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岩石力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基础岩石力学试验讲解系列视频
yiranhanye 2020-4-6 11:55
这是我应MTS China的邀请制作的一系列基础岩石力学试验的视频讲解。每一讲都包含了该试验的基本原理,实验室具体实现,典型试验结果呈现和分析,以及相关问题讨论。视频讲解首先发布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他山石小头”。MTS官方微信公众号后续进行分别转载。该系列视频自推出之日起,颇受欢迎, 现已推出以下 四讲: 第一讲:岩石三轴压缩试验 第二讲:岩石渗透率测量试验 第三讲:岩石裂隙渗透率测量试验 第四讲:岩石巴西劈裂试验 后续还会继续更新,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也欢迎批评指正和讨论。 我的个人公众号二维码:
1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宇宙膨胀-“岩爆”的能量来源
热度 1 wja2019 2020-2-24 14:40
宇宙膨胀 - “岩爆”的能量来源 Cosmic Expansion – the Energy Source of Rockburst 摘要: 本文从物理学基本原理上分析了“岩爆”成因与宇宙膨胀的关系,得出了“岩爆”是在宇宙膨胀的长期作用下固态物体内形成的应力势能的突然释放这样一种物理现象的结论。这种应力势能的释放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人为引发的。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原子和离子(含有轨道电子的离子)在不断变大。由于固体的表面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的原子的半径的平方,而固体的体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的原子的半径的立方,所以,随着原子的膨胀,固体内的应力越来越大,当聚集在固体内的应力大于固体的结构力及外部环境压力之和时“岩爆”就发生了。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use of “rock burst” and the cosmic expansion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hysics, and concludes that “rock burst” is a physical phenomenon of the sudden release of the stress potential energy formed in the solid under the long-term action of the cosmic expansion. This release of stress potential energy can be spontaneous or induced artificially. As the universe expands, the atoms and ions (ions containing orbital electrons) of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keep getting bigger. Since the surface area of a solid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radius of the atoms that make up the solid, and the volume of the solid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ubic of the radius of the atoms that make up the solid, the stress in the solid becomes larger as the atom expands, and the “rock burst” occurs when the stress in the solid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the structural force of the solid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pressure. 关键词 :岩爆,岩爆机理,矿震,岩石力学,深部岩石工程,封闭应力 Keywords: Rockburst, Rockburst Mechanism, Mine earthquak, Rock Mechanics, Deep Rock Engineering, Closed Stress 一、引言 岩爆,也称冲击地压,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岩爆是深井矿山面临的主要安全隐患之一。轻微的岩爆仅有剥落岩片,无弹射现象,严重的可测到4.6级的 震级 , 烈度 达7~8度,使地面建筑遭受破坏,并伴有很大的声响。岩爆可 瞬间 突然发生,也可以持续几天到几个月。发生岩爆的条件是 岩体 中有较高的 地应力 ,并且超过了岩石本身的强度,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 脆性 度和弹性,在这种条件下,一旦地下工程活动破坏了岩体原有的 平衡状态 ,岩体中积聚的能量释放就会导致岩石破坏,并将 破碎 岩石抛出【1】 。由于岩爆的能量是从何而来目前科学界还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说法,这就成了制约岩爆机理研究的瓶颈。作者在研究地球动力学的过程中发现宇宙膨胀是地球构造运动的动力源【2】,并进一步发现岩爆也是属于行星地质构造运动的一种,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二、岩爆 与宇宙膨胀的关系 由公式(5.31)【2】可知,构成物体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绕原子核运行的轨道半径随物体在以太中运行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知,随着宇宙的减速膨胀既物体相对于宇宙以太系运动速度的减小,构成物体的原子和离子(含有轨道电子的离子)会不断变大。宇宙膨胀对于由固体外壳(岩石圈)和液体岩浆构成的行星的影响是非常丰富的,包括造山运动、造陆运动、板块的形成、地球膨胀、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及火山喷发的产生【3】。如果我们专注宇宙膨胀对固态物体的影响,就不难发现所谓“岩爆”就是宇宙膨胀长期作用于固态物体而形成的弹性势能的突然释放这样一种自然现象。这种弹性势能的释放可以是自发的释放也可以是人为引发的释放。 我们可以将固体的形状都近似为球体以便于研究。如果一个固体球的表面保持不破裂(保持原子挨着原子)的话,那么固体球的表面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球的原子的半径的平方,而固体球的体积则正比于原子半径的立方,所以,随着原子的膨胀,固体球内的应力会越来越大,而且越往内应力越大。由于宇宙内有些自然形成的固态物体如地球古老的陆壳或流星等形成的年代达几十亿年之久, 经过宇宙几十亿年的膨胀,聚集在这些固态物体内的应力是非常大的, 当这些应力大于固态物体的结构力时这些固态物体就会发生爆炸。这就是为什么宇宙中存在那么多形状不规则的流星(陨石)的原因。因为质量小的行星完全凝固得非常早,随着宇宙的膨胀,固态行星内部的应力早就超过了其结构力而发生了爆炸(岩爆),由此形成了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石头(陨石或流星) 。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如果宇宙一种膨胀下去,月球及所有行星最终都会成为固体并发生爆炸(岩爆)而变成碎石(这可能是构造运动最后的猛烈一幕吧)。 随着原子的膨胀,岩石内部的膨胀力越来越大,岩石的表面张力也越来越大,一旦表面张力超过结构力,岩石的表面就会被胀裂成粉末或松脆的小块并一层层脱落下来。这就是沙漠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我们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陨石在进入大气层时会发生爆炸。 由于运行速度极快,所以,当陨石坠入大气层时与大气剧烈摩擦而升温,当陨石温度达到可让陨石内部物质应力势能释放的温度时,这些蕴藏在陨石内的应力势能就会以爆炸的形式释放出来。 由此可知,宇宙中所有自然形成的固态物体内部都含有应力内能,固体形成的年代越久远,其内部所含的应力内能就越高。地球上地壳岩体都含有应力,岩石形成的年代越久,应力越高。所以越古老的板块岩石内部的应力越高。这些应力在岩石床没有遭到破坏时由于有周围岩体的保护所以不会释放,一旦周围岩体遭到破坏(如隧道施工)时就会突然释放出来了,这就是人为引发的“岩爆”的机理。 三、结论 1 、“岩爆”是在宇宙膨胀的长期作用下固态物体内形成的应力势能的突然释放这样一种物理现象。这种应力势能的释放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人为引发的。 2 、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原子和离子(含有轨道电子的离子)不断变大。由于固体的表面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的原子的半径的平方,而固体的体积正比于构成固体的原子的半径的立方,所以,随着原子的膨胀,固体内的应力会越来越大,而且越往内应力越大。 3 、岩石形成的年代越久远,其内部包含的应力势能密度就越高。 参考文献: 【1】 张钦礼,王新民.《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技术 》.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6.03 【2】 Wang, J. A. (2019),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al Relativity,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10,1615-1644. https://doi.org/10.4236/jmp.2019.1014107 【3】 王建安,2020 一种基于宇宙膨胀的地球动力学模型(二),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2139do=blogid=1214007
38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张金才 张玉卓 刘天泉合著的《岩体渗流与煤层底板突水》一书下载
jjczhang 2020-2-3 10:50
由张金才, 张玉卓, 刘天泉著的《岩体渗流与煤层底板突水》 一书已被 引用581次 全文下载: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on_Zhang/publication/255569214_yantishenliuyumeicengdibantushui/links/5512f0d80cf240060b2df533/yantishenliuyumeicengdibantushui.pdf?origin=publication_detail
2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书Applied Petroleum Geomechanics-应用石油地质力学
