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贫困人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1000元以下收入和保姆瓦工工资的矛盾
lcguang 2020-7-19 23:41
根据统计, 中国有5-6亿人口平均月收入低于1000元。参看这里: https://bbs.pinggu.org/thread-8489859-1-1.html 但是,查查保姆和泥瓦工的工资就知道, 他们工资并不低。 保姆小城镇工资2000-3000, 大城市4000-6000.瓦工小工200一天, 大工300-400一天, 算成月工资在5000-10000. 就算一半,也是2500-5000元。这些和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结论看来是矛盾的。如果他们收入这么低, 为什么不去当保姆当泥瓦工装修工? 我以为矛盾的原因有两个: 不能劳动的人口比例较大, 比如小孩老人较多。但是怎么也到不了能劳动人口的两倍。 临时工工资没有统计到位。 现在住农村的人不一定以种粮为生,很多人都在加工厂, 林场,施工工地,种粮大户那里....打工。 我老家那里是80元一天,夏季略高。比自己种粮食的收入要高很多。是不是这些人的收入按自己种粮食收入算了? 低收入的人肯定很多, 贫富差距肯定很大。有些个体户老板的收入还不到大企业职工工资的一半。 但是统计数字也可能有遗漏。
个人分类: 经济学|3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市水质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xjtuhyg 2014-4-13 16:45
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丹江口市水质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丹江口水库现有水域面积745km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水库面积将扩大到1050km2,库水北调将缓解京津和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缺乏现状。目前大坝加高14.6m的主体工程建设、移民安迁、库底清理已经完成,2014年底具备全线调水条件。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水土流失,贫困人口,面源污染,网箱养鱼,水环境 2014 年 04 月 02 日 15:43 來源: 湖北建設信息網 http://www.hb.xinhuanet.com/2013-09/18/c_117426278.htm 湖北建设信息网讯 丹江口水库现有水域面积745km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水库面积将扩大到1050km2,库水北调将缓解京津和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缺乏现状。目前大坝加高14.6m的主体工程建设、移民安迁、库底清理已经完成,2014年底具备全线调水条件。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20个镇办(处、区),总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万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承载地,担负着生态建设、保护水源的重大使命。面对历史重任,丹江口市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始终以建设优质核心水源区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为重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质保护的关系,为完成“一江清水永续北送”的历史使命做出了不懈努力。 水质保护工作现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蓄水后,水库总面积的一半将在丹江口市境内。为了保护库区水质,该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发展绿色、低碳、生态、节能环保等生态经济,强化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 一是加快生态修复,强化污染治理力度。 采取积极措施动员全社会开展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综合整治、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库周绿化带建设,加快生态修复。 截止2011年年底,森林面积由184.6万亩增加到23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由284.7万立方米增加到35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39.3%上升到50%。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坚持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所有对环境及生态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第三产业建设项目,严格执行项目环保管理,避免新建污染源。对现有污染源继续实行限期治理及“关、停、并、转、迁”的多种管理方式, 先后关停污染企业47家,关闭污染源120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3平方公里,否决污染项目上百个 ,用于水污染治理的费用达3100多万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目标限值均控制在省定目标之内,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 积极打造汉江两岸百里绿色长廊和库区生态示范区,着力建设绿色有机茶基地、库区柑橘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把丹江口库区建成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和有机农业品牌重点示范区,使绿色有机农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三是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该市把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发展的重大特色,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充分利用库区资源,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前景,低耗能、环保型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形成优势龙头。重点实施百亿产业、百亿园区、百里工业走廊“三百亿”工程,培育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冶金、农产品加工3个“百亿产业”和水资源利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3个“五十亿产业”,建设水都工业园、六里坪工业园、丁家营工业园3个“百亿园区”,打造以江南公路沿线、城区东环路为主轴的“百里工业走廊”。 四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依托“武当山、源头水”两张世界级旅游名片,发挥山水一体特色,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突出武当山旅游龙头地位,打造环武当山景观群;突出丹江口大坝核心景观,加快库区生态水体旅游开发,争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旅游品牌,努力把丹江口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重要支撑,成为一个集生态旅游、避暑度假、休闲疗养、科研考察以及武当文化、均州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截止2012年,已经实现旅游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0%的目标。 