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福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对美国大豆产业的贡献
热度 1 jxz1963 2019-10-23 17:25
亨利·福特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他也是美国最重要的大豆和大豆食品先驱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1947年去世多年,福特的名字一直与大豆紧密相连,因为他发明了许多新的方法来将大豆用于工业生产,并且是最早的大豆食品先驱中最具创造力的一个。在那些大豆食品还不受欢迎的日子里,福特不得不忍受许多辱骂,因为他对大豆的坚定信念而成为许多笑话和报纸漫画的笑柄。作为一个有远见和影响力的人,福特和他巨大的宣传机器,加上他独特的吸引媒体注意的能力,给大豆和大豆食品带来广泛和令人兴奋的全国性宣传。 豆油和豆粕的早期研究 福特对寻找将新技术与农业联系起来的方法非常感兴趣,这是他毕生致力于改善农民命运的努力的一部分。这是他对大豆进行广泛研究的开始。1928年,福特开始对一种新的农业概念“农场化学”感兴趣,这是一种应用化学和相关科学将农作物转化为新的工业产品的新概念。福特认为,“工业和农业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工业将越来越多地转向土壤以获取其许多原材料,最终,成品汽车和拖拉机的许多部件可能来自农场。他在1933- 1934年间宣称,“如果我们想让农民成为我们的客户,我们必须找到成为他们的客户的方法。”1935年,福特接待了300名主要的农学家、科学家和实业家,他们在迪尔伯恩集会,组织了国家农业化学委员会,启动了整个农业化学运动。 图1 福特的大豆实验室 1929年,当大萧条袭击美国,尤其是美国农民时,福特开始开发新的方法来帮助农民走出困境。那一年,他在格林菲尔德村(Greenfield Village)建了一个大型实验室,在实验室里,福特和他的研究人员开始试验,寻找一种可以在密歇根州种植的农作物,这种作物有望用于工业和食品。1931年12月,在对几乎所有已知的农作物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后,大豆被选为最有希望的竞争者,因为它富含油脂和蛋白质,具有多种用途的纤维,含水量低,储存良好。有一天,福特走进实验室,拿起了派珀(C.V. Piper)和莫尔斯(W.J. Morse, 1923年)的一份大豆文章,他坐下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当他读完后,他鼓励他的研究人员全速前进,把精力集中在大豆上。按照他生产原材料的政策,福特很快就鼓励密歇根州南部的农民种植大量的大豆,并保证福特汽车公司会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市场。 福特在此次试验期间的两名顶级大豆研究人员分别是研究工业应用的实验室负责人罗伯特·艾伦·博耶尔(Robert Allen Boyer)和从事大豆食品研究的埃塞尔·鲁迪曼(Edsel Ruddiman)博士。 开发溶剂提取豆油工艺和设备的先驱 20世纪20年代末,在德国开发的溶剂系统在美国己有使用。使用轻汽油(正已烷)作溶剂的浸出技术在德国已经有了商业规模,但在美国还没有商业化应用,所以博耶尔和他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开发这种设备。 图2 福特溶剂浸出装置 大约在1932年,他们建造了一个小型的溶剂浸出器,将大豆分离成豆油和富含蛋白质的豆粕。这种油最终成为福特汽车上最重要的商业大豆产品。在此之前,这些汽车已经刷了五到八层漆,每一层漆都要用砂纸打磨,然后用手工打磨。从1934年开始,这种涂料被一种合成烤瓷漆所取代,这种漆大约含有35%的豆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1935年,超过100万加仑的豆油被用于福特汽车的珐琅漆中。另外54万加仑被制成甘油,用于制造减震器,20万加仑在铸造厂用于型砂粘合剂。用七万八千英亩的大豆来生产所有这些油;其中12000英亩是由福特种植的。 富含蛋白质的脱脂豆粕也开始显示出令人兴奋的新可能性 福特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在一个新的过程中,脱脂大豆粉与苯酚和甲醛混合,它将形成一个热塑性树脂,可在压力下成型为福特汽车塑料部件,比如:塑料喇叭按钮,换挡杆旋钮,线圈盒,分配器头,油门脚踏板,工具隔间的门,汽车座椅。就连方向盘也尝试过,但它们不如硬橡胶那样有营养。新零件成型非常牢固,可以像动物角一样完成,以获得高抛光。在1932年和1933年期间,福特在他的新大豆项目上花费了超过1,250,000美元。1933年12月,《财富》杂志报道,福特现在“对大豆的兴趣不亚于他对V-8的兴趣”。 在开发大豆蛋白塑料之后,在River Rouge工厂建造了一座400英尺长的建筑,在那里可以进行商业生产。提供了400台成型机的空间,以及每天生产8万磅成型机材料的设备。新部门耗资400万美元,是福特对新产品经久不衰的回答。到1936年,新款福特V-8的部分装饰用的是大豆塑料,一位幽默家评论说“福特发现大豆是他的‘丰收年’”。 1934年整个夏天,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大豆成为全国的头条新闻。福特从他家乡买下整个粮仓,粮仓周围种上大豆,粮仓门上贴上“美国工业化的谷仓”的标志,并在谷仓内精心设计的一个小型农场配套的溶剂浸出车间和一个大豆食品厨房。超过100万人观看了工艺简单的豆油生产线和大豆蛋白成型塑料零件。现场生产的豆油被用来为一台柴油发动机提供燃料,而这台柴油发动机运行的发电机可以为显示屏提供所有的电力!一种特别美味的大豆经过油炸,像咸花生一样被端给游客吃,大多数人第一次尝到了大豆的味道。在20世纪30年代,类似的展览在不同的州、地区和世界博览会上展出。 福特、鲁迪曼和大豆食品公司 福特对大豆的兴趣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源于鲁迪曼博士的兴趣和工作。这两人最早的大豆食品盛宴是他们为宣传大豆试验而开发的媒体午餐会和晚宴。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客人都像福特一样对宴会充满热情。多年后,一位幽默诙谐的记者写道:“我们记者那天吃的东西都没有让我们预见到大豆注定会成为许多流行食品的一种原料……”我们认为这种豆子有可能成为牛的主要饲料或工业原料。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福特和鲁迪曼博士在开发豆制品宴会的工作之外,还开发了一本19页的小册子,名为《豆制品食谱》(Recipes for Soy Bean Foods)。它是美国最早的一种豆制品配方,由爱迪生研究所出版,包含58种豆制品配方,包括面包、饼干、蛋糕、饼干、沙拉、肉类替代品、豆奶、豆腐和豆油。不幸的是,这本书没有广泛发行。在迪尔伯恩工程实验室(Dearborn Engineering Laboratory)的福特每日圆桌午餐会上,经常会出现含有25-30%大豆配料的菜肴。为了向员工介绍大豆食品,《福特新闻》(Ford News)不时刊登这些和其他豆制品配方(包括豆腐配方)的食谱。 20世纪30年代中期,福特对豆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正在进行的大豆食品和工业大豆产品研究的一部分,他在格林菲尔德村建立了一个示范豆浆厂,每天生产几百加仑豆浆。1940年,鲁迪曼在美国大豆协会年会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豆浆的可能性”的论文。 福特喜欢豆浆。他不断地邀请他的朋友和研究助理来品尝它。他把豆浆放在冰箱里,并把食谱送给朋友。他最喜欢加一点枫糖糖浆、高粱糖浆或蜂蜜。他喜欢给朋友们看他收到的医生的来信,医生们感谢他为对牛奶过敏的婴儿研制豆奶的实验。福特还用豆浆做豆腐(西蒙兹1938年)。 塑料汽车的发明 1935年,伊利诺斯州芝加哥Glidden公司建造了第一个用于制造工业级大豆分离蛋白的商业工厂。这种大豆分离蛋白大部分被造纸工业用于纸张的涂布和上浆。酪蛋白技术提供了当时最先进的分离蛋白质利用知识,并作为大豆蛋白开发的指南。1959年10月中央大豆公司和1963年普瑞纳Ralston Purina分别生产了第一批用于食品的优质大豆分离蛋白。这些材料后来被用于制造人造肉和其他食品配料。 图3 罗伯特·博 耶 尔和亨利·福特于1941年为大豆汽车揭幕 从1937年到1939年,福特建立了三个相对较小的商业豆油溶剂浸出厂。这些用于生产豆油和豆粕,以及研究和示范。他们每天使用6-24吨大豆。到1937年,福特每年生产30万加仑的豆油用于汽车搪瓷(1947年大豆文摘)。由于这给他留下的豆粕比他能需要的还多,他就把豆粕卖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大豆文摘》上刊登了广告。