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办学理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报随想-2:能否从容办大学——《当今大学难出大学问》读后
热度 26 sqdai 2012-6-6 06:22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是毛泽东的著名诗句,拿来形容当今国内不少大学校长的心情,倒是十分贴切。作为高校里的一介布衣,我很同情所看到的大学校长、院长们,他们的日子过得实在不那么从容自在。读到《中国科学报》 5 月 30 日 “大学周刊”中的访谈录《当今大学难出大学问——陈平原谈大学理念与学科评估》( 2012 年 5 月 30 日 第七版),印证了我的上述感觉。文中有一段精彩的言论: “ 请允许我直说:当下中国大学,有生气,但乱哄哄,通病在于急功近利,无论老师、学生,治学都不够踏实,也不够从容。这种状态,必定倾向于零敲碎打,要出大学问,很难。 ” 文中的受访者陈平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是一位有大局观的学者,他奋斗在高等教育第一线,所产生的感受应该说是很真切的,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种感受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细读此文,一一引用原话,陈教授有如下观点: ——“今天的中国大学,在硬体设施以及论文数量上,与世界一流大学其实差距不大;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大学理念、学术精神以及制度设计。 …… 现在应该反省的,是如何在制度建设以及风气养成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汲汲于提各种激动人心但不切实际的口号。” ——“政府的钱越多,大学的自主性就越小。 …… 教育部管大学,应该让有长期办学经验的好大学自行发展;可实际情况是,教育部权力越来越大,教育部的官员越来越忙——这可不是好趋势。” ——“有志气的好大学,切忌亦步亦趋地依据‘评估指标’来指挥生产;更值得期待的是不计一时短长的大学者与大著作。” ——“一所大学校风是否‘正’,能否‘宁静致远’,关键不在教师,在领导。” 我认为,这些话都很在理,相当精辟。从陈教授的话语中可见,他对当今教育领导的“统一管理”,颇有非议:“连硕士生入学考试都要求‘全国统考’,而且有关方面还在组织撰写并力推‘统编教材’,你就明白这‘大学章程’能起多大作用。”陈教授似乎对时下组织的教学评估并不一概强烈反对,但也颇有微词。他的话外音是:如果这种“统得过死”的局面不改变,“办一流大学”的口号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从从容容办大学只能是一种奢望。 近日重读 30 年前出版的好书《过去的大学》(钟叔河、朱纯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初版: 1982 ;扩充版: 2005 ),读到上个世纪那批著名的校长、教授(如蔡元培、梅贻琦、胡适、张伯苓、竺可桢等)写的文章,联系陈教授的访谈录,颇生感慨。我国那群高等教育的先驱者,主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时的时局是何等动荡、条件是何等艰苦!而他们却把这些大学办得有声有色,有些已接近于当时世界名校的水平,其中的玄机何在?他们那个时候能行,为何现在却不行了呢?从这四十篇文章里可以悟出一个道理:或者由于乱世中主政者无瑕细细顾及教育,或者由于当时主管教育者有先进的理念,“过去的大学”较少受到行政干预,大学的办学有较大的自主权,加上主持大学的校长有优秀的办学理念,兼收中外教育之长,才会出现那种局面。在那时,没有形形色色的统一章程、繁琐评估,没有填不完的计划书、申请书和各种其它报表,校长和教师可以全心全意地投身教育教学。最令人感动的是南开大学的老校长张伯苓,一生献身于教育,创建的学校多次被毁,却一次又一次地从容地东山再起;最令人佩服的是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他的“无为而治”的治校方针,给清华带来了那 17 年的辉煌。 因此,我很认同陈平原教授的观点,也认为,改变办学理念和实行先进的制度建设是当务之急,只有创造条件,让那些大学校长们和大学里的老师们从从容容地自由自在地放手一搏,华夏大地才会成批地涌现真正一流的大学。 写于 2012 年 6 月 6 日晨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5540 次阅读|38 个评论
[转载]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办学理念
libseeker 2012-2-26 10:03
信息来源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2/260060.shtm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上任发言中,谈了对大学的理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因此,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在于学生、学者、学术、学风。”基于此,他的四条办学理念: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28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校长应强化之办学理念
lgmxxl 2010-9-15 14:47
中国大学校长并不是合法意义上的一把手,但我们姑且用国际惯例的大学校长代表之,在理解中应该把它理解为大学校长和书记。本文中的大学校长办学理念是指大学校长关于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的基本看法与办学思路,包括内部办学思路和外部办学思路两部分。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直接决定大学的盛衰与成败。威廉冯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 1767 - 1835 )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办学理念使世界大学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也成就了柏林大学;范海斯 (Van Hise, Charles Richard , 1857-1918) 说校园的边界就是国家的边界时,他是在用语言来描述大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罕见的创举。历史已证明这是一次正确的改革。其它国家现在已开始纷纷效仿这种美国模式。 威斯康星大学也因之由一所赠地学院变为世界一流大学;梅贻琦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则直接造就了西南联大的辉煌;朱九思的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也使昔日的华中工学院变成今日的华中科技大学。那么今天的大学校长应该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呢? 一、内部办学理念 内部办学理念是大学校长对大学内部办学规律的认识。这其中最为关键是应该包括: 1 、质量第一的理念 大学虽为学术性机构,但它也有其产品,其产品质量必须满足其用户当下的和潜在的需要,否则就不能说办学成功。这其中的关键产品包括人才、科研成果等。大学校长必须明确的是自己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同时在培养这样的人的同时,必须树立精品意识,要在培养合格人才基础上,培养一批精英人才,使这些精英人才成为其服务面向行业的领军人物。大学的成功与否,最终的判别结果是其培养人才的质量,特别是精英人才的数量多少。 2 、教师至尊的理念 大学教师是大学运行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大学校长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理念。在各行工作中,紧密依靠广大教师,只有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只有广大教师感到是学校主人时,这所大学才会成功。这个理念说着容易,做着难。因为,在当下的中国大学中,大学校长更为倚重的是大学的各类官员。大学教师基本处于边缘化位置。何时一所大学的青年教师感觉到校长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中年教师得到校长的重用和赏识;大师得到校长的理解和尊敬,这所大学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3 、学生至上的理念 这个理念树立起来更难。