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睡眠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睡眠

相关日志

059祝君好梦
ggjjhh 2016-2-2 07:44
祝君好梦 高金华 编译 “睡眠好吗?”这一问题对很多人来说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偶尔的转辗反侧不必大惊小怪,但长期睡眠不足会带来严重后果,包括精力不济、难以专心和烦躁不安;不但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甚至能够影响人的性格。 人们的生活习惯即人的所思所为可能会引起许多睡眠问题。这里介绍一些人们容易忽略的干扰睡眠的因素和提高睡眠质量的七个方法。 1、制定一份睡眠时间表 人体的生物钟需要指令。美国切斯特菲尔德市睡眠医疗研究中心负责人詹姆斯·沃尔什指出:“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周末也不例外,是形成良好睡眠模式的最重要的步骤,因为在早晨有规律地拉开窗帘就是在设置大脑中的定时器。”沃尔什解释说,大脑的这种曝光将确定醒来的时间,到了晚上它就会转换为困倦的时间。 通过出去散步或在阳光充足的窗户旁吃早餐,你可以在早晨更明确地标定“体内时钟”的起点。 2、限定卧室活动的范围 美国心理学家、《医治失眠》一书作者查尔斯·莫林认为,在卧室里看电视、安排明天的日程、与配偶探讨问题等等都是与失眠相关的活动。虽然他也承认,这些活动也可能帮助个别人松弛下来,产生睡意。但他强调,如果你的睡眠不好,就应该“把卧室仅仅用于睡觉和性生活。” 3、走出导致失眠的误区 有的人发现自己在床上躺了一会儿还没睡着时,就开始担心自己要失眠了,甚至开始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烦恼,想睡好觉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自寻烦恼的人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实质上等于从一天之中切出了30分钟的“忧虑时间”。不如干脆坐起来,写出我们关心的事情,制定一份活动计划。当我们躺下后,如果麻烦事又在脑海中浮现,我们就能够对自己说:“我已经准备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如果你因失眠而缺觉,也不要简单地早上床。美国纽约市“睡/醒紊乱治疗中心”主任迈克尔·索派认为,这种睡眠不足正是睡得多但睡不好所造成的恶果。相反,要通过晚就寝(真正瞌睡了再上床)、早起床来减少睡觉时间。索派主任说,“你将会感到睡得很充分,因此也就不会再为失眠而发愁。” 4、调节体温有助于睡眠 在人体的生物节律中,体温的微小升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般说来,在体温周期的冷却阶段人们感到困倦。正常体温曲线的高峰和低槽决定于白天和夜晚。但是,如果你体内的“温度开关”遵循它自 的时间表,你的睡眠就可能出现紊乱。 控制体温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体育锻炼。就寝之前持续20分钟或五个小时以上的锻炼会有助于睡眠。然而,在就寝之前轻松活泼地锻炼两到三个小时,却可能使你失眠。 5、避免咖啡因影响睡眠 沃尔什医生的研究表明,喝三杯咖啡所吸收的咖啡因八个小时后仍然具有刺激作用。“有些人对咖啡因的敏感性要比别人强,”沃尔什说。咖啡因对一些人的影响要比他们的自我感受大得多。有人说上床之前喝点咖啡能睡得好,“而实验证明,他们的睡眠实际上并不象他们所说的那么好。” 还应当记住,其它包含咖啡因的物质──巧克力、可乐和茶也能导致睡眠不良。 6、不要在睡觉之前喝酒 在英语世界有人把酒戏称为“睡帽”。也许喝酒能帮助一些人入睡,但它在体内代谢时会释放一种天然兴奋剂,这种物质会破坏他们后半夜的睡眠。喝酒越多,这种破坏作用就越严重。 7、屏蔽噪音以利于睡眠 有些人似乎已经适应低沉而有节奏的噪音,还有人甚至对来自马路和机场的响亮而杂乱的噪音也习以为常。其实,这些噪音对睡眠的影响要比人们的自我感受大得多。举例来说,尽管有人说他们已经适应在机场附近生活,但与那些居住在安静街区的人们进行对比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夜里醒来的次数很频繁而熟睡的时间很短暂。 如果你难以摆脱外界的噪音,可以想办法减弱它的音量。挂毯和帷幔都有助于隔音。然而,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有益的噪声──单调的低分贝的声音,它能覆盖外来的噪音。当你很想睡个好觉时,夏天可以开电扇,冬天可以把收音机调谐到没有电台但有均匀噪声的位置,或者干脆花点钱买一个特殊设计的噪声催眠器。 总之,睡眠问题并非是离开药物就难以医治的问题。反思自己的习惯、做些适当调整、坚持有效的方法,你就能安然入睡。睡得香甜、精力充沛,有助于你梦想成真! 译自:美国《读者文摘》1997年第5期第25~28页。 原载:《大家健康》1998年第9期第34~35页。(编辑:李峰)
个人分类: 已发译文|1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睡不着可能与饮食有关
热度 1 zhpd55 2016-1-21 11:19
睡不着可能与饮食有关 诸平 FXQuadro /Shutterstock 汤姆·菲尔波特 ( Tom Philpot )2016年1月20日就 饮食与睡眠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者认为糟糕的食物会导致睡眠不佳。 作者一开始就指出:当你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 , 如果你会打瞌睡 , 请不要责怪作者的散文风格。你昨晚很有可能没有睡够 , 或者也许你只是睡的不好。据美国 疾病 防 控中心 ( Centers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的统计结果,有 5000 万到 7000 万美国成年人的睡眠有问题,具体表现为失眠( insomnia )、呼吸暂停( apnea ) , 或嗜睡症( narcolepsy )。这种陷入困境的睡眠状态 , 反过来会使 车祸 到阿尔茨海默氏症( Alzheimer's )的风险增加。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University )研究人员的一项新 研究 指出,造成你夜晚不安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你的饮食。研究团队挑选了 26 名体重正常的成年人进行了控制食品养生疗法的四天实验:每天吃高膳食纤维、低饱和脂肪再添加糖类食物。第五天 , 他们称之为饮食 “ 混战 ” 的一天 , 让参与者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是,每天晚上 , 都要对参与者进行睡眠时间和质量监控,观测夜间醒来的次数以及他们 “ 慢波睡眠 ( slow-wave sleep ) ” 的时间,慢波睡眠是最佳恢复性的睡眠阶段。 低膳食纤维和高饱和脂肪含量会降低睡眠质量 , 而高水平的糖会导致醒来更多一些。虽然在实验中总打盹的时间并没有改变 , 但是更多的人睡眠质量下降 , 他们将全天的业余时间都花费在消化少膳食纤维、重脂肪和高含糖的食物上。低膳食纤维和高饱和脂肪含量与慢波睡眠更少有显著性关联 , 而且高水平的糖类会导致醒来的次数更多些。此研究对象控制饮食组比自我选择组的入睡时间更快了,控制饮食组平均入睡时间 17 分钟,自我选择组的平均入睡时间为 29 分钟。 对一般美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坏消息 , 他们往往有一种令人可怕的饮食即缺少蔬果( fruits and vegetables ),充满 超 级加工过的废物以及 过量的糖 ( chock-full of ultra-processed crap and excess sugar )。哥伦比亚大学的此研究并没有猜测为什么这些饮食选择与睡眠混乱有瓜葛 , 但科学饮食与身体健康生长有关,而且与肠道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有关,我们的消化道存在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也会 影响大脑 工作 ( affect brain processes )。膳食纤维本质上为这些重要生物提供了食源 , 如果饮食中膳食纤维太少,有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会 减少生物群落 的 多样性 ( reduce biome diversity )。 与此同时 , 高糖饮食似乎以 改变肠道生物群 落 的方式 ,显示出 促进肥胖 ( alter thegut biome in ways that seem to promote obesity )。然而 , 肠道生物群落和睡眠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很少。