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弱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人工智能的担忧有无道理? ———十问专家“吐槽”
dsm9393 2018-12-10 11:39
人工智能的担忧有无道理 ? ———十问专家“吐槽” 都世民 2018-12-10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发文 : “吐槽大会”:我们的人工智能弱势在哪?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 为什么 开门见山让参会者讲 远虑或近忧 ? 在 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大会开幕前夕 ,为什么不讲成绩,讲弱势? 1. 人工智能发展的远虑或近忧是 什么 ? 2. 人工智能火得有点不正常 , 为什么? 3.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技术、基础算法,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提出的。 中国人原创在哪里?这是火得不正常 的具体体现吗 ? 4. 为什么 对 ‘快餐式’研究与跟风研究担忧 ?占比多少? 5. 一个人如果只会看和听,很难说他有智能。那么为什么叫 人工智能 ? 6. 不能只停在比速度、比精度的阶段。应该比什么 ? 7. 现场的工程师、技术员为何都没有听懂 ? 人工智能领域的很多方法、技术和应用,实际上还没有真正普及到基础行业当中 。 人工智能这么 “ 火 ”,为何不普及?还是科普工作不到位、不得法? 8. 现在都觉得到了一个瓶颈 。这技术 瓶颈指什么 ? 9. 下一轮增长点在哪里?现在 人工智能的投入与收益是盈还是亏 ? 10. 下一轮突破性技术在哪?
个人分类: 博客|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所谓的弱势群体
热度 1 pinjianlu 2016-12-23 10:55
多地公布2017年高考政策:保留弱势群体照顾性加分: http://news.163.com/16/1214/15/C88OB9TL000187VE.html#f=post1603_tab_news 贵州这边有的地方一个班 50 多个人,汉族学生却不到 10 个,然后那绝大多数人都享受加分政策,少数的汉族学生要考上同样的大学却要花更多的精力和努力。这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吗?照顾这么多年都照顾出什么了?考研,同样的西部地区,四川、陕西都和东部一条线了,贵州还是 B 类地区,享受降分录取。唯一的一所 211 高校,前几年毕业的博士只需 3 篇中文核心。难道照顾了这么多年,这边的学校只能录取劣质生源,然后降低培养指标和要求?这边评职称的要求也比四川、陕西高校要求低得多,我们学校评讲师(信息类学科)就只需几篇教改论文?!
个人分类: 我的世界观|254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弱势作者鸣不平
热度 13 jlpemail 2015-4-18 08:14
一 学生作者 那些学业压力巨大的作者,不得不 “ 按时 ” 在一定 “ 级别 ” 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不是值得同情的吗?有些专业的学生,写论文比较容易,他们有方法,有数据,有结果;有些数据和结果不太明晰的,就困难一些。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采取一些擦边球的做法,比如挂上学术影响力大的作者的大名。这些做法,在匿名审稿的期刊中,自然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作品录用了呢,被挂名的乐享其成;会在论文集中收录它们。如果论文不幸未通过评审呢,受难的还是学生作者自己,重写或者进行大幅度修改吧。 更严重的情况是,学生作者们挂了导师等名人,论文发表了,却被 —— 多半是导师的克星盯上了,发现了漏洞。被揭露后,学生作者们,多半是 “ 一切烦恼自己扛 ” 。挂名者,有几个喜欢 “ 拦过 ” 的呢? 二 职称论文作者 这部分作者,多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他们干活的经历,比写论文的经历多了若干倍。可惜,写论文对他们来说,多数是赶鸭子上架。不得不做的,事情,迎着头皮做的事情。论文质量多数不高,发表期限要求还比较短。这样的作者,一般比较诚实,多写得是实际工作的总结性论文。尽管理论性创新的成分不高,只要找准了角度,在写作上下功夫,达到发表的要求,应该是 “ 可以期待的 ” 。 三 枪手论文作者 这些人呢,写作水平高,有的还非常有学问。可是职称之类名号,对他们来讲,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 祈求不得。我认识一些这样的高手,他们枪出来 —— 认真写的论文,一次次被用于毕业论文或者在期刊上发表。署了大名的 “ 非作者 ” ,如愿晋升了;枪手不过得到了一顿饭钱,或者一句言不由衷的恭维话。这样的作者是不是有些悲怆?除了做枪手,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其他强项。 四 无奈署他人名字的作者 这些作者,付出的劳动,只有在署他人名字后才被认可。这些 “ 他人 ” 往往是当权者。他们也许暂时不参与某种晋升(比如职称),但有 “ 生杀大权 ” 。你写论文,是一个中午的事情(夸张了!),人家说你的 20 篇论文没用,是举手之间的事情。这样,某些觉悟的作者,就学乖巧了。主动或者半推半就地答应了无理的要求。往好处说,这算是一种人情吧。通情达理的人,世事洞明的人,才能得到本来早就改得到的。 “ 不懂道理 ” 的人, “ 小气 ” 的连论文都不肯署他人名的人,要不了 3 年,就可以见分晓 —— 他不会得志的。 五 无耻的强迫署名者 我为什么要同情这些人呢? 这些人,其实很可怜的。他们,尽管善于钻营,善于攫取权力,可是肚子里的学问的确少得可怜。说难听些,让他们抄别人的论文,多半也会出错的。我见识过这样的人。能耐颇似 “ 二师兄 ” ,主要做些后勤保障工作 —— 当然主要不是 “ 为人们服务 ” ,不是 “ 为主人翁服务 ” ,主要还是为 “ 公仆 ” 服务。后者,当然不会为他提供论文。他的势力范围内,可以强迫署名的一定有的。当然,这种强迫署名后的作品,实质上并不属于他,仍然属于被强迫者。 虽然,在 “ 两条腿 ” 走路的体制下,强迫他人的人,又谋取了一种利益。了解底细的人,知道 “ 二师兄 ” 干不了大师兄的业务,捉 “ 妖 ” 肯定是假的,骗些 “ 斋饭 ” 是真的。 六 复制粘贴者 这样的奇葩是有的,某些评审,只要求提供论文复印件,不要求提供期刊原件。上文提到的 “ 二师兄 ” ,自己写论文的水平,没有;把别人的名字用自己的 “ 猪八戒 ” 三个大字覆盖、然后复印提交,这样的水平,那是大大地有的。于是,这样的 “ 作者 ” 居然蒙混过关了。尽管,若干天、月、年后,纸里的火包不住啦。人家的待遇并没有被取消,只不过是 ......... 后来,听说,续聘时,到底还是被揭穿了 .......... ********** 不论多么有能耐,愿意并且善于写论文的毕竟是少数精英分子。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无论是体力、脑力还是其他方面的限制,无法按时提交论文的作者,不少。问题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是完善自己,是搜集文献精读?是获取自己的一手数据,是采用新的方法,还是进新的文字描述?都有文章可做的。 如果,纯粹是为了谋取利益,不得不炮制所谓论文的话,即使一时侥幸得逞了,也难保永远不露馅。 我觉得还是顺其自然的好。您有能力获取某一方面的成功,我佩服。可是,如果写论文的确是让自己痛苦,也为别人带来痛苦的话,何苦去做呢? 花费心思,炮制论文,没有多少创新,硬要去创,不为自己留下 “ 创伤 ” 才怪呢! ******************** (4.20更新,主要是改了文字的字体,也修订了部分文字,谢谢各位博友的推荐和支持!)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8624 次阅读|23 个评论