我们的校长平时都说学生重要,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等,但真正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往往是校长下面之下面底层的辅导员管理的对象。学生在大学办学中基本没有什么权力。他们不能在入学一年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即便能选择,也往往限制了很多条件);不能选择自己的课程;对大学事务没有发言权。校长把安排学生接待日当成对学生的恩宠。这与国外学生可以参加大学的董事会或者理事会形成天壤之别。 当然,还会有很多的内部办学理念,如对学风、校风、学科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等。但如果校长能够把以上三个理念发挥好,那么,其它的理念也会顺利完成。 二、外部办学理念 外部办学理念是大学校长对大学外部有关系规律性的认识。这方面关键的认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积聚社会资本的理念 本文中的社会资本是一所大学为了发展自己所建立的可以为己所用的各类关系网络。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大学与其它大学的关系。在中国负责与政府联系的主要是大学校长和书记,那么,大学校长也就应该把此当成自己工作的重要部分。当然,与政府搞好关系,并不是让大学校长请客送礼,而是需要大学校长委实为政府着想,急政府所急,利用大学的学识和资源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难题。就像 20 世纪初的威斯康星大学一样,教育全州男女公民,发展对本州有密切关系的知识,以学识专长为州做贡献,把知识普及于全州人民。正如罗斯福总统所说:在美国的其他州里,没有任何大学为社会做过象威斯康星大学在威斯康星州所做的同样工作。 其它方面的关系建立也应该建立在自己的学识和专长之上。 2 、拓展办学空间的理念 在知识社会,大学必须尽情用尽网络之优势,开放办学,拓展大学办学的空间。大学办学决不只是在校内,而是在整个社会之中。大学要把社会、社区、企业、国内外名牌大学当成自己的办学空间,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开学平台,以使社会外部资源为我所用。具体来讲,就是把社会当成自己大学的校园,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有机会去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帮助社会;使企业成为大学育人的平台,实施实质性的产学研相结合;使国内外名牌大学成为自己的办学资源,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课程互选、共同上课、学分互认、学生互换、教师交流等。 3 、共享办学资源的理念 共享办学资源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大学资源向社会、社区开放;二是积极利用外部社会资源。在这两方面,我们现在的大学都办得不好。首先,校内资源不向社会开放。我们经常以资源紧张为借口,禁止社会人士利用大学的资源。如大学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均不向社会开放,甚至与大学周边的社区也没有什么联系。当年的威斯康星大学向社会免费寄送了大量资料,时至今日仍然经常派出专家去服务社会;当年的康乃尔大学向社会开出了数以百计的免费课程。其次,与社区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把周边社区当成负担。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社会、社区当然也不愿意对大学伸出资源援助之手。 总之,办学理念乃组织之最高领导原则,行诸于外在环境,及内部优势所建构宏远、正确及前瞻之目标。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 适切的大学校长办学理念是大学成功的基石。 徐小洲.博克论大学的社会责任 .比较教育研究. 2002 ( 8 ): 23 . 梅贻琦 . 就职演说 . 杨东平。大学精神 。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3.236. 劳伦斯阿瑟克雷明.单中惠等译.学校的变革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 187 . 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69-70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4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
tangminqian 2010-5-18 16:19
浅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 汤敏骞 摘要: 办学理念说明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及办学思路。 2006 、 2007 年国 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70 所 立项建设单位中, 41 所院校在建设方案中提出了办学理念。其中 26 所院校用服务表明了与环境的关系, 24 所院校提出把能力或技能作为培养内容, 16 所院校提出了质量诉求, 10 所院校提出了特色办学的诉求。启示:办学理念应着眼人的发展与社会建设并进,各种功能相互协调;在空间维度上应把握时代走势,引领院校实现特色发展;在时间维度上应持续创新, 应答 时代 的要求。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本文以 2006 年和 2007 年 70 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的建设方案(公示在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中)为依据,运用文献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其中明文表述的办学理念,探究当下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优长与弊失,以期对高等职业院校厘清办学思路有所启示。 一、办学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等问题所形成的系统、成熟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对应着大学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要素观(学生观、教师观、资源观等)、教育管理观等。 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自身根本问题的一般的哲学思考和理性认识。大学理念反映大学的普遍性,办学理念说明大学的特殊性。大学办学者要在掌握和遵循一般的大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的时代背景、定位及其办学层次、学科结构和办学形式,确定和实施办学理念。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现状与问题 (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现状 2004 年教育部全面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引发各地 高等职业院校思索和凝练 办学指导思想,升华办学理念。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根据 1994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三改一补的基本方针发展而来, ① 办学历史大多比较短暂,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不尽成熟,大学文化普遍比较薄弱。 2006 年是我国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第一年,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了 28 所院校为首批立项建设单位。 28 所院校中,有 14 所院校明文提出了办学理念,占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总数的 50% ;其余 14 所院校对办学理念则只字未提。 