五是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 借助移民内安政策,鼓励生态敏感区、偏远地区农民实施迁移扶贫开发,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 在2010年11月底顺利完成近4万名外迁移民任务后,到2012年9月,该市又圆满完成5.5万余人市内安置任务。 共完成1万余套移民房、6个城集镇、186家单位、60家企业和一定数量的专业设施项目复建任务,新建移民房屋面积达260多万平方米,农村移民安置点安置移民11042户、41701人,城集镇安置移民2787户、10590人,调整治理移民生产安置用地62951亩。 六是强化市民生态文明意识,开展“五城联创”活动。 为契合国家战略要求、环境保护要求和城市发展的要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旅的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丹江口市决定按照清洁城市面貌,清洗脏乱区域,清理违章建筑等“三清”措施,大力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活动整治内容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绿化、环保、文明、卫生等各个方面。随着“五城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无疑对强化水源区市民生态文明意识,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质保护工作面临的压力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对丹江口市的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库蓄水后将淹没大量的生态资源,库区群众对有限资源的依赖与生态恢复、环境综合治理与各行业专业人员的匮乏、库区面积的扩大与管理队伍和管理设施的相对弱化、财力薄弱与生态建设投入加大等之间的矛盾凸现。具体表现在: 一是生态治理任务艰巨。 近年来,丹江口市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防治工业污染,积极开展生活污染防治,切实加大林业生态建设,累计完成封山育林180万亩,退耕还林37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局部环境生态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修建丹江口水库等因素, 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646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图面积的52.7%,特别是江北植被较差,现有70万亩石漠化山地,森林覆盖率只有20%。 二是库区经济现状落后。 丹江口市集山区、老区、贫困区、库区于一体,丹江口水库1973年建成后,在淹没该市大片土地的同时,形成百里库区,有岛屿、半岛数千个,库区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和发展生产困难,群众生活贫困。特别是1990年长江委进行库区实物指标调查和国务院“停建令”下发以来,库区群众坐等搬迁、房不能建、路不能修,错失了发展最好最快的机遇期,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周边地区相比严重滞后。 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存量达11.33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22.81%,占农业人口的34.1%,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市。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丹江口水库两次建设工程,淹没大量的农田水利、广播通讯、文教卫生、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库区封闭落后。 特别是丹江口交通边缘化趋势明显,已成为发展瓶颈。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襄渝铁路虽经过该市,但却把人流、物流量最大的城区抛在一边。 汉丹铁路是一条断头路,客运停运多年。 城区到十堰、武汉须经30公里外的土关垭和绕道老河口市上汉十高速,对外通达性较差,落后的交通问题对于将来的库区水资源联动管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都不利。同时,与此带来的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与邻近县市相比,差距逐步拉大,科技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特别是淹没了大量文物和旅游资源, 一期工程淹没古均州城至草店玄岳门文物古迹85处,武当山九宫之首——净乐宫全部没入水中,古均州城及“八大景点”不复存在,其它地下文物和地上遗址也没有财力进行有效保护。 四是库区经济受损严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丹江口市土地108平方公里,涉及14个乡镇办事处。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基础条件再次降低,农民稳定致富的难度加大。 淹没企业数量大,通过后靠复建、异地迁建、调整迁建或关停并转及破产等方式进行安置任务重,企业生存、稳定的矛盾突出。地方财政收入和税源减少,支出压力增大。产业结构调整和重新构建难度大, 由于大坝功能由发电为主转为供水为主,导致依靠水电优势形成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将被打破 ,工业企业将在环保标准高和人才、技术、资金均缺乏的情况下,重新创业,全市经济必将再经过一个痛苦的嬗变期。两期工程,两次受淹、两次移民,重复搬迁,时间跨度长,新老移民、农村和城市移民所享受的政策及诉求不同,矛盾错综复杂,不稳定隐患长期存在。 五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一是可耕地减少,为追求更大产出效益,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原因。 据2010年统计数字表明,全市氮、磷、钾肥及复合肥使用总量为78956吨 ,其中氮肥(4.6万吨)占60%以上,磷肥(1.7万吨)占35%,复合肥1.3万吨等其他肥料占5%左右。因超量使用化学肥料,加之施肥技术不当,导致化肥利用率不高, 其中约20%的化肥通过地表径流汇入汉江。同时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据该市植保站统计,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54万亩次。2010年农药使用量达到1489吨。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喷雾时洒落于地面的农药占到30%以上,这对蓄水区域的土壤、大气、水体都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库区水质。 二是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加重面源污染程度。因淹没失地的农民为了生产生活只有寻求畜禽养殖。目前该市畜禽养殖年出栏(笼)能力达728多万头(只), 年产畜禽粪便155万吨 。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以及畜禽业向城市周边的转移,导致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分离,畜禽养殖废弃物这一宝贵的农业资源没有很好的消化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随意堆放、丢弃,必然会造成新的环境污染。三是水产养殖规模扩张,水体污染源扩散。 全市淡水养鱼面积达25万亩以上,产量达到5000万公斤,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有关数据分析,每养殖1吨鱼,排入环境中的氮、磷分别为146.4公斤和31.7公斤。 六是科技服务水平较低。