jjczhang 2019-12-21 04:39
我们的英文书"Applied Petroleum Geomechanics"《实用地质力学》最近在亚马逊最畅销石油工程类书籍中位于(万本中的)第16位。感谢各位的支持,尤其是专家们的评价:著名专家Michel Krief作为购书者的评论为:”Practical Expertise. The book is a mine of information from a seasoned expert. Not to be missed(别错过).” 见下列网站: https://www.elsevier.com/books/applied-petroleum-geomechanics/zhang/978-0-12-814814-3
2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上半年顶级期刊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相关论文简述
热度 1 oxtown 2016-7-11 07:22
2016 上半年顶级期刊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相关论文简述 以下汇总 《 Science 》,《 Nature 》,《 Nature-Geosciences 》,《 Geology 》,《 JGR-Solid Earth 》 等期刊 2016 年上半年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相关论文,并简单说明和总结。总体而言,该领域国际前沿研究朝着复杂化(多场)和精细化(微观)发展,即 “ 岩土体多场和多尺度研究 ” 。本资料仅供参考和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Science 》 1. Geomorphic and geologic controls of geohazards induced by Nepal’s 2015 Gorkha earthquake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1/6269/aac8353 说明:地质灾害研究关系人民生产生活, 是永恒的热点,后附许冲老师推荐的一系列重要论文。 《 Nature-Geosciences 》 1. The global vol ume and distribution of modern groundwater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9/n2/full/ngeo2590.html 说明:不管哪个领域,全球性的东西都吸引眼球,比如再来个全球滑坡应变监测和预报 2. Rockfall triggering by cyclic thermal stressing of exfoliation fractures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9/n5/full/ngeo2686.html 说明:新的技术和新的认识。开展地质灾害光纤多场监测以及多场耦合模拟很有前途! 3. Natural hazards: Cracking cliffs feel the heat http://www.nature.com/ngeo/journal/v9/n5/full/ngeo2698.html 说明:同上 《 Geology 》 1. Stick-split mechanism for anthropogenic fluid-induced tensile rock failure http://geology.gsapubs.org/content/44/7/503.abstract 说明:固液耦合研究具有广泛应用,如水力压裂,岩浆入侵,库岩滑坡,地面沉降。。。 2. Dynamic links among rock damage, erosion,and strain during orogenesis http://geology.gsapubs.org/content/44/7/583.abstract 说明:通过小的实验和现象来揭示大的地质现象机制 3. Soil creep in salt marshes http://geology.gsapubs.org/content/44/6/459.abstract 说明:同上,岩土体蠕变机制研究也是热点 4. Nanoscale constraints on porosity generation and fluid flow during serpentinization http://geology.gsapubs.org/content/44/2/103.abstract 说明:微观研究,固液耦合作用 《 JGR-Solid Earth 》 1. Dislocation creep of dry quartz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B012771/full 说明:岩土体的蠕变广泛存在于崩塌、滑坡、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中,其微观机制和宏观影响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认识,当前热点 2. Evolution of stress-induced borehole breakout in inherently anisotropic rock: Insights from discrete element modeling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B012676/full 说明:页岩气压裂离散元模拟,当前热点 3. Theinfluence of loading conditions on fracture initiation, propagation, and interaction in rocks with veins: Results from a comparativ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study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6JB012792/full 说明:离散元法模拟岩石裂隙的形成。由于相关前沿研究朝着精细化发展,促使颗粒离散元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Fracture toughness anisotropy in shale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B012756/full 说明:水力压裂,页岩,各向异性,目前的热门方向 5. Micropolar effect on the cataclastic flow and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in high-porosity rocks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B012179/full 说明:离散元法模拟岩石微观破坏 6.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wiggly compaction bands in porous sandstone: 1. Observations and conceptual model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B012372/full 说明:岩石破坏的微宏观机制 7. Mechanism of formation of wiggly compaction bands in porous sandstone: 2. Numerical simulation us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B012374/full 说明:离散元法模拟岩石微观破坏 8. Geomechanical simulation of the stress tensor rotation caused by injection of cold water in adeep geothermal reservoir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JB012414/full 说明:水热力多场耦合模拟 综合说明: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受水、热、力、化学等多场耦合作用,开展岩土体多场耦合野外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 从微观结构和微观力学出发,探索岩石宏观变形和破坏的本源(追寻本源,探索机制),这是目前的一个潮流,因此颗粒离散元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综合起来,国际前沿研究朝着复杂化(多场)和精细化(微观)发展,即 “ 岩土体多场和多尺度研究 ” 。以上供相关老师和学生们参考。 热点研究关键词:多场耦合(或固液耦合),监测新技术,离散元法,微观破坏,蠕变,滑坡,页岩,各向异性。 刘春,南京大学 2016 年 7 月 感谢许冲老师推荐了几篇边坡和滑坡的顶级期刊论文: 1. Qiu, J. Killer landslides: The lasting legacy of Nepal’s quake. Nature, 2016, 532(7600): 428-431. 2. Bennett, G.L., Miller, S.R., Roering, J.J., Schmidt, D.A. Landslides, threshold slopes, and the survival of relict terrain in the wake of the Mendocino Triple Junction. Geology, 2016, 44(5): 363-366. 3. ten Brink, U.S., Andrews, B.D., Miller, N.C. Seismicity and sedimentation rate effects on submarine slope stability. Geology, 2016, 44(7): 563-566. 4. Pánek, T., Klimeš, J. Temporal behavior of deep-seated gravitational slope deformations: A review.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6, 156: 14-38. 5. Sidle, R.C., Bogaard, T.A. Dynamic earth system and ecological controls of rainfall-initiated landslides.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6, 159: 275-291. 6. Chen, S., Ai, X., Dong, T., Li, B., Luo, R., Ai, Y., Chen, Z., Li, C.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soil for cut slope restorat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0565. 7. Hao, S., Liu, C., Lu, C., Elsworth, D. A relation to predict the failure of material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to volcanic eruptions and landslide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7877.
