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哲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举行华南技术哲学论坛第一讲的通知
ssglwu 2012-4-2 20:59
吴国林 定于 2012 年 4 月 5 日 (星期四)下午 14 : 40 在华南理工大学 5 号楼 201 室举行“华南人文论坛”第十二讲暨“华南技术哲学论坛”第一讲。 主讲人: 吴国林教授 报告会主题 : 量子信息及其哲学意义 欢迎光临!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318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星期一在東北大學參加全國技術哲學會議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2-3-31 23:44
星期一在東北大學參加全國技術哲學會議
我們所老師同學去了一大幫,算是很捧場!(還有一位同學沒拍照) 大會發言,感謝主辦方。 別人不屑一顧的題目我來做。
20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在東北大學參加技術哲學會議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2-3-31 02:51
在東北大學參加技術哲學會議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567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yxfyxf 2012-3-15 11:34
2012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陈昌曙先生辞世一周年祭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学会、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举办“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研讨陈昌曙先生的技术哲学思想,缅怀和悼念先生的事业人生。 为了传承和发展陈昌曙先生开创的东北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传统,由东北大学科技哲学专业部分毕业生提议,在此次研讨会期间成立“东北大学科技哲学同学会”,在“同学会”上讨论并通过“东北大学科技哲学同学会”章程。 “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 定于2012年3月24日至25日在东北大学举行(23日报到)。有关会议事项如下: 1 .回执时间: 2012年3月10日前返回(回执表附后) 2 .论文摘要提交: 2012年3月15日前交付,字数400字左右; 3 .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文稿请用word文档格式录用排版。内容包括: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单位、职称、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电邮地址;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正文(中英文,原则上不超过8000字)、参考文献。用A4纸打印,在左上交标明: 字样。 4.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陈红兵(18602438501),姜小慧(13889332767) 通讯地址: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11号,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邮编:100819 办公电话: 024—83680220;传真:024—83680220 Email : c sts@mail.neu.edu.cn 主办单位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技术哲学学会 东北大学 承办单位: 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创新基地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25日 附注: 在“陈昌曙技术哲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后,将在东北大学召开“第14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2012年3月26日至27日),有愿意参加者可以留下继续参加学术会议。详情请看“第14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会议通知。
个人分类: 学术资讯|1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14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会议通知
yxfyxf 2012-3-11 23:36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学会、东北大学、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由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第14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定于2012年3月26日至27日在东北大学召开。 有关会议事项如下: 1. 会议主题:当代技术哲学发展与中国语境的技术哲学。 2. 分主题: (1)技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不同学派的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3)当代技术发展中的重大哲学问题研究; (4)中国语境的技术哲学研究 3 .会议费用: 500元/人(研究生半价),食宿费自理 4 .回执时间: 2012年3月10日前返回(回执表附后) 5 .论文摘要提交: 2012年3月15日前交付,字数400字左右; 6 .论文格式要求: 论文文稿请用word文档格式录用排版。内容包括: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单位、职称、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电邮地址;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正文(中英文,原则上不超过8000字)、参考文献。用A4纸打印,在左上交标明: 字样。 7.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陈红兵(18602438501),姜小慧(13889332767) 通讯地址: 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11号,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邮编:100819 办公电话: 024—83680220;传真:024—83680220 Email : c sts@mail.neu.edu.cn 联合主办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技术哲学学会 东北大学 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承办单位: 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社会(STS)创新基地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25日
个人分类: 学术资讯|1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项目入选2011华南理工大学十大新闻
ssglwu 2012-1-21 23:27
[转载]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项目入选2011华南理工大学十大新闻
吴国林 转载:“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入选20 11年华南理工大学十大新闻 。 http://news.scut.edu.cn/newsDetail.jsp?id=139525 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 “ 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 ” 项目获批 2011 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实现了我校哲学基础学科在国家重大项目方面的重大突破。
个人分类: 技术哲学|2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举行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小型研讨会
热度 1 ssglwu 2011-12-16 08:34
举行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小型研讨会
吴国林 2011 年 12 月 14 日 下午在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102A 会议室召开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小型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朱葆伟教授、中山大学李平教授、武汉大学桂起权教授、广州行政学院李三虎教授、嘉应学院沈健副教授、以及本院吴国林教授、肖峰教授、彭纪南教授、陶建文副教授、周燕副教授、闫坤如副教授、齐磊磊博士,及部分科技哲学的研究生参加了讨论会。 首先由首席专家吴国林教授报告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的有关研究思路。各位专家对吴国林教授为带头人获得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表示热烈祝贺,认为课题立意前沿,研究难度大,对我国技术哲学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意义。各位专家对对具体思路进行了点评和认真讨论。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34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媒体转载: 华工一哲学项目获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立项