这种新型溶剂系统的一个优点是,所需的温和加热几乎不会导致大豆蛋白变性,而大豆蛋白在大豆分离蛋白和组织蛋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大豆供应,福特也自己种植大豆。 1932年和1933年,福特农场在密歇根州南部购买的8000英亩农场上种植了300种大豆品种。到1935年,福特在密歇根州种植了12000英亩的大豆,到1936年,他种植了60000英亩。到1939年,福特汽车公司已经收获了10万蒲式耳的大豆;它不得不额外购买50万蒲式耳大豆和大量豆油。福特最终帮助密歇根州将大豆产量提高到每年300万蒲式耳。1958年,在福特去世11年后,为了纪念福特,一种叫“福特”的大豆问世。 1936年,福特在底特律和密歇根州迪尔伯恩举办了农业化学理事会会议;有1000人参加,而上一年只有400人。节目中有一整个部分都是关于大豆的,这一点抢尽了风头。1936年10月12日,《时代》杂志称:“美国头号大豆商人是亨利·福特。” 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福特和他的研究人员与美国大豆协会密切合作。1940年,福特在迪尔伯恩举办了美国大豆协会年会会;这是美国大豆协会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与会者参观了福特的大豆田,参观了溶剂浸出厂,并听到了计划将塑料车身用于汽车的故事。鲁迪曼发表了一篇关于豆浆的论文。 美国大豆在1941年末获得了迄今为止最轰动的媒体宣传,与福特的“大豆塑料汽车”有关。早在1934年,福特就曾说过:“总有一天,你和我都会看到在农场里种植汽车车身的那一天。”到1937年底,这个项目已经开始了,博耶尔开发了一种弯曲的、结构化的塑料板,福特希望它能取代汽车车身的钢材。几个星期后,这位大亨叫来了记者,在那张不弯曲的塑料板上跳上跳下,得意地喊道:“如果那是钢,它就会塌陷了。”他补充说,“几乎所有新车都将很快由大豆等原料制成”。 图4 福特举起斧头砍大豆车盖 1940年,博耶尔在福特的一辆私人汽车上安装了一个塑料后盖。1940年11月,一向善于获得免费宣传的福特再次受到媒体的关注。他兴高采烈地拿起一把斧子(实际上他用的是方形的后端,上面覆盖着一个皮革护套),用他那77岁的瘦削的力气,猛砍着后备箱盖,以证明新塑料不像钢,不会产生凹痕、碎裂或开裂。最后他预测他的公司将在1-3年内大规模生产塑料车身汽车。他宣称:“如果我们的(大豆研究)实验室成为我们整个工厂最重要的建筑,我不会感到惊讶。”美国大多数报纸都刊登了一幅福特挥舞斧头的照片,并附有新闻报道。《时代》杂志(1940年11月11日)刊登了一篇名为《塑料福特》的整版文章,《生活》和《财富》杂志都刊登了一张大照片。《时代》杂志描述了与大多数商业塑料不同的是,博耶尔的塑料板看起来像抛光钢。由70%的纤维素和30%的树脂粘结剂压成的板,据报道,这种新型的防锈塑料比钢轻50%,便宜50%,它能承受十倍于钢所能承受的打击,而不会造成任何损伤。福特继续说,如果他每年生产的100万辆汽车都配备了他常用的塑料模塑部件和珐琅漆,这将消耗70万蒲式耳的大豆;然而,这还不到当年美国总产量的1%。 不久,许多福特公司的汽车上都安装了塑料后盖。1940年11月,福特授权博耶尔订购一整套非常昂贵的模具来制造整个塑料车身。不久博耶尔公开声明,他相信塑料汽车能够与钢经济竞争,尽管原材料成本高。 更进一步,1941年8月13日,在迪尔伯恩年度社区节的高潮,福特戏剧性地展示了一辆手工制作的塑料车身的汽车。他还邀请媒体参加他的14道菜的豆制品午餐。时机正好。美国人刚刚开始意识到塑料和钢铁短缺威胁到汽车工业非国防生产的事实。塑料汽车是由14个模压塑料板,每个3/8英寸厚,焊接钢管框架;它的重量在700到1000磅之间(比它的钢铁车身的重量轻23-33%)。汽车(和大豆)再次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宣传,并且激发了编辑们的想象力,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很少有与福特有关的事件发生。许多报纸认为这种试验车是革命性的。《纽约时报》认为它“可能对汽车工业产生重大影响”。 图5 大豆为原料的汽车后盖 这款塑料车身的汽车很快就成了笑话的一部分。人们说如果汽车不跑,福特就能吃了。或者他也可以把他的车也吃了。农民们开始互相询问他们今年在种植什么,福特还是克莱斯勒。克利夫兰出版社想知道为什么福特没有通过添加菠菜来强化塑料。1943年,一只山羊吃了一块用大豆制成的纤维板做成的伊利诺斯州的车牌,这些笑话中有几个被抹掉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汽车生产的暂停迫使福特放弃了大量生产塑料车身的努力。然而,直到1943年,他仍然坚持只要战争一结束,他就会建造它们,尽管工程师们遇到了问题;塑料最终的成本远远超过钢铁,因为面板在模具中需要很长时间固化。福特在1946年去世,根据福特汽车公司的说法,这个想法似乎在档案中迷失了。但其他人很快就效仿福特;1953年,通用汽车公司推出了第一辆塑料车身的汽车,非常成功的雪佛兰克尔维特。到1962年,福特公司的汽车平均使用了29磅塑料,到1968年为50磅,到1972年为120磅,到1980年为200磅。但是,尽管福特希望他的塑料汽车是由可再生的农作物资源制成的,这种新型塑料仅仅是化学制品/合成材料。 博耶尔的大豆植物蛋白纤维和食用蛋白纤维 在福特和博耶尔发起的众多大豆项目中,今天对美国大豆食品影响最大的一个项目可能是由大豆蛋白合成羊毛开始的。1936年,世界上第一种合成蛋白纤维在意大利被开发和引进。它被称为Lanital,由酪蛋白(牛奶蛋白)制成。所有已知的蛋白质纤维(羊毛、丝、酪蛋白)都是动物起源的。在1933年初,博耶尔在爱迪生研究所建立了一个试验厂,利用福特溶剂厂的豆粕和一种新工艺,在小范围内生产大豆分离蛋白。一些测试是在模压塑料部件中使用这些分离蛋白进行的,但脱脂豆粕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几乎同样有效。到1938年,博耶尔已经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植物蛋白纤维。在那一年的美国大豆协会会议上,他抢尽风头,宣布“我第一次能够展示由大豆蛋白制成的粗纤维……”两英亩土地将生产400磅大豆蛋白。博耶尔的纤维像柔软的羊毛;蓬松蓬松,白色到棕褐色,色泽中等,手感柔软温暖,自然卷曲,弹性高。它的强度是羊毛的80%,采用相同的染料,具有很好的伸长率,不像羊毛那样容易湿。它可以用于汽车内饰,填充毡帽或衣服。在1939年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上,福特展出了一种机器纺成的大豆蛋白纤维。领带的一半材质是大豆“羊毛”。三年后他公开出现在他的珍贵“大豆套装”(由25%大豆“羊毛”和75%羊毛)的,底特律时报报道(1941),他是“一个男孩一样高兴和他第一个长裤,“他和大豆获得大量的免费宣传的活动。博耶尔在1940年用同样的材料给他的妻子做了一件外套。同年,只有31岁的博耶尔领导了25名助理研究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由于他的许多杰出成就,美国商会将他选为1940年的杰出青年(加菲尔德,1941年)。 图6 福特与博 耶 尔在实验室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临近,几乎所有来源于动物的蛋白质产品(包括羊毛、皮革、肉类、乳制品和鸡蛋)都将出现短缺,这一点突然变得很明显。一些项目的配给计划开始生效,价格飞涨。到1939年,福特汽车公司从澳大利亚和阿根廷进口了2.5亿磅羊毛,人们担心一旦战争爆发,羊毛的供应可能会减少。1940年以前,福特汽车的大部分内饰都是用羊毛制成的,但在那一年,博耶尔发明了一种改良的合成羊毛,由大豆蛋白纤维制成。一个每天能生产1000磅大豆“羊毛”的试验工厂建成了,很快,一种含有25%的大豆羊毛和75%的绵羊羊毛的织物被用于许多福特汽车的侧壁装饰。到1942年5月,一个新工厂正在建设中,该工厂生产的大豆羊毛的能力是试验工厂的五倍。在战争初期,福特曾试图用大豆纤维布料制作制服,但没有成功。福特一直坚持他的研究,直到1943年年中,希望开发出一种能与羊毛价格竞争的纺织品。1943年11月,他将自己的制造工艺和机械卖给了辛辛那提的德克特(Drackett)公司。在用大豆蛋白生产纺织纤维方面,德克特和其他公司都没有取得商业上的成功。1947年,博耶尔为《大豆文摘》撰写了一篇题为《古老大豆的现代衬衫》的文章,总结了这项工作。 亨利·福特的去世和遗产 1947年4月7日,亨利·福特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家中去世,享年85岁。这位15岁时辍学的年轻人后来成为了现代装配线大规模生产的创造者,“推动了美国的车轮”。福特集中体现了一种老式的美国务实创新精神,这是美国的特殊天才。他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美国民间英雄。由于大豆和大豆食品是他的特殊兴趣之一,他们沐浴在他所反映出的荣耀之光中。