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FITEE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FITEE“智能可视分析”专题征稿通知
热度 1 zyzhai 2019-2-3 15:35
中国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 “智能可视分析”专题 征稿通知 2019年7月31日截稿 最近,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的巨大成功激发了可视化领域“AI for VIS”的研究趋势,推动了若干重要进展。首先,最近的语义嵌入技术和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带来了复杂数据的新表示方法,在时空数据、事件序列数据可视分析等若干案例中展现了揭示潜在语义的功能。其次,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图像内容理解等技术的进步,启发了数据驱动的质量度量等可视化理解的研究。再次,可视化的主要任务是生成数据的高质量可视表达;针对这一任务,AI技术催生了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设计方法。此外,还有预测式可视分析等大量可视分析应用受益于AI技术的进步。 但在可视化中应用AI技术仍然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中的若干难题。首先,训练数据获取困难。计算机视觉中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取大量有标签的图像数据。但在可视化中,很少有针对专门任务的有标签数据集。其次,自然图像中的视觉对象往往具有稳定的外形轮廓和纹理特征,但信息可视化中的视觉对象的特征与之存在较大差异。当前流行的深度神经网络是否能够用于信息可视化任务还存在争议。再次,当前的AI模型往往需要向量化的表达,而针对特定可视化任务的设计空间的形式化表达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最后,一些交互可视分析任务本质上就是交互式、渐进式的,如何融合AI技术与交互技术仍然是一个挑战。 针对以上需求,为推动我国在智能可视分析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提供先进理论和应用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FITEE)邀请潘云鹤院士担任主编,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为教授担任执行主编,筹备“智能可视分析”专题。 为推动国际合作,专题特别鼓励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投稿。 专题编委会: 主编: 潘云鹤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 执行主编: 陈为 教授,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委(按姓氏字母序): Steffen Koch 博士 ,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德国 Tobias Schreck 教授, Graz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奥地利 Han-Wei Shen 教授,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夏佳志 副教授,中南大学,中国 Cong Xie 博士,Facebook, 美国 Ye Zhao 教授,Kent State University, 美国 联系人: 中南大学,夏佳志,xiajiazhi@csu.edu.cn FITEE编辑部:翟自洋,jzus_zzy@zju.edu.cn,86-571-88273162 专题学科范畴、文章类型、投稿要求、期刊简介等,请见下方Call for Papers。 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FITEE Special Issue on AI for Visualization Call for Papers Submission Deadline: July 31, 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iques , such as deep learning, have achieved breakthrough in various tasks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computer visi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speech recognition. The great success of AI techniques has inspired a wide range of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s. First, while data transformation is one of the core steps in visualization, recent embedding techniques and deep neural networks provide new representations for complex data, disclosing latent features and enabling efficient operations. Second, inspired by recent advances of understanding visual contents in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introduce AI in visualization, such as data-driven quality metrics. Third, while the main goal of visualization is to create new visual representation, data-driven design has become a new methodology of visualization generation. In addition, a great many of applications, such as predictive visual analytics, have also been facilitated by recent AI techniques. Introducing recent AI techniques into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s, however, yields new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challenge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First, unlike computer vision that can collect training data conveniently, high-quality training data for specific visualization tasks are scare. Second, visual content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re rather different from natural visual