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蚂蚁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蚂蚁

相关日志

蚂蚁搬家
ATang 2018-12-9 10:11
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气温也比昨天降低了一些,但比起北方来这里过的仍然是夏天,好多人还在穿短袖。我去接热水,突然发现在热水器旁有一道黑黑的条带,有一米多长,走近了才发现是蚂蚁在搬家。密集的蚁群形成了一个黑色的条带,弯弯曲曲有一米多长,我没有发现源头和尽头,被物体挡住了,但在白色的墙壁上这一米多长的黑色条带很是扎眼。 我于是停下来观看这繁忙而又壮观的景象,蚂蚁的一个挨着一个,大概有两三排的样子,大多数都朝一个方向运行,从上到下,工蚁占绝大多数,但也有一些个头比较大的带着翅膀的蚂蚁,散落在队伍之中。那些个头比较大的蚂蚁的分布比较均匀,间隔5厘米有一个,看起来不像是蚁后,我记得每窝蚂蚁里就一个蚁后。蚂蚁行走的路线几乎完全一致,后面的蚂蚁紧紧跟在前面的蚂蚁后面,前面蚂蚁向左拐后面的也向左拐,前面的蚂蚁向右拐后面的蚂蚁也向右拐,左左右右一直向前进发,我看了几分钟,蚂蚁队伍还在浩浩荡荡的前进着。我用刚洗过的手指在蚂蚁前进的的道路上划了一下,想把它们的道路切断,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蚂蚁队伍还是正常的前进着,偶尔有几只蚂蚁在我手指划过的地方徘徊一下就融入到前进的队伍当中了。 我不甘心,手指上蘸了一些洗手液,又在蚂蚁行进的道路上划了一下,我划的地方都在蚂蚁稀疏,刚好没有蚂蚁经过的道路上。这一下起了作用,蚂蚁被阻滞在了这里。一会儿就在此处拥挤了许多蚂蚁,此处的道路也变宽了,还多蚂蚁都在此处徘徊,有些前进的蚂蚁来到此处徘徊了一会儿就沿着来时的路返回去了,过了不到一分钟就能感觉到黑黑的蚂蚁队伍变稀少了,我发现一个带翅膀的蚂蚁还没有走到被我切断的位置就掉头往回返了,又过了一会儿,只有一些工蚁行走在原来的道路上,甚至有些蚂蚁已经绕过被我阻断的道路继续的前进了。但蚂蚁的队伍明显减少了许多,看不到带翅膀的蚂蚁了。我又用蘸过洗手液的手指在变稀疏的蚂蚁道路的不同位置划了两下。过了一会儿,我又来看,发现蚂蚁搬家的景象已经消失了,道路上几乎看不到蚂蚁了。 蚂蚁是一种具有社会行为的昆虫,它们虽然低等,但其行为表现常常使人们感到惊叹,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伟大。 \0 \0
76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昆虫中的食蚁巫师Ptilocnemus spp.(半翅目:猎蝽科)
热度 6 hypermarket 2017-9-3 19:13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蚂蚁的地盘上,一只蝽以一种多少有些古怪的样子抬起自己的身体,过不久之后就会有一只蚂蚁围着它转,但是并不攻击它、并且毫无警惕性,转了几圈之后莫名其妙地趴到这只蝽的身体下方、就好像被施了巫术一样,而蝽就顺势将自己的刺吸式口器插入蚂蚁的体内并吸食其体液,蚂蚁随即死去。 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山区中,就真实地生活着这样一类蝽 Ptilocnemus spp.,已知十余种、属于半翅目猎蝽科Reduviidae,栖居于已经剥离开的树皮与木质部之间;由于后足多毛,在英文中俗称feather-legged bugs。这类昆虫诱食蚂蚁的秘密,在于其腹部前三腹节在腹面所具有的腺体构造,这些腺体可以散发信息素,用来吸引和麻痹蚂蚁;其中第三腹节的腺体可以通过表皮上的毛簇(trichrome)增强信息素释放效果。而与腹部的腺体相应的,还有这类蝽的取食行为,也就是之前所提到的“以一种多少有些古怪的样子抬起自己的身体”。下面就来看一下这类猎蝽捕食时候的分解动作吧。 图1. 猎蝽 Ptilocnemus lemur 亮相 图2. 猎蝽 Ptilocnemus lemur 的栖境 图3. 猎蝽通过上下摆动后足叩击树皮吸引蚂蚁的注意、并辅助散发腹部腺体释放的信息素 图4. 猎蝽抬起身体并扬起后足,成功吸引一只蚂蚁围着它转并爬到其身体背部 图5. 蚂蚁困惑地寻找神秘气味的来源,而猎蝽则淡定地等待恰当的时机 图6. 猎蝽抬起左侧三条腿、露出腹部腺体的位置,将身体姿态调整为“请君入瓮” 图7. 蚂蚁不可抗拒地被吸引,爬到猎蝽腹侧、凑近其腹部腹面腺体的位置,而猎蝽的姿态则是“来者不拒” 图8. 当蚂蚁和猎蝽的相对身体位置达到图7中的样子,就会毫无悬念地演变到“死神降临”的一步 注:图片来自于BBC视频
12228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子系统学对有刺蜂类进化以及蚂蚁和蜜蜂起源的观点
热度 2 zhuchaodong 2017-8-20 09:57
分子系统学对有刺蜂类进化以及蚂蚁和蜜蜂起源的观点 Branstetter et al., 2017, Current Biology 27 , 1019–1025April 3, 2017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7.03.027 Phylo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Stinging Wasps and the Origins of Ants and Bees 翻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后,李晓莉博士 原文: Phylo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Stinging Wasps and the Origins of Ants.pdf 亮点 1 、 UCE 系统发育极好解决了有刺蜂类系统发育问题。 2 、蚂蚁是采花酿蜜的蜜蜂和有刺蜂类的姐妹群。 3 、蜜蜂嵌套在方头泥蜂科中,是短柄泥蜂亚科和大头泥蜂亚科的姐妹群。 4 、外群的选择和分类取样极大影响分子系统学的结果。 总结 有刺蜂类(膜翅目:针尾部)是膜翅目昆虫中极具多样性的类群。目前,已经涵盖超过 70000 种描述和多样性的生活史记载,包括体外寄生,盗食寄生,捕食性以及取食花粉的蜂类(蜜蜂 和棒角蜂科)和真社会性昆虫(群居的胡蜂、蚂蚁和一些蜜蜂) 。目前对谱系关系研究最好的是在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有生态优势的蚂蚁 ,蜜蜂以及被子植物主要的传粉昆虫 。构建蚂蚁和蜜蜂的进化亲缘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重建社会进化模式以及充分鉴别从肉食性向取食花粉的食性改变的生物学意义。尽管最近针尾部的亲缘关系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针尾部高级阶元的亲缘关系中仍然存在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如蚂蚁和蜜蜂的亲缘关系 。我们用超级保守元件( UCE )系统基因组学方法 ,利用 800 UCE 位点和从 187 头标本采集到的序列数据,包括 30-31 个针尾部的科的数据,解决有刺蜂类科级阶元之间的关系。我们用多种分析方法对 187 个分类单元数据集进行了分析,并对几种分类单元数据集进行了分析评价。我们还测试了蚂蚁和蜜蜂系统发育位置的替代假说。我们得出的结论高度支持了有刺蜂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明确的证据表明:蚂蚁和蜜蜂以及有刺蜂(蜜蜂总科)是姊妹群;蜜蜂是作为并系群嵌套在方头泥蜂科中。我们还证明了分类单元的选择可以从根本上影响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和在分子系统学推理的结果。 结果与讨论 分子系统学的分析 我们采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并结合超级保守元件靶向富集方法( UCE )的新一代测序( NGS )技术,解决主要有刺蜂类分支之间的关系(总科和科) 。 UCE 的方法依赖于 DNA 和从新鲜标本以及博物馆保存的标本中提取的数百个位点的有效排序。我们随后发表了实验室报告 (参见所附实验流程)和使用膜翅目特有引物富集 1510 个位点 。我们从 139 个分类单元中测序得出新的分子数据,将这些数据与先前得到的 16 个种测序的结果 以及在 UCE 位点的得到的 32 个基因组数据放在一起,最终形成包含 187 个分类单元的数据集(见数据 S1 样品信息)。 我们的研究包括 136 个有刺蜂类样本,有 30-31 个常见科,只缺少菱板蜂科。我们对有刺蜂蜂和蜜蜂(蜜蜂总科)进行密集取样,包括 23-25 个亚科共计 53 种,并选取外群 16 种的蜜蜂,包括系统发育种较为少见的家族长背泥蜂科和 Heterogynaidae 。我们选取了方头泥蜂科 4-8 个亚科 14 种的标本,其中包括 2 个假设与蜜蜂密切相关的亚科(短柄泥蜂亚科和大头泥蜂亚科) 。前人研究提出了与针尾部密切相关的类群 。因此,我们选取叶蜂(广腰亚目)和 8-12 个细腰亚目(寄生部)非蛰刺蜂总科的标本,包括钩腹蜂总科,旗腹蜂总科,姬蜂总科和分盾细蜂总科作为外群。。 富集的 UCE 的位点,我们平均从每个类群捕获测序了 966 个片段。其中,有 801bp 平均序列长度和平均每校每 803 个重叠覆盖率(见数据 S1 装配信息)。我们评估、筛选并比较不同级别的分类单元的影响百分比(在给定的时间内所需的分类数百分比位点),最后选定 75% 的筛选比例( ''hym-187t-f75 ”)作为分析的主要数据集。此数据集包括 854 序列数据的位点以及 203095 bp 的序列长度,其中包含 143608 个位点的信息(见对齐矩阵信息的数据 S1 )。我们采用最大似然法( MLhym-187t-f75 数据集; RAxML V8 )、贝叶斯推断( BI ; exabayes v1.4 ),和物种树分析( ST ; astral-ii )的方法。对于 ML 分析,我们比较了几种不同的数据分区方案(见更多信息的数据 S1 )和为减轻碱基组成异质性或替换饱和引起的系统发育误差的两种方法。对于后者的方法,我们创建了一个转换的数据集,整个矩阵到非编码,其中一个我们去掉了显示碱基组成异质性的位点的分类群(除去 47 个位点)。对于 ST 分析,我们采用加权统计分级减少低信息位点错误内容 。 我们重建了一个支持度较高的针尾部的系统发育树。所有的分析中拓扑结构几乎相同(图 1 , S1 ,和 S2 )。我们观察到了 8 个节点的拓扑冲突,关系中最重要的区别的科是青蜂总科( cuckoowasps 及其亲属)。我们发现钩腹蜂科作为有刺蜂的姊妹群(针尾部)在所有分析中都得到最大支持。虽然在我们的数据集种缺乏几个胡蜂总科的数据,但这个结果是与最近的分子分析一致 。重要的是,我们在任何分析中没有得到姬蜂总科与有刺蜂有密切关系的结论。然而,姬蜂总科长期被作为针尾部的可能的姐妹群 。在针尾部中,我们发现青蜂科是一个并系群,其分支包含短节蜂科 + 。在大多数系统发育分析中,将其作为姐妹群重建到其它非青蜂科中。在所有分析中,其余的针尾部的总科都有两个主要分支,均得到高度支持。总的来说,总科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支持最近的转录组分析结果 ,除了对胡蜂总科的定位。除了编码的 ML 分析( 96% )和 ST 分析( 90% ),在所有的分析中,蚂蚁(蚁科)被推断为蜜蜂和有刺蜂的姐妹群。 对于包含在蜜蜂和有刺蜂中(蜜蜂总科)的分支,我们对科及以上阶元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分支在分析中是相同的。这基本符合 Debevec 等学者同意的分支 。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蜜蜂( Anthophila )被嵌套在并系群方头泥蜂科和姊妹群短柄泥蜂科 + 大头泥蜂亚科中。这个发现首次被 4 个分子标记的研究工作中报道 。但当时的数据只适度的支持。在蜜蜂总科,我们还发现长背泥蜂科是有刺蜂和 Heterogynaidae 的姊妹群。 Heterogynaidae 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科,是方头泥蜂亚科 + 泥蜂科的姐妹群。在蜜蜂( Anthophila ),我们对于高级阶元关系的研究结果与以前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 Melittidae 是蜜蜂科的姐妹群,我们重建了真社会性后足具花粉筐的蜂类(蜜蜂族、 Bombini 和 Meliponini )单系群的地位,并把所有的联合起来进行分析(未恢复 ST 分析)。 检验蚂蚁和蜜蜂的系统发育关系 在界定蚂蚁和蜜蜂的系统发育位置时,有刺蜂是至关重要的。蚂蚁是在几乎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昆虫,而蜜蜂是世界上最大的维管束植物 — 被子植物最重要的传粉者之一。为了评估我们的系统发育结果的稳定性,我们开展了两类分析。首先,我们使用 ShimodairaHasegawa ( SH )评估了一系列先前提出的蚂蚁和蜜蜂的系统发育假说 。对于 SH 测试,考虑到先前两个类群的系统发育假说(蚂蚁 ;蜜蜂 ),我们分析了蚂蚁的九个交替位点和蜜蜂的 14 个交替位点(表 1 )。我们用最丰富的 187 种分类数据集进行了测试,其中包含 100 种类群较为平衡的数据集。在所有情况下,替代拓扑被拒绝( p < 0.01 ),为这里所介绍的首选拓扑提供了明确的支持。根据这些分析和我国目前的分类取样水平来看,蚂蚁是蜜蜂总科的姐妹群,蜜蜂显然是方头泥蜂科的高度衍生类群。 其次,我们分析了分类单元取样对系统发育结果的影响。先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所包括的分类群比我们得到的蚂蚁与蜜蜂总科的定位冲突时使用的分类群少得多。 Johnson 等人基于转录组的研究 发现蚂蚁是蜜蜂总科的姐妹群(这里的结果)。鉴于 Faircloth 等人对于 UCE 的基础研究 ,发现蚂蚁同样是其它大部分针尾部的姐妹群,而青蜂总科并不包括在他们的分析中。我们将分类单元取样试验分为以下几类(图 2 ):( 1 ) Johnson 等人的数据 ,( 2Faircloth 等人的数据 和( 3 )当前分类数据的变化。在第一类中,产生了两个数据集,一个完全相同的分类片段为 ( ''johnson-19t ”)和一个与青蜂科 argochrysisarmilla 无关的片段( ''johnson-18t ”)。这个特别的操作是因为 和 之间的主要区别青蜂总科是否是其他所有针尾部类群的姐妹群。对于 Faircloth 等人的数据 ,我们重新创建原始的 45 种数据矩阵( ''faircloth-45t ”)和几种不同的分类集。首先,我们添加一个青蜂科( ''faircloth-46t ”),然后我们继续添加额外的针尾部平衡各主要支系( ''faircloth-52t , ' 'faircloth-56t ,”和“ 'faircloth-61t ”)。我们还通过从原始数据集中删除过量的蚂蚁类群数据来平衡数据集( ''faircloth-26t ”),然后添加一个青蜂科( ''faircloth-27t ”)。对于第三类,我们生成的数据集是将大部分外群删除( ''hym-147t ”),将金小蜂作为最先分开的外群,将大痣细蜂科(分盾细蜂总科),旗腹蜂总科,钩腹蜂总科作为最近的外群。在这个分类矩阵中,我们删除了青蜂( ''hym-131t ”)以及青蜂和钩腹蜂 (‘‘Hym-131T’’) 。同时,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删除过量的蚂蚁、蜜蜂和黄蜂类群的类群数据以平衡数据矩阵( ''hym-100t ”)。 图 1. 先前的针尾部蜂类和外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我们根据拓扑的 RAxML 和 hym-187t-f75 矩阵分析( k- 均值算法;划分 854 个位点; 203095 bp 的序列数据)和估算 BEAST 的年代( 50 个随机位点;固定的拓扑结构; 38 个校准点)。黑点表示在所有分析中都恢复的节点,得到的结果 90% ,至少支持一种分析。白色圆点是节点之间的拓扑冲突分析。提供了六个分解的有价值的值,按以下顺序给出: raxml-rcluster/raxml-kmeans/raxml-ry-coding/raxml-bcomp/exabayes-kmeans/astral. 星号和破折号分别表示 100% 和 0% 支持。由终端分类单元的名称为星号表示,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样本数。叶蜂,寄生蜂,和蚂蚁的图片已经得到 Alex Wild 的许可。所有其他的图像已获得 Joseph S. Wilson 的许可。参见图 S1 和 S2 和 S1 的数据。 图 2. 针尾部总科亲缘关系的替代假说 约翰逊等人的拓扑结构 ( A ),费尔克洛思等的拓扑结构 ( B ),对 faircloth-61t 准超矩阵的拓扑分析( C ),在这项研究中推断出的首选拓扑结构(包括瘤角蜂科)( D )。拓扑对应表 2 中所列的,拓扑 A 和 D 表明蚂蚁是蜜蜂总科的姐妹群,且进化的地位是相当的。 我们使用完整的 187 分类矩阵和平衡 100 种分类矩阵进行了非分区分析,我们支持的拓扑结构在所有情况下都明显优于替代方案。 D ( LH ),似然分数差; alt. :交变、替代; excl. :除去,排除; incl. :包括; NA 不适用。 结果表明,外群的选择(青蜂科存在 / 不存在)和类群均匀度可以影响结果。矩阵名称表示分类单元集是否是约翰逊等人 或费尔克洛思等人 ,或本研究(膜翅目)。恢复三种不同的拓扑结构:蚂蚁是蜜蜂总科的姐妹群( A );蚂蚁是其他所有针尾部总科的姐妹群,青蜂科除外( B );蚂蚁是蜜蜂总科 + 土蜂总科的姐妹群( C )。自举支持表示支持分支,包括蚂蚁加上它的姐妹群。拓扑与图 1A - 1C 中所示的相对应,仅与蚂蚁的位置相关。 BS ,引导支持。 分类单元取样试验的结果(表 2 )支持的结论是,即使是基因组规模的数据,外群的选择和分类的平衡都影响系统进化结果。 Faircloth 等人 的研究同样受这两个问题的影响。我们怀疑其进化树的研究中蚂蚁的定位研究是错误的。聚焦蚂蚁的位置(蚁总科:蚁科),我们重建了三种替代拓扑结构(图 2 ;表 2 ):蚂蚁是蜜蜂总科的姐妹群(拓扑 A );蚂蚁是其他所有类群的姐妹群,青蜂总科除外(拓扑 B );蚂蚁是蜜蜂总科和土蜂总科的姐妹群(拓扑 C )。在 Johnson 等人的 矩阵,我们重建了拓扑 A 。分析先前 Faircloth 等的研究中 分类位置( faircloth-45t )产生的拓扑结构 B 。对于 Faircloth-46t , Faircloth-52t ,和 Faircloth-56t ,我们也重建了拓扑结构,然而,在 Faircloth-61t 分析、拓扑转移到 C ,将蚂蚁作为土蜂总科和蜜蜂总科的姐妹群。 Faircloth-56t 与 Faircloth-61t 之间的差异是增加了几个青蜂总科(梨头蜂科和螯蜂科),蛐蜂科(胡蜂总科)和长背泥蜂科(蜜蜂总科),后面两个类群打破了长分支。减少和平衡 Faircloth-45t 分类群也改变了相应的拓扑。减少蚂蚁的数量从 22Faircloth-45t 分类群到三种分类 Faircloth-26t 改变拓扑到 A 。 Hym-147t 矩阵和变异( hym-133t , hym-131t ,和 hym-100t )也产生了拓扑 A 。对于 Hym-100t 矩阵,我们减少了蚂蚁和蜜蜂,以平衡较大的分类设置,所有的关系,除了蚂蚁的位置外, ML 和 Hym-187t 的矩阵分析都是相同的。除了拓扑的差异只是描述,从矩阵除去外群(青蜂科或钩腹蜂科)通常导致蚂蚁位置引导分数下降(表 2 ) 生物学含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关于针尾部系统发育关系的争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主要的传粉蜜蜂多样性以及主要的真社会性昆虫蚂蚁的多样性和生态优势。蚂蚁与蜜蜂具有惊人的紧密关系,从而影响我们如何看待其重要行为的进化,如筑巢,中心地点觅食和针尾部蜂类的群居 。重要的是要强调以下事实:真社会性蚂蚁一次的进化,至少是蜜蜂进化的 6-8 倍 。这意味着包含蚂蚁和蜜蜂的分支可能是特别事先准备好进化为群居昆虫。如 所述,了解蜜蜂总科(蜜蜂和有刺蜂)所有的支系内的生物学,对深入了解生物学因素促进社会行为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先前的研究结果对于蜜蜂总科 和蜜蜂 的亲缘关系。我们确认将长背泥蜂科作为蜜蜂总科剩余的姐妹群,将蜜蜂作为方头泥蜂科下大头泥蜂亚科和短柄泥蜂亚科的姐妹群。蜜蜂与方头泥蜂科下大头泥蜂亚科和短柄泥蜂亚科的亲密关系以前在两项研究中都曾提出过形态学和分子数据(回顾 )。大头泥蜂亚科包括在地面筑巢的蜂类,捕食各种各样的猎物,包括甲虫,蚂蚁,甚至蜜蜂。短柄泥蜂亚科包括小型,大多是洞巢蜂类,捕猎多样化,包括弹尾目(跳虫),缨尾目(蓟马)以及一些植食性 半翅目 类群(蚜虫,蚧壳虫,木虱,叶蝉 , 诛蝉和角蝉)。短柄泥蜂亚科和大头泥蜂亚科合在一起,包含了超过 2200 个种类 。蜜蜂已经有 20000 余种,仅仅跟 2200 种捕食性蜂类是姊妹群。这暗示了这种从捕食到传粉的食性的转换是蜜蜂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力。未来的研究应包括更广泛的采样和测试大头泥蜂亚科和短柄泥蜂亚科这一假说。 先前基于形态学认为准蜂科 是长舌蜜蜂的姐妹群(蜜蜂科 + 切叶蜂科)。我们在蜜蜂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准蜂科是一个单系群,为其它蜜蜂所有科的姐妹群。蜜蜂的科及关系与先前的研究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大多数分析重建发现真社会性具花粉筐的蜜蜂(蜜蜂,大黄蜂,和无刺蜂)作为单系群和弱社会性昆虫 Euglossini ( orchid bees )的姐妹群,从而有利于组内的群居性的一个单一的起源。这些类群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但我们结果与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控制碱基组成的异质性有利于真社会性具花粉筐昆虫保持单系性 。 结论 减少代表类群取样,同时开展 NGS 将驱动了分子系统学革命,使它可以用传统方法的一小部分成本生成较大的数据集 。在这里,我们进一步把 UCEs 靶向富集这样一个有前途的方法,成功应用于膜翅目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昆虫。这极大地拓展了以前的研究,也是首次对肢动物使用的 UCE 的方法 。我们关注的是有刺蜂(针尾部)科级阶元的关系,同时产生一个强大的主干系统发育关系,并提供了许多关于这一进化历史的见解。此外,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类群取样实验,我们已经证明,即使在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时代,密集的分类取样是至关重要的,与外群的选择和分类的均匀性均会显著影响拓扑结构和自引支持率。
个人分类: 论文精读|1294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跳小蜂控制介壳虫,降低蚂蚁种群,保护圣诞岛红蟹
zhuchaodong 2016-12-3 21:41
H ave you heard the one about the wasp that kills the bug that feeds the ants that kill the crabs that keep the forests healthy on Christmas Island ? If not, that’s because it hasn’t happened yet, but it is a tale worth telling. In the coming weeks, Parks Australia will release a 2mm wasp on Christmas Island to control the island’s yellow crazy ant infestation. Crazy ants are a big threat to the island’s wildlife, including its famous red crabs. Biological control – when we use one species to control another – is infamous for giving Australia its cane toad invasion. So, how do we know this one will work? Christmas Island and its crabs Christmas Island is a unique natural habitat with many endemic species. The national park covers two-thirds of the island, which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Galapagos of the Indian Ocean. Many people are aware of the red crabs whose mass migration to the sea has been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natural world. Red crabs on Christmas Island Christmas Island has many other species of crabs, including the impressive robber crabs . These may be the largest land-dwelling arthropod (the group that insects and crustaceans belong to) on earth. Together these abundant land crabs clear the forests of leaf litter and maintain burrows that prevent soil becoming compacted, creating an open and diverse forest. But this thriving natural system was disrupted when an invasive ant species became abundant on the island. The an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yellow crazy ants ( Anoplolepis gracilipes ) found their way to Christmas Island. These ants now form super-colonies, with billions of individuals across hundreds of hectares. The crazy ants spray formic acid in the eyes and leg joints of the crabs, which immobilises them. The crabs soon die and become food for the ants. In some cases, crabs that live in areas free of crazy ants are killed during their annual migration and so never return to their original forest. This creates crab-free zones even where the ants do not live. Yellow crazy ants feed on a gecko on Christmas Island. Photograph: Parks Australia/Author provided With fewer crabs, the forest has become less diverse, with a dense understory and compacted soils due to the collapse of crab burrows. Other invasive species such as the giant African land snail have become common where crabs declined. Parks Australia has been trying lots of different methods from aerial to hand-baiting to reverse the impact of yellow crazy ants on red crabs. The impact was so severe that a chemical control program targeting the super-colonies began in 2001. This program has slowed the decline of crab populations but is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so researchers began to look into other options, including using other species. The bug: a scale insect Super-colonies of yellow crazy ants require a reliable food source and this is provided by yet another invasive species: the yellow lac scale insect ( Tachardina aurantiaca ). Scale insects (a type of true bug ) suck the sap of trees and produce a sweet secretion from their anal pore called honeydew, which ants then harvest. It seems that the super-colonies of these crazy ants could not survive without the carbohydrate-rich honeydew provided by abundant scale insects in a patch of forest. Diving scientists record 'cloud' of thousands of swarming crabs Read more There is evidence that the scale insects increase ant reproduction and make them more likely to attack other species. One large field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that if we stopped the ants getting access to the scale insects, ant activity on the ground fell by 95% in just four weeks. The scale insects may need the ants as much as the ants need the scale insects. Some ants protect the scale insects in the same way that humans protect their livestock, by chasing away other predator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invasive species has allowed them to build their populations to extremely high densities, something known as invasional meltdown . The good news is that scale insects, unlike ants, are amenable to biological control. For instance, Australian lady bugs were spectacularly successful in controlling the cottony cushion scale in North America. The wasp The search began to find a species that could control the scale insect on Christmas Island. And we found it: a tiny wasp known as Tachardiaephagus somervillei , which attacks the yellow lac scale insect in its native Southeast Asia. This wasp lays its eggs in mature female scale insects and kills them from the inside, producing more wasps that then lay eggs in more females. This wasp (and other predators) are so effective that the yellow lac scale insect is rare in its native habitat. Obviously, we had to test that the wasp wouldn’t attack other species. Researchers did this in the field in Malaysia, an unusual approach that yielded excellent results. The scientists exposed eight closely related scale insects to the wasp, and none were harmed. This proves that no other scale insect population on Christmas Island is at risk if the wasp is introduced, with the possible exception of another introduced scale insect that is a pest in its own right. Researchers also checked that the wasps would still work when the scale insects are being tended by yellow crazy ants – and they still attacked. After years of research it is exciting to be on the verge of releasing this wasp on Christmas Island. Postscript: the toads The stories you need to read, in one handy email Read more We all know the biological control stories that went wrong. The introduction of cane toads to control cane beetles in Australia backfired spectacularly. In Hawaii, the introduction of mongooses to control rats failed because mongooses are active during the day and the rats were active at night. In both those cases, those species were introduced without sufficient research. But these examples changed the rules and laws around introducing species. Today governments are much more aware of the risks of invasive species. Rigorous experiments and risk assessments are required before any introduction can occur. In this case, researchers from La Trobe University have worked closely with Parks Australia and the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sia to collect enough data to satisfy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We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most closely scrutinised biological control project in Australia. When the wasps arrive on Christmas Island in a few weeks, we are confident that this will set an example for best-practice conservation. Fewer ants means more crabs, healthier trees, fewer African snails and better soil. And it will save money being spent on expensive conservation efforts for years to come. • Parks Australia has produced a special animation on the program – http://www.parksaustralia.gov.au/christmas/news/biocontrol.html . • Susan Lawler is senior lecturer, department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volution, La Trobe University • Peter Green is head of the department, college of science, health and engineeri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La Trobe University
