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虚拟公司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为什么软银花11亿美元豪赌这位美籍印度人?
热度 8 jinwsapa 2017-8-17 09:13
为什么软银花11亿美元重金豪赌这位美籍印度人? 数天前,美籍印度人,Vivek Ramaswamy刚满32岁,他收到了一个生日大礼包,软银决定投资11亿美元给他在2014年创办的公司Roivant Sciences 这是对他公司和运营模式的高度认可和鼎力支持,也是近几年来,生物科技企业最大的一笔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让许多人跌破眼. Roivant Sciences经营历史很短,还没有任何产品批准上市或申报NDA,公司旗下已有二家公司上市,募集资金不少,公司估值已经很高,外人看来已有泡沫.软银凭什么, 还要给这家企业注入这么多资金? 要解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但可以从Vivek Ramaswamy和Roivant Sciences的其人其事,可以大致猜测出软银投资背后的信号和意图. Roivant的模式,属于检漏,找偏门,廉价试错,变僵死为宝,撞大运的模式 如果从新药研发地10%成功几率,那么被大公司所遗弃的新药项目成功率可能不会高于10%, 即使最终能批出几个新药,商业上也未必能成功.所以这个模式,长远看,是否能成功,真的难说.不过有一点是明确,这是风险投资,赌的是成功概率,会有几个做成的项目,也会有好几个上市,甚至被并购,如果从击鼓传花的游戏区看待这场资本宴会,曲终席散时的最终离场者未必笑到最后,中场痛饮饱餐的食客,也许能凭早期买到的单人入场券,吃个团体自主餐,怎么吃都是赚的. 为什么软银要花重金豪赌Roivant? 软银是一家很伟大的投资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孙正义先生,在投资界大名鼎鼎.一直以敢投敢为,投资通讯和互联网而闻名.软银在拉里巴巴和雅虎的投资中是赚了大钱的.软银去年募集了一格1000亿美元的超大型基金.在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是比较看好的方向. 那么,作为生物科技领域最大的私募集金,钱太多未必是好事,因为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门槛高,专业性强.不是所有投资人都适合这一领域的投资.或许是软银看好生物科技领域的长线投资和产业前景,或因为基金太大,不甘于传统VC,一单一单的苦逼投资模式,至少要投几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才有可能有效地管理浅亿美元级别的超级航母基金.加上软银一贯的风格,就是会投资一些其他基金不敢投,至少不敢重仓投资的早期项目. 这次投资的对象,是以Roivant创始人,资本玩家高手,Vivek Ramaswamy所主导的研发和投资模式. 孙正义肯定是看好印度小超人的非凡判断力和投资能力,才不惜代价,出手不凡.给与重金支持,希望在生物科技领域再创阿里的投资奇迹. 不可小看Ramaswamy的能力和能量 几年前,业内很少有人知道,Ramaswamy的名字,因为他太年轻了.但自从他创办Roivant公司之后,他一连串令人眼花潦目的资本运作,与几家大药厂的买卖交易,连续二年,做成年度最热门,募资最大的IPO成功案例.让人刮目相见. 他毕业于哈佛,生物学专业,师从著名发育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家Douglas Melton, 毕业后他考入耶鲁法学院,完成了法学院的JD训练,本来他还想做生物医学科学家或做医生和教授,但受不了再苦读10年漫长学术煎熬,于是就选择进入投资界,在他25岁时,做了一名对冲基金QVT Financial的投资经理和分析师.