教师节----隐含教师是弱势群体
热度 10 lin602 2013-9-4 18:15
再过几天就教师节了,每年过教师节心里总有点怪怪的。教师与儿童、妇女几乎是同等的。 教师的工资、工作条件与社会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中是被‘赐’予的。有时候尊教,有时候教师就是臭老九,有时候被焚书坑儒。 文革的时候教师就没有地位,我们读初中的时候,老师都怕学生呢。九十年代教师的工资被‘赐’得不如普通工人。当然现在要好多了。 如果搞个官员节,那才笑死人呢,因为官员不需要节。 刚才突然想到,现在大学教师,在大学中基本上没有任何权力,对学校的管理也没有发言权,一些处长甚至科长对教师都可以不客气,教师真是大学中真正的弱者。设个教师节还真没有错。 祝大家教师节快乐!特别是自得其乐!笑口常开! 哈哈......
3073 次阅读|23 个评论
弱势和强势人群的必备:指纹压力摄录一体记录传输服
wya 2011-11-21 09:20
根据辩证法原理,没有绝对的强势和弱势人群! 具体实例可参考本博文章,并不定期更新: http://group.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495484 没有永恒的强势特权人群:制度不健全,没有人能幸免! 面对一系列的“假摔帝”、“推到死亡”等复杂情况,无论是强势还是弱势人群,均会面对强、弱身份的转换,以及各种事后的否认。 鉴于公家的摄像头会关键时“选择性”失效,迫切需要广大民众自行配备功能更加完善的证据保存装备:指纹压力摄录一体记录传输服! 该服装集推搡压力、指纹、图像、声音记录于一体,并可以实时无线传输数据至自行设定的服务器,以便于保存证据,非常适合各种“否认”情况下的便民维权!!! 博主注:该装备虽然尚未问世,但技术难度适中、成本适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不知如果大家都自觉购置了这种服装,是说明这个社会变好还是变坏呢?是更加和谐还是更加人人自危??? 技术很简单,但若广泛应用了却能表明一定的社会问题! 是可喜还是可悲?! http://news.163.com/11/1120/07/7J9O432700011229.html 传公务员被警察推倒后死亡 警方否认 http://news.163.com/11/1106/07/7I5LN84D00014AED.html 网传警察被商户推搡“假摔”视频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与集体躁郁症(Bipolar)
热度 1 yzhang111 2011-9-10 22:37
根据百度百科: 躁郁症(Bipolar)是一种双极性的情感疾患。此种疾病的特性是燥狂发作与忧郁发作交互或混合地出现。其中躁狂发作的特性为:高昂、开阔、多话、易怒、自夸、自大、注意力分散、意念飞跃、不寻常的快乐、盲目的投资或采购、活动量增大、睡眠时间少等等。忧郁发作的特性为:心情沮丧、失去兴趣、活动力降低、食睡习惯改变、疲累无活力、自责、自杀等等。由此可知,躁郁症的朋友在情绪上的变化会很极端,可能前一周还「快乐得不得了」下一周就忧郁得想自杀。甚或混合型的发作,更出现喜怒无常、阴情不定的特性。 换句话说,再严重一点点就不能叫躁郁症了,应该叫精神分裂症或神经病。造成躁郁症的原因不少,其中的一条是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比如有人一年拥有几千万科研经费,有人却一分都拿不到。再比如有人花18万改装宝马,有人却不知道明天的房贷有没有着落。这一分经费都拿不到的和不知道明天房贷在哪里的绝对属于躁郁症的易感人群。 根据最近发生的李天一事件迅 速蹿红的现象,我初步判断我们中国人得了集体躁郁症。不管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只要是富二代,官二代,和名二代就打!李天一同学其实只是运气太好,成了我们躁郁症发作时的发泄对象而已。我们的气怎么这么大呀?博主分析应该有体制问题。体制不公是病灶。在一个不够公平的社会,没人替弱势群体主持正义,造成弱势群体集体抑郁(Depression)。但弱势群体不等于没有势力,尤其是当这个群体不断扩大的现在。弱势群体也会强势发声,到那时候可就真晚了。真希望我们的领导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如何维持社会和谐问题,帮一帮弱势或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制度,起码给弱势提供一个发泄的地方。集体抑郁时找解决方案不算晚,集体躁郁时找更有希望,因为弱势群体还会有时快乐得不得了(比如08奥运时)。等真正到了集体精神分裂时再找解决方案,那就只好等着后悔吧。 另:看来太政治了不行,没人敢表态支持,呵呵。
422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平权运动40年
热度 1 vcitym 2011-8-7 01:16
转自 http://www.edu.cn/hai_wai_464/20110805/t20110805_660958.shtml 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平权运动40年 在纪录片《等待超人》中,来自美国洛杉矶市的西班牙裔小女孩黛西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她梦想成为一个兽医,这个梦想要从学好8年级的数学开始——然而在她所在社区的史蒂文森初中,只有13%的毕业生数学是合格的;而在史蒂文森的直升高中罗斯福中学,只有3%的毕业生成绩可以达到申请四年制大学的最低标准,57%的学生甚至无法毕业。   类似的命运不只降临到黛西一个人身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罗伯特·拜耳凡斯将像罗斯福中学这样,有40%以上学生不能按时毕业的高中称为“辍学工厂”,这样的“工厂”在全美有2000所以上。   你所在的地区有100所公立中学,却只有1所“明星学校”。假如你不在那个社区,父母又没钱送你去私立学校,就只好困在自己社区的中学里。在这里,要与那些家庭背景良好、享受优越教育资源的白人孩子公平竞争上大学,几乎难于上青天——这就是美国“穷二代”被复制的逻辑,与世界任何地方并无二致。   然而,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美国的精英阶层发起的一场教育平权运动,正在使强势群体自觉地为弱势群体做出牺牲,以实现平等的梦想,并为美国社会注入持续不衰的活力。    让落后者先起跑   刚刚就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骆家辉时常提起他的早年经历——1968年,他从西雅图的一所公立高中毕业,考进了耶鲁大学。对他而言,这个转折有改变命运的意义——他出生在种族歧视十分严重的50年代,身为退伍军人的父亲却找不到工作,全家租住在6平方米大的公屋中,小骆家辉连一句英语都不会说。   好运降临在他要考大学的6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平权运动在全美展开,国会于1964年通过了《公民权利法》,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被统称为“肯定性行动”的法律,规定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在招工、入学、企业竞争中受到“优先照顾”。   