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揭开生命的奥秘
MultiStar 2011-10-3 15:34
科学与技术,本来是以诚实的探讨心,作为基础的,不应有半点的产假,否则内心就会有不平。 一、社会宽容性的缺失很麻烦 我们的这个社会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诚信缺失外,社会宽容性也正在面临着缺失,这种缺失正在侵蚀着方方面面的进步公正性。 每个人的言语、行动、内心,都被暴力所充满,每一一点点的宽容心,以至于整个心灵都变得扭曲起来了。 人性的自私是本质存在的,而有些人却不能客观的承认,并且变本加厉的伪装,这样的结果是是,比袒露在阳光下边的自私,更加具有破坏力。人吗,本身解释群居的社会性动物,私人空间越大,阴暗就会越多的。在社会宽容性上,亦是如此。每每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外观的人会指手画脚,破口大骂,而很少有人换位思考,给以同情的宽容。 往往是这种宽容性的缺失,会导致扼杀许多可爱而值得同情的人、事件和社会进度的契机。 典型的说就是死刑的使用。是人都会犯错误,即便是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也有悔改的可能,更何况有谁能够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权呢?再说,即便是对其执行死刑,对于逝者又有什么受益呢,那完全是活人玩的自我安慰罢了。有人会拿犯罪成本来说事,那基本上是不了解人性的扯淡。 对于诺奖的态度也是如此。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自然而然的,为啥到中国就变了味。在当前社会容忍性几乎为零的状况下,拿个诺奖,是小概率事件,拿不到诺奖,是正常事件。扪心自问,我们有几个人能够沉心于纯粹的科研呢?再扪心自问,我们又有谁能够,高薪养活一个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出任何成果的一批科学“白痴”呢?没有那么一点点的容忍性,却大谈收获可能性,基本上都是幻想而已。 对重大事件也是如此,动车追尾,一群记者,胡说八道,扰乱试听,没一点的正面作用。不对事实进行了解,而是抱怨满天。典型的就是央视的XXX,没有自己的思考,胡乱说,整个就是一个愚弄百姓的跳梁小丑。按照这些人的言论,恨不得把中国高铁全拆光了。美国的航天飞机不是也出过事故么,所以我们需要的是痛定思痛,好好总结,不断进步。而不是牢骚满腹,打压一片。 我们已经深深的收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毒害,别再像红卫兵一样没有人性了。 没有容忍性,就好比没有任性吧。 没有人性的社会,很麻烦呀。 少一些牢骚、埋怨、残忍、暴力,多一些人性,多一些容忍性,我们就进步了,大家共同努力。 二、物质、能量与信息 物质,大家认识很清楚。 能量,大家认识也很清楚。 信息却是不同与物质与能量的现实存在。 现在我们正处于信息的时代,而又有多少人对信息有深入而透彻的理解呢? 大家可以看看百度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1527.htm 也可以看看维基百科的解释: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A1%E6%81%AF 如果大家要想了解信息,那就要回答三个问题。 1)信息是什么? 2)信息从哪里来? 3)信息到那里去? 很经典,等待您的回答。 三、智慧设计论 有时间大家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定要用心去看,并且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不要学小学生,唯书是从,呵呵,那就麻烦了。 自然选择只有通过微小连续的变异来发挥作用。它不会发生巨大和突然的飞跃,但必须通过微小而可靠的,虽是缓慢的步骤进行。——查理斯·达尔文 如果可以证实,确有某种复杂器官是不可能经由无数渐进且微小的变异而形成,那我的理论就会彻底崩溃了。——查理斯·达尔文 然后在看看《揭开生命的奥秘》 原来世界是这样的,所以一定要告诉我的儿子,书上说仅供参考,不与不对要自己思考,爸爸说的、老师说的也是一样 四、数字世界与模拟世界 以前以为我们所生存的是一个模拟世界,现在想想,这是不对的,我们生存的本来就是一个数字世界 在学习数字电路的时候,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要想学好数字电路,必须以模拟电路作为基础,因为我们所处的是模拟世界。呵呵,My God! 如果从微观的角度看,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篇树叶,是因为没有智慧的参与,如果有了智慧的设计,从数字世界角度思考,为啥不能完全相同呢 你觉得呢? 以上一点点收获,分享,欢迎拍砖。 ^_^
3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细胞王国
热度 1 sunsong7 2011-9-28 00:17
社会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群体,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其独特的习性,是生物群体与环境生存斗争中形成的系统。社会并非人类社会独有,自然界中蚂蚁、蜜蜂等均具有典型的社会性。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在任何有机体中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微环境存在着相互关系。单细胞生物进化过程中已经出现种群和群落,由真核细胞进化而来的多细胞生物在种系的竞争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细胞网络在生存竞争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一个半世纪前德国生理学家Virchow就指出:机体是细胞的社会。 细胞具有社会属性的观点已被普遍接受,但相关的研究却鲜有系统报道,本人整理了一些细胞社会学基本观点分享于此,欢迎批评! 细胞社会学(cell sociology): 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研究细胞群体的社会行为,以细胞群体为对象研究不同细胞或相同细胞的相互识别,细胞的聚集与粘连、细胞间的交通和信息交流,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间的相互作用、作用本质,以及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死亡,细胞群中组织分化模式的形成等活动的调节控制。细胞社会学有望成为嫁接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与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 Biology)之间的桥梁。 细胞王国(cell kingdom): 动物细胞社会施行中央集权制管理,细胞的严格分类和分化、个体间的通讯和联络机制、运行规则及其有效性是动物细胞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为了保证动物细胞的快速反应,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等快速信号传导机制,逐渐形成高度集权的细胞社会。 国家机器: 皮肤屏障是细胞王国的边防军,血脑屏障是细胞王国的禁卫军,免疫系统是细胞王国的军警; 社会法规: 基因组(genome)是细胞王国的宪法,表观遗传(Epigenetics)机制是细胞王国的法律; 社会规范: 一切从细胞社会(机体)的全局出发,细胞服从组织,组织服从器官和机体神经-体液的调控,服从基因组的指令。生存斗争的是细胞社会的最高机制,细胞生命活动服从社会学一般规律。 社会形态: ABO血型是不同细胞王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标志; 社会阶层: 组织相容性抗原(细胞表型)是同一细胞王国不同社会组织的标志,这些标志还能检测出该细胞在细胞社会中的功能等级,如干细胞、祖细胞、终末分化细胞等; 社会管理: 物质流(供应)、能量流(金钱)、信息流(脑力劳动)由中央集权统一调配; 社会保障: 个体从出生到老死其细胞社会经历着相应变化,细胞王国要维持正常运行除了硬件(组织细胞)不断更新(新陈代谢),软件(功能)也处在不断更新之中。 社会经济: 细胞王国经济运行服从一般经济学规律,如“假冒伪劣产品”是破坏经济、严重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的恶性事件;病源微生物凭借伪细胞因子、伪细胞因子受体等赝品扰乱细胞社会运行,取得生存、繁衍的机会,导致宿主疾病。 社会改革: 社会是某种运行规则约定的生物群体,按照此规则运行的该生物群体成为一个整体;违规者将受到某种处置,以保证整体性。从细胞社会形成的初级阶段就形成了细胞社会制约机制——违背这个原则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机制会给于各种处理,如增殖抑制或细胞周期阻滞和程序性死亡(PCD)、凋亡(apoptosis)、自噬(autophagy)、细胞衰退(senescence)等。所有多细胞生物根据形态发生的需要一部分细胞必须剔除(否则只是细胞团),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机制将这些细胞拆除,其组成成分做为构建其他细胞的原材料或能源再利用,类似于人类社会对组织机构的改革和改造。 社会结构... 【扩展阅读】 细胞王国的战争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4997fromuid=520749 肿瘤微环境与细胞生态学导论 , 吴克复 主编,科学出版社 I S B N : 9787030229168 细胞.第1集.隐匿的王国 http://www.56.com/u44/v_MTIwMjM1NzUz.html 细胞.第2集.生命的化学. http://www.56.com/u61/v_OTc4OTk3ODY.html 细胞.第3集.生命的火花 http://www.56.com/u40/v_OTQwNzA3OTc.html
6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的社会性的发展(5)
tingyy 2011-6-18 16:13
从封建社会中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在与封建势力和封建意识的长期斗争中建立起资本主义思想体系。比较历史上所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尊重人的个性,比较注重保护个人利益,鼓励个人奋斗。资本主义社会承认并且保护人的自然特性,鼓励个人在社会中奋斗,在合法地取得个人利益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出力。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和个人积极性的鼓励,配合以商品和资本运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式,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人类历史上新的、更加具有活力的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人的社会性的基本要求,如诚信、守法、爱国、正义、慈悲等等,与封建社会是有很大区别的。 为了保证社会秩序和协调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同样需要对个人的行为进行限制,对人的个性进行约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私和贪婪往往也得到充分表现,这也是人们惯常认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性。实际上这种丑恶的特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而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固有的,只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可能更加容易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 其实,无论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只要是以商品和资本运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式,对人的社会性都具有类似的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人的社会性的培养和保证仍然是通过宗教、教育和国家机器这三方面来实现。因为商品和资本运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发展方式,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国家机器通过法律体系的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起到实现和保证社会稳定的主要作用,而宗教和教育对于培养和保证人的社会性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对培养和保障人的社会性的作用也是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我们可以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社会性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在社会经济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以外,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也是也是一个成熟完善的商业体系建立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且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往往是比物质生产更加需要注重的问题,它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除了从国家机器的法律体系上来保证,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人的社会性发展来实现。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个人分类: 社会学学习心得|22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浅析民间年画的装饰色彩http://lunwen.mingmw.com/wenyi/meishu/