330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两篇文章同时进入近5年国际岩石力学学报论文中最高引用率前25名
jjczhang 2016-5-26 05:55
我们的两篇文章同时进入近5年发表的《国际岩石力学学报》论文中最高引用率的前25名。其中一篇居第二名 in the Most cited Int. J.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 Sci. articles published since 2011. 感谢同行的关注! 可以在下列网址免费download: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on_Zhang/contributions 杂志引用信息见 下列网址 :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international-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mining-sciences/most-cited-articles
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岩石力学研究中,哪些非线性科学给力?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5-6-23 18:06
【 博主按 】:有不少青年学者发邮件问我“非线性科学(包括分形几何、突变理论、协同学与混沌理论等)在岩石力学研究中哪些有用?前景如何?”以下做个简单评述,希望对这些学者们有点帮助。 记得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非线性科学开始在诸多学科中得到应用,我国的岩石力学界也未能免俗。那时,诸如分形、分维、有序、突变、协同、混沌、分岔、涨落等新名词不断冲击着学者们的耳膜,带来一阵阵的新鲜感与兴奋感。 首先兴起的是分形热。从裂纹扩展路径、碎块分布、粒径到节理网络,人们都找到了“分形”。看那时的文章,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分形就是分维,学者们在一块聚会如果不聊几句 Cantor 集、盒维数等,貌似都是下里巴人。注意哦,分维只是一个几何参数,如何能合理描述岩体演化过程的力学行为?如何能和力学参数建立有机联系?目前看来,仍困难重重,莫非分形几何学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已江郎才尽? 接着兴起的是突变理论应用。是啊,对困扰人们许久的岩爆、崩塌、滑坡、与冲击地压等失稳机制与预测难题,学者们已绞尽脑汁仍一筹莫展,这些新东东有可能为突破这些难题提供机遇啊。 看看, Thom 的突变理论多么高大上啊,专门研究系统从渐变到突变的行为,岩爆与崩塌等可不就是这样的过程嘛,学者们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一窝蜂地开展了系统研究。 研究发现,对岩体几何失稳问题,如滑移 - 弯曲斜坡,其失稳取决于力的组合与系统的几何与力学参数;而对物理失稳问题,如断层失稳和岩爆等,学者们也搞出了不少突变模型,典型的如压机 - 试样系统(图 1 ),唐春安等学者认为失稳的必要条件是压机的刚度与试样峰后拐点处斜率的绝对值比值小于 1 ,即从“ 矮穷矬 ”的强度理论发展到了“高富帅”的刚度理论,刚度理论能用于分析孕震断层失稳吗?答案是不能,因为在对孕震系统内在物理机制不甚清楚的情况下,理论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目前看来,还是强度理论适用于分析强震孕育过程。 图 1 压机 - 试样力学系统(据唐春安等) 稍后,混沌理论粉墨登场了,包括俺在内的不少学者基于时序数据重建系统动力学特征的方法,发现滑坡、崩塌与强震孕育过程都有“混沌”,这意味着系统演化的长期行为不能被预测。更搞笑的是“蝴蝶效应”竟然飞进了童鞋们的窗口,永驻心间。“蝴蝶效应” 被 洛伦兹 形象地比喻为“ 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 我们对全球地震们的研究清晰地表明,强震孕育过程遵循着确定性的规律,何来混沌?记得有位学者批评“统计”的时候说过“你想要神马结果,就能统计出神马结果。”类似地,对“混沌”也可这样批评。对搞不明白的自然现象,仿佛混沌成了“替罪羊”。在俺看来,别说“ 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煽动翅膀,就是把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借给孙猴子,也不可能引起千里之外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般而言,某外在因素的作用程度和范围非常有限,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弹性力学中有个圣维南原理,说明了作用力的局部效应。简而言之,只有在系统处于临界状态的时候,外因可能起到“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 与混沌理论几乎同时,自组织临界性也开始“上镜”。重正化群理论是研究临界性的利器。俺们感觉,重正化群理论是研究破裂过程物理自相似的“金钥匙”,在岩石破裂失稳过程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遗憾的是,不少学者把一部好好的经书念歪了, Geller 【1】就是典型代表之一。现在已经清楚了,自组织是“因”,临界性是“果”。正因为岩石破裂过程具有自组织的特点,才能有办法预测其失稳行为。 总结下,分形和重正化群对研究岩石破裂几何和物理自相似问题灰常有价值,而其它的非线性科学分支则用途不大。随时间的流逝,有生命力的东东一定会根深叶茂,反之则会“昙花一现”,正所谓大浪淘沙嘛。 参考 【 1 】岩石介质的非均匀性、力学行为的非线性与自组织临界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841776.html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776 次阅读|14 个评论
我们的一篇论文的引用率居第2名
jjczhang 2015-1-22 05:05
我们2011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引用率居第2名: Most Cit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Articles published since 2010.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international-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mining-sciences/most-cited-articles/ In-situ stress, pore pressure, and stress-dependent permeability in the Southern.pdf 论文原稿详见附件, 发表的版本见下面网页: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65160910001899
2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值模拟在岩石力学应用的文章
热度 2 sunshinetx 2014-1-16 11:03
