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杨家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杨四郎逃到江苏长荡湖边,是真的吗?
热度 1 manrongchen 2020-10-15 06:55
杨四郎逃到江苏长荡湖边,是真的吗? 宋代忠烈杨家将主要活动在山西,他们的故事和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世代传唱。然而对包括杨四郎在内,杨业的几个儿子,由于年代久远,其事迹和下落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一方面是民间传说和戏剧中的描述,另一方面是专家的考证。最近了解到,杨四郎逃到江苏长荡湖边的记载,似乎与戏剧相映证,对比专家的考据,或许对研究杨家将的历史学家有些许帮助。 著名京剧剧目《四郎探母》讲的就是以杨四郎的故事,剧情如下: 北宋初叶,宋辽争战,宋军大败,杨家将伤亡惨重。老令公杨继业之子四郎杨延辉战场被俘,掠至北辽,隐瞒身世,改名木易,被辽主萧太后看中招为驸马,与铁镜公主联姻,生有一子。 十五年后,六郎杨延昭与母亲佘太君奉宋王旨意挂帅北征,率大军来至雁门关下。杨四郎得讯后思母心切,有意过营探母,怎奈何重关阻隔难以如愿,只得闷坐宫院自思自叹。铁镜公主看出破绽,再三追问,四郎方吐实情。公主为助丈夫过关探母,便设法盗来过关令箭,临别前叮嘱四郎必须在五鼓天明之前将令箭交还。 杨四郎过了关,被六郎之子杨宗保擒获,押送大营,交与六郎。兄弟相认后,又到后营见老母,看胞妹,会结发之妻四夫人。一家人悲喜交集,互诉离别之情,不觉天交五鼓,杨四郎恐失约连累公主,只得与全家挥泪而别。 大国舅、二国舅早已看破四郎过关骗局。待四郎回转时,将他拿下,绑至银安殿。萧太后欲斩四郎,二位国舅又帮助公主求情,太后方将四郎赦免。 《四郎探母》是一出有名的京剧经典剧目, 直到 20世纪前五十年左右,这出戏经过萧长华、谭富英、马连良、奚啸伯、梅兰芳、尚小云、张君秋、姜妙香等京剧名角传唱不歇,俨然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四郎探母》曾经在台湾和大陆都被禁止演出,张学良曾点名要看的就是这出戏。 请看《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的独白: “ 本宫,四郎延辉,乃 大宋 磁州 (康玉庆先生考证,杨业之父是陕西神木县人, 1992.4.2 太原晚报;《东都事略》和《宋史》都说杨业“并州太原人”) 人氏。父讳继业,人称金刀令公,我母佘氏太君,生我兄妹七男二女。只因十五年前,沙滩赴会,只杀得我杨家东逃西散。本宫被擒,改名易姓,多蒙太后不斩,还将公主匹配。今日韩昌奏道,肖天佐在九 龙飞虎 谷,摆下天门大阵。宋王御驾亲征,六弟挂帅,老娘押粮前来。我有心过营见母一面,怎奈关口阻拦,插翅难飞,思想起来,好不伤感人也 …… ”。(引自:百度, 2013.12.26 搜索) 杨四郎的事迹和下落在戏剧以及相关研究中,也许存有一些蛛丝马迹。陈小林的考证(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8 年 35 卷 5 期),至迟在明代万历年间,杨四郎的故事已经形成且趋于定型,存于两部明代杨家将小说《北宋志传》和《杨家将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中,后世杨家将小说和戏曲所述情节也大多不出两书范围。 在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臣》 ( 脉望馆钞校本 ) 的头折 , 剧中人物韩延寿叙述杨家儿郎的下落是 : 杨大郎长枪刺死 , 杨二郎短剑身亡 , 杨三郎马踏为泥,四郎不知所在。《四郎探母》 戏中将杨四郎说成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物,让他投降了辽朝,做了萧太后的驸马。但有人反对这样做,在一出叫做《三关宴》的戏里,杨四郎终于羞愧自杀(沈起炜《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1 版)。 看来从《四郎探母》等戏剧中找到杨四郎下落信息的希望,似乎非常渺茫。因为毕竟是戏曲,从事件发生到故事传唱,再经过文字记录并搬上舞台,其间大约 600 多年,无数次的艺术加工使原本是口耳相传的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根据沈起炜的考证,杨业有 7 个儿子,但是谁大谁小记载不一。延玉与父亲一同殉难,他是否长子,也有疑问。