mingmwcom 2011-5-30 09:44
  民间年画是我国美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我国各地风俗习惯、乡土民情、宗教信仰以及民间艺术造型和色彩观念的图像资料。它最早以门神的样式出现,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与色彩体系。本文以中国民间年画的色彩特征为内容,进行初浅的探讨。   民间对色彩的应用,源于人本能的色彩反映。所以,民间年画的色彩,一方面,明显地呈现出人从本能出发选择色彩的色彩表象,如在年画色彩中红色最为普遍,因为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振频率最慢,是人类视觉最先反映、最易感受的色彩,原始人类的色彩应用基本都是从红色开始;一方面,因为本能的色彩冲动,往往使年画制作突破社会性和地域性集体色彩的影响,时时表现出新的色彩面貌,如在年画制作中最便当的口诀,“画画无正经,新鲜就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画画无正经”体现了艺术的随意性和游戏性,“新鲜就中”体现了人类本能的色彩喜好和喜爱纯粹色彩的视觉刺激。   因此,长期来我国的民间年画多用极色,以黑、白、红、绿、黄、紫等对比强烈、鲜明的色彩来组成画面,而且毫无顾虑地以艳红翠绿、明黄暗紫的色彩搭配,直抒普通百姓心灵感受,色彩运用几乎达     到自由表现的程度。   象征性是我国自远古至今的用色传统。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山顶洞人将赤铁砂粉粒撒布在尸体周围,李泽厚先生认为这些红色已“包含着提供着某种观念的含义”。尤其在上古社会规定的“白、青、黑、赤、黄”五色与五行、五方、四时等相配属,赋予色彩以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内涵。所以,存在于我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民间年画的色彩,其主要的特征就是对这种象征性的继承,画面出现的各种色彩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凡表现吉祥吉庆之事的年画,以红色为主,黄色为辅,绿紫次之,画面色彩热烈激昂;山东潍坊木板门神年画,以大面积红色为主色,年节之时象征着吉庆;广东佛山门画“大刀门神”,仅以红、黄、绿三色套色,纸底为朱红橙色,鲜明夺目。红色还被用来表示性格,如山西临汾木板年画“五子登科”门画中,文官面部被绘以红色,象征着正直、威严。另外,以黑色表示刚直勇敢,以黄色表示暴虐,以绿色表示顽强,以金银色表示神仙鬼怪,等等。   所以,民间画工的配色口诀,往往是内容和形式上综合考虑的结果,如“粉青绿,人品细”,是指性格温柔妇女形象的衣饰配色;“红配黄,喜煞娘”,是指新娘形象的衣饰配色;如他们把桃红称为俏色,用此色多表现妇女、儿童的服饰及其花卉纹样,而对于较为庄重体裁的年画中则很少用。   在年画制作过程中,民间画工运用色彩很少受表现对象的限制,他们首先考虑大众普遍的视觉习惯和审美趣味,形成了丰富的用色经验。如把红、紫、黑色称为“硬色”,黄、桃红、绿为“软色”,从而总结出“软靠硬、色不楞”的设色原则,意为软色和硬色搭配使用更为恰当。因为硬色明度相近,互相配合画面易“发闷”,与“软色”搭配拉开距离,在明度上形成对比有序的关系。如“红配紫、臭似屎”口诀,说明紫与红色同是硬色,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容易产生气闷之感觉。山东木板年画“门神”的色彩的搭配,则是口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的运用。民间画工还善于吸取在民间得到普及的其它艺术门类的色彩,来丰富年画的色彩语言,如对戏剧服装、化妆造型、民间泥塑等色彩的模仿和借鉴。如有些年画门神形象“秦叔宝”、“尉迟恭”、“锦地门神”和“御前侍卫”等的设色,与戏剧舞台上的服装颜色几乎相同。
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的社会性的发展(4)
tingyy 2011-5-22 16:08
中国封建社会中对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和发展使得中国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但西方封建社会的情况与中国的情况有不同。因为西方封建社会的社会生产虽然也是以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为主,但是其社会构成方式是以各封建领主、分封贵族为主要统治者,国王和皇帝并没有像中国封建社会那样的绝对权力。 而且由于西方宗教的发展,在历史上一些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宗教领袖也往往具有很大的权力。 这些社会运行方式、文化意识等形成了相应的社会性要求,正是这些社会性的具体内容差别可能是产生各种历史状况的一种主要的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在西方社会形成,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却没有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就是中国和西方封建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历史差异。 西方的封建社会(主要是指欧洲)从来没有建立起象中国那样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而是以小国和诸侯领地为主要的统治形式。在宗教信仰上是以上帝和耶酥为中心的基督教为主要统治教派;宗教组织不但在思想上统治民众,而且在政治上也插手很多国家的事务,甚至能操纵一些国家的政治活动;基督教民只敬拜上帝而不是国王,在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只要有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的人,无任是什么社会地位,是什么阶层他们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在社会上是崇尚武力,武士和骑士可以通过为国王和诸侯战斗的战功来取得封赏,提高社会地位,而不象中国是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来进入官僚阶层。所以,西方封建社会中人的社会性具有不稳定性和比较强烈的扩张性,包括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都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指导下完成的。 欧洲人在 15世纪的开拓与扩张活动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欧洲的商业贸易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因为欧洲的封建社会是以小国家和诸侯领地为主要的形式,这些国家的本地物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特别是统治阶层舒适生活的需求,如茶叶、香料、黄金、珠宝、瓷器、丝绸等都要通过商业贸易来获得。虽然封建社会的主要社会基础是农民和地主阶层,但因为商业贸易在欧洲封建社会的重要作用,在欧洲各国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比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要高。 欧洲各国家的统治阶层对于对外贸易和开拓殖民地是积极支持的,如 在16世纪的欧洲扩张中居首位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是分别在伊莎贝拉女王和亨利王子的支持下成功地发展了海上的贸易和扩张。而比他们的航行更加早期、更加成功的中国明朝的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活动却在明朝皇帝的命令下终止了,因为庞大的中华帝国几乎不需要通过与外国做生意,特别是通过遥远的海上贸易来获得什么必要的物资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即使是皇宫中极其奢侈的需求都可以由国内的生产来满足,最多再有一些周围国家的贡品可以让他们更加满意一些。所以对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活动并没有得到国家的最高统治阶层的特别重视,而可能最能够让中国皇帝感兴趣的仅仅是作为皇威对蛮夷世界的宣扬活动。 欧洲的商业发展不仅对当时社会的扩张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欧洲的工业革命、欧洲资本主义的出现也是由于商业的发展的推动和需要。为了绕过穆斯林帝国在陆地上的阻隔,从东方买来所需要的茶叶、 香料、瓷器、丝绸等货物,欧洲各国想到了海上通路。所以欧洲沿海各国都大力发展 航海业。发达的航海业成为获取商品、财富、殖民地的重要条件。为了满足航海业的需要,就发展了相应的造船业以及相关工业。而发达的航海业又促进了商业贸易,为了满足这些新市场的需求,也促使工业必须改善其组织和技术,以提高产品的产量。经过几个世纪的海上扩张带来的欧洲航海业、商业贸易和殖民地的发展,最终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当时就是一个航海业发达,海外殖民地非常多的国家。 从18世纪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知道除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制度的改变,由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状况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造就的人的社会性特点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过程。正因为西方封建社会中人的社会性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扩张性特点,所以他们创造了发达的工业和商业,产生了尊重个人的创造、反对出身阶层的特权、提倡平等权利的资产阶级思想。
个人分类: 社会学学习心得|1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的社会性的发展(3)
热度 1 tingyy 2011-5-16 09:44
进入封建社会后,国家机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国王、皇帝和封建领主成为一方的上帝,拥有绝对的权威,实行集权制。在封建社会中,以农耕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所以占有土地的地主阶级是主要的统治阶级,国家官僚机构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封建社会对人的社会性要求不是采用奴隶社会那种野蛮、残酷的人身自由的限制,而是采取国家法令、军队和一系列的官僚管理机构等完善的国家机器来保障。同时,在宗教和思想文化上也有相应的保证。 中国封建社会的运行经历了从春秋战国到清王朝的三千多年,虽然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与欧洲、日本等其他地方有一些具体的不同,如皇帝的世袭制、官僚的科举制度等,但对人的社会性的要求却是基本相同的。封建社会中对人的社会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忠”上,“忠”的具体含义是忠于君主(在中国专制社会是指皇帝,在欧洲封建社会主要是指封建领主),忠于国家。因为,广大的农民为了从事农业生产必须分散到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不可能象奴隶社会限制奴隶的身体自由活动。农民只要能够得到一定面积的可耕种土地,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就可以维持家庭的生活,也就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当然,小农经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是非常强烈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这个稳定就会被打破。所以,往往在灾害之年,就会发生农民因为无法生存而爆发的的起义和暴动,如果加上统治机构的错误而加重这种动荡,就会发生改朝换代的事件。而新的统治机构会采取措施来缓和矛盾和维持农民生存条件,这样社会又会趋于稳定。 广大的农民对社会的支持最主要的是交纳税收、田租,除了通过国家法令、军队和一系列的官僚管理机构来管理他们以外,大力灌输忠于君主,忠于国家的思想也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中国封建社会所奉行的“忠、孝、礼、义、廉、耻”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对人的社会性的要求的一个非常全面的归纳。