从此喜欢上这门行业并一发不可收,他在抗病毒公司Pharmasset和抗肿瘤药研发公司Pharmacyclics,分别为公司赚到2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28岁那年,他成了这家管理35亿美元的基金公司最年轻和合伙人,在他创业自立门户前,他做过一个项目,800万美元的投资,将几个药买断,组合在一起,并通过并购重组,使之成Arbutus BioPharma上市公司,他的原始投资变成1.1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股票. 在他看到许多药厂将投入重金的研发项目中途放弃,他深感痛心和浪费,他开始考虑,如何用资本的力量,对被闲置的临床资产进行评估和再度开发.于是他从他的雇主,QVT基金公司和以色列的药厂Dexcel Pharma 募集了资金,设立了自己的控股公司Roivant.从葛兰素廉价获得老年痴呆药的开发权后,他立马将这家公司剥离上市,募集了3.6亿美元.他的超募能力,不仅让他身价大涨,更重要的是他有足够资金支持旗下子公司的新药研法.预计老年痴呆药的三期临床开发,耗资1.6亿,即使失败,手中还有2亿,还可以买其它产品继续开发.如果成功,将使这家公司市值再度飙升., 当然,年少气盛的Ramaswamy 的胃口远远不止开一家公司,他已经通过类似模式,花小钱,从大公司手里获得多个产品,开了六家公司,其中二家上市,总共募集了25亿美元.他自己的身价也超过6亿美元.如果他未来开办十多家公司,进军许多治疗领域,他的药物研发王国,会越做越大.想象空间难以预料. 软银注入巨资并不能打消业内对Roivant的质疑. Roivant的模式并非Ramaswam首创,也有过成功的案例.早在 2012 年,Tesaro公司就以700万美元的超低价首付款,从默克手里买下抗癌新药Zejula, 前者需要向后者支付1.74亿美元的里程碑转让款,外加销售提成. 这样的技术转让合作,让Tesaro省去几年时间,甚至几亿美元的开发成本及机会成本,结果Tesaro的开发还相当顺利,获得不错的临床数据,公司股价不断上涨,预计能做成年销售10亿美元以上的重磅药,公司市值因此也变成60亿美元的公司,让其公司创业者和投资者大赚一笔.当然默克也没太失落,除了在这个项目上小赚一笔,它利用手中还有类似的MeToo抗癌药,又与阿斯利康做了一笔潜在价值80亿美元的交易.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和资源,分解其诸多产品开发的资金和风险压力,照样可以得到该有的投资开发收益. 但Tesaro这种成功案例,在整个生物医药开发界毕竟属于少数,多数均以失败告终.不是因为毒性太大,临床效果欠佳,就是因为临床商业价值有限,而被迫终止开发.Roivant是最近冒出的新星,但它的历史太短,尽管已先后用检漏方式,发起成立了5-6家公司,融了不少钱,二家公司上市,似乎在资本运作上做得相当成功.但这并不表示或保证它在药物开发上的成功,Riovant的第一个药,预计在第四季度,今年晚些时候要公布其临床数据.尽管公司信心,满满, 但业内多数人并不看好.原因是老年痴呆这个领域的药物开发太难做,仅仅是根据葛兰素以往失败的临床数据,再改用更科学合理的临床方案,胜算很小,以往大药厂也做过许多临床试验方案的调整,结果都很失望,Riovant首选AD药物来证明其研发实力和运气,多数人是有担心和疑惑的.只有帮助其上市的股票分析师,还在使劲推荐Axovant这支股票,所以业内人士开玩笑地评论说, Roivant和Ramaswamy目前只能说是在资本市场融资和作秀得了高分,但做成新药,在临床和商业上获得成功,还为时过早,而且是凶多吉少.软银的11亿美元注资是对其的强有力背书,但并不能因此而大消行家们对其开发能力和做成新药的成功性的质疑,还是用时间和数据来回答吧. 大胆聘用高人,淡化家人利益和裙带关系 尽管外界怀疑其炒作,认为有泡沫,并质疑他分配许多股份给家人(母亲和兄弟)的做法.但Ramaswamy并不在意.他开始注意到建立团队的重要性,而不是裙带制,照顾其家人,分发股票和财富给自己母亲兄弟姐妹,他明白要成大业,必须用高人.在这方面,他已有改变和动作,并花重金组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生物制药资深大佬组成的精干团队,引领Roivant旗下的各公司. 