2007 年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了 42 所院校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 42 所院校中,有 27 所院校明文提出了办学理念,占第二批立项建设单位总数的 64% ,尽管比首批立项建设单位提高了 14% ,但是仍然有 15 所院校,占本批立项建设单位总数的 36% ,没有提出办学理念。 综上, 2006 年、 2007 年 70 所国 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 41 所高等职业院校 明文 提出了办学理念,占立项建设单位总数的 59% ,其余没有 明文 提出办学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 29 所,占立项建设单位总数的 41% 。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问题 下面分析 41 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的办学理念。 我们首先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与其外部关系。就高等职业院校与其所处环境,即与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关系而言, 41 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服务,其中 2006 年有 6 所, 2007 年有 8 所,共 14 所院校提到了服务,明确办学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服务。还有 12 所院校提出了和服务一词比较接近的其他提法,如 2006 年有 2 所院校提出了擎术济生、适应市场, 2007 年有 10 所院校提出了 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最真实的结合、 以就业为本 、 职业融入学业,学业凸现职业 、适应地方支柱、优势产业发展需要、 企业的需要,我们的目标 、 走产学结合之路 、立足区域经济、 开放办学 、 立足林业创特色 、 学校与社会结合 等,同样表明了办学需要正确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除此而外, 2006 年有 6 所, 2007 年有 9 所,共有 15 所院校则没有提到其办学与国家或者社会的关系问题。 其次我们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内部关系。一方面,就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要素观而言, 41 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首先是能力(此处将与能力意思相近的技能一并统计在内), 2006 有 3 所, 2007 年有 11 所,共 14 所高等职业院校对能力和技能有所表述。另外还有与能力和技能意思相近的 10 种其他说法,如 2006 年有 2 所院校提出了 擎术济生 、 学做合一 , 2007 年有 8 所院校提出了 动脑和动手最真实的结合 、 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 、 艺术融入技术,技术凸现艺术 、 育厚德长技人才 、 知行合一 、 培育技术应用人才 、 铸就技术品质 、 鲁班传人 等。两方面合计起来,共有 24 所院校提出把能力或技能作为培养内容的要求。除此而外, 2006 年有 9 所, 2007 年有 8 所,共 17 所院校没有就此进行表述。 另一方面,就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观而言, 41 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首先是质量, 2006 有 5 所, 2007 年有 6 所,共 11 所院校有所表述;加上与质量意思相近的 5 种其他说法,如 2006 年有 2 所院校提出了 产品精品化 、 争创一流 , 2007 年有 3 所院校提出了 引领安徽高职教育 、 青胜于兰 、 鲁班传人 ,共有 16 所院校提出了质量诉求。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其次是特色, 20 06 有 4 所, 2007 年有 6 所,共 10 所院校提出了特色办学的诉求。 除此而外, 2006 年有 3 所, 2007 年有 12 所,共 15 所院校没有提出质量或特色的办学 诉求 。 三、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思考与启示 (一)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思考 我们利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作为理论框架以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 1 .高等职业教育受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制约,蕴涵着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向。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比其他教育类型紧密,直接受到社会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受到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的强力制约,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导向在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对于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问题则较少观照。 26 所高等职业院校明确提出办学主要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表明多数院校已经认识到办学必须正确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这种定位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从长远看,高等职业教育还必须兼顾人的发展。 2 . 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影响,从教育要素观、教育管理观两个方面展开思考。 首先我们从教育要素观方面思考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方面的功能是促进人的整体素质中各因素均衡的、和谐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教育内部诸因素分别对应于人的整体素质中不同的因素。对教育内部诸因素的不同安排,体现出各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各教育类型也因此把人导向不同的发展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所以应教给学生这一层次的教育内容。 但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开展能力本位的教育,实施高技能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的教与学。 24 所高等职业院校明确表示实施能力本位的高技能教育,表明多数高等职业院校 安于自身的类型定位, 能够把握社会对其培养人才的职业性要求 。 其次我们从教育管理观方面思考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对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要树立主体教育管理观。以主体教育管理观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教育管理者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充分发挥主体性,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要严格管理,使教育教学活动有序化、规范化、效率化,另一方面要宽松管理,把学生培养成为主体性特征突出的高技能人才。 