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雷志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纪念雷志栋老师文章汇总
热度 1 shangsh 2015-2-5 10:03
一、有关单位 清华大学:悼念雷志栋院士(2015.1.30,来自清华映像,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thu/8912/2015/20150130082120300575108/20150130082120300575108_.html ) 水利学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教授逝世,《水利学报》全体同仁深表哀悼 (2015.1.28, http://jhe.ches.org.cn/jhe/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50128040844001 ) 二、同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地理与遥感学院 陈昌春博士:向仙逝的农田水利专家、土壤水文学家、清华教授雷志栋先生致敬(2015.1.27,来自科学网博客,汇集了雷老师的一些资料: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63243.html ) 合肥工业大学 土木与水利学院 金菊良教授(2015.1.27,经金老师同意转自QQ) 腊八惊雷雪菲菲,疑唤一线志四水,湘水栋梁清木华,高山景行如面来。 (金老师注:“一线”指雷老师重视试验、亲临一线的科学精神;“四水”既指四水转化,也指雷老师家乡湖南洞庭湖流域的四水。)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任理教授(2015.1.30,经任老师同意转自短信) 初上土动信指教,通县试验酒交杯,博后联系新相通,老弟叫得热辣辣。 清秀字体像书法,豪爽性情真男人,严谨学风清华范,志栋我师伴永远。 (博主注:第1句中的土动指土壤水动力学;第2句中的通县试验指1993~1996年清华和武水、北京水科所有关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合作在北京通县(现通州区)永乐店试验站开展试验研究工作) 三、弟子 段明煊:来自微信(暂无全文链接) 毛晓敏:怀念我的导师雷志栋先生(2015.1.27,自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086-863192.html ) 尚松浩:雷志栋老师的研究工作——一个学生的视角:I. 土壤水研究(2015.2.5,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095-865725.html ) 尚松浩: 回顾雷志栋老师的研究工作 —— 一个学生的视角: II. 干旱区水文水资源研究 (2015.2.6,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95do=blogid=866092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回顾雷志栋老师的研究工作——一个学生的视角:I. 土壤水研究
热度 9 shangsh 2015-2-5 09:24
雷老师不幸离我们而去,师兄、弟、姐、妹们伤悼不已,纷纷撰文表达对雷老师的纪念。 1 月 30 日上午送别雷老师,下午我给研究生们介绍了雷老师的为人、为学,谈了对雷老师研究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之后我想如果能进一步回顾总结雷老师的研究工作,为我们和研究生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那将是对雷老师最好的纪念。 雷老师早期的研究工作应该从读研究生( 1960~1965 )开始,但对当时的研究工作我知道的不多,只记得雷老师曾说过他做研究生论文时已经开始用计算机了,而当时计算机还是比较少的,说明雷老师在研究生时代就是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 雷老师主要的研究工作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后期。这 30 多年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为 3 部分,即土壤水、干旱区水文水资源、区域水资源开发战略。除了室内试验、机理及模型研究外,研究区域涉及北方多数地区及南方部分地区,其中土壤水与非充分灌溉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平原和以新疆为代表的内陆干旱区,干旱区水文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区域水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涉及新疆、江苏、浙江、湖南洞庭湖流域等地区,此外在内蒙古(潜水蒸发、冻土)、河南(土壤水空间变异性)、河北(土壤水与地下水关系)、山东(灌区用水管理)、山西(灌区用水管理)、宁夏(灌区规划)等地也开展了具体的研究工作。 以下内容首先涉及第一部分: 土壤水研究 。 近代土壤水研究始于 20 世纪初。 1907 年 Edgar Buckingham 提出毛管势的概念(以后逐渐发展为土水势的概念),将描述饱和土壤水(地下水)运动的 Darcy 定律推广非饱和土壤水,称为 Buckingham-Darcy 定律。 1931 年 Lorenzo A. Richards 利用 Buckingham-Darcy 定律和连续方程推导出了非饱和水流的基本方程—— Richards 方程,从此开始了利用数学物理方法研究土壤水分运动的历史。但由于 Richards 方程的高度非线性,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简化条件下土壤水分流动的解析解或半解析解;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计算机开始较为广泛应用,数值计算方法逐渐称为研究实际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有效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雷老师和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农田水利教研组(现为水文水资源研究所)的惠士博老师、杨诗秀老师、谢森传老师等合作开始了土壤水领域的研究工作。根据我个人的理解,雷老师等在土壤水研究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把土壤水流动作为水文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研究土壤水与大气水(降水、蒸散发)、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四水转化)关系; (2) 把土壤水文过程与相关的能量传输过程进行综合研究; (3) 重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SPAC )水、热耦合传输研究; (4) 将土壤水研究成果应用于农田水分高效利用中。 经过多年的奋斗,雷老师带领的团队在土壤水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主要包括: (1) 给水度的土壤水动力学解释 。给水度是地下水潜水含水层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利用土壤水动力学原理对给水度及其影响因素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2) 基于土壤水稳定流理论的潜水蒸发计算公式 。根据非饱和土壤水稳定流理论,分析了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潜水位埋深的关系,提出了估算潜水蒸发量的经验公式。该公式后来被称为计算潜水蒸发的清华公式、雷志栋公式或雷氏公式,在潜水蒸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后还指导研究生开展了裸地 及作物生长 条件下潜水蒸发的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计算裸地潜水蒸发的反 Logistic 公式 和计算作物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的蒸发面下降折算法 。 以上两方面的研究说明了地下水、土壤水综合研究的重要性。在研究中还专门探讨了地下水埋深类型与土壤水分动态特征之间的关系 。 (3) 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与监测方法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展土壤特性、含水量及水力特性参数空间变异性研究,对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相关论文 在中国知网引用次数 552 次( 2015.2.3 检索),是相关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也是雷老师所有中文论文中引用次数最多的一篇。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田间墒情监测布点方法 ,提出了《墒情监测指南》 。 (4) 土壤墒情预报的经验性与概念性模型。在农田水分动态预报模型研究中,建立了指数消退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水量平衡模型 等确定性模型及随机水量平衡模型 ,为农田水分动态规律分析及农田用水管理提供了依据。 (5) 冻土水热耦合传输研究。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展了冻土水热耦合传输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这应该是国内开展这方面研究最早的之一。后来我在 20 世纪 90 年代读博期间,在雷老师和杨诗秀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冻土水热耦合模型 、冻融过程中土壤—大气系统水热交换模型 及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地下水位变化规律 、潜水蒸发规律 等内容。 (6) SPAC 水热传输研究。从雷老师合作指导的第一博士生起,雷老师先后指导多位博士生从事 SPAC 水热传输研究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吴擎龙的 SPAC 水热传输模型 、毛晓敏的水分胁迫条件下 SPAC 水热传输模型 、甄宝龙的天然植被 SPAC 水热传输模型 、丛振涛的作物生长与 SPAC 水热传输耦合模型等 。这些研究中综合考虑了土壤、植物冠层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及土壤内部的水、热传输,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蒸发、蒸腾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主要的发展在于不同条件下植物冠层的温湿方程、作物生长与 SPAC 水热传输的耦合等。 在以上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还指导研究生开展了以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冻土区农田水分动态模拟研究工作 。在冻土和农田水分动态模拟方面的部分研究工作汇集在《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中。 (7) 作物水分、水肥生产函数研究。水分生产函数反映了农田耗水状况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是非充分灌溉理论的基础。在研究中,提出了水分敏感指数累积函数的拟合方法 ,建立了冬小麦水肥生产函数的 Jensen 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雷老师等在 20 世纪 80 年代学习、研究土壤水动力学的成果集中反映在 1988 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水动力学》 一书中。该书出版后已成为土壤水领域的一本经典研究生教材,在推动中国土壤水教学与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下篇: 回顾雷志栋老师的研究工作——一个学生的视角:II. 干旱区水文水资源研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95do=blogquickforward=1id=866092 ) 参考文献 雷志栋,谢森传,杨诗秀,李华珍 . 土壤给水度的初步研究 . 水利学报, 1984, (5): 10-17. 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 . 潜水稳定蒸发的分析与经验公式 . 水利学报, 1984, (8): 60-64. 毛晓敏,杨诗秀,雷志栋,何长德,周凯 . 叶尔羌河流域裸地潜水蒸发的数值模拟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7, 8(4): 313-320. 毛晓敏,雷志栋,尚松浩,杨诗秀.作物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估算的蒸发面下降折算法.灌溉排水, 1999 , 18(2): 26-29. 尚松浩,毛晓敏,雷志栋,周凯,钟永刚,艾尼瓦尔.计算潜水蒸发系数的反 Logistic 公式.灌溉排水, 1999 , 18(2): 18-21. 雷志栋,杨诗秀,倪广恒等 . 地下水埋深类型与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 水利学报, 1992, (2): 1-6 雷志栋,杨诗秀,许志荣, Vachaud G. 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初步研究 . 水利学报, 1985, (9): 10-21. 雷志栋,杨诗秀,罗毅 . 田间墒情监测布点方法研究 . 灌溉排水, 1996, 15(3): 9-15. 雷志栋,杨诗秀 . 田间土壤墒情监测指南 . 山西水利科技, 1992, (4): 1-10. 尚松浩,雷志栋,杨诗秀 . 冬小麦田间墒情预报的经验模型 . 农业工程学报, 2000, 16(5): 31-33. 尚松浩,毛晓敏,雷志栋,杨诗秀 . 冬小麦田间墒情预报的 BP 神经网络模型 . 水利学报, 2002, (4): 40-43. 郭群善,雷志栋,杨诗秀 . 作物生长条件下田间土壤水量平衡计算的研究 . 水利学报, 1997, ( 增刊 ): 40-46. 罗毅,雷志栋,杨诗秀 . 根系层储水量对随机腾发响应特性的理论分析 . 水利学报, 1998, (5): 44-48. 杨诗秀,雷志栋,朱强,陈肖佰 . 1988. 土壤冻结条件下水热耦合运移的数值模拟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s1): 112-120. 尚松浩,雷志栋,杨诗秀 . 冻结条件下水热耦合迁移数值模拟的改进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 37(8): 62-64. 尚松浩,雷志栋,杨诗秀 . 冬灌对越冬期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的数值模拟 . 农业工程学报, 1997, 13(3): 65-70. 雷志栋,尚松浩,杨诗秀,王义.地下水浅埋条件下越冬期土壤水热迁移规律的数值模拟.冰川冻土, 1998 , 20(1): 51 – 54. 尚松浩,雷志栋,杨诗秀,王 义,赵冬梅.冻融期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初步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1999 , 15(2): 64-68. 雷志栋,尚松浩,杨诗秀,王 义,赵冬梅.土壤冻结过程中潜水蒸发规律的模拟研究.水利学报, 1999 , (6): 6-10. 吴擎龙 , 雷志栋 , 杨诗秀 . 求解 SPAC 系统水热输移的耦合迭代计算方法 . 水利学报, 1996,(2): 1-8 毛晓敏,尚松浩,雷志栋,杨诗秀.利用 SPAC 模型对冬小麦蒸散发的研究.水利学报, 2001 , (8): 7-11. 甄宝龙 . 干旱区自然植被耗水模型研究 .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丛振涛,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 . 冬小麦生长与土壤 - 植物 - 大气连续体水热运移的耦合研究 I: 模型 . 水利学报, 2005 , (5): 575-580. 丛振涛,雷志栋,胡和平,杨诗秀 . 冬小麦生长与土壤 - 植物 - 大气连续体水热运移的耦合研究 II: 模型验证与应用 . 水利学报, 2005 , (6): 741-745. Shang SH, Li XC , Mao XM, Lei ZD. Simulation of water dynamics andirrigation scheduling for winter wheat and maize in seasonal frost areas.