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些与蚂蚁亲密接触的半翅目昆虫
hypermarket 2016-4-24 19:55
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是人们普遍了解的共生现象,这种关系在文献中常被称为取食共生(trophobiosis)。事实上,这只是众多靠“蜜露”维持的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类,在蚜虫之外,有蜜露分泌并且会被蚂蚁取用的还有其它很多种类的半翅目昆虫,甚至一些蝶类幼虫;而取食昆虫“蜜露”的除了蚂蚁,还有蜚蠊,甚至一些小型蜥蜴。有的观点将所有有蚂蚁参与的互利共生称为myrmecophily,共生的另一方可以是植物、蚂蚁以外的其它节肢动物、真菌。 在半翅目中,存在这一现象的科超过30个(图1,表1)。之所以这一现象在半翅目中如此普遍,与半翅目昆虫对于植物的刺吸取食导致身体中产生大量多余水分有密切关系。 图1. 分泌蜜露供蚂蚁取食的半翅目昆虫举例(图片来自于互联网) 表1. 半翅目中已发现的有与蚂蚁存在取食共生关系的科 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木虱总科Psylloidea 木虱科Psyllidae 粉虱总科Aleyrodoidea 粉虱科Aleyrodidae 蚜总科Aphidoidea 蚜科Aphididae 蚧总科Coccoidea 尾蚧科Aclerdidae 蚧科Coccidae 洋红蚧科Dactylopiidae 盾蚧科Diaspididae 毡蚧科Eriococcidae 盾蚧科Diaspididae 红蚧科Kermesidae 盘蚧科Lecanodiaspididae 珠蚧科Margarodidae 粉蚧科Pseudococcidae 负肛蚧科Stictococcidae 古喙亚目Archaeorrhyncha/蜡蝉亚目Fulgoromorpha 蜡蝉总科Fulgoroidea 菱蜡蝉科Cixiidae 飞虱科Delphacidae 袖蜡蝉科Derbidae 象蜡蝉科Dictyopharidae 蛾蜡蝉科Flatidae 蜡蝉科Fulgoridae 瓢蜡蝉科Issidae 蚁蜡蝉科Tettigometridae 盾喙亚目Clypeorrhyncha/蝉亚目Cicadomorpha 沫蝉总科Cercopoidea 沫蝉科Cercopidae 角蝉总科Membracoidea/叶蝉总科Cicadelloidea 犁胸蝉科Aetalionidae 叶蝉科Cicadellidae 角蝉科Membracidae 异翅亚目Heteroptera 蝽总科Pentatomoidea 蝽科Pentatomidae 龟蝽科Plataspidae 缘蝽总科Coreoidea 缘蝽科Coreidae
7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动物的性生活之蚂蚁的淫荡史
热度 4 arthurw321 2015-12-27 11:49
蚂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所谓社会性,就是有类似人类社会的各种特性。除了蚂蚁,一些蜂类比如蜜蜂黄蜂都有。蚂蚁的起源非常早,白垩纪就出现了,那时距今可有几亿年。在恐龙灭绝时蚂蚁都没有灭绝,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除了南极洲和一些岛屿,蚂蚁几乎遍地都是。迄今为止我们一共发现了12500种蚂蚁,预计可能有20000多种。 社会性昆虫自然有分工。没有分工也就称不上社会性了。无论兵蚁还是工蚁,都是雌性。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的是,兵蚁工蚁内部还有等级。主要分为三种工作,育幼蚁、居留蚁和觅食蚁。低级工蚁干最脏最累的活,高级的只要喂喂小宝宝就可以了。当然蚁后只有一个等级。但是有的蚂蚁物种的蚁巢里也有多只蚁后,比如黑褐举腹蚁。最小的蚁巢里也有四五千只蚂蚁,其中主要是工蚁。种群最大的蚁巢里有四五十万只蚂蚁,光工蚁就八成以上。平均一个蚁巢里也有五万只蚂蚁。 蚂蚁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5-40度。要这么高温人类早就受不了了。蚂蚁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全年可以交配,如果温度不足则只在4-8月繁殖。所以通常除了冬天,你在蚂蚁窝附近都能看到飞翔的蚂蚁。 蚂蚁交配前,会举行所谓的“婚飞”仪式。其实蚂蚁和哺乳动物一样,都受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控制。尤其是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普通的蚂蚁是不会飞的,只有有生殖能力的雄蚁和雌蚁才会飞。某些种类的雌蚁仅和一个雄蚁交配,有的会和十多个雄蚁交配。一个蚁巢里会同时飞出上千只雄蚁,却只有几百只雌蚁。公蚂蚁多点主要是因为母蚂蚁可以有多个老公的关系。甚至也会只有一只雌蚁和一只雄蚁飞出来,那也就不用争了。雄蚁会先集体从一个老蚂蚁窝里飞出来,找到一个适合筑巢的地点后就释放费洛蒙(或者称为信息素,外激素),召唤雌蚁来啪啪啪。那意思是,喂~你快来啊~我找到一个好地方啦~让我们共度良宵吧!雌蚁也会释放费洛蒙诱惑雄蚁。有时整个啪啪啪过程会有工蚁保护。 雌蚁可在体内储存精子并选择性受精。这些精子可以在蚁后体内保存几年到几十年而不坏。所以蚁后一辈子只要啪啪啪一次就够了。当然也有的物种比如拟黑多刺蚁里,就常年生活着几只蚁王。他们啥活不干,就负责给蚁后提供精子。话说这种工作谁有?给我来一个。 一开始我们以为,是蚁后在控制整个蚂蚁王国。可是后来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倒好像是工蚁们在把蚁后当作产蛋机器。毕竟蚁后需要工蚁喂食。不过现在我们发现,其实是蚁后和工蚁共同决定了蚂蚁窝里的一些事情。而且其中好像还有很多阴谋。比如在关于为新蚁后选夫婿这件事上,蚁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只产公蚂蚁的卵,工蚁无法立即发现,即便发现并杀死了公蚂蚁的卵,最终还是会留下很多发育长大。所以蚁后并不是傀儡。 蚁后可以释放引发信息素( prime rpheromone)来阻止其他有繁殖能力的雌蚁卵巢发育,也阻止他们脱落翅膀。所以蚁后还是有不少权力的。 受精卵发育成为雌性(二倍体),未受精的卵发育成雄性(单倍体)。二倍体一般是工蚁,但是以后有可能成为新的蚁后。而单倍体只能当蚁后的男宠了。蚁后有时是和自己的儿子交配,然后生下工蚁。蚁后是上一代蚁后和她儿子所生,所以这种男宠们虽然有外祖父和外祖母,却没有父亲,也没有儿子。由于新一代蚁后还可以产生蚁后,蚁后还有新男宠,所以这些男宠也有外孙和外孙女。只不过,蚂蚁的香火总是时断时续,隔一代才能延续上。 这不是乱伦。 这不是乱伦。 这不是乱伦。 蚂蚁还有个毛线的伦?这只是人家的生活方式而已。 虽然单倍体和二倍体的性别不同,但是其实性别并不是染色体数决定,而是一个基因控制。这个基因在蚁后体内关闭,所以蚁后产的单倍体只能是雄性。而男宠体内这个基因是开放的,所以受精卵就可以发育成雌性。二倍体都是受精卵。 蚂蚁的蚁巢可能在很多地方建筑。有时在土层下面,有时在烂木头里,有时利用其他动物留下的洞穴,有时直接就在树上建造。 蚂蚁是完全变态型的昆虫,要经过卵、幼虫、蛹才成为成虫。蚁后一次产卵几十粒,一天就能产几百个卵。卵一开始是椭圆形乳白色的,过几天就会变成粉红色。双齿多刺蚁的卵大约维持10-13天,幼虫期要持续一个月,还要以蛹的姿态活7-10天。蛹是暗褐色的,由于太过于坚实,有时需要工蚁帮忙咬破才能钻出来。走完过场之后才能变成一只蚂蚁。在这个过程中要多次蜕皮。看起来也挺不容易的。一共需要40-60天。而日本弓背蚁的新蚁后从建立巢穴到第一批工蚁诞生大约需要37天,比通常快的多。也有研究认为需要46天。反正第一批工蚁个头都很小。不过工蚁的寿命也仅有35天左右。 幼虫无法自行进食,需要工蚁喂养,食物包括:流食、富含营养的卵、被工蚁捕获的食物或种子等。幼虫获得的营养和保幼激素可决定发育的方向,尽管雌蚁和工蚁均是雌性,但由于二者食物的营养种类和保幼激素含量不同而在生理上有所差异。幼虫蜕皮成蛹,并进一步发育为成虫。 保幼激素对于蚂蚁是一种很重要的刺激物。用保幼激素处理蚁群,幼虫、卵和蛹会直接无法转化为成虫或者发育畸形。这是因为保幼激素干扰了正常发育过程的缘故。保幼激素还可以诱导工蚁自相残杀,还可以解除蚁后信息素对工蚁和雌蚁的抑制,诱使工蚁转化为蚁后。保幼激素还可以抑制蚁后的卵巢功能。 不同的蚁巢之间,有一定的相容性。这主要与两个蚁巢之间的距离和亲缘性有关。亲缘性越近,身上分泌的味道越相似,就越不容易打架。有时在蚁后死亡或者某些特殊情况下,多个蚁巢还会合并。合巢有利于短时间内恢复群体的生命力,抵抗自然界中的不利因素,能在自然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同一个蚁群也会分群。 也有一些种类的蚂蚁里有孤雌生殖的现象。但是极其少见。有人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生殖雄性蚂蚁的能量损失,但是更多人认为这样会损失基因多样性。通常来说,这应该是一种无奈之举。实在找不到老公了,哎呀,我自己生好了。 本文包括的物种有红火蚁,拟黑多刺蚁、小家蚁、大家蚁、双齿多刺蚁、金毛弓背蚁、粗纹举腹蚁等。 参考文献: 1、 王常禄, 吴坚, 萧刚柔. 日本弓背蚁生物学特性及捕食马尾松毛虫作用的研究 .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405-408. 2、 张庆, 罗礼智, 黄绍宁. 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红火蚁的作用研究进展 . 植物保护, 2009, 35(4):15-19. 3、 朱钦士. 为什么雄蚁没有父亲和儿子——浅谈生物的性别分化机制 . 生物学通报, 2014, 49(1):24-27. 4、 莫让瑜, 黄求应, 雷朝亮. 红火蚁的巢间相容性 . 应用昆虫学报, 2008, 45(5):771-774. 5、 谢苏. 拟黑多刺蚂蚁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顾问, 2002, (6):36-36. 6、 李军, 韩诗畴, 李志刚,等. 红火蚁本地竞争种——黑头酸臭蚁行为观察 . 植物检疫, 2008, 22(1):19-21. 7、 王思铭, 陈又清, 卢志兴,等. 粗纹举腹蚁蚁巢解剖及其数学建模 . 应用昆虫学报, 2013, 50(5):1405-1412. 8、 王正军, 刘志斌. 金毛弓背蚁行为谱与社会分工的研究 . 昆虫学报, 2003, 46(2):196-200. 9、 韦建盛, 黄荫规. 双齿多刺蚁生物学特性及其繁殖利用途径的初步研究 . 广西林业科学, 1986, (1). 10、 刘缠民, 蒋继宏, 廉振民. 持续低温对养殖日本黑褐蚁的影响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2, 17(1):39-41. 11、 尹绍竑, 杨秀芝. 大黑蚁的形态及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 . 应用昆虫学报, 1986, (5). 12、 江世宏, 刘栋, 李广京. 入侵红火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27(3):312-315. 13、 王常禄, 吴坚. 日本弓背蚁种群动态及繁殖规律的研究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2, 14(3):69-74. 14、 赵从民. 蚂蚁的繁殖与管理技术 .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1, (12). 想第一时间看到大白的文章,请关注大白的微信号:生命体。vita-force 最近公众号正在发各种虫子……
个人分类: 渭城朝雨浥轻尘-原创|23431 次阅读|5 个评论
自私的蜜蜂,懒惰的蚂蚁
ecoliugy 2015-10-14 09:56
切胸蚁 Temnothorax rugatulus 蜜蜂和蚂蚁都是社会性昆虫,传统观念里我们认为它们是非常勤劳,卖命为蚁后工作的,整个一个社会主义的“活雷锋”。然而,随着科学家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实工蚁或工蜂其实可不是那么利他,那么疲于奔命的。 前段日子,版纳植物园科学家就发现,在东方蜜蜂群(民间所谓的土蜂,中华蜜蜂)中,有些工蜂也很不安分,在抚育后代的同时也会偷偷产卵,特别是假如蜂王驾崩之后,大约1/3的年轻工蜂卵巢便会快速发育,开始产卵生育雄蜂。在无政府主义状态下,年轻的工蜂骚动无比,但蜜蜂还有所顾忌,产卵的同时还安分守己地干好抚育后代的本职工作。 然而,同样是社会性生物的蚂蚁,似乎与“勤劳”的小蚂蚁截然不同, “忙碌的”小蚂蚁其实完全是个“懒骨头”。 今天看到一篇毁三观的科普报道,说其实蚂蚁其实也都是些懒骨头。伊利诺伊大学科学家对美国松树林中的一种小褐色蚂蚁 (切胸蚁Temnothorax rugatulus)的工蚁活动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负责找食、建窝、照顾宝宝的工蚁其实懒得很。25.1%的蚂蚁是啥也不干,71.9%的工蚁一半时间都闲着,只有2.6%的蚂蚁在忙碌,可谓十虫九懒,一窝都是懒虫(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2015)。以前科学家也发现有的蚂蚁不干活,但此次发现切胸蚁其实整体都非常懒。至于他们为何如此?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不过早先发现这个切胸蚁,蚁群特别耐饿。实验室条件下,四个月不喂食,数量基本不变,即便饿上八个月,照样没问题。( Insectes Soc. 2005 )切胸蚁懒惰的原因,不知是否与其耐饥饿能力有关。也可能是另外一种蚂蚁的忙碌—懒惰模式。 至于其它蚂蚁是不是也是懒骨头,科学家现在也不知道。探究探究蜂王的“专制统治”效率如何,还真是有意思,值得期待的呢。 工蚁劳作情况 延伸阅读:1. 僵尸蚂蚁 2. 蚂蚁帝国的崩溃
5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浪漫的蚂蚁
热度 6 ecoliugy 2015-2-6 10:53
浪漫的小蚂蚁,用孩儿草小花“装饰”自己的小窝 在版纳植物园看到一群浪漫的蚂蚁 它们巢穴门口堆满了漂亮的小蓝花 你说它们在干啥呢 它们为何要 “ 摆 ” 这么多的小花呢 科学家都没见过的场面。 网友们见此状也是脑洞大开 版纳植物园官方微博之上 有人说是,情人节 party 有人说是,小花瓣含糖,蚁族将储藏备荒尔。 有人说是,蚁王要过生日了 有人说是,要过情人节了! 有人说是,迎接新娘子 有人说是,邀请傲娇的小蜜蜂来做客 ~ 有人说是,年度蚂蚁表彰大会花瓣地毯 有人说是,蚂蚁要结婚吗? 有人说是,装修爱巢 有人说是,搬回去了被工头骂猪头这什么狗屎(?)遂搬出来丢在门口 有人说是,蚂蚁非诚勿扰现场 也有人说,是欢迎领导视察~ 这群蚂蚁到底在干嘛 亲们,你也来说说
4048 次阅读|7 个评论
看鸟雀羽毛如何模拟蚁群
热度 1 lcguang 2014-12-27 03:21
我发现鸟类炫耀毛反映了它么的食物和促进需求(见我前面博文)。 最近系统性考察鸟类羽毛,又发现鸟类羽毛如何反映们和蚂蚁之间的需求关系。 我发现身上会有黑点鸟原来模拟的是它们喜欢吃的蚂蚁,比如棕曲嘴鹪鹩(Catus Wren), 身上有白点的鸟可能是因为喜欢吃蚁卵,从而模拟蚁窝和蚁卵, 比如鳞斑地宝鸟(Scaled Ground-roller) 还有些鸟, 身上有蚁群形状, 但是我很难查到它们吃蚂蚁记述。比如褐矢嘲鸫(Brown Thrasher): 还有黄褐森鸟(Wood Thrush): 还有Mistle Thrush和red tailed hawk。 Mistle Thrush: 后来发现, 有两种原因使得他们喜欢蚁群。 一个是它们有用蚂蚁擦身, 或在蚂蚁多的地方洗澡习惯--可能是为了消灭身上寄生虫。英文叫anting,参看这里: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ting_(bird_activity). 这种奇特的需求关系培育了它们对蚁群的审美兴趣, 有这种羽毛的鸟类更容易赢得异性的亲睐, 从而有了更多后代。 red tailed hawk在洗蚂蚁澡: 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身上有蚁群状的鸟可能是行军蚁的跟随者 Amy Ant followers. 行军蚁前沿有昆虫或小动物逃亡, 它们趁机猎食。 有意思吧? 可见, 不要认为鸟身上很多图案是偶然的, 无意义的。只要我们不断探索, 我们总能发现更多秘密。 图案很像蚁群, 则一定反映和蚁群的某种需求关系。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 -- 并不是喜欢蚂蚁的鸟身上一定有蚁群形状。这是由于进化来自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 -- 包括性选择。如果一种形状没有变异出来, 就算是美的, 也没法表现和遗传。 这也是为什么, 我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 用经济基础解释意识形态, 但是并不接受其中的历史决定论。 我们需要的是历史选择论。
个人分类: 美感,需求和进化|642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三只蚂蚁的启示
limingyang 2014-12-19 07:21
看见《三只蚂蚁的启示》和大家分享一下: 【三只蚂蚁的启示】 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它来说既陡峭又光滑,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 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了它的目的地; 第三只小蚂蚁到来,望石而回转,也找到了丰富的食源。 其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 有时需要你有几分定力,需要你“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守与执著; 有时需要你及时调整航向,需要你具备“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灵活与变通能力; 有时需要你对眼前的进退、取舍作出理智的选择,需要你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从容与自信。 一个华丽的转身,你会欣然发现上帝为你开启着另一扇成功的大门。 大道理:必要的坚持,灵活的变通,适时的放弃——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事业成功的法宝,也是人生的智慧。
个人分类: 其它|1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途中集之五 钢笔潜水艇
热度 2 unesco 2014-9-24 10:47
小蚂蚁通过 QQ 聊天和蓝鲸成了好朋友。在蓝鲸的盛情邀请下,小蚂蚁乘船到蓝鲸的老家夏威夷去玩。这是小蚂蚁第一次乘船出海,他坐的不是树叶小船,也不是树枝独木舟,而是钢笔潜水艇。顾名思义,这是由钢笔改装成的潜水艇,是老鼠工程师为小蚂蚁们特制的,可搭载五十名蚂蚁乘客,加上蚂蚁艇员,就更多了。潜水艇有着漂亮的全金属外壳,两侧开有透明玻璃舷窗,可以看到艇外绚丽多彩的海景。艇内有驾驶舱、轮机舱、声呐室、厨房、餐厅、客舱、储藏室等,真是应有尽有。驾驶舱还有潜望镜和通气管,可以伸到海面上,和真正潜水艇一样。 有了这样一艘坚固、精致的潜水艇,小蚂蚁们的安全应该是有保障的。但海洋这么大,什么鱼都有,一旦碰上条大鱼,把潜水艇吞下肚去,那可怎么办?别担心,聪明的老鼠工程师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在艇的外壳竖起很多锋利的钢刺,象刺猬一样,使鱼儿们望而生畏,不敢吞食。危急时刻,钢笔潜水艇还会会象乌贼一样挤出墨汁,搅浑海水,乘乱溜走。 然而,危险还是不期而至。一天早晨,潜水艇正在海里乘风破浪 ,迎面遇到一条大白鲨。还没等小蚂蚁们反应过来,潜水艇已被大白鲨一口咬住。潜水艇太小了,鲨鱼才不在乎她身上那点刺呢。可无论鲨鱼怎么使劲,也咬不动潜水艇这个铁疙瘩。鲨 鱼很生气。不仅因为潜水艇卡在了他的牙缝里,还因为潜水艇随后挤出的墨汁弄脏了他雪白的牙齿。大白鲨赶紧从兜里掏出钢丝牙刷,挤上鲨鱼牌牙膏,使劲地刷牙。潜水艇的外壳被刷得锃光瓦亮,刺也被刷掉好多,却还是卡在牙缝里纹丝不动。大白鲨又掏出牙签使劲地剔牙,总算把潜水艇剔了出来。大白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游到别处继续吃他的早餐。小蚂蚁们得救了,高兴得欢呼起来。他们开着刷得干干净净的潜水艇继续向大洋深处驶去。 由钢笔改装的潜水艇,外壳的钢刺被刷掉了。
个人分类: 童话|3357 次阅读|5 个评论
露台上的蚂蚁会放牧蚜虫了
热度 2 outcrop 2014-9-13 17:57
上次观察这群蚂蚁,还是到处搬食物,偶尔抓抓虫子。 今天发现靠近蚂蚁大本营的豆角叶子下面,已经有了好几个黑压压的蚜虫牧场;每个牧场大约10只左右大蚜虫,雨后由2~5只蚂蚁在打理。 不知道这群新搬来的蚂蚁在哪里搞到的蚜虫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9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人类应该从蚂蚁和蜜蜂的社会结构中学会什么?
flysky97 2014-8-10 23:31
社会化昆虫的社会比人类社会的进化史长得多。而蜜蜂和蚂蚁的世界一直令人类有很多困惑不解的地方,而这两类生物能生活得那样有序和和谐,也许有着基因和遗传决定的重要因素,也有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则所决定的原因,如: 高度分工的社会化劳动模式; 群体利益最大化原则; 对个体繁殖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 这些都可以使社会内部产生较少的熵和更高的效率。 而反观人类,虽然在地球上也生存了几千到几万年,但是却一直是混乱不断,杀戮不绝,有进化,也从来没有一天没有危机…… 当然,人不是昆虫,也因此,人类更混乱无序,更为复杂! 人类本身及其思想是如此的多样,几乎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多多少少的差别!同时又对外界环境有着敏感的反应! 人类有更为复杂的思想和欲求,因而连最基本的男女分工都逐渐消弥殆尽! 人类自然也不会承认自己比动物低等……但是人类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未必能超越这些看似低等的动物!!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持有“ 人类中心主义 ”的思想,把整个自然环境和其中的各种组成部分都当成了人类的工具,借助于现代科技和机械手段,站在更高级生命的地位上,以自己的意志、愿望和利益,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进行改造,除了被人为选择基因的蜜蜂,还有各种 转基因动植物 等。这些被改造出来的生物,失去了自己本身的价值和存在自由,还有天赐的选择权利,同时也导致生态失去了原本的平衡。自然选择的力量经过了长期的实践考验,很多物种的存亡对生态的影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看出来的,也许蜜蜂消失4年之后人类的消失并不仅仅是一个噱头——一些食物链中关键环节的断裂,往往会很快地导致整个食物链甚至整个生态链的断裂。地球上的每个物种、每个生命都值得尊敬和保护,与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和谐相处,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利用人类的力量让自然环境与生态更加和谐美好,才是人类根本的 生存之道 。 资料: 生物的性别并不一定都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 蜜蜂和蚂蚁 中,性别决定于染色体的数目(或染色体的组数),而不是性染色体。蜜蜂和蚂蚁体内没有性染色体。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每个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是 二倍体 ;雄蜂个体在群体中的数目很少,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264/8462374.htm?fr=aladdin#9 蜂王 蜂王的任务是产卵,分泌的 蜂王物质 激素可以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并且影响蜂巢内的工蜂的行为。蜂王是由工蜂建造王台用受精卵培育而成的。工蜂对 蜂王胎 里的受精卵特别照顾,一直到幼虫化蛹以前始终饲喂 蜂王浆 ,使 蜂王幼虫 浸润 在王浆上面。蜂王浆含有丰富的 蛋白质 、维生素和生物激素,对蜂王幼虫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雌性 生殖器官 的发育起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蜂王幼虫的生长,工蜂把台基加高,最后封盖。 蜂王 在巢室内产卵, 幼虫 在巢室中生活,经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经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 蜂粮 ,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蜂王一次交配后可以终身产卵,如果蜂王经行二、三次交配的话,则蜂王寿命会变短。 羽化出房的新蜂王身体柔嫩,由工蜂给它梳理身上的绒毛,交配成功的处女王不久便开始产卵。 处女蜂王 交尾后除了 分蜂 以外,一般不再出巢。蜂王 体型 细长而稳重,它的寿命一般在三至五年,最长的可活八九年。在春天和花期前后产卵量最高。 雄蜂 雄蜂的职责是和蜂后 繁殖 后代。雄蜂-生只有一次与 蜂王 的 交配 ,交配结束后几分钟内死亡。雄蜂数目很多,在一群体内可能近千个。雄蜂的唯一职责是与蜂王交配,交配时蜂王从巢中飞出,全群中的雄蜂随后追逐,此举称为 婚飞 。蜂王的婚飞择偶是通过飞行比赛进行的,只有获胜的一个才能成为 配偶 。交配后雄蜂的生殖器脱落在蜂王的生殖器中,此时这只雄蜂也就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而死亡。那些没能与蜂王交配的雄蜂回巢后,只知吃喝,不会采蜜,成了蜂群中多余的“懒汉”。但是,这些雄蜂在蜂巢中会不断扇动翅膀,无意中也维持了蜂巢中的温度。但是日子久了,众工蜂就会将它们驱逐出境。养蜂人也不愿意在蜂群内保留过多的雄蜂而消耗蜂蜜,因而对它们进行人工淘汰。由此看来,工蜂在这个群体中数量最多。养蜂者对一个蜂群中保持的工蜂多少,因不同季节而异,一般为2万一5万个工蜂。工蜂是最勤劳的,儿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酿蜜糖”,仅是指工蜂说的。除采粉、酿蜜外,筑巢、饲喂幼虫、清洁环境、保卫蜂群等;也都是工蜂的任务。 雄蜂不参加 酿造 和采集 生产 ,个体比工蜂大些。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在较大雄蜂房里发育,工蜂对它的哺育也较好。整个发育过程。雄蜂幼虫的食量要比工蜂幼虫大一、二倍。雄蜂生殖系统的发育需要较长的时间,羽化出房后还要经过八至十四天左右才能达到性成熟。雄蜂性成熟时,其精巢内的精小管有大量的精子成熟,并逐步地排到贮 精囊 中,一般一个雄蜂的贮 精囊 中的精液量为1.5——2.0μL(微升)。每微升精液平均有精子七百五十万个。精子的数量和活力对蜂群后代的遗传性状和发育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选育优质遗传后代的 种群 做父本与选择优质蜂王同等重要。 雄蜂通常寿命不长,不采花粉,亦不负责喂养幼蜂。工蜂负责所有筑巢及贮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结构组织以便于携带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种花的花粉,不过,有些蜂只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只采某种颜色花的花粉,还有一些蜂只采一些有亲缘关系的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携带的器具,似乎能适应各种不同种类的花。蜜蜂会发出声音,这是因为它有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位于蜜蜂腹部的两个极其小的黑色圆点。 工蜂 工蜂是一种缺乏生殖能力的雌性蜜蜂,在蜂群的雌性蜜蜂中,仅有蜂后拥有生殖能力。但有研究发现一些工蜂通过繁殖来延长自己的生命欺骗蜂王。多数的雌蜂在幼虫时期,仅有最初几天可食用蜂王浆,之后改喂食一般的蜂蜜,因而无法完成生殖能力的发育,最后便会成为工蜂;若能持续食用蜂王浆,最后将成为 蜂后 (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蜂王)。在同一蜂巢中的工蜂,因年龄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生理上不同的工蜂群——保育蜂、筑巢蜂和采蜜蜂。工蜂蜇人后,其蜇针连同肠脏留在人体皮肤中,故其很快就会死亡。 工蜂的任务主要是采集 食物 、哺育幼虫、泌蜡造脾、泌浆清巢、建造蜂巢、保巢攻敌等工作。蜂巢内的各种工作基本上是工蜂们干的;工蜂与蜂王一样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哺育工蜂对它们的照料不如对蜂王幼虫那样周到,仅在孵化后的头三天内饲喂蜂王浆,而自第四天起就只饲喂蜜粉混合 饲料 。因为这种饲料的营养不如蜂王浆高,而且缺乏促进卵巢发育的生物激素。因此,工蜂的生殖器官发育受到抑制,直到羽化为成蜂,其卵巢内仅有数条卵巢管,失去了正常的生殖机能。所以,她们是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 工蜂的 寿命 一般是三十至六十天。在北方的越冬期,工蜂较少活动,并且没有参加哺育幼虫的越冬蜂可以活到五至六个月。每群的工蜂量决定了蜂群的兴盛。 蚂蚁 (ant)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 mǎ yǐ ant 蚂蚁 ,昆虫名。多在地下做窝成群主着,种类很多。 蚂蚁 目前有21亚科283属(after Bolton 2003)(主流沿用的是16亚科的分类系统和21亚科的系统相比,新的系统从猛蚁亚科中分出了若干亚科)。 蚂蚁 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一般体小(0.5mm-3cm),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离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为多态型的 社会 昆虫.据估计,仅有大约半数的 蚂蚁 ——目前约为11700种——被描述了。一个更大范围的 蚂蚁 区系研究也有待进行。 室内环境常见的有小家蚁,法老蚁Monomorium pharaonis L.等。 蚂蚁 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由于各种 蚂蚁 都是 社会 性生活的群体,在古代通称“蚁”。据现代形态科学分类,蚁可分两大种群: 蚂蚁 类和白蚁类。 蚂蚁 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9000多种,我国国内已确定的 蚂蚁 种类有600多种。 蚂蚁 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3-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一蚁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年,甚至50多年。 蚂蚁 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 蚂蚁 卵约0.5毫米长,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乳白色,工蚁体细小,体长约2.8毫米,全身棕黄,单个蚁要细看才易发现。雄、雌蚁体都比较粗大。腹部肥胖,头、胸棕黄色,腹部前半部棕黄色,后半部棕褐色。雄蚁体长约5.5毫米。雌蚁体长约6.2毫米。 蚂蚁 为典型的 社会 昆虫,具有 社会 昆虫的3大要素,即同种个体间能相互合作照顾幼体;具明确的劳动分工系统;且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照顾上一代。 另外要指出的,“白蚁”不是 蚂蚁 ,白蚁除一样具有 社会 外,在生理 结构 上和 蚂蚁 有很大的差别。 生物的行为是指生物体进行的在外部可以察觉得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行为学就是研究这些活动的学科。形态和行为首先被人们注意,但是直到19世纪人们才获得生物行为研究的理论武器和实验手段。进化论学说将动物的行为提高到了适应性层次。 目前对生物行为的归类非常混乱。从遗传和发育的角度一般将其分为先天行为和后天行为,也就是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但这种分类方法并不常用,人们一般按照行为的功能对其划分,遗憾的是这种划分方式并不严格,存在大量的重叠区域。 编辑本段【 蚂蚁 的型与分工】 蚂蚁 发育为完全变态。所有的蚁科都过 社会 性群体生活。一般在一个群体里有四种不同的蚁型。 l、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 2.雄蚁:或称父蚁。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 3.工蚁:又称职蚁。无翅,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上颚、触角和三对胸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 4.兵蚁:兵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头大,上颚发达,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 蚂蚁 建立群体,也是以通过婚飞方式两性相识结交为起点。相识后一见钟情,在飞行中或飞行后交尾。“新郎”寿命不长,交尾后不久死亡留下“遗孀”蚁后独自过着孤单生活。蚁后脱掉翅膀,在地下选择适宜的土质和场所筑巢。她“孤家寡人”,力量有限,只能暂时造一小室,作为安身之地,并使已“受孕”的身体有个产房。待体内的卵发育成熟产出后,小幼虫孵化出世,蚁后就忙碌起来。每个幼蚁的食物都由她嘴对嘴地喂给,直到这些幼蚁长大发育为成蚁,并可独立生活时为止。当第一批工蚁长成时,它们便挖开通往外界的洞口去寻找食物,随后又扩大巢穴建筑面积,为越来越多的家族成员提供住房。自此以后,饱受艰苦的蚁后就坐享清福,成为这个群体大家族的统帅。抚育幼蚁和喂养蚁后的工作均由工蚁承担。但蚁后还要继续交配,不断产生受精卵,以繁殖大家族。她的寿命可长达15年。蚁巢有各种形式,大多数种类在地下土中筑巢,挖有隧道、小室和住所,并将掘出的物质及叶片堆积在入口附近,形成小丘状,起保护作用。也有的蚁用植物叶片、茎秆、叶柄等筑成纸样巢挂在树上或岩石间。还有的蚁生活在林区朽木中。更为特殊的是,有的蚁将自己的巢筑在别的种类蚁巢之中或旁边;而两“家”并不发生纠纷,能够做到和睦相处。这种蚁巢叫做混合性蚁巢,实为异种共栖。无论不同的蚁类或同种的蚁,其一个巢内蚁的数目均可有很大的差别。最小的群体只有几十只或近百只蚁,也有的几千只蚁,而大的群体可以有几万只,甚至更多的蚁。 在我国华南一带的阔叶林中,还有一种翘尾蚁,顾名思义,就是它那带有螯针的尾端常翘起来,像是跃跃欲试,随时准备进攻的样子。它有种怪脾气,经常与树打交道。它喜欢用叼来的腐质物以及从树上啃下来的老树皮,再搀杂上从嘴里吐出来的粘性汁液,在树上筑成足球大的巢,巢内分成许多层次,分别住着雄蚁、蚁后和工蚁,并在巢中生儿育女,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开始时一树一巢,当群体过大,而且又有新的蚁后出生时,新蚁后便带领部分工蚁另造新居。