会产生这么高的成果,冒出顶尖人才的几率很高。 如果我们国家在大部分学科都采用这种重点培养的模式呢? 三、如何发掘和培养超级研究生 楼主认为我国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基本没有抵达五六年以上项目难度的。像王垠这种天分很好的学生,被陷入发表重复低端SCI的过程中,不得已从清华退学,去了外国。 楼主所谓的超级研究生,就是在35岁以前,能抵达五六年以上项目难度水平的研究生。国家应当在各科学重点培养这种人才。学制可先定为硕博连读七年、或者博士六年。 从中共可以培养许多农民成为将军、元帅来看,其实一个人不管出身高低,只要肯干肯学,就有希望成才。当然了,由于专业素养、管理水平的差异,许多专家并不适合去培养基础差的学生,也没时间去培养。 所以,建议知名高校,由那些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组成专家组,联合讨论培养立足于本专业、跨多专门的高技术人才。 这些超级研究生从哪里发掘呢? 1 寻找那种天分很好,基础扎实,非常好学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一个在本专业课程都六七十分左右,但主动学习其他课程的学生,敢于挑战其他学术问题,曾有顶尖经历,可以优先选择。这似乎是六十分定律或者第十名成才定律。 2 一个潜心于某方面的学术或者技术,有特别的兴趣和专长,且做的非常好的人。如某学术喜欢设计机器人,解决高难度数学题。这种人也可以培养,同时引导他多看点书,了解相关的信息。 3 一个门门成绩都能考上九十分的人。这种人热衷于完成既定的任务,毕竟考好每一门有快速的回报。这种人不太喜欢学习那种短期看起来没回报的技术和知识。导师要注意引导。 四、超级研究生计划对目前学术界的影响 要培养超级研究生,就需要懂行的专家、学者,外加企业家来联合制定大目标和大计划。既要耗费时间,又要不断的调整计划。故建议只有45岁以上的专家、学者才能成为专家组,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担任一线指导。专家组成员拥有培养思路上的决定权,不应当把指导权过多的交给中青年教师。 要做到大产业、顶尖技术,就需要10-20年项目难度。而仅仅拥有三年项目难度的人才很难挑战五六年以上的项目难度。建议国家适当的削减科研经费,让45岁以上的科研人员不能申请国家基金,除非他能证明做到更高难度的项目/产品。 没有主持三年项目难度工作的人,不能管理五六年以上项目难度的工作。这是为了防止一批人,不好好干学术和技术,就把精力用于拉资源、找关系上面。而一个人内在技术不行,资源在他手上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超级研究生计划需要15年酝酿,30年在社会上结出成果。当结出成果的时候,才能评价一所高校是否抵达了国际先进水平。
2217 次阅读|8 个评论
钱学森之问解答之难,及超级研究生的培养
热度 2 killywen 2014-11-22 17:06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有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发生在2005年,在恢复高考后的第28年。如果刚开始进入高考的是二三十岁的人,到2005年也有50多岁了。在公元2000年前上了新大学的,到现在(2014年)也有30岁以上了。更不用说文革时候也有很多推荐上过大学的。而其中做出高端技术的很少,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寥寥无几,在理工科没有,若有也是在国外接受的训练。 这样就产生了钱学森之问,新中国建立起到现在也有65年了,目前有大学文凭的人数应当超过美国相应的人数。怎么没有美国那么多人才,培养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 依博主愚见,除了使用SCI以外,可以使用“项目难度/历程”这个概念来划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水平。因为修炼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是为了做出高难度的项目或者产品。 (1)如一个人修了钟表20多年,有20多年维修经历,但修表的技术是3-6个月可以掌握的,称为3-6个月的项目难度/历程。