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4, 68(2): 117-133. 尚松浩,毛晓敏,雷志栋,杨诗秀 . 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郭群善 , 雷志栋 , 杨诗秀 . 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 Jensen 模型水分敏感指数研究 . 水科学进展, 1996, 7(1): 20-25. 王仰仁 , 雷志栋 , 杨诗秀 . 冬小麦水分敏感指数累积函数研究 . 水利学报, 1997, (2): 28-35. 丛振涛,周智伟,雷志栋 . Jensen 模型水分敏感指数的新定义及其解法 . 水科学进展, 2002,13(6): 730-735. 周智伟,尚松浩,雷志栋.冬小麦水肥生产函数的 Jensen 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水科学进展, 2003 , 14(3): 280-284. 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 . 土壤水动力学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1988. (2015.2.3初稿,2.5修改)
个人分类: 学术|17943 次阅读|8 个评论
向仙逝的农田水利专家、土壤水文学家、清华教授雷志栋先生致敬
热度 4 hillside 2015-1-27 17:44
前几年,曾浏览过雷志栋先生的《土壤水动力学》,感觉是非常难得的土壤水文学类著作。 我昨天(2014.1.27)刚写了回忆江苏农学院工作、生活期间的感受。那时我在农田水利教研室工作。一些同事们与雷志栋先生属于同行。我前几年撰写的《跨学科视角下的水到渠成新解》也包含了我对那段岁月的见识与体会。 本帖中将雷志栋教授称作“土壤水文学家”是我表示的敬意与评价。尽管我没有见过雷志栋先生,但我依然可以对于水科学前辈们的学术探索与成就表示敬意。 据百度百科介绍,雷志栋1938年生,湖南澧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水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水利系水资源工程教研组主任,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等职,担任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雷志栋教授多年来在土壤水和农田灌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推动中国土壤水问题研究和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编的《土壤水动力学》专著等在中国有较大的影响。他30年来长期与新疆叶尔羌、宁夏青铜峡和山东位山等特大型灌区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灌区水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咨询研究,1999~2001年在叶尔羌、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中,作为技术咨询负责人,雷志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干旱半干旱区灌区的特点,他提出的水资源平衡、盐分平衡等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80年代在华北地区,90年代以后在西北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雷志栋教授自1991年以来,长期在新疆进行调查、监测、试验与工程咨询,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渭干河、喀什噶尔等4个大型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对当地的水利规划与管理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大型灌区水盐监测的范例。在叶尔羌绿洲四水转化研究,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他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两项成果均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附1:来自于QQ水科学专家群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农田水利和水资源专家,水利工程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原系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原主任雷志栋教授,因病于2015年1月26日21时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雷志栋先生追求“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为人民所认同和赞许”,长期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土壤水动力学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为我国水利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雷志栋先生风范永存,山高水长! 我们沉痛悼念和深切缅怀雷志栋先生。 雷志栋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015年1月 30日上午10 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1月30日上午8时于清华大学停车场乘车前往参加雷志栋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清华大学雷志栋院士治丧办公室 2015年1月27日 雷志栋院士治丧办公室联系方式: 水利水电工程系 电话:010-62785566 传真:010-62773046 校长办公室 电话:010-62782015 传真:010-62770349 电子邮箱:congzht@tsinghua.edu.cn 附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312450.shtm 著名农田水利专家雷志栋院士逝世 附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086do=blogid=863192 怀念我的导师雷志栋先生 精选 已有 623 次阅读 2015-1-27 15:18 早晨,得知恩师 昨晚 故去。和丈夫许久对坐无语,默默的流泪。 今天的阳光格外的明媚,只是我一整天都恍恍惚惚的,觉得阳光中少了一丝温情,生活如幻境一般,是真的吗?导师真的就这么走了? 太习惯有导师同在的日子,教师节、春节都会去看他,看他笑眯眯慈祥的样子,听他实实在在的叮嘱。多少年了,年年如此,看着他渐渐从中年步入老年,我们从青年步入中年。等到我们有了孩子,有了研究生,品尝了科研和家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更体味当年导师待我们的情谊,也更敬重导师在科研和生活中的品格。 我和丈夫是同门师兄妹,都是导师门下的直博生(雷老师做导师、杨老师做副导师)。人说师者如父母,用在他们身上真的恰如其分。当年在新疆做课题,每到夏天都会去南疆一段时间,在塔里木河流域的莎车、阿克苏等地跑野外、做试验、搜集处理数据。夏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导师常带着我和李民师妹在外面散步。那时的我很愤青,常常不加掩饰的批判时事,和导师争来吵去的,他也不和我计较,最多笑着批我几句。导师爱喝酒,喝起来很豪爽,喝醉了手舞足蹈,还给我们唱歌。想起来那些日子,异域风光、师生之情,还是那么令人向往! 附4: http://www.cah.cae.cn/ysfcnry.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024wbnewsid=1728 中国工程院官网对于雷志栋先生的介绍 雷志栋(1938.1.4 -),农田水利工程专家,湖南省澧县人。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本科毕业,1965年研究生毕业。