最近在学习FLAC软件,读到几篇文章,感觉这几篇文章在数值模拟学习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特附上文章,仅供大家参考,交流。 1.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rock mechanics modeling.pdf (主要讲述在岩石力学数值中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数值模拟软件) 2. VerificationValidation and Confirmation of Numerical models in the earth sciences.pdf (主要探讨了在地球科学数值模拟中3个关键但滥用的英文单词;兼谈如何正确看待数值模拟软件) 3. 试验结果的数学拟合与力学模型.pdf (主要探讨了如何合理使用岩石力学的实验数据,结合实例解释了“过度拟合必将失真”) 4. Numercial model calibration for simulating coal pillars, gob and overburden response.pdf (结合实例,探讨了如何在采矿数值模拟中选取合理的数值,及如何对参数进行校正) 5. Geomech Models - Keep simple.pdf (采矿中简化数值模型的意见和价值)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35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摘要)
热度 3 zzzcumt 2013-5-31 13:50
冲击地压、岩爆等岩体工程灾害本质上是能量非线性演化至灾变的过程,从能量角度研究岩石的变形破坏规律,可以突破应力应变分析的传统模式局限,对于岩体力学行为的深入认识带来一种新的视角和分析方法。本文针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机制,从能量转化作用、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能量演化的非线性特性、能量演化的细观特征等四个方面研究了岩石在受载过程中的能量行 为,主要取得以下进展: ( 1 )分析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作用。 受载岩石能量转化大致分为能量输入、能量积聚、能量耗散、能量释放四个过程,输入的总能量部分转化为弹性能,部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耗散掉;分别建立了碎块数量与耗散能、碎块速率与弹性能的关系,发现能量耗散决定了岩石破碎块度,碎块形成后剩余的弹性能决定了岩石破碎剧烈程度;能量驱动岩石变形破坏主要有两种机制:能量耗散使岩石抵抗破坏的能力降低、能量积聚使驱动岩石破坏的能力增强。 ( 2 )获得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 提出了岩石储能极限、残余弹性能密度和最大耗散能密度概念。单轴压缩下弹性能随应力呈现慢 - 快 - 慢的增长模式,并于破坏时释放出来,储能极限约为 0.21MJ/m 3 ,耗散能起初增长较缓慢,临近破坏时大幅增加,增幅可达 85% 左右,整个加载过程中输入能量转化为弹性能的比例约从 60% 增加到 82% ,临近破坏阶段有小幅下降。研究了岩石能量演化及分配规律的加载速率效应、围压效应、岩性效应和水环境效应,并进一步得到不同开采条件下能量演化的差异,无煤柱开采的工作面前方煤岩体最大弹性能密度是放顶煤开采的 1.5 倍,是保护层开采的 2.3 倍,而峰后能量释放速率也由保护层开采、放顶煤开采、无煤柱开采依次增大。 ( 3 )揭示了岩石能量演化的分叉和混沌特性。 建立了岩石能量转化的自我抑制模型,得到并验证了岩石内部能量随应力变化的演化方程,所建模型适用于岩石变形破坏峰前阶段;能量演化具有分叉和混沌性质,当轴向应力达到约 92% 峰值应力时,系统进入倍周期分叉区,达到约 97.5% 峰值应力时,进入混沌状态;提出了能量迭代增长因子 μ ,其表征岩石受载过程中能量的迭代增长效应,根据能量迭代增长因子的非线性演化,可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分为 4 个阶段: 0 μ ≤1 、 1 μ ≤3 、 3 μ ≤3.5699 、 3.5699 μ ≤4 ,分别表征了岩石中的能量衰减、能量积聚、能量耗散和能量释放主导阶段。 ( 4 )探究了岩石能量演化的细观特征。 沟通了岩石细观几何及强度特征 —— 能量演化特征 —— 细观破裂特征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得到了岩石细观基元的平均强度、均质度和特征尺度以及裂纹分布特征对岩石能量演化特征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细观特征与能量耗散的关系,表明基元均质度决定了能量耗散的模式,而临界能耗值和基元平均强度决定了能量耗散的量值;另一方面,探讨了岩石能量演化特征对其细观破裂模式的影响,建立了有效冲击能指数与破裂面分形维数的关系,表明存在分形维数阈值,当破裂面分形维数小于此阈值时,岩石有效冲击能指数与分形维数值呈正相关关系,反之,呈反相关关系,建立了有效冲击能指数与微破裂演化之间的关系,表明有效冲击能指数越大,岩石微破裂演化表现为 “ 突变”的性质,有效冲击能指数越小,岩石微破裂演化表现为“渐变” 的性质。
个人分类: 科技创新|5958 次阅读|8 个评论
岩石力学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尺度效应问题
热度 1 qsqhopeiggcas 2013-2-1 18:19
岩石力学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尺度效应问题
学者们研究岩石破裂失稳问题,涉及的尺度不外乎微观、细观、中观与宏观等。是否从微观、细观尺度弄清楚了岩石的力学性质,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岩石的失稳行为与演化规律呢?答案是不能,因为岩石是非均匀介质,其变形破坏行为具有非线性特征,即使对岩石每个局部的几何及力学性质搞明白了,对其整体力学行为的认识或许还是一笔糊涂账。整体不等于局部之和,非简单叠加的关系。 学者们在实验室内已做过不同尺度样品的试验,以寻求模量、强度与尺寸间的关系。对同一种样品,貌似定量实则定性的统计关系已经找到,但找到的关系不能外推到其它岩石。即使是同一种岩样,如花岗岩,由于其赋存环境不同,在不同地点取样,试验数据的统计关系也不相同。这样,即使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仍未找到模量、强度与尺度间的本质定量关系,具有普适性的规律仍待挖掘。 是否对此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了呢?我看未必。确实,岩石的力学性质与介质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尺度本身有关,貌似没有规律性。但若从比值上研究,如从应力比或应变比上探索,或许会发现共性规律。 已有研究表明 【 1 】 ,裂纹起始应力(弹性极限应力)、裂纹成核应力( 起裂应力)与峰值强度的比值,分别约为 40% 和 80% (图 1 ) 。这说明,应力比值有较强的规律性。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图 2 ),应变比对岩石的均匀性不敏感,要优于应力比或能量比。 值得注意的是,加载速率对岩石力学性质有显著影响。若从室内试验得到的规律运用于地质灾害预测研究,岩样三轴压缩试验必须保持一个极低的加载速率,才可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因为地质灾害(除岩爆外)的演化过程非常缓慢。 图 2 峰值强度点与起裂应力点对应的应变、能量之比 与岩石均匀性指标的关系 地质灾害如岩爆、崩滑、强震等,其孕育尺度从米级、几十米级数百米级到数千米级,其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演化规律呢?我们的研究表明确实如此,从应变比出发发现的一个规律已得到了诸多实例的证实。 参考 【 1 】 M.Cai, P. K. Kaiser, et al., Generalized crack initiation and crack damage stress thresholds of brittle rock masses near underground excav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Mining Sciences. 41(2004), 833-847.
