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祖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提问之问
wyc 2012-8-14 09:01
1] 汪育才 2012-6-7 06:31 不善问之学者, 遍地皆是。 视而不见, 见而不言, 言而不行而已矣! 天天喊素质教育, 素质在哪里? 人人夸启发式教学, 谁见之普及众生? 到处说要努力培育创造性人才, 人才何在? 叫人家提问之人, 阁下又有何高见? 不说倒也罢了, 越说越觉 此问题之大矣!!1 善哉, 自我做起, 自已解放自己, 努力践行老祖宗遗训: 学贵善疑, 小疑则小悟, 大疑则大悟, 不疑则不悟。 悟之不存, 何来成器之可言?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流博士,从一流“搏士”搏起
liyibo666 2012-4-18 17:44
一流博士,从一流“搏士”搏起 被认为科学网永远正确的曹广福大侠,再次点燃了科学网永恒的话题:博士流。争论从博文【 博士自己如果不争气,没有出路是必然的 】开始,在我看来,这篇滔滔不绝的雄文,核心就是标题中的两个字 “争气”,我们的老祖宗不是说过:人争一口气!对绝大部分博士来说,不管你是几流学校毕业的,自己不争气,真的没有出路,记住哦,人生一世,死也要死个明白。 初来新博不怕虎!【 向曹广福老师请教几个问题 ?】 ,邵志成博主无恶意地将了曹大侠一军。作为科学网第一斗士,对任何挑战,老曹都 会一如既往地给予反击【 何谓一流博士 ? 】,实话实说,老曹的这个回应很不给力。 邵志成博主问:“何谓一流,二流博士?屠老奶奶年轻时算几流呢?还是不入流呢?”。屠老奶奶年轻时,中国有博士吗?所以她肯定是不入流的。屠老奶奶虽不是什么博士,可在我眼里,她是一流“ 搏士”!搏与博一笔只差,意义完全不一样。搏、博相比,多了一把“刀”,它意味着残酷的拼杀,当博士难,当“搏士”更难!曹大侠还举了袁隆平的例子,按博士的标准,袁先生肯定也是不入流的,按“搏士”的标准,他一定是超一流的“搏士”。下面再举一位我认识的“搏士”。 他叫祝世宁,目前南京大学最年轻的院士,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在Science/Nature/PRL等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拥有国际、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若论学术水平,毫不 夸张地说祝院士是院士中的院士,可谁能想到他的“出身”会如此卑微?祝院士回忆说,当年报考的是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志在必得!未成想到“阴沟翻船”,被淮阴师专录取。当年的淮阴师 专,按照现行的评价标准不是几流,而是不入流。俗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搏了!祝世宁笑笑说,从此选择了从不入流到超一流的学术之路!他终于搏出了精彩,祝院士是一流博士,更是一流搏士! 争论一流、二流博士,有何意义?你是不是一流,远比你的母校是不是一流更重要。不搏,你不过是一流名校的三流博士,拼搏,你可能成为三流劣校的一流“搏士”。争当一流博士,必须从一流“搏士”搏起! 科学如此多娇,引无数博士竞折腰。 惜名校博士,略输搏劲; 二本三本,稍逊自强。 一代天骄,千人海龟,只识SCI发文章。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搏士。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560686
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历代名门家训——老祖宗的智慧结晶,为下一代备着
limingyang 2012-4-4 20:10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刘备《敕后主辞》 评: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 邵雍《戒子孙文》   评:教育的精力应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 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   (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药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西晋)羊祜:《戒子》   ■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   (南朝.齐)萧嶷《戒子》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李世民《帝范》   评:一个“孝”字,一个“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觉有愧于父母养育之恩,得之太多,报之太少;不恭于上级太多而不觉,故常使小头头们不喜欢,此多源于自我感觉良好,有自负病。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    欧阳修《示子》   评:外表憨厚,要木讷,内心清楚,精明,这样就叫大智若愚。我则有点相反的味道,要少说话,同时,要内心专一纯正的做事,读书,这样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内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看来,若敏于言而讷于行,则小人一个了。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无特所忧患之事异尔。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丝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于君子而偶罹于灾祸者,多由自负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    方孝孺《家人箴》   ■一孝立,万善从,是为肖子,是为完人。   凡人为子孙计,皆思创立基业。然不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舍德产而房产,已失其本矣……    (明)姚舜牧《药言》   评:《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何为计深远?就是分清哪些是他生存发展的“至大至久”的东西,触龙说的培养长安君的能力、威信,此处说的“心地”、“德产”都是“至大至久”的东西,它是和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所说的“素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我所强调的习惯养成教育、乘着小时候记性好把名篇中的大部背上来的设想,算不算“至大至久”的东西?总的说,要为孩子的生存发展“授之以渔”,不能只“授之以鱼”!   ■知有己不知有人,闻人过不闻己过,此祸本也。   打扫光明一片地,囊贮古今,研究经史。   “岂可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人品须从小做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则一生人品坏矣。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一念不慎,败坏身家有余。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评:少年人做任何事都不如读书合算,在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的大脑,二十五岁前应将基础的东西全部学到手,将来发展就不可限量。我的少年时光,浪费时间太多,一是自己不懂珍惜,二是没有高人指点,我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蝇头小利上,应“勿深以得失为念”,否则,假如我现在是博士,我难道需要整日算账过日子吗?我为经济浪费了太多时光,反过来是始终解决不了经济问题,没有把握解决问题的根本。这个问题今天对我仍有注意的意义,只有一个前提,保证身体健康,其余都可不顾,我的教书职业已基本走到了尽头,前面剩下的只是重复,而且还有可能倒退,要把精力重新聚集起来对准学习,再过三二年那真的是无回天之力了。    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从点滴做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流,积为江河;星星之灼,燎于原野,其始至微,其终至巨。   ■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    (北宋)梁焘《家庭谈训》   评:对稳重的人人们容易产生信任感,我以前有点嬉笑无度,今后要注意这一点,要想着说话,不要抢着说话,要举止安详大方,要内心纯正专一淡泊。要怕人说聪明、脑子好,不要怕人说蠢、笨、呆、痴、傻。   ■食已无事,经史文典谩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   (南宋)江端友《戒子》   评:此为上乘养身之道!   ■才不宜露,势不宜恃,享不宜过。能含蓄退逊,留有余不尽,自有无限受用。   淡泊二字最好。淡,恬淡也,泊,安泊也。恬淡安泊,无他妄念,此心多少快活!   看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做个好人,人谓做好人难,余谓极易。不做不好人,便是好人。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丧。常存此心,便是作圣之本。   ■夜卧不眠,常须息心定志,勿妄筹画无益之事及起邪思。当审观此身暂聚不久,既死之后,急急殓藏,盖其败坏不可堪见,方此之时,谁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劳神、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灭。以此涉世,遇患鲜矣。   (南宋)江端友《戒子》   评:也算是看破红尘。   ■余平生不肯说谎,却免却许多照顾前后。   评:一句话道出了不说谎的好处,这也是使自己身心少受累、活的轻松的重要一条。   ■做人要存心好,读书要见理明。   ■无哲不愚。   评:愚是外在的表现,愚是形似简单实质大彻大悟掌握了事物基本规律的的表现。   ■阿谀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明)姚舜牧《药言》   ■做人最忌是阴恶。处心尚阴刻,做事多阴谋,未有不殃及子孙者。语云:有阴德者必有阴报……先人有言:“存心常畏天知。”吾于斯语,夙夜念之。   ■以忠信为心,出言行事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久而家庭信之,乡国渐信之,甚至蛮貊且敬服之。由其平生之所积然也,故曰诚能动鬼神。若怀欺挟诈,言不由中,行无专一,欺一二人将至人人疑之,一二事不实,事事以为不实,凡所接对,莫不猜防怨恶,将何以自立于天地间!每见年少之日,自谓智能,虽在父子兄弟间,说不从实,举动诡秘,见恶亲长,取贱乡邻,虽至老死,后人犹引以为戒,哀哉!   ■人子事亲多方,只生事尽力死事,尽思二语蔽之。   ■人家不论大小,总看此身起。此身正,贫贱也成个人家,富贵也成个人家,即不能大好,也站立得住……所以修身为急,教子孙为最重,然未有不能修身能教子孙者也。   ■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惟读书可以养之……书卷乃养心第一妙物。   ■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即为主人。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    (清)张英《聪训斋语》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    陆游《放翁家训》   ■养身莫善于寡欲。    孟子   ■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   司马光《训子孙文》   ■夫谋利而不遂者,不百一;谋名而不遂者,不千一;今处世不能百年,而乃侥幸于不百一不千一之事,岂不痴甚矣哉!   ■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淫与暴。……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成业,辱父母家声。是人也,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葬吾茔乎?戒石俱在,朝夕诵念。    (明)吕坤《孝睦房训辞》   ■凡家不可太贫,太贫则难立;亦不可太富,太富则易淫……可以养生送死守家法长子孙而已。    人家不论贫富,贵贱,只内外勤谨,守礼畏法,尚谦和,重廉耻,是好人家……   (清)张履复《训子语》   ■人生豪侠周密之名,最不易副。事事应之,一事不应,遂生嫌怨;人人周之,一人不周,便存形迹。若平素俭素,见谅于人,省无穷物力,少无穷嫌恶,不亦便乎?    (清)张英《聪训斋语》   ■凡为人弟者,不敢以富贵加于父兄宗族。    司马光《居家杂仪》   ■女训云:家之和不和,皆系妇人贤否。何谓贤?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以慈爱,如此之类是已。何谓不贤,淫狎妒忌,恃强凌弱,摇鼓是非,纵意徇私,如此之类是已。天道甚近,福善祸淫,为妇人者,不可不畏。   ■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   ■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   (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公(张文节,宋真宗时宰相)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以顿俭,必致失所。岂若事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司马光《训剑示康》   ■厚葬于存殁无益,古今达人,言之已详……至于棺柩亦当随力……勿为人言所摇,木入土中,好恶何别耶?   广召乡邻,又无益于死者,徒为重费,皆不须为也。   石人石虎之类,皆当罢之。欲识墓处,立一二石柱可也。    陆游《放翁家训》   ■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起家的人,未有不始于勤而后渐渐流于荒惰,可惜也。   ■居家之要,在勤俭二字,既勤且俭,尤在忍之一字。   偶以言语之伤,非横之及,不胜一朝之忿,构怨结仇,致倾家室。可惜历年勤俭之苦积,一朝轻废也,而况及其身,并及其先人哉。宜切戒之。   ■家处穷约时,当念守分二字;家处富盛时,当念惜福二字。   评:“惜福”就是不要作着过,要忆苦思甜。   ■惟清修可胜富贵,虽富贵不可不清修。   (明)姚舜牧《药言》   ■处乱世与太平时异,只一味节俭收敛,谦以下人,和以处众。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做人家,切弗贪富,只如俗言“从容”二字甚好……假如八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十口资粮;六口之家,能勤能俭,得八口资粮,便有二分余剩。何等宽舒,何等康泰。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丧;祖宗家声,于此而坠,生理绝矣。又况一家之中,有妻有子,不能以勤俭丧表率,而使相趋于贪惰,则自绝其生理,而又绝妻子之生理矣。   ■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中产之家,凡事不可不早虑。有男而为之营生,教之生业,皆早虑也。    袁采《袁氏家范》   ■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一分为祭祠之用,六分分二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数,约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啬,其所余者,别置簿收管,以为伏腊裘葛,修葺房屋,医药,宾客,吊丧,问疾,财节馈送。   (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   ■俭者,君子之德。世俗以俭为鄙,非远识也。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传子孙。   富家有富家计,贫家有贫家计,量入为出,则不至乏用矣。用常有余,则可以为意外横用之备矣。   ■君子岂不为子孙计?然其子孙计,则有道矣。种德一也;家传清白,二也;使之从学而知义,三也;受以资身之术,如才高者,命之习举业,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经营生理,四也;家法整齐,上下和睦,五也;为择良师友,六也;为娶淑妇,七也;常存俭风,八也。……   衣以岁计,食以日计。一日阙食,必至饥馁。一年阙衣,尚可藉旧。食在家者也,食粗而无人知;衣饰外者也,衣敝而人必笑。故善处贫者,节食以完衣;不善处贫者,典衣而市食。    (南宋)倪思《经锄堂杂志》   ■陆梭山之法最详……古人之意,全在小处节俭。大处之不足,由于小处之不谨;月计之不足,由于每日之用过多也。   (清)张英《恒产琐言》至95页   ■市邑小儿,非有壮夫携负,不可令游街巷,虑有诱略之人也。……人家有仆,当取其朴直谨愿,勤于任事,不必责其应对进退快人意。……快意之事常有损,拂意之事常有益……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无端不可轻行借贷,借贷要还的,一毫赖不得。