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享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显赫”还是“享受”---科研与生活
热度 1 lxchencn 2012-7-16 10:13
苦短人生一百年,半百难辩涩与甜,走上科研路,没有回头路,继续走下去,为的是哪般?咱小老百姓,万难成牛顿,要想拿诺奖,让后代去想,既无牛思想,也无爱斯坦,今天申项目,明日写文章,还不拿经费,学生齐遭殃,忙的像蜜蜂,采花为谁甜,光亮如燃烛,残尽一席寒,时光如离箭,有去不复还,苦叹光阴短,显赫未追完,霹雳一惊梦,还是生活长,柴米油酱醋,花开日月光,活水细长流,草木枯荣间,科研与生活,享受赛神仙,若是如此过,下辈不成仙!
37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熊猫整天吃竹子”随想
热度 3 zlyang 2012-6-17 16:02
“大熊猫整天吃竹子”随想
“大熊猫整天吃竹子”随想 昨天看电视,说大熊猫的肠胃原本适合肉食,但实际却为素食。更不妙的是只吃热量不高的竹子。于是大熊猫只能整天吃竹子。即使发情期等待交配的空闲,也在忙于吃竹子。 http://www.uux.cn/viewnews-30740.html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62287/24777 忙于吃(基本生活),就没有了发展的时间和精力。大熊猫濒于灭绝了,尽管它们很可爱。 生存 享受 发展 。这是伟人的教导。 “ 发展 科技, 发展 社会”与 降低 人的 生存成本 有直接的关系。 《中科大鼓励科学家十年磨剑 教授远离考核指挥棒》(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 2012-6-17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651.shtm , 就是例子。 爱因斯坦 说: “ 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01525.html 相关背景: 卡尔 · 萨根《宇宙》第七章 夜空的脊柱 http://lifeng.lamost.org/novels/cosmos/07.htm 公元前 600 ~ 400 年之间,人类的认识史上发生了上述伟大的变革。促使变革的关键是人们的双手。一些著名的爱奥尼亚思想家都是船员、农夫和织工的儿子。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教士和文人不同,爱好劳作,习于探索,而后者则好逸恶劳。 ⑧ 公元前 6 世纪,是地球上人类智慧和精神上的百家争鸣时代。在这个时期不仅在爱奥尼亚出现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等许多优秀人物,而且在古埃及,出现了法老尼科二世,他使人类完成了环绕非洲的航行;在古波斯,出现了琐罗亚斯德;在中国,出现了孔子和老子;在以色列,出现了犹太人先知;在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等等。很难设想,这些优秀人物的出现,相互之间是毫无联系的。
23819 次阅读|6 个评论
欧洲杯来了,你Hold住吗?
热度 1 tt52dj 2012-6-9 09:49
今天凌晨,期盼已久的2012年第十四届欧洲杯正式开幕。开幕式(第一场)比赛——波兰 VS 捷克的精彩程度,无须我多说,球迷心中自有评判。然而,我想说地是本场比赛一应俱全:进球(3个,其中1个因为越位在先而被吹无效)、黄牌、红牌、点球(甚至连被扑出都有了,不得不佩服波兰那位神奇的替补门将)。第二比赛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正如广大中国球迷(85%-90%支持俄罗斯胜)所猜测的那样,俄罗斯将拿下捷克。但谁能预料,结果竟是4:1,如此悬殊的比分。说明了一切:之前的热身赛中,俄罗斯3:0大胜意大利,并非靠运气,而是实力的体现。整场比赛,俄罗斯的强大以及捷克的老迈和羸弱一览无余。对每一位熬夜看完该场比赛的球迷,我相信这90分钟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享受。 或许凌晨,还在熬夜看球的滋味,很不好受。但作为球迷,尤其是无明显偏见的球迷,那更是一场比高考更严峻的考验,假如能做到一场比赛都不落下,那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比汤帅的《幽灵计划》更加艰巨。 明天凌晨,两场重量级的比赛即将来临:0:00,荷兰 VS 丹麦;2:45,德国 VS 葡萄牙。精彩不容错过,郁金香的攻势会被丹麦童话化解掉吗?而第二场堪称火星撞地球,在德国长人如林及技术扎实的阵营里,葡萄牙如何找到破绽;小猪 PK C罗,将撞出怎样的火花?这些将是比赛的看点,值得期待。现在的你,还在为是工作还是看球而烦恼吗?假如你是一个球迷尤其是铁杆的橙衣军团的Fans,你能Hold住吗?我是准备好了,一贯到底!让比赛来得更猛烈些吧! 欧洲杯:最纯粹的足球,最高级的享受(套用一下“天下足球”的口号)。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吧,因为这里不会有中国队式的纠结,也不会有更多的羁绊,有的只是激情。 本人将坚持及时与广大球迷分享自己看球后的激情与观点,以续载形式纪录每一个美妙的时刻,敬请关注。
个人分类: 体坛风云|3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是谁在享受比赛?