有时为争夺领域,常展开一场恶斗。为了在树上捕捉其他小虫为食,它可用细长而有力的足在树冠的枝叶上奔跑。如两树相距较近,为免去长途奔波之劳,它们能巧妙地互相咬住后足,垂吊下来,借风飘荡,摇到另一棵树上去,搭成一条蚁索桥。为了能较长久地连接两树之间的通途,承担搭桥任务的工蚁还能不断替换。树上的食物捕尽,又结队顺树而下,长途奔袭,捕捉地面上的小动物。猎物一旦被擒获,翅尾蚁便会用螯针注入麻醉液,使猎物处于昏迷状态,然后拉的拉,拽的拽,即使是一只超过它们体重百倍的螳螂或蚯蚓,也能被它们轻而易举地拖回巢中。 人们从有这种蚁巢的树下经过,可要十分小心。如惊动了它们,会倾巢出动,顺树而下或从空而降,进行攻击,使你遭受挨蜇之苦。大家可要小心 蚂蚁 !! 蚁类的食性在不同亚科和不同种类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可分为肉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 蚂蚁 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辛勤地劳动。那么到了严寒的冬天它们又到哪里去觅食呢?它们是如何过冬的呢?原来聪明的 蚂蚁 在入冬之前早有准备。它们首先搬运杂草种子,准备明年播种用;同时搬运蚜虫、介壳虫、角蝉和灰蝶幼虫等到自己巢内过冬,从这些昆虫身上吸取排泄物做为食料(奶蜜)。 蚂蚁 为什么知道冬天快来了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 蚂蚁 的这种本能是受它们体内的年生物钟控制而起作用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按照年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做好越冬期食物储备的。 与 蚂蚁 互动形成的生物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与 蚂蚁 共生(symbiosis)的生物,或专性或间性,植物超过了52科465种(Jolivet 1996),动物则达到了数千种(Kistner 1982; Hlldobler Wilson 1990),还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Schultz McGlynn 2000; Mueller et al. 2001)。 蚂蚁 正在使用着非凡的生存策略——种植真菌,收获种子,放牧产蜜昆虫,编制巢穴,合作捕食, 社会 性寄生,蓄奴——这些都极大地刺激着科学家和公众的好奇心。 蚂蚁 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存活,其秘诀就在于它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有组织的群体中。它们一起工作,一起建筑巢穴,使它们的卵与后代能在其中安全成长。 蚂蚁 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都有其专门的职责。蚁后产卵,大部分卵将发育成雌性,它们被称为工蚁。它们负责建筑并保卫巢穴,照顾蚁后、卵和幼虫,以及搜寻食物。到了一定的时候,雄蚁与新的蚁后会产生出来。它们有翅膀,从巢穴里集群飞出。交配以后,雄蚁即死去,新的蚁后则开始领导起又一个群体的生活。 在群体中,蚁后是最重要的成员。它是唯一能产卵的。这意味着它是这一群体中所有 蚂蚁 的母亲。工蚁喂养它,替它清洁身体,并将它的卵带到另一处去照料。 某些澳大利亚 蚂蚁 将它们的工蚁作为一种活的储藏罐。当工蚁采集了大量的花蜜,即一种源自花中的甜甜的液体,将它吞进体内、身体变得膨大起来之后,它们就将自身挂在巢穴的天花板上,一直到有别的 蚂蚁 需要食用它们体内储藏的那些花蜜为止。 兵蚁正在林地上觅食。为搜寻食物,它们有时会在林地上排成长队。它们总是很饥饿,因此几乎会向任何东西发起进攻,有时甚至是大的哺乳动物。 不同的 蚂蚁 吃不同的食物。收获蚁吃种子,它们将种子收藏在地窖里;而割叶蚁吃蘑菇,它们将叶片搬运到地下,用来培植蘑菇。有些 蚂蚁 则贮存一种叫蚜虫的昆虫,它们从蚜虫体内抽取一种含糖的物质作为食物,这同人类从母牛身上挤奶的方式非常相似。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证明, 蚂蚁 在洞穴里缺少糖份,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很不好,为了能够找到充分的糖份,所以 蚂蚁 一旦发现甜的东西,触角就会自主的硬起来,这是 蚂蚁 的一个天性。 蚂蚁 是 社会 性很强的昆虫,彼此通过身体发出的信息素来进行交流沟通,当 蚂蚁 找到食物时,会在食物上撒布信息素,别的 蚂蚁 就会本能地把有信息素的东西拖回洞里去。 当 蚂蚁 死掉后,它身上的信息素依然存在,当有别的 蚂蚁 路过时,会被信息素吸引,但是死 蚂蚁 不会像活的 蚂蚁 那样跟对方交流信息(互相触碰触角),于是它带有信息素的尸体就会被同伴当成食物搬运回去。 通常情况下,那样的尸体不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因为除了信息素以外,每一窝的 蚂蚁 都有自己特定的识别气味,有相同气味的东西不会受到攻击,这就是同窝的 蚂蚁 可以很好协作的基础。 编辑本段 蚂蚁 的坚持 蚂蚁 小而精悍,完美的生理机制使得它们能经受住种种考验。为了能在变换不断的环境种出发并回到蚁巢,沙漠箭蚁懂得利用太阳发出的偏振光回巢。而亚马逊 蚂蚁 通过记住视觉参照物来制定航向,而且这一记,就是一辈子,它们存储众多记忆后,再根据所到之处调出相关信息。 蚂蚁 体内有一套腺体,它们会用不同的化学物质传达20多种意思。 “发现入侵者,全体 蚂蚁 提高警惕。422师速去迎战” “各姐妹注意,各姐妹注意,前方有一条毛毛虫,请速去搬运。再播送一遍,前方有….” 腹部的刮器则是对化学语言的一种补充。刮器乃发声器官,能摩擦发出振动信号,当一对 蚂蚁 排着整齐的队伍再大街上耀武扬威的时候,从石头里传来一阵振动信号,原来是某蚁被压在石头下面了,霎时,群蚁齐推,某蚁获救。这种信号也可用来向对方讨要食物。
个人分类: 科技|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蚂蚁找路的故事(二)
热度 22 lujiangxiao 2014-3-31 07:05
雨加雪天闲着也是闲着,把上次在国内用手机码的字重写一遍,配上图。冷饭炒炒香,有人愿意帮我画小人书吗? 蚂蚁找路的故事(二) 听了我 上期的故事 ,很多小朋友会举手,说你为什么总是讲“外国老爷爷”的故事,怎么不讲讲我们中国的科学家? 难道真像网上神回复说的那样,天朝从宋明之后就对科学没贡献?好吧,我这次就讲个中国科学家的故事。 上期讲了 EO Wilson 发现了带领蚂蚁回家的化学信使的秘密,但并没真正发现蚂蚁怎样找路的原理。科学上总是这样,一个惊人的发现总会带来更多的惊人问题。在蚂蚁找路的问题上也是这样。因为蚂蚁的食物是在外面随机分布的,而蚂蚁出窝时并不知道食物的方位。所以蚂蚁找食只能随处乱转 , 轨迹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画圈 , 直到找到了一块食物 . 这时奇迹发生了!背着食物的蚂蚁会直接回家!!而非重复巡食时候走的那些曲曲弯弯的道路(图四) . EO Wilson 发现的化学信使是在直接回家的路上留下的,为了指引后来的蚂蚁。但是蚂蚁在找到食物后怎样就能一下发现回家的捷径,确实是个更大的谜团。 可以说,蚂蚁必须有这种超人的本领才能在严酷的环境中活下来。如果不会直接回窝,背着食物重复寻食时的道路,就会消耗自己能量,考虑后面的大群跟随循迹菲若蒙的蚂蚁,这种浪费就更惊人了。所以今天的每个工蚁都必须是曲线巡食 , 捷径回家的高手 . 为了破解蚂蚁捷径回家的谜团, EO Wilson 和很多专家都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研究透。有个世界级的蚂蚁权威说蚂蚁会看天光,是根据太阳偏振光的方向辨明家的方向和地点 . 既然权威说了,业内也就基本上接受了这个论点,可是细想起来靠偏振光找路的理论还是有很多疑点的。 时间到了 1990 年代 , 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但春风尚未吹遍科研领域 . 中科院的沈钧贤老师既没钱又没学生 , 眼睁睁看着自己研究的黄金年龄逐渐消逝 . 为了找点事做他就鼓捣起了蚂蚁找路这个课题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沈钧贤老师 虽说蚂蚁找路是个世界级的科研难题,但当时国内并没有得到重视。大家都在忙着建大中心,买大仪器,“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 沈老师虽然没有经费,但蚂蚁在研究所院子里到处有 , 经费呢?只需要几个油条渣子 . 没有助手,只好用自己太太。他们在院子里用塑料板搭起凉棚改变偏振光条件 , 发现蚂蚁照样直线回窝 . 然后把食物放在一块木板上让蚂蚁找到食物后再让整个木板平移或旋转一个角度 . 这样虽然天上的光没变但地上的路变了 , 蚂蚁这时就出了错 , 错误的方向和距离与旋转或平移造成的错误一模一样 . 这样就基本否定了靠偏振光认路的理论 。 图四 蚂蚁找食和回窝的路径。每个小圆圈标注10秒时间。 采自沈老师文章的图二( Shen et al., (1998), Anim. Behav. 55:1443.) 可以看出,蚂蚁找食的路径(红色实线)很曲折且走得很慢,而回窝的路径(黑色虚线)很直且走得快。 我经常用沈老师的蚂蚁实验作为讲解科研方法的经典。为了否定偏振光引路这个假说,你必须用两个实验: 1. 改变偏振光的角度,而对蚂蚁找路没有影响。 2. 改变其他条件而不改变偏振光,却对蚂蚁找路产生了明显影响。有了这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明,一个结果才能扎实。 否定了偏振光引路理论,这个绝对是个“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发现。在江湖上有好多传闻,说沈老师拒绝了顶级杂志,投到一个专业的昆虫学杂志上了。一个科学家能轻看顶级杂志,绝对极少数超人才有的牛掰行为!为了查清事实我在 2013 年底专门去访问了沈老师,亲耳听了他讲的故事。原来他 是因为当时国内科学界还没有那么膜拜顶级杂志, 沈老师虽然知道这个发现的意义,但也没精力和那些顶级杂志折腾,就顺手投到一个专业昆虫学杂志上了 . 没想到审稿的正是那个世界级的蚂蚁权威 , 虽然沈老师的文章推翻了他的权威理论 , 但由于沈老师的实验严谨,文章写的无懈可击,世界级权威立即就建议杂志接受了 . 比较有戏剧性的是 Science 杂志听到一个专业杂志抢了他们的饭,居然立刻给沈老师打电话,详细地询问了实验的细节,并以科学新闻的形式和那个昆虫学杂志同时发表了消息 . 搞科研搞到让顶级杂志主动打电话询问结果,这个比较少见吧?这个可不是外国老爷爷哦。 可是推翻了偏振光理论,那蚂蚁到底靠什么来找路呢 ? 到了 2006 年,在顶级杂志 Science 上,前面说的那位世界级蚂蚁权威发了一篇叫 ”ant odometer”( 蚂蚁计步器 ) 的文章,说蚂蚁竟然是靠数自己的步子来定位的 . 用左右两边的步长乘以每段路径的步数,就可以完全重现出蚂蚁的路径 , 并以此反推蚂蚁窝的方向 . 知道了方向,直线走回窝就完全可能了。这个理论上听着很神奇,实际上类似的理论,“ path integration ” ( 就是对路径进行积分 ) 早已有了。但理论不算数,要在实验上验证才能算数。 比如我们可以用录像机精确地纪录出蚂蚁的步数和步长,然后再精确地划出行径,算出窝的位置。可是怎样用实验证明,蚂蚁就是靠数步子 , 而非靠着其他机制呢 ? 这也算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小朋友们,你能想出来吗?要知道如果你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上答对这个问题,就能当上个教授哩,就象那篇 2006 年 Science 文章的第一作者那样。 这实验说出来确是十分简单。如果蚂蚁靠数步子来记路,那么你把它的步长改变,就一定会产生误差啦。比如把它的腿剪短一些,那么每一步就小些,最后积累起了就使想象中窝的距离比实际距离近。相反如果把蚂蚁腿粘上一截小棍,每一步就大些,使想象中的距离比实际更近(图五)。 图五 加长和减短蚂蚁腿的实验,采自 Wittlinger et al., (2006) Science 312: 1965.的图二 这简直就是中学生都能做的实验哩!根本不需要什么高级仪器。是的,有时重大发现的关键实验就是这么简陋,根本不用大仪器。比如沈老师那时的实验就根本没用录像设备,用手在纸上画的图也就接受了(图四)。 科学发现中最重要元素的还是想象,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这点和艺术家差不多。只不过科学家一般在在世的时候已经名利双收,而艺术家往往是饥寒交迫,贫病而亡,死后多少年才出名(科学家你们知足吧)。 最后我还想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科学家研究蚂蚁有什么用?能解决住房,医保,老龄化等大规模社会问题吗? 这个问题很俗很下流,但我在美国经常被问到。俺们米国这儿的升斗小民比神州的 P 民还要刁民,米国世界第一强国牛掰跟俺们没啥关系,俺们就关心你们科学家花着我们税钱,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篇幅有限,挑个重要的,回答老龄化问题吧。这是世界性的问题,不管是欧美先富后老还是天朝未富先老,老了总要有人照顾吧。到了老龄化社会,全世界的劳动力都去当护工也许还不够。但蚂蚁可以帮助人类走出这个恶梦。 家里有老人的朋友都知道,早期老人思想清楚,生活能自理的时候,最需要的帮助是有人帮助打扫卫生,端汤送饭,跑腿买买菜,取个药啥的。能够自动找回家的机器蚂蚁能不能起这个作用?六条腿的蚂蚁可以垂直爬楼房,不会跌倒,可以自动躲避汽车,不容易被贼设陷阱打劫(跑得比贼快)。很可能是将来像冰箱电视那样的家庭必备品。在室内端茶递水,打扫卫生的机器蚂蚁可能会出现得更早些。室内小机器人(比如自动吸尘器)的主要技术障碍之一就是不容易对床腿,桌椅沙发等障碍物精确定位。 所以至今的所谓智能自动吸尘器仍然以随机瞎跑为主,兼用一些简单的避开障碍算法。用蚂蚁数步子的办法可以很容易做到毫米级的空间定位精度,实现很多需要三维空间精确定位的家务,比如把用过的碗筷茶杯送进洗碗机,把乱放的书籍杂志分类归还书架等。 到了老人高龄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最需要的是有人能 24 小时帮助翻身,上下床,伺候大小便。像蚂蚁这样的多腿机器人最适合这类工作。用几条腿支撑可以在狭小的空间保持稳定,再用几条“胳膊”把人抱起了调整姿势。伺候过卧床老人的朋友都知道,用两条胳膊抱起一个人是很困难的,最容易因局部用力过大造成瘀伤或拉伤。若把整个人的重量分摊在三对甚至六对“胳膊”上就容易多了。如果各个肢体可以自动调节分摊压力,更能保证舒服。可是多肢体协调是工程技术上的大难题。一条胳膊(不包括手)有七维自由度,一只人手有高达 27 维的自由度。高维度的多肢体协调所需的计算量是惊人的,可能用最强的计算机计算好几个小时还做不出一个动作。可是像蚂蚁这样的昆虫,靠着他们只有几万神经细胞的小小的神经系统,为什么能实现又快有准的多肢体高维协调运动呢?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早就找到答案了。就是局部问题局部解决。大脑只管前进后退行,进方向等宏观的指令。而具体的运动协调,如三对肢体的步行,重量分摊,平衡等问题由胸部的神经结来处理。这样就能把计算量成几何级数的削减。根据这个原理,现代的机器人多半用许多单片计算机处理各个关节和肢体的运动,而中央处理器则只做更高级的原则性指令。 蚂蚁也是在地球上进化了几亿年的生物,也许在人类毁灭了自己之后蚂蚁还是可以生存的。乐观地说,人类可以向像蚂蚁学习,利用蚂蚁的技术解决人类的问题,达到与地球生态共存的状态。 REF: Shen et al., (1998), Anim. Behav. 55:1443. Direct homing behaviour in the ant Tetramorium caespitum (Formicidae, Myrmicinae) Wittlinger et al., (2006) Science 312: 1965. The Ant Odometer: Stepping on Stilts and Stumps.
10737 次阅读|38 个评论
[转载][剧情][冒险喜剧][蚂蚁男孩][1280高清BD-RMVB787MB][中英双字]
lcj2212916 2014-2-13 20:30
◎译  名 蚂蚁男孩 ◎片  名 Antboy ◎年  代 2013 ◎国  家 丹麦 ◎类  别 冒险/喜剧 ◎语  言 丹麦语 ◎字  幕 中文 ◎IMDB评分 6.4/10 from 141 user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2436046 ◎文件格式 RMVB ◎视频尺寸 1280x69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h 16mn ◎导  演 Ask Hasselbalch ◎主  演 Oscar Dietz ....Pelle Nøhrmann / Antboy 尼可拉斯·布若 Nicolas Bro ....Dr. Gæmelkrå / Loppen Samuel Ting Graf ....Wilhelm Amalie Kruse Jensen ....Ida 拉克·温特·安德森 Lærke Winther Andersen ....Mor Marcuz Jess Petersen ....Allan 弗兰克·希尔 Frank Thiel ....Far ◎简  介  12岁的佩尔被蚂蚁咬了之后获得了超级力量。在漫画书呆子威廉的帮助下,佩尔创造了一个蚂蚁男孩的超级英雄秘密身份。当一个超级恶棍跳蚤出现时,蚂蚁男孩必须面对巨大的挑战...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57240147
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佛威尔逊(二)剖析蚂蚁生死-人与蚂蚁的思维同源道理
热度 6 LongLeeLu 2013-11-17 07:53
哈佛威尔逊 (二)剖析蚂蚁生死--人与蚂蚁的思维有着同根同源道理 当你看到商业化香水广告 “人类的费洛蒙” - 是他开拓性的工作 --蚂蚁的“踪迹信息素”,这是一种化学分泌。他的另一个角色是“社会生物学”的父亲 。他的环保宣传,和他的世俗人文主义和自然神论者的想法,有关宗教和道德问题 , 都有巨大的冲击效应。 最早由美国的约翰•P•斯科特在1946年 的遗传学和社会行为的会议上创造 提出 “社会生物学”这个 这一术语 ,当时不为人们所重视。 EO威尔逊在1975年的书,”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推广”,后被广泛使用。 社会生物学,你我他她它都在这个范畴里了,是一个研究蚂蚁的科学家,把我们领进这个观台的。 剖析蚂蚁生死的道理,与我们有何关联? 为什么一个昆虫学家会把专注于蚂蚁世界的目光,投向生活中的我们? 一个昆虫学家 -社会生物学家趟着的路,我们能看到什么? 威尔逊对蚂蚁做了系统的研究,他定义:蚂蚁是社会性昆虫,即是社会性生物。 蚂蚁怎么表现社会性呢? 通过社会分工完成其群类的繁衍和生存,有工蚁和蚁后,前者缺乏独立生殖,后者专事交配生殖。 社会分工中有专门承担牺牲自我任务的工蚁。 具有扩张领地的社会功能发展力,即昆虫殖民地的存在。 威尔逊由蚂蚁社会行为和组织进化研究得出的规律为模型,推出所有社会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的普适理论。 “威尔逊用社会生物学和进化的原则来解释社会性昆虫的行为,然后了解其他动物,包括人类的社会行为,从而建立社会生物学的一个新的科学域。” 其理论的核心旨意:人类进化的路怎么走?威尔逊称之为“进化史诗,人类必须有一个史诗般的世界如何被创造和人类成为它的一部分” 谁是推进进化的主体?是人。 什么样的人呢? 人的本性是不会为利他而牺牲自我,但人类进化是在社会体系中演绎的。 威尔逊从蚂蚁研究里发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共同属性?社会分工里的合作机制。 “研究昆虫的殖民地,包括社会生物学,社会组织进化的一个方面的研究。为什么有机体牺牲自己,以确保他们的家族遗传遗产忍受。与其他共同的目标,激发牺牲自我,了解各种人合作,提供了一个进化的基础。” 威尔逊得出的结论,人类进化要靠社会机制实施。 社会生物学是构造这个社会机制的重要方式。 (“被定义为社会生物学的各种形式的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科学系统的研究,在各种生物,包括人,将从动物行为学,生态学和遗传学的知识,以获得一般原则有关的生物学特性整个社会。”) “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团结人的灵性,而不是切割它,组成它从科学和历史知识,可以提供最好的经验”,“综合知识,从不同的专业领域,人类的努力。” “达尔文的人类进化自然选择,基因的机会和环境的必要性,而不是神的物种。” “大脑 和心灵的存在是因为它促进了生存和繁殖。”因此,我们面临着两个明显的困境是:( 1 )我们没有任何外部我们的生物性的目标(甚至宗教的发展,以提高他们的持久性和影响力的)。溶解的先验目标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后意识形态的倒退,会走上了自我放纵? ( 2 )道德进化的本能。 “审查和激励应遵守哪些可以更好地升华?” 虽然很多人的行为的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一些已被证明是遗传 - 快速收购的语言,人类的不可预测性,肥厚(预先存在的社会结构的极端增长),利他主义和宗教。 “宗教的实践,不断提升从业者的生存和繁衍传播的生理控制在单一的寿命有利于收购的做法。”没头没脑地促进了健身的部落成员提交的公共意志。即使提交世俗的宗教和邪教涉及本集团愿意的个体服从。宗教习俗赋予生物的优势。 威尔逊用社会生物学和进化的原则来解释行为的社会性昆虫,然后了解其他动物,包括人类的社会行为,从而建立社会生物学的一个新的科学领域。他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的行为,遗传,环境的刺激,和过去的经验的产物,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他提到的“遗传拴住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是,所有动物的社会行为是由后生规则的进化规律。事实证明这一理论,研究是开创性的,有争议的,有影响力的。 社会生物学研究的争议是,它适用于人类。该理论建立了科学的论证拒绝白板,认为人类出生时没有任何先天的心理内容和功能,提高人类的生存和成功的知识和援助,文化的共同原则。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社会生物学的全文,他的普利策奖获奖对人性的,威尔逊认为,人的心灵的形状为多基因遗传,因为它是由文化(如果不是更多)。上到底有多少影响社会和环境因素都可能改变人类的行为是有限制的。 哈佛大学威尔逊研究蚂蚁发明香水创造社会生物学 (一) : 一个昆虫学家 -社会生物学家趟着的路,我们能看到什么?(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741844.html )
个人分类: Scholarship|11212 次阅读|7 个评论
哈佛大学威尔逊研究蚂蚁发明香水创造社会生物学(一)
LongLeeLu 2013-11-15 05:43
哈佛大学威尔逊研究蚂蚁 发明 香水创造社会生物学 ( 一 ): 一个昆虫学家 -社会生物学家趟着的路,我们能看到什么?( 注 #1) (注:我在哈佛看过“蚂蚁学家”- E.O.威尔逊的工作地方昆虫标本馆,听过他的课。使我了解威尔逊其人--研究蚂蚁发明香水创造社会生物学。我很惊讶地得知,人与蚂蚁的思维有着同根同源之处! 大凡卓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很有魅力的。威尔逊,一个残疾人、自然科学家、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国际学院奖得主。一个两次荣获普利策奖为一般非小说类作品作者。了不起! 魅力科学家 记者的话,“我们都坐在 格雷格·卡尔·门廊的戈龙戈萨国家公园,在莫桑比克,威尔逊确实实地考察并和孩子们捉虫子! 威尔逊说,“我有很多我的名字命名的蚂蚁。 爱德华·奥斯本“E. O”威尔逊(1929年6月10日出生)是一位美国生物学家,研究员(社会生物学,生物多样性),理论家(天性契合biophilia-热爱生命的天性),自然保育的作者。他的亲生专业是研究蚂蚁,他被认为是世界领先的蚂蚁学权威。 威尔逊教授在哈佛大学有机体与进化生物学系研究昆虫学。他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国际学院奖得主。一个两次荣获普利策奖为一般非小说类作品作者。他研究蚂蚁、发明香水、创造社会生物学。 科学起点生涯 威尔逊出生于亚拉巴马州的伯明翰,他从小到大都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周围的乡村。从很小的时候,他是在自然历史感兴趣。他的父母离婚时,他是七岁。年轻的博物学家在几个城市和城镇中长大,他的父亲和他的继母四处走动。 七岁。他的一只眼睛在渔船出事故,导致他观察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能力下降,转而专心昆虫。 九岁,威尔逊在石溪公园在华盛顿特区进行了第一次远征。他赢得了鹰级童子军奖,并担任他的童子军夏令营的自然主任。 在18岁以前,意图成为一个昆虫学家,他开始收集苍蝇,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昆虫短缺造成他切换到蚂蚁,可以存储在小瓶里。 随着马里昂·史密斯,一个在华盛顿自然历史国家博物馆工作的myrmecologist的鼓励下,威尔逊开始调查阿拉巴马州所有的蚂蚁,他领导的研究报告的火蚁在美国的第一个殖民地,在港口附近的移动。 他的研究获得关注,但他无法负担上一所大学,因而,试图参加美国军队,计划是获得美国政府的财政支助他的教育,但由于他的视力受损,体检未通过而无缘于军队。待威尔逊能够负担得起报名后,他就读于阿拉巴马大学。在那里,他赢得了他的学士学位和 M.S.学位。后来,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发明香水 - 电影“闻香识女人” “当你看到香水商业广告“人类的费洛蒙”-这是威尔逊开拓性的工作”。 威尔逊说,“我做到了!这是一个几十亿美元的产业。这香水使用的“信息素”,是蚂蚁的“踪迹信息素”,这是一种化学分泌物,现在这成果被slathered所有”。 威尔逊继续说,“我鼓励对于脊椎动物的信息素的研究工作。因此,人体信息素之谜的想法逐渐抓住,尽管人类的信息素可能会很薄弱”. (注 ** :“ 闻香识女人 ”, 美国一部电影名字 ) 关注人性 威尔逊的普利策奖获奖是对他作品中的人性主旨。 “人类为自己的利益,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后代,而寻找创新的方法于他们生活的社会”。“多层次选择。组的形成,竞争与彼此的份额。这是最重要的人类行为”。 “我们面临困境:先验目标社会的坍塌,我们的后意识形态的社会倒退,并会稳定地走上了自我放纵?道德进化的本能,靠审查或激励,是抑制了或促进了”? 威尔逊喜欢看科幻作品,“20世纪50年代的科幻电影,洛杉矶河的巨蚁吗?我很喜欢。这是海里的妖怪“的第一部影片之一,在地面下,放射性创建的突变,它回来给我们。我看很多科幻小说,我爱看B级电影。现在,来自政府的秘密实验室开发的超级动物鬼混DNA的怪物”。 开创性理论,论战与影响力 威尔逊的研究,“事实证明这一理论,研究是开创性的,有争议的,有影响力的”。 在科学界,“社会生物学研究的争议是,它适用于人类吗?” “来自人类社会生物学的批评,包括几个威尔逊在哈佛的同事,如理查德·列万廷和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强烈反对他的社会生物学的观点。马歇尔·萨林斯的工作生物学的使用和滥用是一个直接的批评威尔逊的理论”。 “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排山倒海式的愤怒,刚刚发表的关于亲属选择特别反感,导致收集反对文章的签名”。(注: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国著名科学家,牛津大学教授,亦是世界知名科普作家,1976年出版《自私的基因》一书,引起轰动). 道金斯最近另一本书“上帝的错觉”“The God Delusion” 。 “在政治上,社会生物学重新点燃了自然与培育辩论,威尔逊科学的角度对人性的公开辩论。他被指控的“种族主义”。1978年11月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会议,他的演讲被攻击,反对种族主义的前进劳动党,一个成员浇一壶水威尔逊的头,高呼“威尔逊,你都湿了”,威尔逊后来对事件的发言充满骄傲”。 “宗教界的反对,包括那些的保罗·罗思罗克,他说:“社会生物学有可能成为一种宗教的科学唯物主义”。 “ 宗教信仰的倾向,是人类行为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认为科学的人文精神和学习将消除宗教信仰,这是一个错觉。威尔逊指出“科学和宗教是两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他们应该走到一起,建立一个联盟” 。 一个自底向上的方法,改变教育,与苹果合作 威尔逊说,“我在哈佛教了很多年高中学生适应(冒险生物学)课程。我们看到,这可以彻底改变教育。我们有一个自底向上的方法”,“在这一阶段,学生们着迷的户外冒险活动和观察自然世界,这应该是一个人原始成长的一部分”。 “关于学习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它的冒险运动感觉。如果你学会冒险,你冒险,处理冒险,知道冒险这一点,这是什么样的自然历史”。 “我们希望有冒险生物学这门课程免费,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时间”。 “苹果喜欢这一点。他们终于说,好吧,我们与你合作,想在iPad上。现在这个冒险生物学项目已在32个国家和地区推行”。 我强烈同意:我的灵感来自阅读本: ”哈佛研究创新是基层草根的努力而不是权威专家从前面领先的结果”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722667.html 一个昆虫学家 -社会生物学家趟着的路,我们能看到什么? 我的观点是,不管你做什么,如果你能坚持了好几年,你能得到启示 -你可以是一个先驱,影响社会,造福人民。像威尔逊,从研究蚂蚁,到发明香水,再创造社会生物学。 ********************************************************************* 注 ** 闻香识女人Movie “Scent of a Woman”的评论 (internet friend): “一般而言,电影续集总不如第一部精彩,不过“教父2”却是例外,这大部分归功于帕西诺的个人魅力,他不高不帅也无腱子肉,全靠眼神,甚至比白兰度扮演的第一代教父更具震慑力。“教父1”中同样也有帕西诺,但由于剧本关系一直被白兰度的光芒所掩盖,除了帕西诺在餐厅用枪干掉对手那一场,是金子总要发光,在“教父2”中,帕西诺彻底征服了我,尽管他没有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小金人。当然在“教父2”中还有位牛人,德尼罗,他演绎第一代教父的青年时代,也很棒,惟妙惟肖模仿白兰度的嗓音和神态令人叫绝,揽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至于后来他主演的“美国往事”更是颠峰之作,不过今天不打算讨论他。 如果认为帕西诺的水平仅局限于用眼神来征服观众,那么就大错了,在“闻香识女人”中,帕西诺扮演一名瞎眼的退役军官,而正是这个角色反而令他问鼎小金人。此片几乎是帕西诺的一场个人秀,其他所有的配角均可忽略不计。名字中有女人,可故事完全和女人没关系,纯粹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我平时看电影有些没心没肺,总是让导演失望,该哭的时候笑,该笑的时候叫,但看完“闻香识女人”后还是觉得挺感动。一方面,故事不错,另一方面,帕西诺的确没得说。 当帕西诺邀请女士跳起那段经典探戈的时候,才知道“真实谎言”中斯瓦辛格的探戈有多烂,才了解“低俗小说”中屈伏塔的舞技也不过尔尔,估计可以相提并论的只有“芙蓉镇”里姜文和刘晓庆的扫大街圆舞曲,那种享受人生享受生活的境界,不是凡人可以到达的,艺术感染力非凡。 当帕西诺驾驶着红色法拉利疯狂盲目飚车,心被紧紧揪着,祈祷他平安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如此轻易的入戏。 当帕西诺用其特有的方式慷慨陈辞,捍卫了另一个男人的尊严,全场响起掌声的时候,我的泪水悄悄滑落。 我曾经吹嘘说自己看电影不哭,一不留神,吹过头了 ********************************************************** 老孟同学 : “威尔逊说了上帝不愿说穿的话题,他解释了男人为什么滥情而女人正好相反的生物学根源,而被妇女们砸啦好多的鸡蛋。经常地,人们并不愿意赤身裸体站在上帝面前,虽然上帝已然洞察一切。” 爱玲同学 :“曾经观察过蚂蚁的行为。那是为了杜绝家里的蚂蚁,买了一瓶有蜜糖味道的蚂蚁药,它的功能是让蚂蚁带回到蚁巢,把蚁王给毒死,全军覆没。把蚁药放在蚂蚁的通道,不能打搅它们,然后看看它们是否上当。把蚂蚁药放好后,先是几只蚂蚁过来看看,然后回去通报或者告诉同伴(蚂蚁是有分工合作的),过了一阵,才有越来越多的蚂蚁过来。有组织性。过了一天二天,家里的蚂蚁就灭迹了。” 我的观察:蚂蚁是家庭的朋友。如果在你的房子你有一些食物和污垢,他们出来清理收拾清洁!如果你没有任何污点,他们不出来,不打扰你。现在,我和蚂蚁是单独但不交叉的朋友。保持房间整洁,所以蚂蚁朋友并不需要来帮助清理。 *********************************************************************** 题注:笔者 译自洛杉矶时报 “昆虫学家爱德华·威尔逊 :研究蚂蚁到香水--“社会生物学”的父亲 。 黄玲同学解读编辑汉语( 黄玲笔力,言简意深,清清楚楚,好手笔 )。 黄玲同学 : 文章的主旨,总是扣着“生命”的弦。这是一种大情怀。所以,“阅读与交流”,是一种追求,对理性人生。静思,反观,为着能生活得通彻、豁亮。 ************************************************************************************* 注 #1 北京大学谢蜀生教授给我的建议是 : 谢蜀生 2013-11-411:02 博文可以一篇讲一个问题,如内容相关,一短篇写不完,可以分一,二,三 … 来分别写(所谓 “ 系列 ” )。这样阅读效果会更好。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47277-733007.html 博主回复 (2013-11-502:18) :谢谢您的指教。会去试试。 谢蜀生 2013-11-310:31 文如其人。这么丰富的资料可不是可以临时凑出来的 谢先生 的鼓励说得 好 , 我应该照办 。 不过,提笔不知从何说?然而 , 远祖塞外人特立独行我行我素–茫茫戈壁,千里走单骑,独对天地而无语,后人也少话。有时候,远祖野性的血在我的血管中飘了起来 ,满脑子 放 野马感如涌泉 ,信马由缰,野马乱跑茫茫戈壁,无边无际,由它去吧。友人鼓励称之,”随笔”;我称之闸谈-闸开之潭,野马脫韁乱跑 放 野马 型 。拉拉杂杂,记就此刻的溪水流淌潭涟漪 ; 那野马早跑得无踪无影-中文码字慢跟不上!武夷山 “ 空间换时间 ” -- 时间一去不复返,但 博文 这一方之地却能把感想碰撞留驻 (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17331.html ) 。是为序。
个人分类: Scholarship|5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蚂蚁,蜗牛与人
热度 2 Elephantd 2013-8-30 00:00
雨后,热带雨林里, 湿漉漉的空气,在树荫下飘来飘去。 小道上, 我在后,三个学生在前, 或观察,或拍照。 一声尖叫,吓我冒汗。 或摔跤,或遇到毒蛇,我这样想。 没有毒蛇,没有摔跤。 是一学生不小心,踩着正在奔忙的蚂蚁。 俯身向下, 四五只蚂蚁已经粉身碎骨, 十余只在路面上挣扎,活命的机会不多了, 两三只焦急地看着同伴的尸身或残损的躯体, 更 多的蚂蚁,还在奔忙。 数了一下, 十厘米见方的路面上,有蚂蚁约五十只, 超过九成的,向前急速爬行,不到一成的,或逆行,或列队向外放风张望。 好蚂蚁, 没有因同伴的死伤就乱了方寸! 小心翼翼地,跟着蚁群, 我们在小道上行走八十余米, 蚁群消失了,消失在方圆两米高一米多的蚂蚁堆里。 蚂蚁堆的上方,新土不少, 像是才从洞穴里清运出来的。 蚁群的另外一头,伸进密林的凋落物中。 知道了, 在我们的视野里,有五万多只的蚂蚁大军,遇难搬迁! 几只蜗牛, 也来凑热闹,横拦在路上,慢慢地爬, 蚁群队伍慌乱起来。 两分钟,蜗牛爬过去后, 蚁群队伍又恢复得整整齐齐,继续前行。 为了照相,拽着蜗牛放到原来的地方, 蜗牛,再一次爬过蚁群队伍。 蚁群队伍,再一次慌乱起来,又再一次恢复得整整齐齐,继续前行。 走出雨林,心有余悸。 对不起蚂蚁,踩死踩伤了好多,还干预它们的搬家。 也对不起蜗牛,为了张照片,拽着人家脆弱的贝壳,往硬邦邦的路面上扔! 回到住地,打开电视,新闻播报。 昆明暴雨,大半个城市一夜成泽, 还有 湖南的干旱,东北的洪涝,东南的台风, 什么地方矿井坍塌多少多少人失踪了, 哪里的车祸又夺去多少多少生命, …… 华夏大地上, 万众一心,团结抗灾! 为了调查研究,我们踩死踩伤蚂蚁, 为了照相,我们愚弄蜗牛。 或许,也有我们无法看见的“仙人”, 吹一口气,吐一口痰,跺一下脚, 恶作剧地拎起我们的汽车,摔下, …… 就这样, 造成了人间灾难。 心头闪过的那丝愧疚和怜悯, 白天,随着雨林树荫下的潮气飘走了, 夜里,又浮现出来。 怎能安眠?