若家或颇过得,人有急来贷,宁稍借之,切不可轻贷,后来反伤亲情也。若作保作中,即关己行,尤切记不可。   ……凡亲医药,须细加体访,莫轻听人荐,以身躯作人情。凡请师傅,须深加拣择,莫轻信人荐,以儿子作人情。凡成契券、收税册大关节,须详加确慎,莫苟信人言,轻为许可,以身家作人情。   (明)姚舜牧《药言》   ■家庭礼数,贵简而安,不欲烦而勉。……凡人田产钱财交涉者,定要随时讨个决绝,拖延生事。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朱伯庐《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令人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其质朴,训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辞严法肃。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见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倚。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自古人伦,贤否相杂。或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皆令,或夫流荡,或妻悍暴,少有一家之中无此患者。虽圣贤亦无如之何。譬如身有疮痍疣赘,虽甚可恶,不可决去,唯当宽怀处之。能知此理,则胸中泰然矣。古人所以谓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人所难言者如此。……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婴孺,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果实小惠,喜与孩童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   凡人之家,有子弟妇女好传递言语,则虽圣贤同居,亦不能不争。且人之作事,不能皆是,不能皆合他人之意,宁免其背后评议?背后之言,人不传递,则彼不闻知,宁有忿争?惟此言彼闻,则积成怨恨。况两递其言,又从而增易之,两家之怨,至于牢不解。唯高明之人,有言不听,则此辈自不能离间其所亲。   同居之人,或相往来,须扬声曳履,使人知之,不可默造,虑其适议及我,则彼此愧惭,进退不可。……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周旋亲友,只看自家力量,随缘答应穷亲穷眷,放他便宜一两处,才得消谗免谤。   凡人说他儿子不肖,还要照管伊父体面,说他婆子不好,还要照猫画虎管伊夫体面。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人不可孤立,孤立则危。天子之尊,至于一夫而亡,况其下乎?一家之亲而外,在宗族当不失宗族之心,在亲戚当不失亲戚之心,以至乡党朋友亦如之,以至朝廷邦国亦如之。欲得其心非他,忠心以存心,敬慎以行己,平恕以接物而已。人情不远,一人可处,则人人可处……尊长成其尊长,能教率卑幼;卑幼安其卑幼,能听顺尊长,虽目前衰落,已有勃兴之势。若其反此,目前虽隆,替可待也。   (清)张履祥《训子语》   ■不必言古圣贤孝弟之行,如大舜、武、周、泰伯、伯夷,各造其极。只如晨省昏定,推梨让枣,有何难事,而今人甘心不为。极而至于生不能养,死不能葬,大不孝于父母;有无不通,长短相竞,大不友于兄弟。噫!是即孩提时,顷刻不见父母,则哭泣不止,兄弟同床共席,则相怜相爱之孝子悌弟也。人皆望长而进德,奈何反至于此?   朱柏庐《劝言》   ■吾今日为人之父,盖前日尝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亲之道,每事尽善,则为子者得于见闻,不待教诏而知效。倘吾前日事亲之道,有所未善,将以责其子,得不有愧于心?……   评:身教重于言教。   ■人之性,遇强则避,遇弱则肆。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   评:慈父要防出败子。   ■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亲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   父母于其子幼时,爱念抚育,有不可以言尽者。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况孝道有不尽者。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请观人之抚育婴孺,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   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与之。此乃父母亲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亲必移此心于我矣。   人于子孙,虽见其做事多拂己意,亦不可深厚感情憎之。大抵所爱之子孙未必孝,或早夭,而暮年依托及身后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孙。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偏爱日久,兄弟间不觉怨愤之积,往往一待亲殁而争讼之。创业思垂永久,全要此处见得明,不贻后日之祸可也。   (明)姚舜牧《药言》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亲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难得者兄弟,易得者财产。    (清)张履祥《训子语》   ■法昭禅师偈云:“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词意蔼然,足于启人友于之爱。   (清)张英《聪训斋语》   ■孔子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善为家者尽其所有而均之,虽粝食不饱,弊衣不完,人无怨矣。夫怨之所生于自私及有所厚薄也。    司马光《训子孙文》   ■父之兄弟,谓之伯父、叔父,其妻谓之伯母、叔母,服制减于父母一等者,盖谓其抚字教育,有父母之道,与亲父母不相远。而兄弟之子谓之犹子,亦谓其奉承报孝,有子之道,与亲子不相远。故幼而无父母者,苟有伯叔父母,则不至于无所养;老而无子孙者,苟有犹子,则不至于无所归。此圣王制礼立法之本意。   评:在过去的大家庭中,这种论述是非常符合现实的。但现在这种亲情在小家庭模式下,已几乎没有说服力了,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抚养孩子社会化的发展,即使是同胞,亲情也会越来越淡。   一应亲戚故旧有所借贷,不若随力给与之。言借则我望其还,不免有所索。……方其借之时,礼甚恭,言甚逊,其感恩之心,可指日以为誓。至他日责偿之时,恨不以兵刃相加。凡亲戚故旧因财成怨者,多矣。俗谓“不孝怨父母,欠债怨债主”。不若念其贫,随吾力之厚薄,举以与之,则我无责偿之念,彼亦无怨于我。……   人言光景百年,七十者稀,为其倏忽易过。而命穷之人,晚景最不易过。大率五十岁前,过二十年如十年。五十年后,过十年不啻二十年。而妇人这享高年者,尤为难过。    (南宋)袁采《袁氏家范》   亲姻馈送,一年一度,非常庆吊,则不拘此。切不可过奢,又不可视贫而加薄,视富而加厚。    (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毋以小嫌而疏至亲,毋以新怨而忘旧恩。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你姐是你同胞的人,她日后若富贵便罢,若是穷,你两个要老实供给照顾她。你娘要与她东西,你两个休要违阻,若是有些违阻,不但失兄弟之情,而且使你娘生气,又为不友,又为不孝,记之记之。   (明)杨继盛《杨忠憨公遗笔》   ■邻与我相比日久,最宜亲好。 ■女子既嫁,若是夫家贫乏,父母兄弟当量力周恤,不可坐视。其有贤行,当令子女媳妇敬事之。其或不幸夫死无依,归养于家可也。俗于亲戚富盛则加亲,衰落遂疏远,斯风最薄,所宜切戒。……   妇之于夫,终身攸托,甘苦同之,安危与共,故曰“得意一人,失意一人”。舍父母兄弟而托终身于我,情亦可念也。事父母,奉祭祀,继后世,更其大者矣。有过失,宜含容不宜辄怒,有不知,宜教导不宜薄待。《诗》曰:“如宾如友”,宾则有相敬之意,友滋益之义。   ■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盖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鼹鼠五能,不成伎术。”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铭金人即孔子在洛阳的太庙前看到一个铁铸的人,三缄其口,背后有铭文。   ②鼹鼠有五能,能飞,但飞不过房屋;能爬,但爬不上树顶;能游,但游不过河谷;能打洞,但藏不住身体;能跑,但跑不过人。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践乎邪径,外讷于言而内敏于行,然后身立而名著矣。   (北宋)贾昌朝《戒子孙》   ■世事多更变,乃天理如此。今世人往往见目前稍稍荣盛,以为此生无足虑,不旋踵而破坏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换甲,则世事一变。今不须广论久远,只以乡曲十年前二十年前比论目前,其成败兴衰何尝有定势。世人无远识,凡见他人兴进及有如意事,则怀妒,见他人衰退及有不如意事,则讥笑。同居及同乡人最多此患,若知事无定势,则自虑之不暇,则何暇妒人笑人哉。   (评:成败无定势,说得多好,上百年的贫苦出了我一个读书人,若无警惕性,很快就会丧失,如何保持,教育好孩子是根本,其次要再寻求新发展。)   人有患难不能济,困苦无所诉,贫乏不自存,而其人朴讷怀愧,不能自言于人者,吾虽无余,亦当随力周助。此人纵不能报,亦必知恩。……在今日无感恩之心,在他日无报德之事。正可以不恤不顾待之,岂可割吾之不敢用,以资他人不当用?   居乡及在旅,不可轻受人之恩。方吾未达之时,受人之恩,常在吾怀,每见其人,常怀敬畏,而其人亦以有恩在我,常有德色。及吾荣达之后,遍报则有所不及,不报则为亏义。故虽一饭一缣,亦不可轻受。前辈见人仕宦而广求知己,戒之曰:“受恩多,则难以立朝。”宜详味之。    今人受人恩惠,多不记省,而有所惠于人,虽微物亦历历在心。古人言:“施人勿念,受施勿忘。”诚为难事。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古称三家村亦有小人,当思处之之道。只勿与校,而渐以理屈之。   古称受恩多,难立朝,居乡亦难立身,要须勤俭资身,以免求人。    (明)许相卿《许云屯贻谋》   虚伪诡诈,机谋行径,我非不能,实不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难瞒。   丈夫处世,发奋自强,何事不可为,何地不能到,乃忌人才能,忌人学问,忌人富贵?   骄奢淫惰四字,是富贵家子弟雷同病。   男子识见要远,度量要宏。   贪之一字,凡事皆忌,若读书则惟恐不贪多务得。贪书未有不成学者。   (明)王汝梅《王氏家训》   ■吾上世初无显达者,叨仕自吾始。此如大江大湖中,偶然生一小洲渚耳,唯十分培植,或可永延无坏。否则夜半一风潮,旋复江湖矣。可畏哉,可畏哉!  (评:几乎是在说给我听!)   事到面前,须先论个事非,随论个利害。知是非则不屑妄为,知利害不敢妄为,行无不得矣,窃怪不审此而自陷于危亡者。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尽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明)姚舜牧《药言》   ■秀才不入社,做官不入党,便有一半身分。   鸟必择木而栖,附托匪人者,必有危身之祸。   语云:“身贵于物。”汲汲为利,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   (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贫人弗说大话,妇人弗说汉话,愚人弗说乖话,薄福人弗说满话,职业人弗说闲话。   寡妇弗轻受人惠。儿子愚,我欲报而报不成;儿不贤,人望报而报不足。   问世间何者最乐?母曰:不放债、不欠债的人家,不大丰、不大歉的年时,不奢华、不盗贼的地方,此最难得;免饥寒的贫士,学孝弟的秀才,通文义的商贾,知稼穑的公子,旧面目的宰官,此尤难得也。   受谤之事,有必要辨者,有必不可辩者。如系田产钱财的,迟则难解,此必要辩者也。如第闺阃的,静则自消,此必不辩者也,如系口舌是非的,久当自明,此必不必辩者也。    (明)温璜述《温氏母训》   ■做好男子,须经磨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古不易之理也。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家之兴替,全不系乎富贵贫贱,存乎人之贤不肖耳。贫贱而好修饬行,兴隆之道;富贵而纵恣背理,败亡之辙也。    《正蒙》云:“子孙贤,族将大,未有子孙不贤,家族不至倾覆者。”   (清)张履祥《训子语》   ■ 人生适意之事有三,曰贵,曰富,曰多子孙。然是三者,善处之则为福,不善处之则足为累。至为累而求所谓福者,不可见矣。何则?高位者,责备之地,忌嫉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之场。古之智人,往往望而却步。   夫人厚积经营布置,生息防守,其劳不可胜言。则必有亲戚之请求,贫穷之怨望,僮仆之奸骗,大而盗贼之劫取,小而穿窬之鼠窃,经商之亏折,行路之失脱,田禾之灾伤,攘夺之争讼,子弟之浪费,种种之苦,贫者不知,惟富厚者兼而有之。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   虽至寒苦之人,但能读书为文,必使人钦敬,不敢忽视,其人德性亦必温和,行事决不颠倒,不在功名之得失,遇合之迟速也。   人之居家立身,最不可好奇。一部《中庸》,本是极平淡,却是极神奇。人能于伦常无缺,起居动作,治家节用,待人接物,事事合于矩度,无有乖张,便是圣贤路上人,岂不是至奇?   汝辈今皆年富力强,饱食温衣,血气未定,岂能无所嗜好?古人云,凡人欲饮酒博弈一切嬉戏之事,必皆觅伴侣为之,独读快意书,对山水,可以独自怡悦。凡声色货利一切嗜欲之事,好之,有乐则必有苦。惟读书与对山水,止有乐而无苦。今曹与其狎无益之友,听无益之谈,赴无益之应酬,曷若珍重难得之岁月,纵读难得之诗书,快对难得之山水乎?    (清)张英《聪训斋语》   ■世,惟当寻欢喜,欢喜处处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于工作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凡事暂时易,久则难。故凡人有说异事者,朕则曰:“且待日久再看。”朕自八岁登极,理万机五十余年,何事未经?虚诈之徒一时所行之事,日后丑态毕露者甚多。此等纤细之伪,朕亦不即宣出,日久令自败露。一时之诈,实无益也。   人之一生,多由习气而成。盖自孩提以至十余岁,此数年间浑然天理,知识未判,一习学业,则有近朱近墨之分,及至成人,士农工商各随其习,习以成风,虽父兄之于子弟亦不能令其习好同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必然者。    (清)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亲戚不悦,不敢外交;近者不亲,不敢求远;小者不审,不敢言大。   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春秋)曾参《告子言》   ■贫非人患,惟和为贵。   (蜀汉)向朗《戒子遗言》   ■宏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魏)嵇康《家诫》   ■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    (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隐人之过,成人之善……步步是德,步步可积。    (清)朱柏庐《劝言》   ■孙叔敖为令尹,一老父教之云:“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云:“贫贱愿人接己,富贵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遗》   ■《易》曰:“乱之所由生也,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南宋)叶梦得《石林家训》   ■人家兴衰,只看后来人如何。后来人贤不肖未必是天生定,亦在人学不学尔。    (明)周怡《示儿》   ■言语忌说尽,聪明忌露尽,好事忌占尽。不独奇福难享,造物恶盈,即此三事不留余,人便侧目矣。……   昔郭进建第成,坐诸匠于子弟右,曰“此造屋者”,指子弟曰“此是卖屋者”。识者谓为名言。今人为卑官,则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颠踬倾危,回想卑官而受清宁之福,天上矣。布衣粝食,妻子相保,则恨不富贵;一旦祸患及身,骨肉离散,回想布衣粝食,妻子相保时,天上矣。人聪明强健,则恨欲不称心;一朝疾病淹缠,呻吟痛苦,回想聪明强健时,天上矣。古今来,无人不患此病,若能先见一步,早退一步,必也明哲之士。
个人分类: 社会道德|1552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如何写好论文引言
热度 1 wyc 2012-3-27 12:01
熟能生巧。 多看看他人的引言, 再结合自己的课题,多思考, 象老祖宗们学诗一样,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有道是, 創新就是百分之百的熟练, 加上百分之一的变动。 科技论文虽不同于八股, 历史的演变, 往往是有章可循的。 创新往往源于继承。 子曰: 温故而知新, 不可不察也!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63 次阅读|1 个评论
看郑州商城遗址
ganyimei 2012-2-21 21:59
这年头,拆了普通老百姓的房子,连千年前老祖宗的房子也不放过!