1965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1994~1999年曾任水利系系主任。 主要从事土壤水、“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和农田水利、水文水资源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于节水灌溉和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主编《土壤水动力学》专著、曾获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长期工作在一线,参加或主持了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叶尔羌河平原绿洲耗水分析及宁夏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等项目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附5: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Oq9oPZUAgA-3I6s6Owti8IVDSzYs0BSCZmxLxWYk7LYh3l-yG23oLDhJVWhay_qmCazudvHt9wVl0m8S6_LO_ 雷志栋(1938.1.4 -),农田水利工程专家,湖南省澧县人。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本科毕业,1965年研究生毕业。1965年至今在清华大学工作,1994-1999年曾任水利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土壤水、“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和农田水利、水文水资源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于节水灌溉和灌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主编《土壤水动力学》专著、曾获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 附6:一些土壤水动力学著作 附7: http://www.jyb.cn/zgjyb/twelve/200806/t20080618_171775.html 雷志栋:要让大漠变绿洲 www.jyb.cn 2008年06月18日  作者:张莞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新当选两院院士系列(11) 雷志栋和研究生在野外作研究   洞庭湖西缘的澧县因澧水蜿蜒穿越县城而得名,那里是雷志栋的家乡。1955年,雷志栋从“水乡”走入清华,开始了与水结缘的学术道路,其具有前瞻性的治学眼光更贯穿了他的治水生涯。   1979年,雷志栋和水文水资源所的老师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土壤水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此之前,清华水利系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上世纪80年代,雷志栋和项目组的教师承接了国家重大基金和重点基金项目,作为负责人,雷志栋与大家一起对国外提出的“非充分灌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形成了非充分灌溉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雷志栋和同事提出了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四水转化”概念。应用这一概念,他们结合华北地区的观测试验,研究了地下水评价的主要参数,首次论证了地下水深埋下入渗补给的存在及其补给系数,提出了新的潜水蒸发公式,从理论和试验上对给水度概念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能够研究土壤水的运行规律,大家专门运来土在新水利馆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为了能够出一本让学生受益的好教材,他和大家十年成一书,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土壤水动力学方面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获得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的荣誉称号,从1989年到2006年,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就被引用636次。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雷志栋一直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进行工程实践。在全国6个灌溉面积超过500万亩的特大型灌区中,有4个留下了雷志栋工作的身影,现场监测试验、参与节水改造规划、进行用水管理和灌溉信息化建设……为当地水资源合理利用倾尽心力。其中,他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工作的时间最长,至今已有17年。   雷志栋与新疆结缘,始于一次实地考察。那次考察回来,雷志栋说了一句话:“边疆有人才,边疆缺技术”。那时,“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没有提出,生态保护的理念也不似今天这样深入人心。在选择新疆进行水文水资源研究时,雷志栋再一次显现出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前瞻性。   新疆的工作是从叶尔羌河平原开始的。那是一片年平均降水量不到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十分之一的沙漠绿洲。灌溉用水大多来自冰川融水和降雪,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水资源,让这些“冰山上的来客”更好地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水中含有的盐分会导致土壤盐碱化,而盐碱化是影响绿洲灌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1992年开始,雷志栋带着项目小组走进新疆,每年都要去2到4次,每次呆上两个多月。进行现场调查和勘查时,雷志栋手把手地教当地工作人员进行监测。七、八月的新疆,白天天气酷热,想在树下躲躲,“就有几百只蚊子扑上来”。   雷志栋和项目小组面临的困难还不止工作条件的艰苦。那时新疆发生“2号病”,疫情没有彻底结束前,项目小组就进入了工作区。当地医疗条件差,一位教师药物中毒,危在旦夕……这些情况雷志栋都曾遇到过,但这些都没有动摇项目组继续工作的决心。   6年多的时间里,项目组不仅建立了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系统,而且研究了当地水资源消耗的过程和机理、绿洲灌区盐分的三个去向,建立了干旱区绿洲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尔羌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原提出要扩大灌溉面积,后来应用“四水转化”研究成果,项目组对扩大灌溉面积后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减少开荒140万亩,既节省了约2.8亿元的垦荒投入,又很好地维护了自然生态现状。   在叶尔羌河地区研究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雷志栋又开始对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他将视野从绿洲内部扩大到更宏观的干流大系统和生态研究上。   塔里木河的情况更为严重。作为我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内陆河,随着河流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干流来水不断减少,下游绿色走廊濒临消失,具有战略意义的218国道受到严重威胁。