objects. The latter often have specific contours and textures. Therefore, despite the high performance of deep neural networks in understanding natural images and videos, there are still debates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deep neur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hird, well-formulated design spaces for specific visualization suitable for vectorized representation of deep learning are yet to be investigated. Finally, many tasks of visual analytics are inherently interactive and progressive, integrating user interaction into learning process is also a challenge. For this special issue, we are looking for submissions that describe algorithms, data representations, tools and systems for visualization tasks based on AI techniques. We also welcome evaluations providing inspiring guidelines on the use of AI techniques in visualization and surveys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s o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AI for VIS. More specifically, we are looking for contributions that demonstrate practical impact of AI on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Data synthesis for training of specific visualization tasks Data-driven quality metrics for visualization Data-driven design of visualization Deep learning model for visualization contents Interactive AI techniques for visual analytics Predictive visual analytic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e encourage submissions that are co-authored b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We also highly recommend the submission of multimedia to accompany each article as it ma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visibility, downloads and citations. All submitted manuscripts must be written in English and must not be under consideration elsewhere for publication. The authors must follow the FITEE guidelines (http://www.jzus.zju.edu.cn/manuscript.php) for preparation of their manuscripts. Either Word or LaTeX format is acceptable. When Word is used, please keep the layout of the text as simple as possible, e.g., single column, 1.5 lines spacing, 10.5 pt font size, and Times New Roman font. When LaTeX is used, a template is available at http://www.jzus.zju.edu.cn/download/FITEE_LaTex_template.zip Templates for accepted papers: Word: http://www.jzus.zju.edu.cn/download/FITEE_sample.doc LaTeX: http://www.jzus.zju.edu.cn/download/FITEE_LaTex_template.zip (At the initial submission stage, authors do not need to use these templates. Only when asked to revise manuscripts after peer reviews, these templates should be used.) FITEE is an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journal launch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 and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co-published by Springer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FITEE aims to publish the latest implementation of applications, principles, and algorithms in the broad area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ll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will be indexed by SCI-E and will be available from http://www.springer.com/computer/journal/11714, www.jzus.zju.edu.cn, as well as http://engineering.cae.cn/fitee. Please note that all articles will undergo international peer review and Crosscheck processes before acceptance, to ensure that the special issue is of high quality, original, and thought-provoking.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contribu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 Please send your manuscript via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zusc/. Remember to choose article type “S.I.