有研究表明 , 睡眠不足会干扰荷尔蒙,当我们感到饱满时会告诉我们 , 这意味着糟糕的睡眠会导致糟糕的饮食选择。即便如此 , 哥伦比亚大学等单位的合作研究,对于睡眠与饮食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转折。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长期经历睡眠不好的人更容易忍受与饮食相关条件如肥胖和糖尿病。先前的研究表明 , 睡眠不足会影响 激素 , 当我们吃饱 时会 告诉我们 ( interferes with the hormones that tell us when we're full ),即糟糕的睡眠会导致糟糕的饮食选择。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表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可以打乱睡眠。所以,我们特别是家长更有理由带领孩子避开超市的薯片和饼干通道。该研究的主要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的 Marie-Pierre St-Onge 在新闻发布( press release )会上直言:“发现饮食可以影响睡眠,对健康的影响寓意极大 , 鉴于睡眠作用,应该增强对识别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展的认识 ,” 重视科学合理饮食习惯 , 对于健康和睡眠都有益处。 更多信息请浏览: http://www.motherjones.com/tom-philpott/2016/01/bad-food-bad-sleep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360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该出声时别发声
热度 11 ncepuztf 2016-1-21 00:05
上周一天晚上 10:00 多,我的手机忽然响起。 一个班上的研究生,声音很急。 他说:老师,我要换宿舍! 我说:你别急,慢慢说! 他说:和我同宿舍的同学 ** ,每天晚上打呼噜,我实在受不了了! 我想了想,说:你应该这样做。第一,和打呼噜的同学打个招呼,让他控制自己不要打呼噜或让你先睡着他再睡。或许他改变下睡姿就可以改变。第二,你宿舍其他同学什么反映?如果他们也有意见,那搬出去的应该是他。第三,你要是搬出去,也得有地方搬啊。 他说:老师,我没和他说,这都 3 个多月了,天天如此,我觉得说了也没用,他一躺下就能睡着,我戴上耳塞都挡不住。宿舍其他同学睡得晚,他们经常打游戏,我每天睡眠不好,我实在忍受不了了。我知道有别的专业有宿舍是 3 个人,我和楼管阿姨说了,她说只要他们同意我搬过去就成,但我得和您说一声! 我说:要是他们中也有人打呼噜呢? 他沉默一会儿,说:但是我现在实在受不了了! 我一看很难商量,就说:那你就和人家说说,能搬就搬过去吧!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遇到这种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上次因自己打呼噜学生半夜逃走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愧疚不已。自己也曾出差在火车上、宾馆中遇到打呼噜的猛人,因时间短或自己太困就没有受太多影响,要是天天这样,我也受不了呢! 要说: 同志们啊,不该出声时千万别发声啊!
个人分类: 生活|2956 次阅读|25 个评论
睡眠延老
热度 1 zjzhaokeqin 2015-11-22 09:09
睡眠延老 赵克勤/文 读杨国力 科学网博文 《“长生不老”的西红柿是怎么炼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9863-936340.html ,悟如下 既生之, 难不老; 蔬果保鲜启示: 睡眠可以延老。
个人分类: 诗类|1399 次阅读|2 个评论
习惯决定命运——生物钟在生活中的应用
medjaden 2015-6-5 10:44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中,您是否难以感受到生活和工作给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您也许会感慨命运的不公,但静坐下来您又会发现,每个人现在的命运是由自己过去的习惯决定的,而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生物钟的作用。 生物钟,又叫生物节律,是生物个体为了适应地球昼夜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外在表现为以一天24小时为周期反复进行的行为活动,如吃饭、睡觉等;内在则表现为各种生理活动和代谢反应的周期性变化,心率快慢、激素分泌甚至基因表达调控等都存在这种节律现象。 作为高等智慧生物的人类,虽然不能任意控制内在的生物节律变化,但对于外在的行为活动却可以人为控制,而这种外在的行为活动可以反过来影响内在生物钟的形成,一旦内在生物钟形成之后,它又会进一步促进相应的行为活动,最终形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这就是为什么习惯早起的人总会自觉地早醒,而没有养成早起习惯的人总会认为早起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作为生物钟的核心部件,REV-ERB蛋白已经成为生物钟领域的研究热点。Burris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对小鼠使用靶向REV-ERB蛋白的合成药物可以减少小鼠的睡眠时间并缓解焦虑症状,这项发现可能会促进治疗睡眠障碍和焦虑症的新药物的研发1。 除了对睡眠的调节,REV-ERB蛋白还被证实参与了广泛的生理活动,包括身体代谢、发育以及免疫反应。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瞄准如何研发靶向REV-ERB蛋白的药物来治疗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自身免疫疾病以及癌症2。 另外,生物钟相关研究还发现,生物钟的中心节律转录抑制因子hPer2能够与肿瘤抑制因子hp53形成稳定的复合体,从而抑制癌细胞的恶意增殖,但当外界环境压力如睡眠周期紊乱导致hPer2蛋白功能异常后,会引起内在生物钟的紊乱和肿瘤细胞的恶化进而引发癌症3。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天生的生物钟差异可能很小,但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便养成了不同的习惯,而习惯的好坏往往决定着生物钟的好坏,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基础;极差的习惯会导致人体内的生物钟发生故障,从而产生决定命运的后果。所以,要想形成良好的生物钟,就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习惯顺应四季变换和昼夜交替的外界环境,这样才有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 最后,引用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作为结尾:“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不是拥有世界上所有最好的事物,而是让自己周围尽量多的事物顺其自然”。 投稿人:川 参考文献: 1. Banerjee, S. et al. 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f themammalian clock regulates sleep architecture and emotional behaviour. Nat Commun5, 5759 (2014). 2. Kojetin, D.J. Burris, T.P. REV-ERB and ROR nuclear receptors as drug targets. Nat Rev Drug Discov13, 197-216 (2014). 3. Gotoh, T. et al. The circadian factor Period 2modulates p53 stability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in unstressed cells. Mol Biol Cell25, 3081-93 (2014). 美捷登版权www.medjaden.com欢迎转载,转载请勿修改内容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
个人分类: 美捷登观点|5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如何专心睡眠:当我们的思维停不下来的时候