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素有“亚洲天池”之美誉,是发展水产业的理想之地。所以,水产业一直被该市列为五大优势产业之一来扶持,并成立有“市水产协会”、“市龙虾协会”“水产专业合作社”等社团组织。但作为水产业的管理机构——市水产局,严重缺乏水产专业技术人员,在饲料市场鱼目混珠,劣质饲料难以根除的市场大环境下,不利于对养殖经营户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管,加上从事水产业的养殖经营户受防范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经营水平低等多重因素影响,使整个水产业的科技含量低于该市其它行业水平。 七是库区执法管理压力重重。 随着丹江口大坝加高主体工程的完建,水源区蕴藏着商机,一些人视为摇钱树, 擅自拦截库汊,筑坝养殖,破坏水质。 从2011年6月5日强拆的泗河违法土坝来看,拦汉筑坝案例大多地处偏僻山区,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道路叉崎岖难行,坝体隐身在深山峡谷之中,远离人家,存在巡查、调查取证、查处、执法四大难。首先是缺乏完备的库区管理政策。其次是缺少人力。丹江口市水政监察大队与水利规费征收管理站,在岗人员10人,担负着全市水政执法、水事纠纷调处,水资源费、防汛费等各项水利规费征收工作。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渔政管理人员财政工资一直没有解决,职工工资全靠收费维持,导致渔政管理工作重收费轻管理,使渔政执法干部社会形象不佳。三是缺少财力。丹江口市水政监察大队自收自支,丹江口市又是国家贫困县市,为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已做出了很大牺牲,中线工程实施后,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政府的财力和山区经济的贫困落后无力承担长期管护任务。四是缺少装备。丹江口市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共51条,总流域面积2136平方公里,总长1888公里。201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回水长度287公里,其中汉江和丹江的回水长度分别是194公里和93公里,库面日常巡查任务十分繁重,需要添置较大数量和吨位较大的执法船只和必要的先进技术装备。 对策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大库区优惠政策的争取扶持力度。 丹江口市的生存、发展与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依然存在矛盾,必需加大政策的争取力度。一是争取丹江口库区生态补偿政策。建议制定丹江口库区管理的有关政策法规,划定丹江口水库水源保护区的范围,明确保护级别、标准,划定陆域、水面保护距离和面积,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在丹江口库区上游建立生态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形成上下游之间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机制。二是拓展丹江口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向上级争取将丹江口库区整体纳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三是争取国家财政、税收、交通、环保等各方面优惠政策,支持水源区水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吸引京津冀等受水区企业围绕库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来库区投资,推动库区经济发展。 二是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繁荣和谐新库区。 坚持战略性调整与适应性调整相结合,坚持总量与质量并重,不断推动库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二是继续引导移民发展特色种植业、林果业、生态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培育绿色品牌。三是继续加大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力度,加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四是加大库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生态旅游港、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景点、旅游公路、通讯、电力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旅游以及与旅游相配套的服务业发展。 三是加强库区环境监管能力及应急能力硬软件建设。 据笔者了解,丹江口市现有监测、监察能力与库区水源地环境保护的高标准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库区环境监管基础设施、监测仪器及监测、监察手段、监测队伍能力、监测点位(断面)设置等均不能满足库区水质长期保护需要,不具备突发污染事故下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和多形式人才引进,缓解管理难题。 在目前大的管理体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要加强对现有库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绿色农业发展、环保、渔业等围绕库区水质保护管理方面的懂理论、会实践的工作骨干;聘请专家、学者以咨询、讲座、项目研究、示范建设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和产业经营人员的水质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是加大对口支援的争取力度。 丹江口市两次淹没、两期移民、两度搬迁,为国家水利建设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至今仍集山区、老区、库区和贫困县市于一体。据笔者不完全了解,目前该市已经于北京市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商调水大计,共叙深厚友谊。今后要争取制订更多的对口支援的规划和项目,建立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对口协作机制,争取重点受水区对该市对口支援,最终实现“南北两利,南北双赢”的目标。(杨万新) 淅川县取缔丹江口库区网箱养鱼纪略 2014 年 4 月 11 日 08:07 南阳日报 http://henan.sina.com.cn/nanyang/focus/2014-04-11/08079874.html 4 月 6 日,新华社播发消息,对淅川县取缔网箱养鱼行动进行报道,称赞取缔力度大、效果好。 截至 4 月 10 日,淅川境内已取缔网箱 36940 个,占总箱数的 88.5% 。   近日,记者到淅川县丹江口库区采访,感受到紧张忙碌的气氛:县乡干部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一户户渔民把使用多年的网箱拖到岸边进行拆除;工作人员在对钢管、油桶等配件登记核查后,集中处理。随着一个个网箱的上岸,昔日热闹的江面恢复了平静,丹江水显得愈发清澈碧透。
252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还有1.58亿人营养不足,3亿多人贫困
热度 4 jiasf 2013-11-8 08:32