个人分类: 科普|7764 次阅读|2 个评论
《岩石断裂力学导论》李世愚、和泰名、尹祥础
ustcpress 2012-3-11 15:59
《岩石断裂力学导论》李世愚、和泰名、尹祥础
丛书名:当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文库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正文页码:468页(16开) 字数:542千 定价:88.00元 编辑邮箱: edit@ustc.edu.cn (欢迎来索要目录、样章的PDF)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60231 内容简介: 本专著主要反映断裂力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进展 , 它涉及震源物理、工程与滑坡 , 断层与地震等跨尺度的岩石、岩体破裂问题 . 在基础部分介绍了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基本知识,在专业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在有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压力之下岩石内部的裂纹剪切破裂,过程区微裂纹的萌生、演化、集结 ( 成核 ) ,破裂周围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裂纹扩展途径,三维破裂问题等 . 本书也简要介绍了有关领域的前沿进展,包括岩石断裂的物理效应 ( 如声发射 ), 如何用地面物理测度来评估断层的活动性,预测失稳破裂的危险性,流体在岩石断裂中的作用 , 地球深部存在的超临界流体在地震成因方面的作用和地震破裂动力学等 .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和有关研究人员的参考 . 第一作者 作者简介 : 李世愚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70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1982 年获得局地球所硕士学位, 1991 年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局地球所震源物理研究室主任。曾任局地球物理所科技委员会成员,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副主任,第三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地震专业委员会成员,《地震学报》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
个人分类: 校友文库|5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Advanced Mine Fill Technology Research Column
glj264 2010-4-11 19:31
Beijing 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Metallurgy An asian leader in advanced mining solutions Sustainability through constant innovation providing the most sound and cost effective mining solutions BGRIMM is a specialist min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stitute based on the 50 years of expertise of its founde r. Since 1999, BGRIMM has become a large state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irectly under SASAC. T he research on mining engineering has 5 core areas of expertise: innovation mining method, advanced blasting technology, mining rock mechanics, mine backfilling and new material for backfilling. Advanced Mine Fill Technology Research Column Advanced mine fill technology research was established in 1960 and was one of the early pioneers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ine fill in China. BGRIMM on Mine Fill Technologies provides services in the areas of: innovation research, consultant, project design and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Audits . Specifically, BGRIMM has a range of specialized mine fill technologies that include: l Preliminary Detailed Design of Mine Backfill Project l Backfill Material Testing Analysis l Fluid Mechanics of Mine Backfill Research l Backfill Plant Design and Constructing l Hydraulic and Paste Transport System Design l Advanced Cemented Rockfill Technology l Mine Paste Fill Solution and System Research l Small and Smart-Mobile Backfill Plant Design l Economic Assessment and Audits of Mine Fill l Mine Waste Disposal and Management l Innovative Courses and Training HEAD OFFICE 1 Wenxing Street, Xizhimenwai CONTACT Xicheng District Mr Lijie Guo Beijing 100044 P.R.China Assistant Professor Web: www.bgrimm.com Email: ljguo264@yahoo.com.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显微CT 试验技术与花岗岩热破裂特征的细观研究
热度 1 fzj3893811 2010-3-31 20:46
太原理工大学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共同研制的CT225kVFCB 型高精度显微CT 试验系统试验机的最大功率为 320 W,放大倍数为 1~400 倍,可分辨 1~2 m 大小的孔隙及裂隙,为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细观试验分析提供了更高精度的试验设备。采用该系统进行花岗岩在常温到500 ℃高温下的三维细观破裂显微观测,揭示出花岗岩晶体颗粒尺寸为 100~300 m 的不规则空间结构体。热作用下,随温度升高,花岗岩的热破裂逐渐演化与发展,200 ℃时,已可见到极少数很小的微裂纹出现。300 ℃时,部分裂纹搭接形成较大裂纹,裂纹长度增加 10 倍左右。500 ℃时,包围花岗岩晶体颗粒的封闭多边形裂纹几乎全部形成,使花岗岩呈现糜棱状的晶体颗粒结构体,90%以上是沿岩石颗粒周边弱的胶结界面上发生的。仅有极少数热破裂裂纹是穿越岩石颗粒的,其概率在 10%以下。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5544 次阅读|4 个评论