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雷志栋率领项目组对塔里木河干流的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研究,用源流与干流水量演变的分析方法,分析了1955年到1995年源流和干流年水量的趋势变化,提出了干流河道水均衡、水资源转化消耗模型和干流水资源配置方案,成为国务院批准投资的107亿元的“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项前期性工作。   2002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和《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雷志栋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为了能够有更多时间搞科研,雷志栋每个暑假几乎都在新疆度过,每个双休日都会到办公室工作,春节期间也少有休息,这已经成为雷志栋的习惯。每天早饭过后,他就会来到办公室,他说要“为我们这个专业做点事情,协助年轻人做点事情”。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18日第12版 附8: http://blog.sciencenet.cn/forum.php/blog-39095-630912.html (科学网尚松浩博客) 我们在土壤水动态模拟模型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论文汇总 2012-11-9 21:16 今天“土壤水研究”群组获批开张,总结一下我们在 过去 10余 年中开展的土壤水分动态模型模型研究工作,与各位群友交流。也特别邀请同行加入土壤水研究群组(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groupfid=620 ),共同探讨土壤水问题,交流研究心得与成果。 1. 指数消退模型: (1) 简单指数模型:尚松浩, 雷志栋 ,杨诗秀 . 冬小麦田间墒情预报的经验模型.农业工程学报, 2000 , 16(5): 31 – 33. ( http://www.tcsae.org/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000508journal_id=nygcxb ) (2) 扩展指数模型: Shang Songhao, Mao Xiaomin. A physicoempirical model for soil water simulation in crop root zone. Pedosphere, 2011, 21(4): 512 – 521.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attachmentid=7364 ) (3) 模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的二参数指数消退模型 (2014.3.14 on line ): Shang Songhao, Mao Xiaomin. A two-parameter exponential recession model for simulating cropland soil moisture dynamic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2014. doi: 10.1007/s11769-014-0676-3.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769-014-0676-3?sa_campaign=email/event/articleAuthor/onlineFirst 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尚松浩,毛晓敏, 雷志栋 ,杨诗秀.冬小麦田间墒情预报的 BP 神经网络模型.水利学报, 2002 , (4): 60 – 63. ( http://jhe.ches.org.cn/jh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020412journal_id=jhe ) 3. 水量平衡模型及其应用: Shang Songhao, Mao Xiaomin. Application of a simulation base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winter wheat irrigation scheduling in North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6, 85(3): 314 – 322. ( http://dx.doi.org/10.1016/j.agwat.2006.05.015 ) 4. 冻土水热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1) 冻土水热耦合迁移模型:尚松浩, 雷志栋 ,杨诗秀.冻结条件下水热耦合迁移数值模拟的改进.清华大学学报, 1997 , 37(8): 62 – 64 (2) 模型应用 1 ——土壤冻结过程中潜水蒸发: 雷志栋 ,尚松浩,杨诗秀,王 义,赵冬梅.土壤冻结过程中潜水蒸发规律的模拟研究.水利学报, 1999 , (6): 6 – 10. ( http://jhe.ches.org.cn/jh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990602ljournal_id=jhe ) (3) 模型应用 2 ——土壤冻融过程中地下水位变化:尚松浩, 雷志栋 ,杨诗秀,王 义,赵冬梅.冻融期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下土壤水分运动的初步研究.农业工程学报, 1999 , 15(2): 64 – 68. ( http://www.tcsae.org/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19990214journal_id=nygcxb ) (4) 冻土—大气系统水热传输模型:尚松浩, 雷志栋 ,杨诗秀.冬灌对越冬期土壤水分状况影响的数值模拟.农业工程学报, 1997 , 13(3): 65 – 70. ( http://www.tcsae.org/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19970313journal_id=nygcxb ) 5.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SPAC )水分传输模型: Shang Songhao, Li Xichun , Mao Xiaomin, Lei Zhidong . Simulation of water dynamics and irrigation scheduling for winter wheat and maize in seasonal frost areas .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 2004 , 68(2): 117 – 133. ( http://dx.doi.org/10.1016/j.agwat.2004.03.009 ) 6. SPAC 水热耦合传输模型: Yang Yuting, Shang Songhao, Guan Huade. Development of a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model (HDS-SPAC) based on hybrid dual-source approach and its verification in wheat field.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2, 55(10): 2671 – 2685. DOI: 10.1007/s11431-012-4974-7. ( http://tech.scichina.com:8082/sciEe/EN/abstract/abstract508574.shtml ) ( 2009 年以前的相关研究工作已汇集在:尚松浩,毛晓敏, 雷志栋 ,杨诗秀. 土壤水分动态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09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39095-241519.html ) 附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49761.html 土壤水文学与水文土壤学之思 以地球圈层而言,地质水文学、地下水文学、地表水文学、环境水文学、森林水文学、城市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均有书籍出现。 在基础与综合层面,《物理水文学》、《统计水文学》也已登场。 