《宋史》叙述朝廷录用诸子,说:“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瓌(音 gu ī )、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延朗就是延昭,然而延昭比其他几个大,是不成问题的,可能延玉是老大,延昭是老二,也可能相反。延浦以下五人,后来做了些什么,史传无据,我们都没有办法交代了。 光绪《山西通志》乡贤录中记载, “杨业,并州太原人”,“子延玉、延朗、延浦、延训、延瓌、延贵、延彬。”《宋史》中记载,“录四子延瓌为殿直”。 经过考证的记录,似乎言之凿凿,其实还是有诸多似是而非的信息,譬如杨四郎的名字,郝树侯根据《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宋史》的研究,杨业第四个儿子即杨四郎名叫延瓌;另据山西代县和原平杨氏族谱,杨四郎叫延辉;而元杂剧中四郎叫辉,明人小说中叫延朗。试想,连名字都不确切的一个历史人物,其所作为可能是一笔历史的糊涂账。 但是,最近有人爆出新的信息,《扬子晚报》 2013 年 11 月 28 日作者路边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杨巷全羊宴”,讲述了这样一个事情:江苏宜兴有个地方叫杨巷,杨巷人来自山西太原,是宋代杨业第四子杨延辉的后代,这不仅仅是传说,有当地《杨氏族谱》记载为证,同时有养羊和吃羊的风俗为证。当地口耳相传,杨四郎与萧公主双双私奔来到江南之地,在江苏金坛的长荡湖边隐居。江苏《宜兴县商业志 . 土特产品》记载,杨巷及杨巷附近的养羊杀羊和卖羊肉是出了名的,杨巷有十月初一开羊坊的说法,秋谷入库,立冬将近,肉羊也养的膘肥体壮,这时就该办冬事了。冬天最大的事开祠堂门,摆祠堂宴,一是祭祖,二是商讨家族大事。杨巷的祠堂宴就摆全羊宴。届时,谁上得了谁上不了宴席,谁坐上桌谁坐下桌,那是有讲究的。一溜摆多少桌,可是宗族力量的显示。如果不是吃祠堂酒而摆全羊宴,那肯定有轰动全村的大事,譬如中举仕婚嫁等。 杨巷的全羊宴保留了北方人的习俗,加上族谱和有关文献的印证,似乎是一个较为完整的证据链条。 杨四郎逃到苏南长荡湖一带,你说是真的吗?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1951 年 1022 页“【杨巷镇】 在江苏宜兴县西北。接溧阳县界。有杨巷港自溧阳县东来。经此折向东北入滆湖。南支东南流入西氿。清时有县丞驻此。”
个人分类: 真的假的?|4176 次阅读|5 个评论
杂说“幽”
fdc1947 2020-3-29 08:37
杂说“幽” 幽是一个常用字,我看了一个字频表,竟然排在我们似乎更常用的宅、砖、桶、抄、椅这些字之前。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幽毕竟是带有一点“文气”的字,但是,再仔细一想,我们现在用到幽字的地方也还不算太少。 唐初的诗人陈子昂有一首《登幽州台歌》,虽然其思想内涵似乎不很适合少年人,但是大概因为字面上看起来很浅显,所以常常被介绍给小孩子背诵。另一句现代的古典词句“大雨落幽燕”更是脍炙人口。这里都涉及到一个古地名幽州。 很多人对幽州的印象是《杨家将》中宋辽交兵的地方,是孟良焦赞去盗取杨老令公骸骨的地方。这些通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往往大于真实的历史或严肃的文学著作。 幽州是传说中上古的九州之一。九州的名称,各个古代文献的记载并不相同。《周礼· 职方》:“东北曰幽州。”《 尔雅 · 释地》:“燕曰幽州。”燕指春秋、战国燕国地,即今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及辽宁省一带。 《 尚书 · 尧典》:“流共工于幽州。”这里的共工是帝尧时负责营造工程的官员,由于“ 淫辟 ”(邪恶不正),被认为是四凶之一(另外三凶是 驩兜、三苗和大禹的父亲鲧 ),被流放到幽州。共工淫辟到什么程度,好像没有记载,不过从同为四凶的鲧,好像并没有什么劣迹,只是治水失败就被杀掉了,而共工的处分还轻一点,只是流放到幽州。 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以监察其地方行政官员,幽州是其中之一,当时未有固定驻所。到东汉,治所在蓟县(遗址在如今北京城的西南角,与后世天津的蓟县即今蓟州区不是一个地方)。其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河北北部、天津市海河以北、辽宁大部甚至远及朝鲜大同江流域,是相当大的一个区域。 西晋移治涿县 (今河北涿州市)。北魏还治蓟县。隋大业初改为称涿郡。唐代复称幽州,州治仍然在蓟县(还是北京西南角的蓟县)。在这个过程中,管辖范围逐渐缩小。