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开拓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都有科技人员肮脏的身影
热度 17 tarimriver 2012-4-18 23:04
科研人员是社会的精英,是文明的开拓者,但是,也有一些科研人员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钱看成生活的全部,利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不是为社会带来发展进步幸福和谐,而是残害百姓,成了人民痛恨的恶魔或毒害人民的帮凶。 2008 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有人搜索出中科院研究生院应用技术研究所的高银相 ,  武汉厚德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厚德与此事有牵连。而徐州安营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使用三聚氰胺的罪魁祸首。 瘦肉精最早由浙江大学的教授、前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梓荣传播出去。许梓荣以浙大饲料所为根据地卖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赚了许多钱,为浙大盖了不少房子,饲料所单仪器设备就从最初的 5 万增加到价值上千万。钱主要是通过产品和技术转让的方式,与企业合作获得。”如果没有瘦肉精,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浙大有这样一个教授,许教授,多少商人因你挣了钱,也有多数人因你的罪恶的方法而失去健康?你现在是否过得很开心?还是在负罪感中空度余生? 皮革胶囊是河北的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 在这个过程中离开科研人员的劳动能行吗? 对于这样的科研技术人员只能送他们这样几个字“四维礼义廉”
3731 次阅读|17 个评论
如何培育科研的激情和敏锐性?
热度 2 hifly2008 2012-4-11 18:41
科研人分三种,一种是混混,看起来永远不会有科研的热情,他们把科研当做职业,我称之为“研客”;一种是庸者,与混混不一样的是,他也有主动努力过,但知识储备不够,技术能力不强,看问题视野不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最后一种是大家都愿成为的,即科研的开拓者,他们往往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实验技能。科研中这三类人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类人,缺乏激情和敏锐,可以说基本上是科技工人;第二类,激情不够,缺乏敏锐,头脑总是不清楚,容易误入歧途,从而随着科研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没有激情,从而难有作为。第三类,既有激情,又具有很强的敏锐和宏观把握能力,容易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其本质,并取得突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一方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因而,培育科研激情和敏锐性对成为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写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在此抛砖引玉吧!保持科研激情和敏锐性的一些建议如下: 1、科研新秀不要好高骛远,要做一些相对容易成功的东西,积累成功的经验,保持激情; 2、狠练基本功,特别是实验技术,通过磨砺,练就一套过硬的技术本领,努力做到最好,树立信心,提高效率; 3、大量阅读文献,加强理论学习,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多参加学术报告,养成做科研笔记的习惯,特别要注意自己的思考、总结,夯实基础; 4、加强人文修养、艺术修养,培养至少一项兴趣爱好,并达到一定的水平,保持生活的情趣和充实,做到劳逸结合。 5、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的习惯,结合批判吸收的思维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和开放的个性。 优秀的年轻人往往充满锐气,往往容易好高骛远,异想天开。踏实的科研作风往往容易获得科研前辈的青睐,但这容易培养,而人对自然世界的敏锐性是十分难得的!以打击其锐气的方法来培养这种所谓的踏实是得不偿失滴,一个人的锐气没有了,其科研成就不可能有多大!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写于此,给自己一个提醒,也欢迎大家发表高见!
个人分类: 新观点|61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港澳台器官移植法对大陆立法之启示
shangujushi 2012-4-5 22:25
港澳台器官移植法对大陆立法之启示 2012年04月05日 06:56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刘长秋 博文地址:http://xuEShuguifanfapinglu.fyfz.cn/art/1047542.htm 伴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器官移植已经成为现代医疗临床上一项常用的治疗手段。世界肝移植的开拓者Starzl教授曾经预言,21世纪器官移植技术将垄断外科手术室。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及其日益广泛应用极大地增进了人们的福祉,但也同时引发了诸如人体器官买卖以及供体器官的公平分配等众多法律问题。 作为现代生命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移植法是人类医学高科技发展所催生的必然结果。它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立法。由于这一立法涉及人类生命健康权以及人性尊严等诸多敏感且棘手问题,器官移植法迄今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依旧处于不断探索的发展阶段,依旧需要在相互比较、学习和借鉴中不断加以完善。在此意义上,立足于比较法学的角度来审视两岸四地的器官移植法,对两岸四地各自的器官移植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在大陆地区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医疗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围绕人体器官移植所引发的伦理与社会问题开始不断涌现,给社会的稳定乃至器官移植技术的健康发展都带来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大陆地区开始逐渐重视器官移植的立法工作,并以地方立法先行的立法推进模式,在《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条例》、《福建省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等地方器官移植法的基础上先后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与《人体器官移植条例》这类中央级别的立法;不仅如此,2011年5月生效的《刑法修正案(八)》中还专门设置了人体器官移植方面的一些罪刑,将对人体器官移植中某些危害行为的规制提升到了刑法层面。这些都成为大陆器官移植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就其立法目的、立法基本原则以及很多基本制度方面,大陆地区器官移植法都显示了其较台湾、澳门及香港地区器官移植法的先进性与优越性,但在某些具体制度乃至立法理念方面,台湾、澳门以及香港地区的器官移植法还是可以给予大陆地区器官移植法不少很好的启示。例如,在应对器官移植可能会引发的伦理与社会问题方面,大陆器官移植法应当吸收台湾地区的先进理念,遵循超前立法的指导原则,提高立法自身的预见性,立法中明确器官移植作为一种现代医学救治方式的非优先性;在人体器官买卖的规制方面,则应考虑借鉴香港及澳门地区器官移植法的刚性,继续加强刑法规制的力度;针对供体捐献器官过程中所可能带来的伤害,应当学习澳门地区的先进做法,设置供体器官捐献特别保障制度,确立供体的伤害赔偿请求权;而在对待脑死亡判定的问题上,应当吸收和借鉴台湾及澳门地区“死亡标准二元论”的立法实践,允许脑死亡与心死亡标准在立法与实践中并存,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今后大陆器官移植法修改过程中注意加以完善的方向。
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定量构效关系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开拓者Corwin Hansch
liuyingxiang 2012-3-7 05:26
著名的理论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定量构效关系(QSAR)Hansch方法的创始人、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CADD)的开拓者、美国Pomona College的荣誉教授Corwin Hansch(1918-2011)因肺炎久治不愈于2011年5月8日与世长辞,享年93岁。   Corwin Hansch教授在1964年提出了ρ-σ-π分析方法(即后来称为Hansch方法或Hansch-藤田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显示出它在研究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和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由此为研究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作用方式、合理地进行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将药物化学的研究由定性的水平推向定量的水平。为了表彰Hansch教授的贡献,美国化学会于1975年将第一个Smissman-Bristal药物化学奖授予他。由于他发表的论文被广泛引用,Hansch教授于1981年被评为300位被引用最多的科学家之一(从1965-1978年各个科学领域发表的超过一百万篇论文中统计出的结果)。   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Hansch教授将QSAR与X-光结晶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解释QSAR所得的结果并能直观地看到底物与酶相结合的情况。他的这方面工作为后来发展的分子模拟(molecular modeling)打下了基础。为了表彰他这方面的贡献,美国化学会在1985年把第一个大学研究奖授予Hansch教授。   Hansch教授从20世纪七十年代起就收集QSAR数据,建立QSAR数据库直到逝世前从未间断。经将近四十年的努力到2006年QSAR数据库已收集各类化合物的各种生物活性QSAR方程近13000条。在QSAR数据库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比较定量构效关系(comparative QSAR)的研究,以便对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和化合物与生物体系间的相互作用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他晚年的研究工作多集中于比较定量构效关系。   Hansch教授的成就奠定了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基础,成为药物化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化合物以疏水性、电性、立体性的作用力与受体相作用已为药物化学家所接受。他五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工作的成就,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李仁利) Corwin Herman Hansch (October 6, 1918 – May 8, 2011 ) was a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Pomona College in California. He became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omputer-assisted molecule design(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之父).' Contents 1 Early life and childhood 2 Education 3 Career 4 Death 5 See also 6 Notes 7 References 8 External links Early life and childhoodHe was born on October 6, 1918 in Kenmare, North Dakota. EducationHe earned a B.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n 1940 and a Ph.D. from New York University in 1944. CareerHansch taught Organic Chemistry for many years at Pomona College, and was known for giving complex lectures without using notes. His course in Physical Bio-Organic Medicinal Chemistry was ground-breaking at an undergraduate level. Hansch may be best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he concept of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the quantitative correlation of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olecules with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 He is also noted for the Hansch equation, which is used in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is a set of statistical tools to analyse data (e.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atrices using regression and/or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s. Hansch Analysis - Hansch analysis i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f a series of compounds and their physicochemical substituent or global parameters representing hydrophobic, electronic, steric and other effects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correlation methodology. Hansch-Fujita constant - The Hansch-Fujita constant describes the contribution of a substituent to the lipophilicity of a compound. Research Interests: Organic Chemistry; Interaction of organic chemicals with living organisms, Quantitativ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QSAR). Fragment based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Hansch-analysis) DeathHe died of pneumonia on May 8, 2011 in Claremont, California at 92.