51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无钱无权,你在北京就是一个蚂蚁
热度 17 Bobby 2013-7-24 19:16
网上看到一个图片,感觉很震憾。 原标题:向昌平人民致敬!向在西二旗换乘的人民致敬 !!! 相关报道: 视频 : 北京城轨西二旗站人潮骇人 早高峰 ... 优酷视频 北京地铁西二旗站早高峰震撼一幕 腾讯网 网曝北京地铁西二旗站排队盛况 IT 男 : 排队 ... 华商网 北京地铁火上 YOUTUBE 了 ,13 号线西二旗站人 ... 百度贴吧 用生命在挤地铁 ! 北京地铁 13 号线西二旗站 ... 龙虎社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37 次阅读|71 个评论
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
热度 2 xupeiyang 2013-6-12 10:22
陈升的歌曲《加格达奇的夜车 LIVE2013》 http://t.cn/zH8WBkq ,趁热来听!发布新作,玩转音乐——我是微博音乐人,你呢?来听我们的音乐! http://t.cn/zO80ZPp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282 次阅读|6 个评论
蚂蚁
sunbukuan 2013-6-9 17:30
蚂蚁虽然小,但是一个蚂蚁也不能代替另一只蚂蚁。可况这么大的人。
1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头疼的蚊子蚂蚁和蟑螂
热度 16 liaoxiaolin 2013-6-1 07:26
引子:浴室壁上一蟑螂 体格强壮,皮肤铮亮。吾欲灭之,其移动神速;且施钻墙功缩骨功。余望墙兴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于是谷歌之,方知此物厉害之极,非你我所能料。 蛇等野物,闻而未见已令人不寒而栗。如永州的异蛇 “ 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愈之者。 ” 然 得而腊( x ī )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 挛踠 ( luán w ǎ n )、 瘘 ( lòu )、 疠 ( lì ),去死肌,杀 三虫 ” ,可恨之物也算是有可怜之处。我硕士出野外在三角洲曾三步跨过三条 小 蛇,第四步的时候两股瑟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掉头遁走;博士在传说有巨蟒( python) 遍地的大沼泽穿行,常常因为脚被草藤绊住而吓得魂飞魄散。然而,在平常生活中,蛇毕竟是不常见的稀罕物。而那些看着体态轻盈的昆虫,却是无比的令人头疼。 蚊子绝对是很多人夏日永远的痛。只是佩服卫军英老师还可以写出精彩的 “ 美人色诱蚊子血 ” 。不知道 B 型血最遭蚊子是否有科学依据,我反正是受蚊子青睐的。大学在高碑店实习那会,我和同屋的半夜起来开灯跳高打蚊子算是一个经典,等到白白的墙上贴满黑的尸体红的血,我们也精疲力尽地瘫倒在床上。在这边好不容易看了人生的第一场流星雨,却也付出了浑身是包,奇痒无比的代价。更不用说深的夜、静谧的夜、微微鼾声的夜,蚊子随风潜入就把一切的美好搅了个乱七八糟。这该死的蚊子!所以我坚决地恨蚊子我真心地爱蚊帐。 蚂蚁是我害怕的虫子之二,我以前对蚂蚁的感情是 “ 敬佩 ” ,他们是集体主义的象征、以弱胜强的典型例子,也是自然界天生具有 寻求最小路径 的聪明动物之一。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下雨的时候看蚂蚁搬家。可是当我被火蚂蚁咬得浑身红肿后,我对他们的 “ 敬佩 ” 之情很快就转化成了 “ 敬畏 ” 。最喜欢看的一件事情也和蚂蚁有关,不是看他们搬家抬食物,而是看他们造的土丘房子,试图区分普通的小蚂蚁和厉害的火蚂蚁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最后转回去写蟑螂 , 很奇怪它居然有个很萌的名字叫小强。谷哥竟然还给了名字的来源,说 “ 是由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开创先河,剧中饰演唐伯虎的周星驰在一幕昵称蟑螂是自己的朋友「小强」 ” 。我以前以为全国的人民没有不认识蟑螂的,后来才知道北方是极少见到蟑螂的。去年国内的同门出差路过,我和她在一宾馆住宿,想不到竟然偶遇小强。我那同门当即从床上跃起大叫,“你把它除掉,要么我们就换房。”我则一脸平静,“不就是个蟑螂嘛,又不吃人。”同门是山东人,说是以前在家从没见过此物,甚是害怕,让我理解。我虽然不是 man, 但也够 man ,之前也应河北舍友的要求用报纸裹死过蟑螂一只,所以捉蟑螂倒不是难事。只是蟑螂兄“移动神速;钻墙缩骨无所不用”,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我只好劝同门保持冷静先行休息,说蟑螂不吃人肉也不近人身。同门瑟瑟发抖半信半疑。等我窝进被套闭目歇息,同门又一阵惊叫“蟑螂在你被单上 ! ”。话音刚落,我就已经从床上跳下;鸡皮疙瘩骤起,满脸通红,谁说的“蟑螂不近人身”啊?同门又害怕又好笑,我也淡定不了,只好同意打客服换房。我想因为蟑螂换房应该是该旅馆接到的最雷的要求吧。只是后面更好笑,客服马上派了个服务员先捉蟑螂。进来的是个身强力壮的男子,一手提着灭虫剂,问我们“在哪?”同门一本正经的说“ here, there, everywhere. ”那人就彻底崩溃了。无语地站定了几分钟,只好下去给我们换房 ~~~ 这边的虫子不少,聪明的人们自然有对付的方法,不过是种很环保的方法。在橱柜的角落四周,你会发现下面的东西,官方的名字叫”insect trap monitor.其实就是一个两面透风内部粘力十足的小纸房子。原理就是将虫子困住,饿死。 最后让谷哥来告诉我们蟑螂“小强”非同一般的 “ 强 ” 吧 !所谓“人外不仅有人,还有蟑螂”! “虽然很多人并不喜欢蟑螂,甚至要除之而后快,但蟑螂早在人类出现前的数亿年已活跃于地球,从石炭纪及二迭纪的化石找到一些比现存大出数倍的物种,而经过数亿年的演化,蟑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人们不得不承认它们是一种成功的生物。” “就像很多其他昆虫一样,蟑螂的中枢神经不在头部,它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有说蟑螂就算被去除头部后也可以活动长至一星期的时间才死去。” “蟑螂亦可以闭气达45分钟。亦可以减慢心跳,降低新陈代谢以延长生命。” “一般常说,如果地球人使用核子武器自相残杀以至人类灭绝的话,蟑螂会是唯一存活在地球上的的生物。此说法不完全正确,虽然蟑螂比起其他脊椎类生物有较高的抗辐射性,辐射致命剂量比人类高出六至十五倍不等,然而果蝇的抗辐射性比蟑螂更加高。蟑螂的高抗辐射性相信是与细胞周期有关。辐射在细胞分裂的时候会造成较大的伤害。蟑螂只会在蜕皮的时候进行细胞分裂,而一个星期之内最多只蜕皮一次。蜕皮大概需要四十八小时完成。期间若有辐射侵袭,蟑螂的细胞将会受到影响。但并非所有蟑螂皆于同一时间蜕皮,即是说可能有部分蟑螂不受辐射影响。即使蟑螂在蜕皮的时候遭受辐射尘的侵袭,生存率仍然比人类高出很多。” 如果不想听一家之言,果壳网有一篇《 既被小看,又被高看的小强 》更加科学可信。 儿童节了,如果您读着这篇文章笑了,像小朋友一样天真无邪的笑了,那么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11084 次阅读|35 个评论
研究认为蚂蚁随着最低温度的升高向高海拔处迁移
wangqinhuaa 2013-5-8 10:04
2013 年 3 月 21 日,《全球变化生态学》( Global Change Biology )期刊在线发表的 一项最新的研究指出,在物种如何响应气候变化方面,温暖的夜晚远比炎热的白天更为重要。最低温度的上升也许是预测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最好方式。 研究指出,决定喜温蚂蚁 Aphaenogaster rudis 向更高处迁移的是 最低温度而非最高温度。随着他们向高处的迁移,具有浅色蚁腿的红蚂蚁 A. rudis 将被具有黑色蚁腿的黑蚂蚁 Aphaenogaster picea 取代。与 红蚂蚁 A.rudis 相比 , A. picea 黑蚂蚁能在低于 2C 的低温中存活。 1974 年收集的数据与目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在 佐治亚州阿巴拉契亚山脉南部不同海拔高度上两种蚂蚁的分布状况。在 1974 年 ,在 500 米 高处的 A. rudis 红蚂蚁占两个物种蚂蚁总量的 60% ,在 700 米 高处,红蚂蚁减少 20% ,而在 900 米 高处,红蚂蚁几乎绝迹。 在 1974—2012 年,这一区域的平均温度与最高温度保持平稳,但最低温度上升了大约 2 C 。在 2012 年, 500 米 高处的 A.rudis 红蚂蚁将近占了两个物种蚂蚁总数的 90% ,在 700 米 高处占总数的近 60% ,而在 900 米 高处的占比超过了 20% 。 研究人员指出,物种的这种迁移预计是随着全球变暖的发生而发生的,但他们仍需要证据来确定气候变暖对这种迁移的影响。为了获得这一证据,研究团队从 191 个蚁巢中抓获了 755 只蚂蚁。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对蚂蚁的耐热性进行了测试。翻正反应( righting response )( 动物体处于异常体位时所产生的恢复正常体位的反射 )的丧失常被用来表示对最低与最高温度的不容忍性。两个物种的蚂蚁都可以承受最高温度,但红蚂蚁 A.rudis 比黑蚂蚁 A. picea 能承受更高的最高温度。在耐低温测试中,黑蚂蚁 A. picea 甚至能在低于 -0.5 C 的低温中存活,而 红蚂蚁 A.rudis 存活的最低温度为 2.0 C 。 随着最低温度的上升, 红蚂蚁 A.rudis 可以迁移到更高的海拔并取代了黑蚂蚁 A. picea 。 原文题目 : Upward ant DistributionShift Corresponds with Minimum, not Maximum, Temperature Tolerance 来源 : Global Change Biology , 2013; doi:10.1111/gcb.12169
个人分类: 前沿动态|2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蚂蚁恋花
热度 7 liuxuxia126 2013-4-9 16:11
谁说蚂蚁没有追求的? 其实它也喜欢花蜜。 蚕豆花开得正欢,引来蚂蚁吸食花蜜,看它上上下下的,也蛮辛苦呢。
个人分类: 事事关心|2765 次阅读|12 个评论
从蚂蚁得到关于人类进化的启示
slsql2013 2013-3-7 15:51
从蚂蚁得到关于人类进化的启示 爱德华 · 威尔逊( Edward O. Wilson )研究蚂蚁群体的遗传学。 要去爱德华 · 威尔逊( Edward O. Wilson )位于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办公室,你必须首先穿过一扇门,门上挂着一块警告公众不要进入的牌子。然后,走进一部发出吱嘎声的老电梯里,同时按下两个按钮。经过这一违反直觉的步骤,你就进入了一个奇异的王国。 这个“王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蚂蚁收藏品所在地,大约收藏了 14, 000 种蚂蚁。管理员们正在检查橱柜、抽屉,而身材高大的威尔逊博士是这些藏品的负责人,他的兴奋之情难以控制:在巴西一座森林的土壤中,第 14, 001 种蚂蚁刚被发现!关于这种蚂蚁的独特性,威尔逊博士否定了任何起初对它的怀疑态度——这个新的物种是蚂蚁家族中活着的“腔棘鱼”( coelacanth ,腔棘鱼是十大活化石物种之首,这种鱼类被认为在白垩纪末期就已从地球上灭绝,但在 1938 年之后,非洲多个国家陆续报道发现了腔棘鱼。化石纪录中腔棘鱼的历史可追溯至 4.1 亿年前——译者注),是最早出现的蚂蚁的原始回归,最早的蚂蚁就像脱去了翅膀的黄蜂,这种特性使它的所有后代都在地上生活,而不像它们的祖先那样能在空中飞翔。威尔逊博士解释说,新发现的这种蚂蚁不同于任何已知的地球上的生物,它是如此怪异,以至于难以命名,好像来自另一个星球。 研究蚂蚁是威尔逊博士的第一个爱好,也是他持久的爱好。但是,让他成为全世界最有名的生物学家之一的,是他在另外两个方面表现出的激情:他有旺盛的创造、整合知识的欲望,他拥有很高的写作天赋。通过文字的力量,他支持全球生物多样性,定期参加为执行保护措施而举行的活动。 尽管上个月威尔逊博士刚刚过完他的 79 岁生日,但是他仍在源源不断地产出科普作品,这些作品对年龄是他一半大的人来说,应该有深刻的印象。更新版的《超级生物体》( The Superorganism ),这部与伯特·霍德伯勒( Bert Hlldobler )合著的、百科全书式的关于蚂蚁的著作,将在今年 11 月出版。目前,威尔逊博士正在写他的第一部小说,还在准备一篇关于社会进化的力量的论文,这篇论文似乎很可能把人类的一些明显的经验应用到蚂蚁群体中。他正在致力于另一场战斗。 在他的温和举止和流露出的美国南方人士的魅力的下面,威尔逊博士还是一个拳击手。他在 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长大,当地关于打架的风俗是,参与者要么获胜,要么被打倒,没有第三种选择。他在自传 《大自然的猎人》( Naturalist )中写道,“我从来没有挑起事端打过架。但是一旦打起来,即使打不过,我也从没有退出过,直到我的对手认输或者大人好心把我们拉开”。 威尔逊博士 1975 年出版了《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 )一书,那时他已不参加拳击了。这本书综合了很多关于 社会性行为进化的 观点。他宣称,许多人类的行为都有其遗传基础。当时,这一观点引起不少社会学家和专心于人性改造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争议。威尔逊博士对接着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他把它们描述为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带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味道的言辞攻击和侵扰”的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他的两位哈佛同事:理查德· C. ·列万廷( Richard C. Lewontin )和斯蒂芬·杰·古尔德( Stephen Jay Gould )。 威尔逊博士已经参加了这场新的挑战。这场挑战涉及到进化的一个主要特征,该特征与人类的社会性行为有相当多的联系。挑战的争论点就是进化发生的水平。很多进化生物学家都被像理查德 · 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著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这样的作品说服了,他们认为基因是自然选择起作用的唯一水平。因为获得了关于蚂蚁群体遗传学的新数据,威尔逊博士改变了原有的想法,他现在认为自然选择在多个水平上起作用,其中包括在社会群体的水平上发生。 根据威尔逊博士的观点,正是通过多个水平的选择或者群体水平的选择——有助于一个个生物体群体的生存,进化才使许多至关重要的、以牺牲个体为代价而对群体有利的基因出现。在人类中,这些基因可能就包括那些“构建”了慷慨大方、道德约束、甚至宗教行为的基因。尽管并非不可能,但是人类的这些特征很难解释。按照达尔文的理论观点,自然选择只“喜爱”有助于个体生存和产生更多后代的行为。 “我认为,从事社会性昆虫研究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意识到,创造出这些昆虫的选择是多水平的选择。”威尔逊博士说。 去年,他和戴维·斯隆·威尔逊( David Sloan Wilson ),一位群体水平选择的长期拥护者,为这个观点设计了一个理论依据,这篇文章发表在《生物学季刊》(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上。他们的文章引起了《新科学家》( New Scientist )杂志的一位博士——道金斯( Dawkins )的热烈回应,他谴责他们在一个小问题上撒谎,并要求他们道歉。 对许多进化生物学家来说,提出一个“歪理邪说”只是威尔逊博士引起的较小的 冲突之一。在他 1998 年出版的《一致性:知识的联合》( Consilience )一书中,他指出,很多人类的活动,从经济学到道德等,都需要暂时离开占据主导地位的专家之手,而交给生物学家,以便他们得出一个合适的进化基础。 “自 19 世纪以来,伦理学研究进展殊少,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事情。”他在书中写道,对 伦理学家一个世纪的工作显然不满意。他的洞察力得到了近来一些新出现的心理学家的支持,他们正在构建道德的一种新的解释——进化的解释。 威尔逊博士关于社会性行为的形成的论文,似乎很可能要坚定地踏入这个争论不休的竞技场。他怀疑道德和宗教是基于群体选择的特征。“如达尔文所说,拥有这些品质——勇敢,强壮,创新,精明,无私——的男人的群体,将易于战胜那些不具有这些品质的群体,因此前者能更好地发展。”威尔逊博士说。 “既然如此,显然,这是一个很不受欢迎的观点。抛开其政治上的错误不谈,但尽管这样,达尔文关于此的想法可能是对的。毫无疑问,那将是另一场很大的争论。”他说这些时不带有明显的遗憾,“当我完成我的小说时,那将是我接下来写的一本书。” 午餐时间到了。威尔逊博士和一位来访者步行来到哈佛的教授俱乐部。他注意到,分子生物学家的像“玻璃宫”一样豪华的实验楼,大大高出像他这样研究整体动物的生物学家所“栖居”的寒酸、陈旧的大楼。让他高兴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至少正在引起高层的注意:一天前,他就这一论题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做了陈述。他谈到生命大百科全书( Encyclopedia of Life ),这是他在麦克阿瑟基金会( MacArthur Foundation )资助下启动的一个项目。 吃午餐时,他还描述了他的尚未完成的小说,小说暂定名《 蚁丘》( Anthill )。 威尔逊博士和出版商之间,在关于该书内容的重点方面有一些分歧,尽管正是诺顿书局( Norton ,美国著名的学术出版机构——译者注)的执行总编罗伯特 · 韦尔( Robert Weil )建议他写这本小说的。威尔逊博士想让蚂蚁在这部小说中扮演一个大角色,从它们的行为中能够汲取所有有用的教训。而出版商认为,人应扮演一个更大的角色,蚂蚁扮演一个更小的角色——最多蚂蚁大小的一个角色。目前,这部小说已几易其稿,还在修改,而他们之间的分歧也在逐步解决。 威尔逊博士两次获得普利策奖( Pulitzer Prize ,普利策奖一年一度颁发给在新闻、文学和音乐领域有突出业绩的人士。该奖以匈牙利裔美国报纸出版商 约瑟夫·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 , 1847 - 1911 ) 的名字命名,是根据他的遗愿而设立的——译者注)。但是,这并没有成为出版商对他的作品追求完美的“挡箭牌”。“他们说,‘你能比以前干得更好,爱德。’”他回忆道。“我刚写完这本小说的另一个草稿。他们说,‘好极了,爱德。但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感情,矛盾情感( ambivalence )。’”在下一个草稿中,他打算让人类的性格独自出现,必要时就不再写蚂蚁了。 回过头来看,当初《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 )一书问世,对威尔逊博士的批评如潮,像“猛烈的迫击炮火”。他说,当时他冒着学术生涯的巨大风险,有一段时间感到害怕,他觉得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对哈佛教授们的政治勇气的赞赏不是没有限度的:很多同事对他说他们支持他的观点,但是他们都在私下里这么做。研究学术的生物学家们仍旧非常害怕遭到类似的攻击,以致他们在其它学科的名(如进化心理学)下实践社会生物学。 尽管威尔逊博士必要时是一名战士,但他也是一个调解人。在他新近出版的《创世纪》( The Creation )一书中,他呼吁科学家和宗教领袖联合起来,为拯救地球上的自然生命而共同努力。他在摩门教派( Mormons , 1830 年在美国成立的一个宗教团体——译者注)和南方浸礼会( Southern Baptists )举行的主要会议上讲话,请求他们帮助保护生物多样性。关于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的分歧,他说:“停止互相讥讽——我愿意说‘上帝之下’,抓住我的手,敞开我的心扉。承认我们的国家是如何演变来的,我们正在用有力的语言来达到坚定的意图,即使我们可能对地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午餐结束了。威尔逊博士与忘记了收他的咖啡钱的女服务生开起了玩笑。付完餐费,他又回到了蚂蚁、写作和永无止境的探索上面——要弄清楚进化之手是怎样塑造了生命的每个方面的。
4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之间的争斗就像蚂蚁之间的争斗一样
热度 8 周可真 2013-2-23 22:54
拙文《 一泡尿就把蚁窝冲毁! 》的意思是想说,在“太阳”看来,人类就像人类眼中的蚂蚁——人类之间的争斗毫无意义,就像人类眼中蚂蚁之间的争斗毫无意义一样。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4080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一泡尿就把蚁窝冲毁!