bionion 2015-5-4 10:37
作者︱ Andrea Ayres-Deets 译者 ︳沈持盈 我的睡眠时间表是这样的: 8:30: 准备上床睡觉 9:00: 上床 9:30: 希望自己入睡 9:55: 确定自己要入睡 10:00:我的天啊,你还没睡?你为什么不睡?你知道自己不睡觉时将发生些什么。好吧,只想着睡觉吧。我的意思是,等一下,别再想睡觉这件事啦!甚至连这个词也别去想。 10:05:一切都毁了,全毁了。 12:30:有人在用真空吸尘器打扫卫生吗?我确定有人在这么做。我一定要把他们找到,拽出来痛打一顿。 1:00: *无声的愤怒,直至睡意袭来* 我生活中的许多时光都充斥着我对于无法适时入睡的恐惧。我计算了我所需的睡眠时间并精确到了分钟。每晚我躺在床上等待着那些执着的想法从脑袋中涌出。我曾经认为困扰我夜间休息的那无尽的思维洪流仅仅是我所独有。但是我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无法在晚上关掉你的思维阀门,你不是一个人。据估计,有3,000-4,000万美国人都患有睡眠障碍,另有2,000万人患有偶发性失眠。糟糕的是,疾病控制中心认为这是一种关乎公众健康的传染病。要明白为什么我们在夜间无法停止思考,首先我们应该弄懂我们身体中管理睡眠的机制。 直至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才相信,睡眠完全是一个被动过程。现在,科学家认为身体的觉醒和睡眠模式是一种双进程模型(two-process model)。分为S进程:在夜间提升我们的睡眠渴望,抑制我们的觉醒中枢。以及C进程:在白天让我们保持清醒。这种双进程模式也被昼夜节律 (circadian rhythm)所影响。 昼夜节律是身体的时钟,管理着我们的活动和行为。昼夜节律由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所控制,视交叉上核是大脑的一部分,被称为昼夜节律起搏器。早晨的光线让视交叉上核知道“嘿,该起床了,重新再开始这一过程吧”。随着日落,视交叉上核给我们的身体发出信号,让身体平静下来,准备睡觉。 日光有助于调节我们的昼夜节律 昼夜节律如果被破坏,将会阻止我们在夜间入睡,让我们在白天感到极度疲惫。这种破坏也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夜班)倒班工人患心脏疾病、消化紊乱以及情绪和精神疾病的风险更高,这些都与他们的睡眠问题相关。夜班期间,车间事故的数量和严重性也会有所上升。 好吧,虽然我们理解了睡眠的运行过程,但是当我们上床睡觉以后,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什么呢? 睡眠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快速眼动(REM)睡眠和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这两种睡眠对于处于恢复过程中的身体来说都十分必要。睡眠也有五个阶段,整个过程需要90-120分钟。在一种理想的情况下,睡眠看起来是这样的: 处于睡眠周期中的大脑 我们无法关掉思维的阀门,是因为我们无法将第一阶段的α脑波转化成第二阶段的θ脑波。那些患有严重睡眠障碍的人通常在入睡后就立刻进入快速眼动睡眠。当我们开始入睡时,我们的大脑会非常放松,但是这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我们的大脑会重新排列并评估白天的事务,促进新的记忆形成,清空记忆碎片。 正如任何曾经尝试过的人都会告诉我的那样,关掉思维阀门说来容易做来难。你没有魔法开关,按下去就能入睡,但是有一些有助于你让脑袋静一静的小诀窍。 1.给自己降温 千万别真把脑袋塞到一大块冰里 每天晚上,我们身体的入睡都包含体温降低这一过程。如果你处在一个非常热的屋子中,这会扰乱你身体内部的睡眠过程。用稍微技术化一点的语言来说,当睡眠时,你大脑中额叶皮质的新陈代谢也需要放慢速度。失眠症患者的额叶皮质代谢水平更高,这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入睡的能力。身体丧失了夜间调节体温的能力,因此寻找到一种正确的平衡(模式)十分重要。 2.购买红光灯 褪黑素是一种对于睡眠十分重要的激素。图片改编自《新科学家》 你知道我们的电视、电脑和手机发出的光稍稍有些偏 蓝色吗?那种看似平静的蓝光其实会剥夺你的睡眠。短波蓝光会抑制睡眠所需激素——褪黑素的产生。置身在蓝光之中甚至能够让我们不再遵守昼夜节律。如果全部购买红光灯对你来说有点极端,那么就至少在你睡前两小时降低你所使用的灯光量吧。 3.用左侧鼻孔呼吸 虽然可能看上去很怪异,但是这样呼吸的确能够让你平静下来 在瑜伽中,这被称为“纳地净化调息”(nadi shodhana)或者“鼻孔交换呼吸法”。堵住你的右侧鼻孔,练习用左侧鼻孔呼吸十次。据说这种用左侧鼻孔进行的呼吸练习能够放松你的交感神经系统。仅仅集中精力呼吸就能够帮助你忘记其他的杂事。 4.早晨出门转转 当谈论到睡眠时,太阳是我们的好朋友。嗯,至少白天如此。 晒晒太阳——尤其是刚醒来的时候——能够让我们的昼夜节律自我重置。最好的晒太阳时机是上午6:00至8:30之间。为了获取最大的好处,你至少应该每天晒半小时太阳。日光抑制了褪黑素的合成,而褪黑素会让你感到疲倦。白天的疲倦会让你在夜晚丧失这种感受,而在夜晚,我们才最需要疲倦的感觉。 5.形象化你的睡眠 如果你觉得你能做到,那么你就有可能做到。 你是风中的一片叶,观察一下你是如何飞舞到睡眠大陆上的。 形象化能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带有情绪内容的想法中转移出来。专家说,将睡眠同实在的事物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帮助你消除一些在每晚入睡过程中产生的焦虑。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者近来发现,一种简单的行为,即相信自己的睡眠时间比实际睡眠时间多,足够给予你的大脑一些积极的睡眠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非常实用的睡眠小妙招,但是它们都是基于同一个原理变化而来。让思维和身体为睡眠做准备,就要减少我们思维中的情绪内容,尽可能多地消除外部刺激。你绝对有必要发掘各种各样的睡眠方法,进行各种各样的睡眠练习。这么做能帮助你理解那些妨碍你拥有一个平静思维的桎梏。 睡眠是一个过程。它不仅仅发生于你躺在床上的时刻。我们的身体一天到晚都在为睡眠做准备。它实际上有助于我将睡眠想象成为一个不间断发生的过程,而不是一件应该会发生的事情。这让我减轻了一些压力。我的身体其实就是这样构造的。相信并倾听我们身体的自然过程,的确有助于我找到一种更好的入睡方法。
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睡眠对记忆更重要
热度 1 redtree 2015-4-29 08:40
睡眠对记忆更重要 作者:盛夏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28 11:18:56 图片来源:搜狐科学 想要通过考试吗?通宵达旦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请放下咖啡,去睡觉。 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代斯大学的专家认为,负责将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的记忆神经元,在人们睡觉时工作效率最高。 科学家早就知道睡眠、记忆和学习是密切相关的。大多数动物,从苍蝇到人类,在睡眠不足时,都会出现记忆问题。 研究显示,在将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即记忆巩固过程中,睡眠是非常关键的。但这一过程如何进行仍是一个谜题。 问题是促进睡眠的机制是否也负责巩固记忆?或这两个过程是共同工作的?换句话说,就是睡眠时的记忆巩固,是因为大脑很安静,允许记忆神经元开始工作,还是因为记忆神经元会让我们睡着? 布兰代斯大学的两位研究生,保拉·海恩斯和贝瑟尼·克里斯特曼认为,答案是后者。她们集中研究了背内侧配对神经元,即果蝇的记忆整合器。 她们第一次注意到,当神经元被激活,果蝇会睡得更多。而在不被激活时,果蝇就会“嗡嗡”地叫。这些记忆整合器让果蝇睡着,在它们开始将短期记忆转换成长期记忆的时候。 海恩斯和克里斯特曼说,这一切都发生于苍蝇大脑中被称为蘑菇体的区域,它和人类大脑的海马区相似,是我们储存记忆的地方。苍蝇的蘑菇体区域,负责记忆和学习,同时也是唤醒记忆和学习的区域。 克里斯特曼说:“这就好像蘑菇体在说‘嘿,保持清醒,来学这个’。然后,过了一会儿,数据处理神经元开始发信号压制这一区域,就像在说‘你需要睡眠,如果你想在之后想起这些的话’。” 理解睡眠和记忆如何联系,能帮助科学家解开人类大脑的秘密。克里斯特曼表示,了解睡眠和记忆在果蝇大脑内的重叠,能让研究人员缩小对人类大脑的搜索。最终,它能帮助我们在出现问题时,即在失眠或出现记忆障碍的情况下,找到睡眠或记忆如何被其影响 。(盛夏) 《中国科学报》 (2015-04-28 第7版 生物)
个人分类: 生活与健康|88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中医眼中的健康长寿之道