个人分类: 药物化学教学|3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深切怀念粉末冶金泰山北斗黄培云院士
yanwei12 2012-2-9 22:47
深切怀念粉末冶金泰山北斗黄培云院士
黄培云院士家属声明   1、根据黄培云院士生前遗愿,不接受任何慰问金;   2、作为例外,接受给“黄培云教育奖励基金”的捐款,具体事项由学校计财处负责办理;   3、个人和单位的捐款,将在学校网站上予以公布;   4、对捐款的个人和单位,家属深表谢意。 赵新那率全家 2012年2月9日 黄老一生,以办矿冶学院、兴有色金属教育,办粉冶所、创粉末冶金学科为责,为荣。 1.上联:有色金属教育开拓者 下联: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 (黄培云院士从教六十周年暨诞辰九十周年画册标题) 2.上联:麓山饮泣 湘水含悲 叹一代巨星驾鹤西去 下联:粉冶泰斗 资深院士 唯师德学术激励后人 (孙有章 撰拟) 3.上联:粉末冶金学宗 树师德学术楷模 奠基粉冶学科 下联:材料科学泰斗 兴有色金属教育 开拓中南大业 4.上联:出清华 学麻省 归国效力 教科产三结合建奇勋 下联:掌化学 精材料 奠基粉冶 师德学术楷模励后人 5.上联:压制烧结理论 奠基粉冶 贡献卓越 光华耀中南 下联:爱国治校齐家 材料功臣百年奋斗 桃李满天下 黄培云院士曾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学生运动,1938年由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于1945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丹心报国,1946年他偕夫人赵新那(哈佛大学国际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次女)回到祖国。1952年,他受命参加筹建中南矿冶学院,幷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创设我国第一个粉末冶金专业,创办粉末冶金研究所;积极倡导“三严”的教学作风,倡行“教科产三结合”的学科发展模式;他提出的粉末冶金压制、烧结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同。2002年,他与师昌绪院士等一起评获国家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粉末冶金就是制造金属或合金粉末,然后用这些粉末,经过混合、压型、烧结,制成材料或制品的工艺技术。原子能、航空、航天……一切高科技都离不开粉末冶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黄培云在这一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世界著名的粉末冶金权威之一。    黄培云194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回到祖国。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中南矿冶学院,他带领他的弟子向世界高新技术发起了冲击。半个世纪以来,关于烧结过程是扩散机制还是流动机制在起作用,许多学者一直争论不休。黄培云经过近20年潜心研究、反复计算,提出粉末冶金烧结过程综合作用原理。这个理论不仅对烧结过程发生的现象能够正确地定性描述,而且对烧结过程的参数能够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   黄培云是国际上最早采用粉末流变理论来研究粉末压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粉末体应变推迟、应力松弛、粉末体变形充分驰豫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理论,不仅对粉末冶金具有重大贡献,而且对力学、流变学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这一理论因而被称为“黄氏压制理论”。   黄培云是我国粉末冶金学科的启蒙者和创始人之一。在黄培云等努力下,中南矿冶学院相继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粉末冶金教研室,第一个粉末冶金研究所,成立了我国第一座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目前,由这些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组建的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已成为具有很高国际声誉的和我国最重要的粉末冶金教学、科研、生产基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黄培云还领导合金设计和计算相图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二元系参数计算三元系参数的方法和模型。80年代中期,黄培云开始从事粉末冶金高技术和新材料的研究工作,其中在快速冷凝超微粉末领域,他和他的学生发明了一系列新型快速冷凝装置,其综合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1988年,采用上述装置成功地制备了固体火箭推进器用微细铝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内容转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网站
2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植物学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刘慎谔
热度 1 ephedra 2012-2-9 21:31
刘慎谔,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地植物学家和林学家,中国植物学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早年建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曾赴西北进行植物 、 森林考察,并只身由新疆赴西藏、印度进行植物地理考察。在学术理论方面,结合中国的植物分布状况和特点,以及在林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编著了有中国特点的《动态地植物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指导了东北森林采伐更新和西北铁路沿线治沙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刘慎谔,字士林,1897年8月26日生于山东省牟平县隅峡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比较艰苦。幼时在四伯父办的私塾里读书,后受其兄的资助,考人济南第一中学。毕业后,考人了保定留法高等工艺学校预备班,于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刘慎谔于法国先后在郎西大学农学院、孟伯里埃农业专科学校、克来孟大学理学院、里昂大学理学院和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他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就是在星期天和节、假日也很少休息。他带着面包和植物标本夹到法国各地去采集植物标本和调查研究。1926年,地植物学家B.勃朗喀(Blanquet)先生给刘慎谔提出了有关法国高斯山区植被的几个问题,他为了解答这几个问题,单身一人在高斯山区辛勤工作了3年,于1929年在巴黎大学提出《法国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获得法国国授理学博士学位。   刘慎谔在法国留学期间,时刻怀念着祖国,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和留学欧洲的同学先后共同发起和组织了几个学会。1924年他在法国郎西参加了“新中国农学会”,担任植物病理组干事并参加蚕学组工作。1925年他在法国里昂大学组织了”中国生物科学学会”,被推选任该学会的总书记。同时他还参加了法国林奈植物学会。刘慎谔在法国留学近10年期间,几乎走遍了法国的名山大川,采集了2万多号植物标本,对法国的植物有很深的研究。他的学习和工作精神以及他的著作,都受到法国朋友们的称赞。1972年,中国科学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参观访问一个植物研究机构时,受到了法国朋友们隆重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他们特意展出了刘慎谔在法国时期的著作,并说:“刘慎谔先生是第一个研究法国植物的外国人。”1929年,刘慎谔怀着研究和发展中国植物学科的雄心壮志,带着一箱子书籍、资料和大量植物标本回到了祖国。   刘慎谔回国后,被聘为北平研究院新成立的植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专任研究员。他一面从国内外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和图书,一面组织孔宪武、夏纬英、王云章、王作宾、刘继孟和郝景盛等同事分头到各地去采集植物标本。他还亲自培养人才,教所内工作人员学习法文,讲授有关植物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还选派人员出国学习。这一切努力使科研工作逐步走上轨道,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为中国植物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1931年,刘慎谔参加了由中法科学家组成的“中法西北学术考察团”。从北京到迪化(今乌鲁木齐)考察植物和森林。“中法西北学术考察团”任务完成后,他又只身由新疆、西藏到印度再经上海返回北京,历时近两年。他这段冒险科学考察的事迹在《北平研究院第四年工作报告》中留下了下面的记载:“民国二十年,刘慎谔、郝景盛五月十七日由北平出发赴新疆。经张家口、百灵庙、乌里乌苏(出乌里乌苏后,郝君由包头返平)、肃州、哈密、鄯善、吐鲁番、打板城而至迪化,时为八月。刘慎谔乃转入天山两次(白杨沟及博克达山),秋末仍返迪化,采集平川植物,前后共得标本约二千号。是年11月中旬由迪化重整行装,再迈天山,人南疆,过托克逊、焉耆后,北行复入天山,度除夕于深山之内。”   “民国二十一年,西北工作由本所主任(刘慎谔――编者注)继续进行。岁首出发经天山南麓,入库车,过拜城,至阿克苏,后由阿克苏人小路,沿天山南坡抵哈什(喀什)。再沿大路经英吉沙、莎车、泽普而至叶城,时当三月。由此再整行装由库库雅山口深入昆仑,过哈拉古劳木岭,高达五千五百米,已人西藏高原。由此折而东行,历时二月余,地面平均皆拔出海面五千米以上,景色荒寒,悉入无人之境。于是又折而北出昆仑,再入新疆,经尼雅、于阗(于田)、和阗(和田)、墨玉、皮山,返叶城,为时又在八月。整装由克立阳山口重人昆仑,经西藏之北境,过拉打克(今列城)而抵哈什米尔(克什米尔)。是地交通始感方便。由此出希马拉亚(喜马拉雅)山脉,直达印度北境,人滨地过拉欧抵德里(印京),由德里北行,人希马拉亚山脉之斯米拉,再经哈雅(加雅)抵加尔加答(加尔各答)。由此复人希马拉亚之打吉岭再返加尔加答,时已年终。本年搜获标本约二千五百号。”“民国二十二年,刘慎谔二月由印度经上海返平。”   刘慎谔在西域近两年的采集标本和科学考察工作,为中国新疆、青海和西藏地区的植物种类、植物地理分布、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和植被区划等方面收集了最早的一批珍贵科学资料。他在当时中国那样交通不便和动乱的社会环境里,为了探索科学真理,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在人迹罕至的世界屋脊只身进行了近两年的科学考察,这种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曾赞扬刘慎谔这次西北科学考察之行有唐僧去西天取经的精神。   刘慎谔1933年由印度回国后,在北平万牲园的西部筹建植物园,还先后在北平的几个大学兼课。1936年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从东三省向关内进犯,北平形势紧张。刘慎谔为了避免损失和能够继续进行科研工作,把植物学研究所迁到武功,和国立西北农学院联合成立了西北植物调查研究所。他亲自到西北各地挖掘苗木、收集花木,又筹建了一个植物园。1941年,他随北平研究院南迁到昆明,住在昆明西山的一个庙里,继续采集植物标本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在西南联大兼课,并在昆明又筹建了一个植物园。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他勤勤恳恳地工作,走到哪里研究到哪里,走到哪里把植物园建立到哪里。他散布的科学种子到处生根、发芽。   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研究院迁回北平,刘慎谔除继续从事原来的研究工作外,还在北平辅仁大学和东北大学农学院兼课。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围困北平,国民党政府准备把一些有名望的科学家接去台湾。他就躲了起来,和王云章相约绝不跟国民党走。当国民党军队进驻万牲园时,他和几个同事就躲在寒冷的空锅炉房里看守着温室、植物标本和图书设备,满怀激情地迎接中国的新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哈尔滨东北农学院院长刘成栋为了在东北这片植物学科研究方面还是空白的地区开展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专程到北京请刘慎谔相助。刘慎谔到东北看了以后,深深地爱上了浩瀚的原始森林和无边无际的大草原。1950年秋,刘慎谔来到了哈尔滨,任东北农学院植物调查所所长。他满怀发展植物科学和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激情,在这片美好的白山黑水之间扎下了根。他立即组织人分别到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内蒙古大草原等地采集植物标本和调查研究,在东北地区开创了植物学科学研究的新基地。1950年,美国在侵朝战争中竟对中国东北地区投掷细菌弹。刘慎谔等几位老专家以确凿的科学论据指出,美国空投负载有细菌的山胡椒(Lindera glauca BL.)和朝鲜红柄青冈栎(Quercus aliena BL.Var.rubripis Nakai)的叶子是在南朝鲜分布的树种,在中国境内没有分布,为揭露美国发动细菌战提出了有力的罪证。他因反击美国的细菌战做出了贡献,被授予有毛泽东主席题字的奖状和奖章。1954年,刘慎谔被调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兼植物研究室主任。他除了领导植物学科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之外,对于东北林区的采伐更新问题和东北西部的治沙、造林以及西北包兰铁路的治理沙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1958年,刘慎谔参加中苏科技合作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队,赴苏联进行综合考察;1961年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进行植物、土壤考察。   刘慎谔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51―1952年曾兼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委员,60年代曾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辽宁省政协常委,和沈阳市副市长等职。 红松林必须实行择伐和天然更新   50年代,东北不少林区推广“大面积皆伐”采伐方式。刘慎谔怀疑这种采伐方式对于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是否合适,因此在小兴安岭林区连续做了几年关于红松林特性、群落结构和更新关系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并根据他在欧洲考察森林的资料,认为有异龄复层结构的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不适于皆伐。因为红松在幼苗和幼龄林阶段,要在一定上层林木蔽荫下才能更新,皆伐破坏了森林环境条件,将对红松更新再次长起新林不利。而人工造林即使成活,也有树冠横向发展、早分杈、早开花结实和枝下高降低而不能成大材的后果。另外,他根据老择伐迹地上保留的中、小径木能加快生长的现象,主张对红松针阔叶混交林实行择伐。这样既有利于增加林木生长量以缩短轮伐期,又能保持各层林木的陆续更新,以达到连续不断地提供大量木材的目的。为此,他写文章、做报告,坚决反对大面积皆伐。他于1964年亲自带领一个小组和伊春林业管理局、伊春林业科学研究所共同进行采育兼顾伐样板采伐试验。通过调查和择伐试验,他提出伐后保留一定郁闭度和一定数量的中、小径木,为天然更新创造有利条件。这是保证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关键问题。   刘慎谔在当时大面积皆伐和择伐两种观点的争论中,坚决反对大面积皆伐,呼吁采伐森林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要保护森林资源,不能杀鸡取卵,采伐必须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伊春林业管理局宫殿臣回忆说:“1974年(刘慎谔去世的前一年),刘慎谔还给他写信,询问采育择伐的推广和执行情况,并且嘱咐一定要珍爱红松林这个宝贵的森林资源,一定要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刘慎谔老先生最关心林业生产,能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受林区职工尊敬和爱戴的老一辈科学家。” 