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陆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两条“路”一颗心
热度 1 lijianguo531 2018-11-19 18:33
昨天是路遥逝世 26 周年的日子。我知道路遥很晚,直到 2017 年在英国访学期间偶然的机会才看到电视剧。回国之后赶紧买了原著细细品读起来,就像饿了很久的乞丐看到了一大碗红烧肉一般,爱不释手。我在朋友圈里发关于《平凡的世界》内容的时候,很多人给我的回复都说是儿时的记忆,真是让我汗颜。每每想起路遥,想起《平凡的世界》,都让我肃然起敬,心底的血液会加速,身体会血脉喷张,莫名的兴奋和身体里由内而外迸发出战斗的力量。想起第一次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哭了好几回。看到孙少安拉砖时恶劣的环境,看到孙兰香因为家穷而想放弃学业,看到田晓霞在矿洞里与孙少平依依不舍离别的时候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生活有多么不易,生活又有多么的厚重,唯有直面生活才能享受生活,而劳动就是直面生活的唯一方法。就像路遥先生说的,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强大的内在力量。 可能路遥先生的这个笔名就是为这生活的本真而起。路遥用笔和文字描绘着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从没有让我感觉到绝望,字里行间流露的是生的美好和劳动的光荣。我来自于农村,知道农民的不易。当我看到那句,像任何穷家薄业的农家子女一样,这孩子(兰香)在很小的时候就懂事了。我从心底和这寥寥数语产生了共鸣,因为我看到很多煌煌大论的人,只因为他们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虽然我现在是个所谓的城里人,但是我想让我的孩子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农村体验生活,去体会生活的不易,去接受现实的洗礼。我也很害怕自己哪一天失去了方向,丢掉了本源。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处处提醒自己没有骄傲的资本、端正自己的态度:因为我总觉得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是一个口头语,在我看来不是简单的爬山那么简单。一个知道艰苦生活意义的人,一般不会太张扬,而这种人往往具有足够的毅力去达到山顶;而一出生就在山顶,看惯了美景与仙境的人,往往只会高谈阔论,不屑这山脚下的筚路褴褛,会栽跟头,很难下到山下来。要对生活有敬畏之心,有热爱之情。这本书我读的很慢,三个月了才读到一半,并不是没时间看,是我不忍心读的太快。我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去体会每个文字背后那深厚的生活印记和情感, 这么好的书读完就没有了,因为路遥早就去了遥远的地方。感谢您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读了他的书是我一生的财富。 想到此,也让我想起 900 年前的南宋,有个叫陆游的诗人,一生报国,风骨铮铮。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但一生不得志,被贬回家还能吟唱茅檐低小,河上青青草。。。。。我欣赏他的豁达与能屈能伸的气概。得时不卑不亢,坚持理想;失时也能自得其乐,豁达高歌。这样的人往往是看懂了人生,理解了生活。有人问金庸先生,人应该怎么活才好?金庸先生笑着答道: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是啊,没有大闹一场哪来的看透天下难易事,也不会获得悄然离去的心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虽然这两人相隔接近 1000 年,但并不妨碍我们去怀恋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厚重文化积淀中的灿烂一笔。我们是平凡的人,但我们要有不平凡的生活,可以活的不平凡。生活中都是平凡的琐事,但是你要有不平凡的见解和认识。 借用路遥的那句话与大家共勉:普通并不等于庸俗,他也许一辈子一辈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但他要做一个不平庸的人。在许许多多平平常常的事情中,应该表现出不平常的看法和做法来。
个人分类: 观点点评|3088 次阅读|1 个评论
陆游与唐婉
热度 3 ncepuztf 2015-12-30 10:59
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阕《钗头凤》:     其一: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其二: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晚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这两阙词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琬,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琬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琬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流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琬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琬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琬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霹雳,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琬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琬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不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琬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琬,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琬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同科应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锦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琬。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琬,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琬,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琬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琬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琬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琬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琬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琬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琬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琬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琬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开头所提到的第一首词。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琬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开头提到的第二首“钗头凤”。   唐琬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情本是十分完美的结合,却毁于世俗的风雨中。赵士程虽然重新给了她感情的抚慰,但毕竟曾经沧海难为水。与陆游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始终留在她情感世界的最深处。自从看到了陆游的题词,她的心就再难以平静。追忆似水的往昔、叹惜无奈的世事,感情的烈火煎熬着她,使她日臻憔悴,悒郁成疾,在秋意萧瑟的时节化作一片落叶悄悄随风逝去。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令后人为之唏嘘叹息。   此时的陆游,仕途正春风得意。