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实验室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化医学模式 - 临床医疗工程与医学科学研究偶合
benlion 2018-10-3 11:14
- 从现象观测到机理研究、从实践经验到逻辑实证、从手工业作坊到自动化机器的发展 世界一体,人类一家 - 礼仪之邦 O 网页 - 美国预测 10 年后的世界! O 网页 - PD-1 抗体抗癌奇迹的背后,是免疫治疗的百年血泪史 O 网页 - Coley 毒素 - 这个阶段就相当于中医的临床经验有效疗法,而到今年的诺奖得主在 90 年代的发现,则是医学研究疗效的科学机理。就如爱迪生效应是经验观测,而汤姆逊发现电子就是科学机理的研究,其实不仅近现代科学史不乏先例,而且,从中古代中国的发现与发明,到近现代科学的建立与发展,也遵守同样的历史规则,即,视自然客体与人工器物一样的机械,揭示其运行的精密数学规则与设计机理,就是近现代科学建立的观念基础。 简单地说,在探究近现代科学的诞生及其历史机制,或是探讨李约瑟难题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忽视了一个关键的维度 - 机械或机器自然观和科学实验室在手工业作坊的诞生,同时,也忽视了中国中古代的整个历史贡献 O 网页 ,及其与近现代文明发展之间的资讯链或信息流,不仅仅是观测的经验知识、工程技术和工艺美术,而且,也是实践理性哲学与文官管理体制等,包括,来华传教士的双向文化传播。 古埃及 VS 古中国:文明的衰落与兴盛 O 网页 - 从古埃及 - 巴比伦文明的起源到埃及中王国时期 ( 公元前 2040 年到前 1786 年 ) ,在摩西出埃及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一神论宗教和印度、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建立时期。 在轴心时代的波斯时期,奠基了犹太教体系,而中国的诸子百家、印度佛教和希腊哲学的古典文化传统建立。 经历了中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文明发展,而后,郑和下西洋转换到哥伦布大航海,在欧洲形成了实证科学与机器化工业文明,在日俄战争和世界大战之后,联合国建立和全球化社会形成。 连续获得诺贝尔奖 , 日本到底做对了什么 ! O 网页 - 战后 70 年,日本经济如何奇迹崛起又跌落神坛 O 网页 -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为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O 网页 - 日本的工业化奠基了科学发展的基础,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核心是实验室研究的设计方案与精细操作,这类同于实体经济的技术设计与制造工艺的产品开发过程;然而,在中国就明显在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开拓精神与社会激励机制,比如,日本通产省( JST ) O 网页 的高技术投资策略。 日本北野宏明和 M.Tomita 在东京组织的第一届国际系统生物学会议,就是 2000 年 11 月通产省( JST )第 9 届会议,在 BjZeng 已经邀请 M.Tomita 参与组织 2001 年第一届国际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 BSSE )会议之后,在 10 月发布为系统生物学会议,而美国 AP.Arkin 参加了这届会议和在 2001 年发表论述合成细胞生物学的工程设计概念,在这同一年论文集出版和美国胡德、德国 O.Wolkenhauer 发表论文 - 即, BSSE 概念 4 个方面的论述,也就是说 1999 年到 2001 年就是国际系统与合成生物学及其 BSSE 概念与方法体系的起源,而 1999 年 BjZeng 建立网站与刊登在国际刊物和胡德、北野宏明注册域名,就是国际系统与合成生物学体系建立的起点标志 O 网页 。 4 轴心时代 1- 轴心时代的宗教 - 哲学形态奠基, 2- 中古代工程技术与工艺美术发展, 3- 近现代实证科学与机器化工业建立, 4- 后现代信息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形成。 然而,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和科学与技术仍然不发达的原因,在根底上仍然是多神论拜偶像的宗教信仰问题 - 即,历史虚无与神秘主义的非理性文化影响。 - ( 2018 年 9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15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之道 - The Logic of Nature
benlion 2018-10-2 21:14
-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工匠的精神传统 自然之道 - The logic of nature O 网页 - 诺奖颁发区间,恰恰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经世致用模式,而日本又恰恰传承了这个文化传统 - 即,实验室的发现与发明。 - 参见 - 诺贝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的宗旨,对人类有重要影响或对人类有巨大帮助 - 典型的实用主义 O 网页 。 华人科学家陈列平与诺奖失之交臂! O 网页 - 冷冻电镜研究中的华人功臣 —— 程亦凡 O 网页 - 张首晟:距离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的人 O 网页 - “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 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国任教 O 网页 - 华人科学界,目前基本上是 1- 学科范式与 3- 院士层面的成就,却缺乏中间层面的诺奖 - 其实,都是缺乏这个开拓的精深程度 - 如同,钻井台探寻石油的模式。 关键原因是实验室的发现和技术发明,需要的是合理的经费管理机制,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在国外,这个都是华人圈的弱势,而日本连连获诺奖,恰恰又说明了这个研究经费的体制是关键决定因素。 在科学体系的发展,如同 1- 诺依曼博弈论范式 * 与 2- 纳什获得诺奖之间的关系,也如同 2- 诺奖得主与 3- 王晓东或袁均瑛等院士的关系。 然而,日本缺乏的是 1 层次的科学家与哲学思想,而在企业模式上也缺乏乔布斯和马斯克的颠覆性创新类型,却强于技术的精工细作与人文管理的层面。 注 * : 1992-1996 年 BjZeng 提出系统医学 - 系统与合成生物学的 BSSE 偶合模式,包括提出拓扑分析与生物电子设计的方法,而且,也重新定义了诺依曼计算机 - 细胞计算机与纳米细胞机器人。 英国人告诉你,怎么成为惹人爱的绅士淑女! O 网页 - 英国礼仪 ,看绅士淑女 O 网页 是如何炼成的 O 网页 - 古代 “ 君子 ”“ 淑女 ” 的标准 O 网页 — 《诗经 · 关雎》赏析 O 网页 - 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 “ 天人合一 ” O 网页 - 礼仪之邦 O 网页 ,需知礼 O 网页 - 宋朝 O 网页 ,中国历史最有品味的朝代 O 网页 - 英国的科学发达和中国宋朝的繁荣,都是离不开君子(绅士)淑女的文化传统风尚;然而,当今中国社会的问题,文化精神实质的迷失就是关键原因。 - ( 2018 年 9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科学与历史|1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的进化 - 实验室技术革命