ssglwu 2011-11-16 18:21
吴国林 以下部分媒体对华南理工大学获得的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 ”——的转载。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cut.edu.cn/newsDetail.jsp?id=131671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h/2011/1115/c25408-3133439232.html 南方日报: 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11/15/content_7025808.htm 新浪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15/084023467953.shtml 搜狐网: http://roll.sohu.com/20111115/n325636327.shtml 新民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11/15/12686946.html
个人分类: 追求真善美|27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工一哲学项目获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立项
热度 1 ssglwu 2011-11-14 00:28
[转载]华工一哲学项目获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立项
华工一哲学项目获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批准立项 http://news.scut.edu.cn/newsDetail.jsp?id=131392 立项通知书 吴国林 教授(左四)团队部分成员 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 2011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名单,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项目获批准立项,继 2003 年蓝海林教授、 2008 年葛洪义教授获攻关项目以来,华工第 3 次中标该类项目。自 2003 年教育部设立攻关项目以来,在科学技术哲学领域仅有 2 项立项,华工凭借分析哲学研究传统和国际前沿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此次立项体现了华工在技术哲学基础研究方面的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已在全国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项目以华工为申报单位,联合了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研究团队。团队前期基础较为扎实,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 4 篇,在《哲学研究》上发表论文 22 篇,在 Philosophical Studies 等外文杂志发表论文 10 篇;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 10 项,国际合作项目 2 项,获得省部级项目 20 项。项目突出当代技术的哲学基础研究,通过借鉴分析哲学、逻辑学与现象学等方法,并对当代技术(包括量子技术)进行案例分析,确立以“分析的技术哲学”作为当代技术哲学的主要趋势,构建技术哲学的新模式,从而形成有中国风格的技术哲学学派。 据悉, 2011 年度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发布了 50 个招标课题研究方向,经过激烈的竞争有 49 项获批立项。此次,全国理工类“ 985 ”重点高校共获得 4 项(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我校加强各类社科项目的组织策划和申报, 2010 - 2011 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70 项,其中规划类项目获批数量排全国高校前 25 位,理工类高校前 3 位。(文 / 蓝满榆 社科处 编辑 / 周玉)
个人分类: 物理学哲学量子信息哲学|2594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林格里奇困境(Collingridge’s Dilemma)
热度 6 lvnaiji 2011-9-15 08:44
吕乃基 英国技术哲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发现, 一项技术的社会后果不能在技术生命的早期被预料到。然而,当不希望的后果被发现时,技术却往往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以至于对它的控制十分困难。这就是控制的困境。当变化容易时,对它的需要不能被预测;当变化的需要变得明显时,变化却变得昂贵、困难和耗时间,以致难以或不能改变。这就是所谓科林格里奇困境。(《技术的社会控制》 1980 ) 肖雷波 从时间、知识和权力三方面探讨了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时间,将介入的时机尽可能“前移”,这里会涉及创新理论和创新过程的线性或非线性。知识,包括科技哲学、伦理和政治、法律等。最后是权力,涉及行动理论。有必要发展一种在“无知状态”(类似罗尔斯的“无知之幕”)下的决策理论。 通过在网上查找,发现在科技哲学、伦理学和法学等领域有不少相关成果。例如科林格里奇本人认为,为了克服以其名字命名的困境, 技术的发展就需要具有三种根本属性:可改正性、可控制性与可选择性。可改正性是指将技术过程中一系列决策环节都做成容易改正的。当技术发展出现有害结果时,可以通过改正这些决策来达到克服有害结果的目的。可控制性是指当技术的有害结果在系统中得到反馈后,可以通过控制技术系统来克服技术的有害结果。可选择性是指在技术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应当保持做出各种决策的选择权。当发现技术的有害结果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决策的方法来改变技术的有害结果。如果一种技术,具备和获得了这些条件,即使在预先未知技术结果的情况下,也可以由改变技术决策的方法来控制技术,进而达到克服技术有害结果的目标 。 对工程决策进行伦理规约也涉及科林格里奇困境。不过,来自工程自身不确定的风险性在决策中可以通过预防原则的确立来消解 。 对科林格里奇困境的讨论涉及技术评估的最新发展,也就是建构性技术评估。其要害在于从事后木已成舟的评估,转为在全过程介入,并且尽可能向上游推移,于是,技术评估,也就在实际上参与到技术的建构之中。 敬请各位网友,特别是身处技术和产业领域者,由自己的亲身体验参与讨论: 什么是科林格里奇困境的本质? 介入的时机是否可能“前移”,是否可能拥有足够的知识,是否可能达成“无知状态”? 科林格里奇本人所提出的“ 可改正性、可控制性与可选择性 ”是否可能? 肖雷波“当代 STS 中的技科学研究”南大 2011 博士论文 154 页 王前 朱勤,技术后果评价的伦理视角 http://www.philosophy.org.cn/Subject_info.aspx?n=20100309143637960214 齐艳霞,工程决策的伦理规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2010 年博士论文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41-2011014115.htm
个人分类: 科技|199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第13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侧记
ssglwu 2010-9-15 19:56
吴国林 第 13 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于 2010 年 9 月 11-12 日在上海大学召开。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忻平、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秘书长王玉平等到会祝贺。有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 所、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专家学者与研究生近 140 人。上海大学对会议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会议取得了成功。会议进行了分组讨论,并有读书会。会议首先是坐而论道,其后有一天的世博会之行 ---- 这是行而论道,考察世博会的主题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事实上, 贯穿在世博会之中,显示出来的东西是技术,其后是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深厚的文化 (我将另文叙述)。 大会主席台 小组讨论 博主在讲 认真听讲 比如,中国技术哲学研究会主任陈凡教授说回顾了第 13 届技术哲学会议的主办方事宜,上海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都在申办,后给予了上海大学(世博会的现场体验是共同的期待),并对两个学校进行感谢,提出了技术哲学也要为国服务。