jack79 2015-4-18 13:25
一、养成每天坚持“头凉、脚热、七分饱”的生活习惯; 二、”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在保持充足睡眠时间的前提下,主动利用中医针灸来延长自己的深度睡眠时间,通过提升睡眠质量来强化睡眠机制对人体的“排毒”、“自愈”等积极医学效果,实现利用睡眠治病及抗衰的效果; 三、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讲,人一辈子呼吸次数是有限的。一旦消耗没了,生命就到了尽头。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气数已尽 ”。因此, 学会主动控制呼吸节奏,减慢呼吸节奏,让身心长时间处于一种深度放松状态,就等同于在延长你自己的寿命。这也是中医气功防治疾病和抵抗衰老的奥秘所在。 最后, 从秦始皇的长生不老药,到现代医学的端粒酶,人类一直在寻找可以延长寿命的万能药物。当然,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只是,在人类科技尚未达到能够改造一切自然规律的水平时,寄希望自己,寄希望挖掘人体自愈本能的最大潜力,才是合理的健康和抗衰老选择。 其它文章: 中医治疗弱视 中医治疗斜视 中医治疗散光 中医治疗远视 中医治疗近视
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胥引·睡眠
热度 1 kongmoon 2014-11-20 08:38
华胥仙境,一枕南柯,寝中自醉。 毕世浮生,三分命在床憩睡。 丘脑玉漏天成,渐暮更思寐。 阖眼身弛,怎闻窗外繁沸。 脑电追踪,快慢波、起伏轮绘。 慢波酣榻,不题黄粱富贵。 睛转快波催梦,欲搅浑秋水。 惊醒庄周,人蝶相忘称谓。   睡眠占了一个人生命的三分之一,但科学界至目前还没有对睡眠进行一个严格的定义。现代医学界则普遍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目的是为恢复精力而作出合适的休息,由专责睡眠及觉醒的中枢神经管理。在睡眠时人脑并没有停止工作,只是换了模式,使身体可以更有效储存所需的能量,并对精神和体力作出补充。睡眠亦是最好的休息方法,既能保持身体健康和补充体力,亦可提高工作能力。   睡眠是一种由生物钟控制的节律行为,哺乳动物的中央昼夜生物钟存在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区域,到了一定的时间,例如晚上,生物钟就会启动睡眠行为,让人打哈欠,昏昏欲睡。睡眠的时候人与周围的接触停止,自觉意识消失,不再能控制自己说什么或做什么。处在睡眠状态的人肌肉放松,神经反射减弱,体温下降,心跳减慢,血压轻度下降,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胃肠道的蠕动也明显减弱。失眠也许和这一区域失调有关,安眠药往往作用于这里。   目前对睡眠研究的最深入的是睡眠的两个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人刚入睡的时候,脑电图与清醒时对比,呈现出同步化的慢波,此时各种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减退、自主神经功能普遍下降,但胃液分泌和发汗功能增强,生长素分泌明显增多,基本没有梦,即使有,醒后也记不起来。慢波睡眠有利于促进生长和恢复体力。   慢波睡眠持续一个多小时后,脑电图又呈现出与清醒时侯相似的波形,频率较快,此时眼球快速转动,梦多,四肢肌肉临时性“瘫痪”。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这个时期也叫快速动眼睡眠,或快波睡眠。如果这个时候被唤醒,很多梦都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脑海间。   一个完整的睡眠,慢波睡眠与快波睡眠交替出现,如果在慢波睡眠被唤醒,几乎不会有梦的记忆,身体有一种很累的感觉,站不稳,闭上眼就能睡;如果在快波睡眠阶段被唤醒,就像庄周一样,醒过来一点不累,回味翩翩蝶梦的同时,还引发了“究竟是蝴蝶变成了我,还是我变成了蝴蝶”的哲学思考。
个人分类: 生物|3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在睡眠当中有无意识?
zhifeichen 2014-10-2 06:48
在上一篇博文登出时,好几个读者都提出了睡眠当中的意识问题,因此促使我为此专作一篇文章,谈一谈本人的看法。我认为:人在睡眠过程中有不停顿的大脑活动,并会产生心理活动,但是,这些并不是意识活动。正常人的意识活动只存在于清醒之时,一旦睡去,其大脑活动就丧失了意识所具备的一些基本特征。 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意识活动里的基本特征,再来分析睡眠过程中所记录到的事实。在这里,我们只谈正常的人群,不谈各种病症,也不谈其对机体的影响,以免模糊了讨论的主题。 意识活动有很多特征,其中以下几个显著特征比较基本: a) 从神经系统的层面上看,意识活动的核心表征是一个“主题神经信息群 - 注意神经信息群 - 丘脑调制神经信息群”双向三角触发的神经网络的动态活 动, 这种同时相互触发的结构有效地保证了三者的持续兴 奋。上升到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解释, 意识活动的核心就是对当前主题的关注并在此主题之下对相关外部或内部对象的注意 。 b )当前意识的内容由当前主题所决定,而当前主题是由主题竞争机制形成的,在竞争中胜出的主题独享注意资源,并控制注意资源在感觉通道、运动通道、工作记忆以及显性记忆提取过程中的分配。 c )在意识活动中,思维是通过想象和自求因果对心理概念的内部操作而形成新的心理概念的过程。 d )意识活动能够产生动机,动机是围绕某个主题进行的一类内部神经心理过程,其特征是与意识活动相关的神经信息群最终向运动控制神经中枢的触发。 当一个正常人从清醒进入睡眠、梦境,到再苏醒的过程中,大体上要经历非快速眼动( NREM )睡眠和快速眼动( REM )睡眠两种阶段。睡眠的开始是由清醒进入 NREM 睡眠,这里还可以细分为四个睡眠期,从第 1 期到第 4 期睡眠由浅入深,表现为唤醒阈限不断提高 ,也就是越来越难感受到外界信息的刺激。这说明注意资源同感觉通道之间越来越隔离,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注意能力,暗示着主题驾驭注意的机制不再工作。 fMRI 扫描研究发现,深睡期默认网络的前额叶皮层区域兴奋明显降低并有解耦合现象 ,而 前额叶皮层 是 主题神经信息群兴奋的场所,因而支持了主题消失的判断,意味着意识活动的丧失。 随后进入 REM 睡眠阶段,尽管这一阶段中有快速眼动,并且 EEG 波形类似于清醒时,但是身体大部分肌肉都松弛,甚至比 NREM 睡眠时还难被唤醒 。这一阶段也是报告有梦的阶段,这与 EEG 波形的的记录大体相符。我们可以看出,做梦时的心理活动与清醒时的意识活动相比有两个显著的基本区别:一是对外界注意的能力丧失,与环境信息相关的主题无法参与主题竞争,或者此时根本就没有当前主题;二是正常的睡者不能产生动机,即与此心理活动相关的神经信息不能向运动控制神经中枢触发。凭此两点,我推断做梦不是一种意识活动。 苏醒的规律并不明确,从 NREM 睡眠阶段和 REM 睡眠阶段都可以苏醒,与睡眠环境有很大关系。 那么,做梦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最有名的解释当然属于佛洛伊德,那一本《梦的解析》风靡世界,让他的潜意识和性本能的理论获得了数以亿计的读者。但是,很多很多的科学家(也许是大多数)却不认可这个理论。由于实际梦境的不可重复,目前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所发现的事实还不足支持一个对梦的准确描述。因此,本人在这里就胡乱做些猜测,供大家一笑。 我猜:构成梦的要素与思维的三要素 基本相同,即想象、自求因果和心理概念。但是,由于没有主题的驾驭,梦的进程不像思维的进程那样有目的,好像是内部注意信息群的漫游;又因为没有外界信息作为参照,梦里的内容错误要多得多,显得荒诞陆离;可是,其中的心理概念多来自于清醒时形成的记忆,所以梦的内容与现实经历还是有联系的,至于这个联系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像佛洛伊德解释的那样?暂时就不猜了 …… (笑) 参考阅读: 陈志飞,《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2 月。 en.wikipedia.org/wiki/Sleep Horovitz,S. G., Braun, A. R., Carr, W. S., Picchioni, D., Balkin, T. J., Fukunaga, M., Duyn, J. H. (2009). Decoupling of the brain's default mode network during deep sleep.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06 (27),11376–11381.