2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遐想+猜测--针灸的神经生物学解释!
热度 3 gbbj 2012-2-5 21:36
突然想起父亲在十几年前的面瘫,后来通过针灸的方法给治好了,这还得感谢我们的老祖宗的经验积累。 针灸是基于什么原理的,我不清楚,还希望中医专家帮忙解释一下。 这些日子了解了一些神经学的基础知识,有了这样的一个猜测: 中医中所谓的穴位是否是神经网络连接中比较暴露或重要的地方呢? 银针扎入穴位过程中是否在神经网络之中起到了一个导体的作用呢? 银针作为导体是否将原本有问题的神经网络重新连接并刺激了修复作用呢? 如果银针在针灸过程中是起到一个神经传导的导体作用的话,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相同穴位扎入的位置、深浅的丝微变化都可能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可能没有将神经元之间连接起来,因此,针灸必须是多次反复性的,要不很难碰对位置的;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经验为何在针灸过程中十分重要了:新手对于位置、深度缺少经验,因此,相同位置的针灸可能往往是无效的,也可能会是对神经连接破坏性的。 父亲的面瘫可以理解为面部神经网络的损坏,而针灸过程不但连接了破损的神经网络,也刺激了神经网络的修复。 虽然不清楚其原理,还是要感谢针灸让父亲可以恢复!
404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万夫不挡之勇
热度 3 vatang 2011-10-12 17:16
我们的民族历来有戏说的爱好,演义的能事。一段历史倘若如实说来,必定听者寥寥;一旦加以戏说,饰以演义,则必能流传千古,贻害万年。大概我们都有矫饰的基因,所谓以讹传讹大抵也就是这个原因了。 比如我们描述演义里猛将,一般都会用到万夫不当之勇。初听时,先是仰慕,继而模仿,等待模仿不来,才开始怀疑。怀疑之后,也不过相逢一笑泯恩仇,该演义的继续演义,该仰慕的继续仰慕,只不过心里多了一条信念:倘有万夫,那也是猛将的事,于我何干。所以在真实的战争里,关于我们的军队经常用到这样的字眼:一触即溃,鸟兽四散。 由于大家都指望猛将,所以我们的老祖宗常常慨叹: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其实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求”过。想想戚继光还要向朝廷进献美女,袁崇焕还要给魏忠贤塑像立庙,这个“求”字,总给人用反了的感觉。 当然,这都是庙堂之上的事,你谴责几句过过嘴瘾也就算了,反正他们也不会带给你什么惊喜。庙堂虽高,毕竟亢龙有悔,偶尔也有孙悟空那样天生丽质的傻逼闹一回。倒是水浒之中的芸芸众生,隐藏在骨子里的怯懦才让人可悲。庙堂再高,源头还在水浒,骨子里的东西不变,风水纵然真的会转,也是换汤不换药的把戏罢了。 98年奥汀出过一款游戏,叫三国群英传,里面战争的设计很有演义的精髓。只要PK掉将领,剩下的兵自动溃散。千军万马不过将领的附庸,人数再多,也不过是彰显敌人武力的摆设。三国演义里的战争,也是这般模样,两军对垒,只见两个莽夫角力,剩下的该抽烟的抽烟,该打牌的打牌,一旦自己的主子落马,或逃或降,比之当年张学良的改旗易帜还要利落的多。有这样的军队和战争模式,也就有了诛颜良斩文丑、温酒斩华雄的英勇,也有了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牛皮。只是奇怪有这样猛将的蜀国,却没能一统天下,实在令人费解。 而我们从来没有费解,相反,倒是时时喜闻乐见,津津乐道,沾沾自喜。骨子里有这样的基因,猛将侠客在现实中又总不复存在,打起仗来,我们的民族又能依仗什么呢。八国联军据说只有三万人,上到皇帝下到百姓无不落荒而逃;抗战后期豫中、长衡、桂柳大会战,得到美帝援助完美装备的国军也望风而遁,全面溃败。骨子里的怯懦不除,担当的勇气不鼓,纵然装备再好,也不过像乌龟壳一样,徒增了逃跑时的负累。 孙悟空取经的时候经常以打败十万天兵天将自吹自擂,然而纵观西游,大闹天宫时和猴子交手的也不过巨灵、哪吒、二郎神而已,十万天兵纵有,也不过陪着道祖和菩萨高高在上的观望,偶尔觑个冷门,放个冷箭,等猴子落败再一拥而上痛打落水狗。由此可见,所谓的万夫不当,其实不过万夫不挡而已,不挡,自然有敌人的神勇。无论赵子龙的七进七出,还是张飞的喝退百万曹兵,大抵都是这么纵容和默许的意淫而已。我们的历史,也就这样演义来演义去,神神叨叨的在神话故事里苟延残喘。然后,某一个佝偻着脊背的子孙说:看哪,这就是中华的脊梁。
3146 次阅读|5 个评论
出头鸟
vatang 2011-9-29 16:39
我发现周围的人普遍不爱做出头鸟。老祖宗有训诫:枪打出头鸟。大部分人都很忌惮吃枪子,因为阴毛论充斥了他们的头脑,总觉得到处都是看不见的黑枪。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却用它来找黑枪,不知道看没看到自己的黑手呢? 因为不爱出头,就爱上了随大流,人生的方向就是看别人如何我亦如何。这是懒鬼们的通用绝招,都说中国人民是勤劳的民族,我咋看不出来呢,我看到得好像都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一群。 我看姜文的《鬼子来了》,里面有一句话好像很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心声:“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别看现在一群人天天嚷嚷着民主自由,吼得挺欢,其实丫心里就惦记着秦始皇呢,有个秦始皇替你想事情,搞统一,代表你做抉择那是多么舒心的一件事,不用动脑了,无需烦恼了,有大有小了,有人引导了。 鉴于风险与收益并存,做出头鸟其实收益蛮高的。秦始皇不就是最大的出头鸟么。别看一般人都不愿做出头鸟,但心里却渴盼着出头鸟,有人出头,马上就有人追随,就像阿甘身后那一群毫无方向的长跑者,出头者就像北极星一样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所以你想想,有这么多的人拔剑四顾其实只是心茫然,你还担心谁在背后捅你一刀呢?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你情我愿,皆大欢喜。 以三个代表的精神,以王者归来的姿态,飞上树梢,有人问你:找死啊,鸟人。你就鸟他一句:我出人头地呢。
1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神经、爬蚂蚁、乱遗传、长树叶:兼说“算法”的历史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7-9 19:57
  计算机科学界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当然,是世界的各个组分是否具备可计算性的根本性问题。   原来都是为了计算机这个复杂的玩意儿弄些用于计算的算法啥的,总体来说是自然界和空想理论中的可计算性问题,这几年又开始玩所谓“社会计算”,其实是拿一些社会科学中能抽取的数据来算巴算巴,并不是真的开始计算“社会”了。   说到算法,中国人又有得骄傲了,咱们小学时候经常用“整体1”这个玩意弄单开进水管和单开出水管的问题,然后列一个算式就能把同时开两个管子的事说清楚,其实这一步到位的算式深深体现了算法的深刻思想。   同样的问题,外国人玩就复杂得多,弄些X,Y啥的先按描述的形式给安排好等式,然后再考虑移项呀,加减乘除啊之类的运算来解除这个未知数来。在算法的意思上比起中国人来那差的可不是毫厘。   不过,咱们老祖宗就开始玩的“整体1”遇到复杂问题就不行了,反而是外国人的这个笨办法似乎处理更多变量等式或不等式的问题有效些。   欲速则不达,中国人早就知道,可是直到今天,依然求“速”,这个追求几千年竟然是没有改变过,可谓最深的民族性了。   如果存在一个确定的公式来解决现实中或理论中的问题,那叫“解析方法求解”,可惜的是,有的问题很难求解,或因维度过高,或因数据太多,尤其是那个最优的解是很难达到的。   拿咋办?去穷尽所有的解,就不信挑不出那个最好的来。这就叫作枚举法。不过,如果空间是连续的,就有点麻烦,因为不可能真正穷尽,除非存在解析解且能用构造的方式来给出。   只能凑合一个还不错的解,交代差事拉倒,这就是“求可行解”。不过,即便求可行解,也有一个复杂性太高的问题,既然人家已经证明了NP不等于P,也就绝了大家用所谓时间消耗较少且计算规模与问题本身成比例的多项式算法找寻最优解的路子,换句话说,您求解的问题可能是得用超级计算机计算好几辈子才能完成整个过程,此时,您可能已成木乃伊多年了,咱等不起。别说双核,N+M核再立方一下都搞不定。   就得找启发式算法,于是,就得干以下的事情:   1,发神经。这里主要指的是用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其大意是借用神经网络学习的模式,给定一些输入,知道其输出,训练这套东西,以后给一些新的输入,则应该有正确的输出。当然,训练出来也会会错意。   2,爬蚂蚁。蚁群算法,模拟蚂蚁作为一个群体的爬行和交流方式进行求解。   3,瞎遗传。把问题编码为二进制,然不同的编码们中间几个位上以一定概率向下一代进行变异或遗传。【俺们曾经在课堂上用杨老与翁帆结婚生孩子的事情进行了遗传算法过程演练,使得同学们顿时豁然开朗,一下全明白了,不过,这么精彩的故事就不在这里显摆了】   4,长树叶。模拟有些植物的生长方式进行求解,和模仿动物的寻找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算法模拟的对象还可以有多种,比如退火,比如禁忌搜索,等等,差不多都是这类思想,我们也许以后会发现其他的生物世界的存在和行为方式,然后借用到算法里面来,那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创新了。至少截止到目前为止,这些模拟还都是外国鬼子们提出来的,中国人的联想能力还是从人到人,而且会可劲地琢磨,而不会从植物、动物到人,我们比洋鬼子们高级很多也就体现在这里了吧。
个人分类: 事论|3835 次阅读|7 个评论
断章取义和记者的良知
热度 3 pekoxfleyu 2011-5-28 02:22
断章取义是一个游戏,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不曾想到的,不敢想到的,能无形的拔高作者,叫 作中心思想,也能杀人于有形,叫文字狱。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 子罕》,写毕业论文那年,一个人在办公室 里翻论语,希望能找到合适的句子作为整篇论文的点睛之笔,既要内容深邃,不落俗套,又要能结合 现代物理的的精髓,表现出学问的渊博。居然就碰到了这么一句,阐释曰,原来孔老夫子的学生这么 多年前就懂得了量子力学。仰之弥高,说我做学问,越学越觉得深奥,钻之弥坚,说我做物理,越做越 觉得妙不可言,瞻之在前,就是说测量的物体在前后两个态的叠加位置上,你不能说前也不能说后, 你一测量,它就塌缩到一个态上了,叫做忽焉在后。这个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至今还是一个 往往让人糊涂的概念,而两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把它写在了儒学经典里。 刚到牛津那会儿,学校里华人不多,所以圈子也不局限。周末的时候常常一个人溜达到 St Giles 教堂,跟牧师聊天。牧师本科学的是物理,读了神学的博士。我问他怎么理解圣经,比如创世纪和大 爆炸,他说圣经是一本意会的书,不能全盘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但它传递的精神却不错,而上帝自 己,不过是自然世界的具象。这个我后来明白了,就是说圣经这本书,从他的写作到如今,局限性一 再被突破,最后跟科学的兼容,是对它文字的再度阐释,引入新的概念而避讳不谈过时的观念。 你要到费城去,一定要参观费城的国会遗址。在华盛顿建成之前,这里是美国的代理首都,著名的 美国宪-法就是在这里商量,最终通过。得到这部宪-法可不容易,美国建国的几十位江湖大佬代表各 个州,坐在一起吵架吵了三个多月才完成。如果你去了,导游还会绘声绘色的讲当年华盛顿就坐在这 张桌子旁边,一言不发的让代表们吵个够。因为他担心他的权威会影响到代表们的观点。会从五月 开到九月,终于通过。之后宪-法再也不改了,即使时过境迁,原文显得过时或者应该被废止,但仍然 不能被直接删除或者修改,也不过是修正案,在宪-法后进行附加。从这个角度上讲,断章取义,再作 解释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 所谓言者常无心,听者自有意。尤其是要利用这些文字的东西作为武器,作为砍人的刀,杀人的矛 的时候。说焚书坑儒是给秦始皇扣大帽子,他做的不算夸张。大清翰林院有个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 书徐乾学的儿子,顾炎武的外孙。雍正八年 ,徐骏在奏章里,把 “ 陛下 ” 的 “ 陛 ” 字错写成 “ 狴 ” 字,雍正见了, 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 “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 、 “ 明月有情还顾 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 ,于是雍正认为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记者做什么,除了娱乐大众之外,还有其作为记者的职业使命,还原真相,而不是制造真相, 传播 的是言论而不是制造言论,是表达观点而不是曲解观点。老Guo这个事情,导火索是记者去拍了录像, 但显然最关键的几分钟,从进入家门开始谈,到徒弟出手打 人,中间的几分钟是被剪掉的。激起众怒 的是“记者---不如hooker”,老郭相声里的现挂。然后这件事情就无限制的上纲上线。 然后就是李戡与韩寒之争。李戡一个孩子十七岁,上大学而已,你记者问人家愿不愿意做韩寒,人家 有李敖老爸,自然不会把韩寒放在眼里。记者就偏要点火的让韩寒 来回骂。韩寒本来就是借记者出位, 这次更是得理不让。可是心胸未免狭窄了不说,让记者翻过来又煽风,一场嘴仗,闹得沸沸扬扬。我确 信李戡的无辜,一个十七 八岁的孩子,你要证明它不是什么东西,学老爸。 所以呢,不说还好,一旦说了,难免“被“ “被了“,记者,实在是于和--谐社会不容,总要煽风点火的制 造新闻。这个圈子生存困难,可哪个圈子 不是呢,老百姓越来越不好骗了,制造新闻的下场,无异于自 决于人民,迟早的事。记者,要有起码的良知和操守。孰是孰非明眼人在局外都看出来了。
个人分类: 热眼看时事|393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性的缺失?
热度 1 njumethods 2011-5-7 09:14
眼下我们的环境是怎样的? 这是个很大很难回答的问题 全大陆都在谈经济发展 说白了 对于老百姓来讲 就是赚钱... 现在看看身边的事和物 真是全部向“钱”看 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呢? 礼、仪、孝、德 还能看到? 有钱的,想积聚更多的 于是乎,不择手段也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 没钱的,也想争取点 这样,无德无义就遍地 昨天从南京某师大那边坐公交过来 老人上来了 学生们没得起身让座 大多的头会扭向一边 没办法 坐在最后面的我 站起身给让座 还好前面有位30左右的大姐给让座了 后面的气味 那是不必说 同学年少刚踏入小学门 自己的亲哥哥结婚后 马上向他父母提出“分家” 目的不言而喻 “甩掉包袱” 可喜的是,该同学一直发奋图强 一直没有让年迈的父母失望 他们年迈的父母也不错 靠着努力干活一直供着同学上学 该同学 到研究生后 其家乡经历征地 他年迈的父母和他那一直视“自己”为包袱的哥哥 每人分到一套房 听说他哥在征地运动中跑起了运输 年收入也不下30W 可是... 在他老爸新房建成后 他老哥马上提出要再分割老父母的房产 从第一次“分家”到现在 他老哥从未给过父母一分钱,更不要说给弟弟读书 没买过任何生活用品 我那读书中的同学 那个伤心啊 那个想不开啊 其实, 我现在也十分的想不通 他哥自己年收入很不错 听说儿子参军回来还会无条件有一套房 有房了有钱了 怎么就不能孝顺父母,关爱小弟? 可怜的我这位同学 这是谁的悲哀? 悲哀啊 每每走在南京的街头 看到一些老头啊老太太啊 大冷天的趴在地上乞讨 心酸 他们没有儿女? 当然了 和他们自己对儿女的教育有关 但是 和我们现在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就没得关系? 前几天,关注“四川教师被打”的新闻 甚是气愤 可是,又能如何? 领导者不反思 我们能怎么的? 不知道,不明白 深层次的不再去说,明白人自明白吧 悲哀 我们以后的路在何方?
3729 次阅读|1 个评论
李侯悬案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热度 3 冯用军 2011-4-23 15:29