治理沙漠要建立人工植被类型   东北西部风沙地区是科尔沁沙漠的东部边缘,随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对于沙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破坏,使滚滚的流沙向东蔓延。它侵占了草场、吞没了农田、阻塞了交通,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威胁和损害。早在50年代,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就在辽宁省章古台开展固沙试验研究。当时,刘慎谔就把治沙做为重点,经常到东北西部风沙地区对沙生植物的生态特性、分布规律和演替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特别注意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和小黄柳(Salix flavida)的固沙作用,同时进行沙障和草方格等机械固沙试验。1954年,他在草方格内进行栽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试验获得成功。后来章古台地区大面积发展樟子松,变成了茫茫的樟子松林海,引起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注意。   1956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接受了铁道部在西北腾格里大沙漠修建包兰铁路的固沙任务。刘慎谔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参加这项任务的专家们面对宁夏中卫县沙坡头地区无边无际的流动沙丘,考虑到当地的风沙大,降水量又很少,都担心用植物固沙能否成功?刘慎谔就带领大家站在大沙丘上遥望黄河南岸一片由油蒿固定的沙丘说:“这片固定沙丘就是我们的样板,将来铁路沿线要能达到这种程度,通车就没有问题了。我们看了这个样板就要有信心,一定能做到。”他的这些话使大家增加了植物固沙的信心。刘慎谔在几年调查中,对选择主要的固沙植物的蒿子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他说:“蒿子在这里我们把它当做‘草’。实际上它是非草非木。冬季时它的上部枯死,下半截却不死,但木质化程度不高,叫做半灌木。由于大气候不同,蒿子的种类也不同。在东北西部及小腾格里沙地东部有差不嘎蒿;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一直到甘肃河西走廊有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和籽蒿(Artemisia sphaeroephalla)。这几种蒿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固沙。因此在固沙开始时期我们就需要它。籽蒿的枝条是直立的,我把它比做筷子,它不能覆盖地面,也很少积沙;而油蒿却能形成一个堆,枝条密而平铺,能够抓沙。所以在沙坡头固沙必须把蒿子配合进去,而且一定要用油蒿而不是籽蒿。但是在固沙方面蒿子只能起草的作用,还必须和灌木〔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等〕配合起来才行;而灌木也须要草本植物的帮助才能起到治沙的作用。如在科尔沁沙地小黄柳的根系虽然发达,但因为容易被风刮出来,所以也不能单独固定流沙,必须有蒿子配合护住沙面,小黄柳的根系就不容易被风暴露出来。所以必须草、灌结合才能达到治沙的目的,才能加快改造自然的速度。”   刘慎谔强调应用植物固沙要有“发生学”的观点。他认为植被的形成有起点、发展和相对稳定的顶极。从发生学的观点来观察植被,要通过分析现状看到它的过去和未来。用植物固沙必须研究植被的演替和沙丘的固定过程。在流动沙丘上首先有先锋植物蒿子,因蒿子喜沙埋;随着沙丘的逐渐固定,蒿子即开始衰退,花棒和柠条等灌木即代之而起;沙丘再进一步固定,则灌木类也逐渐衰退,最后被顶极植物所更替。大自然的演替要经历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们等不了,所以要研究植被的演替过程和各个阶段,加以分析比较,找出其各阶段演替的规律来。再根据这些规律来指导人工植被类型的创建。   刘慎谔在多年观察和研究天然植被和各种固沙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在植物固沙中建立人工植被类型的几个原则问题。1建立人工植被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改造自然。如认识了风蚀的规律,就可以用前挡后拉沙障,利用沙刨和沙埋关系来选择固沙植物和确定固沙措施。2建立人工植被要考虑地上层和地下层的结构。地上层要有草、灌、乔相结合;地下层要考虑固沙植物的深根系和浅根系协调配合。结构是固沙植物生物特性和生存竞争的结果,单纯从个体生态来考虑固沙问题是不够的,必须从群体生态的固沙作用来考虑固沙问题。只有摸清了这些规律才能建立起比较完美的人工植被。3建立人工植被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沙坡头在流沙上新建人工植被,目的就是要确保铁路行车安全不受沙害。所以要从固定铁路沿线的流沙面和不受沙埋而选择固沙植物,寻求最合理的配置,最适宜的密度,发挥群体生态效益才能达到最佳的固沙效果。在初期要以机械固沙作为辅助的过渡办法,最后要实现无灌溉条件下植物固沙的可能性。根据刘慎谔这些植物固沙指导思想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终于在1958年按期在包兰铁路沿线,在机械固沙的基础上应用植物固沙取得了成功,为保证在腾格里沙漠修建包兰铁路做出了贡献,为中国治沙工作打下了基础。 编著有中国特点的《动态地植物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   中国地植物学的研究和发展,由于历史条件的原因开展较晚,所以受外国各学派的影响很大。加以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很大,所以各地的地植物学工作者对外国各学派都有所选择和倾向,因之有时在讨论问题时各有不同看法,甚至发生误解而不能统一。刘慎谔也感到没有中国自己的学派而深以为憾。他除了鼓励青年人努力学习要有所建树之外,自己也经常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广泛学习国外有关理论。他的《动态地植物学》是在国外主要各学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他多年来在国内、外考察的总结,并根据中国植被的实际情况和在地植物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所编著的,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地植物学理论。如对植被演替的顶极(climax)学说,既不同于美国学派的单元顶极,又不同于英国的多元顶极。刘慎谔认为单从顶极来说是多元的,但在一个地方只有一个地带性顶极,是主要的顶极,其余都是由局部环境条件所形成的非地带性顶极,是附属的顶极。他结合中国植被的实例,还提出了前顶极、后顶极、遍途顶顶极和转化顶极等新概念,为研究植被演替提出了新的理论。另外,他结合治沙工作,根据沙地植被的发生和不同系列植被的演替关系,总结出植被类型的交叉、重叠和转化,为观察沙地植被的演替关系、固沙植物的选择和制定固沙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特别强调必须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研究植被,在观察和分析现在的植被时,要了解其过去的特点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才能为解决生产问题、制定生产决策和规划提出依据。又如通过分析前顶极、后顶极和现在植被的关系,也可以为研究大气候的变迁提供历史资料,他认为这两者之间是辩证的关系。   他所编著的《历史植物地理学》也是他几十年来在国内、外考察的总结。他在论述世界植物区系形成的历史原因、植物区系起源、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及其分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植物分布的特点,阐明了影响中国历史植物变迁和现代植物分布的10大关系:1.冰期与间冰期对植物分布的影响;2西伯利亚气团对植物分布的影响;3海洋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4.干旱气候对植物分布的影响;5海陆变迁对植物分布的影响;6河流流向对植物分布的影响;7青藏高原对植物分布的影响;8喜马拉雅山系对植物分布的影响;9火山对植物分布的影响;10砍伐森林、放牧和火烧的影响。   刘慎谔的这两部著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原有理论和学说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提出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独创见解和观点;二是理论结合实际。他所解释和说明的问题,不是在教科书上多年沿用的外国所谓经典例子,而是中国的实实在在的现象和存在的问题。   他一直强调科学研究要为生产建设服务,应当努力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解决森林采伐更新和治沙等实际问题中去,用这些理论来指导生产,并通过生产来验证这些理论,为中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他的这些成就为今后创立和发展中国自己的学说和学派打下了基础。   他在1962年和1963年在沈阳举办了“动态地植物学”和“历史植物地理学”专题讲座,使来自全国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200多位从事林学、植物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得到了教益。 提倡用发生学观点研究植物分类学   植物分类学科在20世纪初,都是外国人在中国采集植物标本来研究中国植物,所以有很多植物种都是由外国人来定名的。刘慎谔为了发展中国自己的植物分类学事业,在法国留学期间就潜心研究植物分类学。他大量采集植物标本,广泛收集有关研究中国植物的文献和图书资料,废寝忘食地刻苦钻研。有一次他在标本室里专心一意地看植物标本,竟忘记了下班时间,被锁在标本室里,一直到第二天上班时才出来。他在法国近十年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在植物分类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慎谔在植物分类学方面的研究范围较广,造诣较深,威望也较高,所以当时在植物学界被誉为“南胡北刘”(胡指胡先?)。他在法国曾发表过锈菌和苔藓的论文,以后又发表过法国地衣的论文,还组织、研究了东北地区的食用菌和毒菌。在高等植物方面除组织编写地方植物志之外,在许多科、属,如蔷薇科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发表了一些论文,并和曹新孙合译了1956年法文版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另外,他非常重视地方植物志和图志的出版工作,可以说他到一个地方,就抓一个地方的植物志工作。他编写了《黄山地区植物志要》、《昆明习见植物名录》等,并主编了《中国北部植物图志》、《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资源植物手册》《东北药用植物志》和正在陆续出版的《东北草本植物志》等。这些著作为有关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农、林、牧、副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于植物分类学中新种及种下分类单位的定名问题,刘慎谔认为不能单纯从部分形态变化来定名,而要以发生学的观点来探讨其本种的由来和变化的关系。如他在论述历史时期发生的冰期和间冰期对植物迁移的影响时,列举了在冰期时代欧洲东部植物向东移动,其主要移动路线有三,即西伯利亚路线、喜马拉雅路线和新疆路线。(见下页图)   东北的许多植物是由北部的阿尔泰经西伯利亚移动到中国东北、朝鲜、日本和北美的。欧洲植物在漫长的移动过程中,有的植物种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发生了变化而成为新种及种下分类单位。刘慎谔结合他多年来在欧洲和亚洲的考察经验和研究结果,列举了大量在中国各地区由于植物移动而发生变化的植物种。如在欧洲分布的欧洲赤松(Pinussylvestris L.)在东北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就成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是在欧洲分布的本种的变种。 欧洲植物在冰期向亚洲、美洲两大陆移动的路线示意图   刘慎谔在研究植物分类学方面有创见,并有其中国特点的风格。如对于中文植物命名等方面问题提出很多独到的见解。并在《说菊》、《几种禾本科植物的考证》、和《芸香考一改芸香科为柑桔科的商榷》等论文中引经据典,从《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群芒谱》、《授时通考》、《救荒本草》、《名医别录》、《本草拾遗》、《食疗本草》和《说文解字》等中国的传统名著中有关植物分类学方面的历史资料来考证植物种名和种间关系,可见其知识之渊博、基础功夫之深厚。 诲人不倦的良师,献身科学的楷模   刘慎谔出身农村,一生非常简朴,平易近人。他耿直的性格和献身科学的事业心,使他毫无保留地、热情地培养青年人。他对青年人要求严格。青年人和他一起到野外考察,回来后必须提交考察报告和他所讲问题的记录。他热情地帮助年青人,如西北农学院闻洪汉教授回忆,他在1947年曾将一篇《渭河滩地植物社会构造之研究》寄请刘慎谔审阅。刘慎谔仔细看完以后,用毛笔写了长达10页有6000多字的回信。他在信中详细介绍了当时国外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并给以热情的鼓励和指导,使闻洪汉非常感动,至今还念念不忘。他热心传播科学知识,除了专题讲座之外,还多次应邀到长春、哈尔滨、北京、武功、呼和浩特和兰州等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做“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有关林业、地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面的学术报告。他热情地鼓励和帮助青年人钻研业务,常说:“搞科研要人迷,一天八小时出不了科学家。”在专题讲座中,每天开始讲课时,他总是把头一天所讲的内容几乎一字不差的重复一遍,表现出他惊人的记忆力。在共同备课时,为了怕打断思路,他连饭也顾不得吃,一再催促才吃点,放下饭碗就说“接着来”,有时累得气喘病犯了也不肯休息,总是说“大家时间都很宝贵,不能因为我一个人浪费了大家的时间”。“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他对青年人殷切的希望。他在讲完课时常说:“你们不要停止在我讲的问题上,你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提高,要扩充它,发展它,纠正它。”他一生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奋斗几十年,培养了不少人才,真是桃李满天下,其中大部分已成为中国在科研、教学方面有名的专家。刘慎谔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抱有很大的期望,他说:“中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条件,还有日益发展壮大的科研队伍,一定能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由于战乱的影响,他所领导的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曾两次(1933年和1936年)迁到大西北,一次搬到昆明。他终年颠沛流离,哪有个稳定的条件来搞科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给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他把昔日冷冷清清搞科研和当前的大好形势相对比,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所以他从,心里热爱毛泽东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用《实践论》和《矛盾论》来解决科研中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毫无例外地也给刘慎谔带来了冲击和迫害。虽然他当时已无权过问科研工作,并且身体多病而在家休养,但仍在家里用一些瓶子来研究食用菌;在阳台上引种南方的油菜做对比试验。他把女儿寄给他补肺的巴旦杏托人带到昭乌达盟去引种;他带着病到辽中县西房身大队去考察,提出营造防护林和有关农业增产的建议;他惦念着中国的农业尚未过关,一再提出东北西部大自然改造的设想……。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因为他心里有祖国和人民,惦念着那宝贵的森林资源和浩瀚的大沙漠与大草原。   他一生论著很多,涉及面很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些文章因植物学研究所几次搬迁而未能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也因工作繁忙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及时出版。