26 所 高等职业院校对质量与特色办学诉求的高度认同,表明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自身当下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具有清醒的认识,能够正确地回应在质量与特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的背景下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评价要点及当前对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提出的集中要求。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 2006 、 2007 年 70 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院校办学理念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 .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应着眼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建设同步,力求各种功能协调作用。在市场经济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应以人的发展为社会建设的旨归,抓好人才培养,以技术创新为科研重点,全力服务社会建设。 2 .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在空间上应放眼同样条件和时期的办学实践,提炼办学经验。在一个时代的大环境下,办学者应把握时代走势,放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比较优势,实现特色发展。 3 .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在时间上应持续创新, 回 应各个时代的不同主题。随着时代的变换,办学者应在总体继承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办学理念, 应答各种内外部条件的要求。 注释: ① .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 潘懋元,王伟廉 . 《高等教育学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 第 36 页。 . 潘懋元,王伟廉 . 《高等教育学》 .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 第 35 页。 . 薛天祥 . 《高等教育学》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第 14 页。 . 张应强 . 质量与特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大主题 . 《龙岩学院学报》 2006 年 4 月 . 第 9 页。 (本文已发表于《职教论坛》2010年第5期) 作者简介 汤敏骞,男, 1969 年 9 月生,河南省南阳市人,副教授,教育硕士,现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研科科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 联系方法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祭城路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邮政编码: 450046 E-mail : tangminqian@163.com 单位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祭城路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3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理念比较研究
fairyslave 2010-3-18 13:09
摘要 : 世界著名大学 牛津、哈佛的办学理念集中表现为,坚持 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职能,以普遍学问为基础的学科设置,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国著名大学北大、清华 的办学理念是在融合中西方教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产物。中国一流大学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必须努力缩小一流师资队伍、对 教育理念认识与实施、教育产业化、教育国际化 等方面的差距。 关键词: 大学; 办学理念;比较研究 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念 。国内外著名大学在其办学理念上都有独到之处,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与时俱进,勇于变革。世界著名大学所开掘与彰显的先进办学理念,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一定的启示。 1 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 (1) 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组成于 1168 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的大学之一。 据《泰晤士报》报道, 2004 年 11 月 4 日 公布的一项新的全球排名,牛津大学列第五位。 19 世纪中叶,牛津大学兴起有关大学理念的讨论。在牛津大学生活了 20 多年的 英国著名神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 John Henry Newman , 18011890 年 )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 1852 年出版的演讲和论文集《大学的理念》(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 ,是第一部专门论述大学理念的著作,对大学理念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非凡。其基本观点是,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 a studium generale , or school of universal learning ) ,大学的目的是培养绅士( gentleman ),大学教育是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 。纽曼的观点反映了他当时毕业的牛津大学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当时牛津大学历经 600 多年历史演变的精神萃取。 时至今日 ,纽曼的大学理念仍然影响着牛津大学,具体表现在:其一,它仍然遵循着普遍学问的办学理念,现设 16 个学部,开设 50 个专业。在牛津人看来,大学是所有知识和智力发展的王国,应吸纳人类所有的艺术、科学、历史和哲学方面的知识,并使其适得其所。这种普遍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术机构之所在。 其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中世纪其他大学一样,牛津大学是一个仿照行会方式组成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学者社团。学者们建立各种社团组织,以共同切磋学问,追求真理,同时保护自身的利益。在与教会和封建世俗政权的斗争以及合作的过程中,大学取得一定的自治权。大学通过这些自治权或特权,为学者探索学问提供了学术自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牛津大学的办学理念在纽曼大学理念的基础上发生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其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纽曼时代,大学的职能是培养人才,或者说是教学。 1854 年在皇家调查委员会报告的基础上,由英国议会颁布的《牛津大学法》生效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该法要求牛津大学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从事教学又进行科研,同时按专业设系。使大学的结构从以古典学科为中心的体系转移到以专业为中心并与职业对口的体系,使专业教学、科研与实际结合起来。