热度 2 xyysh2008 2012-6-6 09:38
是谁在享受比赛?
1、是她吗? 2、是她吗? 赢球了,是她吗? 3、是她吗? 赢球了,是她吗? 特此申明:图片来自网络,不作商业用途,特此鸣谢!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522 次阅读|6 个评论
经验交流:等待,也是科研
热度 4 scientister 2012-2-16 17:20
经验交流:等待,也是科研 周公朴 搞科研,一定要有耐心。 前段时间,研究工作突然遇到障碍,无法进展。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还是焦急。不是对研究方向缺乏信心,而是担心进度迟缓。 我知道问题一定会解决,但是如何解决呢?只有等待。等待的过程,实际是思考和消化的过程,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过程。 因为困难是临时遇到的,没有解决的预案。所以需要等待。我认为这种等待是对我的修养的考验,真的。我感觉这一次的等待非常泰然。 果然,前天我在与一个外单位专家谈话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我自己给自己提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发生的现象作疑问。难道是……?结果果然是一个类似的现象和过程,而这种现象所产生的作用与那个“不可能出现的现象”的作用是一样的。 这几天我们都很高兴。 我女儿问我为什么高兴。我说,“找到了问题的所在,这个问题……”,她接着说,“就解决了一大半”。 而且,由于这个“发现”,我们发现了现有的一项大规模应用技术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研究出一项新技术,可以申请科研立项(经费)、可以申请专利。 呵呵,我很享受这个“等待”的过程。
个人分类: 经验交流|20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品一杯清茶
hjf306 2010-8-4 16:35
突然喜欢品茶了,之前总觉得茶伤胃而拒绝它。突然喜欢它是因为我品到了它的清香和它的沁人心脾。在夜幕降临后,在喧嚣归于沉寂之后,在劳累了一天终于能够清闲之后,为自己,只为自己沏壶茶,然后靠坐在布艺沙发上,用手指轻轻地握住茶杯,一缕缕茶香袅袅升起,它在空中微微地打旋着飘浮着,不知不觉浸入到你肺腑中,接着再轻轻地品那么一口,那清香便留在心底了。   就这样地享受着,享受着忙碌中意外的悠闲,享受着饭菜外额外的清香。多年前就有个朋友写信说一杯淡茶一曲轻音一盏黄灯再加一本旧书便是他最享受的生活。原来享受是这么的简单。浪漫的情人在沙滩上日光浴是种享受;衣衫褴褛的乞丐坐在墙角晒太阳也是种享受;开辆越野车在空旷的原野奔驰是种享受;骑辆自行车在海边的公路上迎着落日的余晖慢行也是种享受;位高权重的达官们呼风唤雨、前呼后拥是种享受;熙熙攘攘的百姓们自由说唱随意穿戴也是种享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来往奔波是上帝赐给我们众生的职责,赶集的老爷爷在落日的余晖里赶着驴,做客他乡的游子在古道上寻着梦,伏案劳形的文人在方格子里求索着一条路。然而生命是个旅程,在旅程的尽头没有谁能够向老天再借一百年。在老天的眼里芸芸众生都是客,都是一批批的匆匆过客,既是客,那就让我们在履行完客人的职责后尽情地享受这生命吧,例如品一杯清茶!