刘慎谔去世后,为了整理和出版他的遗著,1977年由朱济凡、王战、曹新孙、刘?心和赵大昌等5人组成了《刘慎谔文集》编辑组,收集、整理出24篇论著收入《刘慎谔文集》,于1985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为了表彰和纪念刘慎谔在科学技术方面做出的贡献和学习他的优良作风,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于1985年在研究所内为他塑造了半身塑像。他的治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和诲人不倦的优良作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赵大昌) 简历   1897年8月26日 生于山东省牟平县。   1918―1919年 保定留法高等工艺学校预备班学习。   1920―1923年 法国郎西大学农学院学习。   1923―1924年 法国孟伯利埃农业专科学校学习。   1924―1925年 法国克来孟大学理学院学习。   1925―1926年 法国里昂大学理学院学习。   1926―1929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获法国国授理学博士学位。   1929―1949年 任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并先后在北平中法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中国大学、辅仁大学和东北大学农学院兼课。   1937―1940年 任武功西北农学院西北植物调查研究所所长,兼西北农学院教授。   1941―1943年 北平研究院迁昆明,兼西南联大教授。   1950―1952年 任哈尔滨东北农学院植物调查所所长。   1953―1954年 任中国科学院林业调查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   1954―1975年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兼植物研究室主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1963)、中国林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辽宁省植物学会理事长(1959)。   1975年11月23日 逝世于沈阳。 主要论著   1 刘慎谔.Note Sur Quelques Uredineespeu Communes ou Critiques Recoltees dansle Midi, le Centre et1’Est de la France〔关于法国南部、中部和东部不常见的几种锈菌(Uredinees的记载)〕.Bull.Trim.Soc.Mycol.France,1927,41(3)197―215.   2 刘慎谔.大戟属之新锈菌.中大农学,1928,(1):37―41.   3 刘慎谔 Etudes Surla Geographie Botaniquedes Causse5,caen(法国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法国:法国植物学档案,1929,3(1).   4 刘慎谔.Sur Deux Endo phyllu metun Aecidium Nouveaux(1)(新锈菌二种).   5 刘慎谔.Trois Endophyllumetun Aecidium Nouveaux(新锈菌三种)   6 刘慎谔.Notesur Deux Ured inees Nouvellesdu GenreUtomycea(单胞锈菌属的两种新锈菌之记载)Bull Trim Soc.My col.France,1929,45(1):121―127   7 刘慎谔 Notesur Quelgues Muscinees lnte’ rtessantesObservees Dans les Caussesdu Gevauden(高斯山某些苔藓植物之记载).法国:法国植物学档案,1929,3(1)   8 刘慎谔.La Vegetation Epiphytiquedes Boisde ConifereS(针叶林的附生植被)法国:Bull.Soc.Bot.France,1929,76(1―2):21―30.   9 刘慎谔.河北东陵初见的先锋植物,自然科学季刊,1930,(1):297―302.   10 刘慎谔.寄生于槲树Midcros phaera之研究,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务汇报,1931,2(4):2.   11 刘慎谔.林熔,大豆菟丝子在中国本部之存在,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1,2(2):1―4.   12 刘慎谔林熔,旋花科中数属之叶形变化,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1,2(4):1―6.   13 刘慎谔.我国的大菟丝子.自然科学季刊,1931,2(3):319―322   14 刘慎谔主编.中国北部植物图志,第1―5册,北平: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出版,1931.   15 刘慎谔.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1934,2(9):423―451.   16 刘慎谔.河北渤海湾沿岸植物分布之研究,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1935,3(9):413―431   17 刘慎谔法国采集之地衣标本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1935,3(6):323―346   18 刘慎谔.山毛榉之一新种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1935,3:453―457.   19 刘慎谔.黄逢源,中国散尾菌之研究.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1935,3(8):397―402.   20 刘慎谔.黄逢源,中国鬼笔菌之研究.中国植物学杂志,1936,1(1):83―95.   21 刘慎谔.中国枯叶栎树类之研究,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1936,4(1):1―23.   22 刘慎谔.中国南部及西南部植物地理概要,生物学杂志,1936,1(1):21―27.   23 刘慎谔.黄山地区植物志要.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1936,4(2、3).   24 刘慎谔.陕西植物分布概要.西北地理,1936,1(1).   25 刘慎谔.黄山植物分布概要生物学杂志,1937,1(4):1―18.   26 刘慎谔.中国西北之植物地理.地理教学,1939,1(56).   27 刘慎谔.黑穗菌目一新科.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1949,6:209―214.   28 刘慎谔.黑穗菌科之毛乐新属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丛刊,1949,6:209―214.   29 刘慎谔主编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30 刘慎谔.关于大小兴安岭的森林更新问题林业科学,1957(4).    31 刘慎谔主编东北资源植物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2 刘慎谔主编.东北草本植物志.第1、2、3、4、5、6、11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1980.   33 刘慎谔主编.东北植物检索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4 刘慎谔主编.东北药用植物志.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5 刘慎谔.历史植物地理学.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6 刘慎谔,冯宗炜,赵大昌.关于中国植被区划的若干原则问题,植物学报,1959,8(2).   37 刘慎谔,冯宗伟,赵大昌.再论“关于中国植被区划的若干原则问题”,植物学报,1959,8(4).   38 刘慎谔.红松林必须实行择伐和天然更新,中国林业,1963(10).   39 刘慎谔,赵大昌从伐后小径木的加快生长来看红松林必须实行择伐和天然更新陆地生态,1980:16―25.   40 刘慎谔东陵植物分布初步观察,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原作于1930年):19―21.   41 刘慎谔.气候变迁与植物移动,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原作于1936年):65―73.   42 刘慎谔,黄逢源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高等真菌的分类研究,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原作于1936年):51―56   43 刘慎语.太白山森林植物之分布,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原作于1939年):74―85.   44 刘慎谔.几种禾本科植物的考证.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原作于1947年):112―120.   45 刘慎谔.关于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两林区抚育更新的几个基本问题,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原作于1954年):122―135   46 刘慎谔.章古台的天然固沙与人工固沙造林,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原作于1955年):136―144.   47 刘慎谔,朱济凡,曹新孙对于改变东北红松林现行大面积顺序皆伐方式的建议,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原作于1963年):295―299.   48 刘慎谔.从东北红松林的采伐更新来看《森林采伐更新规程》,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原作于1973年):314―337.   49 刘慎谔.动态地植物学――基本理论的探讨及其应用,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参考文献   〔1〕王战,曹新孙,赵大昌,刘慎谔同志的生平与贡献,陆地生态,1980:7―16。   〔2〕赵大昌,刘慎谔生平与贡献,刘慎谔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14。   〔3〕王战,赵大昌,谭征祥,刘慎谔,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362―363。   〔4〕陈舜瑶,沙都散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转载自: http://www.gmw.cn/content/2005-08/15/content_285624.htm
个人分类: 植物分类学|2330 次阅读|1 个评论
饶毅是块“滚刀肉”
热度 28 qiaoqiao1980 2012-1-9 12:23
滚刀肉,一般来是称呼那些我行我素、不理会别人看法的人,多为贬义,因为常常这样的人更爱占便宜。昨天,饶毅老师写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从“美国梦”到“中国梦”:回国五年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27118 ,可以看出饶毅老师被自己的信仰所逼问,是一块不同寻常的“滚刀肉”。 对于饶毅老师,还有施一公老师,为什么回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即使科学网上的各位博主也为这些区别有的时候也是吵的不可开交。当然,这也为我们丰富了很多写博客的素材。饶毅老师的这篇博文,给出了他的更多的看法,以及他自己的心灵路程。从文章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很坚定的行路者,同时也正在成为一个开拓者。他非常高兴能够回来参与中国进步的推动。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即使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也是我不支持也非常赞同的原因。 科学网上的很多博主实际上都是不支持饶毅老师回国的,这是从他回国那天起就存在的基调。当然,这种不支持不是针对饶毅老师本人的,而是因为当下的局势。在饶毅老师的这篇博文中,很多言论是典型的,我觉得有必要再说一些,有些是赞同的,有些是不赞同的。毕竟,饶毅老师也已经回国五年了,不管是他本人,还是我们,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今天中国的境况不是比五年前更好,而是更糟糕了。饶毅老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的践行者,但是我们也都感受到许多问题不是理想所能解决的。而且,从饶毅老师的言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考者,但是许多方面并没有涉及根本。 一 饶毅老师对于中国的未来过于乐观 饶毅老师的乐观态度基于过去中国的成长,这一点杨振宁先生也是如此。很显然,这种乐观是没有道理的。从历史上来看,一个国家在上升的进程之中总是显得如此的美好,以至于很多当政者以及老百姓都认为可以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但是历史告诉我们,这种新的进步的可能性是如此之小,其比率基本上可以忽略。像美国那样,在已经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更加开创出全新局面的实际上是很少的。 当前的中国,我们有希望是应该的,但是乐观是不足取的。因为不但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概率很少的事情,同样中国的现状也是我们不乐观的根本原因。虽然像我这样的,也希望中国能够走出一个不一样的成功出来,但是我知道希望渺茫。当我们对于这个道路进一步思考的时候,我们就会意识的, 更加美好的社会对于个人的要求就会更高 ,而这近乎于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是不肯能的。糟糕的应试教育已经杜绝了中国社会向更加高级的形式发展的可能。所以,对于我来说,如果一个人不去考虑教育的进步而乐观于中国的进步,我认为是胡说八道和一厢情愿而已。 让社会更加美好,制度和人需要共同的进步。那种把人和制度分开的观点没有意义。 对于中国未来的百年,我采取的是一种悲观的态度。我相信中国将会进入一个长期的滞胀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需要完成一个漫长的启蒙过程。如果上天真的优待中国,那么也许百年以后中国会找到自己的新的道路。 二 知识分子的责任 知识分子有三种责任,开启民智、批判现实和赞美真理。在未来的百年时间,将会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夺回话语权的过程。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在过去的两百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虽然在中国的进步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依然不足。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尽到知识分子的责任,更多是丧失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风骨。到了今天,这个问题尤其严重。 虽然,今天的知识分子比以往更多,但是更多的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担当。记不清楚知识分子是个什么东西,也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 知识分子的迷失是中国的最大问题。 开启民智是知识分子的最根本的职责所在。在近代文明之中,理性、科学、平等乃是民智的根本。知识分子要视教书为安身立命之根本。合理的思考问题,不偏见。宣扬科学的价值,不偏信。思考平等的制度基础,不偏听。 三 改造中国的两种进路 今天的中国问题在于国家主义,从而导致社会主体的失落。中国的知识分子既应该在中国国内为进步实践,也应该在国外为进步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百年,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两种进路的。当中国政府保守的时候,更多的知识分子应该离开中国,在国外进一步思考中国的未来。而当中国政府进取的时候,更多的知识分子会在中国,参与中国的进步。我相信这是必然的。 中国的问题,绝对比饶毅老师在文章中要考虑的多。相对于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的风骨,饶毅老师更像是一块“滚刀肉”。朝堂之上,和朝堂之外,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呢? 有科学信仰的人,应该把科学的进步视为根本,而不是国家。 四 “中体西用”是一个错误理念 中国要想有新的进步,我相信就必须要取消中西的这种区分,因为没有任何必要。可以说,这种中体西用的观念已经有近二百年了,实际上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的进步,完全是一种误导。我们看待文化的根本是真善美,符合这三者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的就是坏的。尤其到了今天,中西之分没有意义。我们可以说现实中一些是中国的,也可以说一些是美国的,但是历史是所有人的。敝帚自珍的人不会有真的进步。 中国不会成为一个美国式的国家,这是必然的。中国有中国的现实。而今天一个很荒谬的逻辑,就是中国政府虚幻了一个未来的敌人,一方面拿着西方文明的干货,另一方面却不愿意承认更多的东西。 人类的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历史的文明是所有人的文明。 只有一个开放的国家,才会真的强大。美国之所以取得新的进步,就是他融合了欧洲的文明,更发现了自己的进路。中国想更加强大,首先我们要有一颗开放的心,一颗真诚的心,一颗追求真理的心。