他的文才颇受新登基的宋孝宗的称赏,被赐进士出身。以后仕途通畅,一直做到宝华阁侍制。这期间,他除了尽心为政外,也写下了大量反映忧国忧民思想的诗词。到七十五岁时,他上书告老,蒙赐金紫绶还乡了。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琬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琬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此番倦游归来,唐琬早已香消玉殒,自己也已至垂暮之年,然而对旧事、对沈园依然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深印在脑海中那惊鸿一瞥的一幕,这时他写下了“沈园怀旧”诗:   其一: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怅然。   其二: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是陆游怀旧的场所,也是他伤心的地方。他想着沈园,但又怕到沈园。春天再来,撩人的桃红柳绿,恼人的鸟语花香,风烛残年的陆游虽然不能再亲至沈园寻觅往日的踪影,然而那次与唐琬的际遇,伊人那哀怨的眼神、差怯的情态、无可奈何的步履、欲言又止的模样,使陆游牢记不忘,于是又赋“梦游沈园”诗: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此后沈园数度易主,人事风景全部改变了昔日风貌,已是“粉壁醉颗尘漠漠”,唯有“断云幽梦事茫茫”。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了。   时过境迁,沈园景色已异,粉壁上的诗词也了无痕迹。但这些记载着唐琬与陆游爱情绝唱的诗词,却在后世爱情的人们中间长久流传不衰。它提醒着人们:好好珍惜你拥有的那份感情,不要轻易道别离,酿成无奈终身悔。    有人说, 人的一生都应该经历两件事: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 。 从这个角度,也不得不为陆游叹息遗憾了。    当然也有人说: 相见不如怀念,怀念不如忘却 。也许, 残缺也是一种美。?    感叹于大宋王朝乃才子佳人,爱情故事高发时代,那时一定是温饱有余,小康已达,否则谁又有闲情逸致吟诗作画?不管是柳永还是陆游,秦桧(宋体的创始人)还是岳飞,甚至北方猛人完颜亮,每个人都是才华横溢,情绪迸发。市井处更是一副清明上河图样【当时的城管用何种手段治理得井井有条?】。据说金兵南下也是为垂涎江南美景中的美女,这么说战争也是为了爱情?    本文资料来源于网上某博文不详,最后一段为本博评述。
个人分类: 生活|1946 次阅读|6 个评论
陆游的沈园之作
热度 1 Mech 2014-10-20 13:34
陆游算是我喜欢的作者。年轻时激发于他的功名之念,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后来更偏爱他的清客趣味,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最早就有印象的,还是陆游因与前妻唐婉相见于沈园而题壁的《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当时我还在青春期,很是喜欢。尤其是听了广播剧《钗头凤》,自以为知道了前因后果,感慨尤深。也知道了据说是唐婉的和词《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自己手痒,也和过一首。现在只记得其中有“朝有桧,居无蕙” ( 唐琬字蕙仙 ) ,觉得放翁的憾事莫过如此。其它已经全然忘记了,倒也免得知道了让自己耻笑。 陆游写《钗头凤》时 27 岁, 1151 年春天。 1192 年,陆游重游沈园,当时他已经在山阴住了三年。又写了首七律,《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枫叶如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不仅人不在了,园也变了。妄念哪里会这样容易消除殆尽? 1199 年 75 岁的陆游,又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沈园》两首 城上斜阳画角衰,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年事渐高,思念愈烈。 1205 年, 81 岁的陆游居然梦到了沈园,又写了《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早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在辞世前不仅, 85 岁的陆游再游沈园,在《春游四首》中写道,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上述故事最早见于宋人陈鹄所 撰 《耆旧续闻》卷十,但除 世情薄,人情恶 外没有诗词句子。诗词收集比较齐备的见宋人周密所撰《齐东野语》卷一,但也没有唐婉的和词。该词最早见于明代的书。 即使男女主人公相继走上黄泉路,生离死别的婚变故事依然在拨动无数代人的心弦。
个人分类: 休闲阅读|3411 次阅读|6 个评论
《示子遹》 陆游
carldy 2014-7-19 23:45
《示子遹》 陆游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这是陆游在山阴(即今之绍兴),给他儿子陆遹写的一首诗,时为公元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他84岁,很快,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因此,将这首诗视作诗人的一份文学遗嘱,也无妨。 【释文】 我年轻初学写诗的时候,只知道追求诗句工整,修辞华美,总在字句上下功夫。到中年写诗时,始所有悟,才逐渐窥察到宏大深邃的诗意境界,也就能写出一些好诗来,有如被湍流冲洗的顽石,显得奇特不俗。唐朝李白、杜甫的诗,是不可逾越的高峰,有如数仞高墙挡在眼前,我恨自己领会不深,渴望而不可及。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也只能说到达了高墙的门边,至于温庭筠、李商隐的诗,就不值得一提了,即使是他们的扛鼎之作,也未必能真正领会诗中三味。诗是六艺之一,哪能仅仅当作笔墨游戏呢?所以,你果真要学习写诗,不仅是字词句式,还要有更深的学问,作诗的工夫,在于诗外的历练。 “功夫在诗外”出于陆游给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他点评了李杜、元白、温李,陆游的意思,把唐诗分了个层次,他认为学诗不能只局限于诗的字句这个小天地里,必须去涉猎各种知识广博的领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功夫在诗外”,也不仅是为作诗而作诗,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才能写出宏大深邃的诗的境界。 唐诗人王昌龄作的《诗格》中就曾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意境,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指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此释文出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18fc050100oxpp.html )
个人分类: 个人收藏 My favorites|5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陆游:一生都在做一个梦
热度 1 xyysh2008 2014-2-24 14:12
陆游:一生都在做一个梦 (《文汇报》 2014.2.18 ) 陆游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更是那个萎靡时代、偏安朝廷里身体力行的爱国志士,不但写爱国、忧国的情绪,而且声明救国、卫国的信心,并投身灾难里,把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 初入仕途 陆游( 1125-1210 年),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于官僚世家,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不过,他家学深厚,家教严谨,加上聪慧好学, 12 岁便能诗文,被时人喻为 “ 小太白 ” 。后来被朝廷授官登仕郎,从此步入仕途。 陆游初入仕途便遭遇挫折。绍兴二十三年( 1153 年),当时系荫补登仕郎的陆游,赴临安参加 “ 锁厅试 ” (宋代现任官或有爵禄者参加的进士考试),考取了第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为第二名。秦桧时为宰相,一心要孙子高登榜首,状元及第,因而大发雷霆,主考官陈之茂险些酿成大祸。第二年的礼部复试,秦桧力荐心腹魏师微、汤思退为主考官。由于采用“糊名法”(把名字给盖起来改卷,使试官难于徇私作弊),陆游在礼部复试中依然名列前茅。秦桧便以陆游“喜论恢复”,示意主考官不得录取。据史载,这场礼部考试舞弊现象十分严重,密封的试卷被提前拆开,中途有人翻墙报信,而考官们又是秦桧党羽,把陆游在科考中黜落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陆游从此他再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直到 38 岁时,喜欢他诗歌的宋孝宗,才赐他进士出身。 