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缅甸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缅甸

相关日志

我们缺植物分类学家吗?——一篇论文引发的瞎想
热度 5 周浙昆 2019-8-16 15:18
我们缺植物分类学家吗?——一篇论文引发的瞎想 2019年8月14日Plant Diversity 的“Plant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Belt Road Countries“专辑(图1)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New contributions to the flora of Myanmar Ⅰ”的研究论文(Plant Diversity 41(2019):135-15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plant-diversity/vol/41/issue/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报道1个缅甸植物新纪录科,多香木科Polyosmaceae(图2),穗花杉属(Amentotaxus)等13个缅甸新记录属(图3)和5个新种:维多利亚开口箭(Tupistra natmataungensisY.H. Tan H.B. Ding)(图4),缅甸胼胝兰(Biermannia burmanicaY.H. Tan Bin Yang),大萼凤仙花(Impatiens megacalyxY.H. Tan H.B. Ding),缅甸连药金牛(Amblyanthopsis burmanicaY.H. Tan H.B. Ding)和另一个乔木新种克钦肖榄(Platea kachinensisY.H. Tan H.B. Ding)。缅甸北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热点之一,由于这一地区人迹罕至,战乱不断,标本采集记录少,植物多样性编目的研究非常薄弱。这些新分类群的发现和报道,丰富了和改变了人们对缅甸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对这一地区乃至全球植物多样性保护都十分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能将自己呕心沥血的经心之作投给我们,透着对期刊的尊重和信任。作为主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征集到最好的稿件,经过审稿和编剧加工,将其发表自己的期刊。如果说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话,那么让美丽的新娘穿上最漂亮的嫁衣,则是一件极其喜悦的事情。 这篇文章的发表,让我想到了坊间经常议论的一件事情,即植物分类学人次断档,植物分类学人次缺失,植物分类学危机等等。确实,许多高校撤销了分类学专业,植物分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度成为稀缺资源,有些学校和单位需要植物分类的岗位,由于招不到合适植物分类学人才,只能退其次从生态学专业招收。那么我们的植物分类学人才是否缺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些植物分类学发展的历程。 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形态学是植物学最基础的学科,植物学研究大多从认识植物开始的。在上个世纪50年代,摸清我国植物学家底成了中国植物学的首要的任务。为了编撰《中国植物志》和一些重要的地方志,我们在科学院和高校汇聚了一支庞大的植物分类学研究的队伍。经过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努力,本世纪初,中国植物志和一些重要地方志的编研工作相继完成,国家对植物分类学人才的需求大大减少,加之老一辈植物分类学的退休、其他植物分支学科的兴起以及以SCI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的影响,植物分类学的人才出现了断崖式的减少,植物分类学的人才严重的匮乏。今天50-60岁这一代的植物学工作者的老师们,基本上都是植物分类学专业出生的,他们自己大多数也是从植物分类学起步的。随着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完成,这批植物学工作者中,大多数转向植物系统演化的研究(其实就是升级版的植物分类学,但是比较突出了分子生物学的作用),一部分转向植物分子生物学,一部分转向了生态学。坚守经典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昆明植物所的彭华、华南植物园的杨亲二和版纳植物园的朱华算是硕果仅存吧。国际上的情况和我们也非常相似,甚至比我们更糟。 然而,近年来一拨青年植物分类学工作者,迅速崭露头角,本文一开始提到的文章的通讯作者谭运洪就是其中之一。我对谭运洪的了解,始于我们在老挝进行的植物考察。他的植物分类学功底特别是对热带植物的熟悉程度让我惊叹。我好奇的问他为什么对热带植物这么熟悉,他告诉我,他来到版纳植物园工作以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标本馆看标本。他对岗位不在园林部,当每当陶国达老师带着园林部的同事,在植物园认识植物的时候,他都会跟在后面偷师学艺。我到版纳植物园后,还兼了标本馆的馆长,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分类学的可造之才,利用版纳园的政策,送他去植物分类学的圣地——英国皇家植物邱园标本馆(K)学习。在半年的时间里,他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标本馆里。据他说邱园标本馆每周五,会组织一个“family sort”的活动,大家围绕一堆标本,就讨论如何进行分科,这活动对他的分类学水平的提升起了重要作用。我还听说在邱园标本馆组织的认识植物大比拼的活动中,他斩获头名。他的这篇标题极为平淡的“New contributions to the flora of Myanmar Ⅰ”的文章,如果没有对缅甸植物区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扎实的分类学功底是做不出来的。 认识植物只是植物分类学最初级的阶段,开展植物分类学的研究,除了认识植物以外,还要有扎实的形态学知识,清楚植物类群演化的脉络,对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系统学的理论框架有充分的了解,熟悉命名法规等一系列要求。而这些知识需要长期的积累方能具备,培养一个合格的植物分类学家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培养一名分子生物学家的难度。