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简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说“寸”
热度 1 fdc1947 2020-9-19 08:40
杂说“寸” 古人把手腕处的动脉称为寸口,从寸口到手掌根部的距离就是一寸。寸字是一个会意字 字上部是一只手,只有三根手指头,古人就是这样“写意”。手下面的一横就指向寸口处 。后来,人们规定一尺等于十寸。 寸和尺都是我国传统的长度计量单位,它们在历史上的变化情况已经在《杂说尺》一文中作了叙述。 由于寸和尺都是用来量度的,其他物体的长度都要由尺寸来度量,所以尺和寸两个字都有法度的意思。 除此之外,寸常常表示很小、很短、很少。例如,我们现在常常说寸土必争、寸步不离、寸阴必惜、略表寸心等。 古人称心为方寸。我想他们并非不知道心的大小不止方寸,实际上是因为大多数人在胸前那“方寸之地”可以看得见心脏的跳动,因此把这方寸之地作为心的代称。 作为单个的字,寸字的用法变化并不大,就是上面所说的长度单位,以及不是短、小、少。但是,把寸作为组成成分所组成的字却并不少。在这些字中,寸字的含义大概有如下两种,一种是表示手,另一种是表示法度。下面看一些例字,先说寸表示手的。 1. 付。付字的本义是给与。这里的寸就是手,手里拿着东西给人,就是付、交付。诸葛亮《出师表》里有这样的话:“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现在我们所说的付出、付款、支付、托付、付之一笑、付诸东流等,都是把某一种东西(甚至是抽象的东西)给人。 更进一步说,以付为组分的字,很多也与“给与”有关。如咐,嘱咐、吩咐都是把话“说给”人。府,本义是“ 古时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 ”(官署是后来从这里引申出来的意义),而仓库总是要付出的。 2. 夺。夺字本来的写法是 奪 ,本义是丧失。字的上面是要飞的鸟,下面的寸是手。到手的鸟飞走了,就是丧失。《论语》中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名句,这里的夺,并不是被人抢走了,而是自己丧失了。《孟子》有“勿夺农时”的句子,夺也丧失的意思。现在我们看有些编辑或注释者,还有“此处夺一X字”的批语,说那里丢落了一个X字。至于被人强行取走即“抢夺”,只是后起的引申义。现在用引申义的情况比较多。 3. 封。封字的 左边象土上长着树木(金文的写法是下面是土,上面是树木;篆字则是上“ 㞢”下“土” ),右边是一只手,表示聚土培植,在地上种上树,作为属地的标记 。以后引申为诸侯封地的边界(疆界)。又引申为分封诸侯,我们现在还常常用封疆大吏的说法,就来自这里。 由诸侯的封地疆界,可以引申到封闭疆界、封闭大门。把墓门关上,再堆上土,起一个坟,那就是封土。现在这个词好像被帝王们专用了。 到后来,关闭什么都可以称封了:封门、封口等。写了信,就有了信封,出了书,有封面。 4. 辱。辱现在的意思是耻辱,但是它的本义是除草、耕作。“辱”字,从辰,从寸。“辰”是蜃的本字,这里特指它的壳,贝壳,上古用作耕具,就像现在锄地的锄头,“寸”表示用手操作。因此,辱就是前些年我们好些人都劳作过的中耕除草,华北、东北地区叫耪地或铲地(当然,后来所用的锄头与上古已经不同了)。诗句“锄禾日当午”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耻辱是抽象的,不好用象形、指事等造字的方式,于是就把“辱”假借为“耻辱”的意思。辱被假借为耻辱的时间一长,它的本义除草、耕作就加了一个耒字旁,成了“耨”(音nou4)字。 5. 射。这是一个会意字。它的金文字形,左边象箭在弦上,右边是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就成了后来的射。 6. 尉。尉本来写作㷉,其左边下部原来是一个火字,在由篆字转化到隶书的时候被写成了小,而右边则是一只手。这是熨的本字。《说文解字》说:“尉,从上按下也。……持火以尉申缯也(拿着火斗把缯熨伸展、平整)”。 以后引申作为官职。例如,廷尉。廷尉是秦、汉时代设置的官职,是九卿之一,掌管刑狱,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有的年代也称大理寺卿。《史记 • 张释之传》中记载,张释之说:“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又如,上尉、中尉、下尉都是率领军队的武官。 正因为尉是要熨得伸展平整,所以引申为使人安定,不惊惶恐惧。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加了一个心,造了一个字,就是安慰的慰。所以,尉也是慰的本字。《汉书·车千秋传》说:“车千秋……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要使得汉武帝宽厚一些,安慰一下各位官员)”。这里的尉安就是慰安,也就是安慰。 7. 得。得,得到,获得。其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篆字是见下加手),左边是“彳”(与行走相关的偏旁),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或看见的东西),自然是有所得。 8. 尊。尊字的本义为一种用以盛酒的礼器。甲骨文、金文字以及篆字字形都像双手捧酒器,篆字的一种异体下面简化成寸,只有一只手,不过也有人把寸解释为法度,表示饮酒要有度。 尊是尊贵的礼器,引申为尊贵、尊敬、尊重。现在我们用的主要是这个意思。由于尊引申为尊重等义,其本义后来写作“樽”;如果要强调是陶制,则写作“罇”。苏东坡有词句:“一尊还酹江月”。 有关字中的寸表示手的字例,还有许多,不再一一列举。而寸表示法度的字例,也有许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1. 讨。讨的本义是治理。这是一个会意字:言,言论;寸,法度。会意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说文解字》:“讨,治也”。段玉裁说这里治的意思是说“发其纷纠而治之”,又说“凡言讨论、探讨,皆谓理其不齐者而齐之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记载,晋国的栾武子认为楚国并没有骄,所以不同意立刻与楚国开战,他说:“楚自克庸以来,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这里用的就是讨的本义。 讨引申为声讨。