唐初的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区及所辖通州、房山、大兴和天津市武清,河北易县、永清、安次等。 唐德宗 建中二年(781年),把幽州的州治蓟县分为两个县,一个称幽都县,一个仍然称蓟县(辽初改称蓟北县),同城而治,共为幽州治所 。 到了五代,后晋的石敬瑭 向契丹主耶律德光称臣,并以父礼事之,割让幽州等16个州,当时称“幽蓟十六州”,宋代往往称“燕云十六州”。以后的《杨家将》等小说等都称“燕云十六州”。当时的一个州从行政级别上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从下图可见,有些州的面积很小,下面只辖一两个或两三个县。图中的檀州就是现在的密云,顺州就是顺义,儒州就是延庆,妫州是怀来,新州是涿鹿,武州是宣化。 辽会同元年 (938)改幽州为幽都府,建号南京。这就是如今北京城的“原型”了。以后的金中都、元大都以及最后明清的北京城都在这个基础上建设,移动的距离极小,只是扩展了。 辽 开泰元年(1012年)改 幽都府 为析津府,府治所在地蓟北县改成析津县、幽都县改称宛平县。 从此,幽州、幽都在行政区划名称中不再出现。 也有人会问,这个地方为什么称幽州? 这就要从幽字说起。 幽,主要的成分是两个幺。 𢆶 ,音 you1,这是一个象形字,像两丝相并之形,本义指微小。《 说文 》:“ 𢆶 ,微也。”引申为隐暗不明。后来,在下面加上了一个火,意思是黑乎乎的,这是甲骨文。古文字火与山字形相近,在长期的过程中,人们把火讹写成山,这就有了小篆、隶书和楷书的幽。《说文》:“幽,隐也”,就是隐蔽。与黝音同,字义也相同,古代两个字互通。 《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幽。”这里的幽,就是黑色的意思。 《荀子·正论》:“上幽险,则下渐诈矣。”这里的幽,就是隐、隐蔽的意思。由隐藏,不公开等义,后世有词语幽居、幽愤、幽咽、幽会等。幽居就是隐居或者表示幽静的住处。幽愤是郁结的怨愤,有怨愤又不好说。幽咽是声音低沉的哭泣。幽会是偷偷的约会。这些都是隐蔽的、不公开的。 由黑暗、隐蔽可引申为昏暗、微弱义,又可引申为幽静、幽雅义。 例如, 《 礼记 • 乐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这里的幽就是暗,与明相对。 例如,幽谷,就是 幽深的山谷。《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如今所有人都会用的“乔迁之喜”就出自这句诗。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中这样说:“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又如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小时候到拙政园的香雪云蔚亭见到这副对联,觉得与周围环境非常适合。现在那里到处是人,恐怕很难能够体会到这种意境了。 又如,现在大家的学习和各种都很紧张,都希望能够幽闲一点,多学一点文化,多一点幽趣(幽雅的趣味)。 因为是隐蔽,幽又可以指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如:幽禁、幽闭、幽囚等。 《史记 • 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这样说:“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因为幽 通黝,表示黑色。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黑色五行属水,北方也是五行属水,所以幽又指北方。 《尚书·尧典》:“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和叔是 羲和 的儿子 ,尧命居 北方 幽都,掌管冬至时节,以正农事。宋代的 蔡沉 在注解这句话时说:“朔方,北荒之地……日行至是,则沦於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 东汉 刘熙的《释名·释州国》 说:“幽州在北,幽昧之地也”。这大概就是幽州得名最为经典的解释了。也正因为幽州是上古“中国”的极北之地。又被认为是幽昧之地,所以才把四凶之一的共工流放到那里。 也正因为幽州在北,是幽昧之地,冬天的北方又冷又暗,这漫漫长夜令人想起来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因此,人们把阴曹地府称为“幽府”、“幽司”、“幽都”。而幽州又恰恰称为幽都。 