孙航告诉过我,他的学生周卓就具备了这样本领。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命名法规上的问题专门找他讨论,发现他对法规非常熟悉。现在有一些年轻认对植物分类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我遇到有些同学,已经进入了大学的热门专业,抗不住对植物分类学的热爱,最后不惜退休学重新参加高考。还有一些植物学专业的好手,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我的学生黄健就属于这种情况。他大学本科学的是化学,研究生却报考了南京林业大学的汤庚国研究植物区系,博士又来到了我这里。他对植物分类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执着,买了不少分类学的书,把植物分类学当作了爱好,他还把植物科的特征编成了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据说在印度尼西亚一所大学做了一个关于如何识别热带植物的报告后,对方希望他留下来任教。 作为整个植物学的基石,植物分类学永远会被需要,随着植物志编研工作的完成,经典植物分类学的项目重大项目会大大减少,客观上说对分类学人才的需求在减少。另一个方面,植物志的编研虽然完成,但是生物多样性编目和更新的工作却不会停止,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也离不开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需要保持一支小而精的研究队伍。我欣喜地看到,一群年轻的植物学工作者,茁壮成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他们在,植物分类学有续有人何愁不兴。 图1. Plant Diversity一带一路植物多样性保护专辑 图2缅甸新纪录科 多香木科 Polyosmaceae 图 3. 缅甸新纪录属穗花杉属 图4.新种 Tupistra natmataungensis Y.H. Tan H.B. Ding sp. nov. (Asparagaceae)
个人分类: 随想|11745 次阅读|9 个评论
金丝猴的现状与保育危机(张鹏等)
热度 2 welcomezp 2017-2-10 17:57
金丝猴,学名仰鼻猴,属于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现共有越南金丝猴、缅甸金丝猴、黔金丝猴、川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五种。其中后三种金丝猴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2012 年被列入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 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金丝猴的五个种类仅仅分布在中国、越南和缅甸境内,而其中三个种类是中国独有的。每种金丝猴都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物种,金丝猴不仅作为全球人们的话题更应该是其所属国的骄傲。滇金丝猴(学名: Rhinopithecusbieti ),它们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仅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几块残存的原始高山森林中分布,肉红色的嘴唇是它们区别于其它金丝猴的特点。作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并受到 CITIES 公约的保护,禁止买卖。川金丝猴(学名: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 是最早被发现并在科学上定义的金丝猴,是现存金丝猴家族中最繁盛的一族。其金黄的毛色独树一帜。目前主要分布在川西、甘南、秦岭以及神农架。黔金丝猴(学名: Rhinopithecus brelichi ),也叫灰金丝猴,为我国四种金丝猴中分布范围最小的物种,全部种群现生活于黔东北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缅甸金丝猴(学名: Rhinopithecus strykeri ) 是近年刚刚发现的新种金丝猴,分布于缅甸和我国怒江州交界森林,对于该种金丝猴的了解仍然非常少。 图 1. 五种金丝猴图片。左上:川金丝猴(作者摄);右上:黔金丝猴( Dr.X iangzhuofu 摄 ); 中:越南金丝猴( Dr. Dong Thanh Hai 摄);左下:滇金丝猴(作者摄);右下:缅甸金丝猴( Ming Li 摄) 金丝猴于早更新世期间曾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但在过去的四个世纪里,大量的金丝猴消失并被迫生活于海拔更高甚至达到 4500 米的高山山脉中。尽管从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便相继出台各种法令来保护金丝猴,并在接下来一直与越南、缅甸等国家有国际合作共同实施金丝猴的保育工作。但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农业和林业的发展作为导致金丝猴消失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其中一些金丝猴种类自身很低的遗传多样性,如果不加以对其栖息地和食物的保护,以及不及时改变当地人发展方式和大众的保护意识,那么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这些物种可能会灭绝。 具体内容请参考拙著 : Peng Zhang * , KaijinHu , BinYang , DanheYang . 2016 . Snub-nosedmonkeys ( Rhinopithecus spp .):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in the face of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 ScienceBulletin , 61 ( 5 ) 345-349 . 该项研究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1270442,31470456 )以及 “ 万人计划 ” ( 2014-17 )、青年长江学者经费(2016)支持。
个人分类: 灵长类学原创|10446 次阅读|2 个评论
亚洲之弧:一种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战略
热度 1 bochang 2016-9-12 17:39