骆宾王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里的讨就是声讨的意思。讨引申为讨伐,那是要杀戮了。 讨还可以引申为探索、研究;如研讨。引申为索取:如讨债、讨还。引申为请求:如讨教。引申为招惹:如讨厌。如此等等。 2. 守。守的本义是官吏的职责、职守。孟子说:“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这也是一个会意字,从宀,从寸。宀表示房屋,官舍,所谓“寺府之事也”(寺,官署;府,国家的仓库);寸是法度。合起来表示官吏的职责。 引申为一般的保持,卫护:如守卫、守护、看守等。还引申为在一个地方不动:守株待兔、留守。又引申为遵照:遵守 、守法、守时。又引申为维持原状,不想改变:保守、因循守旧。以及许多其他引申义。 3. 寺。寺的本义是官署。《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 㞢(即之),从寸。寸是有法度的,之表音,也表示到。官署是有法度的地方。古代的许多官署都称如太常寺(掌管宗庙礼仪),鸿胪寺(掌管接待来宾),大理寺(掌管审核刑狱案件), 光禄寺(掌管祭祀、朝会宴飲)等。 据说,东汉使者和请来的两个印度高僧用白马驮着佛经从西域来到洛阳,一开始让他们住在鸿胪寺(作为宾客)。给他们盖了房子,就也称寺,人称白马寺。以后就把佛教僧人们的礼拜场所也称寺了。最后,那些宗教场所就都称寺。以至于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寺原来是官府所在,都只知道是宗教场所了。 4. 对。对是一个简化字,繁体写作對,左边是“丵”(音 zhuo2,象草木丛生),下面最早是一个口,后来变成一个土,又简去一横,成對。右边是寸,表示法度。从丵从口从寸,这样,对(對)的本义是应答。应答当然不能胡说,要有法度。诸葛亮《隆中对》,就是应刘备问的对答。现在人们还常常说成语“对答如流”。 应对当然是面对面,所以引申为对面;彼此相向,对立,对接等;又引申为朝着某一个方向(人、物)的,如对酒当歌;又引申为一对、一双;又引申为核对、校对(那都是面对面的);又引申为正确的,对的。如此等等。 5. 耐。耐是古时一种剃掉胡须的刑罚。从而,从寸。“而”是象形字,指面颊上的胡须,“寸”指法度,刑法。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被剃掉头发、胡须,都是极大的耻辱。所以,髡(剃光头发)、耐(剃掉鬓须)都是刑罚。当然,比起砍掉脚、杀头等还是要轻一些。所以引申为忍耐、忍受,如耐寒、耐受、耐力等。 6. 导。导是简化字,繁体字是導。本义是引路(道)、指引、带领。引路必先有一定的想法,所以从寸(法度)。也有人认为是用手引路,所以从寸,似乎也通。 还有一些字,原来与寸无关,后来才写成了寸。这些情况比较复杂,各种情况都有。 如过,这是简化字,繁体字是過,過的草字写成了过的模样,写工整就成了过,作为過的简化字。 时,这是简化字,繁体字是時。時是形声字,日与时间有关,寺是声旁。从時到时,也是草字楷化的结果。 衬,这是简化字,本来与寸无关,繁体字是襯。简化原则是形声,以寸为声旁。 村,这是一个后起的“俗字”,本字是邨。造字原则也是形声,以寸为声旁。 这些后起的字大多为形声字,取寸的音。还有一些以寸为音旁的形声字。形声是后起俗字的最主要的原则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汉字的发展方向。
个人分类: 汉语言|16007 次阅读|3 个评论
程序代码之字数与信息量
liudazhe 2019-6-2 21:53
程序代码分软件代码与硬件代码,但不管怎样的代码都是文字组合,那就要问完成同一个编程任务,其需要的字数为多少了!其实,不要以为字数少的代码就是简单的代码,有好多所谓极简代码,其所包含之信息量乃是非常之大。并且,这时往往有好多信息量是隐式信息造成的,也即其中包括了许多不显示的信息。 说起来,有时候程序实现时显式信息多一些,编起程序来反而容易,大不了粘贴复制一下即可。否则,就得去绞尽脑汁找寻那些隐式信息。所以,一味的追求代码字数极简化,有时反而会增加编程之工作量,同时也加大了代码维护的难度。
个人分类: 电子学研究与随笔|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自动灭火的动力来源
dfedhw 2018-10-9 23:14
在灭火的时间顺序上,自动方式明显超前于人工方式,对于灭火剂的整体投送能力,由于借助机械设施,自动也可优于人工,在完全没有人为因素介入的情形下, 输送灭火剂的动力成为一个核心问题 。 作为流体类的灭火剂,需要通过重力或管道压力推动其产生位移,一般倾向于采用电力带动水泵来实现,当然也可由储气瓶自身的压力来进行驱动。 火灾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但相对于单个用户而言,绝对是一种 极端低频事件 ,所以一套自动装置的实际使用机会几近于零,如此则对动力方式的可靠性提出了最严苛的考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如果动力系统结构过于复杂,其可靠性必然打折扣,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可靠性还会 进一步降低,最终导致自动装置成功启用的概率极其不理想,在以往的火灾案例中,部分动力系统甚至会被火灾提前摧毁。 其次,火灾随机出现的地点无比宽泛,如果每栋建筑都装设这么一套动力系统来应对极小概率事件,从投入维护成本来考虑,也是极不经济的,所以,相当比例的区域基本不会考虑自动灭火系统。 自动灭火装置之所以 结构复杂且价格高企,关键在于庞杂臃肿的动力系统,用以提供相应的动力 ,所以,除非动力来源得到优化,整个装置才可能同步实现简化。 河道里的筒车尽管利用效率低,然而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全自动”装置,恰到好处利用了自然界水流的动能,就能按照人的意愿把水 “ 送 ” 至高处,虽然筒车看起来体积庞大,结构却是非常的简单可靠,完全无需人为去考虑和增设动力。 再从出行方式来看,同样是一个人,借助单车只需要15kg的机械装置,借助汽车却需要1500kg的机械装置。尽管单车的速度显然不如汽车,然而为了确保灭火动作每一次的可靠实施,那么 自动灭火到底是需要一台额外增设动力的“汽车”,还是仅仅只需要一台轻便可靠的“单车”足矣 ,这个问题值得认真商榷。 灭火剂已然限定了其输送方式及动力来源,动力来源又注定了其结构的复杂程度,从而制约了其功能发挥,为此,尝试选择不同类型的灭火剂才可能摆脱动力来源的困扰。