以交叉而言,气候水文学或水文气候学、空中水文学、生态水文学与水文生态学均已现身。 我认为,下一个出场的水文学重要分支将是土壤水文学(soil hydrology or pedohydrology)或水文土壤学(Hydropedology),因为社会需求已是呼之欲出。可惜至今尚无冠名专著或教材出现。 网上可以见到,河海大学老师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土壤水文学》选用了清华 雷志栋 院士主编的《土壤水动力学》。 北师大2010年7月已经举办了《水文土壤学与地球关键带前沿研究及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我熟识的一位年轻朋友(马育军)与他的北师大导师(李小雁)在200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水文土壤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文章进行了推介。 附10: http://qinghua.22edu.com/shengchanyuwuliu/201350.html 2007年增选结果揭晓,清华大学雷志栋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闻中心讯】在12月29日召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宣布该院9个学部2007年共选举产生33名新院士。其中清华大学雷志栋教授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的新增院士。   雷志栋,1938年生,湖南澧县人。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水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至今,先后担任水利系水资源工程教研组主任,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等职,现在仍担任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雷志栋教授多年来在土壤水和农田灌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推动我国土壤水问题研究和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编的《土壤水动力学》专著等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他30年来长期与新疆叶尔羌、宁夏青铜峡和山东位山等特大型灌区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灌区水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咨询研究,1999~2001年在叶尔羌、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中,作为技术咨询负责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干旱半干旱区灌区的特点,他提出的水资源平衡、盐分平衡等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80年代在华北地区,90年代以后在西北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雷志栋教授自1991年以来,长期在新疆进行调查、监测、试验与工程咨询,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渭干河、喀什噶尔等4个大型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对当地的水利规划与管理有重要价值,是我国大型灌区水盐监测的范例。在叶尔羌绿洲四水转化研究,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他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两项成果均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附11: http://lixianedu.net/Item/1808.aspx 澧县一中校友雷志栋教授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者: 佚名 来源: 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08年01月28日 本网讯 2007年12月,澧县一中校友雷志栋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志栋,1938年生,澧县人,1955年澧县一中高中毕业考入清华大学, 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清华大学水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水资源工程教研组主任,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在与水结缘的学术道路上探究50多年,其具有前瞻性的治学眼光更是贯穿了1979年以来近30年的治水生涯,对推动我国土壤水问题研究和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附12: http://lxyz.net:4020/info_detail.jsp?infoId=if8012n58000001572 我校校友雷志栋院士祝贺母校110周年校庆 发布时间:2012-04-23 发布者:管理员 4月16日,毛善新校长、彭湘云老校长、办公室叶勇主任一行三人在北京看望我校校友雷志栋院士。 雷志栋院士是我国著名水资源专家,历任清华大学水利系系主任,水利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理事、第九届副理事长。雷院士1955年从我校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院士抱病参加座谈,对母校这些年的发展感到由衷高兴,祝福母校兴旺发达。他说自己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回忆在母校读书的情景时,院士满怀深情,详细说出了母校每一栋房屋的位置以及自己学习生活的细节;在谈到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时,他接连说出了十多位师生的名字并描述了每位老师的育人特点。 最后,雷院士为母校110周年校庆题词:“母校培养终生难忘”并赠送专著《土壤水动力学》。 (办公室) 雷志栋院士了解母校办学成绩 雷志栋院士为母校题词 雷志栋院士、刘尚明教授(校友、清华大学教授)与两位校长合影 附13: http://jwc.xjau.edu.cn/document/20121222190923643205.doc http://news.xjau.edu.cn/plus/view.php?aid=11344 雷志栋院士应邀在新疆农业大学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2-08-29 作者:陈建   8月27日下午,应学校邀请,清华大学教授雷志栋院士在综合教学楼多功能厅,为我校水利学院200余名师生做了题为“新疆可持续发展中有关水资源的战略研究”的报告。报告会由王长新副校长主持。   雷院士的报告分析了新疆水资源基本状况,指出新疆水资源利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施水资源配置利用的战略转变、原则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布局,并提出十项战略性建议。   雷院士报告中所体现的严谨的治学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方法,让农大师生感动,为时150余分钟的讲座让在座的师生感到意犹未尽,报告结束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报告会前,校党委书记李宝城、副校长王长新会见了清华大学雷志栋院士、杨诗秀教授一行。   人物简介:雷志栋1938年生,湖南澧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水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水利系水资源工程教研组主任,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等职,担任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雷志栋教授多年来在土壤水和农田灌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推动中国土壤水问题研究和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编的《土壤水动力学》专著等在中国有较大的影响。