作为民权运动的大本营,全美高校积极响应,在那一时期招收了大量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骆家辉进入了耶鲁大学。   这样的“优先照顾”,甚至让白人学生认为受到了“反向歧视”:1972年,被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拒绝的白人学生艾伦·贝基发现在医学院当年录取的16个名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学生中,绝大多数人的GPA和MCAT(医学院必备标准考试)成绩远远不如自己。他一怒把加州大学一直告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虽然判定加州大学必须录取贝基,却认为大学“有权实行一些使学生来源多元化的政策”。   最高法院首位黑人大法官瑟古德·马歇尔的更是在意见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黑人的经历与其它族裔群体的差别不是程度上的,而是本质上的。”要弥合这种差别,强势群体必须将自己的一部分利益让给弱势群体,在激烈的自由竞争中,让落后者先起跑。   这个法案在而后的30年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1965-1995年间,美国黑人家庭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比例从18%上升到40%,在管理和技术领域中的就业率增加了两倍;到1997年,黑人、西班牙裔人、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人占大学生总数的比重已经只略低于其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把帮助的起点再提前   1985年,温迪·库普从得克萨斯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考进普林斯顿大学。入学以后,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觉得很简单的功课,她来自布鲁克斯地区(纽约著名的黑人区)一所公立中学的室友却觉得很难。   这个困惑成了她大四论文的题目,研究中她发现,是因为公立中学的低教学质量导致了这种差别,而公立中学恰恰是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学生聚集的地方。一个明显的事实摆在她面前:虽然弱势群体的学生可以因为“优先照顾”进入大学,但他们此前获取的教育资源远远少于强势群体——要实现真正的公平,帮助的起点还要提前。   1989年,库普大学毕业,她创办并和未来的丈夫、哈佛毕业生理查德·巴斯发展了公民组织“美国援教”(Teach For America)。后来,巴斯用一句话解释他们最初的动力:“为什么在美国,出身还可以决定命运?”   在二十多年间,“美国援教”共有过14000多名成员,他们大多和巴斯夫妇一样,毕业自“常春藤”大学,在签订2年的服务合约之后,自愿到教育质量最差、最贫困、社会问题最多的社区任教。   这些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给信心低落的“辍学工厂”带来了希望。尽管2/3的人会在2年服务期满后离开,进入其他行业,但他们以其他方式继续贡献——现在,“美国援教”每年接受来自高盛、谷歌、盖普等众多公司以千万美元计的捐赠;还有1/3留了下来,成为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其中就包括后来创办了全美最成功的特许学校体系KIPP(knowledge is the power program知识就是力量项目)的大卫·莱分和麦克·芬博格。 让每一个孩子上大学   如果说公立学校系统是“穷”孩子别无他选之下必须要吃的“大锅饭”,特许学校的设立就是给了他们选择“开小灶”的权利。这类学校虽由政府按人头拨给教育经费,却交给私人经营,不受一般教育行政法规的限制。KIPP学校体系,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代表。   如果你走进位于KIPP在休斯顿大本营的KIPP学校,会觉得这里更像一座“军营”,而不是公立学校:学校里井然有序,安静得出奇;教学楼里的柱子上写着“没有捷径!”的标语;不同肤色的孩子穿着统一的T恤,上面写着“2024班”——那是他们将进入大学的年份,从进入KIPP小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被告知自己一定可以进入大学。   1994年,大卫·莱分和麦克·芬博格在休斯顿贫民区对50个失去信心的“穷孩子”开始了第一个KIPP班级的尝试,他们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理念转化为“军营”模式:从上午7:30到下午5:00的集中课程和活动,之后还有2个小时做作业;周末要补课,假期也有特别训练;老师手机全天开机,等待任何“求助”--KIPP的设计者相信,要扭转“穷孩子”的恶性循环,就要让他们尽可能地摆脱家庭的影响,通过KIPP得到更多资源。   “穷孩子”的命运确实被改变了:根据KIPP2011年4月发布的报告,89%的KIPP学生进入了大学。这些孩子大多是自己家庭中几代里第一个上大学的——KIPP的学生有95%是黑人或拉丁裔,85%来自低收入家庭,而全国平均来看,这样孩子100个里只有7个可以从大学毕业。   目前KIPP在21个州和地区开设了109所分校,受惠的“穷孩子”超过32000个。而从1990年,特许学校在公立学校系统改革受阻的背景下兴起至今,已经有5000所在全美各地展开过尝试。   “美国援教”和KIPP带来的“鲶鱼效应”,已经冲击了陈旧的公立学校体系,并引起联邦政府的行动:布什在2002年签署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要求各州政府追踪每一个孩子的阅读、科学与数学成绩,确保在2014年之前达到熟练水平,“没有一个人掉队”;而奥巴马上任后,干脆将联邦政府对于特许学校的拨款增加了一倍。   在更大的背景里,“让每一个孩子上大学”的目标正应对了美国人在全球分工时代的远大预见——公立学校系统曾经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劳工阶层,而现在,这样的工作机会早已被转移出国,未来美国年轻人的目标应该是政治、商业、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在奥巴马上任之后,大卫·莱分和麦克·芬博格在向新总统的联名信中写道:“奥巴马政府应该有打破成见的目标:在十年内让每一个美国孩子都能上大学或获得职业教育,这将会给他们带来非比寻常的人生机会——在这样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
个人分类: 杂谈|20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于建嶸教授發動網民解救乞討兒童!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1-2-7 18:55