600℃20 MN 伺服控制高温高压岩体三轴试验机的研制
fzj3893811 2010-3-31 20:43
该试验机主要由主机加载系统、高温压力室与温控系统、辅机装料系统以及测试系统 4 个部分组成。最大轴压和侧压均为 10 000 kN,试样尺寸为 200mm400 mm,试样最高加热稳定温度为 600 ℃。介绍试验机研制的关键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与普通用于地球物理研究的高温高压试验机相比,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 试样大,是普通的高温高压试验机试样体积的 64 倍,可以更好地反映岩体的特性;(2) 实现伺服控制加载,可以方便地研究岩体在各种温度下的变形特性;(3) 具有研究渗透性、矿物热解过程的变形特性等多种功能;(4) 具有在高温下施工钻孔并研究钻孔岩石蠕变特性的功能;(5) 主要用于研究岩体的工程特性。采用该试验机进行煤试样在高温高压下的变形特性试验,揭示煤体在高温下的应力应变特征,特别是高温下塑性强化特性、在塑性阶段无体积膨胀特性,发现其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增加呈指数衰减特性。该试验机可用于探索深部采矿、煤炭地下直接液化与气化、地热开采、矿山安全、建筑安全等工 程领域深刻的科学规律与自然现象,为能源与资源开发提供原创性的思路与研究方向。
个人分类: 科研进展|4370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本科毕业论文
jjsun123 2009-8-22 21:23
摘要 岩体注水致裂过程是指岩体在孔隙水压力驱动下微裂纹萌生、扩展和贯通,直到最后宏观裂纹产生的过程,又称为水力压裂。岩体水力压裂技术在很多的工程领域都有重要应用,诸如石油天然气开采、地应力测量和核废料处理等领域。研究岩体水力压裂,不仅有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岩体水压致裂发生的机理,而且也有利于我们研究和解决诸如上述的很多工程问题。 由于天然岩体材质的随机性,以及岩体中原有裂隙和孔洞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孔隙水压作用下岩体破裂裂纹的起裂和扩展过程十分复杂。使用经典的水力压裂研究方法解决水力压裂裂纹起裂和扩展问题是很难达到符合实际的解答的,因为经典方法均假设岩体材质是均质各向同性的。本文使用 FEPG 模拟了材质(模型中主要即为弹性模量)随机分布的岩体水力压裂过程,分析总结了裂纹起裂和扩展的规律,并与经典水力压裂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为非均质岩体中的水力压裂工艺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 : 岩体;水力压裂;裂纹扩展;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附:研究现状概述, 地下岩体渗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水利水电、采矿和港口建设等工程中更是普遍。所谓渗流就是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流动。在流体流过岩体等多孔介质时,由于流体施加于与之相接触的岩体骨架上的静压力和动压力会使得岩体发生变形,同时岩体的变形也会影响流体的流动状态,即渗流场和应力场是互相作用、互相耦合在一起的,最终这两种相互作用将达到一种动平衡状态,此即所谓的流固耦合现象 。基于地下岩体渗流理论和岩石水力学中流固耦合作用的理论基础以及提高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能源采收率等工程需求的推动,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一些专家首先提出了用于提高低渗透油气层渗透性能的水力压裂技术。所谓水力压裂就是使用特制的压裂液(包括水等流体),在高排量、高泵压下注入岩层以水力尖劈地层,使岩层破裂产生新的裂缝(裂纹)或使岩层原有裂缝张开,并延伸裂缝的工程技术 。由定义描述可知水力压裂也是一种地下岩体渗流问题,其特殊性是在于必须时刻考虑渗流过程中的岩体变形等动态特性。 水力压裂技术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工业,对于提高油气产量和低渗透油层的产油能力做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47 年 7 月在美国肯萨斯修斯顿天然气田进行了第一次水力压裂增产作业,至 1988 年,美国的水力压裂作业总数量发展至 100 万井次以上,美国石油储量的( 25-30 ) % 是通过压裂增产达到经济开采条件的。现在,水力压裂技术已经成为油气田应用最为广泛的增产方法。在我国,水力压裂技术也已开始应用 。 水力压裂技术近年来也被引入了环境保护科学领域 ,其基本思路是:在地下深部不易渗透的岩层之间存在薄弱的岩体,如夹在两层页岩之间的砂岩,用水力压裂法将会产生大量裂纹系而形成水力压裂带。这些由不易渗透岩层包围着的破裂带构成了理想的地下储存库。将石油或其他生产过程中的固态和液态废物,如污染的泥沙和废液,回灌到地下深部储藏起来,以减轻对地面的污染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力压裂除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污染物处置等领域外,水力压裂也应用于地应力测量、煤层气开发等极为广泛的工程中。虽然上述各个领域使用水力压裂技术的具体工艺相差很大,但是它们却都有一些共同的目的,比如要清楚地掌握岩体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破坏规律,水力压裂破裂带扩展的动态过程以及破裂带空间趋向(裂缝延伸规律)和集合形态,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裂纹的扩展方向等等。所以研究岩体注水致裂过程不但有利于清楚地认识水力压裂过程中岩石破坏失稳规律,分析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机制,在理论上推动岩石水力学和变形介质渗流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上述的很多工程实际问题。所以研究注水致裂时岩体破坏原理和裂纹扩展规律是许多工程学科面临的前沿课题 。 在岩体水力压裂过程中,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天然条件下含有大量裂纹、孔洞等原始缺陷的复杂材料,所以在水力压裂时岩体在孔隙水压力作用下的破坏大多要受控于原有的孔微裂纹等结构,岩体的破坏过程实际上就是水压驱动下微裂纹萌生、扩展、贯通,直到最后宏观裂纹产生,导致破裂失稳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由于岩体材料严重的随机非均质性和原始地应力的影响,使得孔隙水压作用下的岩体破裂过程十分复杂。这就使得我们很难用一些经典的固体力学理论及解析解法获得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水力压裂规律。比如使用 断裂力学理论就难以描述岩石 内部孔隙结构 ( 分布缺陷 ) 的复杂性及其在水压作用下裂纹 ( 奇异缺陷 ) 扩展过程的 关系 ;而损伤力学研究材料中微缺陷或微裂纹的形成及其发展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以断裂力学或者损伤力学为基础的方法和模型均忽略了岩石材料性质分布的随机性 。 Weibull 在 1939 年提出了材料脆性破坏强度统计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概率断裂力学,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断裂力学的不足。 