个人分类: 茶道感悟|1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才能养成败家的习惯
zilu85 2010-5-10 13:59
客厅的壁钟早就不好使了,调准之后不知道啥时候就慢1个小时左右。有的时候一边打电话,一边看着这个破钟跟人约定时间,结果总把对方搞的莫名其妙。计划里,要在这个五一假期把这个钟换了。 于是,趁着下午暖洋洋的日头,我抖擞精神出了家门。溜达到小区门口,遇见了我们学校的GDL老师,很是差异他竟然站在地上,因为我们每次相遇他都是坐在车上的。他笑着告诉我,已经开始走路上班了,要1小时10分钟,肚子也下来了,我表达了钦佩之情,也想效仿之,又有点儿惋惜,走路上班可惜他新买的车了。 这样想着,挥手告别,然后挥手就打了个车,去五金灯具城,简单地说,地方不对,基本上没有集中卖钟表的店面,零散的几处卖壁钟的都是现代抽象风格的,和家里的装修风格不和谐。又去了红星美凯龙,又去了家乐福,总之,空手回来了。 一路都是打车来回。回到家里,忽然想:既然想锻炼身体,为啥当时不走着去商店,省了打车钱还锻炼身体?又想了一步,为什么不尝试一下自己动手,修理这个壁钟呢? 忽然间有点儿吃惊,以前俺可是把勤俭当做一种道德标准的啊。 一切的败家生活方式,都是下意识的自然地完成的,说明一个人被生活所腐化,不知不觉的会下滑很远。是不是还有很很多很多的方面都在堕落呢?比如理想,比如斗志,比如道德操守,......。 如放在锅里的青蛙,炉灶的火燃着,锅里的水在慢慢加温,我在惬意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上面是51假期写的】 今天早上,收音机准时想起,我听辽宁交通台的《新闻麻辣烫》,前15分钟的国内要闻都是上海世博会的消息,小李一家买了多少张票啊,XX国家的馆如何好啊,我们多爱世博会啊......说心里话,我一直以为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虽然前面带着北京二字,上海世博会可是上海的,或者是世界的,反正不是我的。建一个大花园子,让出不起国的中国老百姓去看,很有意义啊。15分钟之后,我才知道南方大暴雨了,英国大选中,俄国人阅兵了,任志强被扔鞋了...... 当然生活中最重要的还是我自己的生活,我看了一下客厅里的壁钟,已经6点半了,该吃饭准备上班了。 BTW,仅仅换了一个新电池,壁上的挂钟就完全正常了。
个人分类: 休闲|314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享受孤独
zjl5288 2010-1-16 14:47
生活在喧嚣的城市,就难逃纷扰 脆弱的身心怎么也逃不掉 这时候孤独就显得很必要 喜欢忙里偷闲,取静于闹 一个人找个角落 感受阳光的温暖,大地的怀抱 默默细数失去和得到,回味遗憾和美好 在静夜里独对心灵,深深思考生活的玄妙 喜欢时间让孤独一点点耗掉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3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物质享受对人的影响,也是一种毒品?!
qyu111 2010-1-10 09:52
最近听到一个对不同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的一个总结很经典: “ 70 年前生人为了工作而工作, 70 年后生人为了不工作而工作, 80 年后生人拒绝加班, 90 年后生人拒绝上班”。 捧腹一笑之余不免思考:人的生活目标和态度显然是从劳动逐渐变成了享受。人是不是越来越懒?这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仔细一想其实人也不是越来越懒。只是生活的兴趣和精力从劳动变成了享受。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 这一方面是反映了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从前物质生活贫乏的时候,人类没有多少物质东西可以享受,主要的精力在于生存。生活内容基本就是劳动。在劳动是生活的唯一内容的时候,人们就在劳动中发现乐趣,享受劳动本身。 而现在生产力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在物质生活中发现了比劳动本身更有吸引力的享受和乐趣,因此人的生活态度和兴趣就从劳动转向了享受。 这么推衍下去就要思考:人类和社会再往前发展是什么?有没有比现在的物质生活的享受更让人这种动物痴迷和陶醉的东西? 这么一想就想到了吗啡和摇头丸。于是就有点开始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富人名人开始沉醉于毒品,因为毒品比一般的物质生活对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从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说,享受是人类大脑某个区域受刺激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的结果。劳动、物质生活、毒品对大脑这个部位都能产生刺激,只是刺激的兴奋程度有所不同。 毒品的刺激最强,对人的吸引力也最大。 劳动、艺术和物质生活等人类活动是间接刺激,而毒品则是直接刺激。 这么想下来就要把刺激分为健康的刺激和不健康的刺激。 毒品,显然是毁灭人类的不健康的刺激。 劳动,显然是促进人的身体发育和社会和谐的健康的刺激。 物质享受呢?应该是介于劳动和毒品之间的一个亚健康的刺激吧。 只享受不劳动,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没有东西可以享受,同样毁灭人类。物质享受,因此也是属于不健康的刺激。 写到此,我想起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习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糜烂腐败。 物质享受,会使人淡漠劳动,厌恶劳动,也是一种毒品。 嗯,还是没有毒品好,还是少一点物质生活好,还是劳动好。 回到老话题:自行车比汽车好,户外晨跑比跑步机好,蔬菜水果比脑黄金好。 不要忘了土地,忘了自然,忘了劳动。