他30年来长期与新疆叶尔羌、宁夏青铜峡和山东位山等特大型灌区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灌区水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咨询研究,1999~2001年在叶尔羌、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中,作为技术咨询负责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干旱半干旱区灌区的特点,他提出的水资源平衡、盐分平衡等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80年代在华北地区,90年代以后在西北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雷志栋教授自1991年以来,长期在新疆进行调查、监测、试验与工程咨询,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渭干河、喀什噶尔等4个大型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对当地的水利规划与管理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大型灌区水盐监测的范例。在叶尔羌绿洲四水转化研究,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他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两项成果均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附14: http://www.chiapc.org/newsread.asp?type=3id=466 刘林芝、李富成拜会清华大学雷志栋院士 7月12日,我会秘书长刘林芝,我会理事、新疆中企宏邦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富成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会议室会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水利水电工程系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所长倪广恒等研究所专家、教授。李富成介绍了公司的规模、运营情况、经济况状及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难题,刘林芝就公司发展,需院士有针对性解决的技术难题,做了简单介绍与补充。雷院士、倪所长等专家,对这些问题客观地一一做了具体分析与解读,尤其对公司在浇灌过程中怎样排导水份中盐含量高等技术问题,做了深度解析并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初步议定。 新疆中企宏邦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喀什宏邦节水灌溉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公司目前拥有11家子公司、4家分公司,分布在新疆、宁夏、内蒙地区,总资产超过35000万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批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之一。 刘林芝(左三)、雷志栋(左四)、李富成(右三)等院士、教授合影 附15: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thu/newthu_cnt/teacher/teacher-1-77.html 雷志栋,1938年生,湖南澧县人。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水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至今,先后担任农田水利与水资源教研组主任、水利系系主任、水利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八届理事会理事、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教学科研工作,在土壤水分运动、灌溉排水、干旱区水文水资源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著有《土壤水动力学》,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附16: http://www.ches.org.cn/zgslxh/ztbd/eightyyear/huiyinews/webinfo/2011/10/1318041461224107.htm 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主持大会 发布时间: 2011-10-11 附17: http://bbs.yantuchina.com/read.php?tid=131032 情系山水 缘结绿洲——记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雷志栋 洞庭湖西缘的澧县因澧水蜿蜒穿越县城而得名,那里正是雷志栋的家乡。1955年,雷志栋从“水乡”走入清华,也开始了50多年与水结缘的学术道路。而其具有前瞻性的治学眼光更贯穿了1979年以来近30年的治水生涯。   1979年,雷志栋和水文水资源所的老师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土壤水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此之前,清华水利系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而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紧缺、节水、环境和生态等问题开始不断涌现,“土壤水”正是与其相关的基础性研究。   上世纪80年代,雷志栋和项目组的教师承接了国家重大基金和重点基金项目,作为负责人,雷志栋与大家一起对国外提出的“非充分灌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形成了非充分灌溉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我国水利界曾普遍认同水循环和水资源评价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是“三水转化”,即“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但忽视了土壤水在水分运动过程中的参与作用。80年代中后期,雷志栋和同志们提出了“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四水转化”概念。应用这一概念,他们结合华北地区的观测试验,研究了地下水评价的主要参数,首次论证了地下水深埋下入渗补给的存在及其补给系数,提出了新的潜水蒸发公式,从理论和试验上对给水度概念做出了正确的解释,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雷志栋老师之所以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是与他从基础工作做起、执著追求分不开的”与雷志栋共事多年的老师们这样评价。   为了能够研究土壤水的运行规律,大家专门运来土在新水利馆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为了能够出一本让学生受益的好教材,他和大家十年成一书,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土壤水动力学方向的专著。该书出版后不但获得了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的荣誉称号,而且为该领域在较短时间内达到国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89年到2006年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就被引用636次。   