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专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有细菌性感冒吗?
热度 4 fdc1947 2020-4-29 07:55
有细菌性感冒吗? 当前,新冠病毒仍然在全世界猖獗,大家的目光也都注意着疫情。某个以文字纠错闻名于世的文字刊物也不甘落后,在刊物上推出了“疫情聚焦”栏目。最新一期该栏目将刊出一篇《“细菌”“病毒”的区别,你真知道?》的文章。为了更好地宣传,该文已经发布于“新浪博客”。 如果发扬自己刊物的特长,说一说当前疫情报道中文字方面的问题,当然是非常好的。可惜,该文章却恰恰相反,说起了科学问题。且不说东抄一句、西剽一句凑起来的文章表达是否准确。这篇只有600多字的短文章一开头立论,就在医学常识问题上,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 文章要叙述细菌与病毒的区别,于是一开始就说:“比如感冒就有两种,一种是细菌性的,一种是病毒性的”。 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由鼻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 根本没有什么细菌性感冒,所以我们并不需要一感冒就服用甚至注射抗菌素。这是一个这些年来我们反反复复宣传的医学常识。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过程中,各种媒体又反复强调了普通感冒、流感与新冠肺炎的区别。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刊物的审稿者以及编辑却似乎对于这种最初级的科学宣传一无所知。这真是很遗憾的事情。 当然,连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都搞不清楚的文章,更不能指望它正确地说出来对抗病毒性疾病的方法——疫苗,以及那些抗病毒的药物了。 对此,我想到了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的媒体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学习,至少要学习一些普通人都应当懂得的常识。最好比一般的老百姓要知道的多一些,而不能过于“科盲”。 其次,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刊物不能一哄而上,都去“蹭热点”。即使要“蹭”,也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自己的专长去为社会提供有益的服务。对于疫情这样的世界性的大问题,各行各业都可以有所贡献。即使是文字学方面的学者,也可以在文字方面做文章。而不是做“文抄公”,而抄一些自己都弄不懂的东西,制造文字垃圾还是小事,传播错误信息就“误人子弟”了。 附: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3632 次阅读|9 个评论
诺贝尔奖得主的专长心理学分析及对博士生成长的启示
liudongyang 2009-4-11 13:59
柳东阳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中国武汉 430070 ) 摘要: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不但是获奖者个人的荣誉,也被看作是获得者国家的荣誉。博士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人才,其培养质量高低标志着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从专长心理学对诺贝尔得主的共同兴趣或心态特点、个人的早年生活、研究生阶段的特征、科研生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博士生成长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 专长 人才培养 诺贝尔奖 博士研究生 导语 博士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人才,其培养质量高低标志着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经达 12 万多人,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有资料表明,到 2010 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诺贝尔科学奖是根据阿尔费雷德 . 伯恩纳德 . 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自 1901 年 12 月 10 日诺贝尔科学奖第一次颁发以来,截止 2008 年已经有 285 位科学家获得了此项殊荣。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不但是获奖者个人的荣誉,也被看作是获得者国家的荣誉,因此每年的揭晓都会引起科学家、科学哲学界、教育界、媒体和普通民众的关注与追问 。研究获奖者的学习经历,科研经历与思路、所在国家的科研政策均成为焦点。本文试从专长的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学习经历和科研实践,寻找促成诺贝尔奖得主成长的有利因素,以期对我们博士生的成长有借鉴作用。 1 专长心理学及其应用 1.1 专长的含义 专长( expertise )是指专属于某一实践领域、为该领域专家所拥有的不同于常人或者新手的特殊能力 。在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过程中,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操作技能从生疏到熟练,渐渐变得游刃有余;对新的工作情景开始是不知所措,以后就熟悉适应了。最后则可以在各种特殊条件机智地应变;工作经验有无到有,并逐步结构化,层次化,形成众多的操作方式和工作策略,乃至上升到系统的理论。由一名博士生成长为普通科学家,在上升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一个由科研新手到专家的过程 。 