要应对火灾这样的极端小概率事件,采用自然力无疑是最为可靠及有效的,除此之外的其它动力在长期以来的实战中都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欲速则不达。 自然力(如重力)无疑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动力,动力来源简化之后不仅能确保动作绝对可靠,还可降低单位及综合成本,由此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 “缪勒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辛辛苦苦把一块沉重的砖头扛上屋顶去的泥水匠的故事;他讲得非常之出色娓娓动听,那是我不能忘怀的。泥水匠在他扛砖的时候所做的功并没有消失,而是原封不动地被贮存了起来,或许贮存了许多年之久,直到有那么一天,这块砖松动了,以致于落在下面一个人的头上。” —— 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1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秦泰春奉奏
热度 8 fdc1947 2017-3-12 08:29
秦泰春奉奏 左右结构的汉字往往有偏旁,如木字旁,三点水,立刀(亦称侧刀)、反文等等。上下结构的上面的部分称某字头,如草字头、竹字头、宝盖头、雨字头等,虽然不偏,人们仍然把它们称为偏旁。这些偏旁一般都有它们特定的意思,如木字旁的表示树木,三点水的表示水、草字头表示草本植物等等。 秦泰春奉奏五个都是常见字,再加上一个舂,一共六个字,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上部都相同。当然,还有不少字是这六个字衍生出来的,如蠢、椿、蝽、棒、俸、捧之类的。我们要问,这些字上部的三横一撇一捺表示什么意思? 照着我们做科学的方法,无非是把这几个字的意思,都列出来,看看有没有共同之处。例如,江湖河海港汊洋流之类的字,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水,于是,三点水就是水。但是,这秦泰春奉奏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共同之处。怎么办? 我上面所说只是开一个玩笑。实际上,这一类文字的问题,古人大多已经研究过,用不着我们从头开始重新研究了。秦泰春奉奏这五个字的上部,实际上原来并不相同,如今看上去相同,那是“简化字”造成的结果,不过,这个“简化字”不是如今的简化,而是两千多年前由篆字“简化”为隶书再转到楷书的结果。换句话说,这是汉字简化和符号化的产物。在符号化的过程中,把本不相干而形状接近的部分弄成了相同的东西。 我们不妨来具体地分析一下这几个字。 舂。谷物是带壳的,壳当然不能吃,要去除外壳。古人就是用杵舂去谷壳, 当然,也不一定只舂去谷物外壳,也可以把它们继续舂捣得更碎。 而舂的篆字,就是会意这个过程。 最底下是一个臼,那是放谷物的,左右是两只手,上面的部分表示手拿着的杵杆。在楷化的过程中,杵杆和两只手就变成了三横一撇一捺,字被写成了舂。 奏,其原义是向前、向上、献上。过去称“臣子把要说的话写下来送给君主观看”为上奏,就是这个意思。“奏曲”那是引申义了。其篆字为 最上面是一个 “屮”( chè ), 初生的草,有上进义,左右还是两只手,最下面是夲(音 tāo , 不是本),快速向前的意思。《说文解字》:“奏,进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写成楷书时屮和两只手就合成了三横一撇一捺,下面的夲写成了天。 泰,本义是滑,容易引申为利、通。《易》:“天地交,泰”。泰就是通的意思(与之相对的是:否,闭也,塞也)。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泰就是通达。泰字篆书的写法是 最下面的是水,左右两只手,用手捧水,当然都很麻利地滑走了。上面的大,是表音的。正因为泰和大同音,便常常假借为大,泰山就是大山(太是后起的字)。写成楷书时,大和两只手成了三横一撇一捺。 奉字的意思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就是用手恭恭敬敬地捧着。 两只手捧着上面的丰,丰是满的意思,在这里还表音。底下再写了一个手字,是强调用手捧。写成楷书,丰和两只手成了三横一撇一捺。 春的情况与上面几个字又有不同,篆字为 底下是日,最上面是艸,也就是草的古字,中间是屯,“屯象草木之初生”。太阳出来,万物生长,象征着春天到了。写成楷字,人们把艸、屯合成了三横一撇一捺。 秦,是秦国的名称,又表示那个地方。现在热放的电视剧中也往往有带有秦字的旗帜,上面写着 它与上面的舂一样,只是底下的臼换成了禾。手拿着杵杆,在舂禾谷。有人说,秦字的本义是一种谷物的名称,秦地盛产这种谷物,就把那个地方称为秦。也有人说,秦字的意思谷物,由于那个地方盛产谷物,所以把那里称为秦。二者差别不大,只是谷物的泛指和特指的差别。秦地古属雍州,在《禹贡》所说的九州之中,雍州的土地是最好的,“厥土上上”(你没有想到吧),最适合种植谷物(古人称“宜黍稷”)。 在本文标题所示“秦泰春奉奏”五个字中间,看上去都是三横一撇一捺的部分,竟然是五种两两都不同的“字头”,它们“本不是一家人”。但是,经过楷书的“简化”之后,变成了同一个面目,都有了同样的字头。 由此可见,在汉字符号化的过程中,势必会“牺牲”一些造字时的“原理”。要想真正说出来造字的道理,恐怕只有回到最原始的文字中去。但是,这却是做不到的事情,时间之箭已经射出来了,再也回不去。 汉字的变化是一种进步。从篆字到隶书、楷书是符号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离开了象形、会意等造字的本义,而便于人们的书写,这是一种进步。在楷书诞生以后的差不多接近两千年时间里,仍然在变化之中,有“繁化”也有简化,但是总的来看,仍然朝着符号化方向发展,离开象形、会意等越来越远。对于这样的约定俗成,大家能够写得快、认得准,何乐而不为之? 当然,文字的变化必须是极其缓慢、极其缓慢的,它需要长期的保持稳定。不论是字形还是字音,决不能胡乱折腾。乱折腾的结果是让读书人不会写字、不会说话,因为一出手就写“错字”,一开口便读“错音”,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想,在经过了一次大的简化和整理之后,现在我们文字的字形和读音更是需要包容,不要轻易地把过去的存在称为错误,同时也更需要稳定。 (本文插图引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个人分类: 汉语言|9185 次阅读|16 个评论
何谓完美的灭火技术?
