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影响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小平VS黎笋
热度 5 iwesun 2011-2-18 20:35
小平VS黎笋 高手过招,只在意念之间。 中越之战,单纯上讲,中国没占便宜。 大结局: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似乎是你赢了。 而且中国还有个双保险,波尔布特+西哈努克。 其实,就算是双保险,中国也未能占什么便宜。 洪森这个滑头做大,其实可以说是越南赢了。 红色中国 在东南亚的影响是彻底丧失了,谁也不再真的拿你当回事儿了。 反倒是越南的地区影响力,日趋稳固。 但小平同志绝非黎笋一类地仙可比。 其实,根本也没把这当回事儿。 前方激战正酣,其实小平同志一点都不关心战况,一城一地,一枪一弹,一人一马,你们自己玩去吧。 他根本不关心,他只关心资本主义到底是如何搞法。 投名状,也就是摆个姿态而已。 黎笋同学其实也算的很准,真正理解小平的还只有黎笋同学。 小平同志落难,其实他俩也是惺惺相惜,小平同学得意,要从他身上给你,他也真的只有配合的份。 黎笋同学也是命苦。 小平的一石N鸟的大戏,黎笋同学也只能好好配合。 小平同志高就高在掩人耳目的搞了一场修正主义的革命,投名状都写了,美国佬的大门打开了,国内的保守派也只得乖乖的跟着走了。 你不走,就无路可走了。 你喊啥都拦不住了。 而且,从大面上还是以左派的面目出现,继承毛的反苏压越的基本路线,你根本就挑不出任何毛病。 小平同学,用一个黎笋,绕过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这个弱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黎笋同学真是有点怨,隔代亲的的大规律,到他这儿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硬着头皮也得上。 和美国佬死磕了十几年,也只能是继续死磕下去。 最没想到的就是苏联老大哥,散伙散的太快了点。 黎笋同学,死的时候,不能不感慨: 庙太小啊,老大啊,你再给我10年,我还你个世界。 既生瑜,何生亮? 其实,这个世界,既不需要瑜,也不需要亮,胡搞即可。 美国佬,就是不停的胡搞。 中国最后一个神仙,小平归去了。 再往后,大家就可以胡搞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62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为什么非得美国人认可?
热度 4 xupeiyang 2011-1-30 17:26
61.0%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已经在世界政治中具有影响力”。 77.0%的美国民众认为“十年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增加”。 64.3%的美国民众基本认同 “中国的经济具有国际竞争力”。 42.1%的美国民众对“中国操纵货币意图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仅有28.9%的美国民众对此表示同意,这说明美国对中国货币升值问题一直施加压力的民意基础并不稳定。 59.3%的美国民众认为对美国经济的伤害更大。 71.8%的美国民众将中国视为盟友或保持中立态度。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38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转载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1-26 02:19
成都商报因为“复旦黄山门”稿件被开除,总编等被停职或罚款 刚得到的一份处分决定显示,成都商报因为上海18驴友被困黄山一稿除辞退龙灿之外,所有相关的编辑、责任编辑、新闻中心主任、分管编委、签版编委、总编辑或被撤职或被停职或罚款。 1.辞退龙灿; 2.罚编辑张丰1000元,在全报社通报批评; 3.责任编辑徐剑撤职,全报社批评; 4.新闻中心主任曾熙撤职,全报社批评; 5.对新闻中心分管编委蒋泉洪停职,全社批评,编委会深刻检讨; 6.罚当日值班签片的编委王奇3000元,编委会上进行深刻检讨; 7.扣罚总编辑陈舒平3000元向传媒集团党委书面检查。 成都商报处理意见称,龙灿在文章提到报警者中有一个“有影响力的二姨父”,由此引起上海警方指责本报“报道失实”。对方提出,从未接到过任何与被救援人员有关联的所谓“有影响力”的人的报警。而龙灿出示了对有关当事人进行网络采访的截图,表明“二姨父很有影响”这一表述只是引用当事人的原话。 成都商报称报社发现该报道中“有影响力的二姨父”这个细节已经构成救援事件的关键性事实,几乎决定事件的性质,左右整个舆情的走向,成为网民攻击警方的说辞。 而如此关键的核心细节,记者应展开周密调查核实,用翔实证据资料证实或证伪,而不是以“客观记录”为名,简单地照搬照转当事人的言论。 成都商报最后认定:就“黄山”报道而言,记者龙灿虽然没有弄虚作假的主观故意,但既没能履行核实义务,也没有遵循“涉及矛盾冲突,务必要采访当事双方的意见”这一基本新闻采访原则,关键事实错误导致整篇报道失实,属严重违规行为;同时部门负责人审稿不严、责任编辑简单采信,签片老总把关不力。
个人分类: 时论|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日本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
热度 3 chenbinmse 2011-1-23 16:43
由于其清洁和可再生的特点,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可谓炙手可热。太阳能发电的机理可以简单的参照下图。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目前为止报道的有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poly-Si), amorphous silicon, gallium arsenide, cadmium telluride, copper indium selenide/sulfide, organic dyes and polymers等。从当前市场占有的份额来看,多晶硅还是占下了半壁江山;从生产企业的规模来讲,多数大公司还是集中在日本,德国,美国等。 图片来源:(SUMCO Corporation) 日本是能源消耗大国,其资源短缺的情况促使它一直积极开发太阳能。从2000年起,日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总体产量的一半。博士期间在NIMS从事过多晶硅方面的研究,对这一行业也深感兴趣。下面是自己对日本在这方面研究的一点了解: (1)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 AIST里的太阳光发电研究中心包括结晶Silicon组,Silicon新材料组,化合物薄膜组,系统评价组,有机新材料组,产业化战略组等。 (2)物质材料研究所(NIMS) 研究包括多晶硅的生长,晶体中缺陷的评价等。 (3)东北大学IMR 在多晶硅的生长方面造诣很深,另外还做一些器件的制作以及相关表征等。后来听说负责的Nakajima退休后,里面的人也开始分家了,现在分成了好几个小组。 (4)筑波大学 主要是探讨能用于太阳能电池的新化合物材料,比如硅化物等。和NIMS还有东北大学都有合作。 (5)日本宇宙研究所JAXA 主要是多晶硅中的有关缺陷表征。 当然除了日本的研究机构,日本各大公司的研究也是特别的厉害。比如,夏普,三洋电机,日本京瓷,三菱重工等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