比如他请 担任公司CEO, 聘用前Celgene COO, Jackie Fouse 担任公皮肤科药物开发公司CEO,, 这些重磅级人物加盟,无疑增加了Roivant集团公司的管理品牌和实力,相信也是软银对其注资重金的原因之一. SoftBank在上周三,通过发布声明,回应了外界的一些质疑。“Roivant吸引了世界一流人才追求发展,并采取灵活的公司架构,高效率地成本运行。 软件银行董事总经理Akshay Naheta表示:“针对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的药物商品化国际集团在一份声明中。 “我们对Roivant团队的野心和以往记录印象深刻,期待在他们的旅程的下一步中支持他们,因为他们希望有效地利用技术并利用其业务的所有方面的大数据。“ 对我们的启示, Ramaswamy是玩资本的高手,尽管年轻,涉足新药研发时间虽然不长,但有其独特思路,他敢想敢做,不畏惧外人怎么看. 他抓住了很好的机会,又善于网罗业内高人,以资本为纽带,以白菜价果断拿下许多药物研发的资产,请业内高手重新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尽管不见得百发百中,但沙里淘金,总有好东西,能做成好药新药,解决临床刚需. Ramaswamy的优势是既有专业资产,又特别擅长资本运作,他走的企业资本化道路之快,融资之大,后市仍有这么多分析师,追捧推荐,实在是奇迹.许多跨国公司和基金管理者不得不承认这位印度小子真的利害.他的果断,有执行力,有目标和漂亮的战略战术,比大药厂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资金.公司不在于规模多大,1 资产多重,设备多先进,而在于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执行力.这方面Ramaswamy利用手中充足的资金,很好的激励制度,招募到好多优秀的高管,这对他未来业务拓展,创办新公司,都会有人里资本上的保证. 即使外边流言蜚语,质疑很多,丝毫没有阻碍Ramaswamy雄心勃勃的发展步伐.现在有这么多资金注入,这么多能人加盟,他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年龄的优势,资本的力量,小而灵的运作机制.让他轻装上阵.不管前面有多少困难曲折,Ramaswamy的生物科技王国,会在未来几年给人们展示不同的风貌和成果.即使有失败,也不会让他退缩,在生物科技健康产业的投资,永远朝阳,永远有机会,坚持下去,必有大收获,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13469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为什么国外药物研发虚拟公司这么火?
热度 2 jinwsapa 2017-6-15 09:30
虚拟研发公司是目前生物医药产业界比较流行的运营模式。主要是因为大药厂的研发效率低,即便雇许多员工,投许多钱,也做不出好的新药或重磅药,这从各大药厂现有的热销药排行榜中就可以看出。70-80%的药均是从中小公司或学术界技术许可买来,或收购整个研发公司所得到的。 既然大药厂愿意出很高价钱,买研发项目和公司,这就给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的企业家及投资人很好的商机。于是自2000起,这样的公司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地涌现。成为风险投资界最看好和愿意支持的研发模式和投资重点。 所谓虚拟研发,一般都是看中某一处于临床前的新药专利或资产,通过专利和技术许可,获得独家开发权。然后成立公司,创始人与投资人会分时分批注入资金,无需实验室,也不购置设备,雇员也许只有一二人,最多5-10人,所有开发工作会外包。只花大药厂一半的时间,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的经费。完成药物的IND申报,以及概念验证性早期临床试验。一旦取得比较理想的数据,就把项目转让给大药厂,或把公司卖给上市公司及药厂。