热度 2 dfedhw 2017-2-6 12:16
从古至今,随着可燃物材质以及建筑空间结构的变化,无论手动还是自动,灭火技术一直在不断“进化”,仅从实际功能发挥来讲,技术提供方自然无法承诺百分之百,然而对于每一次遭遇火灾的用户而言,无疑都希望技术能够百分之百奏效,细细想来:或许只有各项指标都足够完善的技术,才能够弥补这两者之间的缺口,那么,一项能够称得上“完美”的灭火技术,到底应该满足哪些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 1. 灭火剂永远不失效,针对火灾能及时启用,输送速率能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实际灭火需求,不断供,且动力可靠,不受火灾及爆炸的影响; 2. 即使经历漫长的等待期,关键时候启动方式或机构绝对可靠,既不会拒动,也从不会误动(无火灾时不启动、未起火区域不启用); 3. 周围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不会影响灭火功能正常发挥; 4. 灭火设施不能对生产生活有所妨碍,无论日常还是使用过程中,绝不可因此伤及人员,甚至连极小概率的危害事件(如窒息、触电)均不可接受,灭火过程也不会阻碍和耽搁人员逃生; 5. 整体价格低廉,灭火剂以及设备设施的成本其实是整个防火体系中的 核心问题 ,成本降不下来,分布密度就不够,密度如果保证不了,遇到紧急时刻,灭火剂就无法迅速及时到位,数量跟不上,即使灭火性能再好,一切都是空谈。 【更高要求】 1. 灭火剂足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火灾,对允许扑救的可燃物没有限制,灭火剂对火灾现场物品的损毁程度轻微,甚至还可以在火场中被重复使用; 2. 操作流程力求简单,便于所有人员能轻松掌握和使用,相关技能不致因时间变得生疏,确保在任何突发紧急状态下,人为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3. 灭火行动展开对集中指挥的依赖度极低,因为火场中信息的搜集、传递、决策将耗费掉宝贵的救援时间,火势可能因此变得失控; 4. 灭火剂的输送不受交通堵塞及地形条件的制约,高层及地下建筑的长距离输送同样不存在问题; 5. 灭火剂性质稳定,无压力存储,符合环保等方面的要求,灭火设施平时不会遭受人为破坏及偷盗影响; 6.使用或安装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既可以采用标准化定制,也可以个性化设计,拆除方便,可以循环再利用。 7. 全过程最简化设计,避免复杂带来的更多不确定因素,维护费用及工作量极少,最好是免维护、免值守、免巡检。 从市场选择的角度看,技术自身的任何一项明显缺陷都可能导致被全盘否定,即使其它条件再优越,因此但凡同时满足上述要求的灭火技术,能够随时稳定地发挥功效,足以为用户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如此堪称:完美。 水火沙的物流世界
3874 次阅读|5 个评论
R语言简化本地blast操作
热度 1 Bearjazz 2015-2-23 17:30
#R 语言简化本地 blast 操作 # 编者信息 熊荣川 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六盘水市生物研究所 xiongrongchuan@126.com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jazz #R 语言简化本地 blast # 预装函数(此函数代码将在发布 24 小时之后删除) #path.bin 为本地 blast 所有程序所在的 bin 目录位置 #path.seq 为需要查询的序列所在的目录 #dbname 要查询的本地数据库名称,如何构建本地数据库,请参照我们之前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8298do=blogid=867846) #seqname 序列名称 # 使用方法 path.bin = …… /ncbi-blast-2.2.27+-ia32-win32/ncbi-blast-2.2.27+/bin path.seq = …… / 序列库 dbname = *.db seqname = *.fas seqname = sub( ,-,seqname) #fas 序列名不能带空格 R2localblast(path.bin, path.seq,dbname,seqname) 程序运行的结果是和 seqname 同名的没有后缀名的文本文件,可用记事本打开。 之后我们会有小程序将这一结果转化为 excel 表格,请持续关注。
个人分类: 我的研究|11374 次阅读|2 个评论
简化科技命名
热度 4 liudazhe 2014-11-4 19:41
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一个名字,科学也不例外。给科学技术起一个容易听得懂的名字,可以减少学习科学技术遇到的难度。一个令人听不懂的名字,会大大折扣事物传播的范围和速度。而一个令人听得懂的名字,则截然相反。对初学者来讲,往往初次接触一个科技,都是先从其名字理解起,所以名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记得中学时,学生物课,说DNA 由四种构成,分别是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其英文缩写分别是什么 A 、 C 、 G 、 T (顺序不一定对,但成员没错),结果我死活记不住,无法把汉文名称与英文缩写对号记忆。也可能是我笨。最近研究 STM32 单片机,遇到 Modbus 协议,有两个名词,一个是从机地址,一个是线圈寄存器地址,死活搞不懂,最后弄明白前者其实就是机器设备编号,后者就是零件编号。如果能用我能听明白的名字命名,能少走多少弯路啊!估计很多人这一点都有同感吧。 再就是以人名命名的科学,那更是一头雾水。比如纳什均衡、马尔可夫链,没有详细的学习,谁会知道是什么意思。 给科技起一个好懂的名字,这也算一种简化吧。或者说,科学的原则是,容易、轻松而不简单。容易、轻松的东西,不见得组成单元就会少 , 而且这样也较直观。 对于科学研究的成果,固然其内容很重要,但如何描述、讲授知识的形式和方式方法同样也很重要。如果研究者在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时,所用语言晦涩难懂、深奥、抽象,那谁能听得懂!反之亦然。我们在讲述研究成果时,要注意“易懂化、具体化”,以便推广我们的学术思想,因此“ 简化科技命名 ”颇为重要。
个人分类: 系统学与科技哲学|1704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习、工作”之目的是为了更加轻松、快乐的生活
liudazhe 2014-4-20 14:10
“学习、工作”之目的是为了更加轻松、快乐的生活,不是为了受罪、受苦!如果因为“学习、工作”付出太多,以致造成了生活受罪、受苦,那就犯了错误,得不偿失。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太大,这是不应该付出的代价。科研本身的目的,就是过上好日子,如果因此受罪、受苦,那就曲解了这一事物,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蚂蚁” 、“ 蜜蜂”辛苦吧,但是除了蚁后、蜂后外,其他成员皆没有生育能力,基因遗传上完全是无用功, 白白辛苦一场。 有时,轻松、快乐的工作、学习,效率更高。 付出之目的是为了获得,否则何必!因此,在付出和所得之间,我们的应选择一个合理之平衡点。 政府的任务和工作应为,用“法律、法规、政策”等社会管理手段,尽力确保让老百姓过上“轻松、快乐”的生活,否则这个政府不称职! 正确的行政方式与科研目的是,把人民不需要受的苦,全给他“简化”掉!从而让人民享有“安全”与“健康”的生活!