个人分类: 心理杂谈|7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睡觉那些事儿
热度 6 xiazhi397288 2014-9-7 00:25
睡觉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一些人整天醉生梦死,一些人终日睡眼惺忪。一些人觉得人生如梦,一些人觉得,梦才是人生。 自然界中可不乏睡觉好手,如人们所常见的松鼠和猫,可谓是动物界的睡神。他们每天除了慵懒的信庭慢步晃悠那么几下子外,其它的大部分时间(据说每天有十三四小时),可都在慵懒的趴下,犯着迷糊呵! 要论起来,那生活在澳洲的萌娃考拉,才是睡觉之最。他们每天有多达二十二小时睡在桉树上。而剩余的两小时清醒时间,也只是不情愿的打着哈欠,揉着迷离的眼眶,吃、吃、吃。这种活法,也未免太惬意了吧~~用不用这么潇洒? 这些都只是“禽兽们”看似美好的生存方式。他们吃吃睡睡,偶尔卖个萌,就可前程无忧,我们人类可比不了。大部分人,还是得拼尽全力,为生活打拼,不是么。所以,打起精神,对面惨淡的现实,加油加油再加油,才是最真真切切的现实。 说起来吧,还真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周遭的某些人。他们每天精力十足,俨然一个永动机,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当我醒着的时候,他们坚挺的醒着;当我睡下的时候,他们却依旧昂扬的醒着。面对少睡,我们欲哭无泪,可他们却是精力充沛。这,不公平! 那,为什么他们能有此等神力,可以整天生龙活虎、生气勃勃,而大多常人人则老是睡不够呢?此外,精力岂是说有就有的?一上班就瞌睡,一下班就精神,一上学就飘渺,一下课就劲道好像才是更为赤裸的现实呢!难道,只是因为懒,定力不强么?这,不科学! 基因有话说 睡眠时间的长短,决定因素是多样的。简单说来,可分为生理和心理原因,主要受遗传、节律、激素、心情以及周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人如果睡不够,是会有起床气,并伴随着脾气暴躁、心绪烦闷,办事能力下降等。但有研究发现,人群中的百分之一到三的人是天生的少眠者。他们只睡很少的四五个小时,即能精神抖擞、神气十足的工作。所谓“夜猫子”,可是自娘胎里就带出来的优势哦! 听及于此,想必爱睡觉的人们可以这样自我安慰了:不是我想故意赖床的,是基因让我这么做的! 其实,早在2001年,遗传学家付英慧等人就曾发现,一个叫作Per2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家族性睡眠期提前综合征(familial advanced sleep-phase syndrome,FASPS)。有这种症状的人很容易早睡,然后凌晨的时候却又不自觉的醒来。 2005 年的时候,《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也有强调,睡眠的确是跟基因密切相关的。他们发现,在果蝇体体内的X染色体上有一种“摇摆基因”。当此基因发生突变时,睡眠时间将大幅度的削减。究其机理,他们则认为,是因为此基因能影响神经细胞中钾离子的传输,通过改变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从而影响到生物的睡眠状态。 由美国加州大学发表在2009年8月《科学》杂志上的另一篇文章,也对睡眠相关的基因,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声称找到了首个可调节人类睡眠时间的基因,并称之为Dec2。当它发生替换突变时,会导致人的睡眠时间显著的减少。他们还选取果蝇和小鼠来进行验证,最后发现,转入此基因的小鼠少睡了1小时,果蝇相对其它果蝇少睡约2小时。 而在此后的2011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究人员在在《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他们新发现的一种名为“ABCC9”的基因。此基因存在于20%的欧洲人中,它能使人的睡眠时间变长。通过对果蝇中类似基因的研究,他们还发现,当阻断此基因的时候,夜间睡眠时间将会被有效的缩短。 截至2012年,欧洲和美国已开展了多项大型的睡眠研究项目,并发现了诸多睡眠相关基因,如:会导致人们难以入睡的AFH(after hours)基因,易让人早睡早醒的Edo(early doors)基因,让人难以长时间持续睡眠的Sci(for short circuit)基因。 睡吧,睡吧!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需品。英国睡眠研究专家Derk-Jan Dijk曾发表报告声称,睡眠不足会改变人体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多种疾病。去年2月份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的一项研究旋即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发现,在缺觉状态下血细胞中有444个基因活性受到抑制,267个基因活性提高。而在今年年初同样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上的另一篇文章,则再次佐证了这一说法。他们发现,作息不规律会损伤人体的一千多个基因。 但,睡多久才算够呢?这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热衷的探索话题。其实说来,睡眠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说来,受年龄、性别、地域发育阶段、季节、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认为成年人最佳的睡眠时间为每天7-9小时,太长过太短都不好。长期缺乏睡眠或睡眠不足,其隐患是巨大的:不仅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等,还会使得身体紊乱,各器官的运转不畅、失衡。 那,缺少的睡眠能补回来吗?这个,我只能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那种在熬夜后疯狂补觉,试图将缺少的睡眠补回来的种种尝试,其实是徒劳的。今年年初《神经科学》上的一个研究,就通过对老鼠进行研究,发现长期缺乏睡眠会引起大脑细胞的永久性损伤--受试鼠脑干部分可是丧失了25%的脑细胞呢。 有传言称,睡眠少的人智商通常会比较高。这个,可也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称,智商较高的人,一般而言,拥有的兴奋性神经物质也较多。他们思维活跃,灵感随时涌现,兴奋状态时间长,相应的,需要的睡眠时间就比较短。当然,睡眠少的人,一般而言拥有着更为多的时间,可供学业事业而打拼。所以,如果说他们是那种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毫不为过。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睡的多少大部分是由基因来决定的,但是我们完全寄希望于基因突变这种不可控的小概率事件是不靠谱的。想要获得高质量的睡眠,坚持规律的生活方式,平时多参加体育锻炼,安排合理的膳食做晚餐,睡前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情应该更加有效。 ------------------------------------------------------------------------------------------ “别人问我为何喜欢熬夜,我通常会答道:静谧的黑夜,带给我灵感。把我置身于如诗般的书海,可以更好的倾听世界。。。其实,粉饰的词藻之下,掩盖不住的,却是这般尴尬而残酷的现实境遇:寂寞骚年,孤枕难眠。。。” -------------------------------------------------------------------------------------------- 《 屋顶 》 曲:周杰伦 词:周杰伦 演唱:周杰伦、温岚 半夜睡不着觉 把心情哼成歌 只好到屋顶找 另一个梦境…
751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大脑“脏东西”引发疾病 闭上眼睛一起“洗洗脑”(转载)
whitesun 2013-11-5 23:55