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这样的虚拟公司,在临床前和临床二期阶段,可以卖出好几亿甚至超过十亿美元的好价钱,给创始人和早期投资人/VC投资机构带来非常好的投资回报。 为什么这样的虚拟公司能获得比大药厂更高的开发效率和投资回报? 首先虚拟公司的创始人和运营者牛逼,他/她们不仅有创业精神,而且往往在研发领域经验丰富,资源广泛,信心很足。他/她们知道研发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时间经历和经费应该往哪里投?他/她们敢担当,很务实,无惧风险,用创劲和动力。做事效率高,浪费少。自然提高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这些虚拟公司通常是成功的连续创业者,风险基金所信赖的创业合伙人,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商务BD经理,以及原先就是某些项目的研发负责人,由于公司研发调整,剥离资产,因此而接盘创业。 虚拟公司背后的投资者,与大药厂财大气粗,对投资研发项目的管理压力和时间节奏完全不同,虚拟公司大多数是由风险投资或天始投资人共同创办和打理的。这些投资人对项目的实施进度,资金的投向,成本和风险控制,效益考核比大药厂更加严谨,资源匹配也更加合理,精打细算。投资者不会计较风险,愿意承担失败的代价。但对项目的前期考察和尽调会比较严谨。学术界的许多重要突破和重磅论文,有60-70%经不起产业界的验证,这是安进和拜耳曾经花巨资重复和验证近百篇重要论文的结果,所以在新药研发,尤其是新的靶向和机制的药物开发,创始人和投资人会做严格的论证和实验验证。会请最权威的专家评估把关。专业风险投资者的项目管理和风险控制,会比大药厂更加严谨。对进度和费用的控制也会很精细化管理。遇到风险和问题,都会及时妥善处理,宁可止损放弃,不会浪费时间精力, 虚拟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是关键:凡是大企业,遇事决策要分好几级别,机构庸肿,朝九晚五,办事效率很低。激励机制也匮乏。虚拟公司的效率就很高,尽管硬件设施基本没有,经费不多,人员很少,但很讲究办事效率。每个环节都有经验丰富的外聘顾问和服务机构,公司只做内外部协调和项目管理。不会把钱和时间浪费在与项目无关的表面文章和务虚层面。加上船小好掉头,决策快,没有公司内部政治斗争和复杂的人事上下级关系及应酬。办成事,做出果断决策,完成项目的进度和实质性进展,自然要比大药厂高很多。 虚拟研发公司还有一个优势是,比较聚焦,不到处出击,不养闲人,目标明确,钱都是花在刀刃上。虚拟公司开发的产品一定有临床刚需,而且开发周期相对短,尤其是孤儿药/罕见病药物。只要有安全有效数据,一般会走快速通道。这样就不会让研发公司老是停留在研发早期,而是想尽办法进入临床,得到关键关键人体数据。虚拟公司的最终目标是 Build to Sell,所以能出让大药厂动心的数据就是关键。至于什么时候出手,那要看虚拟公司的推销技巧,现在大药厂手里钱多,新药干货偏少,数据好,强力大的新药项目,在不同阶段,都有人要。就看价格多高。双方能接受的估值是否合理。 虚拟研发公司不是没有风险,但与大药厂动不动赔几亿美元,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相比,虚拟公司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有自己的认赔底线。几百万最多千把万或几千万美元,做不成就关门。做成了就尽快卖,如果能坚持到最后,出临床后期数据,注定可以卖更好的价格。但从风险控制和投资周期角度讲,多数虚拟公司愿意在运营的三五年后就考虑待价而沽,只要价钱合适就卖。当然大药厂也不会花傻钱,不计成本任由虚拟公司砍价。现在越来越多的交易,会锁定一个总体价格,用首付,里程碑支付加销售提成来支付虚拟公司及其投资者。能否全部拿到成交金额的所有钱,至少要等好几年。要看最终结果和市场反馈(销售总额)。 目前的行情,是虚拟公司越来越受关注和追捧。有好产品好概念好数据的虚拟公司买价也水涨船高,大药厂似乎也在往前看这类公司和项目,为了不让竞争者高价竞标,有ide1大药厂干脆就在临床前阶段,就用OTB 方式先订婚,合作一段后合适,再结婚再全资收购。