此后,牛津大学创建了一批博物馆和实验室,科研逐渐成为牛津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牛津大学前副校长莫里斯 博拉( MauriceBowra )指出:当代牛津的基本任务有四:培养领袖人才,科学研究,培养新型的学者和科学家,通过学院传递文明文化。 其二,坚持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 2000 年,牛津大学陈述自己新的使命:牛津大学的目标是在教学和科研的每一个领域都达到和保持卓越,保持和发展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地位,通过科研成果和毕业生的技能而造福于国际社会、国家和地方。追求卓越使牛津大学在英国的文化、政治和科技生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至 2004 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了 46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30 位首相 。 在当代,为了实现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牛津大学把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的基本理念,广延名师。 在牛津的教师团队中,目前有 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93 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38 位不列颠学院的院士和 4 位皇家工程学院院士 。 (2) 哈佛大学 在《泰晤士高教增刊》 ( 2004 年 11 月 4 日 ) 评出的 全球大学排名中, 哈佛大学以近 230 亿美元的捐赠基金位列第一。 哈佛大学成立于 1636 年,创建的宗旨可从其校徽和校训中得到体现。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 VERITAS 字样,意即真理;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它们都昭示着该校以求是崇真为办学宗旨。在随后的 300 多年间,哈佛大学虽历经变革,但一直固守着寻求真理的办学宗旨,只是在不同时期表述及侧重点不同而已。 1869 年出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化学家艾略特( CharlesW . Eliot ),重视大学的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在教学基础上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实行选课制,发展研究生教育,初步奠定了哈佛大学的研究型大学地位。随后的几位哈佛校长如劳威尔( AbbottLawrenceLowell )、科南特( JamesBryantConant )、普西 ( Nathan M.Pusey )、博克( DerdkBok )、陆登庭 ( Neil L.Rudenstine ) 等,也是立志高远、锐意改革,改进本科生教育,完善专业学院,强化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推行核心课程计划。这些不但巩固了哈佛的研究型大学地位,而且使哈佛成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教学和科研是哈佛大学的主要职能。艾略特指出:大学有三个主要的直接职能。首先是教学;其次是以书籍等形式大量汇集已获得的系统知识;第三是研究,或换句话说就是把目前的知识疆界向前推进一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掌握一些新的真理。 其继任者劳威尔指出:大学具有两个职能,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能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一个是储存和传递已获得的知识,另一个是增加知识 针对大学职能的泛化倾向, 1970 年出任哈佛校长的博克坚守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大职能。他说:大学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设,它们的特定使命就是发现和传播知识。我们常说美国大学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但是在哈佛,服务始终无法与教学、科研相提并论。 为了使哈佛大学成为高水平的一流学府,从艾略特起的各位校长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艾略特指出: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因此,他上任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提高教师工资,不惜重金聘请最优秀的人才,并为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最好的便利条件。科南特说:大学者,大师荟萃之地也。如果学校终身教授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么这所大学必定是最优秀的大学。在教师的聘用和升迁上,他制定了 非升即走 的政策,而遴选教师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学术价值。 近 80 年来,哈 佛 先后有 30 多位教师获得了诺贝尔奖。 艾略特把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哈佛大学从此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传统。艾略特认为,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学术自由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也是一所大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劳威尔继承了艾略特时代的学术自由传统。他认为,大学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发现和传播真理的环境,特别是在课堂上应该有绝对自由的权利。在哈佛,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有平等地竞争学期奖学金的自由,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正是基于学术自由的理念,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全面推行选课制和学分制。 艾略特对哈佛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他提出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劳威尔主张重建自由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普西则提出要培养有教养的人( educated men and women of character ) 。无论怎么说,哈佛要培养的都是自由发展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哈佛大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1979 年,哈佛大学开始实施核心课程计划,从而形成了由核心课程、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哈佛大学始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上。 综上所述,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始终坚守自己追求真理的办学宗旨,把哈佛看作一个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场所,看作一个培养 自由发展的人 的机构,看作一个学术自由的空间,看作一个有原则承担直接社会责任的组织。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思想家克拉克科尔( Clark Kerr )用多元化巨型大学来描述哈佛、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发展状况。他说,现代美国大学不是牛津大学,也不是柏林大学,它是世界上一种新型的机构,这种大学才是真正的现代大学 。 (3)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于 1898 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17 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他的大学理念与实践对后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实用哲学大师杜威( John Dewy , 1859 1952 年 )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大学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之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其一,完全人格,诸育和谐。他认为: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 1912 年 1 月,蔡元培就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指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根本方针。他进一步指出,养成完全人格就在于德、智、体、美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二,教育独立,大学自治。 1922 年 3 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全面阐述了他的教育独立主张。他认为:教育事业当全面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其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汲取了德国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发扬也贯穿了学术自由的精神,他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是,反对尊孔读经,但支持整理国故。兼容并包意指倡行学术自由,允许各种学说与学派同时并存,相互竞比,开展学术争鸣。 1930 年,他在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撰写大学教育辞目时又明确指出: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 近代思想自由之公例,既被公认,能完全实现之者,厥惟大学。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政党之约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制。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其四,昌明学术,倚重研究。蔡元培认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说: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在世界上立得住脚而且要光荣的立住是要以学术为基础的。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二十世纪更要依靠学术。所以学术昌明的国家,没有不强盛的。反之,学术幼稚和智识蒙昧的民族,没有不贫弱的。他首先在北京大学设立研究所,作为研究学术和培养研究生的专门机构,并要求大学生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注意文、理两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其五,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1919 年 5 月 4 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期间, 蔡元培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指导者,简直是实际的行动者。五四运动之后, 7 月 9 日,蔡元培致电全国学联、北京学联和北大学生会,号召学生迅速恢复学习,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他一直认为,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既要有爱国之情、卫国之志,又要有报国之能、效国之行。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关系前后不过十年半,真正亲自主持校务的时间亦不过五年半左右。然而,他在北京大学初步奠定的学术自由的传统,以及由此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一直延续下来,垂诸久远。其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远远超出一个北京大学的范围。 (4)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它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创建于 1911 年。梅贻琦于 1931 年 12 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历时 17 年,成绩斐然。他的大学理念主要包括,其一,知类通达,通重于专。梅贻琦是中国最早提倡通才教育的教育家,这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从儒家传统的大学之道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力举通才教育。他认为,现代大学理念仍不外《大学》所说的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要达到此目的,大学阶段就要给学生以通识训练,使学生知类通达。他指出: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他强调: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能使我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如此不但使我们的生活上增加意趣,就是服务方面亦可以加增效率。清华大学的这种通才教育,打破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发展方面的单一性,使学生能够扬长补短、各得其所,为日后各展其能奠定了坚实基础。如钱三强、王大珩、何泽慧、于光远在清华是同班同学,而钱三强和何泽慧后来成了核物理学家,王大珩成了光学家,于光远则在经济学、哲学、教育学领域颇有造诣。其二,端赖大师,教授治校。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视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多方礼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清华任教,而致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梅贻琦大力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相继设立一些由教授组成的专门性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教授在行政管理及学术管理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其三,兼涵并容,学术自由。执掌清华大学期间,梅贻琦一直追随蔡元培,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他指出: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之北大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2 国内外著名大学办学理念的比较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大学办学理念受到诸如历史、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乃至宗教因素的影响,打着深刻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烙印。而且,牛津、哈佛的办学理念在本质特征方面始终保持稳定,但在外延方面又保持开放的形态,随时接受各种变化因素的冲刷洗礼。