《 楚辞 · 招魂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东汉· 王逸 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 淮南 子 ·修务训》:“北抚幽都,南道交趾 。”东汉· 高诱 对此注解道:“阴气所聚,故曰幽都,今 雁门 以北是。” 而恰好《山海经·海内经》说:“ 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 大幽 之国。”这个幽都之山,六朝时期道经称之为罗酆山。葛洪《枕中记》说,张衡、扬子云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说,酆都北阴大帝治罗酆山。这样,又将鬼帝与酆都联系在一起。 所以,上古时人们就把幽州、幽都与阴曹地府联系在一起。我猜想,辽人把他们的南京幽都府改称 为析津府,幽都县改称宛平县,很可能就是想与这个传说脱离关系。 而南方四川正好有一个豐都县(今属重庆东部),以当地豐民州的“豐”和境内平都山的“都”字相组合而得名(豐现在简化为丰)。 汉代王方平、阴长生两方士曾于平都山修炼成仙,唐代人附会“阴、王”二姓以为“阴王”(阴间之王),居所 豐 都即为“鬼都”。 一方面,北方的统治者逐渐汉化而其日益强大繁荣的都市需要摆脱幽冥之城的恶名,另一方面,位于偏僻山区的南方小城又符合人们宗教信仰的需要。于是,幽冥之都从真正的北方“迁移”到了南方的山区。人们在那里建造了各种阴间的建筑物,弄得真的像阴司地狱的样子。 到了明代,豐都就正式被官方写为酆都,真正成为了传说中人们心目中的那个死后归宿之地的名称。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切都要更新,“封建迷信”当然一定要破除,于是,酆都又改回了豐都,并简化成了丰都。但是,由于旅游业的需要,如今那里的“鬼业”更是蓬勃发展。人们已经完完全全想不起来,历史上的阴司曾经在北方的幽州和“幽都”,最多只是在戏曲唱词中还残留下“阴山”的字样。 最后,说一下与幽字有关的20世纪才产生的常用新词,幽默。大家都知道,幽默是英语humor的音译。但是,实际上,林语堂先生还是用了一个古代已有的词,只是把它的意思改变了。 “ 幽默”一词最早出现于 屈原 《九章·怀沙》中的“煦兮杳杳,孔静幽默”,然而那里的释义是安静。现在幽默则用来形容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幽默使人发笑,但是,与单纯的滑稽还有所不同,有时候静下来想一下还更感到可笑,在这里意义上,幽、默两个汉字更能够体现这种含义,所以,作为音译,幽默这个词的改造,应当说是很成功的。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1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家乡我的皮影戏
热度 1 subpace 2014-5-20 09:14
小时候生长在辽西农村,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更加贫乏。除了正月有几天秧歌和落子(评剧),平时偶尔有一场露天电影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娱乐,以小伙伴们结伴打架为事。但到冬天农闲季节,就经常有皮影戏可看了。 我的家乡离唐山较近,所谓皮影戏就是唐山皮影戏。用驴皮刻成小人,用灯光映到布幕上。为了方便人物对话,人总是刻成侧脸的。人物刻画和戏剧类似,有白面小生,有大花脸。 戏棚是个可移动的封闭的小房间,里面有敲锣打鼓的伴奏,有人操纵小人,有人唱。为了声音高亢,唱的时候通常捏着嗓子,那需要很高的技巧。 戏的场景通常是古代的战争,掺杂着神话。比如《杨家将》,《薛刚反唐》什么的。战争分正反两方。正义的一方通常有神相助,反面的一方有妖相助。男主角通常是帅小伙(比如杨宗保),本事尚可,可以赢一些反方的虾兵蟹将,但赢不了人家的主将。但他们通常能娶到貌美如花而且神通广大的老婆(有的时候不止一个),这些女将本领很大(比如穆桂英)而且是名门(骊山圣母等仙人)之徒。她们帮助老公打仗,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师傅下凡。最后正义的一方战胜了反面的一方,取得最终胜利。 皮影戏通常要连续唱好几天,那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每当村里有皮影戏,我们会早早吃过晚饭,拿着小凳到戏台前站好座位,等着敲锣打鼓开演。好事的小伙伴会钻到戏棚,看里面的人怎么比划,回头吼两嗓子,吼的好也是一种荣耀。戏的进程是一会唱一会打,我们都喜欢打戏。唱是给老人听的,这时候我们会有点不耐烦,好在很快就再打起来了。 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寒冷的冬夜一点都不觉得冷。戏结束了,虽然已经很困的仍然依依不舍。拖着冻得麻木的双脚不知何时已回到家中进入梦乡。 在精神生活贫乏的日子,皮影戏带给我很多欢乐、想象和回忆。今天物质和文化都很丰富,有了电视和网络,节目众多,应接不暇。但这些能给我们带来象皮影戏那样的快乐吗?单纯的年代,内心宁静,幸福来得更加容易。