福特的化学和媒体炼金术完全把一度不起眼的大豆变成了数百万人感兴趣的话题。 博耶尔后来回忆道:“早在20世纪30年代,很多人认为我们在大豆方面的工作太疯狂了。”但福特足够聪明,比大多数人更早发现了潜力。多年来,他会开车从他的家“费尔莱恩”(Fairlane)开到5英里外的博耶尔办公室,到早上8点查看最新进展。他给了博耶尔全权委托,并支持博耶尔想从事的任何项目。博耶尔非常钦佩福特,也非常喜欢和他一起工作。他们的联合试验大大提高了一度地位低下的大豆的尊严,当新的“高贵豆”开始登上新闻头条时,世界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多年来,福特估计在大豆研究上花费了400万美元,另外在生产大豆产品的设备上又花费了1000万美元。福特对大豆的兴趣和种植证明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重要刺激因素。尽管福特在其他问题上的随意预测常常是离谱的,但他经常断言“大豆将为农民带来数百万美元的额外收入……”并为工业提供材料,以制造现在甚至没有人知道的需要的东西。1947年福特去世时,美国农民生产了大约2亿蒲式耳的大豆。到1980年,大豆的产量(22亿蒲式耳)是当时的十倍多,而当下美国大豆的年产量己经达到35亿蒲式耳。 本文原载《油脂工程师之家》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9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愛情] [时光尽头的恋人 The Age of Adaline (2015)][1080p + 72
lcj2212916 2016-6-9 18:35
导演: 李·杜兰·克里格 编剧: J·迈尔斯·古德洛 / Salvador Paskowitz 主演: 布蕾克·莱弗利 / 米契尔·哈思曼 / 哈里森·福特 / 艾伦·伯斯汀 / 凯西·贝克 / 更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奇幻 官方网站: theageofadaline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4-24(美国) 片长: 112分钟 又名: 阿戴琳的年龄 / 时光逆爱90年(港) / 时空永恒的爱恋(台) / 美人不迟暮 IMDb链接: tt1655441 1908年,阿戴琳(布蕾克·莱弗利 Blake Lively 饰)出生了,一晃眼27年过去,曾经那个哇哇啼哭的小婴儿已经长大成人,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成为了一名母亲。然而,就在这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一场意外的发生让阿戴琳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并最终幸运的死里逃生,然而,很快,阿戴琳就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某些奇妙的变化,她竟然不再变老,而是永远的停留在了27岁。   拥有永恒的生命这件事听起来很妙,但实际上却充满了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戴琳所爱的人们渐渐变老,并最终离开了她,留下阿戴琳一人在这世间,沉浸于无尽的孤独之中,阿戴琳封闭起了自己的内心,不再与外界交往,就这样过了近八十年,此时,一位名叫艾利(米契尔·哈思曼 Michiel Huisman 饰)的男人走进了阿戴琳的生命。 下载地址: http://www.yimuhe.com/file-3075340.html
2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喜劇] [唐·瓦尔迪安 Don Verdean (2015)][1080p + 720p][美国][
lcj2212916 2015-12-13 19:18
导演: 杰瑞德·赫斯 编剧: 杰瑞德·赫斯 / Jerusha Hess 主演: 山姆·洛克威尔 / 杰梅奈·克莱门特 / 威尔·福特 / 莱丝莉·比伯 / Sky Elobar / 更多...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9-11 片长: 90分钟 IMDb链接: tt3534282 一位牧师雇佣了痴迷圣经的考古学家唐·瓦尔迪安,希望他能在神圣之地找圣物遗宝。眼看这场考古之旅几经周折依然颗粒无收,他们决定开动脑筋伪造圣物来挽救教区信徒的士气。 下载地址: http://page92.ctfile.com/file/137869891
2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人真的有那么笨?
热度 4 lijianguo531 2015-3-25 11:28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上面讲了一个关于氢弹研制保密的消息。主要是由于最近美国的福特博士公开当年参加美国氢弹研制的一些细节而引起的争论。在最后讲到曾经一个与于敏院士相识的学者退休后想写一本科普读物,里面涉及到一些氢弹研制中所遇到的轶事。于敏先生在看过文章后说:“听说最近印度正在研究氢弹,你这本书里有的内容可能会给他们启发,所以我建议你先不要发表。”然后又补充:“不过我们当年突破这一步也就几个月,印度就算再笨,3年也能突破了,到时候发表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十五年后,这位老先生的科普读物仍未能发表,他对学生愤怒地说:“千万别相信印度人! 但是,我们都知道印度人并不笨。他们曾经也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孔雀王朝的缔造者。现在印度的计算机和软件开发能力也远在中国之上。但是我们细细想来好像印度人创造的辉煌多集中于较为虚拟层面的思想意识和数学领域,他们的动手能力真的是一般,特别是军工,像阿琼坦克、卡佛里发动机、LCA等等。核弹工程是理论突破与工程实践高度融合的项目,取得这方面的突破实属不易,不知道印度人能熬到什么时候? 大家怎么看?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10956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经营生涯——读李.亚柯卡的自传
zhangchunyu 2014-6-3 16:34
当亚柯卡登上福特总裁的这个位置上时,他感到命运似乎在他的耳边低语:等一下,我们不想让你的事业到此为止,你要去体验一下怎样征服真正的珠穆朗玛峰。 当他受到解雇时,巨大的痛苦使他愤怒,甚至于迁努于福特,认为,这是命运的不公平,对他,对他的妻子、女儿均是不公平的,正如他所说:我感到有种撕心裂肺般的痛楚。在他痛苦之后,他却想:在生活的道路上,会有成千上万个岔路口,有许多是无关紧要的,也有几个是真正的大十字路口,这是你做出选择的紧要关头,是你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在此时,他为自己的将来做出一个大的抉择,他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决定重新振作,继续前进。他为此总结出一个道理:惊人的创造、不朽的建树恰恰诞生于不幸,逆境与苦难之中,你的境遇越是坎坷,你的条件越是恶劣,你才想扼住命运的喉咙,征服它,在遇到不幸、随巨大的压力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忙碌起来,把你的愤怒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有积极意义的工作上去。 同时,家庭对他的影响很大,父亲在他遇到不愉快时,总是劝他:现在是情况不妙,不过,一切都会很快过去的。并告诫:要充分地享受生活,没有谁强迫谁做什么,必须以愉快的心情对待人,工作、生活,在他小时候,告诫他:如果骂你的孩子比你大的话,你就不要还手,这时要用大脑,而不是用拳头。 表达、交流的能力就是一切。 如果你想在经营上获得成功的时候,能否集中全部精力和能否有效率地利用你的时间就是一切,有效运筹你的时间,并知道什么才是重要的,当你独立工作、生活、思索以后才能掌握生活、工作技巧,许多独到之处。 在学校的良好习惯,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铺了很好的台阶,他总是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学以致用,达到自己的辉煌。 如果你对你的事业有坚定的信念,即使你遇到什么障碍,你也会坚持下去的。 不要在你的观众面前没有经过任何练习和试验就说你要说的话,做你想做的事。 这是十年前的读后感。
个人分类: 管理笔记|3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是福特式管理的超级市场——大学步入摩登时代?