总而言之,用经典方法来研究岩体注水致裂裂纹产生和扩展规律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 尤其是经典理论很难解决岩体材质随机分布情况下的水力压裂问题,而材质分布的随机性却正是天然岩体的一个很主要特点。这就是理论解答与工程实际之间的矛盾。要得到比较结合实际的理论解答就必须考虑岩体材质分布的随机性!这样才可能为复杂地质情况下的水力压裂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不至于得不偿失。 如果能在流固耦合的思想指导下使用适当的数值模拟方法动态模拟岩体水力压裂的裂纹起裂和扩展规律 , 就有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结论 。 作者也正是在这个思想的启发下,选择了石油、天然气开采等工业中比较普遍使用的水力压裂技术,使用 FEPG 软件对岩体水力压裂裂纹的起裂、扩展和延伸规律进行一定的模拟研究,以期得到一些岩体材质随机分布的水力压裂裂纹起裂、扩展和延伸的规律,弥补经典方法的不足,为水力压裂工艺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 水力压裂理论和技术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在研究水力压裂的力学原理和裂纹扩展的规律时,开始均是使用岩石力学、弹性力学、渗流力学和断裂力学等力学知识进行岩体力学强度的计算和破坏判断。随着各门学科的发展和人类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更深认识,解决水力压裂问题的方法也有了很大进步。就数学力学解析方法研究来说,目前国内外研究水力压裂的思想均是在岩石水力学的指导下,用流固耦合的思想研究裂纹的扩展,研究的内容包括岩体渗流规律的研究、流体流动对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和本构关系影响的研究 ,并且适当考虑裂纹扩展的动态过程,在数学力学模型中引进时间变量 ;而就具体的研究方法来说,一般是沿着现场观测、模型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思路,进行综合的研究,相互验证和相互补充,同时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 就数值模拟岩体注水致裂裂纹扩展来说,国内外也提出了很多的数值模拟方法。目前岩土力学界使用最普遍的仍然是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水力压裂研究中也不例外。有限元方法是在连续介质的基础上基于变分原理和分区插值的离散化方法求解实际问题的 ,虽然实际的岩体材料都是非连续的,但是后来发展的特殊的节理单元(如 Goodman 单元)来模拟节理等不连续面、用节点分离技术模拟断层单元上下面位移的不协调、用增量法和直接迭代法以及 New-Raphson (简称 N-R 方法)等方法来处理材料非线性问题,使得有限元方法始终保持着活力 。但是由于各种有限元软件具体的数值模拟方法的不同或者所采用(假设)的力学模型的不同,所以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工程实际的现象。 在有限元的数值分析中 , 一般使用加密网格模拟细观岩体结构的开裂,历史上曾提出了多种宏观断裂模型 : 分离裂缝模型 (Discrete Crack Model) 、分布裂缝模型 (Smeared Crack Model) 和内嵌单元裂缝法 (Element-embedded Crack Approach) 来模拟岩体、混凝土 受拉开裂后所形成的裂缝。分离裂缝模型认为裂缝在相邻单元的边界面上形成,并在 裂缝两边的单元引入各自的节点。分布裂缝模型假定裂缝在单元内部形成,当单元达到 开裂条件后,就在垂直于主拉应力的方向产生裂缝。 Hiller 提出 Fictitious Crack Model , ( 简称 FCM ) ,该模型属于分离型裂缝模型的范畴,它不适合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裂纹的萌生和扩展,而且很难处理多裂纹的扩展问题 。 Bazant 提出 钝 裂缝带模型 (Blunt Crack Band Model) ,该模型属于分布型裂缝模型的范畴,能够 研究平面问题中的断裂问题。这两个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端部裂纹区的应变局部化和应变 软化特征,一般只能用数值方法来求解 。由于该模型没有考虑岩石的非均匀性,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到天然岩体材质分布的随机性,所以它们只 能模拟已有裂纹的扩展问题,不能模拟裂纹萌生、扩展到相互贯通的整个过程。 上述数值模拟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均忽略了岩石变形、开裂与流体流动之间的耦合作用 。如 Jeffrey 用分离裂缝模型研究水力压裂过程时认为不能考虑流体流动过程和应力变化对裂纹的影响。目前对渗流与应力耦合作用的研究集中于固有裂隙网络的应力应变 状态 耦合 分析,缺少 耦合 作用的破裂过程分析 。 Burn 和 Ankara 利用 Biota 理论研究孔隙压力对岩石的张性断裂的影响, Vandamme 和 Roegierso 提出了水力压裂的 耦合 解, Dournary 利用流固耦合理论讨论了水力压裂的起裂、扩展和闭合全过程的流 固耦合现象,指出流固耦合在水力压裂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L.Weijers 提出一种描述流 体渗流过程的水力压裂力学模型,并和试验进行了对照。这些考虑流体影响的水力压 裂研究局限于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虽然有美国 Terra-Tech 等水力压裂的模拟 软件,但研究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岩石渐进破裂全过程的细观数值模型较少。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52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山论剑----近距离领略大师风采
热度 1 allern 2009-4-6 16:06
有时候生活就像是一首诗或者一条河流,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明天或者下一年将发生什么,因为年轻的每一天都是惊喜和不确定,其实,不确定也是一种生活,它让我们永远都不会放弃努力,永远都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行。 就像我,如果没有加入到这个课题,如果没有机会从事 rock engineering ,如果我从事了 underground project 而没有来到世界级大型工程的现场 ······ 就不曾有幸在 2009 年 3 月 28 日领略到世界范围内岩石力学大师的风采。 为期三天的“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长隧洞快速施工关键技术”国际咨询会在四川省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 2 号营地召开,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岩石力学专家齐聚一堂,集思广益,共同为解决锦屏二级深埋隧道岩爆问题出谋划策。首先请允许我列一个华山论剑的名单自我陶醉一下吧。 