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的运行,除了中国的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外,有一套非常适合于封建社会运行的中央集权的社会制度、有以儒教思想为主的思想体系,以及相应的教育体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教育的普遍化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持续起到关键性的积极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封建社会稳定的社会运行和维护其稳定的思想体系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曾经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技术最发达的中华大帝国,在近代工业化浪潮中落后,成为贫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在中国以儒教思想为主的思想体系中,工匠、手工业技术工人、艺人等都是属于社会的下等人。而只有“士、农、商”才可入社会之流,其中商人的地位还在农民之下。很多科学和技术发明,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而不为重用。如中国影响整个世界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技术,在中国古代的应用远不如西方国家。指南针被广泛用于看风水,火药主要用于制作烟花等。只有造纸术和印刷技术为教育的普遍化起到了作用,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而中国古代的印刷品中数量最多的就是佛经和儒教学说的著作。(儒教虽然与佛教、道教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宗教,但是儒教和道教其实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宗教,而是一种关于教育、道德和社会的学说。)关于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著作印刷得非常少,而且也不会作为教育材料使用。科学和技术的传授主要是依靠师傅和徒弟的关系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所以,中国古代产生了很好的技术,有很多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现,但没有发挥很好的社会作用,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还有一些甚至于已经失传。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中国古代的冶金术等。 即使如此,中国的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相应的文化意识,以及人的社会性都是非常适合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在长达 1000年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GDP始终是世界第一,最高的时候甚至超过世界GDP的50%。中国封建社会能够稳定长期地运行,其中虽然不断的有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但是社会形态始终稳定地以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态运行,而没有产生大的,根本性的变化。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人的社会性的培养,使得中国人的社会性构成特点是非常符合那种集权制的农耕社会形态的运行。 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西方社会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中国的这种封闭、保守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个人分类: 社会学学习心得|1138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的社会性的发展(2)
tingyy 2011-5-11 18:46
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生产发达的地方村落聚集的规模增大,逐渐出现了以宗教建筑为中心、带有周围防御建筑的的城市。城市联盟和 部落联盟 逐渐发展为国家。富人阶层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经常发动部落之间的战争,战争中的俘虏失去人身自由沦为奴隶。所以社会上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阶层。另外还有自由民,因为贫苦债务而沦为奴隶。随着国家组织的出现,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奴隶主和奴隶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阶层,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制度是一种野蛮的社会制度, 奴隶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所以劳动创造的价值完全被奴隶主占有。为了维护奴隶社会的社会秩序,主要依靠两方面,一个是国家机器建立听命于奴隶主阶层的强大军队,如古代罗马帝国的强大军队,对外进行侵略战争,对内镇压奴隶的反抗。同时制定对奴隶的反抗进行非常严酷的刑罚的法令。 另一个是发展宗教,奴隶社会的宗教特别强调人的社会地位是上天决定的,或是前世决定的。要改变命运只有今世服从,不违反天命,那么死后可以上天堂,或来世才可以有好命。奴隶社会的宗教一般是多神教,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命令,各奴隶主都可以决定自己奴隶的命运。为了加强精神压制,奴隶社会的宗教仪式都非常恐怖,常常要用血淋淋的人或活牲口做祭物,教士们或参加仪式的舞者往往还要戴上狰狞面具以增加恐怖气氛。 在我国西藏民主改革前的农奴社会就是这样一种非常残酷的社会制度,对奴隶的刑罚有剁手、砍脚、剜眼、挖心、剥皮等等。西藏的宗教为喇嘛教,虽然它是由印度佛教为基础来的,但 按照德国藏学家 Matthias Hermanns 的话: “ 佛教中良性的一面全被盖住了。 ”(Matthias Hermanns: Das Nationalepos der Tibeter, Gling Koenig Ge Sar, Regensburg 1965) 。在西藏作为重要的宗教仪式:巫术是非常普遍的,在民间和统治阶层中都非常热中于巫术。民间的巫术主要是用做驱邪、治病。而喇嘛政权举行的宗教巫术与政治目的往往是紧密联系的,巫术是用来毁灭政治上的敌人的。喇嘛希望通过巫术召唤魔鬼来杀死敌人,他们要念经文,用令人毛骨悚然的人骨和人皮做成的法器做法,并且给魔鬼献上其喜欢的贡品。各种恐怖的贡品据说是为了满足不同种的魔鬼的不同口味。椐有关的记载,这些贡品可以包括:用黑面和人血制成的饼;五种肉的混合,其中包括人肉;一个乱伦而生出的小孩的头颅骨,里面装满血和芥子;小男孩的皮;装在碗里的人血和人脑;灯芯由头发做成的人油灯;用人胆,脑,血及内脏做成的大面团。 ( 参阅: Rene de Nebesky-Wojkowitz: Oracles and demons of Tibet,the cult and Iconography of the Tibetan protective deities, Kathmandu 1993) 。在 1953 年喇嘛政权就曾经想用这种巫术来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这说明这种恐怖的巫术经过多年的使用,连喇嘛政权自己都深信不疑了。藏人对喇嘛教的虔诚也是非常著名的。西藏 民主改革前的农奴社会可以作为活化石来证实我们前面对奴隶社会的人的社会性情况的分析。 奴隶社会虽然是最残酷的社会制度,但是也正是这种制度强迫奴隶进行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才能完成一些大型工程,如城市建设,水利工程,道路建设和许多宏伟的宗教建筑,包括金字塔、罗马斗兽场、 阿耳忒弥斯神庙、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世界几大奇迹几乎都是奴隶们建造的。所以,人类从石器时代发展到奴隶社会是历史的进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者需要与土地紧密联系,所以奴隶制度逐渐为封建社会替代。
个人分类: 社会学学习心得|1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布迪厄:惯习、场域与象征暴力
snzgdushu 2011-4-27 21:25
惯习( habitus )不表示超验的习惯,这些“习惯”不是简单随个人和他们的仿效变化,而特别是根据社会、教育、礼仪、习俗、声望等变化,是一种社会性观念。 ——莫斯 一、古典社会学的遗产 有人认为,尽管布迪厄并不能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更好地继承了马克思的衣钵。的确,布迪厄社会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如实践、资本、再生产等都清晰地表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布迪厄的持久影响。当然,就继承马克思的衣钵而言,可能还是指他的社会学研究所体现出的那种立足于严谨科学研究的彻底而执着的批判精神。或者,如布迪厄所言,社会学的使命就在于揭示社会秩序借以掩盖自身并确保自身再现或转变的过程和机制。此外,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及其对符号暴力的阐述,还与其对韦伯作品的广泛引用有关,尤其是韦伯对持不同价值理念的地位团体的冲突和斗争的分析及其对支配正当性的论述。更重要的,可能还是法国社会学传统对布迪厄的影响,相较于马克思和韦伯,涂尔干学派的影响无疑更为明显。涂尔干强调社会的实在性和本质性,将法律、道德、意识、宗教等作为一种社会的集体表象来看待,尤其是其后期对人类早期生活中的分类形式及社会结构与人的认知图式的关系的研究,以及莫斯有关“身体技术”的论述,对布迪厄的“惯习”概念及其象征权力与分类的思想,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另外,布迪厄早期的哲学教育,尤其是以巴什拉和康吉翰为代表的法国认识论传统,以及列维 •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对布迪厄的思想也有着较大影响。 二、超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迈向实践社会学 布迪厄认为,社会科学中所存在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对立,都是人为分裂的结果。客观主义将社会看作是一种客观结构,从而可以从外部加以把握,借助统计学、形态学、民族志描述等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并还可以借此确定其客观规律或规则。与此相反,主观主义者认为,社会是作为意义的存在,是行动者持续不断的权宜性成就,是个人决策、行动、认知的产物。在布迪厄看来,社会科学中的这种二元论,不过是纯粹理论理性的产物。无论是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都无非是一种理智主义,即都是“把与对象的智力关系引入对象,并用(研究者)与对象的关系代替与实践的实践关系”,都是“将非经客观化的理论关系投射于人们力求使之客观化的实践”。就此而言,所谓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差异,仅是语言表述的不同而已。而一种关于社会的总体性科学,必须跳出这种虚幻的对立,回归社会世界日常经验的实践,即以一种社会实践理论代替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人为虚设。社会实践理论不仅强调客观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对互动和表象的外在约束,它还引入了行动者的直接体验,以揭示从内部构建行动的各种性情倾向。也就是说,社会实践理论主要考虑的是客观结构和主观性情倾向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实践活动的实践的理论,不同于社会物理学,它认为,认识的对象是构成的,而不是被动记录的;它也不同于社会现象学的认识方式,它认为,对象构成的原则是有结构的和促结构化的行为倾向系统,即惯习,该系统构成于实践活动并总是趋向实践功能。 三、场域与惯习 在布迪厄看来,社会世界具有双重性,即初级客观性和次级客观性。前者指各种物质资源的分配及各种资本类型,后者则体现为各种分类系统,体现为行动者知觉、行动、评判的各种身心图示。而种种虚设的二元论之所以阻碍着人们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就在于它们都忽视了二者——也就是场域与惯习——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场域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中,以及它们与其它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对应关系等等)中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场域是一个关系系统,是一个冲突和斗争的空间,场域的结构由该场域中特定资本的分配结构决定。