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乌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猪都缺钙,怎能补钙?】小儿日记
ncepuztf 2015-10-17 21:43
2014年冬天的雾霾好厉害,有次持续了一周多,天是灰白的,始终不见太阳。 孩子姥姥说:晒不着太阳,人都缺钙了! 儿子说:乌龟都缺钙了!(儿子养了只乌龟) 姥姥无语,半天才说:吃顿排骨补补钙吧! 儿子接话:猪都缺钙了,哪里还能补上钙?
个人分类: 小儿日记|1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个乌龟
siccashq 2013-5-17 08:08
母亲去菜场买了三个乌龟,一般大,但背纹不同,其中一个性情温和,常半伸头,不似两位昂头抓壁。睿睿起了名字,分别为戴拿、盖亚、梦比优斯。 早上起来,睿睿在纸上画了一个乌龟像,寥寥几笔,倒也很可爱,原以为是奶奶指导画的,后来问过是冤枉了,不知小儿还有零星画画的天赋。 这几日翻读吴官正的《闲来笔潭》和齐白石的自传,幼时家境尤苦如斯,但都选择了读书习字,虽长辈劝而不弃,终成事业。当然,他们自幼聪慧,选择的也是应选择的路,如水流下涧,怪石不能挡。 想睿睿等儿童也不会有家境窘迫之虞,是否也能寻到自己的路,犹未可知。
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急!!!求教,此为啥品种?如何饲养?
热度 36 cwufp 2013-4-29 12:51
科学网上各类专家云集,本人现急求教,如照片的一乌龟,体重大约3.3Kg,背长大约21cm,四方形,性情凶猛,稍微动它一下,气喘如牛,脾气巨大。此龟属啥?如何饲养? 1,龟背上车钥匙长度为8cm 2、乌龟的尾巴 3、乌龟的头部,好像头不能完全缩进去 4、乌龟的脸和下巴
6075 次阅读|99 个评论
今天骑电动车跌了一跤,也把乌龟送回给小朋友了。
热度 1 zjzhang 2013-3-27 18:17
今天上午十点半左右,回到家里,出来的时候可能是太大意吧,转弯的时候居然跌倒了,左腿被车子压着了。真是晕,提不动啊,使不上力,也用不上劲。叫了半天,终于有位阿姨过来了,把车子抬高了一点点。我才好把腿拉出来。这可真是买那么笨重的车子的代价啊。要是个自行车也不至于这样。 今天下午和Dr.Luo散步回来,又在看是否有巴西龟出没。守株待兔永远是没有结果的。等来的是原来看见我抓来的那只乌龟的小朋友。本来就不太想养了,怕把她养死...就把她送回给小朋友了。期待他能把她养好...
个人分类: 文学|2411 次阅读|2 个评论
优雅的学者风度
jlpemail 2013-1-11 09:42
不 是趴在论文制作的地毯上阅读, 不是在书籍的丛林里迷路; 优雅的学者, 牵着乌龟在五星酒店的花园里散步 ; 前进的频率, 不超过乌龟的四肢. 穿旗袍的服务员 介绍乌龟 血 的营养价值 优雅的学者风度 一一群乌龟环绕, 企求学者 欣赏 背上的绒毛 2013年的学者风度 就是 牵着 乌龟 在五星酒店 的花园里 散步
个人分类: 诗词场|3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小笑话:专家的话你也信!?
热度 1 hongkuan15 2012-12-20 18:43
[转载]小笑话:专家的话你也信!?
有两只乌龟在田边头对头一动不动,这时一个专家问旁边的老农,这两只乌龟在干什么?老农说:“它们在比耐力,谁先动谁就输了。” 专家指着一只龟壳上有甲骨文的乌龟说:“据我多年研究,这只乌龟已死五千多年了。” 这时另一只乌龟伸出头来说:“草!死了也不说一声,害得老子在这里干等。” 一句话刚刚说完,那只有甲骨文图案的乌龟大笑把头伸出来说:“你输了吧,专家的话你也信!