蔣科學按:于建嶸教授關注草根弱勢群體,多年來利用自己的學識和影響不斷地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做出貢獻。鄙視利用網絡暴力攻擊于建嶸教授的人渣。 教授微博发吁街拍解救乞讨儿童 引警方关注(图)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02月07日03:50 我来说两句 ( 3489 )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博友昨晚在海珠区荔福路拍得的照片。   仅仅13天,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就吸引5.5万多粉丝,这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开设的微博引起全国网友、各地公安部门的高度关注,不少社会名人也开始加入街拍行列。截至目前,共有800多张网友街拍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该微博上。记者从公安部门了解到,广州公安已经关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同时,警方提醒网友,如发现乞讨儿童有被拐嫌疑的请立即拨打110。    一封寻子信引发微博街拍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的创建始于一封寻子妈妈的求救信。昨日,记者电话联系到了于建嵘,据他介绍,1月17日一名失踪儿童杨伟鑫的母亲发给他一封求救信,希望他通过微博寻找她失踪孩子的下落。这一条微博发出后,立即引发了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表示,2010年初曾在厦门看到一名和杨伟鑫相似的孩子在乞讨,并上传了孩子乞讨时的照片。孩子的家人立刻赶往厦门寻找其下落。   随后,于建嵘接到了更多网友的寻子信息,为此他专门建立了一个“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希望通过网友的力量,找到被拐卖的乞讨儿童,以及减少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的现象。    两周引起5万余人关注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官方微博于1月25日正式建立,立刻引起全国网友的关注和支持。微博开通13天就有5万余人关注,截至昨日,共发布8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其中广州网友最为热情,这两天行动很迅速和高效,在所接受爆料的网友中拍照最多、报警并跟踪的占第一位。据微博网友“董崇飞”统计,1 月25日至2月2日,网友上传的乞讨儿童照片信息中,广东共有104个信息。据粗略统计,截至昨日,在上传的乞讨儿童照片信息中,共有60余名为广州地区的乞讨儿童。据了解,目前已经有2位失踪儿童家长留言,表示在微博的照片中发现了和自己孩子长相相似的乞讨儿童。   据介绍,目前该官方微博已形成一个5人小团队,目前,该微博还在招募合适的志愿者。童话大王郑渊洁也在微博中表示,近日在北京街拍乞讨儿童。    广州警方给予支持关注   随着网友的热烈回应,各地警方也纷纷给力支持或关注。   记者从广州警方了解到,广州市公安局有关部门已经关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警方提醒网友,如发现乞儿有被拐嫌疑请立即拨打110。广东省公安厅“平安南粤”微博昨日转发了民政部、公安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 (记者王鹤) (来源:广州日报)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2961 次阅读|4 个评论
你,是弱势还是强势?
热度 1 lvnaiji 2011-1-2 09:00
吕乃基 不久前网上有弱势和强势之辩。眼下虽已过了热议之时,但一来事情本身长期存在而非一劳永逸,二来其中深意似乎还有待挖掘,三来这样的议论本身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参与社会的建构;后者本来是共和的要义。 热议大概与几件事情有关。其一是公务员考试热,其二是官员自认为弱势,其三是对于蘑菇是否漂白,公众宁可信小学生而不信有关部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热议的背景是,当前的社会,不再是阶级斗争,不再是贫富不均,也不是官逼民反之类,一言以蔽之,就是强势与弱势。面对此情此景,你我及各色人等,似乎都要分个高低:你,是弱势还是强势? 眼下争论的核心大概在于,官员,究竟是弱势还是强势。 问题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客观或事实层面,主观层面,主客观的关系,过程或变迁,以及社会的目标等。 公务员考试之热,应该让明眼人一目了然:那么多人,趋之若鹜,难道是奔着弱势而去?虽说中国人非理性(参阅: 中国人真的非理性? ),那是说中国人整体,而不是某一个中国人,放眼四顾,哪一个中国人的行为非理性?即使凤姐,哪怕是李刚他儿子,都以自认为理性的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或危害最小化,也就是趋利避害(有趣的是,每一个人的理性,为什么合起来成了非理性?)。因而,成千上万的过江之鲫自有其道理,只能这样认为,是奔着现实社会中的强势而去。君不见,在问及儿童长大愿意做什么时,还有几人选择工人农民?社会中强弱分明,一目了然。这是客观或事实层面。 然而,官员(公务员中的位略高者)在百姓中的信任度甚至不如一个小学生!加上网络在相当程度上,正是网络,让官员感到自己的弱势。在此意义上,网络之强,胜于双规!网络之强,在于透明,以及在于巨大的数量因而在短期内的汹涌之势(参见 媒体改变世界 兼及维基解密和facebook )。虽然如此,官员依旧大权在握。换言之,网络世界的势,难以匹敌现实世界之势。网络世界的口水远不如现实世界的大印。 于是,在客观层面,即使包含网络世界,官员之强,应该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既然如此,官员又为什么自认弱势?此处依然可以由客观和主观层面考量。 在客观层面,平心而论,改革开放以来,加上有了网络,尤其是有了微博,很多内部的事情变得透明,见不得人的东西被摆到桌面上,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本来随心所欲的事情,不得不有所收敛。由此可见,官员所自认为的弱势,是相对于原来无所顾忌的强势而言。在这一点,官员所言不虚。之所以自称弱势,实际上是在怀念昔日的强势。 主观层面就显得微妙了。即使较之往日为弱,但在现实世界依然强势。即使在此时此地因网络而被拉下马,还是可以在彼时彼地轻易上位(参见 博弈链: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185 )。在这种情况下甘愿站队到弱势行列,泄露出一种有待辨明的心情:官员在道德上或者人们心目中处于弱势。因而,把自己划为弱势,以求得到现实世界真正的弱势群体的认同以减少对立情绪(相映成趣的是,相当多的富豪不愿被列入胡润富豪榜。)声称自己弱势的官员可能没有想到,与此同时,他们也就默认了官员在人心中地位之低下。 这就构成了一个扭曲的社会:现实社会强势,在网络社会弱势,在人心中弱势;而在现实社会弱势,在网络社会却人多势众,以及似乎位居道德高地。势,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有势差,必然有物质的流动。上述扭曲的势差会对社会的流动产生什么影响? 在特定的以实惠取向的文化传统中,出世,是为了入世;读书,是为了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于是,现实世界之势必然势如破竹,压倒一切。网络世界不能与之匹敌,而精神世界则向其倾倒,人心让位于人欲。明白了这一节,也就明白,为什么社会的信用缺失,为什么在国家的 GDP 节节攀升之时,民族的道德却屡创新低(参阅 一个没有底线的民族 )。其根源便是: 在现实世界所向披靡的强势群体!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在于现实世界与人心的一致。 与物理世界不同的是,在物理世界,势差导致的流动,最终消除势差,走向均衡;而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势差引起的流动,使人力资源等所有的资源进一步流向强势一方,强势群体似乎拥有丁春秋的吸星大法,使强弱之差愈加扩大,且一代一代往下传。这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是没有强弱之分,但社会的治理,一定是监督、限制、削弱强势,提携扶持弱势,以与强势形成拮抗之势。大的不说,就是 NBA 的选秀,让弱队先选,就是治理方略。就此而言,政府的职责,就在于对强势(包括对自身)的打压和对弱势的扶持。 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在于没有明显和持续的强弱之分。 这样的社会,还一定要分个你强我弱吗?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98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密云建狩猎场是追求带血的GDP