它们的办学理念集中表现在:坚持 求是崇真的办学宗旨,追求卓越的办学目标,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职能,以普遍学问为基础的学科设置,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中国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情境和路径。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洋务教育,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功利出发,主要由政府推动,具有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 20 世纪 30 年代又面临抗战救亡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渐为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所挤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蔡元培、 梅贻琦等教育家将 儒家文化中培养君子、士的人格理想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养成相衔接, 积极传播西方大学理念。 蔡元培主张,大学教育应采用欧美之长,孔、墨教授之精神,必先要领得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他们的办学理念是在融合中西方教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产物。 可以说,中国 现代高等教育 的起点并不低,在兵荒马乱、政治动荡的 20 世纪二三十年里,出现了以北大、清华为杰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学,造就了整整一代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大家。但是, 当年的气象已成历史。此后,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改造和学习、建设和发展,经历了跃进和僵滞、动乱和毁灭,以及拨乱反正、恢复重建和改革开放的曲折过程。 在 2004 年的全国两会上,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提出,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很大,原本预定北大在 2018 年、清华在 2020 年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日程表应该现实地推迟。那么国内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到底有多远?反映在办学理念上,差距何在? 对此,笔者有几点认识。 第一,国内大学在一定程度上 偏离了学术自由,学校自治这一基本理念。中国的现代大学从一开始便主要是行政力量干预与运作的结果,总体上学术权力的力量总是相对有限或昙花一现。蔡元培所领导的北大改革,相对于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大学发展史而言,无疑是短暂的。蔡元培在十年的北大校长任内有过八次请辞,由此可见,在中国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所面临的外部限制。可以说,中国大学制度变革中学术自由与行政效率间的矛盾与冲突由来已久,是历史沉积使然。而西方大学有独立于政治的传统,哈佛大学就曾拒绝授予里根总统荣誉博士学位。笔者认为,在中国大学实现学术自由,首先应将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转型为制度化的组织设计,其次就是实现行政权力学术化。 第二,国内大学缺少一流的师资。 曾担任十载哈佛校长的陆登庭在谈到一流大学的概念时,用四个一流加以概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评价。梅贻琦也早就提出过著名的大师论。现在的北大校长许智宏仍在 说: 大学乃大师之学,无大师则无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运行的主体是高素质的师资、一流的人才。要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于人,在于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只有优秀教授的资源充分流动起来,才会给大学带来新鲜的学术思想,才会真正使科教兴国战略更具有活力。要建设一流大学,硬件条件的满足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大学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库,大学的精神底蕴和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因此,在强调硬件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很显然,国内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主要差距是缺少一流的师资。没有一流的师资,就没有一流的学生,也就没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而广纳贤才的前提条件是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软环境,这必然又涉及到学术自由,学校自治的理念。 第三,国内大学在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及实施方面存在差距。以 Liberal Education 一词为例来说明。从词源上看, Liberal 和劳动、自由、自由民、博学多才有关。该词在国内被译为素质教育,在香港被译为博雅教育,在台湾被译为通识教育,在国外被译为自由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对人的品行、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教育培养,这是对的,可是经由何种途径、用什么内容、如何培养素质,却不甚了了。当年梅贻琦提出通才教育的理念,但他并没有进一步阐述如何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可谓一大憾事。这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大通病,提供的原则性指南多,而提供的具体实施方法少,且操作化严重不足。一般意义的素质培养,其实从襁褓中就已经开始,但这不是 Liberal Education 所要讨论的。它是大学的基础教育,是和知识教育、自我反思、自我修炼的成人化行为连在一起的。假如不突出这些主要方面,素质教育就难免沦为空洞的道德说教,甚至变成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这些反映到教学方式上,也可明显地看到差异,一位留英学生说:国内本科四年的教育给我的感觉是在不断地学东西,用一句英文来说,是 You know what 。但是在英国的 10 个月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知道了怎么去学。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说: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它不同于简单的教学。大学应该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如果我们相信创新可以带来未来发展的繁荣和稳定,那我们必须承认创新活动只能源于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 而传统中国的政治和教育文化是不提倡学生自由表达自我观点的,两千多年以来,无论太学和私塾都普遍遵循死记硬背和呆板规矩的学风。这一教育传统在当代的反映之一是注入式或报告式的课堂教学。如何突破这种产生于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约束性教育文化,也是国内大学需要反思的。 第四,国内大学宣扬的教育产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的主要职能。前文分析过,牛津、哈佛始终 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职能。哈佛校长德里克 博克承认大学应该为社会服务,但又认为大学为社会所能做的最大贡献在于教学和科研。牛津大学作为一所古老的大学,始终给人一种象牙塔的感觉,大学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是当代大学理念中争论较大的命题,牛津大学的成功是否可以说明大学应该具有一定的象牙塔精神呢? 