我读大学那会,首读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当初还觉得这个怕有台独分子对大陆老祖宗的污蔑? 后来在科学网开博后,渐渐理解了: 中国文化传统里,就有文人相轻、文人相妒的陋习,就有好革命、好动武的坏脾性,喜欢秋后算账、喜欢瞎折腾,还是鲁迅痛打落水狗、接人伤疤、爆人老底那一套,其行径跟当年余杰痛批余秋雨上位一样。 娱乐界、演艺界、梨园界靠出卖色相、肉体、名誉上位也就罢了,知识界,科学界,教育界,没想到也有人靠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上位。 之前有肖传国与方舟子的“文武斗”,包括某博主统计的王鸿飞事件、嵇少丞事件、曹天德罗教明事件等,现在是李小文与侯成亚的“全文行”,估计快演变成“全武行”了。 科学网是需要争鸣,但应是学术的争鸣、观点的争鸣,而不是人身的攻击、人品的诬陷。 中国知识分子,咱们教育界、科学界、学术界,好不容易安省几年,好不容易有一个比较自由的大好局面,大家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术环境和平台,千万不可意气用事,毁了自己,连带毁了别人,也毁了科学网。 如果万一不行,你们俩就采用英国的绅士方式,决斗算了,不要把科学网搞得“腥风血雨式”的,对大家都不好,我们年轻一点的也不乐意看到“为老不尊”的局面。 在下奉劝李小文同志、侯成亚同志(想必都是党内同志),两位都是老同志,一个是忘年交、一个是四川老乡,都德高望重,要给我辈年轻人多做榜样、多带好头,不要让外行来看热闹,说我们科学界、知识界、教育界如何如何不团结,我们要爱惜自己的羽毛,科学界才后继有人、科学才会有可持续发展: 《易经》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做人要“宽”、要“仁”,即要宽待“友好的学术争鸣”、“力行近于仁”,而做学问、做研究就是要“聚”、要“辨”。“聚”就是集中史料、宏观把握,“辨”就是观点交锋、辨明是非。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704 次阅读|5 个评论
要“健康”信息,还是要健康智慧?
热度 3 健康在我心中 2011-1-31 13:07
这几年健康相关信息不但多如牛毛,而且鱼目混珠。 就拿“食色性也” 为例。这是我们老祖宗两千多年前就确定了的 人生两件大事。 关于“食”, 2010 年牵动国人神经的十大健康事件(详见本刊 2011 年第 1 期)中,至少有五个事件直接和饮食信息有关。看来, “吃什么”和“怎么吃”,已经成为我们健康的重点了。不幸的是,这些和饮食相关的信息居然都是扭曲了的或者不完整的。 关于“色”,孔夫子说, “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 焉。 ” 虽然 2010 年十大健康事件中没有“男女 ’ 的内容,并不等于“色”与国人健康无关。国情决定了这是属于“能做不能说 ” 的范围,目前还上不了头条新闻。 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汹涌澎拜。据可靠报告,近 30 年来,我国得性病的人数逐年上升。有专家估计,每一年,每 100 个国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得性病。更 糟糕的是 , 这些性病大多是通过 婚外性接触传染上的。而且,每十个得性病的人当中,有八个是 20 来岁到 40 来岁的青壮年。 因此,尽管不是 新闻热点 ,数字还是无情地告诉我们:性病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们的健康了。是不是没有预防和治疗性病的信息? 百度搜索 “性病”, 0.001 秒钟可以找到约 9 千 7 百万篇相关网页。我大概地浏览了前十几篇网页,网页中与性病 相关的信息大多是扭曲了的或者强植了广告的。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最后一周,京城又曝光了一个比张悟本还神的养生专家。刘逢军现身大道堂,“靠《易经》的高度哲学抽象法和全息论”,隔空望诊。荒谬得不能再荒谬。 还有:“十八天饮食调理,彻底根治糖尿病”“彻底清除病毒颗粒,治愈(乙型)肝炎”“不必再相信类风湿是不治之症的所谓权威结论”。这些反科学常识的软广告,几乎天天出现在媒体上。信誓旦旦,能够根治糖尿病,乙肝和类风湿这些目前医学科学界没有办法治愈的慢性病。 问题在哪里?将眼前的事“做对”,不是做“对的事” 有人说,健康相关信息真伪混杂,是政府监管不到位。 有人说,神医太多,根源在于“看病难,看病贵”。 有人说,这是因为专业人员失职。健康信息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去占领”。 其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就事论事,将眼前的事“做对”,不是做“对的事”。“看病难,看病贵”是现象,不是根源。目前国人得的病,大多数是治不好的慢病。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也还是不能治好这些已经得的慢病。只要有人还梦想治好这些目前医学科学界不能治愈的慢病,神医还是有市场的。 其实,加强政府对健康相关信息的监管,是为了提供正确的健康相关信息,也是将事情“做对”,不是做“对的事”。政府再怎么加强监管,也没有办法根本解决健康相关信息鱼目混珠的问题。一是健康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监管队伍再强也赶不上信息更新的速度快。二是谁来保证监管队伍不会混进“张悟本”? 其实,专业人员参与传播健康信息,还是将事情“做对”,不是做“对的事”。要目前已经不堪负荷的专业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再去重新武装自己,占领健康信息阵地,既不公平,也没有全面的可操作性。 发达国家从 1950 年代的资料处理时代进步到 1970 年代的信息时代, 1990 年代的知识管理时代。在健康领域,我们现在才刚刚进入健康相关信息时代。短短的几年时间,我们经历了从健康相关信息“饥饿”到健康相关信息“撑死”的过程。 但是,光有信息是不够的。由于我们还没有进入知识管理时代,没有足够的健康智慧来应用健康相关信息,对于“食色”这两件影响我们生命和健康的大事,对于其他影响健康的事情,我们都还是茫然不知所措。 原因何在?在健康领域,我们还没有抓住“后发优势”的机会,培养国人得健康智慧。光强调正确的健康信息,是“将事做对”。培养健康智慧,才是“做对的事”。 21 世纪,人类已经明白,首先要“做对的事”,然后才去“将事做对”。先后次序不能搞错。也就是说,要智慧地去工作,不是辛苦地去死记硬背,人云亦云。 要健康智慧,“健康”信息不是最重要的 今天,我们最需要的是健康智慧。健康相关信息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进入 21 世纪,人类积累的健康相关信息浩瀚如海,普通人消化不了。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健康相关信息鱼目混珠,老百姓分辨不了。由于科学迅猛发展,健康相关信息变化极快,我们很难全面更新。 那么,什么是健康智慧? 健康智慧就是应用健康知识和健康相关信息去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 在知识管理领域,智慧和资料,信息和知识密切相关。(图) 资料 是从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收集到的一系列事实或规则,是信息产生的基础。如“ 3 个人吸烟”“ 2 个人得肺癌”等事实。 信息 是按照一定目的组织起来的资料,回答“谁?何时?何地?干什么?”等问题。如“张三吸烟 5 年后被诊断为肺癌”。 知识 是信息,文化背景和经验的组合,回答“如何”的问题。如“张三的肺癌是他在吸烟的环境中长期吸烟的结果”。 智慧 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人类应用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的特有能力,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如:“要控制肺癌,我们要戒烟,还要创造无烟环境”。事关我们的健康,光有吸烟引起肺癌的信息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智慧地知道如何应用信息来控制肺癌。 爱恩斯坦说,智慧不是可以在学校里学到的。智慧是通过终生努力去获得的。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我们关心的人的健康,我们需要健康智慧,不仅仅是健康相关信息。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应用健康知识和健康相关信息来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 您也许会说,我又不是学医的,我怎么知道那么复杂的健康信息,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呀?能培养出健康智慧吗? 答案是肯定的。十五年前,我们没有见过手机,更不知道怎么使用手机。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没有手机?还有谁不会使用手机?通讯和健康比起来,那个更重要?手机里面包含的电子学和通讯学等信息不比健康相关信息简单易懂。 既然我们能培养出自己的手机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培养出自己的健康智慧?毫无疑问,健康智慧相对于手机智慧,对我们更重要。没有手机,还可以有许多其他的东西。没有健康,一切都是零。本期特别关注就要为您破解识别真伪健康信息的秘密,帮您练就一双科学慧眼。让您知道,培养基本的健康智慧,其实并不难。 健康智慧多了,健康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如果有了基本的健康素养,活不到九十九,我们就不应该走。 原载《健康管理》 2011 年第 2 期
67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不喜欢胡思乱想之二
ccpicasso 2010-6-1 22:45
何乐而不为是说 Whyshouldyounothappytodoit? 或者说 Idon'tseeanyreasonwhynot. 而何苦而不为是说不为而何苦。的确,不做也没有什么苦,因而不做也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猛然间才想到,这句话其实不仅仅是说你不想搞的事情也不要让别人去搞,也说即使你很想搞的事情,如果不搞,那也不要期望让别人搞。比如快乐,你自己都不想快乐,那么也别想让别人快乐。 傍晚雨哗地一下就来了,真大,下车后伞也撑不住,淋了个满身,哪里也不能躲雨,大家在雨中逃,脸上是笑容,都很高兴。记得最近一次这样的情景是在小学。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知道我?没关系啊,我知道你就够了。怎么够了呢,因为这样下去你总会知道我了。还不知道?那没辙了,因为你谁也不知道。 老祖宗真是远见卓识,很有见地,几千年前就说下了今天的话。那今天我说的话,是不是在几千年后也有个家伙敲着键盘说我今天这样感慨万千的话,不得而知。 【待续】
个人分类: 我系列之不喜欢胡思乱想|258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胡先骕(转载)
liuxiuqun 2009-4-17 13:58
(转载自 施浒先生的文章) 胡先骕(1894 1968), 植物学家和教育家。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 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中国植物学会。继钟观光之后,在我国开展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我国植物资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导 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 的教育思想。与钱崇澍、邹秉文合编我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首次鉴定并与郑万钧联合命名 水杉 和建立 水杉科 。提出并发表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 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 和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庵。祖籍江西省新建县。1894年5月24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官宦家庭。父胡承弼,官至内阁中书。母陈彩芝,通经史,谙诗词。在家操持家务,对子女管教甚严。胡先骕自幼受到母亲的良好教养,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 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勤奋向上的基础   胡先骕3岁时随家庭教师学《三字经》、《千字文》,1年后,已能识字数千。5岁时,学完《论语》,不仅能识字达万余,而且晓反切、通训诂。他的才智引起亲朋的惊诧,大家都视他为 神童 ,深受双亲的喜爱。   1902年春,父亲突因病逝世于南昌旧居,从此家道中落。1905年春,胡先骕11岁时,便遵母命赴南昌府学考试,被录取为府学庠生。1906年,中国废止了科举制度,胡先骕至南昌府办的洪都中学堂学习,开始接受现代自然科学教育。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1912年秋,参加江西省留学考试,被录取为西洋留学生。 大规模调查、采集植物标本   1916年11月,胡先骕在美国学习期满,以优秀成绩获农学士学位。归国后于1917年受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在此期间,对庐山植物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奠定了他日后在庐山建立植物科研基地的想法。1918年7月,受聘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学教授。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1919年秋,胡先骕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在征得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的同意后,就共同发起组织,很快便得到国内7所高等学校,24所中学的赞同,商务印书馆也愿予以赞助。此次调查,他在浙江省的天台、雁荡、松阳、遂安、西东天目山一带采得大量植物标本。转年春季,又去江西省的吉安、赣州、宁都、建昌、广信和福建省的武夷山区,在历时半年多、行程万余里的考察与采集中,获得多以万计的宝贵腊叶标本。胡先骕是继钟观光之后进行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的第二位学者。全部腊叶标本经整理鉴定后,于1921 1922年相继写出《浙江植物名录》、《江西植物名录》(附福建崇安县植物)和《江西、浙江植物标本鉴定名表》,并陆续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于南京成立(1928年改称为中央大学,为现南京大学的前身),特聘胡先骕为该校 农科 教授。为了发展我国的近代生物学事业,1922年他与秉志、钱崇澍等在南京共同筹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主要领导并参加华东和长江流域各省的植物采集和调查研究工作。1923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胡先骕任农科的植物学教授兼生物学系主任。 编著我国第一部《高等植物学》和《中国种子植物属志》   为了使中国的大学生能够读到由自己国家的科学家编写的大学教材,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于1922年共同编著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供大学生物系学生使用的中文《高等植物学》。