jiangjinsong 2010-12-18 15:01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12/18/content_182538.htm?div=-1 新京报,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B06版 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那些不知道怜惜动物生命的人,对无力捍卫自己权利的人,也同样会肆意蹂躏。 —————————————————————————— 日前,密云县宣布将建华北最大的狩猎场,包括6000余亩封闭式狩猎场、100平方公里开放式狩猎区。(12月6日《新京报》)  密云县政府想要发展经济可以理解,但建立狩猎场的做法值得商榷。据了解,熟悉狩猎行业的人士认为,北京开设狩猎场在地理环境上并无优势,长期以来密云狩猎行业经营惨淡,也说明了这并不是发展经济的好思路。更何况,国人的动物保护意识逐步觉醒,许多人宁愿参加枪击飞碟的游戏,也不愿枪杀野生动物,就是明证。  这一规划在程序上也存在问题。这个充满争议,与国际上动物保护潮流严重冲突的规划,没经公众充分讨论,没和动物保护组织充分交流,没有专家审慎评估讨论就予以宣布,很不恰当。一旦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任何问题,相关人士恐怕会面临被追究责任的尴尬处境。  甘地说过:对待动物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今天社会上充满了暴戾之气,生命常如草芥般遭践踏,诸如强行拆迁,矿难频发,飞车撞人,甚至先撞后杀等现象并不鲜见。这种种恶行,其根源都是对弱小无告的生命价值的轻视。对待动物的凶残也会滋长对人类的残忍。不知道怜惜动物生命的人,对无力捍卫自己权利的人,也同样会肆意蹂躏。  在我国动物保护普遍存在严重问题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却在动物保护的意识方面落后于普通民众,在首善之区建立狩猎场,做此恶劣示范,误导民众,可说是严重失策。  经过快速的“野蛮生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已刻不容缓。中央强调必须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协调发展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也首次不再强调GDP的增长,都反映了大家对带血的GDP的厌恶。  密云县这一规划,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仍然对带血的GDP情有独钟,忽视其带来的多方负面影响,对首都乃至整个中国在国际竞争上的软实力造成伤害,是很不明智的决定。因此,决策者应当收回成命,重新规划。 原稿: —————————————————————————— 尽量减少带血的GDP 据本报报道,在12月2日召开的北京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招商会上,密云县宣布将在深山建华北最大的狩猎场。该项目包括6000余亩封闭式狩猎场、100平方公里开放式狩猎区。 密云县政府想要发展经济可以理解,但是,建立狩猎场的做法值得商榷。据了解,熟悉狩猎行业的人士认为,北京开设狩猎场在地理环境上并无优势,长期以来密云县狩猎行业经营惨淡也说明了,这并不是发展经济的好思路。更何况,国人的动物保护意识逐步觉醒,许多人宁愿参加枪击飞碟的游戏也不愿枪杀野生动物,就是明证。 这一规划在程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这样一个充满争议,与国际上动物保护潮流严重冲突的规划,居然没有经公众充分讨论,没有和动物保护组织充分交流,没有相关专家审慎评估讨论就予以宣布,是很不恰当的。一旦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任何问题,相关人士恐怕会面临追究责任的尴尬处境。 甘地说过:对待动物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水平。今天中国社会上充满了暴戾之气,宝贵的生命常常如草芥一样遭受践踏,诸如强行拆迁,矿难频发,飞车撞人,“被自杀”以及种种离奇死亡方式等等令人发指的现象并不鲜见。这些违背和谐社会宗旨的种种恶行,其产生根源都是对弱小无告的生命价值的轻视。对待动物的凶残也会滋长对人类的残忍。那些不知道怜惜动物生命的权贵,对无力捍卫自己权利的草民,也同样会肆意蹂躏的。 在我国动物保护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影响我国国际形象的背景下,负有保护动物责任的政府,在动物保护的意识方面却居然落后于普通民众,在首善之区建立狩猎场,作此恶劣示范,误导民众,可说是决策的严重失误。 中国经过几十年快速的“野蛮生长”,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早已刻不容缓。经济发展再也不能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民工健康、拆迁户利益、消费者安全和利益的基础上了。中央文件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民生保障协调发展的目标。温总理早就指示,要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十二五规划也第一次不再强调GDP的增长。这些都反映了全国上下对于带血的GDP的厌恶情绪。 在当今社会上,经济发展和GDP,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但是,在两极分化如此严重的局面下,经济发展和GDP的高速增长,除了激化日益紧张的矛盾之外,对普通民众究竟还有什么实质意义?在一切为了GDP的口号背后,隐藏了多少强势利益集团的阳谋与霸权,又掩盖了多少弱势生命的血泪和哀号。 也许有人会说,这里流血的不是人类,不过是动物而已。然而,一切残忍的行为逻辑都是相通的,所有漠视生命价值的暴行是彼此强化的。惨死在猎人枪口的动物,和受到黑社会毒打的拆迁户,都是GDP血腥祭坛上无辜的羔羊。这些暴行每天都在不断抄写着经济发展等于杀戮的错误公式。 相反,一切慈善的行为逻辑也都是相似的,所有关爱生命的善行也都是彼此促进的。保护环境,救助动物,以及关注弱势人群的民生福祉,都是在营造社会的祥和氛围,都是在化解着四处弥漫的不祥戾气。这些善行每天都在启发着人们去认识“天之大德曰生”的朴素真理 密云县的这一规划,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仍然钟情于带血的GDP,忽视此举带来的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将会大大破坏首都的国际形象,对首都乃至整个中国在国际竞争上的软实力戕害甚重,是个很不明智的决定。明智和负责的决策者应当收回成命,重新规划。 其实,密云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开拓思路上还有进一步努力的广阔空间,在如何拉动内需,促进消费上,应该努力呼应国人在内心深层对优美环境和和谐生活方式的渴求。 面临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我们应该努力转变观念,彻底摒弃消耗资源、伤害生命、漠视民生、追求带血GDP的旧思路,追求呵护生态环境、尊重生命、保障民生、崇尚幸福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4181 次阅读|26 个评论