热度 2 周可真 2013-2-23 22:01
现在中日之间、中越之间、中菲之间、中美之间,纷争不断,这些争斗,在“太阳”看来,就像在看着蚂蚁的人类对蚂蚁的观点,一泡尿,就把这个“蚁窝”冲毁!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2767 次阅读|6 个评论
小如蚂蚁—硅的新时代
热度 5 BaoHaifei 2012-10-30 12:48
小如蚂蚁 — 硅的新时代 鲍海飞 2012-10-30 硅片不再是单纯的硅片,硅片不再只是用来单纯制造集成电路的载体。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或者说已经处于一个硅的新时代 --- 基于硅的微机电系统时代 (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基于硅的微机电系统主要是在硅上制造和加工微传感器和执行器,能够对物理量和化学量敏感,相当于人的手眼耳鼻等感官,是信息获取的前端关键元件。 在硅上有两种方法制备微传感器,一个是利用多晶硅薄膜沉积技术,然后有选择性的刻蚀加工制造微传感器或微结构。另一个是利用硅片 ( 体硅 ) 的腐蚀技术来实现。 在体硅上主要是通过湿法和干法腐蚀,利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中的氧化、光刻等工艺,在硅片上可以 ‘ 雕刻 ’ 、 ‘ 镂空 ’ 出三维的微结构,比如,悬臂梁、微桥和薄膜等结构。早期的湿法腐蚀技术是利用碱性溶液如 KOH,TMAH 等对刻有图形的硅片进行腐蚀。针对硅各向异性腐蚀的特点,硅晶体中的( 111 )等晶面由于是腐蚀的慢面,在一定的腐蚀时间内,腐蚀到最后会保留下来。依据这一特性,结合凸角补偿等技术,就可以制造出多种微结构。但是这也导致湿法腐蚀的一个缺点就是腐蚀速率慢,需要较长的时间完成较深结构的制造;而由于是各向异性的特点,腐蚀的慢面呈现出梯形,故而所制造的微结构上要占有较大的面积。因此,早期的硅加工技术,与其说是技术的实现,更不如说是一种艺术和智慧的体现。 而体硅的干法刻蚀则是利用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利用 XeF2 等反应气体和其它保护气体对刻有图形的硅片进行加工,可以制造出具有较大的深宽比的微结构。干法腐蚀的特点是刻蚀反应速率快、效率高;相对来说,可以制备出占面积较小的器件,这样就可以提高硅片的使用率。 腐蚀制备好的微结构或微器件还需要封装来保护。由于制造的微结构本身尺寸很小,从几十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甚至可以更小到纳米尺寸,甚至更大到毫米尺寸;同时,灰尘颗粒会对器件造成污染,甚至一些冲击碰撞等外界会对器件造成损坏,因此,需要对微结构进行很好的保护,即需要在设计上对微结构进行保护,以及通过键合封装等技术对所制造的敏感结构芯片进行保护。如,可以采用硅片与玻璃的键合技术来保护硅片上的敏感微结构。 微结构敏感的原理是这样的。利用 IC 工艺在微结构上(如悬臂梁上)制备出的敏感电阻,或利用微结构之间的间隙制造的电容等敏感元件,当外界有作用力,如当一定大小的加速度作用到微结构上时,微结构就要发生机械形变,这就导致悬臂梁上的压敏电阻或电容就要发生变化,然后再通过适当的电路放大,从而完成对外界作用力的响应,进而实现对加速度和角度等物理量的检测。 这样的微结构不仅能够对物理量能敏感,对化学量也能敏感。如,当在硅微结构上制备自组装单分子膜或其它有机膜 (SAM,self-assembled monolayer) 时,利用该膜就可以对某些气体分子具有吸附作用,从而使微结构发生形变等,从而检测出被吸附物质的质量,进而完成甚至 ‘ 称量 ’ 分子的重量。因此,这极大地赋予了硅上物理的新内容 --- 硅上的微力学、微化学敏感原理,以至于实现芯片上在片 (Lab on chip) 微分析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天使用最成功的数字投影仪(DMD),最初是 TI ( Texas Instruments )公司一百个博士历经十年艰苦得来的结果,这也为今天 MEMS 产业奠定了基础。现在,随着人们对 MEMS 的认识加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器件实用化了,如医用压力传感器、应用在汽车防撞气袋上的加速度传感器、导航用的陀螺、以及微流体通道等多种多样的器件。 MEMS 前景非常广阔,利用 MEMS 技术,可以加工制造多种类型的微传感器等。其种类繁多,只要有想法,设计合理、工艺合适,就会有很好的市场可以开发和利用。国内虽然有多家研究机构在进行研究,同国外一些公司相比还很落后,国外在 90 年代制造的压力传感器就已经和 IC 集成在一起了。因此,国内如果能够突破这一障碍,我们还不会被落下,否则又要重走 IC 之路。 《小如蚂蚁》一书是已故中科院冶金所教授王渭源先生所著有关微机械的科普书。以此题名纪念。
个人分类: 科普|5943 次阅读|25 个评论
[转载]王澍:我站在蚂蚁这一边
热度 2 Wuyishan 2012-8-9 21:43
王澍:我站在蚂蚁这一边    2012 年2 月27 日,建筑师王澍在洛杉矶和朋友喝了一个晚上的酒,昏昏沉沉倒头就睡,一直睡到第二天11 点。一觉醒来,他发现手机都被一个消息撑爆了,无数人向他求证:“你获得了普利兹克奖,这是真的?假的?”当时王澍正准备去加州大学演讲。普利兹克奖的主办方凯悦基金会后来告诉他,本来打算在他登上讲台前当众宣布,给他一个惊喜。没想到这个消息提前在中文网站上泄露了。   连王澍自己刚获知消息时也不太相信。“中国建筑师一直认为自己跟国际上的建筑潮流有较大的差距。中国建筑师无非苦恼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和国际潮流的差距,第二就是中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建筑,但做不出来。”这两个问题乍听是相互矛盾的,一是要抓住世界建筑的前沿思潮,另一个是保留自己的“土性”。而随着王澍的获奖,这两个问题至少有了解答的线索。评委致词中写道:“中国当今城市化进程正引发了一场建筑应该基于传统还是面向未来的讨论,而王澍的作品能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历史背景、却永不过时的世界性建筑。”   王澍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他的作品集中在苏杭一带,每年都要去好几次苏州园林,说自己“首先是文人,业余才是建筑师”。他酷爱穿黑衣,说话温文轻柔,但常常爆出一些对中国城市和建筑的毒辣批评。在“文革”中长大,改革开放中成年,当他回顾自己的经历时,王澍又有一种掌控一切的自信,无论是退隐还是回归,他的人生总在自己的驾驭之中。 “这是王澍画的,谁都不许破坏”   小时候的王澍很孤独,因为没有人陪他玩,他从两岁开始就喜欢画画。大了一点,王澍每年都要从乌鲁木齐坐火车到北京,父母把他交给乘务员,乘务员又安排他到座位上,然后小王澍就得独自一人面对四天四夜的路程。一路上,从大山、黄河、草原到城市,小孩就在座位上发呆、看风景、或者拿着小本子画画。   北京是母亲的娘家。他在北京胡同里也喜欢画,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小火车、还有房子。王澍还记得,他9 岁重返胡同时,街坊的大妈都说保留着他的涂鸦,“她们说:这是王澍画的,谁都不许破坏”。   童年时,王澍在乌鲁木齐有两个住处,一个在市区的苏联式三层小砖楼,一个是郊外的土坯房,再加上北京的胡同,童年的王澍比大部分的孩子混过更多的社区。他说,那个时候社区邻里都很亲厚,一到夏天,胡同里大爷们敞着怀侃大山,就像自家客厅一样。从胡同口走出去,就是护城河,那里耸立着刚建成的立交桥和公寓。王澍常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两个建筑,作为北京现代化的代表不断出现在央视的节目里。那时候谁都没有想到,在安宁的胡同之外,一场城市发展的追逐赛已经上演,而且会以那样的强度席卷中国。   中国城市发展就在拆和建之间奔走,人与人的交往也由此改变。长大后的王澍曾经做过一个高层建筑,在每五六户之间设立一个庭院,让这些住户有个侃大山聊八卦、孩子疯玩的空间,后来房子卖出去了,王澍回访的时候却发现大部分的院子都荒废了,其中一个院子变成某家人的客厅,一个孩子在安静地做功课。 “连不及格的,也认为自己会成为大师”   王澍说,从上小学开始,他就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都评价说,这个孩子清高。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儿,一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要不做个画家,要不就做个战士。   等到上大学要做抉择的时候,父母却坚决反对他去学习艺术。在父母的眼里,艺校出来的人没饭吃。王澍也不争,他朝父母扔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本来只是任性的推托,没想到父母真的找到了一个可以画画的专业,叫做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吗的?当时别说王澍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中国的建筑学是在1927 年开始的,一直是一个小范围的学科。因为中国没有所谓的‘建筑师’,只有工匠,建筑师能设计的建筑是少量的。到了文化大革命,因为建筑学牵扯了人文的东西,所以在当时被视为反动专业,被取消后纳入了土木结构专业。这就更加造成了整个社会对这个专业的不了解。”   建筑系在1977 年恢复,王澍上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是1981 年,不只是建筑系,“文革”结束大学复课,社会正处于一个如饥似渴的青春期氛围。王澍说,当时的校长是钱钟书的堂弟钱钟韩,曾经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间学校, 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经跟王澍说,“别迷信老师,要自学。如果你用功地连读三天书,就能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于是到了大二,王澍就开始翘课。他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当时很多学生到了图书馆门口都不敢进,偌大的图书馆是空的,王澍就窝在里面看中西哲学、艺术论,看得昏天黑地。回想起那个时候,王澍说:“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有一种强烈的心情想要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当时有一个口号叫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对求知的渴望,类似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时的那种状态。我的同学多多少少都有点进入这种状态里,所以大家都管我们班叫‘大师班’。连经常不及格的学生都强烈地认为自己是未来的大师,他坚信分数低是老师评错了。” “这个时代不属于我们”   王澍在学校时就做了第一个项目,辅助老师在南京做一个18 层高的旅馆。“造房子的时候,一般人们的意识都是要把整个地皮占满,甚至连马路边儿上的地也要占上。但是,我在这个楼前面做了一个向市民开放的小广场,这等于是把自己的一块地供大家使用。   因为总是和主流背道而驰,王澍每次的建筑方案都要遭遇激烈的讨论。1989 年,他接到毕业后第一个独立设计的项目是青少年活动中心,王澍的设计是“把固定的建筑形态进行拆解,并把它变成一个开放的,像碎片段一样的作品”。王澍说,当时县委开会讨论到夜里12 点,一直争论不断,后来副市长用马克思哲学的三条定理来解释这个作品,大家终于不言语了,这个方案险险通过。   毕业后王澍进入浙江美院,本来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正当成家立业的关口,他和小四届的学妹陆文宇结婚了,生活静好。不过王澍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洌。熬了几年他跟领导说,“下个月我不领工资了,你们也别管我”。 1992 年“南巡讲话”后,王澍正好在深圳呆了三个月,人们都很激动,扬言大把挣钱的机会到了。而王澍冷眼旁观,对同学说,“这个时代不属于我们,我们还是回杭州吧”。他说,业主都很有钱,他们不会听从于建筑师,像他们这样有坚持的建筑师更是挣不到钱。   在接下来的黄金十年,王澍认识的那些建筑师们都成了巨富,而他自己却过起了文士的归隐生活,在西湖边晃荡、喝茶看书、访问朋友。他只接一些旧房子改造的项目,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改造浙江美院一个日本侵略时代的老房子,用作第一届西湖国际艺术节的会场。王澍的奇思妙想是在老房子里套了一个缩小了一米的新房子,房子里造房子,里面是中国传统院落的感觉。一开始美院院长看得莫名其妙,主张要拆掉,后来想到花了那么多钱了,姑且先放着。王澍说,“艺术节来了很多外国人,他们很惊讶中国也有这样的设计。那一届作品卖得超乎意料的好,院长很高兴,因为最后只花了想象中一半的钱”。   “建筑改造是很多建筑师非常不喜欢做的,因为非常麻烦,需要尊重和体会这些老房子,把新的东西和老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我现在每做一个新建筑都有点像是在做老建筑改造。” 八个不能住的房子   在晃晃荡荡的几年里,王澍开始懂得欣赏苏州园林。他发现园林其实解决了建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建筑就是房子,但好的建筑必须和环境水乳交融,而苏州园林更进一步,风景和房子的界限完全被打破了。   这是一个积累、放松,然后顿悟的过程。在那个时候,他们家终于分到一个两室一厅的房子,王澍开始着手装修,他把墙壁拆了,做了一个一室无厅的空间,在里面造了个园林。“‘小中见大,大中见小’,这是园林的八字真言。比如,我做了一个很大的像亭子一样的东西放在这个小房子中,很多人反对,把那么大的一个东西放进去,不就显得房间更没空间感了吗?可是在做完之后,这个二室一厅的小房子比原先看起来更大一些。”   他还做了八个木头灯具,说是灯具,其实更像是房子模型。“那八个灯具,人是住不进去的,但是心灵是可以住进去的。”这个作品就是他提交给自己的论文,关节打通了,他想明白自己要什么。中国建筑业持续火爆,一批海外念书的建筑师归来,1997 年,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做了家公司,叫“业余工作室”。   “你看看现在中国城市的状态,如果这就是专业建筑学的后果,那我宁愿搞业余。”王澍这么解释业余的由来。“业余”只有10 个人左右,每年只接一个项目。至今王澍还是用铅笔画设计图,而妻子陆文宇则负责一切落实、监管、跟甲方谈判等粗活累活。   陆文宇毕业后就在设计院里工作,主持过大项目,她传授了王澍很多经验,让他看似不能过的“红线”里面藏着多少机会。“比如我之前做过的一栋楼,三层,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楼梯,大家都觉得这是不可能成立的。其实这个楼像山峦一样高低起伏,所以里面所有的走道都是坡形的,并不需要楼梯。但是国家消防安全规定,有一个遇火疏散的时间问题,一定要加楼梯。最终我还是加了两道楼梯,不过楼梯是隐藏起来的,不用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它。事实上,我这栋楼是非常安全的,有各种逃生途径,比一般的楼要自由得多。” “中国城市,丢失了城市”   “业余”一年只有一个活儿,所以挑选业主很严格。他们也很少接高楼的项目,王澍说:“建高楼是属于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我希望这个行为能不用就不用。很多人都认为高楼等于现代化,其实出国看看就知道,只有郊区才有高楼、大马路。中国城市发展了30 年,结果把城市丢了,生生变成了欧美郊区。”   那么,属于中国的建筑应该是怎样的呢?王澍从传统手工艺里找到一些线索。他说中国历史上没有建筑师,只有手工匠人,因此“业余”其实是呼应了这样的传统。他的几个项目都有大量的手工操作留给工人。他记得有一次工人砌墙,做来做去都不对,其中一个忽然灵机一动问,是不是按照他们给家里盖房子的方法做?王澍赶紧说,对对,就是这样。   “都说中国农民工技术差,可是你要知道,中国的农民工但凡上点儿年纪的都有非常好的技术,因为他们在乡下都是自己动手造房子。如果不用他们的手艺而是让他们去操纵机器,他们就会笨手笨脚。”   手工的代价就是慢和规模小。对于小,王澍浑不在意。“在中国,我们要做现代城市和现代建筑。如果以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北京的胡同基本上就是蚂蚁,不值一提。而我更喜欢站在蚂蚁这一边。”   2011 年,王澍获得了法国建筑学院金奖。这条消息没人关注,因为这个奖在中国没有知名度,而实际上许多建筑大师都是获得普利兹克奖才获得这个法国奖项。2012 年,普利兹克奖终于找到了王澍,舆论大哗。   普利兹克奖在中国一直跟地标建筑和现代性画上等号,这个奖本身是因为许多获奖建筑师在中国接下了庞大的项目,才获得这么多的关注。鸟巢、央视新台址、广州大剧院,每一个都彰显了规模和体量,王澍的作品在他们之间显得非常小。   但这丝毫没有妨碍奖项的名利效应。获奖之后,项目邀约骤然增加,王澍现在考虑的是,要不要扩展工作室规模,从一年一个活儿增加到两个活儿?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 2012年第23期)
个人分类: 换一个角度|3922 次阅读|3 个评论
蚂蚁们在干什么?
热度 3 flly 2012-8-9 16:12
蚂蚁们在干什么?
喜欢虫子的人,走路都是低着头的。——老婆语 我出去总是喜欢低头,不是为了捡钱,而且为了看到好玩的虫子。 走路的时候也不看路,而且看路的两遍的枝条,为的是找到好玩的虫子 在我翻过路上的一块大石头的时候,我在一棵栓皮栎上面看到了这几只蚂蚁 这些蚂蚁在干什么呢? 树上很多白色的东西,蚂蚁们在围着 大口的咬 分头咬 我把白色的粉末去掉了,蚂蚁又来了 不过它们吃的还是白色的东西 咨询了几个人,有人解释说,那个是介壳虫,分泌了蜜。蚂蚁们在吃呢。嘿嘿,大概是吧
个人分类: 其他昆虫|4357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只蚂蚁去掉头后还能活5天
liuximing 2012-6-27 08:14
有哪种动物去头后还能活更长的时间?有知道的吗?
个人分类: 科普世界|4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蚂蚁搬家
热度 6 liuxuxia126 2012-6-10 14:56
今天租的房子到期,和房东约好了今天办交接。 因为我们一直住到8号,9号答辩一天,我没有空。而俺家的车又是俺的专车,那个老公啊,懒得学开车,所以每次都要俺做司机。我做光做司机还不行,还得做他的管家,俩男人啥东西找不到,就只管向我要。 所以,搬家这个事,还非得俺老人家亲力亲为,别人帮不了多大忙。 3年前是一点点将租住的房子打扮起来,弄成家的样子。锅碗瓢盆,衣服鞋袜,床上用品,少啥拿啥。儿子的房间没有书桌,逛了2天终于在居然之家买到一件简单实用的书桌书架,花了1400元。 说好了,哥哥考完试就将书桌送给侄女雅欣,其他的东西一概搬回来。 大约在半个月前,就一点点一滴滴开始挪动了。前2年半是一点一点往这里搬,这半年是一点一点往家搬。 八九床棉被,垫被,没吃完的米面,自己买的小物件,一样也舍不得丢。干脆先拉回来放在地下室,慢慢清理。 倒不是这些东西多有用处,其实少了他们日子还是一样的。很多东西基本是为了儿子又重新添置的,也舍不得。回忆。 上午一个人清理东西时,坐在沙发上发呆很久很久。看着渐渐空荡荡的房子,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其实也没有特别伤心的事,如果真有的话,就是老公的堂兄,哪一科也许在火化炉里。好无助,好想抱着一个人,痛哭一场。 中午雅欣的妈妈派人来拉那个书桌书架,我通知房东来交接。算水费,天然气费,和物业费,最后几天的房租。看起来房东很满意:他们干干净净交给我的房子,我也干干净净还给了他们。 感谢房东将房子租给我们,这三年,让儿子依然有在家的感觉。 最后将微波炉搬下4楼,带回家,姑妈说这个旧的她要了。我原来打算留给房东的,后来想,既然姑妈要,我还是拉回家给她留着,什么时候回河南给她带回去好了。 最后望一眼这个儿子读书三年的地方,悄悄地说一声:我走了。 我走了,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很亮,也很靓。 挥一挥手,和过去告别,开始新的生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3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蚂蚁和猪笼草的故事
热度 3 gaojianguo 2012-5-13 16:06
蚂蚁和猪笼草的故事
二齿猪笼草( Nepenthes bicalcarata )与弓背蚁( Camponotus schmitzi )的共生关系由来受到大家的关注,但对这种共生关系中双方获益的定量研究却很少。近日,法国科学家 Vincent Bazile 等人 发现,二齿猪笼草与弓背蚁在这种共生关系中都有所获益,如有蚂蚁寄居的二齿猪笼草相比于没有蚂蚁的植株有更大的总的叶面积和较高的含氮量,这些保证了猪笼草的快速生长,有的猪笼草可以长至 20m 的高度。而蚂蚁除了获得蜜源等碳水化合物,也会帮忙分解掉入捕虫笼中的昆虫,从而获得必需的蛋白质。他们的研究论文 “A Carnivorous Plant Fed by Its Ant Symbiont: A Unique Multi-Faceted Nutritional Mutualism” 发表在了 PLoS ONE 上。 他们使用了形态学、化学、同位素分析和光谱技术等研究了猪笼草与蚂蚁共生的机理,如对蚂蚁和猪笼草 δ 15 N 差异的分析中发现,有蚂蚁寄居的猪笼草明显地比没有蚂蚁寄居的猪笼草有更高的 δ 15 N 值,说明蚂蚁改变了猪笼草利用和吸收氮的方式,蚂蚁的排泄物对叶片氮含量的贡献高达 42% ,甚至是 76%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容易受到氮养分限制的环境中有蚂蚁寄居的猪笼草照样可以很好的生长。那么,蚂蚁是如何确保猪笼草顺利生长的呢? 他们发现,蚂蚁 1 )降低了瓶状叶消亡的概率; 2 )增强了猪笼草抗病虫害的能力,特别是减少了一种象鼻虫的啃食; 3 )增强了捕获昆虫的能力,如蚂蚁会打捞掉入捕虫笼内较大的昆虫,防止其它昆虫不能很好的浸入消化液。蚂蚁游进猪笼草的消化液中,难道不怕自己被消化掉吗?事实上,蚂蚁还真能被这种消化液消化,如死的蚂蚁也是猪笼草的氮源之一。由于二齿猪笼草的消化液的 pH 值较高,所以对活的蚂蚁是不伤害的。现在的问题是,二齿猪笼草好像不是一个很成功的食虫植物了,如它没有其它猪笼草在捕虫笼内侧具有的光滑蜡质层;它的消化液 pH 偏高,以至于半个月也无法分解昆虫;由于消化液的酸度太弱,一些消化的关键酶几乎失活。但这就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试想,如果二齿猪笼草没有这些 “ 缺陷 ” ,弓背蚁还有存在的必要性吗? 这篇文章我认为有三个值得学习的亮点,一是使用了 15 N 同位素分析方法,计算出了蚂蚁在猪笼草氮代谢中的贡献份额;二是使用光谱技术分析和比较了不同蚂蚁寄居的猪笼草叶片受到养分胁迫的程度;三是作者在讨论中深刻分析这种共生关系的进化意义,认为这是寄生系统中的共演化现象( coevolution )。 二齿猪笼草,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416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神奇的组织共生:猪笼草用蚂蚁军团充当第二个胃
crossludo 2012-5-13 02:17
神奇的组织共生:猪笼草植物用蚂蚁军团充当第二个胃 日前,科学家印尼婆罗洲发现一种奇特猪笼草植物,它们可以吞食体形较大的昆虫,利用一支栖息的蚂蚁军团来消化昆虫残骸,充当这种植物的第二个胃组织。 腾讯科技讯 (悠悠/编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有时人们进食时会有残渣从口中掉落,日前,科学家在印尼婆罗洲发现一种奇特的猪笼草具有聪明的方式能够处理,当它吞食一个体积过大的苍蝇,或者更大的猎物时,它将依靠一支蚂蚁军团充当自己的第二个胃组织,来帮助它消化食物残渣。 这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默契合作关系非常奇特,没有蚂蚁咀嚼食物残渣以及排泄粪便,猪笼草就会逐渐枯萎,甚至死亡。 转播到腾讯微博 Nepenthes Bicalcarata猪笼草与蚂蚁军团互利互惠,利用蚂蚁作为它们的第二个胃组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蚂蚁们可以消化猪笼草未消化的昆虫残骸,并向植物提供氮 猪笼草植物具有较大、光滑的边缘,能够让昆虫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捕杀,当昆虫栖息在猪笼草上时,由于该植物边缘光滑,没有立足点,昆虫很容易滑入液体池,溺死并等待植物的消化。 目前科学家发现的二齿猪笼草(Nepenthes Bicalcarata)具有较少的光滑边缘,是唯一使用蚂蚁帮助消化的植物。一种叫做Camponotus shcmitzi的蚂蚁栖息在该猪笼草底部的肿大卷须,并一直在这里栖息,它们喜欢从猪笼草边缘滴下的花蜜。 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的文森特-巴兹勒(Vincent Bazile)曾研究过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发现猪笼草如何没有蚂蚁军团的帮助,将处于虚弱的健康状态。 他甚至还发现其他一些变量,例如:如果猪笼草的叶片较小时,该植物就会变得较为虚弱,这是因为它们无法汲取一定数量的营养。 事实上,巴兹勒发现这些蚂蚁通过吞食和排泄昆虫残骸,能够非常容易地帮助植物消化它们所需要的氮,这些蚂蚁能够有效地成为它们的第二个胃组织。 在此之前,科学家并未发现这种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其他科学家置疑是否蚂蚁对猪笼草提供保护,认为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微妙,可以忽略不计。其他科学家怀疑是否这些蚂蚁会“推搡”昆虫进入猪笼草的液体池,但显然一些体形过大的昆虫是无法实现的。 巴兹勒估计称,猪笼草42%的氮供给来自于数以千计蚂蚁排泄的动物残骸,而拥有较大蚂蚁军团的猪笼草76%的氮供给依赖于蚂蚁。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20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摄影师拍摄小蚂蚁头顶巨大果实的精彩画面(图)
热度 1 crossludo 2012-5-12 20:09
摄影师拍摄小蚂蚁头顶巨大果实的精彩画面 (图) 40岁的摄影师EkoAdiyanto拍摄了小蚂蚁搬运东西犹如玩杂耍的精彩画面。这些力大无穷的小蚂蚁头顶巨大的种子果实,在树枝上小心翼翼的搬运,不仅平衡能力极佳,还时不时玩起了杂耍“叠罗汉”,让人看的瞠目结舌。
个人分类: 趣味科技|36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微距拍蚂蚁搬运种子场景
热度 2 cranelover 2012-5-9 15:41
http://tech.sina.com.cn/d/2012-05-09/07267080758.shtml    展示其强大的力量:小蚂蚁们通过将巨大的种子高高举在头上在合欢树上搬运并完美地保持平衡来展现它们强大的力量。    来自西爪哇岛的摄影师Eko Adiyanto是这些令人惊奇照片的作者,他用一套特制的装置来尽可能地靠近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小生物。    摄影师Eko表示,拍摄出来的结果相当令人惊奇,特别是那些红色蚂蚁在镜头前用人眼无法看到的方式表演杂耍的时候。 这些精彩瞬间还包括它们如何杂耍般地保持钻石队形相互钩着附着于一颗细小的植物上。 齐心协力:两只蚂蚁共同搬运一颗种子。 现年40岁的摄影师Eko用一种特殊的微距摄影技术来靠近抓拍这些神奇的生物。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来自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岛的摄影师Eko Adiyanto用他独特的微距摄影技术拍摄了一组极为精细地记录蚂蚁搬运种子的照片,用肉眼看不到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小蚂蚁们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力量与平衡性。   很少有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蚂蚁记录在相片上来展示它们令人汗颜的力量与平衡性。这些梦幻的微距摄影照片甚至可以清晰地展现每一只蚂蚁的细节动作,就好像蚂蚁们在镜头前表演一样。这些令人称奇的画面不仅记录了小蚂蚁们是怎样将巨大的合欢树种子高高举在头上保持平衡,还展现了它们如何杂耍般地保持钻石队形相互钩着附着于一颗细小的植物上。   来自西爪哇的摄影师Eko Adiyanto是这些令人惊奇照片的作者,他用一套特制的装置来尽可能地靠近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小生物。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它们甚至可以在将食物搬运回巢穴的过程中做出一些“反重力”的行为。   两年40岁的摄影师Eko Adiyanto使用了一套特殊的微距摄影技术去拍摄这些神奇的生物。他介绍说:“这些蚂蚁实在是太小了,能用这种方式看到它们细小的身体里面竟然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力量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在我的房子周围分布着许多的小昆虫,它们非常有趣,我喜欢用微距摄影来寻找到更多关于它们生活习性的东西。“   摄影师Eko Adiyanto表示,拍摄出来的结果相当令人惊奇,特别是那些红色蚂蚁在镜头前用人眼无法看到的方式表演杂耍的时候。 “拍摄过程实在是艰难,但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却是相当值得。当我成功捕捉到一些令人激动的瞬间的时候,无论多么困难我都会感到相当满足。”他说,要用这种角度来拍摄这些小的几乎看不见的蚂蚁只能通过这种特殊的微距摄影方式,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性与人性,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这种红色的小蚂蚁群居在蚁巢中,在它们的社会中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工蚁或者蚁后。蚁巢对于它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它们会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保护蚁巢。在世界范围内,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11000种蚂蚁,但是人们最常见最普遍的便是这种红色蚂蚁。(彬彬)
257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微距拍蚂蚁搬运种子场景:力量惊人似杂耍(组图)
热度 1 xuyingxiao 2012-5-9 15:00
文章来源: 科技世界   展示其强大的力量:小蚂蚁们通过将巨大的种子高高举在头上在合欢树上搬运并完美地保持平衡来展现它们强大的力量。   来自西爪哇岛的摄影师Eko Adiyanto是这些令人惊奇照片的作者,他用一套特制的装置来尽可能地靠近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小生物。   摄影师Eko表示,拍摄出来的结果相当令人惊奇,特别是那些红色蚂蚁在镜头前用人眼无法看到的方式表演杂耍的时候。 这些精彩瞬间还包括它们如何杂耍般地保持钻石队形相互钩着附着于一颗细小的植物上。 齐心协力:两只蚂蚁共同搬运一颗种子。 现年40岁的摄影师Eko用一种特殊的微距摄影技术来靠近抓拍这些神奇的生物。 北京时间5月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位来自于印度尼西亚西爪哇岛的摄影师Eko Adiyanto用他独特的微距摄影技术拍摄了一组极为精细地记录蚂蚁搬运种子的照片,用肉眼看不到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小蚂蚁们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力量与平衡性。 很少有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蚂蚁记录在相片上来展示它们令人汗颜的力量与平衡性。这些梦幻的微距摄影照片甚至可以清晰地展现每一只蚂蚁的细节动作,就 好像蚂蚁们在镜头前表演一样。这些令人称奇的画面不仅记录了小蚂蚁们是怎样将巨大的合欢树种子高高举在头上保持平衡,还展现了它们如何杂耍般地保持钻石队 形相互钩着附着于一颗细小的植物上。 来自西爪哇的摄影师Eko Adiyanto是这些令人惊奇照片的作者,他用一套特制的装置来尽可能地靠近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小生物。在一些特殊场景下,它们甚至可以在将食物搬运回巢**的过程中做出一些“反重力”的行为。 两年40岁的摄影师Eko Adiyanto使用了一套特殊的微距摄影技术去拍摄这些神奇的生物。他介绍说:“这些蚂蚁实在是太小了,能用这种方式看到它们细小的身体里面竟然蕴藏着 如此巨大的力量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在我的房子周围分布着许多的小昆虫,它们非常有趣,我喜欢用微距摄影来寻找到更多关于它们生活习性的东西。“ 摄影师Eko Adiyanto表示,拍摄出来的结果相当令人惊奇,特别是那些红色蚂蚁在镜头前用人眼无法看到的方式表演杂耍的时候。 “拍摄过程实在是艰难,但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却是相当值得。当我成功捕捉到一些令人激动的瞬间的时候,无论多么困难我都会感到相当满足。”他说,要用这种 角度来拍摄这些小的几乎看不见的蚂蚁只能通过这种特殊的微距摄影方式,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性与人性,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这种红色的小蚂蚁群居在蚁巢中,在它们的社会中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工蚁或者蚁后。蚁巢对于它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它们会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保护蚁巢。在世界范围内,科学家已经发现了超过11000种蚂蚁,但是人们最常见最普遍的便是这种红色蚂蚁。
个人分类: 生活|1781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果爱会说话
yjg611020112 2012-4-11 23:21
如果爱会说话, 我何苦如此挣扎, 注定了陌路的结局, 彷徨而又无力, 一个人的战役, 我连宣战都没有勇气, 在你的世界里, 蚂蚁都超过我的百分比; 没了我, 你还是你, 没了你, 思念焚我残躯; 狮子座的骄傲, 受不起单恋的纠结, 一辈子, 伤一次足矣。
3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学家解密:蚂蚁失去联系后会不停画圈至死亡
zhenghaoran 2012-3-27 13:20
科学家解密:蚂蚁失去联系后会不停画圈至死亡 失去前面蚂蚁的气味指引,后面的蚂蚁会围绕一个“圆圈”行进到死为止 一种在南美洲发现的兵蚁,一般都是由20万只以上的蚂蚁组成的群体进行猎食,并且在一天之内能够猎杀10万多只活的小型动物 人为制造“蚂蚁圆圈”也是可行的,尽管对蚂蚁来说这是极其“残忍”的行为,你只需将这些蚂蚁放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如花盆中,就能做到   【搜狐科学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发现曾经证明大多数蚂蚁靠它们的视力来辩明方向,因此,在面对蚂蚁的“自杀螺旋”现象时,人们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其实,这种“自杀螺旋”现象主要集中在蚂蚁世界中的兵蚁群体里,蚁群中的兵蚁是完全没有视力的。因此对于兵蚁来说因丧失方向感,并一直围绕一个“圆圈”行进直到精疲力竭而死亡时有发生。   其实,所谓的“自杀螺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蚂蚁圆圈”现象,它是自然界中最奇怪的现象之一。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时代,几乎都看到过“蚂蚁园”现象。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兵蚁主要是依靠其他蚂蚁留下的信息气味源而行进的。然而,如果它们失去了前面的那个蚂蚁的“气味源”,那么后面的兵蚁就变得不知所措,慌乱的选择在原地画“圆圈”,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螺旋形式,绕来绕去,最终形成一个个奇怪的“蚂蚁圆圈”。此外,科学家还发现,某些种类的蚂蚁在“不知所措”的状态下,会一直做“蚂蚁圆圈”运动,最终直到它们耗竭精力后死亡来结束这无尽的行为。   据科学家介绍,蚂蚁属于群居生物,由于缺乏视力,失去前一只蚂蚁所发出的信息素源的它们将会围绕一个圈行进直到死亡。而且,人为制造“蚂蚁圆圈”也是可行的,尽管对蚂蚁来说这是极其“残忍”的行为,你只需将这些蚂蚁放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如花盆中,就能做到。   目前,科学家发现的最大“蚂蚁圆圈”直径足足有1200英尺(365.76米),一只蚂蚁单独走完这个圈要花费2个半小时。   事实上,蚂蚁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其中的兵蚁却是动物王国中最有效的杀手机器。一种在南美洲发现的兵蚁,一般都是由20万只以上的蚂蚁组成的群体进行猎食,并且在一天之内能够猎杀10万多只活的小型动物。这些蚂蚁基本上对任何“活”的东西都会猎杀。但一般都只针对一些弱小的动物,因为它们每天的猎杀的数量很大。   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家布拉迪(Sean Brady)称,他在南美洲研究兵蚁的时候,还没有多少文献资料记载昆虫类动物的这种奇怪的“蚂蚁圆圈”现象。他认为,蚂蚁出现这种活动现象的根源可能来自于它们对丛林中其他生物活动的反应,也行在天敌的威胁下,蚂蚁必须紧跟着前面的蚂蚁,这种威胁使得“蚂蚁圆圈”现象最终诞生。(尚力)
9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着,不仅仅为自己,更为生存的群体
热度 2 cherrylu1960 2012-3-21 23:15
活着,不仅仅为自己,更为生存的群体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水族箱里的一群小虾还在不知疲倦地抱着一条身体比它们大很多的小鱼尸体在蚕食,它们是如此弱小,根本看不到它们“张嘴”吃食,似乎是用虾须和肢体一点点肢解着小鱼的尸体,再通过水流过滤到自己体内。几十只虾一起行动,互相配合,居然能使小鱼的尸体最终消失殆尽。小草虾作为俺家水族箱中最低极的动物,不过是俺以五元一两的价格从鱼市买来放进去打扫卫生用的,一向被俺看不起,因为没什么观赏性。然它们却是这里最讲集体主义的生物,它们靠触觉和嗅觉感知食物的存在,一旦发现有小鱼的尸体,立即会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聚集起来,合力分享美食。其间,它们表现得很友好,很和谐,没有互相驱赶,互相攻击。 很多看起来很低等的生物,都有着很好的集体主义精神。见过蚁穴和蜂巢的人们,一定为它们建造得如此精巧而感叹,很难想像这些小东西是如何组织起来, 完成如此精细的工程。 小时候经常蹲在地下,观察蚂蚁,看着它们叼着一点木屑或馒头跑来跑去,嘲笑它们傻,竟做无用功,因为无论它们跑多少路,多忙活,也干不成什么大事。后来知道蚂蚁其实是非常了不起的小生物,因为成千上万的蚂蚁聚在一起,就会显示出神奇的力量和智慧,它们再也不像没有思维的低等生物。转瞬间,靠成千上万只蚂蚁构成的群体的力量,细小的“建筑颗粒”被叠加起来,立起了一根根柱子,搭起了一个个拱顶,最后,一个个美丽绝妙的弓顶小室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蚂蚁大家庭为自己建造的“家”。 蜜蜂也总是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它们也是十分高明的建筑师,往往有上千上万只蜜蜂共同合作,还要经过精密的测量、计算、设计和指挥实施,最后建成一个具有几万间蜂房的蜂巢。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完成,需要绝对的智慧支持! 在蜜蜂社会中,组织十分严密。蜂儿们靠自己独特的方式相互传递着信息。比如,一只工蜂会靠自己美丽的舞姿告诉同伴们:“在北偏东方向800米有大片槐花,快去采蜜。” 当蜜蜂群体达到一定大的数量,就会发生分群,老蜂王带着它的一半家庭成员离巢而去,这种情景很像发生细胞的有丝分裂时的情景。一个蜂群自动分成两个几乎同样大小的两个部分,各自成为一个完整的群体。 许许多多单独的生物合并成一个生物整体,这种情景不仅仅发生在蚂蚁、蜜蜂这样的昆虫,从低等生物的细菌,到高等动物,许多都显示出了社会性的本质。 我们身体中一个细胞的作用无足轻重,但多个细胞按照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个器官,能力就很惊人,比如,大脑能完成复杂的思维,鼻子有灵敏的嗅觉,肝脏具有排除毒素的能力。像一个蚂蚁、一只蜜蜂、一个细胞,单个存在的时候可能什么也做不成,谈不上是什么智慧的个体,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它可以组成协调有序的智慧群体,就像一个协调有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个体之间通过某种渠道传播信息,统一行动,去完成一项项伟大的工程。正可谓“众擎易举”“众人拾柴火焰高”。 因为是生物群体,才有生命的智慧和奇迹,因为是生命的群体,才有繁衍强大的基础。 最具社会性的,当属我们人类。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我们作为生物群体的特性,人类生存在这个星球,更应发挥群体的力量,互相依存,互相帮助,才能开创美好生活。社会的进步和稳定,需要大家的合力。 活着,不仅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这个群体,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人活着,就应该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明确在集体中的地位。 也需不需要讲很多的大道理,进行大张旗鼓的形式教育。只要记住我们是群体中的一分子,我们需要集体主义的智慧和生存的需求,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也许就会涌现出更多的“雷锋”。价值观的教育一定要讲求方式方法,要讲科学。 蚁巢 蜂巢 细胞组织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044 次阅读|3 个评论
蚁群算法原理及其应用
zxgcqupt 2011-12-25 13:26
蚂蚁是在没有任何指导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分配的,在这种任务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科学的动态平衡!在这一点上,与现实中生产调度、动态任务分配等问题很相似。蚁群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都存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交流通信的机制; (2)都要完成一个相同的任务; (3)利用当前信息进行路径选择的随机选择策略; 蚂蚁当它们碰到了一个还没走过的路口时,就随机选择一条路径前行,同时释放出与路径长度相关的信息素。蚂蚁走的路径越长,则释放的信息量越小。当后来的蚂蚁再次碰到这个路口时,选择信息量较大路径的概率相对较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正反馈机制。 在运用其他智能算法的时候,可以模仿蚁群建立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通信机制! 这是群体表现出智能性的一个基本条件!