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前期花钱不多,但圈地到手,结合公司内部的力量,合作开发,直到有更加令人信服的数据再下手,笔者已经在注意到好多例这样的合作交易。反映出大药厂搜寻和购买优质临床前资产非常心切,竞争也十分厉害。 当然虚拟公司并非只有被并购华山一条路。有底气和资本运作能力的虚拟公司,更喜欢继续募资,再IPO 上市。这里最凤光的案例就是印度裔美国人Vivek Ramaswamy的虚拟公司Roivant Sciences,他在2015年和2016年一口气做成二家虚拟研发公司的IPO上市。不仅从公司创立到上市的时间短,而且上市融资资金量大,市值高,成了生物科技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 他的年龄只有31岁,而且从来没有在药厂待过一天,开发成任何新药。他的本事就是专门廉价收购大药厂不要的资产,然后重新包装,用不同的开发策略,再次进行开发。尽管他创办的二家公司已经上市,并且招募到一些能干的职业经理人,而且还要创立更多公司,创造更多资本神话。他的企业是否能大做强,取决于虚拟公司的临床开发是否能取得理想结果。否则一切都将归零或必须令其炉灶,选择另外项目继续开发。从目前已经融资的资金量看,他是可以按控股公司的平台来做多个项目公司的药物研发,也许东边不亮西边亮,总有项目公司能做成的。这就是 的资本游戏。是否如愿,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虚拟研发公司的其他系列文章,涉及中美二地的差异,本土化经营,跨境合作,注意事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作者将在后续文章做再作详细介绍和论述,敬请关注。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12293 次阅读|3 个评论
单枪匹马的“皮包“虚拟研发公司也能做成5.8亿美元的大生意
热度 2 jinwsapa 2017-6-10 22:03
此文发表于健点子,案子发生在2016年4月。 库马尔一人公司,多人顾问,风投追逐,罗氏买大单 5.8亿美元成交! 九十年代后期,在派拉蒙资本工作期间,曾经领略和实践过三人虚拟公司,如何做抗癌注射液(三氧化二砷)如何快速完成在美国的原料,制剂开发,再进入临床,在短短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主要的临床试验.最终获得FDA的批准,并在获得孤儿药资格及关键临床数据的时候,果断卖给美国上市公司,从而为虚拟公司的成功退出,画上漂亮的终止符. 在当时看来,这样的公司运作和投资模式,简直是太让人惊讶而感到兴奋,尤其是公司卖掉,产品上市,实现资本化巨额收益时,这种成就感,真的是好,给垂危病人送上救命药,让中国的传统中药,焕然一新地走出国门,被西方主流医学界所接受,还赚了一大票.这不是二级市场的买进卖出,或许投资者没出多少力,我们是付出巨大努力,冒了很大风险的.结果很圆满.不过15年后,有人做的更绝妙.一个人创办,一个雇员,好多个合作合同外包,居然实现了价值5亿美元与罗氏成交,首付1.05亿美元,后续里程碑支付,高达4.75亿美元. 这就是Hari Kumar,奇迹的创造者,他所创办的公司,Adheron Therapeutics Inc. 他在伯克利的家中办公,几乎没有硬件投入,只是依赖于家附近或其他地方的外包合作机构,一人单干,就取得了很了不起的研究进展,有望开发出一系列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纤维化疾病,以及治疗克罗恩病和囊性纤维化的潜在新药. 这一系列成果被罗氏新设立的炎症及免疫治疗药物开发部门所看中.这一决定主要由罗氏药物研究与早期开发部门负责,该部门设立在瑞士总部把塞尔,是由John Reed,博士直接领导,罗氏美国,原基因泰克也有类似的部门gRED. 这一交易显示罗氏并不只与有规模的企业打交道,也愿意与有创新实力的小企业,甚至个人进行合作.任何有创新实力和前景看好的项目和企业,都有可能被罗氏或其他大药厂收购,或独家合作.