该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务馆出版,全书462页,插图306幅,书末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书中的内容比较新颖,还改正了以前从国外植物学版本中转译过来的欠妥名称和名词。当时,我国还没有中文本的《植物学》教科书,该书即成为国内各大学的主要教材,在教育界的影响很大。   1923年秋,胡先骕再次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仅用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他还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森林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内,用2年多的时间(1923 1925)把该园自1899年起从中国西部和中部采集并运走的植物标本,以及国外各期刊杂志中登载有关中国植物的科属记录一一检查、收集,整理编写成一部《中国种子植物属志》(英文打字稿上下两册),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于192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任东南大学植物学教授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当时,因国内急需资料鉴定标本,该书稿被相互辗转传抄达十次之多,为我国植物学者开始学习研究植物分类提供了必要的文献。   1926年,当胡先骕正忙于准备7月去广州参加中国科学社召开的年会和10月应约去日本东京参加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工作时,他的妻子王蓉芬突然于4月不幸逝世。这对胡先骕的精神刺激很大,曾数次休克。但为了不影响科学事业,身负重任的胡先骕仍克服了重重困难,依然如期赴会。 科学预见我国定有川苔草植物的分布   在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上,胡先骕听到日本学者首次发现举世稀有的川苔草科植物(Podostemonaceae)的报告时,当时就预见中国肯定也有川苔草科植物的分布。1930年参加在爪哇召开的第四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后,他在《岭南科学杂志》第9卷第3期(1930年)上,再一次表明并推测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多山省县以及长江上游肯定会有川苔草科植物。果不出胡先骕所料,1944年2月,现厦门大学生物系赵修谦终于在福建省长汀县东北隅龙门的岩石上采到该科植物1种。1年之后,又在汀江流域、晋江和闽江流域发现2种。经鉴定,这3种均为我国特有,即:川藻(Terniopsis sessilis Chao)、中国川苔草〔Clado-pus(Lawiella)chinensis Chao〕、福建川苔草〔Cladopus(Lawiella)fukienensis Chao〕胡先骕的预见被事实证实,正说明他的治学精密,对科学问题的分析、研究非常深入。 创办植物科研机构,建立庐山森林植物园   1928年,胡先骕与秉志等人在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于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建所初期,秉志任所长兼动物部主任,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并受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   平时,胡先骕对青年蔡希陶和助教俞德浚不止一次谈到: 自17世纪以来,中国的植物不断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国的传教士、探险家、专业采集队、商贩和园艺家大摇大摆地采走,上万号的植物标本,成千种的花卉、果木种苗,都被他们带回各自的标本馆、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标本室收藏,或在植物园内加以驯化。仅英国E.H.威尔逊(Wilson)一个人,本世纪初在我国湖北、四川、贵州 旅行 11年,共收集6500号植物标本,约有5000种,并把1500种植物果木运回到美国和英国。在他的《一个带着标本箱、照相机和火枪在中国西部旅行的自然学家》一书中,承认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花卉是世界上最富丽的,特别赞赏中国杜鹃花的品种之多。在160多个品种中,他就采集80多个品种,其中60多个品种被他送往美国、英国去了。这怎不叫我们痛心!所以我们决心要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以抵制他们,尽快发展我国的植物学。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植物又以云南省最丰富。此人没有到过云南,还不知道我国云南的情况呢,我们应当到云南省去。 由于胡先骕的鼓励与支持,奠定了蔡希陶一生在云南把植物学的科研事业担当起来的基础。胡先骕称赞他们二人是 不可多得的人才 。   1930年,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在英国剑桥召开。会上,胡先骕、陈焕镛、史德尉被选为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委员会的委员。为了加速中国植物学科研工作,并进一步了解国外到底掌握我国多少资料。1930 1931年,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经费不多的情况下,胡先骕仍支持秦仁昌到收藏有世界各地500多万号植物标本的英国邱园(皇家植物园)去。后来,秦仁昌从该园精选出18300余号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并将其拍成照片带回,以应国内研究者的需要。这是胡先骕、秦仁昌对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与发展所作出的一项极为卓越的贡献。   1932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改由胡先骕担任,秉志仍为动物部主任。所址迁至西城文津街3号的新建楼房,内设有动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委派秦仁昌兼任标本室主任)、陈列室、图书室和动植物实验室,并定期出版《中国植物图谱》(胡先骕、陈焕镛)、《中国蕨类植物图谱》(胡先骕、秦仁昌)、《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周汉藩)和《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这时,科学研究人员已由10余人发展到50余人。胡先骕历年均派员到河北、山西、吉林、四川、云南和海南等省去调查和采集标本,并进行分析研究。此时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在国内外已成为较有声誉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为了扩展全国的科研机构,1938年,胡先骕派俞德浚会同蔡希陶在云南昆明创建了 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 ,由静生生物调查所与云南省政府教育厅合办。胡先骕兼任所长,并办有较大规模的植物园,即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为了创建我国自己的植物园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植物,1932年,在胡先骕的倡议和亲自指导下,并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赞同和支持,静生生物调查所经与江西省立农学院协议合办庐山森林植物园。1934年,园址最后决定建在含鄱口北麓。植物园原占地面积近万亩,为亚热带山地最理想的园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植物园。不仅有天然林、人工经济林,也有风景林和生态区,既可用作开展林木的利用和研究,又是研究植物学的一个良好基地。胡先骕委聘秦仁昌为第一任庐山森林植物园主任,并及时派陈封怀赴英国进修2年,回国担任园艺技师。经秦仁昌和陈封怀的辛苦经营,数年后,庐山森林植物园便形成为我国研究园林植物的重要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植物园科技人员。 发起建立中国植物学会,创办《中国植物学杂志》   为了发展祖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和使各地广大植物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互通声气,促进学术交流,并在社会上普及植物学知识。经胡先骕和李继侗、张景钺、钱崇澍、陈焕镛、陈嵘等19名植物学家发起及筹备,于1933年8月20日在四川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召开了 中国植物学会 成立大会。会上选举钱崇澍为第一任会长、陈焕镛为副会长,胡先骕被选为《中国植物学杂志》(季刊)总编辑。1934年3月,胡先骕为该杂志创刊号写了 发刊辞 ,并首次向国内外较全面介绍了 中国近年植物学进步之概况 。同年8月21 27日,第一届中国植物学会年会在庐山莲花谷召开。会上改选胡先骕为第二任会长。在年会上,胡先骕提议用自己的力量着手编纂《中国植物志》。1935 1948年,胡先骕受聘为南京中央研究院第一、二届评议员。   胡先骕除精研现代植物分类与分布外,对古植物学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1938年,他同美国古植物学家R.W.钱耐(Chaney)在山东共同研究我国山旺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古植物化石时,证明距今1200万年前山东的植物同现代长江流域的植物有相似性。1940年,他们两人在《中国古生物志》中联名发表 中国山东中新世植物群 的长文和较多的精确图版,这不仅为我国古植物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而且也开拓了我国古植物学研究的新领域。 不畏强暴的爱国者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年底,北平便成立了临时政府。这时,有人邀胡先骕出任伪职,遭他拒绝,仍坚持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同仁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大楼被日军看中,恐难以保存。胡先骕于1938年急派蔡希陶等人,赶赴云南找到俞德浚共同组织后方基地,获云南省政府教育厅的资助,在昆明黑龙潭创建了 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抗日战争时期,该所成为静生生物调查所部分员工的聚集点,甚至庐山植物园的大部分员工后来也疏散到云南。由于胡先骕的远见卓识,保留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   抗日战争初期,胡先骕虽与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小部分职工滞居北平,坚持科研工作。但他对北平的汉奸卖国求荣,仰人鼻息深感痛恨,说他们是 衣冠徒济楚,手足赖丝牵 的傀儡。因此,杜门谢客,从不与外人往来。1939年,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在重庆召开,由于他在会上发表的抗日演说引起北平日伪注意,日军派宪兵至他家中盘问。后来,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大楼被日军借机改为后方医院。所内仪器、图书、标本、家具等物,大部分被日军窃去。他的再婚夫人张景珩急告胡先骕暂留云南工作,免遭日军迫害。   1940年,原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在江西省兴办 中正大学 。熊式辉希望由本省的才高资深的学者担任校长。经吴有训与程孝刚等再三劝荐,胡先骕于同年10月赴江西泰和就任该校首任校长职务。全校设有11个学系和行政管理、师范、税务三个专修科。   由于1942年1月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掀起倒孔(祥熙)学潮,事件波及到中正大学,多次引起国民政府当局对中正大学的不满,要求严惩肇事学生。胡先骕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主,双方反省,而不作处理。因此遭到教育部、江西省新主席曹浩森和陈立夫的指责。他3次提出辞职,终于在1944年4月18日,在全校师生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会后,愤然离去。   1946年,中正大学农学院生物系特聘胡先骕为研究教授。同年7月,胡先骕赴庐山参加江西暑期学术讲习会。蒋介石闻听胡先骕已上庐山并来讲学,亲笔手谕接见,共商高等教育之事。由于胡先骕不想再空谈高等教育之事,便于次日提前下山,由九江返回南昌。接见时间到了,仍不见胡先骕到来,省主席王陵基派人沿山寻找也未得见。自此以后,胡先骕 倔强 的名声便传播开来。   同年10月,胡先骕带领部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职员迁回北平。几经交涉,才收回被日军窃去的部分仪器、图书、标本和家具等物,经过重新整顿后,胡先骕继续主持和开展所内的科研工作。 发现震惊中外的世界珍奇活化石水杉   在他刚继续主持所内工作不久,年底便收到郑万钧从中央大学寄来薛纪如从四川万县磨刀溪采到尚不知其为 水杉 的枝叶和球花、幼球果的标本,请予以复查鉴定。胡先骕根据标本反复研究,并核查文献,确定该标本与日本大阪大学古植物学家S.三木茂(Miki)博士于1941年根据日本的2种植物化石,在日本植物学杂志11卷第261页所发表的水杉属(Metasequoia)的形态相同,应同为一属植物。经由胡先骕和郑万钧共同深入研究后,最后命名为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由于水杉在分类系统上介于杉科和柏科之间,为两科联系之桥梁,故另新立水杉科(Metasequoiaceae Hu et Cheng)以区别。首次正式把在四川万县所采集的标本命名为 水杉 。这一珍奇活化石植物的发现与正式命名,引起全世界植物学家的震惊,特别是引起古植物学家的重视。这是胡先骕融会古今植物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美国的古植物学家钱耐还专程来我国对水杉进行实地考察。此后,各国出版的高等植物学和古植物学专著,也都相继有了这一记叙。为了向全世界介绍中国这一珍奇树种的重大发现,1946年,他在《地质调查所汇报》中发表《记古新世期之一种水杉》论文,将水杉的化石种与最新发现之水杉进行了比较。1947年,在美国的《观察》杂志发表《美国西部世界爷与中国四川万县之水杉》(Se-quoid of western America and metasequoia of Wanhsien,Szech-wan)。1948年,又在《美国纽约植物园》园刊中发表《中国是怎样发现 活化石 水杉的》(How metasequoia,the livingfossil ,was discovered in china)。同年,与郑万钧联合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   自胡先骕的论文发表后,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各国植物园纷纷来函索要水杉种子,或派人来中国考察。直至全国解放,已有50余国家、近200处植物园先后从我国引去这个古老的孑遗植物,经各国试种均获成功。由于水杉的适应性很强,它的踪迹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1961年胡先骕写成一首500余字的科学诗 《水杉歌》。他曾将《水杉歌》诗稿寄请陈毅副总理校正。