1916 次阅读|1 个评论
杨家将,关宁铁骑,海归学者
热度 3 sudayanglijian 2013-6-5 01:45
史上的杨家将第一人杨业,其家族源于山西,有观点认为他其实属当时的胡人。从杨家将的传说来看,杨六郎的母亲佘太君,杨文广的母亲穆桂英,有的都是胡人姓氏。说到这儿,我不是史学家,请大家不必过于较真儿。我想表述的意思是,所有中国人都敬仰的,保卫北宋时代汉族人民生存权的英雄杨家将,很可能不是汉人,而是北方胡人。 与此类似的是,抗击满清最有战斗力的明朝军队关宁铁骑,其成员由长期生活在辽东的汉族边民和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构成。袁崇焕看重这些边缘人群有长期与满清打交道,斗智斗勇的经验,像女真人一样善骑射,耐严寒,不似来自明朝内地的南方兵体弱又惧怕八旗辫子兵,不敢主动进攻。 我一直认为由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强调和谐,避免冲突,在崇尚暴力的外族(从辽兵,金兵,元兵,八旗兵,到后来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华日军)面前,多数情况下惧战畏缩,不惜一切代价屈服求和,致使中华民族的利益屡受重创,令人扼腕。而象杨家将,关宁铁骑这样的突起异军常常起到特别的作用。其他的还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其生母是日裔;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面对日寇利用回汉之间的矛盾进行调拨离间,深明大义,为祖国而战,忠勇可嘉;驾驶美式战机打击日寇的国民党空军飞行员中,有很多回国投身抗战的华侨,等等。 列举以上史实,并不是要否认岳飞,梁红玉,文天祥,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本土的,汉族的英雄们对保卫中华民族利益所做的巨大贡献。我的目的,是探讨学术界一个类似的问题:海归学者是否可以帮助中国的大学在国际舞台上与外国人竞争?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国外知名大学工作过多年的海归教授在本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从事科研,甚至本人就是在引领这些主流方向,同时也积累了与外国同事合作,交锋的丰富经验,特别是以国际通行的语言方式,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的技巧。关于最后一点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我指的不仅仅是英语水平,也不是所谓的了解西方文化,而是多年在西方大学的环境下发表自己的重要研究成果,求职,申请基金,以及帮助别人做这些的激烈竞争过程中体会出来的,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的一种职业本能。这就好像游牧民族的孩子们从小就会骑射,说起来有点儿只可会意。 我所在的苏州大学是所211高校,有个目标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说实话我对“国内一流”没兴趣,就算有一天,苏州大学的统计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又如何呢?超过其他的中国大学能算哪门子的英雄呢?欧美大学的很多终身教授只有前苏联的副博士学位而没有西方教育背景,务实的西方人对于自己的意识形态敌人培养的人才的学术水平却是完全相信。 我的希望是中国的大学越来越着眼于与外国同行竞争,取得的成果和发表的论文水平超过洋人,而不是过多专注于内部竞争,与中国的其他大学角逐国内的各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这些荣誉和带来的资源当然都是非常好的,如果使用得当,相信会造就越来越多“内战外行,外战内行”的名牌中国大学,直到有一天,欧美的学子花钱来中国读博士。为什么不呢?我们中国的教授们作为自己学科的守望者,使用着政府和人民给予的越来越充裕的资源,真的有责任和义务在自己的领域作出世界领先的成绩,才对得起这些资源背后的信任与期望。