在这次会议上,他特别提到: 要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学派。 他说,东北学派是创建中国特色的技术哲学学派的重要基础,应从陈昌曙先生接着讲。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童世骏认为,世博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技术的博览会,但技术的背后是科学,还有新四大发明。 朱葆伟讲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推理与实践智慧。笛卡尔帐篷,可以先建帐篷。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理论与实践的划分。研究实践的就是实践智慧。理论是研究永恒的。实践是指向具体、并导致行动,与人们的利益、价值相联系。李伯聪讲了工程哲学的有关问题,并说工程哲学与技术哲学,说是两家就是两家,说是一家就是一家。张明国说了:技术与文化的关系。技术与风险的关系。技术发明的风险问题,从技术的实现或导致技术失败的因素。王续琨讲了技术哲学的元研究。夏保华讲了:德克斯( Dircks )发明哲学的范式的意义,他说,德克斯发明哲学应作为技术哲学之始。上海大学的杨庆峰讲了技术现象学的合法性问题。技术现象学的合法性缺乏论证。技术现象学就是在描述技术问题的时代,借助于现象学的方法,开启新的技术体验领域。高亮华讲了技术哲学的趋势,包括现象学的技术哲学、后现象学等。邓波讲了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建筑观。翟振明讲了物联网与虚拟世界的规范原则问题。 谢咏梅讲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昌在 50 年代讨论机床的辩证法,从机床的发展史来展开研究,并提出要调查研究,这意味着技术哲学的经验研究,早在中国的技术哲学开始时就采用了,因此,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在中国来说,就是回到原点。毛泽东对该问题的看法,要求文章的语言要一般人都能理解,这意味着要考察技术哲学的接受者,有语用的味道。 吴国林在小组与大会都有发言,其题目是 波函数、量子控制及其哲学思考 ,这是一篇将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结合起来的文章。并讲了自己的量子信息哲学、量子控制论哲学与量子技术哲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在国际上的领先研究地位。小组的讨论比大会的讨论要激励。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张明国与陈凡在总结会议上,都将量子技术哲学作为本次技术哲学的一个亮点。这次会议也体现了 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哲学的精细研究风格 ,希望在科学哲学、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在国内与国际技术哲学学术界中的话语地位。 在我看来,技术哲学要形成中国的学派,我们必须要有独创的理论研究,即提出在国际上有特色的技术哲学的理论。比如,荷兰的技术哲学之所以在国际上在影响,关键在于它们提出了技术的功能与结构的二重性理论,尽管有争论,但总的受到了国际技术哲学界的肯定。 国际上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不在于是否是做实践的或做案例研究,而重要的是在一个理论的旗帜下,扩大对经验的解释与预见范围,而且是理论创立者本人在持续地推进。无疑,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是一个有过去、当下与未来的重要方向。当然,还有其他方向可以创立(如现象学的技术哲学、后现象学等)。 中国是否能提出如此这般的一个理论呢?尽管中国不缺乏技术哲学的实践传统,但是,缺乏一个在一个理论的引导下的持续推进。 总的说来,这次有亮点,有问题意识,还有新的形式 读书会。另一个问题是,人数较多,讨论时间不足,对发言者的观点的批评不足,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宏大叙事。 (注:这里仅照了几张照片,没有也不可能一一对学者拍照。主要是小组与大会的部分照片)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36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吴国林个人简历
ssglwu 2010-8-29 08:02
吴国林 ( Guolin WU ) ,男, 1963 年 5 月生,四川营山人,(物理学)理学学士,(物理教育学)教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哲学博士( 1999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现任思想政治学院副院长,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7 年 9 月至 2008 年 9 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作访问学者,师从著名现象学技术哲学家伊德( Don Ihde )。 华南理工大学“兴华人才工程”校学术骨干,中青年学术骨干;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略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培养对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技术哲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等。物理学哲学前沿研讨论会总召集人,南方技术哲学论坛主持人。 主持或协办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 讲授本科生、硕士生与博士生的课程有 :《 MPA 知识讲座》、《哲学前沿讲座》、《科技社会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含双语)、《定量分析方法》、《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系统科学》、《产业哲学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逻辑哲学导论》、《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等。 研究领域:物理学哲学、宇宙学哲学、系统哲学、技术哲学(特别是分析的技术哲学)、产业集群、量子现象学等。 已发表论文近140余篇,著作10多部。其中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发表论文17篇,为《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书报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多篇。主持、参加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10多项。 曾获 四川省政府 颁发全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发现灵魂——知识时代的人性与诗意》(个人专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获2003年12月“第6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8届优秀青年读物奖一等奖”。 主要论文有: 1 、宇宙创生新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1)。 2 、宇宙的耗散结构模式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5)。 3 、时空稳定性及其哲学思考,《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山西) 1993;1 4 、宇宙耗散结构模式科学前提的探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7).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B2》1993;5。全文转载。 5 、论宇宙创生的物质性— —评量子宇宙学模型,《云南社会科学》1993;(2)。为人大《自然辩证法B2》1993;(6)全文复印。收入吴中平主编: 《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第一卷) 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1996年。 6 、非线性、混沌与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4)。为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B2》1994;5全文转载。 7 、物质可分性新探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8)。为人大复印资料《自然辩证法B2》,1994;5全文转载。 8 、现代宇宙学进展及展望,《大自然探索》(原自然科学学术季刊)1993;(4)。 9 、试论微观物质开放性及其对物质可分性的影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1)。 10 、超弦理论及其开放性、可分性与“观察者”问题,《云南社会科学》,1996;(6)。 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B2》,1997;3全文复印。 11 、从微观物质开放角度审视EPR佯谬,《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 12 、试论物质可分无限性与宇宙无限性的统一,《河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2。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7;6 13 、 “开放”初探,《哲学动态》,1997;(7)。 14 、后现代科学可以成立吗?《河北师范大学报》(哲社版),1998;(4)。为《新华文摘》1999;(3)转载。