-AI4VIS”. Manuscript submission by July 31, 2019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by Nov. 15, 2019 Publication date: Jan. 31, 2020 Editorial Board: Editor-in-Chief: Prof. Yunhe Pan Academician of CAE,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Executive Lead Editor: Prof. Wei Chen CADCG State Key Lab,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Editors (in alphabetical order by last name): Dr. Steffen Koch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Germany Prof. Tobias Schreck Graz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ustria Prof. Han-Wei She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SA Assoc. Prof. Jiazhi Xi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Dr. Cong Xie Facebook, USA Prof. Ye Zhao Kent State University, USA For inquiries regarding this special issue, please contact: Jiazhi Xi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ina E-mail: xiajiazhi@csu.edu.cn Editorial Office: Ziyang Zhai (Managing Editor) jzus_zzy@zju.edu.cn 86-571-88273162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fitee_cae)。 作者:陈为、夏佳志,等。
66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工程院院刊:人工智能迈向2.0时代
热度 1 zyzhai 2017-2-27 21:21
中国工程院院刊:人工智能迈向 2.0 时代 —— FITEE “人工智能 2.0 ”专题导读 导读: 中国科学技术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近期或将新增“人工智能2.0”,人工智能将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分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出版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专题,潘云鹤、李未、高文、郑南宁、吴澄、李伯虎、陈纯等多位院士以及专家学者参与撰文,对人工智能2.0中所涉及的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和自主智能等进行了深度阐述。 1956 年,在美国达特茅斯( Dartmouth )学院,约翰· 麦卡锡( John McCarthy , 1971 年度图灵奖获得者)、马文·李·闵斯基 ( Marvin Lee Minsky , 1969 年度图灵奖 获得者 )、 克劳德· 艾尔伍德 · 香农( Claude Elwood Shannon ,信息理论之父)、纳撒尼尔· 罗彻斯特( Nathaniel Rochester , IBM 第一代通用计算机 701 主设计师)四位学者发起举行“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指出“人工智能”研究目标是实现能模拟人类的机器,该机器能使用语言,具有概念抽象和理解能力,能够完成人类才能完成的任务并不断提高机器自身。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提出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广受关注的交叉和前沿学科,沿着“从符号主义走向连接主义”和“从逻辑走向知识”两个方向蓬勃发展,在象棋博弈、机器证明和专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感网的渗透、大数据的涌现、信息社区的崛起,数据和信息在人类社会、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之间的交叉融合与相互作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使得对人工智能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开始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使得人工智能新的应用呈现勃勃生机。 为了更好地与学术同行交流人工智能 2.0 理论、方法和技术,潘云鹤院士于 2016 年 12 月在中国工程院院刊 Engineering (主刊)发表了题为“ Heading towa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 ”的论文,从人工智能 60 年的发展历史出发,通过分析促成人工智能 2.0 形成的外部环境与目标的转变,分析技术萌芽,提出了人工智能 2.0 的核心理念,并结合中国发展的社会需求与信息环境特色,给出了发展人工智能 2.0 的建议。 2017 年 1~2 月,中国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分刊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出版了“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 ”专题,潘云鹤院士撰写了社论“ Special issu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 ”。该专题对人工智能 2.0 中所涉及的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和自主智能等进行了阐述。下面对专题中的 7 篇综述类论文进行导读。 《挑战与希望: AI 2.0 时代从大数据到知识》 作者: 庄越挺、吴飞、陈纯、潘云鹤 对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领域近期出现的若干理论和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将数据驱动机器学习方法与人类的常识先验与隐式直觉有效结合,可以实现可解释、更鲁棒和更通用的人工智能。 AI 2.0 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具体表现为:从浅层计算到深度神经推理;从单纯依赖于数据驱动的模型到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相结合学习;从领域任务驱动智能到更为通用条件下的强人工智能(从经验中学习)。下一代人工智能( AI 2.0 )将改变计算本身,将大数据转变为知识,以支持人类社会更好决策。 文章配图:从数据到知识 《 AI 2.0 时代的群体智能 》 作者:李未、吴文峻、王怀民、程学旗、陈华钧、周志华、丁嵘 认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物理世界深刻地改变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信息环境,将人工智能研究的新浪潮推进到人工智能 2.0 新纪元。