个人分类: 经济学|20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狂犬病疫苗简化的暴露前皮内接种方案
热度 1 yanjx45 2013-7-24 12:43
狂犬病是一种通过哺乳动物咬伤而传播的人兽共患病,若不进行及时的预防,可能会导致致命的后果。狂犬病是在全球范围广泛存在的地方性传染病,在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发病率最 高。 狂犬病的 暴露后预防 包括注射狂犬病疫苗和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然而,对于许多亚洲和非洲的国家来说,人狂 犬病免疫球蛋白的价格过于昂贵。WHO已证实 暴露前预防 是更安全有效的,这种预防方式不需要注射免疫球蛋白,但通常其免疫周期长且费用昂贵。如若能实施耗时少同时价廉的暴露前预防,则不但能节约成本,还能获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在暴露前预防接种中,皮内接种和肌肉接种途径的免疫效果是相同的。 WHO认可的 暴露前预防皮内接种方案 为:在第0、7、21(或28)天注射0.1ml狂犬病疫苗。已有研究表明,这种免疫方式可引起有效的免疫应答。本文比较按不同方案进行暴露前皮内接种与肌肉接种的免疫效果。 不同暴露前预防接种途径的比较 采用0.1ml剂量的皮内途径接种与1ml剂量的肌肉途径接种,对志愿者接种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比较这两种免疫方案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途径均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在免疫一年后,又对这两种方案的加强免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加强免疫后7天,尽管皮内接种方案组产生的中和抗体含量较低,但所有受试者体内的中和抗体含量均高于能起到保护作用的抗体含量最低值。另有研究比较了相同剂量的皮内接种与肌肉接种所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含量,结果皮内接种产生的抗体含量较高。 不同接种次数的比较 通过对比暴露前预防时各种接种次数所产生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无论采用皮内接种还是肌肉接种,多次免疫后虽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但加强免疫后不同接种次数免疫方案产生的中和抗体含量均高于WHO规定的能起保护作用的抗体含量的最低值。 缩短免疫周期的方案 采用纯化的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对志愿者进行 一针肌肉接种 和 两针不同部位的皮内接种 ,在一年后对其进行加强免疫,结果表明,两种免疫方案均可迅速产生有效的回忆性免疫应答。 加强免疫的时间及方式 通过比较用不同免疫方式在不同时间间隔进行加强免疫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初次免疫后的6个月到大于1年进行加强免疫,不论是肌肉接种还是皮内接种,不论皮内注射是接种0.1ml的地鼠肾细胞疫苗还是0.2ml纯化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均可诱导产生有效的回忆性免疫应答。 结论 在 暴露前预防 中,采用低剂量的皮内接种狂犬病疫苗可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产生足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尽管皮内注射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不良反应或低免疫应答等风险,但皮内接种方式比传统的肌肉接种更为简便且能节约大量成本,故可对其进一步研究并最终推广应用于狂犬病暴露前预防接种中,用于控制全世界的狂犬病 。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80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我一个简单明了
热度 1 pingpx 2012-9-21 19:33
正所谓大道至简。弄得很深奥,是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搞得很复杂,是因为没有抓住关键。因为没有看穿实质,所以才会迷茫,犹如黑夜蒙蔽了前进的双眼;因为没有抓住关键,所以只能到处乱抓,就像拳击中的花拳绣腿,多而无效。 真正的智慧,就是洞悉事物的本质和相互关系。 本质的东西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但本质的来源却是错综复杂的。我不懂你时,你是神秘的,犹如巍峨之高山,深山之老林,不可概其全貌,令我犹入迷宫;我懂你时,你是渺小的,就像佛祖手中的孙猴子,白虎岭上的白骨精,任你怎样伪装,我也只会抿嘴一笑。凡事由不懂到懂,都须经过一个过程。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被充满魅惑的未知打败了。取胜的法宝很简单,只要维持一个简单的内心和严密的逻辑,任何事都逃不出你的手心。所以你需要尽情地 挥动剃刀,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附属品, 抓其要害和根本, 显露出精华,拿下便不在话下。 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顾此就会失彼。人的一生也是在不断的选择目标。当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为了某个目标去努力的时候,你必然要放弃与这个目标不太相关的一些东西,因为心无二用。当你全心去为这个目标奋斗的时候,还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呢?当你因为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的时候,那种喜悦和随之而来的福利不足以让你觉得你所放弃的那些东西是值得的吗?所以,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那些旁支错节,跳出自我制造的纷繁复杂,将你的精力收集起来,清空“回收站”,还“政”于“民”,以一颗缜密的内心,思考事物的本质,简化面前的庞然大物,胜利便指日可待。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博士生只是一个初学者。他所要学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观念,一种方法。任何事都会找到解决的方法,而方法往往是简单的,因为你已懂得。学术研究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舞台,为了在这个舞台上做好表演,你必须为此不断地彩排。这样说来,学术研究又像是一个道场,你必须在这里面修炼各种的法术,当然还有一种处世的态度。但凡能成仙的,都是感应到了太上的真谛。静观之,明辨之,从善之,则思不乱,意不散,行不偏,妖惑不可近,魍魉不可侵,必成大器。 跳出那些纷繁的枝节, 屏蔽无谓的信息, 舍弃漫无目的的游荡,保持内心的简单宁静,在学术研究的道场中, 还自己一个明了, 修炼成仙。
个人分类: 内心感悟|2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工智能有否简化版?