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B2》1999;(1)全文复印。 15 、试论科学的合法性,《学习与探索》,2000;(2)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B2》2000;7全文转载。《光明日报》2000年6月15日转摘。 16 、开放论何以可能?《学术界》,2000;(6)。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1;(1)全文转载。 17 、论知识的客观性,《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6)。 18 、论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评价与复杂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9); 19 、走向开放实在,《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5); 20 、现代科学技术与后现代知识,《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01;(8)全文转载。 21 、专业镇——一种新型乡镇经济发展模式,《科技导报》,2001;(5);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1,(8)全文转载。 22 、主体间性与客观性,《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 23 、中小企业网络的方法论意义:基于复杂系统的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 24 、论知识的不确定性,学习与探索,2002;(1)。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2002;4全文转载。该文成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2200试卷代号:2200)(行政管理、物业管理专业文秘管理与应用写作试题)的学术范文,进行有关分析。 25 、 Guolin Wu, The Emergent Mechanism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The 7 th World Multiconference on Systemics, Cybernatics and Informatics. July 27-30, 2003, Orlando, Florida, USA. Proceedings, Volume XVI 。 26 、 物质可分无限性再思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27 、试论产学合作的复杂性、生成性系统干预及其方法论原则。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 , (1) 。 28 、论技术本身的要素、复杂性与本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全文收入陈凡主编《2005年技术与哲学研究》(第二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 29 、量子信息的本质探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 ,( 6 ) 30 、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 ,( 1 ): 162-164 31 、量子纠缠及其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7). 为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5(10)全文转载。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5期第190页收录。 该文还受到 美国 John Templeton 基金会的重视,该会秘书长 Jean Staune 博士专程( 2006 年 7 月)到广州市访问与讨论。 32 、科学发展观的语义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 5 ) 33 、量子非定域性及其哲学意义,《哲学研究》,2006,(9)。 34 、量子信息哲学正在兴起,《哲学动态》,2006,(10)。为 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2007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35 、计算复杂性、量子计算及其哲学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 36 、量子控制的基本概念及其哲学意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 ,( 5 )。 37 、计算机本身的后现象学研究,载《技术哲学研究年鉴 (2007年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 38 、 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 5 ) ,16-21 。 Encounter Between Phenomenological Phenomena and Quantum Phenomena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2008 年第 7 期 P.42-47 全文转载。 39 、量子纠缠的产生及其哲学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 5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2009 年第 1 期全文转载。 40 、后现象学及其进展,《哲学动态》, 2009 年第 4 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2009 年第 4 期全文转载。 41 、量子隐形传态过程的因果关系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 年第 6 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 2009 年第 9 期全文转载。 42、 论引入现象实体之可能性与必要性。《江汉论坛》,2009,(12)。 43、 基于量子力学对现象学基本概念的反思,《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4、 波函数的实在性分析,《哲学研究》, 2012 年第 7 期,第 113-120 , 126 页。标题上《哲学研究》首页。 45、量子信息的哲学追问,《哲学研究》,2014年第8期。 主要著作有: 1 、《科学哲学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 、《发现灵魂——知识时代的人性与诗意》(个人专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获2003年12月“ 第6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第8届优秀青年读物奖一等奖”。 3 、《科技、经济与社会整合的前沿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4 、《探索知识经济》(个人专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物理:探索万物的真善美》(主编),陕西科技出版社,2004年。 6 、《广东专业镇——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与生态化》(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 7 、《物理学哲学导论》(吴国林、孙显曜著),人民出版社,2007年。 8、《量子信息哲学》(吴国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 完成的重要课题有: 1 、1990年国家8.5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宇宙的有限无限问题研究》(第二参与人),(获四川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 三等奖 ); 2 、主持1993年年四川省教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物质可分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3 、 主持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专题战略研究项目《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之子课题:《创新文化研究》(2004年-2005年)。 4 、主持 2004年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 《专业镇——广东专业镇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5 、主持 2002 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广东产学研合作的复杂系统研究》。 6 、主持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 2003-2004年度一般项目“量子信息的哲学研究”。 7、 主持 2001 年狮岭镇皮革皮具专业镇技术创新规划。 8、 主持 2002 年中山市大涌镇红木家具专业镇技术创新规划 9 、主持 2007 年中山市阜沙镇精细化工专业镇技术创新规划。 10、主持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6 年度一般项目 “ 量子控制论的哲学研究 ” 。 11、 2009 年主持佛山市科技局——佛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软科学项目《佛山市科技创新与专业镇建设研究》。 主要在研项目有 : 1 、 2008 年主持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重点课程建设课题《产业哲学研究》。 2、 主持 2009 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相互作用实在论与量子力学曲率解释公理化体系研究”。 3、主持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基本项目: 量子现象学研究 4、主持 2010 年度国家社会基金一般项目:《当代量子技术的哲学研究》 5、作为 首席专家 主持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当代技术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 ”。 联系方式: ssglwu@scut.edu.cn