从场域角度进行分析涉及三个必不可少并内在关联的环节:首先必须分析与权力场域相对的场域位置;其次,必须勾划出行动者或机构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因为,在这个场域中,占据这些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为了控制这一场域特有的合法形式的权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各种资本)相互竞争,从而形成了种种关系。此外,还必须分析行动者的惯习,亦即千差万别的性情倾向系统,行动者是通过将一定类型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予以内在化的方式获得这些性情倾向的。 惯习作为知觉、评价、行动的分类图示构成的性情倾向系统,是社会化了的主观性,它来自于社会制度,又寄居于身体之中。此外,惯习作为历史的产物,按照历史产生的图示,产生个人的和集体的,因而是历史的实践活动。它确保既往经验的有效存在,这些既往经验以感知、思维和行为图示的形式存储于每个人身上。 同时,惯习还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它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是“在按其原则结构化的实践活动中现时化而延续于将来的过去”。惯习与场域的关联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方面,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是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产物;另一方面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因此,惯习直接服从了这样一个法则:乐意做令人不快却又非做不可的事,也就是说拒绝被拒绝的事,愿意做不可避免的事。由此,布迪厄展开了对支配过程的精彩分析。 四、象征暴力:委婉化与制度化 所谓象征暴力就是在一个社会行动者本身合谋的基础上,施加在他身上的暴力。社会行动者对那些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暴力,恰恰并不领会那是一种暴力,反而认可这种暴力。即建立在行动者“误识”的基础上。布迪厄之所以称之为“误识”,显然是与其“惯习”概念分不开的。在布迪厄看来,支配关系的再生产,如不能依托由社会形成的并因得到个人或集体确认而不断被强化的惯习的恒定性,那就注定要失败。社会秩序的基础主要是支配头脑和惯习的秩序。 布迪厄认为,支配只有变得不可辨识才会被人接受,即不是公开暴力,而是象征暴力,一种经过审查的和委婉化的,难以辨识和被承认的暴力。在前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象征暴力由信任、义务、个人忠诚、好客、馈赠、人情债、感激、恭敬等荣誉伦理学所尊奉的一切德行所产生,以一种最经济的支配方式施加于人。但这种支配并不具有制度化的保证,不具有稳定性和恒定性,支配者必须经常地亲自致力于生产和再生产维持支配得以持续的条件,这始终意味着一种持续的、可见的劳动,一种实践、金钱和精力的耗费。而这既是支配持续性的条件,同时又成了实现支配积累的障碍。而制度中的客观化则保证了物质和象征成果的恒久和积累,这些成果能够存续,无须行为人通过一种特意的行为连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再创造。行为人之间的支配关系,因为制度化而被建立在法律保障基础上的在位置空间(场域)中所占位置之间的关系所代替。与不能委托又不能传承的个人权威不同,位置的占有者根据允许他们占据这些位置的头衔(爵位、财产证书、学衔等)得到规定,而头衔则能在具有特定资本(财产、爵位、职务等)的人和这些资本的分配结构之间建立起近乎完全对应的关系。法律和教育系统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和教育系统以其特有的(象征)力量,强化了能使人们不用再通过公开使用力量来不断再现力量对比的全部机制。法律和教育系统并不仅是通过它们生产或灌输的意识形态来为支配阶级提供一种“特权神正论”,而主要是它们为既定秩序提供了实践证明:它们能够保证头衔和职务之间的公开惯习,并且这种关系掩盖了它们在形式平等的外表下偷偷记录下的获得的头衔和继承的文化资本之间的关系。从此,权力和依附关系不再直接建立在人与人之间,而是客观地建立在制度之间,即建立在得到社会保证的头衔和由社会规定的职位之间,并通过这些头衔和职位建立在生产并保证头衔、职位之社会价值的社会机制和这些社会特征在生物学个人中的分配之间。 五、小结 布迪厄曾戏称自己是“建构主义的结构论”,同时又不忘补充说自己也是“结构主义的建构论”。但又与吉登斯不同,布迪厄并没有明确提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场域、惯习等概念都是开放式概念,都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得到较清晰的界定。布迪厄希望将社会学当作一种方法,一门技艺,以此来克服社会科学中人为设定的种种二元对立,以此来实现社会科学的学术使命。从早期人类学研究开始,到 1970 年代实践理论的形成,再到 1980 年代之后对符号权力的广泛研究,乃至其晚期对国家贵族及社会疾苦的研究,都体现出了他的这种社会学旨趣。迈向一种实践的社会学,而非纯粹理论或纯粹经验的社会学,这或许正如米尔斯所呼吁的,是一种社会学的想象力,并以此承担其学术与政治使命,即一种解放的社会学。 (作者:张建雷)
个人分类: 思想述评|160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者为何不可从政
热度 7 zhang8999 2011-4-20 08:37
长期以来这个题目是领导和长者不断告诫的话题,的确二者有些冲突,毕竟人精力有限,难以鱼与熊掌兼得。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一个辩证的问题,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在科研是个人行为的领域,或者是小团体的领域,不具很强社会性的领域,个人精力有限,干一件事必然耽误做另一件事。但科研的发展越来越社会化,团队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的今天,在一个群体中的领头者本身就应该具有行政领导才能。尤其在大的团队,在一个需要大量人协作的集体,没有领导才能,其肯定是无法取得很好的成果。所以这些人之后进入领导阶层,从而转而做行政领导是顺利成章的。 在一个科研单位或高校,在单位的业务部门,需要科研工作者做领导,因为从其从事的研究,从事的具体工作,他们对业务很熟悉,业务也做的很好,更能起到指导作用。作为团队带头人如果人员调配好,根本不会影响到其科学研究。 现在,很多人强调做业务的不能做行政职务,实际上很多说这种的话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自己就是从业务兼顾行政职务。我曾遇到一位校长,不断告诫属下要有科研方向,要沉得住气,要能吃苦,而自己做着校长,还要做书记,做完书记快到年龄高限时候,还要活动者做校长,最后在任职中间被上级免掉,由于年龄超限。科研上从工科做到生命科学,实际上他自己对所作领域也不清楚,指导的博士生,从工学、农学到化学。 做业务完全可以做行政,有领导能力,科研做的好,对后来者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和指导作用,说话有力度,能让大家服气,完全可以去做行政。 不能简单地说做业务的不能从政,不能把二者搞成对立的关系。有些人在计算行政人员获得大项目资助时甚至把室主任、教研室主任都算成有行政资源的,有些过于牵强。 在行政化的中国,如果没有行政资源,科研能做好吗?在国际化越来越显著的今天,没有合作交流能力,做好科研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何海归们能占些先机呢?无非是有国际背景,在国外多认识一些人,回国后有行政资源支持,这是重要的一个因素之一。 由于长期在高校,不断看到听到这样一些议论,所以写出自己的看法。 声明:本人没有做什么行政工作,也无意在这放面发展,纯碎是发议论而已。
4782 次阅读|9 个评论
答二傻:我准备开历史倒车,退化成一个全能的自然人
热度 14 iwesun 2011-3-24 23:39
答二傻:我准备开历史倒车,退化成一个全能的自然人   Me: 关于中国实现普遍的无特权差别的国民福利制度的呼吁书    鲍得海 : 这篇文章相当深刻!已经接近天狼星水平了。。。   【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一化,人的社会性,就越来越强,社会责任就会越来越突出】   可惜,鬼王的普通话还是说不清楚,让二傻帮忙翻译翻译吧:   (1)现代社会与原始社会最大的不同,乃是个体无法独立完成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2)个体只能做一小部分工作,并以自己的工作成果,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交换,交换其它自己无法独自完成的生存所必须的条件。。。   (3)所以,现代人,作为个体,对社会的依赖是越来越强的。。。   (4)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会无法保证每个个体起码的生存条件,这个社会系统,就十分不稳定!   (5)不稳定的结果,有两种可能:   其一:不能靠社会生存的个体,会拼命去争夺社会资源。。。而这是战争的种子!   其二:不能靠社会生存的个体,会努力是自己【全能化】。。。而这是退步的倾向!   二傻这个秘书,一贯是很合格的。   基于对当前小环境(中国)和大环境(全球)的局势分析,我准备开历史倒车,退化成一个全能自然人。   从种地开始!   争取五年之内,只吃我自己种出来的东西。   中国这个妖怪,何去何从,和我无关。   世界这个妖怪,何去何从,和我无关。   可谁有土地能卖给我啊?打个广告先!   这块地,任何政府的人来了,我都要拿枪打。   既不需要你救济,也不需要给你歌功颂德。    (知道我最近为啥关心土地问题了吧。)    实在不行,俺准备移民火星。
863 次阅读|52 个评论
人的社会性是人性的发展
tingyy 2011-2-27 18:52
首先,我们从人类的发展过程来认识人的特性。几百万年来,自从古人类从树上走到地上,就一直要面对严酷的自然界。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人类的生活,在人类还只会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来进行捕捉和采集食物的时候,其与自然界的抗争是十分艰难的,特别是在冬天,树叶凋零,树上的果实都已经掉到地上;到处奔跑的动物大部分都躲了起来,古人类不得不忍饥饿、顶风寒出去寻找食物。这里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描述一下古人类的活动情况。故事的主人公是大约几万年前的古人,我们暂且称他为“咕任”。一天咕任顶风冒雪出去打猎,当他看见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前面跑过,他高兴了起来,但决不会有现代人见到宠物小白兔的那种怜爱和快乐的感觉。他奋力把手中的石块扔了过去,依靠多年的锻炼,他的石块已经有相当的准确性了。被打中的小白兔跑得已经没有那么快了,很快被他抓住。由于饥饿和兴奋,他一口咬住小白兔的颈子,一股还带着温度的热血涌进他的喉咙。吃了几口兔血,他的身体暖和了一些,赶快提起死兔子往回走,在不远的石洞里还有他的饥饿的妻子和孩子。且慢,你这好象写的是一头狼还是狐狸,这是人吗?这么残酷、野蛮、凶狠。对的,这就是人的本性,在与严酷的自然界的长期共处中,为了生存,人必须这么残酷、野蛮、凶狠。而且,往往只有那些更加残酷、野蛮、凶狠的人才得以生存下来,并且留下他们的后代。今天的考古活动发现,在一些古人类的遗址中,除了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以外,甚至还有部分被打破和烧焦的人类骨骼,在古人类中人吃人的现象是不稀奇的。在 新几内亚岛上的一些部落不久以前仍有这种杀死敌人后将其吃掉的行为 。 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在人类的特性中,自私、残酷、野蛮、凶狠这些与社会性相矛盾的特性已经深深地保留的人体之中,甚至可能已经在人类的基因中都有所反映。如果,把几亿年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野性也考虑在内。那么在在人类的基因中反映的与野兽相似的特性可能会更加多一些。 另一方面,在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中,合作、互助、服从等社会性也在逐渐增加。 合作可以更加容易获得食物,更加容易生存下来;互助和服从等也是集体活动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生活的人数越来越多,参加集体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谁是领导?”、“食物如何分配?”等这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开始,人们可能推举力气最大的人来领头,可是力气最大的人也可能经验不够,或者对食物的分配不能让大家满意。所以,有些部落推举年龄大、经验丰富的人来领头,但可能力气大的人又不服气。我力气大,打猎的收获最多,出力最多,为什么不让我当领头。甚至,当人的自然属性占上风的时候,人们会互相打斗,发展成敌人。但是,无论多么强壮的人,在自然力面前都会显得那么软弱、渺小。一次闪电、一场暴雨、一阵巨风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人打倒,甚至消灭。所以,经验丰富的领头人就想到请自然界的“神”来支持他,声称自己可以与威力巨大的神交流,是按神的意旨来行事。这样,即使力气大的人可能不服从部落的首领,但是他却不敢与神的意旨作对。这样就可以保持部落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这可能就是祭祀和宗教的来由。通过这些活动,限制了人的自然属性,保证了集体活动所必须要的人的社会性。 