个人分类: 未分类|67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周末享受购书的乐趣
zxj368 2009-12-14 08:33
周末享受购书的乐趣 最近几年买书较少,尤其是没有到书市去买过书了。 昨天,和先生一起去了地坛公园的冬季书市,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购书的瘾。 走进书市,你就会感到满眼都是书,而且打折也较多,比书店偏宜不少,尽管有很多你不愿意看的书,但确实有很多你愿意看的书,同时也很愿意出钱买的书。我一边控制自己的购书欲望,一边减而又减,到最后,还是买回了27本书,当然,因为书很偏宜,花了不到200元钱。 我买的书基本上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用于欣赏的书,本来想买的有很多,除了书法类,还有很多的绘画类,但最后是一本绘画的也没有买,只买了4本书法类的书,分别是楷书字典(15元)、中国书法培训教程3本(15元),纯粹是为了欣赏,给生活增添乐趣。这4本书仅用30元钱。 第二类是儿子要用的书,2本作文类用书,《中学生作文辞海》(5元)和(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文章(5元);4本计算机类书,《电脑爱好者2008年合订本》(30元);还有1本儿子要求给他买的书,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26.1元)。这7本书花掉了我66.1本。 第三类是阅读用书,相对较多,4本神话故事,《北欧神话故事》、《巴比伦神话故事》、《印度神话故事》和《印第安神话故事》(4元),一元一本的书,实在是太偏宜;《东周列国志》(上下两本)(9元),是打两折买的;此外还有10元一本的书2本,季羡林的《我的人生感悟》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5元一本的书6本,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梁实秋的《谈话的艺术》、钱钟书的《围城》、《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位科学家》、《黄帝内经白话释译》和《卢梭作品精粹》。这些书共计花去了63元。 第四类是有点存放意义的书,是两折买的,《画说共产党宣言》(12元)。这书既可以欣赏,也可以学习,还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嘛。 书很重,先生提着已经很吃力了,但我觉着还是没有买够似的,很多书还想买的,而且还特别想买几幅表帧好的画,但终究还是没有买,人不能太贪了,买书画亦如此。 想买画的想法,留着明年再说吧,或许春节庙会上还可以买到一些欣赏用的画呢。 家里没有地方挂画,就连书也都没有地方放了,管不了那么多,先拿回来再说,总会找到地方的。回到家里,我把客厅的窗台收拾一下,这些书就可以摞起来放在这里了,放好以后,我对先生说:怎么就买了这么一点呀?放在这里都不起眼呢。 儿子不管那么多,捧起《电脑爱好者》就看起来,一直到睡觉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我则先看神话故事了。
个人分类: 杂谈|3617 次阅读|1 个评论
拥有孤独、享受孤独&孤独求胜
吴信 2009-12-13 16:12
您孤独吗?当你看到这条关于孤独成为最流行的新型传染病的报道时,您是怎么想?我一直在苦苦思考,究竟是怎么了?我们的心理到底哪里出问题了?回忆起生活中孤独的经历和心理过程,一方面真是痛苦,一方面也庆幸自己曾经拥有孤独。 孤独是指个体感觉到社交不足或人际关系有缺陷时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造成孤独心理的原因大约在三种:一是由于目空一切,非常自傲,认为别人都是低微平庸的,如果与这些人交往,就会掉 身价 ,从而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二是由于妄自菲薄,非常自卑,认为别人会因为自己的某些短处或缺陷而看不起自己,因此筑起 围城 自我封闭,与别人 断交 或尽可能少往来。三是由于愤世嫉俗,追求完美的 理想世界 ,而这种 理想世界 又无法与现实相容,因此其所作所为常常不被多数人理解,从而造成孤独心理。 什么原因呢?社会太喧闹,竞争太激烈,于是习惯了忙碌,习惯了喧嚣。说的好形象: 过分追求物质,让现代人忽略了自身的心理需要,形象地说,就是本来想遛狗,结果被狗遛。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丛中用一个玩笑概括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人们买车得到来去自由的 快乐,但养车、洗车、停车都是问题,生活被大大牵制,最初的自由和快乐都丢失了。现在独生子女多了,孤独的人也许更多。 孤独又很多坏处,孤独原本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然而却难以忍受所有痛苦中的一种,那就是孤独。