绍兴三十年( 1160 年),陆游被推荐为敕令所删定官,后迁大理寺直。虽不是要职,但供职权力中枢,便于表达政见。陆游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在长辈们的影响下,形成了忧国思想和爱民情怀,很早就心存杀敌保国、济世安邦的志向。这时,相去屈辱的“绍兴和议”已经 19 年了,国家和百姓背负不平等条约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深陷内忧外患的泥沼。陆游一心盼望着为国效命,力挽狂澜。他上书同知枢密院事黄祖舜说:“敢誓糜捐,以待驱策”;他还给高宗赵构上《条对状》,建议朝廷布政施纲时要信诏令、慎名器、察奸蠹、容直谏;有一次,他甚至当面对宋高宗坦陈政见,慷慨陈词,坚决请求皇帝领军北伐,恢复中原,还表示自愿充当北伐先锋。说到激动的地方,陆游痛哭流涕,甚至眼泪都溅到了皇帝坐的龙椅上。 支持“北伐”被贬官 绍兴三十二年( 1162 年),倦于朝政的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以太上皇身份隐于深宫发号施令,把皇位禅让自己的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宋孝宗即位之初,面对官庸于上、民怨于下、异族蹂躏、国无宁日的逼人形势,也曾试图振作。他首先为岳飞平反昭雪,恢复了岳飞的原有官衔,按相应的礼仪改葬。对陆游这样的抗金情绪激昂者,也赐进士出身,升他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隆兴元年( 1163 年),张浚以枢密使都督江淮兵马,按照宋孝宗的指示积极准备北伐。陆游闻讯异常兴奋,在给张浚的贺启中表达了殷切的期望,还明确提醒张浚,在对金军事上:“岂无必取之长算,要在熟讲而缓行”,建议张浚在抗金问题上不能鼠目寸光,只有坚定信心,放眼长远,蓄积力量,然后全面进攻,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在孝宗的主导下,宋军匆忙北伐,结果因出兵轻率, 10 天就大败而归,史称“儿戏战争”。北伐失败后,宋孝宗很快以“和戎”政策主导对金关系,投降纳贡,一隅偏安了。从此,南宋对金的国书上便赫然写着“侄宋皇帝昚,谨再拜致书于叔大金圣明仁孝皇帝阙下……”字样云云,是为国书定式。 第二年春,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兵马,驻节镇江,又积极添置战舰、训练军队、复图反攻,声势十分浩大。陆游此时恰在镇江,便以世侄名义拜见,两人因为政治主张相近,交流颇欢。陆游借此机会,又对北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只是,张浚这时的备战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北伐的失败以及太上皇赵构的频频施压,已经使宋孝宗早下了向金求和的决心。求和就必须牺牲主战派向金表达“诚意”,于是,张浚随即罢相,贬官福州,与赵构当年杀岳飞向金国献媚如出一辙。而作为坚定的主战派陆游,也未能幸免,宋孝宗乾道二年( 1166 年),在隆兴通判任上的陆游因曾 “ 力说张浚用兵 ” 免归,黯然回乡。 投身战争最前线 乾道七年( 1171 年), 46 岁的陆游被朝廷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通判。夔州位于南宋西北边陲,离政治中心临安越来越远了。不过,因为夔州接近抗金前线,这让他反而欢呼雀跃。入川第三年,他被西川宣抚使王炎招入幕府,任命为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成了一名参谋。宣抚使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南郑县),南郑前控三秦,后据两蜀,堪称军事锁钥,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北方人民犒劳王师、传递情报、盼望北伐的热情深深感染着陆游,中梁山下、诸葛祠前、韩信拜将坛上,留下了他跃马射猎、舞剑图强的身影。宋金对峙的最前线仙人原,大散关下的鬼迷店,广元道上的飞石铺,留下了他侦察敌情的足迹。他跃跃欲试,梦想着国家誓师北伐,梦想着自己冲锋陷阵、挥刀击贼。他甚至在大散关附近与 30 名士卒合力挺戈杀虎。在南郑期间,陆游还屡屡向王炎献进取之策,认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目前关键是要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衅则守。这些,都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良策。王炎也是一位爱国将领,宣抚西川期间正在积极进行收复失地的准备,只待朝廷一声号令,便能挥师北上。然而事与愿违,当年 10 月,朝廷就把王炎匆忙调回,遣散了幕府。朝廷意旨陆游一看就明白,故有 “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前又一秋 ” 之叹。 陆游旋即去了成都府任安抚司参议官,又在嘉州、蜀州、荣州等地任过职。在入川的漫长岁月里,陆游无时不在盼望着王师北进,“但忧事无闻,功不挂青史”成了他一生的心病。他等待着朝廷挥师北进的冲锋号,一再渴望着杀敌沙场,以身许国。只是,朝廷的大臣虽然走马灯似地频繁调换,但“和戎”政策却根深蒂固,丝毫不能撼动。于是,在颠沛的仕途羁旅,在无尽的冷官生涯,他便常常唱酬诗友,结交剑客,寻访方外隐逸,流连歌肆酒楼,用“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这种低沉的诗句表达悲愤之情,矛头直指颁下“和戎诏”书的孝宗皇帝。淳熙三年( 1176 年)夏,他再次被罢,罪名是“燕饮颓放”。当然,这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所以,陆游离蜀东归时,便在缅怀黄庭坚的《叙州》一诗中,忿然说出 “ 文章何罪触雷霆 ” 诘问。此后,他索性自嘲“放翁”,并以此为号。 再次罢归 宋王朝南渡后,不断以割地、赔款、称臣的办法向金求和,屈辱地维持着半壁江山,苟延残喘。然而,金国的胃口显然不能轻易满足,虽有和约,但金国南侵依然不时发生,兵燹荼毒,加上天灾人祸,使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陆游在战乱中长大,后来虽入仕途,但很长的时间被投闲置散,游离于官僚体制外,与百姓有较多接触和交流,对百姓有一种超越一般士大夫的深刻理解和同情。闲居山阴的日子里,当邻舍建房告竣,他率儿辈们过访致贺;当兵连祸结,米贵如金,乡亲们因贫困饥馑而生存艰难之时,他往往食不能咽,心痛不已;当百姓遭遇不公,他用诗歌谴责霸占镜湖沃野的豪强,爱民之情溢于言表;偶遇丰年,他请来乡亲父老,高兴地与他们相聚堂前,把酒话桑麻,共同庆贺;至于山村施药,治病救人,接济乡邻,均是陆游生活中的寻常事。老百姓总是念念不忘那些真正关心爱护过他们的官吏,为纪念陆游,乡亲们常常以陆游的“陆”字给孩子取名。 淳熙六年( 1179 年)冬,陆游被任命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治所在抚州。来年夏天,抚州大雨倾盆,一连下了半月余。田园淹没了,村庄淹没了,老百姓扶老携幼往山上奔逃。命是留住了,但仅有的一点口粮却被大水冲得无影无踪。在百姓生命系于一发之际,陆游当机立断,一边向朝廷奏请,一边迅速安排人打开义仓,派小舟载粮食沿丘阜送给被困灾民,并命令所属州县迅速开仓赈济,关键时刻帮助受灾群众渡过了难关。然而,这件事到了朝廷却成了罪状,以给事中赵汝愚为首的同僚认为陆游在救灾中擅权作主,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弹劾他,又把他免职。救灾爱民竟有罪,陆游不禁哑然失笑,遂吟唱着 “ 江路迢迢马首东,临川一梦又成空 ” 的诗句离开了江西。 之后,陆游还多次遭到弹劾和罢免,其罪名不外乎“喜论恢复”、“燕饮颓放”、“不合时宜”、“嘲咏风月”之类。其实,陆游之所以多次遭贬,是与他的爱国情怀和政治主张密不可分的。陆游对内主张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对外主张抗金驱虏,恢复中原,而且这种主张始终忠贞不渝,至死不易,甚至不惜抛弃仕途上的青云阶梯,默默忍受良师益友如朱熹、杨万里们的曲解误会,黯然面对官任期满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法筹措的寒碜境地……而宋朝南渡后,被金国打怕了,“和戎”成了基本国策,主张收复山河的志士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陆游自然首当其冲。淳熙十六年( 1189 年), 65 岁的陆游再次遭到谏议大夫何澹的弹劾后,被罢归故里。其后整整 20 年的漫长岁月,除了 78 岁那年,曾奉旨入都修史一年外,陆游再也没有被朝廷起用过。宋宁宗嘉定三年( 1210 年),陆游在故乡镜湖边上的三山村安然去世,享年 86 岁。 陆游一生许国虽坚,但朝天无路,始终在微员末吏的职位上或升或降,从来没有过重要显赫的平台,受尽了当权者的嘲弄与迫害。然而,陆游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一辈子都是坚定的爱国者,精神的高蹈者,不仅不屈不挠,反而高歌不绝,历久弥坚,就像他在《和范待制秋兴》一诗中总结自己时所说:“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 (摘自《文史天地》 2013 年第 11 期 作者:晏建怀)
个人分类: 佳作欣赏|1642 次阅读|2 个评论
陆游晚年为何很幸福?