[转载]稀缺的于建嵘,稀缺的碰撞
jiangjinsong 2010-11-6 10:44
稀缺的于建嵘,稀缺的碰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01:35 新京报   本周人物于建嵘   于建嵘教授近期在 微博 ( http://t.sina.com.cn )中披露在江西万载县与当地县委书记的一次正面碰撞并甩袖拒宴,引起轩然大波和热烈围观。由此将众人的视点,引向了焦点中的焦点拆迁。这是继宜黄等一系列有关拆迁引发社会事件之后,又一个与拆迁相关的话题,拆迁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明星级词汇,又一次闪点登场,毫无疲劳感地制造了又一个传播热点。   除了拆迁这个明星词之外,此次风波最重要的亮点就在于,这是一次知识分子与官员在非正式场合下的一次正面冲突。这样的冲突和交锋,显然是非常态和稀缺的。常态是,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为之付出现实利益牺牲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少,敢于不合时宜地秉承当石头与鸡蛋相碰时,永远站在鸡蛋一方的知识分子精神的人越来越少,倒是识时务、合时宜、懂行情与强势者握手言欢共同发财,并在一切时间段都保持与邀请者一致,或至少表面保持一致,相谈甚欢觥筹交错的专家是主流,以至于专家这个词的词性,正在发生某种变化。   于建嵘恰是这个时代稀缺的一种人,他围绕着没有油水的弱势人群,研究着不合时宜的信访和社会减压问题,很多时候,甚至凭着意气,直接介入到上访等令许多聪明人躲之惟恐不及的事情中,他的家中,甚至有一间房装着数量颇丰的申诉和上访材料,单是当年出现过重大社会危机的石首市,就有上万件举报信在他的藏品之中,这该是一个令多少人震撼、多少人汗颜的数据?   除了收集研究材料并热心研究高速发展中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之外,于建嵘还在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将这些研究成果,用之于社会实践中,他知道,任何学术成果,如果只变成一堆泛黄的故纸,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他更热心于将他研究的心得和体会,通过各种讲座和授课,向众多的官员听众进行讲解,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应该说,他的这种做法,是积极和乐观的。比之于仇官者来说,他更看重的是作为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官员的作用,影响以及可以推动的进步。他相信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包括官员和学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是摸索者和学习者,每一份新知和经验都值得尊重,每一个沉痛的教训,都值得记取。   他的这种认识,在很多官员中得到认同,甚至追捧的,这也正是他不断被邀请四处讲课,虽然说的问题很尖锐,却能得到掌声和引发官员们的反思,甚至在某些官员的执政思路上,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当然,引起反击和碰撞的事件也很多,与万载县委书记正面的碰撞,就是其中最激烈的一次。而由这种正面碰撞引发的观念和思维之争,肯定会激活各方对拆迁与城市化的价值与意义官员和纳税人谁养谁?以及是直面社会矛盾还是回避与躲闪等话题的讨论,并引起更多有益的反思。   遗憾的是,这样的碰撞,和于建嵘一样稀缺。   □曾颖(作家)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1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导师和X,谁最强势?
wujingzhi 2010-8-14 15:05
科学网博客有段时间没这么热闹了!这么多人讨论一个话题! 关于研究生和导师的问题热烈讨论已持续数日,热度不减! 今天,在下继续作为广大研究生同胞们中的一员,说说不愿说的话!因为不涉及到我的待遇,所以不会有为自己争利之嫌。 一、提高待遇没那么重要 , 平等待遇很重要 古人说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 现在有那么多人满腔不满,问题应该不只在待遇低,而在于待遇不公。跟着大牛导师,一月发给你大几千,每年还能世界各地开会旅游。跟着一般导师,如果没有经费,那就一分也没有,过年过节学生还要想着买几个苹果去看看导师。相对的,其它国家这种现象很少。入学前奖学金都已经安排好了,每个月固定就那么多。导师不会拿自己的钱给你发。各个专业也没有大区别。各个级别奖学金会有几百块至几千的差别,但这是因为自己水平能力没达到人家的标准。 再说说学生和导师的差别。学生奖学金当然相比社会工资是很低的,甚至低于国家的低保标准。不过可以维持正常生活。研究生结婚维持生活也正常。导师的收入也是透明的。一个教授的薪资在十几万至几十万不等。应该是学生奖学金的几倍或十倍至几十倍。国内呢?随机分布。大牛导师的收入应该至少是学生收入的几百倍,几千倍的也有吧?!研究生之间的待遇差别呢? 二、研究生当然可以和民工比,但更要和导师比 社会应该是公平的。人人平等。研究生是人,民工也是人。只不过从事劳动不同。但是,这种比较不能是简单的收入比较。有的人做这种比较就是因为民工收入低,生活苦,所以让研究生和他们比。如果这样,那整个国家就快完了。研究生整天和导师在同样的环境,耳濡目染,最该比较的是导师,而不是隔山探海地去和民工比较。导师也不必非要拿民工作为对学生的黑色教育。 三、 谈待遇也能谈学术,谈学术也能谈待遇 有一个号称美国教授的人在我上一篇开玩笑的博文里骂我胡说八道,说如果我偷偷摸摸侥幸成为他的学生,他立马开除我,还为我处境而可怜。其实,我就是不那么可怜才会那般开玩笑地说出来。还好,我也没机会去做您的学生了。 爱因斯坦曾说: Science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one does not have to earn one's living at it.然而,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人have to earn one's living at it! 如果,抱着很大希望,而又失望,进而绝望,那还谈什么学术呢?你让一个家徒四壁,七八十岁老父母依然顶着四十度的天气在地里干活的学生,不能谈钱,要专心做科研,告诉他她科学多么美好,多么享受?是不是该想想是不是出门把良心忘在厨房了?让一直为考研英语发愁的人去读名校,拿奖学金,说风凉话吧?怨他不学习吗?知道他们那地方的教育什么样子吗? 谈待遇,并不一定就代表非图那点钱,而可能是生活所迫。谈待遇,也不代表不热爱科学。谈待遇,也并不一定非要拿科学获利。