8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贴:胡适谈治学方法 第三讲
chenhuansheng 2011-12-17 10:27
http://daniex.info/hushi-how-to-pursue-studies-3.html 第三讲:方法与材料 (四十一年十二月六日在台湾大学讲) 钱校长、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在三百多年以前,英国有一位哲学家叫做培根(FrancisBacon)。他可以说是鼓吹方法论革命的人。他有一个很有趣的譬喻;他将做学问的人运用材料比做三种动物。第一种人好比蜘蛛。他的材料不是从外面找来,而是从肚里面吐出来的。他用他自己无穷无尽的丝做成很多很好看的蜘蛛网。这种人叫做蜘蛛式的做学问的人。第二种人好比蚂蚁。他也找材料,但是找到了材料不会用,而堆积起来;好比蚂蚁遇到什么东西就背回洞里藏起来过冬,但是他不能够自己用这种材料做一番制造的工夫。这种做学问的人叫做蚂蚁式的学问家。第三种人可宝贵了,他们好比蜜蜂。蜜蜂飞出去到有花的地方,采取百花的精华;采了回来,自己加上一番制造的工夫,成了蜜糖。培根说,这是做学问人的最好的模范--蜜蜂式的学问家。我觉得这个意思,很可以作为我今天讲“方法与材料”的说明。 在民国十七年(西历1928年),台大前任校长傅斯年先生同我两个人在同一年差不多同时发表了两篇文章。他那时并没有看见我的文章,我也没有看见他的文章。事后大家看见了,都很感兴趣,因为都是同样的注重在方法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傅先生那篇文章题目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我那篇文章的题目是“治学的方法与材料”。都是特别提倡扩大研究的材料的范围,寻求书本以外的新材料的。 民国十五年,我第一次到欧洲,是为了去参加英国对庚子赔款问题的一个会议。不过那时候我还有一个副作用(我自己认为是主要的作用),就是我要去看看伦敦、巴黎两处所藏的史坦因(Stein)、伯希和(Pelliot)两位先生在中国甘肃省敦煌所偷去的敦煌石室材料。诸位想都听见过敦煌材料的故事;那是最近五十多年来新材料发现的一个大的来源。 在敦煌有一个地方叫千佛洞,是许多山洞。在这些山洞里面造成了许多庙,可以说是中古时期的庙。其中有一个庙里面有一个藏书楼--书库,原来是藏佛经的书库,就是后来报上常提起的“敦煌石室”。在这个书库里面藏有许多卷子--从前没有现在这样的书册,所有的书都是卷子。每一轴卷子都是把许多张纸用一种很妙的粘法连起来的。很妙的粘法!经过一千多年都不脱节,不腐蚀。这里面大概有一万多中国中古时代所写的卷子。有许多卷子曾由当时抄写的人写下了年月。照所记的年代来看,早晚相去约为六百年的长时期。我们可以说石室里面所藏的都是由五世纪初到十一世纪时的宝贝。这里面除了中国文字的经以外,还有一些少数的外国文字的材料。敦煌是在沙漠地带,从前叫沙洲,地方干燥,所以纸写的材料在书库里面经过了一千多年没有损坏。但是怎样能保存这么久没有被人偷去抢去呢?大概到了十一世纪的时候,敦煌有一个变乱,敦煌千佛洞的和尚都逃了。在逃走之前,把石室书库外面的门封起来,并且在上面画了一层壁画,所以不留心的人不知道壁画里面是门,门里面有书库,书库里面有一万多卷的宝贝。变乱经过很长的时期。平静了以后,千佛洞的和尚死的死了,老的老了,把书库这件事也忘了。这样便经过一个从十一世纪到十九世纪末年的长时期。到了清光绪庚子年,那时候中国的佛经已经衰败,敦煌千佛洞里面和尚没有了,住上了一个老道,叫王老道。有一天他要重整庙宇,到处打扫打扫;扫到石室前面,看到壁画后面好像有一个门;他就把门敲开,发现里面是一大堆佛经后,就告诉人说那是可以治病的。头痛的病人向他求医,他就把佛经撕下来一些烧了灰,给病人吞下,说是可以治头痛。王老道因此到发了一笔小财。到了西历1907年,英国探险家史坦因在印度组织了一个中亚细亚探险队,路过甘肃,听到了古经治病的传说,他就跑到千佛洞与王老道嘀咕嘀咕勾搭上了。只花了七十两银子,向王老道装了一大车的宝贝材料回到英国去。这一部分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内存着。史坦因不懂得中国文字,所以他没有挑选,只装了一大车走了。到了第二年--西历1908年--,法国汉学家,一个了不得的东方学家,伯希和,他听说这回事,就到了中国,跑到王老道那里,也和王老道嘀咕嘀咕,没有记载说他花了多少钱,不过王老道很佩服他能够看得懂佛经上的中外文字,于是就让他拿。但是伯希和算盘很精,他要挑选;王老道就让他挑。所以他搬去的东西虽然少一点,但是还是最精萃的。伯希和挑了一些有年月材料和一些外文的材料,和许多不认识的梵文的经典,后来就从这些东西里面发现很重要的中文以外的中亚细亚的文字。这一部分东西,现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这是第二部分。伯希和很天真,他从甘肃路过北京时,把在敦煌所得的材料,向中国学者请教。中国的学者知道这件事,就报告政府。那时候的学部--教育部的前身--,并没有禁止。任伯希和把他所得材料运往法国了。只是打电报给甘肃,叫他们把所有石室里剩余的经卷都运到北京。那些卷子有的长达几丈,有的又很短。到这时候,大家都知道石室的古经是宝贝了。于是在路上,以及起装当中,大家偷的偷,夹带的夹带。有的时候点过了多少件,就有人将长的剪开凑数。于是这些宝贝又短了不少。运到北京后,先藏在京师图书馆。后来改藏在北平图书馆。这是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是散在民间的。有的藏在中国学者手里,有的在中国的各处图书馆中,有的在私人收藏家手中,有的流落到日本人手中。这是第四部分。在一万多卷古经卷里面,只有一本是刻本的书,是一本《金刚经》,是在第一批被史坦因运到英国去了。那上面注有年代,是唐懿宗年间(西历868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日子可以确定的刻本书。此外都是卷子,大概在伦敦有五千多卷,在巴黎有三千多卷,在北平的有六千多卷,散在中国与日本民间收藏家手中的不到一百卷。 那时候(民国十五年)我正在研究中国佛教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的一部分。我研究到唐朝禅宗的时候,想写一部禅宗史。动手写不到一些时候,就感觉到这部书写不下去,就是因为材料的问题。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在中国所能找到的材料,尤其是在十一世纪以后的,都是经过宋人篡改过的。在十一世纪以前,十世纪末叶的宋高僧传里面,偶然有几句话提到那个时代唐朝禅宗开始的几个大师的历史,与后来的历史有不同的地方。这个材料所记载的禅宗历史传,有一个最重要的和尚叫做神会。据我那时候所找到的材料的记载,这个神会和尚特别重要。 禅宗的历史是怎么起来的呢?唐朝初年,在广东的韶州(现在的韶关),有一个不认字的和尚名叫慧能。这个和尚在南方提倡一种新的佛教教义,但是因为这个和尚不大认识字,他也没有到外边去传教,就死在韶州,所以还是一个地方性的新的佛教运动。但是慧能有一个徒弟,就是上面所讲的那个神会和尚。神会在他死后,就从广东出发北伐--新佛教运动的北伐,一直跑到河南的滑台。他在滑台大云寺的大庭广众中,指责当时在长安京城里面受帝王崇拜的几个大师都是假的。他说:“他们代表一种假的宗派。只有我那个老师,在广东韶州的不认字的老师慧能,才是真正得到嫡派秘传的。”慧能是一个獠--南方的一个民族。他说:“从前印度的达摩到中国来,他开了一个新的宗派,有一件袈裟以为法信。这件袈裟自第一祖达摩传给第二祖,第二祖传给第三祖,第三祖传给第四祖,第四祖传给第五祖,都以袈裟为证。到了第五祖,宗派展开了,徒弟也多了,我的老师,那个不认识字的獠和尚,本是在第五祖的厨房里舂米的。但是第五祖觉得他懂得教义了,所以在半夜把慧能叫去,把法的秘密传给他,同时把传法的袈裟给他作为记号。后来他偷偷出去到南方传布教义。所以我的老师才是真正嫡派的佛教的领袖第六祖。他已经死了,我知道他半夜三更接受袈裟的故事。现在的所谓‘两京法祖三帝国师’,(两京就是东京洛阳,西京长安;三帝就是武则天和中宗睿宗。)在朝廷受崇拜的那些和尚,都是假的。他们没有得到袈裟,没有得到秘密;都是冒牌的宗派。”神会这种讲演,很富有神秘性;听的人很多。起初在滑台;后来有他有势力的朋友把他弄到东京洛阳。他还是指当时皇帝所崇拜的和尚是假的,是冒牌的。因为他说话时,年纪也大了,口才又好,去听的人比今天还多。但是皇帝崇拜的那些和尚生气了,又因为神会说的故事的确动人,也感觉到可怕,于是就说这个和尚妖言惑众,谋为不轨,奏准皇帝,把神会流放充军。从东京洛阳一直流放到湖北。三年当中,换了三处地方,过着被贬放逐的生活。但是在第三年的时候,安禄山造反,把两京都拿下了;唐明皇跑到四川。这时候由皇帝的一个太子在陕西甘肃的边境灵武,组织一个临时政府,指挥军队,准备平定乱事。那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筹款解决财政问题。有那么多的军队,而两京又都失陷,到哪里去筹款呢?于是那时候的财政部长就想出一个方法,发钞票--这个钞票,不是现在我们用的这种钞票,而是和尚尼姑必须取得的度牒。--水浒传中,鲁智深杀了人,逃到赵员外家里;赵员外就为他买了度牒,让他做和尚。也就是这种度牒。--但是这个度牒,一定要有人宣传,才可以倾销。必须举行一个会,由很能感动人的和尚去说法,感动了许多有钱的人,这种新公债才有销路。就在那时候,被放逐三年的神会和尚跑了回来;而那些曾受皇帝崇拜的和尚们都已经跑走,投降了,靠拢了。神会和尚以八十岁的高龄回来,说:“我来为国报效,替政府推销新的度牒”。据我那时候找到的材料的记载,这个神会和尚讲道的时候,有钱的人纷纷出钱,许多女人们甚至把耳环戒指都拿下来丢给他;没有钱的就原意做和尚、做尼姑。于是这个推销政府新证券的办法大为成功。对于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两京的军事,神会和尚筹款的力量是一个大帮助。当初被政府放逐的人,现在变成了拥护政府帮忙立功的大和尚。祸乱平定以后,皇帝把他请到宫里去,叫工部赶快给神会和尚建造禅寺。神会死时,已九十多岁;替政府宣传时,已将近九十岁了。神会和尚不但代表新佛教北伐,做了北伐总司令,而且做了政府里面的公债推销委员会的主席。他成功身死以后,当时的皇帝就承认他为禅宗第七祖。当然他的老师那个南方不识字的獠和尚是第六祖了。那时候我得到的材料是如此。 神会虽然有这一段奋斗的历史,但在过了一二百年以后,他这一派并没有多少人。别的冒牌的人又都起来,个个都说是慧能的嫡派。神会的真真嫡派,在历史上没有材料了。所以当我在民国到欧洲去的时候的副作用,就是要去找没有经过北宋人涂改过的真正的佛教史料。因为我过去搜集这些材料时,就知道有一部分材料在日本,另一部分也许还在敦煌石室里面保存。为什么呢?方才讲过,敦煌的卷子,是从五世纪起到十一世纪的东西。这六百多年恰巧包括我要找的时期,且在北宋人涂改史料以前;而石室里的材料,又差不多百分之九十点九都是佛教材料。所以我要到伦敦、巴黎去,要找新的关于佛教的史料,要找神会和尚有没有留了什么东西在敦煌石室书库里面。这就是我方才说的副作用。到了英国,先看看大英博物院,头一天一进门就看见一个正在展览的长卷子,就是我要找的有关材料。后来又继续找了不少。我到法国的时候,傅斯年先生听说我在巴黎,也从德国柏林赶来。我们两个人同住一个地方,白天在巴黎的国家图书馆看敦煌的卷子,晚上到中国馆子吃饭,夜间每每谈到一两点钟。现在回忆起当时一段生活,实在是很值得纪念的。在巴黎国家图书馆不到三天,就看见了一段没有标题的卷子。我一看,知道我要的材料找到了;那就是神会的语录,他说的话和所作的事。卷子里面常提到“会”;虽然那还是没有人知道过,我一看就知道是神会,我走了一万多里路,从西伯利亚到欧洲,要找禅宗的材料;到巴黎不到三天就找到了。过了几天,又发现较短的卷子,毫无疑义的又是与神会有关的。后来我回到英国,住了较长的时期,又发现一个与神会有关的卷子。此外还有与那时候的禅宗有关系的许多材料。我都照了像带回国来。四年之后,我在上海把它整理出版,题为“神会和尚遗集”。我又为神会和尚写了一万多字的传记。这就是中国禅宗北伐的领袖神会和尚的了不得的材料。我在巴黎发现这些材料的时候,傅先生很高兴。 我所以举上面这个例子,目的是在说明材料的重要。以后我还要讲一点同类的故事--加添新材料的故事。我们用敦煌石室的史料来重新撰写了禅宗的历史,可以说是考据禅宗最重要的一段。这也是世界所公认的。现在有法国的哲学家把我发现后印出来的书全部译成法文,又拿巴黎的原本与我编的校看一次。美国也有人专研究这一题目,并且也预备把这些材料译成英文。因为这些材料至少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新的材料,可以纠正过去的错误,而使研究中国佛教史的人得一个新的认识。 就在那一年冬天,傅孟真先生从德国回到中国;回国不久,就往广东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办了一个小规模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后来又应蔡孑民先生之邀,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不久,在历史语言研究季刊第一本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旨趣”。因为我们平常都是找材料的人,所以他那篇文章特别注重材料的重要。这里面有几点是在他死后他的朋友们所常常引用的。他讲到中国三百多年的历史语言学的考据与古韵古音的考据,从顾亭林阎百诗这两个开山大师起,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年,二十世纪初年。在这三百多年当中,既然已经有人替我们开了一个新纪元,为什么现在还这样倒霉呢?傅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提出了三个最精辟的解答: 一、凡是能直接研究材料的就进步;凡是不能直接研究材料,只能间接研究材料的,或是研究前人所研究的材料或者研究前人所创造的材料系统的就退步。 二、凡一种学问能够扩充或扩张他的研究材料的便进步;凡不能扩张他的材料的便退步。 三、凡一种学问能够扩充他作研究时所应用的工具便进步;凡不能扩充他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便退步。(在这里,工具也视为材料的一种。) 所以傅先生在他这篇文章中的结论,认为中国历史语言学之所以能够在当年有光荣的历史,正是因为当时的顾亭林、阎百诗等大师能够开拓的用材料。后来所以哀歇倒霉,也正是因为题目固定了,材料不大扩充了,工具也不添新的了,所以倒霉下去。傅先生在那篇文章里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了三条工作旨趣: 一、保持顾亭林、阎百诗的遗训。要运用旧的新的材料,客观的处理实在的问题。因为解决问题而更发生新问题;因为新问题的解决更要求更多的材料。用材料来解决问题,运用旧的新的材料,客观地处理实在地问题,要保持顾亭林、阎百诗等在三百多年前地开拓精神。 二、始终就是扩张研究的材料,充分的扩张研究的材料。 三、扩充研究用的工具。 以上是傅先生在民国十七年--北伐还没有完成,北伐军事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提出的意见。他在这篇文章里面还发表了一个很伟大的梦想。他说我们最注意的是求新的材料。所以他计划要大规模的发掘新材料: 第一步,想沿京汉路,从安阳到易州这一带去发掘。 第二步,从洛阳一带去发掘;最后再看情形一步一步往西走,一直到中亚西亚去。在傅先生那一篇并不很长的‘工作旨趣’里面,在北伐革命事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里做这样一个扩大材料的梦想。而在最近这二十年来,中央研究院在全国学术机关内,可以说充分做到了他所提出的三大旨趣。我虽然是中央研究院的一份子,却并不是在这里做广告。我们的确可以说,他那时所提出的工作旨趣,不但是全国,亦是全世界的学术界所应当惊异的。 我在民国十七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方法与材料”,已收在文存第三集内,后来又收在胡适文选里面。我不必详细的讲它了。大意是说:材料可以帮助方法;材料的不够,可以限制做学问的方法;而且材料的不同,又可以使做学问的结果与成绩不同。在那篇文章里面,有一个比较表,拿西历1600年到1675年,七十五年间的这一段历史,与东方的那段七十多年间的历史相比较,指出中国和西方学者做学问的工作,因为所用材料的不同,成绩也有绝大的不同。那时正是傅先生所谓顾亭林、阎百诗时代;在中国那时候做学问也走上了一条新的路,走上了科学方法的路。方法也严密了;站在证据上求证明。象昨天所说的顾亭林要证明衣服的“服”字古音读作“逼”,找了一百六十个证据。阎百诗为书经这部中国重要的经典,花了三十年的工夫,证明书经中所谓古文的那些篇都是假的。差不多伪古文里面的每一句,他都找出它的来历。这种科学的求证据的方法。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这种方法与西洋的科学方法,是同样的了不得的。 但是在同一时期,--在1600-1675年这一段时期,--西洋做学问的人是怎么样呢?在十七世纪初年,荷兰有三个磨玻璃的工匠,他们玩弄磨好的镜子,把两片镜片叠起来,无意中发明了望远镜。这个消息传出去以后,意大利的一位了不得的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便利用这一原理,自出心裁的制造成一个当时欧洲最完美的最好的望远镜。从这个望远镜中发现了天空中许多新的东西。同时在北方的天文学家,开普勒(刻伯勒)(Kepler)正在研究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他对于五大行星当中火星的轨道,老是计算不出来,但是搜集了很大材料。后来刻伯勒就假设说,火星轨道不是平常的圆形的而是椭圆形的;不但有一个中心而且有两个中心。这真是大胆的假设;后来证实这个假设是对的,成为著名的火星定律。当时刻伯勒在北方,伽利略在南方,开了一个新的天文学的纪元。伽利略死了二三十年后,荷兰有一位磨镜工匠叫做李文厚(Leeuwenhoek)。他用简单的显微镜来看毛细管中血液的运行和筋腱的纤维。他看见了血球、精虫、以及细菌(1675年),并且绘了下来。我们可以说,微菌学是萌芽于西历1675年的。伽利略并且在物理学上开了新的纪元,规定了力学的几个基本原理。 就在伽利略去世的那一年(西历1642),一位绝大的天才科学家--牛顿(Newton)--在英国出世。他把刻伯勒与伽利略等人的发现,总结起来,做一个更大胆的假设,可以说是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胆的二、三个假设中的一个,就是所谓万有引力的定律。整个宇宙所有这些大的星,小的星,以及围绕着太阳的各行星(包括地球),所以能够在空中,各循着一定的轨道运行,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万有引力的缘故。在这七十五年中,英国还有两位科学家我们必须提到的。一位是发明血液循环的哈维(Harvey),他的划时代的小书是1628年出版的。一位是了不起的化学家波耳(Boyle),他的在思想史上有名的著作“怀疑的化学家”是1661年出版的。 西方学者的工作,由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产生了力学定律、化学定律,出了许多新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理学家。新的宇宙出现了。但是我们中国在这个时代,在学者顾亭林、阎百诗的领导下做了些什么呢?我们的材料是书本。顾亭林研究古韵,他的确是用新的方法,不过他所用的材料也还是书本。阎百诗研究古文尚书,也讲一点道理,有时候也出去看看,但是大部分的材料都是书本。这三百多年来研究语言学、文字学所用的材料都是书本。可是西方同他们同时代的人,象开普勒(刻伯勒)、伽利略、牛顿、哈维、波耳,他们研究学问所用的材料就不仅是书本;他们用作研究材料的是自然界的东西。从前人所看不清楚的天河,他们能够看清楚了;所看不见的卫星,他们能看见了;所看不出来的纤维组织,他们能看出来了。结果,他们奠定了三百年来新的科学的基础,给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而我们这三百年来在学问上,虽然有了了不起的学者顾亭林、阎百诗做引导,虽然可以说也有“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但是因为材料的不同,弄来弄去离不开书本,结果,只有两部“皇清经解”做我们三百年来治学的成绩。这个成绩跟三百年来西方科学的成绩比起来,相差真不可以道理计。而这相差的原因,正可以说明傅先生的话:凡是能够扩充材料,用新材料的就进步;凡是不能扩充新的材料,只能研究旧的,间接的材料的就退步。我在那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张表,可以使我们从这七十五年很短的时间中,看出材料不但是可以限制了方法的使用,而且可以规定了研究的成绩如何。所以我那篇文章后面也有一个和傅先生类似的意见,就是说:做纸上的考证学,也得要跳过纸上的材料--老的材料,去找新的材料,才可以创造出有价值的成绩。我那篇文章虽然没有他那一种远大的大规模的计划,但是也可以作为他那篇历史上很重要的宣言的小小注脚。我们的结论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地方是我始终没有他那样大规模的梦想:做学问的团体研究,集团研究(CorporateResearch)。培根在三百多年前曾有过这种梦想--找许多人来分工合作,大规模的发现新的真理,新的意思,新的原则,新的原理;在西洋各国已经逐渐实现了。中国方面,丁文江先生在北平创立了中国地质调查所,可以说是在北方的一个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团体,为团体研究、以搜集新材料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土。在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尤其是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在中国的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各方面,充分的使用了傅先生的远大的见识,搜罗了全国第一流的研究人才、专家学者,实地去调查、去发掘。例如,安阳的十五次发掘,以及其他八省五十五处的发掘,和全国各地语言语音的调查:这些工作,都是为扩充新的材料。除了地质调查所以外,历史语言研究所可以说是我们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的学术研究团体。我们也可以说,中国文史的学问,到了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以后才走上了完全现代化完全科学化的大路,这是培根在三百年前所梦想的团体研究的一个大成绩。 不论团体研究也好,个人研究也好,做研究要得到好的成绩,不外上面所说的三个条件:一,直接的研究材料;二,能够随时随地地扩张材料;三,能够扩充研究时所用的工具。这是从事研究学问而具有成绩的人所通有的经验。 我开始讲“治学方法”第一讲的时候,因为在一广场中,到的人数很多,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所以只能讲一些浅显的小说考证材料。有些人认为我举的例太不重要了。不过我今天还要和诸位说一说,我用来考证小说的方法,我觉得还算是经过改善的,是一种“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我可以引为自慰的,就是我做二十多年的小说考证,也替中国文学史家与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扩充了无数的新材料。只拿找材料做标准来批评,我二十几年来以科学的方法考证旧小说,也替中国文学史上扩充了无数的新证据。 我的第一个考证是《水浒传》。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七十一回,从张天师开始到卢俊义做梦为止。但是我研究中国小说,觉得可以分为两大类。象《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是第一类,是创造的小说。另一类是演变的小说;从小的故事慢慢经过很长时期演变扩大为整部小说:象《水浒传》、《西游记》、《隋唐演义》、《封神榜》等这一类故事都是。我研究《水浒传》,发现是从《宣和遗事》这一本很小的小说经过很长的时期演变而来的。在演变当中,《水浒传》不但有七十一回的,还有一百回的、一百二十回的。我的推想是:到了金圣叹的时候,他以文学的眼光,认为这是太长勒;他是一个刽子手,又有文学的天才,就拿起刀来把后面的割掉了,还造出了一个说法,说他得到了一个古本,是七十一回的。他并且说《水浒传》是一部了不得的书,天下的文章没有比《水浒》更好的。这是文学的革命,思想的革命;是文学史上大革命的宣言。他把《水浒》批得很好,又做了一篇很好的序,因此,金圣叹的《水浒》,打到一切的《水浒》。我这个说法,那时候大家都不肯相信。后来我将我的见解,写成文章发表。发表以后,有日本方面做学问的朋友告诉我说:日本有一百回、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后来我在无意间又找到了一百十五回、一百二十四回本和一百十九回本。台大的李玄伯先生也找到一百回本。因为我的研究《水浒传》,总想得到新的材料,所以社会上注意到了,于是材料都出来了。这就是一种新材料的发现,也是二十多年来因我的提倡考证而发现新的材料。 关于《红楼梦》,也有同样的情形。因为我提倡用新的观点考证《红楼梦》,结果我发现了两种活字版本,是乾隆五十六年和五十七年的一百二十回本。有人以为这个一百二十回本是最古的版本,但也有人说《红楼梦》最初只有八十回,后面四十回是一个叫做高鹗的人加上去的。他也编造了一个故事说:是从卖糖的担子中发现了古本。我因为对于这个解释不能满意,总想找新的材料证明是非,结果我发现了两部没有排印以前的抄本,就是现在印行出来的八十回本。 因为考证《红楼梦》的关系,许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抄本出现了。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曹雪芹一家的传记材料。最后又发现脂砚斋的详本《红楼梦》;虽然不完全,但的确是最早的本子--就是现在我自己研究中的一本。后来故宫博物院开放了,在康熙皇帝的一张抽屉里发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一张秘密奏折。这个奏折说明当时曹家地位的重要。曹雪芹的曾祖、祖父、父亲、叔父三代四个人继续不断在南京做江宁织造五十年,并且兼两淮盐运使。这是当时最肥的缺。为什么皇帝把这个全国最肥的缺给他呢?因为他是皇帝的间谍,是政治特务;他替皇帝侦查江南地方的大臣,监视他们回家以后做些什么事,并且把告老回家的宰相的生活情形,随时报告皇帝。一个两江总督或江苏巡抚晋京朝圣,起程的头一天,江苏下雪或下雨:他把这个天气的情形用最快的方法传达给皇帝。等到那个总督或者巡抚到京朝见时,皇帝就问他“你起程的头一天江苏是下雪吗?”这个总督或者巡抚听到 皇帝这个问话,当然知道皇帝对于各地方的情形是很清楚的,因此就愈加谨慎做事了。 我所以举《红楼梦》的研究为例;是说明如果没有这些新的材料,我们的考证就没有成绩。我研究这部书,因为所用的方法比较谨严,比较肯去上天下地动手动脚找材料,所以找到一个最早的脂砚斋抄本--曹雪芹自己批的本子--,和一个完全的八十回的抄本,以及无疑的最早的印本--活字本--,再加上曹家几代的传记材料。因为有这些新材料,所以我们的研究才能有点成绩。但是亦因为研究,我们得以扩张材料:这一点是我们可以安慰自己的。 此外如《儒林外史》,是中国的第一部小说。这本书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吴敬梓做的。当我在研究时,还不知道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我为了考证他的人,要搜求关于他的材料。不到几个月的工夫,就找到了吴敬梓诗文集全集,后面还附有他儿子的诗。这厚厚的一本书,在书店中别人都不要的,我花一块半钱就买到了。这当时是一个海内孤本(我恐怕他失传,所以重印了几千册)。就拿这种考证来讲,方法与材料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材料,就没有法子研究;而因为考证时能够搜求材料,又可以增加了许多新材料。 我再用佛教史的研究说明扩张材料。我那年在英国大英博物院看敦煌卷子的时候,该院一位管理人员告诉我说: 有一位日本学者矢吹庆辉刚刚照了许多卷子的影片带回去。后来矢吹庆辉做了一本书叫“三阶教”。这是隋唐之间佛教的一个新的研究;用的材料,一部分是敦煌的卷子,一部分是日本从唐朝得来的材料。 我搜求神会和尚的材料,在巴黎发现敦煌所藏的两个卷子。我把它印出来以后,不到三年,日本有位石井实先生,买到了一个不很长的敦煌的卷子,也是与神会和尚有关的材料。这个卷子和我所发现的材料比较起来,他的前面一段比我发现的少,后面一段比我发现的多。这个卷子,他也印出来了。另外一位日本学者铃木,也有一卷关于神会的卷子;这和我所发见的是一个东西,但是抄写的不同,有多有少,可以互相补充。因为考证佛教史中禅宗这个小小的问题,增添了上面所说的许多材料。 日本的矢吹先生在伦敦博物院把敦煌所藏的卷子照了许多影片带回日本以后,日本学者在这些照片里面发现的一件宝贝,就是上面讲到的,南方韶州地方不认识字的和尚,禅宗第六祖慧能的语录--《坛经》。这是从来没有的孤本,世界上最宝贵的本子。这本《坛经》只有一万一千言;在现在世界上流行的本子有两万两千言。这本《坛经》的出现,证明现在流行的《坛经》有百分之五十是后来的一千多年中和尚们你增一条,我添一章的加进去的,是假的。这也是佛教史上一个重要的发现。总之,因为我考证中国佛教新的宗派在八世纪时变成中国正统的禅宗的历史,我就发现了许多新的材料。 最后我感谢台湾大学给我这个机会--讲学。我很惭愧,因为没有充分准备。我最后一句话,还是我开头所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求证当中,自己应当自觉的批评自己的材料。材料不满意,再找新证据。这样,才能有新的材料发现;有新材料才可以使你研究有成绩、有结果、有进步。所以我还是要提一提台大前任校长傅先生的口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载1952年12月2、6、7日台湾《新生报》
24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蚂蚁公园:艺术还是BT还是。。??
热度 1 seawan 2011-11-7 21:17
从淘宝上偶然发现,现在时兴一种玩具(宠物)叫“蚂蚁公园”, 就是使用透明胶质做的蚂蚁窝, 还赠送活蚂蚁。 加几十块钱,还可以赠送蚁后。 转几张图片放到这里。 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 还是BT。 也许我的思维太老旧了。 也许可以得到一些人生的启迪。。。思考。。。 我们也像蚂蚁,在一个“人造”的环境中,为着可怜的一点食物,挖洞,搬运,争斗。。。 半半糖给力?窈邪?埃? 绿色 、 环保 、低碳、 实用 ! 一、可以定做组合版(60元一套组合) 组合版本的请拍这个链接 :并且备注哪种组合 二、容器好,硅胶塞,精美包装 蚂蚁公园,从上市到现在,已经有2年多了,一直受到广大客户的好评。 蚂蚁外出来的凝胶,被蚂蚁当成砖头,砌在上面,蚂蚁天生就是优秀的工程师@!! 大伙:哇塞,大家要搬进蚂蚁公园了,别挤呀,大家注意素质! 谁推我啊! 容器壁超厚: 有2.2mm厚,不容易摔坏! 跑来跑去的小蚂蚁 好冷呀!大家聚在一起取暖!(小三:谁踩到我的脚了!!) 小四:爬墙罗,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专利产品,品质?V?