作为 AI 2.0 时代最突出的研究特点之一,群体智能引起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具体来说,为应对挑战,群体智能提供了一种通过聚集群体的智慧解决问题的新模式。特别是由于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体智能不仅成为了解决科学难题的新途径,而且也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线上到线下( online-to-offline, O2O )应用、实时交通监控、物流管理。该文对现有群体智能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综述。首先,论述了群体智能的基本概念,并对其与现有相关概念(如众包和人本计算)的关系进行了解释。然后,介绍了 4 类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智能平台,总结了 3 项核心问题以及最新的群体智能技术。最后,讨论了群体智能研究的发展方向。 文章配图:参与式和移动人群感知 《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 作者:彭宇新、朱文武、赵耀、徐常胜、黄庆明、卢汉清、郑庆华、黄铁军、高文 认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从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单一媒体形态逐步过渡到相互融合的多种媒体形态,越来越显现跨媒体特性,而如何实现跨媒体分析与推理就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本文从 7 个方面对跨媒体分析与推理进行综述:( 1 )跨媒体统一表征理论与模型;( 2 )跨媒体关联理解与深度挖掘;( 3 )跨媒体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方法;( 4 )跨媒体知识演化与推理;( 5 )跨媒体描述与生成;( 6 )跨媒体智能引擎;( 7 )跨媒体智能应用。 文章配图:多模态数据统一表征方法示例 《混合—增强智能:协作与认知 》 作者:郑南宁、刘子熠、任鹏举、马永强、陈仕韬、余思雨、薛建儒、陈霸东、王飞跃 认为由于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不确定性、脆弱性和开放性,任何智能程度的机器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这就需要将人的作用或人的认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形成混合—增强智能的形态,这种形态是人工智能或机器智能的可行的、重要的成长模式。混合—增强智能可以分为两类基本形式:一类是人在回路的人机协同混合增强智能,另一类是将认知模型嵌入机器学习系统中,形成基于认知计算的混合智能。该文讨论人机协同的混合—增强智能的基本框架,以及基于认知计算的混合—增强智能的基本要素——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记忆和知识演化;特别论述了直觉推理在复杂问题求解中的作用和基本原理,以及基于记忆与推理的视觉场景理解的认知学习网络;阐述了竞争—对抗式认知学习方法,并讨论了其在自动驾驶方面的应用;最后给出混合—增强智能在相关领域的典型应用。 文章配图: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 文章配图:直觉推理与认知映射的关系 文章配图:企业协作决策的混合增强智能的一般框架 《 AI 2.0 时代的类人与超人感知:研究综述与趋势展望 》 作者:田永鸿、陈熙霖、熊红凯、李洪亮、戴礼荣、陈婧、兴军亮、陈靖、吴玺宏、胡卫明、胡郁、黄铁军、高文 简要回顾了不同智能感知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言语感知、感知信息处理与学习引擎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即将到来的 AI 2.0 时代智能感知领域需要大力研究发展的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 1 )类人和超人的主动视觉;( 2 )自然声学场景的听知觉感知;( 3 )自然交互环境的言语感知及计算;( 4 )面向媒体感知的自主学习;( 5 )大规模感知信息处理与学习引擎;( 6 )城市全维度智能感知推理引擎。 文章配图:AI 2.0时代智能感知技术框架 《智能无人自主系统发展趋势 》 作者:张涛 、李清、张长水、梁华为、李平、王田苗、李硕、朱云龙、吴澄 介绍了智能无人自主系统的发展趋势,将相关技术分成了 7 个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技术、无人车、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和无人车间 / 智能工厂,对每个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 文章配图:无人机发展趋势预测 《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研究 》 作者:李伯虎、侯宝存、于文涛、陆小兵、杨春伟 介绍了团队近年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首先,简析“互联网 + 人工智能”时代核心技术飞速发展正引发制造领域的模式、手段和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以及人工智能的新发展;接着,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制造技术及产品有关专业技术等融合,研究提出了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手段、新业态,智能制造系统体系架构和智能制造系统技术体系;进而,从智能制造的应用技术、产业和应用示范等角度 , 简述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我国人工智能 2.0 在智能制造领域应用研究的建议。 文章配图:智能制造新模型、新方法、新形式示意图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将新增“人工智能 2.0 ”,这将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 相关链接: 1. Pan YH. Heading towa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 http://engineering.org.cn/EN/abstract/abstract12324.shtml 2. Special Issu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 http://www.zju.edu.cn/jzus/issue.php?issueid=480 ; http://link.springer.com/journal/11714/18/1/page/1 3. Special Featur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 http://www.zju.edu.cn/jzus/issue.php?issueid=483 ;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631/FITEE.1700053 4. 中国 “ 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 ” 将新增 “ 人工智能 2.0” http://www.most.gov.cn/xinwzx/mtjj/ztjj/201702/t20170216_130982.htm (首发于“新智元 ”微信号,有删节。文前导读为“新智元 ”所加,素材由FITEE编辑部提供)