coldblackeye 2011-9-28 13:36
首先声明,我从来没有研究过人工智能和相关的领域,确实只是随性而发论点,请大家拍砖. 今天偶尔读到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在2009 年9 月22 日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成立大会上的学术报告"人 工 智 能 _ 进 展 与 挑 战",里面谈到获取信息,形成知识,决定策略是人工智能理论的基础,甚至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灵魂的观点。 我感到钟教授提到的三个步骤,确实是做任何事情的最优步骤,我们微电子行业的设计方法也是遵循这条路子来的,比如我们需要设计一颗特殊的功能芯片,我们先进行调研,利用搜索,经验,头脑风暴等方法获取知识,然后形成特定的知识,最后在这些知识的指导下决定决策,这是非常严谨,且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但是,针对人工智能这门学科来讲,我又感觉到,要求机器遵循这条方法论进行自学习,自决策,又是那么的难.我觉得最难的是: 1.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机器如何进行选取对当前事件有用的信息?而不靠人工初筛. 2. 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机器如何把信息和知识映射起来? 3. 在形成决策的过程中,机器除了利用穷举法,又如何知道决策有效?就算有反馈回路,机器又如何知道决策的判据是什么? 也许这三个问题已经有了有限域的解,但是我感觉那一定是有条件的解,而一定不是真正自学习的解,那么,我又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真正达到自学习如此之难呢,有可能的解释是: 1. 获取信息的集合太多 2. 形成知识的要求太高 3. 形成决策的判据可能有问题 第一,自然界的信息太多,社会界的信息也很多,信息的集合可以说是无穷大,那么,又如何要求不到60年历史的人工智能能够自己获取那么多的知识? 就算是根据人工经验预先筛选了某个子集,但是作为以人的智能为参考点的获取系统,一定是非常不完备的. 第二点,我们对人工智能所达到的,需要形成知识的要求和形成决策的判据是不是有效的呢,好比经过学习1+1=2这个知识后,机器将1+2判断成等于4,我们难道就能判断这次的机器学习就是错的吗? 我觉得不见得,好比我们把天空称作蓝色,大地称作土黄色,这并不是绝对的判据,这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条例",既然这样,每次机器学习得到的结论,我们又何尝不可以称作是某一次"机器约定俗成的条例"呢?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甚至感觉判据问题比获取信息和知识更重要. 我自己想了几个判断机器系统是不是具有AI潜质的判断依据,但是都不能完全说服我自己,"进化"是其中比较优的一个判据,但是如何对"进化"做定义又成了新的问题,进化树太复杂,难道只能用唯一的解去要求我们的系统吗?我想我还需要思考一段时间. 但是,针对上面分析的3个困难,我想,有没有一种简化版本的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能减小研究的难度,比如,有没有一种靠真正进化而出现的系统,对信息的要求非常少,或许只响应几种特定的信息(比如只响应物理原则),在这种条件下,去研究如何形成知识和决策. 又或许,并不需要去研究如何形成知识和决策,因为它自己已经就是知识了! 各位专家,请你们帮我想想,有没有这样简单而优雅的系统,可供研究的? 呵呵
1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议汉字的简化
热度 2 zbouyang 2011-4-9 18:51
小议汉字的简化 汉字是至今保留下来的被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为什么汉字能够从原始的象形符号演化为得以推广并长期存在的象形文字?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符号比较合理,比较简单。但这并不表示,汉字一开始就是这么简单,易于掌握和使用的。事实上汉字是在不断演化、不断发展的。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楷书至仿宋体、宋体字的演化过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发布了“书同文”的政令,产生了“小篆”体,在民族心理上、文化上统一了中华民族。到了汉代,小篆又逐渐简化演变成为隶书,使得汉字得以进一步的简化。后来进一步演化,才有了今天看来比较简单的楷体和宋体字。 虽然古人先哲已经对汉字的发展做了很多的贡献,做了巨大量的工作。但是,汉字还需要发展!汉字的图形意义还需要加以抽象简化,即既要有“象形字”的“象形”含意的内容,也要简化,这样才能使文字高效率化! 那种要保持汉字不变的想法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汉字需要发展,是因为汉字采用的是象形符号,而象形符号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描述。这种抽象化描述,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选择出最简单的,最奇妙的抽象化象形符号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劳动和巨大想象力的任务,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大量人的长期的智慧思考和智力劳动的积累。 “见字知意”是汉字的最大优点,是单位汉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西方文字的优势之根源。简化汉字需要遵循“见字知意”这个原则,这样才能保持汉字的独有优势。在遵循“见字知意”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则需要尽量对汉字加以简化。这就需要对各种“象形”的抽象问题加以简化,同样一个意思,有些象形比较复杂,有些则比较简单,对于文字表达来说,自然应该采用简单的“象形”。简单的“象形”来自哪里?这需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可以创造新的简单象形,以便对文字进行进一步的简化。 汉字的简化关系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效率,同时具有绿色环保意义。为了加快汉字科学简化的步伐,国家可以成立文字改革研究所,拨给专门的经费,专门来做这个事情。也可以设立国家基金项目,鼓励这方面的创新研究。
3274 次阅读|3 个评论
远 景——一份关于科学长期发展方向的设想
aejj 2009-4-18 16:39