个人分类: 心智之旅|10278 次阅读|90 个评论
[转载]案例:技术转移与科技中介创新模式的开拓者
热度 1 lgjszy 2011-8-8 15:31
[转载]案例:技术转移与科技中介创新模式的开拓者
——访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蒋佃水 作者:马晓岚 杨强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07-5-9 7:3 :6 作者:马晓岚 杨强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07-5-9 7:3 :6 2006 年1 月9 日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 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 温家宝总理提出: “ 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各类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 ” 2006 年2 月9 日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 》提出: “ 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 2003 年 12 月 13 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亲临中科凤祥生物城视察。蒋佃水所长荣幸地向总书记作了半个多小时的工作汇报。总书记对蒋佃水所长(前左一)的汇报表示高兴与满意。 2007 年 4 月 12 日 ,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颁奖大会隆重召开,蒋佃水继 2003 年、 2005 年获得金桥奖一等奖之后,又荣获 “ 十大技术经营人才之星 ” ,他所领导的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也同时获得 “ 十大技术转移服务之星 ” 。 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蒋佃水被分配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工作,在院领导的支持下走向市场,从事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经营工作。 18 年来,他历经了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风风雨雨,终于迎来了今天的美丽彩虹。 会后,本报记者采访到了这位令人敬佩的技术经营者,听他讲述了他那 “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 的事业追求。 领 域 蒋佃水领导的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 “ 中科前方 ” ),是在国家积极推行科研体制改革和大力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进程中,由中科院及北京部分高校中青年专家共同创建的股份制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技术经营机构,注册资金 505 万元,是北京市科委认定并大力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 多年来,中科前方致力于运用生物工程等新技术、新工艺,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尤其对那些弃之为废、用之为宝的农副产品下脚料进行深度开发、精细加工及综合利用;确立食品、健康产品、药物原料及生物制剂为研发主导方向。 中科前方充分利用京区科技协作网及自身人才资源、知识创新、信息集散与综合处理、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实施、现代管理、品牌与资本运作的优势,全面施行轻型运营的 “ 项目制 ” ;在技术转移与发展方面,与地方政府、企业形成多种形式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合作基地市场运作,现已形成良性跨越式发展。 中科前方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近百项(综合性系统开发重大成果十余项),其中 “ 转态定量调味因子 ” 技术, 2000 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 “ 火炬计划 ” 项目; “ 水生 I 号 ” 系列成果, 2001 年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国家重点技术改造 “ 双高一优 ” 项目; “ 动物副产品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 ” 项目, 2002 年被国家发改委列为 “ 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示范工程 ” 。至今,中科前方已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建立产业合作基地,科研成果转化率高达 90% 以上。 2004 年,中科前方承担了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 ——“ 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 ” 项目,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正在安徽、广西、贵州等省区相继推广复制中试中心模式,广受社会各界好评,新华社《半月谈》、《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数十家中央媒体均作了长篇幅的跟踪报道。 2007 年 2 月 22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关于北京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新闻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3 年、 2005 年,中科前方先后获得第七届、第九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一等奖,科技部第二届( 2005 )中国技术市场先进集体奖。在第一届( 2007 ) “ 首都诚信经纪人 ” 评选活动中,蒋佃水作为技术经纪人代表,荣获 “ 十大首都诚信经纪人 ” 称号。 理 念 从 “ 推 ” 到 “ 营 ” 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中介更难。据统计,目前全国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 20% ,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 5% 。怎样才能破解这一长期存在的国家难题呢? 蒋佃水认为, “ 科技成果转化 ” 的概念本身就有问题,它更多的是 “ 计划性 ” ,而非 “ 市场性 ” ,因此,许多科技成果是无法转化的。要破解难题,必须进行理念之变,从 “ 推销技术 ” 转变为 “ 营销技术 ” ,虽然表面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两者有天壤之别。其差别在于: 第一,技术推销的出发点是从专家感兴趣的课题出发,从专家认为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出发,而技术营销是从消费者、企业及地方的需求出发,以市场为导向; 第二,技术推销的研发方向是从自己到客户,是单向的,而技术营销是从客户到自己,再从自己到客户,是双向互动的; 第三,技术推销的服务是单向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技术营销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针对性较强; 第四,从技术水平及适应性上讲,推销的技术也许是先进的甚至是领先的,但并不一定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营销的技术不一定是领先的,但是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第五,技术推销的结果是离客户需求远,所以成果转化难,技术营销从满足客户的需求出发,成果较易转化; 第六,技术推销的文化特性,可谓 “ 工程师文化 ” ,而技术营销的文化特性,称为市场驱动文化。 现在的科技中介大都停留在简单中介、牵线搭桥的居间活动层面上,缺乏全过程的服务,只有将科技中介纳入技术营销的范畴,科技中介难的问题也才能迎刃而解。 方 法 5.5 模式 从消费者、企业及地方的需求出发,无疑是正确的路径。在操作层面上,怎么能真正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作理念?蒋佃水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5.5 模式 ” (五天半工作模式),就是行之有效并广为业界所知的方法和工具。 蒋佃水强调,要实现技术转移,就应紧紧围绕地方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主题,首先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整合地方资源,组织专家为地方经济发展把脉、开方,把中科前方的方案融入到地方跨越式发展规划中去。 “5.5 模式 ” 内涵:第一天、第第二天考察当地资源基地、产业结构、代表性企业等;第三天研究相关材料,如主要领导近期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地方的五年、十年规划,以及地方志等资料,从而了解当地的历史、风俗、人物、资源状况,特别是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四天与政府、企业有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与需求;再用一天时间,整理思路,拟出主题,提出建议方案;第六天上午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管理层作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报告。 多年来,中科前方通过 “5.5 模式 ” ,先后与十几个省市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体会到,这种工作办法使他们对地方需求有真切了解;为他们开展科技研发、中介服务提供了方向和课题;与地方政府建立了互信关系;为高效合作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当地方政府把他们的建议与方案纳入到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计划中时,他们的项目、技术、产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样,从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技术转移就不再是难题。 电梯式服务 宏观层面上的 “5.5 模式 ” 建立了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快车道,使他们能够快速深入当地的企业(一般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了解其资源、产品、规模及开发状况。针对其需求以及遇到的难题,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他们组织专家学者拟定开发方案,得到企业认可后,再组织研发专家进行项目开发和技术经纪人中介相关项目推介,这种技术集成针对性强、个性化特色鲜明的技术服务方式,企业容易接受。通过这种运作方式,他们在下游了解了企业的需求,同时又组合了上游的科研成果,真正为企业解决了问题,也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中介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微观层面上自下而上、再由上到下的技术服务方法,被他们形象地称为 “ 电梯式服务 ” 。 他们还主动参与企业市场策划和产品营销。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向营销人员介绍产品知识,二来可以收集市场信息及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倾听顾客的声音,反过来引导新产品的开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他们通过以上创新方式,取得了技术转移与中介工作广度和深度上的丰硕成果。在广度上,在一个地方成功转化一项技术后,当地很多企业来找他们合作;在深度上,与企业合作一个项目成功后,又有许多新的技术项目转移到合作企业中。广度与深度上的突破,使他们与地方和企业形成了紧密、长期、深入、高效、稳定的合作。为技术转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科技与 “ 三农 ” 搭建了桥梁。 中 试 技术中试+市场中试 由于我国多年来的体制和长期的惯性,形成了很多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实验室小试阶段,与工业化生产还有一定距离,基本上还是一种无形的技术。经考察走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农林科学院等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他们了解和采集了大量与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技术项目和科研成果,显而易见的是,大部分科研成果都停留在实验室小试阶段,与工业化生产尚有一定距离,出现了断层。而中科前方多年与企业合作的经历,深刻地体会到技术成不成熟、产品有没有市场恰恰是投资者关心的两个关键问题。 2004 年,中科前方承担的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简称 “ 中试中心 ” )项目正式启动。中试中心是北京市科委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集成、农产品精深加工,探索解决 “ 三农 ” 问题,倡导健康产业,与北京市平谷区政府共建的国内首家具有中试功能的健康产业孵化机构。 中试中心是上承科研机构,下接生产企业的中间平台,直接为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服务。 “ 中试中心 ” 在政府科技与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将来自科研机构的农产品加工小试成果,进行中试熟化、二次开发、实物化表达,然后将经过中试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样板市场的检验后,使之成为市场化的成果,再转移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因为他们有着资本、品牌、市场,通过他们的规模化生产,再来带动农产品资源转化,服务 “ 三农 ” 。这将极大降低企业引进技术的风险,减少机会成本,有力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中试中心通过技术集成与技术经营,形成科研院所在京郊与首都相关企业合作实体的生产工艺技术辐射源,对京郊优势农副产品资源 , 进行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实现农产品从种植业向加工业、制造业的战略转变,使首都丰富的科技资源向郊区辐射,将首都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京郊发展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兴农的积极作用,提高京郊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中试中心这种新兴的科技服务体系,解决了投资者最关心的技术成不成熟、产品有没有市场两个关键问题,这样,创办企业就有了很多方面的差别。过去与投资者、企业打交道,从认识到了解,到信任,再到合作,常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通过中试中心模式,解决了投资者关心的众多问题,这样就更能够取得信任,交易成本降低了,服务距离缩短了,合作效率提高了。过去是三年办一件事,现在是一年办三件事。 