一位在宇宙飞船上工作过很长时间的宇航员也曾说过,与孤独相比,太空舱生活的种种困难和不便简直算不了什么。可见孤独的确可怕! 《圣经 创世纪》中说: 人不应该孤独。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 能够忍受孤独的,不是神灵,便是野兽。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孤独,但却有人长期孤独。孤独犹如一剂隐形的毒药,可以慢慢吞噬一个原本鲜活的生命。孤独很难摆脱,但也并非无药可救。 但是我认为,孤独不一定都是坏处啊,大凡哲人都是孤独的,而尼采,更是孤独中的孤独者。仔细想像,能够在这喧嚣的氛围中拥有 一颗孤独的宁静的心也难得啊。 不过极度的孤独或长期的孤独,使自己与别人隔绝,这就是失败个性的特征了。 专家都表示,对抗孤独的最根本办法还是要学会好好独处。我也体味过孤独,并没有那么可怕, 人生都没有固定的路,既然在前行,就无法避免孤独,所以心平气和的继续上路吧,拥有孤独、享受孤独,进而孤独求胜,不要把自己置身于孤独感的控制之下,陷入无边的伤感之中,只有勇敢地走出孤独的阴影,才能品尝到甘美的人生! 文章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09年12月12日 : 孤独成了最流行的新型传染病 2009 年 12 月 12 日 16:47:32 21 世纪什么疾病最流行?大家脱口而出的可能是 非典 、 甲流 。然而,心理学家的回答却是:孤独。 欧洲一项针对 1200 位成年人所做的调查显示,约有 1/3 的人常感到孤单。在最新一期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芝加哥大学历时 30 年追踪 5214 名美国人后发现,人们一年平均有 48 天会感到孤单。调查表明,如果身边有一个携带 寂寞病毒 的朋友,你因此陷入寂寞的可能性比常人大 52% !不仅如此,这种传染还具有多米诺效应,甚至会连累到朋友的朋友。 6 种人最容易孤独 31 岁的陈枚是一名图书编辑,平日里朋友遍天下,可一说到孤独,她感触颇多: 有一回心里特苦闷,想找个人倒倒苦水,但把手机里的电话簿翻了一遍,却一个人也没找到 ! 找这个朋友吧,隔行如隔山,实在没耐心解释清楚来龙去脉;找那个朋友吧,人家整天上厕所都要挤时间,不好意思给人找麻烦;找同行吧,虽有共同语言,但大家平时都是明里交流暗里竞争,怕成了人家的笑料;找作者吧,但只是书稿往还的工作关系,没有义务当她的情绪垃圾桶;找父母吧,又怕老人家太过担心 明明站在大海边了,还要眼睁睁看着自己渴死,这就是寂寞。 陈枚眼里满是无奈。 与陈枚不同,在外企工作的孙先生坦言自己是个怕寂寞的人,他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即使老婆孩子不在家,也要把屋里的灯全打开。一上公交车就千方百计打电话消磨时间,下班没事拉几个哥们喝点儿小酒,只要家里来人就得支桌麻将,反正怎么都得热热闹闹的。 没办法,一闲下来,心里就慌得厉害。即使这样,有时候身处朋友堆中,突然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孤独这东西,躲都躲不开。 即使有伴,人还是寂寞的。 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情商管理专家、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张怡筠如是说。虽然寂寞的理由大同小异,但寂寞往往更偏爱六种人: 女性。女人更感性,注重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满足,再加上她们的情绪表达能力强,也更乐于宣泄自己的寂寞,所以是 寂寞病毒 的易感人群和最佳传播者。 领导。所谓 古来圣贤皆寂寞 ,探索成功的路往往不同常人,而到了顶峰时又曲高和寡,这是一种认知上、思想境界上的孤独。 上下级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是保证领导树立权威、体现下级尊重态度的前提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岳晓东指出。 自我中心的人。这种人过度关注自己,难以从社交中得到心理满足,加上缺乏社交技能,容易受到孤立。 内心世界不丰富的人,比如有些啃老族、全职太太以及一下班就无所适从的工作狂。相反,实验证明,有强烈信仰的人不容易孤独。 缺乏家人陪伴的人。像空巢老人和独生子女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因此常常体验到外部的、行为上的孤独。 外向的人。研究表明,外向的人更渴望新鲜感,需要外部刺激以达到兴奋状态。如果缺乏外部刺激,就会陷入无聊、寂寞之中。 孤独伤心又伤身 在现代社会,为什么孤单会如影随形呢? 过分追求物质,让现代人忽略了自身的心理需要,形象地说,就是本来想遛狗,结果被狗遛。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丛中用一个玩笑概括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人们荷包越来越鼓,对精神生活(特别是人际关系)也舍得投资了。比如说,人们买车得到来去自由的快乐,但养车、洗车、停车都是问题,生活被大大牵制,最初的自由和快乐都丢失了。另一方面,大家的时间越来越值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随之越来越实际了,以前一伙人凑在一起为虚无缥缈的理想可以聊一整夜,现在你要是心血来潮找人吃顿饭,别人还老疑心你是为请他帮忙做铺垫 本来以为越有钱就越快乐,结果大家反而越来越疏远,在这种落差之下,寂寞自然闪起了警示灯。