10995 次阅读|2 个评论
FITEE“5G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专辑(2017)征稿
zyzhai 2016-10-30 13:14
中国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 SCI-E 收录)拟于 2017 年第二季度推出“ 5G 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专辑,由北京邮电大学张平教授担任客座主编,以约稿 + 自然投稿的方式组织内容,现面向海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征稿。 投稿截止 : 2017 年 1 月 10 日 出版日期 : 2017 年第 6 期( 6 月初出刊) 网投地址 :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zusc/ (投稿时请选择文章类型为“ 5G ”) 投稿咨询 : jzus_zzy@zju.edu.cn 以下为征稿信: FITEE Special Issue on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CALL FOR PAPERS Recently, the explosive growth of data traffic due to ubiquitous smart devices has accelerated the current 4G systems towards yet more technological evolution. Indeed, we are now moving into the 5G era as we reach towards 2020 and beyond. Compared with 4G mobilecommunications, 5G needs to meet extremely high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in more diverse scenarios. Specifically, the requirements of 5G systems include: a user-experienced data rate over 0.1 -1 Gbps, a connection density of 1 million/km 2 , traffic volume density at tens of Tbps/km 2 , E2E latency at ms level, peak data rates at tens of Gbps, and a mobility of 500 km/h. These requirements are challenging and may even be conflicting, and need the design of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s, new radio access techniques, and new transmission waveforms. In recent years,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have shown a lot of interest in the key techniques of 5G systems, such as massive MIMO, cloud radio access, mm-wave communications,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nd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technical challenges to overcome before the deployment of 5G. Henc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pecial issue is to attract contributions from both academia and industry to motivate discussions on advanced and innovative techniques for 5G. Authors are encouraged to submit different types of articles, e.g., perspective articles, communications articles, review articles, and research articles, on recent advances of key techniques for 5G,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topics: - mm-wave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for 5G - Massive MIMO techniques - Spectrum sharing and aggregation techniques for 5G - Security and privacy issues in 5G - Heterogeneous networks for 5G -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n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 Resource allocation in ultra-dense/multi-tier networks - Interference-mitigation techniques for 5G - Massive access techniques for 5G - 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ding and modulationtechniques for 5G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FITEE ), is an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ed journal launch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 and Zhejiang University, and co-published by Springer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FITEE aims to publish the latest implementation of applications, principles, and algorithms in the broad area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llarticles publish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will be indexed by SCI-E and will be available from Springerlink ( http://www.springe r.com/computer/journal/11714 ), www.zju.edu.cn/jzus, as