近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 - 粮农组织农业展望 2013 》要点( OECD-FAOAgricultural Outlook 2013 highlights ),该报告把中国的粮食安全作为焦点,有关中国的篇幅占了一半多。其中引用了粮农组织的报告“ The State of Food Insecurity in the World 2012 ”,说中国还有 1 . 58 亿人营养不足,占总人口的 12% 。 粮农组织的系列报告 TheState of Food Insecurity in the World, 已经出到了 2013 年,在最新的 2013 年版的报告中,中国的营养不足人口仍为 1.58 亿,占总人口的 11.4% 。( http://www.fao.org/publications/en/ ) 世界银行有各国的贫困人口数据, 2013 年更新的数据中国才到 2009 年,按用 2005 年美元价格计算的 2 美元 / 人天的贫困线标准,中国 2009 年还有 27.2% 的贫困人口(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I.POV.2DAY ),即还有大约 3.53 亿人属于贫困人口。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07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报告称我国贫困人口达1.28亿
geoallan 2012-3-12 23:41
中科院报告称我国贫困人口达1.28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2日18:04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中国发展中的人口压力依然巨大,按2010年标准贫困人口仍有2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   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为视角研究编纂的该报告称,中国相对贫困、城市贫困等问题也逐渐突现,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   中国多年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0年末,中国人口总量为13.41亿人(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比2000年净增7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较20世纪90年代下降0.5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为减缓全球人口压力做出积极贡献。但受到庞大人口基数和增长惯性的影响,中国人口总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增长态势,在现行政策下预计要到2025-2030年间才能达到人口总量增长的拐点。   伴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也已显现,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农村转移就业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近年来中国老龄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总量超过1亿的国家。   《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认为,中国虽然在未来若干年应该适当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仍需把握好人口增长的总规模,并将人口工作重点更多集中到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方面。在人口领域,一要积极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能力;二要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三要采取积极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四要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
个人分类: 勉为学术|16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国部分地区贫困人口比例增加
xupeiyang 2010-12-21 21:39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1日20:04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 张辛欣)记者从21日召开的全国扶贫工作会议获悉,本世纪头十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显著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受自然灾害严重威胁、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未来十年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返贫压力仍然较大。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表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1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就。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9423万减少到2009年的3597万,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3.8%;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增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全面加强。   其中,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新增教育卫生用房大幅增加,安全饮用水农户比重、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自然村比例显著提高,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范小建表示,目前,我国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受自然灾害异常严重、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外部环境异常复杂等因素影响,返贫压力仍然较大。未来十年,我国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其中,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连片特困地区矛盾更加突出。据国家统计局贫困监测数据,2001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例从61%增加到66%,民族地区八省从34%增加到40.4%,贵州、云南、甘肃从29%增加到41%。   同时,自然灾害严重,防灾抗灾能力不足也是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据统计,贫困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几率是其他地区的五倍。防灾抗灾能力不足导致许多生态环境脆弱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牧业生产受灾害威胁十分严重。   范小建强调,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首要任务,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启动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大力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扶贫办:全年完成19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    灾害应对与灾后恢复扶贫机制初步建立   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记者张辛欣)全国扶贫工作会议21日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表示,2010年共完成19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贫移民16万户、70余万人,初步建立和完善了贫困村灾害应对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常态化机制等,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在自然灾害异常严重、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外部环境异常复杂等多重考验下,我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扎实推动,进展顺利。   