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都 群居 在平房、家属院里,邻里之间其乐融融,而现代社会,钢筋混凝土的坚硬却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交流更少了,灵魂也变得失落。 正因为如此,孤独带来很大的 破坏性 。研究表明,孤独的人血压比社交活跃的人高出 30 个单位,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可能性高 3 倍,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概率达到正常人的 2 倍;孤独的人容易染上不良嗜好,因为它会削弱人的意志力和决心,容易放弃运动,倾向于摄取更多脂肪和糖分、烟酒;孤独的人大脑缺少灵活性,睡眠不好,所以衰老得快;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从而削弱人体免疫系统;长期孤独分泌更多叫作 肾上腺酮 的压力激素,还会增加患癌风险。 最糟糕的是,孤独产生的过激反应不仅害己还害人: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卡西沃伯指出,一个孤独寂寞的人可能更不容易相信他人,而且总是喜欢钻牛角尖,给别人找茬儿,朋友会越来越少。现代社会是由很多人组成的 网络 ,如果处在其中某个关键链条的人,因 寂寞 带来的问题而断绝了同其他人的来往,可能会引起更大范围的 关系中断 ,让寂寞呈几何倍数蔓延。 交对朋友是最好的 疫苗 交对朋友是最主要的抗寂寞 疫苗 。研究指出,每多交一个朋友,在一周內感到孤独的时间减少 0.04 天,一年减少两天。丛中表示,我们择友的时候往往被这样那样的条条框框限制住:要找社会地位旗鼓相当甚至略胜一筹的,要找愿意两肋插刀、大方的,要找离得近、常见面的 其实,帮你排遣寂寞的人不是能给你多少实际好处,而是你跟他交往不用担心谁付出得多,而且共事起来兴趣会越来越高涨。 把喜欢的事情(至少一样)当作事业来做。岳晓东表示,一个人变得开心时,身边的朋友也跟着变得开心的几率就会提高 25% 。换句话说,开心也是会传染的。丛中建议,在周末或业余时间,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比如有人定期与一帮原本互不相识的 驴友 (旅友)一起出游,有人参加舞蹈初级班,有人去圆小时候的钢琴梦 试着独处 15 分钟。有人可能会说,以上这些我都做到了,可我为什么还会时时感到寂寞呢?对此,三位专家都表示,对抗孤独的最根本办法还是要学会好好独处。 有些人把寂寞看作是一团死面,总是想扔掉,却没想到加点料、耐心等一等就能让它变成活面。 丛中说。具体做法是:关掉门窗、手机、电脑、电视、灯,静坐下来,问问自己今天过得怎么样,有哪些新的想法,有哪些不开心的事情,其中原因可能有哪些,哪些事情需要改变等等。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3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享受完整的读书过程(老蠹说书之3)
lxh2009 2009-10-6 18:24
“十一”长假,朗朗晴天,正好是睡懒觉和读书的时机。日上三竿,从床上悠然起身,洗漱完毕,驱车来到长江二桥下面的徐家棚社区,与事先约好的旧书店老板见面洽谈,顺利淘得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学名著英文版若干册。 回到家中,几番放下又捧起,摩挲不已,爱不释手。外文出版社的图书,排板样式、印刷效果、纸张质量及外观装帧等都属一流——可能原本是设计对国外发行、代表中国文化及出版业的形象吧!这几本书虽然都有30年左右历史,书页也稍有些发黄,但书的整体品相就是好!而其中的水墨、水彩、木刻插图多出自名家,堪称艺术佳品,极具欣赏价值——所以,还没有读到书中文字,便已经陶醉其中。 眼下国外有一个新名词称作google generation,系指时下那一拨过分依赖电脑和网络的年轻人——包括读书,也可以从网上下载或有、或没有知识产权的作品,不用花一分钱,可以坐在电脑跟前看,也可以存到手机上看——极有可能会对我辈花钱买书还要挤占生活空间颇有微词。对此,本人给予理解的同时,却不能苟同。 读书不是与文字的简单照面,而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首先是确定选什么书去读,这个要因人而异,好比人的身体,缺什么营养,就补什么吧!能够“花一样钱补两样”自然更好。任谁也不大方便去给他人指点、圈定所谓“必读”。第二,同样的书,有不同的版本外观,选自己喜欢的,阅读起来乐趣会更多,前面已略有叙述。第三,阅读的环境,比如欧阳修所提到的“三上”,也很有意思。小的时候,经常会在树杈上、草堆中津津有味地阅读连环画;现如今读书,出门的时候是在飞机、火车上,在家则习惯斜倚在沙发上、躺在床上,怎么慵懒、舒适就怎么来,较少正襟危坐地在书桌边读过。第四,每读完一本书,掩卷思考、回味,再几番翻书求证,然后能写下点文字体会,那就更好。 因为这些,除了工作需要查找、阅读的电子文档文献资料以外,我很少在电脑上读书。我更重视“硬拷贝”图书的质感,并愿意为自己设计完整的读书过程,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
个人分类: 老蠹说书系列|4306 次阅读|2 个评论
生活就是切换
xiegming 2009-8-26 09:50