well as http://engineering.cae.cn/fitee. Please note that, however, before acceptance all articles must undergo the international peer reviews and cross check processes, to ensure a high quality and original special issue. We would be delighted if you could confirm your contribution to this special issue. Please send your paper via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zusc/ based on the following schedule: Manuscript submission: Jan. 10, 2017 Acceptance notification: Apr. 10, 2017 Publication date: June, 2017 Guest Editors Prof. Ping Zha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of. Shuguang Cu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Prof. Kai-Kit Wong,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rof. Zhaoyang Zhang, Zhejiang University Dr. Nan Yang,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Dr. Himal A. Suraweera, University of Peradeniya ----------------------------------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FITEE ) 前身为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C (Computers Electronics) , SCI-E 收录。 2015 年改为现名,由中国工程院与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出版社与 Springer 合作出版,为中国工程院院刊。出版计算机、信息、电力、电子领域原创研究论文、综述、科学快报、个人视点、新技术 / 方法,等。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网投地址为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zusc
5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FITEE推出“软件定义网络(SDN)”专辑
热度 2 zyzhai 2016-7-22 20:40
中国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推出 “ 未来网络 之 软件定义网络( SDN ) ” 专辑 经过 40 多年发展,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其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随着网络规模扩大,流量激增,传统基于分层协议的网络体系架构在诸如骨干网络、数据中心网络、移动网络等环境下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改变现有僵化的网络体系架构,以适应不断兴起的新型应用需求,成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关键。 软件定义网络(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 SDN )技术起源于 2006 年斯坦福大学 Clean Slate 项目组。 SDN 技术的核心是将网络的控制平面和转发平面分离,通过集中式的控制平面来为网络提供一种全新的、基于软件可编程的开放体系架构。它的出现很快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并带来新一轮网络技术变革,成为解决未来网络发展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学术界, SDN 蝉联了 2008 和 2009 年的 SIGCOMM“ 最佳演示 ” 奖,并被麻省理工学院和多家咨询机构评选为 IT 领域未来十大技术之一。在工业界, SDN 技术帮助谷歌公司将其覆盖全球的数据中心互连网络( B4 )的平均链路利用率从 30% 提升到 95% 以上,让人们看到了 SDN 的巨大潜力。美国电信运营商 ATT 提出的 Domain 2.0 计划,迈出了 SDN 在运营商网络部署的第一步,随后中国三大运营商也成功实现了 SDN 的小规模商用。 SDN 技术正在加速从学术走向产业, SDN 在云服务提供商和通信服务提供商的数据中心部署比例将从 2015 年的 20% 提高到 2016 年的 60% ;到 2019 年,应用于数据中心和企业局域网的 SDN 交换机和控制器收入将达到 122 亿美元。 在 SDN 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策划了 “ 未来网络之软件定义网络 ” 专辑,通过专题约稿和严格评审,选取了一些代表 SDN 研究前沿或热点的主题论文,涵盖了网络可扩展性、网络虚拟化、网络管理、 SDN 应用等诸多方面。例如,在 SDN 扩展性方面,由于单个控制器容易造成单点故障、高时延等问题,难以在骨干网等大网中落地部署, SDN 控制平面正逐步开始向层级化、分域化的方向演进。西安交通大学的 Peng Zhang 团队、大连海事大学的 Zhi-yang Li 团队和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 Gang Xiong 团队分别通过研究新的多控制器架构、新的控制器放置算法和虚拟服务放置算法,更加有效地完成多控制器协同控制、优化控制时延和服务时延。在网络虚拟化技术方面, SDN 使得虚拟网络的落地部署成为可能,并逐步成为云数据中心中网络虚拟化、租户网络隔离的关键技术。空军工程大学的 Shui-qing Gong 团队提出了新的虚拟网络映射算法来解决 SDN 网络虚拟化问题。在网络自动化管理方面,传统网络是封闭和非智能的,缺少自动排错与恢复的能力,需要人为参与来保障网络的可靠性,而 SDN 具有集中式控制、获取全局信息的能力,为网络添加了智能的大脑。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 Chung-Horng Lung 团队利用 SDN 技术完成了多播中的自诊断与自恢复,使网络变得更加可靠。在 SDN 应用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 JianYang 团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的 MingChen 团队分别研究了新的多播调度算法和流量调度算法,为语音和视频等业务提供可靠的时延与带宽保障。美国奥本大学的 Shiwen Mao 团队则探讨了 SDN 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的潜在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感谢入选论文的作者们出色的工作以及国际同行评审人宝贵的意见。特别感谢三位客座编辑 —— 北京邮电大学的黄韬博士、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 F. Richard Yu 博士和工程院刘韵洁院士 —— 为专辑筹备付出诸多心力。