hillside 2013-7-11 15:52
改革开放之初,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的《摩登时代》曾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也给彼时中学政治经济学讽刺的泰勒工作制一个生动的演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疲于奔命的形象在少年的记忆里怕是抹不去了。 大学是什么?科学网新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7/279910.shtm) 《对话王汎森:大学“太紧张”产不出独创性学问》对于亚洲大学给了我们一个有趣的说法—“福特式管理的超级市场”。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院士王汎森在接受《文汇报》访谈时说:“把‘世界百大’作为奋斗目标,不能说高校没有进步,确实,有一些大学里的‘朽木’被清除掉了。但我们同时要看到,有得就有失,大学也因此失去了它从前传道授业解惑、甚至带有一些悠闲思考的味道——大学变成了福特式管理的超级市场。” 访谈中还介绍:“文汇报:您理想中的大学,应有怎样的一种治学环境?王汎森:大学应该慢慢恢复为一个精神至上、有些余裕的地方。当然,余裕不是懒惰。欧洲中古时期,人们觉得散在欧洲各地的大学是欧洲精神的堡垒,能多少享受有别于基督教教条的思考的自由。现在的大学却变成了最紧张的地方,太硬了,而且越来越硬。” 当今大学,人文熏陶的弱化、自由精神的缺失已是昭然若揭,这是转型期的必然、初级阶段的代价?我想,随着日后社会主义中级阶段的临近,人文精神的回归将有兴盛之时。
个人分类: 教育放谈|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介绍一个进化语言学家:詹姆斯。赫福特
热度 1 老李 2013-4-10 23:55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退休教授詹姆斯。赫福特( JamesR.Hurford,1941- ),196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是关于伦敦东区一个家庭三代人的语音的比较研究,那是纯语言学的工作,俺们不关注。不过此人关于语言进化的一些说法很有趣,他被称作计算进化语言学家,列几本他的著作: 1、2011TheOriginsofGrammar:LanguageintheLightofEvolutionII。 2、2007TheOriginsofMeaning:LanguageintheLightofEvolutionI。 3、1987LanguageandNumber:theemergenceofacognitivesystem。 上述三本书聊的话题很有趣:意义的起源、语法的起源以及认知系统的出现。网上可以搜到他的几篇文章。 这是他的主页,有很多不错的信息,退休也是可以做贡献的! 赫福特主页地址: http://www.lel.ed.ac.uk/~jim/ 2013年4月10夜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就是赫福特教授,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
6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管故事汇]听福特讲最初的岁月2
zlhua 2013-2-17 11:26
CUIT张利华:咳嗽一直没有好,所以这两天不能带小东西出去玩,只能留在家里好好休息,呵呵,也给我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坐下来静静读这本已经陪伴我一年的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福特著,莫丽芸等译的我的生活与工作.在这一年中,我已经多次翻阅过这本书,每次都想一口气把它看完,但其结果都变成了慢慢品读,因为在读的过程中,里面的文字总会让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不自觉地会边看边思考一些东西... 其实,真的看进去之后,会发现翻译上的很多不合理之处,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闪光的智慧点被保留下来,可以吸引我继续读下去...在读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冲动想去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因为在我看来,有些故事的发生是具有特定历史原因的,如果不还原历史,是理解不透彻故事中那些精妙语言背后的真正内涵...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我还忍不住去搜了其余关于福特故事的描述,很遗憾的是,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标注参考文献,因为在我整理福特故事的过程中,我会不自觉地带着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他说的每一句话(其实是翻译过的话),从信息的角度上来讲,必然会发生一些信息失真,所以,为了让读者可以了解一个真实的福特思想,有必要把参考文献写清楚的,但遗憾的是,在我所找到的还算写得有趣的福特故事中都没有列出参考文献... 此外,在昨天的阅读过程中,我还意外发现,在福特的这本书里,很容易发现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以及日本丰田的精益制造或者金井正明的改善思想,甚至后来哈默的以流程导向的管理思想...根据历史文献检索发现,泰勒和福特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都出生于美国,泰勒出生于1856,比福特大7岁,泰勒于1911年发表科学管理原理,福特于1913年开创流水线,在流水线创立过程中,感觉或多或少都吸收了科学管理的思想,但这一点还需要考证,只是感觉两者之间思路很像,但并不能说明福特的流水线的创立思想受了泰勒的影响,此外,关于精益思想的问题,曾有文献记录过丰田在建立之初曾到福特汽车公司参观学习过,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福特的生产管理思想被丰田学习吸收发展后,成就了日后的丰田精益制造思想.还有哈默的BPR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施流程再造,而早在福特时代,福特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意识到客户服务的重要性,金字塔职能管理制度的弊端...所以,越看越觉得福特的伟大....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28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管故事汇]听福特讲最初的岁月1
zlhua 2013-2-15 19:40
CUIT张利华:喜欢听故事,特别是真实发生的历史故事,但同时我也明白,但凡经过传诵的故事,或多或少都存在信息失真,所以,边听边思考,有条件的还建议亲自用行动去验证一下,那些曾经让你热血沸腾的故事里,有哪些"真知灼见"恰恰是适合你的...听闻福特的故事实属偶然,但听过之后,却难以忘怀...当然,在给朋友推荐福特的故事时,也有朋友说要谨慎,因为福特的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很多当时看来进步的东西,而现在却显得并不合时宜,但我却不这么看,反而觉得福特所倡导的"热爱工作,追求生活品质"的精神至今都应是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呵呵,你是怎么看的呢?在发表评论之前,建议先认真品读完下面的故事,或者直接阅读福特的原著《我的生活与工作》再发言...期待更多的声音... 1863年7月30日,福特出生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一座农场。有人说,福特父母很穷,早年的日子很艰苦,但福特的感觉是,作为密歇根州的农夫,自己的家境算是不错,肯定不能称得上富裕,但也谈不上穷。当然,在他最初的记忆里,农场的确有太多艰苦的体力活需要干。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幻想”着,也许可以用某种更好的方式来做这些事情。正是源于童年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他从小就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他母亲总爱夸他天生就是一个机械师,而且还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为他布置了一个可以装得下各种奇形怪状的金属片和工具的车间。这些工具是福特童年最珍爱的“玩具”,这也是成年后福特总是把每一台机器,每一个部件当成珍宝的原因。 1875年,年仅12岁的福特在底特律外大约8英里的地方意外遇到了一台道路蒸汽机车,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种竟然不用马拉的交通工具。正是这台机器,让福特对自动运输工具产生了兴趣,凭着跟这台机车的感观和与操纵这台机器的机械师的短暂交流的记忆,福特开始尝试仿制这台机器,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他真的制造出了一台这样的机器。 12岁那年,对于福特而言,是个总令他惊喜不断的一年,在那一年,他还第一次得到了一块手表,之后,他总是想方设法地找一块坏了的手表想把它修好,13岁时,他第一次成功地修好了一块手表。15岁那年,福特几乎认为自己可以胜任修表的所有工作。虽然当时他的工具极为简陋,但每次到镇上,他总喜欢将各种小零件---比如螺帽、垫圈及器械零部件装满自己的口袋。因为他发现,动手操作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在他看来,机械对于机械师而言,就好像书籍对于作家一样重要。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机械师,就应该多动手,才能真正了解每件东西到底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福特从小就不喜欢做农活,他认为那些体力活实在太艰苦,所以,他更喜欢做一些与机器的相关的事,但他的父亲并不赞成他做机械师,而认为农夫的儿子最好还是成为农夫更好。当他17岁离开学校,到德里多克机械厂(Drydock Engine Works)的机械加工车间做学徒时,父亲开始对他感到失望。 在德里多克,福特很顺利通过了学徒期,很快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师,出于对精密仪器的兴趣,他每天晚上都去一家钟表店打工,在那期间,他至少修好了300多只手表,还可以制造出价值30美分的手表。这使他一度产生了想进入钟表行业的想法,但最终他没有那样做,因为当时他觉得,表并不是人们普遍需要的东西,之后,他去钟表店的次数越来越少,除非有特别难修的表。在修表的过程中,他还会不自不觉地思考关于大量生产东西的事情...此外,在铁路标准时间实行之后,当他发现铁路时间和地方时间总是因为误差而发生乘客错过搭乘列车的现象时,他还成功地制造出有两个表面,可以标明两种时间的手表,这一发明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879年,福特终于有机会获得了亲自驾驶4年前他看到过的那种让他至今都记忆犹新的道路蒸汽机车。原来,实习期满后,他有幸在斯坎纳特迪的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 Company of Schenectady)公司在本地开设的一家代理机构做了一名负责装配和修理道路蒸汽机的专家。而这家公司的产品几乎跟他12岁看到过的那种道路蒸汽机车一样。这台机车的重量和价格让福特为之市场前景担忧,因为这台机车有几吨重,价格非常昂贵,只有一些大农场主才买得起,而用途主要是给那些以脱粒为生或者对风车和便携式动力有需要的人使用。考虑到这些,福特又开始琢磨起少年时想要制造一台轻便的蒸汽机来取代马车的想法。其实,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自从蒸汽机被发明之后便一直有人探讨... (未完待续:呵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咳嗽未好,坐着有点凉了,还是先休息,明天继续)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299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福特”雨刷案所想到的(修改中)