修了20年,代表一个简单的技术用了20年。当然,这20年时间里面可以学会修其他怪异偏门的钟表,也有一些额外的技术难度。 (2)若一个本科生毕业,需要完成毕业设计,历时六个月。毕设的项目难度是6个月。当然许多本科生对此很敷衍。 (3)一个研究生若毕业,需要发表文章。做好技术而能发表一篇核心期刊的文章,需要6-12月左右。相应的技术难度就是6-12个月。 若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社会后,反复跳槽,一般难以积累长时期的项目历程,恐怕难以参与高难度的项目。 (4)博士生多需要发表SCI才能毕业。对于生物、医学、化学这种容易做实验的,若自身有仪器设备,SCI相对好发,一般耗时2年出一篇,称为2年的参与项目历程。 对于一个工科生,若要发表文章,多数要自己编算法,搞调试,分析数据,基本独立完成,耗时2年,称为2年负责项目历程。 (5)对于能以主力做好导师的一个面上项目,或者参与公司相应几百万的3年历程的项目,或者自己负责的青年基金项目,说明达到了3年参与项目历程。 (6)负责面上项目的完成,达到了3年负责项目历程。 许多人能有3年负责项目历程,就要到35-40岁以上了。此前他要花很多时间去做这个复杂项目的小部分,如掌握技术、创建实验室、培养研究生、写本子、跑交流、找合作伙伴、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大一点的项目由许多小一点的项目组成,每项都要做好或者了解,有的地方他不做,他一定要找到帮他做的人。 一个人能做到3年负责项目历程,必须对他这个专业或者行业有很深的了解,也许其他专业他并不了解。而做到4年、5年、10年负责项目历程的人,需要对更多行业有所了解。 如阿里巴巴公司,看起来似乎只有四五年的项目难度,但当时没人敢去做电子商务,比尔盖茨都不敢,而马云的战略能力指导了合伙人去做。战略能力能给项目加分,所以阿里巴巴的项目难度是7-10年左右。 一个好导师,他的战略指导能力也能给研究生加分,研究生的水平本来是一两年难度,但可以提高到三年。 华为公司的项目难度大约也是7-10年以上。 深圳迈瑞公司的彩超、CT机的项目难度为10年以上。它们比华为还要难,目前没赚到钱只是因为外国同类公司的项目难度更高,15年左右。 项目难度差了五年以上,代表有了代差,在商战中收益小,在军事中很难抵挡敌军。比如日军的项目难度超过国民党军五六年,国军10倍的兵力都难以抗衡日军;而国军的项目难度超过缅甸军队很多年,轻易以少胜多。 三年项目难度和五年项目难度差别很大。这不仅仅是延长2年的问题,而是一个较小的面扩大到较大的面,需要更多的技术、管理和犯错。而且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家中父老、妻儿造成的经济压力怎么办?另外,中国博士生时间设为3-4年。这3-4年时间用于技术研究的时间才两三年,难以抵达三年项目负责难度,更不用说五年。到了新单位,特别差一点的单位后,许多人往往失去信心去挑战更高难度的学术问题或者产品。 以楼主认为,拥有短期项目历程的人去挑战长期项目难度,需要很长时间。以培养好的2-3年参与项目难度的博士来看,在五年时间里面挑战到3年负责项目历程,成功率大约10-20%(个人估计);3年负责项目历程的,再花五年时间挑战到5年项目历程,不到10%;再花5-10年挑战到7年的,不到5%;再花5-10年挑战到10年的,应当不到5%。 这样计算起来,每年若毕业4万名博士,在60岁能挑战到10年项目难度的,大约只有1个。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佐证一下钱学森之问。大学最多能培养2-3年项目历程的人才,这些人才怎么会有信心去挑战美国10-20年项目历程的公司? 楼主想到了一个方案,就是国家组织高校的有经验的导师,外加企业界英才,共同制定一个培养超级研究生的方案。这种重点培养方案,借鉴于苏联的重工业化运动。苏联依靠重点投资整套重工业项目,光坦克、飞机、大炮的数量就压垮了德国军队。如果我们国家组织较强的专家学者,以专家组的名义去培养超级研究生,学制适当延长,先培养出来三年参与项目、三年负责项目历程的人才(这种人才就可抵达留学生的水平)。再去培养五年、七年项目历程的人才。这五年、七年项目历程的人才分散到各地方去做更高难度创新的事情。到四五十年后,我们国家可以拥有大批15年项目难度的科学家、企业家,基本可以扛住美国高新技术的狂轰滥炸。
134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