期待我们选取的论文能够推动对这些前沿或热点技术的研究和探索,特别是能够服务于我国网络领域的发展需求,推动我国互联网向更加智能、安全的方向发展。 全文请见: http://www.zju.edu.cn/jzus/issue.php?issueid=458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ITEE) 的前身为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C (Computers Electronics) , SCI-E 收录。 2015 年改为现名,由中国工程院与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出版社与 Springer 合作出版,为中国工程院院刊。出版计算机、信息、电力、电子领域原创研究论文、综述、科学快报、个人视点、新技术 / 方法,等。欢迎国内外学者赐稿,网投地址为 http://www.editorialmanager.com/zusc ------------------------ -------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zdxbywb
3720 次阅读|2 个评论
浙大学报英文版三刊SCI影响因子盘点
热度 6 zyzhai 2016-6-23 22:06
A 辑:应用物理与工程 2007 年被 SCI 收录, 2009 年公布的第一个影响因子为 0.301 ,之后逐年稳步增长,刚刚公布的影响因子为 0.941 。以下为 2009 年至今的影响因子增长情况: 由于是工程类综合性杂志,影响因子不能和那些动不动就几十甚至上百的刊物比,但与同在 SCI 分库 ENGINEERING, MULTIDISCIPLINARY 中的 85 个刊物(影响因子最高 4.98 ,最低 0.17 )相比,目前排在第 44 位。目前来看, 2016 年 A 辑引用数据不错,明年期望可以超过 1 分,名次也再上窜几位。值得一提的是, 2009 年发表的南京大学潘丙才教授的文章 Critical review in adsorption kineticmodels ,目前在 Web of Science 中被引用 235 次, Google Scholar 中引用 392 次,被收录为 ESI 工程类高引用论文。目前中国 26 本接收工程类文章的 SCI 期刊中,仅在 Particuology 等几本刊物出现了个位数的 ESI 高引文章。 B 辑: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 大综合杂志,收稿范围包含生物、农学、医学等。自 2005 年创刊起,即被 MEDLINE 、 PMC 收录(国内首家被 PMC 全文数据库收录)。 2008 年开始被 SCI-E 收录,第一个影响因子为 1.04 ,最新影响因子为 1.303 。最近两年来, B 辑在稿件处理及发表速度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使得稿件的第一轮平均审稿周期被压缩到 50 天以内,一般三个月内可以文章上线。体现在数据上就是下面的 immediacy index 增长: Year immediacy index 2010 0.14 2011 0.14 2012 0.19 2013 0.15 2014 0.27 2015 0.43 immediacy index ,或称为即时影响因子,是 JCR 报告中用来衡量期刊发表文章被引用快慢的指标,以上数据说明,发表在英文版 B 辑的文章有越来越多的比例在文章发表的当年就获得了引用!这与发表在我们期刊的热点研究文章,以及第一时间把发表文章上传到 Springer 平台及 PubMed 等热门数据库有关。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吸引更多优质稿源, B 辑编辑团队在下一阶段将进一步加快稿件录用速度,并全面实现 OnlineFirst 。另外,我们将增设 Preview 栏目,鼓励作者在正式发表其研究成果之前,抢先报道自己团队的新发现或者新的设计方案等,同时将进一步增加 Perspective 和 Correspondence 等精简文章类型的发表量,让作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宣布新发现、以及评论某篇文章或提出相应观点。我们编辑部将努力邀约热点研究论文并快速发表,增加专辑专栏比例,因此,欢迎有意愿的优秀学者担任 GuestEditor ,组织热点专辑。 C 辑,现在的工程院院刊 FITEE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 影响因子 0.392 ,比上一年度的 0.415 有所减低。这个数字与编辑部自测有偏差 —— 根据自测,应该为 0.429 ,因为引用数据都是据实可查的。影响因子是办刊人的 “ 胆量 ” ,因为计算机类期刊总体影响因子不高,纵是这零点零几的差异,还是让编辑有所纠结,为此特意咨询了 ISI 相关工作人员,告知或与期刊改名有一定关系。 JCR 中除了 IF ,其实还有多个指标,譬如扣除自引后的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等。见下表。 Year 去除自引后 IF 五年影响因子 2015 0.392 0.454 2014 0.380 0.447 2013 0.291 0.399 2012 0.229 0.297 从这两样指标看, C 版一直呈上升势头。不得不说,我们的 C 版出身 “ 草根 ” ,从 2010 年创刊,直到 2014 年,基本以自然投稿为主,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部对来稿一视同仁,做好评审、出版服务,虽然 IF 不温不火,有幸得到许多学者尤其年轻科研人员的信任,稿源充足,录用的稿件都是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 2015 年起,成为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刊,依托更高平台,迎来更好的发展契机。 2015 年,借编委会换届之机, FITEE 吸收了一批热心的海内外杰出中青年学者,切实为期刊出力。主编、编委、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编辑部同心协力,加大组稿力度,推出 “ 青年学者接力约稿 ” 活动,增加专辑专栏比例;与此同时,编辑部采取举措,进一步优化评审模式,保证评审质量和效率,做好服务。希望通过种种举措,提升 FITEE 的学术影响力、凝聚力以及学者们的认同度。 -------------------------- 摘自微信公众号 浙大学报英文版( zdxbywb )
20255 次阅读|13 个评论
携手工程院子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国际化
热度 5 Liweigang 2015-1-4 08:50