个人分类: 个人简介-Resume|9445 次阅读|2 个评论
现代性反思——从科学技术展开【轉】
jiangjinsong 2009-11-25 09:04
寫出來。網上看到一篇書評,順來塞責,不好意思:(((] 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书评 现代性反思从科学技术展开 姜锐 《技术哲学讲演录》这本书批判性地反思了现代性中的技术与科学以及哲学、政治等人文学科之间的关系。 自从几个世纪以前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科学革命以及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一场浩浩荡荡的变革从欧洲向整个世界传播开来,其变革非常深刻地贯穿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是人们存在方式的变革。 然 而,我们作为现代化的见证者,却看到了现代化问题带来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性,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革命的一些发起者们其思想仍然不够透彻毕竟 不可能每个思想家都有康德、休谟那样深刻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思想启蒙、传播所必然带来的一些缺陷,即革命运动中的大多数人必定仅仅是部分地受到革命 的影响,从而比较盲目,他们难以全面地理解与思考现代性的理念。一场运动的发起者所怀有的想法,往往后来会被歪曲变形,正如牛顿发展的绝对时空观、机 械化的世界图景与物理学理论,想以此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坚定人们的基督教信仰,然而后来的人恰恰用牛顿的物理思想来为无神论辩护。 变 革中的矛盾和冲突处处可见。比如,世界图景的机械化无疑影响了现代医学。把人当成一个机器,使用还原论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人体,运用解剖学知识。而随着新学 科的成熟,又逐步展开了从放射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和心理学等等角度的探索。尽管有一些新出现的观念诸如对身体自愈能力的强调、反思机械化还原论的不 足,然而在主流的医学中仍然贯穿着这种把人当成机器的去意义化处理。近代科学在发展中的征服与掌控观念自然也是深深地印在现代的各门科学中, 医学也难幸免。这些从西医中使用的一些观念中就能看出来,比如杀死细菌、消灭病毒;相对而言,中医往往讲的是调理、补泻。近代科学研究的 精神正是要不带感情的去观察、实验,同时又要带着一种探索精神和掌控的欲望。 在现代西方医学的主导话语下,大多数人不加反思地接受这一套 医学体系,但是仅仅是以实用的态度来接受的。大多数人恰恰接受不了科学精神中不带感情地去观察、实验的这种思想,尤其是在痛苦、病危等极端情形下,以 至于我们觉得真正怀有纯粹科学精神的思想家也做不到不带感情(或许有些人能做到)。从而我们能觉察到,当下妇孺皆知的各种科技手段,其背后隐藏的意向 性和价值观却往往被人忽略。这正是科学精神在实践过程中的冲突与张力。 这仅仅是我自己用与书中类似的叙述方式所写的一个例子。总而言之,关于技术背后的意向性和价值观等问题,吴国盛老师的这本《技术哲学讲演录》提供了这样的反思渠道。 书中揭示了现代化背后的含义,并用众多通俗例证来生动地说明。 人 由其自我的特性,往往意识不到很多因素,而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不知道父母养育的辛苦,就算知道也仅仅是概念上的理解而落入盲目的 孝,而直到他们自己当了父母之后才能真正体会个中滋味。现代人在现代化的社会变革中孕育,同样他们很难意识到作为他们成长母体的现代性是怎么来的、到 底意味着什么。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科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发展成这个样子,世界本来应该就是这样进步、演化,世界的途径本来就是绝对时空中的粒子 运动,数据的说明自然比情感的表达更有信服力,研发武器、飞船上天似乎就该是科学的自然发展结果,我们应该继续发展科学技术以追求更大的幸福。而现在,随 着问题越来越多,环境、医疗、能源以及社会等等问题日益凸显,现在是我们反思的时候了,我们要看看我们所在的这个母体是什么样,我们连同我们的背景是如何 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技术,乍看起来只是一个非核心的事物。然而从技术开始来反思,可以让我们展开上述的所有探索。这就 是这本《技术哲学讲演录》中所表达的。技术哲学首先把技术广义化,把社会技术、身体技术纳入到技术的范畴中,这样一来技术就定义为我们的存在方式。这样, 技术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思考方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拿来研究。 本书展现了一个从技术进行反思的广阔视 野。我们发明精确的计时器并且商业化生产,但是生活却被手腕上的手表所盲目限制,到底是人类在利用技术,还是技术在奴役人类?大规模体制化管理效率高、评 判方式简单,学生的好坏由分数来量化、国家的强盛由GDP来表示,这种单向度、线性的思维方式会有哪些令人忧心忡忡的后果?马镫、火炮、印刷的发明,乃至 汽车、电话、电脑的出现显然影响了历史的演进、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与思维,然而关于这种影响,除了进步以外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近代科学技术是如何与希腊精 神、基督教思想有着深刻渊源的?空间的普适性和时间的进步性是如何在内心深处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更进一步,我们如何才能意识到那些平时只作为背景出 现、被我们当成理所当然而不知感谢的条件因素? 一本讲演录毕竟内容有限,但毕竟不乏广泛而有洞见的讲述,这将无疑会启发深受科学技术、现代文明影响的我们,让我们意识到技术背后所蕴藏着的许多内涵。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15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
jiangjinsong 2009-9-17 09:18
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 论 坛 主办 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综合专业委员会 赞助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清华野村中国研究中心 日 期:   2009 年 9 月 20 日( 星期日 ) 会 场:   清华 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使用语言:   中国 语 ?日本 语 (翻译)?英 语 (翻译) 议 程 8 : 3 0 - 9 : 00 致辞 合影 曲徳林  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李正风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际 交流基金代表(予定) 9 : 00 ―12 : 00    基调演讲 主持人:刘兵 9 : 00-9 : 20 徐善衍教授 9 : 20-10 : 00 杉山滋郎教授 「日本の科学技術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ける二つの潮流」 10 : 00 -10 : 30 Prof. David Wield T he Role of Social Science in UK Science Policy 10 : 30 10 : 45 茶 歇 主持人:吴金希 10 : 45-11 : 25 山崎正勝教授 日本学術会議原子力三原則と原子力基本法の成立 11 : 25-11 : 55 Prof. Rayvon Fouch Mobile Technology as Social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11 : 55-12 : 15 曾国屏教授 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的科技传播与普及 12 : 00 - 14 : 00  昼食 14 : 00 - 18 : 00  午後の部           会场一(新斋 335 ) 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 主持人:蒋劲松 刘 兵   中 - 日当代科学传播比较 刘华杰   科学传播的模型 江晓原   天文学与佛教传播 江 洋 从阿童木到娜乌西卡日本漫画中的科学观及其演变 任玉凤  内蒙地区的科学传播与地方性知识 主持人:刘立 章梅芳 《东方杂志》在近代科技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 潘 涛   出版中的科学传播 李正伟 英国公众与科学的关系解析:以生物技术为例 侯 强 国内主流少儿读物中的科学传播观念分析 苏俊斌 70 年代中国彩电制式的选择 赵瑞琦 网络时代报纸科技传播的优势与缺陷 会场二(新斋 353 )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机制 主持人:游战洪 刘丹鹤 杨 舰 科技体制中政府与科学界角色互动研究 以 863 计划为例 牟 焕 森  大学技术创新的界面突破与融合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曹南燕 胡明艳 从 共生产 的视角看伦理可以如何影响纳米科技的发展 鲍 鸥 拉赫京( Г. А. Лахтин )对俄罗斯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的贡献 张成岗 技术专家在风险决策中的作用及其限度 主持人:鲍鸥 雷 毅 美国、欧盟和中国的转基因政策比较研究 张利华 李颖明 创新服务平台与区域发展 方 芗 中国民用核电发展中的公共政策模式 游战洪 肯尼迪总统科学顾问威斯纳与美国军备控制政策 高 璐 超越 ELSA 研究框架 以英国基因组学的社会研究网络为例 李正风 政府范式的变革与科学家角色的转换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沙龙第55期,56期