无奈使用虚拟模式 因此插上翅膀 库马尔,是美籍印度人,他创办自己的个体户药物开发公司签,曾在罗氏工作过15年. 他是很有创意的科学家和创业者,他创办的公司就在家中运行 单枪匹马,就完成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第一阶段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的研究. 库马尔当然不是完全一人苦干蛮干才成就这一大单的,而是苦干加巧干,依赖了九个顾问合作团队或个人,以虚拟公司形式完成的.这些经验丰富的顾问,有好几位就在湾区. 库马尔,内心很强大,既不孤独,也不缺钱,在他身后,有五家非常专业的投资者为他提供资金,他们中不乏美国顶级生物科技的风险投资机构和大佬. 其中四家都是跨国药厂旗下的企业创投. 葛兰素,安进,医学免疫-阿斯利康,和博士顿的布里格姆与妇女医院,还有一家波士顿的HealthCare Ventures LLC 是惟一家传统意义上的独立VC机构. Brenner 和 David Lee 博士,他们曾经是布里格姆与妇女医院的资深研究员 ,现在的身份是罗氏炎症和免疫研发部门的负责人.专业的共同兴趣和沟通交流,对后来的交易,也许有很大促进和帮助.正是他们二位发现了库马尔和Adheron公司. 他们每周都有电话会议,库马尔自己都感到难以置信,这个虚拟公司,这个顾问团队,工作热情和效率会这么高。 随着公司获得一笔大单子,高达5亿多美元的合同金额和过亿的首付金.他确信无疑,虚拟公司的确可可以成就伟大的公司,做一番伟大的事业. 办公室的大小,员工的多少,并不重要,专业化的分工,开放式创新,社会化资源的整合,才是关键所在, 库马尔正是巧妙地抓住这一重点,巧妙地让耗资耗时巨大的新药研发项目和公司,能非常有效快速地成长. 这家生物技术公司的主要成果,是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该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一直聚集在研究钙粘素-11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公司创始人Kumar和董事长Bob Baltera以前都是阿米拉制药的大佬及骨干,2011年施贵宝花了$4.75亿美元收购了阿米拉制药。随后, 库马尔单飞创办了Adheron公司,并得到投资者的追捧 库马尔最初也不怎么看好虚拟公司模式,但由于经济不清气和金融海啸等因素,让传统意义的租用办公实验室和招募全职人员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资金也实在花不起.于是虚拟运行模式开发新药再度得以盛行. 库马尔,在运行管理他的虚拟公司时,所有外包合同顾问,并非只为他工作,他们几周,甚至几个月才面对面碰头一次.有一位顾问住在北卡.彼此之见讨论和协调,主要靠电话和邮件.大牛顾问引路 湾区人脉丰富顾问们有着各自背景,来自葛兰素,安进,阿斯利康,和波士顿的布里格姆与妇女医院,还有一家波士顿的HealthCare Ventures LLC。这 是唯一一家传统意义上的独立VC机构.其中,Brenner 和 David Lee 博士,他们曾经是布里格姆与妇女医院的资深研究员 ,现在的身份是罗氏炎症和免疫研发部门的负责人. 专业的共同兴趣和沟通交流,对后来的交易也许有很大促进和帮助.正是他们二位发现了库马尔和Adheron公司.库马尔曾在罗氏工作过15年,而后又在Amira Pharmaceuticals担任过首席商务官.他擅长做有挑战和创新的项目,他的人脉关系和运气,也帮助他走到今天这一步.罗氏所指派负责炎症和免疫治疗领域的对外合作伙伴负责人, 正好也是在湾区, 与罗氏对接的主要部门,主要是John Reed的团队,这位曾是Sanford-Burnham医学研究所的负责人,加入罗氏后负责领导公司早期药物研究, 他手下的200多人原先在曼哈顿.后来经过重组,东迁至博士顿.早期研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在开发炎症和免疫方面的新药和治疗方法,.他十分看好库马尔的公司,于是就有了这么大的合作协议. 当然签约对库马尔而言是很大的机会,也是成功的标志.