1.2 研究渊源 对专长做系统的心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德格鲁特( A.de Groot )在 1938 至 1943 年间描述国际象棋棋手在做出棋着决策时发生了什么,并推测为什么这样发生的博士论文课题。之后,美国卡内基 - 梅陇大学的蔡斯( W.G.Chase )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西蒙( H.A.Simon )有关国际象棋大师与一般棋手的比较研究,推动了对专长的多领域探讨。 1970 年代以后,更多的心理学家致力于探究不同领域专长的实质及发展规律,期间召开过数次国际性会议,并形成了对专长研究影响深远的多本论文集。三十多年来,关于专长的心理学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 一是运用实验室研究专家行为的实质,在实验室中借助反应时记录、眼动记录、言语报告、事件记忆、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分析专家行为,探测专家的知识特征以及调节专家行为的各种特殊认知机制;二是研究从新手到专家的成长规律,主要通过非实验室研究,利用诸如名人传记、回忆录、手稿等推测专家行为的获得过程。本文即采取后者,对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学习,科研和外部环境加以分析,寻找规律和有益的做法。 1.3 专家(科学家)成长的社会机制 首先是动力机制。专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始动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依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五个层次,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进而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人类的所有需要都可以成为涉足科学、从事或者深入研究科学的原始动机。对大多数科学家而言,投身科学研究在于追求自我实现,这种需要是一种优势需要。此外,从科学的本质与特点来看,科学家追求科学能力的同时,更追求科学界同行的社会承认。科学界的社会承认不仅使科学家们的追求得到满足,而且能进一步激发唤起科学家的科学创造热情,使他们更加积极地从事知生产,不断地追求新的、更大的社会承认,如此往复循环,就会形成一种有利于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良性循环。 其二科学的竞争机制。这种机制主要体现在三种形式:一是争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二是科研成果的水平与数量上的较量;三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科学垄断。 再者在科学家成长过程的激励机制。科学界对科学家们的科学能力的社会承认主要是授予一定的科学荣誉的方式表示的。科学荣誉不仅包括各种职称和学衔(如博士、教授、学会会员、理事、理事长、学部委员、科学院士等),而且包括各种科学奖励(如科学成果奖、科学奖章、科学奖金等),还包括同行们的评价(如同行们发表的书评、引文、学术鉴定、聘书等)。这样科学荣誉既凝聚着科学家的科学能力,又体现着社会对这种能力的认可。因此,科学荣誉的授予对于科学家无疑会起到很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最后是科学家成长的制约机制。社会对科学家的制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种是通过科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此乃科学系统的内部制约;另一种是通过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此乃科学系统的外部制约。 1.3 作为专家应有的一些特征和成长规律 1.3..1 专家的知识特征 专家的知识优势体现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上。与新手相比,专家的陈述性知识属于组织得当的知识结构,新手的知识机构则较为凌乱;专家的程序性知识趋向于自动化,并且具有自己的特殊的策略。此外专家还具有特殊的认知机制,包括长时工作记忆和对情景的整体关注度,这是新手不具备或者欠缺的。 1.3.2 专家的成长规律 成才所需要的时间 研究发现在诸多领域存在着十年期规律,依照这个规律可以断言:没有长时间的积累,即是最具有天赋的人也无法达到特定领域的顶级水平;而大多人已经达到顶级水平的,甚至花费了更长的时间。 成才的阶段 埃里克森等人认为,个人成为专家乃至顶级水平,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在孩童时期个人表现某种天赋而开始涉及有关领域;此后经历较长时间的训练后,个人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该领域里;第三阶段则以该领域职业者作来谋生,并继续全身心的投入到该领域的活动中;最后阶段,个人超越自己的教师,在其所投身的领域中做出独特性的贡献。 影响成才的因素 这里有三种因素影响个人向专家的迈进:资源的可利用性,个人的动机强度和活动的强度。 2 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分析 2.1 诺贝尔得主的共同兴趣或心态特点 诺贝尔奖得主与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有着各种兴趣爱好的普通人。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对科学有好奇心,对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以及找到真理的必胜信念。面对失败,他们善于总结,汲取教训。在他们头脑中不断产生新想法、新思路、新策略。对于获得诺贝尔奖,在他们看来,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获得这个奖,驱使他们不断进取的是对自身科学梦想的追求和对真理的献身精神 。 2.2 个人的早年生活分析 这里以约翰 . 巴丁( John Bardeen )为例进行分析。约翰 . 