陈毅读后很有感慨,并在稿后写下读后记: 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主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诗末结以东风伫看压西风,正足以大张吾军。此诗富典实,美歌咏,乃其余事,值得讽诵。 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 。   为此,陈毅特邀胡先骕赴中南海面叙。后将此诗稿转交《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于1962年2月17日将《水杉歌》和陈毅副总理的 读后记 全文发表。 创立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948年,胡先骕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所领导的静生生物调查所,自1928年创办以来,历经20年,已成为一个享有声誉的颇具规模的科研机构。收藏的标本就有20余万号,发表了论文280余篇和《中国森林树木图志》、《中国植物图谱》、《中国蕨类图谱》等专著,还培养了一大批造诣很深的植物学家。为进一步开展我国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合理开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50年,由于机构、人员的调整,静生生物所与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先骕受聘任研究员。他除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兼授植物分类学外,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上,并努力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1950年,胡先骕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并发表了《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的专论。他对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作了重要革新,不仅在目与科的排列上有重大的变更,而且对若干科的分合,也有新的建置。此外,还整理出一幅 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 。其主要论点是被子植物出自多元,即出自15个支派的原始被子植物。这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一个较新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也是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的第一篇学术专著。这部专著弥补了我国植物学史上的一项空白,但他仍自认并非圆满无缺,希望在古植物学和植物形态学研究有新的发现时,再继续加以修改。这也是他一贯一丝不苟、谦虚治学的科学态度。   胡先骕在大学任教时,总感缺少完善的中文本教材。因此,决定依自创的多元分类系统,多运用中国自己的资料,编纂一部《种子植物分类学》,代替过去使用的英国植物学家J.哈钦逊(Hutchinson)的分类系统。该书稿在361科中,对中国所产的各科叙述极为详细。在科的描述中,还补充了中国产的重要属。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也择其重要的加以叙述。书稿末并载有中国产种子植物检索表,因此内容更臻完善。为了适应建国初期大学的急需,未能来得及绘制插图,故以《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为书名,于1951年出版。   1952年,胡先骕积极参加了反对美国发动细菌战的研究工作。经他鉴定,美国侵略者投下的沾有病菌的松树枝叶等植物均系分布于南朝鲜,而不是分布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植物。由于在这项工作中成绩卓著,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模范奖状和奖章。   1953年胡先骕应邀编写了一部《经济植物学》。该书除花卉、森林和药用植物外,凡中国所有或在中国能见到的其他引进的经济植物,书中均作了详细记载,对各种经济植物的利用也有介绍。该书至今仍有它的重要参考价值。   1952年暑期全国院系调整后,北京师范大学另迁新址。胡先骕因忙于科研任务,是年秋季便告别了数十年的教育与教学生活。 在科学真理面前永不恐惧和退让   四川大学方文培和西南师范学院戴蕃瑨联名函请胡先骕能为师范学院、农林院校编写一部简易的《植物分类学》。胡先骕同意编写一部《植物分类学简编》作为学生攻读植物分类学的入门教材,也适作中学教师和农林干部的参考书。该书第一版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虽名为《简编》,但内容极为翔实,涉及的理论问题也较多,并附有精确插图164幅,是一部较理想的植物分类学教科书。   万没想到,《植物分类学简编》出版后不久,却引起对胡先骕的一场批判。原因是,该书在第12章植物分类学的原理有关 种的新概念 一节中,评论了当时苏联农业科学院院长T. Д .李森科( Лысенко )发表的《关于生物学种的新见解》。胡先骕认为:李森科的错误见解所以能风行一时,是由于政治力量的支持。并认为苏联不应接连报道黑麦 产生 雀麦,橡胶草 产生 无胶蒲公英,作物 产生 杂草,白桦 产生 赤杨,鹅耳枥 产生 榛,松 产生 枞,甚至向日葵也能 产生 寄生植物列当等错误内容。胡先骕是针对李森科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所谓 新见解 而加以评论的,很难看出有什么欠妥之处。后来经过国内外的详细调查研究,都证实了李森科的这种 新见解 的虚伪性。但当时他却遭到严厉的批判。在批判会上,一些人批判《简编》具有严重的政治性错误,说他鼓吹唯心主义思想,是一个坚持摩尔根反动遗传学的科学家,并进而上纲为 诋毁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 等,甚至竟说他解放后长期穿长衫就是反动思想的表现;有人甚至责难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也犯了错误。《植物分类学简编》发行1年,也因此而被禁止出售。但胡先骕对这一过 左 的论调置之不理,始终未承认自己的学术观点有任何错误。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联合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不同学派在会上各抒己见,对几十年来世界上两个学派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缜密的讨论。从此,中国遗传学界一家独鸣的沉闷空气被冲散了。此前,胡先骕曾上书党中央,建议在高等学校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理论。在毛泽东同志召集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胡先骕应邀列席听取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初次报告。会上,毛主席说:谈家桢、胡先骕关于在大学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建议,有利于学术上贯彻 双百 方针。随后,青岛遗传学会议便决定在大学正式恢复开设摩尔根学说的遗传学课程和开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久,胡先骕应上海复旦大学聘请在生物系举办讲座。《植物分类学简编》经一年修订补充后,也于1958年改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问世。 《中国植物志》 桦木科专著脱稿, 生物的大群新分类 发表   胡先骕一贯对合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积极宣传。为了配合我国的经济建设,胡先骕决定编著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植物手册》,内容从蕨科开始到种子植物各科,分属叙   述我国原产的全部经济植物的种、以及从国外引种的常见经济植物。该书分成上下两册,每册又分为2个分册刊印。当下册第一分册出版后(1957年),由于《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任务开始,第二分册的编写因此而中断。   自1934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的第一届年会上,胡先骕首次提议用自己的力量着手编纂《中国植物志》,事隔20余年,他的宏愿终于实现了。所以心情格外兴奋,热情很高,很快就投入资料的整理工作。并于1959年开始《桦木科》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在这期间的前后,胡先骕发表多篇桦木科、山茶科、山毛榉科的新属和其他与植物分类学有关的论文。   196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30周年年会。会后不久,胡先骕因劳累而心脏病复发,经住院治疗近两个月才转危为安,但从此得了严重的失眠症。虽然如此,他仍夜以继日忙于《桦木科》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   1965年春末,《桦木科》的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在兴奋之余,每日清晨便用打字机编打一篇 The major groups of living be-ings:A new classification (《生物的大群新分类》)论文。他认为,根据现代的研究工作进展和理论上的探讨,应将生物划分为两个超邦:一、Protobionta(原始生物超邦):包括立克次氏体、病毒、噬菌体等;二、Cytobionta(细胞生物超邦):包括细菌邦、真菌邦、植物邦(藻类亚邦、苔藓亚邦和维管束植物亚邦)和动物邦。他将著作直接寄给国外有影响的 Taxon 杂志。年底,该杂志刊登了这篇论著。   是年,《植物分类学报》10(1)发表了胡先骕的《凋果茶属 山茶科 新属》和《中国山茶属与连蕊茶新种与新变种(一)》。这也就是他在世时最后写的两篇论文。 为祖国植物科学艰苦奋斗终生   1966年初,《桦木科》脱稿,并上交《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宏愿实现,心情舒畅。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因 文化大革命 的开始而中断。1968年7月16日,胡先骕在北京逝世。   胡先骕自青年时代就怀着科学救国的宏愿,数十年来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高瞻远瞩、苦心孤诣,在旧中国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八方奔走呼号,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不断在北京、江西庐山、云南开拓植物学的新领域,发掘祖国各地的植物宝库,不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而且还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除亲自传授植物分类学、经济植物学等教学任务外,还为青年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植物学教学法和学习指导等著述。他在授课过程中,虽然稍带口吃,但声音宏亮,精力充沛,内容也极为充实,特别强调实验课和深入实际的重要性。凡被他发现的人才,总是积极设法推荐到较高学府或科研单位进修深造。目前,分散在国内外的植物学教授和专家,其中不少均出其门下,并担负着重要的职务。他的学生虽大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至今仍 怀念 老师呕心沥血培养自己成材的功绩,一致公认他是一位认真负责、诲人不倦、胸怀宽阔、坚持科学真理、和蔼可敬的老师。   胡先骕的一生中,不仅有20多种专著,而且由个人发表有关植物学的论文多达140多篇。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共发现1个新科、6个新属和百数十个新种。   胡先骕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绝非过誉。此外,他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方面同样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诗词方面的著述颇多。早在青年时代,每遇一事或旅游一处,即以诗词表述,并与诗坛友人往来频繁。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字伯严)对胡先骕的诗极为欣赏,评价是 意、理、气、格俱胜 。认为他的记游之作, 牢笼万象,奥邃苍坚 。   胡先骕晚年,除坚持科研外,于1960年将生平所作诗稿全部整理后,共得诗296首。经逐年编次,分为上、下两卷,印成《忏庵诗稿》线装集。通过《诗稿》即可知晓作者本人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和重大科学发现的梗概。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人民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胡先骕的一生。1979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和植物研究所的党政领导代表、各地的生物学家、古植物学家、农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文艺家和大、中学教师等各界代表,数百余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向在我国生物科学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胡先骕 先生表示深切的敬意。   1984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科委和庐山植物园在庐山植物园的松柏区水杉林内,建造了 胡先骕 先生的墓地。墓前耸立着由庐山植物园树立的纪念碑文,上面记载着胡先骕的生平事迹,使人们永远缅怀一生为中国植物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近代植物学家。 胡先骕,字步曾,号忏庵。祖籍江西省新建县。1894年5月24日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的一个官宦家庭。父胡承弼,官至内阁中书。母陈彩芝,通经史,谙诗词。在家操持家务,对子女管教甚严。胡先骕自幼受到母亲的良好教养,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 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勤奋向上的基础   胡先骕3岁时随家庭教师学《三字经》、《千字文》,1年后,已能识字数千。5岁时,学完《论语》,不仅能识字达万余,而且晓反切、通训诂。他的才智引起亲朋的惊诧,大家都视他为 神童 ,深受双亲的喜爱。   1902年春,父亲突因病逝世于南昌旧居,从此家道中落。1905年春,胡先骕11岁时,便遵母命赴南昌府学考试,被录取为府学庠生。1906年,中国废止了科举制度,胡先骕至南昌府办的洪都中学堂学习,开始接受现代自然科学教育。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1912年秋,参加江西省留学考试,被录取为西洋留学生。 大规模调查、采集植物标本   1916年11月,胡先骕在美国学习期满,以优秀成绩获农学士学位。归国后于1917年受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在此期间,对庐山植物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奠定了他日后在庐山建立植物科研基地的想法。