个人分类: 周围|5509 次阅读|4 个评论
蚂蚁之迷
热度 4 sportmuscle 2011-10-16 21:06
蚂蚁之迷
一直在想蚂蚁非常喜欢吃糖,为什么不胖? 是因为他整天忙忙碌碌吗?并且蚂蚁的力量很大,可以拖动比他体重大100倍的物体?是因为他有超强的肌肉吗? 图片来自网络
358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南人北游(2) 粽子与蚂蚁(学生写的,感觉很好,转来)
frank021 2011-10-12 14:48
对于路痴来说,地铁是一种令人惧怕的交通工具,顶着大帮混蛋的诅咒,虽然压宝似的选择方向,没有任何底气,但行程还算顺利,沿途众多美女相伴,春光无限,一路养眼,迷路担忧全抛在脑后。 “辰哥!”,小粽子终于出现了,带着一脸熟悉的笑容。“张献忠!”,我快步向前,伸出右手,他也见势伸出右手,两人深情一握,互拍肩膀,“你来啦!”,“嗯!”——男人之间的方式,早已不是当年的青涩少年,但那脸笑容,那些话语,那些情感,还有那 9 班精神,一切又仿佛昨日重现。 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我只得蹭住于北航。到宿舍放下行李后,粽子带我在学校参观,路中两人你言我语,尽情叙旧,笑声风采依然。中午,粽子请我到北航最好的食堂吃饭,在那里我见识到了他们班唯一的女生,面对她,粽子似乎显得很不自然。我心领神会,把话题引到饭菜上,然后又有意无意地感慨一句,“北航美女好多啊!”,“毛,有时间去北影或中戏看看,那里美女才多。”——害羞的粽子,风流不减当年。 此次北游,遵循不打扰他人学习的原则,故当晚就跟着粽子自习到 23 : 00 点,至此为止,我已是 40 多小时未休息了,借着意念强忍,脑子就像被蚀空了一样,丝毫不记得当晚看了些什么。 下午粽子上课,我去清华未得其入,带着一身疲惫与满腔怒火回到北航,独自一人坐在绿园湖边。湖边柳絮轻舞,湖中鸳鸯嬉戏,这样的场景确实不适合一个孤独的外来人,所以我只得躲在一旁看蚂蚁,尽量避免直视风月之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特定的自然与文化也必然养育出特定行为的蚂蚁——蚂蚁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所以这样的思想从小有之。北航的蚂蚁长约 8mm ,比常见的工蚁大得多,算是典型的山蚁,头尾匀称,身体软而多水,运动灵敏度极高。与先前在南师、南大看到的蚂蚁大有不同,那里的蚂蚁大而壳硬,且喜欢走草地,觅食的过程就像在春游一般;相比起来,首都的蚂蚁似乎更有生活压力,看不到闲情逸趣,有的只是急促地来回搜索,枯叶、树皮、泥地……到处都是它们忙碌的身影。回想起北京的繁华,此刻却令人窒息。 正准备动身,发现手臂上有一只蚂蚁,螺旋式上爬,触角快速地跳动,这个背负巨大压力的小东西竟也显现出一种莫名的可爱。“走吧,不要在我身上浪费无谓的时间”,我起身把它吹到树上。 手臂顿时轻了许多,只是突然肩膀更重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团队里谁是“懒蚂蚁”
热度 6 windlight 2011-10-12 11:22
赵凤光 http://wiki.mbalib.com/wiki/%E6%87%92%E8%9A%82%E8%9A%81%E6%95%88%E5%BA%94 这里提到一个“懒蚂蚁”概念。: 什么是"懒"蚂蚁效应    日本北海道大学 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懒于杂务,才能勤于动脑。   相对而言,在蚁群中,“懒蚂蚁”更重要;而在企业中.能够注意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人也更重要。 实际应该是分工的一个概念。一个科研团队不应该每个人要是全面手,或都战斗在一线。需要有些人做不是一线的工作。 那么要回答一个问题,谁是科研团队里的“懒蚂蚁” 企业的部门有不少分工明确的人。 而科研院所里的PI们就是要亲历亲为了。
个人分类: 科学方法学|4178 次阅读|8 个评论
流逝的青春,追忆的过往
hongleiwang 2011-9-27 17:11
有时候一个人,就会想起一些事。那是一些什么事,如今都已不在重要了。就象所有流逝的青春一样,一旦成为过往就只能追忆了。所有的云烟往事都已渐渐消散,留下的只有自己一个人。 也许着就是成长吧。我们总是以为长大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可是一眨眼的功夫,所有的童年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就象小说里写的那样,今天你还在无忧无虑的 游戏,明天就已经有人甜甜的叫你爷爷了。 我们被这个世界欺骗着,然后我们再去欺骗这个世界。其实到头来被欺骗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一直在碌碌无为着,就象一只劳碌的蚂蚁一样。不要去探究是为了什么,因为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忙碌。 我们玩弄着时间,时间也在玩弄着我们。最后荒废的只有我们自己的青春。不要去探究时间的起点和终点。当你努力的去探求的时候,你知会迷失自我,就象一只没有触角的蚂蚁一样,不停的走,不停的走,可是事实上你是一直在原地打转。 青春是什么?如果一个人还在这样疑问的话,那说明你正在青春。青春为了什么?如果有人还在被这个问题纠缠的话,那么只是说明他还在荒废自己的青春。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只想静静的思考。想那些无关自我,无关人类,无关宇宙的无聊问题。有时只想说服自己去干一些貌似高尚其实无聊的事情,可是在某一个瞬间我才恍悟:原来我一直在做这些事情。 尽管我知道这样的问题很无聊,可是我还是不禁的要问: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死亡的终点在哪里?笑过之后会怎样?悲伤的尽头是否就是欢乐?要去怎么样追求自己的终点?…… 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是无法抑制的悲伤,就象所有的重逢都预示着又一次的分离一样。请不要苛求别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就象风一样,为了生存只能不停的漂泊。 所有的幸福都只存在于记忆中,就象所有的期待都是下一次一样。没人可以逃脱时间的惩罚,就象没人能够拒绝撒旦的诱惑一样。 就让我的青春象所有的往事一样,轻轻的飘过我的心田。当我老去的时候,我依然记得那年春天躺在麦田里,耳畔是好听的鸟鸣,有缓缓的微风吹过,有阳光,天空很蓝,还有一朵朵的白云,象棉花糖一样飘过我无悔的青春。 所有流逝的青春都是值得记忆的,所有的过往都是值得缅怀的。
个人分类: 以前的旧文|24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咬人的蚂蚁
fjlrs 2011-9-18 10:19
记得小时候在福建老家没有被蚂蚁咬过,也不觉得蚂蚁会咬人。2000年来广州后被一种长约3毫米的棕黄色小蚂蚁咬,不会出血,但像蚊子叮的痛,对这种蚂蚁直接捻死。2001年在马来西亚Pasoh保护区时无意用手指撩拨一种长1厘米的黑蚂蚁,结果蚂蚁头部的两支弯针一样的东西像针一样刺进手指头,手指头直接出血,还不敢直接按死蚂蚁,怕那两根针状物留在体内,而只能静等那蚂蚁自动抽出针状物才放心。以后虽看到外来入侵物种红火蚁的一些防治指南,知道这玩意咬人,不过没有碰到过。昨天在单位苗圃里除了被小蚂蚁咬,还发现长约5毫米的黑蚂蚁也在咬我,真不知道有这么多蚂蚁会咬人!
4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普之梦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9-11 10:18
照片为附近公园所拍。 我来到一个科普植物园,里面的一条小路的路口有个门临时封掉了,碰上门上才发觉原来这个门的中间装的不是门板,而是用没有粘性但很有弹性如蚕丝般的蜘蛛丝网起来的。 惊讶之余打量了一下周围,发现门旁有几块翡翠一般的东西,上面有很多蚂蚁围着蚜虫采蜜汁。心中奇怪这个翡翠一般的东西是什么,用手触摸,感觉软而有 韧性,像凝胶一般。仔细观察,发现原来蚂蚁在凝胶里面打洞做窝。想起自己小时候用玻璃瓶里装上泥土养蚂蚁时只能看到瓶子一圈中蚂蚁的活动;也想起女儿在国 内的玩伴有人用玻璃板养蚂蚁,这样虽然可以看到所有的蚂蚁洞了,但强制整个蚂蚁窝必须是一个平面,不够自然;而这里用这有些透明的凝胶来让蚂蚁做窝倒是个 好主意。 正观察着,一只不知什么虫子飞进了我的耳朵,这虫子紧接着也明白跑错地方了,于是头朝里屁股往外向外面退,怎奈我耳朵出口比较小,它的屁股挤不出来 了。我可以感觉到它的腿在我耳道里用力地撑,我的耳朵口也被它顶得胀鼓鼓的。我配合它将我的嘴巴张大作打哈欠状,活动着颚骨的关节,以便它在用力时我的耳 朵口的洞可以大一些。但试了几次,它还是失败了。这时,我听到这虫子气喘吁吁,大口地喘着气。没想到虫子也会喘气,而且它喘气的声音和人倒有点像,像是叹 气声音一样。再试几次,它又失败了,我可以想见它有多累,它又屁股堵在我耳朵口头朝里喘气了,奇怪,这声音简直和人的喘气声一模一样。于是我醒了,原来是 女儿鼻子不通气,睡觉时发出呼哧呼哧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 这梦真是和周围的环境密切配合呀。女儿的喘息声应该是持续很长时间的,但这个声音是什么时候进入到我的意识/潜意识中的呢?是我熟睡中先在潜意识听 到了女儿的喘息声然后大脑据此帮我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还是我在自由做梦过程中女儿的喘息声进入了我的意识从而自动将二者关联修改了我的梦?如果是前者, 这大脑真是有能耐,在梦中曲曲折折先做了这么长的铺垫;如果是后者,怎么正好这个虫子很累的时候女儿的喘息声开始进入我的意识? 早一步晚一步都和我的梦接不上了。
264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刚来美国的几天
热度 3 JackyJzhang 2011-9-5 06:49
刚来美国的几天
来了有几天了,实验室也去看了一下,不过实验室还在搬家。估计还得一段时间才能开始实验,这两天 在 帮忙拆箱子。老板挺不错的,年轻的华人,干劲十足,我挺喜欢他的,还请我吃了一顿大餐。 在国内感觉自己英语还挺好的,来这边深切地感受到英语需要提高。 感觉也没什么不适应的,也不像别人说的有时差,我这两天睡得都挺好的。 住在monterey park,华人好像特别多,我出去都不用讲英语的,环境还挺好。不过就是这样锻炼英语机会就少了,在学校还是很多的老外的。 运气挺好的,房东挺不错,然后有个同事帮了我很大忙,帮我租的房子,去机场接我,然后这两天带我去学校,真是十分感激。过两天我就得自己试着坐公交车去了,公交站离住的地方很近,还是很方便的。就是这边房子里老发现有小蚂蚁,早晨的时候甚至有几只都爬我床上了,讨厌的很。 感觉自己最近一段时间运气一直都不错,老婆投到一个挺不错的期刊的文章竟然没有修改就直接接受了,我以前都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然后我博士的一部分工作投到一个期刊审稿回来,也不用补实验。 房子都很漂亮 路边上好多好高的树
个人分类: 生活|9161 次阅读|6 个评论
小蒜上面的大蚂蚁
热度 5 flly 2011-8-29 21:10
小蒜上面的大蚂蚁
是小蒜小,还是蚂蚁大呢? 您自己看
个人分类: 其他昆虫|3204 次阅读|11 个评论
蚂蚁的“科学性”
liwei999 2011-7-9 19:44
如果镜某没有记错,“常温核聚变”是化学家们做的。 (102053)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07 06:37AM 扯“科学性”,最后都是要落实到人的行为上。“颠覆现有的化学理论?”是行外人的论法,是受了行里、行外的人的“欺骗”了。不要以为这个“现有的化学理论”很能预见将来。人想不到的,自然也就作不到。这时,科学理论是一点忙都帮不上。 科学家们需要的是“刺激”--如同蚂蚁找食儿那样的“探索”。而对于蚂蚁留下的那些“气味”,有人就要说,那叫蚂蚁的“科学性”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1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昨天看蚂蚁大战
热度 2 seawan 2011-6-22 08:24
昨天看蚂蚁大战
今天下雨。 本来在雨前可能会有 蚂蚁过道 的现象,可是雨前难道也有 蚂蚁大战 的倾向? 本人手机上的摄像头太次,不能反应这场战争的壮观,只好从网上引用一个: 但实际上,我看到的是在石子路上发生的。 由于石子之间有比较宽的缝隙,因此,大量的蚂蚁body堆集在这些缝隙中, 形成黑色的壕沟(正如上面图片中的瓷砖缝隙的黑色线条一样,不过更为宽厚)。 思考几个问题: 1. 为什么蚂蚁会大战? 另外多看到“两个打一个”的现象。蚂蚁也会“集中优势兵力”。 1.2 蚂蚁有仇恨吗? 一般说来,有“仇恨教育”的军队比没有这个(例如只有雇佣关系)的作战能力更强。 2. 为什么body一般在壕沟里面比较多? 难道蚂蚁会百忙之中搬运body到低洼处吗(平时它们却可能有此习惯)? 3. 我们人类是否有时候也像蚂蚁一样? 野蛮,盲目。 正好杜老师做一个“历史上的今天”,配合看看 1941年6月22日晨5时,盖世奸雄希特勒一声令下,三百万德意志
个人分类: 周围|2821 次阅读|2 个评论
想当一只蚂蚁
热度 1 seawan 2011-6-19 08:29
想当一只蚂蚁
或者borg。 也许borg更酷些。 蚂蚁和borg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不需要个体意志和个体决策。 一切听上头的。 这样生活变得很容易。 而如果你有自己的思想, 同时又有各种指令像指挥一只蚂蚁一样的指挥你, 就不爽了: 矛盾。冲突。精神分裂。 Borg们有一句每次见面都会说的台词: We are the Borg... 即便是只有一个borg,它也会这么说, 因为对borg来说, 个体不存在, 只有集体——the Borg collective。 Borg还有一句著名台词: Resistance is futile! (抵抗是徒劳的) 一般说来这是正确的, 因为个体如何对抗一个庞大的集体? 不过Startrek中Borg也总是遇到对手, 从光头舰长Picard到女舰长Janeway, 都重创过Borg; 连机器人Data, 也把Borg女王懵了一把; 衰啊。 人有 个体特性 ,有个体意志, 不管这是不是进化产生的“先进代表”, 动物界目前的状况是:越高等的动物个体一直越发展。 科学网有人提出(李亚辉是不是第一个不知道): 征服人心者,收获仇恨。 有些道理; 因为这是企图消灭个体特性。 ========= 看看下面这个borg比较酷? 伟大的光头Picard舰长曾被Borg捕获并成为一只borg drone时的光辉形象 奥巴马Borg老大 (图片取自网络,无意不恭,仅供娱乐)
个人分类: 思考|5248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如蚁,贵在心齐——看美女,悟人生(图)
sheep021 2011-6-18 12:01
LEIVI 的博文 湖北古代美女VS湖北现代美女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这两个美女。 王昭君 刘亦菲 吕喆:弱弱的问一句,刘亦菲的美国籍是现代版的和亲么? ME:老吕问得好啊 和亲啥又不好? 杜甫《前出塞》 和,和谐的和。和来和去,都成中华民族了 博主回复(2011-6-18 11:08) : 这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国家安定不能以牺牲百姓的幸福为代价来换取。如果昭君是自愿的,并获得了她期待的幸福,那和亲自然是成功的,如果昭君不是自愿的,过得并不快活,我觉得这和亲就失败了。 ME: 这个说来话长,作为一个个人,昭君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幸福的权利,但,从民族大义上看,谋取和平,总要有牺牲。从历史上看,国家安定,总是以牺牲部分百姓的幸福为代价来换取的 这个道理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  蚂蚁的壮举   突如其来的水包围了一小块陆地,那一小块陆地有许多的蚂蚁,是蚂蚁的家园。蚂蚁们对水是很敏感的,因为它们不会水。天要是要下大雨了,它们总是能够预先知道,于是就能看到它们浩浩荡荡搬家的场面。但是这一次它们无法预先知道,因为这一次是人祸,那个人挖开了沟渠,要浇灌他的菜园子。天灾可以预知,但是对于人祸蚂蚁们就无法预知了。   蚂蚁们爬出了洞,一阵慌乱,蚂蚁们秩序了,它们聚拢,聚拢,聚拢成了一个大大的蚂蚁团,这时,水漫了上去,蚂蚁团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风的吹动下,蚂蚁团滚动,在水面上向前滚动。没有一只蚂蚁松手,那蚂蚁团好像向前漂得很轻灵。终于,他们抵达了陆地,它们分散开来,它们一定又一次开始重建家园。那人看得呆了。他在想,假如有蚂蚁不想在最外边,想在里边安全着,还会有那紧密的蚂蚁团吗?假如有更多的蚂蚁这样想,还会有蚂蚁团吗?他的脑海闪现了一个词:团结。这是他因为目睹蚂蚁的壮举而创造的一个词!他想: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词啊!   他把蚂蚁的壮举讲给他的子孙,临了总要说一句:“团结啊!”他的子孙把蚂蚁的壮举讲给他们的子孙,临了总要说:“这就是团结啊!”后来蚂蚁的故事流传开了,一代叮嘱一代:“团结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同心合力。” 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首先是社会的人,然后才是自然的人。 脱离社会需求,追求自由和幸福是盲目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相关链接: 人生如梦 VS 人生如 戏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马陆(千足虫)和大蚂蚁
热度 3 angelfish512 2011-5-17 16:25
马陆(千足虫)和大蚂蚁
5月7日,前往杭州太子湾公园游玩,顺着上山的小路行走,沿途看到了马陆、大蚂蚁和石龙子。马陆和蚂蚁都拍了照片,石龙子异常警觉且行动迅速,待我拿出相机就钻进缝隙中不见踪影了。就贴几张马陆和蚂蚁的照片吧。可能很多人看了马陆会觉得很恶心,如果恶心到你了,请见谅哦。 马陆 ,又名千足虫、百节虫、马蚰,隶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倍足亚纲。分布广泛。多喜生活在阴湿的环境,在土块表层,土缝中活动,以腐败的植物为食。头后的3个体节各生足一对,其他体节每节有足两对,足的总数可多至200对。正是因为其多足的特点而得名千足虫。 根据这条马陆与1角的比例来看,体长应该有12cm左右 马陆受到外界刺激后会蜷曲身体 侧边 潜入草丛 像一条小蛇一样在草丛中爬过 下面是大蚂蚁的照片。这种蚂蚁很大,比我们平时见到的那种褐色的小蚂蚁大了很多倍,而且很多长有翅膀,不知道是何种蚂蚁。 石缝中是密密麻麻的蚂蚁 从大蚂蚁与1角的比例来推断,有些大的体长可达1.6-1.8cm(算上翅长)! 在石板上爬行 这张是开闪光灯照的
个人分类: 虫虫世界|1244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与女儿一起看蚂蚁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5-8 22:29
小时候养蚂蚁,广口瓶放好泥土,用布把玻璃瓶裹起来,捉几只蚂蚁放进去,于是蚂蚁就在里面挖窝了,打开布就可以看到蚂蚁挖的地道,看着蚂蚁在里面爬。 一直鼓动女儿也养养蚂蚁,但女儿无动于衷。正好女儿的巧克力豆掉地上了,就带她喂蚂蚁吧。结果出乎意料,她主动要我帮她养蚂蚁了,盯了我一天了。 桃花满地,亲爱的,你在看什么? 看我力气多大,一个人可以搬动这么大的巧克力糖。 GO,GO,GO…… GO,GO,沟——呀! 掉沟里去了。 叫来帮手,大家一起来帮忙。 研究…… 看我多厉害,我这块比你们大多了,还粘了个花瓣,我一个人搞定! 一个人搞定…… 继续一个人搞定…… 看你们,还在研究…… 还在研究…… 都头朝下了,这么多人还是搬不动…… 哪里的同伴挂了?拖我也得拖回去。 还是这里的花蜜好吃。 我个头大,我可不是蚂蚁!!! 个头大有什么用,还是人多力量大! 人多…… 人多多……
个人分类: 生活|2442 次阅读|6 个评论
蚂蚁上树,臭虫满园
热度 10 xqhuang 2011-4-29 13:37
蚂蚁上树,臭虫满园
蚂蚁上树,臭虫满园 关于刘菊花女士硕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方太太终于有话要说,她以一篇“问心无愧”的雄文进行反击。昨天在科学网读“问心无愧”,作者:方舟子妻?第一个反应是方舟子又被人恶搞,用这样的作者名,难道不是在恶心方舟子先生?点击 方舟子新浪博客 , 大跌眼镜,原来一切都是真的。 在方先生的博客,我重温了一遍“问心无愧”。看完之后,心想:“原以为是此生读过的最滥博文,没有之一。但是,似乎还不错嘛。”为什么说它还不错,因为我终于知道什么叫“问心无愧”! 刘菊花女士,你首先有愧于你的硕士论文!瞧你怎么说话:【 如果不是被指责“涉嫌抄袭”,我不会再把自己的硕士论文翻出来看一遍,我甚至已经在作品存货里找不到它了,最近还是请朋友帮忙从网上下载一份寄给我重温了一遍 】。刘女士,你认真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这篇你不想再看第二眼的硕士论文,你凭什么敲开新华社的大门?又凭什么撞开方舟子的心扉?你这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希望你今后能“日三温你文”,因为是它改变了你的命运!你现在的处境,真可谓“成也此文、败也此文”,更应该认真反思,经常品读自己的硕士论文。 刘菊花女士,你愧对新华社和同学!你是这样说的:【 我从没打算从事学术研究,也从未想过要发表这篇文章,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当年写论文的心态是:通过了就好 】。作为一名新华社高级记者,难道不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研究?难道不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我看来,你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天天从事学术研究,这是“记者”与“妓者”的本质区别。另外,硕士论文“通过了就好”,也许是普遍现象,不过按照方先生严谨的态度,你就得出示证据,你是如何得出“大多数同学一样”这个结论? 刘菊花女士,你愧对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和答辩老师!再瞧你洋洋自得的样子:【 我的硕士论文水平不高,但却是当天参加答辩的同学中唯一一个全票通过的。一位老师说:“你还挺能辩的。”因为当时我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也知道自己想说些啥,所以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能自圆其说。为此当时颇自豪了一小会儿 】。自认为水平不高的硕士论文(事实也证明,刘女士硕士论文的水平的确不高),只因为答辩者能辨、能自圆其说,而成为当天唯一一个全票通过的。如果这些都是事实,建议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关门,答辩老师集体“自杀”! 出人意外的是,文章中气势夺人的刘女士,突然宣称自己不过是只小蚂蚁!刘女士为什么想做人人可踩的小蚂蚁?我来揭开谜底吧,这不过是科学网王鸿飞老师“99%不合格理论”的“蚂蚁版”。潜台词是:大家皆蚂蚁,又何苦死死相逼?有趣的是,低调硕士蚂蚁却高调自爆:我的学士论文是Top Ten的优秀!如果说硕士是蚂蚁,本科是什么?跳蚤还是臭虫? 的确,当今中华大地蚂蚁遍地、臭虫满园,可人家为什么要揪住你这只小蚂蚁非打不可呢?因为你已经不是一般的蚂蚁,你已经是爬上树的蚂蚁,而且是颗大树,树名叫方舟子。有道菜叫“蚂蚁上树”,食客喜欢食之,这有啥奇怪的?如果你不是方舟子的妻子,食之肯定无味,谁还会没事打你的主意?话说回来,被打也是身份的象征,因为沾了方舟子的光,您现在是个有身份的人了,偷着乐吧!刘女士最后说:【 在中国做一个好人的成本远远高于做一个坏人的成本,我坦然接受这个高成本 】。刘女士又错了!真没有人认为你是坏人,其实也没有人认为你是好人,你与我等芸芸众生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无所谓好与坏,只因为你是方妻,所以被人盯上了,就这么简单。 当然,本人非常支持方舟子先生继续打虎,关于刘女士硕士论文是否涉嫌抄袭,还是等待“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建议在这期间方舟子妻还是尽量保持沉默,如果一定要对此事再写文章,建议题目就叫“问心有愧”。 (补充:针对本博文,yisu2002发表评论:“有点良知的人也不会解读成这个样子”。本博认为任何文章,一旦公布于众,就允许读者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既然我可以对方舟子妻的“问心无愧”进行如此“没良知”的解读,只能说明她的文章写得不够严谨, 她可以对别人的质疑进行合理辩护,但以诋损他人来抬高自己,这非常不合适,方舟 子没有把好关!)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4740 次阅读|17 个评论
白蚁分飞了,大家多注意
热度 4 niu1023 2011-4-7 22:05
白蚁分飞了,大家多注意
今年的春天有点晚,白蚁出动也晚了点。最近这几天气温一上来达到20°,散白蚁就纷纷出动了。一般中午过后,14点至16点,天气晴朗,温度达到20度时,就会发现有许多个体较小、体色为黑色的有翅繁殖蚁飞出,严重的黑压压的一片,地面上也尽是爬行的白蚁。一般来讲,散白蚁不上楼,房子底层要特别注意。发现有白蚁飞出后,不要惊慌,不要用开水烫分飞孔,也不要用杀虫剂对分飞孔喷,最好立马联系当地白蚁灭治单位,说明情况,请他们来处理。下面简单介绍眼下这段时间飞出的一种白蚁—黄胸散白蚁。 散白蚁属土木两栖型白蚁。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繁殖蔓延速度快。它不建大型巢,只在木材或土壤中蛀蚀或穿成孔道。从外表看,蚁路比家白蚁的细小。群体生活比较分散,同一群体可分成若干小群活动,在每一被害处往往只能看到为数不多的个体。巢既不大,群体也不那么集中,所以有散白蚁之称。散白蚁主要危害房屋木质结构,如木门框、踢脚线、地板、装修材料、书籍、纸箱等等。不知不觉中,它就已经造成了危害,当你发现时,已经有些严重了。工作中我们就发现,等受害户报上来之后,我们去检查时很多门框、地板已经没有用了。 黄胸散白蚁兵蚁 有翅繁殖蚁
个人分类: 未分类|9476 次阅读|6 个评论
电脑里的蜂群和蚁族
songshuhui 2011-2-17 21:40
Albert_JIAO 发表于 2011-02-17 07:16 提起“仿生学”,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鸡蛋壳形状的抗压房顶,鲸鱼的流线型,晚上眼神儿不好的蝙蝠和雷达的发明?如果只是认为动物身体上的特殊功能可以用来让人类“山寨”,你就有一点out了,动物的智慧也是可以让人来模仿的。 动物会有人类聪明吗?似乎各种动物的智商完全不是和人一个档次的,黑猩猩在动物里算是聪明的了,可是对于幼儿园的算术题也捶胸跺脚,表示鸭梨很大。虽然单只动物的智力有限,可是如果他们结队成群,表现出来的智慧就深不可测了,大家可以先去围观一下“鸟群中的幽灵”(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9499 )这篇文章,一大群飞翔的鸟怎么样在空中互相配合创造出千奇百怪的“队形” ,背后的谜团把人类的智慧精英们:数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以及工程师都弄得团团转,比人类大脑转得更快的电脑也要向诡异的鸟群和鱼群拜师学艺。和鸟群相比,一向被视为弱小象征的蜜蜂和蚂蚁在成群结队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智慧也不可小量。 在每一群蜜蜂里,都会有三种成员:蜂王、雄蜂、工蜂,其中蜂王(其实准确的说是蜂后)只有一只,雄蜂有几百只,工蜂则有几万只。工蜂都是雌性,所以一个蜂群的性别比例很不平衡,雌性占据着压倒性优势,可是工蜂又都没有生育能力,只有蜂王这一只雌性可以产卵,原因很简单——她在幼虫的时候被幸运地选为王位继承人,喝着蜂王浆而不是普通花蜜长大的。蜂王虽然是一群蜜蜂产生后代、延续下去必不可少的核心,可是她的生活远远没有人类世界的国王那样逍遥快乐,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和那些雄蜂交配产卵。蜂巢里的雄蜂们可以称作是一群宅男,整日像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样“深居后宫”。寻找食物、采蜜的工作完全落在了忙碌的工蜂身上,人们发现这些“飞在花丛中”的工蜂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有自己的一套策略,总是可以在以蜂巢为中心方圆几里的范围内快速找到的花蜜最好的花丛。 一群工蜂在寻找食物的时候会分成三组:侦查蜂,探索部队,不明真相的围观者。不过每次执行任务,这些蜜蜂成为哪一个角色,完全是自发决定的,没有“上级领导”蜂王的指挥,在工蜂里也没有飞行大队长、飞行中队长、飞行小队长的分别,每只工蜂都是“一线劳动者”。 每当蜂巢粮库里蜂蜜不够的时候,一小部分“侦查蜂”首先出动,其余的蜜蜂暂时留在蜂巢里待命。这些侦察蜂开始的时候在蜂巢的周围漫无目标的摸黑搜索,一旦发现了一片花蜜味道尝起来还可以的花丛,就会采一些,然后飞回蜂巢,除了把样品给同伴们尝一尝以外,侦察蜂们还会在蜂巢里的一部分特别的“舞厅”区域里翩翩起舞,他们跳舞的姿态、身体抖动的次数、摇摆的方向都和刚刚发现的那朵花距离蜂巢的位置和方位有关系,可能有的时候跳起了华尔兹,有的时候踩起了探戈,有时跳起了桑巴,有时玩起了钢管。 作为围观者的那些蜜蜂可以从“舞蹈”的姿势中领会到富含花蜜的花朵的位置。一部分观众会心动起来,“心动不如行动”,他们于是成为探索部队的一员,飞到那片花丛的附近,因为一般来说,富含花蜜的花朵聚在一起的可能性很大,侦察蜂发现的那小片花的附近说不定有更大的宝藏,于是探索部队们会在那朵花的附近有目标的搜寻。当然,有的围观者会比较淡定,不急于飞走,多欣赏一会儿舞蹈,因为后面的节目更精彩。当越来越多的侦察蜂返回,再加上一部分出发比较早的探索部队发现的新的、更好的花丛,回来报信和拉人去,蜂巢的舞台上群舞齐欢,像热闹的夜总会,剩下的围观者此时就要多思索一下跟谁去好了,不过不管舞跳得有多炫,还是带回来的花蜜样品质量最好的花丛会吸引更多的探索部队前去。 当某一个花丛附近的探索部队找来找去,发现这堆花附近没有更好的花蜜源了,就会放弃那个“没有前途”的地方,由探索部队转行为侦察蜂,去开辟新的领地。当然,如果侦察兵和探索部队飞累了,也会飞回蜂巢休息一下,做一段时间舞蹈的台下观众。侦察蜂,探索部队和围观者的成员和数量都是在不断变动的,随着带回蜂巢的花蜜质量越来越好,寻找最好食物的任务就会慢慢结束,逐渐地蜂巢里所有的工蜂都会统一奔向那片花蜜最好的花丛去采蜜。工蜂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发现大片草丛里隐藏着的最给力的那一个的花蜜源头。 蚂蚁王国和蜜蜂王国很相似,有蚁王,雄蚁,工蚁,工蚁里面个头大的,能打仗的还可以叫兵蚁。工蚁和工蜂同样是一生劳碌的命运,它们要像蜜蜂去寻找花蜜一样去寻找食物。 蜜蜂在空中飞,可以直达目的地,可是蚂蚁一旦发现了食物,怎么把食物搬回老巢还是个问题,地面上的一些植物、残垣破壁、一汪水塘常常都会成为小小的蚂蚁难以逾越的障碍,蚂蚁们必须在他们眼中的“迷宫”里找到一条不绕远的最短路线。 蚂蚁找食物的时候不会像舞动的蜜蜂那样“有激情”,任务一开始,除了看家的以外,蚂蚁会一窝蜂从老巢中爬出,分别向各个方向爬去,经过地毯式的搜索,其中的一只在爬过了“崇山峻岭”之后,或许会幸运地发现一大块糖或者一只蚱蜢的尸体,这只惊喜的蚂蚁会立刻沿原路打道回府,并且一边走一边还会洒下其他蚂蚁的触角可以感受到“信息素”。 在其他的地方找不到食物的蚂蚁在迷茫中一旦闻到了信息素,就有机会在信息素的指引下,成功奔向食物,不过它走的路线也未必和洒下信息素的那只蚂蚁完全一样,第二只蚂蚁找到食物后也会按照自己的原路返回,当然也少不了洒信息素。随后第三只、第四只……第n只蚂蚁也会找到食物并且洒信息素,它们各自是按着不相同的路线到达食物的,撒下的信息素形成了很多岔路。之后的蚂蚁对于路线会感到很纠结,同时也会开辟更多的新路线,由于信息素会挥发,那些“蚁迹罕至”、“兜大圈”的长路线上的信息素会消失殆尽,走的蚂蚁数量多的短捷径的信息素会留下来,到最后,所有的蚂蚁都会按照一条洒信息素洒成的最理想的道路把那一大块食物搬回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蚂蚁多了便成了路”,而且还是最短的。 受这两种不起眼的昆虫启发,科学家们可以在电脑上编写程序,模仿真实世界里的蜜蜂和蚂蚁,像电子宠物一样养一群虚拟的蜜蜂或者虚拟的蚂蚁,只是这群蜜蜂蚂蚁不是来玩的,没有那么多好玩的功能。然后让它们去完成计算任务,发明了“ 蜂群算法 (2005年)”和“ 蚁群算法 (1992年)”。 这两个算法可以解决很多寻找最优解的问题,比如在一个很复杂的电脑网络里,从一台电脑连接到很远以外的另外一台电脑,中间要经过很多路由器,可以组合出很多不同的路线,怎样快速地发现一条最短的连接方式。 对于蜂群算法,可以把这个电脑网络看作是很大的一片草丛,两台电脑间每一种连接方式,按照距离长短,分别看作是没有蜜的地方,花蜜质量差的花丛,花蜜好的花丛,然后让电脑模仿真实的蜜蜂寻找食物的方式,每次用一些概率值模拟侦察蜂、探索部队和看舞蹈的蜜蜂的各种举动,最后这些虚拟的蜜蜂找到最好的“花蜜”也就是电脑运算从成千上万个可能的电脑连接方式中找到了最佳的那一个。 如果使用蚁群算法,这两台电脑分别看作蚂蚁的窝和食物,一只只虚拟的“蚂蚁”在网络中的电脑之间爬来爬去,并且会“洒信息素”,改变了算法中某一些概率参数值,最后所有的蚂蚁找到的那一条理想的搬运食物的路线自然也就是问题中两台电脑之间的最理想的网络连接方式。 在其他诸多领域,比如机器人、交通、电路设计、公司管理、人脸识别、数据分析等等,“让蜜蜂在电脑上飞”或者“让蚂蚁在电脑上爬”,人们轻而易举地得到理想中的“美味的花蜜”和“食物的捷径”。 对蜜蜂和蚂蚁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读一下这篇文章 羚羊与蜜蜂(三)蜜蜂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5253 您也可能喜欢: 繁殖的机器 长时间盯着屏幕与儿童心理疾患有关联 来信:The Matrix 家用电脑发现罕见脉冲星 电脑搓麻高手 无觅
个人分类: 生物|10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虫虫也会种庄稼:人类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热度 5 DNAgene 2011-1-20 10:31
小虫虫也会种庄稼:人类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生命科学导论》课上,我跟学生们讨论,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中学的政治课上讲,人类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上网一查,会使用工具的生物很多。 有意识地种植收割庄稼、养殖家畜,说明原始人类有很强的预见性,能够脱离直接吃掉食物的本能,似乎是一个高级的特征。看看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等拍的纪录片,蚂蚁绝对可以饲养家畜,蚂蚁的家畜是蚜虫。风和日丽时,蚂蚁叼着家畜去放牧,狂风暴雨来临时,蚂蚁把它们的家畜叼到能遮风挡雨的叶子或树干下面。另外,蚂蚁还会种蘑菇。 今天Nature上的一篇论文让我们大开眼界,能放牧、种庄稼的生物多得很。 先看它的前言,除了人和蚂蚁,还有甲虫、东风螺、光鳃鱼等都会种庄稼、养家畜。 这篇论文报道的是模式生物粘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此生物属于俗称阿米巴的原生动物,我在题目中称为小虫虫是因为它的行为象虫子。这种生物的孢子遇到适宜环境萌发后,与细菌和酵母一样,细胞快速分裂,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一旦环境中营养耗尽,细胞饿了,它们就聚集到一起变成鼻涕虫一样的东西,细胞多力量大,这个虫子可以爬很远,寻找丰富的营养或者适宜孢子传播的高地。 今天的Nature文章,David C. Queller和Joan E. Strassmann领导的课题组发现,粘菌并不是把所有细菌全部吃掉,而是留一些做种子,它们变成虫子四处游荡时携带着这些细菌,它们散发孢子时也让这些细菌散发孢子,以便把庄稼子子孙孙世代相传下去。 既然没有神经的“小虫虫”也可以种庄稼,也有传家宝,人类更没有理由因为我们的农牧业自豪了。我们真得应该认真思考:人类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呢? 粘菌散发孢子前的结构,像小蘑菇。小虫虫站起来变成小蘑菇,是为了将孢子散发得更远。此图转自下面列举的The Scientist论文。 详情请参考Nature原文Primitive agriculture in a social amoeba.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69/n7330/full/nature09668.html 或科普期刊The Scientist的报道Amoeba agriculture:Some slime molds transport and farm the bacteria they eat. http://www.the-scientist.com/news/display/57924/
个人分类: 生物进化|4858 次阅读|9 个评论
你愿意当“群众”还是当“人民”?