jiangjinsong 2009-9-17 09:14
清华大学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沙龙第55期 题目:Government and Governance in UK Science Policy 主讲人:Pro. David Wield(Director of ESRC Innogen Center) 主持人:刘立副教授(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时间: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上午10:00-12:00 地点:清华大学新斋335 清华大学科学社会学与政策学沙龙第56期 题目:The social sciences of the life sciences 主讲人:Pro. David Wield(Director of ESRC Innogen Center) 主持人: 李正风教授(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时间: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下午3:00-5:00 地点:清华大学新斋335 主讲人简介:David Wield和其他英国的STS领域的研究者一样,毕业于帝国理工大学 材料物理系,在研究生涯的初期受到了英国激进科学运动的影响,投身到科学技术的 社会研究中去。他是英国Open University的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政策。如 今,Dave是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下属最大的研究网络生命科学社会研究网络 的中心(ESRC Genomic Network, Innogen Center)的主任。在这一讲中,Dave会对 英国以及欧洲科技政策中治理概念的兴起做出讨论,并将政策变革与Innogen现阶段进 行的社会科学研究联系起来,分析社会科学家在治理模式中角色的变革。 附件中有演讲内容介绍。欢迎大家前来聆听讨论! 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sts办公室 62773013 kjsbgs@oamail.tsinghua.edu.cn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85期
jiangjinsong 2009-9-17 09:13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85期 题 目:运动、技术与信任 主讲人:Rayvon Fouche 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主持人:张成岗 副教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时 间:2009年 9月22 日(周二)上午:9:30开始 地 点:清华大学 新斋 335 主持人简介:Prof. Rayvon Fouche 毕业于Cornell University 获博士学位,曾任教于Purdue University,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现为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STS Program 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 技术与运动、技术与种族、技术与创新。 欢迎大家前去聆听讨论! 人文社科学院sts办公室 62773013 kjsbgs@oamail.tsinghua.edu.cn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7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82期信息汇总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09-4-21 10:48
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沙龙汇总(第1-78期) 第1期:2001年4月14日,举办第一次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报告是蒋劲松博士,报告题目为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报告评论人由王巍博士承担。 第2期:2001年5月12日,举办第二次学术沙龙,王巍博士作了题为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的报告,蒋劲松博士进行了评论。 第3期:2001年6月16日,举办第三次学术沙龙,北大哲学系吴国盛教授作了题为科学与人文的报告,资深学者范岱年教授担任报告评论人,校内外30余名学者踊跃参加了读者讨论。 第4期:2001年9月15日,举办了第四次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由刘兵教授进行了题为《STS与基础科学教育改革》的报告,武夷山老师进行了评论,报告后参与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第5期:2001年10月20日,举办了第五次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由雷毅博士作题为《激进环境主义与环境运动》的报告,报告评论人为哲学系卢风教授。 第6期:2001年11月17日,举办了第六次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由吴彤教授作《文本和意义:复杂性研究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报告评论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副教授。 第7期:2001年12月15日,举办了第七次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晓力教授进行了题为《哥德尔的抽象直觉与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报告,王巍博士进行了评论。 第8期: 2002年1月19日(星期六)下午3:00在文科南楼401会议室举行,高亮华副教授(清华大学STS研究中心)做了题为论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的学术报告,中国社科院哲学、《哲学研究》编辑部朱葆伟发表了评论。 第9期:2002年3月16日(星期六)下午3:00-5:30在文科南楼401会议室举行。王巍博士(清华大学STS研究中心)做了题为科学说明与历史解释的报告,叶闯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发表了评论。 第10期:时间:2002年4月20日(星期六)下午3:00-5:30,地点:文科南楼401会议室,题目:经验、理论与整体主义--向柯志阳先生请教,报告人:蒋劲松博士(清华大学STS研究中心),评论人:柯志阳(清华大学STS研究中心) 第11期:时间:2002年5月18日(星期六)下午3:00-5:30,地点:文科南楼401会议室,题目: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报告人:曹南燕教授 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STS研究中心),评论人:邱仁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第12期: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十二期举行。时间:2002年6月15日(周六)下午3:00-5:30文科南楼401会议室 题目:Revisiting the First Transatlantic Wireless Telegraphy in 1901: Collaboration or Competition between Guglielmo Maconi and John Fleming? 用英文报告 报告人:Hong Songook Associate Professor,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oronto. 第13期: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十三期举行。时间:2002年9月14日(周六)下午3:00-5:30,文科南楼401会议室 题目:科学依赖于民主 报告人:卢风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 评论人:雷毅博士(清华大学STS研究中心) 第14期: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十四期举行。