热度 12 fpe 2014-2-5 07:30
陆游晚年为何很幸福? 从陆游的幸福晚年说起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是幸运的,他一直活到老 85 岁,在 1190 年退休之后,还活了 20 年。陆游写诗 8000 首,其中有一首诗写得很有意思,后人总是拿这首诗来说科技史上的农具发展。《春晚即事》: 龙骨车鸣 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 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 我看到这首诗,立刻感到一愣,水车在历史上都是缺水时用的,比如公元 165 年毕岚制作翻车(很可能是手动的翻车,需要成年人操作),公元 254 年,马均改进翻车(很可能是脚踩的翻车,所以儿童不费力气,其实靠得是重力而已),两者都是冷相气候。冷相气候缺水,所有有改进翻车的必要。 那么,为什么陆游总是担心雨水多呢?我查阅了一下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没有结果,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他退休以后,回到浙江绍兴隐居之后的作品。也就是说,这是 1190 到 1210 年之间的作品。拿同一时期的火灾特征一对比,就明白了,原来陆游的晚年,还真是生活在气候的暖相周期里,从 1178 年,福州的荔枝树被全部冻死开始,南方的气候开始逐步转暖, 1201 年达到暖相峰值,标志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城市大火( 1201 ,临安大火,四日乃灭。死者五十有九人,践死者不可计 ) ,其间包括 1185 年的鄂州大火, 1187 年的成都大火。 1187 年六月杭州烧宝莲山七百余家, 1192 年杭州烧五百余家, 1197 年金州大火。 1203 年襄樊大火, 1204 年三省六部太庙附近烧三千家的杭州大火以及该年杭州慈恩寺大火(济公故事),开禧二年( 1206 年)四月烧数百家, 1211 年的北京大悲阁灾,延烧万余家,五日不绝。 1212 年,一共 5 万人口的伦敦发生的大火,当场烧死 3000 人,这是最典型的暖相火灾。 暖相气候雨水足 为什么说该时段是暖相?第一,暖相火灾由于风力的帮助,所以蔓延快,死亡多;第二,暖相气候下的防火措施只能依赖防火墙和防火巷,对此, 1177 年鄂州南市火发生之后,赵善俊在鄂州开辟防火巷,符合暖相火灾的应对特征。 1189 年,伦敦首任市长也是开辟防火墙和防火间距。前推 60 年, 1133 年,赵构在杭州下令开辟防火巷,后推一个周期 60 年,宋理宗 1257 年同意把杭州的防火巷定为两丈宽。所以,陆游晚年( 1200 年附近)的暖相气候消防应对特征符合暖相时段的特征,并与其他暖相时段的特征保持一致,所以该时段火灾的暖相特征是可以确认的。 正因为该时段是暖相气候,雨水多,所以陆游看到翻车,却总是担心雨后水淹的问题,这一反常的思考,在冷相气候氛围是难以做到的。 阿拉伯半岛也会多雨水么? 那么,其他地方也会多雨水么?古代科技史上,阿拉伯世界有一个伟大工程师,叫做 Al Jazari ,大约是陆游同时代的人(死于 1206 年),他的科技史地位,大约相当于欧洲的达芬奇和中国的宋应星。 他生前也改进了翻车(链式泵浦),据说是欧洲泵浦技术的源头。他的泵浦技术,大约来源于亚历山大的希腊图书馆。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设计的翻车是靠水头工作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水源,这在滴水贵如油的阿拉伯半岛几乎是不可能的。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就因为他生活在多雨水的暖相气候。拿陆游的生活经历与 Al Jazari 一对比,我们就明白了,幸福的晚年是因为气候的暖相,只有风调雨顺,才能国泰民安。 陆游晚年很幸福,因为他生活在全球变暖的时段,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所以陆游的诗中总是透露出富足和安康的情调。如果陆游生活在全球变冷的时段,又将如何?他也会象朱元璋那样,忧心忡忡, ” 高树墙,广积粮 “ 。不错,中国过去的那一次的 “ 广积粮 ” ,与朱元璋的 “ 广积粮 ” ,都是发生在冷相气候阶段,因此现在有重提 ” 广积粮 “ 的必要,因为我们又进入了新一轮全球变冷。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8161 次阅读|24 个评论
忧郁的立春-读放翁木兰花
热度 1 zhoumeng 2014-2-4 22:15
恰好翻书读到陆游的诗词,反映了南宋及其诗人在彼时立春的情态,有味道,值得涵泳。赏析源于网客。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四七岁任夔州通判时所写的。他到夔州到写这首词时不过一年多,却连上岁尾年头,开口便虚称“三年”,且云“流落”,从一入笔就已有波澜之情。次句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戌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与“细雨骑驴入剑门”异曲同工。三、四句仍承一、二句生发。身似浮云,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刬去还生。以“西瀼渡头”、“瞿塘关上”为言者,不过取眼前地理景色,与“巴山道”三字相对应而已这上片四句,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如此深沉痛切,不了解陆游当时那几年遭遇,是很难掂量出这些句子中所涵蕴的感情分量来的。   陆游自三十九岁被贬出临安,到镇江作通判,旋移隆兴(府治在今天江西省南昌市);四十二岁又因为“力说张浚用兵”,被削官归山阴故里;到四十五岁才又得到起用夔州通判的新命。他的朋友韩元吉在《送陆务观序》中把陆游心中要说的话说了个痛快:“朝与一官,夕畀一职,曾未足伤朝廷之大;旦而引之东隅,暮而置之西陲,亦无害幅员之广也。……务观之于丹阳(镇江),则既为贰矣,迩而迁之远,辅郡而易之藩方,其官称小大无改于旧,则又使之冒六月之暑,抗风涛之险(由于途中舟坏,陆游几乎被溺死)病妻弱子,左饘右药……”(《南涧甲乙稿》卷十四)。这段话是送陆游从镇江移官到隆兴时写的,说得激昂愤慨。从近处愈调愈远,既不是明明白白的贬职,也不是由于升迁,为什么要这样折腾他呢?韩元吉故作不解,其实他是最了解这其中的缘由的。孝宗赵眘即位后,表面上志存恢复,实则首鼠两端。陆游坚持劝说孝宗抗金,孝宗对之貌似奖掖而实则畏恶。陆游在内政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由此也得罪了握有实权的官僚集团。先前由京官而出判镇江,对他是一个挫折;进而罢黜归里,更是一个挫折;此刻虽起用而远判巴蜀,这又是一个挫折。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显然并非加之于一人,而是意在摧折整个主战派的心志,浇灭抗金复国的火种,那么不幸的人岂只是陆游一个人吗?由此可见,三年流落之哀,不仅是一己之哀,实在是国家民族的大哀。创痛巨深,安得不言之如此深沉痛切?   上片正面写心底抑郁潦倒之情,抒发报国无门之愤这是陆游诗词的主旋律,在写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片忽然换意,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设色陡变,奇峰突起。立春这一天士大夫戴旛胜于头上,这是宋时的一种习俗,戴上旛胜表吉庆之意。但戴银旛而曰“试”,节日痛饮而曰“判”(“判”即“拚”之意),就显然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的不平常意味了。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结尾处更是飏开一笔,表面上是说不是他一人偏老,而实际上是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正是推开一层、透过一层的写法。哭泣本人间痛事,欢笑乃人间快事。   但今日有人焉,不得不抹干老泪,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泪痕,这种笑,岂不比哭还要凄惨吗?东坡《赤壁赋》物我变与不变之论,辛弃疾《丑奴儿》“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句,都是强为解脱而写的违心之言,写出更深一层的悲哀,那手法近乎反衬,那境界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   纵观全词,上下片都是写心底抑郁之情,但乍看竟好象是两幅图画,两种情怀。沈谦论词作云:“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填词杂说》)但作词之道,条贯、错综,两不可失,此意刘永济《词论·结构篇》曾深言之。读陆游此词,抑郁之情贯穿始终,上下片表现手法截然相异,构局又极错综复杂。读上片,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读下片,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粗看似迥然不同,但仔细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终于领悟到这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