尽管后续的开发路还得往下走,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但至少库马尔成为医药圈内的神奇人物,如果未来运气仍然不错,库马尔,也许能为他的投资者和他本人,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 在这个开发方式常新的时代,只要你有创新的发明,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巧妙地整合资源,开发新药的成本和风险会明显降低.库马尔的成功,再度为我们显示,虚拟公司,有优企业家,+ IP + VC+ CRO,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虽说不能保证人人成功,但即使失败,也会减少损失, 趁早收兵, 继续Move On, 尝试新的创意和作实践摸索,对于库马尔及其单人公司与罗氏合作的其他细节和未来发展,我们将在后续报道中,加以跟踪.希望双方的合作,能走得更远,创新的药物能早日走通上市注册之路,直接造福人类社会. 投资人点评:库马尔,作为印度裔美国人,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从他的工作背景和职业发展上可以看出一些轨迹 他是科学家出身,有免疫学博士,受过良好的博士后训练,.他在罗氏工作17年,做过研究,销售,最后做了商务开拓BD的主管.然后去了日本药厂Eisai Ltd做欧洲市场的销售,1999年他回到罗氏,他参与过若干项目的跨部门协调和管理.他在BD这一重要岗位,有非常丰富的经 验,无论是作为大公司身份做,买家,还是以生物技术公司做过卖家 他都深知其奥秘和游戏规则.而且做得相当成功. 2011年他担任BD负责人的公司,以5.8亿美元的高价,卖给施贵宝,他也立下汗马功劳.其实在Amira卖给施贵宝之后,买家并没有拿走所有的在研项目.Amira的创始团队和研发骨干,分别把这部分资产剥离后,又发起成立了若干家Startup新公司,库马尔也在其中担任董事或顾问. 当然雄心勃勃的库马尔,并没有满足于做配角,赚些小钱,小富即安,他和他的前老板,在VC的召唤下,接近60岁的他,再次创业,加入到由哈佛医学院教授Brenner 和 Lee 博士创办的 Adheron Therapeutics. 这回他的身份是CEO, 独自一人作为雇员和老板CEO的他,这回就想玩大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二年左右的运作,公司就被眼光毒辣而挑剔的罗氏, 出高价收购.这真的让人佩服,这需要做出足够强的数据和拥有很深的底气.库马尔在其投资人和董事会的帮助下,做成了交易. 这里我们可以比较肯定地说,库马尔是被VC所相中的,他更像是投资机构的Venture Parnter,在关键时候,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他的虚拟公司运作,几乎没有浪费时间和资金,效率如此高,这与他的自信,他的能力,他的人脉圈,以及正好碰上大药厂都开始关注免疫治疗和纤维化之类的肺部疾病,如果这一领域不够热,或者此前还没有太多的成功案例,罗氏也未必出大价钱,买下Adheron Therapeutics. 他与他前任老板的精诚合作,他做执行,他老板继续做董事长,这样的企业家合作与分工,是极其高效率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然,美国生物科技创业的生态圈,确实很完善而友好.成果转化非常讲究效率和接龙,最原初的创新成果主要来自学术界,教授作为科技创始人,无需负责运行管理,VC投资者帮助设立好公司,处理好IP, 找到好的管理者出任CEO和董事长,基本把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了可行的计划. 最近生物科技股市有明显下滑,但这并不影响创新创业人才的施展和风险投资的投资节奏与热情.现在库马尔再度将公司卖掉,或许又会有新的公司再度涌现或创办,这样的创新生态圈,才是健康而稳健,库马尔这样的人物约有发挥空间.
个人分类: 创新创业|8357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