个人分类: 研究视野|5316 次阅读|5 个评论
文章背后的故事
热度 4 chenbinmse 2011-1-19 20:16
写完文章后,和老板的discussion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因为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有些东西是人生阅历而产生的,书本上是看不到的。老板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时候他需要表达一个意思,比方说类似中国的成语那样,一时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英语来时,就会写出汉字来。比方说,他曾写过“画蛇添足”,意指有些东西写得太多太细了,不够简练。 1)CNS还是一般的研究文章? CNS的影响力,一直让人们慕名向往。有时候在discussion过程中,我会向他顺便提一下NIMS的某某最近发表了一篇Science或者Nature啥的,他听后似乎不以为然。然后教育我说,我们做科研需要静下心来,不要追求那些虚名,多做些真正的研究,不要向CNS那样炒作,发本领域的相关的journal远比CNS好。然后给我举例子说,很多人发了CNS,让他们解释机理内涵,却什么也说不上来。紧接着又苦口婆心的说,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credit,一味的炒作概念的人给其他研究者的印象就是不踏实。 2)写文章与Cooking 老板经常给我们说,写文章就像cooking一样,一盘好吃的菜就是把原料和作料搭配的很好,再加上良好的火候。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炒出来味道就是不一样。把第一篇文章交给他改的时候,他开玩笑说,你的文章怎么炒的不怎么好吃啊;我接着说,可能是你吃遍了天下的山珍海味,嘴变叼了,但你知道,我真正的cooking技术很好的,很多人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我长胖了就是个最好的明证,有机会我请你尝尝我的cooking。然后,我们哈哈大笑、、、 其实,每篇文章都有她背后的故事。我们在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变成铅字后,不免心情激动与高兴;而夹杂在这其中的背后故事,往往给我们于回味,于感悟。
个人分类: 论文故事|4668 次阅读|7 个评论
博客升级的背景情况说明
热度 17 科学网编辑部 2011-1-17 18:19
旧版系统是07年初科学网自主开发的,博客的功能也相对简单,首页仅有最新博文和精选博文两个栏目。后来随着网站发展,我们在最初基础上不断增添各项功能,4年来进行了不下百余项的改动,形成了旧版最后的形式。 但随着科学网的注册用户量(含博客和论坛)数十万的增长以及网站影响力的逐渐增大,目前的系统已经不堪重负,网络安全问题也频频出现,仅2010年一年就发生数次导致访问受影响的攻击事件。 为了科学网的长久发展,我们决定放弃对原有系统的升级,而是采用一款主流的开源产品,以此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新系统的原型采用的是国内开源领域著名公司的产品,优势在于底层结构逻辑合理、安全稳定,有着良好的扩展性,便于在以后添加各种新功能插件。但由于是在别人制作的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很多旧版原有的功能和界面风格不得不有所取舍。 科学网技术部门现正在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归档整理,按重要程度和急迫程度进行修改,给大家带来的不便请谅解。
7406 次阅读|24 个评论
笔者小组一论文被检索为生态学主流刊物高影响力文章
热度 1 蒋高明 2011-1-16 23:00
蒋高明 据最新消息,我组2004级博士生Dilip Kumar Biswas 在生态学主流刊物《全球变化生态学》(Global Change Biology, GCB)发表的论文《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leaf biochemical,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responses to ozone in 20 winter wheat cultivars released over the past 60 years》, 被检索为该刊高引用率论文前3%。 1月14日,GCB主编Steve Long和Rachel Shekar向论文第一作者Biswas博士发来了贺信(原文附后)。 自从2008年1月以来,GCB共发表了724篇文章,Biswas博士的文章被Web of Science 检索为GCB高引用率的25篇文章之一,为该刊前3%的高引用率论文。 目前,GCB影响因子为5.564。尽管该刊成立较晚(1995年创刊),但在主流生态学领域影响力逐年上升。根据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检索数据,1999-2009年期间,GCB在生物多 样性与保护领域影响力排列第一;而ISI ScienceWatch分析指出,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GCB位列第三(前两名分别是Nature 和 Science)。 Long 和Shekar 主编代表编辑部,向文章第一作者Biswas博士对GCB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们表示将压缩刊物发表周期(目前文章从投稿到接受周期50天左右),提高论文发表 质量,继续办好刊物。 Biswas博士来自孟加拉国,2004-2007年在笔者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臭氧污染与植物生理生态响应研究。该生工作非常刻苦,成绩出众。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高影响 因子论文(IF3) 4篇,2007年获中国教育部优秀留学生奖励。他是植物所全程培养的第一个国外博士生。目前,他已结束了在爱尔兰的博士后工作前往加拿大某科研单位就职。 