个人分类: 文史哲|57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汉”
热度 14 fdc1947 2013-6-24 07:59
 汉(漢)本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就是汉水,古时候也称沔( miǎn )水。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由此才有了汉中、汉口、汉阳这些地名。现在,汉似乎也成了武汉和湖北的另一个代称,那里的一种地方戏称为 汉剧 或汉调,湖北中南部的广大地区在地理上被称为 江汉平原 ,从北京到汉口的铁路被称为京汉铁路, 1927 年南京和武汉的两个政权和解被称为宁汉合流等等。但是,最早的时候,汉水这个称呼却主要不是指湖北境内的那一段,而是指 陕西境内的这一段 ,汉这块地方也并非指现在的湖北和武汉,而是指 陕西南部 。 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记载:“ 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 汉,漾也,东为沧浪之水 ”。郦道元《水经注》: “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 武都沮县 为汉水 。 …… 又东北流,又屈东南,过武当县东北,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 沧浪洲。 ……盖汉沔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 ”。 这就是说,古人认为, 汉水的最上游称为漾水,往东流到武都郡沮县(今陕西勉县境内)后称为汉水,又流到武当县 ( 今湖北郧县与丹江口市之间)之后称为沧浪水。 因此,现在的汉水流经今湖北省的大多数地方的那一大段,最早应称沧浪之水,也就是屈原碰到的那位渔父所说的“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的沧浪之水。而真正称“汉”的那一段,主要在现在的陕西境内。 这样,我们才能够理解 为什么现在看起来在汉水最上游的那个地方被称为“汉中 ”。实际上,在先秦时代,那地方确实在“汉之中”。位于秦岭南面的那块地方,当时的交通十分不便,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落后。所以,项羽把刘邦封到那里,称他为汉王,希望而且断定他会在那块偏僻而闭塞的地方终老。最后,谁知道竟让刘邦这家伙成就大业,“汉”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中主体民族的名称。这是范增和刘邦当初万万没有想到的。(顺便插一句题外话,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北京大学的很大部分是曾经被计划搬迁到那里的,后来在那里办了一个“分校”。) 上面我们花了这么多功夫,就是要说明作为我们民族名称来源的“汉”,不在别处,却在陕西的南部。 汉水是古代“周人”所能够看到的水流量和落差最大的河流。古人看到这汹涌澎湃的流水,自然会想到这样的流水只能来自天上。所以,天上的河流即后世所说的 银河,也就被称为“ 汉 ” 。后来又有 天汉、银汉、云汉、霄汉 等称呼,诗经中也有“ 唯天有汉 ”的句子。 当初,刘邦被项羽封到汉中,刘邦手下的众人都懊恼不已,甚至要找项羽作毫无希望的拼命。唯有在这一帮人中最有远见卓识的萧何说道:“ 语曰‘天汉’,其称甚美 。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书·萧何传》)。这“天汉”二字,果真造就了延年四百多的天朝大国。 刘邦得了天下,把自己的皇朝就称为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强大、统一而且持久的皇朝。 从此,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之中,我们这个民族的人被称为汉人,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被称为汉地,我们使用的语言称汉语,书写的文字称为汉字。到了现代,我们这个民族就称为汉族。 这就是现在字典上“汉”字的前四个义项:汉水、银河、汉朝和汉民族。 现在字典上“汉”这个字的最后一个义项,是“男子”。关于这个义项的解释,我以为现在的字典、词典都还不如三百年前的《康熙字典》准确。《康熙字典》称:“《 輟耕錄 》: 今人謂賤丈夫爲漢子 。”当然,《康熙字典》的引文也还可以有改进的地方,因为早在 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字南村)写 《 辍耕录 》 之前一百多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写道:“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 “贱丈夫”即地位低下的男子 ,这比现在字典上单说“男子”二字更准确。因为 无论是单用一个汉,还是以汉组成的表示男子的词,都只是表示“贱丈夫” 。 “汉子”、“老汉”、“懒汉”、“莽汉”、“醉汉”、“蠢汉”、“神汉”、“穷汉”、“庄稼汉”等等自然都不表示他们地位高尚, “好汉”(“英雄好汉”、“绿林好汉”)、“大汉”甚至近几十年才风行的 “硬汉”、“铁汉”也大都是江湖上人物,自称或被称为“男子汉大丈夫”的人大概都 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或“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而 不是因为具有孟子所说的“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的优秀品德。 至于被偷或被养的“汉”那更是上不了台面了。 这就出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堂堂华夏大汉民族竟然与“贱丈夫”通用一个“汉”字? 还是陆游告诉我们的:“ 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 北齐魏愷自散騎常侍迁 青州长史,固辞之。宣帝大怒,曰:‘何物漢子,与官不受! ’此其证也。 ”(《老学庵笔记·卷三》)( 《 辍耕录 》把这段话都拷贝过去了 )陆游说的这件事,见《北齐书·魏兰根传》,说的是北齐大臣魏兰根的族弟魏恺,被北齐 文宣帝(北齐开国者高洋) 任命为 青州长史,却不肯就职,宣帝大怒,骂道:“何物汉子,与官不受!” 虽然北齐皇帝有时也对汉人宣称自己是渤海高氏的子孙,但实际上北齐是鲜卑人的政权,而且看不起同是鲜卑人却已经有些汉化了的、创建了北魏政权(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的拓跋氏(元氏),更不要说汉人了。所以高洋骂魏恺“何物汉子”。 “汉子”是北朝少数民族对汉人的轻蔑称呼,这肯定不是高洋的发明。就像汉人称少数民族为“鞑子”或者其他不好听的称谓一样,少数民族对汉人也有蔑称。毕竟少数民族在北方统治了差不多三百年,汉人在那里是地位低下的。那时的语言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汉”作为“贱丈夫”的义项也就一直遗留下来了。语言就是这样的,约定俗成,不管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大多数人在这样说,也就这样说了。 至于最近若干年,流气风行,有人以江湖为社会、以下贱为荣耀,以至一些古文化程度较浅的年轻人误以为,与大汉民族相同名称的“汉”也一定是多么了不起的、被人尊崇的称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7977 次阅读|27 个评论