巴丁( John Bardeen )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 年有由于在半导体研究方面的突出共享并且发现了晶体管效应获得无可、物理学奖; 1972 因建立了微观超导理论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童年时就与众不同,尤其在数学方面, 9 岁从小学三年级跳到初中一年级,之后 15 岁即从高中毕业。中学毕业后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巴丁在幼年时期的天赋加上美国的鼓励创新的初等教育为他以后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陈仲 认为中国的教育属于草坪式的教育,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考试就像割草机,把冒尖的和出界的全部削平、规整。另外就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这样造就的是千篇一律的学生,很难有天才的学生敢冒出来,即是有一点苗头,也被这割草机给推平了。反观北美的教育,属于森林式的教育,给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注重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目标。巴丁的幼年所受教育即是得益与北美的森林式的教育。 2.3 研究生阶段的特征分析 依据对 1901-2005 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的 10 年高校学习经历统计,可见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足够科学素质的养成基础来自于学校的科学教育,或者说,学校中恰当的科学教育为他们充分理解科学提供了最终的基础。在求学期间,他们尚处于科学的新手阶段,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科学基础训练,加上有名师的指导,为在该学科继续前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获奖者的就读研究生经历平均 1.73 个高校,就是说他们中大多数就读了;两所甚至更多所高校。著名美术史论家陈传席也提出,应该转移多师,在不同的学校师从不同的老师有助于学术观点的碰撞。一个学生从本科到博士一直蹲在一所大学读下来,很可能僵化了头脑,造成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学科退化。 从获奖的科学家的就读学校来看,他们接收科学研究训练生涯基础训练的单位大多是世界上或者国内最好的研究型大学,那里不仅通过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提升了他们的科学素质,而且奠定了他们在科学研究上探知自然或改造世界、实现自我生物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但是,也并非完全如此,还有 1/3 的最高学位授予单位和 1/4 获得者的科学研究生涯基础训练场所不在世界大学前 200 名中,说明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原创性成果者,不一定都有世界名校的教育科研培养基础 。 2.4 科研生涯的特征分析 2.4.1 博士学位论文与获奖工作的关系 可以这么说,从获的博士学位到科学家完成使其获得诺贝尔奖研究工作的时间,就是一位科学家从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成长为一流科学家的周期,这一周期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奖者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工作。有的科学家直接因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而获奖,有的科学家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钻研,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或将工作,也有科学家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转换研究方向做出杰出工作而获奖,这一时间间隔相对较长。这三种情况中,以第二种最为普遍,由获得博士学位到做出获奖工作的平均时间为 5.4 年;在获得博士学位转换研究方向而获奖的平均时间为 17.1 年。可见,对于博士生选好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对于个人的影响极大,在这个过程中,博士生已经有新手向一般科学家过度,在这中间,个人通过查阅文献,做实验,对原有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熟练化,并在大脑中形成一种自动反应,或者称之为学科素养。 2.4.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的链式传递 2.4.2 .1 学术传递链 即前人所做出的重大成就对后续研究往往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一项重大的发现可能会开辟一系列研究,导致一连串的创新,形成诺贝尔奖的学术传递链。伦琴发现 X 射线的 100 年间,借助于 X 射线分析取得重要成果者多大几十人。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的学术传递呈现一定的间接性、复杂性、和网络性的特点。围绕遗传学的中心法则的完善就产生了 12 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基因调控产生了 11 位获奖者。 2.4.2 .1 师生传递链 师承效应是诺贝尔奖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有师徒关系的比例高达 40% 。在美国获奖者的比例在 60% 左右,其中物理学和化学的比例还要高些。其中代际相传最长延续了 5 代,时间长达半个世纪。这说明,名师出高徒的真理在诺贝尔奖上也不能免俗。 