benlion 2018-9-14 21:31
《增长的本质》 O 网页 秩序的进化,从原子到经济 O 网页 - 《公司增长的本质》 —— 这个时代急需了解的本质内容以应对眼前的挑战! O 网页 - 精密仪器发展史 O 网页 - 一个社会是由学术 - 政治 - 企业构成的,无论是追求学术,或是权力与财富,都有追求到一个极致的努力,而在不同阶段也许可能调换,而科学家也可能转换成企业家。 美国的崛起,实际上是镀金时代的文官制度改革,也就是政务官与文职官员(副部级及以下)分离,后者只是政策的严格执行者,不受换届的影响,从而,稳定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专利制度的技术保护机制,投入经费产出实质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创新,在大学的基础研究必须开辟新的领域,从而,促进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同时,中古代中国文化与日本明治时代的浮世绘,也影响了西方的工艺美术设计与新艺术运动。 高尖端仪器设备的发明能力与制造技术水准,才是经济核心竞争实力与科学发达程度的标志。 在讨论 1- 李约瑟难题和 2- 钱学森之问,往往比较忽视的是仪器技术和体制设计的核心因素。关于 1- 在中古代中国恰恰是世界上仪器和乐器(在英文也是 instrument )的发明最多,观测和运算都体现在技术的发明,而手工业作坊不仅是工程技术的基础,也是科学实验室的前身。关于 2- 洋务运动以来,从派遣留学美国到留学前苏联,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 500 多万留学人员的规模,分析与比较这两个时期,可以看出都是在海外的教育,却在国际上的创造发明上,却并不是按比例增加。 当前国内的经费投入是世界第二, GDP 是世界第二,论文产量也是世界第二,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和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却并非是世界第二,在管理机制上,仍然不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在 2011 年纽约时报之问 O 网页 - 为何当今世界难觅 “ 大思想 ” ?以及德国 Ellendorff 之问 - 古代中国大量发明( invention ),为何当今不是如此了 ? 这两个方面恰恰是科学研究的核心要素 - 学术辩论机制与实验技术的发明。 - ( 2018 年 9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工业化科学|1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造发明与规模化传媒与制造 - 08/10笔记
热度 1 benlion 2015-8-10 04:50
- 李约瑟与钱学森 1)关于中国古代伟大的发现和发明,李约瑟难题是个很好的回答,钱学森之 问则回答了现代中国人的世界科学贡献,而 问题其实都 是有关研究范式和体制模式。 2)关于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仍然符合小规模原理(可能符合小世界理论和人际交流与讨论的小型会议原则),工程的实施才是规模化的数据产出和模块化开发原理(如,微软的软件开发,每个单元仍然是小组)。 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有关创新大会,这里的 “创新”是指经济学的技术开发和商业模式 等企业运作行为,不过已经能够感觉到清晰的“operation”军事化模式或兵团作战模式 - 然而, 创造力仍然来自参谋部 和指挥中心。 因而,1)创造或创新与2)规模化运作、协调与产出等,属于科学研究与发展的2个阶段。 参见 - “科学家们的研究模式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4069-713183.html )和“科研团队的创造性与科研团队的规模呈倒U曲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11725.html )。 另,有关规模与精准: Nature Biotechnology 27 , 1151 - 1162 ( 2009 ) Published online: 9 December 2009 | doi:10.1038/nbt.1590 Genome engineering Peter A Carr 1 George M Church 2 Abstract For more than 50 years, those engineering genetic material have pursued increasingly challenging targets. During that time, the tools and resources available to the genetic engineer have grown to encompass new extremes of both scale and precision(精准) , opening up new opportunities in genome engineering. Today, our capacity to generate larger assemblies of DNA is increasing at a rapid pace (with concomitant decreases in manufacturing cost). We are also witnessing potent demonstrations of the power of merging randomness and selection with engineering approaches targeting large numbers of specific sites within genomes. These developments promise genetic engineering with unprecedented levels of design originality and offer new avenues to expand bot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world and the diversity of applications for societal benefit. - 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27/n12/abs/nbt.1590.html - 及个体化与转化医学会议( http://www.nature.com/natureevents/science/events/34289-The_7th_Annual_Personalized_and_Precision_Medicine_Conference )。
个人分类: 资料和文献|1799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