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人类的集体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内容也从面对自然获取食物,发展到依靠自然生产食物;从与自然力争斗,发展到人类群体之间的争斗。部落之间、部落联盟之间,到国家之间,人们为了食物、领地、劳动力,甚至虚无的宗教信仰等等而争斗。在战争中人的自然属性:残忍、野蛮、凶狠发挥到了极致,而同时在集群内又需要极端地服从、合作、互助。所以战争让人性极端地发挥直致扭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集体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对人的社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人类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保证和促进人的社会性。在以氏族部落为活动单位的时代,进行各种重大活动之前都要进行祭祀,如每年的狩猎、耕种,重大战争活动等。祭祀仪式一般由部落首领(在宗教体系形成之前),或专门的祭师(在宗教体系形成之后)来主持。祭祀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祈求自然的神保佑成功和好的收获;另外一个作用,就是提示人们要遵守集体活动的规则,规则也就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化。这些规则都是人制定的,而借神的意旨来发布,好让人们对神的敬畏来遵守这些规则。这样的祭祀活动在世界各地,无论是什么人种几乎都有类似地出现过。甚至到今天,在中国民间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祭祀活动,如在湖南、 四川、贵州、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 一带的 民间傩( nuó )戏。傩,原本是一种祈求农业增产以及人口增殖的祭祀活动。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祭祀活动,它源于原始人类的懵懂信仰而自然形成的最初的驱鬼酬神仪式。到 商代、周朝 傩 祭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 傩”、“国傩”。这在 《周礼 ‧ 夏官》中就有记载。现在,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的 傩戏还保留有 祭祀活动的仪式和意义,如安徽 贵池傩戏正戏演出前必有傩仪,傩舞。这种傩戏具有浓厚的社祭色彩和宗族色彩,只在家族中传承,每年正月初七至十五日演出用于土地祭祀和祖先祭祀。傩戏第一类是正本戏,多属巫师在傩祭中必须演唱的剧目,如《搬先锋》、《搬开山》、《送子》、《搬土地》、《发五猖》、《监牲》等。此类剧目情节简单、内涵丰富;演唱时唱巫腔、戴面具,常与法事相间演出。另一类是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如《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大盘洞》、以及侗傩《古城会》、《华佗卖药》等。傩 祭演变成为 傩 戏,在 傩仪,傩舞这些 祭祀活动以后表演大量的与宣扬伦理道德有关的剧目,正说明了祭祀活动除了祈求自然的神灵以外,还有培养和促进人的社会性的作用。 从新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由狩猎、采集发展到农耕和放牧,生产力水平大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剩余,这样就可以有多余的人去从事宗教、文化、手工业等活动。逐渐就出现了包括部落联盟、城市、文字、国家在内的一系列发展 。早期的氏族制度下的部落对人的社会性的保证是宗教和低下的生产力状况,生产仅仅可以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没有什么太多的剩余物资。“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 这种情况一直到近代的美洲印第安人、非洲祖鲁卡菲尔人等氏族部落都差不多如此。“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所以,国家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就能发展到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比如,十六世纪南美洲的印加帝国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时,仍处于使用打制石器和玉米栽培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那么,国家的形成对人的社会性有什么影响呢?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一段话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财富的增长是如此巨大,它的形式是如此繁多,它的用途是如此广泛,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对它进行的管理又是如此巧妙,以致这种财富对人民说来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人类的智慧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感到迷惘而不知所措了。然而,总有一天,人类的理智一定会强健到能够支配财富,一定会规定国家对它所保护的财产的关系,以及所有者的权利的范围。社会的利益绝对地高于个人的利益,必须使这两者处于一种公正而和谐的关系之中。只要进步仍将是未来的规律,像它对于过去那样,那么单纯追求财富就不是人类的最终的命运了。自从文明时代开始以来所经过的时间,只是人类已经经历过的生存时间的一小部分,只是人类将要经历的生存时间的一小部分。社会的瓦解,即将成为以财富为唯一的最终目的的那个历程的终结,因为这一历程包含着自我消灭的因素。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所以,早期国家的形成,主要是对外进行战争,对内进行社会秩序的管理。这种为土地、为人口、为资源、为地位而发生的冲突和战争,成为推动原始国家向更加复杂结构发展的动力。对内的管理功能也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断加强。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国家机器的认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都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在阶级矛盾比较激化的社会时代国家机器对人的社会性的作用是一种消极的保证。当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阶级矛盾趋于缓和,国家机器的阶级压迫的工具作用逐渐弱化,对内的作用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培养和促进人的社会性的作用逐渐加强。现代国家机器的培养和促进人的社会性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教育体系的支持和完善来实现。 总之,社会愈发展,对人的社会性要求愈高,而对人的自然属性愈尊重。在社会承认的范围内,人的自然属性得到愈充分的满足。从社会生物学的研究“ 可以相当肯定地说,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遗传进化是在人类文明之前约500万年产生的。那时,人类由稀疏和相对稳定的狩猎-采集者组成。另一方面,主要的文化进化是在大约1万年前农业和城市出观以来发生的,尽管某些遗传进化在后来历史性的巨变中还在续继发生,但那只形成了人类天性一个部分特点。” “如果把人类看成是一种生物物种,那么,发现人类群体在其社会行为后面的生理和精神特征上有一定的遗传差异,这是不足为怪的。”“所以,即使在比较简单的行为类型中,人类也因遗传而具有能够获得某些特性的能力。” 实际上人类的很多行为,也包括一些社会行为是取决于基因特性。如人的自我重要性感觉可以看成人类基因进化的优胜劣汰发展规律的影响下形成的。因为只有最优秀的基因遗传下去的可能性最大,而不够优秀的就可能在进化过程中被淘汰掉。所以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争取成为最优秀的人的潜在意识,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对“重要人物感觉”的喜好就是这种基因进化影响的痕迹。人类社会是由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人”所组成的复杂联合体,而且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社会联合体的联系紧密程度和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自从人类建立了文明社会以来,社会就在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性以维护社会的稳定正常运行。我相信:经过长期的社会培养,人类的社会性也会逐渐多的被记入遗传基因中。 等到人的社会性像人的自然属性一样,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固有的特性,人才真正成为社会性的人。那时,宗教,国家机器的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就自动消失了,教育也只是获得知识的作用了。当然,这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可能与人类的进化时间相当,需要几万年到几十万年,甚至更加长的历史时期。但与自然界的变化相比较,这仍然是一个短的时间段。
个人分类: 社会学学习心得|3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模式对古代文明的影响(4)
tingyy 2011-1-21 17:09
孔子是我国2500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和对于人的社会性的要求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系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要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对于人的社会性的培养的维护就必须了解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体和孔子教育思想。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当时因为各封建诸侯、领主的势力逐渐强大,而不断引发各诸侯国家之间的战争,使得社会非常不稳定。也因此给广大百姓带来很多苦难。社会的剧烈变化引发了广大学者的思考,当时出现了诸多思想家,被称为诸子百家时代。孔子创立他的思想体系时吸收了当时诸多思想家的各种思想,特别是老子的思想中对于人的社会性的一些内容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孔子的思想涉及到的方面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关于人的社会性问题,是关于全面维护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使得社会中各阶层的人都能够按照一定的社会性要求各安其位的思想。通过孔子的一系列著作,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个是“礼”,一个是“仁”。孔子讲“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和西方基督教以“爱”为核心的思想有些类似。但是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同于基督教的“博爱”,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等级制度下的爱。孔子思想中的“仁”是一种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上的爱,这种爱包括了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也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像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提倡的爱是神性(可能是人格化的神)在人的道德范畴中的表现。虽然它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和培养都是有利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上的“仁”更加有现实意义。所谓“礼”就是社会各阶层的人士在互相交往中间,必须使自己的行为方式严格遵守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规范。这个社会地位包括在公共社会中的地位,也包括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如一个人他在公共社会中可能有很高的地位可以支配和指挥很多人,但他在家庭中可能是一个晚辈又必须孝敬他的长辈。孔子的这个“礼”的思想是特别地适应等级社会中对人的社会性要求。他提出实现“礼”的主要方法是“克己复礼”,就是克服和克制人本身的特性,而服从社会规范。以后在长期的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中,中华民族对孔子的思想和学说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性——儒家思想体系。