如此这般之也论放翁
热度 4 zhangt10 2013-3-23 18:16
也许不同人看问题的角度会有不同,读完了刘全稳老师的“ 陆游的唐琬和沈园 ”,非但没有被故事里导游渲染的悲情故事感动,反倒是对我们从小认识的这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的抗金义士形象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在这个故事里有”做人没担当,做事不靠谱“嫌疑的陆放翁先生,到底是在怀念失去的唐琬,还是对自己的自怜更多一点呢? 说放翁先生做人没担当,也许是会有人抗议的。毕竟,那时候有父母之命嘛。但是,宋词里面除了放翁先生诸多的作品,还有一篇号称是陆游妾的遗墨。 生查子   陆游妾     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晓起理残妆,整顿教愁去。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   宋末陈世崇《隨隐漫录》八卦道:“陆放翁宿驿中,见题壁诗云:‘玉阶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一枕凄凉眠不得,挑灯起作感秋诗。’放翁询之,驿卒女也,遂纳为妾。方半载,夫人逐之。” 这时的放翁先生应该是没有父母压力了吧,还是又害了一个会写诗词的女文青啊, 不晓得是不是这位杨氏: 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三《山阴陆氏女女墓铭》:“淳熙丙午(公元1186)秋七月。予来牧新定。八月丁酉。得一女。名闰娘。又更名定娘。予以其在诸儿中最稚。爱怜之。谓之女女而不名。姿状瑰异凝重。不妄啼笑。与常儿绝异。明年七月。生两齿矣。得疾。以八月丙子卒。菆于城东北澄溪院。九月壬寅。即葬北冈上。其始卒也。予痛甚。洒泪棺衾间曰。以是送吾女。闻者皆恸哭。女女所生母杨氏。蜀郡华阳人。 铭曰。荒山穷谷。霜露方坠。被荆榛兮。呜呼吾女。孤冢岿然。四无邻兮。生未出房奥。死弃于此。吾其不仁兮。” 其实整个故事里面最让人怀疑的,是现传的唐琬回应。后人的记载里提到有“ 世情薄,人情恶”, 后一段的瞒瞒瞒之言,只怕不是唐琬这个作为皇家宗室媳妇的女子可能写在别人的园子里的。(考据起来赵士程先生是宋仁宗女儿 秦魯國大長公主 的侄孙,公主的儿子又娶了陆游的姨妈,所以这个陆唐二人的亲戚关系也很可能是对赵陆两家中表关系的误会呢。) 如果从唐琬的角度推测,她后来嫁了赵应该还是过得还不错的。 给放翁先生送酒的落落行为,也可以理解说她也许走出了曾经的悲情。但是,她得到是怎样的反应呢? 希望老情人对曾经的过去无法忘怀应该是人之常情吧,陆游在沈园题下这篇钗头凤时,有没有想到这是又揭开了唐琬也许已经养好的伤疤呢? 在那时的世族社交里,这篇词应该是又激起了一片唏嘘之声的吧。 即使赵是个宽厚的人,这样的风波对他和唐琬本人在上层社会的立足还是会有很大的影响的。 且不说当时女性的平均寿命本来就不长,如果唐琬真的很快郁郁而死,陆游应该是有一定责任呢。难道因为不能得到所以就要毁掉么? 唐琬那两句留世的“世情薄,人情恶”说的到底是当初他们二人的分离, 还是后来这首词对她生活的打击呢? 所以,在这个悲情故事里的陆游也许是一个反面角色呢。 这人做事能算靠谱么? 在这个故事里的另一个配角王氏,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除了陆游不到百字的悼文《令人王氏圹记》“於虖!令人王氏之墓。中大夫山阴陆氏妻蜀郡王氏,享年七十有一。封令人,以宋庆元丁巳岁五月早戌卒,七月己酉丧。祔君舅少俦,君姑鲁国夫人墓之南冈。有子子虚,乌程丞。子龙,武康尉。子惔,子坦,子布,子聿,孙元礼、元敏、元简、元用、元雅。曾孙阿喜,幼未名。” 如此而已。 (剛發現 這 2011年 的 博文討論 另一 可能 唐婉儿,原来你与钗头凤无关 “) 好玩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17 次阅读|9 个评论
既然国人原始创新基本无法做到,那么,看看集成创新之一例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3-17 20:56
  之前的标题是——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类似的名家诗句   【看来,陆游的也算不得原始创新,但是他把这个意思发挥到了极致,乃至冲淡了前人的诗,也就是说,他老人家集成到了极致并有了更新更妙的表达方式。后人也不必再试图从这个意思入手了——他已经写尽了】   【常说,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是集成创新的大家,所谓的“集大成者”,有点类似于朱熹在儒学中的地位,但是要说他有啥原始创新,至少会让人疑惑一下,并不特别显著。】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   柳宗元《袁家渴记》: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卢纶《送吉中孚归楚州》:暗入无路山,心知有花处。   耿湋《仙山行》:花落寻无径,鸡鸣觉有村。   强彦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   ——钱锺书《宋诗选注》第176页
个人分类: 文论|3472 次阅读|7 个评论
" 扯蛋”与养生
热度 5 duke01361 2012-8-5 09:37
“扯蛋”与养生 中医认为养生要从“阴”“阳”“气”“血”四个方面入手,即所谓的“养阴”“养阳”“养气”和“养血”。中医认为,一个人可能会经常遇到“阴阳失衡”问题,有些是阴亏阳盛,有些是阳亏阴盛,抑或阴亏,抑或阳亏,抑或阴阳双亏....或是气亏、血亏,或者气血双亏.... 上述情况都对应着各自的征候类型。 因此,中医学的养生就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有人说这是“扯淡(蛋)”?!其实,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解!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两个肾脏机能正常对于养生至关重要,为此,中医发展了许多著名的成药,比如著名的“左归饮”“右归饮”“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除此之外,也发展了许多推拿、按摩、气功等等养生方法...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想对上述内容给以系统的介绍,我今天只想给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扯蛋”养生方法。 “扯蛋”就是“牵扯”男性的两个“睾丸”,我国著名诗词名家宋朝陆游称之为“两梨”,陆游先生把男人的两个睾丸形象地喻做两个“鸭梨”,在他认为,如果一个男人经常“牵扯”自己的两个“鸭梨”可以有助于男人的“生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陆游有诗云:“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需手自煨。” 这里的“两颗梨”即指男性的两颗睾丸,没事的时候经常用“手自煨”(用两手去揉搓)(注意不是让你“自慰”,不要想歪了!“自慰”只能缓解你的心理压力,但如果到“一泻千里”,就不是养生了!)有利于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延长生殖能力,防止早衰。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依照《男子固本益寿之诀》所记述的操作手法,即:用两手将阴囊捧起,将睾丸置于掌心中,两掌前后移动,揉搓睾丸。当然,这个方法并不完全等同于陆游先生的方法,陆先生建议不仅要揉搓,还需要用手“牵扯”睾丸,把两个睾丸下拉(对于只有一支睾丸的男人就只能拉扯一支了)。 据史书记载,有人甚至把自己的睾丸用绳子系好,再挂上一到两块砖头... 总而言之,在著名诗词人陆游看来,“扯蛋”也能养生!这个方法美其名曰:暖肾壮阳法。 请注意,陆游诗词中的“人生若要常无事”,绝对不是说"闲的无聊”,而是指“无病无灾”,因此,男人不妨可以试试看哦!不管你多忙也要试试看!嘿嘿...祝你平安无事! 附记:陆游诗词 莘渭当时已误来,商山芝老更堪哀。   人生若要常无事,两颗梨须手自煨。 (诗中的“人生若要常无事”,绝对不是要你"闲的无聊”,而是指“无病无灾”)
个人分类: 逗你玩儿|10252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的字(新手练字中):陆游诗&自作诗
