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深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30岁后,值不值得去读博
热度 52 zmpenguestc 2017-2-3 15:47
前几天科学网一位博主,贴了一篇题为“ 这个年纪了还有没有必要去读个博士”的博文,第二天就发现博主删除了该文。这位博主其实也曾发邮件给我,要我帮他把把脉。看得出,博主内心很纠结,到底该不该去读博。 读博这个话题,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要是换做 10 年以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建议他去读。记得当年与我博士同宿舍的室友,入学时已经 44 岁,其实他本人当时也已是地矿部一个二级单位的老总了,而且他虽然是单位委培,但至少有 3 年以上时间是在校脱产读博。后来我答辩毕业后,听说他脱产在校呆了 5 年,最后还没参加答辩,只是又回到了原来的单位,继续当老总。 那个年代,来自单位的大大小小的头头脑脑们,出来读博的还真不少,应届生反而很少。记得当年全校招 35 个博士,仅有 5 个人是全日制应届生。不言而喻,单位来读的,想提升一下学历,回去后,职务、职称晋升能派上用场。那些脱离原单位来读统招博士的,一般也是想跳槽换一个单位。因为,那年月,博士还属于稀缺资源。 如今每年博士毕业生人数剧增,博士已不再是头顶上的光环。高校自不必说,而相对有一些技术含量的企业、研究所等单位,也不再稀罕高学历的人才了。学历优势确实已今非昔比,很多单位的头头也早早就戴上了博士帽。 关于读博到底有没有用, 以前的博文中我也谈到过此话题(见 : “读博≠赌博”之我见 ),不过是针对硕士毕业或应届生而言的。 那么,单位已工作多年,年龄已超过 30 岁的人,还该不该读博呢。 做任何一件事情,总是有动机的。也就是说,读博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或者反过来想想,读博优势不在时,读了又会造成什么样的不利因素和后果。工作后再回校读博,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 )重新就业,换单位,换地方,谋求更好的发展。博主也意识到了,现在国内很看重年龄优势,所有“人才计划”的帽子都有年龄限制。一般来说,拿到博士学位需要 3-6 年,视各学校的毕业要求而定,等戴上博士帽可能就 35-36 岁了。 从博主的博文和给我邮件中看出,他现在的单位还是不错的,是央企,而且博主在单位干的还不错,已成为业务骨干。从这点来说,没必要再去读博。 2 )提升学历,谋求更高的平台和资源。博士要说是一个平台,那也是过去式;要说资源嘛,读博期间,进入导师或导师积累的人脉和圈子,对后续的发展或许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回到原单位,说不定哪个老总成了你的师兄。石油行业我呆过,还比较看重同门或校友情结。冲着这一点来说,建议博主去读一个在职博士,还是不错的选择。读博不一定能提升你的学术水平多少,但每个学校要达到博士毕业的基本要求,会把你向科学研究工作拉近一步。 3 )遵从内心,崇尚学术及科学研究工作。 读博期间,经济上肯定有损失,成家立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人在物质条件得到基本满足后,总有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这种支撑或许更强烈。个人的追求和信仰,也许会让人不断追求新的高度。 我有一个师弟,现年龄过了 40 岁,博士毕业 10 余年,很早就是副教授了。但突发奇想,又想去国外名校拿一个博士学位。可想可知,在职老师要去国外脱产读博,只能是辞职。尽管家人、亲朋友们极力反对,但他还是辞职了,前些时候真的去国外读博了。 所以我想说,如果博主真想遵从内心和追求长远目标。建议不妨去读,哪怕在职,甚至脱产。 所谓的“年龄”限制,只能限制住那些只想在体制内追求各种人才“帽子”或想获得丰厚资源、待遇的人。自己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只要自己的健康状况允许。 读博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为什么读博。 相关博文: “读博≠赌博”之我见 为什么我的硕士生大部分不愿意读博
个人分类: 问道研途|54541 次阅读|103 个评论
“造神”与“深造”——好像是个圈哦!