为了把这个儒家思想体系推广到广大民众中去,让除了能够系统地学习儒家学说的知识分子以外,广大民众都能够接受这个思想体系,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儒家思想体系加上“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把儒家思想体系以天意来要求民众接受。这样儒学发展成为儒教,成为中国人民在几千年历史中超过道教、佛教的第一宗教。儒教实际上是一种宗教、哲学、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四位一体的思想体系。其中核心的思想是儒学,儒学的基本伦理特性是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儒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性进行维护和培养为重要内容的学问。儒家思想体系产生于两千多年前,并且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很多学者认为,现代科学之所以没有首先在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中国出现,主要也是因为儒家思想体系的局限。但是,我认为它的很多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和培养的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还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在这里不想进一步对孔子和儒家的思想体系做什么评价,主要是说明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对于古代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培养和维护人的社会性的作用。 孔子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动是教学,在当时中国社会中只有“官学”,只有社会统治阶级的子弟才能够接受教育,掌握文化知识。而孔子开设私人办学,实施“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把文化知识对普通阶层的人开放。这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平民教育。人类早期的知识记录主要是以宗教文件的形式,为了使得广大的民众产生对神的敬畏,宗教往往把知识神秘化,同时把知识传授范围也局限在少数宗教人士和统治阶层中。而孔子提出“重人事,轻鬼神”的教育思想,把教育从宗教的约束下解放从来,成为维护与培养人的社会性的重要活动。随着平民教育的发展,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到公元前200多年的汉朝,儒学在统治阶级的“独尊儒学”国策下,正式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科举制度彻底改变了国家官吏由贵族世袭的旧管理制度,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国家统治阶层。这一政策大大推动了教育在中国的普及。虽然由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限制,受教育的人口比例还是少数。但是相对于世界同时期的情况来说,中国教育的普及程度,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稳定和促进作用仍然是十分巨大的。从汉朝开始到清朝,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衰败为止的150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经济、文化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文明走上一条繁荣昌盛和广泛传播之道路,无论国家遭受什么样的变迁,而在广大民众中深深扎根的中华文化却能够代代相传。在多次的国家因外族入侵而灭亡的情况下,中华文明不但不会被毁灭,而且还不断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些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十分独特和唯一的情况,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中国教育模式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的。
个人分类: 社会学学习心得|2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为什么要攀比
fqng1008 2010-10-20 17:08
昨天给一位老朋友打电话,讲着讲着不知就怎么说起了人的攀比性。她还一套一套的,什么少年比出身,青年比学历,中年比事业,老年比子女,晚年比寿命。我问:人为什么要攀比?她说与人的结伴性相关。 所谓结伴性,就是社会性。在一个群体里面,每个人都希望出人头地,得到更多的社会承认,就像树木一样,竞相获得太阳的光合作用。否则,你夹在人缝里,永远是芸芸众生,就像树丛里的矮树苗,缺少太阳的惠顾,就永远比别的树木低一等。所以,生物之间都要竞争,就有适者生存的规律,就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但是,人具有灵性,动物也有扶弱的品质。如果人仅仅只要竞争,只会攀比,那永远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那种对于生存和生活的理解,那种人生观、世界观永远是狭隘的、局限的,尽管是最基本的。我认为,那样的生活永远只是一种低级的生活。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4088 次阅读|2 个评论
社会性的进化:新的理论?
book 2010-9-3 12:45
动物界一些物种具有社会性结构和行为,最为熟知的如蚂蚁、蜜蜂等一些社会性昆虫,当然,还有人类,及其他一些哺乳动物。 在社会性动物中,比如蚂蚁或蜜蜂,有些雌性个体终身扮演工人(利他行为)的角色,采集食物以及哺育蚁后或蜂后的后代(也就是这些个体的同辈),而她们自己却并不生育。按照自然选择理论,不能生育或低生育能力往往被看作适应度差。然而,自然界却实实在在的存在蚂蚁和蜜蜂这样的例子。那么社会性是如何进化来的呢?William Hamilton在1964年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文 【参考1】 ,提出了亲缘选择学说 (kin selection)。其基本思想是:对于动物群体(家族)来说,个体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并共享部分基因(比如,亲代和子代之间以及子女之间享有50%的基因,以此类推),所以如果具有利他行为的个体的损失能够被其他亲缘个体存活及繁衍的收益弥补,社会性就可以进化并稳定存在。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发表了《The Selfish Gene 自私的基因》一书,其中也有相应的论述。 说到社会性进化,必须提到的另一个人物是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学教授,昆虫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20世纪至今对进化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影响巨大。Wilson于1975年发表了著名的《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参考2】 。在写该书的时候,Wilson就将Hamilton学说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经过了40多年,一直到现在,即使有些许怀疑的声音,Hamilton的学说一直被广泛应用来解释社会行为现象。 然而,前几天 Nature 发表的一篇论文,扔出了一个重磅炸弹:作者们在某种程度上否定Hamilton的学说,认为常规的自然选择并尝试提出新的假说来解释社会性的进化 【参考3】 。Wilson,正是该论文的合作者之一。来看看论文的摘要,应该能感受到作者们的态度: 很多主流媒体,用了Kin selection denied?或Kin selection dead?这样的标题来报道此研究。科学家们也分成了两派,有些原本就对哈密尔顿的学说有所怀疑的研究者支持Nature这篇论文的发表,但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对论文提出了反面意见。来自牛津大学(Oxford)的Andy Gardner,正准备与一些同事向Nature递交一篇回复文章,同Wilson等人争论。不管怎样,Nowak等人这篇论文一定会引起众多的争论,这样的争论,肯定会促进该领域理论的理解和发展。这篇文章也一定会成为社会性进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 我一直在想,进化生物学中挺多特定的理论实际上更多的关注于对进化过程中(或中期)生物学现象的解释或生物学现象及适应性状的维持机制是什么,而对于某现象或性状进化初期发生了什么的关注不够。同样,Hamilton的亲缘选择学说,能够解释社会性行为存在的意义,或者说,解释了社会性产生之后的东西。但最初,蚂蚁或蜜蜂的某个群体中产生蚁后或社会分化的动力是什么?有研究表明蚁后或蜂后可能控制了后代社会行为的分化,如果这样的话,Hamilton的理论恐怕不能够解释这样的个体最初是怎么出现的。当我们截取某个生物学现象进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时,确实能看到自然选择在起作用,很多理论也很适用。但是,一个一直让人疑惑的问题,我在《 进化的谜:自然是如何选择的? 》 【参考4】 有所表述,应该是:某生物学现象或适应性状到底是如何出现(演化来)的?相应的,这个阶段的理论会是怎样的? 参考1:Hamilton W.D.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ur I and II.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7: 1-16 and 17-52. 参考2(链接): 20世纪的社会生物学大争论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9318 参考3:Nowak MA, Tarnita CE, Wilson EO (2010). The evolution of eusociality. Nature 466, 1057-1062 (26 August 2010) 参考4:进化的谜:自然是如何选择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1875
个人分类: 研究进展|4785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tingyy 2010-3-21 10:54
通常我们把人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经过抽象和归纳为人的本性,为了便于研究人的本性,一般把它分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自然属性,也称为人的生物性,它是人类在生物进化中形成的特性,主要由人的物质组织结构、生理结构和千万年来与自然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特性,如食欲,性欲,自我保存能力等等。人的自然属性与其它生物,特别是与人比较接近的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基本一样。特别是人类的婴儿的行为特性更加像动物,如小孩子得到食物后一般都是首先往自己嘴里送。当一个饥饿的小孩子见到一份他认识的食物时,会本能地去拿来吃,而不会考虑这个食物是不是属于他的,他有没有权利去吃,别人是不是更需要这份食物等。这说明人类的自然属性,或生物性是进化过程中继承下来的,是天生具有的,也可能就是由基因决定的。根据新的研究成果,人与动物的基因组成差别是很小的。而人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包括大脑的结构和基本活动功能,都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根据社会生物学(研究包括人在内的各种有机体的各种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新学科)的研究基因是生物进化全部丰富多彩的生命运动的起始原因和活动主角,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因。基因必须利己,不利己就不能存在:因此基因是自私的,它不能不是自私的。正因为这样,个体以及个体之上的各个组织层次的行为都表现出自私性。一言以蔽之,在社会生物学的理论中,由于基因的这种自私性,决定了生物从本质上讲是自私的。(1)虽然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的基本行为能力,但是由文化因素而对社会中的人的特性的影响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有力。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是非常多的。比如,古代的宗教战争中,虔诚的宗教徒在误导的宗教精神解释的指引下,残酷地屠杀异教徒民众。近代历史上,自命为优秀的日尔曼民族的广大民众在一个下等的狂人希特勒的鼓动下大肆地侵略别的国家,残酷地屠杀犹太人。等等这些罪行很多都是由受过教育的高尚的德国绅士来完成的。还有大和民族的武士们在中国和亚洲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灭绝人性的残酷罪行,也是在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的指导下来完成的。