中国正在崛起,目前可以说是一个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我们需要有高瞻远瞩的国际发展策略。近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计划,大概也就是基于这种考虑。不过,这套宏大的计划的实现肯定需要通过很多严峻的考验。因为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国家,他们的文化和面对的挑战都很不一样 ,与中国的利益也不一定一致。所以我们应该有多种方案的准备。本文就是想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意见。 国际战略好比一盘围棋。我们目前主要在关注东海和南海的发展。而这两方面也正受到一些围堵。“一带一路”和“上海合作组织”有助我们在西北下子。但这远远不够。从长远来看,我认为我们应该积极地在东北和西南下子:一方面打通从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通道;而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大幅度地改善我们周边的安全环境。具体的做法,就是由中国倡议建立一个类似于欧盟的“东亚联盟”,首先联合日本、韩国(南、北)、缅甸作为这个联盟的骨干。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横跨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 “亚洲之弧”(图1),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战略机遇。 图 1:亚洲之弧的基本构想。红线串联了主要的联盟成员。 中国和邻邦都需要和平的周边环境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具备和平的周边环境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中国的考虑,也是日本、韩国和北朝鲜的考虑。如果将来能够成立一个东亚联盟,这几个国家就可以不必处于敌对或竞争的关系,而是一个伙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现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并不理想。中国和日本、韩国都缺乏足够的互信。中日之间的关系尤其紧张。这种关系对中国不利,对日本也不利。在长期来说,我们应该把日本和韩国拉来做我们的盟友,而不是美国的盟友。我们这几个国家不仅有共同的文化,利益也是一致的,而且我们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我们和日本、韩国结盟,不但大大减轻了彼此在安全上的顾虑;这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还会快速增加,成为全球第一;而且在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也能突飞猛进。 东亚最好成立一个联盟 从欧盟成立的例子来看,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它是一种进步,能够创造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英国、法国、德国过去经常处于敌对的状态,战争不断。这不但大大损耗了国家的力量,也造成了很多人道灾难。他们已经认识到这是不可以再继续的,所以组成了欧盟。他们也都因此从中得益。这些国家一旦成为盟友,在周边的安全环境上就能得到保障,他们的军费就可以大大降低。而且由于经济上可以互补,很多事情可以做得更有效率。欧洲的发展是我们很好的借鉴。 对于建立一个东亚联盟,当然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例如首先成立一个共同市场,再逐渐扩大在经济上和安全上的融合。目前最紧要的是管控好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在人民之间建立互信,从而逐渐形成建立东亚联盟的民意基础。 打通对外运输的瓶颈 为何除了中、日、韩外,还要联合缅甸呢?因为缅甸有个特殊的地位:它是东亚大陆在印度洋的出海口。目前无论日、韩还是中国,货运都要经马六甲海峡绕一个很长的航程才能到达印度洋,再到中东或者欧洲去。如果缅甸是东亚联盟的一份子,交通线就可以大幅缩短,运输的成本也就大大降低了,对货运的安全保障也大大提高。这样对缅甸也会有极大的好处。因为它一旦成了中日韩的主要运输通道,是这些国家的盟友,这会极大地帮助它国内的发展。 只有追求互利共赢,才能取得外交上的突破 在今天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追求自己的利益,更加不能以别的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只有追求互利共赢,一个大国才可能顺利地崛起,而不会受到别的国家的抗拒。所以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不但要尽量避免引起周边国家的担忧,更应该采取一种追求互利共赢的策略,使得我们的邻国也能分享到中国发展的成果。所以如果中国积极倡议成立一个东亚联盟,可以在外交上取得一些突破。 总结而言,我认为由中国倡议成立一个“亚洲之弧”的东亚联盟会有一些明显的好处。首先,它不但有利于中国自身的长期国家安全,它对于我们的邻国,包括日本、韩国和北朝鲜都可以增加它们的安全保障。第二,它有利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市场更大了,技术发展更快,运输线路更短,国防支出可以减少。第三,力量更大了。它有助于增加中国和这个地区在全球的影响力。 需要克服的困难 当然,这个计划也不是很容易做得到的。起码它要面对几项相当困难的挑战,包括: 1. 如何处理好中日的关系? 2. 如何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 3. 如何取得美国的理解和支持? 但这些挑战都并非是不可克服的。当然,它需要我们政府和民间长期的积极努力,尤其是外交上的努力。 对一个大国,需要有多维度的战略思维。这个“亚洲之弧”的建议,它并非是“一带一路”的代替品,它是一个更为长远的战略规划。我希望它能为我们的决策者,在“一带一路”以外提供另外一个思考的维度。 来源海外网( www.haiwainet.cn ) 鏈接: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6/0825/c353596-30255807.html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318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