摘要: 人类科学已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时代。但科学的未来是什么,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吗?科学还会带给我们什么?它有可能带给我们什么?科学在今天显现巨大威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它会带给科学、带给我们什么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想我们就必须首先对未来的科学发展有一个方向性的认识或者说预测。在这之前,我们先要对一些关于科学本身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源头,有序化,简化,结构,完整的世界图景 21 世纪的人类科学已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时代。可以说,从未有任何东西能如此显著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并在如此多的细节和整体上发挥各种不甚相同而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另一方面,这一切已经足够了么?在将来,将来的将来,科学还会带给我们什么?它有可能带给我们什么?还有,科学在今天显现巨大威力的同时,也带来和预示了不可估量和难以准确预测的负面效应。我们怎么应对这些效应,最终它会带给科学、带给我们什么呢,它是否甚至会大过科学带给我们的如此多的好处而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舒适呢? 要回答这么多困难和重要的问题,我想我们就必须首先对未来的科学发展有一个方向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基于对从前、今天的科学所造成的种种效应的把握,并由此得到的一些结构性的、归纳性的关于科学本身的一些结论之上的。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在我们手中,它遵循着某些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外的规律。 完全地把握这类规律是极其困难的事,我将先尽可能地得到一些部分的,对我的分析有帮助的结论。 一、科学的基础我们的科学究竟建立在什么之上? 科学大师薛定谔在他的《自然与古希腊》中表明了一种态度 , 他认为要认识我们今天的科学及其种种衍生物 , 必须要回归到它的源头,这不仅有希望发掘出被人遗忘的智慧,也有希望发现从源头开始长期形成的错误。这种错误在源头更容易被认识。这个源头是什么呢?就是古希腊思想。而具体又是什么呢?薛定谔经过了大篇的分析讨论得出了他的结论,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们的科学世界图景的独特之处。他说:基本特性之一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假设自然界的表现是可理解的;第二个特点:这个特点很少清晰地,公开地展现出来。但同样具有根本的重要性。这个特点就是,当科学家尝试描述和理解自然界时,总是将非常困难的问题简化。科学家们下意识地、不经意地在他所构建的图景中忽视或排除他自己。他自己的人性,即认识主体,从而对理解自然界这一问题进行简化。随之而来的逻辑演绎也继承了这个特点。 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于是,今天科学的基础就可归为两个理念和一个方法:自然(实在)可理解性的理念、有序简化的理念及逻辑演绎的方法。我想这个结论即使不是十足完备,也已是这个问题最为根本和重要的结论了。 二、发展 西方科学根本上便是以上面两个基础及逻辑演绎的方法发展出来的。虽然这些条件在古希腊时期便已基本成熟,但真正的科学并没有就此马上发展出来,(至于这又是为什么那又是另外一个艰难的问题了),而是过了一千多年以后,当这种古希腊精神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大地上再度复兴时,科学才开始以无比迅猛的速度发展。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有一样东西的产生非常值得一提,那就是实验。古希腊人的科学研究是没有实验的,这很可能导致了他们虽较为严密的逻辑推演是根本建立在一个虚枉和混乱的经验之上,从而也就谈不上真正的演绎及其产生某些进步和成果的可能。而实验的诞生,才是真正可贵的、实质上的实证主义发挥作用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亦是种对经验的简化和有序化,这通过其基本思想和实现过程可以很清楚地得到。它和逻辑演绎的方法的根本特性是一致的。 三、评价 通过这样两种惊人有效的方法。科学在短短数百年内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思维方式,也直接对我们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不该忘记,这种种结果是付出了代价的。我们砍掉了我们认为没有用的细枝末节,我们如薛定谔所言并没有把主体考虑进去,然后我们把剩下的精华以某种神秘的有序之法将之运作起来,得到了不可思议的辉煌成就。 应该说,对于我们探索世界的努力来讲,这种简化和有序化仍是我们取得的最深刻和最伟大的进步。但到了今天,也许该是有必要让我们认真审视它们的时候了。那些细枝末节仅仅是精度和小数点的问题,主体的干扰也仅只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吗? 20 世纪初诞生的量子力学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这点。它在有限的程度上说明了,某些细枝末节恰巧正蕴含着更为本质的问题,而主体的干扰已经完全成为了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根本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了。 然而量子力学实在是个匪夷所思的产物,它是一帮年青的天才在某种神奇的境地下开拓出的一个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料想不到的全新领地。费曼甚至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量子力学。的确,一方面量子力学完全是沿用旧的科学方法得到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根本还是那个伟大科学传统的沿续;然而另一方面它却又得出了完全与那些传统所包括的精神相悖的东西:这种矛盾直接说明了简化和将主体排陈在模型之外的传统方法已经不可取了。 如果我们仍然希望科学能带给我们这个世界及我们自身的完整图景的话,我们必须沿着量子力学上个世纪的那几位天才年轻人所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所指明的方向走下去。