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雷志栋坚持在水利一线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一直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进行工程实践。在全国6个灌溉面积超过500万亩的特大型灌区中,有四个都留下了雷志栋工作的身影,现场监测试验、参与节水改造规划、进行用水管理和灌溉信息化建设……为当地水资源合理利用倾尽心力。其中,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工作的时间最长,至今已有17年。   新疆的工作从叶尔羌河平原开始。叶尔羌河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喀什地区,流域面积8.57万平方千米,绿洲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虽然灌溉面积只占绿洲面积的三分之一,但却是我国西北最大的绿洲、全国第四特大型灌区、塔里木河四源流之一。那是一片年平均降水量不到北京多年平均降水量(585毫米)十分之一的沙漠绿洲。灌溉用水大多来自冰川融水和降雪,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水资源,让这些“冰山上的来客”更好地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水中含有的盐分会导致土壤盐碱化,而盐碱化是影响绿洲灌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1992年开始,雷志栋带着项目小组走进了新疆,每年都要去2到4次、呆上两个多月。进行现场调查和勘查时,雷志栋手把手地教给当地工作人员如何监测。七、八月的新疆,白天天气酷热,想在树下躲躲,“就有几百只蚊子扑上来”。   雷志栋和项目小组面临的困难还不止工作条件的艰苦。新疆发生“2号病”,疫情没有彻底结束前,项目小组就进入了工作区;当地医疗条件差,一位教师药物中毒、危在旦夕……这些情况雷志栋都曾遇到过。作为项目组负责人,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除了为大家奔忙,心里还比别人多了一份压力。但这些都没有动摇项目组继续工作的决心。   六年多的时间里,项目组不仅建立了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系统,而且研究了当地水资源消耗的过程和机理、绿洲灌区盐分的三个去向、建立了干旱区绿洲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尔羌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原提出要扩大灌溉面积,应用“四水转化”研究成果,项目组主要对扩大灌溉面积后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减少开荒140万亩,既节省了约2.8亿元的垦荒投入,又有力维护了自然生态现状。   在叶尔羌河地区研究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雷志栋又开始对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将视野从绿洲内部扩大到更宏观的干流大系统和生态研究上。   塔里木河的情况更为严重。作为我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内陆河,随着源流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干流来水不断减少,下游绿色走廊濒临消失,具有战略意义的218国道受到严重威胁。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雷志栋率领项目组对塔里木河干流的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研究,用源流与干流水量演变的分析方法,分析了1955年到1995年源流和干流年水量的趋势变化,提出了干流河道水均衡、水资源转化消耗模型和干流水资源配置方案,成为国务院批准投资的107亿元的“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项前期性工作。   2002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和《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同时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项目结题后,雷志栋并没有结束对叶尔羌河地区水资源的分析,而是将分析从对基本问题的探究推进到如何分配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上。这一工作获得了2007年“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在西北内陆干旱区类似绿洲地区可以直接推广应用。   为了能够有更多时间搞好科研,雷志栋的每个暑假几乎都在新疆度过,每个双休日都会到办公室工作,春节期间也少有休息。而今,这已经成为雷志栋的习惯。每天早饭过后,他就会来到办公室,“为我们这个专业做点事情,协助年轻人做点事情”。 附18: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ZGKC200805020.htm 情系山水 缘结绿洲——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雷志栋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年第05期    作者:张莞昀 1955年,雷志栋进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学习。入学的时候,他没有想到今后会留校工作,并且成为水利系教师中第一位由清华大学培养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因水而来入清华洞庭湖西缘的澧县因澧水蜿蜒穿越县城而得名,那里正是雷志栋的家乡。1954年,长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峰,还在上高中的雷志栋也加入了抗洪的队伍。站在城墙上,眼前那一片汪洋中犹如孤岛的县城,让雷志栋至今难忘。而这一次的经历也将雷志栋的一生与水联系了起来。1955年,雷志栋从“水乡”走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开始了他50多年与水结缘的学术道路。1958年9月,国家开始兴建密云水库,雷志栋作为毕业班学生也加入到这项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下工地、做测量、画图纸……在现存的工程设计图中就有一张出自雷志栋之手。本科毕业时,已获得留校读研资格的雷志栋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参加了国家南水北调综合考察队滇西北分队的考察工作。在今天看来,雷志栋这一次的行程是难得的旅行路线:从成都入云南,过大理、宿丽江,再至香格里拉。但一心关注水利考察的雷志栋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在一张考察途中拍摄的照片上,浅色上衣、深色裤子的雷志栋意气风发,背后的景色却很难让人产生对香格里拉的联想。 ... 附19: http://news.jxnews.com.cn/system/2013/11/18/012803468.shtml 官员参选院士问题 近年来,候选院士中官员比例一直很高。据媒体报道,2009年,中国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超过85%是现任官员,这使得官员院士候选人成为备受关注的群体。但怎么界定官员,也有争议。 梳理官员院士候选人的履历,不难发现这一群体的共同特征:行政级别在厅级以上,掌握一定科研资源,曾经执掌重大工程。而这些特征,在其参评院士时又变成一股助推的力量。 “个别官员参评院士,很难看出其技术成果是来自平台、资源,还是真正的在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学部常委会主任 雷志栋 感到担忧。 附20: 缘结绿洲数十载_记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教授.pdf
个人分类: 人物沧桑|3025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1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