来自扶贫办数据显示,2010年共完成19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任务,其中革命老区、人口较少民族和边境县9000个三类确保贫困村按计划全部完成。全年完成16万户、70余万人扶贫移民,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化扶贫试点全面铺开。   值得一提的是,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和自然灾害应对工作全面展开,初步建立和完善了灾害应对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常态化机制。   范小建表示,在一系列政策和工作的推动下,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今年前三季度重点县农民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6%,其中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为52.4%。预计全年贫困人口减少和重点县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与去年基本持平。   范小建说,未来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启动连片特困地区综合治理试点、大力拓展社会扶贫领域、进一步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首要任务,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使得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习近平实话实说
tarimriver 2010-11-16 07:37
正在新加坡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说,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全国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这是中国国内首次以联合国的标准对中国人生活状况描述,也是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字。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17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策:先上学后缴费,贷款靠学校
arithwsun 2010-10-24 00:59
多元化的学费支付方案 传统学校收缴学费,都是在每学年开学之初,资金雄厚、教学优质的学校,其实完全可以走得更远,让学生先上学,后缴费,在每学年结束之时再缴纳费用。当然,如果学生希望在开学之初缴费的话,可以根据利率考虑适当的优惠。 学费支付方案应该多元化,一般可分为,家庭支付,助学金,奖学金,贷款。要让每个优秀学生,都能进入心中理想的学校。 家庭支付自不必说,助学金作为一个名词,以后再论。奖学金政策的准则,应该是面向优秀学生,评选过程不要过多地牵扯其个人家庭经济情况。对于家庭经济情况确实不好,同时又不确定能达到本校奖学金优秀标准的学生,可以考虑使用贷款方案。 目前传统的学费贷款方案,还款期限太短,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我们应该改革,将学校纳入贷款架构,先由学校向政府、银行、公司贷款,然后再由学生向学校贷款。 学校做为中间层,会使得学生个人的贷款难度大大降低,还款年限大大延长,比如约定至学生成家立业之后(学校相当于利用整体资金池,替学生按当前银行的教育贷款周期还款)。如果少数学生成人之后,穷困潦倒,无法还款,学校将免除他的贷款。 一个学校,应该有这样的气魄,这样的担当,相信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优秀,而且会感恩于学校的培养,加倍地报答。放长线,方能钓大鱼,人才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在物质和精神上,成为学校的永恒资产,方为上策。 先上学后缴费,贷款靠学校,这两大方法将提高贫困人口的精英教育程度,应该属于国策层面,有胆识的学校和校长们可以先行试验,将其作为自己政治立场的根本点。 -------上面为政治立场--------下面为经济标尺-------互为矛盾-------------------------------- 善加利用学费的标尺效应,学费单价的具体数值,应该求高,还是取低,既取决于市场,更决定于学校的发展战略。 学费单价,应该起到标尺效应,很好地反映出学校的教育质量,方为合理。一段时间内,国内越著名的优质大学,学费越低,与其名牌缺乏逻辑联系,很难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环效应。 学校越是著名,其实越能够吸引资源,实行多元化的学费支付方案,这样,即使学费单价上去了,仍然能够保证招生过程的优秀者成功入学。 学费单价,既能清晰地反映出学校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效益,又能以此衡量政府、校友会、捐赠的各方面投入,形成相应的政治权力。这么好的标尺效应,要善加利用,会大大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
个人分类: Book-W|4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粮农组织:小型生物能源项目可造福农村贫困人口
entropy 2009-4-16 18:11
道听途说自:中国发展简报 粮农组织:小型生物能源项目可造福农村贫困人口 作者: | 来源:联合国网站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09-04-13 06:46:26 | 点击数量:44 生物能源的开发近年来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生物燃料可能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的情况尤其令人关切,但联合国粮农组织4月8日公布的案例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村贫困社区开展的一些小型生物能源项目不会危及粮食安全,反而会促进农村发展。 粮农组织表示,当前关于生物能源的激烈讨论主要集中在交通工具使用的液体燃料开发方面,但事实上,全世界80%的生物能源利用涉及到粮食作物以外的原料。人们常常担心交通生物燃料的生产会对环境、水资源和粮食安全造成影响,这种忧虑使人们忽视了生物能源开发能够给农村贫困人口带来的许多好处。 2008年9月至11月间,粮农组织及合作伙伴对拉美,非洲和亚洲的12个国家开展的15个小型生物能源项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项目或者使用非粮食作物生产生物能源,或者使用小块的非农耕用地,因此未对当地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了利用新技术生产生物能源的小型项目可能给农村贫困社区带来的一些好处。例如,这样的项目能够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因为有些废弃物如果不用于开发生物能源,也会被烧掉或者是留待自然腐烂;能够提高边缘土地的利用;生物能源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副产品可被用来当作肥料;通过间种(intercropping),有可能同时生产粮食和生物燃料。 报告还指出,当地民众能够充分参与这些小型生物能源项目的生产和开发决策过程,因此,一旦生物能源可能会对当地粮食安全造成影响,他们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 公众可从 粮农组织的网站 下载这份报告的英文版本。
2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