热度 13 boxcar 2012-2-29 11:55
“造神”与“深造”——好像是个圈哦! 吕 喆 林中祥老师昨晚写了篇博文——“ 28 岁的教授,中国真会造神呀!”【 1 】很快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俺读了一遍之后,笑嘻嘻地写了条“一面深造,一面造神”的撷英评论,因为在俺这样一个没经过啥“深造”的人看来,“深造”和“造神”,基本上是可以构成一个圈的。 以我的理解,如林老师所说的这种模式的“造神”,就是在不经过完整的常规人才培养和职称递进过程的情况下,基于某个青年人在某种特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下的突出表现,以火箭的速度、用很短的时间,突然提拔到一个按惯例需要长得多的时间才能达到的学术地位或职称高度,并使其忽然之间头顶多重光环,继而成为媒体追捧的明星、同资历不同待遇者的羡慕(甚而至于会发生“嫉妒恨”)的对象、比其更年轻、资历和地位更低者的膜拜对象。这种“神”面前有一条溜光的金光大道,成为神以后面对的将一片光明的坦途。“神”的背后当然都会有一段神话或传奇,“神”的前后左右会簇拥着崇拜者,他们会把“神”的传奇作为励志故事和成功经验,深入学习而后贯彻执行。 如果研究一下类似的“造神”故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故事经常能找到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深造”,即出国深造,或者到实力强大的课题组中去深造。经过了深造,本来似乎“泯然众人矣”的普通人,或许也有机会得到幅度巨大的提升,成果的数量翻番折个儿地增加,成果的档次更会发生跨越式的提高,有了这些在现有评价体系中最给力的硬通货,何愁职称不晋、地位不升?!有了耀眼夺目的成就,何愁不在自己周围出现巨大的光环和强劲的吸引力?!所以,“深造”对于林老师所讲的这种“造神”是相当重要的,没有“深造”,恐怕很难具备“造神”所需的一些条件。有鉴于此,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被“造神”,童鞋们忙不迭地奔向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深造”的所在,因此名大学、名师和名课题组才会大受追捧。 然而,有了“深造”却也未必就能够“造神”。“造神”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其实根本不是可以被造为神的具体的人,而是人群中还有对于“神”的需求,其次则是“造神”的机会和能力。人类社会对于“神”需求,要往虚幻了说那是对一种神秘力量的期盼,说得直白一点儿是想找个精神寄托;从现实世界看,则是“造神者”们需要一个榜样、偶像甚至典型,以供人学习、观摩、崇拜和景仰。“造神”的机会,自然首先出现在对神的需求达到饥渴地步的时候。其次,还得有适合“造神”的“材料”,也就是被造为“神”的合适人选及其堪称显赫的背景资料;当然“造神者”还必须能够掌握为了造神所需的权力和为之造势所需的传播途径。有了权力,自然可以先定制一个安放“神位”的空间,然后再明确一下神台的高度和神位的尺码。有了传播途径,才好给大家讲讲神话和传奇,告诉俺们芸芸众生“神”们的过人之处。 因为经过了“深造”,得以被“造神”;因为成功地“造神”,又引来了更多的人去“深造”,看来“造神”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不过,“造神”和“深造”,好像也因此绕成了一个圈,不少人在这个圈中转得晕头转向,不断地重复着从被“造神”的期望——深造——未造成神的失望——再深造——再期望。。。。。。其实,如果像我这样跳出这个圈来看一看想一想,会怎样?至少不再晕头转向,反而会清醒许多。对神的需求其实是有限的,神的位置更是有限的,而且造神的机会本来就是不多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被“造”为“神”的机会是不多的,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个普通人好。当然,我们可以不期望被“造神”,但还是很需要深造的。这种深造的目的不是为了被造为“神”,其结果可能也不是成为神,也许能修炼成“仙”吧? 参考: 【1】 林中祥: 28 岁的教授,中国真会造神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177do=blogid=542305
个人分类: 社会|7209 次阅读|43 个评论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设立学士后科研岗 开辟学生就业深造渠道
hxgwzu 2009-4-7 16:4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着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我院设学士后科研岗 开辟学生就业深造渠道 我院党总支为积极响应温家宝总理提出的 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号召,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积极开辟大学生就业新渠道,着力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实际问题,特设立学士后、硕士后科研岗位,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可申请担当教师科研助手,签订合同,考上研究生或找到更好的工作后,便可依正常程序解除合同。 我院学生科研氛围非常浓厚,在校期间已有80%的本科同学积极参与过科研立项、开放性实验或独立承担研究项目。部分同学考研继续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的愿望强烈,加之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转向企事业工作的动机不能及时调整,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同学陷入了就业迷茫期。为此,我院从科研实际需求出发,依靠学院的师资和科研力量,特开辟科研就业的绿色通道,增设科研助理岗位共25个(本科生15个、研究生10个),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导师将从中挑选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担当自己的科研助手。上岗学生一方面帮助导师做科研;另一方面可以在岗继续学习,储备知识。并获得相应的报酬(除各类保险、住宿等费用外,工资:本科毕业生不低于1200元/月、研究生不低于2000元/月),其相关费用均由聘任的教师从各自的科研经费中支出,并签订合同。 学院有一名08年本科毕业生,毕业后一直跟随科研老师做实验,一边实践一边准备考研。他说:去年学院还没有此项政策,我的科研老师就已经特别安排我在实验室一边做实验一边学习,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今年我顺利地考上了研究生。学院今年根据实际需求设立学士后科研岗,像我一样的同学就能更安心地一边工作一边深造了。 还有学生说,今年的就业压力大,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是很强,直接就业还有一些难度。而学院科研团队和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希望通过应聘学士后科研岗位先就业,增强动手能力,积累更多科学研究经验,为找到更好的工作打好基础。 学院党总支黄兆信副书记说,学习科学发展观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院今年设立的学士后科研岗位重在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学生考研、继续深造提供平台。 来源: http://chem.wzu.edu.cn/shownews.aspx?ID=3850
个人分类: 转载|27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