好久没有写博客了,也很少来这里看看。一方面,一直确实没有什么相关的东西可写,一方面,一个月以来几乎所有时间花在了孩子身上。吃,喝,穿,洗,睡,玩,每天轮流转。我已经有些乐此不疲,乐不思蜀,甚至一度幻想就这样下去多好啊,我带孩子,让老婆找个班上吧。可惜现实不能这样,目前还是我工作挣钱比较实际。生活还得花钱,没钱怎么生活啊。 享受生活和为了享受生活的努力如何平衡,真是一个大学问。这个和我研究的一个方向切换系统有密切关系。不同生活状态对应不同的动态模式,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几个模式,有时候我们会被动的切换,有时候需要我们主动的切换。如何更好的适应切换,并善于切换,把自己的生活弄好,不就是一个切换控制系统的优化问题吗? 再有半个多月,就要正式开学了(所谓正式开学,就是要开始上课了),又要到了一个新的时间节点,之后我的生活模式又会发生变化,希望我能够尽快适应。下个学期会议和比赛的事情比较多,要尽早计划和安排,争取不要把家里生活搞糟。 顺便在此感谢所有给我鼓励建议祝福的朋友,谢谢你们,我就不一一回复了。
个人分类: 活动记录|3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享 受
李丕鹏 2009-8-2 12:51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觉得很好玩,也曾在几个不同的场合说过。昨天和学生一起吃饭的时候,说到努力工作与生活等等,当我刚讲完这个笑话的第一句的时候,远道而来的学生朋友已经知道我在讲什么。确实,这个笑话很多人都知道,但昨天讲完我又有新的认识。那就是原来享受和享受的差距咋也这么大呢! 笑话的大意是这样的,这样的,这样的 从前,有个进山砍柴的人,在下山的路上看到一个懒人正在大树下舒服的躺着。他就问:你怎么不去砍柴阿?那懒人反问道:砍柴干什么?就此你来我往的一问一答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砍柴的人经过千辛万苦上山砍柴下山卖柴是为了有新房子新舒舒服服的享受生活。没想到那懒人最后又问那砍柴的人:那你以为我现在在干什么??? 言下之意,他不正在舒舒服服的享受生活吗!!! 这位学生朋友从大三开始,就在一家公司开始工作了,但还是觉得需要学习,这次不惜从天涯海角飞出关,到哈市报名上研究生,期盼着以后再读博士。很让我看好!!! 时代不同了,想当个合格的老师也很难了!首先,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样才能算合格,更不知道怎么样才算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现在很时兴通过评选诸如此类的东西来促进工作。在市场经济时代,是不是我们做老师的也要面对学生这个市场?而在我心目中,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就是因为那不是一个市场!但和很多老师交流,学生在毕业前喜欢的老师,好像多是能为这些顾客般的上帝着想的老师:上课让他们高兴和自由,考前让他们知道考试重点甚至题目、考试让他们顺利过关。至于教了什么,授了什么,学了什么,懂了什么,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不能太严格,因为谁敢保证不会出现一个又跑到楼顶打算展翅飞翔的活宝! 学生有句幽默话我觉得很幽默,更很有道理:你们忙的是为了钱,我们是花钱忙!(大意) 说得多好啊!老师再忙,那是应该的,因为老师只有这样才会有工资,才会挣到钱。而那些自费的研究生呢,确实是再忙还要花着父母的血汗钱!我真想说:孩子,如果这么看问题,那就别忙了,也别花你家里的冤枉钱了。生下来就如同那个在大树底下的人一样,不用忙,也不用花钱,找个地方躺着多舒服多享受! 时代不同了,我上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的时候没有毕业时必须发表论文或者论文被杂志接受的要求。也可能那个时候研究生少,对我们的导师和研究生、以及论文评审者和答辩委员的老师比较信任,答辩通过的就达到了学位要求;也可能那个时候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现在,我们的硕士生毕业答辩要拿到学位必须正式在省级以上刊物已经发表一篇论文(不过我理解在执行中很多只能算是皇帝新衣般的被有着正式刊号的刊物白纸黑字印刷出来的东西,因为那根本不能称其为论文)。这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研究生的培养,促进了研究生的自律!但是不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想导师心知肚明! 君不见,剽窃抄袭者揭出来不少,花钱买文章买杂志发表的屡见不鲜 不管怎么样,我想无论你们现在是后悔花钱买累(忙)受也好,还是后悔走对了路进错了门也好,你们要在我实验室毕业,那就抓紧学习和实验,抓紧整理和撰写论文,并在毕业前发表出来。不然就是你有着再伟大的发现、创新和突破,那也拿不到学位,这不是我不让你们拿到学位,而是规定不许可。因此,就是你有统领世界扫遍天下的大志,也先学会统领一下你的实验扫扫你自己门前的那点小雪。抓紧点,孩子们!别不知道轻重缓急阿!别顾此失彼阿!!!别让老师不知道你们在忙活什么??? 时代不同了,大锅饭没有了,大家都知道在忙忙碌碌中求得享受。我忙,我喜欢这种忙,我享受这种忙的乐趣!!!但愿你们也喜欢,也能知道享受! 注: 很不想写博克了,因为我不是小说家,因此在这里写的东西难免会让有些人看了不舒服不享受。但昨天饭桌上说过了的话我也不能食言。 以后向李建立老哥学习,写点动物的事情 !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享受……待遇
lvnaiji 2009-7-31 17:06