lg21c 2012-10-29 11:54
为了学习英语,今天静心看了电影“ Flash of Genius ”,又名“ : 灵光乍现 / 雨刷传奇”,该片根据美国真实事件改编,罗伯特.柯恩是一位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业余的发明家,他和朋友的公司合作,1962年一起发明了出汽车的间歇性雨刷, 并在朋友的介绍之下,将产品带到福特汽车公司洽谈合作,他希望自己生产这种雨刷。 结果福特在签署了协议之后,用一些手腕拿走了样品,再后来,福特撕毁了协议,单方面自己生产同类产品。继福特之后,包括克莱斯勒等各个厂商都陆续推出了配备间歇性雨刷的车型,柯恩认为这些厂商剽窃了他的雨刷专利,因此他开始首先向福特提出控告,但是朋友的公司因为和福特有利益关系,只能够保持中立,袖手旁观。 他为该法律诉讼浪费了精力,丢了大学教授工作,不得不依赖领取失业救济金而维持生活,甚至一段时间精神面临崩溃失控。妻子则因为正常的家庭生活不再安宁,而选择带着孩子暂时离开。柯恩凭着自己的价值信念,坚持不懈的打了20年左右的官司,而其中福特公司用了威胁,利诱的方法,和谈价码从25万美金,到100万美金,最后到3000万美金。 但是柯恩坚持要求福特承认剽窃了自己的发明。 而福特这种公司,砸钱可以,让它在公众面前丢脸,承认企业做了卑鄙的事情,那是万万不能的。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最后柯恩取得了官司的胜利,但是他也在同年因为癌症而去世,享年77岁。 观后,感触颇多: 权利不是天生的,靠自己争取:美国当前的法制水平绝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靠的是当事者一点一滴地去争取,实际上柯恩的行为在维护了社会公正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美国专利法的发展,保护和鼓励了广大发明者权益和积极性,这也正是美国创新活力的源泉; 社会道德不会从天上来的,靠广大的民众,靠一个个普通的个体去树立:福特是当时美国的巨贾,应该是社会良知的引领者,但事实告诉我们--在商业社会中,千万不要迷信巨贾大商,他们不是社会良知的天然拥有者,柯恩多次拒绝福特公司的和解巨款,力争其所追求的“社会道德”,我们应该大力鼓励、支持社会个体对于社会道德的追求,勿以善小而不为。
个人分类: 思考|82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福特的家
热度 10 Yaniel 2012-8-13 01:17
老福特的家
(感谢各位朋友指出的文字问题,也很高兴遇到一些来过这里的朋友) 老福特(Henry Ford)的家 福特公司创始人的家,不远处就是Ford研发基地和工厂。这是福特的家产,捐献给了密西根大学。大学建筑在它旁边,由围墙分割,但是有路直接连接两处,当然,不是学校的人是找不到路的。 据说不远处有爱迪生的实验室,爱迪生和福特关系很好,旁边有个建筑,不知道是不是。 其实,这个地方距离我的办公室很近,只有200-300米,呵呵,休闲可以来走走,多好的景致,(这里今年有一头鹿生了一头小鹿,经常在办公室前面晃悠,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呵呵)。想想未名湖,可曾考虑过为老师教工提供一个悠闲的环境。 因为整个老福特的家包括几处欧式住宅和庭院,河流和原始森林,面积较大,学校好像没钱打理,就委托了公司管理。老宅具有宴会功能。现在并不开放,我从学校小路进入,并返回。 拍摄当天阴,不如我上次去晴空万里,见谅! 让我们缅怀这一代伟人,他开创了汽车时代,推行了流水线,并且让每个工人买得起车,使得美国成为一个汽车上的国家,更伟大的,他把自己的家捐献给教育事业,我所知有限,但我敬仰你!!! 从学校的观鸟亭(生物研究楼后面)进入,小路可看到一个古老的告示栏,估计比我年纪大了很多。 沿路都有这种小果子,野生,商店有买的。 这里很多松树,其中有种黑色的,拍到了,但不清晰,只公布这张吧! 小果子 湖边 老婆沿途都在吃,她喜欢吃,反正有得是,吃吧! 欧式庭院全貌。不知道为何,拍到的都无法反映全貌,就看看这张图了解一下吧。 还是大松树,看来饮食不错。途中看到有专业捕获小XX的车辆走过,看来怕伤人,小心点为妙。 森林 草地 老宅,据说老福特之后有个disable的儿子住在这里。 老宅,其实很大的。 特写 花卉小品 历史,自己看吧 入口 记住名字:Fair Lane 老福特夫人的后花园 全景 说不出名字的花 鹰,地面是大草坪,草坪里有很多地方插大羽毛,我估计是埋鹰的地方,今天没什么人,也就没办法问了。
46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蓝海战略读后感:市场唯变化永恒
热度 1 zlhua 2012-4-16 19:46
得到蓝海战略一书是个偶然,读蓝海战略也是偶然,在蓝海战略里发现福特和通用,还有IBM的案例,也是偶然,这一切都是实现无法预知的,只是我一直在向前走,在一个又一个偶然之后,我突然发现,所谓必然就是无数偶然的结果.... 刚读完开头,我的脑袋里就浮现出了一串文字:"市场唯变化永恒"... 我突然感觉跟作者似曾相识... 虽第一次见面,但感觉就像老朋友... 作者开篇就表明了此书的目标读者,那就是为那些想做点什么事情的人而作... 他期望通过此书,能够给他们一些启示,让他们能够享受创业过程的同时,达到雇员,投资者,合作者,社会四方共赢的局面...这是一个理想,是作者与他的学生一直奋斗追求的目标... 当看完最后一页时,我觉得,作者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这个理想... 现在,我打算再次理下自己所理解的作者的思路... 什么是蓝海? 首先,他给出了两个概念,红海和蓝海,其中红海代表已存市场空间,而蓝海代表还未被开发的市场空间,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作者给出了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市场唯变化永恒,没有永恒的产业,也没有永恒的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产业还是企业都必须不断突破自我,开创蓝海.... 如何开创蓝海? 作者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工具,战略布局图.这个战略布局图其实就是对企业战略的一个抽象示意图,这张图其实是一张坐标图,横轴由各种竞争元素组成,纵轴代表企业投资/企业重视程度的高低...这是一张既可展示本企业战略,还可以对比竞争对手战略,同时,还可以实现企业战略监控功能的工具. 制作战略布局图的关键在于,以买方的角度来提取竞争元素,而非卖方的,当然刚开始画的时候,大多数管理者都会从卖方的角度定义竞争元素,那么如何从卖方观点转换到买方观点呢?现场调查!直接跟客户对话,不是通过调查员,而是管理者亲自出马,到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去观察顾客,体验顾客的真实需求... 在制作战略布局图期间,需要用到一两个辅助工具,一个是四步行动框架,另一个是剔除,减少,增加,创新坐标.这两个辅助工具其实就是帮助战略制定者明确自己的投资重点,在使用这两个辅助工具的过程中,战略制定者必须切换各种思路,从同行业不同战略集团的表现,替代产品行业,他择产品行业,买方链条,认知和情感与功能协调性等各种角度去思考企业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具体实施过程中,作者认为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基石,价值创新不等于技术创新,但包含了技术创新. 此外,作者还给那些想做点什么事情的人提供了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的六大原则,其中制定战略四条,执行战略两条: 在制定蓝海战略时,建议首先要打开自己的感官,拓展自己的眼界,重建市场边界,然后,从全局而非数字的方式来制定战略,此外要认真研究买方,这里的买方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已存在的,二是潜在的.最后是一定要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从用户效用出发,从用户可接受的价格出发来制定成本结构,最后说服雇员,合作者和公众共同努力去实现战略. 在执行蓝海战略时,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因为它相比红海战略更难执行,所以执行时,必须把执行战略当作战略本身的一部分,关注战略执行者的认知和情感,与他们建立信任,组成一个坚强的团队,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领导引爆点的方法,也就是抓主要矛盾和关键影响人物,力求让关键影响人物进行现场情景体验,同时,把握资源的热点,冷点,善于利用谋士进行资源再分配,从而消除来自认知,资源,动力,政治四大执行障碍.达到通过公平过程来实现企业战略的目标. 看完蓝海战略后,我感觉自己好象找到了一把开启企业再造,或者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或者企业信息化建设,或者专业建设大门的新钥匙,这次能否快速打开? 呵呵...继续前进....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5242 次阅读|1 个评论
企业管理重器--鞍钢宪法-(转)