中试中心是通过体制创新而充满活力的科技中介机构,在政府支持 “ 加快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可持续发展地、更好地直接为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服务 ” 的模式探索中具有示范作用,在各个地方引起很大反响,受到了投资者和企业的极大关注。很多地方政府表示要跟踪投资,通过中试中心,运用科技手段,为地方解决 “ 三农 ” 问题寻找新路径。投资者和企业,也希望通过中试中心引进、熟化技术,达成合作。 中试中心项目,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下,经过一年的建设,进展顺利。蒋所长与他的团队在这仅仅一年的时间里,集成科技资源,对平谷大桃产业、绿谷鸡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实物化表达,使无形的技术向有形的成果转化,已中试出二十几个产品。、 中试中心首批中试成果推介会于 4 月 25 日在北京隆重召开,北京市科委、平谷区政府领导,各区县科委、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样板市场经销商等出席了会议,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食品报》等 20 余家新闻媒体对推介会进行专题报道。会上蒋所长介绍了近期研究和中试的成果,并同几家企业、科研院所和样板市场经销商签订了合作协议,大家在品尝琳琅满目的中试产品后,赞誉不绝。 沟 通 传道论 目前,大多数技术中介都忙于授业、解惑,往往只是就事论事,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中科前方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力争还能传道,即道理、规律、方向、趋势、本质、准则、战略、法则、展望、远景等;传道,即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整体方案,力图教会企业一种科学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法,使企业可以从这种理念中长期受益,触类旁通。 针对产品,他们提出 “ 新五味 ” (原味、厚味、引味、余味及润味)理论,进行产品升级换代。 针对企业,提出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主副并进,体现循环经济特征。 针对区域,提出发展 “ 健康产业 ” 新思路,促进区域整体经济提升。 他们就是这样通过传授根本之道,构筑起企业与科技之间的桥梁,力促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协同发挥作用。 比喻说 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需要与社会各界沟通的能力,而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从专业角度来说,一般比较生涩、枯燥,若通过形象生动地比喻,往往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他们将自己的工作做了 4 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让人们感到亲切、温暖,更能够理解他们、接受他们。 “ 庄稼 ” 说 地里的庄稼成熟了,要靠农民去收割。作为科技中介工作者,中科前方将转化科研成果看成是收割庄稼,要像农民珍惜田地里的庄稼一样,珍惜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 我国科研成果约有 5% 能够进入市场,绝大多数创新成果不能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这好比有大量的庄稼无人收割。 这项工作虽然难度不小,但正如伟大的诗人歌德所言: “ 我要做的事,不过是伸手去收割旁人播种的庄稼而已。 ” “ 珍珠、金丝线、项链 ” 说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已培植出众多 “ 珍珠 ” ,如人才、装备、市场、政策、资金、平台等,特别是源源不断的大量科研成果。 若将技术创新比喻为 “ 珍珠项链 ” ,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于,用一条金丝线将这些散落的 “ 珍珠 ” 串起来,成为一条条多姿多彩的项链。这条金丝线就是科技中介。科技中介将这些 “ 珍珠 ” (各类要素)聚结在一起,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加快技术转移,实现技术创新。 “ 车轮 ” 说 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里,实施技术密集型项目,可延长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就像两个车轮,这两个车轮共同驱动,才能更好更强地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建立工农协调发展机制。这就需要通过科技中介 , 加快技术转移来实现。 “ 翅膀 ” 说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若把技术创新比喻为一只大鸟,那么企业和科技中介就犹如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具备这两个翅膀,企业才能更好腾飞。 文 化 人文精神 文化是科技之母。由于历史的苦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遭到了破坏,现正走在重建的路上。对于世界其他优秀民族的现代文明,我们也正在融合的过程中。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技术成果能否转化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而且取决于对人的理解和接受。企业家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进程的核心人物,对企业家的理解成为技术转移的关键。只有用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文精神,架起心灵的桥梁,对企业家的个性、尊严、价值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特别是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怀有真诚的理解,这样交流才会畅通,合作才易达成,才能甘苦共尝,安危共仗! 水文化 人离不开水,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机与活力。中科前方倡导的水文化内涵有三:趋下的务实、尚柔的襟怀、向海的执着。 趋下(对人): 水,总是深情望着低处,位云端,居高峰,一有可能,就向下,再向下,直达基层,滋润大地,利于万物。 尚柔(处事): 水,清纯甘和,流畅舒展,从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而能灵动圆融,兼容并包。 向海(目标): 为了奔向大海,水,百折不挠,千回万转,愈挫愈奋,屡阻屡决,激扬跨入浩荡潮流。 中科前方人常说,作为首都的科技工作者,时时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深感温暖、幸运,深受激励、鞭策;时时能感受到祖国各地对北京专家的礼遇和期待,许多省市在竞相发展中,对北京的科技支持寄予厚望。所以他们深感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只有只争朝夕,刻苦学习科技、人文、市场、管理、资本经营等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科技工作者,才能胜任这一艰巨的工作,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不辱使命。 有位思想家说过,没有感情的、诗意的和审美的投入,就没有创造。激情是创造的动力,中科前方人正饱含激情去体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创新精神,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好充满希望的技术转移、科技中介工作,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创业舞台。 智 思 1. 科技中介机构的诚信度至关重要。 2. 体会 “ 再中介 ” (二次中介)的重要性,再中介者与有意合作双方之间的良好信誉关系能够快速促成双方的合作,大大降低合作双方的交易成本。 3. 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性、技术集成与技术经营能力、服务的全面性(发展战略、策略、协助获得支持、项目硬件实施、产品设计、包装设计、企业文化与职员培训、市场营销策划等)、耐心、人文精神等是赢得合作机会的重要因素。 4. 科技中介机构如果能够把准地方发展脉搏,切合实际地提出有战略高度和远见的发展规划,就可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赢得政府支持就有可能赢得大的、更多的合作机会。 5. 北京的科技资源优势堪称全国之首,但掌控这些资源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与合作。实践证明,通过创新的体制和优质的服务,能够使北京越来越多的科技中介机构得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合作伙伴,将北京技术市场工作做得更好,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 蒋佃水说: “ 我们的理想是 ‘ 科技服务生产,工业带动农业 ’ ,我们的使命是 ‘ 科技协和城乡 ’ ,即通过科技的手段协助、协调、和谐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关系,这是具有经济上的、政治上的及文化上的意义。 ” 作为首都的科技工作者,他深感自豪,更感责任重大。从事科技开发及中介工作,尽管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蒋佃水对事业满腔热血,对理想坚定不移,饱含激情去体现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创新精神。
271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列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的物理学家
kexuechuanbo 2011-4-12 11:11
物理卷 · 龚祖同——中国光学玻璃光学纤维高速摄影的创始人 (11-25 05:44) ·郑华炽——我国利用光谱学探讨物质结构的先驱者 (11-25 05:44) ·朱福炘——我国物理实验园地的拓荒者 (11-24 06:44) ·郑建宣——我国合金相图和相结构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1-24 06:44) ·我国首批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物理学家——霍秉权 (11-23 06:44) ·磁场冷却效应的发现者——李庆贤 (11-23 06:44) ·岳劼恒——络合物光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 (07-31 12:34) ·电机工程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著名教育家萨本栋 (07-31 12:34) ·赵忠尧——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07-31 12:34) ·赵广增——我国最早开展激子光谱研究的学者之一 (07-31 12:34) ·施汝为——中国近代磁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07-31 12:34) ·物理教育家朱正元——红烛精神照人寰 (07-31 12:34) ·杨肇燫——对我国物理学名词的统一做出重要贡献 (07-27 16:27) ·国际闻名的高真空技术专家——何增禄 (03-15 05:00) ·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叶企孙 (03-22 05:24) ·戴运轨——对台湾物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03-15 05:00) ·我国科学事业的杰出领导人和组织者——吴有训 (11-21 05:08) ·中国物理仪器仪表的制作者与开拓者之一——丁佐成 (11-22 04:24) ·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与教育家——查谦 (11-21 05:08) ·毕生献身于我国教育事业的物理学家张绍忠 (09-07 06:48) ·中国雷达研究和应用的开拓者——葛正权 (09-07 06:48) ·我国地磁与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桂质廷 (09-07 06:48) ·毕生努力于物理仪器制作和物理实验教学的丁绪宝 (09-12 07:14) ·对X射线谱学的发展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郑衍芬 (09-06 06:13) ·多才多艺的物理学家——丁西林 (09-06 06:13) ·在光谱学和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谢玉铭 (09-06 06:13) ·我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胡刚复 (09-06 06:13)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的创办人——裘维裕 (07-12 03:55) ·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饶毓泰 (07-12 03:55) ·科学教育事业的创建者之一——李书华 (07-08 01:45) ·早期向国内介绍量子论和相对论的物理学翻译家——周昌寿 (07-08 00:06) ·创办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仪器工厂的物理学家——颜任光 (07-07 22:26) ·张贻惠——率先在国内高等院校开设原子物理学 (06-06 16:51) ·我国最早出国学习物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李耀邦 (06-06 16:46) ·我国大学物理本科教育的开创者——夏元瑮 (06-06 16:37) ·我国大学物理本科教育的开创者——何育杰 (06-06 16:34) ·中国第一本大学物理教科书的翻译出版者——王季烈 (06-06 16:30)
个人分类: 科学史随笔|2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能够生存,前行,发展的三个要素
热度 2 liufeng 2011-4-10 22:56
科学网大学的倡导者来自于科学网 但科学网大学的运营理念和科学网的运营理念 一定不会相同 如果实现科学网大学的理想 就需要活跃科学网的同时 让有志于科学网大学的网友 在SNS网站开展科学网大学的活动 个人愚见 1一批热血开拓者2,建设SNS网站 3.获得资助资金 是科学网大学能够前行的三个要素
13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转贴]光纤传感技术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教授的创新
zqhero 2011-2-19 20:23