1918年7月,受聘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修科植物学教授。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1919年秋,胡先骕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在征得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的同意后,就共同发起组织,很快便得到国内7所高等学校,24所中学的赞同,商务印书馆也愿予以赞助。此次调查,他在浙江省的天台、雁荡、松阳、遂安、西东天目山一带采得大量植物标本。转年春季,又去江西省的吉安、赣州、宁都、建昌、广信和福建省的武夷山区,在历时半年多、行程万余里的考察与采集中,获得多以万计的宝贵腊叶标本。胡先骕是继钟观光之后进行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的第二位学者。全部腊叶标本经整理鉴定后,于1921 1922年相继写出《浙江植物名录》、《江西植物名录》(附福建崇安县植物)和《江西、浙江植物标本鉴定名表》,并陆续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于南京成立(1928年改称为中央大学,为现南京大学的前身),特聘胡先骕为该校 农科 教授。为了发展我国的近代生物学事业,1922年他与秉志、钱崇澍等在南京共同筹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主要领导并参加华东和长江流域各省的植物采集和调查研究工作。1923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胡先骕任农科的植物学教授兼生物学系主任。 编著我国第一部《高等植物学》和《中国种子植物属志》   为了使中国的大学生能够读到由自己国家的科学家编写的大学教材,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于1922年共同编著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供大学生物系学生使用的中文《高等植物学》。该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务馆出版,全书462页,插图306幅,书末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书中的内容比较新颖,还改正了以前从国外植物学版本中转译过来的欠妥名称和名词。当时,我国还没有中文本的《植物学》教科书,该书即成为国内各大学的主要教材,在教育界的影响很大。   1923年秋,胡先骕再次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由于学习成绩优秀,仅用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他还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森林植物园(Arnold arboretum)内,用2年多的时间(1923 1925)把该园自1899年起从中国西部和中部采集并运走的植物标本,以及国外各期刊杂志中登载有关中国植物的科属记录一一检查、收集,整理编写成一部《中国种子植物属志》(英文打字稿上下两册),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于192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任东南大学植物学教授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当时,因国内急需资料鉴定标本,该书稿被相互辗转传抄达十次之多,为我国植物学者开始学习研究植物分类提供了必要的文献。   1926年,当胡先骕正忙于准备7月去广州参加中国科学社召开的年会和10月应约去日本东京参加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工作时,他的妻子王蓉芬突然于4月不幸逝世。这对胡先骕的精神刺激很大,曾数次休克。但为了不影响科学事业,身负重任的胡先骕仍克服了重重困难,依然如期赴会。 科学预见我国定有川苔草植物的分布   在泛太平洋学术会议上,胡先骕听到日本学者首次发现举世稀有的川苔草科植物(Podostemonaceae)的报告时,当时就预见中国肯定也有川苔草科植物的分布。1930年参加在爪哇召开的第四次泛太平洋科学会议后,他在《岭南科学杂志》第9卷第3期(1930年)上,再一次表明并推测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多山省县以及长江上游肯定会有川苔草科植物。果不出胡先骕所料,1944年2月,现厦门大学生物系赵修谦终于在福建省长汀县东北隅龙门的岩石上采到该科植物1种。1年之后,又在汀江流域、晋江和闽江流域发现2种。经鉴定,这3种均为我国特有,即:川藻(Terniopsis sessilis Chao)、中国川苔草〔Clado-pus(Lawiella)chinensis Chao〕、福建川苔草〔Cladopus(Lawiella)fukienensis Chao〕胡先骕的预见被事实证实,正说明他的治学精密,对科学问题的分析、研究非常深入。 创办植物科研机构,建立庐山森林植物园   1928年,胡先骕与秉志等人在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于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建所初期,秉志任所长兼动物部主任,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并受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他善于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   平时,胡先骕对青年蔡希陶和助教俞德浚不止一次谈到: 自17世纪以来,中国的植物不断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国的传教士、探险家、专业采集队、商贩和园艺家大摇大摆地采走,上万号的植物标本,成千种的花卉、果木种苗,都被他们带回各自的标本馆、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标本室收藏,或在植物园内加以驯化。仅英国E.H.威尔逊(Wilson)一个人,本世纪初在我国湖北、四川、贵州 旅行 11年,共收集6500号植物标本,约有5000种,并把1500种植物果木运回到美国和英国。在他的《一个带着标本箱、照相机和火枪在中国西部旅行的自然学家》一书中,承认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花卉是世界上最富丽的,特别赞赏中国杜鹃花的品种之多。在160多个品种中,他就采集80多个品种,其中60多个品种被他送往美国、英国去了。这怎不叫我们痛心!所以我们决心要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以抵制他们,尽快发展我国的植物学。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植物又以云南省最丰富。此人没有到过云南,还不知道我国云南的情况呢,我们应当到云南省去。 由于胡先骕的鼓励与支持,奠定了蔡希陶一生在云南把植物学的科研事业担当起来的基础。胡先骕称赞他们二人是 不可多得的人才 。   1930年,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在英国剑桥召开。会上,胡先骕、陈焕镛、史德尉被选为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委员会的委员。为了加速中国植物学科研工作,并进一步了解国外到底掌握我国多少资料。1930 1931年,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经费不多的情况下,胡先骕仍支持秦仁昌到收藏有世界各地500多万号植物标本的英国邱园(皇家植物园)去。后来,秦仁昌从该园精选出18300余号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并将其拍成照片带回,以应国内研究者的需要。这是胡先骕、秦仁昌对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与发展所作出的一项极为卓越的贡献。   1932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改由胡先骕担任,秉志仍为动物部主任。所址迁至西城文津街3号的新建楼房,内设有动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委派秦仁昌兼任标本室主任)、陈列室、图书室和动植物实验室,并定期出版《中国植物图谱》(胡先骕、陈焕镛)、《中国蕨类植物图谱》(胡先骕、秦仁昌)、《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周汉藩)和《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这时,科学研究人员已由10余人发展到50余人。胡先骕历年均派员到河北、山西、吉林、四川、云南和海南等省去调查和采集标本,并进行分析研究。此时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在国内外已成为较有声誉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为了扩展全国的科研机构,1938年,胡先骕派俞德浚会同蔡希陶在云南昆明创建了 云南省农林植物研究所 ,由静生生物调查所与云南省政府教育厅合办。胡先骕兼任所长,并办有较大规模的植物园,即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为了创建我国自己的植物园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植物,1932年,在胡先骕的倡议和亲自指导下,并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赞同和支持,静生生物调查所经与江西省立农学院协议合办庐山森林植物园。1934年,园址最后决定建在含鄱口北麓。植物园原占地面积近万亩,为亚热带山地最理想的园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植物园。不仅有天然林、人工经济林,也有风景林和生态区,既可用作开展林木的利用和研究,又是研究植物学的一个良好基地。胡先骕委聘秦仁昌为第一任庐山森林植物园主任,并及时派陈封怀赴英国进修2年,回国担任园艺技师。经秦仁昌和陈封怀的辛苦经营,数年后,庐山森林植物园便形成为我国研究园林植物的重要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植物园科技人员。 发起建立中国植物学会,创办《中国植物学杂志》   为了发展祖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和使各地广大植物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互通声气,促进学术交流,并在社会上普及植物学知识。经胡先骕和李继侗、张景钺、钱崇澍、陈焕镛、陈嵘等19名植物学家发起及筹备,于1933年8月20日在四川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召开了 中国植物学会 成立大会。会上选举钱崇澍为第一任会长、陈焕镛为副会长,胡先骕被选为《中国植物学杂志》(季刊)总编辑。1934年3月,胡先骕为该杂志创刊号写了 发刊辞 ,并首次向国内外较全面介绍了 中国近年植物学进步之概况 。同年8月21 27日,第一届中国植物学会年会在庐山莲花谷召开。会上改选胡先骕为第二任会长。在年会上,胡先骕提议用自己的力量着手编纂《中国植物志》。1935 1948年,胡先骕受聘为南京中央研究院第一、二届评议员。   胡先骕除精研现代植物分类与分布外,对古植物学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1938年,他同美国古植物学家R.W.钱耐(Chaney)在山东共同研究我国山旺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古植物化石时,证明距今1200万年前山东的植物同现代长江流域的植物有相似性。1940年,他们两人在《中国古生物志》中联名发表 中国山东中新世植物群 的长文和较多的精确图版,这不仅为我国古植物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而且也开拓了我国古植物学研究的新领域。 不畏强暴的爱国者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年底,北平便成立了临时政府。这时,有人邀胡先骕出任伪职,遭他拒绝,仍坚持与静生生物调查所同仁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大楼被日军看中,恐难以保存。胡先骕于1938年急派蔡希陶等人,赶赴云南找到俞德浚共同组织后方基地,获云南省政府教育厅的资助,在昆明黑龙潭创建了 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 。抗日战争时期,该所成为静生生物调查所部分员工的聚集点,甚至庐山植物园的大部分员工后来也疏散到云南。由于胡先骕的远见卓识,保留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   抗日战争初期,胡先骕虽与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小部分职工滞居北平,坚持科研工作。但他对北平的汉奸卖国求荣,仰人鼻息深感痛恨,说他们是 衣冠徒济楚,手足赖丝牵 的傀儡。因此,杜门谢客,从不与外人往来。1939年,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在重庆召开,由于他在会上发表的抗日演说引起北平日伪注意,日军派宪兵至他家中盘问。后来,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大楼被日军借机改为后方医院。所内仪器、图书、标本、家具等物,大部分被日军窃去。他的再婚夫人张景珩急告胡先骕暂留云南工作,免遭日军迫害。   1940年,原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在江西省兴办 中正大学 。熊式辉希望由本省的才高资深的学者担任校长。经吴有训与程孝刚等再三劝荐,胡先骕于同年10月赴江西泰和就任该校首任校长职务。全校设有11个学系和行政管理、师范、税务三个专修科。   由于1942年1月西南联合大学学生掀起倒孔(祥熙)学潮,事件波及到中正大学,多次引起国民政府当局对中正大学的不满,要求严惩肇事学生。胡先骕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主,双方反省,而不作处理。因此遭到教育部、江西省新主席曹浩森和陈立夫的指责。他3次提出辞职,终于在1944年4月18日,在全校师生举行了热烈的欢送会后,愤然离去。   1946年,中正大学农学院生物系特聘胡先骕为研究教授。同年7月,胡先骕赴庐山参加江西暑期学术讲习会。蒋介石闻听胡先骕已上庐山并来讲学,亲笔手谕接见,共商高等教育之事。由于胡先骕不想再空谈高等教育之事,便于次日提前下山,由九江返回南昌。接见时间到了,仍不见胡先骕到来,省主席王陵基派人沿山寻找也未得见。自此以后,胡先骕 倔强 的名声便传播开来。   同年10月,胡先骕带领部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职员迁回北平。几经交涉,才收回被日军窃去的部分仪器、图书、标本和家具等物,经过重新整顿后,胡先骕继续主持和开展所内的科研工作。 发现震惊中外的世界珍奇活化石水杉   在他刚继续主持所内工作不久,年底便收到郑万钧从中央大学寄来薛纪如从四川万县磨刀溪采到尚不知其为 水杉 的枝叶和球花、幼球果的标本,请予以复查鉴定。胡先骕根据标本反复研究,并核查文献,确定该标本与日本大阪大学古植物学家S.三木茂(Miki)博士于1941年根据日本的2种植物化石,在日本植物学杂志11卷第261页所发表的水杉属(Metasequoia)的形态相同,应同为一属植物。经由胡先骕和郑万钧共同深入研究后,最后命名为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由于水杉在分类系统上介于杉科和柏科之间,为两科联系之桥梁,故另新立水杉科(Metasequoiaceae Hu et Cheng)以区别。