5204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四十: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种杨树
热度 1 蒋高明 2011-10-16 23:38
蒋高明 目前,我国造林营造单一纯林过热现象令人担忧。几十年来,大量发展人工纯林的传统不但未有改观,反而愈演愈烈:原来的“南方杉家浜,北方杨家将”,现已发展到了“东西南北中,全是杨家兵”。如今,杨树已经南下江南,接近了南岭。甚至有人还在海南岛策划杨树育苗基地,试图将杨树栽到海南岛。 只要驱车绕山东一圈,就会发现该省到处都是杨树幼树、幼林,很难见到多样化的乡土树种。北方甚至江南各地的公路和铁路两侧,也以杨树居多,杨树中又以107、108或三倍体毛白杨之类的“人造品种”居多。笔者小时候,山东乡村的本地树如楸树、枫杨、侧柏、白蜡、国槐、榆树、苦楝、梧桐、板栗、核桃、皂角、香椿、臭椿、合欢、垂柳、旱柳、紫穗槐等等,都是随处可见的,而今几乎被清一色的杨树所取代了,而这个变化几乎是一夜晚之间就完成的。记得笔者大学毕业(1985)那年,农民们将河道两侧好端端的森林整体砍伐了,从此栽杨树至今。据说是上面要他们干的。 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栽杨树呢?利益使然。杨树消费的终端在城市那头,现在蔓延到城镇这一级。人们对杨树的使用,不是利用其整体木材,而是将其剥成一层层的薄皮(厚约2~3毫米)使用。将杨树木皮再贴到高高密度板上,制造所谓的人造板材,用于城镇大规模装修或制作粗陋的家具。因为市场巨大,由此出现了一系列产业,即种植-砍伐-运输-销售-加工-再销售-装修。在华北某市,仅木材加工厂就有几百家。这种木材加工过程造成大量环境污染。化学黏合剂如脲醛树脂胶制作的木材会释放剧毒的甲醛,长期接触该类黏合剂严重威胁工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由于有很好的去向,杨树价格一路上扬,目前市场价格高达1300-1400元/立方米,接近了名贵木材如楸树和香椿的价格,后者1700-1800元/立方米。因楸树和香椿不能剥皮使用,只能做木材,其用途反而不如杨树大。有了这种畸形消费,全国上下大栽种杨树就不难理解了。 有人说,杨树长得快(华北地区7~10年可以成材),且用途大,老百姓喜欢,多发展不是很好吗?殊不知,长得快“烂”得也快。人造板材是“驴粪球表面光”,做家俱五六年就坏,用做装修材料亦然。因为价格便宜,扔掉了谁也不心疼。全国上下出现装修热,消耗了大量沙子、水泥、砖头、石膏、石头不说,杨树人造板材装修产品因其粗糙,坚持不了几年,很快就将那些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或部分再生资源严重浪费掉了。杨树寿命短,木材质量差,制作的成品寿命短,难以固定日益增加的大气二氧化碳。相反,哪些固定在优质木材中的碳,用其制作的家俱或者建筑材料,能够坚持数百年,可起到很好的碳固定作用。 高密度、单一树种的人工纯林对国土生态贻害无穷。有人用“绿色荒漠”来形容人工纯林问题:其一,地表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其二,生物多样性极差,生产力下降。我国享有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的美誉,但我国人工林生长量全球倒数,这正是由于人工纯林本身的生态学问题造成的;第三,土地生产力不能维持、不断衰减,需要像经营农田那些大量施肥和打药;第四,生态系统脆弱,极易感染病虫害,导致大面积损失。第五,景观单调,一些风景区以及公路、铁路沿线的人工杨树林在景观上无美可言。 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二战”以后也发展了很多杨树、柳杉等速生林,但那是特定时期出现的现象,是以“木材栽培业”农业方式经营的,与我们现在的做法有本质区别,更况当前意大利、法国的杨树栽培业已经衰退,并没造成灾难。如意大利杨树造林即使在20世纪50~60年代的鼎盛时期,也只是局限在波河平原一带,杨树林不超过该国森林总面积的2.5%。现在,意大利986万公顷森林中,天然半天然状态的森林高达98.6%。 日本早在30年前就致力于对人工纯林天然化改造,近来又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复层林作业、天然林保护和择伐作业,提高森林质量,以确保森林多种功能的长期有效发挥。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国外,除了商品林,很难发现有成行成排栽植的人工纯林。