4991 次阅读|1 个评论
晒太阳的乌龟们
热度 4 cutefay 2012-10-2 15:19
晒太阳的乌龟们
把三只乌龟放在一个盆子里,放在阳台上。小乌龟在大乌龟的背上晒太阳,真是挺可爱的。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10210 次阅读|8 个评论
凉生男暖生女
热度 27 fs007 2012-8-14 10:37
寻正 在1974年,加拿大乌龟大比(Canadian Turtle Derby)赛出冠军之后,组织者邀请美国冠军托比(Toby)参赛,进行美加对决,看美国乌龟跟加拿大乌龟哪个跑得快。在上半场两个冠军竞争激列,不相上下,这时托比犯上兔子的毛病,觉得对手太弱,决定睡一觉再轻松地超越加拿大冠军瘦兵(Slim Should a Been),拿到邀请赛的桂冠——结果它在加拿大冠军爬过终点线之后仍未醒来,痛失北美冠军称号。 乌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龟壳,这是它们把肋骨及身体骨性结构特化后的结果,在自然界,如果它们的敌人不是人,坚硬的龟壳就会给予它们完善的保护。笨重的龟壳也不是没有代价,它们的手脚不得不以尴尬的角度伸出来,尽管乌龟有着强大的肌肉,它们的运动能力是有限的,其生活节奏就几乎极度地变慢,四五十岁的人都显老态了,但四五十岁的乌龟还算儿童。 大比邀请赛对托比来说是不公平的,瘦兵以39秒赢得了比赛,在乌龟的时间观念里,任何以小时计算的比赛都是无效的,更不要说以秒计算了。乌龟的时间是月以及年为单位的,在比赛过程中打盹睡觉再也正常不过。 在一个水族馆里,饲养员把一只男龟放入池中,让他去追求那只女龟,男龟也不负众望,一个劲儿地往女龟身上爬,可惜女龟慢腾腾地,时不时把他给抖落或者一脚蹬开,让旁观者都忍不住有做政治辅导员的欲望,如果能讲龟语的话,肯定会出面做劝善工作,让她服从组织安排。如果你想看到男龟追求成功,就要有耐心,有男龟一般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实际上,实足“百折”都已经低估了乌龟世界。这份耐心你肯定没有,把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减慢至1/4或者1/10倍速播放,你肯定看不完。 乌龟长寿,在科学上称它有“可忽略的老化”(Negligible Senescence),它的生命节奏如此之慢,在理论上它可以永生,如果没有事故、不成别人口中食物、不生(感染性)疾病,乌龟就不会死。在乌龟身上,时间差不多冻结了,上百岁的乌龟的内部器官跟几岁的乌龟没什么区别,它的器官就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功能结构的衰减老化。乌龟可以不吃不喝长达数月,让它轻松渡过大干旱、大洪水、极度高温、或者寒冰时代。 中国人实行计划生育,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是性别比例失衡。对于欧洲池塘乌龟来说,它们的后代性别从来就没有平衡过。如果你检查它们的染色体与基因,男龟与女龟并无区别。在它们孵化时,如果温度高,比如超过28度,你就看到一个又一个的龟女爬出来,如果温度低,比如低于27度,就变成了龟儿子的天下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些因为不生儿而被贯以不孝之名的中国人,在明白这一道理后可能再投胎时坚决申请做乌龟,变变温度,想生男就生男,想生女就生女,还不用担心性别比例失衡,太爽了。 在人的世界里差10岁结合在一起就有老牛嫩草之嫌,所以有性别比例失衡之虞,而在乌龟世界里,相差100岁结合在一起都算门当户对,哪一年生儿,哪一年生女就变得不重要了。欧池龟的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叫温度决定性别(Temperature sex determination,TSD),是环境决定性别的主要模式。除不少乌龟外,很多爬行动物,尤其是长寿的,都喜欢采用这一模式决定后代是变男还是变女。 为什么欧池龟让温度来决定生男生女?这是一个仍然持续困扰着科学家的难题,因为根据自然选择理论找不到这种生殖方式的优势。虽然它们的长寿可以减弱性别不平衡造成的生育劣势,但在数千百万年中,这微弱的劣势也会造成进化压力,让它们放弃这一模式。有理论认为男龟更宜在偏凉的环境生活,女龟则喜欢温暖之地,凉生男暖生女可以增加后代适应性。这种说法的漏洞就是相应的分居压力还会造成持续的生育劣势。 这个乌龟的秘密大概会以龟速加以破解,我们得有耐心,乌龟那样的耐心。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20608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谨言慎行 言多必失
热度 1 jerrycueb 2012-5-23 09:43
从前有一只乌龟,有一年碰上多年不遇的干旱,所居住的湖泊完全干涸了,自己也不能爬行到有食物的水草丰泽之地。当时有一群大雁居住在湖边,也准备迁往他方,乌龟就向他们苦苦哀求,要求把它带离此地。      一只大雁就用嘴叼着这只乌龟,往高空飞去。大雁经过一座城镇,乌龟忍不住气,向大雁问道:“你这样不停地飞,到底要飞到何处?”      大雁听了,只好回答,才一张口,叼在嘴里的乌龟就径直从高空落下,摔在地上,被人拾取,宰杀享用了。      乌龟多嘴多舌而致堕地身亡,恰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不谨慎口舌,就会招致恶果。      佛家的“正语”戒律在现在看来,对人们日常交往、交际仍有其积极的、可取的一方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的语言往往是他的思想的反映,是他的全部精神修养、文化层次和审美情趣的最集中、最外在、也是最直观的表现。人们历来欣赏那种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谦谦君子,而鄙弃那些满口大话、妖言惑众的小人。