首次正式把在四川万县所采集的标本命名为 水杉 。这一珍奇活化石植物的发现与正式命名,引起全世界植物学家的震惊,特别是引起古植物学家的重视。这是胡先骕融会古今植物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美国的古植物学家钱耐还专程来我国对水杉进行实地考察。此后,各国出版的高等植物学和古植物学专著,也都相继有了这一记叙。为了向全世界介绍中国这一珍奇树种的重大发现,1946年,他在《地质调查所汇报》中发表《记古新世期之一种水杉》论文,将水杉的化石种与最新发现之水杉进行了比较。1947年,在美国的《观察》杂志发表《美国西部世界爷与中国四川万县之水杉》(Se-quoid of western America and metasequoia of Wanhsien,Szech-wan)。1948年,又在《美国纽约植物园》园刊中发表《中国是怎样发现 活化石 水杉的》(How metasequoia,the livingfossil ,was discovered in china)。同年,与郑万钧联合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   自胡先骕的论文发表后,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各国植物园纷纷来函索要水杉种子,或派人来中国考察。直至全国解放,已有50余国家、近200处植物园先后从我国引去这个古老的孑遗植物,经各国试种均获成功。由于水杉的适应性很强,它的踪迹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发现,1961年胡先骕写成一首500余字的科学诗 《水杉歌》。他曾将《水杉歌》诗稿寄请陈毅副总理校正。陈毅读后很有感慨,并在稿后写下读后记: 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主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诗末结以东风伫看压西风,正足以大张吾军。此诗富典实,美歌咏,乃其余事,值得讽诵。 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 。   为此,陈毅特邀胡先骕赴中南海面叙。后将此诗稿转交《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于1962年2月17日将《水杉歌》和陈毅副总理的 读后记 全文发表。 创立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948年,胡先骕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所领导的静生生物调查所,自1928年创办以来,历经20年,已成为一个享有声誉的颇具规模的科研机构。收藏的标本就有20余万号,发表了论文280余篇和《中国森林树木图志》、《中国植物图谱》、《中国蕨类图谱》等专著,还培养了一大批造诣很深的植物学家。为进一步开展我国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合理开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50年,由于机构、人员的调整,静生生物所与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胡先骕受聘任研究员。他除继续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兼授植物分类学外,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上,并努力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1950年,胡先骕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并发表了《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的专论。他对被子植物的亲缘关系作了重要革新,不仅在目与科的排列上有重大的变更,而且对若干科的分合,也有新的建置。此外,还整理出一幅 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 。其主要论点是被子植物出自多元,即出自15个支派的原始被子植物。这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首次创立的一个较新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也是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完成的第一篇学术专著。这部专著弥补了我国植物学史上的一项空白,但他仍自认并非圆满无缺,希望在古植物学和植物形态学研究有新的发现时,再继续加以修改。这也是他一贯一丝不苟、谦虚治学的科学态度。   胡先骕在大学任教时,总感缺少完善的中文本教材。因此,决定依自创的多元分类系统,多运用中国自己的资料,编纂一部《种子植物分类学》,代替过去使用的英国植物学家J.哈钦逊(Hutchinson)的分类系统。该书稿在361科中,对中国所产的各科叙述极为详细。在科的描述中,还补充了中国产的重要属。对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也择其重要的加以叙述。书稿末并载有中国产种子植物检索表,因此内容更臻完善。为了适应建国初期大学的急需,未能来得及绘制插图,故以《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为书名,于1951年出版。   1952年,胡先骕积极参加了反对美国发动细菌战的研究工作。经他鉴定,美国侵略者投下的沾有病菌的松树枝叶等植物均系分布于南朝鲜,而不是分布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植物。由于在这项工作中成绩卓著,曾荣获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模范奖状和奖章。   1953年胡先骕应邀编写了一部《经济植物学》。该书除花卉、森林和药用植物外,凡中国所有或在中国能见到的其他引进的经济植物,书中均作了详细记载,对各种经济植物的利用也有介绍。该书至今仍有它的重要参考价值。   1952年暑期全国院系调整后,北京师范大学另迁新址。胡先骕因忙于科研任务,是年秋季便告别了数十年的教育与教学生活。 在科学真理面前永不恐惧和退让   四川大学方文培和西南师范学院戴蕃瑨联名函请胡先骕能为师范学院、农林院校编写一部简易的《植物分类学》。胡先骕同意编写一部《植物分类学简编》作为学生攻读植物分类学的入门教材,也适作中学教师和农林干部的参考书。该书第一版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虽名为《简编》,但内容极为翔实,涉及的理论问题也较多,并附有精确插图164幅,是一部较理想的植物分类学教科书。   万没想到,《植物分类学简编》出版后不久,却引起对胡先骕的一场批判。原因是,该书在第12章植物分类学的原理有关 种的新概念 一节中,评论了当时苏联农业科学院院长T. Д .李森科( Лысенко )发表的《关于生物学种的新见解》。胡先骕认为:李森科的错误见解所以能风行一时,是由于政治力量的支持。并认为苏联不应接连报道黑麦 产生 雀麦,橡胶草 产生 无胶蒲公英,作物 产生 杂草,白桦 产生 赤杨,鹅耳枥 产生 榛,松 产生 枞,甚至向日葵也能 产生 寄生植物列当等错误内容。胡先骕是针对李森科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所谓 新见解 而加以评论的,很难看出有什么欠妥之处。后来经过国内外的详细调查研究,都证实了李森科的这种 新见解 的虚伪性。但当时他却遭到严厉的批判。在批判会上,一些人批判《简编》具有严重的政治性错误,说他鼓吹唯心主义思想,是一个坚持摩尔根反动遗传学的科学家,并进而上纲为 诋毁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 等,甚至竟说他解放后长期穿长衫就是反动思想的表现;有人甚至责难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也犯了错误。《植物分类学简编》发行1年,也因此而被禁止出售。但胡先骕对这一过 左 的论调置之不理,始终未承认自己的学术观点有任何错误。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联合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不同学派在会上各抒己见,对几十年来世界上两个学派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缜密的讨论。从此,中国遗传学界一家独鸣的沉闷空气被冲散了。此前,胡先骕曾上书党中央,建议在高等学校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理论。在毛泽东同志召集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胡先骕应邀列席听取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初次报告。会上,毛主席说:谈家桢、胡先骕关于在大学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建议,有利于学术上贯彻 双百 方针。随后,青岛遗传学会议便决定在大学正式恢复开设摩尔根学说的遗传学课程和开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久,胡先骕应上海复旦大学聘请在生物系举办讲座。《植物分类学简编》经一年修订补充后,也于1958年改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问世。 《中国植物志》 桦木科专著脱稿, 生物的大群新分类 发表   胡先骕一贯对合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积极宣传。为了配合我国的经济建设,胡先骕决定编著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植物手册》,内容从蕨科开始到种子植物各科,分属叙   述我国原产的全部经济植物的种、以及从国外引种的常见经济植物。该书分成上下两册,每册又分为2个分册刊印。当下册第一分册出版后(1957年),由于《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任务开始,第二分册的编写因此而中断。   自1934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中国植物学会的第一届年会上,胡先骕首次提议用自己的力量着手编纂《中国植物志》,事隔20余年,他的宏愿终于实现了。所以心情格外兴奋,热情很高,很快就投入资料的整理工作。并于1959年开始《桦木科》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在这期间的前后,胡先骕发表多篇桦木科、山茶科、山毛榉科的新属和其他与植物分类学有关的论文。   1963年,中国植物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30周年年会。会后不久,胡先骕因劳累而心脏病复发,经住院治疗近两个月才转危为安,但从此得了严重的失眠症。虽然如此,他仍夜以继日忙于《桦木科》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   1965年春末,《桦木科》的编写工作基本完成。在兴奋之余,每日清晨便用打字机编打一篇 The major groups of living be-ings:A new classification (《生物的大群新分类》)论文。他认为,根据现代的研究工作进展和理论上的探讨,应将生物划分为两个超邦:一、Protobionta(原始生物超邦):包括立克次氏体、病毒、噬菌体等;二、Cytobionta(细胞生物超邦):包括细菌邦、真菌邦、植物邦(藻类亚邦、苔藓亚邦和维管束植物亚邦)和动物邦。他将著作直接寄给国外有影响的 Taxon 杂志。年底,该杂志刊登了这篇论著。   是年,《植物分类学报》10(1)发表了胡先骕的《凋果茶属 山茶科 新属》和《中国山茶属与连蕊茶新种与新变种(一)》。这也就是他在世时最后写的两篇论文。 为祖国植物科学艰苦奋斗终生   1966年初,《桦木科》脱稿,并上交《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宏愿实现,心情舒畅。而《山茶科》的编写工作,因 文化大革命 的开始而中断。1968年7月16日,胡先骕在北京逝世。   胡先骕自青年时代就怀着科学救国的宏愿,数十年来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高瞻远瞩、苦心孤诣,在旧中国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八方奔走呼号,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不断在北京、江西庐山、云南开拓植物学的新领域,发掘祖国各地的植物宝库,不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而且还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除亲自传授植物分类学、经济植物学等教学任务外,还为青年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植物学教学法和学习指导等著述。他在授课过程中,虽然稍带口吃,但声音宏亮,精力充沛,内容也极为充实,特别强调实验课和深入实际的重要性。凡被他发现的人才,总是积极设法推荐到较高学府或科研单位进修深造。目前,分散在国内外的植物学教授和专家,其中不少均出其门下,并担负着重要的职务。他的学生虽大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至今仍 怀念 老师呕心沥血培养自己成材的功绩,一致公认他是一位认真负责、诲人不倦、胸怀宽阔、坚持科学真理、和蔼可敬的老师。   胡先骕的一生中,不仅有20多种专著,而且由个人发表有关植物学的论文多达140多篇。在植物分类学方面共发现1个新科、6个新属和百数十个新种。   胡先骕被中外学者公认为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绝非过誉。此外,他在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方面同样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诗词方面的著述颇多。早在青年时代,每遇一事或旅游一处,即以诗词表述,并与诗坛友人往来频繁。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字伯严)对胡先骕的诗极为欣赏,评价是 意、理、气、格俱胜 。认为他的记游之作, 牢笼万象,奥邃苍坚 。   胡先骕晚年,除坚持科研外,于1960年将生平所作诗稿全部整理后,共得诗296首。经逐年编次,分为上、下两卷,印成《忏庵诗稿》线装集。通过《诗稿》即可知晓作者本人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和重大科学发现的梗概。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人民实事求是地评价了胡先骕的一生。1979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和植物研究所的党政领导代表、各地的生物学家、古植物学家、农学家、语言学家、书法家、文艺家和大、中学教师等各界代表,数百余人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向在我国生物科学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胡先骕 先生表示深切的敬意。   1984年7月10日,中国科学院、江西省科委和庐山植物园在庐山植物园的松柏区水杉林内,建造了 胡先骕 先生的墓地。墓前耸立着由庐山植物园树立的纪念碑文,上面记载着胡先骕的生平事迹,使人们永远缅怀一生为中国植物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近代植物学家。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559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