sunapple 2010-1-3 17:18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 1952 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0 %,农业产值占 64 %;而到 1975 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 72 %,农业则仅占 28 %了。 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企业管理重器 鞍钢宪法 当今天的很多管理者对丰田管理方式,装配岛方式,后福特主义、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等趋之若骛时,孰不知,早在 50 年前,在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就诞生了这些理论与管理法产生的精神母体《鞍钢宪法》。         钢铁长子 鞍钢始建于 1916 年,其前身是日本为掠夺中国资源建立的鞍山制铁所,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屈辱史 1916 ,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在奉天成立,在千山设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鞍山。 1917 年- 1921 年,先后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等 10 多个矿区的开采权, 1926 年 1933 年采量达 480 万吨。 1918 年初,满铁又建成鞍山制铁所。 1933 年,在鞍山制铁所基础上,又兴建了制钢厂、轧钢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全称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 1940 年,昭和制钢所出资兼并了原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连续生产作业系统。 1945 年 8 月 15 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仅 40 多天里,鞍钢的机械设备被卸运出达 2/3 ,其中各种关键性设备的损失、破坏更为严重,厂区内到处残垣断壁。 鞍钢解放了 1948 年 2 月 19 日 ,鞍山解放。此时的鞍山满目疮痍,鞍钢更是一片废墟。由于战争破坏,没有一台可以转动的机器,一位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说:鞍钢要想恢复战前水平谈何容易,至少需要美国的资金和设备,日本的技术,还有 20 年的时间。 然面,仅十个月后的 12 月 26 日 ,新的鞍山钢铁公司就组建了。 1949 年 7 月 9 日 ,鞍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在抢运器材、护厂、修复生产、献交器材运动中,鞍山市涌现出 141 名功臣,其中特等功臣 9 名,一等功臣 44 名。 辽沈战役胜利后,孟泰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望着千疮百孔、七扭八歪的高炉群,孟泰心痛不已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抠备件,迎着臭气,扒废铁堆找原材料,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件收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全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短短数个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到 1949 年 6 月 7 日 ,鞍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炼铁厂修复的三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孟泰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全国。 1949 年 12 月 16 日 ,重工业部在北京首次召开全国钢铁会议,确定东北为 1950 年钢铁生产的重点。到 1949 年年底,鞍钢已经恢复了 3 座高炉、 4 座平炉、 5 座焦炉和 3 座矿山。 1950 年 3 月 27 日 ,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苏联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和改造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书》。中共中央于 1952 年 5 月 4 日 批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同时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 三大工程 一五时期,中共中央将建设鞍钢列为重中之重。 鞍钢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时期,最初的表现就是人口迅速增长,当时从全国 48 个城市 70 多个单位集中了 55000 多人开赴鞍山,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 500 多人,当时被称作五百罗汉。 从 1952 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改建高潮在鞍钢掀起,重点进行了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 7 号炼铁高炉等三大工程建设。 1953 年,鞍钢三大工程相继完工,鞍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有了钢,就可以搞建设,盖厂房、造机器、造汽车、造拖拉机,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之初,用的钢板都是鞍钢的钢。 当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时,毛主席给鞍钢职工发来了贺电。鞍钢把第一根无缝钢管切下一段,献给了毛主席,《人民日报》刊登了毛主席手捧第一根钢管的新闻照片。 1953 年 12 月 24 日 ,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 1953 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鞍钢大型轧钢厂 我国第一座规模巨大、具有最先进技术设备的大型轧钢厂,是我国重轧生产基地之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修铁路、建厂房、桥梁 , 以及巨型机器的机架、机座等的材料、轮船兵舰上的龙骨、拖拉机上的履带、制造无缝钢管的管胚,都由大型轧钢厂来轧制。 鞍钢制造无处不在 早在上个世纪 50 年代,鞍钢就为新中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开发出了中国万吨巨轮所需要的 2C 、 3C 、 4C 造船板。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所用钢材就是由鞍钢生产的。我国目前建造的最大的 30 万吨超大型油轮中,鞍钢船板使用比例达 90% 。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产一、二代主战坦克全部采用了鞍钢研制的 603 装甲板,而我国第一颗地对地弹道式火箭所用的蒙皮和内外壁用钢板均为鞍钢生产。 鞍钢是我国铁路重轨生产基地,重轨产品已经用于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还为胶济客运专线提供了一批时速为 250 公里的单根百米长钢轨,这条客运专线因连接着 2008 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地青岛而被誉为奥运专线。在水立方项目中,鞍钢共提供 8000 多吨优质钢材,约占水立方所需建筑结构用钢的三分之二。 在三峡水利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鞍钢制造无处不在。 鞍钢宪法 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开始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一言堂,不尊重科学,浮夸蛮干等官僚主义行为产生反感,尤其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出现了一场革命,诞生了一个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理论,被毛主席命名为鞍钢宪法。 马钢宪法 解放初期,鞍钢 150 万吨的生产能力,几乎就是中国的全部钢产量。 1956 年,随着 156 项的引进,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这时,很多苏联专家来到了中国,随同专家回来的是一批到过苏联学习的干部。同时也带回了苏联三大件皮夹克,波罗的海收音机和俄国老婆。不知不觉中,当初那些穿着破棉袄,腰系麻绳的进城干部也渐渐地洋气起来。 那时,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但同时,苏联的集权化管理方式也被同时引进到了中国。 前苏联马格尼沃托尔斯克 (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 ) 钢铁联合企业是俄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工厂的管理有一套完整的规程、规范,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就是著名的《马钢宪法》。鞍钢当时实行的就是这套苏联标准。 在苏联专家全面指导下,鞍钢系统地引进了苏式工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也被照搬过来。苏式工业管理模式核心是实行一长制。鞍钢所属各个厂矿全面落实了一长制经验,并相应建立起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化验师、总检验师、总会计师制度。 但是,苏联经验的照搬,并不适合中国具体情况。随着一长制的推行,领导干部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变得难以沟通了。如果说《马钢宪法》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空间的话,那么如果把苏联的僵化管理同官僚主义结合在一起,则完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鞍钢宪法》的尝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双革运动 1953 年起,鞍钢有步骤地加强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和责任制。仅技术管理而言, 1953 年到 1955 年间,鞍钢共制定和修改技术标准 243 种,技术规程 417 种,建立与健全了各项技术规程和质量监督工作,但并没有产生轰动全国的管理经验。 当时的一初轧厂是日本留下的德国克鲁伯轧机,年产 150 万吨,二初轧厂是苏联乌拉尔重型厂 1150 轧机,年产 180 万吨。解决初轧机产能不足的问题,成为提高鞍钢产量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的就是初轧机超压下实验。苏联的管理规程是很严格的,对轧机的压下量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对压下规程的修改要冒很大的风险,做出了成绩却鲜为人知,可是如果出了事故,将意味着必须负法律和政治责任。 当时二初轧厂的孟泰对初轧机超压下实验非常支持,孟泰对工程技术人员宋必达十分重用和信任。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出了事我来担着。正是有了这样的干部参与,才使得初轧机超压下实验有了前提和成功的可能。初轧机超压下实验终于结出了果实,这便是双锭轧制和七双经验。初轧机的产量几近翻番地增长,达到年产 320 万吨。经验推广到鞍钢全公司,各厂纷纷响应,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开展起来。这就是鞍钢双革 ( 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 运动的由来。 