热度 3 yatou 2011-1-5 20:25
我讨厌官方的一个用词, 今晚新闻联播里播的。 这个词叫群众。 我也因之想起了另一个词汇, 这个词汇叫人民。 与群众相对的词汇是什么?与人民相对的词汇是什么? 群众这词, 使我想起 Swarm, A swarm of birds, A swarm of bees, A swarm of sheep。 而人民这个词, 使我想起serve for。 还有那句有名的关于政府的话(林肯) Of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当下的我们呢? 我们只是群众。 而你们只是皇帝老儿。 如《虫虫危机》里面蚂蚁与蚱蜢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中国已延续千把年了。 不打算改改? 还要打算将群众这种封号继续到底? 陈永金: 别把老百姓的命当草芥!
个人分类: 微博time|4711 次阅读|24 个评论
梦速记,蚂蚁
yue 2010-10-15 15:39
看见蚂蚁把窝的口用土粒堵上了。 我说,或许是要下雨了吧。 再看周围,有许多许多蚁巢,出口都堵上了。
个人分类: 生活 THE EDN|2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说《science》的蚂蚁基因测序——蚂蚁的世界
liuhuan0216 2010-8-31 14:17
近日有我们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测序完成发表在《science》上,并且成为本期《science》精选文章的蚂蚁基因测序,获得了科学界的高度评价,说它为研究衰老和行为的表观遗传学建立了新的实验模型。 他对衰老的作用在哪里我不是很清楚,当然对表观遗传学的价值我也不是很明白。而选然的事情是小小的蚂蚁实际上是动物界的大力士:这种动物能搬起体重600倍的物体,然而蚂蚁不仅仅是这一点让人类惊奇,它还在很多方面吸引了动物学家,生物学家。 我个人的观点看来蚂蚁还有一选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那就是蚂蚁的社会性,我自己多次细致的观测过蚂蚁的群落,在蚂蚁的群落活动世界里,他们具有非常尽然有序的活动秩序,并且相互之间非常和谐,绝对看不到群体之间存在任何的互相攻击行为。这些蚂蚁的社会性我想非常值得生物学家和社会学家联合起来研究一下,推广到我们人类,让我们的人类社会也像蚂蚁社会一样拥有一个和谐社会。 个人之见,如有不妥,尽情批注。
个人分类: 评论|4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蚂蚁也是生命
ccpicasso 2010-8-9 14:21
嘻嘻生命哪 2008-09-0411:33 见 见过蚂蚁吧 也 也捻过吧 你 你 你不该这样吧 多 多残忍 可以如此残忍 对待生命的 么 注 我也是生命 嘻嘻 【记得该文是为了劝解一个朋友,已不记得具体是什么事情。现在朋友很好这就够了。现在看该文,不是说明这些话当时起到了莫大的作用,是说生命中的一些事情也就那样而已,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个人分类: NO生活,BUT生&活|2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蚂蚁蚂蚁
flly 2010-8-8 15:44
这是一种很大的蚂蚁,经常会停下来探索前方,这就给我的拍摄提供了机会。如果是那种爬来爬去的小蚂蚁,是很难拍清楚的。大概是合焦的范围太小,蚂蚁一动就出去了吧。 这个正在清除洞中的泥 偶尔不合,也会大打出手。
个人分类: 其他昆虫|32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硼酸糖水是消灭蚂蚁的妙方
chemicalbond 2010-6-12 11:33
朋友介绍的妙方:糖拌硼酸,或者两者的水溶液,比例均为(1茶匙硼酸:10茶匙白糖),放在蚂蚁的交通路线上。 结果:蚂蚁将佳肴运回蚁巢,不久全部死光。 原理:硼酸对蚂蚁的消化系统有破坏作用。 【 注意 :只需少量硼酸就可以对付蚂蚁;家里有小孩和宠物(阿猫阿狗之类)的网友需要小心放置和使用,因为硼酸对人体和动物都有一定毒性:成人的致死量约为15~20克,小孩為3~6克。】 参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ric_acid http://zh.wikipedia.org/zh/%E7%A1%BC%E9%85%B8 http://www.scipub.org/fulltext/ajas/ajas75620-627.pdf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8883 次阅读|3 个评论
蚂蚁不跑了
tjleman 2010-6-6 01:05
一直拼命奔跑的蚂蚁A,跑呀跑呀!他想成为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动物, 他超过了所有的蚂蚁,已经赶上跑在蚂蚁前面的大象。他问大象:终点在哪里? 有啥奖品?大象说:不知道。蚂蚁有点怀疑:那你跑这么快干什么?大象说:没有呀,我在散步。蚂蚁A好像明白了,于是,他坐在那里等了一会,看到排在他后面的蚂蚁B已经冲过来了,A对B说兄弟,前面什么都没有, B嗖的一声就过去了哈哈早知道他会累,终于超过他了,跟在B后面又冲过去了一群蚂蚁。接着最后一名蚂蚁C慢悠悠的走过来了,蚂蚁A问:你为什么不跑。蚂蚁C回答:我在散步,蚂蚁A对蚂蚁C的崇拜悠然而生,于是跟在蚂蚁C的背后开始散步。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25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螳螂捕蜂,蚂蚁在后
IrisXTBG1 2010-5-13 16:22
这只丽眼斑螳专门守在蜜蜂喜欢的时钟花丛里等待着捕食蜜蜂,当它在享受美味的时候,蚂蚁却爬上它的身上开始啃噬它的身躯。到最后螳螂不得不开始逃离,当我再次从花丛中找到它的时候,大腿已经断掉,成为蚂蚁的美味了
个人分类: 动物世界|3653 次阅读|5 个评论
蚂蚁与大象拔河(原创寓言一)
jlpemail 2009-11-26 23:30
其一 动物王国报: 记者发自比赛现场的报道:蚂蚁与大象拔河,结果大象输了;这是一次力量悬殊的竞争。一千个蚂蚁打败了一千个大象,蚂蚁打破了大象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奇迹。 蚂蚁日报: 身高马大的亚洲象和个头矮小的蚂蚁拔河,结果后者赢了。蚂蚁队队长说:我们 胜利的秘诀就是:团结就是力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比赛前,我们已经训练编队三个月。一上场,我就知道,蚂蚁队今天要赢! 大象日报: 身高马大的亚洲象和个头矮小的蚂蚁拔河,结果大象输了。大象队队长在接受采访时说:大象队输在组织上。我们还没有排好队比赛就结束了。我曾经提议只出一名队员对它们一千只蚂蚁。可是蚂蚁队抗议说:你们一千头大象都不行,别提只上一名队员啦,自不量力!下次比赛,建议只设个人项目,取消团体项目。我丢不起那个象!出不起那个洋相(象)! 其二 动物王国报: 记者发自比赛现场的报道:蚂蚁与大象拔河,结果大象输了;这是一次力量悬殊的竞争。一个小蚂蚁打败了一个巨无霸大象,蚂蚁打破了大象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奇迹。 蚂蚁日报: 个头矮小的蚂蚁单挑身高马大的亚洲象,拔河,结果蚂蚁赢了。蚂蚁的体会是:我们的啦啦队今天也表现神勇。 999 名队员爬上了大象的鼻子 大象日报: 身高马大的亚洲象对阵个头矮小的蚂蚁,结果败下阵来。大象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是输在比赛上,输在了比赛规则上。它们的啦啦队太不象话了!你瞧我鼻子上这 999 个伤口。我的啦啦队反映迟钝,比赛结束了才加油。害得我用力过猛,摔了屁股蹲。超级丢脸! 其三 动物王国报: 两次拔河比赛失败后,大象队表示不服气,要和蚂蚁队进行第三次比赛。这次大象队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它们的队员和啦啦队都接受了严格的训练。这次的比赛采取了三局两胜的赛制,不像前两回那样一锤子定音。结果大象队又输了。 蚂蚁日报: 三队个头矮小的蚂蚁分别挑战三队身高马大的亚洲象,拔河结果蚂蚁赢了,比分是 3 : 0 。具体结果如下:第一局比赛要求双方队员站在绿色树叶上,队员出了树叶就算违例。结果大象队 10 名队员违例。第二局比赛在沙地上进行,结果大象队 10 名队员站立不稳,摔倒后失利。第三局比赛在漂浮的冰块上进行,结果大象队 10 名队员落水,退出了比赛。 大象日报: 标题新闻:蚂蚁队又赢了!我们抗议!!比赛场地(树叶、沙地、冰块)有问题!!!我们坚决不服气!!!! 其四 动物王国报: 第三次比赛失利后,大象队要求重新比赛,蚂蚁队竟然答应了它们的无理要求。比赛再次在树叶、沙地和冰块三种场地上进行。结果大象队继续以 0 : 3 保持不胜记录。 蚂蚁日报:蚂蚁队赢了,第四次! 大象日报: 简直不可思议!蚂蚁队又赢了!我们输在体育道德上。三局比赛都毁坏了场地。树叶被我们的队员踩碎了,第一局比赛还没有开始!第三局比赛过程中,我们的队员把冰块弄化了。它们不该鼻孔冲地!第二局更丢人,我们的队员们都陷入了沙坑 其五 动物王国报: 四次交手失利后,大象队怯阵! 蚂蚁日报:蚂蚁队向大象队挑战,大象队无期限答复,婉言谢绝参赛! 大象日报: 蚂蚁队向大象队挑战,我们不敢应战,真是岂有此理!大象队队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研究比赛规则。
个人分类: 科技会场|5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子与动物的故事
chrujun 2009-9-23 19:12
儿 子特别喜欢动物,尤其喜欢抓蚂蚁、小虫子玩。如果有机会抓马蜂、泥鳅和鱼,他也特别积极。 最近几天,我家里有很多大蚂蚁在房间里跑来跑去。这是我儿子的杰作。他一放学,就在路边到处找大蚂蚁,找到后把蚂蚁放在文具盒内,带回家,再放出来,看蚂蚁到处跑。 由此我想起儿子与其它动物的故事。 在学校一下课,儿子就去捉虫子。可怕的毛毛虫他也敢抓。抓来放在文具盒内。上课的时候就拿出来观看,有时毛毛虫爬到了桌子上,吓到同桌的女同学大哭。 有一次,我看见儿子拿着一只很大的马蜂在玩。我以为马蜂已经死了。 每没有想到马蜂突然从儿子手里飞走了。我吓得一大跳,忙问儿子是怎么回事。儿子说他有棍子打了马蜂一下,马蜂被打昏了。 去年春天,老师带他们去搞农家乐,可以下田抓泥鳅。 儿子很高兴,在水田里抓了不少泥鳅,送了一些给抓不到泥鳅的同学。 回到家时候,外婆看见他全身都是泥浆。衣服在水里洗了三次水还是特别浑。能够抓到很多泥鳅,看来他的身手还算敏捷。 今年夏天,儿子看见学校池塘里有鱼在游,就去抓了十来条。真不知他是怎么不用工具就把鱼抓到了。 他喜欢追外婆家的狗、鸡和鸭。 一次把一只母鸡追到水坑里,母鸡被水淹死了。儿子被我们大骂了一顿。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3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蚂蚁爬过来了
热度 1 yonglie 2009-7-8 08:10
看过很多老师编织的文字网络,忍不住也想织一张。 不知道蜘蛛姐姐们是怎么编的(她们早就有了网虫的名号),我不过是在学小蚂蚁隐约从电视看见真有蚂蚁用它们的唾液来为毛毛虫编织保护网呢(唾液怎么织网?我是不是看错了);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我的文字不是嚼饭与人,令人呕哕。 与蚂蚁共鸣,因为最近自己就在做蚂蚁的事情。几个月前写好的文章,现在修改,满纸朱墨灿然,真的字字看来皆似血啊!真正进步的,每天只有几行,仿佛一只东土的蚂蚁去西天取经,每天取回一个字母据说猴子乱按键盘也能碰巧写出莎翁的诗句,蚂蚁写出什么呢? 结果越写越细,越写越多,一篇文章要分成两篇,而新的线索还要引出第三篇。这真是当蚂蚁的好处。《礼记》夸过我们一句。(《学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疏云:蚁子小虫,蚍蜉之子,时时术学衔土之事而成大垤,犹如学者时时学问而成大道。)做蚂蚁的秘诀,借孔夫子的话说,就是,吾与点也事情一点点做,写东西也是。
个人分类: 随想|4344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语,别再跟蚂蚁过不去
chni 2009-6-28 16:35
英语,别再跟蚂蚁过不去了 蚂蚁们把无民恐主义进行到底 也许什么时候中国人不考英语了,或者什么时候英国人不说英语了,蚂蚁就不叫 ANT 了,那该多好啊!其实英国人学说汉语真的也没什么不好的,他们都说汉语了,蚂蚁就幸福了,就没人管蚂蚁叫 ANT 了,就有更多的人都管 ANT 叫蚂蚁了呵呵,蚂蚁们也就没法把无民恐主义进行到底了那该多好啊! 什么?蚂蚁?谁不知道蚂蚁?还问这个问题?就好比爱看电影的人谁不知道华纳兄弟一样,不是没事装无知吗?蚂蚁本来就够大名鼎鼎的了,可是那个讲英语的华纳兄弟就爱搞怪,还是拍了个英语片子,叫《别惹蚂蚁》,得,你别说就这片子还真红了。呵呵,可我就是不明白,英语干嘛非跟蚂蚁过不去不可呢?俺也写个博,也说说别惹蚂蚁,嗯,就说蚂蚁无民恐主义的几个故事吧。 说到蚂蚁,我首先想到与蚂蚁相关的就该是讲英语的英国人了讲英语的英国人可能跟蚂蚁有点什么渊源吧!就连讲英语的美国人马克 吐温都写了一本《辛劳的蚂蚁》,英语歌曲中还有个《老虎和蚂蚁》,可恶的是英语管那么可爱的蚂蚁叫 ANT ,啥意思?呵呵,再首先想到的还是与英国人相关的一位谙熟英语的朋友,我感谢我的这位博友 刘立 一个超级智慧的学者他为我提出了一个表达公式:取 A narchism 之 A , N ationalism 之 N , T errorism 之 T ,再转化为中文,就是: ANTISM (蚂蚁主义)。又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博友 罗帆 教授的鼓励和齐鲁名士 苗元华 的评论,他们让我再一次考量了这无民恐和这 ANT 。唉,又说到英语了,这英语,你说它干嘛非得把蚂蚁跟无民恐整到一起来?不光让人听着不舒服,让蚂蚁听着也不舒服呀。呵呵,好在现在别看咱中国的学生一个劲儿地学英语,英国的蚂蚁没准还不一定比中国要上大学的学生和要考职称的科技工作者强英国的蚂蚁们还真不一定听得懂英语呢(当然啦,虽然蚂蚁听着也不舒服,但没准 刘立 听着就开心了我真觉得他太懂英语了!)! 其实,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之一种。它们多在地下做窝成群住着,数量很多,种类很多。各种蚂蚁都是社会性生活的群体动物,大家都观察到他们组织纪律性极强,成群结队工作,团结协作精神很强,然而,我认真考虑了五分钟这后还真的发现了蚂蚁与无民恐主义关系很大!就是不太知道这个发现能不能上《自然》和《科学》杂志理由有三:其一,蚂蚁还是一种离开了糖就不能活下去的动物,只你肯给它糖,所有的蚂蚁都会不顾一切地蚁涌而至,把它们骨子里的极端 无政府主义 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毛主席说领导干部要防止糖衣炮弹动物的生物属性也有很嗜好糖的生物基础;其再一:族群界限分明,大搞极端 民族主义 ,每个群落都是血亲,绝不混杂;其又一:它们至今已经是很古老的物种了,生于恐龙时代,把很多同时期的物种都熬没了,它们却繁荣昌盛得很,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多到遍布全球,简直就是典型的超级 恐怖主义就连它们的基地组织都在全球比比皆是不知道美国政府(他们也讲英语)管不? 。瞧俺这脑子,年轻时学了几天英语,全让英语给搅乎的,把蚂蚁又给整到无民恐主义上来了可恶的英语都快耽误俺说蚂蚁无民恐主义的几个故事这件正事了。 (一)蚂蚁与恐龙为伍的启示:大块头死绝了,小蚂蚁满地球都是。 好早好早的那个年代,大概可以追溯到 1 亿年前吧,它与恐龙为一起活在这个星上。后来吧,恐龙那么大块头,还是绝了种了。蚂蚁那么小,不但没随恐龙去陪葬,而且种类越来越繁多,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蚂蚁基地组织都发展到约有 9000 种了,还有未知的,有人估计,全部蚂蚁基地组织加起来可能有 12000-15000 种之多恐怖!想想看该有多少恐怖分子了! (二)因为蚂蚁同情弱者吗:霸王不死,哪有刘汉。 中国历史跟蚂蚁也有关,可信不?呵呵,你不信?我也不信。但相传呀,蚂蚁跟刘邦好刘邦只爱吃狗肉《史记》没说他爱喝蚂蚁酒;蚂蚁跟项羽不和项羽只爱喝酒《史记》没说他爱吃狗肉,却说他爱喝酒,可能蚂蚁听长安城里最著名青楼的百家说唱读《史记》听成他爱喝蚂蚁酒了就跟他过不去恐怖了他一把,于是蚂蚁们帮刘邦把霸王整死了。那会儿,楚汉相争水火不容,刘邦的谋士张良这家伙挺向着刘邦那个小流氓的,用饴糖作饵浪费了广西人民多少甘蔗呀,诱使天下蚂蚁闻糖而来,组成了霸王自刎乌江 6 个大糖字,至此,霸王以为蚂蚁受天旨载天意而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可怜一代英雄都是不学英语惹的祸他但凡学了英语就会知道上帝是从严都不干这等勾当的于是他挥剑抹了抹自己的脖子,没觉得多疼就去了换成小流氓刘邦,打死他都不干。你说这群蚂蚁,该干嘛他偏好好不去干该干的事,没事找事却跑去跟楚霸王捣乱也太无政府主义了吧? (三)别拿希特勒唬蚂蚁:纳粹的肉可以当大餐。相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节节败退,为挽回面子,在激战蒙哥马利元帅率领的英国军队之时,隆美尔派出一支德军精锐部队长途跋涉,迂回非洲原始丛林,直插英军后方,想给讲英语的英国兵背后来一家伙。然而等到预定捣乱时间,隆美尔却没有收到他的爱将希姆如期发出的无线电波惨不?直到好久之后,长着聪明脑子的德国人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他们的部队,大概是不会讲英语,非洲蚂蚁听不懂德语就气都不打一处来:得,灭此朝食吧,就这么毁灭于非洲黑刺大腭蚁之口拿德国造的大热狗给蚂蚁哥哥当点心了呵呵,都是不讲英语惹的祸。这种蚂蚁大如拇指,通常生活在中北非,每隔两三百年有一次集团性大爆发,数以亿计的蚂蚁聚集成群,浩浩荡荡地朝着一个方向作长途迁徙,疯狂地吞食一切可食之物。天啊,蚂蚁竟然吃掉了一支精锐德军部队 唉,不讲英语,恐怖不? (四)上帝的安排凭什么让蚂蚁来救印第安人?据说, 亚马逊河地势平坦,河神处得到了种随时可以水漫金山的好去处,就爱发大水玩。让地居民深受其苦,苦不堪言,但蚂蚁哥不买账。因为别忘了蚂蚁还能在亚马逊河洪水泛滥之前,通过派出各路蚁马(真的不是各路人马)四处收集情报,集体讨论研究举足表决后作出一致决定:排一字长蛇阵!向安全地方转移!当地印第安人很鬼,他们据此得知洪水要来了,据此得知洪水要淹没的范围,他们因而及时搬迁。蚂蚁,功高盖世!可怜的我,就是没弄明白印第安人讲什么语,咋就跟英语搞混了呢?反正是比德更像英语吧,反正骗蚂蚁哥骗到家了! (五)恩将仇报的印第安人:好了你的刀口忘了蚂蚁的头。 手术用蚁,可怕不?难道说事情的发展总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扯不上多少关系?其实老达子他是会讲英语的呀。印第安人在进货,你他母亲的蚂蚁就不 进化 呀难道说蚂蚁就知道 进货 ?住在南美圭亚那的那些个印第安人竟然敢习惯成自然地用切叶蚁的兵蚁作外科缝合手术。印第安人的具体手法是先让蚁咬合病人的术后伤口,再拿剪刀剪去蚁身,以蚁钳代替猫肠线。这样搞法,残忍啊,恐怖啊,蚂蚁心里很难过,死不眠目唉,还英语没学好惹的祸讲英语的老达子早就说过:进化论比进货论重要,丛林法则是用英语讲的,学好英语适者生存! (六)德国人最无厘头:恶搞蚂蚁腿还当发现新大陆。 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强那是相当的强做事严谨求实,有一不说一点零,可谁想他们没用在正道上,偏要做做实验验证一下蚂蚁体内竟含有步数计(里程表呗)。于是,来自德国的威特 林格 博士搞出了一个世纪猜想沙漠蚂蚁体内含有步数计(里程表),在出行时蚂蚁们是不是算好步数,然后再一步步数着返回而找到家挺能整的吧?为这么个屁事,威特 林格 博士拿蚂蚁来训练,他把一些蚂蚁腿部末端截掉砍掉剁掉,缩短了蚂蚁的步长。对另一些蚂蚁则在脚部粘上猪毛狗毛胡子茬什么的,增加步长。然后,把两群蚂蚁放到一样远的地方,看看他们怎么返回蚁巢。结果,腿长的蚂蚁由于其步长造成体内步数计不能运作足够次数,走过了家才开始寻找洞穴;而另一群遭截肢的小可怜虫们由于腿短,没走到家就够步数了,于是只走了部分路段就开始寻找洞穴了。科没把蚂蚁气得,嗯,你不讲英语就你的德语呗,难道德语本身都带着个德字还缺德呀!唉不讲英语,就是无知! 呵呵,故事里的事,总也说不完,打住,俺今天没时间要我写要搞项目了,就顺便告诉各位一个小秘密吧,上述小故事中还有一个共性特征,就是这些蚂蚁们的群居,他们都是以族群为圈子跟在网上开博客一个样进行生活和行动,够民族主义了吧。 呵呵,大家看看,英语管蚂蚁叫 ANT ,是不是无民恐主义?老实说,我真觉得这件事并不比天大,再说就是还大点天也塌不下来呀。我所担心的只是,现在和将来,好多好多的人还要说英语,还要说下去,我们想考大学的中学生们考英语也还要考下去,想考职称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工作者考英语也还要考下去,那么,事情真的就闹大了难道说蚂蚁们还要把无民恐主义进行到底吗?无厘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401 次阅读|19 个评论
蚂蚁的“不要丢弃”信号
zhyk97 2009-6-11 11:45
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化学物质,它们能表明一只蚂蚁还活着、并阻止它的同事把它丢到蚁群的墓地。此前的研究认为,蚂蚁把死去的同事从蚁群中移除是因为蚂蚁尸体中降解产物的积累。然而,Dong-Hwan Choe及其同事认为,蚂蚁处置组在一只蚂蚁死后1小时内就采取了行动,这远远早于降解的化学产物能够散发出来的时间。这组科学家发现,移除死蚂蚁的化学信号总是存在,但是被其他化学物质抑制,而这些化学物质在蚂蚁死后很快就消失。这组科学家使用溶剂萃取了存在于刚刚被杀死或死去1个小时的工蚁表皮中的这些化学物质。当涂抹了这些萃取物的蚂蚁蛹被放在外面的时候工蚁通常会回收蛹并把它们送回蚁巢中只有那些涂抹了来自刚刚被杀死的蚂蚁的萃取物的蛹被忽略了,没有被搬走。而其他的蛹被扔进了蚁群的垃圾堆。色谱和质谱分析表明了dolichodial和iridomyrmecin这两种化合物的存在。活的工蚁在表皮中分泌这些化合物。但是这组作者发现,如果不持续更新,在40分钟内dolichodial和iridomyrmecin或者将挥发,或者将变得失去活性。 论文# 09-01270: Signs of life: Chemical signals associated with life inhibit necrophoresis in Argentine ants, 作者Dong-Hwan Choe, Jocelyn G. Millar和Michael K. Rust,PNAS,2009
个人分类: 昆虫世界|2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蚂蚁蚂蚁
flly 2009-5-20 08:15
蚂蚁总是行色匆匆的,使得拍它们总是很困难,如果能等到它们安静的啃一块骨头,确实需要运气。 不过我遇到了一个在打盹的蚂蚁,呵呵,似乎在休息一会儿。拍了两张 发现如果要把所有拍到的东西都鉴定一下,实在太困难,既是我有资料。就让它以蚂蚁之名呆在这里吧。
个人分类: 其他昆虫|31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图说话
zhyk97 2009-4-21 14:25
我想这个图片对于搞生态或昆虫的人来说肯定再熟悉不过了!蚜虫、蚂蚁和瓢虫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了教科书的经典案例。蚜虫与蚂蚁关系也是共生关系的典范。每一次出野外的时候我都会不失时机的找它们观察一通,也经常逗它们玩,真是很有意思的生物相互作用。我一直在想,是否蚂蚁的存在刺激了蚜虫的取食与危害?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家看这幅图的时候肯定会发现,蚜虫的体色花纹好象与瓢虫的相惟,只是比例上正好相反,这中间有联系吗? 希望得到大家的建议!
个人分类: 昆虫世界|249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