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言多必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谈话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时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词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喜时之言多失言,怒时之言多失礼。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才指出,对于开口说话一定要持谨慎态度。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到周朝观礼,进了后稷的庙,见有三尊金铸人像,几次闭口不说话,而是在金人像背后题字:“这是古时说话小心的人,要以他为戒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就会有更多过失;不要多找事,多找事就多祸害。不要说没什么危害,那是很大的灾祸。”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说话太多。看看下面的例子,我们就不难理解先辈们对言辞要忍耐的论述。      南北朝时,贺若敦为晋朝的大将,自以为功高才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被晋升,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史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了,便拿起锥子,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个教训。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被放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就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回答说:“高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庭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贺若弼对他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份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了。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撤消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言多而坏事。所以说,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务必要忍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管不住自己的舌头的人,不仅容易伤人,而且容易惹祸。慎言不是不说话,慎言是当说话时就说,不该说话时永远不要说。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是没有用的。
3198 次阅读|2 个评论
乌龟与鱼
热度 5 xusuowen 2012-5-14 00:16
乌龟与鱼
3826 次阅读|6 个评论
你知道实践中人怎么看待砖家叫兽么?
热度 4 hdmutong 2012-3-14 06:44
说,有一教授在河边看到两只乌龟缩着一动不动。问一农民:它们在干吗?农民说:在PK。教授不解:动都不动P什么K。老农说:在比谁寿命长。教授说:可是壳上有甲骨文的那只,早就死了埃!这时,另一只猛然探出头来骂到:MD,死了也不吭一声。另一只也伸出头来:“SB,专家说啥你信啥呀?”教授急了,边拿兜里的板砖边骂:“妈的,我一砖拍死你”。 以上段子转自 http://www.xumuren.com/thread-415995-1-2.html
个人分类: 娱乐休闲|3218 次阅读|6 个评论
4名中国人在津巴布韦因食用40多只野生乌龟被捕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2-2-19 15:55
4名中国人在津巴布韦因食用40多只野生乌龟被捕
http://roll.sohu.com/20120219/n335161543.shtml 据法新社报道,津巴布韦官方媒体《先驱报》今天援引一家动物权益保护组织的话称,4名中国籍男子因食用40多只野生乌龟而被津巴布韦警察逮捕,并有可能被驱逐出境。   报道称,据当地村民举报,津巴布韦警方和官方野生动物保护组织16日对该国东南部一座村庄突袭,发现了13只活的野生乌龟,以及40只乌龟遗骸,随后将这4名中国籍男子逮捕。目前,警方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   按照《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野生乌龟属于世界濒危物种。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蔣科學按:這四名同胞在國內肯定不太瞭解動物保護,可見相關的宣傳很不夠啊! 4名中国籍男子因食用40多只野生乌龟而被津巴布韦警察逮捕,并有可能被驱逐出境。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28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兔子想追上乌龟......