时间:2002年10月19日(周六)下午3:00-5:30,文科南楼401会议室 题目:真理的概念 报告人:王巍博士(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 评论人:叶闯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 第15期:主讲人: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主题:SSK对科学观的冲击,评论人:刘兵教授,时间:2002年11月16日 第16期:主讲人:李伯聪(中科院研究生院),主题:工程哲学概论,评论人:高亮华,时间:2002年12月14日 第17期:报告人:张迅(博士);题目:现象学与科学;评论人: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时间:2003/3/15 第18期:报告人:肖广岭;题目:科学与宗教的新对话;评论人:张迅(博士);时间:2003年4月19日(周六)下午3点至5点半;地点:清华大学文南楼401 第19期:报告人:吴彤;题目:健康与疾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从多学科视野看防治SARS;评论人:曾国屏;时间:2003年5月17日(周六)下午三点至五点半;地点:文南楼401 第20期:报告人:曹南燕;题目:论科学的祛利性;评论人:张成岗;时间:2003年6月14日(周六)下午3:00-5:30;地点:清华大学文南楼401 第21期:报告人:蒋劲松博士(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题目:科学可以凌驾于民主和自由之上吗?;评论人:吴国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时间:2003年7月12日(周六)下午3点至5点半;地点:文南楼401 第22期:报告人:Prof. Fritz G. Wallner(奥地利维也纳大学);题目:A History of the Vienna Circle;主持人:蒋劲松博士(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工作语言:英语;时间:9月3日(星期三)上午9:3011:30;地点:文南 楼404 第23期:报告人:张成岗博士(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题目:现代技术问题:从边缘到中心;评论人:高亮华副教授(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03年9月13日(周六)下午3:00-5:30;地点:清华大学文南楼401 第24期:报告人:成素梅教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题目:量子力学与实在论;评论人:王巍博士(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10月14日(周二)下午3点至5点半;地点:文南楼404 第25期:主讲人: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三个理论焦点;评论人:雷毅;时间:2003年11月15日(周六)下午3点至5点半;地点:文南楼401 第26期:题目:技术、Cyborg与后人文主义,报告人:高亮华副教授(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评论人:刘兵教授(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时间:2003年12月13日(周六)下午3点至5点半,地点:文南楼401 第27期:2004年3月6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文南楼401,由王巍(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做报告,题目:结构实在论评析。评论人:曹南燕(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第28期:2004年4月17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文南楼404,由Tim Lewens(剑桥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讲师)做报告,题目:Realism and the Strong Programme 第29期:2004年5月15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文南楼401,由田松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做报告,题目:所见即所能见从惠勒的实在图示看科学与认知模式的同构,评论人:蒋劲松。 第30期:2004年6月12日下午 在文南楼401由李建会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作报告, 题目:生命的逻辑与人工生命。 评论人:刘晓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第31期:2004年8月14日在清华大学文南楼401,克里斯多夫胡必希作报告, 题目:技术评估与技术伦理。 第32期:2004年9月18日下午3:00-5:30在清华大学文南楼404由李宏芳(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博士后)作主讲,题目:量子测量与科学实在论,评论人:何祚庥(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33期:2004年10月16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文南楼404由高亮华主讲,题目:另类技术观之女性主义篇,评论人:刘兵、章梅芳。 第34期:2004年10月23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文南楼404,Eugene C. Hargrove 教授(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哲学系主任、环境哲学研究中心主任、Environmental Ethics主编)主讲,题目:Why Do We Think Natrue Is Beautiful 第35期:2004年11月13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文南楼404,曾国屏主讲,题目:也说科学与人文热力学诗人普里戈金的启示,评论人:刘华杰博士(北大哲学系副教授)。 第36期:2004年12月18日下午在文南楼404,范岱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讲演,题目: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批判,评论人:罗嘉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持人:刘兵。 第37期:2005年1月15日下午在新斋324会议室,由朱葆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导)主讲,题目: 理性与合理性,评论人: 高亮华 第38期:2005年3月12日下午在新斋353,木本忠昭教授(东京工业大学社会理工学研究科;日本学术会议科学史研究委员会委员长)主讲,题目:日本的技術論,主持人: 高亮华,翻译:姜波(东京工业大学 博士) 第39期:2005年3月26日下午在新斋335,李世辉(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客座研究员)主讲,题目:复杂性研究与典型信息法。评论人:冯国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持人:马晓彤。 第40期:2005年4月27日下午3:00在新斋335室举行,题目:走向产业哲学,主讲人: 雷毅、张成岗、高亮华,评论人: 曾国屏 第41期:2005年5月20日下午在新斋335室 ,吴彤主讲:走向实践优位的科学哲学科学实践哲学发展述评,评论人:蒋劲松。 第42期:2005年6月17日下午在新斋335,主讲人:刘长林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题目:中医的前途与发展方向从东西方科学异同的角度看,评论人:马晓彤 第43期:2005年7月31日上午在新斋335,Prof.Evelyn Fox Keller(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USA)主讲,题目:What impact,if any,has feminism had on science? 主持人:曹南燕教授。评论人:刘兵、章梅芳。 第44期:2005年10月13日下午在新斋324 ,马晓彤博士主讲:科学实践哲学的本土化案例研究:中医学再认识 评论人:吴彤教授 第45期:暨科技哲学前沿论坛第三期(第4讲),2005年11月11日上午在新斋335室,方万全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主讲,题目: 规范性与语义内容,评议人:叶闯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第46期:2005年11月25日上午在新斋335室,高亮华主讲,题目:技术诗与思,评论人:张成岗博士 第47期:2005年12月9日上午在新斋335室,蔡曙山教授主讲,题目: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述评,评论人:蒋劲松博士 第48期:2006年1月6日上午在清华大学新斋353室,朱菁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讲,题目:自由意志新探,评论人:徐向东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 第49期:2006年3月11日下午在新斋353室,张成岗主讲,题目:技术、风险社会及其若干理论论争,评论人:蒋劲松。 第50期:2006年4月21日下午在新斋335室,高亮华主讲,题目:产业哲学的兴起,评论人:曾国屏。 第51期:2006年5月12日下午在新斋335, 刘闯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哲学系)主讲, 题目:Coins and Electrons: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of Probabilistic Objects。 第52期:2006年5月26日下午在新斋335室,主讲人: 曾国屏教授、高靖生博士、袁航,题目:科学理解的再理解。评论人:蒋劲松博士。 第53期:2006年6月30日下午在新斋,雷毅主讲,主题:西方环境伦理在何种意义上需要东方?