 摘自:新华网 来源:新京报   睡眠,或许是最好的清洗大脑的工具。去年,科学家发现了大脑里的分子“垃圾处理系统”。日前,一份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称,大脑在处于睡眠状态时,这一“回收系统”最为活跃。换句话说,睡眠状态下,大脑处于最佳的“自我清洗”、“自我排毒”的状态。   大脑有条“下水道”   人体大部分“垃圾处理”是由淋巴系统来运作的。淋巴会清理身体组织里破损、误置的分子、病原体等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将之输送到血液。在这里,肝脏会对其分解,最终排泄出身体。   大脑却不太一样。对精细的大脑组织进行调节的,是被称为“脑血管障壁”的机制,这是一种血管和脑之间有选择地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的“屏障”。淋巴虽然可以在全身各处大展身手,却被阻止在大脑之外,无法对大脑进行“清洗”工作。   大脑是怎么进行“垃圾处理”的?之前,科学家发现,分子废物是在个体细胞之间被分解和回收的。去年,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在老鼠实验中发现,其大脑同样存在一个“下水管道”。大脑内有一个过去没有发现的管道网络,可以将大脑不需要的细胞外液和其他物质排出。这一机制和身体其他部分的淋巴机制有点类似,因此,科学家将之称为“类淋巴系统”。   清理管道可关可开   这一研究开始后,科学家还想继续寻找大脑的“下水道”之谜。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内德加特说,当液体在细胞之间流动时,需要大量能量。科学家就设想,大脑也许没法一边处理信息,一边“大扫除”。因此,科学家决定研究在睡眠状态下,这一清洗机制的活跃程度是否会不同。   研究结果发现,实验鼠处于睡眠或麻醉状态时,大脑中的“垃圾处理”系统要比醒着时活跃得多,冲走废弃物的脑脊髓液大量增加,流动性大得多。研究者认为,这种液体之所以会增加,可能因为实验鼠睡眠时,神经胶质细胞发生收缩,使得类淋巴管道和血管之间的空间增加了60%,让更多的液体可以在大脑中流动。实验鼠醒来后,这些细胞又开始变大,细胞之间的空间缩小,管网中用以冲走“脏东西”的液体又重新变得稀疏。   大脑“脏东西”引发疾病   这一研究由美国国家神经失调和中风研究所资助,最终目的是希望寻找一些疾病的根源。此次研究中,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老年痴呆症的一些新的秘密。   此前研究所知,一种介于肽和蛋白质之间的物质——淀粉样蛋白和老年痴呆关系密切,会在老年痴呆患者大脑中集聚,形成疾病。此次研究发现,睡眠时淀粉样蛋白被冲走的速度大增。   很多神经性疾病,如老年痴呆、中风和痴呆等,都和睡眠失调有着密切关系。这个研究能够帮着解开这些疾病之谜。内德加特说,研究显示,睡眠不足时,大脑废物会聚集起来,最终损害大脑。内德加特将这些因大脑“垃圾”累积导致的大脑疾病称为“脏脑”疾病。   华盛顿大学脑神经科学家和老年痴呆症研究者大卫·霍尔兹曼表示,这个研究相当重要。通常人们很少会想到睡眠周期和神经退化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个研究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哪怕是睡觉,都可能会在今后带来一定问题。”   在内德加特看来,睡眠时被冲走的废物蛋白质是对大脑细胞有害的“垃圾”,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人们前一夜没睡好时,总会思维不清晰,而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睡眠,甚至会导致动物或人的死亡。新的研究还可以引发社会层面的思考,“这可以引发很多夜班工作者关于换班制的讨论。如果你睡眠不足,可能就会引发疾病。”   清洗大脑是唯一功能?   目前,内德加特等人所做的研究辨别出了实验鼠在入睡时的“洗脑”状态。接下来,科学家可以将之扩展到其他生物上。   也有科学家认为,这个研究不一定意味着睡眠的唯一功能就是“清洗”。英国萨里大学睡眠科学家德克·戴克说,单一功能并不能以一概全,“睡眠可能有很多功能,就像到了周末,可以购物、社交,也可以大扫除一样。”   萨里大学另一名睡眠专家拉夫里奥·索玛表示,“清洗”并不一定是睡眠目的的全部,“睡眠和所有一切相关:新陈代谢、生理状态、消化,所有一切。”她希望能看到实验证明,缺乏睡眠的人群的确有大脑中废物聚集的现象,而睡眠则可以消减这些废物。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2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意识有损健康?
热度 5 geltern 2013-10-23 20:06
在《Science》最新一期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双光子显微镜测定在睡眠、麻醉、觉醒状态下脑脊液的流速时发现,睡眠过程中清除β淀粉样蛋白等有毒物质的速率要比觉醒状态下多两倍【1】。这一观察结果初步证实了,睡眠过程是清理体内各种代谢废物的“排毒”过程。 这个在人们意料之中的结果却引发一个思考。按照逻辑推理,从发育初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成熟,需要更长的生理性睡眠时间来清除代谢废物和修复细胞损伤。可是,为什么事实却恰恰相反呢【下图】?要知道,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重大疾病,甚至衰老均被认为和细胞损伤积累有关【2】。 特别提示: 由于缺乏对睡眠机制的了解,绝大多数人都会混淆病理性睡眠和生理性睡眠的概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 人在不同时期所需睡眠不同,过多或者过少都损伤健康 ”这个传统观点是片面的。 不可否认,多项睡眠剥夺试验证实,缺乏睡眠会损伤免疫系统、肠胃功能、认知功能等生理机能。然而,“ 过多睡眠损伤健康 ”这个观点往往来自于嗜睡症这种病理性睡眠的表现,而不是生理性睡眠的延长。例如:嗜睡症患者和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都长达十多个小时。但是,嗜睡症患者醒来后却往往主诉为,感觉依然疲倦,体力及脑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 同样是睡眠,为什么结果却大不相同呢? 原因在于,从1950年Demen等人通过脑电、眼电、肌电观察到,一个完整的、有效的睡眠机制是由REMS和NREM(非快速眼动睡眠,或者慢波睡眠)周期交替所构成【下图】。 新生儿每天十多个小时的睡眠过程中,REMS时间要占据50%以上。嗜睡症患者的睡眠过程中,NREMS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REMS仅有几十分钟,甚至于零(多见于老人)。 另外,把睡眠机制当作一种逻辑加法的达芬奇睡眠(又称多相睡眠),也是一种在不了解睡眠机制前提下的主观想象而已。 好了,话归正题。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文中开始的问题,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 现代医学发现,精神压力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及白发增长等早衰现象,对人类健康造成长期伤害。相反,心态平和有助于抵抗癌症等重大疾病,甚至延缓衰老的形成。可如果刨根问底的话,到底什么是精神压力?什么是心态平和呢?任何一个心理学家都无法作出具体解释。原因在于,无论是精神压力,还是心态平和,均是大脑主观意识的不同表现,在客观生理上却并没有任何不同。 这不由得让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测,即: 并非是精神压力(或者过分脑力使用)有损健康,而是记忆、思维等大脑意识形成本身就是以损伤健康、形成衰老为代价的。只不过,精神压力加速了这一损伤机制,导致免疫系统过早被破坏、白发增生等衰老现象过早形成。 我们知道,记忆、思维等大脑意识形成及强化主要依赖于,通过视觉、听觉、体感等各个感官系统从外界环境持续获取大量经验或者信号,并在大脑皮质神经网络形成特定的神经回路及相应的功能区。 由于这一过程主要在觉醒状态下进行,这意味着,每日觉醒时间必然越来越多,而每日生理性睡眠时间则越来越少。