而目前我国造林人工痕迹异常明显,有些甚至像军人站队那样要求整整齐齐。不是按照森林的自然规律办事,而是完全按照人的意志,迎合低俗的市场需求。整齐化一的杨树“横行”天下,就说明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缺乏考虑。 强烈呼吁国家在森林经营上多考虑乡土树种,增加生物多样性;在考虑速生获得木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那些缓生而经久耐用的优良木材;逐步改变杨树“一统天下”局面,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应有的功能。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3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刘晓瑭老师博文“壮美三晋—辽阔的亚高山草甸”有感,家乡记忆
热度 1 gabbro 2011-8-23 16:22
读刘晓瑭老师博文“壮美三晋—辽阔的亚高山草甸”有感,家乡记忆
刘老师的相册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的很多事情。 我出身在岢岚东部的一个小山村,离荷叶坪不是很远,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步行一天就可以到达荷叶坪。 昨天,小时候的玩伴回老家,照了几张老家现在的样子,用手机发给了我。 照片中的那几间石窑洞是我们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小道消息和娱乐的集散地:大队队部、大队粮库、中间的一间是小学老师宿舍兼学生教室(一到四年级一个教室,一个老师)。平时,男女老少都聚集在这里,难得的大事是看露天电影,那隆重程度与村民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北京的两会。 右下角的那间石窑洞是我们最早的学校,我的启蒙教育(1-3年级)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后来窑洞出现了裂缝,就搬到大队窑洞中间的那间了,搬迁学校的时候,我还出过不少苦力。我的四年级在这里渡过。5年级就到5里以外的村庄住校。初中三年在公社所在地,高中进一步到了县城中学(县里唯一的高中)。 过去村里人多,村内很少看到绿色。现在据说仅留10多口人留守,人类活动少了,绿色的草逐渐占据了村庄(退耕还林还是有点环保作用)。 80年代初,大牲口刚分给个人,在农闲季节,很多人把自家的牛马送到荷叶坪,等待天冷的时候,到荷叶坪把自家的牲口找回来,期间不用管也丢不了,民风很淳朴。现在估计不行了。 从岢岚县城东山头到王家岔的一段宋代长城已经倒了,但宋家沟一带的宋代长城依然挺立,全是用当地的板条状石头垒成的。这条长城向北延伸到雁门关,直到大同一带,不过残留很多北齐长城。是北宋与辽的重要军事分界线。在当地,杨家将的故事广为流传,岢岚的焦山村和孟家坡村,传说是孟良、焦赞(杨六郎的主要干将)的故里,当地人以此而自豪。 我小的时候每年暑假在长城(当地叫边墙)附近采药材、割草、采各种野果子。自从上大学离开,父母也搬离了那个小山村,我就没有回去了,一晃已经24年多了。 有关荷叶坪的名字由来,有多种传说,当地盛行的有两种: 荷叶坪的来历:一说(官家说)是俯瞰荷叶坪,像一个巨大的荷叶,由此而来。 而当地老百姓传说:常年干旱,老百姓在芦芽山祈雨,感动了玉皇大帝,命令雨神下雨。玉帝每天配手下人到民间查看情况,手下人偷懒,用兵器向下插,看地面的旱涝,结果每次都插到石头碾子上,每次都报告旱的厉害。连续下了很多天雨。水患成灾。观音菩萨放下一片荷叶,拯救了百姓。观音请孙悟空和猪八戒协助排水,孙悟空用金箍棒一打一条大沟,猪八戒用耙,一楼十条小沟,水得以排泄,也造就了荷叶坪及其周围的地形地貌。 从专业的角度看,荷叶坪是华北地区的一个古剥蚀夷平面,从山西腹地到太行山,曾经存在一个高原平原面。在地质作用(主要的盆地裂陷作用)和河流冲刷作用下,大部分高原夷平面被破坏,仅保留了局部古地貌。在太行山中有很多这种平顶山地貌。 任然屹立的宋代长城和坍塌了的长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4394 次阅读|2 个评论
答杨秀海《杨门虎将》
杨学祥 2009-4-8 03:57
答杨秀海《杨门虎将》 重义轻金自古传, 桃李精英满人间。 宁在李陵碑上碎, 不肯苟且辱先贤。 国家安危当己任, 九死一生赴时艰。 如今欢呼杨家将, 只缘四境起狼烟!
个人分类: 诗词|1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