常常听说或在名片上看到享受待遇。大致有这样的规律,正式的、放在桌面上的称谓可能稍低,而括弧中的说明则稍高。需要强调的是后者。在某地的一处寺庙里,陪同的官员向我们介绍说,这里的主持 / 方丈享受副厅级待遇。世俗惠及三界外。在另一些场合,名片上是副处长 / 厅长等,括弧里常常是:主持工作。如实在有难言之处不便如此明说,也有变通之途。括弧里赫然是:处长长期不在家。呜呼,括弧几乎成了对上司、对正职的咒语,恨不得永远不在家。 上世纪 8 、 90 年代,高校中尚有学问和斯文可言,进入新世纪,全盘纳入官的系列,如副部级高校之类。难的是,学校升级了,校长书记升官了,却不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学校内其他官员不能搭便车。副部级校长书记越级带着几个副厅和一帮处长。虽然如此,官气还是四处蔓延。处、校,或校助,此类称呼不绝于耳。全面进驻高校的还有商,总。同样,教授、博导开公司者众。硕士、博士不是都称导师为老板吗?在官和商,或者干脆就是官商的挤占下,高校之大,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斯文无地自容。 不料,我也享受了待遇。 在三无单位挂一个虚职,于是在外便每每被介绍为主任,自然心中明白。但校内人知根知底,并不买账。好在上世纪曾经当过什么副院长,于是向外介绍时又有高招:老院长。曾经见到这样的一幕:华西的一个村官拍着原中央的一位高官的肩膀说,老部长啊。现任部长敢拍吗?我突然明白这些官的离退休为何如此之难:在官的一侧,权就是生命;在民的一侧,所看到的不是人,而是权。权在,人在;权不在,若粪土。想想当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人在,阵地在。真是如同隔世。 近日还有新的体会:享受明星待遇。 几年前阴差阳错,接触到职业教育,给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和校长上课。奇怪的是,上了那么多年的课,一定级别的讲座也有一二百场,却从未经历过在职教上课的经历:拍照。坐定开讲,只见闪光灯闪烁;在黑板前、屏幕旁讲解,闪光灯闪烁,闪烁。感觉真好!用上海话的句型就是,感觉不要太好哦。从未有过在单位时间被拍那么多照的事情。这是否可以成为衡量明星度的一个指标,一个参数?后来,只要是给职教上课,就必有此待遇。心想,是否还得练几个 pose? 昨日又给一个职教班上课,又是闪光灯。终于按捺不住,向学员即职教的老师或校长问起,为何拍照。我们有任务,领导交办。我从云里雾里一下子跌落尘埃。原来 ! 还是这句话:感觉不要太好哦。现在可是另一层意思:人贵有自知之明。贵在享受人的待遇,享受你之所以为你的待遇。
个人分类: 杂谈|55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 (转载)
famingkuang 2009-4-9 20:27
我的学长去年丧妻。 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实在教人难以接受,但是死亡的到来不总是如此吗? 学长说他太太最希望他能送鲜花给她,但是他觉得太浪费,总推说等到下次再买,结果却是在她死后,用鲜花布置她的灵堂。 等到 等到 似乎我们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学毕业以后,我就会如何如何。 我们对自己说。 等到我买房子以后! 等我把这笔生意谈成之后! 等到我退休以后。 等我最小的孩子结婚之后! 人人很愿意牺牲当下,去换取未知的等待;牺牲今生今世的辛苦钱,去购买来世的安逸。 然而,生活总是一直变动,环境总是不可预知,在现实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总是层出不穷。 身为一个医生,我所见过的死人,比一般人要多得多。 这些人早上醒来时,原本预期过的是另一个平凡无奇的日子,没想到一件意料之外的事:交通意外、脑溢血、心脏病发作等等。刹那间生命的巨轮倾覆离轨,突然闯进一片黑暗之中。 我们毋需等到生活完美无瑕,也毋需等到一切都平稳,想做什么,现在就可以开始。 如果你的妻子想要红玫瑰,现在就买来送她,不要等到下次。 真诚、坦率地告诉她: 我爱你 、 你太好了! 这样的爱语永不嫌多。 如果说不出口,就写张纸条压在餐桌上: 你真棒! 或是: 我的生命因你而丰富。 不要吝于表达,好好把握。 记住,给活人送一朵玫瑰,强过给死人送贵重的花圈。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尽头,许多人经常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做,有许多话来不及说,这实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有许多事,在你还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还来不及用心之前已成旧人。 一句瑞典格言说: 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 不管你是否察觉,生命都一直在前进。人生不售来回票,失去的便永远不再有。 不要再等待有一天你 可以松口气 ,或是 麻烦都过去了 。 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易逝的,享受它们,品尝它们,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别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所有难题的 完满结局 上。
个人分类: 转载|1556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