毛主席论管理 50 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的、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地运用。 1957 年,毛主席在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指出:我们学习苏联,要包括研究它的错误,研究它错误的那一面,就可以少走弯路。 1958 年,毛主席号召破除迷信,两条腿走路,寻找一套中国企业自己的法则。 1959 年 12 月至 1960 年 2 月,毛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 ( 教科书 ) 》时,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的管理问题,说:教科书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鞍钢报告 根据中央召开全国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会议的通知和省委的指示, 1960 年 3 月 11 日 ,经过调查研究,鞍山市委经辽宁省委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 报告说,参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人很广泛,已占全区工业战线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出现了领导干部、新老工人、技术人员、勤杂人员、职工家属以及在鞍实习的一千五百多名大专学校师生,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竞相革新的大好局面。 鞍钢职工干劲很大,许多厂矿职工,为了摆脱笨重体力劳动,往往都是日夜苦战,不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不下火线。海城五金合作工厂的职工,在大干十天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后,工人兴奋的说:这回可 和老 君爷留下的大锤、风箱离婚了。 鞍钢提出大搞技术革命规划时,有的干部认为 设备是第一流的,轧辊是国外进口的,轴承是国外设计的,改革设备是违反设计原理,谁也解决不了辊道掉牙的问题,说得技术革命比上天还难。而提出生产规划时,有的干部认为生产中的潜力已经挖尽,再跃进必须增加场房四处、吊车七台、工人五百名等,按照他们的办法,也只能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四十。 厂党委坚决地批判了这种错误的论调,采取鸣放辩论,就虚论实,发动群众,不断进行思想革命,鞍钢第二初轧厂组织了一百五十三个三结合突击队,采取七包,即包思想发动、包提出方案、包进行试验、包技术鉴定,包组织实现,包总结推广、包纳入规程,发挥了显著作用。海城五金合作工厂,前几年就提出了三化口号,但是过去只是依靠少数人搞,搞了几年也未实现;现在把任务交给群众,大干了十天,就实现了八化。 毛主席批语 看了鞍山委的报告后, 3 月 22 号,毛主席代表中央为该报告写了近 700 字批语,将这份报告批转全国: 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钢是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企业,职工 10 多万,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性的办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前的情形,这是第一阶段。一九五九年为第二阶段,人们开始想问题,开始相信群众运动,开始怀疑一长制,开始怀疑马钢宪法现在( 1960 年 3 月)的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毛主席作了重要批示后,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即进入第三阶段。主要表现在:在工人参加小组管理方面:小组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管理范围逐渐扩大了,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基本实现了人人参加管理;在干部参加劳动方面: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参加劳动的形式和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改革规章制度方面:主要是破了根据一长制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一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根据专业管理与群众参加管理相结合、破与立相结合的原则,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大大减少了科室业务工作量,使干部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参加劳动,也为工人管好小组生产工作创造了更方便的条件 ; 在三结合方面: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的三结合,不只是在技术工作上党的群众路线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而且是企业管理工作上专业管理与群众参加管理紧密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与技术相结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作方法。 实践证明: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不仅是当时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制度和调整企业内部矛盾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且也是广大职工学习政治、学习管理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和学习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马宾宪法 毛主席命名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鞍钢宪法,马宾功不可没。这期间,还有毛主席戏称马宾宪法的趣话。 东北解放后,马宾出任鞍钢总经理,在他领导下,鞍钢出了许多著名劳模,如孟泰、王崇伦等。但出乎许多人意外,马宾放着总经理不干,却要去念书。经申请批准,从 1951 年到 1956 年,马宾到苏联西伯利亚一所大学读冶金,读了四年本科又加上一年研究生,当年的中学生终于成了硕士(苏联 时称副 博士)。 回到鞍钢,让他当总经理,他却执意干生产总指挥。 1960 年,由马宾主持创造的鞍钢经验,毛主席命之为鞍钢宪法,以区别于苏联的马钢宪法。 因鞍钢经验报告是马宾执笔写的,毛主席曾当面对马宾笑语:苏联有个马钢宪法,咱们中国有个马宾宪法! 鞍钢宪法是几十万鞍钢职工的创造,是整个中国工人阶级的创造,是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他们还在继续创造,是要中国式(中国特色),但更是社会主义方向的创造。马宾说:我们鞍钢工人阶级把它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大法遵行,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来学习。 推广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批示后,工业战线广大职工和技术人员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高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如洛阳有色加工设计院和洛阳铜加工厂研制的三机架冷连轧可控硅供电,郑州轻金属研究所研制的铵光卤石法炼镁等,这些成果不但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且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 工业战线上各级领导,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认真转变领导作风,在生产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密切了干群关系。有的厂矿还实行了三三制,规定干部 1 / 3 参加劳动, l / 3 调查研究, l / 3 坚持做好日常工作,这样一来,促进了机关工作人员作风的转变,摆正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使广大生产工人受到鼓舞。正如工人所说;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领导带头干,群众劲更高。 通过学习鞍钢宪法,不少冶金厂矿企业都建成了一个团结战斗、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纪律,坚持无产阶级党性,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于执行制度,各企业都能做到一个严字,严格要求、严格对待、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首先从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做遵守制度,执行纪律的模范。 在加强企业管理中,有不少企业还特别注意发挥老工人、老劳模的作用,重大问题主动征求他们意见,重大事情主动同他们商量,碰到技术难关主动请他们出来当诸葛亮,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大庆是中国工业战线上一面久不褪色的红旗。大庆经验基本内容除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外,还包括三条要求,五个原则、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内容,是鞍钢宪法的继续和发展,是在工人民主管理基础上落实岗位责任制,实现了企业内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管理体制。 鞍钢宪法精髓 用宪法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鞍山钢铁公司创造的这套企业管理办法,表现了毛主席对它的高度欣赏和充分肯定,也表达了毛主席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且有实效的工业管理方式的迫切心情。 鞍钢创造了鞍钢宪法,是工人民主管理探索实践的成功经验总结。它一方面强调干部参加劳动,有利于厂长经理体会工人处境,限制厂长经理享有特权,保证国营企业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强调工人参加管理,让工人为了自己利益在企业有说话权和管理权,从制度上保护工人权益,进一步确立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领导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鞍钢宪法成为我党领导工业企业的指导方针。