评论人:杨通进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第54期:2006年7月11日下午在新斋335,Atocha Aliseda教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Universidad NAcional Autonoma de MExico)主讲,题目:Abductive Reasoning: 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Discovery and Explanation。 第55期: 2006年7月15日上午在新斋335室,主题: Worldviews, Daoism and Sustainability主讲人:Dr Freya Mathews,题目: Synergy, Sustainability and Daoism主讲人:Dr Yeuk-Sze Lo ,题目: Worldviews and Pro-Environmental Attitudes主讲人:Prof Andrew Brennan,题目: Adaptive Management and Global Crisis点评人:卢风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陈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持人:雷毅(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杨通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第56期:2006年9月23日下午在新斋335,王巍主讲,题目:有没有情况均同定律(CP laws)?评论人:孙永平副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 第57期:2006年10月28日下午在新斋335,张祥龙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讲,题目:文化特区与传统技术的复活。评论人:刘华杰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 第58期:暨北京青年学术论坛第8讲2006年11月18日下午在新斋335,刘华杰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讲,题目: 波普尔、浑沌与可测算原则(Popper, Chaos and the Principle of Accountability).评论人:吴彤教授。 第59期:2006年12月9日(周六)下午在新斋353室,黄翔教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哲学研究所)讲演,题目:基切尔的最小社会认识论及其问题。评论人:王巍 第60期:2007年1月6日下午在新斋353,吴彤主讲,题目: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观察还是机会?评论人:王巍博士。 第61期:2007年3月10日下午在新斋335,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讲,题目: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评论人:高亮华。 第62期:2007年3月30日下午在新斋335,洪允楣(北京无线电厂高级工程师)主讲,题目:工程创新设计构思方法的肯定与否定。评论人:曾国屏。 第63期:2007年4月13日下午在新斋335,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博士)主讲,题目:作为人类有限知行体系的科学。评论人:蒋劲松(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博士)。 第64期:暨第十一次北京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5月19日下午在新斋353,肖显静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讲:近代科学数学化溯源 从古希腊到经典力学革命。评论人:吴国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单位: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第65期:2007年6月13日下午在新斋335,曹天宇教授(波士顿大学哲学系)主讲:认知、神经动力学与心。评论人:刘晓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第66期:2007年6月22日下午在新斋324,吴岩副教授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管理研究所)主讲:科幻文学与现代性.评论人:高亮华副教授、蒋劲松副教授。 第67期:2007年9月21日下午在新斋335,曾国屏教授主讲: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从生活科学角度的观察.评论人:刘立博士 第68期:2007年10月27日下午在新斋353,张昌盛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讲:从内在意识到超越世界论科学理论的意向构成问题.评论人:吴国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 第71期:暨第十三次北京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1月7日下午在新斋335,黄翔教授(墨西哥莫雷罗州自治大学哲学研究所)主讲:Lipton的最佳说明推理及其问题。评论者:王巍,举办单位: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第72期:2008年3月14日上午在新斋335,陆广莘研究员(中医科学研究院)主讲:医学为何,中医何为?评论人:吴彤。 第73期:2008年4月11日上午在新斋353,韩增禄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化 研究所前所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讲:建筑易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建筑。评论人:刘兵。 第74期:2008年4月19日下午在新斋353,王路教授主讲:从是到真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评论人:王巍 第75期:2008年5月16日上午在新斋335,范岱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主讲:中国科学哲学向何处去儒家传统与科学哲学,评论人:董光壁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第76期:2008年6月11日下午在新斋335,刘闯教授(佛洛里达大学哲学系)主讲:重审相对主义Kuhn、Davison与SSK,评论人:王巍(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第77期:主题:合理性的面面观,主讲人:张华夏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评论人:王巍副教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时间:2008年9月18日(周四)下午3:005:30 地址:清华大学新斋353(图书馆北) 第78期:2008年10月15日上午,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78期于新斋353举行。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的费力普 ? 克莱顿(Philip Clayton )教授应邀做了学术报告,主题为How can Process Philosophy Contribute to Social Change for the Common Good?讨论。 第79期: 2009年1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第79次沙龙在新斋353举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范岱年做了题为《儒家传统现代文明与人类未来评田松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的学术报告。 田松博士评论,蒋劲松博士主持。 第80期: 2009年2月23日下午3:00,我校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沙龙第80期在新斋335举行。韩国庆熙大学-韩医科大学的白裕相教授应邀作了题为《21世纪新科学模式的要求》的学术报告。本次沙龙由我校人文社科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吴彤教授主持。 第81期: 2009年3月13日上午10:00,我校科学技术哲学前沿论坛暨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沙龙第81期在新斋335举行。本次论坛由我校STS研究中心和中 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心主任曾国屏教授主持了论坛,并在刘大椿兼职教授聘任仪式上给刘大椿教授颁发了聘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大椿做了学术报 告:费耶阿本德:另类科学哲学的标杆关于另类科学哲学的反思之一。中心副主任吴彤教授对报告做了精彩点评。 第82期: 2009年4月17日下午3:00,在四教301教室,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编审王一方教授做客我校科学哲学与 技术哲学沙龙第82期,为广大对医学人文感兴趣的师生们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医学究竟是什么当代医学的精神向度》的报告。王一方教授是国内医学人文学 研究的领军人物,兼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客座教授。本次沙龙由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蒋劲松副教授主持,并做点评。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431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