第五, 国内大学在 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方面存在差距。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评论家约翰 劳尔认为,高等教育现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学生准备到海外留学,学习最好的课程;企业想寻求世界性的研究伙伴;学者比以往更愿意更换岗位,到他们喜欢的大学去工作。一流大学如果只知道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处于领先地位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2004 年, 英国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学进行比较排名,这次排名非常强调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在五项排名标准中,涉及国际化的标准有两个 国际学生和国际教员,而北大、清华的这两项得分都较低。 2004 年4月,哈佛大学公布了对本校学士课程的一份全面评估。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将国际经验加入学习过程,期望哈佛学生在校期间持续修读一门外语,并在国外至少学习、研究或工作一学期。评估宣称,哈佛要培养的学生,不但是美国的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国内大学要想早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加强国际化建设力度,加快国际化建设步伐。 3 结 语 在现代世界,一个国家的社会是否够得上发达和文明的标准,是否具备持续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具有一个合理而高质量的大学体系,有无世界一流大学。 2004 年中国高校毛入学率超过 19% ,达到了国际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 15% 以上), 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既承受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巨大压力,又面临知识经济、高技术时代的严峻挑战,我们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呼唤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急迫。然而和世界大学相比,中国大学的问题和处境仍然是十分独特的。大楼多于大师,设备重于人才,经济困窘、人才流失的危机并没有过去,计划体制、官本位的弊端和政治挤压依然存在。我们树立了雄心勃勃的建设一流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但关于什么是 一流大学 的办学理念、差距何在似乎仍待廓清。回顾北大、清华的历史,我们曾有过很高的起点,那曾经烂漫的源头,那短缺而珍贵的资源,珍视我们自己的传统,从历史和前辈大师那里汲取新的力量。社会现代化是社会整体的演进,尽管我们面临的挑战巨大、形势紧迫,但似乎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特别是在教育和文化、学术的积累发展上。我们需要正视差距,认真地质疑、反思、矫正和变革,重新弘扬作为一个教育古国的大学之道和文明之光。 参考文献 韩延明 . 大学理念及其相近概念辨析 . 教育发展研究, 2004 , (7-8) : 9. 约翰亨利纽曼 . 大学的理念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吴勇 . 牛津感悟 .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 2004. 夏红卫 . 执掌牛津七年的老船长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柯林卢卡斯 . 国际人才交流, 2004 ,( 7 ) .128. 刘宝存 . 哈佛大学办学理念探析 . 外国教育研究, 2003 , (1) : 48-53. 刘宝存 . 科尔大学理念述评 . 比较教育研究, 2002 , (10). 韩延明 . 蔡元培、梅贻琦之大学理念探要 .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 (3) : 90-93. (旧文,04年写的)
个人分类: 闲言碎语|818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栋楼体现的办学理念——元智7馆小记
LVNAIJI 2009-4-17 18:39
近日应元智大学之邀,第三次赴台。扣除路途、去台北 101 ,以及访亲(见台湾的吕乃),在元智大学仅短短两天。在密集的会议期间,在通识教育部王主任和终身教育部冯副主任陪同下,两度参观了校园和建筑。我并不熟悉建筑界的学术语言,也未必懂得建筑之美。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建筑进而办学理念却给我以强烈的震撼。元智7馆更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一座耗资7.5亿元(台币);占地约4600平方公尺,为地下一层及地上十层的电子通讯及研究大楼,获得台湾建筑奖的首奖。.运用光影变化、使挑高的天井形成内部公共空间并充满了流动与张力,彻底实现了设计师杨家凯所追求的『荡漾于流动与凝固之间的诗意』。从外部欣赏,右翼的流线型玻璃太空舱取得了最大的视觉焦点,同时(这一点是笔者的体会)又与左上角的空缺构成光影和空间上的均衡(见右翼太空舱)。而在另一侧将建筑物从上到下地切割开来的翼墙更是教人无法转过头去(见翼墙)。这片翼墙到了下层后线条开始弯曲,甚至到了底部还延伸成户外的坡道阶梯,让建筑整体不但兼具了朴实和科技感,而且还洋溢了丰富活泼的气息。 建筑内部的宏伟天井区,在空中架设了一道巨大的空桥,搭配裸露而上的蜿蜒阶梯,一方面诱使师生在5楼以下多走楼梯,以减少使用电梯的频率;另一方面则意图在建筑内部创造微都市型的校园情境,有了立体地景型塑后,再由玻璃天幕引进自然光,让内部都能看到万变的光影流窜。 广场和挑高的中庭,在以往既定的认知里,都是与『教室内才是正规学习空间』的传统思维相左的。杨家凯这样的建筑语言是要颠覆一个观念,那就是校园建筑不一定非得是一间间教室或办公室的组合。他希望「浪费」建筑空间以获得更灵活、更无教室界线的机动空间,就连走廊都不认为只是过道;而应该是未来学生交流、学习的场所之一,所以还特意增宽了走廊等的公共空间。 以上文字引自 http://spiderjosh.spaces.live.com/blog/cns!B8EB7DD4388473BE!15183.trak 以下照片除指明外,均由冯副主任摄影 右翼太空舱 空中会议室 空中走廊 镂空的楼 内外延伸 切割并延伸的翼墙 伸向天井中央的悬置楼梯 最大的食堂 斜置的桥 宿舍楼群的生活区 如果说上面所引用的主要是建筑学的语言,当然笔者颇有同感;那么下面就是笔者自己的体悟。 置身于元智七馆,所有的楼梯和走道都是活生生的,赋予了生命。伸向天井中央的悬置楼梯,在由玻璃顶棚泻下的光照之下,那明亮的一侧彷佛先是来自各地,继而奋力向上,跃身于世界的中心,然后悄然回归,聚集力量,期待下一次的搏击。镂空的楼和 内外延伸使这栋楼充满情趣,处处可以向外通往世界,向内回归心灵。 天井中的空中走廊或斜置的桥可谓神来之笔:沟通两侧,而又分割空间。人既可以在桥上匆匆而过如光阴流逝,又可伫立于上,或俯视来往过客。在斜置的桥的右下方,不是赫然一行行的脚印!或仰观顶棚外之流云和阳光,大千世界。桥梁无疑起到两岸之间的均衡,而它的位置却又如此不对称:上下、左右,以及明暗。 置身于元智七馆,在这样的空间中体悟,你的心灵情趣,怎么会不被冲击激荡而调动起来?那么,在千篇一律严格规整的建筑之中,你的才思和创造性又将如何? 再想想吧,下课之时,同学们从各个教室、实验室、每个拐角、各层楼梯,以及空中走廊涌出,在各个方向,在不同空间交汇,这不正是一个设计师所希望的微型都市吗?于是,整个世界便浓缩于方寸之间 。 元智七馆如此,元智大学的其他建筑及其布局也体现了同样的理念。宿舍楼群间的生活区顾名思义,在宿舍楼群间,略有下沉,显得较为放松和亲切。而所谓最大的食堂,同时只能容纳 200 人就餐。分散和多元由此可见一斑。 这次所参加的学术活动,中午的工作餐就在楼内的平台上,大致就是镂空的楼和内外延伸这样的处所,而不是在会议室内,更不是一本正经的餐厅。学生就在附近,在走廊,在楼梯,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零距离 置身于元智大学,这样的建筑,这样的理念,师生怎么不亲近,人际如何不融洽。那么在一个占地数千亩(这似乎是衡量什么的指标之一)的大学,院系间的距离,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此之遥远,又如何感受,怎么亲近? 大学之大,不在于,在于
个人分类: 教育|8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