热度 9 hzluan 2012-5-27 19:03
我的字(新手练字中):陆游诗&自作诗
陆游诗介绍如下(前几日给刘老师的留言中解释了一下,现将部分内容拷过来): 这诗写得很有韵味。这诗写的是1186年,62岁的陆游出任严州知府,来到皇城临安(即杭州)等待皇上召见,看来陆游不想干,有情绪。当时他住在孩儿巷(现在的孩儿巷198号),等待中没事可做即写写字、喝喝茶,盼着回家。陆游为何为大家,由此诗可悟也。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幅是自作龙诗:日月逢龙年,腾云又征发;万事有一续,流光咀英华。
个人分类: 这是生活|524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腊梅花开随拍
热度 15 shannuzuode 2012-3-6 16:01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腊梅花开随拍
腊梅是我国特产的传统名贵观赏花木,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和丰富的腊梅文化。唐代诗人李商隐称腊梅为寒梅,有“知访寒梅过野塘”之句。 腊梅以前一直是虫子旁,古代文献上都有记载。而且蜡梅和梅花并不是一回事,蜡梅大多是冬天开的,而梅花大多是春天开。蜡梅这种花的花骨朵的质感就像蜡烛的蜡。腊梅花开春前,为百花之先。腊梅先花后叶,花与叶不相见,腊梅花开之时枝干枯瘦,故又名干枝梅。 今年北京的春天姗姗来迟,七九河没开,八九雁也没来。倒是腊梅踏着春天的脚步,在寒风中绽放。阵阵清香,路人驻足而立,欣赏品味之余,也把其优雅的姿态摄入画中。 献上一组拙照,并抄录陆游与毛泽东《卜算子 • 咏梅》词二首,来访诸君共赏。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故如故 .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  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 • 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  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毛泽东这首词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1961 年,我国遭受严重经济困难(有学者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里暂不考证),粮食等农产品严重短缺,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合同和协议,撤回全部在华专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我国经济状况雪上加霜。到年底,由于中央调控得力,形势有所缓解,毛泽东松了一口气。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这首《卜算子 • 咏梅》,目的显然是为了激励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  意境与格调都差不多;毛主席却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 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  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个人分类: 花草动物|3965 次阅读|31 个评论
沈园青石,续钗头凤
热度 1 yue 2011-5-30 21:32
宋时青石数片,已荒老, 今世锦书千百,日日新。 同样悲欢离合, 命运无古今。 来续钗头凤, 知结局者是谁人? 戏谑满园飘荡, 心意一路沉沉。 注释: 宋时青石,指沈园遗迹中的石头。 锦书,指陆游的钗头凤写的“锦书难托”。 同样悲欢离合,指现代人在沈园遗迹中用以寄托爱情的木片上所写的多是悲欢离合。 来续钗头凤,指作者自己的处境。 宋时数片青石老, 今世千百锦书新。
个人分类: 朝夕拾花-----诗意|2737 次阅读|2 个评论
【麻雀博文】家祭如何告乃翁
热度 1 陈安博士 2011-4-11 02:16
  陆游的绝笔《示儿》有对儿子的嘱托,让在国家统一的时候,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写完66年后,陆游依托的宋王朝被蒙古所灭,林景熙有诗借用这个典故,写道:   青山一发愁濛濛   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   家祭如何告乃翁   对于一个极端爱国者来说,国家倒是统一了,可是统治者变了,这个悲哀用再悲痛的诗歌都无法描绘的。
个人分类: 文论|3869 次阅读|1 个评论
钢笔草书 陆游 游山西村
liufusheng 2011-1-9 16:50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个人分类: 未分类|58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讲一个叫钗头凤的老故事
liuzhti 2010-8-30 14:55
一个老掉牙的故事。 老故事,因为发生在很老的年代,唐代,快一千年啦,那是12世纪中叶的事。 老故事,大家都知道的故事,但依然很感人。 老故事,是一个到老了也能讲起的故事。(用他来教育年轻人,:)) 现在开始讲故事了。 对了,还得先读两首词,故事的主角写的。 稍微罗嗦一下,不然不知道故事的主角。 男一号,陆游,号放翁,写诗的,也会做官,不过是副业。 女一号,唐琬,字蕙仙,男一号的表妹,做了一年的夫妻,一辈子的爱人。 他们的台词不多,所以值得细细看看。 男一号的,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女一号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现在正式开始讲故事了。 其实故事内容都已经讲了,就是两首词,词牌是《钗头凤》,故事都在词里了(不是在酒里的,莫搞错了:))。 请原谅我以这种情绪讲这么悲怆的故事,因为我不想哭,男人,哭了多让人难为情!如果我是女的,会在每一行中间都加一行眼泪。 当然,男的也不是不可以加,只是会难为情的。对了,还得继续讲故事,正罗嗦。 故事是这样的。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10),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于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于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有一天,唐琬偶然看到了,和了一首写在后面。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看到了和的词,着实悲痛,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于也追随着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讲这个故事得人很多,都很精彩,很感人关键是故事情节很感人,不逊于魂断蓝桥、一帘幽梦啥的,我想原因只有一个,他的编剧很有名,叫做造化。 所以很多人看了这个故事以后都想唱歌,鲁迅先生批注过,长歌当哭,真男人。 我也想唱,但在唱之前总想听听别人怎么唱的。有一个薛之谦,唱了一曲《钗头凤》,很好听,他唱到 我唱着钗头凤/看世间风月几多重/我打碎玉玲珑/相见别离都太匆匆/红颜霓裳 未央宫中/舞出一点红/解游园惊梦 落鸿断声中繁华一场梦/有人在干涸龟裂的池塘中/见鲤鱼一对/口中唾沫让彼此苏醒 我唱完钗头凤/叹多情自古遭戏弄/我折断锦芙蓉/走过千年还两空空/一城飞絮 几度春风/长恨还无用/解游龙戏凤/我几杯愁绪/唱罢还是痛 听完以后,我决定自己不唱了,觉得他唱太好了,我唱的不可能比他好。 可我还是不服气,总有人唱的比他好,果然有。于魁智老爷子出马,一等于二,唱红酥手,黄藤酒。老爷子把男一号的台词重新演绎了一下,我服了。 于是又决定,不再听其他那些哼哼叽叽的《游园》一类的调调了,听就听国粹,国人的事,还是国人能闹明白。另外我声明一下,我在这就不给大家演唱了,大猪小猪落一盘啥的,不好依稀。想听的话,土豆上有。 有一个事还值得说说,那就是红酥手,有人说是红烧猪蹄,实在。 我查了一下,还真是红烧猪蹄,还真是实在。不过,如果词里改成烧猪蹄,咳咳,咳咳。 不许笑,笑啥,严肃点,讲故事呢。 有人也考证了,说,红酥手指的是女一号的小手,如果是这样的话,可就浪漫的多了。 