笔者为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 附件:GCB主编的来信照录如下: From: " gcb@life.uiuc.edu " gcb@life.uiuc.edu To: dilipkumarbd@yahoo.com Sent: Fri, January 14, 2011 3:54:38 AM Subject: Most cited article in Global Change Biology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most cited article in GCB! Dear Dr. Biswas: We are writing to congratulate you on your article published in Global Change Biology (GCB). Of all the 724 articles the journal has published since January 2008, your paper is one of the 25 most-cited since publication according to Web of Science, placing it among the top 3% of articles. GCB continues to go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Although a relatively young journal, our Impact Factor is now consistently above 5.5.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ranks GCB as the top journal in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while ISI ScienceWatch ranked GCB 3rd in the list of most-cited journal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1999-2009 (First and second places were Nature and Science respectively). However, our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 is the fact that authors, such as yourself, see GCB as a leading outlet for their best work. We are striving to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decreasing average decision times (now 50 days) and time from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We are also adding new sections to the new enhanced journal website and twitter feeds.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been able to grow our support in the form of sponsorship of speak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elected meetings. But as always we are keen to hear ideas from our leading authors. Thank you once again for your contribution to GCB. We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consider GCB for the outlet for your best work. Yours truly, Steve Long and Rachel Shekar, and on behalf of our Editors, staff, and the Publisher. www.wileyonlinelibrary.com/journal/gcb
个人分类: 教书育人|73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自己的学术成绩要心中有数
sqdai 2011-1-11 13:29
进入新年以来,申报新一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学界人士的当务之急,在申报时人们必须详述工作基础;新一轮职称申报也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其中对自己的学术成绩的描述更是必不可少的;在人才计划竞争答辩中,更需要如实描绘自己的学术成绩和影响。我发现不少青年学人做这些事情时对自己的学术成绩心中无数。 怎么会呢?做过多少个科研项目,发表过多少篇学术论文,一数就数出来了,几近秃子头上的虱子!但是我要说,这是低层次的数,而在很多场合,要的是高层次的数。例如, 国内外有多少学者注意到你的学术研究? 你的学术论文的三大检索次数是多少? SCI 他引次数是多少? 有多少评论刊物对你的工作进行了评述? 你投稿的刊物有多少次将你的论文列为 top 之数? 有多少学术论文、专著大段引用了你的学术成果? 有多少学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赞扬了你的成果? 我在评审各类申请书、报奖表等文件时,看到有些青年朋友做得不错,对上述问题有足够的说明,但大多数朋友心中无数,做得不到位。 按理,我们做科学研究不应有功利的动机,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添砖加瓦。这里有一个选题问题,不断审视自己的学术成绩,做到深层次的心中有数,就会发现手头所做的科研是否有意义,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而不是埋头拉车,去做一些陈旧的、没有影响的工作,不会老是炮制垃圾论文。 随时关注自己的学术成果的影响,还有利于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把手头的工作做得更好。 如何评价自己的科研成绩?靠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当然不行,就要关注上述问题的答案。做得到位,自己的科研工作就能争取到更多的关注。 我的青年朋友中,有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把自己的每项科研成果归入一个文件夹,除了有材料说明成果的形成和问世过程,还随时记录并不断更新外界的评价记录,一有需要就可调出来应用。这种做法值得效仿。 所以,要做到对自己的学术成绩心中有数,贵在平时的积累。 写于 2011 年 1 月 11 日
个人分类: 学术动态|785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英媒:中国影响力大增 美国“亮肌肉”时需三思
xupeiyang 2010-12-8 15:24
2010-12-07 17:00:02   来源: 环球时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