更加直接让中国人感受到的是在极左思想鼓动下进行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现在看来那些没有人性的、近乎疯狂的行为,在当时却可以有那么多人的参与,更多的人对这些荒唐的行为却熟视无睹。而这一切是在新中国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全国几乎是达到了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环境下发生的,几乎是一夜之间整个社会就面目全非了。这些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的行为都是在一些错误的文化宣传鼓动下,发动很多民众来做的。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利己性、独立性、排他性、对物质利益追求,甚至贪婪、凶残、冷酷等特性其实都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具体表现。人的社会属性往往受到人的这些自然属性的很大的影响,一些符合人的自然属性的文化宣传很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一些要求人们约束自然属性,甚至放弃个人需求的社会行为规范,即使从大的范围,从长远上上对人类,也包括对每一个个人都有益的行为要求往往都非常难以实现。就像人们常常说的做好事就像逆水行舟,要费大力气;而做坏事往往是一念之差就发生了。人的自然属性其实与动物的自然属性是非常相似的。在几百万年的人类进化的时间里,在人类的特性中,自私、残酷、野蛮、凶狠这些特性已经深深地保留的人体之中,甚至可能已经在人类的基因中都有所反映。如果,把几亿年进化过程中,人类从各种生物基因遗传下来的特性也考虑在内。那么在在人类的基因中反映的与野兽相似的特性可能会更加多一些。当然,人与动物的自然属性也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如人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等。而人与动物的特性差别更大的还是人的社会性。 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性呢?我认为把人类看成整个自然界发展、运动中一个构成部分,那么人类有一些共同的社会属性,它是具有自然属性的人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特性的归纳和抽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性主要是阶级性。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整体人群的社会行为的特性是由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然而在阶级出现之前,(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总有一天是要消失的)人的社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整体社会中的人类有没有共同的、一般性的社会性呢?因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他们的行为形式也是最为复杂的。如果我们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人去研究他们的行为特征,那么会发现他们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我们这里希望把人类普遍具有的共同行为特征加以归纳和抽象来探讨。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在这里我把那些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有利的社会属性简称为人的社会性,如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而把对人类整体运行发展不利的社会属性称为人的反社会性。一般人的反社会性是由于把人的自然属性发挥到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地步。如利己发挥到损人、损害公众、损害社会;自我保护发挥到残害其它生物,甚至其他的人等等。所以,人的社会属性包括了社会性和反社会性两个方面。当然,人的社会属性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人的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为人了,更谈不上其社会属性。其实,从总体上来看,无论处于什么社会阶层的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社会特性。例如: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以及更加高级的自觉性等。人的社会性往往与人的自然属性是矛盾的、是相斥的,但也是相容的。在人类进化的现阶段,人的社会性基本上是后天形成的。为了使得人更具有社会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教育(包括各种社会文化影响的广义教育)、宗教和国家机器三方面的因素来实现的。人是自然界最复杂、最高级的生物,所以具体某个社会属性往往不能简单地归于社会性或反社会性的,而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环境、表现情况等多个因素来划分。如民族性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是社会性的特性,但是狭隘的民族性却是反社会性的。历代以来,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都会对其社会成员的社会性提出很具体的要求,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和保证人的社会性。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信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次序;西方资本主义信奉自由、平等、博爱的规则;现在我们国家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概念。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所以人的社会性(符合人类整体发展要求的基本社会属性)是社会正常运行与继续发展的需要,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一样,只不过不同的社会中具体的社会性标准不同。每个社会对其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社会性要求,这些要求一般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基本要求、道德要求和模范要求。基本要求是作为一个能够稳定运行的社会对于社会成员的最起码的要求,一般是通过国家机器的法律、法令的执行来予以保证的。也就是说如果社会成员连这个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可能就会发生违法的行为而受到国家机器的强制性的处理。道德要求是层次较高的社会性要求,简单地说是作为一个好公民的要求,如果公民有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不一定就会受到国家机器的强制性的处理。但是,如果公民道德水平低下,就容易发生违背基本社会性的违法行为,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使得其它公民受到侵害。所以各个社会都希望维持较高的道德水平,道德要求主要依靠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实现,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其它各种文化教育。模范要求是高水平的社会性要求,社会为了推动道德水平的提高,总会树立一些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具有被社会认同的很高的道德水平,社会号召公众向他们学习。英雄模范人物是大众的学习榜样,努力的方向。宣扬英雄模范人物对于提高广大民众的道德水平,减少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是有好处的。但是,也应该承认广大的社会成员是达不到他们的水平的,如果拿英雄模范人物的道德水平来要求广大民众是脱离实际的理想,可能会让人们失去努力的动力。总之,无论是哪种社会都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和培养社会成员的社会性。 其实人并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社会性的生物。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生物比人更具有社会性,如蚂蚁、蜜蜂。你可能会愤然,你把我们如此高级的人和蚂蚁、蜜蜂这些低等生物共同讨论,是不是太无聊了。且慢,我们就来看一看蚂蚁的社会性吧,可能除了在Disney的动画片中才可以看到蚂蚁的工作动员大会,在实际的蚂蚁社会中,它们是天生的有组织性,有奉献精神,努力而且安心于社会的分工,无论是当工人还是当皇帝都是天生的。这些高贵的品质真正让我们这些高贵的人钦佩不已。一般生物的社会性,在一些集体行为的动物群中也会表现出来,如狼群有头狼,其他的狼有服从头狼的行为,有对狼群的依赖性等。当然,这些特性与人的社会性相比是较低级的,如人可以服从上级指派的领导者,可以有广泛的利他性等这些比较高级的社会性。人是自然界中唯一(或许只是最)会思考自己的社会性,并且会主动地改善自己的社会性的生物。而在人类发展的现阶段,人的社会性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其中在人类社会中的宗教、教育和国家组织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几个方面。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以有组织的集体和社会进行活动的时间仅仅只有1~2万年,比起从人类产生进化的整个时间100多万年是非常短的,更不用说与生物进化的几亿年历史来比较了。而人类文明社会采取主动的措施来保证和培养社会成员的社会性(文明社会)的时间更是短得多,至多只有几千年时间。所以,人的社会性比起人的那些由自然属性而引发的反社会性要脆弱得多。人的社会性在现阶段还需要很多的外部条件,比如宗教信仰(往往是强制性的)、教育说教、国家机器的约束等方面的外部条件来保证和培养。
个人分类: 社会学学习心得|2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宗教的认识
tingyy 2009-11-13 12:53
宗教是一种群体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结构(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为规范(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环境(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人类在具有社会组织结构后,有意识地发展的一种社会行为,其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和维护人的社会性,从而维护人类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行。历史上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宗教能够产生作用的确是来自于人对自然的恐惧,但是人们之所以那么热中于宗教崇拜更加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利用宗教来加强人的社会性,来帮助维护人的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社会秩序。宗教的作用不仅仅存在于文化和思想意识领域。除了少数邪教以外,凡是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经受历史的考验流传下来的宗教,其教义的基本原则都包含有限制人的自然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的产生和发展的确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为一种在历史上影响时间如此长、影响范围如此广泛、影响人数如此众多的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自从人类成为一种群体活动的生物,成为具有社会性的群体以来,宗教就是作为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而成为社会的必需。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还不是非常高的情况下,科学教育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条件下,宗教更加是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维护社会正常运行必需的。虽然,世界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至于说宗教的其他作用,如宗教的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等作用,包括宗教在历史上阻碍社会发展的负作用也是存在的,但这些都不是宗教的主要社会作用。