(李伟钢 翟自洋 李天成 )中国工程院于 2014 年启动院刊 Engineering “ 1+9 ”项目,依托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教育部相关部属高校编辑出版发行,“以 1 个主刊为核心, 9 个分刊为主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工程院院刊系列,旨在展示国内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吸引国外工程界最新研究成果在中国工程刊物上发表,构建与国际工程界交流的高端平台。 9 个分刊中包括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与浙大合作主办的 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FITEE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版)。 FITEE 前身为 2010 年创办的国际性刊物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 (Computers Electronics) ,且于创刊当年被 SCI-E, Eicompendex , DBLP, Scopus 等数据库收录。 截图 国家 工程院启动院刊 Engineering “ 1+9 ”高端英文期刊 有人说二十世纪是计算机和信息化时代 , 而二十一世纪又何尝不是呐 ? 在可见的未来几十年,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工程等学科仍然具有很大发展空间,相关技术成果仍将持续且显著地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一般而言,学术界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发表 , 一是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 如 Workshop 、 Symposium 、 Conference 等;二是国际学术期刊,如 Journals 、 Transactions 、 Letters 或 Magazines 等。由于会议文章发表周期一般在一年之内,当年就可发表研究成果 。该行业科研人员参加会议比较普遍,特别是一些国际顶级会议影响力很大。相对来说,在期刊发表科研成果周期较长,一般需要 1-3 年。但从科研成果发表规范化角度,业者往往会把会议文章扩展后,再投到期刊。这样实际上相当于一篇文章要加工两遍,而本专业的文章不仅仅是提出思路和模型,还需要完整的数据计算验证。其它专业的学者对这类专业的会议盛行持保留态度。加上目前对科技人员业绩评价不科学的现状下,该专业人士的辛劳奉献,并没得到有效认可(如会议文章不参加业绩评价),大家叫苦不堪。 有鉴于此,一些发展趋势是把会议与其支撑期刊捆绑。主要有两种模式值得探讨: 1 ) 国际会议与期刊绑定,征文格式为会议文稿,会议出版论文集,随后期刊特刊发表优秀论文扩展版。 2) 期刊与国际会议绑定,征文格式为 20 页左右的期刊文稿,审稿后接受的文章,在会议上宣讲、同时亦在期刊特刊上发表,质量稍差一些的文章压缩出版到会议论文集上。后一种模式使得文章发表提速,实现了研究成果当年同时在期刊和会议发表。例如: 2015 年的欧洲机器学习会议 ( ECML) ,投稿时有个选择项,可投到期刊频道,文稿格式限制 20 页左右,评选上后直接发在绑定期刊 Machine Learning 等上 ,同时参加会议;评选不上的一些较好的论文,减到 10 余页,发在会议论文集上。 在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电子工程等相关行业存在的另一类问题在于,尽管专业涵盖面很大,但成熟的期刊数量不多,全世界从事该领域的科研人员都在这些有限的期刊上竞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技术发展和 OA 期刊的应用普及,办个期刊不是件大事,以至普通期刊漫天飞,但办好期刊就不太容易, SCI 期刊数量有限,影响因子也较低。可以说,要把期刊办好,需要 5-10 年的不懈努力。 业界认为,国家 工程院的做法是合乎时代潮流的,通过院校合作,融合学术和出版资源,打造“ 1+9 ”的 院刊系列, 有利于形成规模和品牌,构建有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以 FITEE 为例,其前身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C (Computers Electronics) 创办 5 年来,在国内及亚洲的马来西亚、伊朗、韩国等国家地区有一定口碑,也有一定比例作者来自欧洲,如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在国内信息与电子相关领域 SCI/SCI-E 期刊中,其国际作者比例名列前茅。基于已有办刊基础, 整合工程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和浙江大学相关学科的力量 , 多方协作 , FITEE 具有 成为信息技术和电子工程界精品期刊的潜力。日前,该刊已推出 2015 年第 1 期 , 以崭新面貌亮相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进一步推动 FITEE 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编辑部尝试首次 与欧洲举办的学术会议合作。 本博作为该刊编委,在科学网博主翟自洋编辑、李天成博士的通力合作下,邀请西班牙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的 Juan M. Corchado 教授的 BISITES 团队加盟,结合他们 2015 年主办的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PAAMS 、 DCAI 和 ISAmI 等 ) ,推出一期以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为专题的 FITEE 专刊。该特刊征文和客编、编委组成如下: 客编 为 Juan Manuel Corchado ,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和 Li Weigang , University of Brasilia, Brazil; 编委为 Javier Bajo ,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adrid, Spain, Fei Wu ,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Tiancheng Li , University of Salamanca, Spain。 FITEE 编辑部委托热心为期刊服务的编委以及年轻的一线学者 , 为 该 专刊征集优质稿件并严格把关 , 确保专刊的学术水准 , 打造可持续合作模式。通过与在欧洲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的合作,摸索国内高端期刊在国际学术界推行的经验。 值得介绍的是,西班牙 Salamanca 大学科学学院 BISITE 课题组每年都举办若干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主要围绕并行、分布式计算和人工智能、智能体等方向。其中, 2015 年 6 月份集中召开的三个国际会议 PAAMS ( 13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 DCAI (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和 ISAmI (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mbient Intelligence )并与包括 Neurocomputing , FITEE 等期刊在内的 SCI 检索期刊绑定,较大比例的优秀大会论文都都将在期刊最终发表刊出。特别是, 2015 年会议组委会计划神经网络等智能系统为主的优秀论文经扩展发表到 Neurocomputing ,以平行计算和人工智能为主题的一些优秀文章经扩展版会发表到 FITEE 上。由于今年是首次和 FITEE 合作, BISITE 课题组也特别注重这次合作,希望能够选取最为优秀、合适的稿件发表到 FITEE 特刊。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BISITE 特别为学生作者和年青作者提供 40-50 个免费住宿名额以方便与会,并设有包括高达 2000 欧的 IBM 最佳论文赞助等 Grants 。 具体内容参见李天成博主的 博客介绍 。
个人分类: 时事微博|7738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