2.4.2 .3 机构传递链 一些被历史证明在科学方面非常出色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往往成为知识创新和培养诺贝尔奖人才的重要载体。美国的 6 所大学(哈佛、伯克利、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约翰 . 霍普金斯和芝加哥)培养出了 24% 的物理学和生物学博士,在培养的全部博士中有 65% 的人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原因是,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拥有一流的师资、科研设施和声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拥有长期积淀的优良科学传统和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这能够吸引一流的科学人才。此外一些世界上有名的实验室也是诺贝尔奖的摇篮,如德国的马普学会、英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贝尔实验室等。 3 对博士生成长的启示 3.1 认识专家成长规律 前面提到的专长的心理学规律和专家成长规律可以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例如,个人成才需要丰富的知识,但更需要具备适宜于该领域的系统的知识结构;需要形成一些基本能力,但更需要获的专长领域内的特殊能力或特殊认知机制;需要在某些方面具备国人本领,但更需要在作为整体的专家行为上胜人一筹,等等。探索新手成为专家的规律,有助于采用合理的方法或策略来培养人才。在博士成长阶段,注重进行学科基本技术的练习,强调自我调节,有意识地减弱由评判标准改变对个人造成的影响。 3.2 导师与团队的选择 毋庸质疑,一流的大学和导师作用非常关键。好的大学和好的导师可以营造一个好的学术氛围,并在选题、研究方向和方法等各个方面给博士生创造很好的条件,从而为博士生在博士研究阶段做出优异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我国,很多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的导师是科学院院士的很多,从另一个层面证明了杰出导师在培养博士生中的作用。作为学生,有选择导师的自由,因此在迈入博士生行列时就要向杰出导师,大师级学者的靠拢,以其有一个好的开始和较佳的学术环境。 3.3 选题的重要性 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为博士生成长为一流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博士生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此阶段的研究工作很可能就决定了一个科学家一生成就的大小。博士生的课题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很可能会使科学家在博士学位论文阶段就做出一流的工作,或者在毕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继续深入研究工做就可以做出一流的工作。 4 结语 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不但是获奖者个人的荣誉,也被看做是获得者国家的荣誉。博士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的高层次人人才,其培养质量高低标志着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对诺贝尔得主的共同兴趣或心态特点、个人的早年生活、研究生阶段的特征、科研生涯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博士生把握住专长的心理学规律,结合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规律,从自己的研究领域为出发点,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有新手到专家的转变。 参考文献 刘亚俊 , 王黎明 , 覃孟杨 . 科学家之路 : 从博士研究生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大学物理 .2008,27(7):37-40. 万文涛 , 余可锋 . 从诺贝尔奖得主的成长曲线看其创新教育 . 比较教育研究 .2008,7:36-40. 胡谊 , 吴清麟 . 专长的心理学研究 : 专家行为的实质及成才规律 . 科学 .2002,54(6):25-28. 许松芽 , 连榕 . 新手到专家 : 职业专长发展的必由之路 . 福州师专学报 .2002,22(4):67-70. 彭灿 . 试论科学家成长的社会机制 . 科学学研究 .1994,12(1):3-7. 候新杰 , 王瑞 . 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巴丁的科学成就和人格品质 . 自然杂志 .2008,30(4):342-345. 李勃兴 . 他们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 . 南方医学教育 .2008,3:33-35. 陈仲 , 靳安民 , 黄震 . 论草坪式教育和森林式教育 ----- 从诺贝尔奖谈起 . 南方医学教育 .2007,37-8. 段志光 , 卢祖询 .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科学素质分析 . 医学与哲学 (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28(10):75-76 许合先 .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领域知识与人才的传承规律及启示 . 科技管理研究 .2008,6:503-505. 陈洪 , 刘次全 , 李雨民 . 中国至今无缘诺贝尔奖原因探讨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5(6):73-78.
个人分类: 科研记录|1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