光纤传感技术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教授的创新之路 新闻经纬讯 2007年12月29日,中国工程院2007年当选院士名单公布。我校姜德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德生教授的当选与他在光纤传感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密切相关: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国家技术发明奖,十余次获省部级成果奖;在国内率先开发生产了七大类三十余种光纤传感器;把一个仅3人的研究小组建成为全国最大规模的集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于一体的国家级光纤传感技术工业性试验基地和光纤传感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形成了从材料、器件、传感系统的生产直到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技术与装备,为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   成于创新   姜德生教授是我国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的重要开拓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光纤作为光信号传输的特种材料,向人们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姜德生教授当时还是一个从事基础物理教学的青年教师。他从光纤材料的基本物理属性出发,敏锐地觉察到,用光纤对外界物理量进行探测,使光纤集传输和传感于一体,必定能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自此,他开始着手光纤传感技术的研究。   八十年代初,我国高层建筑刚刚兴起,国家开始制订其规范,迫切需要高层建筑在台风下的风载荷位移数据。姜德生教授获知此信息后,克服重重困难,在全国首次研制成功了光纤风压计。1981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几十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我国当时少有的高层建筑——广州白云宾馆,运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实测高层建筑风载荷,姜德生教授的光纤风压计也安装在其中。台风到来时,姜德生教授研制的光纤风压计在台风的强电磁干扰中仍能正常工作,并获取了宝贵的测试数据。这一小插曲令姜德生教授的光纤传感器声名鹊起,并获得了部级科技奖。随后,他研制成功光纤应力应变传感器,1985年被国家科委和团中央联合选派参加了世界青年发明展览。   初试锋芒,崭露头角。这促使姜德生更加坚定地沿着光纤传感技术这条道路继续开拓创新。   由于光纤传感技术的传感与传输信号都是光学信号,而不是传统的电信号,因而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非电传感,本质安全,适合易燃易爆场所;对电绝缘,抗电磁干扰,适合高电压场所;精度高,能远距离传输信号;尺寸小、重量轻,有利于微型化;寿命长、长期可靠性好,适合大型工程长期安全监测等。因此,光纤传感技术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成为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装备、武器系统等国民经济诸多领域急需的关键技术之一。   十多年来,针对光纤传感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难点,姜德生教授和他的团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新型光敏材料是光纤传感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国外发明了蓝宝石光纤等多种光敏材料及新型光纤传感器,但价格昂贵,而且核心技术和重要产品对我国实行封锁和禁运。国内在该领域主要是跟踪和仿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与产品。因此,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低成本新型光敏材料,成为推动我国光纤传感技术发展的关键。经过多年研究,姜德生教授在光纤敏感材料及制备的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研制成功了黑体高温辐射材料、氧光敏材料、温度光敏材料、湿度光敏材料和拉曼增强活性材料等五类新型光纤传感敏感材料。2002年,“五类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与加工规模化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光纤高温传感测量方法与装置”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是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数字型光纤传感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它已成为光纤传感技术的主导技术,并在重大工程、重大装备和武器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有关研究表明,此项技术已占光纤传感技术市场的40%以上,并还将大幅度持续上升。   姜德生教授瞄准国际研究前沿,抢占光纤传感技术制高点,根据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突破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工程应用的两大瓶颈问题:提出了编码光纤光栅的概念,发展了光纤光栅的精细加工技术,研制成功了编码光纤光栅,解决了普通光纤光栅无法大容量多点分布式检测的难题;发明了角调谐波长解调方法,实现了光纤光栅解调技术的自主创新。尤其令人自豪的是,这些自主创新的光纤材料微加工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所独有,从而使我国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光纤光栅传感领域中享有盛名的美国公司也主动提出愿与姜德生教授进行合作。2004年,“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创新,使姜德生教授成就了非凡的业绩。   立于应用   姜德生教授研究工作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技术与国民经济建设相结合。他勇于承担风险、大胆创新,直接为生产服务,其研究的项目大多始于行业、企业、工程部门委托的任务;其研究成果,无论是研究水平还是成果的实用价值都直接受到工程的实际考核,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985年,学校组织教师到江汉油田参观考察。姜德生教授发现油田所用的检测仪表全部是电类仪表,而对于这种易燃、易爆品集中场所,电类仪表无疑存在着安全隐患,事实上在石化行业也因此曾发生多起安全事故。他想,按照原理,光纤传感器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和他的同事们以实验室和工地为家,夜以继日不停探索、研究,终于研发成功光纤液位计、界面计等5类传感器和八个现场应用配套器件,并成功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其中“高精度光纤液位类传感器在危险和恶劣场所的应用和开发”成果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这是姜德生教授在科技成果应用道路上的“试水之作”。   如今,随着敏感材料的研制成功和材料微加工技术的突破,姜德生教授的研究已为实现产业化和大规模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姜德生教授又着力解决了多技术集成和成套装备的研制中的难题,在光纤传感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生产成套工艺技术,研究开发了几十类数百种专用工装设备,建成了系列光纤传感器的多条生产线,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光纤传感器生产基地。同时,姜德生教授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实际需求,解决了工程应用中的一系列技术问题。   由于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规模化生产的成套装备,打破了国外的长期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增强了核心竞争力,目前,姜德生教授研究开发的光纤传感技术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石化、交通、大型土木工程、水利、电力、煤矿等领域的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中。   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大于5万立方米的大型油罐必须安装火灾报警系统,但一直未能选到理想产品。国外发明的光纤火灾报警技术,虽然一直垄断国内市场,但由于响应时间慢,成本高,在国内一直未能得到很好推广。针对这一需求,姜德生教授首创了光纤光栅火灾报警技术。由于技术领先,在国家新建的四大战略储备油库火灾报警工程招标中,姜德生教授的技术和产品战胜了国际著名公司的光纤火灾报警产品,全部中标并已建成使用,在火警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国家某战略储备油库10万立米的特大油罐,两次遭受雷击失火,但由于安装的光纤光栅火灾报警系统及时报警,避免了重大损失。   近年来,国内修建公路隧道越来越多,如何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应用于隧道工程火灾报警,解决传统技术难以实现的长距离无中继火灾报警的难题,姜德生教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发明了“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该技术在世界规模最大的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的火灾报警工程国际招标中,以技术第一中标,该工程现已建成,并被评为优秀项目,这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实现20公里长距离无中继的火灾监测技术。目前该技术和产品已在总长度近200公里的50多条隧道的火灾报警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2006年,“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获公安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大型桥梁的长期安全监测方面,姜德生教授解决了桥梁多参数光纤光栅安全监测的技术难题,形成了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2004年,姜德生教授首次实现了桥梁索力实时在线安全监测,并及时发现了某桥梁施工中的安全隐患。目前,该项技术已应用在武汉长江二桥、阳逻长江大桥等十余座特大型桥梁的长期安全监测中,取得很好效果。   此外,在国防武器装备和水利、交通、电力、港口机械等多个应用领域中,姜德生教授发明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高度评价。   这一长串项目,彰显着姜德生教授成果应用的非凡业绩:世界最高的面板坝——湖北清江水布垭大坝的周边缝渗漏监测工程;三峡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结构长期安全在线监测工程;我国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的结构长期安全监测工程;秦皇岛港口的大型翻车机等大型机械装备的长期实时在线安全监测工程……     胜在交叉   姜德生教授经常给他的研究团队和学生讲,光纤传感技术涉及材料、物理、化学、机电、信息等多个学科,这就决定了我们所从事的研究开发工作,必须实施多学科交叉,否则难以取得重要的创新成果。就单个学科而言,比我们研究实力、技术实力强的单位或个人有很多,我们只有在涉及光纤传感技术的各个学科之间做好融合贯通,才能在单个学科条件不如人的情况下,在整体、综合的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占据优势,取得成功。   学科交叉,无疑是姜德生教授的取胜之道。   自“八五”以来,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姜德生教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瞄准与材料学、土木工程、信息科学﹑计算机应用和生物技术等学科进行相互交叉,并逐步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增强了自己的技术特色,发展了新的优势学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   在光纤传感器的研究开发方面,姜德生教授不仅开展了高性能的光纤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还将敏感材料的研究与光纤传感器的研究相结合,不断改进敏感材料的性能,并研究开发新的敏感材料,极大地提高光纤传感器的性能;在与材料学科的交叉结合中,他研究开发了高温传感器,实现了在高温复杂、恶劣环境下的直接测量。在与交通、土木等工程学科的结合中,他将传感器制备技术与工程应用技术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传感器的实用性和长期稳定性问题,从而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在大型工程的推广应用。他的研究成果目前已得到国际国内同行专家的公认,1999年美国光学学会(OSA)邀请姜德生教授加入其学会,他多次担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有关国际会议的组织委员和2000年SPIE先进传感器与控制技术国际会议的主席。   姜德生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智能材料研究,较早地将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这一新领域,并承担了有关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金、863项目等多项任务,发表一系列有关智能材料与结构的论文,多次被SCI、EI、ISTP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他与国际智能材料与结构协会主席、美国Richard O.Claus教授共同撰写的32万字专著《智能材料 器件 结构与应用》,已作为武汉理工大学多个学院博士、硕士的教学参考书,受到了好评。   基于姜德生教授的研究已处于国际前列,国际光纤传感著名学者、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终身教授王安波与姜教授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欣然接受武汉理工大学的邀请,受聘为我国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目前姜德生教授已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的多所知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从而使他的研究工作一直处在国际前沿。   成于创新,立于应用,胜在交叉。非凡的成就使姜德生教授站在了光纤传感技术的制高点上,引领着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创新永无止境。”这是姜德生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依然恪守着这一理念,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实现着不断进取、不断超越。
1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了永久的纪念-悼施雅风院士
uglygirl 2011-2-16 12:07
因为几个特殊的原因,开始关注施雅风院士。前不久听说施院士病重,在医院抢救,不料想,短短的几天,竟听到了他老人家去世的噩耗。他把自己辉煌的一生献给了冰川科学,献给了中国的大西北。不管多么恶劣的环境条件,都被他轻松地克服,然而岁月的磨蚀和病魔的折磨,却让他老人家永远底离开了我们。 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施雅风,地理学家、冰川学家。长期从事冰川学和地理学研究,是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领导和促进开展冻土学与泥石流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地貌学、干旱区水文学、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第四纪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他提出“开发高山冰雪水资源,支持西北农业生产”。并组织祁连山、天山、乌鲁木齐河等冰川考察,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现代冰川专著《祁连山现代冰川考察报告》。2011年2月13日在江苏逝世,享年93岁。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4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去世
热度 2 tarimriver 2011-2-14 18:58
冰川学家施雅风院士去世
根据科学网上的消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冰川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施雅风 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2月13日18时35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终年九十三岁。 本人对施雅风先生的了解是他提出了我国西北地区从暖干向暖湿变化的科学推断,而新疆生地所的胡汝骥研究员也从事这方面研究,该推断对干旱区荒漠化治理和生态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成功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施雅风先生的远见。施雅风先生的主要贡献在于冰川研究,他提出的将高亚洲冰川划分为海洋型温冰川、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冷冰川三类,并被世界地学界广泛接受并引用。 施雅风院士还十分关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经他亲自选拔和培养的著名科学家有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程国栋、秦大河、姚檀栋等,他们都在我国地理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正在承担着引领地理科学健康发展的使命。 祝施先生一路走好!