如宗教帮助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并不是宗教的本义,而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压制人的自然特性,加强人的社会性,稳定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来服务于统治阶层。宗教的这个基本功能也可以从原始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清楚地了解到。在最原始时代,在阶级分化发生之前,人类就开始了各种宗教活动。这一点在许多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中都可以知道。 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物,特别在思想和精神方面比自然界其它生物都要复杂;而且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为什么人的思想活动,人对自然力的敬畏,对自然界种种现象的思考等精神活动会变成宗教这种社会性的活动呢?从原始宗教的产生来看,在管理人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如国家机器,还没有产生,科学和教育还十分不发达的时代,宗教是限制人的自然属性,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唯一有效的手段。从考古和民间传说我们了解到,原始宗教祭拜的是他们身边的东西,如猎人祭拜的是各种动物、山神;渔民祭拜的是河神、水神;采集人祭拜的可能是各种植物,树神、花神。这些祭拜对象既不是抽象的心灵之神,也不是唯一的主宰天地的神,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之物。而且,祭拜活动都是全体部落成员参加,由部落首领或者由所谓可以和神灵交流的祭师主持。所以,祭拜活动,不仅是一种仪式,而且是作为增强全体人员的集体意识的一种活动。可能后者才是祭拜活动的真正目的。至于,精神寄托、心灵安慰等祭拜和宗教的高级作用只是后来宗教的发展和在社会活动中普及以后带来的次要作用,而不是宗教成为一种非常主要的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集体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家这种高级组织形式的出现,宗教祭拜也越来越抽象,死人、鬼魅、幽灵等进入祭拜对象,宗教祭拜仪式越来越恐怖,甚至要用人来做祭拜奉物。这些行为如果说仅仅是精神寄托、心灵安慰就不大合理了,而解释为压制人的自然特性,支持加强人的社会性到是更加合理些。特别宗教的强调服从性,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历代都有统治者特别热中于宗教仪式,有些时候他们还会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机器来推行他们看中的某个宗教,甚至于一些统治者把某个宗教定为国教与国家法令一致,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往往也是宗教的最高领袖。也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宗教所具有的保证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 宗教学认为宗教产生的原因有精神的,社会的,甚至有哲学的,神学的等等。当然,这些可以说明在几千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宗教的变化,宗教的实际社会作用等问题。然而,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特别是经历了几千年社会发展,在教育、科学、生产力都有相当高的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宗教不但没有消灭,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广泛,而且有很多新的宗教还在产生,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宗教具有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作用。在其他的社会活动,如教育、科学还没有完全地满足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要求之前,宗教仍然是社会的必需。除了原始宗教是完全从自然产生,有比较一般性的维护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被称为自发宗教)。以后的宗教和宗教改革,往往都带有某些创始人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意识(被称为人为宗教)。所以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活动往往会带有创始人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阶级烙印。但是一些主要的宗教之所以为社会接受,社会中相当部分的人参加,主要的原因还是它的维护和培养人的社会性的作用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有些宗教学者强调宗教对人的信仰的必要性,认为失去了宗教,人们就会失去信仰的精神支柱。的确各种宗教都包括了信仰的教义,但是宗教并不等于信仰。说离开了宗教就没有信仰,是一种片面。还有很多的信仰是不依赖宗教的信仰,如对科学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等。人类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在教育、科学、生产力等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可是人的社会性相对于人的自然特性,特别是相对于人的反社会属性还是十分薄弱的。教育、科学、国家机器等等这些培养人的社会性的活动的作用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宗教活动来帮助培养和加强人的社会性,保证人类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正常进行。这个问题我们从宗教在历代社会的作用,以及宗教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更加明白。 由于现代社会中,科学和教育已经十分发达了,宗教的培养和维护人的社会性作用已经没有历史上各个时期那么重要了。对于已经形成历史习惯的传统宗教,在一些不十分发达的地区仍然可以继续发挥它的社会作用;或者经过改良以后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和信仰习惯的传统宗教而在发达地区和国家仍然可以为一些民众所接受,如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以及某些地区和民族性的宗教(如印度的印度教、以色列的犹太教、俄罗斯的东正教、中国的道教等)。但是,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结束,所以在当今社会中产生的一些所谓新教,或者仅仅局限在很小的部分民众中悄悄地在较短的时期内运行;或者发展成为政治组织而被认定为邪教,遭到取缔和限制。已经不可能再出现历史上那种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具有广泛和长期的社会影响的新宗教了。未来社会的宗教会逐渐减弱,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化身----神的信仰逐渐被对自然界的深入的科学认识所替代;而培养和维护人的社会性的任务也会由普及和发达的教育事业来实现。但是由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另外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上一些人需要心理上的信仰要求等等原因,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消亡过程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当前各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传统宗教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传统宗教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包括曾经把宗教看成唯心主义的封建迷信而加以制止的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等国),甚至经过文化大革命彻底清除了各种宗教的中国。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务院也于2004年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确立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参见 http://www.sara.gov.cn/GB//zcfg/zc/75352506-2bd0-11da-8858-93180af1bb1a.html )。这些都是对宗教问题正确认识的结果。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性的培养和维护主要还需要通过正确地教育和完善的国家机器的作用,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见下两章的内容)。宗教只能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区和特殊的人群中起到辅助的作用。有些人强调宗教对人的精神信仰的作用,的确宗教的信仰对一些虔诚的宗教信徒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柱。但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却不是为了成为某些人的精神支柱,只是宗教为了达到其社会作用而需要其教义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不同的传统宗教有着不同的信仰,而且有些宗教信仰在历史上一直是非常对立的,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历史上以信仰对立为理由而发生的战争是非常残酷的。还有的宗教,如佛教就不提倡有什么神灵(虽然佛教中也有菩萨和佛)可以作为人的精神支柱,而是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因缘成佛。这些情况也说明宗教本身的作用并不是提供人们的精神信仰需要,而是一些信徒需要精神支柱把宗教作为一种信仰来接受,特别是传统宗教的教义也符合人的社会性要求,所以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社会承认和接受的信仰。一些邪教因为它们的反社会行为而被社会抛弃,同时也抛弃了它们的精神信仰。这也说明宗教的精神作用是随着它们的社会作用一起存在的,一旦某种宗教的社会作用没有了,它的精神信仰作用也会消失。
个人分类: 社会学学习心得|4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标准化的社会性网络
zhanghaisu 2009-7-7 10:18
看到下面展示的一个图片链接了吗?呵呵,表面上实在是简单。但事实上,它是我在饭否里面的一个账户。我的饭否被轻松地转到我的博客里面来了。在博客里面,我在饭否上的实时动态被整合进来。我在那个网站上做了什么,现在在这里却也能实时地看到。这是一张图片,却绝不是一张死的图片。 这确是最令人激动的地方。web上的应用越来越精彩。标准化的问题逐渐线路出来,open social和f8都能够将很多网络账户的profile整合起来。那么,这种整合,和当年TBL整合text形成hype-text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怎么样才能把这种整合做的更好? 在这样的具有社会化的web网络上,每个人都会有不少的网络账户。账户的整合、每个人对网络信息的贡献,现在的利用率还很低。怎么样才能很好地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啊?对于从计算机背景出发来研究复杂网络规律的人来说,这或许真是应该好好考虑的问题。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演化|42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社会性历史性惊人的巧合
malidan 2009-4-13 13:05
   文化社会性历史性惊人的巧合 (一)英语中有一个有趣现象: clever 聪明的 honest 诚实的 intelligent 智慧的 noble 高贵的 excellent 卓越的 smart 机灵的 elegant 优雅的 把以上这些英文字的头一个字母 放一起就是:Chinese---中国人 junk 垃圾 adult 色鬼 prostitute 婊子 ass 蠢驴 nasty 下流 evil 魔鬼 scamp 流氓 excrement 臭狗屎 把这些英文的第一个字母 放在一起就是:Japanese---日本人! (二)李白在唐朝就知道骂日本人了: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日 小 本 泉 去 定 死 亡 (三)日本国花(一树热烈,满地残英) 图片来源:徐建良《 万博纪念公园里的樱花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4365 )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记|4203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