也就是说,记忆、思维等大脑意识形成及强化,一方面有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智能生物能够快速地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另一方面也会剥夺了每日生理性睡眠时间,消弱机体对一些不可避免损伤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对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产物的清除能力,导致细胞损伤的不断积累,增大了患有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等重大疾病的风险。 从更实际的生活角度说,无论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的中医理念,还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健康建议 “Get adequate sleep,都表明了睡眠对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可问题是,为什么至今全世界有三分之一成人存在失眠现象且得不到有效治疗呢?李开复被认为是因为熬夜而导致患有癌症。难道,真的是因为工作忙得多到逼的他不能睡觉吗?在更多的时候,导致入睡困难、失眠、熬夜的根源并非来自外界因素,而更多是来自于我们自身... 我们有理由相信,睡眠机制失控很可能是导致衰老形成的主因之一,而剥夺我们睡眠、损伤我们健康的幕后黑手正是人类适应外界环境的最强大优势功能,即:大脑意识功能。 存在就是合理。生物学研究逐渐发现,许多过去被认为是不好的现象,其实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价值,例如:发烧、过敏【3】等生理现象分别具有正面和负面效应,表面上的负面效应的内在机制可能是一种正面效应,肿瘤、衰老这些看似罪大恶极的现象也许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4】。 同样,大脑意识功能也会存在两面性,例如:一方面有助于高级智能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另一方面却对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产生损伤效应。 只是,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或者探索... 【1】Sleep Drives Metabolite Clearance from the Adult Brain,Science,2013,342:373-377。 【2】The Hallmarks of Aging. Cell,2013,153:1194-1217 【3】Why That Bee Sting Might Be Good for You,Science News, http://news.sciencemag.org/biology/2013/10/why-bee-sting-might-be-good-you 【4】孙学军教授博文。
574 次阅读|5 个评论
RSI技术延长生理性睡眠实现防治多种疾病的探讨
热度 5 geltern 2013-10-19 15:23
作者 韩津 临床发现: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通过RSI技术( 快速眼动睡眠强制技术 ,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Impose ), 将成熟期、衰老期的睡眠模式( REMS时间占每日总睡眠的2%-14% ),转变为发育期的睡眠模式( REMS时间占每日总睡眠的50% ) ,实现 延长患者的生理性睡眠后, 会对弱视、耳聪、消化不良、身材矮小、睡眠障碍及老年痴呆症等一系列不同类型的疾病产生治疗效果。 为什么主动延长每日REM睡眠时间能够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产生治疗效果呢?其具体机制是什么呢?在进一步分析中,我发现这种治疗效果和延长REM睡眠会强化脑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关。 具体机制: 我们知道,作为由几百亿神经元构成的复杂组织,脑在日常活动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两种不同类型的损伤,( 提示:损伤不可避免的 根源在于,一些生理机制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例如:氧化应激等,就好象摩擦力的两面性一样,既是物体运动的基础,也是造成物体耗损的根源。 ) 一、功能性损伤,例如:神经探戈等神经联接异常; 二、分子性损伤,例如:β淀粉样蛋白等有毒物质。 为了防止这两种损伤形成积累,影响脑的整体运行,相应的脑保护机制是不可缺少的, 一、“功能融合(或者补偿)机制”,一种神经元可塑性在功能层次的表现【1】。这一机制的意义在于,可以迅速屏蔽受损的神经联接,并利用正常的神经回路及组织给予替代或者补偿。从某种角度说,“拆东墙补西墙”是一种非常高效率的自我修复机制。 二、“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一种类似于管中管的并行系统,内圈管道输送血液,外围管道输送脑脊液。其中,脑脊液快速流经脑组织,能够清除多余的蛋白和有毒物质,然后沿脊柱向下转移到淋巴系统,废物最终进入肝脏中被分解 。 可以说,两种脑保护机制的相互结合,能够迅速修复几乎所有的功能性及分子性损伤,维持损伤和修复之间的平衡,保证了脑整体功能的正常运行。可是,这两种脑自我保护和睡眠机制及我的临床发现存在什么关系呢? 一、多项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β淀粉样蛋白 的积累很可能是形成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主因之一。如何清除 如何脑内多余蛋白及其它有毒物质将是预防和治疗AD的关键所在。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医学研究人员发表在《Science》的一项Report 显示,睡眠是一种清除脑内β淀粉样蛋白等多余蛋白质和生化垃圾的加速器。 以上相关研究从理论上支持了我的临床发现,即:延长每日生理性睡眠时间能够大幅度强化脑内类淋巴系统清除多余蛋白质及其它有毒物质的能力,并在临床上表现为对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二、从Karni、Sagi等人在1994年发表首篇相关文章【4】至今,很多心理学研究均证实,睡眠机制和记忆巩固及强化有关。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记忆、思维等意识反映的是一种大脑皮质神经网络整体功能。也就是说,根据大脑分区理论,记忆巩固及强化也意味着脑功能的整体强化。除了记忆以外,我们应该找到更为具体的生理依据,例如:睡眠机制能够增强视觉功能、听觉功能、体感功能等感官功能。 进一步说,Frank,Issa等人的研究证实,睡眠机制能够强化视皮质功能发育的可塑性 【5】 。这一研究结果从理论上支持了我的临床发现,即:延长生理性睡眠能够快速提升视觉功能,并在临床上表现为对弱视( 一种视觉功能低下的发育性疾病 )的治愈效果。 另外,由于我同样在临床上观察到,延长生理性睡眠对耳聪( 一种听觉功能低下的发育性疾病) 也产生了治愈效果。这一观察从临床研究上逆向地证实了相关理论的客观性,即:睡眠机制能够强化整个大脑皮质神经网络功能。 结论: 从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的中医理念,到哈佛大学医学院专家的健康建议“Get adequate sleep( 保持充足睡眠 )”,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睡眠机制对增强免疫系统及防治疾病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现代医学对睡眠机制了解依然匮乏,尚不清楚该如何主动利用睡眠机制去防治疾病和维护健康。例如: “ 人在不同时期所需要的睡眠不同,睡多睡少均对身体无益 ”就是 一个片面的观点。 虽然多项以大鼠为模型的睡眠剥夺实验证实,睡眠缺乏会损伤免疫功能、认知功能、代谢功能等生理机能,并没有任何一项临床试验证实,延长生理性睡眠同样会损伤机体。 相反,“睡眠过多会有损健康” 这个观点来自于嗜睡症这种病理性睡眠对生理机能的影响,而并非是正常的生理性睡眠 。 缺乏相关了解的人们往往会混淆病理性睡眠和生理性睡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从而得出了片面观点。 