在那以后,一方面有量子力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 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用上 } 极为成功和出色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简化主义所带来的各种恶果环境问题,人文精神的日渐衰落等这些都表明,也许是到我们考虑彻底变革我们的整个科学的时候了。 四、前景在哪里 我设想了几种学科类型,它们与传统的科学相比有更大的包容性,更接近我们实际的世界。我甚至叫不出它们准确的名称,而只能以现阶段相关方面的进展为参照进行适当的描绘。也许本世纪最革命性和最重要的成果会在它们中产生。 复杂,非线性科学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还有许多根本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比如关于分形、混沌、临界、稳定性、复杂性、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等的问题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很可以会诞生一些完整的新科学体系(当然它们相互是有交集的,甚至是有紧密联系的),我想暂且有那么几种; 1 .广义生物学 这是美国圣菲研究所的 Stuart Kauffman 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设想的广义生物学是能够广泛解释包括个体生物和生物圈(群体)即复杂系统的科学。它包括可能的热力学第四定律说明自然界必有一个指向复杂有序性的箭头的定,及生物圈共同构建的四个可能的候选法则:动力学混沌边缘;群落集聚可达到自组织临界状态;适应度景观与有机体共同演化到自组织临界状态;以自组织临界方式向相邻可能的膨胀。他认为这种工作很可能将大大超越牛顿、玻尔、爱因斯坦的可能是不完全的科学。 2 .脑人工智能 也许大自然奥秘的最佳体现正是我们的大脑。脑是我们目前已知的最复杂、未知最多的东西。一方面我们有脑的科学,另一方面我们有模仿大脑的人工智能。但目前这两方面的基础性工作都还停留在相当肤浅的阶段。人类究竟可以造出类似,甚至于超越大脑的人工智能产物吗?我们大脑运作的那么多不解是怎么回事?可能现在我们离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但不管怎么说,对大脑的合理解释应当包含在我们的科学图景当中,甚至可能是其中最为神圣和艰难的使命之一。 3 .交叉科学?? 我们可能需要通过科学的和人文的方式共同解决我们的问题。因而很可能以传统的数门学科为蓝本生出某种全新的综合性科学。薛定谔在谈到我们现有的科学时说:科学的世界观本身不包括伦理价值、美学价值,而且对我们的终极目标和目的不置一词,也没有上帝(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的原因。我从何而来,又去往向方?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音乐能使我们愉快,为什么一首老歌能使我们感动得流泪?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对科学的苛求。薛定谔又说:如果它的世界图景甚至不包括蓝、黄、苦、甜、美快乐和悲伤,如果通过约定将人性排除在这个图景之外,那么它怎能包括展现在人类心智中的最杰出的概念呢? 这样的科学的诞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了。但的确,我们要这样的科学。而在今天,已经有一些零星的、生机勃勃的交叉学科诞生了,比如物理历史学、数理音乐学等等。今天是学科间的障碍该被超越的时候了,虽然这只是一个初浅的开始。 数学、逻辑、方法 似乎同样是建立在有序简化之上的逻辑方法比如数学,也该进行同样的变革。可是十分明显,这将是困难得多的问题。基础必要时甚至可以推倒重来,而没有方法,我们甚至不能起步。 数学现在仍无时无刻地发挥着巨大的效力。数学有效性是怎么获得的,甚至这个有效性本身是怎么回事,数学本身中隐含着我们科学的致命缺陷吗? 哥德尔定理已经颠覆了数学这样的逻辑的体系完备的可能性。它可能是说,我们一直深信不疑的二值的逻辑基础本身就是有些问题的虽然这些问题迄今尚未影响到科学和数学的宏伟大厦。但它是否预示着某种多值的、甚至是模糊的而同样具有相当程度有效性的逻辑形式的可能性,及其构成新科学的可能呢? 这样的方法上的变革也许是更为长远的事了,但也难保,它就潜伏在今天科学和逻辑体系的某个角落,在适当地时候会意想不到地发生。 五、结论 美国科学家卡库也写过一本书《远景》,他主要站在能量级别的角度描绘和预测人类的科学及文明。而我力图呈现的是:科学的发展是结构化的,这个结构本身蕴含了简化、有序的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持续有效的结构得以使科学在不断地发挥效用中进步。科学的这个演进结构是不受人类意志随意改变的(否则我们将不会有有效的科学)。我们只能遵循它,并在其中运作我们的天才和努力,从而实现我们自身与这种规律性的结构之间良性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我们的科学活动。 另一个结论也许是更值得强调的:我们的科学最终要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实在图景靠拢。而这就要求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必须抛弃有序简化的思想, 而在已有的成就上 向我们的真正理想完整解释我们的实在图景靠拢。 由这两个结论我设想了未来可能的变革方向:建立在更为深入的复杂性非线性研究基础上的广义生物学、向脑方向努力的人工智能和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新交叉科学体系。同时在数学与逻辑上亦可能发生变革:(逐渐?)抛弃以绝对的有序简化为基础的二值逻辑及其衍生出的逻辑、数学和思维方法,发展某种多值的甚至是模糊的有效的逻辑运作方式及以此为基础的逻辑方法和逻辑工具。 相信科学能带给我们更完整的世界图景和更幸福的生活。 参考书目: 《天遇混沌与稳定的起源》 费洛林迪亚库,莫利普霍尔姆斯 (Celestial Encounter: The Origins of Chaos and Stability by Florin Diacu Philip Holmes)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自然与古希腊》埃尔温薛定谔 (Nature and the Greeks and Science and Humanism by Erwin Schrdinger)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新领域的探索》 斯图亚特考夫曼 (Investigation by Stuart Kauffman)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个人分类: 学问|4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