既然有那么多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它就是问题。世界上哪个地方招聘人才不是把待遇先说好?难道那就代表人们都是图那点待遇不做科研吗?不提供生活保障,就说科研成果,不太厚道吧?有谁规定研究生就不能有生活保障只能做研究? 有人要说国外的博士多么辛苦了。那就看看国外的博士。国外本地学生读博士是免学费的,都有奖学金提供生活保障。如果没有生活保障,导师一般都不会接受你。 而且延期也不会要求你交钱。本地人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很多保障。不必担心失业。即使失业也不会饿死。只要找得到工作,薪资有最低标准。所以,相对于国内而言,他们的压力要小的多。就是这样,西方国家的人大部分是不愿读博士的。因为他们的民工收入按小时工资说,是高于博士收入的。这些国家的博士生很愿意和民工比较。 (参见: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2988) 中国人能吃苦是世界著名的,反倒在中国国内,中国学生总被认为是最挑三拣四,不能吃苦的?这不很奇怪吗? 强势,弱势,好词!很有特色。或许也是问题的核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大家就互相压吧。物理上告诉我们,势能高的地方,一般不太稳定。最低势能往往是稳定位置。这个规律还真是内涵博大精深呐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322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法律的公正之体现--读林达‘扫起落叶好过冬’后感
chowsiutung 2010-7-5 16:37
圣诞节决定开车出门旅行。车门一关,就是自己的一个世界。路径是自己选择的,景色是变化的,外部的世界被速度跑出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就使人产生错觉,好像自己不主动走进这个世界,就可以永远不走进去。所以,这个时候在感觉上最能够触摸自由。--节选自 阿灵顿和罗伯特李将军。。 一读到这段文字,就被吸引住了。 最具有美国观念的一句话觉得值得我们深思,深思它的精髓何在,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去维护民众的权益,那就是任何权利都必须受到限制,否则权利就难免被滥用。 一直以来,自己向已新时代的爱国愤青自居,知识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科学,更多的应是修炼每个人的个人修养。智商可以与生俱来,或聪或愚,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但是情商却可以伴随着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成熟。对于地球那一端的国家的认知我们或许只是停留在表面,或许只是我们所处的氛围给我们的思维定势--这是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岂不知存在即合理?我们应当思考和更新的更应当是为什么?假设它是如此的腐朽不堪,为何它还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即使,目前它正经历着1928年危机的重演。 每个人都是爱国的,这毫无疑问。这部书,给予我的是心灵的涤荡。我想,我终于开始有一点豁然开朗的感觉,正是从这里面的一个一个小故事开始的。笔者以自己的经历结合在美国历史上的的著名或典型的案例、事件,深入浅出,让我们认识了另一个制度的不同之处。 拆迁,仅以这个在目前我们快速加快城镇化步伐的现代化过程中,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字眼。这里看看书中的一个例子,里面写道行使国家征用权的条件,这让我心里一震。 有这样一段话:法律不容许强制私人之间的利益转移。不论该房地产商是谁,商业开发性质就是私人谋利。房地产商可以商购私产,不可强拔钉子。法律认为,每个人的利益由自己判定,别人无权插嘴。虽然房子的市场价值有限,可是个人对房子的感情可以是无价之宝。业主愿意接受出价放弃某种利益,是他自己的事情,可法律无权强制他放弃。 看到这里,想到国内种种由于强制拆迁引发的血案的案例,杯具。。。 立法的公正性,不仅仅体现在暴力犯罪等方面,也体现在教育的公正性上。大家都知道一个案例,就是美国校车的不可侵犯性。美国立国的精英们一直牢记,教育才是让这个国家持续改善,维持文明、公正、和谐社会的根本。以此,在数百年来一直为此而努力,也正因为与此,才有了今天美国40万辆校车每天穿梭于城市和乡村,接送上千万孩子们上学的壮观景象。 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震撼,或许是自己以前看的这种类型的书少的缘由吧。今天和一朋友聊天,我极力推荐,所幸,英雄所见略同,也希望大家有空也来看这本很不错的书。同时也推荐大学对此类作者和书籍有所侧重。写的零零散散,不成章法 ,权作与大家分享,请批评指正。 周晓东 2010.07.12 引用网友评论:近距离看美国 编辑: 卿本佳人 , 发布时间: 2009年02月27日 10:14 am 平客老师在《我的民主自由观》一文中提到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看出版年份算是老书了。昨天把它的电子书找到了,四本俱全:《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如彗星划过夜空》,分享之。民主自由,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难,做起来更难咯。 牛博网上的王老板说,使他走出爱国愤青境界的是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那几本书看得我彻夜难眠,激动得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间,你看到了一束光。我无法忘记他就像唠家常一样给我启蒙的时刻,我无法忘记那年冬天我蜷缩在被窝里读书的时刻,我无法忘记望着黑漆漆的夜空忍不住想哭的时刻。这番话引起了我对林达作品的兴趣:一套介绍另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书,居然能让人看得彻夜难眠忍不住想哭? 但是看完《历史深处的忧虑》,我完全理解了王老板的感受。虽然我自认为比当年的王老板对美国的了解多一些,但林达还是让我看到了以前不太了解或不太重视的那些东西。他不仅介绍美国的自由,更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讲述美国人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在个人自由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艰难抉择。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几处是: 1.美国的建国者完全没有打下江山坐江山的概念,相反,他们担心政府权力无限扩张,威胁到平民的自由(这就是书名中忧虑的含义吧)。于是,不仅迟迟没有建立联邦政府,而且制定了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人民自由 和权利的宪法。我真嫉妒美国人,因为他们的开国者是一群把自由放在第一位的理想主义者。 2.美国宪法认为言论自由是天赋人权,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不管说的是真理还是谬误。中国人通常认为,提倡言论自由是因为谁也不能确定自己说的就是真理,真理要越辩越明。