4477 次阅读|1 个评论
火箭赛后更衣室内幕——很搞的赛后ly,呵呵
woodenson 2009-4-19 17:52
赛后的更衣室里欢声笑语,多西一副古惑仔扮相,手里拿着西瓜刀,正在门口用刀身拍着胸脯,大声的唱着姚明昨天交他的rap:我们左八荣 右八耻,代表在腰间,和谐在胸口,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砰的一声,更衣室的门被踢开了,阿达尔曼脸色铁青的走了进来,大家面面相觑。 阿达尔曼:瞧瞧,瞧瞧你们都干了些什么。一个赛季了,我说了一个赛季的战术执行能力太弱,比赛缺乏延续性,82场常规赛解决不好,我忍了,你们季后赛还这个样子,让我在HOOP上怎么混。 大家面面相觑,姚明悄悄在背后捅了捅阿泰。 阿泰又仔细的看了看技术统计:教练,似乎、好像、也许、的确.....是我们赢了耶。 阿达尔曼:你还知道是我们赢了。我赛前布置给你的任务是什么? 阿泰:呃,加强防守。 阿达尔曼,一把抢过阿泰手里的技术统计:你看看,罗伊多少分?你多少抢断?你多少犯规?零抢断零犯规我就不说了,你还差点把罗伊开光了,我千叮咛万嘱咐,宁被打爆,不要开光,你知道去年湖人总决赛第一场怎么死的吗? 看到阿泰的脸憋得通红,穆大叔坐不住了:教练,我们的防守今天还过得去啊,开拓者命中率不高。 阿达尔曼:老穆啊,下面说说你,你也是老兵了,你上场前我对你说了什么。 穆大叔:保护好油漆区,顺便摇摇手指,可是教练,我可抢了9个篮板啊。 阿达尔曼:是啊,9个篮板啊,你别以为我老糊涂了,我的眼睛好使着呢,你以为你和奥登在场上做什么我看不到? 一提到奥登,穆大叔看起来开心多了:教练,那家伙看起来比我还老吧,他的抬头纹比我还多六道呢。 阿达尔曼砰的一下拍了下更衣柜:你不说我还不生气,我是让你去保护好油漆区的,你去和奥登数什么抬头纹啊,他的抬头纹多你的多,数起来肯定是他占便宜,他数完了你还在那里数,他接到球了你不去防守,还一手拽着他的球衣,一手指点着他的脑门,要不奥登在你身上的2+1都是怎么刷出来的?7投6中,你多数了六道皱纹,他多投进六个球。 小黑豆刚刚冲澡出来,正在哼着轻快的曲调:头又大欢迎你,为你打爆自己,只要你一绕前我们就着急。看到阿指导,连忙面色一整,鞠了个躬。 阿达尔曼面色一缓:小艾啊,今天打的不错啊,这个歌词太老了,该换换了。你今天投篮挺准啊,这两天是不是特训了。 黑豆:是的教练,前天姚老大请我吃饭,交给我一种新的特训方法,我感觉我投篮进步了很多。 阿达尔曼:啊,什么方法呢,我让教练组加到日常训练里面。 黑豆:是两根细细的木棍子,老大说拿那个吃饭时间长了投篮就准了。 阿达尔曼:小明啊,有这个方法你不早说啊,你只请黑豆一个啊,(低头看了看技术统计)下次吧韦佛带上,大不了我找亚总报销嘛。 黑豆:教练,其实韦佛也去了。 阿达尔曼的脸马上板了起来:韦佛,韦佛呢,你肯定是没用心训练,你看看黑豆,再看看你,你脸红吗。罚你以后吃饭就用那两根木棍子。 韦佛:啊,教练,您饶了我吧,我憋着劲想打好,这两天吃爆米花都用筷子,劳资用了两天筷子,用的今天上场的时候手抽筋了,这能投准吗? 姚明端着个笔记本一边打魔兽一边偷偷的问椰子,椰子你一直坐教练旁边,他今天怎么这么大火。 椰子撇撇嘴:别提了姚哥,自从你告诉咱教练hoop怎么上,他天天一边指挥比赛一边倒腾个破笔记本上hoop看热线,今天也不知道怎么地,上半场热线那么火,有不少人夸他,咱们教练看的喜笑颜开,我还以为今天晚饭又有肉吃了。结果到了第三节他按着F5刷了20多分钟,都是一页,那一页刚好你4犯下去,都是说咱教练的,气的他把笔记本都砸了。 明明忍不住窃笑:hoop可能今天又纱布了吧,回头让亚力赞助几个服务器吧,我去看看怎么回事。哈哈,果然,马裤叉已经坦白了,椰子你看。 阿达尔曼已经说了一圈说到这边了: 明明啊,我让你下半场去飙分,不是让你打酱油去的。 巴里,我让你做好组织和三分,不是让你做空中飞人去的。 兰兰啊,我说让你季后赛加强防守,可你也不能这样个加强法啊,1分5犯规,得了,下场你还是加强进攻吧。 ......省略50000字 姚明:教练您坐下来喝口水歇歇。咦,多西呢,刚在还在这里又唱又跳的啊,多西,多西啊,快去给教练倒水。 不爱说话的钻石:似乎...... 椰子:好像...... 大家:门后面!!!!!! 一阵兵荒马乱...... 转自虎扑,by becauseofyou http://bbs.hoopchina.com/597911.html?vthread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火箭狂胜开拓者,1:0
woodenson 2009-4-19 14:07
中午刚刚看完nba,公牛险胜凯尔特人让人眼前一亮,而接下来的火箭狂胜开拓者,更让我们溢于言表。让那些该死的美国专家见鬼去吧! NBA比分直播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总比分   ■ 休斯顿火箭 波特兰开拓者 34 28 23 23 108 结束 23 21 14 23 81   第一节: 姚明 16分 普兹比拉3篮板 结束   第二节: 姚明 8分 姚明 5篮板 结束   第三节: 斯科拉7分 斯科拉4篮板 结束   第四节: 布鲁克斯9分 拉芬5篮板 结束 休斯顿火箭 队详细数据   姓名 时间 投篮 三分 罚球 进攻篮板 篮板 助攻 失误 抢断 盖帽 犯规 得分 * 阿隆-布鲁克斯 35 10-17 5-8 2-2 1 4 7 2 0 0 2 27 * 姚明 24 9-9 0-0 6-6 2 9 0 1 0 2 4 24 * 路易斯-斯科拉 35 7-9 0-0 5-6 1 8 1 1 0 1 1 19 * 罗恩-阿泰斯特 30 7-12 2-6 1-1 0 1 4 1 0 0 0 17 * 希恩-巴蒂尔 36 1-5 0-3 5-5 2 5 2 2 1 0 1 7 范-沃弗尔 16 1-6 0-1 4-4 0 1 0 1 0 1 3 6 布莱恩-库克 4 1-2 1-2 0-0 0 3 1 1 1 0 0 3 凯尔-洛瑞 20 1-2 0-1 0-0 1 4 1 2 2 0 1 2 布伦特-巴里 4 1-1 0-0 0-0 0 0 0 0 0 0 0 2 卡尔-兰德里 11 0-2 0-0 1-2 0 0 0 1 0 0 5 1 迪肯贝-穆托姆博 18 0-0 0-0 0-2 1 9 0 0 1 2 4 0 查克-海耶斯 2 0-0 0-0 0-0 0 0 0 0 0 0 0 0 总计 235 38-65 8-21 24-28 8 44 16 12 5 6 21 108 百分比   58.5% 38.1% 85.7%                   * 代表首发 波特兰开拓者队详细数据   姓名 时间 投篮 三分 罚球 进攻篮板 篮板 助攻 失误 抢断 盖帽 犯规 得分 * 布兰顿-罗伊 31 10-23 0-2 1-1 0 2 2 1 0 1 2 21 * 乔尔-普兹比拉 17 4-8 0-0 0-0 4 5 0 0 0 0 4 8 * 拉马库斯-奥尔德里奇 29 3-12 0-1 1-2 2 3 2 2 0 0 1 7 * 史蒂夫-布莱克 28 2-6 1-4 0-0 2 5 6 0 2 0 2 5 * 尼古拉斯-巴图姆 18 1-1 0-0 0-0 0 0 0 0 1 0 2 2 格雷戈-奥登 21 6-7 0-0 3-4 2 5 0 0 0 1 3 15 泰维斯-奥特洛 26 4-10 0-1 1-2 1 2 0 2 1 0 1 9 钱宁-弗莱 20 2-5 0-0 0-1 0 2 0 0 0 0 4 4 杰拉德-贝勒斯 8 1-4 0-1 2-3 0 0 0 1 0 1 0 4 鲁迪-费尔南德斯 19 1-3 0-2 1-1 0 0 0 0 0 0 2 3 塞尔吉奥-罗德里格斯 10 1-4 0-0 0-0 1 1 2 1 0 0 1 2 迈克尔-拉芬 5 0-1 0-0 1-2 3 5 0 1 0 0 1 1 总计 232 35-84 1-11 10-16 15 30 12 8 4 3 23 81 百分比   41.7% 9.1% 62.5%                   * 代表首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