这样也好,人嘛,有时候喜欢红酥手,有时候是真喜欢红酥手。一幕一幕再上演 忽然想起群里的一位领导筒子贴的据说会带来好运的故事,男一号变成了壁虎,女一号也是壁虎。 不过有一点不确定,女一号或许是男二号。还有一点不确定,男一号有可能是女一号。最不能确定的是,哪个是一号,哪个是二号!关键是他们没有台词,虽然可以有,但真的没有。 所以对故事的主题竟然有点模糊了。关于爱情,一个动物版的泰坦尼克?关于友情?四脚版的兄弟连?关于手足,日本动物界的雨虎?还是关于亲情?真的不确定了,要不你看看,看了以后你亲自告诉我 (2009-03-25 10:00:04) **领导(6****2) 在日本发生了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有人为了装修家里,拆开了墙;日式住宅的墙壁通常是中间架了木板后,两边批上泥土,其实里面是空的。 他拆墙壁的时候,发现一只壁虎被困在那里,一根从外面钉进来的钉子钉住了那只壁虎的尾巴。那人见状,既觉可怜又感好奇,他仔细看了看那根钉子,天啊!那根钉子是十年前盖那房子的时候钉的。 到底怎么回事?那只壁虎竟然困在墙壁里活了整整十年!黑暗中的墙壁里的十年,真不简单。不对呀?他继而寻思,尾巴被钉住了,一个步子也跨不出的这只壁虎,到底靠什么撑过了这十年?他于是暂时停止了装修工程看看它到底吃了什么 !他要一探究竟。 过了不久,不知从哪里又钻出来一只壁虎,嘴里含着食物.啊!他一时愣住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形啊?为了被钉住尾巴而不能走动的壁虎,另一只壁虎竟然在十年的岁月里一直不停地衔取食物喂它。我听了以后,很感动,真的也不去想它们之间的关系:亲子,朋友,异性,手足在人类的社会中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与人获取相关的信息更快速,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否也越来越接近呢?请永远也不要放弃你所爱的人! 说实话,我看了很感动,尽管还不清楚他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一点也不妨碍我感动。真实性也没证实,毕竟没有被SCI、EI收录,人大也没复印。但又能怎样呢,一个美丽的寓言,如果再加上点凄美婉转的旋律,不感动到大哭真的挺难。 不管怎样,这个故事与钗头凤有某种缘深缘浅、花开花落的关系,说不清。 故事先讲到这里吧,欲知后事如何,告诉你,不用等到下一回,我现在就说后人们,幸福着他们的幸福,痛苦着他们的痛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添笔改字
mazheng 2010-7-9 07:31
添笔改字
墨笔字的好处之一在于白纸黑字,板上钉钉,落笔不能擦掉,可以当作证明力很强的信物使用。可是历代添笔改字的传说故事却屡见不鲜。 一些清宫野史传说中说:康熙本来是将皇位传给第十四个儿子,亲笔写下遗诏,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结果被第四个儿子胤禛盗取诏书,添笔改字,安排自己当上了皇帝,就是后来的雍正。改字的方式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将“十”改“第”,“朕十四皇子,即缵成大统”变成“朕第四皇子,即缵成大统”。另一说是将“十”改“于”,“传位十四皇子”变成“传位于四皇子”。 再往远了说,相传南宋诗人陆游与妻子唐婉两情相悦,陆游的母亲却不满意,欲拆散他们。陆游忧国忧民,决定去福建走访忠义之士,临行之时留下一封书信给唐婉,信中言道“重圆有时,待我三年”。谁知道这封信竟落到了陆游母亲的手里,陆母一见,计上心来。添上寥寥数笔,将“三”字改为“百”字。这样本来一封定情信,转眼间变成了绝情信:“重圆有时,待我百年”。唐婉一见此信伤心欲绝,意冷心灰,改嫁赵大官人。待到三年之后,陆游返回家中,在沈园偶遇唐婉夫妇,才知道事故人非,只有连声感叹“错!错!错!”。真个“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更久远的时候,还有个孔子的故事。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苦,绝粮于陈蔡。这一日正赶上元宵佳节,孔子却已经几日不曾开伙,腹中饥饿难耐。行走间忽然看到一家饭馆,门口立个牌子写道:“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孔子遍寻全身,只找到一个拴笔袋用的老钱。孔子自己思量,堂堂夫子进得店去,只要一个元宵吃,太丢人了。此时方显知识改变人生,夫子看四下无人,拿过笔来在“一”字上面添一竖,变成了一文钱十个。而后就大摇大摆地进店买了十个元宵吃,又喝汤数碗。吃饱喝足扔下一文钱就走。那店家当然不干,孔子还装傻:“不是一文钱十个么?”店家说我们明码标价,于是众人拉扯着走出店门。一看招牌店家就哑口无言了,孔子还不依不饶地告人家店大欺客。店家只好自认倒霉,放孔子走了。孔子这叫一个美,得意洋洋地说:“读书之人笔下留德,不然十字上面添一撇,一文钱吃你一千个。” 既然是科学网博文,也凑趣说个科学家的故事。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幼读私塾,14岁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传说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名字涂改总是不好的,他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但是“李四”叫起来实在不好听。这时候他一抬头,刚好看见厅堂上的横匾,上书“光被四表”几个大字,于是他在“李四”后面又加了个“光”。从此他就开始用“李四光”这个名字了。 博主自知以上故事虽然有凭有据,但多是杜撰而来,无非是荟贤雅趣,不敢劳动大家扛书据典来“正视听”。下面再说一个靠谱的故事。 2008年西泠印社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专场”,潘天寿的《红荷晴霞图》以145.6万元成交。画上题诗留款: 采莲采莲莺脰湖,花光日色红模糊。乍醒倦眼未全苏,叶样罗裙花样脸。 推篷闲梳洗,低首唱吴趋。宇(宝)超同志属。六十年辛丑寿者。 其中“宇超”是指李宇超,斋号倚琴楼,乃是一个老革命。他20年代参加革命,建国前先后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行动委员会、中央军委、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工作,建国后曾任华南大学副校长兼党委书记,山东省副省长,但是文革中受到了迫害,1968年去世。在那个年代,许多书画精品都难逃厄运。藏家为了保全这件作品,特意将上款“宇超”的“宇”字添笔改成“宝”字。此画从而才能度过浩劫,得以传世。 看过去这些“文化人”依靠“知识”瞒天过海,或矫情或无奈,或感慨或悲叹。看现在那些“科学家”依靠“技术”弄虚作假,或精心或拙劣,或可恨或可怜。 致谢:本博文动笔已久,保存在草稿文件夹里,反复修改了多次。就在几近完成的时候,由于博主误操作,导致正文内容丢失。所幸得到科学网编辑和技术人员的及时帮助,挽救了大部分内容。特此致以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天嘏 《满清外史》 许啸天 《清宫十三朝演义》 小百花越剧团 越剧《陆游与唐琬》 马三立 相声《吃元宵》 人民网 李四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 起名星 务必改名的情况 西泠印社 拍卖结果 中国书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专场(2008秋) 西泠印社 拍卖结果 中国书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专场(2009春)
个人分类: 图说|6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钗头凤》
anhongyan99 2009-4-9 21:09
下午,在校园的溜达,无意中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了有关这首诗的文章,就有一个冲动,想把它摘出来。突然间有些理解陆游与唐琬的情感。 红酥手,黄腾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尝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唐琬
个人分类: 喜欢过的(转载)|305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