热度 3 liwei999 2011-7-3 15:34
引用: 附录:(吴国盛的著名论断:)   他还说跑得快的追不上跑得慢的,兔子想追上乌龟必须到达乌龟刚才的位置, 可是到达乌龟刚才的位置乌龟又不在那儿了,又往前爬了,你又要到达乌龟刚才 的位置,所以芝诺说兔子只能接近乌龟,因为他永远追不上。   我们中国人听这个问题就说你就是狡辩嘛,怎么追不上呢?无非你是开玩笑 而已,不是的,他们很认真,直诺说这个东西讲不通运动就不存在,而且这个东 西确实推动了西方数学和逻辑的发展,这个难题目前也不能说很好地解决了, (虽然)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听就能听懂。 ================= 试图澄清无限和连续统的概念是19世纪以来数学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 (104570) Posted by: gyro Date: August 22, 2007 09:56AM 从这个意义上说, 引用:“这个东西确实推动了西方数学和逻辑的发展,这个难题目前也不能说很好地解决了” 出自一个哲学家是由于“哲学家想得更多些。” 至少比我多些。这个说法在一个公共演说稿里出现很可以理解。那篇稿子我看过,看不出什么掉价的地方,那些对之不感冒的评论倒是显得文青了。 但从纯数学来说,从Cant的集论开始,到Bourbaki的《Theory of Set》,有于无限和连续造成的数学演绎上的困难在技术上已经很好的解决了。 北大教授是个“符号”。吴比一般批评他的人要有些货。 (104582)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22, 2007 10:27AM 几次要提笔说说“科学”这个事儿,由于其它的事情,都放下了。 “追不上”是“看”出来的。包括吴本人在内,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将这件事用几何图形表达出来。“玩了个偷换概念的把戏”可以是个表达法。但是,人脑有错觉也是事实。放电影使静图像“变成”动的,总不能讲是“偷换概念”吧? 取两个空间坐标轴,一个坐标是(兔子,兔子),一个是(兔子,乌龟)。轨迹的两条线的确没有交点。 对这两个轴做垂直的时间轴,在{兔子位置/时间)的平面里可以有兔子的轨迹。同样在{乌龟位置/时间)的平面里可以有乌龟的轨迹。同一时刻,在位置坐标平面内的(兔子,兔子)与(兔子,乌龟)给出另外的一个有交点的轨迹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630 次阅读|3 个评论
纪念我的宠物龟
pup 2009-7-23 22:25
我家乌龟小名叫金柜,到我家已经两年整。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它都不进食,却也总在动,所以我常常担心它入不敷出,会OVER掉。 不想,它悄悄的长个儿了,并常常翘首窥视外面的世界。 这个夏季,每天上午610点,它不断的尝试要越狱,它屡试屡败,却愈挫愈勇。 它能坚持这个姿势10S,然后重重的摔回玻璃缸中,幸好它皮粗肉厚,不疼~~ 它大概有着卸甲归田的梦想。只要它有足够的耐心,明年此时,就能翻出这个玻璃缸。
个人分类: 科学咖啡馆|3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乌龟和鳖(甲鱼)的区别方法
热度 1 郭崇慧 2009-4-18 10:47
幼儿园的老师让家长收集与乌龟相关的图片,我和女儿在网上找了半天,连带着把鳖(甲鱼)的图片也搜来了,所以最终选定乌龟和鳖(甲鱼)的区别方法这一主题的图片。 区别方法 1 、乌龟的 头 比较圆; 鳖的头比较尖。 2 、乌龟是硬 壳 的; 鳖的壳比较软,壳面较光滑。 3 、乌龟背上分块有 花纹 ; 甲鱼背黑无花纹。 4 、乌龟不会 咬人 , 用树枝之类的东西碰乌龟,它会把头缩进去; 而甲鱼要咬人的,用树枝之类的东西碰甲鱼,它会把树枝死死的咬住不放的。 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模式识别问题。 龟 鳖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4916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