但是美国人认为,只要以为言论自由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真理,那么就终有一日,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无法阻挡一个或数个权威在手的人物,或是一群所谓的大多数,出来把自己宣布为真理,而扼杀别人的言论自由。这是他们永远不希望看到的。一个自由的社会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 3.在介绍美国公民拥有武器和组织民兵的权利时,作者提到在华盛顿举行的这样一个活动:有人号召枪下丧生者的亲属把死者的一双鞋拿出来,放在一个广场上。结果广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它们承载着一个个突然中止的生命,也承载着亲人的无限悲痛。这是美国人为持枪自由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他们也反复问过自己,这代价是否值得?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仍然选择保留自由,同时做好承担代价的准备。原因还是开国者所担心的,在政府失控时手无寸铁的平民无力抵抗。这段我反复看了好几次,每次都像王老板那样忍不住想哭。我想象着那个广场上无边无际的鞋,因此更加佩服美国人坚持自由的勇气,这真有点不自由毋宁死的感觉了。 4.书中占用篇幅最多的是曾经轰动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以此案的审理过程为线索,作者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司法制度。美国的法律是尽最大可能保护被告的,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判一个。这样就有很多被害者的正义得不到伸张,很多嫌疑犯由于证据不足而被释放,包括很有可能杀了人的辛普森。这让很多善良的民众十分痛苦。是宁可错放一千,不可错判一个还是宁可错判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这和枪支问题一样是个两难选择。美国人选择前者,是因为他们不愿看到无辜者被剥夺自由,尤其是无辜的平民被强大的政府迫害。另外,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也很有特色。我一开始也像林达一样,对于美国人让一帮乌合之众掌管生杀大权感到不可思议。但是仔细一想,法律本来就不该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是和每一个普通人息息相关的。即使是专业人士来判案,结果也应该被老百姓普遍理解和接受,不然,法律的合理性就值得怀疑。不过我觉得对陪审员来说比较困难的一点,就是要纯粹根据证据来判案,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判断。如果是比较感性的人,在打击罪犯的强烈动机下,恐怕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吧。 林达在开篇就说,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看完全书,我想到了《颐和园》的片尾字幕:内心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正是对个人自由的无比珍视,使美国人不惜为捍卫自由而付出代价。也许很多读者看完书都会问自己:我敢追求这样的自由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12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猖狂的基层政府,谁来保护弱势的农民?
fuyuncas 2009-4-8 16:30
我家是***省市镇的,最近在改建老房子过程中遇到了麻烦,镇土地管理所在房子快建好时去征收土地管理费,说每平米10元钱,不给就拆房子。我妈妈给了他们150元钱,他们嫌少,愤然离去。第二次去,就没有再给他钱,他们居然开出盖有镇政府公章的罚单1256元。我不知道,乡镇土地管理部门的领导为什么这么猖狂,难道是依据哪部法律?我翻开了国土资源部和建设部发布的所有管理条例,发现该费用早就取消了,只要求征收5元钱的土地证工本费。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现象,全市都存在,并且前几天人民日报也报道了某地农村普遍征收管理法现象。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关注这一现象,给弱势的农民群体一点温柔和保护。 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我先把地址给去了,因为最近《青年发帖举报家乡违法征地遭跨省追捕》,国内现在真是没有安全感,基层政府太猖狂,也只有省级以上政府可以信任。 转载人民日报《国家明令收5元 却被收走5000多》 我是一名刚从广州打工回乡的农村妇女,家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回乡后我遇到一件烦心事:   我丈夫的身体长年不太好,在家种几亩地,我们有两个孩子。我出去打工近10年,攒下了几万块钱。大儿子到了结婚年龄,我想在2008年年底为他申请一处宅基地,2009年开春好给他盖新房。我们向镇土地管理所申请后,来丈量宅基地的人说,要交5000元才给丈量。我一听吓了一跳,不是说农民建房每户只收5元的工本费吗?他们说,因为现在耕地占用税涨钱了,得交给镇财政2000多元。我说占用的地不是耕地。他们说:反正不缴耕地占用税,镇领导就不给盖章,镇里不盖章,我们就不能给你办土地证,你也别想建成房子。看你家经济状况不太好,就少收500元吧。   我想,只要能顺顺当当办成土地证、把新房盖起来、不影响儿子娶亲就行。我就给了他们4500元。没想到村干部又对我说:他们今天来为你丈量宅基地,少收你500元,我们村里也没有招待费这项开支,你拿300元,我们中午替你招待吧。我只好又拿出300元给了村干部。   原以为这样可以安心建房了,谁知就在我们进料准备打基础的时候,又来了两个穿制服的。他们自我介绍说是城建站的,说我得交1000元的规划费才能盖房子。我心里纳闷了:农村规划费不是5年前就取消了吗,什么时候又开始征收了?但看样子不交又不行,只好先给他们500元,打发走了事。他们临走时说:全镇也没有你交这么少的,我们看你也不容易。不要对别人说,我们要是知道你对外张扬了,还得回来再收你的钱。   我在外打工多年,每次回家也就是过年,来去匆匆,对家乡批地建房的规矩不了解。事后问已建好新房的亲朋邻居才知道,这几年土地管理所收的钱越来越多,由5年前的2000元一直涨到现在的4000元至5000元;城建站几年前确实停止过收费,但近两年又恢复收费了。最近国家出台政策,减少了100多项行政性收费,难道这两个部门对农民的收费却增加了?我向在萧县机关上班的亲戚了解政策,他道出了原委:几年前中央就明确规定取消了农村建房的规划费和土地管理费,只收5元的工本费。但乡镇一级城建站的人员却没有解散,政府又不拨付工资,他们就从建房户那里收钱,收多少钱就发多少工资。镇土地部门也是如此。2004年中央文件要求裁减人员、落实经费,但至今乡镇土地所工作人员仍大多靠收老百姓的建房费发工资,现在人员增多了,工资又涨了,只好提高收费。   就这样,农民利益被当成软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但愿我是最后一个冤大头!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 一农村妇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9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2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