J A Hudson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教授,英国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教授 Nick Barton TBM-Q 系统,教授,巴西 / 挪威 Rolf Christiansson SKB( 瑞典核燃料及废物处理公司 ) ,博士,瑞典 Wulf Schubert 澳大利亚 Graz 理工大学,教授 Ove Stephansson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欧洲区副主席,教授,德国 L Sousa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教授,葡萄牙 Peter K.Kaiser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北美洲副主席,教授,加拿大 冯夏庭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副理事长,教授 何满潮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教授 唐春安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 小组主席,教授 谢谢导师把我领进岩石力学的殿堂,此时此刻,有如此机会领略这么多大师的风采,就像一个小孩仰望巨人一样。从前,只能从书本和文献中研读他们的语言,怀着一种虔诚和膜拜的心情。如今,当书中的那些大师就在你的面前,并且可以近距离地凝视他们,或者还有机会 shake hands, chat and learn from them ,你突然发现原来他们也是普通的人类而已,他们也有快乐得像孩童样的神情,也有沉着思索时的全神贯注,还有 Presentation 时的意气风发。虽然他们站在岩石力学高高的殿堂,但是,此刻我离他们近了,可以近距离学习他们的思想和领略他们做学问的态度,可以默默关注他们的人格情操,还可以仔细聆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J A.Hudson ,是一个满头白发满脸白络腮胡子的老头,神采奕奕,如果可以借鉴《射雕英雄传》群英谱的话,应该是象周伯通吧,不过他的功力可能是黄药师级别的。对于他应该是我最早认识的大师吧,因为老师的简历里他是导师的导师,而师兄去年也刚刚从他手里接过“ Rocha Medal ”奖杯,其神情举止早已铭记心中。同时,他又是 Int. J. Rock Mech and Min Sci 杂志的主编,每次阅读这个杂志论文的时候都会记起他,一句话,高手中的高手。最后,有幸目睹他的乒乓球技,横拍,作为老外,实力了得。 钱七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的元老级人物,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掌门人,引领中国岩石力学学会活跃在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大家庭里,带领着中国岩石力学界的专家学者们为国家许多大型的工程做了重要贡献,典型的中国老头,走路的时候背着手,总是在思考问题的样子,也许大将都是这种风采和神韵。 Nick Barton , TBM-Q 系统的创造发明人,名副其实的大牛,在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纵横驰骋数十载,代表着巴西、挪威和英国的岩石专家水平。功力应该用“洪七公”老人家的水平来比拟吧。不过我对这位大师还是首次听闻,只不过他声名在外,属我孤陋寡闻罢。这次 workshop 现场运用了他的 Qtbm 准则进行了锦屏二级隧道资料的分析,得出岩爆和岩体参数的准确范围,仰慕之情溢于言表。近距离第一次看见发明那个系统的作者就在我的面前 presentation ,真是高山仰止。 Peter K. Kaiser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北美洲副主席,加拿大 Laurentian University GRC 中心的主任,世界岩爆的领军人物。导师 1992 年在其中心合作研究两年一直到近期的国际重大合作交流基金,这么多年,交流合作研究不断。他应该算是一个憨厚的老头,学者风范有目共睹,分析问题也正中要害,一针见血,以数几十载的岩爆研究心得指导这次 workshop 中产生的问题,个人觉得其提出的指导思想对现场问题最有帮助,也是导师最得意推荐的专家。功力应该是神雕中的“郭靖”,有其独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如果没错,他的理论成果应该是我今后一段时间长期研究和学习的方向之一。 Ove Stephansson ,前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欧洲区副主席,世界地应力研究 NO.1 。这个老头是典型的德国人性格,也是几个老外专家里面我唯一接触和交流过的教授,影响最深就是对学术热情而忘我的投入。每天晚上他都在同学的办公桌前处理邮件和搜集当天汇报的材料,我们协助提供相关资料的时候,他甚至可以单膝跪在电脑桌前,七十老者,举止神情令人膜拜,让后生可畏。也是通过他我知道了沈宝堂和 fracom 公司以及有关地应力研究一些知识。功力应该是“南帝”吧,一指行天下。 属我孤陋寡闻,外国专家中 Rolf Christiansson , Wulf Schubert , L Sousa 我就不曾听闻,至于他们相关的研究成果我也阅读甚少,只能留待以后慢慢消化和吸收了。 冯夏庭,即将在 2011 年中国举办的国际岩石力学大会期间就任下届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席,作为中国人,是首次获得该项荣耀,这是中国岩石力学学会以及全体中国岩石力学工作者的骄傲。由于是朋友的导师,了解甚多,做学术,做人,雷厉风行,敢为人先,是目前国内岩石力学界理论结合实践研究成功典范中不可多得的中坚力量。希望他主导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期间,中国的岩石力学水平能够达到一个更高层次。 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岩石力学界最活跃的一份子。长期以来,把工程地质学与工程力学相结合,致力于煤矿软岩工程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硕果累累。脸上洋溢的总是笑容,为人谦和平易近人,乒乓球技高超,有幸领教,佩服佩服。 唐春安,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主席。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是:“实力大于名气”的学者。有点象别人形容 DUT 。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对学术的执着和痴迷,无论在哪里看见他,你大多见到的情形应该是他跟专家、学者探讨学术问题,或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创意或是为了研究中的一个疑问,亦或者他在给学生讲解最新的科研和思想心得,只要你在他的周围,不知不觉就会被这种追求学术的虔诚心灵感染,也许这就是对近朱者赤的最好诠释吧。当然,除去学术和指导,他也应该很懂得享受生活,他的散文情真意切,用词行云流水,典型学者风范。 有幸接受这样一次精神、视觉和听觉的洗礼,比读上十篇他们的文章受益来的更快。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只是如果仅仅是对书面的了解和判断,也许远远没有现场亲身经历一样令人记忆犹新,领悟迅速。也许下次再看他们的文章我就可以想象他们的神情以及研究的思路。而这样的机会,恐怕也只是一生一次,下次再能聚集他们所有的高手恐怕已无可能,而“华山论剑”还会发生,只是会换了时间和人物罢了。就象武侠小说,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过后,还会出现郭靖黄蓉和杨过等等,历史在前行,而岁月长河永远年轻奔腾 ······ 洗礼和兴奋过后,就是怀揣着对他们的仰慕和虔诚,沿着他们的脚步继续前行和追逐,而这一切,只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生存的意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