它对于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员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大作用,各行各业,许多企业因此而获益,中国石油工业突飞猛进、核工业的诞生、航天工业的从无到有无不体现着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 中国能够提出鞍钢宪法,并得到毛主席高度肯定,这是与中国长期革命战争期间形成的深刻的群众运动经验分不开的。干部和工人分工虽不同,但都是主人翁。正是这种主人翁地位的优越感,以及长期享受领导阶级的政治待遇,鞍钢才会出现鞍钢宪法,鞍钢宪法才能在鞍钢通过并施行。 企业管理重器 鞍钢创造了鞍钢宪法,堪称中国现代企业史上第一次管理创新。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些新兴企业也对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探索,和《鞍钢宪法》一样,华侨城有《华侨城宪章》,华为有《华为基本法》,都是企业管理法方面的探索。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谈到企业成功因素时说:我相信,一个公司惟有在一个哲学的方针受到遵循时,才能成功。。 作为中国企业重器,鞍钢宪法影响了一大批新兴企业家。 华为是当今中国最令人瞩目的企业之一,任正非则是中国企业界最为人熟知的学毛标兵,直到今天,任正非仍然坚持学习与应用毛泽东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华为,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他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据称,华为在内部还有例行民主生活会,不变的主题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华为基本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制定的第一部系统的企业管理大法。华为基本法凝炼、概括,涵盖华为的理念、方针、政策、目标、文化与精神,使每一员工以此为规范,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心得,使华为的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以此向每一个员工灌输、教化;改造与重塑每一位员工,使之溶入到每一个华为人的血液里。 华为基本法中,不仅容纳文化与理念的内容,还包括华为的发展战略、组织形态、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基本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产品与技术政策等大政方针,同时还有基本的业务流程、员工守则等规章与制度。 鞍钢宪法为华为宪法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如加大各部门的管理含量,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造就销售员+工程师和工程师+销售员队伍,由基层培养与选拔管理者,优化管理队伍,研究开发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等,此乃两参的现代版本。 又如,建立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工资福利制度,重整业务流程,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加强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对公司发展战略、组织的研究等,这是华为的一改。再如,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规范各部门职能,实行任职资格等级制度,职务轮换与工作地轮换,员工淘汰机制等,为华为版三结合。 墙外更香 对鞍钢宪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罗伯特托 马斯 教授评价说:毛的主义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而到了七十年代,日本的丰田管理方式,日本的全面的质量管理和团队精神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倡导的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鞍钢宪法精神。 1870 年后,大批非熟练移民工人来到美国,他们缺乏与雇主的谈判力量,无力拒绝雇主将社会分工化约为技术分工的努力,而移民生活的艰辛,使社会平均消费偏好较少注重产品质量,而倾向于接受标准化大众产品,美国成为率先实现斯密式分工体制和大批量生产的国家,其最具象征性的体现即是亨利福特 1913 年建立的T模型福特生产方式。 大批量生产本身并无不好,在人们需求稳定且单一的情况下,它的确能实现规模,降低单位成本。但问题在于,福特主义的大批量生产是一种僵化的大批量生产,一旦需求出现多样化、特殊化和不稳定,福特生产方式便陷入尾大不掉的危机。终于在 7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由石油危机触发)中自食其果,在汽车和行业上被日本和德国打败。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美国开始了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而全面质量管理、无库存生产,恰恰旨在发挥每个劳动者的主动精神。 1983 年以来,美国已经有27个州修改了公司法,取消了股东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的概念,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广大的利害相关者负责,而劳动者是利害相关者中的主要成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个团队负责人和各级管理岗位均配备两人,一人由高层管理者选定,另一人由工会选定。这的确有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味道了。 欧美和日本管理学家认为,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是后福特主义,即对福特式僵化、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内分工理论的挑战。用眼下流行术语来说,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团队合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管理学 教授 L 托马斯明确指出,鞍钢宪法是全面质量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它弘扬的经济民主恰是增进企业效率的关键之一。 上世纪 60 年代后,全世界学习中国。日本企业也开始了对鞍钢宪法的研究,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许多大企业在学习中都保留了鞍钢宪法工人参加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的内容,日本的所谓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团队合作,不固守僵化的技术分工,随时随地解决无库存生产方式中出现的问题。 而瑞典的Volvo汽车公司,为了发挥团队合作的效率优势,于 1988 年开始,将装配线改造为装配岛,使工人不再像象从前那样在装配线上重复单一的任务,而是8至10人一组,灵活协作,组装整车。美国也不甘落后, 1955 年 2 月 1 日 国会开始辩论团队合作法案。因根据1935年通过的劳工法,团队合作是非法的,故美国现在必须对劳工法提出修正,才能充分利用团队合作的效率潜力形成了丰田管理方式,全面的质量管理和团队精神。 1966 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考察了日本的质量控制圈小组(简称 QC 小组)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益后,发表了这样的感言:通过推行这个( QC 小组)活动,日本将在世界上进入质量领先地位。日本的这个名为 QC 小组的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的质量培训教育。当时,参加培训的工人每 12 人组成一个质量控制圈小组,学习结束后,小组以从事各项质量问题的改进为课题开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日本的QC,实际上也借鉴了中国的鞍钢宪法。 西方刮起的后福特主义世界旋风中,毛主席所推崇的鞍钢宪法,以其时间最早、旗帜最鲜明,向僵化的福特式分工体制提出挑战,而格外受到世界瞩目。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27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人评述燃料电池新闻
发现美 2009-12-26 12:06
1.本周星期二,Ballard Power Systems 宣布与 Daimler AG 达成协议,为后者生产的清洁能源汽车和大巴提供燃料电池产品。这个协议将为巴拉德公司在将来的18个月带来2200万美元的收入。 个人评述:巴拉德是世界顶级的燃料电池产品供应商,与多个发达国家政府有合作,包括美国,日本。戴姆勒公司也是世界顶级的轿车生产商之一。早在这个协议之前,两个公司就有过合作,因此这两家公司的再度合作也在情理之中。Automotive Fuel Cell Cooperation Corp (AFCC)就是巴拉德、戴姆勒、福特公司的合资研发机构,各自占有的股份为19.9%,50.1%,30%。最近,为专心于生产,巴拉德将这部分股权卖给了一个未透露名称的集团。 2.Ceramic Fuel Cells宣布在维多利亚安装第一期BlueGen units 固体燃料电池,用来发电和热。Origin Energy-一家电力零售公司将购买它发的电。 个人评述:作为固体燃料电池的生产商,是为了与质子膜燃料电池生产商巴拉德公司形成互补,或者说避开竞争而成立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费开车, 福特的新市场手段
pkuzeal 2009-4-9 23:23
在三大汽车商中,福特最近的日子稍好过些。但该公司最近却将采取一种激进且有点冒险的的方式将旗下新款的嘉年华推向市场: 将 120 辆嘉年华分发到没有广告业经历的个人手中。 这些人包括某些有奖活动的获奖者,电影制片人,单身母亲, 舞蹈演员,甚至游戏玩家。他们将在六个月内通过 YouTube, 博客以及其他媒体更新发布他们的使用感受。批评人士指出福特无法控制那些发布的内容,这意味着该品牌有可能在到达经销商的一年前就有可能受到负面影响。 但是这是个福特必须冒的险,因为这该公司正着手开发年轻人以及崇尚技术人士的市场。而那些人群也许从未考虑过买美国车。福特坚信这是一个明智的市场举措。 谷欣 2009-4-9 MSN : pkuzeal@hotmail.com 上海中式婚礼
个人分类: 未分类|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