如今,我的临床发现及观察显示, 通过RSI技术延长每日REM睡眠时间是一种主动地、合理地利用睡眠机制的方式。 因为这一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强化“功能融合(或者补偿)机制”和“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这两种脑自我保护机制,实现对多种的疾病产生了相应临床治疗效果的医疗技术。 最后,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睡眠-觉醒节律”是一种联接“脑、体”之间的途径 ,对免疫功能、认知功能、代谢功能等多种生理机能起着开、关的调节作用 【下图】 。因此, 如何主动地、合理地使用这个开关键,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调节效果,不仅是临床医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也是探索大脑奥秘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Dynamic neuroplasticity after Human prefront cortex damage. Neuron,2010, 68:401-408 【2】Garbage truck of the brain.Science,2013,340(6140):1529-1530 【3】Sleep Drives Metabolite Clearance from the Adult Brain,Science,2013,342:373-377。 【4]Wher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in texture discrimination:Evidence for primary visual cortex plastic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1994,88:4966-4970。 【5】 Sleep enhances plasticity in the developing visual cotex,Neuron 30:275-287,2001
735 次阅读|7 个评论
感谢纽约科学家初步证实了俺的睡眠“排毒”抗衰老假说
热度 19 yindazhong 2013-10-19 11:24
感谢纽约科学家初步证实了俺的睡眠“排毒”抗衰老假说 2013 年10月18日,《科学》杂志报道了由两个中国名字,Xie和Kang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关于睡眠过程中大脑对代谢废物清除速度加快的研究(详情见文后上传原文)。 研究发现,“在睡眠过程中,神经活动减弱,血压变低,细胞体积变小,这样细胞间隙的代谢废物, 如与老年痴呆症相关的 β - 淀粉样蛋白等垃圾成分, 更容易被清洗出来进入脑脊液中”。 《科学》杂志对此专门发布了新闻分析和新闻透视。 正如孙学军老师相关的博文所介绍: “从生物化学角度,这是第一次证明睡眠是大脑清除有毒物质的加速器,这才是睡眠功能的分子解释”…… 关于睡眠的机理,我曾经归纳总结了不少现有的假说,也提出了自己的假说(参见 2002- 睡眠研究的科学前沿.pdf ) 。我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睡眠的一个重要功能应该是能够有效地清除能量代谢过程导致的多种生物垃圾“毒素”。这个理念现在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是在十五年前却是天方夜谭似的“胡说八道”。因为这个假说跨越了生命科学太多的领域,穿越了生命奥秘的千年时空——因为在新世纪,新千年以前,人类有关睡眠的大脑神经科学研究尤在襁褓之中——,我根据自己对于衰老过程的共同生化机制的解读首次提出了“睡眠是日复一日的返老还童”!其实我自己当时也是:直觉多于证据,联想多于事实,尚没有想清楚可以用什么样的“云雾暗室实验”来证实这个“完成衰老睡眠两大学科云端超链接”的想入非非——“蜃楼如何连天宫”? 回想1997 年,我顶着生活中的巨大艰辛和变故,呕心沥血写成了“清除羰基毒素也许是重要的睡眠抗衰老机理”。当时可以说是如获至宝,甚至可谓欣喜若狂(参见文后日记图片),但连投了好几个杂志都被拒稿,主要理由是实验证据不足,后来投到Linus Pauling 主编的《Medical Hypothesis》,被这位当时已届90高龄的化学泰斗一眼看中,文章才终于得以问世。文章“ Is carbonyl detoxification an important anti-aging process during sleep ?.pdf ”在2000年跨世纪之际艰难发表。可文章发表之后,罔顾天下,孑然一身,真有些让我充满了“涕泪不知笑是哭,仗剑英雄孤独魂”的沧桑感。 打那以后,我又多次对社会大众和相关科学界发出天问,给出提示,试图挑起科学探讨,碰出思想火花。甚至几年前,还在科学网摆下擂台,美名其曰: 人为什么要睡觉——科学摆擂台 。 可除了网上赵华等知音的高山流水之声外,专业学界的反馈却悄无声息, 石沉大海 。苦苦写成的“睡眠抗衰老生化机理”跨学科研究课题也屡屡碰壁,折戟沉沙 …… 昨天,《科学》杂志刊登了美国纽约大学和罗切斯特大学13位学者的这篇 “ 睡眠可以清除大脑有害毒素 ” 的文章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科学又往前走了一大步,这里有我十几年前的原创思想在闪光。而且,清除羰基应激毒素比清除某一、两种垃圾蛋白( β-淀粉样蛋白等 )更加直指生化毒素的本质——某些生化功能团导致的自发生化反应是导致各种生物毒素在生物体内“每天起难,逐年蓄积“的核心原因。更重要的是,我的睡眠抗衰老生化还包括了清除“与蛋白质已处于半结合状态的毒素”的生化原理——例如,有效地减低类似“糖化血红蛋白”那样的早期可逆的“半羰基毒化蛋白类物质”的生化排毒机理。 呜呼,天下不识而吾不怒,有科学网可以诉,足矣! ———————————————————————— 以下给出《科学》杂志原文,以及国内的相关报道: Science-2013-Xie-373-7 睡眠清除生物毒素 研究突破.pdf    睡眠可以清除大脑有害毒素 对那些闹不清楚为什么睡一夜好觉会让我们能更好思维的科学家来说他们现在终于摸清点门道了。据一项新的研究报道,发生在就寝时间的独特的大脑变化可清除在白日积聚的有害毒素。   当人类的睡眠被剥夺时,除了其它的行为方面的问题之外,他们还会表现出进行决策的问题和学习障碍。有一点很清楚的是人们为了要能每日正常的运作并保持健康就必须要休息,但是科学家们还不清楚为什么睡眠可诱导恢复性的效果。 Lulu Xie 及其同事应用一种叫做离子导入的技术来研究睡眠及清醒小鼠脑中的液体流动。具体地说,他们观察的是组织间隙 —— 即脑细胞间的空白区域 —— 内的液体流动。   流经这些空间的液体很像一辆水中的垃圾车,在流经过程中可清除有毒代谢物 —— 即清醒时进行日常作业中的脑细胞分泌的降解产物。 Xie 及其同事显示,在睡眠(或被麻醉的)小鼠脑中的组织间隙比那些在清醒时小鼠脑中的组织间隙要大 60% ;睡眠小鼠的脑子有着更好的清除废物的能力。这类废物之一是 β- 淀粉样蛋白 —— 这是一个与阿尔茨海默氏病有关的蛋白;研究人员用荧光标记物来标记 β- 淀粉样蛋白并观察到,在睡眠小鼠中, β- 淀粉样蛋白流出脑子的速度会快 2 倍。   确实, Xie 及其同事报告,在小鼠清醒态流出脑子的废物只是在其睡眠时的 5% 。他们的研究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脑子在我们得到足够睡眠后会有更好的表现。而且,正如 Suzana Herculana-Houzel 在一篇《观点栏目》中所提出的,这一工作可被用来更好地定义那些于日间在脑中积累的会增加发生癫痫或偏头痛风险的废物。 —————————————————————————————————————— 再下面我把当年的日记翻了出来供大家消遣。敬请注意:瑞典的夏天晚上10点多也还属于白天! 2014 年1月4日又见类似研究进展: 由李侠先生科学网博文 : 研究称睡眠缺乏对大脑损伤类似遭打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9do=blogid=755621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8290 次阅读|7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1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